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福建省 >>福州 >> 连江县 >> 东岱镇

东岱镇特产大全


特产 简介
连江鲍鱼

  连江鲍鱼   连江县地处福建东部沿海,属中亚热带气候,气候温和。全县海岸线长238公里,海域面积为3112平方公里,海岸线曲折,港湾和岛屿众多,近海地形平坦开阔,潮流通畅,为连江渔业生产尤其是鲍鱼养殖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是我国在同一海区养殖来自不同地理带和不同国家鲍种的最适宜地区。2009年全县渔业总产量达64万吨,居县级渔业产量全省第一位、全国第二位。其中,鲍鱼养殖量达10亿只,年产量为1.2万吨,占福建全省产量的62.8%,全国总产量的28.3%,已经成为中国鲍鱼养殖的第一大县。2010年5月,经专家现场考察和评审后,由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授予“中国鲍鱼之乡”的称号。   连江县鲍鱼养殖始于1989年,养殖区域主要分布在黄岐半岛的后才里、后湾、罗源湾、可门口以及靠外洋的东洛岛近岸与浅海水域等处,品种以皱纹盘鲍、北方皱纹盘鲍杂交子一代与日本盘鲍原种以及杂交子一代所杂交的杂交种为主(当地俗称黑鲍)。通过二十余年的实践探索,连江县已突破了人工育苗和养殖技术中的关键问题,总结出了一套适合当地环境条件的养鲍方法与技术,形成了鲍鱼海上筏式和陆上工厂化两种养殖方式互补的良好局面。由于养殖品种适宜、方法得当、技术先进,养鲍业发展迅猛。截至目前,全县有鲍鱼育苗场119家,年育苗能力6~8亿只,养鲍数量达到12.2亿只,其中鱼排网箱式养鲍15.2万箱,养鲍10亿只,海带筏式养鲍2亿只,工厂化养鲍0.2亿只。预计2010年鲍鱼产量将超过1.5万吨,实现产值18亿元,成为连江县水产养殖业的第一大产业。   地域范围   连江鲍鱼保护区范围位于连江县现辖行政区部分海域,范围包括下宫乡东部海域、筱埕镇、安凯乡、黄岐镇和苔菉镇周边海域,即 如下 A→B→C→D→E→F→G 与连江县陆域所围之海域:A.(北纬 26°24′49.55″,东经 119°50′44.86″)、B.(北纬 26°26′21.78″,东经 119°55′4.15″)、C.(北纬 26°22′15.68″,东经 119°58′24.12″)、D.(北纬 26°16′54.72″,东经 119°58′7.57″)、E.(北纬 26°15′6.30″,东经 119°49′32.68″)、F.(北纬 26°14′33.33″,东经 119°43′18.23″)G.(北纬 26°16′38.11″,东经 119°43′19.26″)全县海域面积 3112.02 平方公里。保护区域位于台湾海峡南北寒暖交汇海域,面积约 26000 公顷,214年全县养殖鲍鱼面积13440亩,养殖鲍鱼量约25亿只,产量3.2293万吨。   连江鲍鱼质量技术要求   一、品种   连江海域适应性驯养2年以上的皱纹盘鲍与盘鲍杂交选育的后代。   二、生长环境   水温15℃至26℃,盐度28至32,pH值7.8至8.4,溶解氧≥5mg/L,流速1m/s 至2m/s,海水透明度≥1 m。海水水质符合国家有关渔业水质标准规定。   三、养殖管理   1.苗种:壳长1.3cm以上、形态规则、色泽鲜艳、纹理清晰、无病害、无药残、活力强的苗种。   2.饵料:海带、江蓠、紫菜等新鲜大型藻类,当新鲜饵料缺乏时,可适当投喂盐渍海带、干海带等。   3.密度:壳长1.5cm至2.5cm的鲍鱼,投放量不超过200粒/㎡;壳长2.5cm至4.5cm的鲍鱼,投放量不超过100粒/㎡,壳长4.5cm以上的鲍鱼,投放量不超过50粒/㎡。   4.水层:水深范围3m至5m,遇高温、低温和赤潮季节,养殖水层可适当调深。   5.捕获:壳长达到6.5cm以上即可捕获上市。   6.环境、安全要求:饲养环境、疫情疫病的防治与控制必须执行国家相关规定,不得污染环境。   四、干制鲍鱼加工关键技术   1.工艺流程:原料选择→去壳去内脏→腌渍→清洗→水煮→水冷→干燥→包装。   2.关键工艺:   (1)原料选择:鲜活、形态完整、肥满度好。   (2)腌渍:10%食盐溶液20℃盐渍24 小时。   (3)水煮:50℃至0℃的热水中定型20分钟,然后在100℃的沸水中煮透3 至5 分钟。   (4)干燥: 风速3m/s、温度16℃、湿度70%干燥28 至30 天,至水分含量≤10%。   五、质量特色   1.感官特色:   (1)活体连江鲍鱼:鲍壳质地坚硬;软体部分比例高,肉质肥厚,呈黄白色,富有弹性;腹足吸附力强。   (2)干制连江鲍鱼:形态完整,外观呈不透明状麦芽糖色,肉质肥厚且有韧性,外表稍有白霜,有碳烤的清香。   2.理化指标:   (1)活体连江鲍鱼:蛋白质含量≥14%、脂肪含量≤0.7%、精氨酸≥14.0 g/kg、天冬氨酸≥12.8 g/kg、谷氨酸≥19.5 g/kg、丝氨酸≥6.0 g/kg、β-胡萝卜素≥20 ug/100 g。   (2)干制连江鲍鱼:蛋白质含量≥52%、脂肪含量≤3.0%、水分含量≤10%、氯化钠≤6.0%、灰分≤7.0%。   3.安全和其他质量技术要求:饵料和产品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必须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福州茉莉花茶

  福州是茉莉花茶的发源地,已有近千年历史。茉莉花是佛教四大圣花之一,秦汉时随佛教传入东南佛国福州,福州逐渐成为茉莉之都。由于宋代香疗的普及,中医对茶及茉莉花的保健作用充分认识,福州茉莉花茶在此环境下产生,宋朝许多史料都记载了福州茉莉花茶采摘、制作、品赏的过程。清咸丰年间,福州茉莉花茶作为皇家贡茶,开始进行大规模商品性生产。在《中国名茶志》里,福州茉莉花茶是茉莉花茶类唯一的中国历史名茶。新中国成立至今,福州茉莉花茶一直是国家的外事礼茶,改革开放前,中国出口的茉莉花茶均为福州出产。冰心曾写:“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利用茶的国家,是茶的故乡。我的故乡福建既是茶乡,又是茉莉花茶的故乡。解放前,四川、湖北、广东、台湾虽也产茉莉花茶,但它们的品种、窨制技术都是从福建传去的。”.。   茉莉鲜花   品茶中的茉莉干花起的仅仅是点缀、提鲜、美观的作用,有的品种中有此点缀,有的没有,虽然有无良茶商用别人用过的废花拌入茶中以次充好,但有无干花做点缀并不能作为判断花茶品质好坏的标准。断断茶叶好坏还应该以茶叶本身的滋味为标准。 茉莉花茶是市场上销量最大的一个花茶的种类,茉莉花的香气一直为广大饮花茶的人所喜爱,被誉为可窨花茶的玫瑰、蔷薇、兰蕙等众生之冠。宋代诗人江奎的《茉莉》赞曰:“他年我若修花使,列做人间第一香。”茉莉花茶的主要消费地是我国的东北、华北,以北京、天津、济南、石家庄、成都等城市销售量最大。 优质的茉莉花茶具有干茶外形条索紧细匀整,色泽黑褐油润,冲泡后香气鲜灵持久,汤色黄绿明亮,叶底嫩匀柔软,滋味醇厚鲜爽的特点。   花茶的讲究   窨制就是让茶坯吸收花香的过程。花茶的窨制是很讲究的,有三窨一提,五窨一提,七窨一提之说,就是说做花茶,用一批的绿茶做原料,但鲜花却要用3-7批,才能让绿茶充分吸收花的香味,绿茶吸收完鲜花的香味后,就筛出废花渣,所以高档的花茶冲泡多次都有香味.还有高档的花茶是不见有什么花朵的,最多只是用少量来做点缀,而低档的花茶是不经鲜花窨制或窨制的次数较少,然后买来人家吸收过香味后的废花渣拌入绿茶中,让人误认为是好的花茶,看上去花特多,但一两冲就没有香味了。   选购的窍门   选购茉莉花茶时,先看其外观。一般特种茉莉花茶所用原料嫩度好,常为一芽一叶、二叶或嫩芽多,芽毫显露;特级、一级茶所用原料嫩度较好,条形细紧,芽毫稍显露;二级、三级茶所用原料嫩度稍差,基本无芽毫;四级、五级茶属于低档茶,原料嫩度较差,条形松、大,常带茎梗。 选购时有条件的话,应尽量冲泡一下,通过冲泡能使茉莉花茶的品质得以充分展示。冲泡方法采用杯泡法,一般分两次冲泡。即取茶3克,冲入约150毫升开水,浸泡3分钟后滤出茶汤,闻嗅香气、察看汤色、品尝滋味;第二次冲入开水,浸泡5分钟后滤出茶汤,依次嗅香、观色、尝味。 【茉莉花茶名品】 茉莉花茶因产地不同,其制作工艺与品质叶不尽相同,各具特色,其中最为著名的产地有福建福州、福鼎,浙江金华、江苏苏州,安徽歙县、黄山,广西横县,重庆等地。 福建茉莉花茶 主产于福建省福州市及闽东北地区,它选用优质的烘青绿茶,用茉莉花窨制而成。福建茉莉花茶的外形秀美,毫峰显露,香气浓郁,鲜灵持久,泡饮鲜醇爽口,汤色黄绿明亮,叶底匀嫩晶绿,经久耐泡。在福建茉莉花茶中,最为高档的要数茉莉大白毫,它采用多茸毛的茶树品种作为原料,使成品茶白毛覆盖。茉莉大白毫的制作工艺特别精细,生产出的成品外形毫多芽壮,色泽嫩黄,香气鲜浓,纯正持久,滋味醇厚爽口,是茉莉花茶中的精品。   福州茉莉花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为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晋安区、马尾区、福清市、长乐市、闽侯县、连江县、闽清县、罗源县、永泰县等10个县区市现辖行政区域。   福州茉莉花茶   地域范围   福州茉莉花茶地域保护范围包括仓山区、马尾区、晋安区、福清市、长乐市、闽侯县、闽清县、罗源县、连江县、永泰县等10个县(市)区,即福建省中部偏东,闽江下游,界于东经118°08"~120°31",北纬25°15"~26°29"之间。总保护面积1.5万公顷,总生产面积2000公顷,年总产量1万吨。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产品典型品质特色和质量安全规定 1.1 产品典型品质特色 1.1.1 福州茉莉鲜花成熟饱满,洁白,香气芬芳,无劣变,由于福州独特的地理环境气候,种植历史悠久,栽培技术优良,具独特品质。 1.1.2 不得含有非茉莉花类夹杂物。 2、 品种要求 2.1 长乐种单瓣茉莉花:福州独有品种,有2000多年栽培史,花冠单筒,花蕾圆锥状,伏花百花重20-24克;花香鲜浓清幽、显蜜香。 2.2 双瓣茉莉花:为1979年后由广东引种,花冠双筒,花蕾卵圆状,伏花百花重28-30克;花香浓郁高锐、持久。 3、质量安全规定 产地环境应符合NY5123-2002《无公害食品窨茶用茉莉花产地环境条件》的规定,产品质量应符合NY5122-2002《无公害食品窨茶用茉莉花》的规定。 4、标识、包装、运输、贮存 4.1 标识 标志使用人应在其产品或其包装上统一使用农产品地理标志。(福州茉莉花名称和公共标识图案组合标注型式)。 4.2 包装 包装材料与器具应清洁、无异味。 4.3 运输 运输工具必须清洁、无异味、无污染;运输时应防雨、防曝晒;装卸时轻放轻卸,严禁与有毒、有异气味、易污染的物品混装混运。 4.4 贮存:产品应贮存于清洁、防潮、通风、干燥、无异味的专用仓库内,仓库周围应无异味气污染。严禁与有毒、有害、有异味、易污染的物品混贮。

百胜缢蛏

  缢蛏,俗称蛏,因外壳中央稍靠近前方,有一条自壳顶至腹缘微凹的斜沟,似缢痕,故称缢蛏,栖息于河口和有淡水注入的浅海内湾。    百胜村位于连江县东部沿海,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百胜缢蛏独特的品质,壳薄肉厚,肉嫩味鲜,口感独特,有补虚与治痢之功效。    百胜村的缢蛏海水养殖,自宋代就已闻名全省。连江百胜缢蛏现有养殖面积3000亩,养殖渔民3354户,年产量5000吨,年产值5000万元。    虽然享誉已久,但是由于“有名无牌、有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百胜缢蛏知名度的进一步提升,更制约了产业化发展水平。基于此,连江县工商局把打响品牌,作为扶持连江缢蛏海产养殖业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   攻坚克难终于填补空白    2008年底,连江县工商局邀请省、福州市工商局领导,实地查看了百胜村缢蛏养殖情况,并正式将“百胜缢蛏”列为“一县一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培育目标。   连江百胜缢蛏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经国家商标局核准注册

定海湾丁香鱼

  丁香鱼学名日本鳀(Engraulis japonicus),是日本鳀的幼体鱼,体圆状而侧扁,身长2~3.5厘米。分布于我国东海,主要产地在福建、浙江两省的近海水域,以福建省连江县定海湾海域出产的丁香鱼品质为佳。定海湾处在闽江及敖江淡水与东海感潮的咸淡邻界区,淡水与咸水经过交汇平衡,水质清新,营养盐含量适中,定海湾丁香鱼以味道甜嫩、咸淡适中、肉质鲜美、纯度高无杂质、不易断碎、营养丰富的特点而广受推崇。据《连江县志》载:丁香鱼,分布黄岐半岛海域,定海湾尤多,旺发期“清明”至“立夏”,个小体肥,洁白如雪,鲜嫩可口。熟制干品口味特美,畅销国内外。《福建志·水产志》记载:丁香鱼干是本省名贵水产加工品之一。群众加工采用在波美6度的盐汤中烫煮、晒干的方法,以连江县定海村加工的丁香鱼质量上乘,产品鲜度好、咸淡适中、不易断碎、色泽白、无砂杂。 定海湾丁香鱼富含大量烯酸(PHA)和甘碳烯酸(EPA),其中EPA含量达到29.1mg/kg。据报道,这两种不饱和脂肪酸对人体预防和治疗心血管循环系统的疾病有特殊疗效。而脂溶性的VA、VE对人体防癌、抗癌、延缓衰老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定海湾丁香鱼既可直接食用,又是其它海产品的调味品。佐餐时,用它做汤、拌凉菜或炒蛋等均宜,香味扑鼻,生津开胃。  定海湾丁香鱼优良的品质,使得连江人对其有着特殊的偏爱,形成独特的食用风俗:连江很多地方现在还过“夏节”,立夏这天,家家户户采用定海湾丁香鱼做佐料,并和磨好的米浆一起制成“锅边糊”当做过节的佳肴。平常也经常用米浆拌定海湾丁香鱼放在锅里做成“夏饼”,喷的,味美又富营养。此外,定海湾丁香鱼还作为地方的特色产品馈赠亲朋好友。  定海湾丁香鱼因久负盛名,远销美国、日本、韩国、俄罗斯、乌克兰、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在北京、上海、天津、广东等国内重要城市设立了代理商经销处、销售网点。《海峡都市报》曾用“发现海西美”的专门版面介绍连江的定海湾丁香鱼。著名剪纸家吴文娟对定海湾丁香鱼也情有独钟、赞赏有加,在其作品《最后的飞狮岛》里花了大量的篇幅介绍捕捞定海湾丁香鱼的场景。   定海湾丁香鱼产地范围为福建省连江县筱埕镇现辖行政区域及定海湾海域,北纬26°19′至26°28′,东经119°85′至119°71′。

连江东湖镇西庄水蜜桃

  连江东湖镇西庄水蜜桃   东湖镇多属丘陵地,不利于发展传统的农业种植,但辖区内水源充足、气候宜人,适合发展山地农业。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东塘水蜜桃”就饮誉港澳;“东湖早”枇杷更是以其多肉多汁而畅销海内外;洋门村千亩蔬菜种植基地、天竹村食用菌培育基地大量出产瓜果、毛豆、香菇、金针菇等蔬菜,丰富了周边市场的同时,也大大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东湖辖区内多湖多鱼,旅游景点较多。其中以洋门的“座洋山”红色旅游景区、东塘村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吴氏宗祠”、天竹村畲乡民俗村。   

连江棺头镇海蜇皮

  连江棺头镇海蜇皮 海蛰又名水母、白皮子,腔肠动物,海蜇呈伞形,在水中漂浮,产于我国沿海各地。海蜇按产地分,有南蜇、东蜇、北蜇等品种。南蜇以福建、浙江所产最好,个大,浅黄色,水分大、脆嫩。海蛰是一层胶质物,营养价值较高,一般人群都能吃,具有清热化痰、消积化滞、润肠通便之功效。

连江棺头镇鲥鱼

  连江棺头镇鲥鱼

连江长龙乡:名茶“鹿

  连江长龙乡:名茶“鹿池绿茶”

连江筱埕镇:石斑鱼

  连江筱埕镇:石斑鱼   石斑鱼(Epinephelussp.)属鲈形目,体长椭圆形稍侧扁。口大,具辅上颌骨,牙细尖,有的扩大成犬牙。体被小栉鳞,有时常埋于皮下。背鳍和臀鳍棘发达。尾鳍圆形或凹形。体色变异甚多,常呈褐色或红色,并具条纹和斑点,为暖水性的大中型海产鱼类。石斑鱼营养丰富,肉质细嫩洁白,类似鸡肉,素有“海鸡肉”之称。石斑鱼又是一种低脂肪、高蛋白的上等食用鱼,被港澳地区推为我国四大名鱼之一,是高档筵席必备之佳肴。

下屿肉燕

  下屿肉燕,来自连江县坑园镇的下屿岛。它因下屿岛而闻名遐迩,下屿岛因它而锦上添花。   有人说,下屿肉燕,实质就是下屿岛人制作的馄饨。它与馄饨的差别只在于,肉燕是纯肉性的食品。近些年,下屿肉燕之所以名声大振,最主要是因其皮薄的特点。夸张的说法是,下屿肉燕的皮,简直是近于透明的薄膜。   如何才能将肉燕皮打成这般薄而透的模样?原来,下屿岛人始终坚持传统的手工制作法。首先,选好成品猪上等的鲜活瘦肉。这块肉必须是猪的后臀部分,还要当日宰杀的猪肉制作。然后,把这一大块瘦肉切割成片,在大型的木橱墩上用木头做成的圆形木槌不断敲打,直至将肉片捣碎为糊状。接着,用少量精纯的薯粉(地瓜粉)作调料将它调匀,再次进行锤打,直到薯粉与碎化的瘦肉结成一体。最后,将细腻的肉絮铺到专用的大块木板上,再用长而圆的木杖子反复擀压,直至将肉絮擀成如棉纸一般薄后,再把它切成长方形状块,这才算完成燕皮制作的第一道工序。   优质肉燕必须是皮和馅同一个时间内完成。因此,在擀皮的同时,馅就得由一个人同时制作。馅的制成与燕皮几乎同步进行。下屿肉燕的馅,同样要选取没有丁点肥肉的瘦肉,用厨刀切细,佐以上等的酱油和小珠状的葱粒,以及芹菜碎等,将它们调匀后,浸泡些许时间,即可与燕皮进行包装。   将包好的生肉燕放到大锅竹甑里急火蒸炊,大约经过15分钟的火候,即可熟透。这样,一粒粒透明、清香、可口的肉燕就算大功告成。趁着腾腾热气,即食肉燕那才是真正美味呢。(吴安钦)  信息来源:福建省人民政府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清炒鱼面

  清炒鱼面   鱼面,是我县特产,鱼面以黄瓜鱼、鳗鱼为主要原料,去皮刮肉,剁成烂泥,和以上等菇粉,适量食盐,打成条块状,放温火锅底烤干,刀切条丝即成。   炒鱼面要先将鱼面放入沸水锅内二三分钟,后捞起放进凉水中浸泡十至二十分钟,再入锅清炒配以佐料。据说,此道名菜已由连江走向省内外,不少大中城市宴请过不少国内外宾客,大家都赞不绝口。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清炖竹蛏

  清炖竹蛏   我县沿海筱埕、定海、黄岐、长沙和晓活等地都产蛏、蛤、蛎、蚶,而竹蛏又是蛏类之上品,尤为珍贵。竹蛏壳薄而细长,呈青褐色,合抱如竹简,故名竹蛏。竹蛏肉金黄色,丰腴嫩,含有丰富的蛋白质、钙、磷、儿等物质,营养价值极高。   清炖竹蛏,是我县独具特色的名菜之一,制作时将竹蛏背脊割一刀,扎成蛏捆放入汤碗,散放香菇十至十三朵,生姜二三片,调入味精、老酒,加适量沸汤,清炖三十分钟即成。   取竹蛏肉鲜炒鸭蛋,又称“蛏抱蛋”,制作时应先将蛏放入热锅煮开出壳,取肉调入鸭蛋,加红萝卜丝、香菇丝,热锅鲜炒,熟时加半匙红酒即成。此道菜色、香、味俱全,外观美观大方,蛏肉平脆,味道芳香,食之不厌。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红虫寻桂圆汤

  红虫寻桂圆汤   红虫寻——是我县沿海千百年来驰名中外的特产,味美肉鲜,营养价值很高。红虫寻煨桂圆,不仅是历代官家宴席上的珍品,而且列入福建十大名菜之一。据说,明朝万历年间,朝庭竟要福建年年进贡红虫寻,从那时起,连江红虫寻成为国宴佳肴的原料。   红虫寻具有滋阴补肾,消积健脾,养心安神之功效,人们称:“红虫寻桂圆汤,营养胜人参”。   红虫寻桂圆汤主要原料,是红虫寻和桂圆干,取一只较大红虫寻,姆虫寻为佳,剌死洗净,揭开虫寻壳,摘除虫寻鳃,切块排放汤碗内,糯米垫底,桂圆干散放周围,渗入滚沸开水,置蒸笼旺火蒸半小时即可。   红虫寻还可以抱蛋(炒蛋),亦可单一清炖,也可碎成虫寻茸加入肉丁、糯米熬煮汤饭。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南竿镇连江大曲、连江

  南竿镇连江大曲、连江老酒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东岱镇下属行政规划区域特产


地区 特产
东岱街社区

----

龙山村

----

关头村

----

东水村

----

蝉步村

----

洋西村

----

东岱镇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