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福建省 >>宁德 >> 福安市 >> 畲族开发区

畲族开发区特产大全


特产 简介
坦洋工夫

  坦洋工夫:原产于白云山下清虹溪畔的坦洋村。条型肥壮紧秀,香高味浓,鲜爽甘醇,叶底红艳。该茶于清咸丰、同治年间(1851-1874)由福安坦洋村民胡福四试制成功。   地域范围   福安是我国著名的茶叶之乡,是全国第二大茶叶主产市(县)、最大的绿茶、花茶主产区和红茶原产地。但说起当地的茶叶品牌,福安人必称“坦洋工夫”。“坦洋工夫”的辉煌历史,是所有福安茶人心中的骄傲和光荣,也是梦想的起源。   特定品质    坦洋工夫源于福安境内白云山麓的坦洋村,相传清咸丰、同治年间(公元1851 --1874年),坦洋村有胡福四(又名胡进四)者,试制红茶成功,经广州运销西欧.很受欢迎,此后茶商纷纷入山求市,接踵而来并设洋行,后因茶类布局的变更,由“红”改“绿”,坦洋工夫尚存无几。近年来,经有关部门的努力,坦洋工夫又有所恢复和发展。   文化典故   坦洋工夫分布较广,主产穆阳、福安及屏南北部等地。坦洋工夫源于福安境内白云山麓的坦洋村,相传清咸丰、同治年间(公元1851 --1874年),坦洋村有胡福四(又名胡进四)者,试制红茶成功,经广州运销西欧.很受欢迎,此后茶商纷纷入山求市,接踵而来并设洋行,周围各县茶叶亦渐云集坦洋.   下一篇:福安茉莉花茶

福安穆阳水蜜桃

  穆阳水蜜桃是我省水蜜桃名品,闻名省内外。当地土壤优良、气候环境适应,生产出的水蜜桃形成了果大、核小、味甜、外形美观、色泽鲜艳、肉质柔软多汁等风味特点。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穆阳水蜜桃,产地总面积2002亩,年总产量约2000吨,销往福州、上海、厦门、广州、深圳等地,产值800多万元。( 福安)   福安市位于闽东沿海,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是南方桃品种最适宜栽培区之一。全市现有水蜜桃15000多亩,每个乡镇均有分布,其中以西部的穆云、穆阳、康厝、溪潭及南部的赛岐、溪柄等乡镇最为集中。目前,全市“穆阳水蜜桃”栽培总面积已近万亩,不同的海拔地区品种形成了早、中、晚三个成熟系,年产“穆阳水蜜桃”约5000吨,产值1500万元,产地主要以我市西部地区各乡镇为主,其中穆云乡栽培面积最大,约占一半。   “穆阳水蜜桃”是天然的保健食品,富含人体所需的糖类和维生素等,营养价值很高,在市场上极具竞争力。“穆阳水蜜桃”除鲜食外,还可加工成果汁、果酱、果酒及饯等多种美味佳品,不管是鲜果还是加工制品日益受到消费者的喜受,特别是闽东各县市有将“穆阳水蜜桃”视为高档的馈赠礼品的习惯,市场销量农年增大。   地域范围   福安市现有穆阳水蜜桃22612亩,年产22500吨,是“国家桃产业技术体系示范市”。穆阳水蜜桃地域保护范围为福安市行政区域内的穆阳溪流域(东经119°27′00″至119°41′50″,北纬26°57′57″至27°06′11″之间,东西长23公里,南北宽16公里)5个乡镇即穆阳镇、穆云畲族乡、康厝畲族乡、溪潭镇、坂中畲族乡。保护区总面积368平方公里,域内水蜜桃面积近2万亩,年产2.1万吨鲜果,是“全国科普示范基地”。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产品品质特色 果实椭圆形或近圆形,单果重110~160g。果皮薄,易剥离,淡黄绿色,向阳面有大块鲜红晕,缝合线明显,果肉乳白色,果汁多,味浓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3%~16%),特别芳香。肉质柔软多汁, 易消溶,可食率87~90%,粘核,维生素C mg/100g 10.0-20.0。 2、质量安全规定 ①质量安全卫生要求应符合宁德市农业标准规范NDS/T007-2011 《穆阳水蜜桃综合标准》、NY5112-2005《无公害食品落叶核果类果品》以及“良好农业规范-GAP”,规定要求。 ②标识:产品包装物上应标明产品名称和商标、产品标准号、质量等级、果实净重、采收日期、包装日期、产地或企业名称、检验人员和标准编号。要求字迹清晰、完整、准确。下一篇:晚熟荔枝

福安葡萄

  “北有吐鲁番,南有闽福安”,福安地理条件独特,所产的葡萄商品性能良好,被誉为“南国葡萄之乡”,成为我国南方重要的葡萄产区。据了解,目前福安葡萄种植面积达5万亩,产量5.6万吨,年产值4.6亿元,产量和面积占福建省的60%,是我国东南沿海面积最大、规模连片、生产规范的县(市)级葡萄生产基地。产品畅销广东、浙江、上海等地,并进入沃尔玛超市专供。   福安葡萄   福安市葡萄协会   11273163   新鲜葡萄下一篇:福安油茶油

福安芙蓉李

  福安种植李果历史悠久,品种丰富,其中芙蓉李(方言称粉李,因芙蓉李果面的果粉特别多而得名)明朝期间开始栽培,距今已有180多年。据明万历年县志记载:“李(麦李、蜜李、御李、粉李、黄蜡鹅、黄胭脂等李。)”,说明福安明朝就已种植李树。清光绪十年版《福安县志物产卷》记载:“有粉李、麦李、白李、黄蜡李、胭脂李、红腹,皆佳品”。说明福安清朝种植多个品种李树。福安农业志记载“清道光二年(1832)福安便有粉李、白李、黄蜡李、麦李、胭脂李等佳品。清宣统二年(1910)城关南湖坂已成片种植芙蓉李。”福安芙蓉李是我市最具地方特色的传统名优水果,是在长期的风土适应过程中培育出的地方优良品种,素有“李中珍品”的美称,具有果粉多、颗粒大、果肉厚、果核小、不粘核、耐储存、甜酸适中等综合性状极佳的品质特性,不仅可以鲜食,更是加工供出口的上乘蜜饯原料。由于芙蓉李品质优、耐粗放、效益好,适合山地发展,果农种植芙蓉李积极性很高,如今以潭头为中心的福安北部成为芙蓉李主要产区,全市芙蓉李面积4.7万亩,年产4.9万吨,所产芙蓉李果皮色泽鲜红,蜡粉厚,果大质脆,肉厚核小,可食率80%以上,单果重达45-60克,果肉深红色,酸甜适度,可溶性固形物12.5%-14.5%。   本地特产芙蓉李,果子个大、甜度高、耐储存是上等水果。用芙蓉李加工成干果、密饯畅销全国各地,深受消费者的好评。现李干已全面上市,本地特产太子参,种植历史悠久具有不热不燥、健胃消食之功效。随着市场经济的开发和发展,药品、保健品饮料,添加大子参后使它们的功效大大提高,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和好评。( 福安)   福安市是芙蓉李之乡,芙蓉李面积、产量居全国之冠。福安芙蓉李具有颗粒大、肉厚核小,甜酸适中,不粘核等特点,不仅可以鲜食,更是加工供出口的上乘蜜饯原料。以芙蓉李为坯制作的加应子、玫瑰李、芙蓉李干等系列蜜饯,口味独特、具有原果鲜味,是颇受欢迎的都市消闲食品。   地域范围   福安芙蓉李地域保护范围为福安市行政区域内潭头、城阳、社口、上白石等主产区乡镇的12个行政村(东经119°38′41″至119°44′17″,北纬27°10′15″至27°14′50″,东西宽9.2公里,南北长8.5公里)。保护区位于北部主产区潭头镇富罗坂、东昆、潭头、坑源等8个行政村,以及城阳乡的湖塘坂、东口村,社口镇的沙溪村,上白石镇的财洪村,总面积78.2平方公里,域内芙蓉李种植面积近8千亩,年产1.1万吨鲜果。下一篇:福安穆阳水蜜桃

福安水蜜桃

  福安水蜜桃是福建宁德福安的特产。

福安绿笋

  绿笋是我国南方优良竹种----绿竹的幼芽,因形似马蹄而笋肉洁白,故又称马蹄笋、白玉笋

福安巨峰葡萄

  福安巨峰葡萄是福建省宁德市福安市的特产。福安已成为我国南方重要的葡萄产区,目前,巨峰葡萄面积达5万亩,产量5.6万吨,产量和面积占福建省的60%,是海峡西岸、东南沿海面积最大、规模连片、生产规范的县(市)级葡萄生产基地。“福安巨峰葡萄”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称号。   巨峰葡萄属中熟类品种,该品种属四倍体。穗大、粒大、单粒重10克左右。8月下旬成熟,成熟时紫黑色,味甜、果粉多,有草莓香味,皮、肉和种子易分离,含糖量16%,适应性强,抗病、抗寒性能好,喜肥水。平均穗重400-600克,平均果粒重12克左右,最大可达20克,果皮厚,紫红色,有果粉,果肉较软,味甜、多汁,有草莓香味。   上世纪八十年代,福安引种巨峰葡萄取得成功,打破了南方不适合种植葡萄的神话。经过30年的发展福安成为我国东南沿海最大的葡萄生产基地,被誉为“南国葡萄之乡”。目前全市葡萄面积5万亩,葡萄鲜果产量5.6万吨,产值近5亿元,惠及130个行政村、2万户、15万人口,已经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   福安地理条件独特,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7月份昼夜温差大,有利于葡萄糖分积累和果皮着色,栽培技术独特,所产的巨峰葡萄商品性能好。曾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南国葡萄之乡” 和2011年全国优质葡萄评比金奖等荣誉称号。   根据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办法》规定,并经过初审、专家评审和公示,日前,“福安巨峰葡萄”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称号,并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地域范围   福安巨峰葡萄种植面积4.5万亩,种植遍及全市的18个乡镇,是“全国优质葡萄生产基地”。福安巨峰葡萄地域保护范围为赛江流域(东经119°36′31″至119°46′19″东西宽16公里,北纬26°48′13″至27°06′54″南北长34公里,面积544平方公里)的赛岐镇、甘棠镇、下白石镇、溪柄镇、城阳镇、湾坞镇、松罗乡、坂中畲族乡8个乡镇。现有葡萄面积近3.1万亩,产量4.2万吨,产值2.9亿元,是我国南方、海峡西岸、东南沿海面积最大、生产规范的县市级葡萄生产基地。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外在感官特征:福安巨峰葡萄果穗圆锥形或长圆锥形,果穗重350~450克,果粒大,粒重10~12克,色泽紫红、黑紫色,果粉厚,肉质紧、汁多、松紧适度,酸甜适中,草莓香味浓。 2、内在品质特征:总酸≤0.5%,维生素C mg/100g 20.0-30.0,可溶性固形物17.5-21%。 3、质量安全要求:执行NY5086-2005《无公害食品落叶浆果类果品》相关规定。下一篇:福安刺葡萄

福安刺葡萄

  福安刺葡萄是福建省宁德市福安市的特产。福安刺葡萄鲜果,汁丰味甜,不酸不涩,深受青睐,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显著。福安刺葡萄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福安刺葡萄是福安当地的一种野生葡萄,明万历(公元1597年)版《福安县志》记载:“葡萄,白者为水晶。”说明在当时福安就种植多个葡萄品种。清光绪版《福安县志》亦载:“葡萄有紫、碧二种,白者为水晶”。福安市穆云乡高岭村现留存一株葡萄古树,相传,后唐时黄巢起义,战乱百年,当地先人为逃避战乱在此建村时,就发现这里的葡萄林,历经多年砍伐仅剩这株古葡萄。上世纪50年代,穆阳乡溪塔村民开始驯化栽培,利用溪涧逐渐建起一条葡萄沟,被全国葡萄专家学者认为是全国三大葡萄沟之一。福安刺葡萄具有含酸低、风味甜、抗病虫、耐粗放管理、耐高温高湿、耐贮运等优点,是我国珍贵野生葡萄种类,是东亚种群中最好的酿酒品种,果实的白藜芦醇、原花青素的含量远高于种群内的其他种类,经常吃刺葡萄有助于软化心血管、美化皮肤。是具有鲜名的地方特色水果,可利用溪岸、路沟旁、房前屋后边角地等各种非耕地发展2万亩多刺葡萄,成为地方区域名特优水果。 福安刺葡萄果穗长条形,果粒着生疏,平均重185g,果粒椭圆形,平均粒重3.1g。果皮为紫黑色,果粉厚,果肉绿黄色,有肉囊,多汁,味甜,有香气,可溶性固形物14%~16%,酸0.3%,可食率76%,出汁率66%。属鲜食加工兼用型品种。与湖南等地刺葡萄相比,具有果皮薄、果粉厚、转色好、可溶性固形物高及含糖量稍高等特点,综合性状更好。   福安市葡萄产业带以溪塔刺葡萄沟为主产地,遍及虎头、玉林、高岭等16个村,面积1200多亩,年产量逾1500多吨。畲族群众在种植野生刺葡萄中,结合当地地理环境和具体情况,沿溪边种植,在溪面搭架,充分利用溪面空间,让刺葡萄藤交叉穿插,形成独具特色,绵延近5公里的南国“刺葡萄沟”,沟上绿荫蔽日,沟下流水潺潺,两边设置的砂石小路,别具一番情趣。   2014年,福安市经济作物站申报的“福安刺葡萄”通过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审查和组织专家评审,实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地域范围   福安刺葡萄地域保护范围(东经119°27′14″至119°35′56″,东西宽14公里,北纬26°09′22″至27°01′46″南北长13公里,区域总面积182平方公里,包括1个开发区和5个乡镇,即穆阳畲族开发区、穆云乡、穆阳镇、康厝乡、溪潭镇、坂中乡等5个乡(镇)的溪塔、穆阳、凤阳等37个行政村,1.1万亩福安刺葡萄,年产1.5万吨鲜果,属“福安刺葡萄”种植地域范围。下一篇:福安葡萄

福安油茶油

  由福安市油茶协会负责申报的“福安油茶油”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正式通过了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核准、注册。这是该市继“福安绿竹笋”、“福安巨峰葡萄”、“穆阳水蜜桃” 等之后,再增一个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的品牌。     油茶是该市的特色产业,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盛产期可达50年以上,茶油品质高,是目前唯一可以与橄榄油媲美的木本食用油料,被誉为“东方橄榄油”,同时油茶还是优良的工业原料,可广泛用于日用化工、医药、造纸等领域,市场前景十分广阔。该市特意把油茶产业发展列入实施现代农业工程的项目,高度特别重视油茶特色农业发展,先后出台了《油茶产业发展2009~2020年总体规划》等意见措施,明确了油茶产业发展目标、规模与布局,制定了建设技术标准,力争把油茶打造成具有区域特色的优势产业和发展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计划用五年时间筹集资金3000万元,建设油茶丰产林基地5万亩。     目前油茶面积11.88万亩,年产油量520吨,两年来,新建油茶加工企业2家,油茶专业合作社56家,15个乡镇参与油茶项目建设,油茶发展跻身全省先进行列。据介绍,油茶逐步成为该市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这次申报“福安油茶油”中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的成功后,将加大品牌管理保护和宣传推介力度,为下一步更好争创“中国油茶之乡”打下坚实的基础。(李广)   下一篇:官埔油扇

穆阳线面

  穆阳线面,已有680年历史,一直保持着纯手工制作的工艺,经发、捶、挤、搓、拉等9道工序精作而成,年产量30多万担,产值1亿多元。日前,穆阳线面成功获注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穆阳线面是福安特产,其生产和加工的历史悠久,可追溯至680年前。数百年来,穆阳线面一直保持着纯手工制作的工艺,经发、捶、挤、搓、拉等九道工序精作而成,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天气有着不同的配方。与福州等地的线面相比,穆阳线面更具色泽洁白、线条细匀、质地柔润、落汤不糊,拉开可长达数米,细如发丝亦柔韧有余的优点。     穆阳线面的包装更是蕴含着当地独特的民俗文化。据介绍,其成品制出后,要分成一绺一绺,不能切断,收成大约0.6米的长度,然后用红丝线扎住“头部”称为“只”,一公斤分为八“只”,这就是传统的“红头线面”。福安当地百姓不仅过生日,逢年过节、红白喜事(尤其寿诞)时,穆阳线面都是不可或缺的“彩头”食品。因此在福安,线面亦有“寿面”之称,大年初一早上,福安人的第一道菜肴(一般是素菜),必须是长寿面,寓意年年长寿。   下一篇:盂油酥饼

溪塔刺葡萄

  穆云乡葡萄产业带.以溪塔刺葡萄沟为主产地,遍及虎头村、玉林、高岭等16个村,面积1200多亩,年产量逾1500多吨。其中虎头村的刺葡萄苗产业最好。畲族群众在种植野生刺葡萄中,结合当地地理环境和具体情况,沿溪边种植,在溪面搭架,充分利用溪面空间,让刺葡萄藤交叉穿插,形成独具特色,绵延近5公里的南国“刺葡萄沟”,沟上绿荫蔽日,沟下流水潺潺,两边设置的砂石小路,别具一番情趣。穆云畲族乡近年来以溪塔刺葡萄沟为示范点,引导果农将刺葡萄种植向茶园溪、秀溪延伸,由河边种植拓展到庭院、园地、水田,形成一派畲乡田园风光。   农业观光旅游     溪塔葡萄沟农业观光旅游,把葡萄生产与旅游业结缘,开发葡萄沟观光游,以增加农民收入。因其独具特色的刺葡萄沟和深厚的畲族风情,被评为国家A-景区,大批游客慕名前来旅游观光,品葡萄、赏美景。   溪塔村     是纯少数民族村,位于福建省福安市区西部,距乡政府所在地4公里,北面连接风景秀丽的白云山;村落面积2平方公里左右,现全村人口626人,126户,辖2个自然村。 溪塔村旧属溪亭大队(与现在的虎头村相连),解放后分为溪塔大队。溪塔始祖焕公,明朝万历年间从寿宁迁至于此,至今已有五百年左右历史,后成为宁德地区最大的蓝氏迁途起源地。后世子孙还兴建了“林公大王宫”和“蓝氏宗祠”等。祖先遗留下来的一些习俗,每年农历三月三都要举行气势盛大的对畲歌比赛,还有“乌米饭”、“糍粑”、以及端午节的包“枕头粽”;巫舞“奶娘踩罡”以及现代的“枪担舞”等具有其独特的历史意义。村现留有古建筑“孩儿撑伞”房一座,它用一根柱子支起一整座房子,有其独特的建筑魅力,还得到行内专家的好评;有古磨枋一座,炮楼式的建筑,其土墙厚一米,在近代革命战争中,还发挥其重大做用。 有特色农作产品水蜜桃、刺葡萄。水蜜桃每斤市价为十元左右,全村年产量达50吨左右,产值一百多万元;刺葡萄是一种野生作物,生命力顽强,不施肥不喷农药,是一种天然的环保农产品。经村民引导种植,该村的“啸溪”和“茶园溪”上发展了近四公里,年收入100多吨,产值一百多万。形成一道景观奇特的美丽的葡萄沟,被全国葡萄协会评为全国葡萄第三沟,现已结合旅游开发,成为本村的一项主要收入。下一篇:穆阳线面

黑糯米饭

  黑糯米饭   各地畲族皆过此节。节日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煮乌糯米饭祭祖,然后全家共餐,并以乌糯米饭馈赠亲友。三月三吃乌饭的来历,有一个流传较广的传说:英雄雷万兴(一说蓝天凤)被官家抓去,乡人为了让他在牢中吃上饭,便把米饭染黑,狱卒见米饭很脏且又像山蚂蚁,不敢抢食,这才保住了雷万兴的性命。他出狱后,于农历三月三日副食大家下山复分,胜利后又煮乌米饭庆贺。   后来每逢三月三,人们都要吃乌米饭。民间又传,吃了乌米饭,上山不怕山蚂蚁咬;又认为三月三是谷子的生日,吃染黑的米饭可使谷魂不认识,才乐意生长。   乌米饭是将乌稔树叶捣碎,泡水后滤去渣子,然后用其水汗浸米,再把米蒸熟即成。   另一版本:乌饭节的由来,相传是唐代时,畲族英雄雷万兴率领畲族人民-官府的压迫,被朝廷军队围困在山上,粮草断绝,身处绝境。将士们靠吃一种叫乌稔的植物上结的野果充饥,度过难关。最后,畲军突围成功,取得了战斗的胜利。此后的一个农历三月初三,雷万兴突然想吃这种野果,吩咐士兵上山采摘。但此时正值春季,乌稔树上只有刚长出的绿叶。士兵只好采了叶子回去和糯米一起蒸煮,没想到做好的饭香甜可口。雷万兴吃后很高兴,下令今后每年的三月初三都要蒸乌米饭。这种习俗流传至今,成为了畲族人民每年的一个重要节日,来缅怀英雄、祭祀先祖。下一篇:芦叶棕

福安弹涂氽面

  冬令时节,正是跳跳鱼肉肥腥轻的时候,福安沿海的湾坞、溪尾、下白石一带,迎来了跳跳鱼丰收的季节。   跳跳鱼俗名弹涂鱼、跳弹鱼、泥猴,因其具有非凡的弹跳能力而得名。跳跳鱼是两栖鱼种,每当退潮时。它常依靠胸鳍肌柄爬行跳动于泥涂上以觅食,或爬到岩石、红树丛上捕食昆虫,或爬到石头上晒太阳。受惊时借尾柄弹力迅速跳入水中或钻洞穴居,以逃避敌害。   跳跳鱼常用竹筒或竹篓插放捕捉。鲁迅先生在脍炙人口的散文《故乡》里,写了闰土捉“海边跳鱼”的情景,文中描述的黑不留秋、随潮而跳的弹涂鱼,其貌不扬,却是海鲜中美味。舌尖上的弹涂鱼,肉质细腻鲜嫩、结实,不仅是餐桌上的美味佳肴,而且是理想的药膳。弹涂鱼属高蛋白、低脂肪、高维生素的食品,特别是冬令时节,其肉肥腥轻,故又有“冬天跳鱼赛河鳗”的说法。因此,在闽、浙、粤等地的风俗中,晚辈常将此菜送给长者,视为寿菜。   弹涂鱼非常方便食用,剪开一个小口将内脏去除,剩下的部分都可以吃。几条小的弹涂鱼就能炖一大锅汤,汤汁白得像牛奶一样,味道也很新鲜。在砂锅里放点咸肉、水、葱姜蒜等,加些料酒,就可以炖成鱼煲,鲜甜可口。在没有弹涂鱼的时节,人们还会把弹涂鱼制成鱼干。制鱼干,也是门技术,传统“弹涂干”的制作方法,要用芦苇秆先将弹涂鱼串起来,再放到麦秆上烤,熏好后再晒干即可。不过,如果选用稻草制作,就少了麦秆的清香。   在福安下白石民间,弹涂鱼的更经典吃法是氽面,俗称“弹涂氽面”。当地线面以精面粉为原料,辅以精盐、薯粉(也可用米粉代替)、食油等手工拉制晾干后而成,具有煮时不糊,柔韧滑润等特点。“弹涂氽面”的“氽”,是沸水下料,水开即成的一种烹调方法。   取10来条“弹涂干”,放在清水里浸泡10到15分钟,最好是20到30摄氏度的温水。然后拨开去刺,加水烧开炖好。当然,清炖鲜弹涂鱼也可。将线面投入沸水锅中氽烫,待线面上浮后即可操起,盛入碗内。倾下早就炖好的弹涂鱼汤,放入切好的姜蒜、葱段,即成“弹涂氽面”。   在福安当地人眼里,弹涂与线面一青一白,相得益彰,象征着福寿绵长、平安如意之意。一碗弹涂线面,在高汤中不乱不糊,一筷拈起,带起弹涂高汤鲜美入味的线面,吃起来怎一个好字了得。(郑望林耀琳文/图)  信息来源:福建省人民政府下一篇:福安拌面  信息来源:福建省人民政府

福安土丁冻

  福建风味小吃“土丁冻”,看似清水凝结成冻、味道寡淡的样子,吃起来却让人垂涎三尺。   沿海各地加工的“土丁冻”,在肉质上各有千秋。不过,不少美食家认为,闽东福安下白石沿海一带制作的更佳。   每年秋收后,大海退潮时,闽东下白石镇荷屿一带的乡民就开始忙碌了。他们挎起小鱼篓,持着短柄小木锄,巡逡于海边滩涂,低头专注地寻找“土丁”。“土丁”,俗称海丁、土笋,又名沙虫、海蚯蚓,是一种野生于沿海咸淡水交界滩涂上的环节软体蛆状动物。“土丁”与滩涂泥巴色泽相近,很难辨认。但此物喜欢猬集而居,又是生活在滩涂的表层,所以一旦找着,便是一大堆,可盈篓而归。   “土丁”刚挖出土时呈土褐色,用水洗、榨压干净后,则呈现灰白色。渔家人挖来鲜活的“土丁”后,先用海水漂洗,去掉表面污泥,捞出沥干,置于陶缸中,用双手反复揉搓挤压,除去其肠内泥沙黏物。又用粗竹篾筛反复摩擦,使之表皮蜕去,露出白嫩的细肉,洗净切成一寸长短,与适量清水一同倒入砂锅中煮沸,不断翻搅,使其体内丰富的胶质溶入汤中,再加入适当的食盐拌匀。因其具有丰富的胶原蛋白,所以熬得一锅黏黏糊糊、浓浓的汤汁,将汤汁盛出装在小碗中,放在阴凉通风处待自然冷却。   冷却8-12小时后,一碗一碗的汤汁就冻结凝成明若琼脂、状如琥珀的“土丁冻”了。上好的成品冻呈银灰色的半透明状,无任何杂质。食用时除了些许油、盐外,不加其他佐料,所以清淡蕴鲜、滑爽可口。   “土丁冻”一般吃的时候都要放些佐料,比如酱油、香醋、甜酱,或辅以芥末酱、沙茶辣、蒜泥等。下白石一带的“土丁”个小,肉有弹性,味道较咸些。因此吃的时候,只需在“土丁冻”上面浇一点酱油,抹开即可食用。目前,下白石有几家加工土笋冻的专业户,已颇具规模。制作时用特大鼎烧煮,制出的“土丁冻”成批批发给商家酒楼或小商贩。专业加工成的“土丁冻”是一朵朵晶莹剔透的圆扁体,仿佛是从水晶宫里打造出来一般。(郑望林耀琳)  信息来源:福建省人民政府下一篇:福安弹涂氽面  信息来源:福建省人民政府

芦叶棕

  芦叶(菅)棕,畲族特色食品。用芦叶包裹经黄碱水泡过数小时的糯米,煮熟悉而成。粽成矩形,约20厘米长,煮熟悉的芦叶粽为浅黄色,既有粘性又不含糊。要在是糯米中掺少许的豌豆或金甲豆、羊胡子豆之类的“豆粽”,更是芬香而不腻,既悦目又别有风味。下一篇:福安山茶油

畲族开发区下属行政规划区域特产


地区 特产

畲族开发区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