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四川省 >>乐山

乐山特产大全


特产 简介
马边绿茶

  “马边绿茶”历史悠久,产业底蕴厚重。 据资料考证马边产茶历史悠久,溯及两汉,从采摘野生 茶到人工种植,1000多年未曾断息,延续至今,辉煌依旧,在明清时期,马边茶曾作贡茶,更在解放后作为十年国庆献礼,敬献伟大领袖毛主席。宋代以前,马边就产野生粗茶,明中期开始人工种植。在清末民初时,马边已成为四川省茶叶重点产销地之一,细茶销售成都、乐山及宜宾一带,粗茶则多销于夷(藏)地。解放后,国家统一收购和经营茶叶,由农业技术部门和商业部门指导农民种茶,茶叶产量逐年回升,1951年的细茶产量已上升到3471担,1955年产粗茶已达13727担。   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历史因素   (1)土壤地貌情况:   地貌特征:马边县地处横断山脉东部、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的过渡地带,境内地形复杂多样,具有低山、中山、亚高山多种地貌。总体地势为西南高东北低。东有黄连山,南有茶条山,西有黄茅岗、大风顶、鸡公山,北有药子山。境内山峦迭障,沟壑纵横,山高坡陡,多断裂和褶皱,沟深谷狭,地面切割破碎,平坝极少。海拔最高4042米,最低448米,相对高差3954米。   土壤特征:境内土壤按土类论,以紫色土面积最大,共9829公顷,占耕地面积的54.99%;黄壤面积5037公顷,占土地面积的28.17%;水稻土面积2600公顷,占土地面积的10.67%,土壤pH值4.5-6.5,有机质含量高达   4%-7%,理化性状好,适合马边绿茶树生长发育。   (2)水文情况:马边彝族自治县境内河流水系纵横交错,河流属于金沙江水系和岷江水系,主要有马边河、挖黑河、铁觉河、荞坝河、玛瑙河、镇江庙河等6条,连接大小支流226多条。荞坝河向东南汇入金沙江,马边河自西向东汇入岷江。产地种植范围水质的属清洁水平,适宜生产优质马边绿茶。   (3)气候情况:马边绿茶种植区域属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降水充沛,立体气候明显。年平均气温16.9℃,年降雨量1044.3mm,相对湿度80%,山间云雾缭绕,这是马边绿茶独特的生长气候条件。   (4)人文历史情况:马边绿茶种植历史悠久。史料记载,三国蜀汉时,从金沙江畔的新市镇至马边,原无通道,诸葛亮南征时率部顺金沙江而上谋取大小凉山和滇北,从安上县(今屏山县新市镇)上岸,到夷都(今屏山县中都镇),荞坝经马边,打通通往成都的战略通道,“时正当六月炎天,其热如火”,在那不毛之地,蜀军众将士口渴难忍,忽见眼前冒出一泉,争相饮之,而纷纷中毒,“皆不能言,但指口而已”,成为哑巴,蜀军一时束手无策,后寻服马边河两岸深山幽谷及山林溪涧中与兰花、杜鹃等花草灌木杂生共处的野生马边绿茶和草药一起解毒。   北宋大诗人黄庭坚在戎州为官时,写的《筇竹颂》中辞曰:“伟邛崃之美   竹,有山而不险,有水而无波,金声而玉节,故贯四时而不改其柯。一子遗我,扶予涧阿。坐则倚胡床斐几,行则随青笠绿蓑”,描述了马边绿茶生长的清幽环境。   到了明朝中期,马边绿茶开始人工种植,主要源于佛家僧侣坐禅过久易困,需饮茶以解,所以又称“茶佛一味”(清嘉庆版《马边厅志略》载),目前马边县内还保存大量的僧侣茶楼遗址。   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叙州王启昆到马边筹划建厅事宜,脚迹遍县境,著有《烟峰城杂咏》八首,录一首:“左插云遮烟草花,右遮半面抱琵琶。双双高绾青螺鬓,淡远峨眉晕晓霞。”优雅的诗句展现了马边绿茶的美态。   因马边绿茶以“芽肥叶厚匀成朵、汤清色绿回味甘、香高持久耐冲泡”而闻名,并贵为茶中珍品,1959年马边绿茶进京敬献毛主席。且马边是彝族自治县,绿茶被赋予了浓厚的民族文化,彝族同胞在远方有朋来时、逢年过节时、种田栽秧时、结婚父母时都会饮茶,用以去油腻和酒气,预示健康。   民国10年,余洪先撰《马边纪实》说:“马边素称产茶之区,唯均野生,无特为培植者”,后经省市良种茶会评定,这是很有价值的茶叶新品种,也是原始茶树的孑遗品种。民国19年,马边在垦社试办茶厂,从大竹堡收买生茶   改良烘制,包装改良马边绿茶“龙湖”、“凤眉”等数百斤。民国26年(1937年),县长余洪先主张整理旧茶树,种植新茶树,开辟茶园,集中种植,统一制造包装,齐一货色,训练技术工人采用机械制造马边绿茶,年产2万担,专办出口茶叶。80年代,马边绿茶“白岩迎春茶”、“建新清茗茶”、“荞茶3号、4号”等系列产品先后被评为四川省名优茶,而后马边绿茶“柏香炒青茶”、“白岩迎春”、“永山玉叶”、“龙湖雪梅”、“小凉山毛峰”、“荞坝贡茶”等系列产品又先后获四川省名茶叶“甘露杯”奖、中国西部名茶开发“陆羽杯”奖,并在中国西部农业博览会上被评为“名优农产品”。   目前,马边尚存近万株野生绿茶树,分布于县境1300m以上的深山(袁家溪乡额洛村,烟峰乡邓基阿托、火炉沟等地),马边也被认定为中国西部地区发展名优绿茶的最适宜区域之一。马边绿茶已获无公害生态茶园认证9485亩、A级绿色食品茶园认证15500亩、有机茶园认证20026.3亩。先后被四川省农业厅命名为“四川省第一批优质茶基地”、“出口茶叶生产示范基地”,2006年1月,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中国绿色食品协会和中国科学院农业项目办公室列入国家绿色农业示范区建设县,2008年被四川省命名优势特色效益农业茶叶基地,在四川省茶叶产业发展工作会上确定为全省茶叶产业发展核心县。拥有“马边绿茶”原产地证明商标。全县拥有具备丰富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高、中级专业技术人才60余人,农民技术员870多人,并有四川农业大学、西南农业大学、省茶科所及省、市业务部门的技术支持。随着标准化的大力实施,马边县涌现出“森林雪”、“荞坝贡茶”、“边河玉叶”、“文彬绿雪”等知名绿茶品牌。   特定品质   扁形茶:成茶扁平挺直,光滑匀齐,色泽嫩绿,香高持久,汤绿明亮,滋味鲜醇爽口,叶底嫩匀成朵,鲜绿明亮。卷曲形茶:条索紧细卷曲,峰苗显露,色泽嫩绿油润,晶莹剔透,有特有的肉质感。香高持久,滋味鲜醇,回味醇微甜,余香久聚不散。叶底嫩匀自然完整,鲜绿明亮。炒青茶:外形条索紧细成条,锋苗显露,色泽油绿,清香持久,汤色青绿明亮,滋味甘爽,叶底嫩匀完整明亮。   文化典故   由于历史和地理等方面的原因,马边大部分茶农依然是按照较传统方式管理茶园,加上独有的生态环境,使得“马边绿茶”的品质和风味在绿茶中独具特色。   地域范围   马边绿茶农产品地理标志地域保护范围包括四川省乐山市马边彝族自治县的民建镇、建设乡、苏坝乡、烟峰乡、高卓营乡、沙腔乡、三河口乡、雪口山乡、大竹堡乡、镇江庙乡、下溪乡、荣丁镇、石梁乡、劳动乡、民主乡、老河坝乡、荞坝乡、梅子坝乡、袁家溪乡等19个乡镇159个行政村,东到老河坝乡灯塔村,南到高卓营乡羊子桥村,西到三河口乡涉水坝村,北到镇江庙乡阴心岩村,地理坐标为东经103°14′-103°49′,北纬28°25′-28°45′。   下一篇:马边茶叶

黑竹沟藤椒

  黑竹沟藤椒又名油椒、香椒子,是一种有独特香气和味道的植物。其果油多有光泽,其味芬芳易挥发,口感香麻,香沁浓郁,具有调味、健脾、去风、散寒之功效,被当地百姓视为调味珍品,用来赠送贵客和重大节日调味食用。 黑竹沟藤椒主要生长于金沙江流域和大渡河上游区域,采自海拔1800-3000米的云雾山中。产区属高山森林气候,群山环抱,人迹罕至,土壤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是藤椒生长的理想环境。黑竹沟藤椒历史悠久,《本草纲目》记载:“其果入药具有散寒解毒,散淤活络,消食健胃,增竟食欲之疗效,果实可制干,提取芳香油。”黑竹沟藤椒除了药用价值外,提取出的芳香油同时也是调味佳品,属于峨边县传统特产,具有悠久的种植历史。据《峨边彝族自治县志(1988-2003)》记载:“黑竹沟藤椒是调味佳品,又是香辣酱的主要原料之一,从1999年开始,全县共建了333.3公顷的基地,同时兴办了‘刘氏香辣酱厂’做为藤椒发展的龙头企业”。 黑竹沟藤椒近代发展迅猛。2003年,沙坪、红花、宣坪、大堡等乡镇新种植藤椒326.6公顷,可产鲜藤椒25吨。2004年、2005年、2006年分别新建藤椒种植基地4580亩、5000亩、1200亩。峨边县政府将藤椒列入产业化发展规划,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发展藤椒产业。《峨边彝族自治县灾后重建规划(2008-2015)》中明确提出,从2008年起, 着力引导农业向适度规模经营和农业科技示范园区集中,促进低效农业向高效农业转变,大力推进科技兴农,发挥产业带动和辐射作用,到2015年,全县将新建藤椒基地15000亩。“黑竹沟藤椒”品牌发展多年,先后获得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无公害产品认证、绿色食品认证、有机食品认证等。同时,黑竹沟藤椒远销省内外大中城市,形成了良好的口碑,市场空间和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黑竹沟藤椒”系列产品选用为原料的藤椒采自海拔1800-3000米的云雾山中,那里属高山森林气候,周围群山环抱,人迹罕至,土壤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绝无污染。制成的藤椒产品芳香浓郁、麻味纯正,是调味之佳品。   峨边彝族自治县通过扩基地、壮龙头等相关措施,使峨边藤椒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产品生产总规模达到239550公顷、产量30000吨/年   黑竹沟藤椒   地域范围   黑竹沟藤椒农产品地理标志地域保护范围包括四川省乐山市峨边彝族自治县的沙坪镇、大堡镇、毛坪镇、五渡镇、新林镇、黑竹沟镇、红花乡、宜坪乡、杨村乡、白杨乡、觉莫乡、万坪乡、杨河乡、共和乡、新场乡、平等乡、哈曲乡、金岩乡、勒乌乡等19个乡镇,129个行政村,地理坐标为东经102°54'-103°33',北纬28°39'-29°19'之间,东与沙湾区、沐川县接壤,南与马边彝族自治县毗邻,西与美姑县、甘洛县交界,北与峨眉山市、金口河区相连。保护面积239550公顷,年产量3万吨。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外在感官特征:黑竹沟藤椒商品果为鲜绿色,成熟后黄绿色;其味芬芳,具有鲜花椒固有的气味,麻味绵长,无异味;果穗长,果实较大,果实油腔多,有光泽。 (2)内在品质指标:黑竹沟藤椒挥发油≥2.0ml/100g,酰胺类物质≥1000mg/kg。 (3)安全要求:符合《无公害食品香辛料》质量要求NY5230-2005质量要求。下一篇:峨边马铃薯

犍为茉莉花茶

  “犍为茉莉花茶”系指中国四川省乐山市犍为县所产之茉莉花茶。该产品选用.生态、无公害茶园生产的名优茶叶,具有绿茶的特质和茉莉花的浓郁芬芳,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犍为茉莉花及其茉莉花茶被中国国家农业部认证为无公害产品,茉莉花农业标准化工作被列为中国“全国示范基地”。.    犍为县十分重视茉莉花茶产业的发展,广泛建立和推广“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把茉莉花茶产业的发展作为发展现代农业、农村经济的重要抓手,促进了茉莉花茶产业的又好又快发展。2010年,犍为县有茉莉花面积约1333公顷,优质早茶2000公顷,年产茉莉鲜花7000余吨,茶叶加工能力5000余吨,年综合产值3亿元以上。.   产地范围     犍为茉莉花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产地范围为四川省犍为县所辖行政区域。.   专用标志使用     犍为茉莉花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产地范围内的生产者,可向四川省犍为县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申请,经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审核,由国家质检总局公告批准。犍为茉莉花茶的法定检测机构由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负责指定。下一篇:岷江河鱼

西坝生姜

  西坝生姜种植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明朝正统年间,西坝生姜被列为皇家贡品,有由 厚、味浓、脆爽、无筋的特点。因其特殊的地理水土,形如美女的纤纤玉手,又称“西坝的 仙女姜”,其产品沿岷江上下,深受沿岸居民的喜爱。   “西坝生姜美人指。”明正统年间(公元1436—1449年),西坝生姜以其鲜、嫩、香、脆,肉厚、味浓、脆爽、无筋的特点,被列为皇家贡品,一直到清代也没有因朝代更替而间断过。因其特殊的地理水土,西坝生姜形如美女的纤纤玉手,故称“西坝仙女姜”。据史料记载,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西坝生姜种植面积为400-500亩,解放后常年种植面积为2000-3000亩,上世纪的1985年种植面积达6500亩,产鲜姜16250吨;1991年种植2600亩,产鲜姜6500吨,当年市场上供过于求,次年种植面积锐减至1600亩。   西坝生姜的发源地在老木孔,它涵盖西坝爱国等3个村和冠英河桥村。该地种植生姜已有几百年的历史,过去由于生产组织化程度不高,西坝生姜是“皇帝的女儿也愁嫁”,出现了“卖难”问题,影响了姜农的种植积极性。近年来,五通桥区积极探索提高姜农组织化程度,以支部为龙头,以协会为载体,以农民增收为目的,走标准化发展之路,作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姜农的生产积极性再一次被调动起来,截至今年,仅冠英镇生姜种植面积就达9000亩,种植户近400户。   2014年,乐山市五通桥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申报的“西坝生姜”通过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审查和组织专家评审,实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地域范围   西坝生姜农产品地理标志地域保护范围包括五通桥区西坝镇、冠英镇、石麟镇、蔡金镇、新云乡、金山镇、辉山镇、桥沟镇、金粟镇、竹根镇、杨柳镇、牛华镇等共12个(乡)镇,150个行政村。地理坐标为:东经103°39′45″-103°56′48″,北纬29°17′29″-29°31′30″,东与井研县接壤、南与犍为县相连、西与沙湾区交界、北与市中区毗邻。保护面积3万亩,年产量6万吨。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外在感官品质特征:西坝生姜形如玉指成形,色泽白净,姜头顶端红玉着甲。单株长20cm以上,鲜重0.5kg以上。分支多,皮薄,肉质细嫩,纤维少,辛辣味较浓,脆爽,商品性好。 (2)内在品质指标:西坝生姜粗纤维≤0.9%,维生素C≥1.8mg/100g。 (3)安全要求:西坝生姜执行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有关标准要求。   下一篇:五通桥苦笋

沐川草龙

  沐川草龙:从唐代起,沐川百姓年年举办草龙表演,耍草龙的习俗也得以世代相传。2008年6月,沐川草龙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几百亩的稻草咋难以扎成一个沐川草龙   春节直击:   盛世欢腾沐川草龙舞起来   春节期间,欢快的乐山沐川草龙舞上街头,为人们送来新春的祝福   翻腾、叩首、摆尾……2月14日,正月初一,上午10点,在铿锵有力的川剧锣鼓声中,两条金光灿灿、栩栩如生的“中华龙”,在50名身穿民族服装的壮汉进退有序的合力共舞中“活”了起来,时而腾空望月、时而卧地盘旋、时而双龙戏珠、时而九曲游动。很快,城区主干道开始沸腾,锣鼓声、鞭炮声、欢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县城成了欢乐的海洋。有的市民还拿出相机、手机拍照,把欢乐留在身边。   春节期间,欢快的乐山沐川草龙舞上街头,为人们送来新春的祝福,过往之处受到城乡群众的热烈欢迎。   来源传说:   沐川草龙曾获唐太宗重奖   唐代起沐川百姓年年举办草龙表演,耍草龙的习俗也得以世代相传   沐川草龙又称黄龙,是从3000多公斤当年收割的稻草中精选848000余根无斑点、呈金黄色的稻秆制作而成,全长200.8米,2003年11月沐川草龙申报吉尼斯世界纪录获得成功,成为世界上最长的草龙。   据了解,沐川草龙来源颇具传奇色彩。传说在唐朝开国之初,李世民带领军队征伐各地割据势力。一天,由于过度劳累,便倚靠在一个大草堆边,很快就进入了梦乡。在梦中,李世民梦见自己正乘草龙,身着黄袍,由四周灵兽保驾,巡行神州各地。后来,李世民成为唐太宗,应了梦境。为了答谢草龙给他的瑞兆,在贞观二年(公元628年),他下令全国各地举行舞草龙比赛。于是,全国各地纷纷扎制草龙,进京参赛。开赛那天,在众多飞舞的草龙中,有一条草龙身体矫健,翻腾飞舞,灵性十足,一下引起了唐太宗的注意。经查那条草龙由西蜀剑南道嘉州玉津县(今沐川县)进献。唐太宗在重奖之余,御封玉津县为“草龙之乡”。从此,沐川百姓年年举办草龙表演,耍草龙的习俗也得以世代相传。   下一篇:生态河鱼

金口河川牛膝

  常用川产道地中药材,苋科多年草本植物川牛膝的干燥主根。又称甜牛膝。 始载于《滇南本草》。明代即开始种植。茎直立 ,高1米,主根长圆柱形。性平, 味甘,具有祛风、利湿、通经、活血等功效。全川有40余县(区)种植,主产于 金口河、天全、峨边;野生品主要分布于盐源、冕宁、雷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 立前最高年产量440吨,1949年为95吨,现常年产500吨—800吨。   主要药用成分为甾类化合物。同属植物麻牛膝的根在四川金沙江一带及云南、 贵州等省省也称川牛膝。   金口河川牛膝产地范围为四川省乐山市金口河区永胜乡、金河镇、共安乡、吉星乡4个乡镇现辖行政区域。   一、 源植物   川牛膝(Cyathula officinalis Kuan)。   二、立地条件   产地范围内海拔1800m至2300m,土壤类型暗棕壤、土层厚度30至50cm,有机质含量≥1%,pH值在5.5至6.5之间。   三、栽培管理   1.繁殖方式:采用种子繁殖。   2. 种子选择:选取播种后第三年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植株作为采种母株,选花团球密集,雄蕊颜色近白色,籽粒饱满者作为种子。   3.播种:   (1)时间:宜于3月25日至4月10日。   (2)方式:穴播或条播。在苗高5cm至6cm时间苗与补苗。   4.施肥:每次中耕除草,宜结合追肥。每公顷施腐熟粪水≥8t,或腐熟饼肥0.75t至1.5t。   5.环境、安全要求:农药、化肥等的使用必须符合国家的相关规定,不得污染环境。   四、采收与加工   1.采收时间:播种后第3年或第4年的秋、冬两季,宜10月采收。   2.加工方法:用长锄挖起,抖去泥土,将鲜根砍去芦头,剪去须根,用竹刀削掉侧根,使主根、侧根均成单支。烘干温度≤70℃,干制至水分≤15%为止。   五、质量特色   1.感官特色:呈近圆柱形,微扭曲,向下略细或有少数分枝,长30cm至60cm,直径0.5cm至3cm;具纵皱纹、支根痕和多数横向突起的皮孔;断面有浅黄色小点排列成数轮同心环,质韧,不易折断,表面黄棕色或灰褐色;气微,味甜。   2.理化指标:总灰分≤5.0%,水溶性浸出物≥65.0%,杯苋甾酮≥0.04%。   3.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产品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必须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下一篇:金口河花椒

峨边马铃薯

  峨边彝族自治县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小凉山区,土壤肥沃,气候条件得天独厚,非常适合马铃薯生长。峨边马铃薯历史悠久,早在《峨边县志》(1915年版)记载:“高山彝族地区农作物有玉米、荞麦、马铃薯,低山区主产有玉米、水稻、小麦、薯类...解放前,峨边彝族人民以玉米、荞麦、洋芋(马铃薯)为主食,汉族兼吃洋芋(马铃薯)、瓜类、豆类等”。在彝族土语中,马铃薯又名“洋哟”、“窝来”,是彝族同胞婚、丧、嫁、娶等日常生活中不可缺的重要作物。峨边人民每家早上都要煮一锅洋芋作为中午打尖的食品,在“集尔集铁”、“蒙格”等彝族传统会议中,自古就有边烧洋芋、吃洋芋,边商讨问题的习俗。 历史以来峨边农民几乎每家都要种植马铃薯,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总结出了许多马铃薯栽培技术和种植模式,并于1994年首次进行马铃薯施用健壮素试验示范推广,此项技术获1998年度乐山市科技进步三等奖。近年来,峨边马铃薯产业发展得到上级领导、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08年峨边县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财政部评为科普示范(脱毒马铃薯)基地,2008-2010年被四川省农业厅列为脱毒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2010年被农业部指定为马铃薯高产创建活动县,2011年被四川省马铃薯创新团队列为重点县。2011年4月,四川省冬作马铃薯生产技术研讨及现场会在峨边成功召开,经专家组验收认定,峨边冬马铃薯旱地高产攻关、水旱轮作高产攻关、薯/玉/菜三高种植模式产量均创全省第一。四川日报、四川科技报、中国网等分别以《峨边:“薯”光在前 产业致富》、《学“峨边经验” 促我省马铃薯产业再上台阶》、《峨边冬马铃薯创造四川大面积高产纪录》给予宣传报道,对峨边马铃薯的发展和工作给予高度赞扬和肯定。 峨边彝族自治县县委、人民政府遵照四川省常务副省长钟勉“要继续支持峨边县加大推广力度,并首先在大小凉山彝区示范推广”的指示精神,大力推广冬马铃薯旱地高产攻关、水旱轮作高产攻关和薯-玉米-菜种植模式。2012年全县马铃薯种植面积可达12万亩,2014年力争种植面积达到20万亩,新增收2亿元,商品薯产量突破30万吨,把峨边县打造成全国马铃薯冬作示范县和全省现代马铃薯示范县。   地域范围   峨边马铃薯农产品地理标志地域保护范围包括四川省乐山市峨边彝族自治县的沙坪镇、毛坪镇、新林镇、五渡镇、大堡镇、白杨乡、红花乡、宜坪乡、杨村乡、杨河乡、金岩乡、勒乌乡、黑竹沟镇、哈曲乡、万坪乡、觉莫乡、平等乡、共和乡、新场乡等19个乡(镇),129个行政村,地理坐标为东经102°54′-103°33′、北纬28°39′-29°19′之间,东到平等乡清溪村,南到勒乌乡山峰村,西到黑竹沟镇依乌村,北到新场乡庞沟村。保护面积239550公顷,年产量9.2万吨。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外在感官特征:峨边马铃薯薯型圆形或椭圆形,表皮光滑、黄皮黄肉或白皮白肉,光泽度好,芽眼较浅,适宜鲜食菜用,香味四溢,口感香甜滑润,风味独特,不易断裂。 (2)内在品质指标:峨边马铃薯淀粉≥15.5%,干物质≥18.5%,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 (3)安全要求:产地环境条件、土壤环境质量、农田灌溉水质标准符合无公害马铃薯生产基地环境质量DB51/336-2003、GB15618、GB5084的规定;生产过程中农药和化肥的使用符合《无公害农产品农药使用准则》(DB51/337-2003)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用肥使用准则》(DB51/338-2003);产品质量符合《无公害食品 薯芋类蔬菜》(NY5221-2005)。下一篇:扇面笋斗

夹江叠鞘石斛

  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夹江叠鞘石斛 四川省夹江县歇马乡、麻柳乡、华头镇共3个乡镇现辖行政区域 《夹江县人民政府关于划定夹江叠鞘石斛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区域的函》,夹府函〔2013〕14号 夹江县柳溪石斛专业合作社技术规范:JJLQSH001-2010《夹江叠鞘石斛生产技术规范》   夹江叠鞘石斛质量技术要求   一、种源   叠(迭)鞘石斛(Dendrobium denneanum Kerr.)。   二、立地条件   野生或仿野生环境状态,模仿野生环境状态选择距离交通主干道100m以外,降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7℃左右,平均相对湿度80%左右,生态环境良好的生产区域,海拔400m至1300m米,选择沙质岩石、石壁或乱石之处栽培,土壤pH值7.0至9.0,有机质含量≥1.0%。   三、栽培管理   1. 繁殖方法:选取3年生生长健壮的植株,用分株繁殖和高芽繁殖法进行繁殖。   2. 栽培方法:主要选用贴石栽培法。   3. 种植规格:合理密植,每667㎡(亩)400丛以下。   4. 灌溉和排水:   (1)灌溉:夏秋高温期,应在早晨和傍晚时喷灌,春冬时,应在温度稍高的中午前后喷灌,以种植基质适当湿润与润透为度。   (2)排水:经常清理排水沟,雨后及时排水,防止积水。   5. 除草:每年5至8月份进行人工除草,除草次数不少于3次。   6. 施肥:石斛栽培成活后,一年内可追肥2次。早春施肥一般在2至3月份;早秋施肥在9至10月份进行,以腐熟的农家肥上清液或多元复合肥溶液15000 kg/h㎡。施肥水时间在清晨露水干后进行。   7. 环境、安全要求:农药、化肥等的使用必须符合国家的相关规定,不得污染环境。   四、采收与加工   1. 采收:每年秋季至来年春季可采收,11月至12月为最佳采收期。采收方式包括采旧留新和全草采收。采用采旧留新方式的应采收18个月以上生长期的植株地上部分。   2. 初加工:鲜用者除去根及泥沙;干用者采收后,除去杂质,用开水略烫或烘软,再边搓边烘晒,至叶稍搓净,65℃以下干燥至含水量≤12%;也可将将干燥茎扭曲成螺旋形或弹簧形成枫斗;还可将干燥茎切成段(节)。   五、质量特色   1. 感官特色:   (1)鲜品:本品茎呈圆柱形,长约20cm至60cm,直径0.5cm至1.5cm。表面黄绿色,光滑或有纵沟纹,节明显,色较深,节上有膜质叶鞘。肉质多汁,易折断。气微,味微苦而回甜,嚼之有粘性。   (2)干品:本品茎呈细长圆柱形,不分枝,上下近等粗,上部通常略弯曲,长约20cm至45cm,直径0.2cm至1.2cm,节间长1.5cm至5.5cm,表面黄绿色,具光泽,光滑或有纵沟纹;节明显,稍膨大,色较深。质坚脆,易折断,断面浅黄褐色,有短纤维状维管束外露。气微,味微苦而回甜,嚼之有粘性。   (3)枫斗:本品呈螺旋形或弹簧状,通常3至6个旋纹,茎拉直后长5cm至10cm,直径0.2cm至1.2cm。表面黄绿色,具光泽,光滑或有纵沟纹;节明显,稍膨大,色较深。质坚脆,易折断,断面浅黄褐色,有短纤维状维管束外露。气微,味微苦而回甜,嚼之有粘性。   (4)饮片:本品圆柱形,长约5至15mm,直径0.2至1.2cm,表面黄绿色,具光泽,光滑或有纵沟纹;节明显,稍膨大,色较深。质坚脆,易折断,断面浅黄褐色,有短纤维状维管束外露。气微,味微苦而回甜,嚼之有粘性。   2. 理化指标:鲜品水分≤85.0%,干品、枫斗和饮片水分≤12.0%;总灰分≤4.0%,浸出物≥10.0%(50%1为溶剂),多糖含量≥8.0%(以葡萄糖计)。   3. 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产品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必须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下一篇:夹江书画纸

峨眉山藤椒

  峨眉山藤椒,是四川省乐山市的著名特产,四川的乐山市、眉山市均产,其中以峨眉山的藤椒最为出名,由于其果实最为饱满、芳香自然、出油率高,又被称为“坨坨椒”。   藤椒,又名油椒、香椒子,是一种有独特香气和味道的植物,属芸香科,是重要的油料,香料树种.高三尺至九尺,树木暗灰色,多有刺,无毛,单粒复叶丛生,花小而多,其果油多有光泽,其味芬芳易挥发,口感香麻。据《本草纲目》记载:其果入药具有散寒解毒,散淤活络,消食健胃,增竟食欲之疗效,果实可制干,提取芳香油,即藤椒油,它具有调味,健脾,去风散寒之功效。   藤椒用途广泛,经济价值很高。工业上和花椒用途一样现用于制润滑剂、油漆和肥皂等。藤椒的饼渣可以做肥料和畜牧饲料,它的种子、果皮、叶均可入药。果皮为传统中药,具温中止痛、温通血脉、降压、预防血栓形成、键脾强胃、祛风除湿等功效,中医入药对慢性胃炎有显著疗效,还可放入粮仓防治虫害等。藤椒枝条有刺,可栽作绿篱或四旁种植,既可美化环境,又可增加收益。藤椒具有生长快、投产早、收益大、用途广特点,现藤椒主要用于提炼藤椒油。   藤椒油色泽亮丽。口味清爽,麻香浓郁,麻味绵长,比花椒油更香,更麻,更生态,是宾馆,饭店,家庭的理想日常调味品、赠亲朋好友的最佳礼品。   地域范围   峨眉山藤椒地域保护范围为峨眉山市所辖行政区域的9个镇(绥山、罗目、龙池、峨山、大为、符溪、双福、高桥、胜利)和6个乡(龙门、川主、沙溪、新坪、普兴、黄湾)。地理坐标为东经103°10′30″— 103°37′10″,北纬29°16′30″— 29°43′42″,海拔在400—1000米之间,保护范围面积2000公顷,年产量1200吨。 峨眉山市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四川盆地西南边缘,东北与川西平原接壤,西南连接大小凉山,是盆地到高山的过渡地带。东西宽约25公里,南北长约46公里,似不规则长方形。东邻乐山市中区,南界峨边县,西邻洪雅,北与夹江接壤。   下一篇:峨眉山苦笋

犍为麻柳姜

  乐山犍为种姜历史悠久,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乐山犍为白姜品质独特,个大饱满、淀粉足、纤维少、辣味浓,所制干姜品质优良。作药性稳。自古即是药用干姜地道产区。《本草经集注》载;“蜀汉姜旧美,荆州有好姜,而并不能作干者”,唐《新修本草》载;“干姜……生犍为川谷……九月采",清《本草纲目拾遗》记载干姜,指出:出川中,屈曲如枯枝,味最辣"。解放前日本、德国就在犍为设庄收购干姜,解放后先后出口欧、亚十余个国家和地区。解放初期,前苏联在与我国的贸易交往中,指名要犍为麻柳场(现新民镇)的干姜。   犍为白姜,俗称“麻柳”姜,其生产基地始建于犍为县榨鼓乡麻柳村,因地名而得名,其产品的注册商标为“麻柳”。犍为县种植生姜历史悠久,据《本草纲目》载:“生姜、干姜生犍为川谷及荆州、扬州。九月采之,处处有之”。犍为白姜属药食兼用的四川省地方优良品种,并列入四川省中药材GAP示范基地。   协会经多年生产实践探索总结,形成了《犍为白(干)姜丰产栽培技术规范》、《蜂窝式栽培软化姜丰产技术规范》。运用该技术种植的菜姜柳条细长、分枝多、形似“手指”(一般茎粗1.5厘米以上,长15—20厘米),其茎表皮洁白,茎尖紫红、纤维少,口感脆嫩,可食率高,具有很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其商标“麻柳”连续两次获得“乐山市知名商标”,产品先后获得省和国家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四川·中国西部农业博览会“名优农产品”、四川省农产品知名品牌、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称号。   犍为县榨鼓乡生姜协会成立于1998年,经过近十余年的发展,会员人数已有3350户,带动农户数达8500户,今年预计实现产值7930万元。协会于2003年荣获“四川省百强农技协称号”,2004年被评为“乐山市30强农村专业技术协会”,2004年开展的“蜂窝式软化姜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获得乐山市人民0“乐山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其注册品牌“麻柳姜”2002年被评为四川·中国西部农业博览会“名优农产品”,2005年获国家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和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双认证”,2006年获得“乐山市知名商标”称号,2007年获四川省农产品知名品牌、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2009年获四川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百强协会,2010年获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犍为麻柳姜农产品地理标志地域保护范围包括四川省乐山市犍为县辖区内的榨鼓乡、铁炉乡、九井乡、新民镇、孝姑镇、龙孔镇、大兴乡等7个乡镇,共90个行政村。犍为县与乐山市沐川县接壤,与自贡市、宜宾市相邻。犍为麻柳姜主产区位于县境东南部,幅员面积450平方公里,地理坐标为东经103°59′-104°07′,北纬29°03′-29°11′。犍为麻柳姜保护面积3500公顷,年产鲜姜11万吨。下一篇:清溪叶儿粑

沐川乌骨黑鸡

  沐川乌骨黑鸡是四川省地方特优品种,属川南山地乌骨鸡的重要品系,在沐川县有悠久的种源历史,因其皮肤、咀、冠、鬃、口腔、肉、骨及内脏均为黑色而得名,尤其是全身片羽黝黑、泛兰绿色光彩而独具特色,举世珍稀,堪称乌骨鸡之冠。   沐川乌骨黑鸡肉质细嫩,营养丰富,无污染,特别是药用价值高,在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有专门记载,清代曾作为贡品进京。在当今“逢黑必补”的潮流中,又以其“全黑”,列为人们滋补、强身健体、保健美容的首选佳品,综合开发潜力巨大。    主产于四川省沐川县。四川省沐川县建有种鸡场。.    外貌特征     体躯长而大,背部平直,胸丰满定深。头中小,清瘦。喙短,前端稍弯曲图2 沐川乌骨黑鸡(母)   .,呈黑色。冠型单冠、玫瑰冠、复冠,呈黑灰色,冠直立,冠齿5-7个。肉髯乌黑色。耳叶椭圆形。睑部皮肤松弛、粗糙,呈黑色或紫色。眼椭圆形,暗黑色,瞳孔、虹彩乌黑色。颈弯曲适中。主尾羽发达、直立。全身羽毛黝黑,-绿色光,鞍羽和尾羽更为明显。全身皮肤乌黑色。胫较长,多数有胫羽,趾乌黑色。    品种性能     ①生长速度与产肉性能 平均体重:成年公鸡2680克,母鸡2290克。成年公鸡平均半净膛屠宰率84.00%,母鸡75.00%;成年公鸡平均全净膛屠宰率79.00%,母鸡69.00%。  ②产蛋性能与繁殖性能 母鸡平均开产日龄225天。每窝产蛋10-15枚,平均年产蛋110枚,平均蛋重54克。平均蛋形指数1.35。蛋壳浅褐色。公鸡平均性成熟期200天。平均种蛋受精率96%,平均受精蛋孵化率92%。母鸡就巢性弱。公母鸡利用年限1-2年。.下一篇:沐川黄白姜

峨眉山藤椒油

  峨眉山藤椒油是四川乐山峨眉山的特产。   藤椒油,色口味清爽,麻香浓郁,麻味绵长,且不哽气。   藤椒油用法   凉菜加入藤椒油风味更佳浓郁。面条、蘸料放入少许藤椒油滋味也非常特别哦。   在做肉菜的时候最好放藤椒,这样不仅可以去除膻气,还可以增进食欲。烹调中藤椒的使用方法很多,可以   在腌制肉类时加入,也可以在炒菜时煸炸,使其散发出特有的麻香味。下一篇:峨眉山佛教音乐

峨眉山矿泉水

  峨眉山矿泉水    四川省峨眉山市绥山镇、符溪镇、胜利镇、双福镇、桂花桥镇、九里镇、罗目镇、乐都镇、高桥镇、峨山镇、龙池镇、大为镇、沙溪乡、川主乡、龙门乡、普兴乡、新平乡、黄湾乡共18个乡镇现辖行政区域    《峨眉山市人民政府关于划定峨眉山矿泉水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的函》,峨府函〔2013〕55号    四川省(区域性)地方标准DB511181/T6-2014《峨眉山矿泉水生产技术规范》   下一篇:竹叶青茶

峨边竹笋

  峨边竹笋   俗语说:“竹扫把扫马路,竹笋子扫肠肚,体内的环保,笋子不可少”这话真的一点也没错。竹笋含有大量的粗纤维,可以刺激肠胃蠕动、帮助消化,让人容易有饱足感,而竹笋属于低热量的蔬菜,吃多了也不会发胖,光是竹笋的高纤维、低热量这两项优点,就足足吸引了不少营养过剩的现代人青睐,尤其在酷暑的夏天,不管是吃凉拌竹笋、竹笋汤或是卤竹笋,都很适合    “峨边竹笋”,历史源远流长,民间广为流传彝族美神甘嫫阿妞化身竹林、竹笋的动人故事。据《峨边彝族自治县志》载:1972年春节后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峨边竹笋空运首都,成为1总理招待外国元首的佳肴,1总理还特意向外宾介绍是来自四川的“山珍”。因为未出土,是用锄头挖出来的,还特意取了个名字叫“梦笋”。就这样,峨边“梦笋”空运首都,成为国宴佳肴的消息不胫而走,使峨边竹笋名声大振,从此被人们誉为“山珍”。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外贸、供销部门指导生产,改变部分原炭白笋、煮笋生产工艺,搞盐渍笋、清水笋,满足了群众生活需求,同时产品远销省内外和香港、日本、东南亚等国家、地区。竹笋已成为峨边传统的大宗农副土特产品。    四川省峨边彝族自治县现辖行政区域    《峨边彝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关于划定峨边竹笋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区域的报告》,峨边府〔2013〕38号    四川省(区域性)地方标准:DB511132/T01-2013《峨边竹笋生产技术规程》   下一篇:黑竹沟藤椒

嘉州荔枝

  嘉州荔枝是四川乐山市中区的特产。嘉州荔枝主要分布在市中区悦来、棉竹等乡镇。由于独特的自然气候和环境因素,其品质上乘,尤以市中区悦来乡“官荔枝”最为突出,具有悠久的历史背景,是乐山荔枝栽培的代表,产品具有肉质爽脆、口感滑嫩、清香、核小等特点。   嘉州荔枝是嘉州名果之首,早在唐代,才女薛涛就有《忆荔枝》诗首加称赞:“传闻象郡隔南荒,绛实丰肌不可忘。近有青衣连楚水,素浆还得类琼浆。”其后有嘉州剌使薛能作《荔枝》诗附和:“果如松子色如樱,未识蹉跎欲半生。岁杪监州曾见树,时新入座久闻名。”当时荔枝常见于城内,古城会江门也有荔枝树,所以有楼因之名“荔枝楼”,一时为唐代嘉州名楼之冠。   宋代,嘉州荔枝名声日著。《方舆胜览》载:“土产:荔枝和橘柚。”列之为土特产之首。苏东坡兄弟均有吟咏,苏辙《奉同子瞻荔枝叹一首》诗云:“蜀中荔枝出嘉州,余波及眉半有不。”认为嘉州是四川荔枝的主产地。同时,荔枝又因是名特产在宋代又成了嘉州百姓的负担。如《舆地纪胜》载犍为县令吴中复诗道:“莫爱荔枝红,岁作嘉州孽。”注云:“吴中复知犍为县令,作诗三章以闵嘉州民而荔枝居其首。”当时,嘉州荔枝遍布城内城郊,而凌云山、城内老霄顶山麓最盛。陆游有文载:“一见荔枝熟时,凌云山、安乐园皆盛处。”安乐园就在老霄顶下。范成大在《吴船录》中也载:“尤多荔枝,以九顶寺殿前 核者为最,每岁,宪司专之。”所谓“宪司”即成都府路提点刑狱司,天圣年间移治嘉州。宪司兼管农桑,凌云山荔枝便为其专营。   明代,嘉州荔枝成为蜀王贡品。王士桢《汉嘉竹枝词》诗云:“侧生一树会江门,水递年年进大藩。”便指嘉州荔枝每年通过岷江船运往成都以供蜀王。当时嘉州荔枝有“绿扶苞”、“并头欢”等名品。《嘉定府志》载:“又有一种开并蒂花,结并头果,一囊双核,名并头欢,乃川中绝品也。”是为书证。悦来乡荔枝湾在当时为荔枝主要产地,专供蜀王,荔枝也因之俗称“官荔枝”。《四川通志·舆地志》载:“荔枝,嘉定今生两株,旧属蜀藩。”正指此。清代,陶澍到荔枝湾考察,后在《蜀游日记》载:“有荔树大数抱,旁枝拱矗,皆数百年物。其叶有青绿碧白,每开花结果则东南西北四年而一周,亦一异也。”《嘉定府志》爱乡及物,特写道:“空江古岸,殆亦灵光岿然,为此邦硕果矣。” 名气一大,在民间便产生了杨贵妃所食荔枝来于荔枝湾的传说,成为茶余饭后的谈资。这一说法最早产生于宋代,宋人宋景文《益部方物略记》:“荔枝出嘉、戎等州,此去长安差近,疑即为妃所取。”认为贵妃所食的荔枝来自嘉州,但并不全信。到后人眼中,就全以为真。如清人刘署《荔枝湾》诗道:“何事湾名尚荔枝,红尘一骑恨交驰。自从进御华清后,冷落江边人未知。”   民国时,凌云山上荔枝犹存,东坡楼下栖鸾、朝霞、兑悦三峰间小湾因之称“荔枝湾”。郭沫若“海棠香国荔枝湾,苏子当年寓此间”诗句中的荔枝湾就指此地。当时乌尤山上也有荔枝,马浮有《荔枝楼示来学诸子》诗道:“明窗好与安排定,要与南人识荔枝。”树旁有楼,也名荔枝楼,即寺之前殿。   据了解,嘉州荔枝主要分布在市中区悦来、棉竹等乡镇。由于独特的自然气候和环境因素,其品质上乘,尤以市中区悦来乡“官荔枝”最为突出,具有悠久的历史背景,是乐山荔枝栽培的代表,产品具有肉质爽脆、口感滑嫩、清香、核小等特点。近年来,市中区为保护嘉州荔枝品种资源,划定特定保护区域12万亩,同时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社的龙头带动作用,按照“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等模式,上接市场,下联农户,带动基地,形成品牌效应,全面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成功打造了“乐山市南亚热带作物荔枝示范基地”。目前,该基地核心区示范面积3000余亩,辐射带动面积10000多亩,年产量达到5000吨。如今,嘉州荔枝经过现代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改造,更加注重无公害和绿色食品品牌,已成为目前我市唯一的南亚热带作物标志性特产。   2014年,乐山市市中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申报的“嘉州荔枝”通过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审查和组织专家评审,实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地域范围   嘉州荔枝农产品地理标志地域保护范围包括乐山市市中区悦来乡、关庙乡、牟子镇、棉竹镇、杨湾乡、苏稽镇、剑峰乡、童家镇、通江办事处等9个乡(镇、办事处),95个村。地理坐标为东经103°36′-103°58′,北纬29°33′-29°45′。保护面积8000公顷,年产量5000吨。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外在感观品质:嘉州荔枝果实中等大小、心形,果肩平;龟裂片明显,峰突起;果皮薄、鲜红色;果肉蜡白,肉质厚、脆嫩,有透明感;味浓甜,有微香,果汁中等;果核中等大小,长椭圆形。 (2)内在品质指标:嘉州荔枝可溶性固形物≥17%,总糖≥14.5%,维生素C≥30mg/100g。 (3)质量安全要求:嘉州荔枝执行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有关标准要求。   下一篇:苏稽米花糖

峨边花牛

  中心产区为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区东北部小凉山北坡的峨边县中山地带的彝族聚居区。其邻近的大、小凉山亚高山地带,以及汉源县均有少量分布。   公牛头粗重,母牛头狭长,额微凹,口方正,角形多种,以角尖斜向两侧分开的八字角为主,也有无角个体。颈宽短,垂皮发达,从颌下延伸至胸口,前躯发育较好,胸深,肋欠拱圆,无肩峰,腹圆大不下垂,尻部长而平直,欠宽。尾根粗、着生高、且粗长过飞节。四肢短而结实,筋腱明显,前肢间距较宽,后肢略显内靠。蹄小而圆,蹄质坚实。皮稍厚,不失弹性;毛细软较密,毛色为花毛,花色以黄白花为主,鼻镜呈肉色或深灰色。   峨边花牛为四川省肉、役兼用的地方品种。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和较高的肉、役性能。成年公牛体重约320千克,母牛约360千克。平均日增重约600克,屠宰后平均胴体重121.8千克,屠宰率53.5%;平均净肉重103.6千克,净肉率45.5%。1994年产区存养有1万头左右。   下一篇:黑竹沟竹笋

乐山下属行政规划区域特产


地区 特产
市中区 嘉州荔枝 苏稽米花糖 乐山豆腐脑 乐山苦笋 翘脚牛肉 棒棒鸡 剑峰脆红李 岩白菜 雪蘑芋烧鸭 黑竹沟藤椒 犍为茉莉花茶 马边绿茶 峨眉山藤椒 沐川猕猴桃 金口河川牛膝
沙湾区 锅贴鸡片 口蘑蒸鸡 福禄泉水鱼 仔姜鸭脯 珍珠元 东坡墨鱼 珍珠鱼 黑竹沟藤椒 犍为茉莉花茶 马边绿茶 沐川猕猴桃 沐川草龙 峨眉山藤椒 金口河川牛膝 峨边马铃薯 金口河乌天麻
五通桥区 西坝生姜 五香虫 参麦团鱼 黄鸡肉 五通桥豆腐乳 虾须牛肉 西坝豆腐 五通桥毛霉 五通桥苦笋 西坝米酒 五通桥月糕 马边绿茶 犍为茉莉花茶 黑竹沟藤椒 金口河乌天麻 金口河川牛膝
金口河区 金口河乌天麻 金口河川牛膝 糯米蒸排骨 金口河老鹰茶 金口河花椒 永胜腊肉 灰兜巴 牛肉豆腐脑 黑竹沟藤椒 犍为茉莉花茶 马边绿茶 苏稽米花糖 峨边马铃薯 夹江叠鞘石斛 峨边竹笋 沐川草龙
犍为县 犍为茉莉花茶 犍为麻柳姜 罗城牛肉 双麻酥 犍为酥芙蓉 犍为绿豆 龙孔大头菜 干姜 清溪叶儿粑 岷江河鱼 黑竹沟藤椒 马边绿茶 沐川猕猴桃 沐川草龙 沐川乌骨黑鸡 峨边花牛
井研县 泡辣椒 泡苦瓜烧鱼 乐山甜皮鸭 井研香菇 梅湾台柚 井研柑桔 井研泡菜 风味烧烤 川蜡 黑竹沟藤椒 犍为茉莉花茶 马边绿茶 沐川乌骨黑鸡 沐川草龙 金口河乌天麻 沐川猕猴桃
夹江县 夹江叠鞘石斛 葱辣鱼脯 夹江甜皮鸭 卤鸭 夹江麻辣烫 鲜椒嫩仔鸡 夹江豆腐乳 夹江石斛 夹江豆腐脑 土门泡海椒 夹江苦笋 巨桉 界牌枇杷 新沙田柚 黑竹沟藤椒 马边绿茶
沐川县 沐川草龙 沐川乌骨黑鸡 沐川猕猴桃 小葱烧财鱼 菠饺鱼肚 甩菜 沐川绿豆 苞谷粑 沐川白姜 辣椒蟹 沐川黄白姜 沐川金银花 沐川山茶 沐川苦笋 李家山绿茶 沐川老腊肉
峨边彝族自治县 黑竹沟藤椒 峨边竹笋 峨边马铃薯 峨边花牛 扇面笋斗 酱汁春笋块 藤椒鸡 黑竹沟双椒酱 峨边坨坨肉 峨边猕猴桃 峨边核桃 三月竹笋 黑竹沟竹笋 藤椒 双椒酱 犍为茉莉花茶
马边彝族自治县 马边绿茶 马边乌梅 火烧洋芋 臼捣仔鸡凉辣汤 彝族风味肉冻 彝族风味血大肠 马边竹笋 马边云雾茶 马边茶叶 马边丰水梨 黑竹沟藤椒 犍为茉莉花茶 沐川猕猴桃 金口河川牛膝 峨眉山藤椒 峨边花牛
峨眉山市 峨眉山矿泉水 峨眉山藤椒 峨眉山藤椒油 峨眉兰花 朱砂莲 峨眉山“独蒜” 苦笋 峨眉雪芽 峨三七 枯叶蝶 四川黄姜 峨眉山雪魔芋 峨眉香橙 峨眉山茶 峨眉竹叶青 土门泡辣椒

乐山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