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产 | 简介 |
---|---|
武夷岩茶 | 武夷岩茶产于福建省北部的武夷山地区,是中国乌龙茶中之极品。中国十大名茶之一。 武夷山多悬崖绝壁,茶农利用岩凹、石隙、石缝,沿边砌筑石岸种茶,有“盆栽式”茶园之称。因为有“岩岩有茶,非岩不茶”之说,岩茶因而得名。武夷岩茶主要分为两个产区:名岩产区和丹岩产区。 岩茶中以大红袍、白鸡冠、铁罗汉、水金龟等著名,其它品种还有瓜子金、金钥匙、半天腰等品种。 产于武夷山的乌龙茶,通称为武夷岩茶。因产茶地点不同,又分有正岩茶、半岩茶、洲茶。正岩茶指武夷岩中心地带所产的茶叶,其品质 高味醇厚,岩韵特显。半岩茶指武夷山边缘地带所产的茶叶,其岩韵略逊于正岩茶。洲茶泛指靠武夷岩两岸所产的茶叶,品质又低一筹。 武夷山坐落在福建武夷山脉北段东南麓,面积70平方公里,有“奇秀甲于东南”之誉。群峰相连,峡谷纵横,九曲溪萦回其间,气候温和,冬暖夏凉,雨量充沛。年降雨量2000毫米左右。地质属于典型的丹霞地貌,多悬崖绝壁,茶农利用岩凹、石隙、石缝,沿边砌筑石岸种茶,有“盆栽式”茶园之称。行成了“岩岩有茶,非岩不茶”之说,岩茶因而得名。根据生长条件不同有正岩、半岩、洲茶之分。正岩品质最著名。产于海拔高的慧苑坑、牛栏坑、大坑口和流香涧、悟源涧等地,称“三坑两涧”品质香高味醇。半岩茶又称小岩茶。产于三大坑以下海拔低的青狮岩、碧石岩、马头岩、狮子口以及九曲溪一带,略逊于正岩。而崇溪、黄柏溪,靠武夷岩两岸在砂土茶园中所产的茶叶,为洲茶。 武夷岩茶为乌龙茶类,属半发酵的青茶。绿叶红镶边,形态艳丽;深橙黄亮,汤色如玛瑙;岩韵醇厚,花香怡人;清鲜甘爽回味悠悠。它既有红茶的甘醇,又有绿茶的清香,是“活、甘、清、香”齐备的茶中珍品。武夷岩茶饮后齿颊留香、喉底回甘、汤色澄黄、叶底明亮、绿叶红镶边、七泡有余香,因而令人倾倒,畅销海内外。 武夷岩茶有规范性的国家标准《武夷岩茶新国家标准GB/T18745-2006》,规范中对其产地以范围、分类、要求、试验方法、检查规则、及标志、标签、运输、贮存及产品质量加以严格界定,只有生长在福建省武夷山市,用独特的传统工艺加工制作而成的乌龙茶才叫武夷岩茶。武夷岩茶的产品分为:大红袍、名枞、肉桂、水仙、奇种五种。其中以大红袍最为名贵。下一篇:武夷山笋饼 |
顺昌海鲜菇 | 顺昌海鲜菇是福建南平顺昌县的特产。 顺昌生态环境优越,森林覆盖率高达78.8%,阔叶木屑、杉木屑等原料资源丰富,结合先进的栽培技术工艺,采用优质地下水作为栽培用水,形成了顺昌海鲜菇的独特品质。外在感官特征:子实体丛生(每丛60~80根)、白色;菌柄洁白、实心、棍棒状、长度110~160mm、直径9~16mm;菌盖光滑呈半圆形、表面有斑纹、直径8~17mm。顺昌海鲜菇口感细腻,质地脆嫩、有弹性,具有明显的海鲜味。顺昌是福建省食用菌主产区,据《顺昌县志》记载:1980年以后开始人工培育海鲜菇,是顺昌农业的主导产业之一。2014年,全县海鲜菇1.8亿袋、产量5.4万吨,产值6.5亿元。顺昌海鲜菇销往北京、上海、重庆、广州、浙江、新疆、云南、福建等26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100多个大中城市,并远销到欧洲、美国、越南、香港等境外市场,占全国同类产品市场份额的80%以上,在全国具有极高的知名度。近年来,顺昌县大力扶持食用菌产业及产业园建设,也涌现一些海鲜菇生产龙头企业,如:福建神农菇业股份有限公司是福建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国内规模最大的海鲜菇生产企业,现总投资3.6亿元的神农菇业产业园。2013~2015年,该产业园被确定为福建省农民创业示范基地。其“神农白雪”是福建省著名商标、福建省名牌产品。目前,顺昌县正通过龙头企业带动,着力推动海鲜菇产业做大做强,努力实现“现代农业、绿色工业、富民产业”的发展目标。 所在地域: 福建 申请人: 顺昌县食用菌竹笋开发办公室 所在地域: 2014年 地域范围 顺昌海鲜菇系白色真姬菇,其保护范围是东经117°29′~118°14′,北纬26°38′~ 27°121′之间。保护地域辖1个街道、7个镇、4个乡:双溪街道、建西镇、洋口镇、元坑镇、埔上镇、大历镇、大干镇、仁寿镇、洋墩乡、郑坊乡、岚下乡、高阳乡,总保护面积1980平方公里。顺昌县位于福建省中部偏北,闽江上游金溪、富屯溪交汇处。东北联建阳、建瓯,东南与延平相邻,南与沙县接壤,西与将乐毗邻,北与邵武交界。2012年顺昌海鲜菇年产量达3万吨。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外在感官特征:子实体丛生(每丛60~80根)、白色;菌柄洁白、实心、棍棒状、长度110~160mm、直径9~16mm;菌盖光滑呈半圆形、表面有斑纹、直径8~17mm。 2、内在品质指标:顺昌海鲜菇口感细腻,质地脆嫩、有弹性,具有明显的海鲜味。经测定100g鲜海鲜菇中含蛋白质2.0-2.5%、粗纤维0.50-1.1%、氨基酸4.5-6.0g。 3、安全要求:顺昌海鲜菇产品质量应符合《无公害食品食用菌》(NY5095-2006)标准。下一篇:宝山红菇 |
浦城桂花 | 闽北,以桂花为县花的浦城,是“金粟世界。”有着桂花文化的历史古邑,2007年还 被授予全国的“桂花之乡”。山城人广种桂花树,以桂花为尊,以桂花为荣。桂,属木樨科,桂花也叫木樨花。浦城气候适合桂树吸热聚湿,喜阳而长,品种有丹桂、金桂、银桂等。 县城北郊有处桂花园,层层山坡,种着万株桂树。九秋时日去赏桂,沿着曲折的山道,路上路下,漫山遍野,只见青枝吐玉,翠杆点金,花团锦绣,香浮青山。走近树下,那幼小的花朵,粒粒汇聚,你拥我挤,露在绿油油的叶外。橙黄的金桂,雪白的银桂,大红鲜亮的丹桂更是教人喜爱。 人立园中,花与叶,相遮相映重,花层层,嫩舒笑红脸。秋风徐来,桂花淅淅沥沥地掉下来,像是下一场细细的红花雨,落在赏桂人的头上,肩上,脸上,也仿佛落进了人们的心上,走进了梦幻般的桂花画廊,桂花的天境。眼前,金粟缀花繁,疑是蕊中仙……桂花,展现秋之韵。古人曾以“桂花香动万山秋”、“独占三秋压众芳”来赞美九阳的桂花之美。 浦城人以桂为贵,崇尚桂花树,向往富贵。故乡先人,将桂花编织为桂冠奉献给荣誉最高的人,示意友好,尊以礼贵。唐贞元初,就曾留下“才子夺桂”的美谈。林藻与其弟林蕴联袂进京赶考,路过浦城五显岭时,在关隘题下姓名,立下科场必胜的誓愿。到京后,果然兄弟二人先后中了进士。衣锦还乡时,喜气洋洋地在题名处留诗:“曾向岭头题姓名,不穿杨叶不言归。兄弟各折一枝桂,还向岭头联影飞。”后人称此岭为“折桂岭”。 浦城人章衡,于宋嘉佑二年状元及第,官至宝文阁待制。他在《资福寺》题下:“吾家十五祖真容,冠盖蝉联佛寺中。文昌耿耿星空照,桂籍巍巍世不空。”山城人种桂,尊其凝重,爱其高雅。后人生儿育女,名字中多有带一个“桂”字,以期待吉祥如意。 山城人爱桂花,喜它的香质。桂花清香,不与群芳并,香自月中来。品桂花之香,清可涤心,浓能透远,回味无穷。进县城的公路两边,桂树株株,争艳竞馨,一路桂花香进城。桂花,花香袭人,清香绝尘,令人心旷神怡。 梦笔生花的江淹,在浦城留下“桂枝空命折,烟气星雨惊”的诗句,留驻浦城水北乡的南宋抗金名将谢翱诗:“吴刚生愁树合创,毫飘玉斧高枝折。素娥骑蟾涕泪零,月中落子如星雨。” 桂是月的香魂,月是桂的玉照!山城人爱桂,把桂花叫为月桂,称之为团圆花。“一片冰轮皎洁,十分桂魂婆娑。”一年的月圆之节,赏桂又赏月,成了人们全家团圆的佳期。桂花树下,圆月当空,月明千里共婵娟,身在异乡心在故里的游子,谁不说月是故乡圆? 乡人有“尊桂酒,空入乡”的习俗。老家的人都说桂花是“济世花”。由干桂花性温味甘,有暖胃、平肝、益肾、散寒的功效,因此桂花入酒,是能济世民生的好酒。目前桂花酒,已是国之品牌,桂乡的必备佳酿。老家的人都说桂花是“济世花”。 浦城桂花茶以桂花加白糖制成,是新春佳节的拜年茶,敬客茶。桂花茶以茶叶经桂花熏制而成,味浓醇和,味香一室,茶香、花香双绝。山城人还以桂花制成桂花糕、桂花糖、桂花饼、桂花汤丸、桂花菜肴等食用品,成为山城经济一大亮点。在桂花文化方面开拓创新,浦城民间舞蹈《木樨情》获得全国文艺演出一等奖。 前不久,昔日同窗,如今的浦城种桂花的能手,人称“桂花王”的黄安民,告诉我,今年中秋同学聚会赏月放在丹桂酒家,要我一定回家,喝桂花酒,品尝他家做的桂花茶,一起醉在桂花之乡的明月中。 浦城桂花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为福建省浦城县现辖行政区域。下一篇:茄汁鸡肉 |
建阳桔柚 | 建阳桔柚系从日本引进的甜春桔柚嫁接后代中选择优良单株扩繁育成的新品种,八朔为父本、上田温州蜜柑为母本,是桔和柚的0,兼具桔和柚的优良性状。,2003年通过福建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认定。建阳桔柚适应性好、抗逆性强、生长快、优质高产,亩产2500公斤以上;耐寒性比温蜜好、遭遇—7℃不被冻死,对疮痂病、溃疡病具有较好的抗性;11月下旬—12月上旬成熟,单果重180-250克,扁圆形、外观艳丽,肉质细嫩化渣,汁液丰富,风味清甜,果实无核、品质优良,果肉橙黄色,可溶性固体物11-14%,可滴定酸0.96%,可食率达87%。抗病虫,耐贮藏。该品种已在建阳、建瓯、南平、武夷山、罗源等地推广试种,面积达1.5万亩。市场销售价7—10元/公斤,深受消费者欢迎,产品供不应求,是一个值得大力发展的新优品种。 注意事项:年平均温度低于17℃的地区,需先少量栽培试验。 80年代初,建阳从日本引进“甜春桔柚”,经过20多年来的人工栽培驯化和品种改良,培育出“建阳桔柚”并发展成为具有地方特色的名优水果。建阳市因此于2007年获国家授予“中国优质果品基地重点县”。目前建阳种植“建阳桔柚”面积1.5万亩,总产3.38万吨。 “八山一水一分田”精辟慨括了建阳这一典型的山区县的地貌特征,亚热带季风气候使建阳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气候温和,加上当地肥沃的土壤、独特的生态环境,造就了建阳桔柚优秀的品质。建阳桔柚不仅无核化渣,甘甜汁多,清爽可口,而且多吃不腻,很受市场青睐。 目前,“建阳桔柚”已申请地理标志产品产地保护,并获国家质检总局受理。并于2008年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示范区。 建阳桔柚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为福建省建阳市现辖行政区域。 信息来源:建阳区人民政府下一篇:建窑黑釉瓷 信息来源:建阳区人民政府 |
邵武笋干 | 邵武笋干历史悠久,《邵武市志》上就有多处记载,“邵武境内有多种竹类笋供信用。除挖笋食用外,还制成笋干。”“邵武笋干,有明笋、沙笋、凤尾笋之分,曾为出口大宗。”“抗日战争期间,曾运销上海、天津和香港等地。民国36年(1947)输出量达25万公斤。”据史料记载,邵武市拿口镇、大竹乡、张厝乡、肖家坊乡、桂林乡和金坑乡等增多产有笋干,其中,尤其桂林因森林资源丰富以盛产笋干为名。而邵武市笋制品行业协会就是在邵武市桂林乡党委、人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经法定程序核准注册登记的非盈利性、行业性社会团体法人,于2010年6月正式成立,由桂林籍笋制品经营个体户黄显林、黄良能等人牵头,现有个人会员120人、企业会员3家。协会带领组织了一支有700余人的笋制品销售队伍,年销售各种笋制品700余万公斤,形成了以邵武为集散地,辐射泰宁、建宁、将乐、永安、建瓯等闽西北毛竹生产基地县市;协会会员已建立起100余片,20000余亩的毛竹丰产林示范范片;并被南平市科协评为2011年度农村科普先进协会。2011年底,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在市工商局的全力指导和帮扶下,该协会向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顺利申请注册“邵武笋干”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
邵武蜜桔 | 邵武蜜桔是福建南平邵武的特产。 |
顺昌竹荪 | 顺昌县种植竹荪面积1.2万亩,产量近90万公斤,成为全国竹荪主产区、福建最大的菌草栽培基地县和示范县,竹荪亩产水平全省领先,竹荪产量占据全国总量的20%。顺昌也是目前国内唯一的“中国竹荪之乡”。 顺昌县地处中亚热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昼夜温差大,土壤肥沃,十分有利于竹荪的生长。顺昌是“中国毛竹之乡”,全县拥有竹林面积67万亩,以毛竹材为原料的竹制品企业56家,其生产的下脚料竹屑,为竹荪栽培提供源源不断的培养料。 近年来,全县每年竹荪种植面积稳定在一万亩,竹荪产量占全国总量的20%,顺昌县成为全国最大的竹荪栽培基地和示范县。全县现有竹荪合作社(协会)5家,注册“大历竹荪”商标,产品价高畅销,远销东南亚。2008年5月,中国食用菌协会授予顺昌县“中国竹荪之乡”称号。顺昌竹荪的定价直接影响到全国竹荪市场价格,竹荪也成为了顺昌县农民致富的特色产业。 顺昌竹荪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顺昌竹荪 福建省 顺昌县食用菌协会 顺昌竹荪农产品地理标志地域保护范围为福建省顺昌县境内双溪街道、郑坊、元坑、大干、埔上、洋墩、仁寿、洋口、建西、大历、岚下、高阳等12个镇乡。地理坐标为东经117°30′-118°14′,北纬26°39′-27°12′。下一篇:顺昌红肉脐橙 |
闽北花猪 | 闽北花猪 闽北花猪是福建山区的地方猪种。闽北花猪被毛细、稀、短,头中等大小,额有深浅、形状不一的皱纹,耳前倾下垂,颈短厚,背腰宽,背多凹陷,腹大下垂,臀宽而稍倾斜。毛色为黑白斑块相间,分布不很一致,有的除四肢、腹下部及尾端为白色外,其余均为黑色;有的胸部、腹部、肩胛部和四肢、尾端均为白色;有的肩部有宽窄不一、两侧相连或不连接的白色环带,俗称“花背甲”。 肉类产品 地域范围 “闽北花猪”农产品地理标志地域保护范围包括顺昌县辖区内的所有12个乡(镇、街道)129个行政村,地理坐标: 东经117°29′-118°14′,北纬26°38′-27°121′,东北与建阳、建瓯相邻,东南与南平相依,南与沙县接壤,北与邵武交界,西与将乐毗邻。总保护面积1985平方千米,年养殖规模为5万头,2014年实际年养殖量1.04万头,年量1365吨。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外在感官特征:闽北花猪头中等大小,额有深浅、形状不一的皱纹,耳厚前倾下垂,颈短厚、背凹陷、腹大下垂,0多为5-6对;毛色呈现额白、尾白、四肢白“六白”共同特征,类型有乌云盖雪、花背甲、黑白花三种。肌肉色泽玫瑰红,肉质鲜嫩、味道鲜美。2、内在品质指标:闽北花猪肉色2.5—3.5分、大理石纹2.5—3.5分、嫩度18.34—28.57N、肌纤维长径34.69—49.83μm。3、产品质量安全规定:闽北花猪产品质量应符合无公害农产品相关标准。下一篇:顺昌海鲜菇 |
建瓯北苑贡茶 | 北苑御茶(北苑贡茶)是指宋代贡茶,主产区在古代建安县吉苑里,即今建瓯市东峰镇境内。 东峰种植茶叶历史悠久,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茶叶产区之一。据有关文字记载和当代茶学专家陈椽考证,在南北朝时(479-502年)建州就已有人工种茶和从事茶叶加工生产。至唐朝开元天宝间(713-755年)建州境内就已盛产茶叶,且茶叶制作已从草茶向蒸青茶过渡。《画墁录》述:唐贞元年间(785-804年)常衮担任福建观察使兼建州剌史,在建州主持改革茶的制作工艺,把蒸青茶叶研末和膏,压成茶饼,创制了研膏茶,俗称片茶,因茶饼中间打有一小孔便于用绳穿起来携带,所以也叫串茶。研膏茶的名品叫“紫笋”,又叫“香腊片”(一种加腊面的片茶),在全国已享有声誉。贞元后期,建安山地种茶已相当普遍,而且出现了许多种茶大户和一些因办茶园发家的“茶焙地主”,建安吉苑里张廷晖便是突出的一个。到了唐末,建安研膏茶开始进入上层社会,并被地方官列为每年上供的贡品。 至南唐,王审知建立闽国,当时建安吉苑里茶焙地主张廷晖在凤凰山拥有数十里茶园,生产的质量相当不错,民间传说因为当时闽王好茶,而且特别喜欢张的凤凰山茶,于是不断来索取,张不堪其扰,加上闽王之子王延禀、王延政等人内讧争战,战事频生,民不聊生,茶业难以维持。闽龙启元年(933年)张廷晖干脆把凤凰山方圆三十里的茶山献给了闽国。闽王因此大喜,并封了个“阁门使”官给他,依旧让他管理茶园。并把凤凰山办成闽国的御茶园,因凤凰山在闽国北部,取名北苑,这便是北苑御茶园的由来(嘉靖《建宁府志》亦载:“龙启中(933-934年)里人张廷晖以所居地宜茶,悉输之官,由是始有北苑之名”)。《中国茶叶大辞典》记:南唐保大元年(943年),闽王延政遣潘承佑主北苑茶事。靠着朝廷的支持,北苑研膏茶在制作工艺上得到很大提高,保大四年命建州制的乳茶,号曰京铤。 1.2北苑贡茶发展 北宋开宝末年(975年),灭南唐,收北苑。《宣和北苑贡茶录》载:“太平兴国初(976年)特置龙凤模,遣使即北苑造团茶,以别庶饮,龙凤茶盖始于此”。北苑开始名震天下则是“前丁后蔡”时期。“前丁”即丁谓,咸丰元年(998年)到福建为漕运使,曾到北苑督造凤团,后又制龙团,其品精湛。《画墁集》记:“贡不过四十饼,专拟上贡,虽近臣之家,徒闻而未见”。“后蔡”指蔡襄,庆历三年(1043年)任福建漕运使,改制龙凤团茶为小龙凤团茶,号为珍品。欧阳修《归田录》载:“其品精绝,谓小团,凡二十饼重一斤,其价值金二两,然金可有而茶不可得”,以至当时王公将相都有“黄金可得,龙团难求”之感叹。宋熙宁四年(1071年)贾青为福建转运使,始制密云龙,二十饼重一斤,双袋装的叫双角团茶,“绯”包装为赏赐大臣,“黄盖”包装为御用“玉食”。《清波杂志》记:“始制密云龙,每岁头纲修贡,奉宗庙用供玉食外,赉及臣下无几,戚里贵近,丐赐尤繁”。宣仁皇帝因被丐赐密云龙闹得不得安宁,感叹道:“叫建州今后不要造密云龙算了”,而名声却更大了。再是北苑团茶最精美、最高峰当是宣和年间(1119—1121年)郑可简任福建漕运使,始制银线小芽,号龙团胜雪,并把团茶分成细色五纲(试新、贡新、龙团胜雪、无比寿芽、太平嘉瑞)等四十三个品种。粗色七纲(小龙小凤、大龙大凤、不入脑上品、栋芽小龙、不入脑小凤、入脑大凤、入脑小凤)等三十一个品种。尤其是细色五纲社前(惊蛰)十日即采其芽,日数千工聚而造之,一旦焙成即速派1飞骑送入京师,欧阳修诗曰:“建安三千五百里,京师三月尝新茶”。北苑御焙出产的龙凤团茶制作之精细,品质之高贵,包装之奢华,一饼价值高达四十缗,举世无双。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中赞:“本朝之兴,岁修建溪之贡,龙团凤饼,名冠天下”。周绛《补茶经》载:“天下之茶,建为最,建之北苑,又为最”。 1.3北苑贡茶顶峰 据史料记载,北宋(熙宁、元丰年间)是北苑发展高峰期。建安有官私茶焙一千三百三十六焙。其中官焙三十二焙,小焙十余。当时建茶以北苑为主,《宋会要辑稿》载:“元丰七年(1084年)建茶岁出不下三百万斤。”北苑的黄金时代止于宋未。 据史籍载,北苑黄金时期,曾设有漕司行衙,建有御茶堂、御泉亭、乘风亭、凤味亭、凤山阁、望京楼、星辉馆、贡茶院等及御茶园诗刻、北苑五咏碑、乘风堂记、御泉亭碑、御茶堂碑等众多碑碣石刻,可惜这些亭榭碑碣已被岁月湮没,惜俱无存。但今还有遗址可寻觅,如龙凤池、红云岛、望京楼、凤凰阁等隐隐可辩。1987年4月,在全国文物田野普查中,裴桥村焙前自然村林垅山坡处发现一宋庆历戊子年(1048年)北苑茶事摩崖石刻“凿字岩”。记载了北苑的地理位置,御焙年代,官焙作坊名称及北苑行衙官署等有关史料。是北苑唯一现存极珍贵的历史遗迹(详见北苑茶事摩崖石刻、御泉碑记、御茶园诗刻碑文)。1995年1月,福建省博物馆考古队队长王振镛等4人进驻焙前村,首次对焙前村北苑“龙井”进行实地挖掘,经考古确认“龙井”为宋代北苑“御泉井”遗址。同年11月,省博物馆考古队第二次进驻焙前村,对北苑制茶作坊上门垱遗址考古发掘。发现宋、元时期院落、天井、道路、水井、水池、土灶等50多个遗址单位共近万平方米,宋、元时期文化层试揭露面积646平方米,考古发掘结束,遗址回土以保护。 嘉靖《建宁府志》记,北苑官焙有三十二,小焙十余焙,分内外园,内园三十六处是专供“玉食”的,外园三十八处是采制赏赐大臣用。志书上的内外园是指北苑御茶园的范围。大致分布于今东峰镇的大部,小桥镇的西部,及南雅、东游、川石等乡镇的部分山地。当年张廷晖把凤凰山方圆三十里茶园献给闽国,面积不小于一百平方公里。而以东峰镇裴桥村为中心区域。行衙官署却设在焙前自然村的上门垱和界山后一带。至今裴桥村焙前自然村仍存有宋代茶事摩崖石刻一处及“御泉井”、“龙凤池”、“红云岛”等遗址。且宋赵汝砺《北苑别录》御园篇记内园禁苑九窠十二垅之麦窠、凤凰山、小苦竹、苦竹园头、大窠头、黄际、东际、西际、张坑、横坑、曾坑、上下官坑等(山地名沿袭至今)众多御茶园分布在裴桥村境内。宋子安《东溪试茶录》记官培三十二焙之东山十四焙的壑岭、苏口、曾坑、厄源、范源及北苑龙焙、乳桔内焙、乳桔外焙等官焙大都分布在东峰镇的裴桥、杨梅、长源、铜场、东溪口等行政村境内。许多村庄如焙前、后焙、东焙、西焙、壑源(亦称郝源,即今裴桥村福源自然村)、苏口、铜场、溪口等官焙村名仍袭称至今。 1.4北苑贡茶衰落 宋元改朝换代的战乱,给北苑御茶以沉重的打击,元成宗大德初(1297年)1在武夷筹建御茶官焙,以替代北苑,大德六年御茶园正式移置武夷九曲溪的第四曲溪旁,北苑则交给建安县地方官府营办。建安茶民并未因御茶移置武夷而摆脱重负,北苑奉诏仍采制团茶上贡。压榨愈重,1愈烈,北苑官茶成了多事的爆发点。朱元璋深知北苑事端缘由,多有感触,明朝洪武二十四年九月,干脆下令罢造龙凤团饼贡茶。清蒋蘅《记十二观》述:“元时武夷兴而北苑渐废”,明时北苑尽废。 建安北苑御茶从五代闽国龙启元年(933年)设御焙,到明朝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罢造,历经四个朝代,二十六位皇帝,进贡朝廷持续达458年。 自明洪武朱元璋下令罢造后,北苑并未因“罢造”停办,《野获编》载:“至洪武二十四年九月,上以重劳力,罢造龙团,惟采茶芽以进。其品有四,曰采春、曰先春、曰次春、曰紫笋。置茶户五百,充其徭役。”因须上供贡茶,建安县不得不修葺北苑茶焙和堂室门楼,仍以“五百茶户,充其徭役”采制散茶上贡。罢造后北苑只是除了缩小旧园,整个茶业不再官营,北苑不再生产龙凤团饼茶罢了,但团茶生产和采制工艺仍代代相传,从不间断。有清代“杨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诗云:“头纲八饼建溪茶,万里山东道路賖。此是蔡丁天上贡,何期分赐野人家”。 值得一提的是北苑民间团茶,自闽国至宋到元,誉冠天下。它一直是北苑官茶上供的“附纲”,可以说她与北苑是同胞姐妹,只不过一个是戴皇后之冠,走红宫廷,一个着民服素装,出入民间,为人称道。北苑茶在中国茶叶史上占着极高的位置,理所当然地履盖着团茶篇章的绝大篇幅。明洪武间罢造龙凤团饼,官茶亡,而民间团茶却像慧星拖着长长的光芒,一直到清朝中后期消失,不愧为茶叶家族中的长寿者。北苑是中国团茶最高制茶工艺的发源地。北苑茶学北苑茶学在中国茶史上举足轻重。由北苑贡茶的兴盛,引发宋代茶学研究风行,继中国陆羽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问世,宋代有丁谓的《建安茶录》、蔡襄的《茶录》、宋子安的《东溪试茶录》、赵汝砺的《北苑别录》等茶学专著刊行,据现代茶学界介绍,宋、元时期茶学专著22-24部,而其间北苑茶学专著竟占三分之二,目前可看到的完本(由浙江摄影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代茶叶全书》载有:蔡襄的《茶录》、宋子安的《东溪试茶录》、赵汝砺的《北苑别录》、赵佶的《大观茶论》、黄儒的《品茶要录》、熊藩的《宣和北苑贡茶录》、徐火勃的《蔡端明别记》、喻政的《茶集》)8部。北苑茶学专著是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宗财富,是研究中国宋代贡茶及茶史、茶 学、茶文化极珍贵的史料。 因宋代北苑御茶的特殊地位,出现大量赞誉北苑茶的诗赋。曾有王禹称、丁谓、林逋、梅尧巨、欧阳修、蔡襄、曾巩、沈括、王安石、苏颂、苏辙、黄庭坚、米芾、曾几、晁补之、黄裳、王十朋、周必大、杨万里、朱熹、洪希文等五十多位古代名家赞誉北苑茶的诗赋达180余首(厥)。 地域范围 “北苑贡茶”产于福建省建瓯市。建瓯市位于福建省北部,闽江上游,武夷山脉东南面、鹫峰山脉西北侧,北邻建阳市,南接南平市、古田县,东靠政和、屏南县,西与顺昌县交界,为江浙入闽咽喉要地,交通便捷。全境介于东经117°58'45”~118°57'11”,北纬26°38'54”~27°20'26”之间,土地面积4233平方公里,东西长96.5公里,南北宽76.6公里。包含了14个乡镇及4个街道办事处,即徐墩镇、吉阳镇、房道镇、南雅镇、迪口镇、小桥镇、玉山镇、东峰镇、东游镇、小松镇、顺阳乡、川石乡、龙村乡、水源乡,以及建安街道办事处、通济街道办事处、瓯宁街道办事处和芝山街道办事处。境内生物种类繁多,物产丰富,素有“绿色金库”之称。2010年全市茶叶总面积7000公顷,总产8000吨。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北苑贡茶产品外形条索紧结重实,色泽青褐油润,香气浓郁持久,具有花果香,滋味醇厚回甘,汤色清澈橙黄,叶底肥厚软亮,绿叶红镶边。 2、内含茶多酚、咖啡碱、氨基酸等物质。 3、产品符合NY/T288-2002《绿色食品茶叶》的规定。表略下一篇:枣泥山药糕 |
小湖水仙 | “小憩偷闲细品茶,湖光潋滟映云霞。水源地脉光天阔,仙洞岩叉宝物华。飘逸提神兴百业,香醇可口乐千家。四方共享芬芳韵,海外驰名翘指夸。”这首七律诗描写的是福建建阳的小湖水仙茶。在福建素有“香不过肉桂,韵不过红袍,醇不过水仙”的说法。水仙茶名列48个“中国国家级茶树良种”之首,是全国41个半乔木大叶型茶树良种的第一个,堪称福建乌龙茶中的一颗明珠。 福建建阳被称为水仙茶的发源地。这里既有田园自然的风光,又有源远流长的历史。于是,“宋韵中国 茶和天下”汴梁晚报记者万里寻访茶叶路特别报道组一行将问茶之旅的脚步选在这里。9月12日,在建阳区委报道组组长王柳珍、建阳区小湖镇三农服务中心主任全祖和以及《闽北日报》编委叶国宝、新闻采访中心记者徐陆锋的带领下,来到建阳小湖镇,探寻水仙茶的醇香。 小湖镇地处建阳东部,南浦溪畔,距城区22公里,205国道线纵穿小湖镇,素有 “水仙茶故乡”之称。目前,全镇共有茶田5300 亩,年产毛茶近万担。初入小湖镇,在205国道路口处便看到茶界泰斗、百岁老人张天福为小湖镇题写的“水仙茶发源地”六个大字。 水仙茶是国家级优良茶树品种之一。以其为原料制成的乌龙茶更是香气极高、滋味甘醇,其形似青蛙,头相卷曲;其色似蛙皮,叶底明亮,金边银底;汤色金黄,闻之有兰花香,喝之有回甘味。因而成为福建省茶叶之名优产品,属于乌龙茶类的佼佼者。小湖水仙茶生产历史已近200年,形成了一整套较为完善的生产加工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很好的市场声誉。早在1910年,小湖水仙茶就获南洋劝业会金质奖;1914年又获巴拿马展览品赛会一等奖;1926年大湖著名茶艺大师、茶业巨子黄秉镛先生所精制“金凤岩水仙”,在福建省闽北产茶区域茶叶赛会上获唯一的茶树良种优等奖。时任福建省省长萨镇冰亲书“武彝0”金匾赠送,小湖水仙名扬天下。 “小湖水仙”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产品的生产地域范围:在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行政区域内(北纬27°06’-27°43’,东经117°31’-118°38’之间), 共8镇3乡2个街道办事处,即水吉镇、漳墩镇、小湖镇、将口镇、徐市镇、莒口镇、麻沙镇、黄坑镇;书坊乡、崇雒乡、回龙乡;潭城街道、童游街道。 该区域位于福建省北部武夷山南麓,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热资源丰富,年平均气温18.1℃,全年雨日达176天,雾日105天。冬短夏长,秋冬多雾。产区土壤以红壤、红黄壤为主,土层平均厚度达1.1米以上,有机质含量为2.91%,PH值在4.6-6.5之间。正是这些独特的自然条件成就了“小湖水仙”独特优异的品质特征。下一篇:建阳桔柚 |
建阳漳墩锥栗 | 建阳漳墩锥栗是福建南平建阳漳墩镇的特产。 锥栗,俗称榛子、毛榛、栗子、珍珠栗,为壳半科栗属。其芒刺苞内含坚果一个,果实底圆顶尖,形如锥,故名。建阳锥栗主要产地在建阳市漳墩镇、水吉镇一带,已有数百年的历史,主要品种有白露子、油榛、黄榛、乌壳长芒等。产区除漳墩、水吉外,还分布于回龙、小湖、书坊、徐市、莒口等地。优良品种以漳墩“苏源锥栗”和水吉“陈地锥栗”为代表。外形呈圆型,其外表油光发亮,除有“沙味”外,甘甜似蜜,口感极好,相对于板栗好保管不易生虫。“三苦堂”诗云:“少小登山拣果榛,单衣赤脚饮风尘,长芒刺我无暇顾,只为甜沙口润津。”好食者用“比蜜甜、不可言”来形容其甜味。 信息来源:建阳区人民政府下一篇:建阳建本雕版印刷 信息来源:建阳区人民政府 |
建阳白茶 | 建阳市最独特的外销传统名茶。具有明目清心、清热解暑之功效,其色、香、味、形独树一格,产品品质优良,丽久不衰,深受台、港、澳地区及东南亚各国华侨的喜爱。全市现种植白茶近万亩,年产量200吨。( 建阳) 建阳白茶又称水吉白茶,是福建传统名茶。其主要产品有寿眉、贡眉、白牡丹和白毫银针。外销市场主要是港澳和东南亚等地。 在1985年之前,福建白茶的出口量占全国的85%,其中过半源自建阳,而建阳茶厂毛茶原料90%出自漳墩,由于每年生产大量的白茶,当时的漳墩被称为“万担公社”。 据了解,漳墩镇白茶种植面积1.65万亩,每年产茶8000多担,产值可达3000多万元,该镇每年都要向东南亚各国及港、澳、台地区出口100多吨白茶,国外市场供不应求,但其白茶销售主要还是依靠原料出口,有量无价。为了打开白茶国内市场,做大做强茶产业,促进当地茶农增收,该镇从产业上扶持企业,积极出资为企业注册了“建溪春”贡眉白茶商标;聘请茶叶种植技术人员对项目区种植户开展全面技术培训,采用现场指导,举办技术培训班等多种形式大力推广适用技术和新技术,从而进一步提高茶叶的品质。同时把茶叶产业培育成为企业增效当地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之一。 漳墩“贡眉白茶”是福建特有的名茶类之一。其制法独特,不经炒、揉,直接萎凋而成片叶茶,成茶外表满披白毫,呈白色,属轻度发酵茶类。因它采摘嫩度要求高,加上独特的加工工艺,造就了它独特的品质,深受消费者的喜爱。 2012年,经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认定,“建阳白茶”荣获中国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下一篇:姬松茸 |
顺昌芦柑 | 顺昌芦柑果形扁圆形或高扁圆形,单果重125~150g,果色橙黄、皮薄细腻,油胞光亮,肉质脆嫩、化渣,风味浓,甜酸适口,可溶性固形物达13.0%左右,最高达15.4%。 顺昌县地处闽西北武夷山脉东南坡,属中亚热带气候,年均温18.5℃,年降雨量1600~1800㎜,全年无霜期300d以上,年积温5500℃~6000℃,柑桔果实成熟期的秋冬季节日较温差大于10℃,有利于光合产物的积累、糖度的提高,有利于促进果皮着色、光亮,提高柑桔的品质和外观。被列为全国优势农产品(柑桔)区域(2008年-2015年)布局规划“浙南—闽西—粤北”宽皮柑桔发展带适宜产区县之一,福建省闽江中下游优质甜橙发展区适宜产区县之一。 顺昌县为典型的丘陵山区,有机质含量较高,矿质元素含量全面,土壤肥力较好。山青水秀,空气清新,是生产无公害柑橘、绿色食品,乃至有机食品的理想环境。到2009年末,全县柑桔面积达到12万亩,产量12万T,其中芦柑7.6万亩(占63%),产量8万T(占67%)。2008年12月被列入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柑桔)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县)建设;2009年10 月 “顺昌芦柑” 通过农业部地理标志认证。 全县从事柑桔产后商品化处理企业16家,喷蜡分选生产线23条,年加工处理能力6万T,形成了“协会十公司(合作社)+农户十基地”的产业化生产经营模式。 特别是近年来顺昌柑桔品牌工作进展加快,先后注册有“宏昌”、“南绿”、“长福”、“三友”、“福顺福”、“芦荟”、“宝山绿园”、“新绿林”等一批柑桔商标。全县80%以上的柑桔产品通过龙头企业和大户销售,柑桔产业化生产经营水平得到较大提高。全县芦柑出口量达2.0万T,主要销往东南亚、中东、欧盟等地。 顺昌芦柑 福建省 顺昌县柑桔行业协会 顺昌芦柑农产品地理标志地域保护范围为福建省顺昌县境内双溪街道、郑坊、元坑、大干、埔上、洋墩、仁寿、洋口、建西、大历、岚下、高阳等12个镇乡。地理坐标为东经117°30′-118°14′,北纬26°39′-27°12′。下一篇:顺昌竹荪 |
浦城丹桂 | 浦城大叶朱砂桂,俗称:“浦城丹桂”,在浦城当地种植历史已有2500多年; 中文学名:丹桂 科:木犀科 属:木犀属 种:桂花 亚种:丹桂一种常绿灌木,小乔木,雌雄异株,不结果,叶长椭圆形,开橘红色花,香味很浓,是珍贵的观赏植物,是中国十大名花之一。 用途:园林绿化、行道树木、盆栽观赏。 在桂花品种中:浦城大叶朱砂桂香气最弄,花色深橙红观赏性极强。 浦城大叶朱砂丹桂适应性强,种植范围广: ·大叶朱砂丹桂耐高温,较耐寒,对土壤的要求不太严格,喜好湿润而排水性良好的砂质土壤,较粘重土壤生长亦佳,但切忌渍水。 ·其适生区北可抵黄河下游,河北,北京等地,西至四川云南, 南可至两广、海南等地。 浦城大叶朱砂桂 浦城大叶朱砂丹桂品种为乔木,高度为4-8米,叶片楔形,叶片大,先端渐尖,全缘生微锯齿,锯齿明显,侧脉6-8对,网脉不清晰,叶墨绿,质厚,叶柄长约4-5毫米,每芽有6-10朵。 成长快:浦城大叶朱砂丹挂成长3年而状元红要5年,甚至到了地经15以上状元红更慢; 2开花早:浦城大叶朱砂桂开花时间比状元红早; 花球紧密:浦城朱砂桂每组花朵数要多(9-12朵),开花时呈紧密花球状。而状元红花柄较朱砂桂要长,每组花朵数要少(最多8朵),开花时较朱砂桂显得稀疏。 浦城上园丹桂合作社培育的6年浦城丹桂开花 花瓣深橙红色,不结实,香味较浓,花量大,成形快,6龄初花,8龄盛花,对环境要求不严,易成活。 ·现在丹桂花开时节,到浦城赏桂和订购苗木的游客和客商有2万多人次。 ·全县丹桂种植面积每年以万亩速度递增,年增繁育丹桂苗木2亿多株,现全县种植面积已突破6万亩,居全国首位。 下一篇:丹桂茶 |
小湖杨梅 | 小湖杨梅——龙睛乌果诱流涎 小湖杨梅,是亚热带常绿果树,属杨梅科,别名龙睛、珠红、树梅。成熟于初夏时节。小湖杨梅也称大种杨梅、大乌杨梅,或称“回瑶仔”杨梅,明清时期就已知名。产于建阳市小湖镇马坑村的回瑶、山后、井后、南山、岭头等地,水吉、漳墩、徐市镇部分山村和回龙乡半天霄村也有种植。据建阳地方史料以及刘建《大潭书》记载,小湖镇回瑶村的“回瑶仔”杨梅,以大种、大乌闻名,大个“回瑶仔”十五、六个就一斤,产量高者每株可达百余公斤。成熟季节,满山碧树点红,满树红中映绿,个个红里带黑,尉为奇观。粒大核小,肉厚汁多,味甜微酸。杨梅除鲜食外,还可加工成果酱、果汁、果干、果酒和糖水罐头等,是人们喜爱的名果产品。文化名人刘建诗云:“龙睛乌果诱流涎,入口甘甜齿不酸。假令贵妃知此味,不求鲜荔到长安。”建阳女词人高荣娇有《采杨梅》五律诗一首:“妍丹碧翠中,纤手点梅红。腰系藤条篓,头披荷叶篷。篷随倩影动,叶映娥眉彤。难得闲暇日,深山做小童。”清末民初,小湖杨梅产量已达数十吨。新中国1958年产量达100余吨。“文革”期间,农业“以粮为纲”,小湖杨梅几乎绝种。1980年后恢复大乌和大种“回瑶仔”品牌,还从浙江引进优良品种与当地品种进行嫁接,促使小湖杨梅高产高质量。1982年产量达150吨,1990年后上升至600吨以上。至2000年,小湖镇马坑村全国劳模徐承云带领村民大力开发优良品种,全市产量已过1000吨,质量不断提高。 小湖杨梅 建阳市小湖镇三农服务中心 11083255 杨梅 下一篇:建阳柠檬 |
光泽溪鱼 | 光泽县地处闽江源头,水系发达,全县有110多条溪流,200多条泉涧,中小型水库25座,可利用水域总面积达10多万亩,且地表水质达到国家二类标准,发展渔业养殖潜力巨大,尤其非常适合养殖淡水鱼。 县政府及渔业主管部门认真落实人大建议,加大对标准化池塘建设的投入,积极推广河道承包养殖;培训养殖户2600人次,发放宣传和养殖技术材料5000多份;立足资源优势,打造“光泽溪鱼”品牌,提高光泽水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2008年,全县养殖水面达到19300亩,产量达到3130吨,分别是2007年的2倍和3倍。 为了保护好“光泽鱼”的特色品牌优势,去年底,光泽县农业局向当地工商部门申请注册了“大武夷溪鱼”商标。同时,该县已与圣农公司达成合作意向,准备依托该公司开发鱼丸、熟鱼片等鱼肉食品加工。随着养鱼专业户逐渐增多,11月初,光泽县首家天源淡水鱼养殖专业合作社成立,掀开了该县渔业养殖事业的新篇章。 2012年,经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认定,“光泽溪鱼”荣获中国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光泽溪鱼 光泽县水产研究所 11132352 活鱼 下一篇:老君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