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云南省 >>昭通 >> 鲁甸县 >> 桃源乡

桃源乡特产大全


特产 简介
龙头山清真寺

龙头山清真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鲁甸县桃源乡龙头山清真寺县城8公里,距乡政府1公里左右,坐落在桃源坝区,始建于公元1746年,是一座古老的清真寺,清真寺周围有土地面积20多亩,建筑占地面积2360平方米,清真寺主体建筑有大殿、唤醒楼、南北厢房、教学楼、厨房、水房等共几十间。清真寺所辖范围,居住着穆斯林500多户,共计2000多人口,每天都有许多穆斯林到清真寺做礼拜,主麻日参加礼拜的有几百人,逢一年一度的开斋节和古尔邦节高达700多人参加会礼。  地址:鲁甸县桃源乡      桃源乡  桃源回族乡位于鲁甸县的东部,东与昭阳区为邻,南与本县大水井乡相邻,西与文屏镇毗邻,北与茨院回族乡相接。全乡国土面积为82.99平方公里,距县城7.5公里,辖7个行政村、36个自然村、148个村民小组。乡内居住着回、汉、彝三种民族,其中:回族10032户44690人,占总人口的86.83%。全乡人口密度为620人/每平方公里;农业人口为50651人,占总人口的…… 详细++

鲁甸县文化广场

  鲁甸县文化广场  文化广场位于县城中心新老城区结合部。是一个起点高、规格高、反映时代特征的外向型建筑,集文化、体育、休闲、娱乐、会议、-等功能为一体。广场总面积近5万平方米,其中硬化面积近2万平方米,绿化面积近1.6万平方米,水体面积近7000平方米,建筑物占地6000平方米,与步行街、世纪大道、朱提古邑、仿古街连为一体。  广场内华灯辉煌,霓虹闪烁;音响悠扬,民歌高唱;示屏显像,新闻传播;喷泉梦幻,变化无穷;浮雕华表,联想无限。百花斗艳,绿草争芳;古树冠盖,青松苍绿;奇石异状,碧水长流。更有“奇峰瀑”一泄潭底,兴雾化雨;“听风亭”四角飞檐,风铃叮当;“观景河”锦鳞戏水,“养鸽房”白鸽翔天。回廊曲折,最宜休闲;凸桥飞架,适合观景。盈联赞美河山,铭文记录历史。体育锻炼,设施齐全,文艺展演,舞台宽敞。  雕塑逼真,寓意深刻。“三人组调”象征和谐,繁盛有望,“乌蒙儿女群雕”点出各族人民发奋图强,“十米巨鼎”显出政通人和,社会鼎盛,“环抱新世纪”意在鲁甸腾飞。  大千锦秀汇聚一园,乌蒙江南点睛于此。  “朱提古邑”的牌坊把你带进古邑的仿古街。“世纪大道”隔离带上巨大朱提银锭,记录着鲁甸曾经的辉煌。  整个文化广场以朱提文化为主题,多元文化为灵魂,构成了“文化昭通”一大特色景观。  地址:鲁甸县城中心新老城区结合部

牛栏江大峡谷

  牛栏江大峡谷  牛栏江是长江上游金沙江段的一大支流,发源于云南省昆明市嵩明县的嘉丽泽。牛栏江是一条跨越云贵两省的江流,在江底乡江底村一个名为“老熊洞”的地方进入鲁甸县境,从这里开始,她便多情地在鲁甸大地上从南到西径直往北环抱了101公里,自然地成为鲁甸同会泽县、巧家县的行政区划分界线。牛栏江峡高谷深,江流曲折,两岸沟壑纵横,峰岭绵延。平缓处,江滩宽阔,水流轻曼;陡峻处,江面狭窄,江水湍急;回旋处峰回路转,跌宕处狂舞高歌。江岸山岭平均高差近2000米,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立体气候十分明显。牛栏江峡谷有着十分奇特的地貌特征,沿岸的山岭分3个层次重叠,最下一层是陡峭的斜坡,中间一层是垂直的悬崖,最上一层又是倾斜的大山,于是两岸合在一起就将峡谷拼成了下部V型、中部方型、上部倒八字型的美妙曲线,这一奇观引起了专家学者们的高度重视,并有学者将牛栏江峡谷称作“最神奇的东方峡谷”。  环抱鲁甸的百里长峡中,像美丽珍珠般串织着6座梯级水电站,高峡平湖更增添了峡江的壮美,也为牛栏江百里峡谷风情带来了更多的诗情画意。

拖姑清真寺

拖姑清真寺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云南省五大古寺之一。在该地区被奉为祖寺。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云南省著名古寺。  根据寺内碑文记载,拖姑清真寺始建于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由清朝武官蔡家地马姓先祖马鳞灿公、马鳞炽公因战功而获得封地拖姑地区,故代头带头捐资建造该寺正殿,作为礼拜之所;公元1755年经住寺阿訇赛焕章牵头,到四川、贵州、陕西、宁夏及省内各地募捐,相继建起了唤醒楼、厢房。以后又几经修葺增建至现在规模。(另有传说为阮氏第四代先祖阮世美老仙巴巴创建)  主殿为全寺的主体建筑,高约13米、长约18米、宽约15米,由36根圆柱支撑。殿宇庄严雄伟、雕梁画栋,殿堂中央有一横匾,-“快乐天堂”,大厅内可容纳近三百人礼拜。殿中有两根大横梁分别仅由四条小薄方木支撑,其构筑之奇妙,技艺之精湛,令人赞叹不已。殿顶檐翘四角,气度不凡。  唤醒楼,即呼唤快来礼拜之意,是全寺最为奇妙、最引人注目的地方。一根根大圆木柱直立其中,挑起层层梁椽,乍一看去,恍如柱柱到顶,其实不然。内分五层,木柱层层递减。一、二层各二十八根,三、四各十根,到第五层只有六根了。这些圆柱和横梁交错连接,构成下矩形上六方形的骨架,支撑着主亭的三层筒瓦翘檐。令人叫绝的是,整座楼的建筑竟然没有用一根铁钉连接,充分体现了劳动者的聪明才智和高超的建筑技巧。  在唤醒楼二层背面,面对大殿一侧的檐下,悬挂着一块巨匾,上有“普慈万有”四个行草大字,系清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昭通府总兵世袭骑都尉冶大雄书赠。  寺内对联:“层图重辉华树赠益”,生动地概括了清真寺的实貌和建筑特色。  过唤醒楼,中间为一大院子,两旁为厢房。厢房现用作主寺阿匐、宗教管理委员会和教学用房。院子宽敞,约四百平方米,植有四株柏树,清绿葱茏,尚存一棵金桂树,中秋前后,花香飘溢,沁人心脾。  拖姑清真大寺独具一格的建筑,在昭通地区一百多座清真寺中首屈一指;就其历史久远,在云南省有“祖寺”之称。建筑技艺巧夺天工,无钉、无楔、无扣,结构科学合理,几经沧桑,数次地震,毫无倾斜崩塌,令人叹为观止。  桃源乡是回族自治乡,为云南省一个较大的回民聚居点。穿桃源街北行两公里,便到了拖姑村,村子依山傍水,背靠布满松林的青山,面临波光鳞鳞的水田,房屋错落有致,整个村子掩映在浓郁的白杨树林中,显得那么幽深、宁静。

太阳湖

  太阳湖  太阳湖位于县城南郊,东临巧威公路过境线,西接鸣楼自然村,占地面积320亩。园区整体布局主要由水体湖面、小岛屿、环湖公路和商业区四个部分组成。太阳湖呈蝴蝶型镶嵌于城郊平坝中央,水体面积为16万平方米,湖面水深2.2米。湖畔有岛屿3个,在岛上设置了八角亭及长廊等江南风格园林设施,拱型廊桥将孤岛与小岛连为一体,形成湖中有岛、小岛四面迎水的秀美景观。环湖路区域设置园林景观绿化带,在与世纪大道连接处设置喷泉和假山瀑布,将其建设成为景中有意、意中有景、杨柳青青、水气盈人、花香四溢的江南景象。太阳湖原义来自于乌蒙土著彝族部落对火的崇拜与太阳图腾,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特色。如今的太阳湖,“朝看日出红  暮映霞光透;月泻半池银  灯映一潭秋。”四时美景,争看不够,最是一个休闲游玩的好去处。  地址:鲁甸县城南郊

伊斯兰风情城

  伊斯兰风情城  伊斯兰风情城是结合当地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回族聚居条件建设起来的,占地334亩,其中水体面积100亩,中轴线长1000米,除了入口广场区外,还按南北空间系列分布着宗教文化展示区、演示区、水上游乐区和休闲购物区,“一轴五区”就是伊斯兰风情城的总体布局。伊斯兰教信奉真主,认主独一,反对偶像崇拜,禁止以物喻主。信教群众膜拜真主,每天从早到晚有5次虔诚礼拜的仪式,称作“礼五番”,到了周五,信教群众就近到清真寺聚众礼拜,称作“注姆尔”,俗称“主麻”。礼拜之前,每个人都必须沐浴干净,务必常带“大净”,勤洗“小净”,因而用于洗浴的茶壶也就成了信奉伊斯兰教的一种普通标识。  伊斯兰风情城是集民族文化、婚俗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为一体的、西南最具特色的民族旅游景点。

野石山遗址

野石山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野石山遗址位于昭通市鲁甸县文屏镇普芝噜村东北部,距鲁甸县城约4公里,GPS坐标N27°10′48″、E103°34′53″、H1925米。遗址所在区域位于昭鲁盆地南部边缘,依自然地势由西向东倾斜。早在1982年,鲁甸县文物部门根据当地村民在种地时发现大量陶片等物这一情况,便对野石山遗址进行了调查工作,并初步确定该遗址是一处规模较大、内涵丰富的村落遗址。2002年4月5日至6月5日,由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昭通市文物管理所、鲁甸县文物管理所组成联合考古队,对野石山遗址进行了为期2个月的考古发掘工作。发掘面积425平方米,发掘出窑址1座,灰坑2处,柱洞20个,出土铜器、骨器、陶器、石器、铁器等器物共计369件。据此次发掘结果可初步判断,野石山遗址属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范围广泛,文化层厚约1.3米~1.7米。至2006年,因普芝噜村新农村建设工程的实施,野石山遗址遭到破坏,遗址的保护勘探工作变得更加刻不容缓。  2010年3月1日,陕西龙腾勘探有限公司派出由9人组成的野石山考古勘探工作队进驻鲁甸,开始对野石山遗址进行详细的考古勘探工作。根据野石山的自然地貌,地层堆积大致可分为西部、中部、东部三个区域。勘探工作于2010年3月1日开始,3月28日野外工作全部结束,4月1日正式转入室内报告编写和图纸制作阶段。此次勘探工作覆盖面积54000平方米,共发现各类型遗迹现象84处。其中房址35座,灰坑21处,灰土范围11处,灰沟3处,枯井1眼,墓葬1座,活土坑12处。  勘探结果表明,在野石山分布着大面积的古文化遗存,文化堆积较厚,内涵丰富、规律明确、结构清晰、整体保存较好。勘探发现的大面积灰土分布范围相对集中,堆积较厚,遗存丰富,内含大量的草木灰和陶片。勘探工作发现的房址,均为半地穴式结构,分布密集、规律明显。勘探所发现的各类遗迹现象,为这一区域的文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和依据,同时对研究云南东北部和贵州西北部历史文明的进程、发展、演变和流向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砚池山水库

  砚池山水库距鲁甸县城南2公里,距昭通市29公里,水域面积1250亩,常年蓄水500万方,水质好、无污染,有两条公路通向库区,是游泳、水上娱乐、垂钓的好场所,常年游客不断,具有很好的开发价值。目前这里已初步形成了集度假、休闲、娱乐的综合旅游场所于一体的旅游区,修建了休息台、凉棚等设施,建成了能容纳300人的集餐厅、住宿、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大楼,并有各类游艇30余艘。

崇文阁

崇文阁为文化旅游景点。  崇文阁  崇文阁位于县城南郊,建于2005年6月,占地面积35亩,主要建筑由崇文石阶、崇文牌坊、泮池、状元桥、儒园、先师殿、中和堂、学问堂、明伦堂、邑文堂、砚池斋、墨客轩、尊师坊、观景台组成。这里地势高昂,平坝中突起一峦,蜿如卧龙,得名“卧龙山”,崇文阁正居龙头。龙头奋起、人文荟萃、雅化一方壮土,促进一方文明。  地址:鲁甸县城南郊

昭通土豆

  昭通洋芋(土豆)          “吃洋芋长子弟”(子弟意指英俊、漂亮)是云南人的一句口头禅。洋芋以昭通的最为有名,而且吃法甚多、做法易学,常见做法有吹灰点心、炸洋芋片、煎洋芋饼、干焙洋芋丝、炒洋芋丝、红烧洋芋、老奶洋芋、凉拌洋芋、酸菜洋芋汤、洋芋焖饭、洋芋圆子……等等。

鲁甸青花椒

  鲁甸花椒,青椒是金江花椒系列的优良品种之一,盛产于我县的梭山、乐红、龙头山等乡镇,其经济用途广泛:可作食品香料和香精原料;并有温中散寒、行气止痛的药用功效。花椒具有浓郁的麻香味,有“调味品之王”的美誉,是我国人民普遍食作的调味佳品。   采用作纯天然制作的青椒,是高营养无污染的绿色调味品和保健品,年产量50—100吨。   鲁甸青花椒具有“调味品之王”的美誉。有着丰富的麻味素、碳水化合物、维生素C、铁、锌、硒等微量元素。鲁甸青花椒,人工采收,自然晾晒,色泽鲜绿、麻味纯正,香味持久。   鲁甸栽培青花椒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全国青花椒最佳生长区和重点产区之一。2006年以来,鲁甸县把花椒作为支柱产业来扶持发展,新增花椒种植面积16.68万亩。目前,全县花椒种植面积已达21.1万亩,其中投产12.4万亩,主要分布在梭山、江底、火德红、小寨、龙头山、乐红等乡镇,花椒种植农户近5万户,椒农约20万人。2010年,全县花椒产量已达1500万公斤,产值7.5亿元。   鲁甸具有独特的“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气候条件,鲁甸花椒生长在空气清新、无污染的自然环境,青花椒颗粒硕大,麻味纯正、浓郁,富含维生素、镁、铁、锌等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和多种不饱和脂肪酸,品质居各类花椒之首。   鲁甸还成立了1个县级花椒商会,4个乡镇级花椒专业协会,10个村级花椒专业协会,使鲁甸花椒产业走上了行业化、规范化发展的轨道。鑫辉农特产品开发有限公司、大成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等农产品开发企业已成功迈上了“公司+协会+基地+农户”的发展路子,相继开发出花椒油、花椒籽油、保鲜花椒、花椒礼品和花椒精等数十个品种。鲁甸青花椒产品远销四川、重庆、上海、河北、江苏等地,目前已在贵州、湖南、湖北、广西、广东、山东等省建立起营销网络。   

鲁甸大麻核桃

  鲁甸核桃以壳薄个大、肉质饱满而著称,是全国主产县之一,年产量超过百万公斤。   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土壤气候特征,核桃仁果仁饱满、香味可口、皮薄肉厚、营养丰富、油脂含量高、发热量高等特点。富含蛋白质12-27%,还含有核黄素、胡萝卜素、尼克酸和磷、铁、钙、镁、锰等多种矿物质。经加工脱壳的核桃仁成蝴蝶状,整体结构好,色泽鲜艳,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小寨樱桃

  小寨樱桃是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小寨乡的特产。鲁甸小寨樱桃,种植历史达300多年,花白色带红晕,果实味道甜中有酸,酸里又透着甜,果汁丰富,美味爽口,堪称果中极品。   距离鲁甸县城13公里的小寨乡,地形狭长呈南北走向,东西宽约15公里,南北长30公里。地势东北高西南低,从山地到河谷。小寨的海拔从最高的2676米降低到1520米,年平均气温14.7摄氏度,无霜期长达298天,正常年份降雨750毫米。小寨属温旱河谷区,光照充足,气候温暖,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条件,适合于发展反季蔬菜及一些水果品种。   小寨乡是远近闻名的樱桃之乡,这里的村民最爱说的一段顺口溜是:“一路樱桃一路人,小桥流水两岸青,鲜菜美果任你挑,庭园美味由你选,品了一样乐一样,车水马龙繁村庄,农民钱儿兜里装。”   形美味佳的鲁甸小寨樱桃,不仅果型受看,果味耐品,而且营养十分丰富。经科学分析,樱桃中含有枸橼酸、酒石酸、碳水化合物、蛋白质以及钙、磷、铁和维生素A、B、C等多种成分,特别是铁的含量,在水果中居第一位,比梨、苹果、柑桔三大水果要高20----30倍。小寨樱桃畅销昭通、昆明、四川等地。每年4月中旬到5月,小寨乡的河谷两岸到处是红彤彤的樱桃,游人不但可以在远处一饱眼福,还可走进樱桃园中一饱口福。   

桃源牛干巴

  桃源牛干巴是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桃源回族乡的特产。桃源乡牛干巴,纯民间工艺制作,肉质细嫩,容易切片,食用时煎煮均可,尤以香油煎吃为妙。   昭通穆斯林群众素有饲养菜牛腌制清真牛干巴的传统手工艺,由于牛干巴味道鲜美可口,易保存携带,食用方便,因而,颇爱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昭通市鲁甸县桃源回族乡牛干巴,纯民间工艺制作,肉质细嫩,容易切片,食用时煎煮均可,尤以香油煎吃为妙。煎干巴片味香醇酥脆,油而不腻,实为酒席上的佳肴。每年秋冬时节大量上市,香味令人垂涎欲滴,食之三日不知他味,远近闻名。   养生提示:回族群众以嫩草催膘,同时根据牛的牙口和体质,适当采用中草药进行打痨除疾,以健脾胃,增强食欲。   

砚池山苹果

  砚池山苹果是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文屏镇砚池山村的特产。砚池山苹果早已是鲁甸一个响亮的品牌,它以上市早、色泽好、水分足、果质爽脆可口而深受大家的青睐。   砚池山位于鲁甸县城南2.5公里处,平均海拔1800米左右,一直以出产优质苹果闻名遐迩。砚池山苹果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开始大面积种植苹果,当时的品种以绿皮金帅为主。到了上世纪末,市场需求转向甜味好、水分重的香脆型苹果,于是果农们慢慢跟上了市场步伐,逐渐毁掉老化果林,引种、秦冠等优质果树,并且引入科技手段,将苹果种植作为一项富民产业来发展。在农技部门的艰苦努力下,砚池山苹果再度以个大、果圆、吃味纯正赢得市场青睐,成了农民增收的重要经济支柱之一。   

棒棒鱼

  棒棒鱼又称墨鱼、东坡鱼。在昭通地区金沙江、大关河和白水江流域广泛分布。白水江是棒棒鱼繁殖最多、产量最大的地方。镇雄县罗坎和彝良县洛旺的白水江河段中一处叫"石龙过江"的地方,两岸青山,竹树蓊蔚,滔滔河水从铺满苍苔的乱石中流过,显得特别清澈,是棒棒鱼理想的栖息环境。每年春季农历二月十七、十八、十九日,成千上万的棒棒鱼都来这里"摆子",已成规律。   白水江中的这种棒棒鱼活动的自然现象,不仅显示出棒棒鱼繁殖能力的旺盛,并且形成了这一带独特的一种自然景观。   棒棒鱼略呈圆筒形,头宽而平扁,口大、下位吻皮边缘裂成流苏状,下唇形成宽大的椭圆形吸盘,中央为肉质垫,周缘游离,其上有乳突,无须。背鳍无硬刺,外缘凹形。偶鳍呈水平位置。为底栖鱼类,以吸盘吸附水底石块上,食附生于石块的藻类和植物碎屑等。常见体长200--300毫米,最大可长到700毫米左右,肉厚而鲜嫩,富含脂肪,是昭通地区重要的经济鱼类之一。   

三川半青花椒

  三川半青花椒产出云南鲁旬境内梭山、龙头山镇牛栏江河谷地带。产地全年干热、阳光充足,是青花椒生长最适宜的地区之一,故品质极佳,本品精选梭山、龙头山青椒基地,经阳光干晒、人工筛选而成。   《本草纲目》记载:花椒坚齿、乌发、明目,久服好气色、耐老、增年、健神。酥麻之味,荡气回肠。   

乐红板栗

  乐红板栗是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乐红乡的特产。乐红板栗以其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走向市场,深受广大消费者的亲睐。   乐红乡位于鲁甸县境西部,全乡国土面积127.18平方公里,海拔2312米,年平均气温12℃年降水量900毫米,乐红乡盛产板栗,各种栗树都结出可食用的坚果,单叶,椭圆或长椭圆状,10-30厘米长,4-10厘米宽,边缘有刺毛状齿。雌雄同株,雄花为直立柔荑花序,雌花单独或数朵生于总苞内。坚果包藏在密生尖刺地总苞内,总苞直径为5-11厘米,一个总苞内有1-7个坚果。花期5~6月;果熟期9~10月。   

桃源乡下属行政规划区域特产


地区 特产

桃源乡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