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产 | 简介 |
---|---|
南充锅盔 | 牋走在南充大街小巷,到处可见各式锅盔熟食专卖店,一个个方方正正的烧饼统一都是麻子脸,憨厚地恭候在一边,不与花哨的小吃抢噱头,加上由于不是现做,因此连吸引顾客眼球的热气都不存在。 牋牋我是北方人,记得初到南充那段时间,朋友带我来到路边卖锅盔的小摊前,我第一次认识了这个其貌不扬的“饼子”叫锅盔,那时的锅盔没有现在的做法新颖,仿佛借鉴肉夹馍的形式,一个个方头烧饼被剖成两半,底儿连着不散开,做锅盔的老太太在一个煤球垫底的炉子边,一边有条不紊地和面,一边往里面抹上少量的葱花和肉末,然后挪开炉盖,亮出下边的煤球旺炉,把几个烧饼放在炉边用明火烘烤,一分钟不到即可出炉。整个过程就是一个简简单单烘出来的面饼,彻头彻尾的干净,既没什么油水,里面也没有太多的馅料。当我从老太太黑黑的钳子里接过这样简单烘烤出来的锅盔时,却迟迟不敢入口,心想这样的食物简直是不敢恭维。朋友仿佛看出了我的心思,笑嘻嘻地说:“怎么?不敢吃啊?你不要看它其貌不扬,而且做的方式也简单,但却有千年的历史哦。传说唐代官兵在为武则天修建乾陵时,因工程浩大,民工甚众,非常忙碌,烹食困难几乎没有吃饭的时间,所以官兵以头盔为炊具来烙面饼,故得名‘锅盔’。”听了朋友的介绍后,突然对手中这个小小的饼子产生了兴趣,毫不犹豫地把它送进嘴里。虽然有些干巴巴的感觉,但是嚼起来却特别有劲儿,“咔嚓,咔嚓”的响声,香脆可口,里面的肉馅儿虽然少得可怜,但是味道却浓郁香醇,突然明白了它的香味不是飘散在外挑逗人的嗅觉,而是在咀嚼中激荡人的味蕾,有着田园风情般饮酒吃食的粗迈的扎实感。 牋牋牋就这样,我改变了对“锅盔”的看法,也爱上了它的味道。几年时间过去了,南充的小吃可谓花样百出,品种繁多,但是锅盔却一如既往地作为南充极具标志性的小吃深受大家的喜爱。不变的还是那种做法和工艺,唯有变化的则是卖锅盔的路边小摊少了,更多的成为了有规模,有门面统一管理的锅盔专卖连锁店,锅盔夹杂的馅儿也多了,口味还来了个百花齐放,没有了既定模式,感觉颇为新鲜,可以夹凉粉、豆芽、黄瓜之类的凉拌小菜,也可以夹肉丝、肉片、里脊、耳片等荤菜。制作锅盔的也不再是老太太了,变成了身着统一工作服、头戴卫生帽的服务员,根据顾客的需要往锅盔里塞满各类油腻炒菜后,很有礼貌地从玻璃窗口递给顾客。其味道也比以前的丰富多了,主要以麻、辣、热凉、软硬混合为主,吃上一口,首先是锅盔在嘴里咬烂的脆脆的声音,继续咬下去,就吃到了又麻又辣的肉馅儿,那个味道别提有多美。 牋牋南充的锅盔文静朴素,风格迥异、滋味千变,让人垂涎欲滴,不变的,是这些锅盔颇具街头的本地风情,更是南充悠久历史的绝佳见证。下一篇:金凤白酒 |
南充丝绸 | 南充位于四川盆地东北,嘉陵江中游。古为蚕丛之地,周属巴国,秦属巴郡,唐置果州、蓬州、阆州,宋置顺庆府、保宁府,民国时期设行政督察区,1950年设川北行署和南充专署。今辖顺庆、高坪、嘉陵三区,以及西充、南部、仪陇、营山、蓬安五县,代管阆中市。幅员面积1.25万平方公里,人口749万。地形以丘陵为主,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光、热、水资源丰富,土壤自然肥力较好,具有发展蚕丝生产的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自古以来具有蚕丝原料资源、加工能力、技术力量、名特产品四大传统优势,是全国四大蚕桑生产基地和十五大丝绸生产、出口基地之一,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历史传承 南充丝绸起源于远古。我国最早的地方志《华阳国志》(晋,常璩著)记载了南充丝绸最早的历史。 《华阳国志》卷一《巴志》有这样的记载:“禹会诸侯于会稽,执玉帛者万国,巴、蜀往焉。”帛:绸子;巴:巴国。意思是:大禹在会稽召集各方诸侯,包括巴国和蜀国在内的不少诸侯带去了玉石和丝绸。据《辞源》:“巴者,古国名,位于今重庆市及四川省东部一带地方”。现在的南充就属于当时的巴国,南充辖区内的阆中市就是曾经的巴国国都。 《南充市志》、《南充蚕丝志》对南充丝绸的发展做了更为详尽的叙述。周初,南充、西充、南部、阆中等地,桑、蚕、麻、纻已成为献周王朝的贡品。 秦汉时期,蚕丝行业发展为南充社会经济的一大支柱。从汉章帝时起,就实行了以布帛为租,是历代用丝绸为田赋的开始。 精美的明代南充丝绸 南北朝及隋朝时,南充各县实行均田制,每人另给20亩永业田作桑田,种桑50。蚕丝之月,女皆事蚕。这种桑田,实际是家庭桑园的雏形,对于稳定地发展蚕桑生产起了积极的作用。 在南充丝绸发展历史上,唐宋的650多年间是鼎盛时期。杜甫“桑麻深雨露,燕雀伴生成”和贾岛“蚕月缫丝路,农时碌碡村”的名句,正反映了当时南充蚕丝景状。唐开元中,南充已成为全国重要的绫绢产地。南充丝绸的产量和质量,均已称冠全国,有绸、绫、绵、绢、丝等10多种产品被定为朝廷常贡,人称“胜苏杭品质之优,享天宝物华之誉”,并由长安输往日本、名扬中外。下一篇:嘉陵江石砚 |
金凤白酒 | 金凤白酒创建以来,在金凤人不断的努力下,由原来的乡间默默无闻的小作坊,到今天南充人家喻户晓的知名品牌,再到南充人民心中的[南充的五粮液、小茅台]与众不同的品质和金凤人优质服务得到了社会大众的认可。 金凤镇地处金鸡沟,凤凰山而得名。金凤场又称流溪寺,唐代开跃元年(681)在这里建过县城、名为流溪县,清代宣统二年(1910)年建立金凤乡,1986年拆乡建立金凤镇,悠久的历史传承,孕育了金凤镇丰富多元文化、酒文化也在此基础上应运而生,金凤白酒从自酿自饮到作坊式生产再到美名远播,经历了200多年的历史风霜,沉积了200多年的风月精华。 金凤白酒不断探索创新和完善工艺,解放后,曾组建了南充县金凤酒厂,改革开放后,是金凤白酒的兴盛时期,国营金凤白酒厂改制,掌握了金凤白酒技术的师傅们独立门户,开始了百家争鸣的金凤白酒时代,后在政府的关怀支持下,我厂将散落在民间的金凤老厂的烤酒师、品酒师、杂工重新组建,注册厂名为南充市嘉陵区世纪金凤白酒厂。2004年为了适应企业发展,让产品走向城市,在嘉陵区委、区政府的关怀下,选址风景秀丽的文峰镇二龙村,建立基地。以此作为对接城市的窗口,建厂之前我厂先将文峰的地下泉水送省权威部门检测,所检测的结果是水质与金凤镇老厂水质完全一样,得知这一结果,我厂更有信心将金凤这一品牌做大做强;2009年在当地工商部门的帮助下成功注册金凤商标,如今我厂具备天时、地利、人和,我们有信心让这只金凤飞出南充,飞出四川,飞向全国。南充在外务工的优秀儿女,已将金凤白酒带往北京、深圳、上海、天津等城市作为接待朋友的家乡酒,在南充已成为老百姓宴席上的首选品牌,走亲访友的最佳馈赠品,以此成就了老百姓口啤相传的一句话:金凤白酒——南充人自己的酒。 信息来源:嘉陵区门户网下一篇:曲水樱桃 信息来源:嘉陵区门户网 |
花士林蒸饺 | 花士林蒸饺,面食,特点:馅心甜咸各半,细嫩绵软,味美可口,每位食者随配一碗鸡汤,风味别具。烹制法:蒸。花士林蒸饺具有细嫩绵软、咸甜相宜的特点,若加上鸡汤、鲜骨头汤,食之更觉鲜香可口,别具风味,是四川省南充市地方名小吃。 将烫面揉匀,搭上湿纱布静置30分钟,扯成剂子,按平擀成皮料。猪肉切片入油锅放生姜片、盐、甜酱、白酱炒熟,起锅晾凉斩碎,加入冬菜粒、花椒粉、味精搅匀成咸馅。26a 猪板油用开水氽后,切成小粒,加白糖、碾碎的芝麻、玫瑰、面粉调成甜馅。每张皮料包入咸馅或甜馅,放入小笼内,咸、甜各半上笼蒸3至5分钟即成。上桌时每人随配一碗加入生姜、胡椒粉、盐熬好的鸡汤。26a 相关阅读:26a 花士林蒸饺的制作最早出自杨建钦之手,迄今已六十年历史了。1925年,杨建钦去重庆,一个偶然的机会使他学到了扬州蒸饺技术。1927年,杨建钦回到南充,在政府街58号设一小食摊,并挂上扬州蒸饺招牌吸引顾客,杨建钦对蒸饺的制作进行了很多创新,改进后的蒸饺边沿粘接处形若荷叶,饺身中央的纹路恍如花瓣,若盛于碗中另加鲜汤,乍看去,很象小池水面的荷叶丛中绽开的朵朵荷花。前来进餐的文人墨客在赞叹之余,还合赠一生漆金匾,-:“看花饮酒,佳士如林”。26a 杨建钦为答谢众人的美意,便聚其精华,在扬州蒸饺前面冠以“花士林”的称号,但市民仍习惯称扬州蒸饺为花士林蒸饺,杨建钦便弃掉扬州二字。至此,花士林蒸饺便饮誉县城内外。26a 花士林蒸饺分为咸甜两种,咸饺系以鲜猪肉、冬菜、甜酱等原料为馅,甜饺则以白糖、芝麻及猪板油为馅。但不管咸饺、甜饺均有较高的技术要求。杨建饮从蒸饺的制作成型到最后蒸熟出售都严格把关,他的要求是:选料一定要精,做工一定要细(饺身的每条纹路都不能马虎),熟饺一定要光滑透亮,如不合格,宁愿不卖,也要保持其声誉。因此,花士林蒸饺的名声便越叫越响。26a 下一篇:南充锅盔灌凉粉 |
南充锅盔灌凉粉 | 南充锅盔灌凉粉,是四川省南充市的著名特色小吃,该品既有新鲜出炉锅盔的香脆,热气腾腾,又有川北凉粉的晶莹剔透,麻辣绵软。芳香可口,独具特色。另广安市武胜县也有一道类似小吃,叫做武胜凉粉锅盔。 南充锅盔灌凉粉是四川南充的特色风味小吃,它既有新鲜出炉锅盔的香脆,热气腾腾,又有川北凉粉的晶莹剔透,麻辣绵软。芳香可口,独具特色。吃南充锅盔灌凉粉本身就是一道独特的风景。大街小巷,街头巷尾,叫卖锅盔灌的吆喝声此起彼伏,吃锅盔灌的人热气腾腾,汗流浃背。其中最出名的要算陈锅盔和李锅盔灌凉粉家锅盔两家。6C5 南充锅盔灌凉粉的做法:6C5 特粉成面,扯下一小坨面团,涂抹上油盐,花椒辣面粉末,有时候还要涂抹上一层芝麻。然后才卷成一个小卷,竖置案板之上,又用擀面杖将面卷从上向下擀,直到擀成一个圆圆的面饼,就摊开在平底锅上烫烤,并不断用一把铁夹翻边烫烤。6C5 那面饼金黄蓬松之时,就揭开平底铁锅,放进肚大口小的的桶里一溜儿沿灶膛泥台竖置摆开烘烤,片刻工夫,那面饼便烤制得变成了蓬松酥脆的飞碟一般,用一把小刀沿锅盔边沿,切入,理开一道小口,然后再用一个小铁刮子,将倒扣在案板上的凉粉细细地刮上一碗,放进红油、盐、酱、醋,抖上一点花椒粉、胡椒粉,浇上生姜、蒜水,撒上几丝青葱的芫荽,在土碗里拌得晶莹剔透,鲜红耀眼,然后就从锅盔切出的口子处灌进去,装满锅盔的肚子。6C5 那锅盔灌吃起来“咯吱咯吱”,脆生生的,香喷喷的!麻辣热脆香,看得旁边没买的人也禁不住垂涎三尺,仿佛见了可餐秀色一般!就如川北凉粉成了南充驰名小吃的象征和美食文化符号一般,南充的锅盔灌也一样成为了一张独特的南充地方美食文化名片了。6C5 下一篇:南充丝绸 |
曲水樱桃 | 红彤彤的樱桃从翠绿的枝叶中探出头来,鲜嫩欲滴、令人垂涎。4月10日,记者在嘉陵区曲水镇和平桥村看到,大片樱桃已经成熟。 在和平桥村,阡陌纵横的田野里苍翠欲滴,樱桃林里不时传来欢声笑语,采摘樱桃的人三五成群,有当地村民,收购樱桃的商贩,还有从城里赶来尝鲜的市民。村民林新光当天销售了80余公斤樱桃,看着手里一大沓钞票,他心里乐开了花。“去年樱桃每斤才卖5元,今年价格好,每斤卖到7元。”林新光说,他家每天可销售近100公斤樱桃,收入1000多元。 “和平桥村种了200多亩樱桃树,加上附近其他村的,全镇大概有600多亩樱桃树。”曲水镇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天气适宜,该镇预计可收获樱桃900吨左右。 信息来源:嘉陵区门户网下一篇:大通蜜柚 信息来源:嘉陵区门户网 |
大通蜜柚 | 走进大通镇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阳光种植专业合作社,只见一个个又大又黄的蜜柚挂满枝头,不少市民钻进蜜柚园,采摘蜜柚,与果农共享丰收的喜悦。 “这里的红心蜜柚每斤4元,和市场价差不多。到蜜柚林里亲自采摘,吃着新鲜,还能过一把‘果农瘾’。”正在蜜柚园里采摘蜜柚的市民赵映说,他准备和朋友购买20公斤蜜柚。 在蜜柚园旁的公路上,停放着数辆成都和重庆等地牌照的车辆。记者获悉,不少买家都是自驾前来采摘。合作社业主蒲东热情地帮助客人选果、过秤、装箱。 “合作社种植有150多亩红心蜜柚,可从10月初一直采摘到11月中下旬。”蒲东介绍说,自10月1日开始采摘以来,每天可销售蜜柚1500公斤左右。(转自南充日报)下一篇:南充竹帘画 |
大通热凉粉 | 大通热凉粉,是嘉陵区大通人乃至嘉陵西路人历代流传下来的一道小吃食品。 原料及制作:该食品以豌豆为原料,辅之以腊肉、油、米豆腐、花生、黄豆、芹菜、葱、蒜、大头菜、榨菜、萝卜干、冬菜、花椒面、辣椒面、味精等十多种食物或调料为佐料,经加工而成。 其制作工序是:先将豌豆浸泡发胀之后,磨成豆浆,再过滤去渣,沉淀取粉,将粉加水煮熬至熟,然后加入调料即成。 特色:口感柔爽,味道清香,营养丰富,易于消化。 特点:“吃热凉粉”是大通人乃至嘉陵西路人历代相传的习惯,“大通热凉粉”独具风味,享有盛誉,深受世人欢迎。 说起热凉粉,应该已有300多年历史了。据传张献忠统治四川末期,兵败经过大通,遇一冯姓人士,要求其在15分钟内做出饭来吃了好赶路。冯家很 穷,没米没面,只有自家磨制的豌豆粉。情急之下,冯家人将豌豆粉倒入锅中热水里胡乱搅拌,随后加入一些辣椒、盐、姜、葱、蒜等调料,盛了一大盆匆匆端上桌 去。没料到张献忠等人吃得津津有味,连声称赞“热凉粉真好吃,好吃!”自此之后,大通热凉粉开始在民间传播。几百年来不断改进,“热凉粉”无形之中成了一 道地方名吃。 名曰“热凉粉”,自然有热腾腾之感。但是,热凉粉并非热得不能下口,相反,热凉粉吃在口中,温度适中,而且口感柔爽,味道清香。不过,当你第一次接 触热凉粉时,或许会对这种“稀里糊涂,杂七杂八”的小吃心生疑虑,不知它是否有传说中的那么好吃。只有吃过之后,你才发觉热凉粉美味无穷,同时感悟出什么 事不能只凭表面现象作出判断定下结论的。而事实上,在大通场镇上以及附近的乡镇,热凉粉是饭桌上的必备佳肴,随便到场镇上的大小饭店一溜达,哪家也少不了 热凉粉;三朋四友,随意走进一家饭馆,一盆热腾腾的“热凉粉”端上来,既实惠又实在;饭馆、酒楼,不上“热凉粉”就会被认为是一个缺憾。在南充西路一带, 热凉粉可说是家家会做,老少皆宜,雅俗共“尝”。如今,大通热凉粉已成了当地人待客的一道必不可少的佳肴。 如今,大通热凉粉作为一种小吃在嘉陵以至南充都很有些名气,虽然尚无统一的配方、统一的原料供应,也无注册商标予以推广,但是在南充西路一带乡 镇,热凉粉总是吸引外地来客的重要因素之一。当地人更是引以为骄傲,常常底气十足地对城里人说:欢迎到我们大通来吃热凉粉哦。 大通“热凉粉”好吃,但却少有人家亲自操刀自己做给自己吃。除了自家煮的凉粉稀稠不好掌握外,复杂的调料更是让人不是少了这样就是落下那样。而 热凉粉的好吃就全靠这些调料,少了自然味道就差了,以至于不少南充城里人专门开车到大通街上,几个人要上一盆热凉粉,吃了又“打道回府”。曾经有一次,我 专门去打探热凉粉的调料有些啥,在一家做热凉粉很有名气的餐馆,我看到,腊肉、米豆腐、花生、黄豆、芹菜、葱、蒜、大头菜、榨菜、萝卜干、冬菜、花椒面、 辣椒面、味精……摆了一大片,我才终于明白为何有人宁愿开车跑很远去大通的餐馆吃热凉粉,也不愿意在家里自己弄了。 下一篇:南充锅盔 |
嘉陵江石砚 | 嘉陵江石砚 |
阆中张飞牛肉 | 张飞牛肉是四川阆中牛肉加工厂的传统美味之一,色、香、味俱佳,这种干牛肉早在40年代就获得成都工业协会优质产品银奖。因肉干而不硬,润而不软,外黑内红,故称“张飞牛肉”。剖其横格,轻撕切面,如银丝松针相联,细细咀嚼,其味无穷。1998年获中商部优质产品奖,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铜奖 |
仪陇胭脂萝卜 | 仪陇胭脂萝卜,是四川省南充市仪陇县的著名特产,该品肉质根呈葫芦形,单个重80g左右,表皮与肉质均为胭脂色,有须根,横切面胭脂红色呈放射状,肉质致密、脆,微辣,回味甜。 仪陇县位于四川省第二大城市南充市东北部,是元帅之首-、为人民服务的典范张思德同志的故乡。仪陇胭脂萝卜肉质根呈葫芦形,单个重80g左右,表皮与肉质均为胭脂色,有须根,横切面胭脂红色呈放射状,肉质致密、脆,微辣,回味甜。 仪陇胭脂萝卜营养价值高,富含蛋白质、脂肪、钙、铁、锌、膳食纤维、维生素B1、维生素B2等,不溶性膳食纤维≥1.4%,因此盐水久泡不烂、口感香脆。据《本草纲目》记载,胭脂萝卜生吃可止渴消胀气,腌制可以化瘀助消化,民间流传“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的说法,说明胭脂萝卜具有一定的防治疾病作用,深受消费者亲睐。 仪陇胭脂萝卜自古盛行栽培,在公元前400年的《尔雅》一书已有胭脂萝卜种植的记载。胭脂萝卜是仪陇腌制泡菜的主要原料,做成开胃菜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是-元帅故里馈赠亲友和佐餐佐酒的一道地方名菜。 地域范围 仪陇胭脂萝卜农产品地理标志地域保护范围为四川省仪陇县金城镇、张公镇、观紫镇、檬垭乡、碧泉乡、三蛟镇等6个乡镇、36个行政村,仪陇县毗邻南部县、阆中市、巴中市。地理坐标为东经106°18′51″—106°27′29″,北纬31°32′21″—31°37′59″,介于海拔388米到570米,保护面积1500公顷,年产量2.3万吨。下一篇:仪陇黄酒 |
仪陇酱瓜 | 仪陇酱瓜,是四川省南充市仪陇县的著名特产,此品色泽棕红,具有光滑鲜嫩,宛若鱿鱼,脆而不腻的特点,酒后佐饭,可释腻腥,使人口齿生香,食欲顿起。 仪陇县是-总司令的故乡,该县酱瓜久负盛名,清嘉庆年间就是敬献皇家的贡品。至1931年,仪陇“春森茂”酱园生产的酱瓜,曾远销云南、甘肃、陕西等地。如今,在仪陇民间,仍保留着制作酱瓜的传统习俗。tG5 仪陇酱瓜的生产制作历史悠久,清同治十年(公元1861年)编纂的《仪陇县志》在《食货志`产物》篇酱瓜条下注明:“味甘而脆,远近知名,除县城,址一、二家,他邑仿之,弗良也”。民国十年间,仪陇酱瓜在成都花会上展销时,曾获得优质奖,至1931年(民国二十年),仪陇生产的酱瓜,已远销云南、甘肃、陕西等省。tG5 仪陇酱瓜以菜瓜和酱为主要原料,采用特殊工艺精致加工而成,其色泽晶莹,有透明感,通体一色。切成细丝或薄片,煎炒网丝、网片,光滑鲜嫩,宛若鱿鱼,脆而不腻,细嚼慢咽,清香回甜,酒后佐饭,可释腻腥,使人口齿生香,食欲顿起。tG5 仪陇酱瓜产地范围为四川省仪陇县新政镇、张公镇、观紫镇、三蛟镇、金城镇、双胜镇、立山镇7个镇现辖行政区域。 下一篇:仪陇胭脂萝卜 |
蓬安锦橙 | 该品系优质柑桔水果,由四川省柑桔选取种协作组于1972年在蓬安县选育而成,因其高桩、果大、核少、色艳、汁多、味浓、化渣、丰产、早熟、耐贮等主要经济性状稳定,生态适应性强,宜栽范围广,名列全国优秀锦橙榜首,现已成为省内外数十个县市的主栽品种。 锦橙100号果形美观(长椭圆形)、色泽艳丽、酸甜适度、风味浓厚,果面橙红色,平均果重221.5245克,无核或少核,平均每果种籽在4粒以下,可溶性固形物在11%以上,维C和含糖量均高于普通甜橙。果实商品性好,极具市场竞争力。锦橙100号树冠圆头形,较披散,树冠矮小,适宜密植丰产栽培。 1982年获四川省政府重大科技成果四等奖;1985年获全国优质农产品金杯奖;1989年再获全国优质农产品金杯奖;1993年在泰国曼谷获优质农产品国际银奖产品,行销国内十多个省市。 南充柑桔栽培历史悠久,南充市谓之果城也因柑桔的富有质优而得名。据《南充县志》记载:唐武德四年(公元六二一年),高祖李渊以南充置果州,因果山为名,“果山在治西,层峰秀起,上多黄柑”。足见当时南充城外西山一带已种植了大量的柑桔(黄柑)。后蒲胡氏於一百五十年前,将黄柑引至今高坪区玛瑙山栽培。 DqL 建国后,经过南充广大果树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先后选育出了不少丰产、优质的柑桔良种单系,如西充青39脐橙、1407脐橙、西充锦橙23号,蓬安万和83-1甜橙等,特别是蓬安锦橙100号,果实倒卵形、较大,平均纵横径8.02×6.7厘米,果形指数1.2,单果平均重一百七十二点三克,果面深橙红色,鲜艳美观,根据测定,果实可食部份比例大,占全果百分之七十四点零九,肉质细嫩、汁多化渣,风味甜浓,含可溶性固形物百分之十一点五,最高达百分之十三以上,每一百毫升果汁中含全糖九点七九九点、含果酸零点九三三克、含维生素C四十九点一六毫克;具有优质少核,果形美观,丰产稳产,遗传性状稳定等显著优点;曾先后获得1982年四川省重大科技成果三等奖,一九八五年度四川省同类柑桔优质果品评比第一名和获该年度全国同类柑桔优质果品第二名、并获国家农牧渔业部优质果品金杯奖。DqL 柑橘在众多南充市民的心中也同样有着割舍不掉的情结。柑橘常常是市民待人接客的最喜欢选择的水果之一,许多家庭平常都备有广柑或脐橙,来人来客,端出一大盘,不仅吃起来过瘾,而且体面大方。出门在外,带上几个广柑,不仅可以解渴,还能睹物思“城”,让人不由自主想起“果城”这个称呼,心里顿时便多了几分自豪、几分亲切。DqL 虽然时代在发展,口味在变化,各种“洋”水果、“土”水果纷至沓来,但南充人对柑橘始终保持着眷恋的情分,柑橘早已成了南充人兴家立业、富民强市的一个依托,也成为展示南充形象的一个窗口。南充的黄橙红橘虽然貌不出众,但到处都能闻到它的香味,它就好似主动脉,它的汁液和香味在南充这片厚重而广阔的土地上流淌着——从田间到市场、从枝头到工厂,那是耕耘的希望在流淌;从“小本经营”到注册创牌,冲闯到省内外、国内外,那是品牌和南充形象在张扬。 蓬安锦橙 地域范围 蓬安县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嘉陵江中上游,蓬安锦橙农产品地理标志地域保护范围为蓬安县相如、锦屏、长梁、正源、石孔、河舒、利溪、三坝、龙蚕、新园、碧溪、柳滩、开元、罗家、杨家、福德、新河、银汉、南燕、兴旺、海田、济渡、凤石、天成、巨龙、群乐、两路、龙云、高庙、睦坝、徐家、茶店、诸家、骑龙、金甲、金溪、石梁、平头、鲜店等39个乡镇。东邻营山县、渠县,南邻广安区、岳池县,西接高坪区、顺庆区,北邻南部县、仪陇县,位于东经106°10′--106°42′、北纬32°2′--32°18′之间。保护面积1万公顷,年产量30万吨。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外在感官特征:蓬安锦橙果实大、椭圆形、端正,果皮橙红色、中等厚度,果肉橙色,肉细嫩化渣,汁多,酸甜适中,风味浓。无核。 (2)内在品质指标:蓬安锦橙可溶性固形物≥10%,可食率≥70%,维生素C含量较高。 (3)符合《无公害食品 柑果类果品》(NY5014-2005)标准的安全要求。下一篇:婚嫁歌 |
充国香桃 | 充国香桃,四川省西充县特产,中国地理标志产品。西充县位于四川盆地偏北部,属川北浅丘地带,气候温和,降水丰富,无霜期长,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对水果的生长十分有利。所产香桃以其香、甜、脆的独特口感,远销成都、重庆等地,在川东北水果市场有较高的美誉度。 充国香桃是四川省西充市古楼镇在农业产业发展中逐步培育出的具有当地特色的水果,远销成都、重庆等地,在川东北水果市场有较高的美誉度,桃业经济成为兴镇富民的支柱产业。截止2008年底,已成片规模栽植充国香桃6000多亩,其中:母本园200亩,挂果壮树3000亩,幼树2400亩,新栽1000多亩,涉及15个村、2080户果农,同时引进业主高元斗、刘先强等实行土地流转规模种植充国香桃。2008年,年产量愈100万公斤,收入上万元的果农达100多户,仅此一项果农人均增收2000元。 品质荣誉 南充市西充县“充国香桃”是1981年由南充市科协和南充市农科所联合为西充县引进的日本大九保,经过市、县农科人员二十多年的潜心研制和精心培育而成。“充国香桃”汁多味甜,香脆浓郁,果实圆形,果皮色彩白里透红,外观艳丽,肉质脆嫩、离核,平均单果重量230-280克,2008年2月28日正式在国家商标总局注册。2009年,以古楼镇“充国香桃”母本园为核心的“充国香正式桃”2000亩基地获得有机转换认证、并获得“中华名果”殊荣。 地理标志 根据《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办法》规定,四川省西充县果技站申请对“充国香桃”农产品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经过初审、专家评审和公示,符合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程序和条件,农业部决定于2012年8月3日准予登记。 地域范围 充国香桃农产品地理标志地域保护范围包括西充县古楼镇、太平镇、金泉乡、晋城镇、多扶镇、永清乡,地理坐标为东经105°36′4″~106°4′7″,北纬30°52′4″~ 31°15′4″,海拔高度290 ~ 617米,保护面积2000 公顷,产量2万吨。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外在感官特征:充国香桃果形大,近圆形,缝合线明显,近梗洼处深,两半部较对称。果顶微突,梗洼深。果面底色乳白色,阳面着片状红色。果肉乳白色,随着成熟度的增加,果肉呈浅红至深红色,近核处浅红色。肉质细脆,纤维少,汁液中等,味甜,有香气。离核,核红色。 (2)内在品质特点:充国香桃可溶性固形物≥10%,可食率≥80%,水分≥80%。 (3)质量安全规定:符合《无公害食品 落叶核果类果品》NY5112-2005标准质量安全规定。下一篇:东坡豆腐肘 |
仪陇元帅柚 | 仪陇县种植柚类历史悠久,至今已有百年以上。仪陇县马鞍区铁山公社和观紫区大仪公社合阳大队尚存干粗40cm以上的柚树数十株。据当地村民介绍,1909年朱老总在云南讲武堂时曾派专人送回一批柚树苗,叮嘱家人栽于马鞍老家,几年后柚树开花结果,果实香甜可口。1960年3月9-11日,朱总司令回到了阔别50多年的家乡仪陇县马鞍场,在询问家乡生产、群众生活情况的同时,还念念不忘当年派人送回的柚树的生长情况,乡亲们回答:这批柚树结果很好,品质也不错。朱总司令听后高兴地笑了,并叮嘱在场的县委负责人,要好好发展生产,重视多种经营。仪陇县委、政府领导牢记总司令嘱托,经过近30年的发展,在马鞍、铁山、大仪、老木等乡镇逐步建成柚类主产区。1968年11月6日,总司令的侄孙朱进到北京拜望,特意带上家乡生产的柚子,总司令品尝后,赞不绝口。1973年12月1日,仪陇县委、政府领导到北京拜望总司令,送去了家乡特产的蜜柚,总司令特意询问了家乡蜜柚发展及百姓收入情况。1986年总司令夫人康克清回仪陇县参加朱总司令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县委领导在汇报我县生产情况时,康副主席还问起仪陇县蜜柚生产情况。领导的关心,给仪陇县柚子产业的发展注入了动力。 上世纪八十时代,仪陇县水果茶叶技术指导站的科技人员在观紫区老木乡大兴村10 社李继祥家果园发现一株特早熟柚芽变单株,此株系文旦柚系列,树势中庸,果实中大,成熟期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成熟期特早),酸甜适度,细脆化渣,香气浓郁,品质极佳。1998年中国柑桔研究所前所长何天富教授实地考察后特命名为“元帅柚”。为充分利用这一优质资源,仪陇县农业局组织专业技术人员采取高接换种、苗木繁育等多种措施,大力发展元帅柚。上世纪90年代末全县元帅柚种植面积达1.2万亩,产量1300吨。1998年、1999年连续两年分别在全国第五届、第六届全国柚类评比中荣获“金杯奖”。 近年来,随着仪陇县农业产业化的深入推进,走特色农业和品牌农业发展之路,不断开拓市场,以“公司+协会+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农资采购,统一产品回收,统一产品销售,引导农民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通过加大科技投入,规模开发,科学栽培与管理,仪陇元帅柚畅销成都、重庆、南充、巴中等大中城市,发展前景看好,市场潜力巨大,深受消费者青睐。 地域范围 仪陇元帅柚农产品地理标志地域保护范围包括南充市仪陇县回春镇、中坝乡、土门镇、金城镇、日兴镇、大风乡、丁字桥镇、周河镇、马鞍镇等9个乡镇,149个行政村,毗邻南部县、阆中市、巴中市。地理坐标为东经106°21′-106°50′,北纬31°23′-31°33′,保护面积4000公顷,年产量3万吨。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外在感官特征:仪陇元帅柚果实中大,倒卵圆形,果顶广平,果蒂圆锥形、较不对称。果皮金黄色,油胞密、凸起,中等粗细。果皮薄,海绵层白色,囊瓣数12-15,中心柱半充实,汁胞长、蜜黄色,紧密。肉质脆嫩、化渣,汁液中等,味酸甜适口,风味浓,种子较多,品质佳。 (2)内在品质指标:仪陇元帅柚可食率高(≥60%),可溶性固形物≥10%。 (3)安全要求:符合《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水果安全要求》(GB-18406)的规定。下一篇:仪陇半夏 |
仪陇半夏 | 仪陇半夏俗称“麻芋子”,系天南星科半夏属植物半夏Pinellia ternata(Thunb)Breit.,以块茎入药,一直是仪陇地区的重要药材之一。 仪陇是半夏的道地产区和历史产区。据《南充县志》记载:“清嘉庆25年(1820年)前,南充盛产的63种药材中,以半夏、僵蚕等有名气”。早在明末清初,仪陇县城就已形成了半夏交易市场。仪陇半夏主要以“保宁半夏曲”而闻名,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浙江绍兴商人缪复泰在保宁(今南充阆中所在地)创办“保宁半夏曲”手工作坊,其产品畅销华北、上海、武汉、长沙、新疆、内蒙、浙江及港澳、南洋一带。由此可知,早在100多年前,南充地区即盛产半夏。 据《四川中药志》(四川人民出版社1960年出版)记载:“半夏我省各地均有分布,主产于遂宁、南充市仪陇县、蓬溪等地”。中国药材公司编著的《中国常用中药材》(科学出版社 1995年版)记载:“四川的广安、仪陇等地为半夏的主要分布地”。《四川道地药材志》(四川出版集团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2005年版)记载:“半夏四川产量较大,仪陇为半夏的最佳适宜区,所产半夏质量较优,并以其色白、质坚、粉性足,颗粒饱满、大小均匀、无泡壳,圆球形等显著特点而享誉国内外”。 仪陇半夏产业近代发展迅速,已成为当地特色农业的支柱产业之一。建国初期,半夏曲由缪氏制作,国家订货。随后,缪氏后裔缪惠生献出秘方,半夏曲由阆中县制药厂生产。1952年至1985年,仪陇累计收购半夏59.6万公斤,平均每年收购1.7万公斤,远销香港、澳门、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随着人工栽培技术的发展,各地开始进行人工种植,为了区别不同产地的半夏,外地客商特称仪陇地区所产半夏为“仪陇半夏”,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形成了“仪陇半夏”这一自然品牌。 上世纪60年代前,仪陇半夏主要以野生为主,70年代起农民逐渐开始人工种植。改革开放以前,仪陇半夏一直延续传统的农家种植方式,由于缺乏科学的管理和规范化的加工技术,生产出的半夏品质不高,价格偏底,导致农民种植积极性不高,发展缓慢。进入90年代,随着国家中医药现代化的提出,仪陇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列为全国川半夏生产基地,仪陇县将半夏作为特色农业的支柱产业之一进行推广。1999年9月,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四川)基地办公室选送南充仪陇半夏参加在香港举办的全国优质中药材展销,受到中外客商好评。1999年12月在南充举办的“优质农产品博览会”上,仪陇半夏被评为“优质产品”。2001年仪陇县被四川省科学技术厅定为半夏药材种植科技示范区。 仪陇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仪陇半夏的发展,成立了领导小组,制定了优惠政策,在基地建设、技术推广、科研开发等方面投入300余万元,大力抓好仪陇半夏基地建设及销售拓展等相关工作。目前,仪陇半夏标准化、无公害种植新技术已在县内9个乡镇推广,以“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产业发展模式,带动农民增收。仪陇半夏可种植面积约30000亩,总产量约12000余吨,总产值可达21600万元。2011年种植面积2000余亩,总产量400余吨,按照2010年平均价格140元/公斤计算,总产值5000余万元,平均亩收入在20000元以上,为规模开发仪陇半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地域范围 仪陇半夏产于四川省南充市仪陇县,农产品地理标志地域保护范围包括仪陇县双胜镇、复兴镇、五福镇、赛金镇、凤仪乡等5个乡镇,87个行政村。地理坐标为东经106°21′-106°23′,北纬31°18′-31°25′之间,保护面积2000公顷,年产量1.2万吨。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外在感官特征:仪陇半夏块茎呈圆球形、饱满、无泡壳、大小均匀,直径1.0-1.5cm;表面浅黄色,顶端有凹陷的茎痕,周围密布针状麻点状根痕;下面钝圆,较光滑;质坚实,断面洁白,粉性足;气微,味辛辣、麻舌而刺喉。 (2)内在品质指标:仪陇半夏总灰分≤4.0%,浸出物≥13.0%,含有丰富的氨基酸。 (3)安全要求:仪陇半夏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的质量标准,按照GMP标准加工。 下一篇:芭蕉木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