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云南省 >>昆明 >> 五华区 >> 厂口街道

厂口街道特产大全


特产 简介
昆明五华山

  五华山在昆明城内,东有祖遍山拱揖,北有圆通山比肩,是昆明城区的最高点。现在云南省人民政府所在地。登山俯视,街道纵横交错,新旧建筑鳞次栉比,车来人往,似一条条彩色的河流;抬头远望,楼塔城廓,锦绣田园,雄峻西山,秀丽滇池,历历在目;入夜,灯花银海,绚丽多彩。实为观昆明全景的胜地。  早年,这里原是一片青林垂影,亭台掩映的风景区。山上有五华寺,又名悯忠寺。据支渭兴《悯忠寺记》说: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忽哥赤云南王、平章赛典赤等,于山顶建五华大殿,匾曰:“悯忠寺”。“其地左蟠龙,右玉案,滇池朝于前,商山耸于后。设像五,如来居于其中,周檐四壁绘画诸佛菩萨神龙之仪形,范金填彩,绚烂人目。其殿制高爽宏丽,重檐叠拱,奇巧异乎它构,真一方兰若之甲也”。后遭兵火损坏,明代加以改建,内有聚远楼、无边楼,旷怡、泰然、净明、真意等亭台。云南当政者沐氏,每遇良辰暇日,常与宾客游。每来“必登‘聚远’而望”,及倦,“相牵入‘真意’焚香传茗。”(《泰然  堂记》)。诗人墨客,亦常登临,留下了许多记胜抒情的诗章。其中一首写道:“五华之山山上头,俯视东海如浮沤。虽无四万八千丈,亦有五城十二楼。翠渠影落中天晓,玉柱光含大地秋。何日相逢陪杖履,西风林外一长讴。”(韩宜可诗)日本僧人昙演,曾居此,并与镇守云南的沐氏有往还。他曾与都督同知木僖在星回节登楼观火炬,有诗记云:五华之山千仞高,上有危构凌云霄。  是岁季夏廿五夜,满城燃炬歌喧嚣。  我时登楼试远眺,风景仿佛如元宵。  上烛苍穹耿海汉,下射碧海愁鲸鳌。  千门万户焰烁烁,远村近廓光昭昭。  一天星斗下人市,塞衢匝市喧儿嘈。  ……  诗以准确生动、充满色彩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民俗风情画,这出自一位日本诗僧尤为可贵。明末,大西军的首领由蜀至滇,就山创立宫阙,李定国自安隆迎永历帝居此。吴三桂入滇,据为宫室。吴周政权灭亡后,在山南麓建五华书院,光绪年间,又改建师范学堂。民国年间,这里是省公署所在地。  五华山虽小,却远近驰名。在云南近现代史上记录下威武雄壮的一页。辛亥革命,武昌发难,云南最先响应。1911年10月30日(阴历九月九日),云南革命党人,举兵起义,进攻总督府及设在螺峰街的军械局,清军十九镇统制(师长)锺麟同、总参议靳云鹏等,指挥军队抢占五华山负隅顽抗。革命党人英勇进击,前仆后继,终于夺取了五华山,拿下了军械局,打死锺麟同,靳云鹏落荒而逃。结束了清王朝在云南的统治,取得了云南辛亥革命的胜利。以蔡锷为首的新政权,将五华山优级师范学堂改作都督府。  五华山,成了云南政治中心。在这场革命中,年轻的-同志,亲自参加战斗,后来,他曾写诗回忆:“传遍军书雁字斜,誓拼铁血铸中华”;(《江阳唱和集》)“靳逃锺死人称快,举出都督是蔡锷。五华山上树红旗,出师两路援川鄂。”(《辛亥革命杂咏》)这些,都是重九起义的生动写照。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政府,结束了数千年的封建统治。但野心家袁世凯窃夺了胜利果实,倒行逆施,实行-统治,并进而称帝复辟。素怀正义之心、爱国之念的云南人民,以一隅而天下先的英雄气概,首先举起反袁护国的旗帜。起义的组织者们曾先后多次秘密商议,积极筹备。  至1915年12月20日,蔡锷来滇,次日共决大计,发出要袁世凯永除帝制、惩办元凶的通电,并限两天答复。12月22日深夜,参加起义的云南重要文武-:唐继尧、蔡锷、李烈钧、任可澄、罗佩金、戴勘、张子贞、黄毓成、顾品珍、殷承  、陈廷策、刘法坤、成桄、孙永安、赵又新、杨杰、  翼翘、叶成林、欧阳沂、何海清、马为麟、吴和宣、盛荣超、邓埙、唐继禹、李沛、李友勋、徐进、马聪、秦光第、李修家、李朝阳、董鸿勋、赵式铭、李琪、胡道文、王伯群、李雁宾、庾恩  等数十人,于五华山光复楼歃血为盟,誓曰:“拥护共和,吾辈之责;兴师起义,誓灭-。成败利钝,与同休戚;万苦千难,舍命不渝。凡我同人,坚定持力;有渝此盟,神明必殛。”至25日,袁世凯仍不答复,于是通电全国,云南宣告独立。以唐继尧为都督,以蔡锷为第一军总司令兵出四川,以李烈钧为第二军总司令出兵粤桂。揭开了护国战争的序幕。护-正义在胸,英才济济,指挥得宜,北攻四川,  战泸叙;挥军贵州,逼迫湘鄂;东插滇南,直指粤桂。出师一月,贵州宣告独立;逾二月,广西相继独立;至四、五月,广东、浙江、陕西等省又先后独立;最后,连袁世凯心腹控制的四川、湖南也慑于护-的军威宣告独立。逼得袁世凯众叛亲离,四面楚歌,在举国唾骂声、讨伐声中,于1916年6月6日死去。护国战争,取得胜利。云南在全国的影响亦大为提高。-同志,在这场战争中屡建奇功,并有诗记胜:“中原灵气在仓山,威势飞扬在远关;史秽推翻光史册,-再铸重人间”。(《江阳唱和集》)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南联合大学是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天津南开大学联合组建而成的。三校一开始是迁至湖南合组为长沙临时大学,并于1937年11月17日开始上课。这个日子后来被定为联大校庆。随着日寇的进逼,长沙危急,三校又迁往云南昆明。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位于云南省昆明市老城北门街。旧址内有闻一多篆书“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冯友兰撰碑文,详载日本帝国主义自清光绪年甲午(1894年)以来,特别是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大举入侵,国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私立南开大学迫于形势南迁至昆明,联合组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设理、工、文、法、商、师范等学院。抗战胜利后,1946年5月4日学校回迁。  在校园东北角矗立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此碑立于抗战胜利后,西南联大撤消,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北返前夕的1946年5月4日,纪念碑由西南联大文学院院长冯友兰先生撰文,中文系教授闻一多篆额,中文系教授、系主任罗庸书丹,因而被称为现代的“三绝碑”。纪念碑碑体雄壮,书法遒劲,文采飞扬,意蕴深广,气势恢宏,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文学价值。  纪念碑作为西南联大的历史见证,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被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和海内外的联大校友所珍视,观睹奇意,魂牵梦萦。1988年,为纪念西南联大建校50周年,北京大学和西南联大北京校友会一致决定对矗立在云师大校园内的西南联大纪念碑进行复制,复制碑立于北大勺园内,翌年5月4日,复制碑落成。当年撰写碑文,如今年已94岁高龄的冯友兰先生,亲手为复制碑揭幕,并援引自己43年前撰写的碑文内的话对记者说:“西南联合大学之终始,岂非一代之盛事,旷百世而难遇者哉。今天,联大精神仍应弘扬光大之!”  从西南联大走出来的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著名专家以及著名作家,更是难以计数,如刘国光、汪子嵩、黄丹森、任继愈、朱德熙、王均、马识途、汪曾祺、许国璋、王佐良、陈羽纶等。  在联大的师生名录里,陈寅恪、陈省身、华罗庚、周培源、冯友兰、费孝通、吴大猷、杨振宁、李政道、闻一多等人的名字赫然其中。新中国成立后的两院院士中,联大师生有164人;在我国2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有6位是联大学生;2000年以来获国家最高科技奖的9位科学家中,有3位是联大学生……在当年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在战火中成立的西南联大创造了一个奇迹。   西南联大学生中的许多人后来成了著名的政治家,有的进入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行列,如: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彭佩云等;其中有不少人担任了部长、副部长级干部,他们是:教育部部长何东昌;航空航天工业部部长林宗棠、财政部副部长李明、国家测绘总局局长李曦沐、驻美大使章文晋、驻坦桑尼亚大使何功楷。  今天,当人们回顾联大历史,看到的是:群星璀璨,熠熠生辉。从西南联大走出来的人杰为中华民族乃至世界民族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永远名垂名册。  西南联大短暂的9年时间里,为中国教育史乃至世界教育史写下了光辉的篇章。长期以来,国内外学术界和教育界的著名人士都非常关心对这所学校的研究,一位花了30年时间来研究西南联大9年历史的美国学者在西南联大建校50周年纪念时说:“正当某些国家大量借鉴于西方教育的经验之时,中国人却能以他们现代化的教育制度引以自豪,并且在半个世纪以前,就能够产生一所具有世界水平的大学,这所大学的遗产是属于全人类的!”

西南联大纪念碑

西南联大纪念碑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在云南师范大学校园内,“一二·一”四烈士墓西侧,有冯友兰撰文、闻一多篆额、罗庸书丹的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座呈圆拱形,高约5米,宽约2.7米,中嵌石碑。碑文约1000余字,记述了联大创办的始末及其特点,是联大在昆明的重要遗迹。  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爆发,日军南侵,平津危急。原在北平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天津的南开大学,奉命迁于湖南,合组为长沙临时大学。以三校校长蒋梦麟、梅贻琦、张伯苓为常务委员,主持校务。于当年11月1日上课。继而上海、南京陷落,武汉震动,1938年1月20日,临大正式宣布迁云南。数百名师生徒步3000余里,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跋涉,于4月26日抵昆明,设理工学院于昆明,设文法学院于蒙自,改名为“西南联合大学”,于5月4日上课。同年冬,增设师范学院。一学期后,文法学院亦回昆明。直到1946年“五四”,联大结束,三校分别迁回平津,历时整整8年。  组成联大的三校,虽有各自独特的经历,但都富于爱国的传统,师生中有不少人是“五四”运动和“一二·九”运动的直接参加者;师生们从北到南,由东而西,目睹山河破碎,人民受难,更加激发了爱国热情;特别是由于中国0地下党组织的艰苦斗争和宣传教育,进步的声音,革命的思想,在西南联大广为传播。联大在皖南事变前和1943年“五·四”以后,民主空气活跃,曾举行过盛大的“五四纪念周”,带头发起过“一二·一”爱国-,培养和锻炼了不少爱国青年,一时被誉为“民主堡垒”。联大三校,又都是国内著名大学,三校联合,人才荟萃,学者云集,各显所长,五色交辉,相得益彰;校方尚能尊重“五四”以来,蔡元培先生在北大倡导的“兼容并包”的精神,提倡学术民主,影响所及,学生中亦沿袭成风,学术团体林立,壁报众多,互相争鸣,相互切磋,思想活跃,注重求实。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造就了一大批人才。   8年之中,毕业于联大的学生2000余人,前后进-大学习的约五六千人。其中有不少人,今天已成为各个领域的骨干和知名学者。为缅怀八年支持之辛苦,纪念三校“为一体,如胶结;同艰难,共欢悦”的珍贵历史,在抗日战争胜利后,联大各校即将复员北返之际,校方决定“以此石,象坚节,纪嘉庆,千来哲”。  从1946年5月4日立碑到现在,40多年了。这所大学早已不存在,但它那光荣的革命传统,优良的学风,仍然深深地留在云南各族人民心中;当年那些茅草、土坯筑成的校舍,早已为一幢幢的高楼所代替,只是在烈士墓前,还留下了一小幢教室,作为纪念;但同它共过忧患的人,却对她留下了亲切的记忆。不少国内外知名人士,常到这里探望,有的外国学者,还不远万里,远涉重洋,专门来研究“西南联合大学校史”、探求它成功的秘诀。碑的背面,还有联大校志委员会纂列的、由唐兰篆额、刘晋年书丹的联大“抗战以来从军学生题名”碑。上列834人从军名单,为研究联大与抗日战争的关系,留下了确凿的史料。  近年来,国内外慕名前来参观者络绎不绝。王力教授1983年8月重返故地,感慨良多,有《缅怀西南联合大学》诗云:“芦沟变后始南迁,三校联肩共八年。饮水曲肱成业,结芭筑室作经筵。熊熊火炬穷阴夜,耿耿星河欲曙天。此是光辉史一页,应教青史有专篇。”杨振宁博士多次回校参观,并在联大纪念碑前,带领家人满怀热情地唱起了联大校歌……   

昆明莲花池

   昆明莲花池公园位于昆明市区北部、圆通山西北面,商山下,池侧有水口,水满时流入盘龙江。据史料记载:莲花池源于唐代,到了明朝初年就是“滇阳六景”之一,有“龙池跃金”的美誉。传说池里有五个龙眼,百年来一直是清泉涌流。据明代《云南府志》载,商山之麓“下有冷泉,名莲花池,浴之可以去风疾”。也就是说人们还相信在莲花池里洗浴可以治病。  昆明莲花池公园

昆明筇竹寺

昆明筇竹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筇竹禅寺,坐落在昆明西北郊逶迤连绵的玉案群峰之中。这里古树苍郁,林壑幽深,云雾晴岚常绕山巅,筇竹古刹掩映密林,是滇中著名佛教禅寺;  筇竹罗汉是云南昆明市西郊玉案山有名的寺庙筇竹寺的彩塑。这些彩塑是清光绪年间由四川省合川民间雕塑家黎广修率弟子六人历时七年才完成的。黎广修能书善画,多才多艺,他塑造罗汉的形象不受陈规约束,在佛教神像中最接近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五百罗汉是中国佛教艺术中十分可贵的文化遗产;  明宣德九年(1434年)郭文的《重建玉案山筇竹禅寺记》称:“玉案山筇竹禅寺,滇之古刹也。爰自唐贞观中,鄯阐人高光之所创也。”碑文还叙述了“筇竹传奇,犀牛表异”之神话:“初,光偕弟智,猎于西山,有犀跃出,众逐之,至寺之北壑,失犀所在。仰视山畔,见群僧状甚异常。驰往觅之,又无所睹,惟所持筇竹杖植于林下,众弗能拔。翌日,往视之,则枝叶森然矣。光昆仲于是异之,知其为山灵示显福地也,乃建寺处,以居僧徒,因以'筇竹'名焉。然是时滇人所奉皆西域密教,初无禅讲宗也。”;  筇竹寺于明永乐十七年已亥(1419年)毁于火灾。永乐二十年壬寅(1422年),沐晟、沐昂主持重修筇竹寺,至宣德三年戊申(1428年)竣工,历时六年,形成比元代规模更大的寺庙建筑群;  清代筇竹寺历经修葺,规模最大的一次修建为清光绪九年(1883年)至光绪十六年(1890年),筇竹寺住持梦佛大和尚,请来四川鲁班会“隆昌帮”、“蜀东帮”古建筑维修工匠,重修山门、天王殿、大雄殿、华严阁,两庑厢房及庖湢库庾。大雄宝殿南北两壁及天台来阁、梵音阁,从四川合川县聘请泥塑艺术大师黎广修(字德生),带着徒弟重塑五百罗汉。筇竹寺五百罗汉泥塑,摆脱佛教传统泥塑“千佛一面”的呆板模式,是以现实生活各个阶层丰富的人物形象与佛教传奇故事相结合的创作手法创作的,罗汉形象如同社会众生。不同的性格,喜怒哀乐的神态,都被刻画得惟妙惟肖。泥塑采用中国传统石黛、石蓝、石绿、靛青等矿物、植物颜料彩画,色泽淡雅而不褪色;  20世纪60年代初期,中央美术学院曾把中国著名八大佛寺的五百罗汉塑像逐个摄影鉴定,昆明筇竹寺的五百罗汉塑像与新都宝光寺、北京碧云寺、苏州西园寺、武汉归元寺、山西五台显通寺、常州天宁寺、长沙开福寺的罗汉塑像比较,艺术成就最高,是我国泥塑佛像中的珍品,被誉为“东方雕塑艺术宝库中的明珠”;  筇竹寺历代碑刻楹联令人目不暇接,这些宝贵的历史文物、艺术瑰宝,构成筇竹寺灿烂的古代文化艺术。2001年6月25日,筇竹寺作为清代古建筑,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址:昆明市五华区玉案山上(距城区12公里)  类型:古迹寺庙  游玩时间:建议1小时  开放时间:  8:30-17:00  门票信息:  门市价:10.0元  

“一二.一”四烈士墓

“一二.一”四烈士墓为云南省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在云南师范大学(原昆明师范学院)校园东北隅,有座青竹和翠柏掩映的“一二·一”四烈士墓。墓道前方矗立着两根石柱,顶端是鲜红的火炬;石柱基座上,刻有闻一多先生撰写的《一二·一运动始末记》,墓后石屏为自由神浮雕:无数青年跟随自由女神,奔向自由,呼唤光明。浮雕下,刻有感情深挚的悼诗:  “死者,你们什么时候回来?”  “我们从来没有离开这里。”  “死者,你们怎么走不出来?”  “我们在这里,你们不要悲哀。  我们在这里,你们抬起头来。”  “那一个爱正义者的心上没有我们?  那一个爱自由者的脑里没有我们?  那一个爱光明者的眼前看不见我们?”  烈士墓四周围有铁链栅栏,整个墓地庄严肃穆。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群众来这里瞻仰、凭吊;广大青少年常到这里扫墓、悼念。那是难忘的1945年,中国人民经过8年的流血牺牲、艰苦奋战,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渴望有一个和平、民主、安定、统一的新中国。然而,-却蓄意挑起内战,妄图把人民重新推入内战的血海,把中国推向黑暗、-的深渊。富于爱国传统的昆明青年,勇敢地站出来呼吁和平,反对内战;要求民主,反对-。11月25日,西南联大、云大等样的6000余名师生联合召开时事晚会,遭到反动派阻挠、破坏,并鸣枪放炮威吓,还诬蔑爱国师生为匪。师生们不甘屈服,奋起-,却遭到反动派的血腥-。1945年12月1日,-当局派遣反动-、特务冲进学校,向赤手空拳的师生投掷手榴弹,于再、潘琰、李鲁连、张华昌等四人中弹牺牲,10余人受重伤。这就是震惊全国的“一二·一”惨案。面对反动派的屠刀,昆明爱国青年并没有退下。全市30余所大中学校的学生联合-;昆明市10余群众到校园祭悼烈士;延安、成都、重庆、上海等地都-声援;省内楚雄、玉溪、墨江、宣威、昭通等各中学相继响应。斗争取得积极成果。为中国青年运动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为纪念烈士,鼓舞后继者昆明市中等以上学生-联合会,决定用当时社会各界人士的捐款,在西南联大校园(今云南师范大学)内修建四烈士墓。1946年3月17日,在举行了30000人参加的出殡--后,将四位烈士安葬在这里。解放后,四烈士墓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1年起又在墓前左右侧修建“一二·一”运动纪念馆,展出有关图片、文物。   

昆明熊庆来李广田故居

昆明熊庆来李广田故居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熊庆来故居座落于云南大学校本部会泽院和至公堂东侧,“考棚”前的一座二层楼房,故居占地面积308平方米,现由云南大学文物管理办公室管理。此故居始建于1937年,座北朝南,一楼为熊庆来先生的接待室,二楼为卧室或办公室。主体建筑为土木结构二层楼房。  熊庆来故居是1937年建盖的,1957年至1968年,这里还居住过一位名人,他就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诗人、文学家,原云南大学校长李广田。李广田与原党委书记高治国密切合作,使六十年代的云南大学进入了一个辉煌时期。也就是说,这里是云南大学历史上两个辉煌时期的两位校长的住所。1968年以后此楼一直作为办公室(原马列部办公楼)。1999年7月,学校决定拆除此楼,校文物办根据很多教授和专家的意见:“熊庆来故居是学校的文物,应予保留,以作纪念。”校文物办遂将这些意见反映给校领导,后经校党委书记批示后,这件十分重要的文物才得以保留下来。2000年4月11日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访问云大,他特意到熊庆来故居参观,并回忆起少年时在此与熊庆来之子熊秉明一起学习、玩耍,看到严济慈、陈省身、朱德祥等老一辈科学家到此切磋学术的情景。他说这里的气氛熏陶着一代科学家。2003年,在云南大学建校80周年之际,熊庆来、李广田故居展览正式完成并对外开放,至今已接待国内外嘉宾4000多人次。  熊庆来故居为抗战时期保留下来重要的近代建筑,它记载着我校革命斗争和光辉历史的伟大业绩,是宣传和弘扬云南大学悠久历史和独特办学精神以及曲折发展历程的重要资源。  2001年10月,经昆明市文物普查工作专家组评议,该房屋已被确定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8月,由省政府专家组确定校内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列为省级重点文物。2006年在国家人文地理杂志刊物《中国高校最美地方排行榜》选美中国高校八座大师故居之一。    熊庆来 (1893~1969)  熊庆来(1893.09.11--1969.02.03),字迪之,出生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市息宰村,中国现代数学先驱,中国函数论的主要开拓者之一,以“熊氏无穷数”理论载入世界数学史册。1907年,考入昆明方言学堂。1909年,升入云南英法文专修科。1911年进入云南省高等学堂学习,1913年赴比利时学习采矿公费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只得转赴法国…… 详细++  李广田 (1906~1968)  李广田 (1906—1968) 李广田,号洗岑,笔名黎地、曦晨,码头乡小扬家村人。1906年10月1日生,本姓王,排行第四,名锡爵。因生活拮据,被过继给草庙村舅父,改姓李,取名广田。广田自幼苦读不懈,博览群书。1921年,考入齐东县立师范讲习所,成绩优秀,未及毕业,便被县立高等小学聘为教员。1923年考入山东省第一师范学校,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与同学组织…… 详细++  熊庆来 (1893~1969)  熊庆来(1893.09.11--1969.02.03),字迪之,出生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市息宰村,中国现代数学先驱,中国函数论的主要开拓者之一,以“熊氏无穷数”理论载入世界数学史册。1907年,考入昆明方言学堂。1909年,升入云南英法文专修科。1911年进入云南省高等学堂学习,1913年赴比利时学习采矿公费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只得转赴法国…… 详细++  李广田 (1906~1968)  李广田 (1906—1968) 李广田,号洗岑,笔名黎地、曦晨,码头乡小扬家村人。1906年10月1日生,本姓王,排行第四,名锡爵。因生活拮据,被过继给草庙村舅父,改姓李,取名广田。广田自幼苦读不懈,博览群书。1921年,考入齐东县立师范讲习所,成绩优秀,未及毕业,便被县立高等小学聘为教员。1923年考入山东省第一师范学校,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与同学组织…… 详细++  李广田 (1906~1968)  李广田 (1906—1968) 李广田,号洗岑,笔名黎地、曦晨,码头乡小扬家村人。1906年10月1日生,本姓王,排行第四,名锡爵。因生活拮据,被过继给草庙村舅父,改姓李,取名广田。广田自幼苦读不懈,博览群书。1921年,考入齐东县立师范讲习所,成绩优秀,未及毕业,便被县立高等小学聘为教员。1923年考入山东省第一师范学校,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与同学组织…… 详细++

明永历帝殉国处-逼死坡

  逼死坡位于五华山西侧的蓖子坡金蝉寺,辛亥革命胜利后,蔡锷等以“三迤士民”的名义,在“逼死坡”建立“明永历帝殉国处”石碑。碑高1.96米,宽0.725米,厚0.12米,碑文为正楷阴书,至今尚存。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我国中央王朝的皇帝,来云南住过较长时间的,除尚有争议的建文帝朱允文外;另一个即是明末的永历帝朱由榔。  1658年12月,清军三路入滇,集于曲靖。永历帝召集群臣问策,李定国建议“南走,缓出粤西,急入交”;刘文秀遗表“请入蜀”;沐天波则主张走滇西,急则退入缅甸,缓则据守两关,或可仿南诏、大理图谋一方。永历帝同意后者,遂率军西走,越兰津,过腾冲,至缅甸。吴三桂带领清军步步追击。  1662年3月,缅王近于压力,将永历帝及其家属送交清军带回昆明。永历帝被囚于金蝉寺。四月末,吴三桂拟杀害永历帝,有人说:“彼亦曾为君,全其首可也。”吴三桂遂令部将进帛。永历帝与太子等,遂被近自缢于五华山西侧的蓖子坡金蝉寺,后人以谐音称之为“逼死坡”。李定国于中缅边境闻此凶耗,悲愤而亡。南明最后一个王朝,至此结束。  门票  免费  景点位置  云南省昆明五华华山西路附近的区政府  

朱德旧居纪念馆

朱德旧居纪念馆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朱德旧居位于昆明五华山北面的水晶宫红花巷4号和小梅园巷3号。小梅园巷3号院为昭山小学使用,红花巷4号院为云南记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使用,建筑内都陈列有朱德生平事迹展览,对外开放。  水晶宫红花巷4号旧居,坐北朝南,中式土木结构四合院。正房二层,面阔五间,进深二间,屋檐下有廊。耳房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到座面阔五间,建筑面积约380平方米。原是云南陆军讲武堂教官马标的私人房产。1090年朱德由川来滇,以蒙自籍身份考入云南陆军讲武堂习武,与马标有师生之情谊,1911年毕业,在云南辛亥“重九”起义、护国运动、靖国战争中屡建功绩,步步晋升。1921年朱德出任云南省警察局长。马标将此房转让给朱德,同时还购得房后空地和几间旧房,由朱德与其挚友李云谷设计建成中西式外走廊砖木结构楼房一幢。楼东面一间为朱德当年住房,楼后建一小花园,建成小梅园巷3号。小梅园巷3号宅院为两层砖木结构楼房,楼上楼下全有走廊连接贯通,浑然一体,错落有致。楼房后是一高坡,坡前还有一空地。花园遍植主人喜爱的梅、兰、竹、菊。朱德把这座花园住宅题名为“洁园”。这个看来普通的命名是有其深意的,既表达了朱德对当时军界官场腐败黑暗的种种现象的不满,寄托了洁身自重的理念,也表达了他对革命理想的向往与追求。“洁园”,是朱德在战乱时期一个温馨的家,有着幸福的家庭生活。1957年朱德和康克清同志来滇视察工作时,曾回旧居并在红花巷4号院中留影存念,李先念夫人林佳眉同志及朱德亲属来昆时也曾到此瞻仰看望。  地址:昆明市五华区华山西路螺峰街65号  类型:名人故居  游玩时间:建议0.5小时  门票信息:  免费开放。  

圆通山(圆通山动物园)

  圆通山位于昆明市区北部,占地26公顷。因山势险峻,危石耸立,浓荫翠绿,故有"螺峰叠翠"的美称,为昆明八景之一。  在骡峰的南麓的悬崖陡壁之下,有一座唐代古刹-----圆通寺,其建筑风格集唐代建筑之精华,别具一格,亦是城区内最大的佛寺,寺内有一座四方大水池。池中有一岛,岛上有清初所建的两层八角亭格,前后两桥相连,殿厅亭格,布局雅致。亭内名帖佳画布满壁间。过亭北接引石桥,是富丽堂皇的圆通宝殿。大殿正中内柱上,彩塑两条盘龙,龙头伸向释迦牟尼佛,作聆听佛祖读经状,颇生动,在我国佛寺中属上乘泥塑作品,工艺高超,给人以极大的艺术享受。  山上建有昆明圆通山动物园,饲养有猴、叶猴、熊猫、犀鸟、狮、象、金钱豹、斑马、云南虎、野牛、野象、孔雀、丹顶鹤、蚧等珍禽异兽500多种,孔雀园格外引入注目。为云南"动物工国"的缩影。还有水族宫,陈列各种鱼类,供人们观赏。  圆通山图片  园中种植的花木有樱花、海棠花、梅花、茶花、桂花、桃花、杏花、兰花及松、柏、竹等,四时名花相继开放,争奇斗艳。特别是每年阳春三月海棠花盛开之时,繁花似锦,花团锦簇,绚丽多姿,游客如云,赏樱花是昆明人的一大乐趣,"圆通花潮"是昆明胜景之-。  圆通山上还建有亭、台、楼、阁、苑、囿及水族馆、游乐场等设施,其特色为以展示动物为主,兼有各类花卉的综合性园林。圆通山位于市区中心,游览方便,游客众多,成为昆明市区的重要旅游热点。  地址:云南省昆明市青年路92号  游玩时间:建议2-3小时  电话:0871-5154546  开放时间:  8:00-18:00,大型动物馆16:30闭馆  交通  昆明市内乘坐4、59、74、83、85、100、101、129、a2路公交车至圆通山站下车  门票  门票15元/人,儿童票7.5元  

云南美术馆

  云南美术馆是在云南省文化厅领导下的、具有法人资格的非营利性向公众开放的公益性美术类博物馆。 其宗旨是坚持党的文艺方针政策,弘扬民族文化。支持美术创作活动,活跃学术交流、为云南美术事业的发展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主要业务工作是对近现代云南各种形式的优秀美术作品进行收藏、研究、展览和普及美术教育,提高国民文化艺术修养及精神情操。  云南美术馆建馆24年,云南画院(含原省文化厅美术摄影办公室),建院32年来成功主办全国性活动的中型美术展览20余次,与国内部分省、市及港、澳地区进行了艺术交流活动,通过出访和接待美国、意大利、日本、澳大利亚、德国等国家的艺术家和美术专业机构,多方位地促进了云南在国际和地域间的交往与合作,云南画派誉满全球。多年来获得全国美展、全国版画展、全国单项美展以及海外美术奖项30余件次。云南美术馆收藏近当代国内及本土画家优秀作品100多件、云南少数民族古代壁画(临摹)100多件、云南少数民族银饰300多件、云南少数民族工艺品100多件。云南优秀绝版木刻画120件。  地址:明市五华区青年路371号  类型:美术馆  游玩时间: 建议1小时  电话: 0871-63163665  官方网站:http://www.ynhy.net/  开放时间:  9:00-17:00  门票信息:  免费开放。  

昆明三一国际礼拜堂

  三一国际礼拜堂原名“三一圣堂” 。始建于1903年,老教堂位于昆明市原武成路218号,建成后成为云南省基督教“内地会”活动中心,临街为礼拜堂,后院为教牧人员住房。礼拜堂分为临街为三层小楼,一楼为过道,二楼为两间办公室和能容纳三四十人的聚会所,三楼为办公室。教堂主堂能容纳四、五百人礼拜。1963年,云南省基督教三自-委员会成立,办公地就设在“三一圣堂”内。1984年12月,“三一圣堂”恢复礼拜。1986年成为云南省基督教“两会”的办公所在地。1997年2月,因昆明城市建设拓宽道路需要,“三一圣堂”被拆除。  2004年12月心教堂重新完成并竣工,12月12日举行了开堂感恩礼拜。教堂综合楼为哥特式建筑风格,建筑面积为4018平方米,其中新教堂设于教堂综合楼的1-3楼,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4-7楼为云南省基督教“两会”的事工中心。教堂综合楼总投资1500万元。三一国际礼拜堂从1984年至2006年底,受洗信徒达10000余人。  地址:昆明市五华区人民中路188号  类型:教堂  游玩时间: 建议0.5小时  电话: 0871-63616390  官方网站:http://www.yn31.com/  开放时间:  7:30-21:30  门票信息:  免费开放。  

忠爱坊

  旧时,昆明南城外有金马坊、碧鸡坊和忠爱坊三座牌坊。因三座牌坊呈“品”字形,故称为“品字三牌坊”。三牌坊中,又以忠爱坊的建造时间为最早。忠爱坊建于元代,是人们为了纪念咸阳王平章政事赛典赤·瞻思丁的功德而建。之所以取名忠爱坊是缘于塞典赤在滇时,体贴民情,造福于民。谓其“忠于君而爱于民”。故名“忠爱坊”。忠爱坊建成后,曾两次毁于大火。第一次是在清咸丰七年(公元1857年),为时任云贵总督恒春所毁。这年,建水回族武生马献起义,率领义军围攻昆明,恒春统帅部下将士据城坚守,马献的起义军攻城久攻不克,马献用箭传书警告恒春,声称若不赶快开城投降,“将用大炮架于忠爱坊的石狮子座上,轰击制台衙门。”恒春接到此信后,万分恐惧,立即召集部下开会,求征防御之策。团练黄琮献策道:“用火箭射上忠爱坊,将整座牌楼烧去,使其无法架炮。”恒春依黄琮所献之计行事,命令守城将士在近日楼城头上,施放火箭数十枚,均射在忠爱坊的木结构上,顷刻间,烈火腾空而起,一座昆明极为名贵的历史文化建筑数小时之后化为灰烬。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云贵总督岑毓英,提议重修忠爱坊。  地址:昆明市西山区正义路  类型: 历史建筑  游玩时间: 建议10-20分钟  开放时间:  全天开放  门票信息:  无需门票。

闻一多殉难处纪念碑

  1946年7月15日,闻一多先生在作完著名的《最后一次讲演》后,回家路上,在离家只有十几步的地方被国民党特务暗杀,年仅47岁。闻一多殉难处和他的旧居所在地正是西仓坡,就在翠湖公园附近。先生殉难处,只是一块用小块大理石简单镶边的毫无气派可言的小碑,躲避在民居楼宇之中,矗立在一条小巷的路中央。偏僻的很,外来人不经询问、无人指引很难找得到。  碑的四周有一圈不高的水泥护拦,四角上各立有一黑色石圆形的简易雕刻。这几乎是整座碑体最考究的设计部分。整个纪念碑安静而肃穆地耸立着,简单、朴素,却带有一种静谧之美,碑的一侧墙体上有一方水泥塑的凸出了的扇形边框,内书李清照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碑的另一侧相距数米处有一小亭,亭边同样是居民小区的围墙,墙体上有闻一多先生肖像一幅,面目清瘦,发乱须长。与画并列的是一块刻有“昆明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闻一多故居’”的大理石。  地址:昆明市五华区西仓坡6号  类型:现代建筑纪念碑  游玩时间: 建议10-20分钟  开放时间:  全天开放  门票信息:  无需门票。

云南陆军讲武堂

云南陆军讲武堂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云南陆军讲武堂位于昆明市翠湖西承华圃,创办于1909年。直到今天遗址尚存,并且于1988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今还存在着一幢米黄色砖木结构的四合院的二层建筑。由东、西、南、北四座楼房组成,各楼对称衔接,并设有通廊,楼端各设拱券门一道。占地面积1390平方米。主楼西南尚存有大课堂(礼堂)和兵器库一幢。  南楼中部设阅操楼,高约15米,宽13米。楼前即当年宽大的操场,不亚于两个足球场面积,不过今天已为云南省科技馆等高大的建筑所替代。然而,历经百年风雨的老四合大院尚存,配上四座长120米、宽10米的四座走马转角楼的楼房,不仅平添几分古色古香,也显现了讲武堂当年的雄宏气魄。  云南陆军讲武堂,原系清王朝为编练新式陆军,加强边防、对付民族民主革命而设立的一所军事学校,既轮训在职军官,也招收一部分有中等以上文化水平的青年,毕业后任中下级军官。由于该校教职员多从日本士官学校毕业,很多人在日本学习时就是倾向革命的分子,一部分就是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会员。他们采取多种方式,在学生中传播革命概要,有以滇越铁路为例帝国主义对华的侵略。  辛亥革命以后,云南陆军讲武堂改名为云南陆军讲武堂学校,继续办了19期,先后培养了数千名人才。讲武堂师生在后来的护国战争,北伐战争,抗日战争以及推翻蒋家王朝的解放战争中,继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为中国人民以至世界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讲武堂师生中,除了威名显赫的共和国开国元勋元帅-、-外,尚有曾担任云南都督、省长、主席的唐继尧、胡若愚、金汉鼎、胡瑛、龙云、卢汉,曾任贵州省省长的卢焘、江西省主席的朱培德,热河省主席的孙渡,陆军参谋总长杨杰,军长范石生、曾泽生、龙泽汇、唐淮源、王甲本,曾任滇军总司令的李根源、李烈钧、顾品珍、杨希闵以及抗日英雄周保中,著名军事家罗炳辉,还有邻国朝鲜的革命家崔庸健委员长、越南的革命家武元甲大将等等。云南陆军讲武堂人才济济,群星璀璨,历史辉煌,令人惊叹。  地址:昆明市五华区翠湖西路22号  类型:历史建筑纪念馆展馆展览  游玩时间:建议1小时  电话:0871-65322488;0871-65395952  开放时间:  每周一闭馆  每周二到周日,9:00~17:00,16:00进口关闭停止入场。  每天提供6个场次的免费讲解,开始时间为:9:30,10:30,11:30,13:30,14:30,15:30。  门票信息:  免费开放。  交通  乘139路公交车在仓园巷站下车步行约150米可达或乘101路公交在翠湖公园下车  

懋庐

  懋庐 座落在昆明 市东风西路吉祥巷,建于清咸丰八年(1852年)。是中西合璧的民居建筑。房屋主人张懋弟,由此得名。懋庐 坐北朝南,为土木结构,硬山顶。“一颗印 式建筑”。正房面阔五间,进深二间;厢房面阔三间,进深一间。西厢房大门两侧是青石砌筑而成的门柱,门柱上是券顶,顶上镶嵌横匾,曰“懋庐 ”。横匾上是三角顶装饰,这种西式门面与传统方正如“印”的四合院有机地结合的建筑风格,是民国时间昆明 流行的中西合璧的建筑特色 。是昆明 地区优秀的传统民居之一。整个院落,一砖一瓦、一石一木及室内陈设无不经历了百多年的岁月,如此完整保留了清代建筑的营造特点的老房子,如今昆明 屈指可数。  懋庐位于景星街吉祥巷18、19号,为土木结构,单檐硬山顶,二层楼房,坐北朝南。始建年代不详,因房主人张懋弟而得名。建筑基本呈“一颗印”形式,木作雕刻精细,花窗、门头均为中西结合,具有清末民初昆明民居建筑风格。于2002年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景点位置  云南省昆明市景星街吉祥巷18、19号  

云南鲜花饼

  鲜花饼是一款以云南特有的食用玫瑰花入料的酥饼,是以“花味、云南味”为特色的云南经典点心代表。鲜花饼在云南当地烘焙品牌大都均有销售,其中以嘉华饼屋最富盛名。每年4月,等待鲜花饼的上市早已成为当地人民的共同期待,排着长队等待购买新鲜上市的鲜花饼早已成为司空见惯的景象。   据史料记载,鲜花饼早在300多年的清代由一位制饼师傅创造,由于鲜花饼具有花香沁心、甜而不腻、养颜美容的特点,而广为流传,从西南的昆明到北方的天津均有所见。晚清时的《燕京岁时录》记载:“四月以玫瑰花为之者,谓之玫瑰饼。以藤萝花为之者,谓之藤萝饼。皆应时之食物也。”食用玫瑰花的花期有限,而这种饼只用食用玫瑰花的花瓣,这也是鲜花饼颇显珍贵的一个原因。随着鲜花饼名声的日益升华,经朝内1的进贡,使之一跃成为宫廷御点,并深得乾隆皇帝的喜爱,并获得其钦点:“以后祭神点心用玫瑰花饼不必再奏请即可。”食材—云南特有的食用玫瑰花。   食用玫瑰花为蔷薇科,蔷薇属落叶灌木,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但属云南种植的最为上乘。云南素有“植物王国”、“鲜花国度”的美誉,全国七成多的鲜花产自这里,正是因为云南拥有其他区域无法比拟的优势——四季如春的气候,优质充沛的日照,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为食用玫瑰花的生长提供了优异条件。   采摘:食用玫瑰花的采摘是一项十分考究的工作,必须在每天清晨伴着晨露开始采摘,采摘至上午九点前后便须结束。因为九点之后气温开始上升,鲜花的香气会随之挥发,进而影响花卉品质。   储存:采摘下的玫瑰花经过工人的初步筛选,便需进入冷库储存或通过冷藏车及时运输至用花工厂进行后期加工。   制饼:鲜花饼的大致做法是——用含苞欲放或者微微开放的玫瑰花的花瓣制作成玫瑰花馅,加之以面粉、香油、白糖、蜂蜜等配料焙烤而制成,新鲜出炉的鲜花饼酥软爽口、花香浓郁、沁人心脾。   功效—美容保健之佳品“活血理气、平肝解毒,对噤口痢、乳痈、肿毒初起、肝胃气痛”这是《本草纲目拾遗》对食用玫瑰花的疗理功效的记载。营养专家对食用玫瑰花进行微量元素分析,结果表明,食用玫瑰花比普通蔬菜含有更丰富的营养元素,具有较高的保健价值,食用玫瑰花味甘微苦、性微温,归肝、脾、胃经,芳香行散,具有舒肝解郁,和血调经的功效,是天然健康的滋补佳品。   

花宴

  牋花卉,美丽而有魅力,是大自然对人类最美好的恩赐。家居室内放上几盆花,让人倍感家的舒适温馨,那艳丽的花姿和袭人的香味总把劳作一天的辛苦荡涤一空;街道边花园里种花,为休闲玩乐的人们带来清幽的环境和视觉的享受,而在我的故乡云南,却流传着吃花的习俗。 牋牋早春二月,犹如千百只玉杯竖立枝头美丽的紫、白玉兰花首先受到了中老年人们的睛睐,他们把玉兰花采摘下来或新鲜的或晒干后和鸡蛋一起煮着吃,用来预防或治疗中老年头晕和感冒头痛。阳春三月故乡有一种白花亦名粗柄杜鹃、白豆花。采回的杜鹃花一般不隔夜堆放,以防变质。通常连夜把食用部位花冠留下,除去带毒的花蕊,趁新鲜放在水中煮沸几分钟,取出泡在冷水中漂洗三至五天,每天换一次水,漂去苦味和毒素后,煮汤或与蚕豆、咸肉、火腿等煮食或炒食。那火腿的香味和着花的香味总让人口角生津,嚼在口中舍不得下咽。 牋牋在炎炎的夏日里,若是谁家办事请客,那桌上一定少不了肉蒸百合,在一瓣一瓣的百合里包上肉馅再把它粘成原来重叠垒生的样子,真的是一道色香味俱全的佳肴。在百合丰收的同时,那退居池水,不与群芳竞艳,被誉为“花中君子”的莲花也悄然绽放。莲花花叶俱香且浑身都是宝,其花、叶、子、茎均有各种食用和医疗的功效,就连那不起眼的藕节也是治疗吐血的一剂良方。在我的故乡,莲花的花常被人们拍上干淀粉挂以蛋清之后据各人所好用香油煎成甜咸两味做成的软蛋荷花勘称一绝。至于莲花的子和茎无论是蒸着吃还是煮着吃既满足了食欲又可预防和治疗疾病二者兼得。 牋牋“独占三秋压众芳,何夸橘绿与橙黄”。有“九里香仙客”之称的桂花也随着金秋的时节飘香起来。。 牋牋每年进入冬月,那里的人便忙着到地里采摘油菜花,因为每年杀年猪的时候家家户户的桌上都少不了用油菜花腌制的腌菜炒肉,这已是当地不于言传的习俗。腌出来的油菜花有一股酸香之味,闻着就让人口角生津,无论是作凉菜吃还是炒肉吃都是佐饭之菜的上上之选。 牋牋“朝饮春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屈原在《离骚》中已提到了吃花。古时食花之风颇盛,现今更是风靡一时,近年来,国际上也正日渐流行以鲜花为主要原料的食品。花卉中含有大量的脂肪、糖类和22种氨基酸、18种维生素、27种常量和微量元素,特别是花粉中有一种称为芳香苷的特殊糖苷,现已证实可增强毛细血管的强度,降低胆固醇和三酸甘油酯,故可防止脑溢血、视网膜出血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让人在大饱口福之余也能驱病益寿。 牋牋随着吃花热潮的兴起,我仿佛看到了昆明花一样灿烂的明天。

玫瑰米凉虾

  玫瑰米凉虾   米凉虾是云南风味小吃。用大米制浆煮熟,用漏勺漏入凉水盆中而成。因头大尾细形似虾,故此得名。用它配入糖水,加入玫瑰糖,是夏季解渴佳品。用湿纱布将乳扇盖好使之回软后,剪成宽3毫米的条。锅上火烧热,移到小火上,注入冷花生油下乳扇条迅速翻动,使之受热均匀,炸泡成蛋黄色,捞出放入木框模内。将白糖、蜂蜜、始糖、猪油、水上锅,上火。到能拉出丝时起锅倒入炸好的乳扇条中,撤上芝麻,充分拌匀成型(大块状)出模,用刀切成宽4厘米、长5厘米的长方块,待冷却后装盘。

昆明太和豆豉

  昆明太和豆豉是云南省著名的传统食品,已有100多年的生产历史。相传太和豆豉原产在江西省太和镇,清康熙年间传入四川,后从四川传入昆明。长期以来,昆明制作豆豉的师傅,根据本地的原料和人们的口味,对原配方和工艺不断进行改进,使之逐渐形成具有滇味特色的昆明太和豆鼓。   太和豆鼓其色呈红褐又有光泽,味道咸鲜略微回甜,分粒酥软而不碎,保持了豆豉固有的风味,不酸不霉,营养丰富,易于贮存,食用方便,是佐餐调味的佳品。昆明太和豆豉以本地产的"乌嘴豆"(黄豆)最佳,配以食盐、糯米、甜酒、红糖、八角、茴香等辅料,经淘洗、浸泡、蒸煮、制曲、拌料、装罐、后熟而成。昆明太和豆豉呈颗粒状,具有豆豉特有之香气,滋味鲜美,咸淡适口,食法简便,可蒸,可炒,荤素皆宜。   

云南过桥米线

  凡是来云南的游客,都不会忘记品尝过桥米线。过桥米线由三部分组成,一是鸡汤一碗,每碗不少于600克。二是切成片类的食品,其中包括生的薄肉片、腰片、鸡片、鱼片各一盘,加上处理过的豆腐皮、韭菜、绿豆芽、豌豆尖、香菜和葱各一盘。三是米线。除了最为著名的过桥米线,米线还有很多种吃法,有机会的话,不妨都尝一尝。

昆明豆花米线

  大多数人一到昆明就四处寻找过桥米线,实际上,虽说过桥米线算得上云南最特色的小吃之一,但在昆明一定要尝尝地道的豆花米线。   豆花米线实际上是在煮好的米线中放入新鲜的自制豆花、各种酱料和小菜,以及肉碎,口味浓重吃起来非常爽的。在这样的米线店通常不会看到游客,所有的客人都是街坊邻里和会吃的本地人,所以虽然是街边小店,却是寻找昆明味道的好地方。昆明人可以一天三餐都吃米线,吃到很满足,这就是满足的小幸福。   

厂口街道下属行政规划区域特产


地区 特产
陡普鲁社区

----

新民社区

----

厂口社区

----

瓦恭社区

----

迤六社区

----

厂口街道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