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产 | 简介 |
---|---|
飞龙峡风景区 | 飞龙峡风景区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 飞龙峡风景区位于四川省自贡市区西南部,由两个国家“AA”级风景区(尖山风景区和农团风景区)组成,是自贡市近郊唯一的生态型景区,规划总面积为45.57平方公里,距城区15公里,交通便捷,生态良好,森林覆盖率达到60%以上,电力、通讯设施实现全覆盖。 飞龙峡风景区树立以大城市后花园为主的旅游品牌形象,立足自贡,辐射周边,以优美的自然风光、水利风景、宗教文化为依托,发展以休闲娱乐、养生度假、会务经济为主的经济型生态旅游,景区自1982年起对外开展旅游经营,1999年开始市场化运作,形成了“三月桃花会”、“五月石榴花会”、”农团生态旅游节”等常年性的旅游活动,已成为自贡市重大旅游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景区已建成尖山桃林、石榴园、飞龙峡、桃花岛等景点,培育了海尔农庄、松涛山庄、亭院度假村等一批具有一定规模、档次的旅游服务项目,形成了“山青、水澈、林幽、桃红”特色,在川南享有较高的知名度,景区正成为游客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的胜地。 |
尖山风景区 | 尖山风景区为国家水利风景区。 四川省省级自然风景保护区——尖山风景区,位于自贡荣边镇境内,海拔497.7米,方圆287公顷。尖山风景区在1955年建成尖山湖后形成雏形,于1986年命名。尖山湖水域38公顷,水深18米,湖水四季丰盈,秀丽多姿。放舟湖中,碧波荡漾。寻幽水巷,笑语拂衣。自有“舟篷绝壁旋无路,水绕余峰见绿波”之感;驾艇飞驰,破浪乘风,更生万丈豪情。新建有宽2.5米、长68米、高于水面8米的湖面索桥,凌空飞渡,如虹出水。步行其间临风观景,看粼粼波光,观水天一色,顿感山水多情、物我两忘。 遍山间种的松、杉、樟、楠、竹,将满山碧染。漫步林间山径,树荫蔽日,怡然自乐。踏5公里长的红石小径,沿湖看柳,赏山间石刻,寄情山水,息尘忘忧。阳春三月,拾级上山,于占地60余亩有10000多株观赏性桃林,看桃红尽染,比人面桃花,感百花争春,让人心旌摇曳;酷暑盛夏,亭台煮茶,湖边垂钓,听峭壁流水,迎山野清风,让人忘暑消夏;秋冬两季,寻趣林间,尝野果香醇,其趣盎然。 盈盈绿水间彩船画舫、迭迭青山里红墙碧瓦,掩映成画,浑然丹青。20多个品种簇锦盆花以及书家摩崖、名士题字,点缀其间,更添雅韵。游山玩水之余,在餐饮服务区,领质朴村民之盛情,感乡野菜肴之土风,尝农家豆花之品味,嚼院坝文化之情调,摒城市喧嚣,弃世间烦恼,自有闲云野鹤、归隐山林之遗风。尖山之美在于灵秀,尖山之乐源于乡野。 |
东源古井盐场 | 东源古井盐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东源井座落在四川省自贡市贡井区扇子坝大塘山,属于自流井气田西端,是自贡至今还在生产天然气和卤水的古井之一,由于其产量大,延续时间长,历来受到人们青睐。前国家主席刘少奇、中央书记处总书记邓小平曾到东源井视察工作。许多国际友人和专家在参观考察该井后,无不发出惊叹和赞誉之声。 该井早在清咸丰年间便开始创办,当时仅下好石圈子就停搁,直到1889年又由多股盐商合伙集资复淘加深。于1935年最终建成。在钻井过程中,一边钻井,一边生产,前前后后,断断续续历时长达46年之久。完钻井深935.88米(现井深948.22米),钻至三迭系雷口坡组产气层,获得了大量的天然气。 该井自1892年开始逐步投产以来,至今已有120年的生产历史,累计产气5亿多立方米。该井现仍采用我国独创的体现了中国人民聪明才智的低压天然气康盆采气技术生产,日产天然气2.7万立方米,一直保持着高产、稳产的记录,名列自贡盐场气井井群之冠。是古今中外一眼罕见的气井,因此,引起了有关专家、学者的极大重视,已成为盐业科技史上的重要研究课题。 东源井采用传统的钻井方法凿成。从凿成到现在,虽经100多年的生产,地面的设施依然保存如旧。比如地上的建筑(碓房、车房等)、凿井用过的设备(井架、踩架、大车等)都遗存较好。是珍贵的晚清盐史实物。特别可贵的是东源井现存岩口簿两本:一是1889年至1896年的转抄本,二是1915年至1933年的钻井原始记录本。这两本岩口簿保存至今,是研究该井以及自贡地区钻井管理方法、技术方法等的宝贵史料。 东源井作为一眼古气井,在自流井气口井井群中,具有典型性、代表性,1985年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被列为列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成为自贡世界地质公园的一个组成部分。 |
张伯卿公馆 | 张伯卿公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张家花园是解放前张伯卿的私人会馆,位于贡井筱溪境内,地处太平山南麓金鱼河侧的青杠林。20年代末,张相中此地后,依仗权势,强购杨姓地皮,耗白银4万两,于1923年动工修建,历时3年,建成贡井最早的“洋房”和独有的花园。 “张园”主楼建筑,由四川边防军自流井提款处处长德阳名士黄秋帆设计,按当时德国领事馆式样仿罗马式楼房建造的,有大小房屋14间,三合土地面,室内家具均以名贵木材制作,客厅内摆有太平天国天王府中的遗物,紫檀镂空宝玉交椅8座,楼房面积1148米。 楼房建筑工艺十分考究,墙壁及望板为石灰粉刷,望板及墙壁饰有花、草、鱼、果等泥塑小品,内侧走廊以园柱承办,柱面以水泥、白灰=糯米浆调制的沙浆涂抹,再嵌以卵石抹平,由著名工匠杨锡三制作。楼房布局典雅,装饰华丽,青瓦屋面,横开木窗采光通气。门前为石砌月台,前面有人工挖筑的140平方米的池塘,池中建有砖木结构的船形亭阁,取名望湖(今为桂影湖),施工所用河沙、卵石均从百里之遥的内江运来,整个花园占地面积1万平方米。 “张园”还以花卉林木见长,名贵花木居多,绿化面积占花园面积的十分之七,植有四季花木。 |
自贡陈家祠堂 | 自贡陈家祠堂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自贡陈家祠堂位于自贡市贡井老街河街历史文化街区,建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建筑面积760m2。于2007年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陈家祠堂位于贡井老街顺岩碥33号,建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为正厅、厢房廊楼、戏楼构建而成的砖木结构四合院,其建筑精巧玲珑,木雕、石雕、泥塑美轮美奂,是清代川南地区民居宗祠的典型代表。该祠堂曾作为清朝荣县贡井分县第82任县丞居所,是中国古代首批工业生产专设行政区划和自贡因盐设市的珍贵历史物证。 陈家祠堂是一颗建筑艺术明珠。祠堂整体为砖木结构,穿斗、抬梁式构架,木雕、石雕、砖雕、泥塑等雕刻雕塑艺术一应俱全,镂雕、阴刻、浮雕多种技法并用,山门、戏楼,大殿上的石雕、木雕均异常精美,尤以戏台眉板上的木雕为精华。雕刻物上使用的颜料均为矿物颜料,山门采用青绿色调为主,戏楼、大殿木雕则施青、绿、金色,空档处施红色,其图案有线纹、花卉、人物场景,及龙纹、楷体书法等。雕刻内容少见佛、道,体现了世俗生活中人们的精神追求;有关礼教的也较少,反映了生活在异乡的移民谋生的艰难和思想的自由。此外,还有不少现已失传的传统剧目及“剧照”。 |
贡井南华宫 | 贡井南华宫坐落在贡井区糍粑街与枣子园之间坐落在贡井区糍粑街与枣子园之间。。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座北向南。建筑技术精湛,整个宫殿宏伟壮观,具有古代建筑的传统风貌,保存至今实属难得的历史文物.据知情老人胡少权(90岁)介绍,这是信仰佛教的盐商修建的,以道教祖师“南华”老祖的封号为名,故定名为“南华宫”。 宫殿历史 贡井老街的南华宫,,至今已111年。近年来,人们不断追寻着古盐文化的踪迹,南华宫附近每天有不少参访者驻足观看,或拍照留影。这也许是因为南华宫的气势恢宏和建构精美,它那别致的风格把游人深深吸引。 修建由来 南华宫名为岭南会馆,为广东盐商所建。当年贡井盐业第一次遇上川盐济楚,盐业生产方兴未艾,各地盐商云集贡井。一时间,贡井的老街河街井架林立,灶房遍地,旭水河盐船如织。盐业发展给贡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广东盐商也从中获取到巨大财富,因此他们才有钱修建这如此宏大的南华宫。 南华宫的建成给贡井带来一派生气,广东盐商在南华宫的活动也相当活跃。他们在这里除了商务政务活动外,还包括佛教活动和文化活动等。对于文化活动,戏台就是明显的见证。有史料记载:清末著名文人赵熙在南华宫看川戏《活捉王魁》后,批其鄙俗,连夜改写为《情探》,开文人改写川剧剧本之先河,更被传为中国近代戏剧史的著名佳话,因而南华宫也应成为现代川剧的源头之一。南华宫的川剧文化活动一直延续到民国末年。 宫殿详情 宫殿四周围墙高矮不等,高的或七八米,矮的也有四,五米,但参差有致。围墙下以黄色条石砌成,上以青砖造就,附以各式各样的檐帽,墙壁上绘有山、水,鱼、附以鱼、花草、人物,莫不栩栩如生.给宫殿增添不少情趣,特别是背面围墙上,塑有一羽开屏的孔雀,下面有祥云簇拥着的一柄宝剑,盖为”守宫之祥鸟”,“镇宫之利器”.整个圈墙色彩协调,文典高难,十分引久注目…。 拾级上月台便是宫殿正面,宫墙的正门两侧,各绘制一龙头,其龙眼圆睁,龙口大张,若遇雨天,雨水便从龙嘴涌出,形若风摄,十分壮观。 宫殿正门是以巨型长条石砌成,高约四米,宽约三米,正门顶上盖有燕翅形门檐,檐口均以各种瓷片嵌就,檐口下面两侧,镶嵌有四个木雕宫灯,小巧玲珑,排列整齐,又饰以龙头,大小对称,仿佛是为青鸟卫护宫门照明而造。 门檐两侧,各塑一位手挽竹兰,神态自如的“道家”,他们的身后都有条脚踏祥云的巨龙。中央有两位道师盘膝而坐,神态和蔼,手中护着一枚方孔铜钱,两边各有一位手执利器而狰狞威武的金甲武士护卫着。正门两侧各设耳门,象是宫般双眼,在观察来往行人。 步入宫门,头顶上便是木雕装饰的戏楼,每逢佳节,道会道教武士将要上楼表演道术。上了台阶有一宽敞院坝,前方便是宫梁,殿顶屋檐上嵌砌著各种图案,正中塑有三位形像各异的道家弟子,他们面目和善,给人一种心胸宽阔的印象。正殿两边的墙上盖有四重燕翅形的风檐。山墙外面还塑有九位腾云驾雾的道家人物,他们各骑宝马,似从天上飘然而下。宫殿里豁然宽敞,雕龙塑凤,工艺精湛。 南华宫占地一千多平方米。四周高墙合围,上端多级峭壁,吻接燕尾飞檐,加上风火墙层层叠叠,整个墙体蔚为壮观。游人不难发现,前人在屋脊上大做文章,除了宝顶祥云镶嵌以外,还有福禄寿三星堆塑,屋脊也精美绝伦。宫的正面有三道石门,一道大的正门和两道小的侧门。门边都有石雕楹联,门上是石雕花卉图案。一进大门就可发现,头顶上是戏楼,对面是大殿,两侧是厢房,厢房上有走楼环绕,中间是院坝,这可是个很大的四合院。也许人们还会回过头来细看戏楼,戏楼的围栏和吊脚是镂空木雕,图案鲜明生动,做工精湛。此外在这个四合院的后侧还有两个四合院,总计有花厅院落厢房多达数十间。 南华宫发展 贡井的大盐商及社会名流后来捐资助学,决定在贡井创办旭川中学。最初校址就选定在南华宫。南华宫的大殿厢房被充分利用,改作教室和女生宿舍。男生宿舍安排在江西庙。南华宫为贡井教育事业发展开创了新的一页。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冯玉祥将军来贡井募捐,也曾在南华宫当众讲演,推动了贡井募捐活动的蓬勃开展。南华宫为抗战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解放后南华宫改为粮食仓库。解放初,农民分得土地,交粮的积极性很高,交公粮的队伍从南华宫大门一直排到下面老街的贵州庙。多少年来,南华宫一直粮满仓,支援了国家建设,保证了区群众生活,维护了社会稳定。 若干年后,南华宫办起了饲料厂。饲料厂对南华宫的损坏十分严重。该厂为了把原材料用大卡车运入宫内,竟把精美的大石门及门上的石雕图案全打掉,做成了几米高的卷帘门。进门后还把精美的戏楼也从中锯掉。更有甚者,厂方还把院坝左侧的厢房撤掉,修起一座几层楼高的钢筋混凝土厂房,更是不伦不类。当厂房生产的时候,噪音粉尘加臭气四处污染,群众多有意见。直到最后饲料销路不畅,该厂才寿终正寝。但这一折腾给南华宫留下了太多的隐患。现在南华宫除了人为的损坏以外,还可以看到大自然的损坏所留下的痕迹。在南华宫大门左侧的一角,墙体多处开裂,这是前年大地震造成的恶果。宫内楼房也有不同程度的损坏。 近年来,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并开始对戏楼左侧的楼房进行修复。还准备拆除破裂的部分围墙重新修复。大门戏楼的修复也在计划之中。按照打造老街的统一规划,南华宫将创办成民俗文化特色茶园。 南华宫沧桑百年,有繁荣,也有衰败,有自然的损毁,也有人为的伤害。但是百年以后,南华宫将翻开新的一页。民俗文化茶园的热闹场面将重新在南华宫出现。 |
茶马古道-艾叶滩码头 | 茶马古道-艾叶滩码头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艾叶古镇,川盐东运水路码头起点站,巴盐西运的陆路启运地,为富荣盐场西端井盐生产第一重镇,也是茶马古道的一部分。自贡盐船沿旭水河入釜溪、沱江而下长江,艾叶滩是起点站,作为盐运水道上的第一码头,在古代承担岸上繁重的盐运及附属产业的装载任务,码头上连艾叶横街子,下接艾叶滩坝及沱湾,整体结构为“之”字形,坝成月亮形状。 |
茶马古道-贡井老街盐道 | 茶马古道-贡井老街盐道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贡井老街盐道坐西南向东北,始建于清初,全长166米,宽4米,占地面积664平方米,是为发展盐业而修建的主要街道。街道两侧是商住型店铺,前商后宿连缀成街面,几百年街道石板未改变,部分房屋结构风貌大改。老街自建成以来一直是连接河街至筱溪街的通道,是贡井政治、经济、盐业兴衰发展的重要见证,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贡井老街全长百余米左右,宽不过10米。街面道路用菱形石板铺就,古朴大方。街两边多为两层木结构的青瓦房。街下端有五十梯石阶,与最古老的河街相连。当年,河街生产的盐有许多是人挑或马托,从五十梯上来,通过整个老街再往西去。清朝时期,在五十梯与老街的结合处,设过关卡。官府派人在关卡处,对运出的盐进行验票盖章才放行,否则视为私盐没收。因此,当地人常说这里是古盐文化的发祥地,是早年的盐马古道。 陆路古盐道发端于贡井老街。一条石板路,南下过平桥、济元桥向沿滩、富顺;东向经中桥和原下桥穿谢家松林越土地坡至自流井;北上沿河街达威远、内江,至川中、川北各地;西去穿今旭川中学经艾叶、荣县至乐山。西行之路尤为重要,是川盐(自贡盐)靠马帮的驮马运向四川西南部,进雅安入康藏或经西昌向滇黔的古盐道的起点。在川、康、滇、黔各地的边民和少数民族,千百年来赖以生存的“巴盐”便是从这条古盐道源源不断地送去的。至今凉山的彝族、康藏的藏族,无人不知“自贡”,人人说起自贡的“锅巴盐”便啧啧称赞,盐也因此而在西南称为“盐巴”。盐马古道也因此与古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并称古商贸易“三大道”。 |
自贡井天池寺 | 自贡井天池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天池寺 在贡井老街北天池山上,因寺中一池千年从未枯竭,日夭池而名。始建于北宋,仁宗时最盛,明洪武年间复建如来殿。八百年间兴废数迭,终成为朝靴峨眉山的脚庙。现有数古殿,已历数百年风霜而犹存。近新修千手观音殿、诸天壁完及千佛塔,流光溢彩,金碧辉煌,故其香火更盛。 天池寺建在天池山顶,是贡井地区最古老的丛林。据庙内古碑记载……山巅有一水潭,清澈甘冽,大旱不涸,烹茗煮粥有异香。理人奉为“天池”。皇佑年间(北宋仁宗赵祯年号1049一1054)始建山王庙作春秋社祭。大明洪武某年(1368一1388)处士邹某某好佛乐施,改山王庙为如来殿(有碑文对照邹氏家族属实)。庙宇古朴宽大,占地甚宽。周石砌成长方形池塘,种上红白荷花。池水从未干涸,传说有地下水自龙头沟来。 每年四月初八为“放生会”,鳝、鳅、龟、鳖不知放了多少,从未有人捕捉,可终不知去向。故此更添神秘,令人迷惑不解。天池寺曾经几遭火灾兵祸,多次重修(原存碑文八方皆铭记其事)。铸有铜佛名胜七尊半,青铜钟一口,铜磐四具,铁铸香炉七座,庙为如来佛坐镇,还有昆卢殿、大雄殿、三宝殿、观音堂、经楼,配有真武殿、玉皇殿、药师殿、纯阳殿、白马殿、财神殿、禅房、客堂、饭堂、花厅数十间。苍松翠柏,蔽日遮天,绿竹千竿,芳草如茵,是一座曲径通幽,引人人胜的禅院。清乾隆丁亥秋(乾隆二十八年)荣县正堂黄大本亲书“天池禅院”巨匾一张(1764)悬于大山门,故该寺又称“天池禅院”。 |
夏洞寺 | 夏洞寺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夏洞寺位于自流井至贡井路上自贡工人疗养院旁,始建于南明永历年间(1654年即清顺治十年)。是一所求神拜佛兼以戏曲游乐的民居寺院。 夏洞寺座北向南,由前殿、后殿、戏楼构成的四合两天井层叠式庙宇,大小院落都以回廊相联,四通八达,是一穿斗式兼台梁式的古建筑。歇山屋顶,屋脊起翘,壁画雕栏均简括恬淡,其建筑功能分区十分明确,整体建筑至今保存完整,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该寺由于建于战争频繁之期,建筑分期历史跨度较大,建筑构思及工艺均不大统一,为研究明末以来,不可多得的建筑科研材料。 |
贡井湖广庙 | 贡井湖广庙为文化旅游景点。 湖广庙,又叫禹王宫或两湖会馆,坐北朝南。其庙建筑宏大,气势雄伟,制式古朴,与贡井其他的庙宇大同小异。它有正殿两重、配殿一横、东西厢房及大小庭院数十间;正中建有戏台,游楼环抱;山门面向旭水河。山门与照壁之间有宽阔的石坝。从山门至后重正殿有十多级石阶的高差,这使庙宇产生一种庄重、威严、轩昂的气势,令人望之而顿生敬畏的感觉。湖广庙前殿塑着美鬓公关云长,其左右两边分别是周仓和关平;正殿供奉大禹王(大禹)神像。神像为泥塑金身,头戴冕旎王冠,身着滚龙袍带,清须飘散,形象庄严,气韵丰满,活灵活现。正殿后面庭院内有合抱大小的黄桶树数棵。它们都枝叶繁茂,状如华盖,荫翁庭院,遮掩屋宇。建于清乾隆初年,现存一巨大照壁及照壁后石坝、两边厢房的雕饰(挑檐垂脚、牛推雕镂、屋脊泥塑装饰精湛生动)等亦大多存留。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自贡天车 | 天车被誉为自贡盐场奇观之一,是将若干杉木连结,以竹篾绳捆扎成巨大的支架,竖于井口,用于采卤、淘井、治井。天车井架十分壮观,不管从采卤或者古建筑角度来说,都是盐都自贡特有的、不可多得的文物。据史书记载,自贡在近两千年的盐业生产过程中,遗存有一大批古井、天车,1914年仅自流井就有“水火两井共960眼”,而废井则有11800多眼,所以流传有“自流井盐井(天车)多如麻筛”的说法。2006年2月12日,被称为自贡标志的“东方埃菲尔铁塔”——“天车”模型和燊海井模型双双在当天开幕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上亮相。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中坝钟氏庄园 | 中坝钟氏庄园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中坝碉楼及钟氏庄园位于四川省自贡市贡井区龙潭镇中坝村5组,坐北向南。始建于清咸丰四年(1854),整体建筑占地面积7197.12平方米,其中碉楼占地面积57平方米。碉楼位于庄园东北角,为砖木石结构,方形楼阁式,边长7.5米,通高16.9米,歇山式四角攒尖屋顶。共分五层,下两层为石木结构,上三层为砖木结构。隔楼为木板,二楼以上有枪孔,五楼有瞭望孔。附属的四合院庄园建筑结构为木结构,穿斗抬梁式构架,悬山式屋顶,小青瓦屋面。由前堂前堂面阔17间63.4米,进深1间6.35米,正堂正面阔11间53.4米,进深1间8.5米,东西厢房面阔6间24.3米,脊高7.1米,进深通间17.4米。西厢房面阔6间24.3米,东西厢房各有2个天井组成四合院布局。碉楼及附属庄园是清代川南地区典型的民居建筑,其柱础、门窗、板枋、吊檐、木雕宫灯、屋脊泥塑精美,其主体建筑布局至今保存完好,是研究川南地区民居庄园建筑的实物见证,具有较高的文物和历史研究价值。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雷公坡崖墓群 | 雷公坡崖墓群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这处古墓群的年代为约1900年前的东汉时期。崖墓群分布在海拔 335米的低丘缓坡上,呈环形分布,当地人称此地为“雷公坡”。多年以前,当地人以从事凿井、煮盐和贩盐为主业,艾叶镇因此也有着自贡盐泉发祥地之称。 崖墓群共有24座墓葬,多数为带墓道的单室崖墓,由墓道、照墙、门廊、墓门、墓室等部分组成。主墓室为双室墓,雕刻更加精美,保存有鱼、刀纹等图案,“特别是墓门建筑保留有汉代瓦当图案,这最能代表该墓群属于距今1900多年的东汉时期。 整个崖墓群分布面积约2500平方米,是自贡迄今发现的最大规模的汉代崖墓。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贡井胡氏民居 | 贡井胡氏民居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贡井胡氏民居,又称胡慎怡堂,系清代晚期自贡大盐商胡元海的私人住宅,坐落于贡井区长土镇沿河街。自1850年开始修建,后经过数次改建、扩建,至1905年最终建成,历时55年,总占地约2万平方米。在2012年7月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盐商胡元海祖籍江西庐陵(今吉安),靠经营棉布生意起家。1821年至1850年间,胡元海与人合伙经营盐业获大利,便买下贡井大山寨子岭土地,依山建房。 起初,胡元海所建房屋为一正二横房舍,作为居家和管理盐业的柜房。1865年,胡元海长子胡勉斋对原房屋进行改建,新增上厅、中厅、横房,呈八个四合形模样,周围人称它“大山新房子”。次年,房屋又动工新建,设置抱厅、横堂屋、总柜房、管事房等。1867年基本建成,取名“胡慎怡堂”。1894年至1905年,胡元海的孙子胡汝修又对房屋进行了大规模改建和扩建。至此,胡慎怡堂最终建成。建成后的胡慎怡堂占地约2万平方米,包括住宅群、宗祠、盐业经营管理柜房、戏楼、园林建筑等计共三十余栋(座)和大片园林景观。而西区建筑则完全仿《红楼梦》大观园亭式建筑而修建,十分气派。 不少名士曾为胡慎怡堂赋诗题词,使胡慎怡堂显得非常雅致。书法家赵熙在此题有“灌园”、“怡堂”、“花随四时”等匾额及对联;梁启超书有“大山松所”横额;“竹林七子”之一王廉甫赞荷湖诗“万朵红莲一鉴铺,水光山色并华予。问谁涤得氛埃净,澄尽清流是此湖。”生动地描述了此中的优美景致。 自贡盐文化研究者陆坚评价称,作为私人住宅,胡慎怡堂的房屋建筑面积在当时的川南首屈一指,其建筑本体是清中晚期自贡盐商宅邸中规模最宏大、园林景观最优美、建筑最完整、最具代表性的川南民居建筑群落。是自贡近现代盐业历史的见证,也是盐商文化的遗存。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大公井 | 大公井,被誉为天下第一古盐卤井。据史料记载,它始凿于汉,北周时因井建公井镇,唐置公井县,明转称贡井。 1939年贡井与自流井合建自贡市。其所在地贡井天池山下的老街河畔,是历代井盐生产的重要区域。至今这里仍积淀保存着丰富的井盐文化,极具开发价值,被市政府确定为重点旅游开发项目。 项目由老街河街古盐文化保护区;天池山生态及佛教文化旅游区;八里秦淮文化休闲娱乐区三大片区构成。着力凸现城中瀑布组团、老街盐文化组团、大公井遗迹组团、金流井盐卤浴场组团、天池山生态佛教文化组团、东源井休闲组团、八里秦淮组团等七大“王牌”。 大公井古盐文化旅游区位置优越,北接北环路,东临贡井城区中心,西邻南环路接口。往北可出内宜路,西至荣县,自然汇接川南黄金旅游路线。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