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贵州省 >>安顺 >> 普定县 >> 马场镇

马场镇特产大全


特产 简介
普定穿洞古人类文化遗址

普定穿洞古人类文化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普定穿洞古人类文化遗址,位于安顺市区以北32千米处,在普定县城关镇西南约5千米处新寨村穿洞寨后一座孤峰的山腰上,是距今16000年前古人类生活遗迹,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安顺一带,一万多年前古代先民就在这一片峰林谷地生息繁衍。考古发掘资料表明,在西秀区的猫猫洞及还愿洞、平坝飞虎山洞、普定白岩脚洞都有古人类活动的遗迹,其中普定穿洞遗址以其丰厚的历史文化积存印证了黔中地域辉煌的史前文化,被誉为“亚洲文明之灯”,成为史学界一颗引人注目的灿烂明珠。  穿洞为一自然溶洞,南北对穿,故名。其四周一片溶蚀盆地,绵延数十千米。峰顶与盆地相对高87米,洞口距盆地26米,洞长30米,最宽处13米,高9米。穿洞冬暖夏凉,自然条件优越,适宜人类居住。   1976年,南京大学教授俞锦标等人到普定作岩溶勘察,在穿洞首次发现骨化石、残骨、灰烬及染色的红土矿,从而揭开了穿洞古人类文化遗址神秘的面纱。穿洞出土的部分古人类文化遗迹文物立刻引起了考古学界的分外重视,封存于历史尘埃中的古人类生活图景由此而逐步展现出来。  1979年,贵州省博物馆曹泽田教授与俞锦标教授相继对穿洞进行了小规模的试掘,又获得一批珍贵的文化遗物。是年冬,中国科学院著名人类学家裴文中教授和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张淼水教授应邀考察了穿洞,裴文中充分肯定了穿洞古人类遗址的价值,认为“目前世界上还没有超过其文化内涵丰富新颖、突出的类似的古人类遗址,它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1981年和1983年,贵州省博物馆和南京大学两次联合发掘,获得旧石器一万多件,骨角器一千余件(其中以骨器为多,角器较少);人类化石有头盖骨两个和一些头盖骨残片,完整的下颌骨及上、下颌骨残片,桡骨、胫骨各一段,单个牙齿多个,儿童头骨碎片40多块以及动物化石13个属或种。这些人类化石当中,有一个女性个体,一个老年男性个体,至少代表了5个个体的化石人类,据此将他(她)们称为“穿洞人”。  穿洞文化主要是指穿洞人用劳动智慧创造的工具,这些劳动工具有石器、骨器、角器。其次是用火证据中的烧骨、烧石、灰堆、灰烬、炭屑等。  穿洞人使用的工具,制造时用了3种方法,即锐棱砸击法、锤击法、砸击法。锤击法是我国旧石器时代最普遍的传统方法;砸击法在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里最早发现;锐棱砸击法是在穿洞首次发现,并遍及我省旧石器时代的中晚期遗址中,甚至在一些早期新石器时代的遗址里也有发现。在国外及东南亚的许多国家的同期遗址里,从时代上看目前以穿洞所发现的年代为最早。这一发现,为研究我国境内特别是南方以及东南亚的文化渊源、模式.将起到积极作用。  穿洞遗址出土厂大量骨器和角器。骨器是其中最富有特色的,其数量之大,类型之多,器物之精良,技术之高超,工艺之进步,超过了以往我国的任何一个遗址,也是我国同期遗址中绝无仅有的。我国旧石器时代的骨器,过去周口店山顶洞人遗址仅发现骨针一件,辽宁水洞沟、鸽子洞、湖南桂阳、四川资阳等亦只发现骨锥各一件,贵州猫猫洞6件,台湾、小孤山各100余件。而穿洞遗址目前已发现1000多件,为全国第一,世界罕见,它填补了“南方无骨器”的空白。  在1000多件骨器中,以骨锥最多,另有骨铲、骨针、骨棒、骨叉等。对众多骨器的研究可看出,穿洞人已经懂得将骨片用火烧或火燎以加强骨器的坚硬度,这充分说明穿洞人已具有高度智力和高超的制磨技术。  角器是用鹿角的角柄作原料,宽而粗大,两面加工磨成,刃口极为平齐,大多作为撬、挖工具,与原始农业有着紧密关联。  用火遗迹在穿洞遗址中异常丰富,不仅有灰烬、烧骨、烧石、炭屑、灰坑、灰堆等,在烧骨和烧石中还有变色、变形、龟裂的遗迹。在几次发掘中,仅烧骨就有18000余件,烧石相当多,炭屑遍及每个文化层。这表明穿洞人居住的时间很长,而且是连续的,没有间断过。  穿洞古人类遗址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在大约140平方千米之内,以穿洞为中心,所处谷地较开阔。而白岩脚洞洞口距穿洞较近,只有红土洞、西秀区三铺观音洞、旧州猫猫洞距穿洞较远。在它们之间,在以穿洞为中心的短距离内,文化面貌是以中小型石器为主,兼有大量的骨器,少量角器;较远的则以大型石器为主,兼有大量的角器而无骨器。这说明两者的地理环境不同,生产工具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明显区别,穿洞人使用的是中小型工具,红土洞等处的人,使用的则是大中型工具。这是否与区域性文化有关,尚值得研究。  两种文化类型叠压关系在遗址内首次发现,堆积物厚约5米,自上而下分为12层,除第12层上部含化石外,上覆11层都含文化遗存。第2层上部出磨制石斧1件;第5、8层有灰堆遗存;人类遗骸出自第5层以上的堆积物中。文化遗物的差异分早、晚两期,第6层以下为早期文化,第5层以上为晚期文化。早、晚期之间的差别主要在于:早期文化的石制品原料几乎全是燧石,形体小,打片以捶击法为主,石器以正向加工为主,骨器极少而只有骨锥;晚期文化的石制品原料以粗晶体变质灰岩的砾石为主,形体大,打片以锐板砸击法为主,石器以正向加工为主,骨器数量多,类型较复杂,,因此被冠以“穿洞文化综合体”。  动物遗骸大约有20种,石化程度有差异,大多出自第5层以上。其中哺乳动物有长臂猿、西藏黑熊、狗獾等15种。除中国犀相似种以外,均为现生属种。  穿洞遗址下部地层(早期文化)的地质时代为晚更新世末期,文化时代属旧石器时代晚期,碳十四测年为距今16000~9610年。上部地层(晚期文化)的地质时代属全新世早期,文化时代属新石器时代早期,碳十四测年为距今8540~8080年。其文化内涵在于两种不同性质的文化类型的重叠和骨器的突出程度,这在史前考古研究中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  穿洞人属晚期智人,与周口店山顶洞人同属一亚种,不仅可以和中国同期人类相比较,还可以同东南亚、澳洲的古人类相比较,探讨其发展渊源,对人类如何迁徙、人种何时分野甚至民族形成,从体制上、特征上获得依据。  胡应铃  

普定龙头山

  位于贵州省普定县猫洞乡柯拖村和大关口处,此地周围峰恋雄伟,连绵不绝,山峰直插云间,长达2000多米,山顶到地面海拔1000多米。中间是村庄。这里的人们常年住于此地,并命名为【龙头山】。至因这座山峰像是一条巨龙,把村民的家园都包围了起来,似乎在保护着他们,像是他们的守护神一样。

莲花古洞

  莲花古洞位于县城东北约8公里的马岭半坡,距公路1公里左右,民国时期即成为名胜。洞口雕刻有-贵州省主席杨森题字的“莲花名洞”四个大字,洞中有天窗三个,一窗一洞,风景各自不同,千奇百怪,引人入胜;洞内还有众多名人手迹石刻,著名书法家任可澄先生就曾题字“水流花放,岳耸莲披”每字各一米见方,蔚为壮观。主要以游览洞穴奇观为主。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普屯坝

  普屯坝高山草原风情旅游区,位于普定县城东北部猴场乡,距城区42km。为贵州山区地形中罕见的高山草原,普定海拨最高点(1850米),方圆6.8km  2  ,颇具“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之势,一年四季景色各不同。主要游览项目有:徒步攀登,野外露营,户外游览,观赏  仙马苗族风情,倾听仙马苗族民间合唱团无伴奏多声部合唱;主要游览景观有:明代“抚按明文”摩崖石刻,后冲小石林,高原特色民居,杨家寨河谷风光、仙马苗族村寨等。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枫林火焰山原始植物保护区

  枫林火焰山原始植物保护区,天然植物公园。为安顺地区仅存的原始森林,方圆5公里。因深秋时节遍山红叶,远观似火,颇为壮观,故而得名,区内有冰前期活化石银杏,大量国家级保护树种及贵州罕有的多种树种等,其主要游览景点有:丰林村、龟山、火焰山、枫溪、云山等处;主要观赏其自然山林景观、幽静涧谷景观、苗族风情展示,植物科普考察等。

夜郎湖

  夜郎湖为省级风景名胜区,位于县城西北部,距城区7公里,安顺35公里,如一幅天然“泼墨山水画卷”。全长42公里,蓄水4.2亿立方,水面最宽处2.5公里,时为贵州省第二人工湖,水质优美,盛产各种鱼类;湖区两岸山峰秀丽挺拨,河道曲折有致,以峡奇、峰险、幽美、静谧为主要特点。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普定高脚鸡

  产地(或分布):主要分布于贵州省普定县坪上苗族彝族布依族乡硝硐、岩上等村。   保种方式:保种区保护   数 量:2002年存栏100只。   主要特性:属中型肉用鸡种。公鸡全身羽毛红黄色,腹、翅羽黑色,尾羽墨绿色而带有光泽;多为单冠,间有玫瑰冠,虹彩橘黄色。母鸡羽毛多为麻黄色和黑褐色,多为单冠平头,少数为玫瑰冠,部分鸡有胡须。公鸡胫长13.1cm,母鸡10.7cm。喙、胫、爪多为黑色。成年鸡体重:公2400克,母1900克。成年鸡屠宰率:半净膛,公83.1%,母78.6%;全净膛,公70.9%,母66.0%。开产日龄240天,年产蛋50~60个,蛋重48克,蛋壳呈浅褐色。   普定高脚鸡产地范围为贵州省安顺市普定县现辖行政区域。   《普定县人民政府关于划定普定高脚鸡地理标志保护范围的请示》普府函〔2016〕31号   贵州省地方标准:   《地理标志产品普定高脚鸡》(草案)   

梭筛桃

  梭筛桃是普定县独特的自然环境和深厚的人文因素有机结合而成的特色产品,具有鲜、甜、脆的特点,历史上一直享有盛名。梭筛桃营养价值丰富,富含多种维生素,经济效益好,深受生产者和消费者喜爱。    贵州省普定县现辖行政区域    《普定县人民政府关于划定梭筛桃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的函》,普府函〔2014〕127号    贵州省地方标准:《梭筛桃》(草案)   

白旗韭黄

  白旗韭黄是贵州省安顺市普定县白岩镇白旗村的特产。白旗村成立了“白旗韭黄种植专业合作社”,打造 “白旗韭黄”无公害绿色品牌。   普定县白岩镇依托得天独厚的种植业资源优势,一门心思做好蔬菜文章,全镇"多村一品"经济发展迅速,其中南部片区以白旗为中心的韭黄生产基地所生产的韭黄占领了贵阳、安顺90%以上的市场份额,远销广州、深圳等地,"白旗韭黄"四处飘香。   白旗村位于普定至安顺市的中界地段,种植韭黄已经有30多年的历史。目前已形成了以白旗村为中心,辐射周边打油、新寨、高坡、沙戈等5个行政村,面积达4000余亩的种植规模,年产韭黄640万公斤,年产值1920万元。   为了做大做强韭黄种植产业,当地已向国家申请注册“白旗”韭黄商标,并积极申报地理标志保护。该镇党委、政府正在积极采取措施探索韭黄深加工路子,进一步完善韭黄的中介组织。推广销售市场,推进韭黄基地的种植规模。   白旗韭黄产地范围为贵州省普定县现辖行政区域。   普定县人民政府《关于划定白旗韭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的请示》,普府函〔2013〕96号   普定县地方标准:DB520422/08-2010《白旗韭黄种植技术规范》

朵贝茶

   朵贝茶,那是崇祯年间就作为地方特殊而珍贵的贡品运到京城,上贡皇帝品尝的好东西。朵贝茶的原产地在今普定县化处镇的朵贝。朵贝当然不是现今的朵贝那个寨子,是一个片区,那个片区出产煤炭,年日照少,雾多,最适合茶叶的生长。虽然陆羽的《茶经》没有记载我们的朵贝茶,但南方有嘉木,这朵贝茶应该也是其中之一。    朵贝茶的历史的确很长,今天化处镇的朵贝片区还留存有很多古老的茶树,张家寨村后的贡茶坡上还有一片,据专家考证,已经有近千年的历史了,这样的古老茶树,在贵州省是不多见的。第三次文物普查的时候,普定县已经把其普查进去,还申报成功为县级和市级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充分说明地不仅仅高度重视朵贝茶的生产,还注意到了朵贝茶文化的挖掘和宣传。    朵贝茶是贵州省著名的历史文化名茶之一。据了解,生长在化处镇张家村贡茶山上一株古茶树已有上千年的历史,经专家考证,被认为是目前全国小叶茶树品种中最古老、最大、保护得最好的古茶树。2007年,贵州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茶产业发展的意见》后,普定县以朵贝贡茶为知名品牌打造掀起该县茶叶产业发展热潮。    为更好的开发、保护朵贝茶,普定县去年对朵贝茶进行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申报。经贵州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审核,国家质检总局组织专家审查,朵贝茶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质量要求等方面均符合申报要求。朵贝茶在获得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后,对做大做强普定茶叶产业,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朵贝茶   贵州省普定县城关镇、化处镇、马官镇、白岩镇、马场镇、龙场乡、猫洞乡、补郎乡、坪上乡、鸡场坡乡、猴场乡11个乡镇现辖行政区域   贵州省普定县人民政府《关于划定“朵贝茶”地理标志保护范围的函》,普府函〔2012〕31号 普定县地方标准:DB520422/T004-2011《朵贝茶》

安顺蜡染

  蜡染是贵州著名的民间传统工艺品,也是我国古老的传统印染方法之一,其中以安顺的最为有名。    安顺蜡染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以苗族和布依族蜡染为主,承传了古老的工艺,在图案上因民族的好尚不同而存在一些差异。其花纹细致,色彩浓郁,常见的图案有山川风景、花鸟虫鱼、仕女人物、古代文物等。取材十分广泛,加之造型不拘一格,极富浪漫主义风格。色彩通常采用红、黄、棕等多色套染,具有浓郁的少数民族特色。   安顺蜡染    贵州省安顺市现辖行政区域    《安顺市人民政府关于划定安顺蜡染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的函》,安府函〔2014〕87号    贵州省地方标准:DB52/T581-2009《安顺蜡染》   

化处荞凉粉皮

  化处荞凉粉皮是贵州省安顺市普定县化处镇的特产。化处荞凉粉皮使用前用温水浸泡5至10分钟,可根据个人口味凉拌、煲汤或辣炒,吃法不同,风格各异,油炸不用浸泡。   荞凉粉皮是化处镇的土特产,只有化处新寨村能生产。该村懂荞凉粉皮加工技术的姑娘出嫁到其他村,想以这门手艺为生,用同样的技艺同样的荞,却做不出新寨荞凉粉皮那么可口的滋味,甚至连基本的形状都做不成。当地人一般都认为是因为水质,但没有经过科学的考证,或许是因为阳光,或许是因为空气,无法定论。但新寨荞凉粉皮的确勾人食欲,或凉拌或煮汤,都有其独特的味道。该荞凉粉皮含有对儿童生长发育有重要作用的组氨酸和精氨酸,含有丰富的无机元素磷、镁、铁、钾、钙、钠,其味甘性凉,可开胃宽肠,下气消积。对人体有极大的保健作用,是一种难得的保健食品。   新寨荞凉粉皮究竟是何人发明?它的制作工艺从何而来,没有文字记载。有说是朱元璋调北征南时屯堡人带来的技艺,可是在那些屯堡人密集的地方,为什么又没有这门技艺呢?有说是化处新寨村某某祖先的祖传秘方,可是荞凉粉皮的制作似乎又没什么秘密可言了:将优质荞麦粉碎后,加水加热通过不断的揉搓提起荞麦粉液,将之煮熟后稍作冷却,通过特制的工具进行切割凉干而成。当然这其中也还有火候的掌握等诸多诀窍,但终究不是“秘方”。   关于荞凉粉皮的来历,新寨村人一直流传着这么一种说法。在化新村西面0.6公里处,有一个废弃的村庄,当地人称“苗王庄”,说是当初苗王居住的地方。实际上,当地人所说的“苗王”,是贵州最古老的彝族支系之二呗勒阿德居住的地方,1981年和80年代末,众多专家学者研究、考证“苗王庄”傍边的“反字岩”的时候,都曾对“苗王庄”作过考证,“苗王庄”确切地说应该叫住“彝王庄”。据新寨村的老人们说,当初苗王(也即彝王)很好色、霸道,但凡附近村寨新娶的媳妇,前三夜都必须陪他。后来吴王(吴三桂)挺进贵州,来到化处镇,追杀彝王,彝王便带着他的族人仓皇逃窜。其中给他做饭的一个厨子因为受伤不能走,躲在路边的荆棘丛中。后被新寨村一个姓孙的老人救下来,养好伤后,彝族老人为了感谢孙姓老人,便把制作荞凉粉皮的技艺传给了他,并告诉他说这是彝王最喜欢的一道膳食,是他根据当地的气候、水质研究制作出来的。彝族老人告诉孙姓老人这些后,便悄悄地离开了。由于当时当地人都痛恨彝王,所以孙姓老人不敢把这件事公布出来,只是悄悄地把门手艺和手艺的来龙去脉传给儿孙,直到人们都淡忘彝王后,这件事才被公开。   如今的化处新寨村,孙姓人家依旧是大姓,并且是制作荞凉粉皮的主要力量 。而四方山上的“反字岩”,至今犹存,引来了很多学者、专家、媒体的青睐,四方山下古老的苗王庄,其残存的屋基依旧在杂草丛中若隐若现。   

贵州杜仲

  杜仲是贵州特产,也是贵州三宝之一,一直都作为贵州人馈赠亲友的首选礼品。   杜仲:产于贵州高原海拔600--2500英尺的山脉丛林之中,汲取着阳光雨露之精华。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下生长的杜仲,品质优良,是一种名贵的山野珍品。   功用主治      补肝肾,强筋骨,安胎。治腰脊酸疼,足膝痿弱,小便余沥,阴下湿痒,胎漏欲堕,胎动不安,高血压。       贵州杜仲功用     将血压、补肝肾,强筋骨,安胎气。适用于:     1、肝肾亏虚:证见眩晕、腰膝酸痛、筋骨痿弱等。多见于高血压病、眩晕症、脑血管意外后遗症、慢性肾脏疾病、脊髓灰质炎等。     2、肾气不固:证见尿频或尿有余沥、阴下湿痒、阳痿、孕妇体弱、胎动不安或腰坠痛等。多见于慢性前列腺疾病、性功能障碍、不育症、先兆流产或习惯性流产等。     3、用于慢性关节疾病、骨结核、痛经、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慢性盆腔炎等疾病而出现肝肾亏虚征候者。   食疗价值     杜仲科木本植物杜仲的树皮。产于四川、云南、贵州、湖北等地。4~6月剥取,刮去粗皮,经堆置至内皮呈紫褐色,晒干。切块或丝,盐水炒用。     性能:味甘,性温。能补肝肾,强筋骨,安胎。     含杜仲胶、杜仲甙、黄酮类、鞣质。     能增强肾上腺皮质功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有镇静、镇痛和利尿作用;有一定强心作用;能使子宫自主收缩减弱,对子宫收缩药有拮抗作用;有较好的降压作用,能减少胆固醇有吸收,以炒杜仲的煎剂最好。   

乌米倒提粽

  原料:黑糯米500克,粽粑叶250克,稻草芯25克。    调料:白糖适量。    制作方法:煮。黑糯米淘洗干净,滤干水。粽粑叶、稻草芯洗净用开水烫软。取两张粽粑叶卷成一头尖的筒状,用草芯1棵在一头打个结穿过尖角部,草结部留在筒中,舀入糯米25克并用筷子舂紧,将粽粑叶折拢封口成三角形,用草芯1棵把封口处捆牢,剪去草芯多余部分,把穿过粽子的草芯提起来10个捆在一起,用冷水浸泡2小时后入锅煮1小时至熟,吃时去掉粽粑叶用糖蘸食即可。    风味特色:软糯清香,外形美观。为时令小吃。    技术要领:粽子用小火煮,包入糯米时必须用筷子舂紧。   

普定带皮牛肉

  普定带皮牛肉是贵州省安顺市普定县的特产。普定带皮牛肉特点是牛肉都带皮,皮厚而养颜,肉香而不腻,是居家旅游,宴宾待友,馈赠亲朋之佳品。   普定盛强牌带皮牛肉取材于贵州省普定县的优质黄牛肉,肉质鲜美,营养丰富,经祖传工艺制作而成,用现代化科学灭菌技术包装,不添加任何色素、防腐剂,保持肉质的原有风味和营养成分。   

肠滉面

  肥肠加调料煨趴,猪肉丁炸成脆哨;另以水煮鸡蛋面,加鸡汤、猪血、肥肠、脆哨,淋调料而成。汤色鲜红,面条脆细,汤鲜肠趴,猪滉软嫩,味道浓香,肉哨脆香,虽辣不猛。已有百余年制作历史。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马场镇下属行政规划区域特产


地区 特产
马场社区

----

土牛村

----

波那村

----

半坡村

----

湾寨村

----

马场村

----

白秧村

----

岩脚村

----

店子村

----

龙潭村

----

下排村

----

三岔村

----

上官村

----

半厢村

----

马路关村

----

田坝村

----

烂坝村

----

毛栗村

----

滕家村

----

新寨村

----

挖龙村

----

猪场村

----

李家村

----

垭口村

----

落龙村

----

岩上村

----

松林村

----

红岩村

----

下坪村

----

杜家村

----

云盘村

----

党固村

----

下关村

----

大坟坡村

----

大坟坝村

----

新柴村

----

那亥村

----

那细村

----

三合村

----

梅子关村

----

马场镇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