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山东省 >>日照 >> 东港区 >> 三庄镇

三庄镇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三庄镇谷歌卫星地图)


三庄镇简介

  三庄镇地处东港区西部,面积 193.6 平方公里,北面与五莲县相临,西与莒县为界,南与岚山区毗邻。现辖 62 个行政村, 7.1 万口人,有耕地面积 8 万亩,山场 10 万亩,以苹果为主的经济园林 4 万亩。三庄交通便捷,环境优美,自然、人文景观丰富,文化底蕴浓厚,自古就是商贾云集之地,素有“旱陆码头”之称。
  历史上,三庄曾先后易名为“雕龙里”、“刘三公庄”,后简称为“三庄”。是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文学理论批评家、《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的故里。    三庄镇地处山丘区,境内有 200 多个山头逶迤相连,其中与莒县、五莲交界处的峤子山海拔 657 米,是东港区最高峰。境内有三庄河等大小河流 10 余条,河流岸边丰产林、防护林象翠绿的彩带,山坡之上,生态林、涵养林象美丽的衣衫,将三庄大地装扮得分外秀美。
  三庄镇地产丰富,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地瓜、花生、玉米等;经济作物以苹果、花生、黄烟为主,全镇现有茶园 3000 亩,日本栗 5000 亩,黄烟 3500 亩;畜牧业生产以羊、猪、兔为主,年产肉类 300 多万公斤。  
  多年来,近年来,三庄镇全力打造工业经济、旅游经济、民营经济三大经济板块,努力优化镇域经济发展环境,全镇呈现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良好局面。 2008 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 7.8 亿元,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 3.1 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5983 元,同比增长 8.3 %,地方财政收入 710 万元。从 2003 年开始投资 1000 余万元,在日东高速西湖出口与 335 省道交汇处,兴建的“四通一平”,占地 2 平方公里的日照郊区工业园三庄工业项目区,初步解决了三庄工业经济没有发展平台的困境,成为全镇招商引资、民营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至 08 年底,围绕食品加工、机械制造、纺织抽纱等优势项目,先后成功引进益民家纺、明月食品、丰源花生等 21 个,总投资 4.3 亿元,实际已到位资金 2.1 亿元,已投产的企业有 19 家,在建 3 家。投资过千万元的企业 10 家。
  三庄镇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善。现有农村公路 96 公里,实现了村村通硬化公路、自来水、有线电视。全镇现有中学 3 所 , 小学 11 所,幼儿园 30 多所。实施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08 年全镇参合率达 95 %以上。水利设施完善,有 2 座小(一)型水库、 12 座小(二)型水库、 202 座塘坝、汪塘,为该镇发展工业、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优势产业,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三庄盛产苹果,素有“苹果之乡”、“江北果品第一镇”之称。全镇拥有以红富士、红将军优新优质品种果园面积 2 万亩,年社会产量 6000 万公斤。注册了“三庄”牌苹果商标,获得了绿色食品证书。“三庄”牌苹果在 2001 年的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被认定为名牌产品。全镇流通组织发达,果品流通已成主要产业,全镇现有果品流通组织 500 多家,流通大军 6000 余人,年购销苹果 1.2 亿公斤,果品销住苏、浙、沪等地的 40 多个大中小城市,有“购半个江北,销半个中国”之美誉。围绕果品生产流通,全镇已发展起果袋、网套、果筐、纸箱等相关服务企业 20 余家,恒温库 6 座。另外,茶叶、板栗、大枣、黄烟等产业及自然生态养殖业的优势也十分突出。
  三庄镇境内峰峦叠嶂,纵横起伏,山青水秀,景色怡人。 山东龙门崮风景区 位于驻地西北 7 公里处的上卜落崮,开发面积 1200 亩,项目总投资 3000 万元,是一个集登山、观光、垂钓于一体的休闲、娱乐、民俗旅游景区。 峤子山度假山庄 地处日照市最高峰峤子山流域,植被茂密、风光秀丽、空气清新、素有天然氧吧之称。目前,由青岛三元和港湾工程有限公司投资 1 亿元,按国家 4A 级生态景区标准建设的一期生态旅游开发工程已基本完工。
  三庄镇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三庄是刘勰的故里,历史记载、民间传说脍炙人口。龙门崮、五姑洞、竖旗山、黑弹树、磙石崖庙等景观、文物不胜枚举。三庄又是革命老区,范家楼村享有“第二延安”之称,现存日照八路军办事处、日照县委遗址;“杀猪(朱信斋)过年”的典故就发生在三庄镇石沟崖村。目前,该镇设有高级中学 1 处,中小学 41 处。
  如今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勤劳勇敢的三庄人民齐心协力,继往开来,开拓进取,正在把自已的家园建设的更加繁荣昌盛,美丽富饶。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193.6平方公里 371102109 276800 0633 查看 三庄镇谷歌卫星地图

三庄镇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三庄镇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日照街道

  日照街道位于日照市东港区驻地,东临石臼街道、秦楼街道,西靠后村镇、南湖镇,北与香河街道接壤,南与日照开发区奎山街道相邻。境域面积48.6平方公里,辖41个行政村居、18个城市社区,户籍人口5.3万人,常住人口18万。现有街道直、机关党支部20个,教育支部1个,两新组织26个,村社区党支部41个,城市社区党支部24个(含7个老干支部),党总支9个,基层党委3个,111个基层党组织,4513名党员。有工作人员280名(社区工作人员105名),其中在编人员89名(行政编27人,事业编62人)。    2016年,全街道实现固定资产投资33亿元,同比增长1.2%;财政收入完成4.17亿元,同口径增长7.97%。    中心商业区建设。新招引固定资产投资5000万元以上项目10个,其中过亿元项目4个,计划投资15.03亿元,累计完成投资8.56亿元;招引注册“四新”类(新材料、新医药、新科技、新能源)及电子商务、电子信息类项目16个。洲际酒店、万达影城等国内外知名品牌相继入驻东关北商业街。苏宁广场项目裙楼商业区于9月30日正式对外营业;打造兖了州路美食街、荣安广场特色商业街、利华商业街三条特色商业街。    重点项目。打响“林水会战”,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特色农业培育。青连铁路途径日照街道15.2公里,涉及25个村居,总拆迁面积23万平方米,目前桥梁已基本完成,正在进行配套设施建设;东港大道途径日照街道8.8公里,共涉及20个村,已经完成清点核量,正在进行管涵施工;计划投资1.27亿元的青岛泽鲲物流项目,其立项、国土、环评等手续已审批完毕,现正在办理规划审批手续。    城中村改造。完成小岭南头村、相家庄、东十里等10个村居5500余处房屋协议签订,一次签约率均为100%。两个安置区规划已基本完成,房屋腾空验收工作已基本结束。合村、屯沟、北关、张郭等四个村居正在加紧推进拆迁扫尾和安置楼建设,其中北关片区安置楼进入装修阶段,沙墩安置区外墙装修全部完成,室内装修已全面展开。许家楼于9月8日启动安置楼建设,实现了以建促拆,同时做好拆迁扫尾工作。    城建工程。服务配合东港大道、迎宾路、兴海路、金阳路等17条市政道路顺利开工建设,迎宾路快捷道、物流园一路、鑫阳路等道路正在施工,兴海路西段、物流园二路、金阳路、旭阳路、华阳路等道路已完成;山东路和兖州路南段热力管道已铺设完毕;正阳路电力输电线铺设已完成;中石油、中石化两条天然气管道铺设已经完成,其中一条已经投入使用。    乡风文明。环境整治和移风易俗有力促进城乡环境面貌和乡风文明提升,环卫一体化实行市场化运作模式,红白理事会组织实现了全覆盖。街道和村两级运用多方式,落实兜底责任,组建主城区小广告清理、主城区环卫清运遗留物清理两支专门队伍。完善做实网格化下沉机制,将辖区划分为5大管理片,配属警务室、综合执法分队等执法力量,延伸管理触角,明确管理范围和管理责任,加大对环卫一体化托管公司的监督和管理力度,规范辖区环境卫生秩序。    民计民生。引进山东幸福盛地养老产业管理有限公司优质的社会养老服务力量,提升敬老院管理模式。探索社区物业管理模式,在昭阳小区、同泰小区等小区成立业主委员并引进物业,规范管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信息录入5289人,居民医疗保险共参保57886人,参保率达到100%,实现应保尽保。为85名就业困难人员和灵活就业人员申领社会保险补贴,审核通过小额担保贷款772人;共批复3730.7万人民币,带动就业人数1971人。   

石臼街道

  石臼街道地处日照市区东部,北依新市区,东南临日照港,西接日照经济开发区。坐标为:东经119°32′,北纬35°22′ (以街道办事处办公楼为准),辖区面积13 . 5 平方公里。拥有得天独厚的城区、港路、沿海等优势。    行政区划:辖21个城市社区,总人口12.3万,流动人口3.5万,海岸线长6公里。   历史沿革:石臼建村始于北宋, 迄今千年有余。因村后石场遍布“碓臼”状石穴而得名。海岸线向东南突出形成岬角,故名石臼岛。隋代、唐代,日照隶属莒县。北宋元佑二年(1087),莒县 置日照镇,石臼属日照镇所辖。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 年),改日照镇为日照县。明《统一志》云,时日照县辖石臼镇、涛雒镇、沙沟镇、梁乡镇之半。史称日照辖“三个半镇”。金、元两代隶属未变。明洪武十七年 (1384 年),为防倭寇,于日照城南九十里置“安东卫”(城池、民社、学校、钱粮与州县同),下设前、后、中、左、右5 个千户所,石臼为后所。清初,沿明制。乾隆七年(1742 年)裁安东卫并入日照县。设安东卫巡检司,辖石臼、涛雒、夹仓三镇。从民国初至1983 年,石臼曾称镇、公社、区,一直隶属日照县。1 9 8 4 年4 月,划石臼镇、奎山、丝山等八乡一镇,成立临沂行署石臼港办事处(县级),与日照县分署而治,驻石臼。1 9 8 5 年3 月2 2 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日照县和石臼港办事处建日照市(县级) 。石臼隶属日照市,改称石臼办事处。1988 年4 月,石臼办事处改称石臼街道。1989 年10 月31 日,日照市升格为地级日照市,石臼街道所属不变。1992 年12 月7 日,地级日照市设区带县,石臼街道隶属东港区。   交通状况:境内有日照港,为兖(州)石(臼所)铁路的终点站,距岚山港20千米,环海公路连接两港。海陆交通十分便利。    临港商务区建设:以石臼13.5平方公里区域为主体,突出发展以临港物流、服务外包为主的临港产业集群,加快推进兴业喜来登、天德海景城等城市综合体和黄海一路金融街等特色商业街区建设,推动生产性、生活0业迈向高端,实现 “港、产、城”有机融合,为建设最富魅力、最适创业、最具活力的新石臼提供有力支撑。   大项目建设:重点项目实行“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抓到底、一线工作法”,全力以赴抓落实。其中,投资10亿元、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的天德海景城和投资26亿元、建筑面积47万平方米的兴业喜来登广场,已全部主体封顶,正在推进装修施工,力争2017年全面交付使用    城中村改造工作: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思路,启动了凤凰花园北片区以及华林、振兴、观海3个社区城中村改造;尤其2016年启动的文登路和连云港路2个片区(涉及7个社区、775户)拆迁改造,协议签订率、房屋腾空均达到100%,依法稳妥推进怡海、文化路等社区拆迁扫尾工作,累计拆除平房2149户、22.3万平方米,建成分配1335套、14万平方米安置楼;正在推进万平、华林、振兴等社区12栋、22.6万平方米安置楼建设。    民计民生工作: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不断加大财政支出,五年来累计民生投入1.21亿元。其中,投入1亿余元,共建成和改造提升小学和幼儿园4所;加快实施东方、顺达、祥博、阳光和文化路5个社区股份制改革投入800万元;建成隆华、明阳、东方、文化路等7处、1600余平方米的便民服务大厅;累计办理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5270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92000人次、低保726人次、廉租保障住房485户;为934名创业者发放全民创业贷款6990万元,实现新就业3500余人。    党风廉政建设:与班子成员、社区负责人、站所负责人和机关工作人员签订党风廉政责任书,进一步健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扎紧“管权、管事、管人、管钱、管物”制度笼子,加强对专项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力度,控制非生产性经费支出,将财力用于民生支出;开展清退超标办公用房、公车私用等-12次,保持了惩治“四风”的高压态势,形成了“用责任制管责任人,用责任人带一班人”的良好工作格局。   

秦楼街道

  秦楼街道是日照市市级机关所在地,北接鲁南海滨国家森林公园,南接日照港,西临204国道、同三高速和日东高速公路,东濒黄海。辖70个村(社区),16万余人,陆域面积92.6平方公里。辖区内有大学科技园、山海天度假区、市高新产业区三个园区,我市最大水上运动公园——日照水运基地座落在辖区内,2009年全街道实现GDP2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600元。    拥有独具魅力的生态环境优势。地处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地带,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区大陆性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降水丰沛,光照充足,既有南方空气湿润的特点,又有北方四季分明的特征,被誉为“南方的北方,北方的南方”。境内17.5公里海岸线上,“蓝天、碧海、金沙滩”的优美风光令人陶醉。空气质量符合国家一级标准,近岸海域水质达到国家一类海水标准,饮用水源水质合格率达100%。北大教授花园、清大科技孵化中心、曲阜师范大学、深圳软件园等数十家研发中心及高校均在此落户。    资源丰富,物产富饶。是日照绿茶生产基地之一。海洋-10米等深线以内的浅海0.8万公顷,沿海潮间带1000公顷,近海有鱼类近百种,海水可养殖面积1万公顷,是水产品苗种繁育中心之一,特色海产品种类繁多。林木资源种类较多,森林覆盖率达30.8%,南方的毛竹、北方的落叶松等都能在这里生长。沿海17.5公里金沙滩,水清浪稳,滩平沙细,为中国北方沿海所少见,是避暑、度假、疗养的理想胜地,发展旅游潜力巨大。劳动力和人才资源丰富,境内大学6所、科技研发中心4处、在校大学生5万余人。    文化底蕴浓厚,历史悠久。境内拥有旧石器遗址凤凰城、清代廉正御史秦国求学遗址清凉寺等古迹10余处,秦楼也是西周时期伟最伟大军事家、政治家姜太公的故乡。秦楼人杰地灵、人才荟萃。   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发展机遇。地处市驻地,是日照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位置得天独厚,区位优势极为明显。城市交通四通八达,紧临国家一类对外开放的日照港,是中国第二大煤炭输出港,紧靠日东、同三高速,日(照)东(明)高速公路横穿鲁南,跨越京沪、京福高速公路、直达中原腹地,同(江)三(亚)高速公路北起中俄边境,南至海南省,纵贯中国南部沿海主要城市。有着极其便利的交通优势。城市建设日新月异,楼宇商贸经济、高科技研发孵化经济、大学经济、旅游经济、海洋经济显现出强大活力,极具人性化的投资兴业软环境,使秦楼街道成为资金聚集的“洼地”,创业发展的“宝地”。    走进秦楼,一座环境优美,经济发达,生态宜居,人民安居乐业的新型现代化街道矗立在眼前。   

卧龙山街道

  北京路街道位于山东日照东港区。下辖:   371102008201 220 九山子村委会   371102008202 220 大沙沟村委会   371102008203 220 城壕村委会   371102008204 220 前沙沟村委会   371102008205 220 东山村委会   371102008206 220 小竹元村委会   371102008207 220 东黄家庄村委会   371102008208 220 西黄家庄村委会   371102008209 220 若家村村委会   371102008210 220 卸甲庄村委会   371102008211 220 窝洛子村委会   371102008212 112 后官庄村村委会   371102008213 112 庙山前村村委会   371102008214 112 松竹村村委会   371102008215 112 窝落子村村委会   371102008216 112 庙山后村村委会   371102008217 112 山口村委会   371102008218 112 厉家村村委会   371102008219 111 东小洼村村委会   371102008220 111 东王家村村委会   371102008221 111 乔家墩子村村委会   371102008222 111 前滩西村村委会   371102008223 111 后滩西村村委会   371102008224 111 王家皂村村委会   371102008225 112 苏家村村委会   371102008226 112 刘东楼村村委会   371102008227 112 刘西楼村村委会   371102008228 112 杨庄子村委会   371102008229 112 秦家官庄村村委会   371102008230 112 双庙村村委会   371102008231 112 竹溪村村委会   371102008232 112 卧龙村村委会   371102008233 112 肥家庄村村委会   371102008234 112 任家台村村委会   371102008235 112 吴家台村村委会   371102008236 112 大陈家村村委会   371102008237 112 小陈家村村委会   371102008238 112 路家村村委会   371102008239 112 李家台村村委会   371102008240 112 桃花岛村村委会   371102008241 112 张家台村村委会   371102008242 112 大泉沟村村委会   371102008243 111 富荣村村委会   371102008244 112 陶家村村委会   

两城街道

  日照市东港区两城街道系沿海历史名镇,总面积83平方公里,辖58个村,4.2万口人,海岸线12公里。位于三市(日照、青岛、潍坊)四县区(东港、五莲、胶南、诸城)交界地带,素有“日照北大门”之称。境内有204国道、220省道、同三(同江—三亚)高速公路穿过。距同三高速公路出口8.6公里,距青岛前湾港93.3公里,距全国第四大煤炭吞吐量港口——日照港和日照火车站25公里,距市政府20公里,处于日照市二十分钟经济圈内。    境内有全国百处重点遗址之一的两城龙山文化遗址,面积近百万平方米,发现于1934年,1936年由原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研究所梁思永、尹达和祁廷霈首次发掘。文物以黑陶最为有名,出土的蛋壳陶系华夏文明的瑰宝,发掘的陶文早于甲骨文1000多年,为我国文字的始祖。2006年5月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保护单位。山东省政府命名为“中心镇”。2006年以来,先后被授予全国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先进乡镇、省级文明镇、全省信访工作先进单位、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    近年来,在东港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镇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解放思想,提升标杆,团结一心,奋发进取,坚持“一二三四五”总体工作思路,即:始终以建设生态型经济强镇、打造滨海文化名镇为目标,以加快率先优质发展为主题,以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为保障,紧紧围绕突破招商引资、东中西部梯次开发两条主线,抓好项目区管理、农民增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三大重点,着力落实三位一体、责任追究、党的建设、和谐建设四项举措,大力实施生态立镇、和谐建镇、三产活镇、工业强镇、平安稳镇五大战略,大力弘扬“一心一意谋发展、实心实意为群众、全心全意为两城”的精神,全力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优质发展,把两城镇建设成“日照市靓丽的北大门,新市区优美的后花园”。山东省人民政府2008年2月16日下发的鲁政发[2008]42号文件《鲁南经济带区域发展规划》已将两城镇青岛路以东区域纳入太阳城旅游度假区规划。  

河山镇

  山东省日照市河山镇河山镇位于日照市东港区北郊,北靠两城镇,南接日照市市区,东南与日照港、岚山港两个国家一类对外开放港口分别相距l0公里、20公里,距兖石铁路10公里。同三高速公路、204国道、石潮公路纵贯全境,交通十分便捷。全镇总面积83平方公里,耕地4.2万亩,共有59个行政村,3.1万人。   境内的河山,以众河之源而得名,河山山势雄伟,诚谓"峭壁端严,屹然一邑屏障"。河山,不仅云秀、峰险、石怪、松奇、谷幽,更令人叹为观止的是摩崖石刻"日照"二字,她是迄今为止汉字摩崖石刻世界之最,成为日照的一大景观和著名的旅游风景区。   河山镇素有"苹果之乡"之美誉,现有果园2万亩,近年来新发展优质果园8000多亩,品种以红富士和梅切嘎啦、艾达红、乔尼卡为主,苹果年产量达3000万公斤以上,果品总收入4500多万元。人均果品收入1500元,该镇先后荣获"日照市科技成果推广示范基地"、"中国农科院果树研究所全国第一个乡镇级科技示范基地"、"农业部全国优质苹果生产基地"、"山东省优质果品基地"等称号。注册的"旭光"牌苹果先后荣获"99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称号和"绿色食品"证书。   河山镇不断扩大优质果品质地规模,在引进中农春雨高科技有限公司建设河山优质苗木基地的同时,已投资60多万元完善了优质苗木科技示范园基础设施建设,引进了美国8号等优质果品苗木20多种,培育优质苹果、草莓苗木80多万株,目前,示范园内优质果品品种达60多种。   河山镇充分发挥科技在果品生产中的作用,目前,已与国家果树研究所、烟台果科所、山东省果茶站、荷兰国家果品研究院、以色列果品科研所等10多家国内外科研机构建立了广泛密切的协作关系,并多次邀请专家教授来河山传经送宝,先后培训果农3万余人次。大力推广了苹果套袋,连续四年以4.00元/公斤的价格通过深圳爱地公司出口外销到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   河山镇在培植苹果这一支柱产业中,内抓生产、外抓市场,先后与上海果品公司等果品经营单位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通过深圳爱地公司打通了出口外销渠道。随着优质果品基地面积的扩大,该镇又着手建设河山果品批发市场,计划用三年时间建成沿204国道5华里的大型果品产地批发市场,目前,已引进苹果销售大户9家进场开发建设,完成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   河山镇还充分发挥地处城郊结合部的区位优势,在镇驻地204国道边规划建设了河山镇个体私营经济园区,作为招商引资的载体,并按照"科学规划、高标准建设"的要求,出台了配套政策,制定了目标任务,加快园区建设步伐,近几年,该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达100余万元。到目前,已吸引入园项目32个,累计投资达3000多万元,有31个项目已投产运营。其中,由青岛金潮特种混凝土制品有限责任公司在园区内设立的日照金潮特种混凝土制品有限责任公司,仅固定资产投资就达2000多万元。   下辖村      刘家顺村 罗花前一村 罗花前二村 罗花前三村   龙泉沟村 杨家埠村 高家沟村 相家岭村   木沟兰村 御甲庄村 窝落子村 大沙沟村   城壕村 前沙沟村 东山村 东黄家庄村   西黄家庄村 若家村 小竹园村 程子沟村   郭家庄村 刘家庄村 小卞家庄村 环岭前村   向阳村 小马家庄村 大暖帐村 小暖帐村   撒牛沟村 九山子村 屯岭村 申家坡村   黄家屯村 北松元村 许家官庄村 汪家官庄村   茶庵村 费家官庄村 梁家官庄村 范家官庄村   望台山村 甄家庄村 韩家庄村 林前村   柳行村 小洼村 草坡村 邱家官庄村   河山店村 岔路口村 刘家官庄村 隋家官庄村   龙泉庄村 大岭村 北盘石村 荆家林村   漩沟子村 侯家官庄村 窦家官庄村   

后村镇

  日照市东港区后村镇地处日照市东港区西南部,东部和北部与东港区的日照街道、南湖镇、西湖镇接壤,西部与南部与岚山区巨峰镇、高兴镇接壤,陆域总面积125平方公里,辖61个村,总人口5.9万,是省政府确定的“小城镇建设中心镇”。   后村镇地处我国沿海中段,属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由于受海洋环境的直接调节,又具有海洋气候的特点,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12.6℃,无霜期273天,年平均降雨1000毫米。后村镇依山傍海,风景秀丽,气候温润宜人,是旅游、避暑、度假的理想场所。   后村镇依山傍海,风景秀丽,气候温润宜人,是旅游、避暑、度假的理想场所。年平均气温12.6℃,年平均降雨量1000毫米。   后村镇年平均气温12.6℃,年平均降雨量1000毫米。后村镇经济基础雄厚,产业结构布局合理。特色农业初具规模优势,已形成茶、果、桑、奶牛养殖四大主导产业。现有茶园面积2.6万亩,茶叶加工企业76家,是山东省有机绿茶生产示范基地和日照市最大的绿茶生产基地,素有“中国江北绿茶之乡”的美誉。   工业起步较早,门类齐全,现有民营企业90家,规模企业6家,已形成以食品、机械、建材、服装加工等行业为主体的工业体系。伴随着时代前进的步伐,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镇党委、政府以“-”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团结带领全镇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大力弘扬“勤勉务实、高效廉洁、奋进有为、创新争先”的后村精神,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全镇经济和社会事业实现了跨越发展。   后村镇党委、政府先后被授予省级小城镇建设示范镇、市级“五个好”乡镇党委、“平安日照”建设先进单位、市级信访工作“三无”乡镇和市级农村公路改造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招商引资工作、特色农业发展、平安建设等九项工作受到区委、区政府的表彰奖励。  

西湖镇

  1989年6月12日,经国务院批准,日照市升格为地级市,西湖被列为西湖乡,1996年5月24,根据省统一规划,撤销西湖乡设置为西湖镇。   西湖镇位于日照市东港区西部丘陵地带,处于日照水库上游水源地保护区范围内。东与南湖镇隔日照水库相望,西临三庄镇,南与后村镇相接,北与陈疃镇毗邻。镇域总面积81.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4223亩,全镇辖40个行政村、12936户,35362口人。镇驻地(俗称新村)东距日照港30公里,南距岚山港40公里,222省道纵穿镇境南北,335省道与日东高速公路从境内北部穿过,且日东高速公路在镇驻地北约4公里处设有出入口,交通便利。   西湖镇具有怡人的自然环境和得天独厚的生产条件。境内地势山峦起伏、河流纵横,形成低山岭坡、水平梯田、近山阶地、山前倾斜平地、河流冲击平地五种类型。土壤类别主要为棕壤土类,以酸性岩残坡棕壤土为主,土层厚度多在25-30cm之间,适合桑、茶、板栗等多种作物的生长、繁衍,基岩为岩浆岩和片麻岩。   西湖镇气候宜人,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性大陆气候。既有南方空气湿润的特点,又有北方四季分明的特征,年平均气温12.7□°C,平均湿度72%。多年总日照平均时数为2532小时。最大冻土深度32cm。年降水量为790.6毫米左右,主要集中在夏秋两季,年度变化较大,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常年主导风向为东南风,强风向心,出现率10.95%,平均风速3.5m/s。    境内水系比较发达,小河流四条:花园河、花崖河、铨元河、圈河,约20公里,属雨源性河流,常年有水,均汇入日照水库。全镇现有小二型水库7座,塘坝及谷坊105座,兴利库容量在130.7万立方米。常年有效库容70%。全镇森林以杨树、松树为主,森林覆盖率在38%以上。   西湖镇历史悠久,是明代万历年间焦竑状元的祖籍地。大花崖村焦竑状元祖墓至今保存完好。2006年3月新建、修葺焦竑状元林一处。大花崖村东有一株千年银杏树,高27米,苍劲挺拔,是仅次于莒县浮来山定林寺的天下第二粗银杏树,是日照古老文明的象征。回龙观位于西湖镇爱国村内,是鲁东南地区唯一的道教遗址。此处山势峻峭,地貌灵秀,林壑优美,古木参天,有“奇树,清泉,悬桥,翠竹”四景。鼎盛时期有房屋百余间,庙产数百亩,住观修道者70余人。现有山门,仙人桥,仙人洞,杵臼,碑林等遗迹,遗存有800年银杏,梭椤树,笤帚芽,倒吊香等多种树种。仙人洞中题诗有“明月清风调,高山流水音,子期今不遇,谁识伯牙心。”   近年来,西湖近镇大力实施进“工贸强镇、农业稳镇、生态靓镇、科教兴镇”四大战略,西湖镇的经济社会事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果,西湖镇的整体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西湖镇是传统农业镇,主要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花生、地瓜为主。近年来,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推进,当地农民开始大力发展桑蚕、茶叶、畜禽养殖等特色农业项目,其中桑蚕规模达到5000亩,为日照市桑蚕生产面积最大的乡镇之一,被誉为“桑蚕之乡”。2007年,这个镇提出发展生态农业,全镇形成以东部沿库生态林业涵养区、西部绿色茶叶示范区、南部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北部黑木耳栽培区四大生态特色农业生产格局。以花仙子园艺项目、黑木耳栽培为代表的诸多生态特色农业项目在农民增收中比重凸显,其中位于三北半岛的花仙子园艺项目区已经成为享誉镇外的重要花卉观赏景区,黑木耳生产规模已达800万棒/年,仅此一项可为当地农民提供收入1200多万元,被誉为“山东黑木耳第一镇”。   西湖镇民营经济愈来愈繁荣。全镇民营企业已经发展到了60多家,个体工商户200多家,形成以毛棉纺织、花生制品、茶叶加工三大主导产业,每年为农民通过提供就业岗位增加收入过1600万元,其中有8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08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1亿元,完成税收1402.5万元。西湖镇良好的软硬环境也吸引了诸多外商前来投资兴业,几年来先后引进外资项目62个,以投资1.5亿元的永丰纺织和投资近4000万元的福田毛绒盘活项目为先导,西湖镇纺织重镇之基已经奠定。   西湖镇基础设施完善,全镇40个行政村全部实现了“村村通”硬化路,硬化里程78.2千米,有线电视全部实现了“村村通”,有32个村吃上了自来水,程控电话5160门。电力设施完善,供电电源为后村和三庄变电站。教育设施齐全,有西湖中学、西湖中心小学、城郊中心、幼教中心,完全小学8处。医疗设施有合作医疗卫生所21处,全镇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1.2%。民政设施有敬老院一处,现集中供养老人123名,全镇集中供养率达70.5%。   

陈疃镇

  陈疃镇地处日照水库上游,距日照市区20公里,辖区总面积7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58万亩,现辖38个行政村,3.2万口人,北依五莲县街头镇,东距日照港21公里,西与三庄镇相邻,335省道、222省道在镇驻地中心交汇,日东高速公路在镇内设一出口,与同三高速公路相距15公里,并与京沪、京福高速相连,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近年来,陈疃镇立足实际,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核心,以富民强镇为目标,不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坚持好字优先、又好又快发展,大力实施“生态立镇、工业强镇、产业兴镇、商贸活镇、文化树镇”五大战略,努力打造“生态、富裕、文明、和谐”四个品牌,实现了富民强镇的新跨越。先后荣获“山东省环境优美乡镇”、“山东省绿化示范乡镇”、“山东省创平安工作先进镇”、“日照市文明镇”、“日照市镇域经济考核进步乡镇”、“日照市信访三无乡镇”等荣誉称号,全镇上下风正、气顺、心齐、和谐、稳定。   陈疃镇充分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狠抓产业布局,规划建设了镇工业园区和3个沿路经济带。乡镇企业已形成建筑建材、机械制造、抽纱刺绣等主导产业,拥有日照第三水泥厂、博源织造等8家规模以上企业。其中,日照第三水泥厂年生产能力达到75万吨,年产值实现1.5亿元,成为日照市首家电子数控水泥企业。突出生态建设,努力打造“生态陈疃”,重点发展“一林(环湖经济林)”、“二园(彩色植物园、万亩板栗园)”、“三基地(蓝莓生产基地、桑蚕生产基地、特种皮毛动物养殖基地)”,全镇森林覆盖率达42%。   

南湖镇

  南湖镇位于城区西 12公里,东邻日照街道,西靠陈疃镇,南与岚山区后村镇相接,北与五莲县街头镇、潮河镇相邻, 总面积 172.6 平方公里,辖 82 个行政村, 7.1 万人口。境内有日照市第二大水库—日照水库,东港区第一大水库—马陵水库,有历史文化浓郁的会稽山(海拔 611.9 米 ),宅科梨园花开似雪,生态茶园滴翠飘香,风景秀丽,气候宜人。地理位置优越,公路四通八达。 335 省道横贯东西,日东高速公路穿镇而过,县道南王线、沈樵线、城下线纵贯南北,距日照港 20 公里 ,岚山港 30 公里 ,离日东、同三高速公路入口 10 公里 。   近年来,在东港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历届党委、政府的不断努力下, 全镇广大干部群众团结一心,艰苦创业,奋发进取,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都取得了长足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呈现出经济繁荣、社会安定、政通人知、人民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   工业经济 快速发展。南湖镇充分发挥区位、交通、资源、产业优势,建设了镇南工业区和镇北工业区。投入 1200万元,对工业区 进行了三期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建设,形成了“四纵四横”的工业区发展框架,实现了水、电、路、讯“四通”,为招商引资搭建载体。目前,工业基地共发展企业78家,总投资6.2亿元,投产项目62个,安置劳动力3000余人。其中过千万元项目达到了 16 个,初步形成了以铸造、机械、纺织、服装、建材加工等为主体的工业体系。同时,把工业区发展与城镇建设紧密结合,构建“四纵八横”的城镇框架,完善居住、商业、文化、娱乐、教育、卫生功能区,城镇规模扩大到 9 个村 8 平方公里,能容纳人口 2.5 万人。 民营经济迅速膨胀,全镇 6个卫星经济增长点发展迅速,发展民营企业 201家,个体工商户发展到 2260家,从业人员 17390人。   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以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为指导,全面建设生态文明城郊经济强镇。以“四进村、五进家”为抓手,全面推进生态文明村镇建设。围绕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大力发展城郊生态高效农业,精心培植“放心菜、放心茶、放心肉蛋奶”基地,建设休闲度假观光旅游“城市后花园”,并于2009年4月成功举办了南湖镇第一届“话茶节”。 全镇共发展以西沈马庄大棚蔬菜、相家官庄大棚西红柿为中心的蔬菜专业村 25个,发展大棚蔬菜 6000亩;发展以东黄山前、西明照为中心的养殖专业村 20个,发展养殖业户 2000多户;发展以彭家河、王家官庄为中心的果茶专业村 20个,各种水果面积达 6890亩,绿茶达到 3000亩。南湖煎饼、上湖芋头、相家官庄西红柿等名扬四方。以北叶青茶厂、太极茶厂、申泰奶牛合作社上坳牧场为带动,逐步走上“公司 +基地 +农户”的产业模式。大力发展现代生态、高效、特色、旅游观光农业,宅科流域生态农业综合治理项目、会稽山庄开发项目等稳妥有序推进。规划建设了相家官庄等 6处街心公园,建设文明街 82条。   社会事业稳步发展。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 整合优势教育资源推进教育布局调整,投资 980万元修建南湖中学教学楼、学生公寓楼、阶梯教室,并将于 2009年暑假之后实现合班并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面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实施教师安居工程,完成教师家属楼 2幢 60户建设,投资 300余万元的南湖中学教学楼已经进入装修阶段。深化镇村卫生一体化改革,南湖中心卫生院投资 80万元完成“ 360工程”建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参合率达到 90%以上。进一步健全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以转变群众的传统生育观念为重点,确保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费等农村计划生育奖励政策落到实处,保证了 继续稳定的低生育水平。 投资 130余万元,对敬老院进行了 2次扩建,五保集中供养率达到 70%,并被评为省模范敬老院。实施“村村通”油路工程,累计投资 3600余万元,硬化道路 57条 148公里。村村通”自来水达 80个村,“村村通”有线电视通村率达到 100%。   2009 年,南湖镇提高执行力,进一步解放思想、干事创业、进位争先,全力打造“开放的南湖,绿色的南湖,放心的南湖”三个知名品牌, 推动社会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南湖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各届的关心、关爱、支持和帮助, 镇-宋昱桦,镇长李斌欢迎您常来坐坐,欢迎您前来投资兴业!   电话:0633-8581131 传真:0633-8581012   电话:0633-8581131 传真:0633-8581012  

三庄镇

  三庄镇地处东港区西部,面积 193.6 平方公里,北面与五莲县相临,西与莒县为界,南与岚山区毗邻。现辖 62 个行政村, 7.1 万口人,有耕地面积 8 万亩,山场 10 万亩,以苹果为主的经济园林 4 万亩。三庄交通便捷,环境优美,自然、人文景观丰富,文化底蕴浓厚,自古就是商贾云集之地,素有“旱陆码头”之称。   历史上,三庄曾先后易名为“雕龙里”、“刘三公庄”,后简称为“三庄”。是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文学理论批评家、《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的故里。    三庄镇地处山丘区,境内有 200 多个山头逶迤相连,其中与莒县、五莲交界处的峤子山海拔 657 米,是东港区最高峰。境内有三庄河等大小河流 10 余条,河流岸边丰产林、防护林象翠绿的彩带,山坡之上,生态林、涵养林象美丽的衣衫,将三庄大地装扮得分外秀美。   三庄镇地产丰富,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地瓜、花生、玉米等;经济作物以苹果、花生、黄烟为主,全镇现有茶园 3000 亩,日本栗 5000 亩,黄烟 3500 亩;畜牧业生产以羊、猪、兔为主,年产肉类 300 多万公斤。     多年来,近年来,三庄镇全力打造工业经济、旅游经济、民营经济三大经济板块,努力优化镇域经济发展环境,全镇呈现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良好局面。 2008 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 7.8 亿元,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 3.1 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5983 元,同比增长 8.3 %,地方财政收入 710 万元。从 2003 年开始投资 1000 余万元,在日东高速西湖出口与 335 省道交汇处,兴建的“四通一平”,占地 2 平方公里的日照郊区工业园三庄工业项目区,初步解决了三庄工业经济没有发展平台的困境,成为全镇招商引资、民营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至 08 年底,围绕食品加工、机械制造、纺织抽纱等优势项目,先后成功引进益民家纺、明月食品、丰源花生等 21 个,总投资 4.3 亿元,实际已到位资金 2.1 亿元,已投产的企业有 19 家,在建 3 家。投资过千万元的企业 10 家。   三庄镇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善。现有农村公路 96 公里,实现了村村通硬化公路、自来水、有线电视。全镇现有中学 3 所 , 小学 11 所,幼儿园 30 多所。实施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08 年全镇参合率达 95 %以上。水利设施完善,有 2 座小(一)型水库、 12 座小(二)型水库、 202 座塘坝、汪塘,为该镇发展工业、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优势产业,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三庄盛产苹果,素有“苹果之乡”、“江北果品第一镇”之称。全镇拥有以红富士、红将军优新优质品种果园面积 2 万亩,年社会产量 6000 万公斤。注册了“三庄”牌苹果商标,获得了绿色食品证书。“三庄”牌苹果在 2001 年的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被认定为名牌产品。全镇流通组织发达,果品流通已成主要产业,全镇现有果品流通组织 500 多家,流通大军 6000 余人,年购销苹果 1.2 亿公斤,果品销住苏、浙、沪等地的 40 多个大中小城市,有“购半个江北,销半个中国”之美誉。围绕果品生产流通,全镇已发展起果袋、网套、果筐、纸箱等相关服务企业 20 余家,恒温库 6 座。另外,茶叶、板栗、大枣、黄烟等产业及自然生态养殖业的优势也十分突出。   三庄镇境内峰峦叠嶂,纵横起伏,山青水秀,景色怡人。 山东龙门崮风景区 位于驻地西北 7 公里处的上卜落崮,开发面积 1200 亩,项目总投资 3000 万元,是一个集登山、观光、垂钓于一体的休闲、娱乐、民俗旅游景区。 峤子山度假山庄 地处日照市最高峰峤子山流域,植被茂密、风光秀丽、空气清新、素有天然氧吧之称。目前,由青岛三元和港湾工程有限公司投资 1 亿元,按国家 4A 级生态景区标准建设的一期生态旅游开发工程已基本完工。   三庄镇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三庄是刘勰的故里,历史记载、民间传说脍炙人口。龙门崮、五姑洞、竖旗山、黑弹树、磙石崖庙等景观、文物不胜枚举。三庄又是革命老区,范家楼村享有“第二延安”之称,现存日照八路军办事处、日照县委遗址;“杀猪(朱信斋)过年”的典故就发生在三庄镇石沟崖村。目前,该镇设有高级中学 1 处,中小学 41 处。   如今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勤劳勇敢的三庄人民齐心协力,继往开来,开拓进取,正在把自已的家园建设的更加繁荣昌盛,美丽富饶。   


三庄镇特产大全




三庄镇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