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产 | 简介 |
---|---|
马边大风顶自然保护区 | 介绍 马边大风顶自然保护区位于乐山市马边县境内,距乐山市167公里,地处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的过渡地带,西邻美姑,南接雷波,呈一狭长地带,东西宽15.3公里,南北长37公里,总面积30164公顷。区内有四条马边河的主要源头溪流,保护区山地最低海拔800米,最高海拔4042米,相对高差3000米左右,地势陡峻,山高路险,平均坡度36°。 保护区是以保护大熊猫及其生态环境为主的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由于保护区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区内物种十分丰富,已知主要植物有51种132属248种,属国家一级保护的有珙桐、桫椤、连香树等,二级保护的有银杏、篦子三尖杉等;己知主要陆栖脊椎动物有25目75科268种,属国家一级保护的有大熊猫(约32只)、四川山鹧鸪、牛羚等7种,二级保护的有小熊猫、白鹇等28种。是一个珍贵的野生动植物基因库。 保护区同时地处彝族聚居中心地带,具有浓厚的彝族风情,在这里可以领略到原汁原味的彝族风貌和风土习俗。 交通 前往大风顶自然保护区可以从马边或者美姑进入。 线路一:从成都出发走成乐高速到乐山,再转道去马边县。 线路二:从成都乘坐火车(或飞机)到达西昌,再乘车前往美姑县。 |
石梁大佛 | 石梁大佛位于自治县东部的石梁乡境内,此佛身高6米,造型优美,面目慈祥,彩饰金身,至今鲜艳夺目。如今虽然未开发,但有不少游人到此观光游览,具有很高的旅游开发价值。 |
明王寺 | 明王寺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马边明王寺,坐落在马边县建设乡永乐溪后村,离县城六公里,始建于明代成化初年。据《马边厅志略》载:由于整个寺庙处在五座大山之间,旧称“五龙山牛望寺”,后经弘治年间重修殿宇,打造佛像,初具规模,改称“明王寺”。该寺鼎盛时期为清道光年间,占地约五亩。由于历史原因,加上岁月剥蚀,现仅剩佛殿和三清殿等三百零八平方米的建筑。 钟鼓楼、天王殿、佛殿及后面的三清殿均为木结构建筑,殿内的神像已经损毁很多。在正殿的屋梁上,高过头顶的石佛,全部悬托在梁架上,离地面两米多高。正殿后面的三清殿里还有十一尊这样的悬托石佛。 据考证,这种悬托于大殿半空的佛像,在佛教寺庙中极为罕见。由于这些佛像悬在空中,人的视力的高度很难达到,加上岁月的剥蚀,石佛像显得有些模糊,让人很难辨别。几百年来,明王寺虽然香火不断,但直到最近,这群石佛中还有彝族佛像的秘密才被人发现。 一九九五年,由于明王寺三清殿十二尊悬托石佛被盗,后被马边公安机关从井研县追回,并将佛像存放在该县文化馆。最近文化部门准备将佛像请回明王寺,当人们用清水清洗佛像时,无意间才发现掩藏其间的彝族石佛秘密。 在正殿和三清殿的十五尊悬托石佛中,有十一尊佛像与其他佛像不同,其佛像的光头前方有一小撮“天菩萨”,与彝族“天菩萨”极其相似;这些佛像服饰的花纹图案,与彝族男子服饰的花纹图案极为相似;这些佛像是赤足踩在祥云上,与彝族人在艰苦条件下赤足求生存的生活状况也极为相似。这批彝族悬托佛像坐落在正殿有四尊,三清殿有七尊。 明王寺示建于明代,当时该地区属彝族活动区域。但佛像中为何出现彝族造型,这些造型与彝族神话有何关系,以及这批佛像在大小凉山彝族历史与佛教文化历史上的价值和地位,还有待专家进一步考证。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荞坝古镇景区 | 荞坝镇在马边县城以东34公里,与屏山县的中都古镇接壤。由于屏山至沐川间有座海拔2千多米的五指山的阻隔,古代由屏山新市、云南绥江一带到乐山成都,就经过中都荞坝这一条古道。 古代的荞坝繁荣过。如今走进古镇,就见一里长街古色古香。街上的人行道是红砂石,街沿砌的也是红砂石。古镇的老人讲,荞坝过去住着向、王两姓的人家,因家族矛盾相互争斗,古街便由向王两家各占一段成了“上半截街”和“下半截街”。由于两姓争强,各自打点门面,又修祠堂、庙宇,使古镇上下两段有不同的建筑特色。如今看来,上半段的街面宽,公家的单位多;下半段的街面窄,住的居民多。古街多是木板房,还有转角楼、过街楼。有多处古庙遗迹,还有成了学校或医院的古祠堂。古镇又临河而建,背街是高坎,许多建筑半边悬空而成了吊脚楼,又是一大看点。 古镇不但建筑特色鲜明,其历史传说也悠久而神秘。 传说一:古镇还有僰人的后裔。 史料记载:古代的僰人骁勇善战,曾助周武王打下天下-为“僰侯”,就在现在的宜宾一带获得封地而建“僰道县”。古代僰人往来于宜宾至嘉定府(今乐山)之间,就是走的中都、荞坝这唯一的通道,时称“僰人道”。据传说,僰人在明末战乱期间被剿杀,四处逃散,改名换姓,氏族由此灭亡。荞坝一带就有许多僰人逃亡至此而生存下来,留下诸多遗迹:古镇下游有条茨竹沟,沿沟上行十多里有座高崖,崖间曾挂着许多悬棺,属僰人的葬俗。悬崖的悬棺如今没有了,但崖上的朽木桩以及碗口大的石洞,像是搁悬棺的遗迹。古镇后山下有一座残存的古塔基,传说也是一座僰人塔。如今塔基上还有些弄不懂的符号。根据这些历史陈迹,有人说荞坝还有僰人的后裔,但无法证实。 传说二:古镇有许多孔明的故事。 相传三国时诸葛亮率部在宜宾泸洲一带征战,顺金沙江而上谋取大小凉山和滇北,并由新市、中都、荞坝经马边,打通与乐山成都的战略通道,荞坝和中都都成为蜀军的驻地。传说荞坝镇茶场村晒鼓坝,就因孔明部队大雨过后晾晒战鼓而得名。古镇以西10多公里的凉桥村的石仗空山隘,诸葛亮打了十仗都攻而不克,因而叫“十仗空”。后来靠智取获胜。如今十仗空的崖壁上还有些怪怪的图形和文字,让人看不懂古人的秘密。在荞坝东8公里的老河坝乡一处巨崖上,也传说有孔明写的文字。还有靛兰坝乡旭光村一个叫水观音的地方,也是孔明的藏兵之地。后来孔明在荞坝长期驻兵,兵将的后裔就留在了荞坝。这些传说还上了县志。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马边绿茶 | “马边绿茶”历史悠久,产业底蕴厚重。 据资料考证马边产茶历史悠久,溯及两汉,从采摘野生 茶到人工种植,1000多年未曾断息,延续至今,辉煌依旧,在明清时期,马边茶曾作贡茶,更在解放后作为十年国庆献礼,敬献伟大领袖毛主席。宋代以前,马边就产野生粗茶,明中期开始人工种植。在清末民初时,马边已成为四川省茶叶重点产销地之一,细茶销售成都、乐山及宜宾一带,粗茶则多销于夷(藏)地。解放后,国家统一收购和经营茶叶,由农业技术部门和商业部门指导农民种茶,茶叶产量逐年回升,1951年的细茶产量已上升到3471担,1955年产粗茶已达13727担。 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历史因素 (1)土壤地貌情况: 地貌特征:马边县地处横断山脉东部、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的过渡地带,境内地形复杂多样,具有低山、中山、亚高山多种地貌。总体地势为西南高东北低。东有黄连山,南有茶条山,西有黄茅岗、大风顶、鸡公山,北有药子山。境内山峦迭障,沟壑纵横,山高坡陡,多断裂和褶皱,沟深谷狭,地面切割破碎,平坝极少。海拔最高4042米,最低448米,相对高差3954米。 土壤特征:境内土壤按土类论,以紫色土面积最大,共9829公顷,占耕地面积的54.99%;黄壤面积5037公顷,占土地面积的28.17%;水稻土面积2600公顷,占土地面积的10.67%,土壤pH值4.5-6.5,有机质含量高达 4%-7%,理化性状好,适合马边绿茶树生长发育。 (2)水文情况:马边彝族自治县境内河流水系纵横交错,河流属于金沙江水系和岷江水系,主要有马边河、挖黑河、铁觉河、荞坝河、玛瑙河、镇江庙河等6条,连接大小支流226多条。荞坝河向东南汇入金沙江,马边河自西向东汇入岷江。产地种植范围水质的属清洁水平,适宜生产优质马边绿茶。 (3)气候情况:马边绿茶种植区域属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降水充沛,立体气候明显。年平均气温16.9℃,年降雨量1044.3mm,相对湿度80%,山间云雾缭绕,这是马边绿茶独特的生长气候条件。 (4)人文历史情况:马边绿茶种植历史悠久。史料记载,三国蜀汉时,从金沙江畔的新市镇至马边,原无通道,诸葛亮南征时率部顺金沙江而上谋取大小凉山和滇北,从安上县(今屏山县新市镇)上岸,到夷都(今屏山县中都镇),荞坝经马边,打通通往成都的战略通道,“时正当六月炎天,其热如火”,在那不毛之地,蜀军众将士口渴难忍,忽见眼前冒出一泉,争相饮之,而纷纷中毒,“皆不能言,但指口而已”,成为哑巴,蜀军一时束手无策,后寻服马边河两岸深山幽谷及山林溪涧中与兰花、杜鹃等花草灌木杂生共处的野生马边绿茶和草药一起解毒。 北宋大诗人黄庭坚在戎州为官时,写的《筇竹颂》中辞曰:“伟邛崃之美 竹,有山而不险,有水而无波,金声而玉节,故贯四时而不改其柯。一子遗我,扶予涧阿。坐则倚胡床斐几,行则随青笠绿蓑”,描述了马边绿茶生长的清幽环境。 到了明朝中期,马边绿茶开始人工种植,主要源于佛家僧侣坐禅过久易困,需饮茶以解,所以又称“茶佛一味”(清嘉庆版《马边厅志略》载),目前马边县内还保存大量的僧侣茶楼遗址。 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叙州王启昆到马边筹划建厅事宜,脚迹遍县境,著有《烟峰城杂咏》八首,录一首:“左插云遮烟草花,右遮半面抱琵琶。双双高绾青螺鬓,淡远峨眉晕晓霞。”优雅的诗句展现了马边绿茶的美态。 因马边绿茶以“芽肥叶厚匀成朵、汤清色绿回味甘、香高持久耐冲泡”而闻名,并贵为茶中珍品,1959年马边绿茶进京敬献毛主席。且马边是彝族自治县,绿茶被赋予了浓厚的民族文化,彝族同胞在远方有朋来时、逢年过节时、种田栽秧时、结婚父母时都会饮茶,用以去油腻和酒气,预示健康。 民国10年,余洪先撰《马边纪实》说:“马边素称产茶之区,唯均野生,无特为培植者”,后经省市良种茶会评定,这是很有价值的茶叶新品种,也是原始茶树的孑遗品种。民国19年,马边在垦社试办茶厂,从大竹堡收买生茶 改良烘制,包装改良马边绿茶“龙湖”、“凤眉”等数百斤。民国26年(1937年),县长余洪先主张整理旧茶树,种植新茶树,开辟茶园,集中种植,统一制造包装,齐一货色,训练技术工人采用机械制造马边绿茶,年产2万担,专办出口茶叶。80年代,马边绿茶“白岩迎春茶”、“建新清茗茶”、“荞茶3号、4号”等系列产品先后被评为四川省名优茶,而后马边绿茶“柏香炒青茶”、“白岩迎春”、“永山玉叶”、“龙湖雪梅”、“小凉山毛峰”、“荞坝贡茶”等系列产品又先后获四川省名茶叶“甘露杯”奖、中国西部名茶开发“陆羽杯”奖,并在中国西部农业博览会上被评为“名优农产品”。 目前,马边尚存近万株野生绿茶树,分布于县境1300m以上的深山(袁家溪乡额洛村,烟峰乡邓基阿托、火炉沟等地),马边也被认定为中国西部地区发展名优绿茶的最适宜区域之一。马边绿茶已获无公害生态茶园认证9485亩、A级绿色食品茶园认证15500亩、有机茶园认证20026.3亩。先后被四川省农业厅命名为“四川省第一批优质茶基地”、“出口茶叶生产示范基地”,2006年1月,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中国绿色食品协会和中国科学院农业项目办公室列入国家绿色农业示范区建设县,2008年被四川省命名优势特色效益农业茶叶基地,在四川省茶叶产业发展工作会上确定为全省茶叶产业发展核心县。拥有“马边绿茶”原产地证明商标。全县拥有具备丰富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高、中级专业技术人才60余人,农民技术员870多人,并有四川农业大学、西南农业大学、省茶科所及省、市业务部门的技术支持。随着标准化的大力实施,马边县涌现出“森林雪”、“荞坝贡茶”、“边河玉叶”、“文彬绿雪”等知名绿茶品牌。 特定品质 扁形茶:成茶扁平挺直,光滑匀齐,色泽嫩绿,香高持久,汤绿明亮,滋味鲜醇爽口,叶底嫩匀成朵,鲜绿明亮。卷曲形茶:条索紧细卷曲,峰苗显露,色泽嫩绿油润,晶莹剔透,有特有的肉质感。香高持久,滋味鲜醇,回味醇微甜,余香久聚不散。叶底嫩匀自然完整,鲜绿明亮。炒青茶:外形条索紧细成条,锋苗显露,色泽油绿,清香持久,汤色青绿明亮,滋味甘爽,叶底嫩匀完整明亮。 文化典故 由于历史和地理等方面的原因,马边大部分茶农依然是按照较传统方式管理茶园,加上独有的生态环境,使得“马边绿茶”的品质和风味在绿茶中独具特色。 地域范围 马边绿茶农产品地理标志地域保护范围包括四川省乐山市马边彝族自治县的民建镇、建设乡、苏坝乡、烟峰乡、高卓营乡、沙腔乡、三河口乡、雪口山乡、大竹堡乡、镇江庙乡、下溪乡、荣丁镇、石梁乡、劳动乡、民主乡、老河坝乡、荞坝乡、梅子坝乡、袁家溪乡等19个乡镇159个行政村,东到老河坝乡灯塔村,南到高卓营乡羊子桥村,西到三河口乡涉水坝村,北到镇江庙乡阴心岩村,地理坐标为东经103°14′-103°49′,北纬28°25′-28°45′。 |
马边乌梅 | 马边生产乌梅的历史悠久,何时传入马边的年代无法考证。它具有品种优良,多项功能,马边的雨水均匀,生长气候适宜,幅员辽阔,优势甚多。 马边具有生长地广,气温适宜,雨水均匀的特点,是乌梅生长繁殖由野生变家种的最佳区域。据考查县属高山、二半山、平坝三个地域都可栽种乌梅,海拔480米至800米这一地域,气候温和,雨水均匀,年平均气温15℃左右,年降雨量1100毫米左右,最适宜乌梅生长的地带,海拔1600米以下均为适生地, 马边乌梅品种优良。内含物维C特别丰富,马边的乌梅品种十分丰富,是特产之一。从果型分:有球果梅、椭圆梅、卵型梅、葫芦梅4种;从果色分:有红梅、青梅 2种;从花冠颜色分:有红花梅、粉红梅、白花梅3种。据成都市农科院蔬菜研究所化验,内含物成份是:白花梅含酸6.3%,总糖1.47%,维生素 C3.0mg%;红花梅含酸6.49%,总糖1.4%,维生素C4.3mg%;粉红梅含酸7.82%,总糖1.60%,维生素C2.7mg%。平均果重 22.5克,最大一粒果重25克,25粒至30粒1市斤。马边的乌梅果型大、果肉厚,含维生素C特别丰富,含酸量多。传说三国时曹操亲自率兵攻打袁绍,途中烈日当空,士兵口干舌燥,曹操乃令曰:“前有大梅林, 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激励士兵前进打败了袁绍,因而得“望梅止渴”之美称流传至今。果实都含有多种有机酸,种子含有氰苷类及脂肪油等。马边的乌梅确是较好的优良品种。 马边乌梅药用功能较之省内外其它洲、县所产乌梅质量较好,乌梅的药用功能早在公元502——556年《神农草本》中就有记载,在药用上享有盛名。性平、味酸,功能敛肺,涩肠,生津,安蛔。主治久痢,消渴,蛔噘吐逆等证。 |
火烧洋芋 | 火烧洋芋 火烧洋芋是大、小凉山彝族农家百吃不厌的一种最常见的吃法,一般取洋芋数斤,煨酸辣汤一罐,将洋芋在火塘子母火中烧熟,即烧即食,人称“三吹三打”(因洋芋从火中取出后,人们一般都要吹打几下灶灰,故有此戏称)又因洋芋物美价廉,既可当饭,又可当菜,可尝鲜,奕可饱食,所以,无论罗列桌上珍肴或是野饮烧烤,砣砣肉和火烧洋芋基本上是“形影不离”,成为小凉山彝族饮食文化中能吊得起胃口的名牌产品。 |
臼捣仔鸡凉辣汤 | 臼捣仔鸡凉辣汤 将宰割好的仔鸡放进火塘烧熟,洗净后剔出骨头(或连骨)放入石臼舂捣,直至舂烂捣融。个别地方用刀剁碎不用杵臼。仔鸡肉臼捣好后,根据仔鸡大小,将一定数量的红辣椒或烧熟的青辣椒、花椒、木姜子和大蒜放入石臼舂细,并加上盐末兑上适量的冷开水或无污染的高山泉水,搅拌均匀即成。 臼捣仔鸡凉辣汤是凉山彝区的特色食品,深受彝民喜爱,常作待客佳品。 |
彝族风味肉冻 | 彝族风味肉冻 彝族风味肉冻,这是彝族地区较为讲究的一种菜肴。它采用猪蹄和肘子制做而成。一般做法是将肉放入锅内煮软后捞起,剔去骨头并将肉宰碎,放上木姜、生姜、花椒等佐料,有的还放橘子皮,或鸡蛋之类的东西,然后放回锅里煮上一阵,以便使佐料渗入肉中,最后放入木钵内,放上一夜即成。 肉冻柔软可口,香味独特,是彝族十分喜爱的一种食品。 |
彝族风味血大肠 | 彝族风味血大肠 彝族风味血大肠,血肠是凉山彝族地区最为普遍的一种食品,凡宰杀过年猪后,都要加工制作血大肠。把猪血、酒米、猪杂油用加上食盐、辣椒、花椒、木姜子面等调料佐料拌匀后灌进猪大肠,两头用细绳拴紧,放进开水锅里煮熟后捞起,待稍冷后切成节食用,味道鲜美,是招待客人和乡邻的佳品。 风味特色: 味道鲜美,待客佳品。 |
马边竹笋 | 马边竹笋是四川省乐山市马边县的特产。马边彝族自治县的野生山笋逐渐进入了生意人的视野,在乐山的各大超市和商场,基本上都可以买到有包装的马边竹笋。 马边是乐山最大的林业大县之一,目前共有林下竹资源97万亩,涉及10个乡镇93个村。这些林下竹资源主要分布在大王山林区、东风林区和大风顶保护区三大片区。据马边林业部门统计,该县年产鲜笋约6000吨,总产值可达1080余万元。 在乐山的鲜笋或笋子产品市场,有罐头、袋装、散装等多个品种,而在马边竹笋的品牌打造、取得国家相关质量认证、深入挖掘马边竹笋特色文化、申报马边竹笋地理标志保护等方面,则还需要当地的竹产业龙头企业和政府有关部门“再加把劲”。 不久的将来,马边笋子还将申报小凉山竹笋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并大力提升其产品的附加值,努力打造一批知名品牌。届时,马边笋子不仅将走出乐山,还将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美好的发展前景值得期待。 |
马边云雾茶 | 马边云雾茶是四川省乐山市马边县的特产。马边云雾茶具有外形卷曲凝重色泽茶青油润白毫显露、汤色碧绿明亮、口感清纯干爽且带天然兰花香等特点。 四川马边县位于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遗产”所在地乐山最偏远的高山区,是茶马古道的必经地,也是南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绿茶的原产地之一,自然条件优越,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在海拔800米—1500米的二半山区,林木苍翠,山峦起伏,终年细雨蒙蒙,云雾缭绕,特别适宜茶叶生长。是中国西部地区发展名优绿茶的最适宜区域之一。 马边云雾茶选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马边大风顶山脉海拔1500米左右的野生高山小叶种清明前一芽一叶初展茶青为原料,采用最先进的微波杀青技术和传统手工炭火烘焙。具有外形卷曲凝重、色泽墨绿油润白毫显露、汤色碧绿明亮、口感清纯干爽且带天然兰花香等特点。成为众所瞩目的茶叶奇葩! 2010年5月上海世博会茶博分会上,马边云雾茶获得中外茶叶专家和消费者的高度评价!接到墨西哥、欧盟、沙特、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订单合计四百五十多万元。为马边云雾茶品牌推广打下坚实基础! |
马边茶叶 | 马边彝族自治县地处乐山、宜宾、凉山3地交汇的小凉山山区,高海拔的地理位置和多雨湿润的气候条件非常适宜种植茶叶。近年来,该县大力发展绿色、有机、无公害茶叶,茶叶已成为该县农村三大主导产业之一,现已建成茶园10.3万亩,已投产5.3万亩,其中地处袁家溪乡的3268亩有机茶,已获国家权威有机认证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有机茶研究与发展中心的有机认证。 |
马边丰水梨 | 丰水梨果实圆形略扁,个大(单果重200至300克,最大750克),皮黄褐色,果面粗糙,肉脆质细,汁多味甜,清香,皮薄芯小,可食率高,品质上乘, 质优价宜。 |
地区 | 特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