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云南省

云南省特产大全


特产 简介
宣威火腿

  宣威火腿产于云南省的宣威县,距今已有二百五十多年的历史。其外形端正,个大骨小,肥瘦适中,肉质细嫩,吃起来清香扑鼻,它以独特的风味蜚声中外,早在二十世纪初就行销国内外,并多次地国际上得奖。现在当地还用宣威火腿加工成各种食品,主要有:云腿罐头、云腿午餐肉、云腿月饼及云腿奶糖等。

云南白药

  云南白药是云南省出产的传统中成药。由于它对于止血愈伤,活血散瘀,消火去肿,排脓驱毒,具有良好疗效,因此成为主治各种跌打损伤、红肿疮毒、妇科血症、咽喉肿痛和慢性胃病的特效药品,从二十世纪初行销于世以来,蜚声中外,历久不衰,被誉为伤科圣药。近年来研究发现,云南白药还具有抗癌、抑制肿瘤的作用。   是由云南民间医生曲焕章吸取民间传统配方,经过多年钻研和实践而首创配制的,最初取名为“百宝丹”,后称云南白药。目前,云南白药有传统瓶装和胶囊剂白药两种。      云南白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云南昆明市二环中西路222号 邮编:650118   电话:8320825 800-8895599

普洱茶

  普洱是云南省南部的一个县,是茶叶的加工集散地;普洱茶产于云南省南部西双版纳自治州和澜沧江沿岸各县,多经普洱运销各地,普洱茶即因此而得名。早在古代茶古道那一段历史中,普洱茶就担任普洱茶属绿茶类,有散茶和紧茶两种,均用优良的云南大叶茶的鲜叶作原料,经过杀青、揉捻、干燥、后茶则是经过蒸软或炒软后的散茶,再装入模型内压制成各种陀茶、饼茶、方茶、砖茶等,有史以来久负盛名。《红楼梦》放的“女儿茶”就是普洱茶中的一种。据清朝阮福在《普洱茶说中写道:“小而园者名女儿茶,女儿茶为妇女所采于雨前得之,即四两重圆茶也。”何谓“七子饼茶”?普洱茶中大而圆的饼茶,以七饼装成一筒,俗称 “七子饼茶”,其汤色黄而明亮,香气浓郁持久,滋味醇厚爽口而著称。   普洱茶含量多酚丰富,多种微量元素和维生素,有解渴、除烦去腻、明目、清心、暖胃、提神、消食、散寒、解毒等作用,对人体十分有益。据近代科学研究证明“普洱茶可以减肥、消瘦、健体、强身和防治一 些疑难慢性病”。 所以普洱茶在国外市场有很高声誉。主销美国、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英国。法国、荷兰。德国等五十多个国家和港澳地区。    普洱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以云南省《关于确定普洱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的函》(云政函〔2007〕134号)提出的范围为准,为云南省昆明市、楚雄州、玉溪市、红河州、文山州、普洱市、西双版纳州、大理州、保山市、德宏州、临沧市等11个州部分现辖行政区域(详见附件)。   

云南米线

  云南米线,即云南当地的米线,是著名食品,也是当地人最喜爱的食物。云南人把米线的吃法发挥到了极致:烹调方法有凉、烫、卤、炒;配料更是数不胜数,大锅米线还有焖肉、脆哨、三鲜、肠旺、炸酱、鳝鱼、豆花等。著名的有过桥米线、鳝鱼米线、大锅米线、豆花米线等。    米线顾名思义是用米加工而成的,值得注意的是加工米线用的大米一般都是相对不太好的米,或者是陈米,据说以前人们因为这些米不好吃,才把它做成米线的。   米线的意义     知道吗?米线是云南人的命,云南人长期在外,回家第一件事必是先过米线瘾;也有的甚至不惜千里迢迢,请人从昆明坐飞机带碗米线来解馋……   米线制作     制作米线有以下几个步骤:泡米(将大米倒入木桶,用凉水浸泡半小时),磨面(放掉水,控干,将米碾成面,或用粉碎机将米粉碎成面),制粑(将米面加凉水合成耙),压线(将和好的耙送入米线压榨机(旧法手工操作,使用十分笨重、庞大的压米线器械)。15分钟后即成熟米线。),回生(将主线晾24小时,使之回生,用水浸泡散开。),这样大众味美的米线就制作完成了。   “过手米线”是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独具民族特色的风味小吃。做法特别,吃法有趣。先把手洗干净,把少许米线放在手心,再把调料加在米线上,用手把米线包圆喂进嘴里,故称“过手米线”。   “鳝鱼米线”是玉溪风味小吃的当家品种。鳝鱼米线以鲜鳝鱼为主料,还有油炸的水发猪皮,有滋有味。   “鸡肉米线”要数弥勒、云县等地的比较有特色,米线中加入卤鸡汁、卤鸡块,香甜可口,富有营养。   “肠旺米线”主要内容有肠和旺,肠是将猪大肠翻洗干净,卤熟;旺即血,可用羊血或猪血。“豆花米线”的配料为煮过的水豆腐脑,风味别致。   

云南鲜花饼

  鲜花饼是一款以云南特有的食用玫瑰花入料的酥饼,是以“花味、云南味”为特色的云南经典点心代表。鲜花饼在云南当地烘焙品牌大都均有销售,其中以嘉华饼屋最富盛名。每年4月,等待鲜花饼的上市早已成为当地人民的共同期待,排着长队等待购买新鲜上市的鲜花饼早已成为司空见惯的景象。   据史料记载,鲜花饼早在300多年的清代由一位制饼师傅创造,由于鲜花饼具有花香沁心、甜而不腻、养颜美容的特点,而广为流传,从西南的昆明到北方的天津均有所见。晚清时的《燕京岁时录》记载:“四月以玫瑰花为之者,谓之玫瑰饼。以藤萝花为之者,谓之藤萝饼。皆应时之食物也。”食用玫瑰花的花期有限,而这种饼只用食用玫瑰花的花瓣,这也是鲜花饼颇显珍贵的一个原因。随着鲜花饼名声的日益升华,经朝内1的进贡,使之一跃成为宫廷御点,并深得乾隆皇帝的喜爱,并获得其钦点:“以后祭神点心用玫瑰花饼不必再奏请即可。”食材—云南特有的食用玫瑰花。   食用玫瑰花为蔷薇科,蔷薇属落叶灌木,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但属云南种植的最为上乘。云南素有“植物王国”、“鲜花国度”的美誉,全国七成多的鲜花产自这里,正是因为云南拥有其他区域无法比拟的优势——四季如春的气候,优质充沛的日照,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为食用玫瑰花的生长提供了优异条件。   采摘:食用玫瑰花的采摘是一项十分考究的工作,必须在每天清晨伴着晨露开始采摘,采摘至上午九点前后便须结束。因为九点之后气温开始上升,鲜花的香气会随之挥发,进而影响花卉品质。   储存:采摘下的玫瑰花经过工人的初步筛选,便需进入冷库储存或通过冷藏车及时运输至用花工厂进行后期加工。   制饼:鲜花饼的大致做法是——用含苞欲放或者微微开放的玫瑰花的花瓣制作成玫瑰花馅,加之以面粉、香油、白糖、蜂蜜等配料焙烤而制成,新鲜出炉的鲜花饼酥软爽口、花香浓郁、沁人心脾。   功效—美容保健之佳品“活血理气、平肝解毒,对噤口痢、乳痈、肿毒初起、肝胃气痛”这是《本草纲目拾遗》对食用玫瑰花的疗理功效的记载。营养专家对食用玫瑰花进行微量元素分析,结果表明,食用玫瑰花比普通蔬菜含有更丰富的营养元素,具有较高的保健价值,食用玫瑰花味甘微苦、性微温,归肝、脾、胃经,芳香行散,具有舒肝解郁,和血调经的功效,是天然健康的滋补佳品。   

文山三七

  三七素来就是云南省出产的传统名贵中药材,它降血脂血糖疗效十分显著,云南省文山州文山县是三七的原产地,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种植历史。文山县已经被中国特产之乡评定为“中国三七特产之乡”。          文山历史悠久,古老而神奇,从亚热带到温带的特殊气温使她孕育了众多的自然资源和人文环境。这里居住着汉、壮、苗、彝、瑶等十多个民族。喜居山头的苗族祖先擅长狩猎。狩猎时偶尔会造成外伤出血,他们就把一种野草嚼烂敷于外伤出血处,伤口就如同上过漆的物品一样1住不再流血,苗族的祖先便将这种野草叫作“山漆”。这种神奇的草药在民间代代相传,因为“山漆”与“三七”同音,在流传中便将“山漆”记作了“三七”。文山盛产三七,是三七的原产地,在产量和质量上均居全国之首,历来有“三七之乡”的美誉。          三七是云南省文山地区的优势生物资源,在文山已有400多年的种植历史。境内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便利的交通、通讯条件。文山是文明遐迩的云南名贵中药材---三七的原产地,三七,又名人参三七。三七是云南出产的传统名贵药材,被历代名医和名著所称颂。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三七”有着这样的描述“味微甘而苦,颇似人参之味”“阳明、厥阴血分之药,故能治一切血病。”并誉之为“金不换”。清朝药学著作《本草纲目拾遗》中有:“人参补气第一,三七补血第一,为中药中之最珍贵者。”现代医学药理实验发现,三七中所含的三七总皂苷(PNS)具有凝血和抗凝血功能,能降血脂、降血压,对心血管系统具有抗心律失常、保护心肌和脑损伤、降低心肌耗氧量、抗血栓、抗休克有显著效果。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山到的三七生产种植得到了健康、稳步发展,加工业发展迅速。到1999年底,全县的三七占地面积已达3万亩以上,产量100.6万公斤,占整个文山地区的80%左右,是全国总量的75%。全县三七种植已呈规模化、区域化发展趋势。文山县被中国特产之乡推荐暨宣传活动组委会授予“中国三七特产之乡”的称号。   三七别名:开化三七、人参三七、田七、金不换、盘龙七。   产地:云南,广西,贵州,四川等省,但以云南文山州和广西靖西县、那坡县所产的三七质量较好,为地道药材。   来源:为五加科植物三七Panax notoginseng(Burk.) F.H.Chen的根。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高达60cm。根茎短,茎直立,光滑无毛。掌状复叶,具长柄,3~4片轮生于茎顶;小叶3~7,椭圆形或长圆状倒卵形,边缘有细锯齿。伞形花序顶生,花序梗从茎顶中央抽出,长20~30cm。花小,黄绿色;花萼5裂;花瓣、雄蕊皆为5。核果浆果状,近肾形,熟时红色。种子1~3,扁球形。花期6~8月,果期8~10月。入药以身干,个大,体重,质坚,表皮光滑,断面灰绿色或灰黑色者为佳。   生于山坡丛林下。现多栽培于海拔800~1000m的山脚斜坡或土丘缓坡上。云南三七采制:种后第3年冬季及夏末初秋采挖。去须根,曝晒至半干,用于搓揉,再曝晒,重复数次,置麻袋中加蜡打光。   性状:根圆锥形、纺锤形或不规则块状,长1.5~5cm,直径1.2~2cm。表面灰黄色或棕黑色,具蜡样光泽,有不规则细纹及少数横长皮孔;上部有数瘤状隆起的支根断痕,顶端残留根茎基。质坚实,击碎后皮部与木部常分离;横切面灰白色或黄棕色,皮部有棕色小点(树脂道),味苦、微甜。   化学成分:含皂甙,主要为人参皂甙Rb1、Rg1 、Rg2和少量人参皂甙Ra、Rb2、Rb和Re。此外,尚含黄酮甙、淀粉、蛋白质、油脂等。   性味:性温,味甘、微苦。   功能主治:散瘀止血,消肿定痛。用于各种内、外出血,胸腹刺痛,跌扑肿痛。(化瘀止血 活血定痛)   

富民杨梅

  又到杨梅成熟时。又大又红的杨梅挂满枝头,云南省富民县3000多个杨梅园同时开园。富民杨梅采摘活动已发展成为昆明市知名的乡村旅游品牌。   成片的杨梅园遍布富民的村村寨寨,处处洋溢着“种杨梅、摘杨梅、品杨梅、卖杨梅”的喜悦。走进富民,不论是路边,还是杨梅园,随处可见红艳欲滴、爽口诱人的杨梅压弯了树枝。从昆明进入富民,每隔数十米就有举着示意牌,邀客人到自家果园摘梅的村民。一路上摆摊卖杨梅的果农更是排起了长队。树上的杨梅一颗紧挨着一颗,不少市民禁不起杨梅的吸引,纷纷进入园中采摘。20元左右一公斤的鲜果无人嫌贵。杨梅节一开节,不必挑着担进城,农户们就可以赚得盆满钵满了,有的农户种杨梅收入高达20多万元。   杨梅除了鲜食外,还可以泡杨梅酒。杨梅酒喝起来口感纯正,略带回甜。当地村民非常热情,不仅教游客酿酒,还可以免费帮游客酿好带走,促进了酿酒业的发展。游客在感受自己采摘杨梅的乐趣后,还可以吃一顿地道的农家饭,带动了餐饮业。近几年杨梅节开幕后的几天里,全县度假山庄、农家乐接待直接就餐人员10多万人次,餐饮营业收入300多万元,拉动综合经济达2000万元,而且摘杨梅、就餐人员逐天增加,成了该县经济增长的新亮点,成了闻名的旅游休闲地。   富民县是欠发达地区,该县充分发挥地处省会昆明近郊、交通便利、生态环境好的区位优势,坚持以“绿色家园,休闲天地”为主题,对大树杨梅、樱桃、葡萄、桃子等特色林果采摘为主的农业观光旅游项目进行整合,大力发展生态游和农事体验游,形成县域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富民月月有鲜果,其中又以大树杨梅最为有名。富民因地制宜,确定了以种植大树杨梅为主的特色农业发展目标。改造现有杨梅园的同时,通过成年大树移植和水晶梅、黑晶梅等新品种的引进种植,在县城周边面山、公路沿线连片种植杨梅,在品种上进行早熟和晚熟的合理搭配。2011年初富民杨梅种植面积已达到2.78万亩,预计产量可达4200吨。   富民杨梅   地域范围   富民杨梅产于云南省富民县境内,辖5镇1个街道办事处:罗免镇、赤就镇、款庄镇、东村镇、散旦镇和永定街道办事处。地理坐标为:东经102°21′-102°47′,北纬25°08′-25°36′,南北长51.6公里,东西宽44.2公里,总面积1003平方公里。最低点海拔1455米,最高山峰海拔2817米。富民杨梅产地位于全县5镇1街道办事处,生产面积2000公顷,年产量4500吨。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外在感官特征:富民杨梅果实大小中等、均匀、平均单果重10克左右,果面颜色乌紫红色、有光泽,形状为圆球形,果底平、缝合线不明显、果蒂小,酸甜适中,果肉紫红色、肉柱发育好、汁液多、具香气,核小,营养丰富。 (2)内在品质指标:富民杨梅成熟早,耐贮运,营养价值高,果实中含糖高,富含多种维生素。其中,含可溶性固形物12.67 %,总糖28.51 %,总酸0.61 %,每100克果汁含维生素C量61毫克,每公斤果实中含钾量0.146 % 。 (3)安全要求:执照GB2762、GB2763及GB10650中规定指标执行。

龙陵紫皮石斛

  紫皮石斛原为广泛分布于龙陵海拔1200米~2000米区域的一类优质石斛,在现行市场收购价上,是仅次于铁皮(含铜皮)石斛的优质石斛。经上海复旦大学取样化验,其多糖含量达10.8%~11.6%之间,为霍山石斛多糖含量的60%。石斛多糖具有明显的提高免疫能力,对防癌抗癌、抗衰老及治疗糖尿病有较好的疗效。近二十年来,浙江乐清市的部分农民纷纷涌入龙陵收购、加工紫皮石斛。经多年的采集,龙陵境内野生紫皮石斛几乎灭绝,而市场需求逐年增加,价格年年看涨。在野生可采资源减少、市场需求不断增加的情况下,龙陵县以龙山为代表的广大农民纷纷对紫皮石斛的人工栽培技术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形成了很多成功的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龙陵县紫皮石斛属于兰科石斛属的一类优质石斛,其代表种为齿瓣石斛(Dendrobium devonum Paxt),主要分布于龙山、龙江、象达、平达、木城等乡镇,该类石斛以茎条表现为紫红色为显著特征。以开花期不同分为春紫(清明前后开花),夏紫(芒种前后开花),秋紫(立秋前后开花)三种类型。民间历来有将紫皮石斛捆于喜附生的木棍上挂在屋檐下,作为观赏。近年来,随着石斛开发利用越来越广泛,仅靠野生采集已难满足市场需求,为获得稳定的经济收入,产区农民将采集到的野生石斛中的当年生茎(商品名称白条)剪下出售,而将二年生以上的老茎(俗称老草)作为种苗栽培,由于紫皮石斛的人工栽培尚属新生事物,无现成的栽培模式,全凭各产区农民摸索试验,经过几年的实践,产区农民充分发挥聪明才智,采取仿野生栽培,创造出多种多样的栽培方式,可谓白花齐放。归纳起来,主要的栽培模式有:活树放养法(移活树规范种植放养法),石墙栽培法(在此基础上改进的空心砖填料栽培法)、瓦(草)房栽培法,木床栽培法(改进后的木床加杉原木栽培法)、木槽栽培法等几种栽培模式,取得了亩年产值折计3.6万元的收入,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地域范围   龙陵紫皮石斛农产品地理标志生产区域保护范围位于云南省保山市龙陵县境内,涉及龙陵县的龙山镇、龙新乡、镇安镇、象达乡、平达乡、勐糯镇、碧寨乡、腊勐乡、龙江乡、木城乡共10个乡镇。地理坐标为:东经98°25′—99°11′,北纬24°07′—24°50′,东西横距 64 公里,南北纵距 78 公里。种植面积1000公顷,年产量2190吨。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外在感观特征 1.1、鲜品:表面黄绿色带紫斑点或条纹,老熟时叶鞘呈银灰色,有的间有褐色斑,节间裸露部分呈紫色;略具香气,味淡,后微甜,嚼之初有粘滑感,继有浓厚粘滞感。园柱形,横断面圆形,节间微胖;节明显,节间1.3cm~2.2cm,不分枝,茎粗2mm~6mm,基部下延为抱茎的鞘,边缘和中肋常带淡紫色。 1.2、枫斗:未抛光呈银灰色,抛光后呈黄绿色或暗红色。略具青草香气,味淡,后微甜,嚼之初具有粘滑感,继有浓厚粘滞感。呈螺旋形,一般为2-4个旋纹,茎拉直后长3.5-8cm,直径0.2-0.3cm,表面有细纵皱纹,质坚实,易折断,断面平坦。 4.2内在品质特征: 2.1、鲜品 水分≤85%, 粗多糖:鲜品干燥后≥ 28% 。 2.2、干品(枫斗) 水分≤12%,灰分≤6.0,酸性不溶性灰分≤1.0,浸出物≥ 10,粗多糖(以无水葡萄糖计)≥28%。 龙陵紫皮石斛具有养胃生津、滋阴除热之功效。 3、安全要求 产地环境应符合云南省紫皮石斛地方标准DB53/T290.1-2009要求。生产技术规程执行云南省紫皮石斛地方标准DB53/T290.3-2009;质量安全要求执行云南省紫皮石斛地方标准DB53/T290.4-2009。   

普洱咖啡

  当今咖啡与茶叶、可可被称为世界三大饮料。据《思茅地区志》与《思茅县志》记载:1956年,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在曼老街创建咖啡农场,引进小粒咖啡品种种植。1982年,在南屏公社大开河引种小粒咖啡320亩获得成功。1987年,思茅地区与广东省东莞市雀巢咖啡公司进行经济协作,引进资金、技术发展咖啡生产,计划到2000年建成10万亩咖啡商品生产基地,地、县供销社系统负责领导,统一规划开垦,组织生产经营。1988年,县人民政府决定开发咖啡商品基地,在南屏乡大开河村种植咖啡606亩。1989年,累计已开垦定植高标准集约型的咖啡园3.2万亩,已投产3000亩,咖啡豆产量20吨。思茅地区的小粒咖啡品种生长快、结果早、产量高、品质好,被誉为“品质优良、香味醇和、味道很好,可与世界优良品种媲美”的饮料,受到国内外消费者的欢迎。 如今,普洱市(原思茅地区)的咖啡产业已步入规范化运作:生产技术统一、产品质量一致,“普洱咖啡”这一地域品牌得到更进一步提升。目前,普洱市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咖啡产地和咖啡交易中心,全市咖啡在稳步发展,提高单产,生产优质产品过程中,实现亩产150公斤以上,优质咖啡豆达到80%以上。咖啡产量、产值连续增长,咖啡产业已成为农民致富、企业增效、出口创汇的优势特色产业。 2011年普洱市人民政府出台《关于“十二五”期间咖啡产业发展规划》、《关于普洱市加快咖啡产业发展的决定》文件;2011年4月《DB53/T 154—2006 思茅小粒种咖啡综合标准》荣获云南省人民政府颁发云南省标准化创新贡献奖,促进了普洱咖啡产业化的发展。   普洱栽培咖啡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1988年开始产业化、规模化种植。“十一五”以来,普洱市委、市政府牢固树立“生态立市、绿色发展”理念,始终把发展特色生物产业和文化旅游养生产业作为普洱参与未来全球竞争的主攻方向,紧紧围绕打造“中国咖啡之都”战略目标,把咖啡产业作为优势骨干产业来抓,咖啡产业呈现出了快速发展的势头,普洱咖啡的国际品牌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普洱已成为全国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品质最优的咖啡主产区和咖啡贸易的主要集散地。   2011年全市咖啡种植面积达43.9万亩,投产面积19万亩,咖啡产量2.8万吨,咖啡产值8.5亿元。2012年投产27万亩,实现咖啡产量3.65万吨,产值9亿元。今年上半年,出口创汇6362.56万美元。目前全市注册的咖啡企业70家,其中有出口资质的企业12家,脱壳加工厂42家;深加工厂4家;有专业合作社62个,有咖啡产业从业人员3万户,10万多人。   咖啡生长对自然条件要求较高,普洱市因特殊的地理、气候和生态环境,种植的小粒种咖啡(阿拉比卡种)品质优越,风味独特。自2004年起,普洱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每年从全市咖啡产品中抽样送国家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进行检测,历次送检BHC(六六六)、DDT等均未检出,卫生指标皆优于绿色食品标准;自2006年起,东莞雀巢有限公司每年从普洱收购的咖啡中抽样送云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进行检测,日本“肯定列表制度”禁用和限用的农业化学品均未检出。普洱咖啡优秀的内在品质,被国际咖啡组织(ICO)认定为一类产品;雀   巢咖啡公司推出的精品咖啡(Limited Edition),原料豆即为普洱咖啡; 2006年美国特种咖啡协会把普洱咖啡与哥伦比亚咖啡连续三年的杯品比较结果公布,普洱咖啡的综合评分88.75分,哥伦比亚咖啡综合评分85.88分;2012年1月星巴克首席杯品师Jeremy Wakeford再次为普洱咖啡打出了81.5分的高分。优越的品质使普洱咖啡产品无论在国内市场,还是在国际市场都具有独特的竞争优势。   “十二五”期间我市将继续以现代农业理念谋划咖啡产业发展,坚持走特色化、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品牌化、国际化发展道路,做大、做强、做精咖啡产业,把普洱建设成为世界优质咖啡豆原料基地、全国最大的咖啡精加工基地和咖啡物流中心、贸易中心。把普洱打造成为“中国咖啡之都”、国家出口农产品(咖啡)质量安全示范区。力争到2016年,全市咖啡种植面积发展到100万亩,投产面积达到70万亩,年产咖啡豆10万吨,咖啡总产值达100亿元以上。   小粒咖啡普洱市栽培咖啡大约150年历史,由传教士引种在澜沧、江城、景东、景谷、孟连县等地零星种植。普洱市咖啡产业化发展始于1988年。由于规模化种植咖啡以来一直沿用思茅市地名,加之云南省地方标准DB53/T154.1-10-2006《思茅小粒种咖啡综合标准》所用名称也是“思茅”,所以,普洱咖啡仍然使用“思茅小粒种咖啡”的原料品牌。20多年来,普洱市委、政府始终把发展咖啡作为调整产业结构、农民增收致富的优势骨干产业来抓,采用“公司+基地+农户+标准”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并与雀巢咖啡公司建立了良好的贸易伙伴关系,咖啡产业获得长足发展。   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气候环境,普洱咖啡的品质一直为世界公认是比较好的咖啡,为世界著名咖啡公司所青睐。自2004年起,普洱市质量技术监督局从咖啡产业联合会抽样(全市30余家咖啡公司产品混合样)送国家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成都)进行检测,历次送检BHC(六六六)、DDT均未检出,卫生指标皆优于绿色食品标准;自2006年起,雀巢公司从普洱收购的咖啡中抽样送云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进行检测,日本“肯定列表制度”禁用和限用的农业化学品均未检出。思茅小粒种咖啡优秀的内在品质,被国际咖啡组织(ICO)认定为一类产品。雀巢咖啡公司新推出雀巢精品咖啡(Limited Edition),其原料豆即为普洱优质的思茅小粒种咖啡。而日本的达依那姆综合投资株式会社(北京吉意欧咖啡有限公司)也在日本注册了思茅小粒种咖啡。   历史咖啡是普洱的优势骨干产业,市委、政府非常重视咖啡产业的发展,出台了《关于加快咖啡产业发展的意见》。几年来,普洱先后开展了生物多样性生态咖啡园建设,水滴灌溉亩增产30%咖啡试验,有机咖啡试验,品种比较试验,并提供一定的咖啡种,鲜果加工流程配套试验。实现咖啡平均亩产商品咖啡米125公斤,实现最高亩产鲜果2638公斤/亩(商品米400公斤)。先后有10多个国家的咖啡专家及客商上千人次到普洱参观、交流、学习。制作了一万份“思茅小粒种咖啡高产优质栽培规程图”。2003年率先在全国组建咖啡产业联合会,以“为会员服务、维护会员共同利益、发挥咖啡产业整体效益”为宗旨,坚持诚信自律,规范咖啡行业的生产技术、产品标准和市场营销行为。 未成熟咖啡豆   目前,普洱市的咖啡产业已基本步入规范化管理、规范化生产的时代:生产技术统一、产品质量一致,“思茅小粒种咖啡”这一地域品牌得到更进一步的提升。全市咖啡鲜果脱皮加工厂153个、脱壳加工厂42个、深加工厂3个,咖啡豆品牌9个:雀巢、桑莱特、北归、澜沧江、阿拉比卡、莱福山、曼1(翰德)、塞纳、乾润(昆明重工),深加工产品品牌3个(曼崖、北归、首品),咖啡馆(室)31个,出口企业9个,咖啡产业从业人员10余万人,涉及农户2万余户。其中:桑莱特咖啡脱壳精选加工厂已经拥有中国最大的咖啡初加工生产设备,年加工咖啡壳豆1.2万吨(每小时加工10吨),可以同时加工出8个级别的咖啡米,标准化的咖啡脱壳生产线一次完成脱壳、粒度分级、重力分级、抛光、色选、自动称量打包等流水作业,使咖啡一级品率达到80%以上。实现了中国咖啡初加工一次性与世界接轨。   地域范围   普洱咖啡产地位于云南省普洱市境内,涉及思茅区、宁洱县、墨江县、景谷县、景东县、镇沅县、江城县、澜沧县、孟连县、西盟县1区9县,共84个乡(镇)。地理坐标位为:北纬22°02″~24°50″,东经99°09″~102°19″之间,南北纵距208.5公里,东西横距中北部55公里、南部299公里,种植面积6.7万公顷,年产咖啡豆15万吨。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外在感官特征 茎为直生,茎上有节;每个节上有1对叶片,绿色;花为:白色,雌雄同花,盛花期一般在3月~4月;成熟鲜果为圆形红色(黄色)浆果,鲜果脱皮后一般多为2粒子,鲜果成熟期一般在10月至次年2月。商品咖啡豆为浅蓝色或浅绿色。 2、内在品质指标 普洱咖啡色泽好、品质优,具有“香气浓郁持久、略带果酸味”的独特品质特征;酸味及浓稠度较好,有浓郁的咖啡味。其中,水分≤12.5%,灰分≤4.2%,水浸出物≥20.0%,咖啡因≤1.2%,总糖≥8.5%,蛋白质≥11.0%,粗脂肪≥5.0%,粗纤维≤35.0%,总酸≥0.5%。 3、质量安全规定 在生产加工过程中,所用投入肥料、农业等管理使用参照《种植业质量安全全程控制技术规范》、云南省地方标准《思茅小粒种咖啡综合标准》DB53/T154.1~10-2006 执行。

广南铁皮石斛

  广南铁皮石斛质量技术要求   一、种源   铁皮石斛(Dendrobium officinale Kimura et Migo)。   二、栽培环境   产地范围内海拔600m至1800m,年平均空气相对湿度78%,年平均气温17.3℃,无霜期290天至310天,年日照时数≥1500小时。   三、栽培管理   1.基质:成分为树皮、锯木屑等有机物质,厚10cm至12cm, pH值6.5至7.0,有机质含量≥10%,含水量30%至40%。   2.育苗:采用种子或组培繁殖育苗。以组培方式育苗的,8代后须复壮。   3.移栽: 3月下旬至6月中旬。每667㎡(亩)植15万株或3万丛。   4.田间管理:   (1)遮荫:荫蔽度60%至75%。   (2)施肥:每667㎡(亩)施腐熟有机肥1000kg至1500kg。   (3)水分:生长期空气相对湿度在60%至80%,收获前15天前停止浇水。   5.环境、安全要求:农药、化肥等的使用必须符合国家的相关规定,不得污染环境。   四、采收加工   1.采收:   (1)方法:采收分采旧留新和全株采收。   (2)时间:全株采收在10月到翌年3月进行。采旧留新的全年均可。   2.加工:将鲜品置于55 ℃至65 ℃烘干至含水率≤10.0%。   五、质量特色   1.感官特色:   (1)鲜品:黄绿色或墨绿色。鲜茎具叶鞘不完全包被形成明显的环状间隙(黑节);易折断,断口平整;口感微甜,咀嚼渣极少、嚼之初有粘滑感,继有浓厚粘滞感。   (2)干品:黄绿色。易折断,口感微清香,味淡,后微甜,咀嚼纤维极少、嚼之初有粘滑感,继有浓厚粘滞感。   2.理化指标:干品或鲜品烘干后粗多糖(以葡萄糖计)含量≥26%,含水量≤10%。   3.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产品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必须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云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广南铁皮石斛 云南省广南县莲城镇、旧莫乡、董堡乡、杨柳井乡、八宝镇、板蚌镇、南屏镇、黑支果乡、曙光乡、朱街镇、篆角乡、那洒镇、五珠乡、珠琳镇、者兔乡、者太乡、坝美镇、底圩乡共18个乡镇现辖行政区域 《广南县人民政府关于确定广南铁皮石斛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的通知》,广政发〔2012〕65号 云南省地方标准:广南铁皮石斛(草案)

圭山山羊

  圭山山羊产区以云南省路南县为中心。路南县位于东经103°16′,北纬24°44′,海拔1679.8米,最低1500米,为亚热带地区,地势东北高、南部低,由东北向西南倾斜,南盘江普拉河、巴盘江经县境内由东北流向西南,大多数地区属河谷地带。圭山山羊分布在海拔1800~2400米之间,这个地区东部是地面起伏和缓的圭山高原,西部是土肥水好的巴江溶蚀坝子,中部是林立岩溶山。该区兼有亚热带森林气候特点。年平均气温15.5℃,极端最高气温33℃。极端最低气温零下7℃,年平均无霜期255天,年平均降雨量1000毫米,最高1332.1毫米,最少665.5毫米,每年5月开始进入雨季,8月雨水较多,5~10月占全年降水量的85%,形成夏秋多雨、冬春干旱的干湿分明的气候特点。主产区土壤绝大部分为红壤。植物种类繁多,为多种亚热带植物。森林主要分布在山区,以圭山西南一带最多,大多数是云南松和华山松。路南全县林地面积560343亩,其中疏林面积达87057亩,灌木林291512亩;牧地面积达447026亩;耕地面积251069亩。农作物:坝区以水稻、玉米、小麦、蚕豆、烤烟为主;山区以玉米、马铃薯、荞子、豆类为主。   地理分布   圭山山羊分布于云南彝族支系撒尼族聚居的路南、宜良、弥勒、泸西、陆良、师宗等县。   品种特征   圭山山羊头小而干燥,额宽,耳大灵活不下垂,鼻直,眼大有神,颈扁浅,髯甲高而稍宽。胸宽、深而稍长,背腰平直,腹大充实、尻部   圭山山羊(3张)稍斜,四肢结实、蹄坚实呈黑色。骨架中等,体躯丰满,近于长方形。公、母羊梳子角占7.8%,排角占86.52%,前向螺旋角占5.67%。圭山山羊全身黑色毛者占70.21%,头、颈、肩部、腹部棕色毛者占21.28%,全身棕色占7.09%,青毛只有1.42%,被毛粗短富有光泽。母羊乳房圆大紧凑,发育中等。公羊-大,左右对称。   品种性能   圭山山羊成年公羊平均体长、胸围和体重分别为:71.47厘米,80.53厘米,43.63公斤,成年母羊分别为:72.03厘米,79.90厘米,43.52公斤。圭山山羊抗逆性强,发病少,善于攀食灌木嫩叶枝芽,耐粗饲的能力强,既产乳、又产肉,体质结实,行动灵活,游牧或定牧均可。但产乳量低,生长发育缓慢,成熟晚。   (1)自然生态环境:圭山山羊产地自然生态环境地处低纬高原,属低纬度高原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干湿分明、四季如春。土壤主要是红壤和黄棕壤。土壤pH值5.5-7.0,微酸性,疏松、透气、排水良好。天然草场面积73.38万亩,牧草品种种类繁多,饲草饲料资源较为丰富。   (2)水文情况:石林县河流属珠江水系,南盘江流域。境内巴江、普拉河为南盘江支流。大可河、马料河、几弯河、西河为巴江支流。木凹子、路花、芭茅、紫处、西街口、松子园、路新村、大哨、水尾等水源小河汇入南盘江干流。全县水资源总量为5.66亿立方米,其中地下水资源总量为2.48   亿立方米,地表水资源总量为3.18亿立方米。水资源丰富,水质优良。   (3)气候情况:石林县地处低纬高原,属低纬度高原季风气候,干湿分明。冬春半年(11-4月)为干季,夏秋半年(5-10月)为雨季。石林县具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干湿分明、四季如春”的气候特点。全年日照2339小时,日照率53%。年平均气温16.6℃,最热月为7月,月平均气温22.7℃,最冷月为1月,月平均气温12.3℃。极端最高温33.6℃,极端最低温-8.9℃。年平均降雨量为949.6毫米,降雨时间集中在5-10月,占全年降雨量的88%。年平均蒸发量2097.7毫米。全年无霜期252天。大于10℃的年活动积温4814.6℃。年均降雨量为16亿立方米。   (4)人文历史:圭山山羊又名路南奶山羊,是一个优良的乳肉兼用型地方山羊品种。饲养圭山山羊已有2800多年历史。《尼迷诗》所叙事的是远古——公元前8世纪“哎哺”时期,即洪水时代距今已2800多年。诗中就有“阿尼生得美,阿尼很勤劳,上山能放羊,绣花蝴蝶飞。”的描述。在当地特定的自然气候和生产方式下,经过长期自然选择和人工选育,而培育成的具有对多变的高原亚热带丘陵适应性强、发病少、耐粗饲、能攀食灌木嫩叶、枝芽,既产奶又产肉的云南省优良山羊品种。圭山山羊1986年被云南省畜牧局列为地方优良品种保护项目。2002年在云南省畜牧兽医研究所的帮助支持下,实施圭山山羊胚胎移植技术,加快了圭山山羊保种选育进程。2006年圭山山羊被国家农业部第662号公告列为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   地域范围   圭山山羊产于云南省石林县境内,辖7镇1乡:鹿阜镇、石林镇、路美邑镇、板桥镇、长湖镇、西街口镇、圭山镇、大可乡。地理坐标为:东经103°10′-103°41′,北纬24°30′-25°03′,南北长 58.8千米,东西宽51.3千米,总面积1719平方千米。最低点海拔1530米,最高山峰海拔2601米。石林境内圭山山羊产地为全县7镇1乡。主要分布于圭山山脉一带的圭山、长湖、石林、西街口四个镇,2007年末全县圭山山羊存栏10.7万只,其中,主产区存栏8.1万只。

梁河葫芦丝

  有一种美妙的乐声响遍彩云之南。在傣寨水边的丛丛竹林,在形态逼真的石林石海,在马帮铃响的茶马古道,在玉龙雪山下的古街古巷……《月光下的凤尾竹》、《蝴蝶泉边》、《美丽的地方》等云南风情乐曲,借它圆润朴素,婉转流畅的天籁之音,与旖旎明媚的自然风光,纯朴多样的民俗民风融为一体,它就是民族乐器葫芦丝。    葫芦丝的故乡在滇西梁河县,这里的坝子上盛产绿油油的苦葫芦,晃悠悠地吊,煞是好看。葫芦长成了,傣族同胞把它们采摘下来,却不食用,过去这里的葫芦有两个用途:一作酒器,就像“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那样,枪挑酒葫芦,现已少见。二作乐器,葫芦丝便是,一直延续至今。在梁河南甸宣抚司署原址门外,一阵吁吁呜呜的葫芦丝乐声吸引了我,觅声而入,见几位傣族青年在一间房门口,手工制作葫芦丝,其中一位微胖的男子正在校音,他叫杜德光,当地年轻一代葫芦丝制作师傅和演奏家。谈起葫芦丝,他滔滔不绝,兴致蛮高,葫芦丝的历史上溯久远,少说也有近千年,在民间代代相传,小的时候,受民风熏染,也和长辈们一样爱吹葫芦丝,把生活的喜悦化作欢快的旋律,歌罢舞罢,一天的劳累烟消云散。后来拜师学做葫芦丝,经过二十余载的刻苦钻研,特别是经名师哏德全的悉心指点,技艺突飞猛进。梁河制作葫芦丝的高手有个共同特点:都是优秀的演奏家,他做的葫芦丝,已销往国内多个大中城市。    制成一件葫芦丝,主要有选材、打孔、制管、上簧、安装、校音等工序。摘下的葫芦经过挑选,选择饱满厚实的剥皮浸洗,在晴日下晾晒数天,使之干透,然后在葫芦底部正中钻孔,掏尽内瓤和籽,成空心状。烘烤防虫是制作的重要一环,把葫芦及用作主管、副管的紫竹放在小火上烘烤,可防虫和增加材质韧性。主管、副管的粗细要与葫芦大小相配,一般是一主两副,主管长,副管短,先用标尺在主管相应位置打记号,接用小巧的刀具挖好音孔。主管顶端要挖凹槽,装上簧片,这是关键,旧时科技不发达,装的是竹片,葫芦丝的音色不够亮,后来,心灵手巧的傣族同胞改用薄铜材作簧片,让音色产生质的飞跃。根据主管、副管的粗细在葫芦底部钻好三个孔,插入竹管,安好吹嘴和软塞,校过音,再经密封、抛光,一件葫芦丝就制成,拴上红穗儿,顿时精气神十足!    葫芦丝的售价与音调、材料有关,降B、C、D调的葫芦丝材件小巧,发音清丽,售价相对便宜,F、G调的葫芦丝音色浑厚,葫芦和竹管粗大,售价就贵些。如今,葫芦丝上精工细刻的绝美图案,成为时尚的包装,也是定价要素之一,按材质和做工,花五六十元到三四百元,都可买到一件葫芦丝。梁河的葫芦丝专卖店还免费培训,便于葫芦丝的推广普及。这焕发了青春的古老民族乐器,深受傣族、布朗族、德昂族、阿昌族、汉族等各族人民喜爱,在边疆各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上,都能听到它悠扬欢快的乐曲,增进民族和睦团结。   梁河葫芦丝质量技术要求   一、葫芦   1.品种:“铁葫芦”等。   2.立地条件:土壤类型为河流冲积土、沙壤土和壤土,pH值5.7至6.6,土壤有机质含量≥1.3%。   3.栽培管理:   (1)育苗播种:3至4月播种育苗,苗龄30天至40天,幼苗3叶后定值。   (2)整地施肥:定植前每667㎡(亩)施腐熟有机肥4000kg至5000kg,做成1.5m高畦定植。   (3)定植时间:4月下旬至5月上旬,每畦栽2行,株距30cm至35cm。   (4)水肥管理:幼苗长出5片至7片叶时,在高畦内每667㎡(亩)追施腐熟有机肥800kg至1000kg,覆沟后浇水,花期不浇水,坐果后及时追肥浇水。   4.采收加工   (1)采收: 10月至11月,果实呈金黄色时开始采摘。   (2)选材:颜色黄、皮厚结实,底脐小而正中,外形周正。   (3)制备:采收后2天内刮皮,在室外阳光下自然晾干,清理内部杂物。   二、紫竹   1.种源:紫竹(Phyllostachys nigra (Lodd.) Munro)。   2.立地条件:土层厚度为50cm至100cm,土壤类型为砂壤土,土壤pH值4.5至7.0 ,地下水位50cm至100cm。   3.栽培管理:   (1)栽培密度:密度3株/㎡至4株/㎡,株行距50cm至60cm。     (2)定植:   ①散生竹:10月至翌年2月。   ②丛生竹:2月份移栽。管理条件好或采用容器竹苗可四季种竹。   ③混生竹:2月至3月和10月至12月。   4.采收及加工:   (1)采收:8月份采伐生长3年以上竹株。   (2)选材:紫黑色,竹质致密,形状笔直,无病虫害。   (3)制备:选材→晾干→清理内部杂物。   三、制作工艺   工艺流程:手工打孔→打磨簧片→安装→调试→检验→包装。   四、质量特色   1. 感官特色:音色柔美圆润。环境温度20℃至25℃,相对湿度40%至75%条件下,在440.00Hz至443.83Hz范围内确定小字一组a音的频率,各音音准允许误差不超过±15音分。   2.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产品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必须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云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梁河葫芦丝 云南省梁河县九保乡、河西乡、曩宋乡、遮岛镇、芒东镇、勐养镇共6个乡镇现辖行政区域 《梁河县人民政府关于梁河葫芦丝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地域界定的报告》,梁政发〔2013〕5号 云南省地方标准:《梁河葫芦丝》草案

芒市石斛

  芒市石斛质量技术要求   一、种源   铁皮石斛(Dendrobium officinale Kimura et Migo),齿瓣石斛(D. devonianum Paxt.),兜唇石斛(D. aphyllum (Roxb.) C.E.Fisch.)。    二、栽培环境   产地范围内海拔900m至1900m,年平均空气相对湿度80%,年平均气温19.5℃,无霜期≥300天,年日照时数≥1900小时。   三、栽培管理   1.基质:基质成份为树皮、锯木屑等有机材质,pH值6.5至7.0,有机质含量≥10%,水分含量30%至40%,   2.育苗:采用扦插无性繁殖或采集石斛硕果经组培进行有性繁殖育苗。   3.移栽:3月下旬至6月下旬,温度≥12℃,进行组培苗或扦插苗移栽。种植为株距8cm至10cm、行距15cm至20cm。   4.田间管理:   (1)遮荫:荫蔽度65%至85%。   (2)施肥:每667m2(亩)施腐熟有机肥500kg至700kg。   (3)水分:生长期基质湿度在30%至40%、空气相对湿度在60%至80%,收获前15d停止喷水。   5.环境、安全要求:农药、化肥等的使用必须符合国家相关规定,不得污染环境。   四、采收加工   1.采收:11月至翌年3月采收。采收分采摘当年生白条和全草采收两种。   2.加工:   (1)鲜品:白条采收后,除去杂质,减去须根。   (2)干品:白条或全草通过除杂、清洗后,切段,60℃以下低温烘干或采取传统方法加工成枫斗产品。   五、质量特色   1.感官特色:    (1)鲜品:   ①铁皮石斛:节明显,有黑环。叶鞘包裹的鲜条多呈叶鞘的颜色,拨开叶鞘,茎多呈绿色或呈紫色,节间色较深。外表无气味或带青草气味。味道淡或微甜,嚼之初有滑腻感及粘稠感,无渣。   ②齿瓣石斛:表面黄绿色带紫斑点或条纹,老熟时叶鞘呈银灰色,节间裸露部分呈紫色,具有青草香气,味道淡或微甜,嚼之初有滑腻感及粘稠感,嚼后有少量纤维。   ③兜唇石斛:表面绿色或黄绿色,略具青草香气,味淡或微酸、苦,嚼之初有粘滑感,嚼后有纤维。    (2)干品:   ①铁皮石斛:表面暗黄绿色或金黄绿色,有细纵皱纹,节明显。质坚实,略韧,不易折断。气微,味淡,嚼之初有滑腻感及粘稠感,无渣或渣少。   ②齿瓣石斛:表面有细纵皱纹,质坚实,易折断,断面平坦,嚼之初有黏滞感,无渣或渣少。   ③兜唇石斛:绕紧密,颗粒均匀整齐,多数可见3至5个旋环。   2.理化指标:   (1)铁皮石斛:鲜品水分≤85%,干品水分≤12%。干品或鲜品烘干后粗多糖含量≥25%(以葡萄糖计)。   (2)齿瓣石斛:鲜品水分≤85%,干品水分≤12%。干品或鲜品烘干后粗多糖含量≥12%(以葡萄糖计)。   (3)兜唇石斛:鲜品水分≤88%,干品水分≤14%。干品或鲜品烘干后粗多糖含量≥8%(以葡萄糖计)。   3. 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产品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必须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云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芒市石斛 云南省芒市现辖行政区域 《芒市人民政府关于界定芒市石斛地理标志产品产地范围的批复》,芒政复〔2012〕52号 芒市林业局 芒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芒市石斛标准(试行草案)》

泸西除虫菊

  泸西除虫菊质量技术要求   一、种源   除虫菊(Pyreyhrum cineriifoliun Trebr)。   二、立地条件   产地范围内海拔1500m至2000m,土壤类型为泥沙土、黄壤土,有机质含量≥2.0%,土壤pH值5.5至7.0,   三、栽培管理   1.育苗:5月至6月播种。晒种1天至2天,用40℃至45℃温水浸泡48小时。每667㎡(亩)用干种1.0kg至1.5kg。播种后用细土覆种,再盖上松茅,浇足水。苗床地应选择在离水源近、地下水位较低的肥沃地块,苗床地与需要种植除虫菊大田的比例为1:20至1:40。   2.假植:苗床畦面1.3m、沟宽0.4m、沟深0.2m。用土与腐熟有机肥以9:1比例配制营养土,装袋,放入苗床。菊苗8cm至10cm假植。   3.移栽:8月中旬至9月中旬,菊苗长到15cm后移栽。载成“丁”字形或是梅花形,栽植深度4cm至5cm,每667m2(亩)移栽4000株至5000株。   4.施肥:每667m2(亩)苗床施腐熟有机肥≥1000kg,间苗后每667m2(亩)施45%复合肥10kg。大田每667m2(亩)施腐熟有机肥≥1000kg。   5.环境、安全要求:农药、化肥等的使用必须符合国家相关规定,不得污染环境。   四、采收   菊花整体黄白分明,成熟度达到60%后开始采收。第一个采花期在3月至4月,第二个采花期在7月至9月。   五、质量特色   1.感官特色:盘花和管状花颜色黄白鲜明,有脆感。百花干重15g至25g。   2.理化指标:水分含量8.0%至10.0%,除虫菊素含量≥1.2%。   3. 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产品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必须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云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泸西除虫菊 云南省泸西县中枢镇、白水镇、午街铺镇、旧城镇、金马镇、三塘乡、永宁乡、向阳乡共8个乡镇现辖行政区域 《泸西县人民政府关于同意泸西除虫菊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地域界定范围的批复》泸政复〔2013〕117号 云南省地方标准:DB53/T143.1~143.8-2005《泸西除虫菊综合标准》

蒙自石榴

  蒙自生产的甜石榴不仅籽粒晶莹似玛瑙,而且营养价值较高,可食部分占籽粒的71%~87%。其中,甜绿籽、厚皮甜砂籽、甜光颜在国内石榴产品中属上乘品种,种植地区主要集中在蒙自县的新安所镇、文澜镇和草坝镇等地,产量丰富,远销国内外市场。   同国内其他产区比较,成熟期提早30至50天,且由于立体气候,自7月底至9月自然形成早、中、晚熟产区。主栽品种甜绿籽,果实圆形中等大,果皮黄绿着红色,平均单果重248g,最大果重800g,百粒重60g。   蒙自,是我国盛产甜石榴最大的基地之一,是远近闻名的“石榴之乡”。 蒙自甜石榴主产于新安所镇、大新寨乡一带。据传,这里的甜石榴是从伊郎和阿富汗引进种植的,迄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 地处云南低纬度高原,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的蒙自县,再加上北回归线穿境而过,使其面积达554平方公里的红土地上.无霜期长达337天,年平均日照时数达2234小时。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为甜石榴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生长条件,造就了蒙自甜石榴果大、皮薄、粒满、核软、汁多、味甜等优良品质。 蒙自甜石榴有花果品种19种,其中,果石榴12种,观花石榴7种。在当地果农的长期栽培实践中,甜石榴已培育出甜绿籽、甜沙籽、甜白花三个国内上乘品种。甜绿籽品质优,产量高,单株产量平均在80公斤左右,最大果实约1公斤,平均果重250克,可食部分达87%以上,成为此中的佼佼者。它与甜沙籽同在农历七八月中秋节前成熟,因此,成为中秋佳节人们馈赠亲朋好友的最佳果品,而深受人们的喜爱。白花石榴大约在九月间才可收获。 石榴属观花、观果类植物。花为奇花,果为百果之珍。蒙自甜石榴不仅品质好,而且营养丰富。经测定:总合糖量17%,含酸量0.53%,还含有脂肪、维生素和大量的微量元素,对人体极为有益。近几年来,蒙自县有关部门先后引进世界银行贷款200多万元,用于发展石榴生产,种植面已扩展到了红寨、多法勒乡等地。1998年,全县种植石榴5.2万亩,总产量3.5万吨,石榴收入在当地农民收入中的比重达70%,石榴飘香香四海。历史上,由于蒙自所处的地理位置,滇越铁路通车后,蒙自甜石榴就销往香港、河内等地,如今,蒙自甜石榴的芳香不但吸引了省内外的客商与游客,北京、上海、广东、广西、越南等客商也纷至沓来,大批量购运,并从越南转道销往东南亚国家和地区。   地域范围   蒙自石榴的地域保护范围为云南省蒙自县境内。地理坐标为:东经103°19′—103°31′、北纬23°15′—23°34′,南北长62公里、东西宽61.3公里,总面积214353.4公顷,产地面积8000公顷,年总产量113700吨,主要涉及蒙自县的新安所镇、文澜镇、草坝镇、雨过铺镇、芷村镇五个乡镇,共计51个行政村。

牟定腐乳

  牟定腐乳是牟定县的一个传统特色产品,它悠久的历史、传统的工艺配方、特殊的发酵菌群、优良的水质、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造就了牟定腐乳外观鲜红油润、入口细腻柔糯、品后齿颊留香的品质和较高的氨基酸态氮营养指标。牟定腐乳走出牟定即不可复制,它是上苍赐给牟定人民的宝贵资源和财富。   牟定早期的豆腐流行于街头、市井、村间小巷,流淌在啧啧的松明灯下和轱辘的石磨间,成熟于上祖留下的那口老井---石羊井。   1953年,县贸易公司在牟定县城东街口新建牟定县食品加工厂,主要加工腌菜、豆腐供应县级机关食堂。1956年,牟定县食品加工厂迁至东门外妙觉庵,生产饼干、糖果、鲜豆腐、腌豆腐。   1958年开始,食品加工厂以每100公斤黄豆加工110公斤干霉豆腐为标准,委托食旧村生产大队加工,再由食品厂用陶罐腌制成酒腐乳,年产量大约为3至5吨。1964年冬,食品加工厂开始尝试用生香油腌制腐乳,年产量约为2.6吨。1966年改进配方,改生香油为熟香油,产品香味得到提升。牟定腐乳的工艺流程及配方,多年来都是技术工人凭借经验积累、估算配料,质量不是很稳定。食品厂于1982年先后几次派出技术人员到广东华南工学院、昆明等地脱产学习食品加工、检验技术,在厂里建起了化验室,由化验室精确计算得出结论。同时收回鲜豆腐加工权,由厂内自己加工生产。   1986年8月30日,牟定县食品加工厂在国家商标总局注册“经松”牌腐乳商标。   1987年,食品加工厂投资30万元,在县南山公园旁征地11亩,新建厂房、仓库、地下发酵车间,同时从哈尔滨购进砂轮磨浆机、分离机、煮浆罐等设备,开始了规模生产。为提高产品质量,加工厂改陶罐腌制为玻璃瓶腌制,产品质量逐步提升,年产量达到了170吨,产品远销省内外。多年来,牟定县食品加工厂生产的“经松”牌腐乳,殊荣不断、连年获奖,1994年被《中国妇女报》、《消费时报》、《中国社会经济调查研究中心》评为 “全国妇女儿童最喜爱商品”;1996年荣获第三届中国科技精品博览会金奖。   为扩大生产规模,食品加工厂于1992年帮助军屯乡筹建天台食品加工厂,培训技术工人,指导生产。   1998年,由于现行的机制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牟定食品加工厂改制,停止生产。   牟定腐乳的发展现状2003年牟定县第十次1会提出构建“名腐乳之乡”,做强做大牟定油腐乳品牌。2004年牟定县委、政府制定的《关于加快发展县域特色经济的意见》,把油腐乳列为牟定县三大特色产业之一。2005年县委专题研究“牟定油腐乳产业发展问题”。2006年县委、县政府把发展“牟定油腐乳”产业列入了《牟定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提出了要做强做大“牟定油腐乳”品牌,使“牟定油腐乳”走向全国,成为家喻户晓的名特优产品。至此牟定腐乳加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起来。成立了牟定县腐乳行业协会、现有11家企业会员。   牟定腐乳    牟定县腐乳行业协会    9132397    腐乳   

呈贡宝珠梨

  呈贡宝珠梨是云南省闻名的特产水果。2005年9月,“呈贡宝珠梨”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成功注册,是呈贡县重点打造的五大品牌之一。果圆形,一般重200-330克,大者达500克,皮薄,淡黄绿色,果肉雪白,脆嫩,汁多,味浓甜,微香,食后无渣。   宝珠梨是云南众多梨果中的佼佼者,中国优良品种梨树。蔷薇科梨落叶乔木。温带果树。原产云南省呈贡县,是东方梨系统沙梨类经济栽培种。据记载,栽培历史最早见于明代。适于温暖湿润气候,树姿开张。果近球形,果皮呈黄绿色,萼片脱落,果实不经成熟即可鲜食,味甜质酥,石细胞稍多。1994年 ,呈贡栽培面积4.5公顷,产量7000吨。晋宁、会泽、宣威等县市也有少量栽培。宝珠梨栽培已有数百年历史,传说大理国时,有高僧宝珠和尚到鄯阐城(今昆明)讲经,从大理带来雪梨树苗,经过与呈贡优良梨种嫁接,成为名果。吃果不忘栽树人,这梨就叫“宝珠梨”以纪念高僧。由于品优质佳,曾经作为贡品,远赴京都,宝珠梨的产地也因此而得名“呈贡”。   呈贡新区平均海拔1900m,红壤或水稻土。夏季多雨,冬季干旱,年均降水量800—1200mm,年均气温14.9-15.3℃,年均日照时数2232小时,无霜期285天。宝珠梨喜温凉,对水质、土壤、气候环境要求较严,因而适栽区域较窄。在呈贡县,主要分布在洗澡唐山—段家营松山-凤凰山-李旺山-小尖山-小关山-台板山和马烟囱山-赵家山-磨盘山-小石头山-吴山-尖峰山-马鞍山-梁王山,2条山脉面向滇池一侧,其中以吴家营乡的缪家营村、万溪冲村、郎家营村、段家营村、赵家山村为主,50—100年生老树占50%—70%;万溪冲村和缪家营村栽培最多,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县的1/3;马金铺乡和七甸乡是栽培新区,树龄多为10—15年。   2011年9月,素有“果中君子,滇中梨王”之称的“呈贡宝珠梨”又通过了国家农业部地理标志产品认证。   呈贡宝珠梨质量技术要求   一、品种   宝珠梨。   二、立地条件   产地范围内海拔1950m至2200m的丘陵缓坡地带,土壤类型为红壤,有机质含量≥2.0%,土壤pH值5.5至6.5。   三、栽培管理   1.苗木:采用以棠梨为砧木的嫁接苗。   2.定植:   (1)定植时间:11月下旬至次年1月。   (2)定植密度:每667㎡(亩)栽植40株至45株。   3.疏花疏果:40片至45片叶留1果,每667㎡(亩)留果量≤3000kg。   4.水肥管理:   (1)土壤管理:全年翻犁1次至2次,保持土壤疏松,消灭杂草。   (2)水分管理:萌芽至花前、果实膨大期分别灌水1次至2次。   (3)肥料管理:盛果期梨树于11月挖环状沟或条状沟,每株施入腐熟有机肥50kg至100kg。   5.环境、安全要求:农药、化肥等的使用必须符合国家相关规定,不得污染环境。   四、采收贮藏   1.采收:9月中下旬,果皮青翠、果肉雪白时开始人工采收。   2.贮藏:若需贮存3个月以上,须在2℃至5℃、相对湿度70%至80%条件下中贮存。   五、质量特色   1.感官特色:果实近圆形,果梗短粗,皮色青翠,采后果实表面出现蜡质,具光泽。果点明显。单果重200g至500g。果肉雪白,肉质脆、细嫩、多汁无渣、酸甜适口。   2.理化指标:果实硬度4.0kg/cm2至7.5kg/cm2,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0.5%,总糖≥6.0%,氨基酸总量≥0.19%。   3.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产品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必须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中国优良品种梨树。蔷薇科梨落叶乔木。温带果树。原产云南省呈贡县,是东方梨系统沙梨类经济栽培种。据记载,栽培历史最早见于明代。适于温暖湿润气候,树姿开张。果近球形,果皮呈黄绿色,萼片脱落,果实不经成熟即可鲜食,味甜质酥,石细胞稍多。1994年 ,呈贡栽培面积4.5公顷,产量7000吨。晋宁、会泽、宣威等县市也有少量栽培。   地域范围   呈贡宝珠梨产于云南省呈贡县境内吴家营、马金铺两街道丘陵地带,包括吴家营街道的万溪冲、前卫营、段家营、郎家营、缪家营以及马金铺街道的横冲、庄子、秋木箐、小营、大营10个村社。呈贡宝珠梨产地地理坐标为:东经102°48′-102°53′,北纬24°45′-24°52′,南北长约11公里,东西宽约5公里,面积约50平方公里,种植地海拔1950-2200米之间,坡度为0-15度。宝珠梨种植总面积1146.84公顷,年产量8613吨。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外观品质:呈贡宝珠梨果实圆形或椭圆形,具有宝珠梨固有的特征,果梗完整,皮色青翠,采后贮藏时果实表面蜡质薄有光泽,果点大而明显。单果重200-500克。 2、内在品质:呈贡宝珠梨果皮厚度中等,果肉雪白,肉质脆、细嫩、多汁无渣、酸甜适口、营养丰富,具有养阴清热润肺的功效。果实硬度2.5-5.0kgf/平方厘米,可溶性固形物含量≥9.5%,总糖≥5.5%,富含多种氨基酸、维生素以及铁、钙等元素。 3、安全要求: 呈贡宝珠梨执行《农产品安全质量 水果安全要求(GB 18406.2》的安全指标,果实农药残留标准,符合中国水果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进入市场遵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有关规定。

腾冲红花油茶油

  腾冲红花油茶油澄清透明、耐储藏、易消化,且富含维生素E、山茶苷、油酸和亚麻酸。产品远销日本、南亚及国内。腾冲红花油茶油获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腾冲红花油茶品种独特,茶果产量高,种仁含油率和干籽出油率高,盛果期单株产量高达100公斤以上。用腾冲红花油茶籽加工的腾冲红花油茶油澄清透明、耐储藏、易消化,且富含维生素E、山茶苷、油酸和亚麻酸。产品远销日本、南亚及国内。   腾冲红花油茶种植规模已超过4.5万公顷,挂果面积近5000公顷,鲜茶果产量逾1200公斤、产值逾6500万元。经营腾冲红花油茶油的公司4个,农民专业合作社4户、个体工商户15户。其中腾冲县腾虹油业有限公司还注册了“腾虹”商标,产品有茶油王食用油、红花茶油调合油、茶油王口服液,而腾冲县和顺鑫生态食品开发有限公司也注册“和顺鑫”商标,生产高山牌红花油茶油。   根据《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质检总局组织专家对腾冲红花油茶油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申请进行审查。经审查合格,批准腾冲红花油茶油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自即日起实施保护。   腾冲红花油茶油质量技术要求   一、种源   滇山茶(Camellia reticulata Lindl.)。   二、立地条件   海拔1500m至2600m,坡度≤30°。土壤为疏松的棕壤、黄棕壤、黄壤、火山灰土等,有机质含量≥1.0%,土壤pH值5.5至7.0。   三、栽培管理   1. 种苗繁育:无性繁殖。   2. 栽植:6月至7月,每667㎡(亩)栽植50株至110株。   3. 管理:盛果期每年除草松土一次。合理修剪,采用皮下枝接、嵌合枝接等方法改造劣株。   4. 施肥:每年每667㎡(亩)施用腐熟有机肥≥200kg。   5.环境、安全要求:农药、化肥等的使用必须符合国家相关规定,不得污染环境。   四、采收   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果实自然开裂后采收,7天内完成。   五、果实处理   处理流程:摊晒→脱皮→去杂→干燥→分级→包装→入库。   六、工艺流程   油茶籽→压榨→碱炼→脱水→脱色→脱臭→过滤→成品。   七、质量特色   1.感官特色:清亮透明,具有本品固有的气味和滋味。   2.理化指标:亚油酸含量8%至14%,亚麻酸含量0.7%至1.8%,角鲨烯含量≥130ug/g,谷甾醇含量≥0.18mg/g。   3. 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产品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必须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云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腾冲红花油茶油 云南省腾冲县现辖行政区域 《腾冲县人民政府关于腾冲红花油茶油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的通知》,腾政发〔2011〕178号) 云南省地方标准:《腾冲红花油茶油》(草案)   地域范围   腾冲红花油茶油的产地位于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县境内,涉及界头、曲石、明光、滇滩、固东、马站、北海、芒棒、腾越、和顺、中和、猴桥、荷花、团田、蒲川、新华、五合、清水18个乡镇;地理坐标为:东经98°05′~98°46′,北纬24°38′~25°52′,东西宽69km,南北长137km。种植面积66667公顷,年产茶籽12万吨、茶油3万 吨。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外在感官特征 腾冲红花油茶油色泽橙黄,清澈透亮,香味浓郁,味道纯正,口感爽滑,品质纯净,在低温下会出现发朦凝固的物理现象。 2、内在品质指标 腾冲红花油茶油营养丰富,油酸含量高,深受消费者青睐。其中油酸含量≥60%;亚油酸含量≥10%;棕榈酸含量≥10%;α—亚麻酸含量≥1.5%。 3、质量安全规定 腾冲红花油茶油生产技术要求严格按照《腾冲红花油茶生产技术规程》(DB53/T333-2010)控制,产品质量符合《油茶籽油( GB11765-2003)》质量标准。

梁河回龙茶

  回龙茶具有条索壮实紧密,色泽墨绿,汤色清亮,香色浓郁,回味耐泡等特点,是名副其实的“竹叶青”。   回龙茶主要因原产于梁河县大厂回龙寨而得名,梁河县人文历史渊源流长,关于梁河民族茶文化的史话传说很多,回龙茶凝聚了梁河县历代先民及其茶叶仁人志士智慧传承的结晶。 梁河县自古以来人居环境比较适宜,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久远。根据相关史书史料以及《景泰云南图经志》、《白夷校注》、《乾隆东华录》、《永昌府志》、《南甸司谱》和《梁河县志》等记载,“梁河境内世居民族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白越(傣族先民)、百濮(佤族、德昂族先民)的部落群体居住在这里,元代境内为百夷(傣族)、金齿(德昂族)、峨昌(阿昌族)等所居,明代开始有汉、景颇、傈僳迁入”。梁河,古名南宋,又名南甸,是古代南甸丝绸贸易通道之一,西汉时地属益州不韦县,东汉时地属永昌郡哀牢县,从元置南路军民总管府起,开始成为一个独立的政区,明代设南甸宣抚司,清袭明制,明国时期土流并设,至1950年5月全县全面解放为止,南甸土司统治历史达661年。 伴随着梁河县悠久的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加之,梁河县境内宜茶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又十分优异,因此梁河茶史也基本上与本地区的人类发展史同步。根据多次有关部门和专家组织开展的茶树资源调查考证结果显示,至今在梁河县境内的山区、半山区(回龙茶区)依然保存有10000多株树龄达几百年或上千年,零星分布或小区域成片成林的古茶树。其中:有相当一部分茶树相传是属于德昂族先民所栽,2004年省州政府创新办调查在梁河大厂乡赵老地荷花村有一株树围为4.11米,树龄为1000年人工栽培大理茶种。有关梁河县各世居民族的茶文化史话传说比较多,如:许多史书记载——濮人后裔“崩龙”(德昂族)男女皆好茶,是“古老茶农”之一,在德昂族古歌《达古达楞格莱标》中,也详实记载和反应了德昂族的古代社会生产生活及其“古老茶农”之称的渊源,同时记述了在德昂族婚礼中“槟榔、烟、茶”必不可少;据明代《景泰云南图经志》书中的“南甸宣抚司”部分记载“南甸百夷,俗与木帮同,其结亲同谷茶二长筒,鸡卵五七笼为聘”、“客至,则以谷茶供奉,手拈食之”……;另外,还有阿昌族《遮帕麻和遮米麻》中茶翁茶婆传说,德昂族的“雷响茶”、“腌菜茶”、“竹筒茶”传说,傣族的“土司二道茶”、“竹筒茶”、“笋叶茶”传说等等。自梁河县人类有史以来,茶叶一直就是梁河各族人民从事婚丧、贺房、祭祀节日庆典或串亲访友等,必不可少的礼数之一。 梁河“回龙茶”伴随梁河县的人文历史孕育而生,它是梁河各族先民及其茶叶仁人志士智慧的结晶,是梁河县优异的宜茶地理和自然生态资源的产物,梁河悠久的茶史其实也就是梁河“回龙茶”史。回龙茶主要因原产地而得名,其创世的具体年代现已无法考证。解放前,回龙茶基本上仅供本地“土豪劣绅”享用,至解放前夕即:1941年大厂街先进青年农民孙朝钦参加李根源在腾冲举办的种茶培训班,带回一箩大叶良种茶籽在大厂境内种植茶地2亩;1945年,原国民党大厂设治局局长封维德提倡禁烟种茶,颁布了《梁河设治局为禁绝鸦片改种茶林告民众书》和亲自编撰《种茶浅说》500本分发给各地保甲长,同时先后从其家乡选运茶籽18驮分发到梁河境内各地栽种,并在大厂回龙寨附近购置土地8亩,建立了梁河第一个连片的大叶种良种茶叶母本园,从而,揭开了梁河“禁烟种茶”的历史始篇,并开始掀起了梁河县禁烟种茶的热潮。新中国建立后,在党和国家大政方针政策的指引及其一系列扶持措施的大力推动下,梁河回龙茶产业不断飞速发展,一度成为了梁河县山区、半山区人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顶梁柱。而且回龙茶自创世以来,就以其独特、优异的内在品质和让人迷恋的地域风味,而一度深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和高度赞誉,成为了云南省著名的十大名优绿茶之一。目前,梁河已列为云南省优势农产品茶叶基地县、优质茶叶原料基地县、优质茶叶苗木基地县、茶叶生产重点县之一。产品驰名省内外,先后在1994年国际园艺博览会和云南省历届春交会名优评比中多次获得了金奖、银奖和优质奖,并一度被评为了“云南省消费者喜爱商品”称号,2005年“回思”牌回龙茶还荣获了云南省著名商标,时至今日,回龙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产业化规模和生产基础,具备了较为完善的一整套生产加工工艺,其中:有8000亩基地及其回龙春茗、回龙春曲、回龙春雪、回龙特级、回龙一级等五个系列产品已获得了国家绿色食品中心A级认证;还有1050亩“回思”牌回龙茶基地及其产品获得了有机茶认证,4800亩“弘梁牌”茶园基地及产品获得有机食品认证。回龙茶一直以其优异的特色和优势,畅销云南省内外,特别是每年春茶上市都曾一度出现各地客商争相抢购的景象,目前回龙茶已基本开创了一定的市场网络氛围和占有力,年均售价为:高档精品茶1000—2000元/㎏,上品茶200—500元/㎏,普通中档茶50—100元/㎏。   梁河县城遮岛东面18公里的大厂乡回龙寨出产的“回龙茶”,在云南省茶叶产品中小有名气。1940年,大厂街青年农民孙朝欣到腾冲县李根源办的茶叶训练所学习,次年带回茶籽在回龙寨试种成功。   解放后,县委和县政府十分重视回龙茶的发展,财政、农业、商业、外贸、金融等部门给予大力扶持。自1955年从昌宁县调进大叶茶苗进行扩种以来,至今回龙寨的茶树已发展到300多亩。随着科学种茶技术的提高,最高亩产达400斤,一般亩产在300斤左右。回龙茶在省、州内一直是-货。回龙茶之所以闻名遐迩,倍受青睐,一是因大厂山高而不寒,这里海拔1580米,年雨量l648毫米,年均温15°C,多雾而又向阳,日照水分充足,土质为偏酸性红壤,耕作层深厚,有机质丰富,不仅适宜茶树生长,而且能使茶梢内的芳香物质、蛋白质的含量更加丰富。二是制作工艺考究、精湛。制作主要靠手工。制作高手是回龙寨茶农翟文宽老人。其制作方法概括起来是:高温杀青,先高、后低、热揉条索紧,冷揉香气高,低温长炒,猛火促香。   因此,回龙茶具有条索壮实紧密,色泽墨绿,汤色清亮,香气浓郁,回味耐泡等特点,是名副其实的“竹叶青”。为让回龙茶更好地为振兴梁河经济服务,近几年来,大厂茶厂和县茶厂都到回龙寨收购原料,将其精加工成商标为“梁河回龙茶”和“回龙绿玉”两种精致盒装的产品,深受消费者欢迎。   地域范围   回龙茶产地位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梁河县境内,产地区域范围涉及梁河县的大厂乡、小厂乡、平山乡、囊宋乡、九保乡、河西乡、芒东镇、勐养镇和遮岛镇九个乡(镇)。地理坐标为:东经98°06′—98°34′,北纬24°31′—24°58′,南北纵距49km,东西横距45km,种植总面积6667公顷,年产量8000吨。

安宁红梨

  “安宁红梨”具有果大形正,酸甜可口,汁多味浓、皮薄肉厚,果皮颜色艳丽,品质极佳,具有酥、脆、耐储运的特点。当地独特的气候、水土条件形成了“安宁红梨”的独特品质。   安宁市因其特有的地理位置和亚热带高原温凉气候,特别适宜红梨的生长。安宁市红梨肉细嫩脆酥,汁极多,味酸甜适中,富含多种维生素,口感极佳,因此在市场上颇受消费者青睐。目前安宁红梨除在本地和全国各大城市销售外,还远销港、澳地区并出口新西兰等国家。   安宁市政府把红梨生产作为打造农业品牌的战略来抓,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引进红梨加工销售企业,先后建设了60座红梨微型冷藏库,并新增了红梨果汁、果醋加工项目,扶持发展两个红梨生产销售协会,各镇组建专业服务队伍,对红梨管护进行统一时间、统一要求、统一标准的生产技术指导和服务,并定期督促、指导和检查,同时依托“滇之红”红梨公司建设的3000亩出口型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带动全市红梨产业发展。截止目前,全市已发展以早熟品种(95-2)、中熟品种美人酥(32号)、满天红(35号)为主的红梨2万多亩,形成基地建设、种植、包装和销售实现了标准化,统一价格、统一包装、统一质量标准的营销方式,实现了种植户和营销组织的双赢的格局。去年在北京召开的“中国果品之乡”授牌暨全国果品产业经验交流宣传推介表彰会上,安宁市被授予“中国红梨之乡”荣誉称号。“滇之红”红梨获得国家农业部绿色食品认证。市农业局茶桑果站站长刘新文介绍说:“去年安宁市生产红梨6000吨,实现产值3000万元。今年全市生产红梨将达7000多吨,产值将达到3800万元,其中1000多亩早熟品种总产量达1300多吨,目前已经基本卖完了,现在集中上市的是中熟品种,面积有1.3万亩,总产量将达5000多吨。由于今年的果品质量比去年明显提高,因此今年的红梨在果园中的批发价格就由去年的每公斤均价4元提高到5—6元。”   安宁市八街镇以6850亩的红梨种植面积当仁不让地成为安宁红梨的主产地,今年该镇实施红梨套袋640万个,仅中熟品种预计总产量将达到有1200多吨。红梨种植户张恒告诉记者:“套袋后的红梨果子不污染,清秀怡人,品质提高,自然会卖得起价来。我种植的15亩套袋红梨,目前已销售了1/3,估计今年的总收入将4万元,比去年增加7000多元。”记者在县街镇了解到,该镇有2253户果农种植了4154亩红梨,其中色泽嫩黄,果肉白嫩,入口蜜甜的红梨早熟品种(95-2)1320亩,预计产量1626吨;色泽艳丽、外观精美、肉质细嫩、甜酸爽口的红梨中熟品种(美人酥、满天红)2573亩,预计产量3396吨;红梨晚熟品种(红云1号)及早酥、云香、黄花等品种种植面积达1600亩,预计产量1500吨。     “安宁红梨”原产地域自然地理范围是: 东经102°10~102°37,北纬24°31~25°06之间,总面积1313平方公里。行政区划包括:连然、金方、八街、温泉、青龙、禄脿、草铺、太平、县街8个街道办事处。   

富宁八角

  八角,北方俗称“大料”,属常绿阔叶乔木。其果、叶、干全身是宝,被富宁农民誉为“摇钱树”。八角干果、八角叶主要作香料、化工原料及药用,是制咳药、合成抗癌药“派龙克萨龙”和阴性荷尔蒙已烷雌酚的主要原料。同时也是高级香水、香皂、饮料、食品、烟草、牙膏及化妆品必不可少的增香剂,用途十分广泛,因此成为国际市场紧俏商品。富宁县种植八角已有700多年历史,清乾隆年间已大量种植,小有规模。经过长期的巩固和发展,目前种植面积已达35万亩,八角干果产量达700万公斤,其种植面积、产量均列云南省县(市)之冠,质量居全国第一。富宁天星香惠厂生产的大红八角、茴香脑、八角精、八角粉等12个系列产品享誉国内外,“八角精”曾获1994年中国新技术新产品展览会新加坡鱼尾狮金奖。在1999年昆明世博会、2000年上海特产展洽会、湖南浏阳第二届中国特产文化节展销会、中国昆明民营展销会上,富宁八角系列产品倍受各地客商青睐,被国内外客商抢购一空。   富宁八角栽培历史悠久,距今已有近300年的栽培历史。据史料记载,富宁县高楼、民村一带是富宁八角栽培的发源地。清光绪至民国初年,随着改土归流,官商士贾频繁往来,八角逐渐由富宁传播到滇东南的部分县,据《中国主要树种造林技术》一书记述:“云南的八角开始在富宁县栽培,以后发展到广南、西畴、马关、文山、麻栗坡、河口、屏边、墨江、玉溪等县”。这说明了富宁县是云南省八角栽培的发源地。在我州瑶族聚居村寨,几乎村村房前屋后都种有八角树,每户每年靠种八角收入在千元以上,高者达10多万元,把八角树称作“摇钱树”。为了感激八角树给他们带来了美好幸福的生活,每年“盘王节”(8—9月,八角开花时),他(她)们都会相聚在八角林中载歌载舞,喜庆丰收和展望未来。年轻男女在八角林里谈情说爱 ,共叙心中蜜语和相思之情。并以八角树为证,盟誓忠贞不渝的爱情。瑶族妇女把八角和八角花绣在头饰上和腰带上以示“吉祥如意”。 富宁八角栽培虽有悠久的历史,且在清朝初期剥隘成为商埠的兴盛时期,就远销沿海两广及香港等地。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由于地霸和奸商的盘剥及交通闭塞、经济文化落后等方面的制约,发展速度十分缓慢。60年代初期,中共云南省委-阎红彦到富宁视察,针对富宁县实际,提出“把工作重点推上山去”,指导帮助县委、县人民政府制定“以林畜为主”的发展方针后,富宁的八角才有所发展。并把八角生产作为振兴山区经济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抓,先后拨出扶持资金98万元。用于采种育苗、技术培训、聘请技术人员,开展科研试验。八角栽培开始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逐步呈现老区和新区一齐发展的局面。质量在1985年广西南宁召开的全国八角制标会上评为第一。产品出口瑞士、法国、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国家,为中国的经济建设作出贡献。 1999年富宁县被中国特产之乡推荐暨宣传活动委员会评定为“中国八角之乡”。政府为了把品牌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实现八角富民的目标,抓住国家实施退耕还林的机遇,把八角列入退耕还林工程的重点树种,采取打造八角生态村,加大宣传力度,变品牌优势为经济发展动力,扩大种植面积,加快八角产业发展进程,着力科研推广进度,提高八角生产科技含量,加速八角产品开发步伐,实现“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格局等措施,做大八角产业。在323国道公路干线出入境处设立宣传广告牌坊,让过往宾客了解八角之乡;在省、州报刊宣传报道八角产业发展情况;在出租车印上“八角之乡欢迎您”的字样;把歌曲“八角飘香”定为县歌进行传唱宣传。并成立了“富宁八角研究所”,开展八角优树调查、八角良种选育、低产林改造、病虫害防治、无性系繁殖、丰产栽培技术、新产品开发等试验、示范和实用技术培训推广工作。 富宁牙牌村以种植八角为主,通过种植八角增收,呈现户户种八角,户户盖小楼景象。2004年11月11日时任云南省委书记白恩培深入到富宁县牙牌村调研时指出:“要积极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富宁县牙牌村代表了云南山区将来的发展方向,云南94%是山区,自然条件同富宁县牙牌村相似的也不是少数,牙牌村能做到的其他地方也都能够做到,要学习牙牌村成功的经验,结合山地优势,灵活、实际、积极地开发山地资源”。至2010年底,富宁八角种植面积5.87万公顷,产量1万吨,栽培面积和产量仅次于广西,居全国第二。   地域范围   富宁八角产地涉及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一市七县共55个乡镇。其中:富宁县13个乡镇(木央镇、田蓬镇、新华镇、剥隘镇、里达镇、归朝镇、谷拉乡、者桑乡、板仑乡、那能乡、花甲乡、阿用乡、洞波乡);广南县3个乡镇(坝美镇、八宝镇、底圩乡);马关县12个乡镇(马白镇、都龙镇、木厂镇、金厂镇、仁和镇、八寨镇、夹寒箐镇、南捞乡、坡脚乡、古林箐乡、大栗树乡、篾厂乡);麻栗坡县7个乡镇(麻栗镇、大坪镇、铁厂乡、八布乡、下金厂乡、六河乡、猛硐乡);西畴县9个乡镇(西洒镇、兴街镇、鸡街乡、蚌谷乡、莲花塘乡、柏林乡、法斗乡、董马乡、新马街乡);文山市6个乡镇(薄竹镇、坝心乡、喜古乡、小街镇、追栗街镇、柳井乡);丘北县3个乡镇(双龙营镇、官寨乡、温浏乡);砚山县2个乡镇(八嘎乡、蚌蛾乡)。区域范围地处东经103°35ˊ-106°12ˊ、北纬22°40ˊ-24°28ˊ、海拔600—1600米之间,东西横距255公里,南北纵距190公里。种植总面积 5.87万公顷,年总产量1万吨(干果)。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外在感官特征:富宁八角的果、枝、叶都具有特殊的香味。富宁八角多数由八蓇葖果组成的聚合果,放射状排列于中轴上。蓇葖果长1~2厘米,宽0.3~0.5厘米,高0.6~1厘米;外表面红棕色,有不规则皱纹,顶端呈鸟喙状,上侧多开裂;内表面淡棕色,平滑,有光泽;质硬而脆。果梗长3~4厘米,连于果实基部中央,弯曲,常脱落。葖含种子1粒,扁卵圆形,长约6厘米,红棕色或黄棕色,光亮,尖端有种脐;胚乳白色,富油性。富宁八角干果具有色红、香碎、味浓和型好等明显特点。 (2)内在品质指标:富宁八角气味芳香,味甘辛,果壮肉厚,干爽,富油性,果实和种子可作调料,也被中国传统医学作为药物使用。其干燥成熟果实所含莽草酸≥6.5%、醇溶抽提物≥5.0%、挥发油≥1.50%。 (3)安全要求:产地环境质量符合《无公害食品 林果类产品产地环境技术条件》(NY 5013-2006),富宁八角严格按照《无公害食品 香辛料》(NY5323—2006)标准执行。

富源大河乌猪

  据《富源县农牧志》记载,“大河猪”是我国西南三省的优良猪种之一,系“乌金猪”的一个重要类型。猪种的形成,从有记载的公元前116年算起,至今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因盛产我县大河一带而得名。1978年云、贵、川三省接壤地区猪种资源调查,将其定名统称“乌金猪”。 “富源大河乌猪”是在乌金猪(大河猪)基础上导入杜洛克半血杂交育成的国家级新品种。而“大河猪”是云南省地方优良品种,因盛产富源县大河一带而得名,它具有耐粗饲、抗逆性强、肉质细嫩、味道鲜美等优点,是生产加工“云腿”等肉制品的优质原料猪种,享有“大河猪种甲滇东”之称。 “富源大河乌猪”于1992年至2000年间在云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遗传育种学专家连林生教授的指导下,由曲靖市畜牧局、富源县畜牧局、富源县大河种猪场经过9年6个世代培育成功。2000年8月22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第130号公告为国家级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名录之一,“富源大河乌猪”于2002年12月14日被国家农业部畜禽品种审定委员会在海南省海口市审定为国家级新品种,2003年2月27日正式获农业部批准。富源大河乌猪成为继“苏太猪”之后云南省第一、中国第二育成猪新品种,2007年9月“富源大河乌猪”成功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08年11月被认定为云南省著名商标、2009年被认定为曲靖市知名商标。2009年10月26日,云南省农业厅第15号公告列入“云南省省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2011年录入《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志.猪志》。大河乌猪2011年10月在云南省农业厅等部门组织的云南“六大名猪、六大名牛、六大名羊、六大名鸡、六大名鱼”评选活动中被评定为云南“六大名猪”之一。 目前,已开发出大河乌猪鲜肉、火腿、发酵肉制品、低温肉制品及酱卤制品四个系列40个产品。富源畜牧开发公司生产的“富雲”牌火腿于1999年11月在第五届中国国际食品博览会暨交易会上荣获“中国名优食品”称号、富源信发牧业开发有限公司生产的“滇乌”牌火腿于2011年在中国(重庆)国际食品博览会上荣获“中国名优食品”称号。   特定品质   大河乌猪是在大河猪选优提纯的基础上,适度导入外部育成的瘦肉型猪种。具有肉质好、肌肉脂肪含量高、生产快、繁殖强、耐粗饲、抗病等优良特性。开展杂交生产瘦肉以来,大河乌猪为少有的优良母本,纯种与英系大约克夏的0是腌制“云腿”的优良原料猪种。因原产地位于曲靖市富源县营上镇与大河乡一带,故称“大河乌猪”。   文化典故   大河乌猪原称大河猪新品系,是云南省“九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云南省大河猪杂0套系选育及0优势利用研究与示范》的重点课题。该项目在省科技厅、省农大、省畜牧兽医局的关心支持和指导下,由曲靖市畜牧局主持,富源县畜牧局和富源县大河种猪场联合攻关,在富源县大河种猪场进行选育的大河猪新品系,从1994年开始至2002年历经9年6个世代持续选育,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达到和超过预定目标,是云南省首次培育成功的适宜腌制优质云腿和优质鲜肉供应的优良母本品种。   地域范围   富源大河乌猪产于云南省曲靖市富源县境内,涉及中安镇、大河镇、营上镇、后所镇、竹园镇、墨红镇、富村镇、黄泥河镇、古敢乡、十八连山镇、老厂镇11个乡镇;地理坐标:东经103°58′至104°49′,北纬25°02′至25°58′,东西宽48.8公里,南北长91.5公里,养殖区域范围3348平方公里,年出栏250万头,年产猪肉17.5万吨。

乐业辣椒

  乐业辣椒是会泽县特定的生产区域种植的一个地方干椒,因原产于乐业槽子而得名,具有悠久的栽培历史和较大种植规模,据《会泽文史资料》记载:“在会泽县东部,有一条绵延逶迤近百里的乐业河,河水清澈见底,两岸土地肥沃,气候温和,这就是盛产辣椒的乐业槽子”。乐业辣椒于1983年在北京出口成果展览会会上,曾获外经部颁发的荣誉证书。2007年会泽县被中国(长沙)国际辣椒产业博览会组委会授予“中国辣椒之乡”、“中国辣椒百强县”称号、乐业镇被授予“中国辣椒第一镇”称号,会泽县勇雄辣椒开发公司生产的“勇雄”牌乐业辣椒被大会评选为“金奖”和“特别推荐产品”。同时在辣椒博览会上,云南省省长秦光荣同志还为会泽题写了“会泽辣椒卖天下”的贴字。   会泽乐业乡乐业辣椒种植历史悠久,辣椒个大、肉厚味浓、红润光滑、色泽鲜艳、油脂和维生素含量高,籽多、微辣芳香。1989年,推广优良品种,规范栽培技术,以乐业辣椒为主要原料,开发生产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辣制产品,主要生产品有原质包装辣椒、糊辣椒粉、辣椒圈3个品种,获国家轻工业部银奖。产品远销缅甸、泰国、香港、北京、湖南、贵州等地。2000年,乐业乡辣椒种植5400亩,全乡辣椒产值409.5万元。   乐业辣椒   地域范围   乐业辣椒主要分布在会泽县镜内,主要涉及乐业、迤车、金钟、者海、火红五个乡镇区域。地理坐标为:北纬26°29′~26°47′、东经103°22′~103°37′,南北长33km,东西宽27km,种植面积6667公顷,年产量18000吨。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外部感官特征: 果形:果长10~19cm,果肉厚0.1~0.2 cm,平均单果质量5~12g,果实长羊角形,果面光滑,先端渐尖、微弯,色泽鲜艳,油亮红润、透明,外表光滑 、成熟果鲜红或深红色。 (2)内在品质指标 乐业辣椒色泽鲜艳,油亮红润、辣味纯正适中、营养价值丰富;每100克辣椒产品中,维生素C含量≥ 150mg、辣椒素含量≥ 26.6 mg,粗纤维含量≥ 24.5%。 (3)安全要求:乐业辣椒产品质量达到云南省地方标准:DB53/T 254-2008《乐业辣椒 生产技术规程》,DB53/T 255-2008《乐业辣椒 辣椒干》的要求。

昌宁核桃

  昌宁县是全国首批命名的核桃之乡,昌宁县栽培细香核桃的历史已有2000多年,是细香核桃的原产地,也是全国细香核桃的主产区,占全国产量的90%以上。目前,全县核桃种植面积已达110万亩,产量13605吨,产值3.62亿元。其中,细香核桃种植面积达60多万亩,干果产量8100多吨,占全县泡核桃产量的60%,产值达2.26亿元,种植已覆盖全县13个乡镇117个村1493个村民小组,45000多户农户。全县从事核桃加工销售的商户、企业有130多家,核桃专业合作社23个,年加工能力10吨以上有58家,50吨以上有20家,100吨以上有32家,精深加工企业2家,全县年加工核桃已超过20000吨,昌宁已成为滇西核桃的重要集散地,产品除销往国内重庆、浙江、上海等东南沿海城市外,还远销台湾地区和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国家。昌宁细香核桃品质优良,在国内屡获殊荣,在上世纪70年代,就已成为云南省外贸的主要农特产品出口到欧洲;1983年在全国核桃科技协作会上,被评为良种,名扬中外,国家外经贸部特颁发给昌宁薄壳核桃出口产品品质优良荣誉证书;1991年被国家外经贸部评为“全国出口创汇优质产品”; 1998年,原国家林业部将昌宁县列为“全国经济林名特优核桃基地县”;2000年,国家林业局在全国首批命名了7个核桃之乡,昌宁就是其中之一;2009年,在全国第二届核桃大会上,昌宁细香核桃又一举荣获“一金两银”三项大奖。   昌宁核桃主栽品种为细香核桃和大泡核桃,与普通核桃相比,在果实外观、颜色、口感方面都有明显区别。普通核桃的壳面光滑,刻纹较浅,仁色较白,涩味较重、口感香味不足。昌宁核桃壳面刻纹较深、种壳颜色呈自然浅黄褐色,果形匀称饱满,核桃仁色泽好,呈浅黄白色,口感松脆细糯,香气十足,口味浓香。另外,昌宁核桃在栽培方面还表现出抗逆性强、产量高,结果大小年不明显等优良特性。    昌宁核桃果仁具有优良的理化特性:一是壳薄易取整仁、种仁饱满、出仁率高。核桃内褶壁和内隔壁的厚度、形状、质地决定着取仁难易的程度。昌宁核桃的内褶壁退化,纸质,壳厚度0.5毫米-1.0毫米,易取整仁。种仁饱满、匀称,出仁率55.0%—76.6%。二是口感好、香味浓、涩味轻。纤维、灰分含量是衡量核桃仁口感品质的主要指标,其值越低核桃仁的细糯感越好。根据保山市林科所检测,昌宁核桃的粗纤维和灰分含量比其它产区低,粗纤维含量为1.437%,灰分含量为1.88%,以上指标均优于其它地区同类产品,单宁含量低于其它地区。三是营养丰富,富含多种人体必需的不饱和脂肪酸和氨基酸。昌宁核桃与其它产区核桃在营养成分上有差异,昌宁核桃脂肪含量≥69.0%,最高达76.7%,而国家核桃坚果质量分级标准中特级的脂肪含量≥65%。昌宁核桃脂肪酸中不饱和脂肪酸比例高达94.39%。根据“欧米伽膳食”理论,食用油脂应以单不饱和脂肪酸为主,作为人体必需但又无法自身合成的欧米伽-3脂肪酸(亚麻酸)和欧米伽-6脂肪酸(亚油酸)的比例应保持在1∶4—6。检测数据显示,昌宁核桃亚油酸与亚麻酸的比值为1∶6—7,是最接近上述比值的天然油脂,而橄榄油是1∶12.3,花生油是1∶94.8。昌宁核桃仁含粗蛋白16.31%,其蛋白质主要由17种氨基酸构成,17种氨基酸中富含7种人体必需氨基酸。此外,昌宁核桃仁中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矿质元素。   

禄劝撒坝猪

  解放前禄劝县内基本没有公路,山高谷深,各民族之间相互来往较少,很多地方自觉不自觉地对猪采取近亲0、闭锁繁育的选育方法,通过千百年自然选择,使它们的体形外貌、生产性能和生长环境等特征特性基本趋于一致,自然而然的就形成了优良的地方品种—撒坝猪。由于境内自然地理状况复杂多样,各地气候、饲料、饲养管理差异较大,选育目的、生产要求和生活习惯不同,使撒坝猪形成了大、中、小型三种类群。 20世纪50年代末期,在第一次畜禽品种资源调查中使用了撒坝猪名称;撒坝猪遗传资源1986年录入《中国猪品种志》;1987年录入《云南省家畜家禽品种志》;2006年6月2日,农业部以第662号公告列入“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 2006年6月9日,云南省农业厅第15号公告列入“云南省省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2011年录入《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志.猪志》;撒坝猪2011年10月在云南省农业厅等部门组织的云南“六大名猪、六大名牛、六大名羊、六大名鸡、六大名鱼”评选活动中被评定为云南“六大名猪”之一。 禄劝火腿加工企业以撒坝猪和含撒坝猪血缘的杂交猪为原料进行加工的“撒坝火腿”,2008年11月获得“云南省著名商标”称号,“撒坝火腿”年产销量达5200吨,畅销省内、外,发展成为了较有影响力的“云南火腿”品牌之一。   撒坝猪:   【品种特征】撒坝猪按体型大小、头式、外貌特征及性成熟的早晚分大、中、小三型,其中大型称为“八卦头”,头大、耳大、腹大不下垂,身长、尾粗长、面部微凹,四肢粗壮“穿套裤”,较晚熟;小型称为“狗头”或“油葫芦”猪,嘴筒细,尾细、耳小、身短、四肢细短、被毛稀疏;中型称为“羊头”或“二虎头”,介于大、小两型之间。被毛黑毛居多,有22.7%的火毛,“六白”或“六白”不全占11.4%。   【品种性能】撒坝猪成年体重:大型母猪140kg,中型母猪43kg,小型母猪36kg,小公猪配种后即去势育,很少养到半年。产仔数:经产11.83头,肥育期日增重423g。撤坝猪肉的PH6 48±0 1 5 肉色3 1 9分±0 31分,大理石纹3 25分±0 41分,失水率1 7 40% ±5 77% 贮存损失1 86%±0 71% 肌肉嫩度膘大肌30 34% ±1 1 0 半摸肌33 52±11 9, 肌内脂肪6 53% ±1 65% 均处于正常猪肉1~,gPH6~7 肉色3分 大理石纹4分 失水率30% 以下,肌内脂肪3% ~5% 的标准。   。经过6个世代纯繁选育的新品系撒坝猪,初产(头胎)达8.72头,经产11.84头,7对0的仔猪占总产仔数的37.2%,肉猪达87 k异体重日龄为195天,料重比为3.63。杂交利用中选育出的二元杂母猪约撒(约克夏x撒坝)产仔13.3头,长撒(长白x撒坝)12.4头,二元杂肉猪约撒、杜撒达90 k异体重日龄分别为163.8天、171.7天,料重比3.45、3.37,瘦肉率54% 、55.3%。三元杂肉猪杜约撒、约长撒分别为162.5天、167 天;3.03、3.13;59.3% 、60.96% ; 肉质指标均属优质;撒坝猪的繁育体系以楚雄州种猪场为核心场,三县一校(禄丰县、姚安县、元谋县和云南农业大学)四个扩繁场,现已推广到五个地州十余个县市。   地域范围   禄劝撒坝猪的产地位于云南省昆明市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境内,涉及撒营盘、团街、中屏、云龙、茂山、则黑、马鹿塘、乌东德、皎平渡、汤朗、翠华、雪山、乌蒙、转龙、九龙15个乡镇和屏山(街道办);地理坐标为: 东经102°14′~102°57′,北纬25°24′~26°2 2′之间,东西宽69km,南北长105km,养殖区域范围4229平方千米,年存栏数为13万头,猪肉年产量4500吨。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4.1 外部特征 撒坝猪全身被毛黑色,少数火毛。体型中等,体躯狹长。头中等大,额窄、有八卦或不完全八卦皱褶,耳中等大、前倾稍下垂,嘴筒稍长,少数中等。腹部下垂不拖地,臀部稍尖斜,四肢坚实有力,尾粗长,尾根低,05~6对,少数7对,排列整齐。 撒坝猪性成熟早,公猪初情期2~3月龄,母猪3~4月龄;公猪配种年龄约150日龄,母猪约198日龄。母猪窝均初产仔7~8头,经产8~10头。 4.2内在品质特征 撒坝猪耐粗饲,抗逆性强,肌内脂肪含量高(6.5~7.14%),风味独特。水分含量<70%;pH值5.6~6.75;粗脂肪≥26.14%;蛋白质≥20% ;氨基酸总量≥15 %。 4.3 质量安全规定 撒坝猪养殖和销售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有关法律的规定,产品质量严格按NY 5030-2001《无公害食品生猪饲养兽药使用准则》,NY5031-2001《无公害食品生猪饲养兽医防疫准则》,NY 5032-2001《无公害食品生猪饲养饲料使用准则》,NY 5033-2001《无公害食品生猪饲养饲管理准则》的规定执行。

龙陵黄山羊

  龙陵黄山羊产地龙陵县,98%是山区,森林覆盖率达67.85%,雨量充沛,灌木丛生,植物种类十分丰富。1984年龙陵县草场资源调查收集整理的植物名录有135科636种,适宜于龙陵黄山羊的养殖。民间素有“洋(羊)小姐住洋(羊)楼,吃的是中草药,喝的是矿泉水”的说法。形成龙陵黄山羊肉质细嫩、膻味小、营养丰富的特点,深受消费者的亲睐。龙陵县养殖黄山羊历史悠久,据《龙陵县志》记载,民国时期就在木城、象达、天宁、龙新、平达等地饲养。当地群众素有养羊的习惯,也是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羊粪可作为山区发展种植业的优质肥料,养羊与群众的生活密切相关,也是龙陵黄山羊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条件。在当地特殊的自然环境及社会、经济条件下,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形成了龙陵黄山羊这个优良地方山羊遗传资源。在1980年云南省畜牧局组织开展的全省畜禽品种资源调查中,发现该品种具有独特的外貌特征和优良的生产性能,引起有关领导和专家的注视,因被毛呈黄褐色或褐色,故定名为“龙陵黄山羊”。龙陵黄山羊于1985年载入《中国家畜品种及其生态特征》,1987年载入《云南省家畜家禽品种志》,1988年载入《中国山羊》。其品种2008年列入《中国畜禽遗传资源目录》,2009年确定为《云南省省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云南省农业厅公告2009年第15号)。 龙陵黄山羊具有抗逆性强、耐粗饲;遗传性稳定,繁殖率高;生长发育快,屠宰率高;肉质细嫩,膻味小的特点。为保护好这一良种资源,龙陵县畜牧部门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对该品种进行了保种选育,1987年开始进行系统的本品种选育工作。在中央和省、市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1991—1994年实施了云南省种羊基地建设项目;1994—1998年实施了云南“八五”、“九五”科技攻关项目进行品种选育;1996—1999年实施了黄山羊供种基地续建项目,建立了龙陵县黄山羊核心种羊场;2001—2002年实施了种草养羊开发项目,建立了勐蚌、乌木山种羊扩繁基地;2003—2005年参与实施“云南肉山羊品种选育及配套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课题;2005—2007年参与实施“云南肉羊肉牛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项目—“龙陵县黄山羊高效繁育技术集成与示范”子课题;2005年云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了《龙陵黄山羊养殖综合标准》(云南省地方标准DB53/T142.1~142.6–2005),标准从2005年10月1日开始实施。通过长期努力,经过几代畜牧兽医科技人不间断的对龙陵黄山羊进行提纯复壮、选育提高,形成了外貌特征一致,遗传性能稳定、生产性能得到大幅度提高的地方肉用优良品种,并在龙陵县建立了以龙陵县黄山羊核心种羊场为龙头,扩繁基地为核心,养羊专业户为基础的良种繁育体系,具备了批量提供优质种羊的能力。2004年良种肉用山羊胚胎工程及产业化项目获云南省科学技术奖励二等奖,2005年龙陵县人工种草养羊开发项目获云南省科学技术奖励三等奖, 2011年龙陵黄山羊被云南省农业厅评定为云南六大名羊之一。   龙陵黄山羊是在龙陵特殊自然环境下,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而形成的皮肉兼用型地方优良品种。躯体红褐红,后枕窝至尾根的背线为黑色。适应性强,耐粗放饲养管理。体格大,生长快,易育肥,屠宰率高。成年公羊体重达50余公斤,周岁公羊可达40公斤。肉质细嫩,膻味少;板皮面积大,质地细实坚密。在《云南畜群品种志》和《中国山羊》等书中均被载录,在农牧渔业部《中国村镇百业信息报·畜群刊》向全国推荐的9个肉用型山羊品种中名列第四。龙陵黄山羊品种繁育基地已基本建成,有核种群42群,种羊1460多只,分布于全县12个乡镇中的86个村126社的1610户农民之中。在品种提纯复壮方面取得了较好收效。现有繁殖群247群,山羊5400多只。全县山羊存栏35000多只,其中黄山羊占76%。   【种质资源优缺点】 体格大,生长快,易肥。屠宰率高,耐热耐湿力强,板皮面积大,质地坚实,致密。 繁殖率低。   地域范围   龙陵黄山羊养殖区域为云南省保山市龙陵县境内的龙山镇、镇安镇、龙江乡、龙新乡、象达乡、平达乡、腊勐乡、碧寨乡、勐糯镇和木城乡10个乡镇。地理坐标为:东经98°25′—99°11′,北纬24°07′—24°50′,东西横距64km,南北纵距78km,养殖区域范围2884平方千米,存栏8万只。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外在感观特征毛色:龙陵黄山羊毛色呈黄褐色或褐色。公羊额上有黑色长毛,颌下有髯,从枕部至尾部有一黑色背线,肩胛至胸前有一圈黑色项带与背线相交呈“十”字型(俗称“领褂”),母羊无“领褂”。 体型:龙陵黄山羊结构匀称,紧凑,体质结实,体躯较长,后躯发育良好,整个体型呈圆桶状,有雄性悍威。 头:大小适中,额短宽,鼻直,眼大而有神。有角或无角,角向上向后生长呈倒八字型。 颈:公羊较粗,母羊中等,与肩部结合较好,公羊颈项有黑色长毛。 体躯:背腰平直,胸宽深,尻丰满倾斜适度,母羊腹大充实而不下垂, 乳房大而柔软,0大小、长短适中,左右对称,公羊-大而对称,垂系长短适中。 四肢:四肢结实有力,肢势端正,蹄质坚实。 2、内在品质指标: 龙陵黄山羊羊肉香味浓郁,其肉质细嫩多汁,膻味小,食用时味香而不腻口,汤色乳白色,营养丰富。其中,蛋白质含量≥17﹪,粗脂肪含量≤20﹪,水分含量≤77﹪,氨基酸总量≥15﹪。 3、质量安全要求: 产品生产、销售必须遵循《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动物防疫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产品质量严格按GB/T9961-2008《鲜、冻胴体羊肉》执行。   

巍山红雪梨

  巍山红雪梨在当地栽培历史悠久,据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林业》记载:“巍山红雪梨是县内特有的晚熟耐储藏的优良品种,已有近百年的栽培历史”。 因成熟于冬季,群众又称之为“冬雪梨”。 据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科技局整理的资料《红雪梨王》中记载:“在巍山县海拔2400米的鼠街新家村上对生长有一株自然杂交而成的红雪梨,据有关专家认定该树至今已在这片土地上巍巍挺立了两百多年”。据巍山县地方旧志丛书(清)《蒙化志稿》第十四卷物产志记载:“梨(一名快果,一名玉乳,一名蜜父,有雪梨、蛮梨、香酥、早白、火把、花红、-数种)”。据县《林业》、《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志》及《巍山年鉴》记载:“1983年至1984年,由县政协牵头,组织了县科委、民委、经协办、农业局、国土办等有关单位进行红雪梨资源调查,获得巍山县1984年科技成果二等奖,并于1985年4月在《云南科技报》进行了报道。1986年,经有关专家鉴定,巍山红雪梨为云南罕见品种,具有开发价值。1987年巍山红雪梨开发被列为云南省‘星火计划’项目之一。1989年底统计,全县挂果红雪梨6万多株,年产量100万斤。1990年,巍山红雪梨被云南省温带果树专家评委会评为省晚熟梨第一名,并颁发了证书。1993年获得云南省农牧渔业厅优质水果产品证书,1995年获得中国第二届农业博览会银质奖产品”。 巍山红雪梨晚熟、耐贮藏、外观艳丽,富含氨基酸,营养丰富,深受消费者青睐,市场供不应求。2009年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绿源林果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红雪梨获得了“绿色食品A级”认证。2011年,巍山红雪梨被云南省列为农业地方标准示范项目。   巍山红雪梨主要种植于和平镇大德村委会。当地俗称“冬雪梨”。   该品种具有适应性广,树势强健,抗逆性强等特性。成熟期在十月下旬至十一月上旬,耐贮藏,果实规整,果个大(300—400克),色泽艳丽,适口性好(甜脆、含水多),盛果期单株产量100—150千克,亩产可达3000千克以上。   曾以鲜、美、香、甜等特点获云南晚熟梨第一名的冬雪梨,盛产于马鞍山、五印、青华以及大仓等彝族山区。   地域范围   巍山红雪梨产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境内,种植区域涉及马鞍山乡、巍宝山乡、五印乡、紫金乡、南诏镇、庙街镇、大仓镇、永建镇、牛街乡、青华乡十个乡镇,地理坐标为:东经99°55′~100°25′、北纬24°56′~25°32′之间,东西宽47㎞,南北长65㎞,种植总面积2000公顷,年产量50000吨。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外在感官特征 巍山红雪梨成年果树树高1.5m以上,整形修剪多为主干疏散分层形和自然开心形,叶翠绿;是一种晚熟优质水果,每年2月底3月初开花,10—12月成熟;耐贮藏,可贮藏到翌年梨花盛开时节;果卵圆形,大小整齐,平均单果重150~250克,表皮底色发黄,三分之二以上果面鲜红色,似胭脂红,色泽鲜艳美观,果肉白色,肉质细而质脆、汁多无渣、酸甜适中。 (2)内在品质指标 巍山红雪梨口感嫩脆,汁多、无渣、核小,酸甜适度,营养丰富, 耐储藏。可溶性固形物≥8.0%;硬度≥2.8 kg f/平方厘米;总糖≥4.8%;可滴定酸≤3.0g/kg;总氨基酸≥1.8%;维生素C≥2.0㎎/100g。 (3)安全要求 巍山红雪梨产地环境按照《NY5013-2006 无公害食品 林果类产品产地环境条件》执行;产品质量符合《GB/T 10650-2008鲜梨》产 品标准。

保山猪

  保山猪,系乌金猪的一个重要类型,曾用名保山大耳猪,1986年被列为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名录,属肉脂兼用型猪。 保山猪产于保山市的隆阳区、施甸、昌宁、腾冲、龙陵县,少量分布于德宏州的部分县市,   保山猪适应性抗病力强,耐粗饲,体形较大, 前躯较后躯发达,四肢健壮有力,产仔性能高,性成熟早,配种受胎率高,母猪利用年限长,与外来品种杂交优势明显,肉质细嫩、香甜,风味好。   保山猪是保山市当地民族传统养殖的品种,饲养历史悠久,张兴志同志在《云南新石器时代的家畜》一文中谈到保山市(今隆阳区)蒲缥镇唐子沟遗址时,认为遗址0土的猪和牛化石具有两重性,既可能是野生种,也可能是驯养中。距今4000-3000年的新石器时代,人类已饲养家猪品种,养猪业已得到一定发展。据《中国猪种介绍》(科学出版社1960)记载:“保山猪经过当地人民多年的繁育,从而形成地方品种。”1979年9月至1980年9月保山地区、县畜牧兽医站联合调查了保山地区畜禽品种,调查了保山大耳朵猪的优良性状和缺点,并改名为保山猪,编入《保山地区畜禽品种志》。据保山地区畜禽品种志记载:“保山农村产品丰富,山区荒地轮歇地较多,野生饲料丰富,是发展养猪的有利条件,我区各族人民经过长期辛勤劳动精心选育,随着经济文化交流和交通运输发达,沟通了山区坝区间、内地边疆的猪源频凡流动,加之自然条件及饲养管理特点,因而形成大骨猪、细骨猪和二浪子猪之分。”保山猪体质粗糙疏松,头较大,额宽,额面多皱纹形如“八卦”;嘴筒粗长,少数微凹且向上翘,俗称“瓢把嘴”;耳大下垂,猪体窄长,背腰平直,少数稍凹;背腰直间有微凹,胸窄肋扁略下垂,十字部宽,腹部紧凑不下垂,臀部欠丰满;四肢高且粗壮有力,腿及膁部多皱褶,又叫“穿套裤”,飞节较弯曲。于1987年载入《云南省家畜家禽品种志》一书中。2004年收入《中国畜禽遗传资源状况》中的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名录,并录入由中国农业部出版社2004年出版的《中国家畜地方品种资源图谱》。 1969年成立保山种猪场,厂址建设在保山市施甸县水长乡。1970年至1996年,只注重保山猪的利用,未能得到有效的选育提高,加之盲目进行引种杂交,导致许多性能多年停滞不前甚至有所退化。1997年至2000年,为了充分发挥和挖掘地方特色遗传资源的潜力,依照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的要求,原省计委立项,建设和完善了保山市种猪场。到2000年保山市各县区建立了县级猪人工授精站及部分乡建立并巩固了猪人工授精网点,初步形成了以保山猪为母本“三群一网”良种繁育体系。在进行体系建设的同时,根据繁育体系的建设要求,保山市种猪场组建了以保山猪为主的保山猪核心群,开始了一定的繁育工作,边繁育、边生产、边推广应用,取得了初步进展。2000年以来,在国家、省、市相关部门领导专家的关心和大力支持下,以保山市种猪场为载体对保山猪开展了系列的组群保护、科研选育及合理开发利用推广工作,先后与省改良站、省农大等科研单位和部门合作实施了“保山猪优良母系选育及杂交优势利用”、“保山猪新品系优化选育及可持续利用关键技术研究”等科研项目,扩大了保山猪的优良猪群,提高了质量,稳定了群体。经省州多次组织专家组亲临保山作详细调查,认定为云南省特有的珍稀种畜资源。2009年列入云南省省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品种。2011年云南省农业厅开展“云南六大名猪、六大名牛、六大名羊、六大名鸡、六大名鱼”评选认定活动,通过层层评选,保山猪入围云南六大名猪。   地域范围   保山猪养殖区域为云南省保山市行政区划内的隆阳区、施甸县、腾冲县、龙陵县、昌宁县5县(区)。地理坐标为:东经98°25′-100°02′、北纬24°08′-25°51′,东西纵距198 km,南北横距193 km。养殖区域范围19637 平方千米,年存栏6.5万头。   

永平白鹅

  永平鹅是云南大理永平县的特产。   永平白鹅起源于野生鸿雁,是鸭科雁属鸿雁的一个变种,据《大理州地方畜禽品种志》记载,1263年永平回族纥氏开始驯养鹅(鸿雁),迄今为止已有750多年的历史。永平白鹅是当地回族农民在特定的地理气候环境、饲料条件、饲养习惯下,在长期的养殖实践中,经精心选留、驯养培育和自然选择,逐步形成了独具特性的优良地方品种,具有遗传力强,喙、羽毛、肉瘤、颈、肉色、肤色、体型、生产性能、繁殖性能遗传稳定,毛色纯净、繁殖力高、就巢性强、早期生长速度快、耐粗饲、饲养成本低、抗病力强、肉味鲜美、鹅肥肝大、油脂含量高等特质。1980年收录于《大理州地方畜禽品种志》,1987年收录于《云南省家畜家禽品种志》。2010年7月经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鉴定通过,将永平白鹅地方优良家禽品种确定为云南鹅,列入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名录,并将永平县定为原产地中心产区。永平白鹅曾在中央电视台七套《致富经》作过专题报道,加工产品在昆明国际旅游节商品展销会上评为“名特优旅游商品奖”;“永平白鹅”曾连续三年获得大理州三月街民族节展销产品“金花奖”。 永平县属北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由于海拔和地区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一山分四季,隔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特征。境内河流众多,水源较好,自然生态条件为永平白鹅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在永平海拔1800m以下的江河流域、湖泊、池塘、水沟、沼泽地等水资源丰富的亚热带地段都有大规模的饲养。当地群众饲养雏鹅有饲喂碎玉米的习惯,种鹅和雌鹅饲养粮食作物中又以玉米、麦子为主,多采取自由放养,使其在河流、池塘、沼泽地、水沟边得到充分活动,并可获得较多的矿物质、青绿饲料、虫类等天然良好饲料。白鹅是永平回民的主食品之一,鹅油亦是当地回民摄取脂肪的主要途径之一,当地的回民传统习惯是每年10月陆续宰后腌制成腊鹅,作为访友待客或礼品相送。加上回族群众宗教信仰的原因,有“只是回民中可买卖或外卖,但却不与汉人买”的习惯,进行自繁自养。经过长期选育,一些优良基因得到扩大、发展、优良性状得到遗传和纯化。于是在漫长的饲养过程中,在永平特有的地理气候以及饲养环境下,通过当地长期的自然和人工的选择培育,最终形成了永平白鹅这一特有的优良地方品种。在当地广泛养殖,全县发展规模较大,回民户均常年养殖白鹅在200只以上。由于鹅是草食水禽,方便饲养,鹅肉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在本县水源较好的汉族村庄也大量仿效饲养,有一定规模的发展。年存栏15万只。   永平县有750多年白鹅养殖历史,永平白鹅外形美观、独特,耐粗饲,抗病力强,抗逆性好,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是难得的地方优良家禽品种和畜禽遗传资源。   永平鹅   永平县永平白鹅养殖协会   13516230   鹅(活动物)   地域范围   永平白鹅产地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永平县境内,涉及博南镇、龙街镇、杉阳镇、厂街乡、水泄乡、龙门乡、北斗乡七个乡镇。地理坐标为:东经99°17′~99°56′,北纬25°03′~25°45′之间,南北长56.25㎞, 东西宽51.25㎞,养殖区域范围2884㎞2。年存栏15万只。

维西百花蜜

  维西百花蜜是云南迪庆维西县的特产。   维西百花蜜发展历史悠久,早在1500年前傈僳族先民迁居县地后即与当地野生土蜂(东方蜜蜂)结下了不解之缘,人们在生产生活中逐步学会了采集野生蜂蜜过度到家养中蜂以供生产、食用。维西百花蜜是由东方蜜蜂喜马拉雅亚种采集高寒深林多种蜜源植物的花蜜、分泌物和蜜露,与自身分泌物混合后,经充分酿制而成的成熟蜂蜜。色泽呈琥珀色或深琥珀色,常温时呈粘稠流体状,有典型的自然花香气息,口感浓厚孕柔、余味清香悠久,属蜜中珍品。    据检验分析,维西百花蜜淀粉酶活性较高且含氨基酸、叶酸、微量元素等对人体有益的营养成分达17种之多,具有润肠、清肺、解毒、养颜、增强人体免疫力等功能。经比对试验,维西百花蜜的果糖和葡萄糖平均含量达到64g/100g以上。此外,其灰分、羟甲基1、铅、锌等有害物质的含量也远低于国家标准,是一种天然健康的绿色食品。   维西百花蜜    云南省维西傈僳族自治县现辖行政区域    《维西傈僳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关于界定维西百花蜜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的函》,维政函[2014]5号    维西县碧罗雪山生物资源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企业标准:Q/WBL02-2014《维西百花蜜》   

华宁柑桔

  华宁的柑桔因早熟而远近闻名,一则是它高品质和极佳的口感,二则因为它万亩金桔飘香的壮观和美不胜收,所以早有游客迫不及待地离开喧闹的城市来到华宁,静享一份远离世俗的安静祥和。这个季节的华宁,金缀碧枝,入眼一片惊艳——华盘公路沿线漫山遍野的柑桔,金黄的颜色耀眼而夺目。绿色却一如既往,温和而持久,将整个秋天都带到你的面前,让你折服于万亩桔园的壮观和秋实的魅力。这样的季节适合带上三五好友或者全家老少到桔园去逛一逛,桔树下,大家可以全家齐上阵,也可三五成群,提着篮子,拿着剪刀,一边采摘桔子,一边饱览乡村景色,在一股特有的清香和一种沁人心脾的甘甜中,分享收获的喜悦。   华宁柑桔   地域范围   华宁柑桔产于华宁县境内盘溪镇、华溪镇、青龙镇、通红甸乡四个乡镇,华宁柑桔产地地理坐标为:东经102°81′~103°09′、北纬23°59′~24°34′之间。南北长64公里,东西宽约8公里,面积512平方公里。全县种植总面积6666.67公顷,年产量30万吨。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外在感官特征:华宁柑桔果实呈高扁圆形或扁圆形,果实成熟时为橙色或橙黄色,果面鲜亮,气味清香,果皮油胞稍大而明显,易剥离,单果重120—180克。 (2)内在品质指标:华宁柑桔果皮厚度中等,无核,果肉橙红色,肉质细嫩、汁多化渣、酸甜适度、风味浓郁,营养丰富,有理气健脾,润肺止咳之功效。其中,维生素C≥30mg/100g,可溶性固形物≥9.8%,总糖≥7.3%,总酸≤1.50%。 (3)安全规定:华宁柑桔产品执行《NY 5014-2001 无公害食品 柑桔》质量安全标准。

寻甸牛干巴

  寻甸回族群众素有饲养菜牛腌制清真牛干巴的传统手工艺,由于牛干巴味道鲜美可口,易保存携带,食用方便,因而,颇爱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寻甸回族群众长期饲养牛羊,积累了丰富的养牛经验。要腌制色佳味美的牛干巴,必先喂养壮牛。每年农历正二月间,回族群众开始购买老牛,或将自家即要淘汰的牛关起来喂养。先以嫩草催膘,同时根据牛的牙口和体质,适当采用中草药进行打痨除疾,以健脾胃,增强食欲。这样,牛的体质渐渐好起来了,再增加蚕豆面,蚕豆秸粉制的糠等精细饲料喂养。有经验的回族老人,还经常给牛梳皮毛,用干草垫厩,让牛睡得舒适,他们常告诉年轻人说:“厩干食饱牛长膘。”经过精心喂养,再瘦弱的老牛,在他们手中,也会逐渐变得毛光水滑,膘肥体壮。进入寒露节令时,便开始宰牛、腌制牛干巴。   宰牛,按照传统习惯都由阿訇下刀,经放血、剥皮、开膛、分前、后两半截上挂,然后顺着肉逢,剖成24块“骨施特”(即净肉),并将割下的肉铺在通风处凉透。之后,再进行腌制。一般按6%至8%的比例,将盐撒在肉上搓揉,再放入陶制的大瓮缸内腌,缸口须用硬纸或麻布盖紧扎好,腌20天至30天便可以出缸晾晒,直至肉面干硬,呈板栗色。   每条牛宰后可腌24块牛干巴即12对,每对都有名称:饭盒、里裆、镰刀、火扇、外白、碓嘴、抢口、胸子、骨梆梆心,瓜子以及两对肋条。肋条又分头道肋和二道肋。其中“饭盒”、“里裆”为上品,肉质细嫩,容易切片,食用时煎煮均可,尤以香油煎吃为妙。煎干巴片味香醇酥脆,油而不腻,实为酒席上的佳肴。其余次之,如助条,油多筋多,炖吃鲜美。   牋   

云南省下属行政规划区域特产


地区 特产
昆明 云南白药 云南鲜花饼 富民杨梅 呈贡宝珠梨 圭山山羊 禄劝撒坝猪 安宁红梨 玉婷特色烧烤 夕阳葵花子 谷律花椒 撒坝火腿 东川面条 八街食用玫瑰 古律花椒 富民茭瓜
曲靖 宣威火腿 富源魔芋 乐业辣椒 富源大河乌猪 高良苡仁米 马龙苹果 火红黑山羊 会泽大洋芋 会泽宝珠梨 罗平黄山羊 滇陆猪 罗平小黄姜 罗平菜油 师宗薏仁米 师宗黑山羊 师宗黑尔糯米
玉溪 华宁柑桔 元江鲤 易门豆豉 元江火龙果 玉溪烟叶 峨山大龙潭花椒 华宁陶 澂江藕 元江芒果 抚仙湖银鱼 抚仙湖抗浪鱼 新平腌菜 华宁柿子 水晶蜜饯 土特香肠 盐水鱼
保山 龙陵紫皮石斛 腾冲红花油茶油 龙陵黄山羊 保山猪 昌宁核桃 保山小粒咖啡 腾冲饵丝 保山绿蚕豆 保山透心绿蚕豆 槟榔江水牛 龙陵黄龙玉雕 昌宁红茶 保山甜柿 施甸水蛭 腾冲黑茶 云子
昭通 盐津乌骨鸡 昭通苹果 鲁甸大麻核桃 云南天麻 鲁甸青花椒 溪洛渡花椒 永善花椒 庙坝白酒 昭通土豆 马楠半细毛羊 昭通苦荞 巧家魔芋 金江奇石 昭通酱 包谷酒 细褶子披毡
丽江 华坪芒果 玉龙滇重楼 丽江玛咖 丽江烟叶 程海螺旋藻 他留乌骨鸡 丽江雪桃 纳西族东巴画 玛卡 摩梭人的猪膘肉 丽江汽锅鸡 吹肝 纳西族丽江粑粑 永胜油茶 东巴蜡染 丽江雪茶
普洱 普洱茶 普洱咖啡 墨江紫米 普洱瓢鸡 西盟米荞 思茅咖啡 思茅松 景东核桃 景东芒果 普洱石斛 景东紫胶 墨江紫米封缸酒 镇沅黑古陶 金凤凰芒果 景东无量山乌骨鸡 佤族的每押
临沧 永德芒果 凤庆滇红茶 博尚菜籽油 旺子米线 凤庆腊肉 粑粑卷 滇红 涌宝冬萝卜 白花木瓜 双江冰岛茶 临翔茶叶 白莺山茶 牛肚被 耿马蔗糖 观音菜
楚雄州 牟定腐乳 大姚核桃 楚雄牛肝菌 元谋番茄 楚雄核桃 楚雄撒坝猪 姚安山药 白竹山茶 武定鸡 武定壮鸡 竹荪 牟定油腐乳 南华松茸 元谋青枣 妥甸酱油 云南松露
红河州 云南米线 泸西除虫菊 蒙自石榴 建水洋葱 建水紫陶 云南矮马 弥勒葡萄 开远木棉 建水小米辣 元阳梯田红米 蒙自过桥米线 金平香蕉 石屏豆腐 泸西苦荞 石屏豆腐皮 石屏青绵羊
文山州 文山三七 广南铁皮石斛 富宁八角 丘北辣椒 西畴阳荷 砚山小粒花生 文山牛 文山他披梨 广南西枫斗 广南高峰黄牛 广南八宝米 邱北辣椒 底圩茶 铜鼓舞 广南豆沙肉 文山椒盐饼
西双版纳州 西双版纳小耳猪 勐海茶 滇南小耳猪 傣味酸肉 香竹烤饭 傣族泼水节 门巴木碗 召树屯与喃木诺娜 菠萝饭 蚂蚱酸菜 傣族竹筒饭 剁生 易武正山茶 西双版纳小粒咖啡 布朗族菜 傣族手工造纸
大理州 永平白鹅 南涧无量山乌骨鸡 巍山红雪梨 云龙矮脚鸡 云龙绿茶 诺邓黑猪 诺邓火腿 麦地湾梨 宾川红提葡萄 宾川朱苦拉咖啡 云龙茶 南涧绿茶 大理独头大蒜 弥渡大蒜 白族扎染 宾川柑橘
德宏州 梁河回龙茶 梁河葫芦丝 芒市石斛 西双版纳茶花鸡 德宏水牛 德宏咖啡 德宏柠檬 遮放米 瑞丽柠檬 德宏香软米 筒帕 陇川橘子 小花鱼 陇川枇杷 陇川户撒刀 介桃咖啡
怒江州 兰坪乌骨绵羊 独龙牛 福贡云黄连 怒江鱼生 斑铜工艺 贡山大理石 丝尾鳠 云南裂腹鱼 瓦姑茶 咕嘟酒 兔峨衣主梨 兰坪拉马登石榴 凤凰豆 五味红酒 中排黄果 丙中洛板栗
迪庆州 维西百花蜜 香格里拉松茸 香格里拉青稞 香格里拉牦牛肉 维西核桃 维西乌骨羊 迪庆藏猪 迪庆锅庄舞 迪庆高原葡萄酒 藏族银制品 德钦松茸 普米族猪头肉 琵瑟肉 清汤鱼 云黄连 中甸藏族木碗

云南省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