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福建省 >>宁德 >> 蕉城区

蕉城区特产大全


特产 简介
天山绿茶

  天山绿茶为福建烘青绿茶中的极品名茶,原产于西乡天山冈下章后的中天山、铁坪坑和际头的梨坪村。主产地是从无坪山的“中心葫”延伸,东接章后,西连际头,南达留田,北至芹屿,分布在里、中、外天山,方圆约10千米,近百个村落。    这里产茶历史已颇悠久。据载,远在唐代,中天山一带已有栽茶。所产茶叶的品种、花色,几经变革,遂形成现今的“天山绿茶”。1781年前后,天山“芽茶”曾被列为贡品。    历史上天山绿茶的花色品名繁多。按采制季节分为雷鸣、明前、清明、谷雨等;按形状分为雀舌、凤眉、凤眼、珍眉、秀目、蛾眉等;按标号分为岩茶、天上丁、一生春、七杯茶、七碗茶等。其中以雷鸣、雀舌、珍眉、岩茶最为名贵。    雷鸣茶是用早春“一声雷”时节采摘的茶芽制成,冲泡后芽尖向上,竖直悬浮于杯中,犹如破土春笋,颇有情趣;雀舌系“一旗一枪”初展芽叶制成,十分细嫩,形似雀舌;珍眉采制精细,成茶形状如弯眉,颇为秀丽;岩茶采自石隙岩缝所长茶树之嫩叶制成,馨香深远,真是繁花似锦,美不胜收。这些产品花色,有的业已失传,有的如天山雀舌、凤眉、明前、清明等都已恢复生产,并创出不少新品种,如清水绿、天毛峰、天山银毫、四季春、毛尖等。这些绿茶品质远胜于传统名茶,其品质上的共同特点是:苗锋挺秀,香高,味浓,色翠,耐泡。自从恢复生产以来,曾多次在地、省及全国名茶评比会上获奖。宁德茶厂以“天山一路银毫”为原料窨制的“天山银毫”茉莉花茶,在1979年全国内销花茶评比会上名列前茅。    闽东天山山势雄伟,主峰宝顶海拔1143米,坡谷延绵,双溪萦回,宛如玉带,河岸多危崖陡壁。茶园多辟于岩上、溪边或山坡谷地。土壤以砂质壤土为主,腐殖物较多,有利于茶树生长。无怪乎诗人要称这里是“深山奇石嵯峨立,峡谷悬岩茶味香”了。    天山绿茶的品质特征为:色泽翠绿,汤色碧绿,叶底嫩绿,素以“三绿”著称。其外形条索紧细、匀整、翠绿,锋苗挺秀,茸毛特多;香似珠兰,清雅持久,滋味浓厚回甘;汤色清澈明亮。该茶很耐冲泡,泡饮三四次以后,余香犹存。   地域范围   闽东天山位于东海之滨,山势雄伟,天山主峰——屏南天湖山,屹立在福建省屏南、宁德、古田三县交界的屏南黛溪乡。除天湖山外,还有天峰山、仙峰山、大坪山等山脉,是天山绿茶的原产地。   特定品质   色泽翠绿,汤色碧绿,叶底嫩绿,素以“三绿”著称。其外形条索紧细、匀整、翠绿,锋苗挺秀,茸毛特多;香似珠兰,清雅持久,滋味浓厚回甘;汤色清澈明亮。该茶很耐冲泡,泡饮三四次以后,余香犹存。   文化典故   天山产茶,地理优越,历史悠久。 《唐书?地理》称:公元940945年,现宁德市蕉城区已是“蜡面”贡茶的产地。据南宋嘉泰(公元1201至1204年)名士张按记载,“于今西乡(即天山),其地山坡泊附近居民旷地遍植茶树,高冈之上多培修竹,计茶所收有夏春二季,年获息不让桑麻。”可见,800多年前,茶叶就成为天山百姓的一种主要经济作物。那时天山产团茶、饼茶,还制乳茶、龙团茶。 元明生产的茶叶,供作礼品和祭祀品。清后期由于三都海上交通发达,天山茶区采制的大量绿茶和以天山绿茶为原料窨制的茉莉花茶输出国内外,供不应求。从此“天山绿茶”蜚声海内外。天山绿茶为福建烘青绿茶中的极品名茶,原产于西乡天山冈下章后的中天山、铁坪坑和际头的梨坪村。主产地是从无坪山的“中心葫”延伸,东接章后,西连际头,南达留田,北至芹屿,分布在里、中、外天山,方圆约10千米,近百个村落。   下一篇:宁德珠蚶

蕉城晚熟龙眼

  蕉城区是我国龙眼经济栽培区的北限,与广东、广西和闽南莆仙相比,同品种龙眼鲜果的自然成熟期要迟熟20至40天,而最晚熟品种可延迟到11月中旬采收,具有得天独厚的“人无我有”的地域优势。蕉城区现有龙眼面积3万亩,年产量1.0万吨,产值达亿元,主要分布在七都、八都、漳湾等乡镇,主栽品种为福眼、水南一号、松风本、立冬本。蕉城区是农业部评定的“南亚热带作物晚熟龙眼基地”和中国果品流通协会组织认证的“中国晚熟龙眼之乡”,2004年蕉城区成立了晚熟龙眼产业协会,并注册了“三都澳”和“海潮山”两个晚熟龙眼商标;2006年“三都澳”晚熟龙眼鲜果被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海潮山”晚熟龙眼鲜果经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获得“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2007年4月蕉城晚熟龙眼正式通过国家工商局核准,成功注册了“蕉城晚熟龙眼”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标志着蕉城区晚熟龙眼产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三年来,蕉城区晚熟龙眼产业通过协会的有效运作,依靠龙头带动,强化科技创新,实施品牌战略,较好地发挥了“蕉城晚熟龙眼”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作用。

三都澳晚熟荔枝

  “三都澳晚熟荔枝”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证书。这是蕉城区继“蕉城晚熟龙眼”、“天山绿茶”之后成功注册的第3枚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成为我市第19枚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天山红

  天山红是福建宁德蕉城的特产。   “天山红”工夫红茶以“浓、强、鲜、花果香显”而著称,其产品外形紧结匀整,色泽乌润,香气馥郁悠长,花果香显,滋味甘鲜醇厚,汤色红艳明亮,叶底红亮。其质优异,在近年全国、全省名茶评比中,屡有盛誉,载誉京、沪、苏等地,远销美国、日本、欧盟、越南、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深受客商的青睐。   近年来,蕉城区注重对“天山红”工夫红茶质量控制体系的提高完善,以及对“天山红”工夫红茶深厚文化底蕴的挖掘,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已不断提升,生产规模、效益也不断扩大与提高。   天山红    宁德市蕉城区茶业协会    11836552    茶   下一篇:宁德缢蛏

宁德缢蛏

  宁德缢蛏养殖历史悠久,是宁德市海水养殖主要传统品种之一。“目前发展蛏埕面积达3.4万亩,产量近2万吨,产值近3亿元;蛏苗年产量近8000多吨。”蕉城区水技站站长苏仰源告诉记者,上世纪九十年代,蛏埕面积为8000多亩,产量3500吨。如今,在蕉城区沿海的漳湾镇、飞鸾镇、三都镇、城南镇等地都拥有大面积养殖区域,据统计,直接从事养殖人员有1万多人,相关企业单位专业合作社30家,人工蛏苗培育企业12家,蛏干加工企业14家。   宁德缢蛏    宁德市蕉城区缢蛏协会    10729939    蛏   下一篇:虎贝黄家蒸笼

虎贝黄家蒸笼

   黄家蒸笼是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虎贝乡黄家村祖传的传统工艺艺术产品,由北宋绍圣四年(1097年)熟洋村人黄一府发明始创,至今有900多年悠久历史,黄家蒸笼的制作工艺是柳杉片手缚技艺的典型遗存,在全国民间手工艺中独树一帜,仍一脉相承,堪称民间传统手工艺中的“活化石”,2009年,黄家蒸笼传统手工技艺被列入第三批福建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正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2年4月18日,虎贝黄家蒸笼协会正式挂牌成立,40多家黄家蒸笼企业结成一体,共谋蒸笼行业发展,至此,黄家蒸笼重又引起许多人的关注。黄家蒸笼产品远销韩国、日本、台湾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黄家蒸笼:流传千年的古老手工技艺     虎贝乡是我市蕉城区的“好西乡”,距离市区约50公里路程,过去,这里由于距离蕉城区比较偏远,少有人了解。而由乡政府所在地西去20多公里,位于蕉城古田屏南三县交界的黄家村就更少人至了。黄家是虎贝乡的大村,这里至今仍流传着一种古老的传统手工技艺——黄家蒸笼制作工艺,这是柳杉片手缚技艺的典型遗存,在全国民间手工艺中独树一帜。     漫步在黄家村中,可见其中散布着许多家庭式作坊。许多人家里的大厅、房间里层层重叠着摆满了高过人的蒸笼。这些蒸笼大多由柳杉和竹片制成,大小规格不一。小的只有人的一个巴掌大,刚好能放入一个包子;大的一笼可以装入上百个馒头肉包。村民说他们以前还生产过一个台湾老板定制的巨型蒸笼,制作的时候,整个人站在笼箍里面,都还不用低头。     除了大小不同,蒸笼的形态和工艺也各有所异,这些来自北京、上海、台湾、香港和国外的不同订单产品中,有的底屉用的是竹木,有的是陶瓷等,有的笼箍用上了闪亮的铝片,显得更为精致、时尚。如今,随着生产工艺的发展,蒸笼还成为了品种多样的工艺品。     黄家蒸笼采用柳杉、毛竹、水藤等特殊材料制作而成,其制作技艺,看似简单,却能使其具备易熟保温、透气不馊、造型美观、轻便耐用等优点,用它蒸出来的米饭有一股特有的清香味道,并久置不馊,因此,它一直是闽东百姓喜爱的蒸食佳品,在外国人眼中,它是无化学毒性的良好蒸熟器。     工序80多道,关键环节还靠手工     在近年中,黄家蒸笼的生产工序逐渐被一些机械设备代替,但是,许多关键环节还是要靠手工才能完成。     黄小化是黄家村的一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他从爷爷的手上传承了这项技艺。他熟练地将一个个圆形的底座安入腰箍中,不一会儿就完成了好几个,他说就这道工序,他一天一般能够安装三十到六十个,但这只是制作黄家蒸笼诸多环节中的一道小工序,事实上,黄家蒸笼的制作技艺相当复杂。     “黄家蒸笼的制作技艺,看似简单,实则繁难精湛,要凭手工制作出合格的产品绝非易事。”黄北梨(现黄家村党委书)介绍说,以制作一只内径为25厘米的代表性蒸熟器“饭甄”为例,大体来说,先后要经过盘制腰箍、盘制上下墩、盘制底座(即水座或下包)、盘制笼盖、插板、制底屉等工序,最后才能完成一只完整的蒸笼。而每个环节,又包含着十多道小工序,制作一只原生态的黄家蒸笼,从备料到最后装入底屉完工,需要多达80多道大小工序。一位师傅要花上整工二日,才可制作出一只二斗装(15市斤)的“饭甄”。     “我们要选用的是多年生的杆直、节长、无虫蚀的成竹,按要制作的大小规格截成一定的长度。”在该村的一处厂房内,一个村民正在用刀熟练地将一段竹子破开,他介绍,先要将竹子开片、去青,制成宽几厘米的竹片,然后将竹片放到刨床上进行刨光。“过去,这些都是由人工用刀细细加工的,没有多年的经验和手艺可不行,现在生产技术先进了,有了机床,加工就省力多了。”     竹片经过机床刨光后,就成为规格一致、薄而柔韧的竹片了,但这些竹片还不能马上就用,还要经过蒸煮、晾晒、风干,去除多余水分,这样做成的蒸笼才能耐久而不变形。用柳杉片制作的流程也与此大同小异。     盘制腰箍也是一道精巧的工艺,其内径的大小决定蒸笼的大小和容积,其上下沿需分别与上下墩对接,吻合紧密是最为关键的。这些腰箍没有用一根钉,而是用藤条等绑定。首先,将竹片或柳杉木条,按规格盘成一圈或两圈,然后在接头处用钻子打上孔洞,再用藤条穿过其中绑定。这些孔洞的个数和排列也是有讲究的,总体说来,有三孔、五孔、七孔,乃至十二孔,不同的孔洞,藤条的绑系方法也不一样,从而显现出多种美观的图案,既实用又起到装饰作用。     腰箍制成后,还要盘制上下墩、盘制底座(即水座或下包)等。蒸笼的底屉大多也是用竹子制成的,将竹片按一定形状切削,打孔后,用竹子穿过其中,或用藤条连结起来,然后裁成适合蒸笼规格的圆屉。过去没有机器的时候,这些都是纯手工完成的,现在有了机器,工人只要将一叠的笼屉放在机床中,脚一踩,机床铡刀落下,就裁出一片片圆底来。     盘制笼盖也是一项技术活,将柳杉木条盘成盖头圈后将盖板压入,使之与上墩伸出的突出部紧密吻合。笼盖子则是用薄竹条编制后裁切而成,在传统的手工生产中,不同的编制方式显现出来的花样也有好多种,各有特色。     最后一道工序,是将做好的蒸笼进行晾晒、打磨,去除毛边等,有的还要烙上产品标识,就可以进行成品蒸笼包装了。    口口相传900多年,宋时技艺重放光彩     说起黄家蒸笼的风光历史,黄北梨充满了自豪。据介绍,黄家蒸笼手工技艺至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它早在北宋绍圣四年(1097年),由石洋村人黄一府发明始创。它用原始的方法、原始的工具,并且口口相传,手把手教,有的是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子承父业的传承方式,却能经过绵延不绝的流传,至今仍一脉尚存,堪称民间传统手工艺中的“活化石”。     据资料记载,石洋即是黄家村的古称,又称熟洋。当地海拔800多米,山岭连绵,潮湿多雾,气候湿润,尤其适合柳杉和竹子生长。丰富的柳杉资源,为黄家蒸笼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原材料,在黄家村,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制作蒸笼,至清朝乾隆年间,更能制作包括蒸笼在内的碗、杯、盘、盒、碟、瓶、壶等日常器用,这些柳杉制品均可做到随物赋形,争奇斗艳,有的甚至成为当时的贡品。到上个世纪末,闽东许多农家人中,还能经常见到使用这些日常器具。     旧时,黄家村人都是用一副挑担挑着做蒸笼的工具、材料,走街串巷现场制作,在闽东各县小有名气,但这并非村民的主导产业。上世纪七十年代,黄家村村民黄北柱办起了黄家村历史上的第一家蒸笼厂。     真正形成黄家蒸笼产业规模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1992年,有一位台湾客商,在外地看到了黄家蒸笼,感觉手艺不错,就找上门来,要求订做一批竹蒸笼。那次,全村不但圆满完成了订单,很多年轻人还借着这一成功启示,纷纷办起了自己的蒸笼厂。黄家蒸笼的产业从此不断壮大,走出了国门,远销日本、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地。    近年来,随着行业的发展壮大,越来越多的村民回乡从事和发展这一行业,如今,在黄家村从事蒸笼制作的家庭达到约三四百户。黄家蒸笼成了黄家村的主导产业,如今,“黄家蒸笼”这一传统手工技艺在品牌传承的道路上越走越顺,这项古老传统技艺得到了许多有识之士的重视,有关部门提出了“五年保护计划”,希望能延续这一千年手工绝技。   虎贝黄家蒸笼   宁德市蕉城区黄家蒸笼行业协会   10779425   蒸笼下一篇:第一旗山笋干

继光饼

  在福州、宁德地区百多种地方风味小吃中,光饼是最粗最贱的一种。它的原料仅为面粉、碱面、盐巴,另加一点芝麻,形状如银元般大。与抹了油加了     调料的北京麻酱烧饼、江苏黄桥烧饼等相比,既无档次,又没味道。不过,不可小觑它,这光饼还是大有来头的。      据福州、宁德府志记载:明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民族英雄戚继光率军入闽追歼倭寇,不想连日阴雨,军中不能举灶,戚继光便命烤制一种最简单的小饼,用麻绳串起挂在将士身上充当干粮,大大方便了作战歼敌。后来,这小饼流入民间,不但普遍食用,而且还成为祭祀神灵祖先必备的供品。后人感念戚公,便把这种小饼叫作“光饼”。   下一篇:三沙粿仔

宁德珠蚶

  宁德珠蚶,壳薄肉厚、鲜嫩味美,营养丰富,为酒宴佳品。其中二都珠蚶具有壳薄、肉嫩、肥满、血多、色红、颗粒大小适中、味道极为鲜美的海鲜品种,大量出口港、澳、台等东南亚地区。下一篇:继光饼

马记竹枕

  宁德马记竹枕是宁德三大传统竹艺品之一,形成方矩状,柔软富有弹性;并以黑白蔑条拼织出吉祥字画图案,甚为典雅。自问以来,饮誉海内外。寿宁竹编做工精细,工艺精湛。产品有饰物、器皿、人物、动植物等,可作为玩具、生活用具和纪念品。屏南竹编厂生产各种竹编,设计新颖,制作精细,色彩鲜艳,为福建省四大竹编工艺出口厂家之一。   据史料载:马记竹枕取节长50厘米以上、生长期3年左右、轻巧、光滑的黄竹经精细加工编织而成,是宁德传统名产。因被作为贡品而驰名。其工艺原系百年前自古田杉洋一带传入,后经历代传人逐步精练而成。清宣统二年(1910年)时最盛,从业人员40多人。民国18年(1929年)产量只剩500多个,后来逐渐递减。到民国31年,只剩“马仁记”、“阮中记”2家。1949年只剩“马仁记”1家,年产70多个。1985年,建立工艺美术厂,曾抽调马、阮两家后代马锦铭、阮灿灿等5名技师带10名徒弟组成竹编车间。后因技术专利保护问题未能解决,技师不愿授艺,影响生产发展,15人平均一天才能造出一个枕头,制作成本太高,不久就因亏损而停工,使这一工艺濒于失传。80年代后,只有马家后代个别传人个体继续生产。   下一篇:宁德香蕉

天山清水绿

  天山清水绿:为闽东天山绿茶中的上品,以其泡水清澈碧绿而得名。产于西乡天山岗下、章后乡的中天山、铁坪坑及际头乡的梨坪村。成品香气芬芳,近似珠兰花的鲜爽气味;滋味浓厚,回甘犹如新鲜橄榄;汤色碧绿,清澈鲜亮,与匀嫩鲜翠的叶底相辉映;叶肉肥厚,持久耐泡,冲泡三四次,余味犹存。宁德产茶,已有700余年历史。1781年前后天山所产“芽茶”已列为贡品。下一篇:马记竹枕

第一旗山笋干

  笋干是以笋为原料,通过去壳、蒸煮、压片、烘干、整形等工艺制取。加工的“闽笋干”,色泽金黄,呈半透明状,片宽节短,肉厚脆嫩,香气郁郁,称为“玉兰片”,是“八闽山珍”之一,在国内外名菜佐料中久负盛名。笋干不仅辅佐名菜,而且有相当的营养和药用价值。保健作用: 解暑热、清脏腑、消积食等

芋头包

  将蒸熟悉的芋头与薯粉相混搅成团,用“蕃薯切”切成圆条状,放入滚烫的锅中,边切边煮,拌以牡蛎、芹菜等佐料,即成色味狡特的美食——芋蛋面。古田俗称“喜乐面”。

宁德香蕉

  香蕉是人们喜爱的水果之一,欧洲人因它能解除忧郁而称它为“快乐水果”,而且香蕉还是女孩子们钟爱的减肥佳果。香蕉又被称为“智慧之果”,传说是因为佛祖释迦牟尼吃了香蕉而获得智慧。香蕉营养高、热量低,含有称为“智慧之盐”的磷,又有丰富的蛋白质、糖、钾、维生素A和C,同时膳食纤维也多,是相当好的营养食品。   营养分析     1. 香蕉含有大量糖类物质及其他营养成分,可充饥、补充营养及能量;     2. 香蕉性寒能清肠热,味甘能润肠通便,可治疗热病烦渴等症;     3. 香蕉能缓和胃酸的刺激,保护胃黏膜;     4. 香蕉中含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物质,可以抑制血压的升高;     5. 香蕉果肉1提取物对细菌、真菌有抑制作用,可消炎解毒;     6. 香蕉中大量的碳水化合物、膳食纤维等可以防癌抗癌。     7.小孩便秘时吃香蕉也有通肠胃的好处。   下一篇:闽东畲族乌饭制作技艺

柳树蒸笼

  是宁德虎贝乡熟洋村祖传手艺,已有数百年历史。熟洋村海拔800米,是近海山区,潮雾多,气候润湿,适于柳树生长,百年以上柳树较多。乡人用柳树生产蒸笼,远销省内外和香港、东南亚地区。70年代,虎贝公社曾办过蒸笼厂,年产值达到百万元以上。后因国外市场变化,加上资源不接而停产。80年代后期,国内外销路再度兴旺,重又兴起。目前办起熟洋、龙洋两个蒸笼厂,共有职工110人,固定资产6万元。1992年,实现产值265万元,出口创汇195万元,利税额达59万元。下一篇:蕉城晚熟龙眼

宁德炒粉丝

  炒粉丝做法   准备材料:龙口粉丝,肉丝,青椒   步骤:   1.粉丝一团(按食量可增加),用凉水浸泡半小时左右,不推荐用热水,这样炒出来的粉丝不精抖,呵呵!肉切成丝放入小碗中,倒入酱油和少许黄酒,腌制5分钟左右,入味。   2.锅烧热,倒入菜油,等七成热的时候,炒肉丝,加入开始切好的青椒,倒入适量香油,见炒得差不多熟的时候,放入粉丝一起炒,记得加一点水,不然太干。   3.炒到粉丝比较硬的时候,差不多就可以出锅了,再撒上点熟芝麻。下一篇:天山红

蕉城区下属行政规划区域特产


地区 特产
蕉南街道 天山绿茶 宁德缢蛏 三都澳晚熟荔枝 虎贝黄家蒸笼 天山红 宁德珠蚶 芋头包 天山清水绿 马记竹枕 第一旗山笋干 宁德香蕉 宁德槟榔芋 宁德炒粉丝 柳树蒸笼 宁德卤鸡翅
蕉北街道 天山绿茶 宁德缢蛏 三都澳晚熟荔枝 虎贝黄家蒸笼 天山红 宁德珠蚶 芋头包 天山清水绿 马记竹枕 第一旗山笋干 宁德香蕉 宁德槟榔芋 宁德炒粉丝 柳树蒸笼 宁德卤鸡翅
城南镇 天山绿茶 宁德缢蛏 三都澳晚熟荔枝 虎贝黄家蒸笼 天山红 宁德珠蚶 芋头包 天山清水绿 马记竹枕 第一旗山笋干 宁德香蕉 宁德槟榔芋 宁德炒粉丝 柳树蒸笼 宁德卤鸡翅
漳湾镇 天山绿茶 宁德缢蛏 三都澳晚熟荔枝 虎贝黄家蒸笼 天山红 宁德珠蚶 芋头包 天山清水绿 马记竹枕 第一旗山笋干 宁德香蕉 宁德槟榔芋 宁德炒粉丝 柳树蒸笼 宁德卤鸡翅
七都镇 天山绿茶 宁德缢蛏 三都澳晚熟荔枝 虎贝黄家蒸笼 天山红 宁德珠蚶 芋头包 天山清水绿 马记竹枕 第一旗山笋干 宁德香蕉 宁德槟榔芋 宁德炒粉丝 柳树蒸笼 宁德卤鸡翅
八都镇 天山绿茶 宁德缢蛏 三都澳晚熟荔枝 虎贝黄家蒸笼 天山红 宁德珠蚶 芋头包 天山清水绿 马记竹枕 第一旗山笋干 宁德香蕉 宁德槟榔芋 宁德炒粉丝 柳树蒸笼 宁德卤鸡翅
九都镇 天山绿茶 宁德缢蛏 三都澳晚熟荔枝 虎贝黄家蒸笼 天山红 宁德珠蚶 芋头包 天山清水绿 马记竹枕 第一旗山笋干 宁德香蕉 宁德槟榔芋 宁德炒粉丝 柳树蒸笼 宁德卤鸡翅
霍童镇 天山绿茶 宁德缢蛏 三都澳晚熟荔枝 虎贝黄家蒸笼 天山红 宁德珠蚶 芋头包 天山清水绿 马记竹枕 第一旗山笋干 宁德香蕉 宁德槟榔芋 宁德炒粉丝 柳树蒸笼 宁德卤鸡翅
赤溪镇 天山绿茶 宁德缢蛏 三都澳晚熟荔枝 虎贝黄家蒸笼 天山红 宁德珠蚶 芋头包 天山清水绿 马记竹枕 第一旗山笋干 宁德香蕉 宁德槟榔芋 宁德炒粉丝 柳树蒸笼 宁德卤鸡翅
洋中镇 天山绿茶 宁德缢蛏 三都澳晚熟荔枝 虎贝黄家蒸笼 天山红 宁德珠蚶 芋头包 天山清水绿 马记竹枕 第一旗山笋干 宁德香蕉 宁德槟榔芋 宁德炒粉丝 柳树蒸笼 宁德卤鸡翅
飞鸾镇 天山绿茶 宁德缢蛏 三都澳晚熟荔枝 虎贝黄家蒸笼 天山红 宁德珠蚶 芋头包 天山清水绿 马记竹枕 第一旗山笋干 宁德香蕉 宁德槟榔芋 宁德炒粉丝 柳树蒸笼 宁德卤鸡翅
三都镇 天山绿茶 宁德缢蛏 三都澳晚熟荔枝 虎贝黄家蒸笼 天山红 宁德珠蚶 芋头包 天山清水绿 马记竹枕 第一旗山笋干 宁德香蕉 宁德槟榔芋 宁德炒粉丝 柳树蒸笼 宁德卤鸡翅
虎贝镇 天山绿茶 宁德缢蛏 三都澳晚熟荔枝 虎贝黄家蒸笼 天山红 宁德珠蚶 芋头包 天山清水绿 马记竹枕 第一旗山笋干 宁德香蕉 宁德槟榔芋 宁德炒粉丝 柳树蒸笼 宁德卤鸡翅
金涵畲族乡 天山绿茶 宁德缢蛏 三都澳晚熟荔枝 虎贝黄家蒸笼 天山红 宁德珠蚶 芋头包 天山清水绿 马记竹枕 第一旗山笋干 宁德香蕉 宁德槟榔芋 宁德炒粉丝 柳树蒸笼 宁德卤鸡翅
洪口乡 天山绿茶 宁德缢蛏 三都澳晚熟荔枝 虎贝黄家蒸笼 天山红 宁德珠蚶 芋头包 天山清水绿 马记竹枕 第一旗山笋干 宁德香蕉 宁德槟榔芋 宁德炒粉丝 柳树蒸笼 宁德卤鸡翅
石后乡 天山绿茶 宁德缢蛏 三都澳晚熟荔枝 虎贝黄家蒸笼 天山红 宁德珠蚶 芋头包 天山清水绿 马记竹枕 第一旗山笋干 宁德香蕉 宁德槟榔芋 宁德炒粉丝 柳树蒸笼 宁德卤鸡翅
东侨开发区 天山绿茶 宁德缢蛏 三都澳晚熟荔枝 虎贝黄家蒸笼 天山红 宁德珠蚶 芋头包 天山清水绿 马记竹枕 第一旗山笋干 宁德香蕉 宁德槟榔芋 宁德炒粉丝 柳树蒸笼 宁德卤鸡翅

蕉城区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