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产 | 简介 |
---|---|
福州茉莉花茶 | 福州是茉莉花茶的发源地,已有近千年历史。茉莉花是佛教四大圣花之一,秦汉时随佛教传入东南佛国福州,福州逐渐成为茉莉之都。由于宋代香疗的普及,中医对茶及茉莉花的保健作用充分认识,福州茉莉花茶在此环境下产生,宋朝许多史料都记载了福州茉莉花茶采摘、制作、品赏的过程。清咸丰年间,福州茉莉花茶作为皇家贡茶,开始进行大规模商品性生产。在《中国名茶志》里,福州茉莉花茶是茉莉花茶类唯一的中国历史名茶。新中国成立至今,福州茉莉花茶一直是国家的外事礼茶,改革开放前,中国出口的茉莉花茶均为福州出产。冰心曾写:“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利用茶的国家,是茶的故乡。我的故乡福建既是茶乡,又是茉莉花茶的故乡。解放前,四川、湖北、广东、台湾虽也产茉莉花茶,但它们的品种、窨制技术都是从福建传去的。”.。 茉莉鲜花 品茶中的茉莉干花起的仅仅是点缀、提鲜、美观的作用,有的品种中有此点缀,有的没有,虽然有无良茶商用别人用过的废花拌入茶中以次充好,但有无干花做点缀并不能作为判断花茶品质好坏的标准。断断茶叶好坏还应该以茶叶本身的滋味为标准。 茉莉花茶是市场上销量最大的一个花茶的种类,茉莉花的香气一直为广大饮花茶的人所喜爱,被誉为可窨花茶的玫瑰、蔷薇、兰蕙等众生之冠。宋代诗人江奎的《茉莉》赞曰:“他年我若修花使,列做人间第一香。”茉莉花茶的主要消费地是我国的东北、华北,以北京、天津、济南、石家庄、成都等城市销售量最大。 优质的茉莉花茶具有干茶外形条索紧细匀整,色泽黑褐油润,冲泡后香气鲜灵持久,汤色黄绿明亮,叶底嫩匀柔软,滋味醇厚鲜爽的特点。 花茶的讲究 窨制就是让茶坯吸收花香的过程。花茶的窨制是很讲究的,有三窨一提,五窨一提,七窨一提之说,就是说做花茶,用一批的绿茶做原料,但鲜花却要用3-7批,才能让绿茶充分吸收花的香味,绿茶吸收完鲜花的香味后,就筛出废花渣,所以高档的花茶冲泡多次都有香味.还有高档的花茶是不见有什么花朵的,最多只是用少量来做点缀,而低档的花茶是不经鲜花窨制或窨制的次数较少,然后买来人家吸收过香味后的废花渣拌入绿茶中,让人误认为是好的花茶,看上去花特多,但一两冲就没有香味了。 选购的窍门 选购茉莉花茶时,先看其外观。一般特种茉莉花茶所用原料嫩度好,常为一芽一叶、二叶或嫩芽多,芽毫显露;特级、一级茶所用原料嫩度较好,条形细紧,芽毫稍显露;二级、三级茶所用原料嫩度稍差,基本无芽毫;四级、五级茶属于低档茶,原料嫩度较差,条形松、大,常带茎梗。 选购时有条件的话,应尽量冲泡一下,通过冲泡能使茉莉花茶的品质得以充分展示。冲泡方法采用杯泡法,一般分两次冲泡。即取茶3克,冲入约150毫升开水,浸泡3分钟后滤出茶汤,闻嗅香气、察看汤色、品尝滋味;第二次冲入开水,浸泡5分钟后滤出茶汤,依次嗅香、观色、尝味。 【茉莉花茶名品】 茉莉花茶因产地不同,其制作工艺与品质叶不尽相同,各具特色,其中最为著名的产地有福建福州、福鼎,浙江金华、江苏苏州,安徽歙县、黄山,广西横县,重庆等地。 福建茉莉花茶 主产于福建省福州市及闽东北地区,它选用优质的烘青绿茶,用茉莉花窨制而成。福建茉莉花茶的外形秀美,毫峰显露,香气浓郁,鲜灵持久,泡饮鲜醇爽口,汤色黄绿明亮,叶底匀嫩晶绿,经久耐泡。在福建茉莉花茶中,最为高档的要数茉莉大白毫,它采用多茸毛的茶树品种作为原料,使成品茶白毛覆盖。茉莉大白毫的制作工艺特别精细,生产出的成品外形毫多芽壮,色泽嫩黄,香气鲜浓,纯正持久,滋味醇厚爽口,是茉莉花茶中的精品。 福州茉莉花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为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晋安区、马尾区、福清市、长乐市、闽侯县、连江县、闽清县、罗源县、永泰县等10个县区市现辖行政区域。 福州茉莉花茶 地域范围 福州茉莉花茶地域保护范围包括仓山区、马尾区、晋安区、福清市、长乐市、闽侯县、闽清县、罗源县、连江县、永泰县等10个县(市)区,即福建省中部偏东,闽江下游,界于东经118°08"~120°31",北纬25°15"~26°29"之间。总保护面积1.5万公顷,总生产面积2000公顷,年总产量1万吨。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产品典型品质特色和质量安全规定 1.1 产品典型品质特色 1.1.1 福州茉莉鲜花成熟饱满,洁白,香气芬芳,无劣变,由于福州独特的地理环境气候,种植历史悠久,栽培技术优良,具独特品质。 1.1.2 不得含有非茉莉花类夹杂物。 2、 品种要求 2.1 长乐种单瓣茉莉花:福州独有品种,有2000多年栽培史,花冠单筒,花蕾圆锥状,伏花百花重20-24克;花香鲜浓清幽、显蜜香。 2.2 双瓣茉莉花:为1979年后由广东引种,花冠双筒,花蕾卵圆状,伏花百花重28-30克;花香浓郁高锐、持久。 3、质量安全规定 产地环境应符合NY5123-2002《无公害食品窨茶用茉莉花产地环境条件》的规定,产品质量应符合NY5122-2002《无公害食品窨茶用茉莉花》的规定。 4、标识、包装、运输、贮存 4.1 标识 标志使用人应在其产品或其包装上统一使用农产品地理标志。(福州茉莉花名称和公共标识图案组合标注型式)。 4.2 包装 包装材料与器具应清洁、无异味。 4.3 运输 运输工具必须清洁、无异味、无污染;运输时应防雨、防曝晒;装卸时轻放轻卸,严禁与有毒、有异气味、易污染的物品混装混运。 4.4 贮存:产品应贮存于清洁、防潮、通风、干燥、无异味的专用仓库内,仓库周围应无异味气污染。严禁与有毒、有害、有异味、易污染的物品混贮。 |
永泰芙蓉李 | 以永泰县最为出名,甜酸适口,品质上乘,可鲜食,也可加工成化核加应子、李片、李咸、李饼等,为县外贸传统出口商品。 永泰芙蓉李又名夫人李、浦李、永泰李,系福建省名牌农产品,属蔷薇科、李属。芙蓉李又名中国李,是福建省特产,有700年的栽培历史。芙蓉李在福建闽东、闽北等地都有种植,以福建福安市、永泰县梧桐镇的最为出名,果实艳丽,甜酸适口,品质上乘。 永泰县是全国最大的“永泰芙蓉李”生产基地原产地,截止2009年,永泰县有芙蓉李面积10万亩,总产量达3万多吨,无论是面积还是产量均居全国县级之冠。永泰芙蓉李是一种既宜鲜食又可加工的优良品种。全县建起了三十几家蜜饯加工企业。永泰有名的“化核嘉应子”,就是选用芙蓉李为原料的,是福州市传统的出口产品,是颇受欢迎的都市消闲食品,名扬中外,畅销港澳及东南亚。“方广岩”、“司威特”、“李都”等一大批品牌也打入北京、上海、广东、香港、日本等国内外市场。 经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认定,“永泰芙蓉李”荣获中国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
琅岐红蟳 | 琅岐红蟳是福建福州马尾区的特产。 据《福州名产志》记载,琅岐红蟳颇为名贵,曾被列为贡品。昔日,福州产妇坐月子首选琅岐红蟳补身子。 提起红蟳,当地人无不引以为傲。根据《福州名产志》记载:“福州市沿海岸边都产有青蟹,以平潭‘金蟳’和琅岐的‘红蟳’最为名贵,久负盛名,曾列为贡品。”养蟳户陈善苏告诉记者,琅岐人工养蟳要追溯到1958年。琅岐红蟳的优良品质与琅岐岛的地理特征和养殖手法有着密切的联系。琅岐位于闽江入海口,含盐度适中的半咸淡海水非常适合红蟳生长,岛上的金砂、凤窝、龙台、云龙等靠海区域是最适宜红蟳生长的地方。 每年入春,养殖户或从闽江口捞上天然红蟳苗,或从广东购买天然蟳苗放入养殖场,红蟳的生长水域都要维持在水温18-25度,盐度7-11度左右,且一定要用无污染的水源,“别看红蟳不会说话,可它们非常挑食,1000斤红蟳每天会吃掉100斤的新鲜鱼、虾,不新鲜的它们就不吃。用这样细致养出来的红蟳才会外壳坚硬,纤维细腻,肉质肥美。”陈善苏笑道。每年农历六、七月份,是菜蟳生产的季节,养殖户们在迎来丰收后,又投入下半年的忙碌中,等待12月份红膏蟳的盛产。 |
佛跳墙 | “佛跳墙”是一种高档次的菜式。原名"福寿全",是福州名菜馆聚春园于清代同治年间首创。主要由鲍鱼、海参、鱼翅、鱼肚、鱼唇、蹄筋、火腿、瑶柱、冬菇等28种原料配制而成,加上绍兴酒等,贮入酒坛中,拌泥密封,以文火煨制10多小时而成。味美至极,芳香四溢,是秋冬两季的佳肴。难怪清时一秀才吟诗赞道:"坛启荤香飘四邻,佛闻弃禅跳墙来","佛跳墙"一名由此而来。 据传,清末福州杨桥巷“官钱庄”老板娘是浙江人,她对烹饪技艺颇有研究。有一天,“官钱庄”老板宴请布政司周莲,老板娘亲自下厨,选用鸡、鸭、猪肚、猪脚、羊肉、墨鱼干等20多种原料,一并装入绍兴酒坛,盖严坛口,用文火煨制荤厚味香的菜肴。周莲尝后赞不绝口。事后,周莲携衙厨郑春发登门求教。在老板娘指导下,郑春发领悟了烹调的奥秘。郑春发在仿效其烹调方法的同时,在用料上加以调整,多用海产品,少用肉类,使烹制出的菜肴不油不腻,愈加荤香可口。 1865年,郑春发与人合伙开办“三友斋”菜馆(1905年改店名为“聚春园”,即现在的聚春园大酒店的前身),将此菜应市。一天,几位文人墨客燕集聚春园饮酒品菜,郑春发捧此菜上桌,当坛盖揭开时,满席荤香,令人陶醉。众人尝之津津有味,赞不绝口。有秀才问:“此菜何名?”郑答:“尚未定名。”秀才们趁兴吟诗作赋,有位秀才吟道:“坛启荤香飘四方,佛闻弃禅跳墙来,……”文人墨客拍手称奇。从此,这一诗意的缩写“佛跳墙”便成了此菜的正名。 一百多年来,“佛跳墙”经几代名厨的不断改造、创新,愈臻上品,脍炙人口,是闽菜的首席菜,深受海内外宾客的赞赏。 制法 ●洗净鱼翅整齐排在竹箅上,与葱段、姜片、绍酒,上笼屉用旺火蒸2小时取出,滗去蒸汁。 ●鱼唇切成块,与葱段、绍酒、姜片一并下沸水锅,煮10分钟去腥味捞出,拣去葱、姜。 ●将金钱鲍上笼屉用旺火蒸烂,每个片成2片,剞上十字花刀,盛入小盆,加骨汤、绍酒,上笼屉用旺火蒸30分钟,滗去蒸汁。鸽蛋煮熟,去壳。 ●鸡、鸭分别剁去头、颈、脚。猪蹄尖、羊肘洗净。以上四料各切12块,与净鸭肫一并用沸水氽一下。猪肚用沸水氽一下。猪肚用沸水氽两次后,切成12成,放入烧沸的骨汤锅中,加绍酒氽一下捞起,汤汁不用。 ●水发刺参洗净,每只切为两片。水发猪蹄筋切段。火腿腱肉盛于碗,上笼屉用旺火蒸30分钟取出,滗去蒸汁,切片。冬笋下沸水锅氽熟,每条直切成块,用刀轻轻拍扁。鸽蛋、冬笋块下锅过油,随后,鱼肚下锅,炸至可折断时,倒进漏勺沥去油,放清水中浸透后取出切块。 ●葱段、姜片下油锅炒出香味,放入鸡、鸭、羊肘、猪蹄尖、鸭肫、猪肚块炒几下,加入酱油、味精、冰糖、绍酒、骨汤、桂皮、,加盖煮20分钟后,拣去葱、姜、桂皮,起锅捞出各种料盛于盆,汤汁待用。 ●取1个中型绍兴酒坛,倒入清水,置于木炭炉子上,用微火烧至坛内水热后,倒净坛中水,坛底垫上1个小竹箅,先将煮过的鸡、鸭、羊肘、猪蹄尖、鸭肫、猪肚块及花冬菇、过油冬笋块放入,再把鱼翅、火腿片、干贝、鲍鱼片用净纱布包成长方形(上菜时拆去纱布包),摆在鸡、鸭等料上,然后倒入煮过的鸡、鸭等料的汤汁及绍酒,用荷叶在坛口上封盖,倒扣压上1只小碗。装好后,将酒坛置于木炭炉上,用小火煨2小时后启盖,速将刺参、猪蹄、鱼唇、鱼肚放入坛内,即刻封好坛口,再煨1小时即成。 |
福州纸伞 | 南方多雨,伞因此成了福州人居家必备的工具之一。福州有一俗话叫“包袱伞”,意指福州 人出门的包袱中必有伞,可见伞与福州人生活的关切程度。福州的纸伞业繁盛于清代,到了清末 民初,全城纸伞店最多时达三百余家,其中以位于中亭街的“杨常利”伞店最为著名,杨常利的 伞既能遮挡炎炎烈日而不发泡、不爆裂,还能抵挡倾盆大雨冲淋而不脱骨、不漏水,甚至伞面绘制的图案色泽也不会变。 福州纸伞品种繁多,主要有花伞、明油伞、丝棉纸伞、蓝绿硼伞、双层花伞、绢印采画花和绢印套色童伞等。和其它工艺品一样,即便是小小一把纸伞,制作的工艺也是丝毫马虎不得的。伞骨必须是闽北5年以上的青山老竹,韧性大,弹力强,经过特殊处理,能防霉、防烂、防蛀。伞面用的是本省特有的精制棉纸,拉力强,刷上纯洁无污的柿油,再刷上粘性大的桐油,绘上花鸟、人物、山水等图案,俗称“花伞”。一把伞必须经80多道工序才算完成。不论日晒、雨淋、风吹,都不破裂、不褪色、不变形,还可防雷电。福州的传统制伞,分为相互独立的制伞骨、制伞、伞头、伞柄、绘花五大部分,能完成其中之一便可称为“全艺”,可见技术专业到何种程度。福州纸伞业中制伞骨质量最好的当数“后洲帮”,制伞柄最有名的则是洋中亭王依犬家;伞画艺人以程家宝、林永钦、刘梦秋最著名。 如今,福州纸伞由于工艺复杂已悄悄离开繁忙现实的都市生活,但它却作为一种精美的工艺品仍深受人们喜爱而被欣赏和收藏。 |
醉排骨 | 中文名称: 醉排骨 简介 排骨入馔,由来已久。起初它只是寻常人家的一般菜肴,随着制作技艺的发展,北宋时已成为御宴佳肴,酒至四巡,所上的菜肴即是排骨。当时宴请诸国使者的国宴,酒至三巡,所上之菜,亦为排骨。明代《宋氏养生部》曾将排骨列入菜谱:“用胁肋骨肉相间者,斧为脔,水烹,加酒、盐、花椒、葱、腌顷之,投热油中煎熟。”此菜在明代风行江南,称为“油煎猪”。及至清代,排骨的制作更为精致。袁枚的《随园食单·排骨》记载:“取肋条排骨,精肥各半者,抽去当中直骨,以葱代之,炙用醋酱,频频刷上,不可太枯。”清代乾嘉以后,地方名厨又不断予以改进,使得排骨的制作方法日臻完美。 “醉排骨”是福建的一道特色名菜。其制法以热炸与凉醉相结合而见殊,质地香酥且松软,酸甜适口,味道尤为醇美浓郁,系佐酒佳肴。 产地: 福建 制作方法 【原料】 猪里脊肉400克,净荸荠75克,葱末3克,蒜泥10克,干淀粉75克,梅林番茄酱50克,咖喱粉(酱)0.5克,芝麻酱0.5克,香醋15克,桔汁4克,白糖2克,酱油25克,味精5克,上汤50克,生油500克(约耗50克)。 【制法】 (一)将猪里脊的背脊骨剁去大半,切成1.5厘米厚的片,用刀面拍一拍,再用刀背横直重打三遍,然后用刀口在肉面上横直轻轻点一点,最后切成3厘米长、1.5厘米宽的带骨肉条,荸荠切成1厘米厚的片,与里脊肉骨条一并放在碗里,加入干淀粉和少许清水抓匀浆好。 (二)葱末、蒜泥、酱油、白糖、香醋、番茄酱、咖喱粉、芝麻酱、味精、上汤、桔汁一并盛于小盆,拌匀调成“醉汁”。 (三)锅置旺火上,下生油烧至八成热时,将里脊肉骨条、荸荠片一并下锅,炸至呈金黄色时,捞起沥去油,倒进小盆“醉汁”中,颠翻几下,淋上熟生油,装盆即成。 |
福州捞化 | 老福州人对捞化的印象恐怕最为深刻,小时候,捞化是街边摊头的一碗捞化汤,烫上福州人最爱的细长米线,沾点福州人独爱的虾油,高汤中网罗猪血、花肠、黄喉、罗汉肉等猪杂内脏,让味道变得浓厚香醇。寒冬的早晨,一碗捞化热气扑腾而来,陪伴了食客整个冬日。 随着时间的推移,捞化的内容从最初的仅仅只有米粉演变得更加丰富,眼下福州人更喜欢用各种贝类、海鲜或猪腰鸭腱作为捞化的原料,鲜嫩甘美,再淋上古早味的虾油,就是一份地道的福州捞化。 |
地区 | 特产 |
---|---|
马江社区 |
---- |
船政社区 |
---- |
旺岐社区 |
---- |
下德村 |
---- |
六江村 |
---- |
中洲村 |
---- |
上德村 |
---- |
朏头村 |
---- |
龙门村 |
---- |
儒江村 |
---- |
快安村 |
---- |
魁岐村 |
---- |
快洲村 |
---- |
双协村 |
---- |
建坂村 |
---- |
新马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