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福建省 >>漳州 >> 龙海市

龙海市特产大全


特产 简介
金定鸭

  金定鸭:原产于金定村。为蛋用型传统地方良种。肉味鲜美,具有清凉滋补之功效,为夏季营养佳品。   紫泥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光热充足,温度适宜,终年无霜,一年多熟。属典型河口冲积洲,地势平坦低洼,土地肥沃,表层深厚,水资源充沛,咸淡水交汇,农业条件特别好,水产养殖得天独厚,全国三大名鸭之一的金定鸭和驰名东南亚的溪乾红蟳是紫泥特产,粮食、水产品、水禽、蘑菇和蔬菜是农业的主要产品。造船、食品加工是独具特色的镇域工业经济。自然、地理、生态、资源的独特性和勤劳智慧的紫泥人民数百年来辛勤耕耘、创造出灿烂的农业文明,使紫泥成为远近闻名的鱼米之乡,有着九龙江口璀璨明珠的美称。   利用北京鸭与金定鸭自然杂0种所获的0代“土北”鸭,肉用性能优于北京鸭,在产蛋方面可与金定鸭竞争妍,年产蛋重超过父母本,是杂交优势利用的有效组合。近年来根据市场需要又培育出白羽型土北鸭作为三元杂交的母本。   紫泥金定还有独特的双蛋黄鸭蛋,目前都是用盐腌制成品,是可口的早菜之一。   又称金定麻鸭,是闻名遐迩的良种鸭,有200多年的饲养历史,其成鸭、鸭蛋、鸭苗畅销各地。金定鸭有性好动、善游水、勤觅食等特性以及早熟、高产、产蛋率高等优点。龄鸭平均体重为雄鸭为1.26公斤,雌鸭为1.44公斤。雄鸭饲养90—100天就可配种授精,母鸭饲养100—120天即能产蛋。受精率93%,孵化率90%。母鸭产蛋期达2年多,每年产蛋10个月,年均产蛋260—280粒,最高340粒。每粒蛋平均重量74.5克,最高达138.2克。按羽毛色泽分,金定鸭有赤麻、赤眉、白雾眉、银红、银灰、乌梅、黑鸭、白鸭和花杂9种类型。1985年厦门大学生物系和金定村挂勾协作进行金定鸭良种提纯科研,经过多年来的亲选、蛋选、雏选三个环节,选育出以麻色羽型为主的赤麻鸭,把金定鸭中麻色羽型分量由原来的81%提高到96%,大大提高了金定鸭品种的素质。金定鸭雌雄各有特色。公鸭头部具有深绿色金属光泽,很像野生绿头鸭,其外貌威武,警惕性高,机智敏锐,活力旺盛,配种能力强。母鸭活泼、敏捷、善跑、食欲强、勤寻食、耐粗饲料、尾脂腺发达,有很强的防湿性,腰宽胸骨短,腹部深厚纯圆,后躯丰满下垂稍后跖,初产时体重3至4市斤,随年龄增长体重逐渐递增。   1958年厦门大学生物系开始在金定村建立金定鸭实验基地,进行选种。70年代开始推广,1978年获省科学大会奖,1985年获得国家级技术进步二等奖。1996年9月荣获“星火计划实施十周年暨‘八五’农业科技攻关成果博览会”优秀项目。   下一篇:本港鱿鱼

白水贡糖

  白水贡糖是福建省漳州市龙海市白水镇的特产。白水贡糖闻名久远。其特点是香、酥、醇、美,入口自化,不留渣屑,香甜可口,回味无穷。   相传早在明朝白水贡糖便做为一种珍贵的贡品进贡朝廷,让皇帝品尝。清朝乾隆皇帝更是对其香、酥、醇、美赞不绝口。   白水贡糖由花生仁、麦芽糖、上等白糖混合捶炼而成,四块成包。制作时,原料都要精选,份量须准确,技术上更要精细。制作流程大致为烧汤浆、碾花生、和料、压皮、做条、切块、包装。   其制作工艺讲究"二准三快","二准"是指炒花生时要掂准火候,熟花生脱膜后和麦芽糖、白糖搅煮时要把准火候;"三快"是指糖离鼎后捣匀要快,包料要快,斩切要快。   传统贡糖作坊每一道工序都是师傅手工制作的,新的贡糖加工厂则是引进机器代替人工操作,使制作工序更加精细,口味更适合现代人的需求。   传统的白水贡糖以竹叶红纸包装,经济实惠,吉祥喜庆,是赠送亲朋好友和操办婚礼的上品。大多改用彩印盒装或玻璃纸精装,更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市场的需要。海外侨胞对白水贡糖特别喜欢,他们常常用家乡生产的"玳瑁"茶,配白水贡糖,并以此招待贵宾。   下一篇:金定鸭

浮宫杨梅

  浮宫镇地处龙海市九龙江下游出海口,总面积81平方公里,总人口52000多人,与厦门隔海相望,属南亚热带海洋季节性气候,年平均气温21.5℃,年降水量1450mm。离漳州港万吨级码头仅12公里,省道、高速公路、海运、空运样样俱全,交通便捷,外向经济型发展有着良好的自然和人文条件    浮宫镇杨梅种植已有800多年历史。目前,全镇12个村7000多户果农共种植杨梅果3万亩,挂果2.1万亩。2001年全镇杨梅总产8400吨,总产值4200万元,面积、产量、产值均占全省60%以上。2002年3月,“浮宫牌”杨梅经省政府批准,被认定为福建省名牌产品,成为福建杨梅第一镇    “夏至杨梅满山红”。杨梅于立春过后开花,杨梅上市大致在夏至季节至芒种期间,采收期约50天左右。夏至一过,正是杨梅大量上市的季节。漫山遍野的杨梅林,绿叶凝碧流翠,红果乌亮烁紫,使人心醉,让人神往。熟透了的杨梅色泽鲜艳,红的如火,白的似玉,也有深红色的里果,尝上一口,回味悠长。每到杨梅采收季节,客商云集浮宫镇争相收购。杨梅种类繁多,就浮宫镇杨梅的俗名有:安海(早梅)、安海变、胶钓、硬丝、洞口黑、白梅、水白、长子(外引东魁一号)、大畅(吊桶)等品种。在这些品种中,颜色、酸甜度各异。在诸多品种中,主要分为“四个当家品种”:早熟杨梅以上市早抢登市场,软丝杨梅以口感好占领市场,硬丝杨梅以耐贮运适销外地市场,晚熟杨梅以个大汁稳住市场。早熟杨梅平均单果重为11克左右,中熟和晚熟为15-22克,最大单果重28克。杨梅不仅营养丰富,还具有药用价值,它含有丰富的糖类、果酸、柠檬酸、苹果酸、草酸、蛋白质、脂肪、铁、钙、磷和多种维生素营养成份。其性味甘酸而温,入肺胃有生津止渴、和胃消食、益肾利尿和解暑止泻之功效。唐朝《开宝本草》中记载:“杨梅味酸性温、无毒。主要去痰、止吐秽、消食……。”明朝大医学家李时珍《本草纲目》果部第三十卷载:“杨梅能去痰止吐消食,生津止渴,和五脏,洗肠胃,除烦愦恶气,止痢疾、头痛皆宜。”杨梅还有别于桃、李、杏水果,即使多食也不伤脾胃,还可以治疗心胃气痛及呕吐、腹泻等症,因为它含有一种特有的杨梅皮绒,有利尿和抗血管渗透的作用。由于果肉中的维生素可以刺激肠管的蠕动,对于增加人的免疫力大有帮助。由于杨梅的药用价值高,产地的村民都自制杨梅酒,盐制咸梅干、杨梅蜜饯以备药用。   为提高杨梅的产量、质量,创立名牌产品,在0龙海市委、市政府的重视下,市农业部门和镇政府认真配合,成立了实施名牌战略领导小组和技术协调小组,制订了龙海市农业标准规范ZLH/T01-2001《浮宫杨梅栽培规范》和龙海市浮宫镇水果开发中心企业标准LFG/01-2001《浮宫杨梅》。以标准规范为依据组织实施杨梅生产,提高杨梅的品质和市场竞争能力。过去以一家一户生产为主的粗放形管理,一直存在着大、小年,果实大小不均,不易采摘等问题,为了规范管理品质创品牌,镇政府投资60多万元建立科教中心,推广矮化种植,嫁接换种,修剪控梢,疏杈疏果,科学施肥,病虫综合防治等一套较为完整的杨梅栽培技术。目前,全镇杨梅80%进行疏果,一般一杈小枝结7-15个果,只留2-3个,有效提高了杨梅的品质    以销售促增收是提高经济效益的关键。针对杨梅不耐运输、加工少、附加值不高等状况,浮宫镇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福建农业大学、福建农科院等科研部门合作,解决了杨梅果实不耐运输的难题。此外,还开发了杨梅系列产品,杨梅蜜饯、杨梅罐头已销往全国各地。杨梅干红、半干红酒已突破技术难关。并鼓励农民外出销售杨梅,每年表彰一批销售大户,目前,全镇拥有一支600多人杨梅外销队伍。杨梅空运出省由原来的三四个航线拓展为20个航线,畅销北京、上海、沈阳、浙江等大中城市。( 龙海)   浮宫杨梅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为福建省龙海市浮宫镇、港尾镇、白水镇、东园镇、东泗乡、海澄镇、榜山镇等7个乡镇现辖行政区域。下一篇:紫泥虾鸡破

程溪菠萝

  菠萝又称凤梨及旺梨,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系热带四大名果之一。程溪菠萝是由台湾有刺菠萝,经过特殊培育而成的,与程溪一带气候、环境相适应的经济作物。其味道鲜美,果肉肥厚,富含维生素、纤维素、蛋白质、脂肪以及钾、钙等多种微量元素,属无公害食品,食之能强身健体,增强体质,还被欧洲人称为“有美丽的外观,鲜美的香气,独特的风味,任何水果不能比拟的水果” 在闽台一带有一习俗。逢年过节,总要买些旺梨祭祖,以求人丁财气两旺 程溪菠萝的种植历史悠久。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开始种植沙捞越种无刺菠萝,由于品质较差,又于1960年从广东引进台湾有刺菠萝。首先在下庄、人家、上坪、顶叶等地进行试种,并通过不断改良品种,优化种植结构,逐步推广到全镇各村,程溪镇的菠萝种植高峰期面积达12万亩,现在主要分布在上坪、粗坑、人家、浮山、官园、洋奎、东楼等村,总种植面积有4.5万亩,年产菠萝约5.5万吨,占我国菠萝总产量的7.1%,是福建省最大的菠萝生产基地 独特的环境孕育其独特的品质。该镇位于福建省龙海市西部山区,地处东经117.5度,北纬24.25度,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年平均气温21℃,有效积温7666.3℃,无霜期在350天以上,年降雨量1371.3公厘,土层深厚,土地肥沃,山地多是类酸性的红壤土,十分适宜菠萝种植。因而其品质优良、香气诱人、味道独特颇受顾客青睐,在东南亚地区享有盛誉。    科学的栽培管理技术造就高优品质。为使程溪菠萝的品质更优,最终达到绿色化,程溪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不断改良培育品种,经过多年的反复实践,总结出一套丰产优质反季节菠萝栽培技术,提出“四改”(改小苗种植为大苗种植,改山地种植为田间种植,改自然结果为科学催果,改裸果越冬为覆盖防冻)的栽培方法,并在全镇范围内推广。推广反季节种植技术后,本来是在4-5月自然抽蕾,7-8月果实成熟的菠萝,通过在8-9月反季催花,科学调空花期,翌年3-5月果实才成熟,此时恰逢水果淡季,销路好、价格高。菠萝种植最怕霜冻,为保护菠萝成果越冬,总结多年种植经验,科学地采取果实套袋、地膜覆盖,俗称“穿衣戴帽盖被子”的科学管理方法,多层防护菠萝安全越冬。如今,程溪菠萝已不受季节限制,实现常年化,可谓“四季果”。此反季节栽培技术于1999年5月经过专家论证后,推荐到中央电视台,作为农村致富新技术于同年10月在中央二套“金土地”栏目播出,并通过电视辐射到全国各地 特色产业,打造“程溪菠萝”品牌。由于程溪菠萝质量优良,管理科学,严控化肥用量,拒绝使用农药。于2002年4月30日申请注册商标(第3166260号)的程溪菠萝,又于今年5月通过了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的难收,获准允许使用无公害农产品标志 程溪菠萝的加工产品种类繁多,主要有程溪菠萝干片、程溪菠萝罐头、程溪菠萝果汁、速冻菠萝块以及程溪菠萝酱等等 程溪菠萝干,色泽金黄透亮、味道香美,呈圆形或方块状,即可干吃又可入茶,浸泡成茶后味道酸甜可口,是开胃佳品;程溪菠萝罐头及其果汁,夏日食之具有解渴降暑之功效。( 龙海)下一篇:浮宫杨梅

程溪金蝉

  蝉花(Cordyceps Cicadae Shing)是与冬虫夏草相类似的虫草。野生蝉花的历史记载比冬虫夏草早800年,作为我国传统中药材,早已闻名全世界。蝉花的品种繁多,而以闽南漳州盛产的蝉花最为名贵,在中药界素有“漳州金蝉花”之称。程溪所产的蝉体黄碧色,全身无细毛,双眼金绿色,所以称为金蝉。香港和南洋群岛习惯将漳州地区所产的蝉花、蝉脱统称为“程溪金蝉”,在海外民间广泛应用,并被视为珍品收藏。   程溪金蝉   龙海市程溪镇金蝉协会   13098212   蝉花(中药材);蝉脱(中药材)下一篇:九湖兰竹荔枝

九湖兰竹荔枝

  兰竹荔枝,简称兰竹,是荔枝的一个品种。这个品种在福建省荔枝产区均有种植,主要分布在漳州市一带。在龙海市九湖镇,该品种种植面积较广,使该地有“荔枝海”之称。该品种果实一般于6月下旬成熟,为中熟品种;除了用作鲜食,还有其他用途,例如酿酒。1993年,该品种获中国农业博览会铜奖。   兰竹荔枝是荔枝的一个品种,主产于福建漳州,栽培历史较长。在龙海市九湖镇,其栽培历史已达500多年;当地还保存一株500多年生的老荔枝树,年产量保持在600公斤以上,被称为“荔枝王”。该品种为中熟品种,6月下旬成熟,成熟后主要用于鲜食,亦可焙干、酿酒。[1-2]   果实特征兰竹荔枝果大,呈心脏形,单果重23~30克,果皮龟裂隆起,缝合线明显。果皮鲜红的称红皮兰竹,果皮红绿者称青皮兰竹。果肉厚,乳白色,味甜带微酸,有香气,焦核率高,可食部分占78%。[1-2]   生长特性植株生长   兰竹荔枝定植以来,生长快、长势旺,3年生树高、冠径都达170cm以上。前期树高大于冠径,后期冠径增长加快,限制了树高的过分增长,增大了结果面积。[3]   果实发育   兰竹荔枝果实发育全过程需72~76天。果实发育过程可分明显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胚和果皮发育阶段,第二阶段为种子迅速生长阶段,第三阶段为果肉迅速生长和果实成熟阶段。   在果实发育过程中有3次落果高峰:第一次落果高峰出现在4月底到5月初,果实如绿豆大小时,原因是授粉受精不良和养分供应不足;第二次落果高峰大约出现在5月底到6月初之间,当果肉生长包过核的一半,果实达到固定大小的三分之一左右时,原因与病虫为害、营养供应和气候条件有关;第三次落果高峰集中在采收前5~7天内,原因包括病虫为害、雨水过多等。[3]   生长环境   兰竹荔枝在年平均气温19~35℃、1月均温9~12℃,绝对最低温大于0℃的地方都能良好生长和结果。[   九湖兰竹荔枝    龙海市九湖镇荔枝协会    11014904    荔枝   下一篇:江东鲈鱼

江东鲈鱼

   江东鲈鱼,产于江东桥下北溪水域,这一带江深水清,淡水长流,所产鲈鱼,远近驰名,得名“江东鲈鱼”,又称“阔嘴鲈”。江东鲈鱼嘴阔,身长,鳞细小,色银白,背后不规则小黑点,黑白清晰分明,形态与上海松江鲈鱼相似。此鱼肉嫩洁白,味美不腥,营养价值高,为他处鲈鱼所不及,烹调后乃为上品佳肴。目前,“江东鲈鱼粥”“江东鲈鱼卷”被评为“中华名小吃”,“江东鲈鱼丸”也被评为“福建名小吃”。近年来,在厨师们的精心创作下,江东鲈鱼的制作方法不断翻新,仅鲈鱼粥就有近十种制作方法,可以满足来自不同地方游客的口味,是龙海著名的旅游商品。   龙海市角美镇江东桥下附近一带水域,属九龙江北溪流域,这一带江深水清,淡水长流,所产鲈鱼,远近驰名,得名“江东鲈鱼”,又称“阔嘴鲈”。据传,此鱼由松江(今上海市松江区)传种而来,谓之“东溪奉母鱼”。   宋时,高东溪,漳浦县人,据传高事母甚孝,其母平时喜食鲈鱼,宋大文豪苏轼在《赤壁赋》中有“松江之鲈,巨口细鳞,乃鲈鱼之上品”的美誉。后高东溪告假,取水道回乡,在船仓另装活水仓柜,由松江带活养鲈鱼奉母。当船驶抵江东桥下时,高拟将鲈鱼烹之以奉母,其母观此鱼形态活跃美观,不忍食之,遂对东溪说:“此鱼来之不易,食之今后难得。不如将此鱼投入江中,使之传种,世代繁衍,让后人有此佳品可餐。”东溪遵照母意,遂将所带活养的松江鲈鱼尽放于江东桥下,从此鲈鱼在此繁衍不绝,遂成江东名种。   江东鲈鱼嘴阔、身长,鳞细小,色银白,背有不规则小黑点,黑白清晰分明,形态与松江鲈鱼相似。此鱼肉嫩洁白,味美不腥,营养价值高,为他处鲈鱼所不及,烹调后乃为上品佳肴。   江东鲈鱼   龙海市榜山镇江东鲈鱼养殖协会   11994880   鲈鱼下一篇:兰竹荔枝

兰竹荔枝

  兰竹荔枝,简称兰竹,是荔枝的一个品种。这个品种在福建省荔枝产区均有种植,主要分布在漳州市一带。在龙海市九湖镇,该品种种植面积较广,使该地有“荔枝海”之称。该品种果实一般于6月下旬成熟,为中熟品种;除了用作鲜食,还有其他用途,例如酿酒。1993年,该品种获中国农业博览会铜奖。    兰竹荔枝是荔枝的一个品种,主产于福建漳州,栽培历史较长。在龙海市九湖镇,其栽培历史已达500多年;当地还保存一株500多年生的老荔枝树,年产量保持在600公斤以上,被称为“荔枝王”。该品种为中熟品种,6月下旬成熟,成熟后主要用于鲜食,亦可焙干、酿酒。[1-2]   果实特征     兰竹荔枝果大,呈心脏形,单果重23~30克,果皮龟裂隆起,缝合线明显。果皮鲜红的称红皮兰竹,果皮红绿者称青皮兰竹。果肉厚,乳白色,味甜带微酸,有香气,焦核率高,可食部分占78%。[1-2]   生长特性   植株生长     兰竹荔枝定植以来,生长快、长势旺,3年生树高、冠径都达170cm以上。前期树高大于冠径,后期冠径增长加快,限制了树高的过分增长,增大了结果面积。[3]   果实发育         兰竹荔枝(图2)   [4]兰竹荔枝果实发育全过程需72~76天。果实发育过程可分明显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胚和果皮发育阶段,第二阶段为种子迅速生长阶段,第三阶段为果肉迅速生长和果实成熟阶段。     在果实发育过程中有3次落果高峰:第一次落果高峰出现在4月底到5月初,果实如绿豆大小时,原因是授粉受精不良和养分供应不足;第二次落果高峰大约出现在5月底到6月初之间,当果肉生长包过核的一半,果实达到固定大小的三分之一左右时,原因与病虫为害、营养供应和气候条件有关;第三次落果高峰集中在采收前5~7天内,原因包括病虫为害、雨水过多等。[3]   生长环境     兰竹荔枝在年平均气温19~35℃、1月均温9~12℃,绝对最低温大于0℃的地方都能良好生长和结果。[3]   地理分布     兰竹荔枝在福建省荔枝产区均有种植,主要分布在漳州市[5]一带。根据相关网站2007年发布的介绍,在龙海县(后改龙海市)九湖镇,这个品种种植面积达1.2万亩。[1]     除福建省外,其他省份也有引种,如贵州省[3]、广东省(例如增城市)[2]等。   下一篇:榜山豆皮和豆枝

石码肉粽

  石码肉粽   粽子是我国人民喜爱吃的民俗米制品,有碱粽、咸粽两种。碱粽即甜粽,用糯米拌食用碱而成。咸粽有肉粽、菜粽、豆粽等五、六种。粽子古称角黍。据载,战国后期楚国政治家、大诗人屈原(前340至前277年)在官场屡被贬职放逐,于农历五月初五之日再次被贬逐湘西,路过汩罗江桥上绝望地投江自尽。当地百姓惊悉后,便于每年五月初五用各种形式纪念屈原。用竹叶包粽祭祀后投入江中,沿袭成早期端午节祭祀屈原的活动内容之一。   端午节吃粽子、吃卤面,赛龙舟仍久盛不衰,沿袭千余年,遍及海内外,是家家必备祭品,人人必尝小吃。石码肉粽是早已闻名闽南、台湾及海内外风味小吃,常年旺销的乡食品。   肉粽:由糯米、精猪肉、栗子、海蛎干或虾米、香菇、鸭蛋等原料配制而成。先洗净糯米,放冷水浸半小时,后捞起凉干,回锅拌上卤汤和葱头油,加适量味精,五香粉和酱色糖乌,中火炒半小时。精猪肉或火烧或清炖炒作,栗子要生剥现用。用竹叶包粽,不松不紧,棱角分明,然后用麻绳扎牢。烧煮肉粽,要火旺而稳中,随时加水,不使肉粽露出水面,一般炖上三小时即可出锅食用。龙海物产丰富,原配料应有尽有,传统炖制的肉粽色、香、味、甜俱佳,加上辣酱等佐料食用,令人吃而不腻。相传历代邻县文武-、回乡海外侨胞,乐于寻食石码肉粽传统小吃,一饱口福。石码不少“绑肉粽”师傅还到漳、泉、厦开“石码肉粽”专营店,拓展市场,常年经营,使石码肉粽香飘闽南。下一篇:金定鸡

榜山豆皮和豆枝

  榜山豆皮和豆枝   闻名全国的“龙江风格”发祥地——福建省龙海市榜山镇,生产独具特色的绿色产品——豆皮和豆枝。此产品原料用百分百纯优质黄豆,采用古老的传统工艺制作,营养价值高,名扬东南亚,畅销海内外,颇受消费者的青睐。据统计:12年来,共出口豆皮2346吨,创汇1296万元人民币,出口豆枝864吨,创汇804万元人民币。   豆皮和豆枝,是天然食品,营养价值高,对人的身体有益,而且价格不高,风味独特。其制作方法均采用古老的传统工艺,这里不妨简单介绍一下。   (一)制作豆皮   首先选好优质黄豆,炒到壳裂,尔后弃壳留豆仁;豆仁须浸水5至7分钟,然而用清水洗净,再把豆仁捞起加水磨成浆,用开水冲浆分离豆渣,用纱布过滤,把豆渣丢弃,用锅或鼎把豆浆煮沸,用风扇吹冷,锅或鼎面结成浆皮,用木条挑起,每捞10张豆皮再往锅或鼎加一次豆浆;捞起来的豆皮晾干后压平再包装,一般是10张豆皮包装成1包,也有百张豆皮包成一大包。在制作豆皮时,特别要注意,捞豆仁加水至用开水冲浆,每斤豆皮需用水7斤,不能过多,也不能过少,否则会影响产品合格率。   (二)制作豆枝   选好黄豆,炒到壳裂,去壳留仁,用水洗净,浸水磨豆浆,用纱布过滤,丢弃豆渣,豆浆用大鼎煮沸,用手往鼎中捞起,成条状,放在竹杆上凉干,即成豆枝。下一篇:石码肉粽

海澄“双糕润”

  月港民间每逢岁时节日,婚庆喜事,莫不蒸制糯米糕粿,民间称之为“甜粿”,参配红糖者叫“红甜粿”,参配白糖者叫“白甜粿”,“红白甜粿”各有特色   据乾隆版《海澄县志、卷十六坊里》载:“县口市南市在岐街、东市在新路口,西市在亭下街”,今统称中山路,建县时是一条东往漳浦,西走龙溪的重要衢道,东、西段各树立一座石牌坊,东段新路口称“萃贤坊”(今尚存),西段亭下街称“贞节坊”(已毁);由于过往客人多,小吃店也多种多样,由于“甜粿”耐饿,香甜,生意好,做“甜米果”的就有好几家   民间有这样一段传说,设在亭下街“贞节坊”下一家甜粿店,手艺最高超,销路也最好,老板姓白名祥,为人厚道,被尊称“祥哥”,他蒸制的甜粿被称为“祥哥粿”。他在甜米果蒸制技法基础上不断改进提高,首先他要选择最优质糯米,浸清水约一个时辰,然后捞起磨碎,调拌好糖水,十斤糯米配六斤糖,甜粿有上、下两层,下层配红糖,上层配白糖,糯米粉渗糖水后放置石臼中,用吕木杵槌舂,直至糯米糕粘度像糨糊般软润而止。甜粿上、下两层相叠,厚度下层比上层稍高,约占三分之二,糕面撒上糖冬瓜、肥肉块(约大豆大小),微量碎细盐粒,然后装上蒸笼,铺有一重“豆皮”(豆制品)的笼屉里,炊蒸熟透,散热后再撒上炒过捣碎的花生米、炒过的白芝、油葱,用平板稍为压平,最后切块上市出卖。白祥哥每天铁定蒸制三十市斤糕粿,从配料到蒸熟,他一手包办,成品后就全盘交给他的女儿处理了   他的女儿芳名白秀玉,当白祥哥甜粿生意兴旺时节,他的女儿正好二八年华,长相婷婷玉立,俊俏超群,肌肤白皙柔润,加上心灵手巧,能说会道,所以人称他“秀玉姑娘”或“玉润小姐”,附加父女名字称“祥歌润”,以后定名为“双糕润”,也含有“双糕润”有上下两层之意   白祥交代女儿,三十市斤糯米甜粿要切成一百五十块,每块二市两呈菱形。每天打开店窗,顾客总是挨挨挤挤急买“双糕润”,但她镇静自如,切粿、称重好利索,从未短斤缺两,收钱、找钱也毫无差错,买者都称赞她“一算准”   顾客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万贯富翁海澄“裕丰隆糖行”老板苏二舍,每天清早,他都要亲自到“贞节坊”下争买“双糕润”,一天见不到“玉润小姐”,他便终日万般无耐,买到粿,他即不绝口地夸赞:“好润粿,又白、又香、又甜、又凉冷,好吃又养人,谁见了不嘴馋才怪”。掏钱时,一双滑溜溜眼珠,更是贪婪地死盯住她的身上,边走边回头想多看几眼;没料有一次,一头撞在新路口石碑坊硬石上,额角肿起一块大疙瘩,人问二舍是怎么搞的?他满不在乎谎说:“双糕润色、香、味都逗人喜爱,我舍不得多欣赏几回,回头撞在‘华表’上,不痛无妨。”逗得众人哈哈大笑,稍后,有人编出了俏皮话,说“苏二舍‘目周(眼睛)盯着双糕润,头壳磕在(碰上)华表石’可笑!活该!”这事一传开,成为海澄久传笑料,刁笑那些遇事分心,或办事不瞻前顾后的家伙   海澄“双糕润”确实口感好,又富营养,早已是驰名海内外名点,亲朋戚友相访欢聚,泡茶品尝被视同丰厚礼节;如今台胞以及海外如新加坡、印尼、菲律宾等地华裔,每次回澄,大多忘不了饱尝海澄“双糕润”。目前,海澄“双糕润”制作,大体沿袭旧手艺,仍是闻名海内外名牌小吃。( 龙海)下一篇:紫泥北岸篮

石码金丝烟

  人们在谈到龙海的名优特产时,“石码金丝烟,海澄双糕润(名小吃)”的俗语往往脱口而出。据《石码镇志》(民国抄本)所载:“石码烟丝,自昔驰名……运售台湾、南洋名埠,为出口大宗”。《百草镜说》云:“烟一名相思草,烟品之多,至今极盛。在内地则福建漳州有石码烟,浙江常山有面烟,江西有射洪烟,山东有济宁烟,近日广东有潮烟。”可以肯定当时(清末民初)的石码烟比已列入全国名烟的行列   清末石码先是石麟烟庄的金丝烟最称名牌,蜚声漳、厦一带。稍后华山、万山等烟庄相继崛起。所产金丝烟,尤以华山为最。清光绪六年(1880年)海澄厚境人曾文潜在石码外市街霞美巷口开设一间家庭式的小烟灯点——华山烟庄。时俗每间烟店的柜台上都要常设一盏油灯,供顾客吃烟之用,因此,不叫烟店而通称“烟灯店”。开始,曾文潜全家动手制作,精益求精地提高产品质量,遂得顾客好评,成为一家久负盛名的烟庄。凡是吸过华山烟丝的人,都感到有一种特别的醇香风味。经10年经营,得到侨居国外的亲戚黄燕山的帮助,融资不断,烟庄生意因而大为兴隆。据统计:资金额最多时达十多万银元;产品种类有金丝烟、乌厚烟;商标牌品,行销国内的有白熊牌、西岳牌、华山牌,行销国外的有曾华山、曾福荣、曾聚庆;行销范围,国内有龙溪、海澄、漳浦、漳州、厦门、泉州等地,国外有印尼的雅加达、井里汶、三宝垄、泗水、直噶、梭罗等地,职工人数,最少5人,最多达100人;月产金丝烟750斤~56000斤。“华山”之所以常盛不衰,其生产经营的金丝烟之所以走俏海内外,饮誉东南亚,得益于其与众不同的制作要求和独特的经营方法。首先,在制作上“华山”烟庄做到五个“精”:一、精选调配烟叶,主要采自广东的南雄、浙江东乡、通南、本省的福鼎、周宁、霞浦、平和芦溪等四省八县;二、精用澄清生油;三、精细撕叶抽清中梗;四、精工焙制,火候适中;五、精心包装,装潢完善。其次,在经营上实行五项管理:一、开拓销路,抱定以“质优、价廉、薄利多销”的宗旨开辟市场,拓宽销售渠道;二、产品检验一丝不苟,不合格产品绝不出厂;三、劳工管理精细;四、厂规厂法严格;五、工薪报酬以月固定工薪和计件取酬相结合。除华山烟庄外,万山烟庄产的金丝烟也颇出名。民国元年(1912年)平和县下寨人周涌三到石码开设万山和记烟庄,拥有工人90多人,其产品包装上印有采用“顺成”芦溪正地烟叶为原料的字样,畅销新加坡、印尼等国,年销量达50余吨   解放后,经过合作化、公私合营以至1960年的龙溪、海澄两县合并为龙海县,原两县的所有烟厂均合并改制为“地方国营龙海县烟丝厂”,仍然生产石码金丝烟,所产的“城乡牌”一级烟丝、“荔枝牌”三级烟丝、“白熊牌”、“天坛牌”烟丝和“南溪大桥牌”烟纸,颇受烟民的青睐。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民生活的日益提高,消费习惯的不断变化,卷烟货源充裕,烟丝业务急剧衰败。1989春,国营龙海县烟丝厂连人带厂并入国营“龙海县蜜饯厂”,从此烟丝加工业歇业,盛极一时的“石码金丝烟”遂成历史。(龙海)下一篇:“正忠信”菜刀

石码五香

  “石码五香”是龙海传统名小吃。长期以来,每逢过年过节、婚寿喜庆,家家户户必备卤面,配以五香条来招待亲朋好友,这已成了石码的传统民俗。   “石码五香”的主要原料是:猪瘦肉、淀粉、洋葱、精盐、味精、砂糖、五香粉等。具体做法是:先把猪瘦肉切成小块,加上适量淀粉、葱花、精盐、味精、砂糖、五香粉等,用适量的水调研成馅,以豆腐衣为外皮,裹成直径约2至3厘米的长条状的“五香生坯”。食用时,先在油锅中放入适量油,中火至油五成热后,放入“五香生坯”炸3—5分钟,待五香条成金黄色浮上后,即可取出,切成若干小段,配上蕃茄汁或辣椒酱、酸萝卜片等,趁热食之,外酥内嫩、醇香可口、回味无穷。   五香是流传在闽南一带的风味小吃,有着悠久的历史。号称“五香大王”的“石码常满五香”系由张渊军先生集各家之所长,经十六年的不懈努力,对“石码五香”配方进行系统改良,采用传统手工制作工艺,选用上等猪瘦肉,调以上等佐料精制加工而成,产品远销厦门、泉州、福州、莆田、龙岩及港澳台等地。“石码常满五香”在2000年第二届中国烹饪协会评比认定活动中,从全国众多知名小吃中脱颖而出,成为漳州市唯一荣获“中华名小吃”荣誉称号的产品。   下一篇:龙海蚝仔煎

龙海水仙花

  水仙花是龙海市的名优特产。因龙海隶属漳州,故历来以“漳州水仙花”名世。水仙花、片仔癀、八宝印泥素称漳州“三宝”。它以球大、形美、花多、味香、期长而驰名海内外,素有“天下水仙数漳州”的称誉。水仙花是漳州市花,福建省花;1987年6月入选中国十大名花;产地龙海市九湖镇,于2000年被国家林业部、中国花协评为“中国水仙花之乡”   水仙花别名雅蒜、天葱、丽兰、凌波仙子、洛神、玉清、玉霄、姚女花、女史花等。石蒜科水仙属,多年生宿根草本,地下有鳞茎,叶狭长、丛生。龙海水仙花有两个品系:单瓣花,花被六裂,平展如盘,白色,副冠黄色,盏形,端坐盘中,名“金盏银台”,俗称“酒盏”、“单叶”水仙;复瓣花:花被12裂,花皱团簇,上端素白,下端淡黄,名“玉玲珑”,俗称“百叶”、“千叶”水仙。两种品系均花态俊雅,芬芳馥郁   我国栽培水仙花已有千多年历史,到了宋化已盛极一时,其时龙溪县(龙海县前身)亦已栽培,且为士人所喜爱。南宋间,任过漳州知州的杨万里、朱熹、刘克庄、赵以夫,龙溪县丞徐玑和邑人陈淳(1159~1223)等均有吟咏水仙花的诗词传世。漳州水仙花产地近千年来,集中在圆山东南麓琵琶坂周边地区——九湖镇的蔡坂、洋坪、新塘、下庵、大、小梅溪、田中央等村,近十年来已扩展至本镇其他村和颜厝、榜山、角美、海澄、港尾等乡镇   《广群芳谱》载:“水仙花江南处处皆有之”。何以数百年来,漳州水仙花能异军突起,独享盛名,而他处却湮没无闻?主要得益于龙海花区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花农积累了丰富、独特的栽培经验。水仙花具有秋生长、冬发花,春贮养分,夏季休眠的特性。需要冬季温暖湿润,少霜雪的生长环境。龙海主产地圆山琵琶坂,北有风障,西有疏林,无雪微霜,山泉长流,土壤疏松,土层深厚,排水良好,虽是冬季,而花田温暖湿润,构成一个得天独厚栽培水仙花的优良环境。更由于龙海花农在世代栽培水仙花过程中,不断积累,研创了“三年复种”和“人工阉割”等独特栽培技术,使花头增大,形态独特。即:用“二年生”鳞茎分蘖的小鳞茎为种子,于每年霜降种下,次年芒种挖起收藏,复种三年,方上市出售;第三年复种前,对经过栽培2年的鳞茎,进行特殊的阉割处理再种下,这种独特栽培方法,打破了植物生长自然规律,培育出的成熟鳞茎(商品球,俗称水仙花头),中间主鳞茎特大,两侧具有一对或二对小鳞茎相连,这种形态在水仙植物中十分罕见,令国内外植物学家和园艺家赞赏称奇   龙海不仙花的品质和产量居全国首位。清末,水仙花的种植面积已达千亩;抗日战争期间,最低年份仅种46亩。解放后至1978年,年种100~400亩(其中1972年仅种70亩),1979年后种植直线上升,1979年超500亩,1981年超千亩,1986年超2000亩,1999年后达万亩,产花头4000万粒,创值达亿元   龙海出产的水仙花,历来是主要的花卉出口商品,给产区带来较高经济效益。明隆庆三年(1569年),水仙花作为商品从海澄月港输出国外。清乾隆版《龙溪县志》、《漳州府志》载:“闽中水仙,以龙溪为第一,栽其根至吴越,冬发花,时人争购之。”厦门海关年度贸易报告中有水仙花出口的记录:清同治三年(1864)水仙花球输出口值(包括内销,下同)2800银元,宣统三年(1911)出口增加到386.729万粒,价值为45353海关两。据龙溪县建设科民国二十三年四月农村调查统计,“水仙花年产5万担,350万粒,价值40万元。由石码运往厦门分销上海、广东、香港、美洲等地,其输出口岸以苏(上海)、粤为最多,而货价以英、美各埠为最佳。”民国二十一年,本籍商人陈润生、林主达在香港设行经营漳州水仙花,以“宜春”为商标注册登记,赢得顾客信赖,此后,“宜春水仙”驰名中外。建国后,1956年恢复出口,1956~1976年,年均外销在20~30万粒左右;80年代初,年输出量在60万粒左右,1987年外销达300多万粒,1999年,出口创汇达3500万港元   龙海水仙花具有主鳞茎肥硕,侧鳞茎匀称,箭多花繁(每鳞茎能抽花5~9箭,多的达15箭,每箭开花5~11朵,是世界公认的多花水仙),色美香郁,优雅多姿的特点,为水仙花爱好者“据形授意”雕刻培育各种水仙雕刻造型盆景,提供理想花头。漳州水仙花雕刻技艺,在清代已闻名国内外。水仙雕刻分为动物、植物、人物形态以及风景、器具等九大类百余种造型。千姿百态,维妙维肖,妙趣横生。近30年来,漳州花农和广大水仙花雕刻爱好者,继承民间传统技艺,并通过举办花展、竞赛评比、不断提高、创新,创造出不少造型,先后在香港、澳门、新加坡和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举办花展,受到人们赞赏,提高了水仙花观赏价值。  水仙花素洁清雅,超凡大群,她那“含香体素欲倾城”的香姿,“不许淤泥侵皓素”的品格,“不怕晓寒侵”精神和只凭一勺水,到处生根发芽,迎春开放,而深受人们喜爱,视为吉祥如意、和平友好的象征,千家万户不可或缺的“岁朝清供”的珍品。难怪清朝康熙皇帝也不禁赋诗称赞曰:翠帔缃冠白玉珈,清姿终不污泥沙。骚人空自吟芳芷,未识凌波第一花   1959年开始,漳州水仙花,登上中南海、人民大会堂、钓鱼台国宾馆的厅堂茶几,成为国家大型庆典活动、国家领导人接见外宾的迎春花、迎宾花。改革开放以来,漳州、龙海通过花展、花节、新闻传播等形式,使漳州水仙更加四海驰名。1981年5月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到龙海摄制《凌波仙子》纪录片,在全国播映;同年冬,龙海县首次在香港海洋公园、北京北海公园同时举办福建漳州水仙花展,向广大水仙花爱好者展视和传播水仙花雕刻造型艺术,被誉为“有性命的艺术珍品”,轰动京港,盛况空前,蔡坂花农张北山大展览现场和香港电视台表演水仙花雕刻技艺,被香港多家报刊誉为水仙花雕刻大师。1985年中国南极考察队携带的漳州水仙花,在南极中国城站,傲然盛放、飘芳吐艳。1990年漳州举办水仙花雕刻艺术大奖赛,参赛展品1500件。同年,中国邮票发行公司设计师万维生为漳州创作T147《水仙花》纪念邮票5枚发行全国。1991年1月,中国花卉协会,国家旅游局、漳州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漳州·中国水仙花节”。2002年漳州水仙花获福建省首批通过“原产地标记”注册产品。2002年11月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第五套人民币“五角硬币”上雕镂有水仙花,“5元纸币”防伪标志中有水仙花水印。( 龙海)下一篇:石码五香

东美香脯糕

  东美香脯糕是福建省漳州市龙海市角美镇东美村的特产。东美糕又名香脯糕,庆春糕,东美庆春香脯糕入口即化,清凉润喉,不仅可作为上等茶料,也可调糊成为老人、孩子的美味佳肴。   东美香脯糕,发源于龙海市角美镇东美村,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2010年,东美香脯糕制作技艺入选漳州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东美村位于角美镇西南部,历史悠久,村内至今还留存有数座建于明朝的道观与石牌坊。东美在明末清初时就有大量人口下南洋谋生,所以,这里还是有名的侨村。这里地处平原,富庶丰饶,食物的来源与种类十分丰富,也因此东美人对食物的烹调和制作向来十分考究。村里有条古街名叫火烧街,从前这条街上全是小吃店,整条街从早到晚都冒着炊烟,因此称为“火烧街”。光阴荏苒,火烧街的烟火味已逐渐飘散,但与火烧街相邻的另一条古街——后面街,却因为一样小吃而名垂千古。      相传,明崇祯年间,后面街有位姓郭的老人,以绿豆磨粉为原料,制作出了一种糕点,它清香怡人、入口即化、清凉润喉,深受乡邻喜爱,人们称它为香脯糕。东美人喝乌龙茶时,喜欢配一口香脯糕,也常将香脯糕调成糊喂养婴孩;过年过节,家家户户必备东美香脯糕招待亲朋好友。经过300多年的传承,东美香脯糕从佐茶糕点演变为了闽南民俗符号,直至今天,龙海地区婚寿喜庆、祭祀敬祖,香脯糕仍是必备礼品。   香脯糕制作有绿豆粉炒制、葱头加工、搅拌揉捻、手工印制等八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是一项精细活,极有讲究。绿豆粉是香脯糕的主要原料,首先要精选当季绿豆研磨成的绿豆粉,将绿豆粉翻炒后过筛,再粉碎翻炒,反复三遍以上,炒熟后贮藏于大缸之内,放置阴凉干燥处,几经翻缸,达三、四十天后贮存备用。当绿豆粉、香酥红葱、蔗糖粉等原料都备齐后,按比例将这些原料用人工慢慢搅拌混合,搓揉均匀,制作成糕粉。将糕粉填充到花梨木印模内,再按平揿实,翻身敲出,即成东美香脯糕。   从前,东美村制作香脯糕的作坊有好几家,然而随着时代变迁,利润低薄的香脯糕产业逐渐式微。佳庆食品厂是仅存的几家作坊中规模最大的一家。   下一篇:程溪金蝉

龙海文旦柚

  龙海文旦柚

龙海市下属行政规划区域特产


地区 特产
石码镇 石码五香 “正忠信”菜刀 金定鸭 浮宫杨梅 程溪金蝉 九湖兰竹荔枝 江东鲈鱼 兰竹荔枝 程溪菠萝 白水贡糖 榜山豆皮和豆枝 石码肉粽 海澄“双糕润” 石码金丝烟 龙海水仙花 龙海文旦柚
海澄镇 海澄“双糕润” 金定鸭 浮宫杨梅 程溪金蝉 九湖兰竹荔枝 江东鲈鱼 兰竹荔枝 程溪菠萝 白水贡糖 榜山豆皮和豆枝 石码肉粽 石码金丝烟 龙海水仙花 石码五香 龙海文旦柚 东美香脯糕
角美镇 江东鲈鱼 东美香脯糕 角美良才芋 金定鸭 白水贡糖 浮宫杨梅 程溪金蝉 九湖兰竹荔枝 兰竹荔枝 程溪菠萝 石码肉粽 榜山豆皮和豆枝 海澄“双糕润” 石码金丝烟 石码五香 龙海水仙花
白水镇 白水贡糖 金定鸭 程溪菠萝 浮宫杨梅 程溪金蝉 九湖兰竹荔枝 江东鲈鱼 兰竹荔枝 榜山豆皮和豆枝 石码肉粽 海澄“双糕润” 石码金丝烟 石码五香 龙海水仙花 龙海文旦柚 东美香脯糕
浮宫镇 浮宫杨梅 金定鸭 程溪金蝉 九湖兰竹荔枝 江东鲈鱼 兰竹荔枝 程溪菠萝 白水贡糖 榜山豆皮和豆枝 石码肉粽 海澄“双糕润” 石码金丝烟 龙海水仙花 石码五香 龙海文旦柚 东美香脯糕
程溪镇 程溪金蝉 金定鸭 白水贡糖 程溪菠萝 浮宫杨梅 九湖兰竹荔枝 江东鲈鱼 兰竹荔枝 石码肉粽 榜山豆皮和豆枝 海澄“双糕润” 石码金丝烟 石码五香 龙海水仙花 龙海文旦柚 东美香脯糕
港尾镇 金定鸭 程溪菠萝 白水贡糖 程溪金蝉 九湖兰竹荔枝 江东鲈鱼 兰竹荔枝 浮宫杨梅 榜山豆皮和豆枝 石码肉粽 海澄“双糕润” 石码金丝烟 石码五香 龙海水仙花 龙海文旦柚 东美香脯糕
九湖镇 九湖兰竹荔枝 金定鸭 白水贡糖 程溪菠萝 浮宫杨梅 程溪金蝉 江东鲈鱼 兰竹荔枝 石码肉粽 榜山豆皮和豆枝 海澄“双糕润” 石码金丝烟 石码五香 龙海水仙花 龙海文旦柚 东美香脯糕
颜厝镇 金定鸭 程溪菠萝 白水贡糖 程溪金蝉 九湖兰竹荔枝 江东鲈鱼 兰竹荔枝 浮宫杨梅 榜山豆皮和豆枝 石码肉粽 海澄“双糕润” 石码金丝烟 石码五香 龙海水仙花 龙海文旦柚 东美香脯糕
榜山镇 金定鸭 程溪菠萝 白水贡糖 程溪金蝉 九湖兰竹荔枝 江东鲈鱼 兰竹荔枝 浮宫杨梅 榜山豆皮和豆枝 石码肉粽 海澄“双糕润” 石码金丝烟 石码五香 龙海水仙花 龙海文旦柚 东美香脯糕
紫泥镇 金定鸭 紫泥北岸篮 溪墘红蟳 白水贡糖 程溪金蝉 九湖兰竹荔枝 江东鲈鱼 兰竹荔枝 浮宫杨梅 程溪菠萝 榜山豆皮和豆枝 石码肉粽 海澄“双糕润” 石码金丝烟 龙海水仙花 石码五香
东园镇 金定鸭 程溪菠萝 白水贡糖 程溪金蝉 九湖兰竹荔枝 江东鲈鱼 兰竹荔枝 浮宫杨梅 榜山豆皮和豆枝 石码肉粽 海澄“双糕润” 石码金丝烟 石码五香 龙海水仙花 龙海文旦柚 东美香脯糕
东泗乡 金定鸭 程溪菠萝 白水贡糖 程溪金蝉 九湖兰竹荔枝 江东鲈鱼 兰竹荔枝 浮宫杨梅 榜山豆皮和豆枝 石码肉粽 海澄“双糕润” 石码金丝烟 石码五香 龙海水仙花 龙海文旦柚 东美香脯糕
隆教畲族乡 金定鸭 程溪菠萝 白水贡糖 程溪金蝉 九湖兰竹荔枝 江东鲈鱼 兰竹荔枝 浮宫杨梅 榜山豆皮和豆枝 石码肉粽 海澄“双糕润” 石码金丝烟 石码五香 龙海水仙花 龙海文旦柚 东美香脯糕

龙海市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