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产 | 简介 |
---|---|
安溪铁观音 | 安溪是中国乌龙茶的主产区,种茶历史悠久,唐代已有茶叶出产。安溪境内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山峦重叠,林木繁多,终年云雾缭绕,山青水秀,适宜于茶树生长,而且经过历代茶人的辛勤劳动,选育繁殖了一系列茶树良种,目前境内保存的良种有60多个,铁观音、黄旦、本山、毛蟹、大叶乌龙、梅占等都属于全国知名良种,因此安溪有“茶树良种宝库”之称。在众多的茶树良种中,品质最优秀、知名度最高的要数“铁观音”了。 茶树良种“铁观音”树势不大,枝条披张,叶色深绿,叶质柔软肥厚,芽叶肥壮。采用“铁观音”良种芽叶制成的乌龙茶也称“铁观音”。因此,“铁观音”既是茶树品种名,也是茶名。 铁观音原产安溪县西坪乡,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关于铁观音品种的由来,在安溪还留传着两种历史传说,一说是西坪茶农魏饮做了一个梦,观音菩萨赐给的一株茶树,挖来栽种而成;另一说是安溪尧阳一位名叫王士让的人在一株茶树上采叶制成茶献给皇上,皇上赐名“铁观音”而得。 铁观音茶的采制技术特别,不是采摘非常幼嫩的芽叶,而是采摘成熟新梢的2?3叶, 俗称“开面采”,是指叶片已全部展开,形成驻芽时采摘。采来的鲜叶力求新鲜完整,然后进行凉青、晒青和摇青(做青),直到自然花香释放,香气浓郁时进行炒青、揉捻和包揉( 用棉布包茶滚揉),使茶叶卷缩成颗粒后进行文火焙干。制成毛茶后,再经筛分、风选、拣剔、匀堆、包装制成商品茶。 铁观音是乌龙茶的极品,其品质特征是: 茶条卷曲,肥壮圆结,沉重匀整,色泽砂绿,整体形状似晴蜓头、螺旋体、青蛙腿。冲泡后汤色金黄浓艳似琥珀,有天然馥郁的兰花香,滋味醇厚甘鲜,回甘悠久,俗称有“音韵”。铁观音茶香高而持久,可谓“七泡有余香”。 品饮铁观音茶,必备小巧精细的茶具,茶壶、茶杯均以小为好。将茶叶放入茶壶中达五分满,沸水冲泡洗茶后,再续水正式冲泡2-3分钟,倒入小杯品饮,以后可连续续水冲泡。品饮铁观音先闻其香再品其味,每次饮量虽不多,但满口生香,回味无穷。 |
武夷岩茶 | 武夷岩茶产于福建省北部的武夷山地区,是中国乌龙茶中之极品。中国十大名茶之一。 武夷山多悬崖绝壁,茶农利用岩凹、石隙、石缝,沿边砌筑石岸种茶,有“盆栽式”茶园之称。因为有“岩岩有茶,非岩不茶”之说,岩茶因而得名。武夷岩茶主要分为两个产区:名岩产区和丹岩产区。 岩茶中以大红袍、白鸡冠、铁罗汉、水金龟等著名,其它品种还有瓜子金、金钥匙、半天腰等品种。 产于武夷山的乌龙茶,通称为武夷岩茶。因产茶地点不同,又分有正岩茶、半岩茶、洲茶。正岩茶指武夷岩中心地带所产的茶叶,其品质 高味醇厚,岩韵特显。半岩茶指武夷山边缘地带所产的茶叶,其岩韵略逊于正岩茶。洲茶泛指靠武夷岩两岸所产的茶叶,品质又低一筹。 武夷山坐落在福建武夷山脉北段东南麓,面积70平方公里,有“奇秀甲于东南”之誉。群峰相连,峡谷纵横,九曲溪萦回其间,气候温和,冬暖夏凉,雨量充沛。年降雨量2000毫米左右。地质属于典型的丹霞地貌,多悬崖绝壁,茶农利用岩凹、石隙、石缝,沿边砌筑石岸种茶,有“盆栽式”茶园之称。行成了“岩岩有茶,非岩不茶”之说,岩茶因而得名。根据生长条件不同有正岩、半岩、洲茶之分。正岩品质最著名。产于海拔高的慧苑坑、牛栏坑、大坑口和流香涧、悟源涧等地,称“三坑两涧”品质香高味醇。半岩茶又称小岩茶。产于三大坑以下海拔低的青狮岩、碧石岩、马头岩、狮子口以及九曲溪一带,略逊于正岩。而崇溪、黄柏溪,靠武夷岩两岸在砂土茶园中所产的茶叶,为洲茶。 武夷岩茶为乌龙茶类,属半发酵的青茶。绿叶红镶边,形态艳丽;深橙黄亮,汤色如玛瑙;岩韵醇厚,花香怡人;清鲜甘爽回味悠悠。它既有红茶的甘醇,又有绿茶的清香,是“活、甘、清、香”齐备的茶中珍品。武夷岩茶饮后齿颊留香、喉底回甘、汤色澄黄、叶底明亮、绿叶红镶边、七泡有余香,因而令人倾倒,畅销海内外。 武夷岩茶有规范性的国家标准《武夷岩茶新国家标准GB/T18745-2006》,规范中对其产地以范围、分类、要求、试验方法、检查规则、及标志、标签、运输、贮存及产品质量加以严格界定,只有生长在福建省武夷山市,用独特的传统工艺加工制作而成的乌龙茶才叫武夷岩茶。武夷岩茶的产品分为:大红袍、名枞、肉桂、水仙、奇种五种。其中以大红袍最为名贵。 |
永春老醋 | 永春老醋选用优质糯米、红曲、芝麻、白糖为原料,按一定配方精心酿制,其酿造技术独特。醋色棕黑,强酸不涩,酸而微甘,醇香爽口,回味生津,且久藏不腐。同江苏镇江香醋、四川保宁醋、山西老陈醋齐名媲美。 此醋旧时是民间富户秘传自酿食用,些许作为珍品馈赠亲朋好友。家中一坛老醋往往经年不断地添加陈酿,历经百年,为吉祥如意之象征。作为商品的不多。 1954年,爱国华侨、全国归侨联合会副主席尤扬祖出资与县人民政府合办永春酒厂。1958年酒厂扩展为酿造厂。在吸收民间传统酿醋技法的基础上,改进配方和工艺,使老醋品质更佳,产量倍增。1960年正式命名为水仙花牌永春老醋,由外贸部门经营出口。 永春老醋曾获轻工部优质产品称号,被选送参加第四届亚太地区国际贸易博览会展出,在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上获得金奖。 永春老醋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为福建省永春县现辖行政区域。 |
古田银耳 | 银耳作为传统的保健食品,含有人体必需的7种氨基酸,其高蛋白低脂肪的营养结构符合现代人的消费潮流。目前,国内外市场上的银耳80%以上产自"食用菌之乡福建省古田县",1998年古田食用菌产量达1.8万吨(干品),总产值近4.2亿元,其中银耳产量8000吨。 古田县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改善了人们的食品结构,是对人类的重大贡献。然而,为了使银耳增白、变脆,延长保存期,90年代初,部分加工户零星的对银耳进行硫磺熏蒸,开始是在屋顶平台,后来逐步转移到农民自家责任田或租用的责任田上。在熏磺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硫等气体,对周围空气造成一定污染,给周围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一定影响。98年12月26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报道了古田银耳熏蟥增白加工造成环境污染的问题,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同时引起了省、地领导高度重视,派出专门调查组,到古田县进行专门调查。古田县委、县政府及时采取措施,认真进行修改,保护食用菌产业的健康发展,在全县范围内全面制止熏磺工艺。 为了全面掌握古田银耳质量状况,福建省和宁德地区技术监督局于1998年12月31日派员从古田银耳熏磺加工厂、古田市场、福州市场分别抽样送省中心检验所、省食品检验站进行检验。为了切实维护全国消费者的利益,县政府又于99年3月分别委托福建、山东、上海、北京等省市技术监督局分别对当地市场销售的古田银耳进行抽样检验。各地的抽样情况:福建省中心检验所检测6批次,福建省食品检测站检测10批次,上海市从当地市场抽检6批次,山东省从当地市场抽检9批次,北京市从当地市场抽检7批次,经技术监督检验机构检验结果,古田银耳理化卫生质量指标全部符合国家标准GB7096-1996《食用菌卫生标准》。 99年6月10日,福建省技术监督局和古田县委县政府联合在北京梅地亚中心举行情况通报会,正式向新闻界通报了这次检验结果。古田县表示,要以新闻舆论监督为契机,加大对技术检测的投入,全面规范食用菌的生产与加工。为了寻求新的加工工艺,古田县已投入50多万元,委托、聘请北京、海南、天津、江西等省市10多家科研机构对延长银耳保存期和增白技术进行科技攻关和试验,并已取得初步成效。最近培育的"9901"银耳新菌种色泽雪白,品质优良,已在全县大面积推广。白木耳这朵美丽的银花定将在古田绽放得更加娇艳,成为造福全人类的健康食品。 |
永春芦柑 | 永春芦柑是福建省永春县一带传统的名优特产之一,也是永春发展生产的当家品种。永春芦柑具有果形硕大端正、色泽橙黄、果皮薄、果肉汁多、脆嫩香甜、风味独特、富含维生素及其它成份等特点,在国内外市场上享有盛誉,芦柑远销东南亚、港澳台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被称为“东方佳果”。 永春芦柑始种于五十年代初,是爱国华侨尤扬祖先生出资率先引种的,仅三、四十年间,它已经成为一种遍植于千家万户的大宗产品,载誉于海内外的名优产品。现在全县已种植柑桔10万多亩,年社会产量100万担,面积、产量已经连续15年居全省第一位,被誉为“柑桔之乡”。占永春柑桔产量80%以上的主产品芦柑,以其果形端正硕大、色泽橙黄、果皮薄、酸甜适度、脆嫩香甜、富含维生素及其营养成份等优点,于1989年一举夺取全国优质水果第一名;产品远销全国合大城市和星马港澳、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去年出口总额占全省出口总数的四分之一,居全省第一。这样,永春芦柑的面积、产量、质量、出口创汇等四大方面均居全省第一,既为永春人民谋了福利,又为永春人民争得了荣誉,这一象征吉祥、幸福、发达的“东方佳果”,理所当然为全县人民所喜爱,并以其为题举办了永春芦柑节。这一活动得到了我们敬爱的总理李鹏同志的巨大关怀,他的亲手题词,给节日增添无限的荣耀和喜庆气氛,经全县人民以巨大的鼓舞和鞭策;我们的这一活动,也得到了各级领导和海内外乡亲的关心和支持,佳宾团聚、高朋满座、盛友如云,给节日增添了隆重、热烈的气氛!可以相信,通过举办芦柑节,以柑为媒、以节联姻,广交朋友,隆结乡谊,宣传永春,对于进一步弘扬“团结、奋发、奉献、开拓”的永春精神,对于开放的步伐,建设永春,振兴永春必将产生深远和重大的影响。永春芦柑栽培时间短,发展速度快。查考史书,永春县没有柑桔栽培记载。明清县志仅记有与柑桔同科的果树如风柑、佛手柑、橙等。1932年,漳州有一批柑桔苗木进入永春栽种,但成活率很低。直到1953年,印尼老华侨尤扬祖先生回到永春县达埔乡老家,不久在达埔猛虎山独资开辟柑园,引种芦柑名种,办起了华侨垦植场,成为芦柑上山的倡导者。1958年,全县柑桔面积发展到476亩,但产量只有300担(15吨)。1955年至1977年是永春芦柑的扩种阶段。到1977年,已种植0.84万亩,产量达79120担(3956吨),全县柑桔面积、产量跃居福建省第一位,永春被洽谈 “柑桔之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永春县坚持开放的方针,实行开发与开放并举,农业投入与科技进步并重,采取国营、集体、个人、联办、引进等“五个轮子一起转”的方法,使全县柑桔生产进入了大发展阶段,年产量从1978年的6.1万担(3050吨)猛增到今年的百万担(5万吨)。产量连续15年居福建省首位。目前,全县已种水果12.5万亩,其中柑桔10.07万亩,平均每个农户种柑桔1亩,产柑桔10担(0.5吨)左右。柑桔品种也大大增加,目前全县已有了三个属70多个品种。主要有芦柑、蕉柑、印子柑、寻柑、福柑等。永春芦柑是一带传统的名优特产之一,也是永春发展生产的当家品种。具有果形硕大端正,色泽橙黄,果皮薄,果肉汁多脆嫩香甜、风味独特、富含维生素及其它成份余款 点,在国内外市场上享有盛誉。国外水果商称之为“东方佳果”。1989年12月,农业部在江西南昌召开全国优质水果评选会上,永春芦柑成为同类产品中的冠军,被誉为“桔乡新秀”。至1990年,全县芦柑种植面积达9.7万亩,占柑桔总面积的95%,产量约3.83万吨,占柑桔总产量的90%。每年10-12月,是永春芦柑7万亩,占栽培总数的70%。随着柑桔投产的逐步增加,永春柑桔产量还会继续增长,向更高产更优质发展。( 岵山镇) |
柘荣太子参 | 太子参为石竹科植物孩儿参。干燥块根。主要产于福建、江苏、山东、安徽等地。其中以福建 柘荣县产的太子参最为出名。一九八五年正式列收载到《中国药典》。太子参具有益气健脾,生津润肺之功效,临床常用脾虚体倦、食欲不振、病后体虚、气阴不足、自汗口渴、肺燥干咳等症状,近年来随着太子参功能性保健品的开发问世,民间太子参药饮、药膳的普遍使用,太子参作为功能食品市场需求在逐年增加。 “柘荣太子参”是全国闻名道地药材,以色泽晶黄、块根肥大、气味浓厚而享誉国内外。各主要中药材市场太子参价格以“柘荣太子参”价格为衡量标准,主导了国内药材市场太子参价格。 柘荣素有“中国太子参之乡”美称,全县太子参种植面积3.2万亩,年产量4900多吨,产销量占全国三分之二,“柘荣太子参”品质领先、质量优良,含有太子参多糖、太子参皂甙、多种微量元素及人体所需16种氨基酸。2003年,柘荣县承担了国家科技部科技攻关项目--太子参GAP项目的研究。通过2年多的努力,2005年,太子参GAP基地通过国家药监局专家组现场认证,同年,太子参GAP研究项目通过科技部验收,从而使柘荣太子参GAP生产标准成为了全国太子参生产的指导标准。“柘荣太子参” 1992年获得全国首届农业博览会金奖、2001年获得国家证明商标、2005年获福建省著名商标、2006年荣获中国驰名商标,2007年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柘荣县规模药业企业使用“柘荣太子参”为主要原料,先后研发出“太子宝口服液”、“复方太子参颗粒剂”、“太子宝口服液”、“好味口牌儿童健胃消食片”等数十个产品,同时,国内的江中药业、武汉健民等知名企业以“柘荣太子参”为原料开发了健胃消食片、肝复康丸、平喘益气散等。产品销售网点遍及省内、广东、北京等20多个省市和美国、法国、日本等20多个国家。 柘荣太子参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以福建省柘荣县《关于划定柘荣太子参地理标志产品产地保护范围的请示》(柘政综[2006]52号)提出的范围为准,为福建省柘荣县现辖行政区域。 |
福鼎白茶 | 地域范围 福鼎白茶原产于福鼎太姥山。据传说,太姥山古名才山,尧帝时(公元前二三五八——二二五七年)有一0在此居住,以种兰为业,为人乐善好施,深得人心,并曾将其所种绿雪芽茶作为治疗麻疹圣药,救活很多小孩,人们感恩载德,把她奉为神明,称她为太母,这座山也因此名为太母山。 特定品质 福鼎白茶具有地域唯一、工艺天然和功效独特等特性,是最原始、最自然、最健康的茶类珍品。中医药理证明,白茶性清凉,消热降火,消暑解毒,具有治病之功效。 文化典故 陆羽《茶经》据“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毒,得荼而解”得出“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的结论,告诉我们茶起源于远古。无独有偶,福建太姥山地区也流传一个相类似的神话传说:说尧时有一0,居才山(今太姥山)种蓝,见山下麻疹流行,便教人用茶治病救人,由此感动上苍,羽化成仙,后人尊其为“太姥娘娘”,并向她学习种茶。剥去传说的神话外壳,并从现实中寻找与传说相合拍的现实证据,不难印证传说的真实性,从而获得传说所承载的太姥山先民在生产生活方面的真实信息。店下马栏山和白琳考古发现告诉我们,太姥山一带早在新石器时期就有古人类活动,后人也考证出太姥娘娘其实就是神话了的母系氏族年代闽越地区部落联盟首领,或者说是当时古人类集群的代表性人物;1957年福建茶树良种普查时,就发现从太姥山区有野生古茶树群落的存在,而且传说中太姥娘娘-并得道升天的地方便有绿雪芽古茶树,福鼎大白茶、大毫茶也是从太姥山中移植出去的,这些都说明太姥山先民们完全有机会在太姥山区发现茶;太姥山区民间自古就有将晒干的茶芽(即“针茶”)收藏,用于治疗麻疹的验方,进一步说明茶最初是作为药用的。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远古时代,以太姥娘娘为代表的太姥山先民同以炎帝神农为代表中原古人类一样,发现茶并用茶治病。 福鼎白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为福建省福鼎市现辖行政区域。 |
坦洋工夫 | 坦洋工夫:原产于白云山下清虹溪畔的坦洋村。条型肥壮紧秀,香高味浓,鲜爽甘醇,叶底红艳。该茶于清咸丰、同治年间(1851-1874)由福安坦洋村民胡福四试制成功。 地域范围 福安是我国著名的茶叶之乡,是全国第二大茶叶主产市(县)、最大的绿茶、花茶主产区和红茶原产地。但说起当地的茶叶品牌,福安人必称“坦洋工夫”。“坦洋工夫”的辉煌历史,是所有福安茶人心中的骄傲和光荣,也是梦想的起源。 特定品质 坦洋工夫源于福安境内白云山麓的坦洋村,相传清咸丰、同治年间(公元1851 --1874年),坦洋村有胡福四(又名胡进四)者,试制红茶成功,经广州运销西欧.很受欢迎,此后茶商纷纷入山求市,接踵而来并设洋行,后因茶类布局的变更,由“红”改“绿”,坦洋工夫尚存无几。近年来,经有关部门的努力,坦洋工夫又有所恢复和发展。 文化典故 坦洋工夫分布较广,主产穆阳、福安及屏南北部等地。坦洋工夫源于福安境内白云山麓的坦洋村,相传清咸丰、同治年间(公元1851 --1874年),坦洋村有胡福四(又名胡进四)者,试制红茶成功,经广州运销西欧.很受欢迎,此后茶商纷纷入山求市,接踵而来并设洋行,周围各县茶叶亦渐云集坦洋. |
漳州芦柑 | 地域范围 漳州市九龙江出海口区域的长泰、龙海、南靖、平和、漳浦5个县区的海拔200米以下的低丘陵红沙壤地带 特定品质 漳州芦柑因果实形态和品质差异,分“硬芦”和“有柑”两品系。硬芦品质最佳,其果实高扁圆形,果皮澄黄、中等厚、较坚硬故名硬芦,果汁多,味甜美(固形物15%左右),香甜爽口、色香味俱佳,为芦柑中优良品系,为闽南柑桔的主栽品种。 文化典故 芦柑原产中国,栽培历史悠久。据福建龙海县史记载,“唐大中年间(公元件世纪),九湖七首岩第九代主持中理禅师,常有八泉浇灌1株橘树,结出果大、皮粗色橙、汁甜、味香,果蒂微,有6-8条放射纹,形如卦”。其性状描述,正是现在芦柑栽培种的硬芦品系。又据明朝末年,凌登名撰《榕城随笔》载有“闽南产柑橘,其种不一,而颗皆硕大。芦柑为量,红橘次之。芦柑色稍黄,红橘则正赤,皆佳种也。三衢所产似也当稍让”。说明芦柑栽培已达1100多年以上历史,目前以福建漳州、永春,浙江衢县、台湾省四地栽培规模量大而集中。 |
安溪黄金桂 | 黄旦,茶叶商品名称为黄金桂。清咸丰年间(1850-1860)原产于安溪罗岩,该品适宜制作乌龙茶,也适制红、绿茶。黄旦是乌龙茶风格有别于铁观音的又一极品。采制工艺十分考究。只有掌握恰当,才能充分发挥其品种特征。由于茶树品种和制作上的特色,形成了黄旦独特的品质。由黄旦品程制成的黄金桂成品茶,其“贵气”主要显示在“一早二奇”上。一早,即萌芽、采制、上市早。黄旦一般为4月中旬采制,比一般品种早10余天,比铁观音早近20天。二奇,即外形“黄、匀、细”,内质“香、奇、鲜”。成品茶条索紧细,色泽润亮金黄。香气优雅鲜爽,略带桂花香味,叶底中央黄绿,边缘朱红,柔软明亮,素以“一闻香气而知黄旦”而著称,古有“未尝天真味,先闻透天香”之誉。品馀精品黄金桂,汤色金黄明亮,轻啜满口生津,滋味醇细甘鲜,令人心旷神怡。黄金桂正因挟独特的品格和上市早的优势,赢得市场,倍受茶人青睐。黄金桂早在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就山金泰茶庄经营,主销漳州再转香港、新加坡等地。1982年3月,安溪茶厂生产的“特级黄金桂”被商业部评为“优质产品”。1984年,黄旦在全国茶树良种评审会被认定为“全国良种”。1985年黄金桂被农牧渔业部和中国茶叶学会评为“中国名茶”。1986年又被商业部授予“全国名茶”称号。诸多茶叶名家对黄金桂心寄存受,曾作不少精辟论断。陈椽在《中国名茶》中论述:“提到黄金桂,有幸品尝过的人即刻会想起那种独特醉人的高香和清醇甘爽的滋味”。“黄金桂是有益于身体健康的良好饮料。香高味美,品质独特,畅销国内外,以东南亚侨销为主,目前已扩销到日、法、美和西德等五大洲的30多个国家,深受喜爱”。张天福在《福建乌龙茶》一书中叙述:“近年来,黄旦以其奇异‘透天香’品质特点和上市早的市场优势,倍受消费者的喜爱。目前有各种包装形式的黄金桂出口,在香港、澳门、新加坡等地享有很高的声誉”。 至1999年底,安溪黄金桂的生产已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全县黄金桂茶园面积达1.2万多亩,产量达2000多吨,约占全县茶总量的16%。茶叶主产区为虎邱镇的罗岩,以及大坪、金谷、剑斗等乡镇。黄金桂的明天将更芳香迷人。( 安溪县) |
明溪肉脯干 | 明溪肉脯干是客家风味食品,历史悠久,载誉五百余年, 居“闽西八大干”之首,驰名海内外。系精选鲜猪后腿瘦肉,以传统工艺,上乘调味品,通过削片、腌渍、炭火精心烘烤而成。本品风味独特、营养丰富,产品具有不干不燥、松香锦甜、原汁原味、熏香、酱香、麻辣、回味悠长等特点。 明溪肉脯干是用精瘦牛肉浸腌于面制的酱油中,加以丁香、茴香、桂皮、糖等配料,经1周左右,再挂历在通风处晾干,然后放入烤房熏烤而成。制成后色、香、味俱佳,既有韧性又易嚼松,入口香甜,其味无穷。 除肉脯干之外,还有肉松,表面看来淡黄色疏松宛如淡马菰,入口则芳香甘甜,为佐餐佳肴,清代时列为上京贡品。 产品包装精美,携带方便,是旅游、宴席佐餐的美味佳肴,亦是馈赠亲友的高级礼品。 明溪肉脯干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以福建省明溪县人民政府《关于界定明溪肉脯干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的请示》(明政文〔2007〕76号)提出的范围为准,为福建省明溪县现辖行政区域。 |
平和琯溪蜜柚 | 平和溪蜜柚,系福建省平和县著名的地方传统名果,至今已有500多年的栽培历史,清朝乾隆年间被列为朝廷贡品。它以独特的风采,在1989年被农业部定为全国优质农产品,参加全国“七五”星火计划成果博览会荣获金杯奖,1994年第三次全国柚类评比荣获“金杯奖”第一名,1995年被国家有关部门授予“中国?溪蜜柚之乡”荣誉称号,1996年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确认为“绿色食品”。 溪蜜柚以果大色美味佳,皮薄肉嫩汁多,甜酸爽口化渣,无籽耐贮质优而闻名海内外,素有“天然水果罐头”之美称。每100毫升果汁含全糖9.17--9.86克,可滴定酸0.734--1.011克、维生素c48.93---52.98毫克(最高61.78毫克),同时含有镁,钙、铜、铁、铝、钛、锰、钒、磷、氯等10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矿质元素,具有调节人体新陈代谢之功效,有降压舒心、祛痰润肺、消食醒酒,降火利尿等功效。对脊椎炎、脓肿症、便秘、糖尿病等患者亦有一定的疗效 琯溪蜜柚原产福建平和县。是栽培柚类的名品。琯溪蜜柚果大无核质优,适应性强,高产,商品性佳,可谓柚中之冠。琯溪蜜柚花芽在9—12月份,3月中下旬初为绐花,盛花期为4月中旬前后,10月下旬果实成熟。琯溪蜜柚的生长发育需良好的生态条件:年均温21.2oC左右,土壤PH在4.8—5.5之间,该柚忌荫蔽。适于东南方向、地势平缓的低海拔丘陵山地种植。琯溪蜜柚果大,1500—2000克,长卵形或梨形;果面淡黄色,皮薄;果肉质地柔软,汁多化渣,酸甜适中,种子少或无。每100ml果汁含糖9.17—11.6g,酸0.73—1.0g,维生素C 48.93—51.98mg,可溶性固形物10.7—11.6g。可食部分68%左右,9月下旬—10月上旬果实成熟,丰产。 1995年,平和县被命名为“中国琯溪蜜柚之乡”。“吃一次,想十年”这是安徽省农业厅专家在一次琯溪蜜柚品评会上的留言。厦门大学生物系教授林鹏先生称琯溪蜜柚,果硕皮薄,汁丰瓤甜,品味清馨,籽小几缺,色晶如玉;浙江农业大学一级教授吴耕民先生评价琯溪蜜柚:“果大皮薄、瓤肉无籽、色白如玉、多汗柔软、入口深化、不留残渣、清甜微酸、味极永隽,可列为柚类之冠”。 琯溪蜜柚也是中国目前唯一获得国家农作物品审定的柚类良种,琯溪蜜柚以其独特的品质,蝉联五届全国柚类评比第一名,其综合指标居全国领先地位,被誉为“柚中之王”。 |
福州茉莉花茶 | 福州是茉莉花茶的发源地,已有近千年历史。茉莉花是佛教四大圣花之一,秦汉时随佛教传入东南佛国福州,福州逐渐成为茉莉之都。由于宋代香疗的普及,中医对茶及茉莉花的保健作用充分认识,福州茉莉花茶在此环境下产生,宋朝许多史料都记载了福州茉莉花茶采摘、制作、品赏的过程。清咸丰年间,福州茉莉花茶作为皇家贡茶,开始进行大规模商品性生产。在《中国名茶志》里,福州茉莉花茶是茉莉花茶类唯一的中国历史名茶。新中国成立至今,福州茉莉花茶一直是国家的外事礼茶,改革开放前,中国出口的茉莉花茶均为福州出产。冰心曾写:“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利用茶的国家,是茶的故乡。我的故乡福建既是茶乡,又是茉莉花茶的故乡。解放前,四川、湖北、广东、台湾虽也产茉莉花茶,但它们的品种、窨制技术都是从福建传去的。”.。 茉莉鲜花 品茶中的茉莉干花起的仅仅是点缀、提鲜、美观的作用,有的品种中有此点缀,有的没有,虽然有无良茶商用别人用过的废花拌入茶中以次充好,但有无干花做点缀并不能作为判断花茶品质好坏的标准。断断茶叶好坏还应该以茶叶本身的滋味为标准。 茉莉花茶是市场上销量最大的一个花茶的种类,茉莉花的香气一直为广大饮花茶的人所喜爱,被誉为可窨花茶的玫瑰、蔷薇、兰蕙等众生之冠。宋代诗人江奎的《茉莉》赞曰:“他年我若修花使,列做人间第一香。”茉莉花茶的主要消费地是我国的东北、华北,以北京、天津、济南、石家庄、成都等城市销售量最大。 优质的茉莉花茶具有干茶外形条索紧细匀整,色泽黑褐油润,冲泡后香气鲜灵持久,汤色黄绿明亮,叶底嫩匀柔软,滋味醇厚鲜爽的特点。 花茶的讲究 窨制就是让茶坯吸收花香的过程。花茶的窨制是很讲究的,有三窨一提,五窨一提,七窨一提之说,就是说做花茶,用一批的绿茶做原料,但鲜花却要用3-7批,才能让绿茶充分吸收花的香味,绿茶吸收完鲜花的香味后,就筛出废花渣,所以高档的花茶冲泡多次都有香味.还有高档的花茶是不见有什么花朵的,最多只是用少量来做点缀,而低档的花茶是不经鲜花窨制或窨制的次数较少,然后买来人家吸收过香味后的废花渣拌入绿茶中,让人误认为是好的花茶,看上去花特多,但一两冲就没有香味了。 选购的窍门 选购茉莉花茶时,先看其外观。一般特种茉莉花茶所用原料嫩度好,常为一芽一叶、二叶或嫩芽多,芽毫显露;特级、一级茶所用原料嫩度较好,条形细紧,芽毫稍显露;二级、三级茶所用原料嫩度稍差,基本无芽毫;四级、五级茶属于低档茶,原料嫩度较差,条形松、大,常带茎梗。 选购时有条件的话,应尽量冲泡一下,通过冲泡能使茉莉花茶的品质得以充分展示。冲泡方法采用杯泡法,一般分两次冲泡。即取茶3克,冲入约150毫升开水,浸泡3分钟后滤出茶汤,闻嗅香气、察看汤色、品尝滋味;第二次冲入开水,浸泡5分钟后滤出茶汤,依次嗅香、观色、尝味。 【茉莉花茶名品】 茉莉花茶因产地不同,其制作工艺与品质叶不尽相同,各具特色,其中最为著名的产地有福建福州、福鼎,浙江金华、江苏苏州,安徽歙县、黄山,广西横县,重庆等地。 福建茉莉花茶 主产于福建省福州市及闽东北地区,它选用优质的烘青绿茶,用茉莉花窨制而成。福建茉莉花茶的外形秀美,毫峰显露,香气浓郁,鲜灵持久,泡饮鲜醇爽口,汤色黄绿明亮,叶底匀嫩晶绿,经久耐泡。在福建茉莉花茶中,最为高档的要数茉莉大白毫,它采用多茸毛的茶树品种作为原料,使成品茶白毛覆盖。茉莉大白毫的制作工艺特别精细,生产出的成品外形毫多芽壮,色泽嫩黄,香气鲜浓,纯正持久,滋味醇厚爽口,是茉莉花茶中的精品。 福州茉莉花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为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晋安区、马尾区、福清市、长乐市、闽侯县、连江县、闽清县、罗源县、永泰县等10个县区市现辖行政区域。 福州茉莉花茶 地域范围 福州茉莉花茶地域保护范围包括仓山区、马尾区、晋安区、福清市、长乐市、闽侯县、闽清县、罗源县、连江县、永泰县等10个县(市)区,即福建省中部偏东,闽江下游,界于东经118°08"~120°31",北纬25°15"~26°29"之间。总保护面积1.5万公顷,总生产面积2000公顷,年总产量1万吨。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产品典型品质特色和质量安全规定 1.1 产品典型品质特色 1.1.1 福州茉莉鲜花成熟饱满,洁白,香气芬芳,无劣变,由于福州独特的地理环境气候,种植历史悠久,栽培技术优良,具独特品质。 1.1.2 不得含有非茉莉花类夹杂物。 2、 品种要求 2.1 长乐种单瓣茉莉花:福州独有品种,有2000多年栽培史,花冠单筒,花蕾圆锥状,伏花百花重20-24克;花香鲜浓清幽、显蜜香。 2.2 双瓣茉莉花:为1979年后由广东引种,花冠双筒,花蕾卵圆状,伏花百花重28-30克;花香浓郁高锐、持久。 3、质量安全规定 产地环境应符合NY5123-2002《无公害食品窨茶用茉莉花产地环境条件》的规定,产品质量应符合NY5122-2002《无公害食品窨茶用茉莉花》的规定。 4、标识、包装、运输、贮存 4.1 标识 标志使用人应在其产品或其包装上统一使用农产品地理标志。(福州茉莉花名称和公共标识图案组合标注型式)。 4.2 包装 包装材料与器具应清洁、无异味。 4.3 运输 运输工具必须清洁、无异味、无污染;运输时应防雨、防曝晒;装卸时轻放轻卸,严禁与有毒、有异气味、易污染的物品混装混运。 4.4 贮存:产品应贮存于清洁、防潮、通风、干燥、无异味的专用仓库内,仓库周围应无异味气污染。严禁与有毒、有害、有异味、易污染的物品混贮。 |
兴化米粉 | 兴化米粉是莆田十大城市名片之一,历史悠久,其源可溯至宋代,是我国最早的快餐食品之一。它选用上等大米为原料,采用传统工艺精制而成。其成品条细如丝,洁白透明,匀韧不碎,质地优良。它有兴化细米粉、银丝米粉、快熟米粉和粗条米粉等。吃法方便,脍炙人口,冲泡炒煮均可,老少皆宜,对感冒、盲肠炎,糖尿病患者有很好的食疗作用,是馈赠佳品。深为海外侨胞所喜爱。名闻遐迩。 2009年1月,《荔城区兴化米粉》被莆田市人民政府公布为莆田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兴化米粉是莆田传统特产。据《兴化烹调》记载:一是相传在北宋熙宁年间,兴化府主簿黎畛在协助钱四娘修筑木兰陂时,日夜奔波,无暇照顾病中0,为尽其孝心,特派人从老家广东潘罗县渎月村取来加工米粉工具,请来师傅,到莆田渠桥洋尾村加工米粉给其母食用。后来不少人开始学习加工米粉,俗称洋尾村有九十九礁,足见其加工米粉规模,但手工操作工艺落后,所加工的米粉比较粗糙。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由于乡间械斗,洋尾村被洗劫一空,黎氏子孙为了生存,跑到黄石镇清铺村(今清前、清中、清后)、西洪村一带继续以加工米粉为生,从此兴化米粉兴而不衰。二是相传北宋治平元年(1064年),长乐女子钱四娘集资来莆,首次发起筑陂壮举。在建筑木兰陂时,因所选坝址地高溪狭,水势左急右缓,为赶在汛期到来之前使大坝合垅,成千上万的民工废寝忘食地干活。兴化军知军得知后,深受感动,经苦思冥想,尝试用大米浸磨成浆,碾压成团,经过蒸炊至熟后,置于特制的粉筒中,制成米粉,供民工们食用。 莆田的兴化米粉,其条如丝,洁白透明,历来就是馈赠亲友的礼品,宴客的佳肴。如农历八月,莆仙民间有“送秋”的习俗,出嫁的女儿置办“一担盘”回娘家孝敬送礼,而父母还礼时有一项非常固定的礼品,那就是兴化米粉。到了八月十五中秋夜家宴的“芋燉米粉炒”更是必不可少,寓意吃了米粉人就能活到胡子、头发跟米粉一样白,即高寿。 兴化米粉不仅有丰富的莆田地方文化底蕴,有浓厚历史渊源,更有民间浪漫的传奇色彩。据传,明景泰年间,城郊阔口有个制作米粉的巧女子,非常倾慕书生戴大宾的才学。有一天,她得知戴大宾要到阔口买米粉,便在阔口桥头出了个“八刀分米粉”的对子,并说谁能对得出来,她就嫁谁。戴大宾见到这个拆字对,想了半天也对不出,只好郁郁不乐地买了米粉回去。当他走过阔口桥时,隐隐听到莆田梅峰寺传来的钟声,不由灵机一动,想出了“千里重金锺”的对句,赶紧返身去找那女子,可惜已来不及了。那女子见大才子戴大宾也对不上,觉得自已此生再也找不到意中人了,就绝望地从阔口桥上跃入木兰溪自杀了。 传说美丽动人,这也足以证明兴化米粉制作技艺源流久远。 兴化米粉加工作为莆田传统手工业,产地以莆田县黄石镇西洪和清江两村为主,下埭、西利、惠上、惠下和渠桥乡樟林、洋埕等村次之,全市其他地方亦有零星的加工制作。建国后多为个体或联户经营。农业合作化后,多为生产队集体经营。当时,黄石镇西洪村就有米粉加工作坊700多家,西洪米粉开始盛名远扬,产品销往各埠。五十年代初开始出口,1962年出口237吨,产值30多万元。70年代中期,出口量年平均200吨左右。1977年8月创办黄石米粉厂,占地面积1.5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340平方米。有各种生产机械设备19台(套)。主要生产兴化细米粉干、银丝米粉干、快熟米粉干、粗条兴化粉干等系列产品。年产兴化粉干1500吨。产品80%出口外销。出口东南亚、美国、日本、法国、加拿大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1979年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加工量不断增加。1980年,黄石镇创办米粉厂,生产“白鹭”牌米粉,开始远销东南亚、香港、欧美等国家和地区。1982年起,主要工厂改手工生产为机械生产,出口量有较大幅度提高,由产量513吨,产值74万提高到1983年出口799吨,白鹭牌兴化细米粉干获国家经贸部荣誉证书,白鹭牌银丝米粉干获国家轻工部优质产品称号。1985年,进行技术改革,扩大锅炉,改进烘干炉等,形成从大米清洗、研磨、蒸熟、压条、洗浆、整理、包装一条龙工艺生产。1988年,白鹭牌银丝米粉干获全国首届食品博览会银质奖。1990年,年产量781吨,产值140万元。现有米粉加工厂60多家,年加工米粉1.1万吨,产值5100万元。至2009年,仅西洪村的年加工米粉达2万多吨,产值过亿。兴化米粉的产品不仅销往全国各地,还远销日本、新加坡、美国和非洲。 目前,莆田市平原、沿海、山区遍布兴化米粉加工场。共有米粉加工作坊1800家,多为联户经营,仅黄石西洪就有米粉加工场六百多个,从业人数三千多人,全村有三百多户成为米粉生产、经营专业户,并成立了九十六个联合体。改革开放以来,兴化米粉的销路越来越广,每年加工出口数量在万余吨,收入约占全村总收入的96﹪。同时,他们还到江西、浙江、江苏、广东、广西等地办场,近年又在深圳办场,产品直销港澳地区和东南亚国家。如今更是远销欧州、美州等地许多国家,尤受回乡探亲谒祖的海内外同胞喜爱,已成为侨胞思乡寻根的标志性食品,是莆田饮食文化中优秀的风味小吃代表,深具人文意蕴。 米粉生产工艺从最初的手工劳作加工转为半机械化家庭作坊式生产,形成了来康家米粉厂、龙丰米粉厂和吓树米粉厂等,相继打造了“来康家米粉”、“阿头米粉”、“阿树米粉”等品牌。 兴化米粉选用上等大米为原料,尤以黄尖米制作最佳,制作须经过9道工序,采用传统工艺精制而成。其主要工艺流程有:一是选用杂交晚籼稻米等上等白米。早稻米淀粉质量差,不宜采用。加工时要求精度高。通常食用大米,一等稻谷每100公斤加工大米69-71公斤;而制作米粉干的原料要求标一晚稻米,一等稻谷每100公斤只加工大米68公斤。二是淘洗浸泡。白米经筛选后,用箩筐淘洗干净,加水浸泡20-30分钟。夏季容易发酵,应缩短为20分钟。浸米要以手捻米能碎,又有湿感,以浸透胚乳层为度,然后沥干水分。三是磨粉。浸透的大米通过粉碎磨成细末,并渗入班作业剩下的粉头,作为粉母,混合搅拌均匀,水分控制在20%以内。四是制团。把粉浆倒入拌粉桶或大陶盆内,用双手不停地翻动揉搓,使之揉成粉团。五是初压。将粉团置于粉筒中,用10毫米的筛板压出粗粉条,称为坯粉。六是蒸料。粉料及时抬上锅蒸熟。七是压丝。粉料蒸熟稍冷却后,置入下端有许多小孔的粉筒,用杠杆原理挤压出缕缕粉条。根据产品所需的规格,配上适当的筛板。上料后反复连续压二次,这样使粉丝更加柔软。八是疏理。可用风机对准出口吹晾,至不粘手为止,并按每1.5米长度剪断。立即撕开理顺,以免结块弯曲。再用小竹杆挂起晒干,或排放在晒粉篱上晒干。另有一种办法,当粉干出机后,用麻布裹住保持湿度,趁热送进水中疏理使之疏松,然后排上晒篱晒干。九是干燥。粉干的曝晒,要掌握好气候,秋、冬两季气候干燥,微风习习,是制晒米粉干的最佳气候。夏季烈日的高温不宜晒粉,否则米粉不韧。最后成品。晾干后的米粉最后拦腰用一根稻草束成。这种方法制作出来的米粉质佳味美,十分宜口,且耐储藏、便携带。所以,兴化米粉作为当时世界上最早的快餐不仅解决了大批修陂民工的用餐问题,而且这种米粉的加工方法很快在兴化地区流传下来,其制作技艺日精,代代创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兴化米粉烫、煮、炸、炒均可,尤以雅称“炒银丝”的炒制方法最妙,据传莆田城内十字街郑家门里廿八婶的炒米粉,驰名莆仙,传育百年,外地客人到莆田,均会慕名前往,品尝过炒兴化米粉后,人人赞不绝口。 兴化米粉传统烹调方法: 一、炒制米粉,是在热锅中倒进些许花生油,烧热后,放入洋葱丝、大蒜瓣、姜丝等,煸炒出香味,继而下肉丝、菇丁、虾肉等拌炒,又下芥蓝菜等合炒,然后加入骨头汤、调味料等,煮开才把兴化米粉下锅翻炒,旺火焖到汤汁稍干,适时放入韭菜、浇上香油,最后撒上葱花即可起锅装盘。 二、葱头米粉,是米粉加入用花生油炒的葱头、姜片和豆豉的“三合汤”,叫“葱头米粉”,是民间治疗感冒的家庭经济良方。 三、豆浆煮米粉,是群众性的早点或早餐。可以到豆浆店去吃,也可以买豆浆带回家自己加米粉煮吃,还可以自带米粉到豆浆店去冲豆浆吃。如是吃豆浆米粉做早餐的,往往以油条、芋粿等油炸食物为佐餐。 四、豆浆炒米粉,是以豆浆为汤,将米粉烫软加入调料拌匀,上笼蒸片刻后撒点花生米,浇些香椿油而成。具有米粉松软、香醇味浓的风味,经济可口,是城镇居民爱吃的一种夜宵点心或早餐,群众称之为“豆浆炒”。但“豆浆炒”的选料和制作颇有研究,如:米粉要选细而白的,炒熟后才能既松而软;花生仁要炒熟碾碎,葱要切成“葱珠”,香椿叶要洗净,晾干,用花生油熬成“香椿油”等。 五、杂粉,是以碎断的米粉(俗叫“米粉碎”)和碎断的线面(俗叫“面碎”)混和猪血、牡蛎、芹菜等佐料入锅合煮,滚沸时拌以溶解的地瓜粉煮熟。吃时放些油炸的花生米,经济可口,别具乡土小吃风味,俗名“杂粉”,又叫“豆汤”。如:办结婚筵的早晨要煮“杂粉”分给邻居吃;年关“扫巡”后全家要吃“杂粉”;大年三十日中午也要吃“杂粉”等。 兴化米粉传统制作工艺在我国食品工艺史上占有一席之位,对其制作工艺的研究涉及食品工艺、营养、贮藏、礼俗、传承等多方面内容,具有工艺学、民俗学等特征和重要的人文价值以及经济价值。 兴化米粉色白条细,质佳味美,十分宜口,且耐储藏,便携带,家用馈赠咸宜,备受人们的欢迎,对感冒、盲肠炎,糖尿病患者有很好的食疗作用,成为兴化著名特产,远销东南亚各国和日本、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深受海外侨胞的喜爱。目前,黄石镇西洪村正在抢救和保护兴化米粉的传统制作技艺,这对传统饮食文化的保护,对促进当地经济的全面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将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 |
东山鲍鱼 | 鲍鱼:古称“鳆”、又叫“海耳”、“九节螺”、“千里光”、“牛眉”,属单壳类软体动物,它是一种经济价值较高的特种水产品,素有“海产八珍之冠”的美誉,含蛋白质多,肝糖份高,营养丰富,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清香爽口,是佳肴上的珍品,具有平胆明目,收敛生肌,降血压,调肾亏,防癌病之功效。鲍鱼壳中药称为“石决明”,是名贵的中药材,可治眼疾。但野生鲍鱼数量太少。1970年,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福建省水产研究所和东山水产局,共同组成了鲍鱼人工培苗试验组。1971年,在中国首次获得了杂色鲍鱼人工培苗?溃?随后便开展大面积人工培育鲍鱼。1978年,这一研究成果获得全国科学大会的科学奖。现在国家已投资在东山建起一座中国最大的“鲍鱼增殖场”。 东山鲍鱼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以福建省东山县人民0《关于界定东山鲍鱼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的函》(东政函[2005]16号)提出的范围为准,为福建省东山县的西埔镇、陈城镇、前楼镇、樟塘镇、康美镇、铜陵镇、杏陈镇等7个乡镇现辖行政区域及海域。 |
建莲 | 建宁莲子,简称“建莲”,产于福建北部山区的建宁、建阳、浦城、崇安等县。这些县在历史属 建宁府管辖,因此,所产莲子统称为“建莲”。 建宁的莲塘一般都选择土层厚、土质肥、水质好, 以及避内向阳的地块。池塘中有泉眼,池水冬暖夏凉,给莲子生长创造了极好的条件。尤其是建宁城关西门外著名的“百口莲塘”,池池相连,泉水潺潺,每当盛夏,叶绿花绿,映入眼目。这一带所产的建莲极好。 据《建宁县志》记载,建宁栽培莲子始于五代梁朝,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闻名全国也已 300多年。建宁莲子的品质、药性兼优,被称为“莲中上品”。 建莲的加工技术十分讲究,必须是当天采收,当天加工。从去莲蓬、破莲壳、剥莲膜,到挖莲心, 要求在一分钟内完成。接着再经太阳晒、炭火烘烤等工序。采取上述工艺加工的莲子即为驰名中 外的“穿心白莲”。 特点:粒大圆润,色如凝脂,耐煨易熟,汤汁清甜,香醇爽口,营养丰富。 据化验分析,每一百克莲子肉含蛋白质17克,棉子糖等碳水化事物16多克,并含有比较丰富的 铁、钙、磷等多种营养素。 中医学认为,莲子具有益肾固精、养心明目、收敛镇静、健胃止泻之功能,主治脾虚泄泻、多梦遗精、崩带漏下等症。久食可强身旺神、延年益寿。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在他的《本草纲目》 中对于莲的通身药用价值作了很高的评价 “莲香飘万里”,这此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建莲更是美名扬天下,它不仅畅销中外具有广阔的市场,而且还成了国宴上的一道名菜,1984年,美国总统里根到我国访问,1主席设宴欢迎,第八道菜是“冰糖银耳建莲”,1990年被确认为第十一届亚运会标志产品,1993年建宁举办“中国首届建莲节”,建成了福建省最大的莲子专业市场,1996年被命名为“中国白莲之乡”。 |
白芽奇兰茶 | 白芽奇兰因其芽梢白毫明显,叶张似“竹叶奇兰”,成品茶具有独特“兰花”香气的特征,故而得名。它是乌龙茶发展进化中涌现的新品种,是平和县科技人员与茶农历经十多年努力从地方奇兰茶群体中单株选育成功的珍稀良种。白芽奇兰茶外形紧实匀称,叶底红绿相映,深绿油润,香气清高爽悦,品种香突出,似兰香幽长,滋味清爽细腻,汤色橙黄明亮,叶底软亮,具有独特的山骨风韵。常饮白芽奇兰茶,具有提神益思,解酒消滞,降压防癌,减肥健美,消烦解暑,生津活血,延年益寿之功效。若取平和三平矿泉水或自然泉水泡茶品尝,心旷神怡,犹人唐诗所绘“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之境界。 白芽奇兰茶,系福建省平和县农业局茶叶站和崎岭乡彭溪村科技人员联合从地方茶树群体品种中单株选育成功的我国珍稀乌龙茶新良种,属灌木型,中叶种,新梢白毫明显,树势中等,树冠半开张,分枝较稠密,着生部位较低。 新选育的白芽奇兰茶,1996年通过省级茶树良种审定。白芽奇兰茶采制十分考究,工艺精湛,制优率高。1996年春茶选送农业部茶叶质检中心鉴评结果为:“外形坚实匀称,深绿油润;汤色橙黄,香气清高,滋味清爽细腻,叶底红绿相映。总评:白芽奇兰茶品质优良,属青茶类中的优质产品”。1995年5月送样到农业部茶叶质检中心进行内含物测定,结果表明:“白芽奇兰茶多酚类含量15.7%,咖啡碱2.8%,儿茶素总量11.78%,氨基酸0.8%。白芽奇兰茶多酚类和咖啡碱含量高于安溪铁观音、色种、乌龙。同时,白芽奇兰茶还含有多种维生素和稀有元素,常饮具有提神益思、解酒消滞、降压减肥、消烦解暑、生津活血、延年益寿之功效”。 白芽奇兰茶是平和县农业三大绿色食品之一,也是西半县山区人民的重要经济支柱产业。到目前为止,全县已推广种植白芽奇兰茶6万亩,年产6000多吨。为进一步加快白芽奇兰茶产业化步伐,平和县委、县0提出“以茶兴农,培植名牌,扩大规模,搞活流通;以茶为媒,广交朋友,外引内联,富民强县”的发展战略。规划西部地区的霞寨、崎岭、九峰、长乐、秀峰、芦溪等乡镇为百里白芽奇兰茶产业化基地,同时,加大科技投入和人力、物力、投入,计划至2010年,努力把西部建成面积10万亩,年产名优茶6000吨,实现年产值3亿元的平和县白芽奇兰茶产业化商品基地,让平和茶业冲出亚洲走向世界,让白芽奇兰茶香飘五湖四海。 地域范围 “平和白芽奇兰”农产品地理标志地域保护范围为大芹山周边海拔500米-1200米的山区乡镇,包括崎岭、九峰、长乐、秀峰、芦溪、霞寨、大溪、国强、安厚9个乡镇所辖91个行政村。地理坐标: 东经116°53′12"-117°31′15",北纬24°02′31"-24°35′25"。总保护面积11.1万公顷,至2014年末,生产面积8333.3公顷,年产量1.2万吨。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外在感官特征:平和白芽奇兰外形圆结重实,色泽青褐油润,内质香气浓郁细长,品种香突出,汤色金黄明亮,滋味醇厚、鲜爽,叶底柔软明亮,红边明。 2、内在品质指标:白芽奇兰成品茶多酚类含量介于10%-30%之间,咖啡碱介于2%-4%之间,氨基酸总量介于100-200g/kg之间。 3、产品质量安全规定:平和白芽奇兰质量安全指标符合(GB2762、GB2763)标准 |
连江鲍鱼 | 连江鲍鱼 连江县地处福建东部沿海,属中亚热带气候,气候温和。全县海岸线长238公里,海域面积为3112平方公里,海岸线曲折,港湾和岛屿众多,近海地形平坦开阔,潮流通畅,为连江渔业生产尤其是鲍鱼养殖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是我国在同一海区养殖来自不同地理带和不同国家鲍种的最适宜地区。2009年全县渔业总产量达64万吨,居县级渔业产量全省第一位、全国第二位。其中,鲍鱼养殖量达10亿只,年产量为1.2万吨,占福建全省产量的62.8%,全国总产量的28.3%,已经成为中国鲍鱼养殖的第一大县。2010年5月,经专家现场考察和评审后,由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授予“中国鲍鱼之乡”的称号。 连江县鲍鱼养殖始于1989年,养殖区域主要分布在黄岐半岛的后才里、后湾、罗源湾、可门口以及靠外洋的东洛岛近岸与浅海水域等处,品种以皱纹盘鲍、北方皱纹盘鲍杂交子一代与日本盘鲍原种以及杂交子一代所杂交的杂交种为主(当地俗称黑鲍)。通过二十余年的实践探索,连江县已突破了人工育苗和养殖技术中的关键问题,总结出了一套适合当地环境条件的养鲍方法与技术,形成了鲍鱼海上筏式和陆上工厂化两种养殖方式互补的良好局面。由于养殖品种适宜、方法得当、技术先进,养鲍业发展迅猛。截至目前,全县有鲍鱼育苗场119家,年育苗能力6~8亿只,养鲍数量达到12.2亿只,其中鱼排网箱式养鲍15.2万箱,养鲍10亿只,海带筏式养鲍2亿只,工厂化养鲍0.2亿只。预计2010年鲍鱼产量将超过1.5万吨,实现产值18亿元,成为连江县水产养殖业的第一大产业。 地域范围 连江鲍鱼保护区范围位于连江县现辖行政区部分海域,范围包括下宫乡东部海域、筱埕镇、安凯乡、黄岐镇和苔菉镇周边海域,即 如下 A→B→C→D→E→F→G 与连江县陆域所围之海域:A.(北纬 26°24′49.55″,东经 119°50′44.86″)、B.(北纬 26°26′21.78″,东经 119°55′4.15″)、C.(北纬 26°22′15.68″,东经 119°58′24.12″)、D.(北纬 26°16′54.72″,东经 119°58′7.57″)、E.(北纬 26°15′6.30″,东经 119°49′32.68″)、F.(北纬 26°14′33.33″,东经 119°43′18.23″)G.(北纬 26°16′38.11″,东经 119°43′19.26″)全县海域面积 3112.02 平方公里。保护区域位于台湾海峡南北寒暖交汇海域,面积约 26000 公顷,214年全县养殖鲍鱼面积13440亩,养殖鲍鱼量约25亿只,产量3.2293万吨。 连江鲍鱼质量技术要求 一、品种 连江海域适应性驯养2年以上的皱纹盘鲍与盘鲍杂交选育的后代。 二、生长环境 水温15℃至26℃,盐度28至32,pH值7.8至8.4,溶解氧≥5mg/L,流速1m/s 至2m/s,海水透明度≥1 m。海水水质符合国家有关渔业水质标准规定。 三、养殖管理 1.苗种:壳长1.3cm以上、形态规则、色泽鲜艳、纹理清晰、无病害、无药残、活力强的苗种。 2.饵料:海带、江蓠、紫菜等新鲜大型藻类,当新鲜饵料缺乏时,可适当投喂盐渍海带、干海带等。 3.密度:壳长1.5cm至2.5cm的鲍鱼,投放量不超过200粒/㎡;壳长2.5cm至4.5cm的鲍鱼,投放量不超过100粒/㎡,壳长4.5cm以上的鲍鱼,投放量不超过50粒/㎡。 4.水层:水深范围3m至5m,遇高温、低温和赤潮季节,养殖水层可适当调深。 5.捕获:壳长达到6.5cm以上即可捕获上市。 6.环境、安全要求:饲养环境、疫情疫病的防治与控制必须执行国家相关规定,不得污染环境。 四、干制鲍鱼加工关键技术 1.工艺流程:原料选择→去壳去内脏→腌渍→清洗→水煮→水冷→干燥→包装。 2.关键工艺: (1)原料选择:鲜活、形态完整、肥满度好。 (2)腌渍:10%食盐溶液20℃盐渍24 小时。 (3)水煮:50℃至0℃的热水中定型20分钟,然后在100℃的沸水中煮透3 至5 分钟。 (4)干燥: 风速3m/s、温度16℃、湿度70%干燥28 至30 天,至水分含量≤10%。 五、质量特色 1.感官特色: (1)活体连江鲍鱼:鲍壳质地坚硬;软体部分比例高,肉质肥厚,呈黄白色,富有弹性;腹足吸附力强。 (2)干制连江鲍鱼:形态完整,外观呈不透明状麦芽糖色,肉质肥厚且有韧性,外表稍有白霜,有碳烤的清香。 2.理化指标: (1)活体连江鲍鱼:蛋白质含量≥14%、脂肪含量≤0.7%、精氨酸≥14.0 g/kg、天冬氨酸≥12.8 g/kg、谷氨酸≥19.5 g/kg、丝氨酸≥6.0 g/kg、β-胡萝卜素≥20 ug/100 g。 (2)干制连江鲍鱼:蛋白质含量≥52%、脂肪含量≤3.0%、水分含量≤10%、氯化钠≤6.0%、灰分≤7.0%。 3.安全和其他质量技术要求:饵料和产品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必须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
宁化米仁 | 米仁,又称薏苡、薏米等,是我国古老的栽培作物,在宁化种植历史悠久,明崇祯版《宁化县志》中便有薏苡的记载。古时宁化人称其为“弥陀粟”。宁化米仁具有煮后糯软、粘香、细腻、软滑、气馨甘爽等特点。该县年种植薏米300-600公顷,年总产量700-1400吨,年产值1000-2000万元。 为了提升宁化米仁的知名度和竞争力,宁化县去年开始向国家农业部申报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经过初审、专家评审和公示,今年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为做好米仁的推广种植,宁化县还从台湾和本省引进薏米新品种6个,并在该县中沙、曹坊、淮土等三个乡镇建立薏米品种认定和丰产性栽培试验示范基地千余亩。 据了解,农产品地理标志,是指标示农产品来源于特定地域,并以地域名称冠名的特有农产品标志。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后,将对进一步打响宁化米仁品牌,打造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产业具有深远的意义。 地域范围 宁化县地处武夷山东南麓,福建西部,东邻明溪、清流,南接长汀,西靠江西石城、广昌,北连建宁。地理座标位于北纬25°58′至26°40′,东经116°22′至117°02′之间。全境东西宽66.2km,南北长76.7km,土地面积2413平方千米,耕地面积28107公顷。全县辖4镇12乡,210个行政村,12个居民委员会。全县总人口34.63万人,其中农村人口30.42万人,地域保护为全县16个乡(镇)范围内。宁化米仁是禾本科作物薏苡脱壳加工后的颖果成品,因其质量优越,拥有特定的消费群体。宁化米仁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地域保护规模为2万公顷,产量3.76万t。现有生产规模600 公顷,,产量1400t。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外在感官特征:色白、饱满、圆润、光滑,腹沟深宽;宽卵形,千粒重为58-68g,外观尺寸为4-6mm×3.8-5.5mm。质坚实,断面白色,粉性,气微淡,味微甜;煮后糯软、粘香、细腻、软滑、气馨甘爽,具有“糯、甘、稠”等典型特征。 2、内在品质指标:含粗蛋白质13-17%,薏苡仁油2-3%,氨基酸总量14-16%。 3、安全要求:宁化米仁产地环境、产品质量符合国家相关强制性技术规范要求: ①产地环境严格执行NY5332-2006无公害食品大田作物产地环境技术条件。 ②产品标准严格执行NY5305-2005无公害食品粟米。 4、包装:宁化米仁产品精选宁化县境内生产的优质薏苡加工而成,包装材料应符合国家食品卫生要求,还应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 5、储存:成品仓库必须清洁、干燥、通风,无鼠虫害。成品堆放必须有垫板,离地10cm以上,离墙20cm以上,并不得露天堆放,不得与有毒有害、腐败变质、有不良气味或潮湿的物品同仓库存放。其运输、贮藏过程符合NY/T5190-2002的规定。 6、堆放装卸:米仁在堆放和装卸时要轻拿轻放、文明操作,运输工具要求清洁卫生,不得与有毒、有害物品混装、混运。凡装过化肥、农药、有害化学物品或其它易腐食品的车厢或舱位,必须经充分清洁、冲洗后才可装运。米仁在交易市场、货站待运时,必须批次分 明,堆码整齐,环境清洁,通风良好,严禁烈日曝晒、雨淋,注意防冻、防热。贮藏、运输执行《绿色食品贮藏运输准则》(NY/T1056-2006)。 |
永春佛手茶 | 永春佛手茶:成品条索紧结肥壮卷曲,色泽砂绿乌润,香气浓郁清长,滋味醇厚回甘,汤色橙黄明亮,具有独特果香。当地群众常用以制作盐茶和柚米茶,治疗痢疾、中暑、高血压等症。 永春佛手茶又名香橼种、雪梨,因其形似佛手、名贵胜金,又称“金佛手”,主产 永春佛手 于福建永春县苏坑、玉斗和桂洋等乡镇海拔600米至900米高山处。乃佛手品种茶树梢制成, 是福建乌龙茶中风味独特的名品。 佛手茶树品种有红芽佛手与绿芽佛手两种(以春芽颜色区分),以红芽为佳。鲜叶大的如掌,椭圆形,叶肉肥厚,3月下旬萌芽,4月中旬开采,分四季采摘,春茶占40%。 佛手茶成品特征茶条紧结肥壮,卷曲,色泽砂绿乌润,香浓锐,味甘厚,耐冲泡,汤色橙黄清澈。冲泡时馥郁幽芳,冉冉飘逸,就像屋里摆着几颗佛手、香椽等佳果所散发出来的绵绵幽香沁人心腑。 特征 永春佛手茶树属大叶型灌木,因其树势开展,叶形酷似佛手柑,因此得名“佛手”。永春佛手分为红芽佛手与绿芽佛手两种,其中以红芽佛手为佳。茶树树冠高大,鲜叶大如掌,呈椭圆形,尖端较钝,主脉弯曲,叶面扭曲不平,叶肉肥厚,质地柔软,叶色黄绿油光,叶缘锯齿稀疏。 功效 经检测,佛手茶水中浸出物 46% ,单宁 21% ,粗蛋白 25% ,茶素 2.4% ,黄酮类 永春佛手 物质 12mg/g ,锌 57 μ g/g ,其中锌和黄酮类物质为所有乌龙茶中含量最高。茶叶中的黄酮类物质具有降血压、降血脂、软化血管等功效,锌能促进儿童生长发育和成年人的健康、延缓衰老。 2003 年福建省中医学院已研究证明了永春佛手茶对结肠炎有显著的治疗作用 ; 并且还在研究证明永春佛手茶对软化心脑血管 , 降血压血脂等保健功效 . 常饮佛手茶,可减肥,止渴消食,除痰,利水道,明目益思,除火去腻。 产地 素有“万紫千红花不谢,冬暖夏凉四序春”的闽南著名侨乡永春县. . 永春县茶叶生产历史悠久,现有茶园6.8万亩,年产3935吨,年出口1600多吨,是全国三大乌龙茶出口基地县之一。盛产的永春佛手、水仙、铁观音均是乌龙茶极品,尤其是佛手更 永春佛手 是独具地方特色的中国名茶。 永春佛手茶又名香橼种、雪梨,因其形似佛手、名贵胜金,又称“金佛手”,主产于福建永春县苏坑、玉斗等乡镇海拔600米至900米高山处。乃佛手品种茶树梢制成, 是福建乌龙茶中风味独特的名品。 佛手茶成品特征茶条紧结肥壮,卷曲,色泽砂绿乌润,香浓锐,味甘厚,耐冲泡,汤色橙黄清澈。冲泡时馥郁幽芳,冉冉飘逸,就像屋里摆着几颗佛手、香椽等佳果所散发出来的绵绵幽香沁人心腑。制乌龙茶,茶条紧结、肥壮、卷曲呈豪干状,色泽砂绿乌润,香高味浓,汤色橙黄清澈,叶底黄绿明亮,独具风格;制红茶,汤色红浓,叶底红亮,品质甚佳。1996年,佛手被定为福建省茶树良种。现安溪县栽培较少,主产区为永春县,闽中、闽东、闽北有小量引种。 地处戴云山南麓,境内群峰起伏,山地资源丰富,又是南亚热带和北亚热带的过渡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全年雨量充沛,日夜温差大,同时,该县绝大部分茶园种植在山区和半山区,正应了“高山出好茶”这一茶谚。茶园分布于全县22个乡镇,从事茶叶生产的农户达1万多户,从业人员近3万人,盛产的永春佛手、水仙、铁观音均是乌龙茶极品,自1985年开始至今连续43次在国家、省级评比中得奖金或第一名;被评为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其中,永春佛手又名叫香椽、雪梨,是乌龙茶类中风味独特的名贵品种之一。 荣誉 永春佛手在闽、粤、港、澳、台等地及东南亚侨胞中久负盛名,屡获殊荣。 986 、 1989 年被农业部评为优质农产品; 1988 年荣获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金奖, 1995 、 1997 年被认定为第二届、第三届中国农业博览会金奖, 1999 年荣获第二届中国 国际茶博览交易会国际名茶金奖,并被确认为福建省名优茶。2007年荣获“中国申奥第一茶”的称号,并作为国礼之一赠与外宾!民间茶企也有很多做的不错,如福建永春益品佛手茶业有限公司出品的大素神牌佛手茶还曾两度作为人民大会堂指定用茶等等。 属性 佛手本是柑桔属中一种清香诱人的名贵佳果,茶叶以佛手命名, 不仅因为它 的叶片和佛手柑的叶子极为相似,而且因为制出的干毛茶,冲泡后散出如佛手柑所特有的奇香。永春佛手始于北宋,,相传是安溪县骑虎岩寺一和尚,把茶树的枝条嫁接在佛手柑上,经过精心培植而成。其法传授给永春县狮峰岩寺的师弟,附近的茶农竞相引种至今。清光绪年间,县城桃东就有峰圃茶庄,在百齿山上开辟成片茶园种植佛手。清康熙贡士李射策在《狮峰茶诗》有赞佛手茶诗句:“品茗未敢云居一,雀舌尝来忽羡仙。”原全国人大副委员会周谷城先生亦为之题赠“永春名茶”条幅。 |
官司绿茶 | 官司绿茶 绿茶,又称不发酵茶。以适宜茶树新梢为原料,经杀青、揉捻、干燥等典型工艺过程制成的茶叶。其干茶色泽和冲泡后的茶汤、叶底以绿色为主调,故名。 绿茶的特性,较多的保留了鲜叶内的天然物质。其中茶多酚、咖啡碱保留鲜叶的85%以上,叶绿素保留50%左右,维生素损失也较少,从而形成了绿茶"清汤绿叶,滋味收敛性强"的特点。最新科学研究结果表明,绿茶中保留的天然物质成分,对防衰老、防癌、抗癌、杀菌、消炎等均有特殊效果,为其他茶类所不及。 中国绿茶中,名品最多,不但香高味长,品质优异,且造型独特,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绿茶按其干燥和杀青方法的不同,一般分为炒青、烘青、晒青和蒸青绿茶。 |
屏南老酒 | “屏南老酒”是指福建省屏南县特产的黄酒,该酒取该地特有的山泉水加特产优质糯米、红粬用传统技术结合现代工艺精制而成,具 .有醇香浓郁、鲜甜爽口、清亮透明、口不干等特点。屏南老酒属黄酒系列,符合国际饮酒潮流。据《本草纲目》记载,黄酒能“和血行气,暖胃辟寒”屏南老酒含有对人体健康有益的葡萄糖、氨基酸、维生素、无机盐等营养物质,实乃宴宾馈友保健之佳品。 屏南老酒在闽东是颇有名气的,但因为没有品牌,其它地方的黄酒照样也可以充当屏南老酒在市场上销售,因此,也就失去了产品的特色性,无法进一步开拓市场,不能给当地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20世纪末,屏南创办龙潭庶民酒厂,后来又注册了“惠泽龙”商标,经过企业的酿酒工艺的改进与品牌的带动,当地的酿酒业迅速壮大起来。这家酿酒企业不仅成为县级龙头企业,而且“惠泽龙”品牌的屏南黄酒价格攀升,品质好的老酒每公斤可卖到60多元,是原来的15倍,经过企业化运作,销售网络很快扩大到我国东南部城市及东南亚,产品一直是供不应求。. 2010年12月,经国家质检总局审核,决定对“屏南老酒”实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产地范围 屏南老酒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产地范围为福建省屏南县所辖行政区域。. |
尤溪金柑 | 金柑(俗名金桔、绿桔),果实呈圆形,冬季成熟,是柑桔水果类中之珍品。 尤溪县金柑最早植于八字桥洪牌村。据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尤溪县志》载:“金桔,实长曰金枣,圆曰金桔。又有山金桔,俗名金豆。”可见金桔在尤溪至少有270多年的栽培历史。近年来,八字桥和管前二乡,种植面积逾万亩,总产达1100多吨,被誉为福建“金桔之乡”。尤溪县现已成为全国金柑四大产地之一。 尤溪金柑形美色鲜,汁多肉嫩,甜酸可口,尤以八字桥“三洪”(即洪牌、洪村、洪田三村)所产质量最佳。其果肉含有多种维生素、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矿物质等,营养价值在柑桔水果类中名列前茅。金柑除鲜食外,还可加工成果汁、果酱、罐头、蜜饯。尤溪县罐头厂和金柑制品厂,已将其制成罐头、果酱出售。厦门、福州等地厂家,以尤溪金柑为原料,加工成的金柑罐头和蜜饯,远销东南亚、欧美等国。 尤溪金柑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以福建省尤溪县 《关于尤溪金柑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划定产地范围的请示》(尤政文[2006]199号)提出的范围为准,为福建省尤溪县现辖行政区域。 |
平潭水仙花 | 平潭水仙花,指产于福建省平潭县的水仙花品种。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由于适宜的气候条件,特别是海岛特征,造就了特殊的株型和浓郁的香味,享有“水仙花王”美誉,成为中国国家大型庆典活动、国家领导人接见外宾的迎春花、迎宾花。 由于平潭四面环海,独特的气候、地理条件造就了平潭水仙的三大特 图2 平潭水仙花 .色:首先是花期相对其他地区的水仙花长,据了解,平潭水仙花平均花期长达18天之久;其次是花蕾数量多,香味浓郁持久;第三是平潭水仙花株型矮壮、健美,这也是它与漳州水仙的最大区别,由于抗倒伏能力极强,这一优势便成了平潭水仙的最大卖点。.据专家考证,平潭水仙花历经200多年的野化生存,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遵循着生物界优胜劣汰的自然规则,其优良种性表现得尤为突出,且人工驯化时间不长,其生态特征更具野性。在观赏培育方面可塑性更强,观赏价值更高,素以花箭多、花期长、花味香、花姿美而闻名遐迩。更是因抗逆性强、病害少、抗倒伏和不哑花等特点而获得广大栽培者的赏识。. 产地环境 平潭县简称“岚”,形似神兽麒麟,位于北纬25°15′—25°45′,东经119°32′—120°10′。东临台湾海峡,距台湾新竹港仅68海里,是福建省以及大陆与台湾距离最近的岛县,西隔海坛海峡,与长乐、福清市、莆田县为邻,南近莆田县的南岛,北望白犬列岛。全县由126个岛屿组成,陆地面积371.91平方公里,滩涂64.65平方公里,海域面积6000多平方公里,海岸线长399.82公里。海坛岛是福建省第一大岛,中国第五大岛,陆地面积267.13平方公里。全县岛屿多,海岸线蜿蜒曲折,其类型有基岩侵蚀海岸、红土侵蚀海岸、沙质塘积海岸、沙泥质和混沙质塘积海岸。 平潭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夏长冬短,温热湿润,夏凉冬暖、霜雪罕见。春温低于秋温。多年平均气温19.6℃,最冷日平均气温10.2℃;最热日平均气温27.9℃,全年≥10℃的活动积温有6563度日,多年平均日照1919.7小时。雨热同季,旱雨季节分明,多年平均降水量1172毫米,蒸发量1300毫米,为福建省少雨区之一。季风明显,夏季以偏南风为主,其余季节多为东北风。风力年平均风速6.9米/秒,湾海地区全年大风(7级以上)日数为125天,是福建省强风区之一。特殊的土壤结构,暖温的气候,多风的气象条件是形成平潭水仙特殊品种的主要因素,是其它地区品种所无法替代的。. 1992年在“香港国际花展”盛会上,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以数千种的名花异草参展竞秀,“平潭水仙”作为中国独一无二的水仙代表参展,荣获“最佳展品奖”;接着参加中国花展协会举办的千种花评奖大会,又获得一等奖。而在中南海、人民大会堂等重要场所,平潭水仙也争奇斗艳,成为国家大型庆典活动、国家领导人接见外宾的迎春花、迎宾花。.2003年在美国春季花卉展销会上,平潭水仙花开发总公司带去的水仙花得到很高评价,平潭水仙花自此走出国门,在国际花卉市场上凸显其独特魅力。.2007年底,平潭水仙花被纳入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目录,也是中国唯一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的水仙花。. 平潭水仙花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以福建省平潭县 《关于界定平潭水仙花地理标志产品产地保护范围的请示》(岚政综〔2006〕189号)提出的范围为准,为福建省平潭县现辖行政区域。 |
德化瓷塑 | 德化在福建省中部,大樟溪上游,境内戴云山主峰盘踞,自然资源丰富,瓷土矿藏密布,质地纯良,为中国瓷器的著名产地。 德化瓷器始于宋代,明代得到很大发展。随着佛教在中国的兴盛,神仙佛像等雕塑艺术引起了瓷工们的极大兴趣。元朝,德化瓷塑佛像相当盛行。明代,已形成自己的技法和风格,成为中国瓷塑艺苑中一朵独特的艺术之花。当时的民间瓷塑艺术家何朝宗不但精于泥塑木雕,更精于瓷塑,他所创作的瓷塑观音,造型优美,神韵感人,线条柔和,衣纹深秀。坐者庄严肃穆,衣角柔和飘 垂;立者衣巾临风飘拂,俨然驾云渡海。何氏瓷塑堪称一绝,被日本和欧洲国家誉为“东方艺术”。 何氏的瓷塑如来、弥勒、菩提、达摩、罗汉等仪态生动,神采奕奕。 瓷塑观音有72种造型,大、小规格200多种。其中以十八手观音、立莲观音、坐岩观音、披坐观音最为著名。进入本世纪五十年代以后,德化白瓷恢复烧造传统产品390多种,现代题材产品日益增多。德化窑以烧制白釉瓷器闻名于世。白瓷瓷质优良,洁白如玉,釉面晶莹,光泽如绢,通体透明,享有中国“象牙白”、“奶油白”、“中国瓷器之上品”的美称。 |
德化黑鸡 | 德化黑鸡是福建省唯一幸存的珍稀品种,因其毛、皮、肉、内脏均为黑色, 德化黑鸡 且肉质细嫩、清香甘润,味道鲜美,含有极高滋补药用价值的黑色素而得名,素有“滋补胜甲鱼,养伤赛白鸽,美容如珍珠”之称。经福建省中心检验所测试,该鸡富含蛋白质、维生素A、D、E和钙、铁、锌等多种人体所需的营养成分,其营养成分高于一般土鸡的二、三倍,而脂肪含量却极低,数百年来,农耕食代德化黑鸡一直被当地人选为妇女坐月子时补充营养的上佳滋补品和馈赠亲朋好友的上佳礼品。 虽然戴云黑鸡在德化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县志记载已有500年历史),但由于该鸡“娇贵难养”,对养殖防疫等多方面技术有着极高的要求,,故数百年来,农户只是零星养殖,且数量有限,濒临灭绝。2002年,为保护戴云黑鸡这一珍稀品种,德化县委、县0积极采取措施,在全县现范围内对这一品种进行抢救性的搜集。提纯,并上报申请福建省家畜地方品种保护。 德化黑鸡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以福建省德化县 《关于界定德化黑鸡地理标志产品产地保护范围的请示》(德政〔2007〕251号)提出的范围为准,为福建省德化县现辖行政区域。 |
浦城桂花 | 闽北,以桂花为县花的浦城,是“金粟世界。”有着桂花文化的历史古邑,2007年还 被授予全国的“桂花之乡”。山城人广种桂花树,以桂花为尊,以桂花为荣。桂,属木樨科,桂花也叫木樨花。浦城气候适合桂树吸热聚湿,喜阳而长,品种有丹桂、金桂、银桂等。 县城北郊有处桂花园,层层山坡,种着万株桂树。九秋时日去赏桂,沿着曲折的山道,路上路下,漫山遍野,只见青枝吐玉,翠杆点金,花团锦绣,香浮青山。走近树下,那幼小的花朵,粒粒汇聚,你拥我挤,露在绿油油的叶外。橙黄的金桂,雪白的银桂,大红鲜亮的丹桂更是教人喜爱。 人立园中,花与叶,相遮相映重,花层层,嫩舒笑红脸。秋风徐来,桂花淅淅沥沥地掉下来,像是下一场细细的红花雨,落在赏桂人的头上,肩上,脸上,也仿佛落进了人们的心上,走进了梦幻般的桂花画廊,桂花的天境。眼前,金粟缀花繁,疑是蕊中仙……桂花,展现秋之韵。古人曾以“桂花香动万山秋”、“独占三秋压众芳”来赞美九阳的桂花之美。 浦城人以桂为贵,崇尚桂花树,向往富贵。故乡先人,将桂花编织为桂冠奉献给荣誉最高的人,示意友好,尊以礼贵。唐贞元初,就曾留下“才子夺桂”的美谈。林藻与其弟林蕴联袂进京赶考,路过浦城五显岭时,在关隘题下姓名,立下科场必胜的誓愿。到京后,果然兄弟二人先后中了进士。衣锦还乡时,喜气洋洋地在题名处留诗:“曾向岭头题姓名,不穿杨叶不言归。兄弟各折一枝桂,还向岭头联影飞。”后人称此岭为“折桂岭”。 浦城人章衡,于宋嘉佑二年状元及第,官至宝文阁待制。他在《资福寺》题下:“吾家十五祖真容,冠盖蝉联佛寺中。文昌耿耿星空照,桂籍巍巍世不空。”山城人种桂,尊其凝重,爱其高雅。后人生儿育女,名字中多有带一个“桂”字,以期待吉祥如意。 山城人爱桂花,喜它的香质。桂花清香,不与群芳并,香自月中来。品桂花之香,清可涤心,浓能透远,回味无穷。进县城的公路两边,桂树株株,争艳竞馨,一路桂花香进城。桂花,花香袭人,清香绝尘,令人心旷神怡。 梦笔生花的江淹,在浦城留下“桂枝空命折,烟气星雨惊”的诗句,留驻浦城水北乡的南宋抗金名将谢翱诗:“吴刚生愁树合创,毫飘玉斧高枝折。素娥骑蟾涕泪零,月中落子如星雨。” 桂是月的香魂,月是桂的玉照!山城人爱桂,把桂花叫为月桂,称之为团圆花。“一片冰轮皎洁,十分桂魂婆娑。”一年的月圆之节,赏桂又赏月,成了人们全家团圆的佳期。桂花树下,圆月当空,月明千里共婵娟,身在异乡心在故里的游子,谁不说月是故乡圆? 乡人有“尊桂酒,空入乡”的习俗。老家的人都说桂花是“济世花”。由干桂花性温味甘,有暖胃、平肝、益肾、散寒的功效,因此桂花入酒,是能济世民生的好酒。目前桂花酒,已是国之品牌,桂乡的必备佳酿。老家的人都说桂花是“济世花”。 浦城桂花茶以桂花加白糖制成,是新春佳节的拜年茶,敬客茶。桂花茶以茶叶经桂花熏制而成,味浓醇和,味香一室,茶香、花香双绝。山城人还以桂花制成桂花糕、桂花糖、桂花饼、桂花汤丸、桂花菜肴等食用品,成为山城经济一大亮点。在桂花文化方面开拓创新,浦城民间舞蹈《木樨情》获得全国文艺演出一等奖。 前不久,昔日同窗,如今的浦城种桂花的能手,人称“桂花王”的黄安民,告诉我,今年中秋同学聚会赏月放在丹桂酒家,要我一定回家,喝桂花酒,品尝他家做的桂花茶,一起醉在桂花之乡的明月中。 浦城桂花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为福建省浦城县现辖行政区域。 |
建阳桔柚 | 建阳桔柚系从日本引进的甜春桔柚嫁接后代中选择优良单株扩繁育成的新品种,八朔为父本、上田温州蜜柑为母本,是桔和柚的0,兼具桔和柚的优良性状。,2003年通过福建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认定。建阳桔柚适应性好、抗逆性强、生长快、优质高产,亩产2500公斤以上;耐寒性比温蜜好、遭遇—7℃不被冻死,对疮痂病、溃疡病具有较好的抗性;11月下旬—12月上旬成熟,单果重180-250克,扁圆形、外观艳丽,肉质细嫩化渣,汁液丰富,风味清甜,果实无核、品质优良,果肉橙黄色,可溶性固体物11-14%,可滴定酸0.96%,可食率达87%。抗病虫,耐贮藏。该品种已在建阳、建瓯、南平、武夷山、罗源等地推广试种,面积达1.5万亩。市场销售价7—10元/公斤,深受消费者欢迎,产品供不应求,是一个值得大力发展的新优品种。 注意事项:年平均温度低于17℃的地区,需先少量栽培试验。 80年代初,建阳从日本引进“甜春桔柚”,经过20多年来的人工栽培驯化和品种改良,培育出“建阳桔柚”并发展成为具有地方特色的名优水果。建阳市因此于2007年获国家授予“中国优质果品基地重点县”。目前建阳种植“建阳桔柚”面积1.5万亩,总产3.38万吨。 “八山一水一分田”精辟慨括了建阳这一典型的山区县的地貌特征,亚热带季风气候使建阳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气候温和,加上当地肥沃的土壤、独特的生态环境,造就了建阳桔柚优秀的品质。建阳桔柚不仅无核化渣,甘甜汁多,清爽可口,而且多吃不腻,很受市场青睐。 目前,“建阳桔柚”已申请地理标志产品产地保护,并获国家质检总局受理。并于2008年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示范区。 建阳桔柚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为福建省建阳市现辖行政区域。 信息来源:建阳区人民政府 |
蕉城晚熟龙眼 | 蕉城区是我国龙眼经济栽培区的北限,与广东、广西和闽南莆仙相比,同品种龙眼鲜果的自然成熟期要迟熟20至40天,而最晚熟品种可延迟到11月中旬采收,具有得天独厚的“人无我有”的地域优势。蕉城区现有龙眼面积3万亩,年产量1.0万吨,产值达亿元,主要分布在七都、八都、漳湾等乡镇,主栽品种为福眼、水南一号、松风本、立冬本。蕉城区是农业部评定的“南亚热带作物晚熟龙眼基地”和中国果品流通协会组织认证的“中国晚熟龙眼之乡”,2004年蕉城区成立了晚熟龙眼产业协会,并注册了“三都澳”和“海潮山”两个晚熟龙眼商标;2006年“三都澳”晚熟龙眼鲜果被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海潮山”晚熟龙眼鲜果经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获得“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2007年4月蕉城晚熟龙眼正式通过国家工商局核准,成功注册了“蕉城晚熟龙眼”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标志着蕉城区晚熟龙眼产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三年来,蕉城区晚熟龙眼产业通过协会的有效运作,依靠龙头带动,强化科技创新,实施品牌战略,较好地发挥了“蕉城晚熟龙眼”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作用。 蕉城晚熟龙眼以果大、核小、肉厚香甜、清脆爽口享誉全国,在江苏、上海、北京等各大城市有着广泛的市场。 |
龙池砚 | 龙池砚:龙池砚制作的历史悠久,迄今已有七八百年了。因砚石产地在理学名家杨时故里“龙池团”一带,故名“龙池砚”。龙池砚的制作工艺多系祖传,纯属手工生产,砚工很注重选料,因料构图,讲究整体布局、雕刻刀法等。因此,加工一方好的砚台非历时数日不能得以成,真可谓“精工细作”。其工艺砚雕刻精美、花样丰富。所以,到了将乐,怎么能不带回一方精美的龙池砚置于案上呢。 文房瑰宝“龙池砚”,素有“闽砚精品”之称,是我国著名古砚之一。其制作始于大唐,行于北宋。因宋代理学家杨时(号龟山先生)著书及为太师与太子习字喜用家乡这一名砚,故又名“龟山砚”它以其材质优良,制作精细,造型美观,坚固而拥而久享其名,深得书家画师、文人学士所钟爱。 制作龙池砚的龙池石产自将乐,其质地纹理缜密,松结适度,坚中带柔,成砚后光泽莹亮,温滑细腻,以物击之,铿镪悦耳。用其砚发墨,墨色莹亮,久不退色,被历代文人雅士视为砚中“珍品”,不仅国内走俏,还倍受海外客商青睐,畅销东南亚。龙池砚第三代传人张旺金师傅是将乐县唯一的制砚能手,他雕刻的龙池砚十分畅销,在参加中国国际民间艺术博览会第二届天津民间艺术博览会展中获金奖。 龙池砚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为福建省将乐县现辖行政区域。 |
清流豆腐皮 | 清流特产豆腐皮:清流县盛产豆腐皮历史悠久,遐尔闻名。清流豆腐皮具有香、醇、甜、韧、一煮就熟、久煮不糊、食用方便等特点,是高蛋白低脂肪的绿色食品。豆腐皮是做菜的主料,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的菜肴在全世界的美食中也是一花独放,芬芳流香。豆腐皮性味甘、淡、平,有清肺养胃、止咳、敛汗的作用,主治肺热咳嗽、便秘等症。豆腐皮与健脾养胃、止渴除烦的粳米及冰糖共煮成粥,具有益气通便、保胎顺产、滑胎催生的作用。产妇临产前食用,可使胎滑易产、缩短产程,是产妇产前保健佳品。 2007年12月24日,国家质检总局以2007年第200号公告,正式批准对“清流豆腐皮”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保护范围为清流县现辖行政区域。这是清流县首个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也是清流县首个国家级品牌,改变了清流无国家级品牌的历史。 “清流豆腐皮”的生产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以其色泽金黄,香、醇、甜、韧富有弹性,一煮就熟、久煮不糊,并含丰富的植物蛋白、不饱和脂肪酸以及适合人体的十多种营养成分和微量元素而独具特色,名闻遐迩,蜚声海内外。“清流豆腐皮”已成为清流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之一,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对于进一步提升该产品的知名度,提高产品附加值,做大做强豆腐皮产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新农村建设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清流豆腐皮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以福建省清流县 《关于界定清流豆腐皮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产地范围的请示》(清政文[2007]98号)提出的范围为准,为福建省清流县现辖行政区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