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福建省 >>福州 >> 仓山区

仓山区特产大全


特产 简介
寿山石雕

  寿山石雕产于福建福州。福州寿山石质地奇异,学名“叶腊石”,因产于福州北郊的寿山而得名。寿山石品种繁多,或以 产 地取名,或以坑洞命名,或以色相命名,约百余种。以产地分有田坑、水坑、山坑三大类。其中以田坑石最佳。田坑石,简称“田石”,零散埋藏在寿山周围约数里长的溪流两旁砂层中。质极 温嫩,肌内隐隐可见萝卜细纹,色泽外浓而向内渐淡,外表常裹黄或黑色石皮。按颜色又分为田 黄、田白、田红、田黑四种。田黄石略呈透明,具有萝卜一样的纹条带,呈桔黄、熟栗黄、枇杷 黄或金黄色。是寿山石中罕见之珍品。其颗粒和块度不大,历史上最大的一块重4、3公斤。田黄石具备石之六德:细、洁、润、腻、温、凝,故有“石帝”之称。曾有人建议把寿山田黄石作 为“国石”。寿山石中还有水坑石和山坑石。水坑石多呈晶莹透明状,富有光泽,其中“坑头石”、“冻油石”、“水晶冻”、“鱼脑冻”、“黄冻”等品种,质地优良,开采不易,亦甚名贵。山坑石中名目很多,有80多种。寿山石雕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共分圆雕、浮雕、镂雕、薄意、印钮五大类,品种千余种。其中有人物、动物、花果、山水、花卉等供人们陈设的欣赏品,也有文具、烟具、花瓶、印章等实用品。

福州线面

  线面,福州特产,以精面粉为原料, 辅以精盐、茹粉、食油等手工拉制晾干后而成。福州线面主要有两大品种:一种称为特线面,面条稍租 , 直径在0.7毫米以内;一种称为“面尾”,面条较细, 直径在0.6毫米以内。   因福州民间传说线面是九天玄女指点创制的,所以福州的线面工人拜九天玄女为“制面始祖”,家里供奉九天玄女神像。   线面的煮食方便简单,将线面投入沸水锅中,待线面上浮后捞起,盛放在碗内,即倒入炖好的羊肉或鸡肉、上排等高汤,芬香味美。福州风俗,过生日时要吃线面煮成的寿面,一般用鸡汤,再加上两个鸭蛋,称为“太平面”,象征平安长寿;外出远行或迎送宾客,也要吃上一碗太平面,希望一路顺风和居家平安。下一篇:福州贝雕

福州木雕

  以龙眼木、黄扬木、金木等雕刻成寿星、仙女、古兽、花鸟等,形象古朴大方,粗犷别致。下一篇:福州角梳

福州角梳

  在福州的手工艺品中,如今在街头巷尾随处可见,依然保持平民本色”的惟有角梳了。走进寻常一家工艺品店,大都有角梳卖,价格也不贵,20元上下,让福州百姓的日常生活又多了一种享受。不知是生活好了要求便高了,还是商家的促销策略,人们说,用角梳梳头,可以去垢而不沾,解痒而不痛,温润而不挂发,还有加速头皮血液循环,能增强免疫力,清炎凉血,镇痛止痒,防止静电,不脱发,祛屑护发,舒筋活血,安神健脑,促进头发生长等独特的保健作用。        一把寻常的梳子,福州人把它精雕细琢,竟创出达数十个品种,有半月形的京梳,有一端齿间宽、一端齿间窄的鸳鸯梳,带柄的烫发梳,还有广式的、西式的、英雄少年式的等等,名目繁多。更有一种成套的梳子,它以穿山甲、狗、猫、虎等动物形状配套,或以古琴、琵琶等乐器形式配套,浑然一体,画工精巧,形象逼真,有些人甚至将它作为室内的陈设品,以供观赏,外省外乡人更是慕名前来购买。         福州角梳的选料和制作工艺更是十分讲究,选料只选质地坚实、不易弯裂、不伤皮肤的“南 牛”(南方水牛、黄牛)和 “北羊” (新疆、内蒙古绵羊)的角,选蹄也只选取生性水牛蹄,经过锯、开、劈、凿、流、打坯、等工序制成初坯,再经过改、办、复、剔、磨、梳等工序制出梳子,这还不算完,还要按照梳势在角梳上印字,描上人物、山水等,贴上金银箔方为成品。        1976年在福州新店出土的南宋贵族王升墓中,发现牛角制的黑色半圆形角梳六个,可见福州角梳至少有七百多年的历史了。19世纪30年代,福州的角梳业进入鼎盛时期,大小店号达一百五十家,邹振记角梳庄的“飞鹰牌” 、“ 李厚记角梳庄”的“航海牌” ,“润光厚角梳庄”的“童牛牌”角梳最负盛名。1933年,在美国芝加哥百年进步博览会上,“童牛牌”角梳与脱胎漆器、纸伞同获金奖,被并称为“福州三宝”。1935年前后,邹振记角梳庄的创办者邹元华研制成功第一台“ 电动锯角机 ”,重金聘请漆画工艺师朱庄,运用漆画工艺技法,在角梳齿路上方绘制虎、豹、狮、象和古典人物、山水景色,在国际性工艺品“小吕宋赛会”上获金奖,据说巨商胡文虎曾出价半斤黄金购买获奖的“牛角虎梳”(不上3两重),角梳价比黄金,一时被传为佳话。        俗话说 “ 千过梳头,头不白 ”。用角梳,连梳头的 “仪式” 也不同了起来:每天早晚用牛角 梳,由前向后,再由后向前轻轻触及头皮各梳刮数遍。要用力平均,据说长年用角梳梳头,可疏经通络,促进头部血液循环,防止头发营养不良而致长白发、黄发和脱发。有此宝物,福州女子便格外的标致起来,要不然,中国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怎会如此赞叹??福州女子美的水准竟高 过苏杭女子数倍,个个“像是希腊古代的雕塑人形了”呢!下一篇:寿山石雕

福州拌面

  福州拌面。这个小时候常吃的下午点心,随着沙县扁肉拌面的入侵,有那么一段时间从本地小店消失了。但,念旧的福州人,随着闽侯尚干拌面店的开张,于是乎福州拌面又开始席卷而来,滚开的水,手起面落,翻滚间已被大笊篱抄起,腕底一沉一抖,即倾入碗中;碗底早伏着花生酱、酱油、猪油和味精少许;一筷子两三下拌匀了,一碗喷香好味的拌面就出来了。拌面的面条和馄饨皮差不多厚薄,所以极容易熟,拌上自家磨的花生酱,还有自制的猪油。(猪油可是必杀绝技——呵呵,少了猪油,福州拌面就没了感觉)。曾几时很多人戏称拌面扁肉为情侣套餐,只要3元钱的套餐哦,(不过现在也涨价到了6元了)于是我们常常可以看见有人将它们当早餐;有人用来做午餐;还有些人用它们当晚餐,甚至是宵夜。。。。吃福州拌面,更多的是对逝去岁月的怀念吧。在舞家的楼下有家沙县小吃店,隔壁的就是尚干拌面店,和YB分别尝过后,依然觉得福州拌面更美味,于是舞自告奋勇地告诉他:以后我们家自己做,以后每个周末我都给你们父子俩来上一份,咱们在家回味童年那碗面的味道哦。   福州拌面----本土早晚通吃的传统面   材料:福州拌面 猪油 花生酱 酱油 味精 葱花   福州拌面做法:   1、非常的简单,将花生酱用少许凉水搅拌至顺滑,加入酱油、味精、猪油待用   2、锅内烧开水,放入面条,待一开锅立刻捞起装入花生酱盘中   3、撒上葱花,赶紧着就要拌一拌,开吃   舞语:   面条的做法都差不多,只是福州拌面更细薄些,所以很容易熟,一开锅就好   猪油是这碗正宗福州拌面美味的重要食材,嗯,还有花生酱,千万别忽略哦   还有还有哦,一定要马上拌,马上吃哦,不然就粘成一团了,哈哈哈   下一篇:鸡茸鱼唇

福州太平线面

  细细的线面,像丝线一样,扎成一小束一小束,福州话叫“籽”。一碗线面用一“籽”也就够了。线面煮食方法简单,将线面投入沸水锅中,再一次沸后,即可捞起,抖干水后,即盛入碗内,与备好的羊肉 、番鸭肉 、上排等高汤相和,滴上几滴本地产的福建老酒,即成“鸭面” 、“上排面”,线面本身带咸味的,汤中毋再用盐。福州人管这叫“泡”线面,一个“泡”字,活龙活现,这也是一种饮食文化。线面在高汤中一是一,二是二,一清二楚,一筷拈起,牵丝挂缕,咬上一口,柔韧滑润,带起高汤原汁原味的鲜美,怎能用一个“好”字了得。   福州太平线面   材料:香菇排骨汤 炒好的胡瓜 熟鸭蛋2粒 福州手工线面1籽   福州太平线面做法:   1、事先准备好香菇排骨汤,将胡瓜切片放入锅内炒好,鸭蛋放入冷水锅中煮熟剥壳待用   2、将汤头装入大碗中,量要多些(线面很吸水),另起锅放入冷水烧开   3、放入一籽线面,看水再次沸腾,立刻将线面捞起放入汤头中   福州人吃线面,从小吃到大,生、老、病、死都离不开它。生日的时候吃线面,逢到明九、暗九(明九,如 9岁、 19岁、 29岁;暗九,如二九的 18岁,三九的 27岁,四九的 36岁……)正月二十九还得吃线面。客人来访、送别,娶亲、出嫁时要吃线面,生病的时候吃线面,坐月子的时候吃线面(丈夫也要陪老婆吃)……,直至死后在抬进棺材之前,还要喂最后一次线面。 据记载,福州线面生产,始于南宋,距今已有八百多年的悠久历史。线面截面为圆形,细度为0.7毫米,长度为190厘米左右。一副对联曰:“金梭玉帛”、“牵丝如缕”,横批“巧夺天工”用来赞线面,当无愧色。下一篇:南煎肝

南煎肝

  【所属菜系】 闽菜  【口味特点】 (福建菜)   制作原料     猪肝(500克)、鸡蛋白(2只)、葱末(少许)、黄酒(20克)、白糖(6克)、酱油(20克)、菱粉(40克)、麻油(60克)。   制作过程     一、将鳍肝片成长约1寸半,宽约7分的薄片,放入用酱油、酒、蛋白调成的卤内拖一拖,再一片片地滚满干菱粉。二、开热猪油锅,将猪肝放入拉一下,拉时,油锅要热,动作要快,以免猪肝出水而发轫,拉好后,倒去锅内的油,随即加入糖、葱、麻油、同猪肝一道翻一翻,起锅装盘.下一篇:福州拌面

鸡茸鱼唇

  鸡茸鱼唇是福州传统名菜,以海产中的珍品鱼唇去腥后加绍兴酒腌醉,用刀背将鸡脯肉剁为茸状,烧成鸡茸汤,放入鱼唇烘烩,撒上火腿末即成。此菜色泽雪白,鱼唇软糯,富有胶质,鸡茸香醇,味鲜爽口,是高级宴席中必备的大菜。   鱼唇是犁头鳐鱼嘴唇肉的干制品,脆嫩、味鲜、胶质丰富。“肉米鱼唇”、“鸡茸鱼唇”、“宝玉鱼唇”是福州地区喜庆宴席常见的汤菜之一,当人们酒酣口腻之时,尝一尝酸辣可口的风味菜肴,口感一新。   下一篇:红曲丹曲宝

红曲丹曲宝

  对血脂高,甘油三酯偏高,胆固醇偏高,低密度脂蛋白偏高,有着立杆见影的结果,,有着超出你的想象的结果。。下一篇:荷包鱼翅

荷包鱼翅

  已故闽菜大师强祖淦,是泡发干货的专家,他煨制的鱼翅,首屈一指。其侄儿继承大师衣钵、泡发、煨制鱼翅的技艺精湛。原料选用上等背翅,成品质地软 滑透明,味道香醇、荤润,形如荷包,美观雅致,故名“荷包鱼翅”。此菜用料精细,制作考究,分别用3种茸料精心提炼而成,故而亦称“三茸汤。”

砂锅鱼头煲

  鱼头先洗净,落少少盐同酒腌下,然后上干生粉落油锅炸至干身熟透,捞起滤油待用。再另开锅落油爆香各种片、段等料头及酱料,继而沾酒,落少少水或上汤做汁,下调味料调好味后再放鱼头落锅稍为略滚一下,待鱼头吸收咗汁的味道后就勾个薄芡。之后将鱼头倒落预先烧热的瓦煲仔里面,盖上煲盖,在煲面淋上少少烧酒,利用瓦煲的热量挥发烧酒的香味。来石竹山必吃鱼头煲,最正宗的一家应该是石竹湖大厦招待所的砂锅鱼头煲。

福州贝雕

  利用贝壳资源,嵌制成画,嵌贝漆器以及烟具、盘盒、台瓶等,浮雕成山水花鸟等贝画,美不胜收下一篇:福州木雕

福州茉莉花茶

  福州是茉莉花茶的发源地,已有近千年历史。茉莉花是佛教四大圣花之一,秦汉时随佛教传入东南佛国福州,福州逐渐成为茉莉之都。由于宋代香疗的普及,中医对茶及茉莉花的保健作用充分认识,福州茉莉花茶在此环境下产生,宋朝许多史料都记载了福州茉莉花茶采摘、制作、品赏的过程。清咸丰年间,福州茉莉花茶作为皇家贡茶,开始进行大规模商品性生产。在《中国名茶志》里,福州茉莉花茶是茉莉花茶类唯一的中国历史名茶。新中国成立至今,福州茉莉花茶一直是国家的外事礼茶,改革开放前,中国出口的茉莉花茶均为福州出产。冰心曾写:“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利用茶的国家,是茶的故乡。我的故乡福建既是茶乡,又是茉莉花茶的故乡。解放前,四川、湖北、广东、台湾虽也产茉莉花茶,但它们的品种、窨制技术都是从福建传去的。”.。   茉莉鲜花   品茶中的茉莉干花起的仅仅是点缀、提鲜、美观的作用,有的品种中有此点缀,有的没有,虽然有无良茶商用别人用过的废花拌入茶中以次充好,但有无干花做点缀并不能作为判断花茶品质好坏的标准。断断茶叶好坏还应该以茶叶本身的滋味为标准。 茉莉花茶是市场上销量最大的一个花茶的种类,茉莉花的香气一直为广大饮花茶的人所喜爱,被誉为可窨花茶的玫瑰、蔷薇、兰蕙等众生之冠。宋代诗人江奎的《茉莉》赞曰:“他年我若修花使,列做人间第一香。”茉莉花茶的主要消费地是我国的东北、华北,以北京、天津、济南、石家庄、成都等城市销售量最大。 优质的茉莉花茶具有干茶外形条索紧细匀整,色泽黑褐油润,冲泡后香气鲜灵持久,汤色黄绿明亮,叶底嫩匀柔软,滋味醇厚鲜爽的特点。   花茶的讲究   窨制就是让茶坯吸收花香的过程。花茶的窨制是很讲究的,有三窨一提,五窨一提,七窨一提之说,就是说做花茶,用一批的绿茶做原料,但鲜花却要用3-7批,才能让绿茶充分吸收花的香味,绿茶吸收完鲜花的香味后,就筛出废花渣,所以高档的花茶冲泡多次都有香味.还有高档的花茶是不见有什么花朵的,最多只是用少量来做点缀,而低档的花茶是不经鲜花窨制或窨制的次数较少,然后买来人家吸收过香味后的废花渣拌入绿茶中,让人误认为是好的花茶,看上去花特多,但一两冲就没有香味了。   选购的窍门   选购茉莉花茶时,先看其外观。一般特种茉莉花茶所用原料嫩度好,常为一芽一叶、二叶或嫩芽多,芽毫显露;特级、一级茶所用原料嫩度较好,条形细紧,芽毫稍显露;二级、三级茶所用原料嫩度稍差,基本无芽毫;四级、五级茶属于低档茶,原料嫩度较差,条形松、大,常带茎梗。 选购时有条件的话,应尽量冲泡一下,通过冲泡能使茉莉花茶的品质得以充分展示。冲泡方法采用杯泡法,一般分两次冲泡。即取茶3克,冲入约150毫升开水,浸泡3分钟后滤出茶汤,闻嗅香气、察看汤色、品尝滋味;第二次冲入开水,浸泡5分钟后滤出茶汤,依次嗅香、观色、尝味。 【茉莉花茶名品】 茉莉花茶因产地不同,其制作工艺与品质叶不尽相同,各具特色,其中最为著名的产地有福建福州、福鼎,浙江金华、江苏苏州,安徽歙县、黄山,广西横县,重庆等地。 福建茉莉花茶 主产于福建省福州市及闽东北地区,它选用优质的烘青绿茶,用茉莉花窨制而成。福建茉莉花茶的外形秀美,毫峰显露,香气浓郁,鲜灵持久,泡饮鲜醇爽口,汤色黄绿明亮,叶底匀嫩晶绿,经久耐泡。在福建茉莉花茶中,最为高档的要数茉莉大白毫,它采用多茸毛的茶树品种作为原料,使成品茶白毛覆盖。茉莉大白毫的制作工艺特别精细,生产出的成品外形毫多芽壮,色泽嫩黄,香气鲜浓,纯正持久,滋味醇厚爽口,是茉莉花茶中的精品。   福州茉莉花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为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晋安区、马尾区、福清市、长乐市、闽侯县、连江县、闽清县、罗源县、永泰县等10个县区市现辖行政区域。   福州茉莉花茶   地域范围   福州茉莉花茶地域保护范围包括仓山区、马尾区、晋安区、福清市、长乐市、闽侯县、闽清县、罗源县、连江县、永泰县等10个县(市)区,即福建省中部偏东,闽江下游,界于东经118°08'~120°31',北纬25°15'~26°29'之间。总保护面积1.5万公顷,总生产面积2000公顷,年总产量1万吨。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产品典型品质特色和质量安全规定 1.1 产品典型品质特色 1.1.1 福州茉莉鲜花成熟饱满,洁白,香气芬芳,无劣变,由于福州独特的地理环境气候,种植历史悠久,栽培技术优良,具独特品质。 1.1.2 不得含有非茉莉花类夹杂物。 2、 品种要求 2.1 长乐种单瓣茉莉花:福州独有品种,有2000多年栽培史,花冠单筒,花蕾圆锥状,伏花百花重20-24克;花香鲜浓清幽、显蜜香。 2.2 双瓣茉莉花:为1979年后由广东引种,花冠双筒,花蕾卵圆状,伏花百花重28-30克;花香浓郁高锐、持久。 3、质量安全规定 产地环境应符合NY5123-2002《无公害食品窨茶用茉莉花产地环境条件》的规定,产品质量应符合NY5122-2002《无公害食品窨茶用茉莉花》的规定。 4、标识、包装、运输、贮存 4.1 标识 标志使用人应在其产品或其包装上统一使用农产品地理标志。(福州茉莉花名称和公共标识图案组合标注型式)。 4.2 包装 包装材料与器具应清洁、无异味。 4.3 运输 运输工具必须清洁、无异味、无污染;运输时应防雨、防曝晒;装卸时轻放轻卸,严禁与有毒、有异气味、易污染的物品混装混运。 4.4 贮存:产品应贮存于清洁、防潮、通风、干燥、无异味的专用仓库内,仓库周围应无异味气污染。严禁与有毒、有害、有异味、易污染的物品混贮。下一篇:芋饺

连江鲍鱼

  连江鲍鱼   连江县地处福建东部沿海,属中亚热带气候,气候温和。全县海岸线长238公里,海域面积为3112平方公里,海岸线曲折,港湾和岛屿众多,近海地形平坦开阔,潮流通畅,为连江渔业生产尤其是鲍鱼养殖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是我国在同一海区养殖来自不同地理带和不同国家鲍种的最适宜地区。2009年全县渔业总产量达64万吨,居县级渔业产量全省第一位、全国第二位。其中,鲍鱼养殖量达10亿只,年产量为1.2万吨,占福建全省产量的62.8%,全国总产量的28.3%,已经成为中国鲍鱼养殖的第一大县。2010年5月,经专家现场考察和评审后,由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授予“中国鲍鱼之乡”的称号。   连江县鲍鱼养殖始于1989年,养殖区域主要分布在黄岐半岛的后才里、后湾、罗源湾、可门口以及靠外洋的东洛岛近岸与浅海水域等处,品种以皱纹盘鲍、北方皱纹盘鲍杂交子一代与日本盘鲍原种以及杂交子一代所杂交的杂交种为主(当地俗称黑鲍)。通过二十余年的实践探索,连江县已突破了人工育苗和养殖技术中的关键问题,总结出了一套适合当地环境条件的养鲍方法与技术,形成了鲍鱼海上筏式和陆上工厂化两种养殖方式互补的良好局面。由于养殖品种适宜、方法得当、技术先进,养鲍业发展迅猛。截至目前,全县有鲍鱼育苗场119家,年育苗能力6~8亿只,养鲍数量达到12.2亿只,其中鱼排网箱式养鲍15.2万箱,养鲍10亿只,海带筏式养鲍2亿只,工厂化养鲍0.2亿只。预计2010年鲍鱼产量将超过1.5万吨,实现产值18亿元,成为连江县水产养殖业的第一大产业。   地域范围   连江鲍鱼保护区范围位于连江县现辖行政区部分海域,范围包括下宫乡东部海域、筱埕镇、安凯乡、黄岐镇和苔菉镇周边海域,即 如下 A→B→C→D→E→F→G 与连江县陆域所围之海域:A.(北纬 26°24′49.55″,东经 119°50′44.86″)、B.(北纬 26°26′21.78″,东经 119°55′4.15″)、C.(北纬 26°22′15.68″,东经 119°58′24.12″)、D.(北纬 26°16′54.72″,东经 119°58′7.57″)、E.(北纬 26°15′6.30″,东经 119°49′32.68″)、F.(北纬 26°14′33.33″,东经 119°43′18.23″)G.(北纬 26°16′38.11″,东经 119°43′19.26″)全县海域面积 3112.02 平方公里。保护区域位于台湾海峡南北寒暖交汇海域,面积约 26000 公顷,214年全县养殖鲍鱼面积13440亩,养殖鲍鱼量约25亿只,产量3.2293万吨。   连江鲍鱼质量技术要求   一、品种   连江海域适应性驯养2年以上的皱纹盘鲍与盘鲍杂交选育的后代。   二、生长环境   水温15℃至26℃,盐度28至32,pH值7.8至8.4,溶解氧≥5mg/L,流速1m/s 至2m/s,海水透明度≥1 m。海水水质符合国家有关渔业水质标准规定。   三、养殖管理   1.苗种:壳长1.3cm以上、形态规则、色泽鲜艳、纹理清晰、无病害、无药残、活力强的苗种。   2.饵料:海带、江蓠、紫菜等新鲜大型藻类,当新鲜饵料缺乏时,可适当投喂盐渍海带、干海带等。   3.密度:壳长1.5cm至2.5cm的鲍鱼,投放量不超过200粒/㎡;壳长2.5cm至4.5cm的鲍鱼,投放量不超过100粒/㎡,壳长4.5cm以上的鲍鱼,投放量不超过50粒/㎡。   4.水层:水深范围3m至5m,遇高温、低温和赤潮季节,养殖水层可适当调深。   5.捕获:壳长达到6.5cm以上即可捕获上市。   6.环境、安全要求:饲养环境、疫情疫病的防治与控制必须执行国家相关规定,不得污染环境。   四、干制鲍鱼加工关键技术   1.工艺流程:原料选择→去壳去内脏→腌渍→清洗→水煮→水冷→干燥→包装。   2.关键工艺:   (1)原料选择:鲜活、形态完整、肥满度好。   (2)腌渍:10%食盐溶液20℃盐渍24 小时。   (3)水煮:50℃至0℃的热水中定型20分钟,然后在100℃的沸水中煮透3 至5 分钟。   (4)干燥: 风速3m/s、温度16℃、湿度70%干燥28 至30 天,至水分含量≤10%。   五、质量特色   1.感官特色:   (1)活体连江鲍鱼:鲍壳质地坚硬;软体部分比例高,肉质肥厚,呈黄白色,富有弹性;腹足吸附力强。   (2)干制连江鲍鱼:形态完整,外观呈不透明状麦芽糖色,肉质肥厚且有韧性,外表稍有白霜,有碳烤的清香。   2.理化指标:   (1)活体连江鲍鱼:蛋白质含量≥14%、脂肪含量≤0.7%、精氨酸≥14.0 g/kg、天冬氨酸≥12.8 g/kg、谷氨酸≥19.5 g/kg、丝氨酸≥6.0 g/kg、β-胡萝卜素≥20 ug/100 g。   (2)干制连江鲍鱼:蛋白质含量≥52%、脂肪含量≤3.0%、水分含量≤10%、氯化钠≤6.0%、灰分≤7.0%。   3.安全和其他质量技术要求:饵料和产品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必须符合国家相关规定。下一篇:清炒鱼面

永泰芙蓉李

  以永泰县最为出名,甜酸适口,品质上乘,可鲜食,也可加工成化核加应子、李片、李咸、李饼等,为县外贸传统出口商品。   永泰芙蓉李又名夫人李、浦李、永泰李,系福建省名牌农产品,属蔷薇科、李属。芙蓉李又名中国李,是福建省特产,有700年的栽培历史。芙蓉李在福建闽东、闽北等地都有种植,以福建福安市、永泰县梧桐镇的最为出名,果实艳丽,甜酸适口,品质上乘。   永泰县是全国最大的“永泰芙蓉李”生产基地原产地,截止2009年,永泰县有芙蓉李面积10万亩,总产量达3万多吨,无论是面积还是产量均居全国县级之冠。永泰芙蓉李是一种既宜鲜食又可加工的优良品种。全县建起了三十几家蜜饯加工企业。永泰有名的“化核嘉应子”,就是选用芙蓉李为原料的,是福州市传统的出口产品,是颇受欢迎的都市消闲食品,名扬中外,畅销港澳及东南亚。“方广岩”、“司威特”、“李都”等一大批品牌也打入北京、上海、广东、香港、日本等国内外市场。   经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认定,“永泰芙蓉李”荣获中国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下一篇:永泰蛋燕

福州脱胎漆器

  福州三宝之一,质地轻巧坚牢,造型古朴大方,装饰丰富多彩,产品有磨漆画、屏风、花瓶、茶具、烟具、文具等。自1898年以来多次获巴拿马、芝加哥、巴黎等国际博览会上获金奖。   福州漆器始于南宋。据传清乾隆年间,漆匠沈绍安在一座寺庙里发现大门的匾额虽然木头已经朽烂,但是漆灰夏布裱褙的底胚却完好无损。细心的沈绍安从中得到启发,回家后不断琢磨试验,继承发扬了传统漆艺,创造出了最早的脱胎漆器。沈绍安因此成为福州脱胎漆器的鼻祖。   脱胎漆器的制作方法分为脱胎和木胎两种。脱胎是以泥土、石膏、木模等为产品的坯胎,然后用夏布(麻布)或绸布和生漆在坯胎上逐层裱褙上去,待阴干后,敲碎或脱下原胎后,留下漆布器形,再经过上灰地、打磨、漆研磨,施以各种装饰纹样,便成了光亮绚丽的“脱胎漆器”工艺品了。木胎主要是用楠木、樟木、榉木等坚硬木材为坯,不经过脱胎,直接涂漆,工序与脱胎布坯相同。一件工艺品的工序多达四五十道,有的甚至达到一百多道。   福州脱胎漆器是具有独特民族风格和浓郁地方特色的艺术珍品,与北京的景泰蓝、江西的景德镇瓷器并称为中国传统工艺的"三宝",享誉国内外。在历史上,它曾被收藏为宫廷珍品,新中国成立后又被列为珍贵的国家礼品赠送外宾,受到国内外人士的青睐,产品不仅畅销国内各省市,而且远销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世界各方人士曾用"珍贵的黑宝石"、"东方难得的珍品"、"髹饰之光"、"人间国宝"等词句来形容福州脱胎漆器的精美。   福州脱胎漆器是继承我国古代优秀漆文化发展起来的。它品类之多在全国漆器行业首屈一指,大的如陈列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的漆画大屏风、彩绘大花瓶、脱胎仿古铜大狮等,小的如烟具、茶具、餐碗、盘、碟、罐等,共有18类1200多个花色品种;它质地坚固轻巧、造型别致,装饰技法丰富多样,色彩明丽和谐,可谓集众美于一体,具有非凡的艺术魅力。郭沫若生前曾作诗备加赞誉,称赞福州脱胎漆器是"天下谅无双,人间疑独绝"。   作为脱胎技艺同髹漆艺术相结合的产物,福州脱胎漆器的制作颇为不易,每件成品都要经过几十道、甚至上百道工序。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福州漆器特级名艺人黄时中和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福州漆器一级名艺人陈天赣向记者介绍,福州脱胎漆器的制作方法有两种:一是脱胎,就是以泥土、石膏等塑成胎胚,以大漆为粘剂,然后用夏布(苎麻布)或绸布在胚胎上逐层裱褙,待阴干后脱去原胎,留下漆布雏形,再经过上灰底、打磨、髹漆研磨,最后施以各种装饰纹样,便成了光亮如镜、绚丽多彩的脱胎漆器成品了;二是木胎及其它材料胎,它们以硬材为坯,不经过脱胎直接髹漆而成,其工序与脱胎基本相同。   福州脱胎漆器的一个显著特征是"色彩瑰丽,光亮如镜",人们对它产生好感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装饰上的丰富多采。其传统装饰技法有黑推光、色推光、薄料漆、彩漆晕金、锦纹、朱漆描金、嵌银上彩、台花、嵌螺甸等;新中国成立后,又发展了宝石闪光、沉花、堆漆浮雕、雕漆、仿彩窑变、变涂、仿青铜等技法,并且把髹漆技艺同玉雕、石雕、牙雕、木雕、角雕艺术结合起来,使漆器的表面装饰琳琅满目,更加丰富多采。   说到脱胎漆器在福州的发展历史,人们总要把它同沈绍安的名字连在一起,至今福州工艺美术界都以"沈绍安"三字作为脱胎漆器的正宗代表。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福州漆器特级名艺人、沈绍安第六代孙沈德铭的徒弟王维韫老先生告诉记者,沈绍安早年为油漆匠,在福州杨桥路双抛桥附近开设"沈绍安"老铺,以油漆加工为业,并且制售漆筷、漆碗、神主木牌之类小商品。当时福州为八闽首府,手工业比较发达,虽然说漆器行业在各种手工业中的地位首屈一指,但是竞争十分激烈,生意并不好做。再说,福州从南宋开始有了漆器,到了清初也经历了几百年的历史,陈旧的工艺影响了漆器行业的进一步发展。由于店中生意清淡,沈绍安不时到官家深宅或宫观寺庙去做油漆活儿。有一次在一座古寺做工时,他发现寺庙大门的匾额木头已经朽烂了,但是用漆灰夏布裱褙的底坯却完好无损。细心的沈绍安从中受到启发,回家后仿照旧匾,用泥土先塑出模型,然后在模型外面裱上夏布,涂上青漆,等漆干了之后脱去土模,再行髹漆加工上色,经过反复试验、改进,终于造出了最早的脱胎漆器。   对沈氏脱胎漆器发展历史颇有研究的王维韫儿子王旭告诉记者,沈绍安创制的福州脱胎漆器经过后辈的不断努力,进一步得到改进提高。1920年,沈绍安第五代孙沈正镐、沈正恂把泥金和泥银调到漆料当中去,在原有红、黑、朱、紫的髹漆技艺基础上,新研制出金银、天兰、苹果、葱绿、古铜等颜色,使漆器表达的方式和手段得到全新的改变,做出来的作品达到了华丽辉煌、灿烂夺目的效果。清光绪年间,沈正镐、沈正恂选送脱胎漆器作品参加巴黎国际博览会,并获得金牌,从此福州脱胎漆器在国际工艺美术界崭露头角。接着,沈正镐、沈正恂以及沈正愉、沈幼兰等沈氏脱胎漆器世家产品先后选送参加意大利、美国、柏林、伦敦等地的博览会展出,获得了各种奖牌,声誉大振。   下一篇:福州花茶

仓山区下属行政规划区域特产


地区 特产
仓前街道 福州茉莉花茶 寿山石雕 福州线面 福州角梳 福州拌面 福州太平线面 南煎肝 鸡茸鱼唇 福清太城枇杷
东升街道 福州茉莉花茶 寿山石雕 福州线面 福州角梳 福州拌面 福州太平线面 南煎肝 鸡茸鱼唇 福清太城枇杷
对湖街道 福州茉莉花茶 寿山石雕 福州线面 福州角梳 福州拌面 福州太平线面 南煎肝 鸡茸鱼唇 福清太城枇杷
临江街道 福州茉莉花茶 寿山石雕 福州线面 福州角梳 福州拌面 福州太平线面 南煎肝 鸡茸鱼唇 福清太城枇杷
三叉街街道 福州茉莉花茶 寿山石雕 福州线面 福州角梳 福州拌面 福州太平线面 南煎肝 鸡茸鱼唇 福清太城枇杷
上渡街道 福州茉莉花茶 寿山石雕 福州线面 福州角梳 福州拌面 福州太平线面 南煎肝 鸡茸鱼唇 福清太城枇杷
下渡街道 福州茉莉花茶 寿山石雕 福州线面 福州角梳 福州拌面 福州太平线面 南煎肝 鸡茸鱼唇 福清太城枇杷
金山街道 福州茉莉花茶 寿山石雕 福州线面 福州角梳 福州拌面 福州太平线面 南煎肝 鸡茸鱼唇 福清太城枇杷
仓山镇 福州茉莉花茶 寿山石雕 福州线面 福州角梳 福州拌面 福州太平线面 南煎肝 鸡茸鱼唇 福清太城枇杷
城门镇 福州茉莉花茶 寿山石雕 福州线面 福州角梳 福州拌面 福州太平线面 南煎肝 鸡茸鱼唇 福清太城枇杷
盖山镇 福州茉莉花茶 寿山石雕 福州线面 福州角梳 福州拌面 福州太平线面 南煎肝 鸡茸鱼唇 福清太城枇杷
建新镇 福州茉莉花茶 寿山石雕 福州线面 福州角梳 福州拌面 福州太平线面 南煎肝 鸡茸鱼唇 福清太城枇杷
螺洲镇 福州茉莉花茶 寿山石雕 福州线面 福州角梳 福州拌面 福州太平线面 南煎肝 鸡茸鱼唇 福清太城枇杷

仓山区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