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产 | 简介 |
---|---|
黑竹沟 | 黑竹沟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导游 黑竹沟,至今能亲临其境的旅游者甚少,由于媒体的披露,人们时有所闻,它以其新、奇、险的特点,吸引着为数众多的摄影家、科学家组成的考察队深入其中探险揭秘。有人说她是“恐怖魔沟”,有人说她是“中国的百慕大”,又有人说她只是一条普普通通的小山沟,不管怎么说,黑竹沟是一块有争议的处女地。 看点 神秘的山雾:黑竹沟由于山谷地形独特,植被茂盛,再加之雨量充沛,湿度大,山雾是这里一道独特的景象。迷雾缭绕,浓雾紧锁,使沟内阴气沉沉,神秘莫测。此处的山雾千姿百态,清晨紫雾滚滚,傍晚烟雾满天,时近时远,时静时动,忽明忽暗,变幻无穷。据当地彝胞讲,进沟不得高声喧哗,否则将惊动山神,山神发怒会吐出青雾,将人畜卷走。考察者分析,人畜入沟死亡失踪原因,迷雾造成的可能性很大,人若进入这深山野谷的奇雾之中,地形又不熟,很难逃脱这死亡谷的陷井。当地人和考察者总结出这样一个顺口溜,“石门关,石门关,迷雾暗沟伴保潭;猿猴至此愁攀援,英雄难过这一关”。彝族同胞自豪地告诉我们,黑竹沟是一个金山银地,连雾也舍不得离开。这里“盛产”的雾,扑朔离奇得象软绵绵的飘布,一旦深入其中,便会把你包围,把你吞没。这里的雾为什么这样变幻莫测?为什么会导致伤亡?雾气会不会含有其他成分?这些都有待人们去研究与探索。 介绍 黑竹沟位于峨眉山西南约100多公里的峨边彝族自治县,地跨乌斯合镇、勒乌乡和金岩乡,面积约180多平方公里,它地处四川盆地与川西高原间山地的过渡地带,境内重峦叠蟑,溪涧幽深,迷雾缭绕,给人一种阴沉沉的感觉。这里地理位置特殊,自然条件复杂,生态原始,加之彝族古老的传说和彝族同胞对这块神奇土地的崇拜,并曾出现过数次人、畜迸沟神秘失踪现象,于是给入一种神秘莫测之感,也产生了众多的令人费解之谜,让人目瞪口呆。 不过这里民族风情古朴多彩,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景区内生态原始、物种珍稀、山势雄险、古树参天、珍禽比冀、奇花争艳、瀑布飞悬、云岚缭绕,虽险奇神秘,但景色别有一番原始大气之美。 交通 黑竹沟景区离成都246公里,乐山144公里,峨眉山114公里,距峨边县城63公里。可在成都新南门车站乘车到峨边县后转车前往黑竹沟镇,上山没有班车,只能包车或搭乘便车。 自驾车线路:从成都沿成乐高速公路直达乐山,在正对峨嵋山“天下名山”牌坊处往左沿省道306线行使,到达峨边县,再沿峨边-美姑公路前行到黑竹沟镇上山进入黑竹沟景区。 |
嘉州小三峡 | 嘉州小三峡在四川乐山市北约23公里的岷江山,北为犁头峡,中为背峨峡,南为平羌峡,全长8公里,是古代成都地区赴嘉州(今乐山)及经水陆出川的交通孔道,峡区河道蜿蜒,江水碧蓝,两岸风光绮丽,峡内两壁水面以下多岩壑,生产江团,素为嘉州名肴,自平羌峡以下至乐山一段江流,又名平羌江,沿江古迹甚多,久负盛名,李白《峨眉山月歌》诗有“影入平羌江水流”句,即此平羌江南口东岸有小镇,名板桥溪,唐称青溪驿,系历代邑宰迎送大僚上司处,杜甫有《宿青溪驿怀张员外十兄》诗,板桥溪下游约5公里西岸的锦江山麓荔枝湾,盛产荔枝,味美闻名于世,情李调元《自题荔枝图》诗云“一生饱识岭南姝,不及嘉州色味殊”。 |
大小杜鹃池 | 大小杜鹃池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国家水利风景区。 峨边彝族自治县大小杜鹃池水利风景区,位于该县哈曲和勒乌两个彝族乡境内,是国家AAAA级景区黑竹沟的核心组成部分。景区以大、小杜鹃池为依托辐射四周120平方公里独具魅力的原生态保护性开发区域,其中水域面积3.78平方公里。区域内景观层次多样,景观组合效果及其代表性卓越;囊括了高山、峡谷、草甸、森林、湖泊等不同地貌,有碧蓝如玉的高山海子,飞流直泻的奇瀑景观,喷涌不息的峡谷涌泉,险峻神秘的深山峡谷,雄伟壮丽的冰川遗迹,鬼斧神工的喀斯特溶洞,苍苍莽莽的原始森林,色彩绚丽的杜鹃花海,难得一见的高原草甸;千姿百态的植物景观,珍稀濒危野生动物景观,变化莫测的高山天象景观,季节差异的山地气候,姹紫嫣红,绿草成茵的高山草甸,一幅幅美景相映成趣,美不胜收。景区区位优势明显,与峨眉山和乐山风景名胜区构成了旅游金三角地带。 杜鹃池海拔2500米左右,是两个大小不同的高山海子,因周边每年春季杜鹃花繁茂盛开而得名。大小杜鹃池上下相连,好似镶嵌在高山之巅的两颗明珠。这里植被茂密,雨量充沛,水面开阔,杜鹃花环绕四周,生态原始;加上蓝天、白云、雪峰掩映,静谧圣洁,犹如天然画卷。 景区内重峦叠嶂,迷雾缭绕,有大大小小的奇瀑深潭,溪水在深谷咆哮,流泉在峻岭奔腾。山体横空出世,众多高山高度在峨眉山之上。沟壑林海茫茫,密密层层的原始森林,树木高大笔直,树龄或数百年,或上千年。从低谷至高山依次分布有阔叶林、针叶林、高山杜鹃、箭竹灌丛及高山草甸。有种子植物约3000种,海拔2000~3700米地带,分布有40余种杜鹃花,满山遍野汇成一片花海,形成一处杜鹃王国。同时,有陆生脊椎动物350余种,其中大熊猫、羚牛、豹、云豹和四川山鹧鸪属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杜鹃池东部山脊地带,以主峰为中心,约5公里范围内有7处悬崖峭壁,最长达1公里,最大高差450米。冬季,海拔2200米以上白雪皑皑,伴有千姿百态的雪凇、雾凇、冰挂、冰凌,而海拔2000米以下的沟谷地带则繁花绿草,碧波清流,充满生机。 这一带,彝汉各族群众长期交流融合,形成独特鲜明的小凉山彝族文化,可以欣赏到神秘的毕摩经卷、史诗《勒俄特依》、不朽传说《甘嫫阿妞》。彝民族崇尚红、黄、黑三色:红色象征太阳,代表光明;黄色指代丰收,孕育希望;黑色类比土地,表示生命延续。景区内,以解放村为代表的彝家山寨红黑黄建筑风格分外醒目。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藤椒 | 藤椒是一种有独特香气和味道的植物,属芸香科。主要生长于金沙江流域和大渡河上游,属于野生植物。藤椒的种子、果皮、叶均可入药。果皮为传统中药,具温中止痛、温通血脉、降压、预防血栓形成、键脾强胃、祛风除湿之功效,中医入药对慢性胃炎有显著疗效。 藤椒的种子、果皮、叶均可入药,果皮为传统中药,具温中止痛、温通血脉、降压、预防血栓形成、键脾强胃、祛风除湿之功效。 黑竹沟藤椒系列产品选用为原料的藤椒采自海拔1800-3000米的云雾山中,那里属高山森林气候,周围群山环抱,人迹罕至,土壤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绝无污染。制成的藤椒产品芳香浓郁、麻味纯正,是调味之佳品。 |
峨边竹笋 | 峨边竹笋 俗语说:“竹扫把扫马路,竹笋子扫肠肚,体内的环保,笋子不可少”这话真的一点也没错。竹笋含有大量的粗纤维,可以刺激肠胃蠕动、帮助消化,让人容易有饱足感,而竹笋属于低热量的蔬菜,吃多了也不会发胖,光是竹笋的高纤维、低热量这两项优点,就足足吸引了不少营养过剩的现代人青睐,尤其在酷暑的夏天,不管是吃凉拌竹笋、竹笋汤或是卤竹笋,都很适合 “峨边竹笋”,历史源远流长,民间广为流传彝族美神甘嫫阿妞化身竹林、竹笋的动人故事。据《峨边彝族自治县志》载:1972年春节后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峨边竹笋空运首都,成为1总理招待外国元首的佳肴,1总理还特意向外宾介绍是来自四川的“山珍”。因为未出土,是用锄头挖出来的,还特意取了个名字叫“梦笋”。就这样,峨边“梦笋”空运首都,成为国宴佳肴的消息不胫而走,使峨边竹笋名声大振,从此被人们誉为“山珍”。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外贸、供销部门指导生产,改变部分原炭白笋、煮笋生产工艺,搞盐渍笋、清水笋,满足了群众生活需求,同时产品远销省内外和香港、日本、东南亚等国家、地区。竹笋已成为峨边传统的大宗农副土特产品。 四川省峨边彝族自治县现辖行政区域 《峨边彝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关于划定峨边竹笋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区域的报告》,峨边府〔2013〕38号 四川省(区域性)地方标准:DB511132/T01-2013《峨边竹笋生产技术规程》 |
峨边马铃薯 | 峨边彝族自治县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小凉山区,土壤肥沃,气候条件得天独厚,非常适合马铃薯生长。峨边马铃薯历史悠久,早在《峨边县志》(1915年版)记载:“高山彝族地区农作物有玉米、荞麦、马铃薯,低山区主产有玉米、水稻、小麦、薯类...解放前,峨边彝族人民以玉米、荞麦、洋芋(马铃薯)为主食,汉族兼吃洋芋(马铃薯)、瓜类、豆类等”。在彝族土语中,马铃薯又名“洋哟”、“窝来”,是彝族同胞婚、丧、嫁、娶等日常生活中不可缺的重要作物。峨边人民每家早上都要煮一锅洋芋作为中午打尖的食品,在“集尔集铁”、“蒙格”等彝族传统会议中,自古就有边烧洋芋、吃洋芋,边商讨问题的习俗。 历史以来峨边农民几乎每家都要种植马铃薯,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总结出了许多马铃薯栽培技术和种植模式,并于1994年首次进行马铃薯施用健壮素试验示范推广,此项技术获1998年度乐山市科技进步三等奖。近年来,峨边马铃薯产业发展得到上级领导、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08年峨边县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财政部评为科普示范(脱毒马铃薯)基地,2008-2010年被四川省农业厅列为脱毒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2010年被农业部指定为马铃薯高产创建活动县,2011年被四川省马铃薯创新团队列为重点县。2011年4月,四川省冬作马铃薯生产技术研讨及现场会在峨边成功召开,经专家组验收认定,峨边冬马铃薯旱地高产攻关、水旱轮作高产攻关、薯/玉/菜三高种植模式产量均创全省第一。四川日报、四川科技报、中国网等分别以《峨边:“薯”光在前 产业致富》、《学“峨边经验” 促我省马铃薯产业再上台阶》、《峨边冬马铃薯创造四川大面积高产纪录》给予宣传报道,对峨边马铃薯的发展和工作给予高度赞扬和肯定。 峨边彝族自治县县委、人民政府遵照四川省常务副省长钟勉“要继续支持峨边县加大推广力度,并首先在大小凉山彝区示范推广”的指示精神,大力推广冬马铃薯旱地高产攻关、水旱轮作高产攻关和薯-玉米-菜种植模式。2012年全县马铃薯种植面积可达12万亩,2014年力争种植面积达到20万亩,新增收2亿元,商品薯产量突破30万吨,把峨边县打造成全国马铃薯冬作示范县和全省现代马铃薯示范县。 地域范围 峨边马铃薯农产品地理标志地域保护范围包括四川省乐山市峨边彝族自治县的沙坪镇、毛坪镇、新林镇、五渡镇、大堡镇、白杨乡、红花乡、宜坪乡、杨村乡、杨河乡、金岩乡、勒乌乡、黑竹沟镇、哈曲乡、万坪乡、觉莫乡、平等乡、共和乡、新场乡等19个乡(镇),129个行政村,地理坐标为东经102°54′-103°33′、北纬28°39′-29°19′之间,东到平等乡清溪村,南到勒乌乡山峰村,西到黑竹沟镇依乌村,北到新场乡庞沟村。保护面积239550公顷,年产量9.2万吨。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外在感官特征:峨边马铃薯薯型圆形或椭圆形,表皮光滑、黄皮黄肉或白皮白肉,光泽度好,芽眼较浅,适宜鲜食菜用,香味四溢,口感香甜滑润,风味独特,不易断裂。 (2)内在品质指标:峨边马铃薯淀粉≥15.5%,干物质≥18.5%,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 (3)安全要求:产地环境条件、土壤环境质量、农田灌溉水质标准符合无公害马铃薯生产基地环境质量DB51/336-2003、GB15618、GB5084的规定;生产过程中农药和化肥的使用符合《无公害农产品农药使用准则》(DB51/337-2003)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用肥使用准则》(DB51/338-2003);产品质量符合《无公害食品 薯芋类蔬菜》(NY5221-2005)。 |
金口河川牛膝 | 常用川产道地中药材,苋科多年草本植物川牛膝的干燥主根。又称甜牛膝。 始载于《滇南本草》。明代即开始种植。茎直立 ,高1米,主根长圆柱形。性平, 味甘,具有祛风、利湿、通经、活血等功效。全川有40余县(区)种植,主产于 金口河、天全、峨边;野生品主要分布于盐源、冕宁、雷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 立前最高年产量440吨,1949年为95吨,现常年产500吨—800吨。 主要药用成分为甾类化合物。同属植物麻牛膝的根在四川金沙江一带及云南、 贵州等省省也称川牛膝。 金口河川牛膝产地范围为四川省乐山市金口河区永胜乡、金河镇、共安乡、吉星乡4个乡镇现辖行政区域。 一、 源植物 川牛膝(Cyathula officinalis Kuan)。 二、立地条件 产地范围内海拔1800m至2300m,土壤类型暗棕壤、土层厚度30至50cm,有机质含量≥1%,pH值在5.5至6.5之间。 三、栽培管理 1.繁殖方式:采用种子繁殖。 2. 种子选择:选取播种后第三年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植株作为采种母株,选花团球密集,雄蕊颜色近白色,籽粒饱满者作为种子。 3.播种: (1)时间:宜于3月25日至4月10日。 (2)方式:穴播或条播。在苗高5cm至6cm时间苗与补苗。 4.施肥:每次中耕除草,宜结合追肥。每公顷施腐熟粪水≥8t,或腐熟饼肥0.75t至1.5t。 5.环境、安全要求:农药、化肥等的使用必须符合国家的相关规定,不得污染环境。 四、采收与加工 1.采收时间:播种后第3年或第4年的秋、冬两季,宜10月采收。 2.加工方法:用长锄挖起,抖去泥土,将鲜根砍去芦头,剪去须根,用竹刀削掉侧根,使主根、侧根均成单支。烘干温度≤70℃,干制至水分≤15%为止。 五、质量特色 1.感官特色:呈近圆柱形,微扭曲,向下略细或有少数分枝,长30cm至60cm,直径0.5cm至3cm;具纵皱纹、支根痕和多数横向突起的皮孔;断面有浅黄色小点排列成数轮同心环,质韧,不易折断,表面黄棕色或灰褐色;气微,味甜。 2.理化指标:总灰分≤5.0%,水溶性浸出物≥65.0%,杯苋甾酮≥0.04%。 3.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产品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必须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
峨边花牛 | 中心产区为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区东北部小凉山北坡的峨边县中山地带的彝族聚居区。其邻近的大、小凉山亚高山地带,以及汉源县均有少量分布。 公牛头粗重,母牛头狭长,额微凹,口方正,角形多种,以角尖斜向两侧分开的八字角为主,也有无角个体。颈宽短,垂皮发达,从颌下延伸至胸口,前躯发育较好,胸深,肋欠拱圆,无肩峰,腹圆大不下垂,尻部长而平直,欠宽。尾根粗、着生高、且粗长过飞节。四肢短而结实,筋腱明显,前肢间距较宽,后肢略显内靠。蹄小而圆,蹄质坚实。皮稍厚,不失弹性;毛细软较密,毛色为花毛,花色以黄白花为主,鼻镜呈肉色或深灰色。 峨边花牛为四川省肉、役兼用的地方品种。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和较高的肉、役性能。成年公牛体重约320千克,母牛约360千克。平均日增重约600克,屠宰后平均胴体重121.8千克,屠宰率53.5%;平均净肉重103.6千克,净肉率45.5%。1994年产区存养有1万头左右。 |
扇面笋斗 | 扇面笋斗 主料: 冬笋(春笋、红笋均可)750克,鲜猪肉瘦各50克,鱼茸50克。 配料: 红樱桃6粒。 调料: 鸡汁汤100克,麻油、盐、味精适量,淀粉少许。 制作方法: 1、笋剥壳洗净,放入锅中约煮10分钟捞出,取出1条另有用处,其余的切掉笋尖及根部。取长约5厘米左右的段,放在墩板上用平刀批,先批掉外皮,再批成薄片(要求薄片看上去似透明状) 再将薄片切成7厘米宽共20片,用盐渍一渍。 2、鲜肉剁成茸后加入鱼茸、盐、酒、味精,笋薄片撒上干淀粉,卷成漏斗状,把肉、鱼茸灌入笋斗中,面上抹平。 3、取40厘米长腰盆一只,把笋斗排成扇面形。将留下的这根笋一切四片,两片(长约10厘米,宽约1.5厘米)做扇垂,再上笼约蒸5分钟取出,将红樱桃对切两半贴在笋斗面上。 4、炒锅置旺火上,加入鸡汁汤、盐、味精等调料,勾上芡,淋在扇面笋斗上即可。 特点: 此菜造型新颖,美观大方,口味独具。 |
酱汁春笋块 | 酱汁春笋块 原料:鲜春笋500克,花生油、甜面酱、白糖、鸡精、虾籽、麻油、鲜汤各适量。 做法: 1、将鲜春笋削去老皮,用刀剖开,切成长笋块,再用刀面将笋段轻轻拍松; 2、用水将甜面酱化开,花生油放入炒锅,烧沸去油腥味待用。 3、炒锅上火,放入花生油,烧至五成热时,放入笋段焐油后,倒入漏勺沥油; 4.炒锅复上火,放入花生油,将酱汁放入,加糖搅拌,装盘待用; 5、炒锅再上火,放入鲜汤、虾籽烧沸,再放入笋段烧沸,待汤汁快煮干时,再放入酱汁,待汤汁紧裹笋段时,加入味精,淋上麻油即可。 |
藤椒鸡 | 藤椒鸡 四川的藤椒鸡更是一绝,好吃嘴来吃过一回就“过口不忘”,来到四川,不吃这个东东硬是过不得。端上桌来,先轻轻一闻,清香、麻香混合着钻进鼻子头,逗得口水只往外冒。 怪麻、淡辣、清香的味道硬是让人差点把舌头都要吞下去,鸡的鲜嫩更在各种香味间“发挥”得淋漓尽致。 |
黑竹沟双椒酱 | 黑竹沟双椒酱是四川省乐山市峨边县黑竹沟镇的特产。黑竹沟双椒酱,其配方采用黑竹沟特产的鲜红辣椒、独有的野生鲜藤椒、刘氏家传豆瓣,用传统手工精工制作而成,未添加任何保鲜剂、防腐剂,是纯天然绿色食品。 鲜野藤椒剔透碧绿、清香纯麻,细海椒红亮香辣,劲道不凡,加入多种佐料以植物油炒制,色泽鲜亮而绝无凝结的浊滞。吃进嘴里则是在麻辣中透出鲜香的清爽来。 黑竹沟双椒酱富含多种维生素,风味独特,是佐餐伴饭的开胃佳品。 黑竹沟双椒酱的配料: 黑竹沟鲜红辣椒、黑竹沟野生藤椒、植物油、蚕豆、精盐、味精、小麦。 黑竹沟双椒酱的食用方法: 可作吃豆花的蘸水、蘸馒头面包、烹调、拌饭、拌面等食品的最佳调味料。 |
峨边坨坨肉 | 峨边坨坨肉是四川省乐山市峨边县的特色美食。彝族群众喜食“坨坨肉”,将鲜肉切割成拳头大小,煮熟后盛入名为“挖伊”或“美时”的食筐内。筐内放置匕首,食肉者随意割取佐餐。 坨坨肉,彝语称“乌色色脚”, 意思是猪肉块块。因其每一块肉的重量均在二三两上下,成“坨”状,故名。是彝族的主要煮肉形式,将猪肉或羊、牛肉砍好,用冷水煮熟,不下任何佐料,包括盐;肉熟后捞起,再撒蒜水,盐及花椒等即可食用。吃时需用双手拿肉。其味非常鲜美,因煮时不能烂炖,而是看“火候”,“火候”一到即熟,“火候”不到则肉生,“火候”稍过则肉硬,因此,一般人不会做。且要趁热即食;所以,一般情况下不易做此道菜。要有心品尝坨坨肉,一要碰上彝人喜庆节日如火把节或办事;二要到宾馆餐厅订做。 |
峨边猕猴桃 | 峨边猕猴桃是四川省乐山市峨边县的特产。峨边猕猴桃桃肉甜酸可口,肉厚皮薄,营养丰富。 中华猕猴桃,本地俗名“毛梨儿”,因猕猴喜食,故名。其果实酸甜、爽可口,含有维生素B、P和蛋解酝酸,多种氨基酸、脂肪以及钙、磷、铁、镁、钾、碘、锌等矿物质。现代医学证明,被称为“果中之王”。峨边已发现高、中林区广泛繁生,现有10个品种,年总产量约20万公斤,其中以脱毛大型和无毛小奶果为优,最大单果110.5克。 |
峨边核桃 | 为增加村民收入,峨边因地制宜将核桃作为一项产业来发展。近年来,我县在对原有的3000多亩核桃树进行管护的同时,对其中800多亩低产低效的核桃树进行了品种改良。同时,加大资金投入,充分调动群众种植积极性,大力扶持核桃种植,已新发展32000多亩。峨边彝族自治县林业局负责人介绍,今年还将再发展1200亩,将加强技术指导,瞄准市场,大力发展优质高效核桃,缩短挂果周期,早见成效,打造品牌,促进农民增收。 |
黑竹沟竹笋 | 黑竹沟竹笋产品,取材于海拔1800-3000米的峨边黑竹沟原始森林特产的天然春笋,独具香、嫩、脆、鲜的特点,富含粗纤维和多种维生素,风味独特。 |
地区 | 特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