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产 | 简介 |
---|---|
拜佛伍家沟 | 拜佛伍家沟 伍家沟自然村隶属于巧家县白鹤滩镇复兴行政村,属于山区。 重游伍家沟,是带着伤痛完成的。顽固的关节炎一直困扰着,对于爱好旅游的我无异于鸟的翅膀受伤无法高翔。也许是有缘,幸运的是去的时候快到谷底的寺庙才觉出剧烈的疼痛。大概成佛的老禅师们知道我的诚心,冥冥中推迟了我的病痛发作的时间吧。 说是重游,是因为2000年10月和友人第一次去,在悬崖绝壁间穿行了两天,经受了多次惊险的考验和刺激,在乡村教师郎老师家住了一夜。享受到原生态的自然美景的同时,也感受到山里人人性的纯善、纯美。回来写了数篇文章,其中一篇还获过该年度《作文》杂志社举办的中学师生作文大赛教师组一等奖。文章在杂志上出来,我中学时的恩师秦先生批评我,说是我美化了山里人的生活,漠视他们的苦痛。其实,秦先生也应该原谅我,长期囿于书斋之人很难分出四季,很难理解乡民的艰辛的。 去伍家沟,除了风景好,人情美,还因为那里有座颇富传奇色彩的寺庙。我们去的时候,一路跟当地百姓打着招呼,他们的真诚和善良深深地打动我们,每到一处,他们都就如叫自己的亲戚朋友一样招呼我们:回家来烧水喝。来,吃把花生......从他们的脸上,看不到半点虚伪和狡诈。他们的生存是艰辛的,坡地陡峭,耕种收获都靠人工,交通闭塞,孩子们读书要到很远的地方......但他们真如古先民一样“凿井而饮,耕田而食”“箪瓢屡空,宴如也”。是什么原因导致穷山恶水和人性之美形成如此巨大的反差呢?来到寺庙后,我们似乎从这里找到了答案。 伍家沟寺庙建庙数百年了。第一代住持徐禅师是挑担做生意的,庙内尚有他的碑石,沧桑斑驳,颇费心机方考证清楚。据嘉庆二十一年生员杨捷春所撰碑文,说他是黔地人,“幼习儒书,未入释教,不知菩提之路”“往来红尘之地,亦只劳碌市中第。其性仁慈,其心忠厚。悯人之难,济人之急。不爱生产而轻财好施”,后来到云南,“担荷为生,不求大利”,来往于乐马厂(今鲁甸境内)和鲁木得米粮坝(今巧家县城附近)之间,“逾越险阻,跋涉崎岖,历观音阁下,见有茅庵小屋,并无僧人住持,已有修持之意”,“忽于乙酉之岁,菩萨显化,指示迷念,遂梦慈尊垂词曰:‘尔佛氏子也,何流落红尘,不思觉悟?如果能去下身,带发修行,不难心结善果,同登莲座。’”“于是法师觉忖,情形在目,遂如意修行,涤洗俗情,一心皈依。及至厂地,自去-于马。四方大众并厂主头人,香花恭果送至观音阁下。师即苦行修造前遭回禄,后錾石为堂,致令佛像更新,殿宇辉煌,大振宗风”。这样看来,徐禅师之前早有观音阁,只是后来的规模更大,香火更盛罢了。 这座寺庙完全从万丈绝壁的半中腰一凿凿錾出来,外面绝壁上凿孔穿上撑木,寺庙有一半悬在半空,很是惊险。不知,当初徐禅师是怎么修建的。可惜,到了第二代朱禅师的时候,这座徐禅师一锤一錾倾尽心血而造的庙宇毁于兵燹。据说,朱禅师曾是太平军的将领,参加过杀杨秀清一家,后随石达开经云南逃往四川路过此地,遂有出世之念,就在此修持,清兵也被引来,纵火焚烧了这座“空中楼阁”。 朱禅师是最富传奇色彩的住持。今天伍家沟的百姓尊其为“朱老师”,亲切自然。据说他是“朱家坪子”的,再追问,百姓也无法说清。他在这里出家后,潜心修持,终成正果。他当年参禅的石室犹在,只是人去室空,沧桑的石壁面对来往的信众依旧沉默。据当地百姓说,朱老禅师成正果后,灵魂欲去峨眉山,遂嘱咐弟子们,如果七天后他的肉身没有醒来,可将其火化。可是,贪婪黑心的弟子们为了争夺钱物,等了三天就自行把老禅师的肉身火化了。七天满了,老禅师的灵魂回来了,但找不到自己的肉身,可怜的禅师在庙前的峡谷里、绝壁上绝望地怒吼了三天三夜,在峭壁上留下两列指书大字凄然离去。老禅师最终没有躲过丑恶人性制造的劫难。如今,峭壁上的字还依稀可辨,其中一列是:“众善奉行,诸恶莫作,南无阿弥陀佛。”另一列看不清楚,住持说的,没记住。 今天,我们见到的庙宇已残败破落,庙里仅一添灯油、陪伴历代禅师灵柩的年轻人。他今年32岁,四川会东大崇人,20岁在这里出家。算来,他是第十二代住持。也不好打听正值人生大好年华的他为何弃绝俗念,来到这僻远的峡谷里每日和青灯黄卷为伴。不过,没有特殊的因缘,普通人是难以做到的。我们去的时候,这位年轻的住持正帮数里外的乡亲们挖红苕,他本人也种了不少坡地,正是靠换工来维持寺庙的运转。他放下手中的活,带领我们沿着崎岖的山路盘旋而下来到庙里,燃灯焚香,替我们向列位先师说明来意。庙小,陈设简陋,菩萨也不多,而且造型也不精致,但庙内总弥漫一股神秘、庄严的佛门气息,这是其他地方很难感受到的。也曾到过峨眉山等佛教圣地,但总体感觉是佛门不再清净,物欲横流,商潮滚滚,寺院似乎成了地道的商业场所。网络上见到的少林寺住持释永信更像一富豪,香车宝马,前呼后拥,带着弟子们走南闯北,甚至越洋过海,赚大把的钱,吃得脑满肠肥。更多的小庙热衷于收功德钱,给人的感觉是似乎钱捐得越多,菩萨保佑的力度越大。其实,他们忘了,在菩萨那里一切众生都是慈悲的对象。有人问我,哪里的寺庙还清净,我说有,大悲寺,在辽宁。大悲寺的住持穿百衲衣,外出化缘,随缘随分,天黑就露宿。他们的庙宇靠自己建设,俭朴,但庄严肃穆。最让我感动的是大悲寺住持的眼神,既慈且悲,是阅尽苦难和沧桑之后的平静,是南海岸边一抹温馨的阳光,是抚平众生伤痛的药方。大悲寺太远,但那里的佛光穿过广袤的大地射进我的心中,我的内心欢喜而澄明。 如果还有人问我,哪里的寺庙清净,我要告诉他,除了大悲寺,就是小小的伍家沟寺庙。 拜了佛,住持打开石阁上尘封已久的门,特别被允许瞻仰了七位先师的灵柩。我们告别了住持和寺庙,带着伤痛爬了数小时山赶到公路,驱车到家已是夜半时分。 |
巧家药山 | 巧家药山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巧家县药山 【概况】 药山位于巧家县境内。临近巧家县药山镇,金沙江和牛栏江环山而过。药山山体面积220平方公里,主峰金顶山海拔4042米,雄踞于昭通群峰之上。 【形成】 由于受北—东向构成控制发育成型,药山走向近于北—东。西坡地势陡峭,悬崖绝壁从两江汇流的谷地中凌宵而起,柱地擎天,高不可攀。南坡地势较为平缓,药山自然保护区的主要林区,诡异瑰丽的高山岩溶景观都集中在这一片。 【动植物资源】 药山被以乌蒙冷杉为主的针页林和以高山栎为主的常绿阔叶林构成的原始森林覆盖。天然林的葱郁,为野生药材、珍稀植物生长和野生动物生息繁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药山本因出厂各种药材而得名,著名的野生药材有柴胡、党参、贝母、天麻、虫草、黄芪、草乌、防风、龙胆草、仙茅参、刺参、黄连等药,在中药市场素享盛名;野生动物如虎、豹、熊、豺、牛羚、野猪、金猫等,出没林莽杂丛间;而大面积的珙桐群落,更是国内外罕见的奇观。 【发展】 2005年8月9日,药山经国务院批准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登昭通巧家药山,仿佛在时光的流动中走过了亚热带、温带、寒温带;在一日之行里经历了春之温煦,夏之火热,秋风之苍凉,冬雪之圣洁。各种各样珍贵的药材和野生动物在此繁衍生息,而大面积的珙桐群落,是国内外罕见的奇观。 昭通药山(本名药山,但区别于辽宁药山)位于巧家县境内。金沙江和牛栏江环山而过。药山山体面积220平方公里,主峰金顶山海拔4042米,雄踞于昭通群峰之上。由于受北-东向构成控制发育成型,药山走向近于北-东。西坡地势陡峭,悬崖绝壁从两江汇流的谷地中凌宵而起,柱地擎天,高不可攀。南坡地势较为平缓,药山自然保护区的主要林区,诡异瑰丽的高山岩溶景观都集中在这一片。 药山被以乌蒙冷杉为主的针页林和以高山栎为主的常绿阔叶林构成的原始森林覆盖。天然林的葱郁,为野生药材、珍稀植物生长和野生动物生息繁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药山本因出厂各种药材而得名,著名的野生药材有柴胡、党参、贝母、天麻、虫草、黄芪、草乌、防风、龙胆草、仙茅参、刺参、黄连等药,在中药市场素享盛名;野生动物如虎、豹、熊、豺、牛羚、野猪、金猫等,出没林莽杂丛间。 穿越天然林区,攀登至海拔3000米以上地带,以森林为魂魄的药山所展现出的又别是一番景象:100多个泉点清流不竭,或流而成溪,或泻而成瀑,或积而成潭,百态千姿,各尽其妙。山中有被称作“大龙潭”、“小龙潭”的两个冰川湖。大龙潭面积20000多平方米,水深达30余米。潭水清澈明净,潭底潜流如注,水波不兴,水流有声。从大龙潭向南行约3公里便是小龙潭。小龙潭面积约14000平方米,水深5-6米,被两壁排列成梯形的悬崖左右围护,悬崖上古柏森森,俯临水面。主峰金顶山北,终年积雪,冰挂垂枝,银装素裹。巧家药山 巧家县药山 |
堂狼山文化广场 | 堂狼山文化广场 堂琅文化广场位于县城西侧,东连丝厂住宅小区,南邻县城办公区,西接花园小区,北邻青年路,交通便利,环境优雅。广场由主入口、主广场、绿化园林、堂琅八景、次入口五部分组成。建设内容包括图腾柱、六洗同源、金沙汲水、青铜余辉、百米艺术长廊、两江一山、彩色音乐喷泉、堂琅文化序、堂琅奇石馆、绿化区域、长廊和花架。 六根图腾柱:表达了发生在古堂琅山(今大药山)彝族“六祖分支”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追怀,图腾柱上的浮雕图案是堂琅文化的代表符号,以此来进一步突出堂琅文化的主题。 六洗同源:铜洗是堂琅古县铸造最多的青铜器,成为堂琅青铜文化的重要载体。“六洗同源”表达的堂琅古县存废六百年的意境。金沙汲水:金沙江是流经巧家的一条主要河流。“金沙汲水”表达了金沙江泽润巧家、浇灌巧家。青铜余辉:造型如天穹地幔,虹彩云衢,以剖面的形式表现了巧家出土的青铜器,以堂琅文化符号作衬托,正面镌刻著名作家贾平凹题署的“堂琅文化广场”几个大字。百米艺术长廊:长廊艺术再现了古今堂琅的重大历史事件和深刻的文化意蕴。 百米艺术长廊从左至右分为六祖分支、青铜文化、五月渡泸、疏浚金沙、天国悲歌、红军长征过巧家、展望未来等七个板块。两江一山:巧家的整个地形地貌由北部的金沙江,中部的昭通最高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海拔4041米的大药山,东南部的牛栏江构成的“两江一山”独特景观。彩色音乐喷泉:直径35米,961平方米,以《巧家美》、《我们的巧家》等20首歌曲编程形成音乐喷泉,集观赏、娱乐为一体,烘托了广场气氛,为堂琅文化广场炎热的夏季带来了一丝清凉。堂琅文化序:由著名文化学者邹长铭撰稿,云南著名书法家赵浩如书写,记述了堂琅文化的源流、文化丛络、表现特征和影响。 堂琅奇石馆:馆名由云南著名书法家赵浩如题写。巧家奇石有独特的图案、丰富的自然地理信息和文化内涵,极高的观赏收藏价值,在海内外有很高的知名度。堂琅奇石馆集中陈列展示了巧家的奇石精品,弘扬天人归宗、自然一体的奇石文化。绿化区域:分布了堂琅神韵、绿荫休闲、日月同辉、魁阁望月、硕果累累、翠竹婆娑、饮水思源等七个小品供市民休闲品味。 长廊和花架:在广场东面最高处布置了长廊、花架、亭台供人们休闲、观景。创造了在休闲中重温历史,在休闲中品味文化、休闲中回归自然,在休闲中放飞希望,在休闲中增强巧家荣誉感的意境,塑造了解巧家的历史,宣传巧家的人文资源,熟知巧家县情,建设家乡的新型巧家人。 |
蒙姑之树 | 蒙姑之树 天下哪里没有树?看树何别到蒙姑呢?如果是仅此一般的话,我也就没有必要请你到蒙姑看树了。 蒙姑乡是巧家县的南大门,地处东川的小江和金沙江交汇处的金沙江大峡谷。 走进蒙姑,第一眼令人特别的就是蒙姑的树。每一个到了蒙姑的人,见了蒙姑的树,都不得不惊叹蒙姑的树好大哟!最大最大的当数那些古容树。蒙姑乡政府内和蒙姑中学内的几株古榕树五,六个人合围也许抱不下。冠覆都在百余平方米以上,遮天蔽日,荫翳一片。其它的无论是攀枝花树、红椿树、凤凰树无不高大得领人惊叹。无论是那一株大多在三、四人合围那么粗。于是让人只得赞叹蒙姑的树好大气呀! 蒙姑的树高大而有个性。在蒙姑无论是同类的树或不同类的树,绝对找不到完全一模一样的两株树。每一株树都像一个非常会梳妆打扮的女人,总在自己的外观上展示自己的个性。就拿榕树来说吧!树杆也是凹凸不一,有的圆洞交错,有的凹似小舟,有的恰似滚动的山梁。根有的似垂瀑,有的似盘龙,有的如虬错。要说那攀枝花树,奇就奇在树根处长些瘤瘩、包块根,有的似开瓣的莲花,有的似供人坐的草敦,有的似拱伏的豪猪,总是令人惊奇。再说那高大的凤凰树吧,那些低矮的凤凰树,刚开花,火花一片,总似熊熊燃烧的火焰,耀人眼、灼人心,给人一种火烧火燎的感觉。而在蒙姑置身那高大的凤凰树下,总认为太阳就在头上燃烧,却又感觉不到的火的炙热,却凉爽宜人,给人一种似火不烤人的感觉。 看了蒙姑的树,你就会看到历史的深处:沧桑岁月走过的痕迹,每一棵树上似乎都铭记着蒙姑的昨天。每一棵树都不仅让你看到了今天的枝繁叶茂,更让你看到岁月中成长的伤痛。每一棵树的一节根,一枝丫,一层皮都是岁月走过蒙姑留下的迹印。 蒙姑古镇曾因铜闻名遐迩,蒙姑也就有了一层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蒙姑的树也就在默默地向世人诉说着蒙姑人的胸襟。这些树假如不是生长在蒙姑,早就成了樵夫的担头,愚夫刀下的野鬼,又何以长成如今的参天大树?这树既成了一方的风景,也成了一方人的人文精神:蒙姑人爱树,蒙姑的树荫庇着蒙姑人民! |
小东门新石器晚期墓葬 | 小东门新石器晚期墓葬为文化旅游景点。 位于巧家县城中心小东门。晚清迄至民国,此地均为衙署所在。1950年后为县委、县人民政府后院范围。由于地面被建筑物覆盖,从未进行过有计划的勘察、发掘,墓葬面积不详。历年基建,时有器物出土。1984年县科委建房,发现墓葬6座,采集到出土器物3件。陶器质地为夹沙灰陶,平底鼓腹侈口罐。底部有叶脉纹、肩部及口沿为平行划纹。1990年,县人民政府建盖职工宿舍,再次发现石板墓葬,报经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择成昭通地区文物管理所和县文物管理所作抢救性发掘。历时27天,发掘面积400平方米,清理墓葬19座,出土陶器、石器、骨器、贝类器物50余件。石棺由自然砂石块镶嵌而成,死者头部一律向南。随葬物已清理已清理、登记,有待鉴定。石板墓葬初步断代为新石器晚期。 |
堂狼山 | 堂狼山,也称堂琅山,彝语又称妥鲁山、罗尼山、罗尼白、螳螂白子等。是今巧家包谷垴乡、老店镇、马树镇、炉房乡等乡镇一带横贯巧家之山。也是彝族的发祥地,天下彝族都认为他们是彝族再生始祖笃慕及其六子武、乍、糯、恒、布、默的后代,彝族典籍记载彝族六祖在罗尼山分支。 东晋永和三年(公元347年)常璩所著《华阳国志》记载:“堂螂县,因山得名也,出银、铅、白铜、杂药。有堂螂附子。”刘琳注:“‘堂螂县’的‘螂’又写作狼、螂、琅(汉洗作狼),盖其地多堂螂,故以为名。” 《续汉志》:“(朱提)县西南二里有堂狼山,多毒草,盛夏之月,飞鸟过之不能得去。”郦道元《水经注·若水》载:“(朱提)县有大渊池水,名千顷池。西南二里有堂狼山,多毒草,盛夏之月飞鸟过之不能去。” 《水经注·若水》又说:“朱提郡西南二百里,得所绾堂琅县。” 《清史稿·地理志·东川府》:“东川府……巧家厅(今巧家县。要。府北二百四十里,雍正四年,置会泽县,始此。六年移县附郭。嘉庆十六年,析会泽县地置。东:堂琅山。《水经注》所谓‘羊肠绳曲,八十余里’,即此。……” 《新纂云南通志》说:“堂琅山在巧家东米粮坝……延袤百余里。”今巧家县城金沙江沿岸一带,自古即俗称米粮坝。而“延袤百余里”,且相对于金沙江沿岸县城一带的米粮坝的“巧家东米粮坝”,应在今巧家老店镇一带。 《民国巧家县志稿·舆地·山脉》载:“堂狼山,属五区二甲天生桥。”民国时期巧家五区二甲天生桥即今包谷垴、老店一带。 《云南省历史地名考索》认定古堂琅县治所在今巧家老店子。 《巧家县地名志》在“老店子”条简注为“汉堂狼县地”。 康熙《大定府志》记载堂狼山即罗尼山,是彝族再生始祖笃慕的居住地。康熙《大定府志》载:“有祝明(笃慕)者,居堂狼山中,以伐木为业,久之,木拔道通,渐成聚落,号其地为罗邑,又号其山为罗邑山;夷人谓邑为业,谓山为白,故称为罗业白。” 彝文典籍《六祖分支》记载,彝族再生始祖笃慕居罗尼山,彝族六祖于罗尼山分支。 贵州彝文《指路经》说:“祖母住靡莫,父往堂琅地,孙往夜郎国,撑天地建国家,多同管理诸小国。” 四川凉山彝族《指路经》载:“去兮去兮,欲行路边站。堂狼山之旁,除秽摇神扇,倘若不摇扇,难把秽来除;人逝名犹在,倘若名不在,难把路来指……”因四川彝族不清楚堂狼山之所在,在其注释中说:“堂狼山:虚化的地名,传说为古代彝族先民活动的中心。” 陈本明、傅永祥先生在《彝族史探》中明确指出:“洛尼山(洛宜山、罗业白、洛宜白)即汉代的堂狼山。”“足见堂狼山,也即是洛宜山(洛尼山、洛尼白、罗业白)在昭通地区巧家县境内。” 范文钟先生在《昭通历史文化论述》中说,彝族六祖分支的事件“就发生在堂狼山(今巧家县境域仍存此称谓)”。 中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名大词典》,对堂狼山的地理位置作了认定,“堂狼山在巧家县东部”。 谭其骧先生主编、尤中先生绘制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将历代堂琅县治所明确标示在今巧家县老店镇。 《新纂云南通志》地图明确地将堂狼山的位置标为横贯巧家境内始于牛栏江边老店镇迄于炉房乡的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 巧家堂琅文化研究课题组研究认定:堂狼山为横贯巧家境内始于牛栏江边老店镇迄于炉房乡的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古堂琅县治所在今老店镇。 古彝文印章“堂狼(螳螂)山里手辖印”“堂狼(螳螂)山里木手印是”:现出土的二枚古彝文印章,直译即“堂狼(螳螂)山里手辖印”“堂狼(螳螂)山里木手印是”。“堂狼(螳螂)山里手辖印”汉语的意思即“统管堂琅印”;“堂狼(螳螂)山里木手印是”相当于军事上的虎符。这充分说明“螳螂山”之名应系彝语地名;远在秦代中央王朝在这里设吏置县以前,这里就生活着一个以“堂狼(螳螂)山里手辖印”为权力象征的强大的“堂狼山部族”彝族。而铜质印章所用的铜也再次说明堂狼山的铜在斯时已得到了开采。 堂狼铜洗:现在全国各地出土的有铭文的数十个堂狼铜洗,除个别外其铭文文字均含“堂狼”地名。说明:一、东汉时期的堂琅县的规范书写系“堂狼县”;二、堂狼洗在堂狼县的堂狼山中铸造,堂狼山的规范书写为“堂狼山”;三、确证堂狼洗在遍布银铅铜矿硐的巧家县境内堂狼山铸造,典籍中盛产银铅铜的堂狼山即巧家县境内的堂狼山。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包谷酒 | 包谷酒 包谷垴乡包谷酒是巧家酒品中有名的老字号,到包谷垴乡的客人,一下车到路边食店均可饮上几口,就是邻县的鲁甸、会泽都能品尝到包谷酒,到县城,专营包谷酒的店主高高悬挂的三角旗,醒目的“包谷垴乡包谷酒”格外显眼,饮酒者大有挤破店门之势。 包谷垴酒源于清朝中期,包谷垴乡燕麦沟村小酒坊社,初为一外籍私人酿制,自制自饮,原料取自于当地盛产的小黄包谷,取山泉配制而成,其酿制过程较单一。在清朝乾隆年间,鲁甸县开办的“罗马银矿厂”正处鼎盛时期,银矿远运昆明,当时的交通条件极其落后,全靠人背马驮,运输要途经此地,每天数以百计的运工均到此一歇,运工因劳累而四处寻酒喝,该户见酿酒有利可获,便扩大规模,转为销售,其村民见酿酒获利颇丰,便仿效自制酒坊酿酒,规模不断扩大,工艺不断得到改进,因运工在痛饮之后,均要买一些上路,用酒量特大,凡酿酒者均获利,该地农户视酿酒为专业,由于这里酒坊酿制的酒以口味醇香,久饮不醉而名声四扬,该地也因酒而得名——小酒坊,沿用至今。 |
细褶子披毡 | 牋牋细褶子披毡是巧家县地方产品。它素以色泽洁白、曲雅古朴、结构紧凑、防雨保暖、经久耐用为特色而著名于昭通市农村。凡是在农村高寒山区长期工作的干部,都以买到巧家县制作的细褶子披毡为快。牋牋巧家细褶子披毡制作很有考究,首先要挑选绵羊的“六月毛”,经过洗涤、脱脂、弹毛、揉踩、提褶、嵌线等复杂工序加工而成。尤其是在揉踩,提褶及嵌线等几道工序中,毡匠必须要有娴熟的技巧,方能使所加工的披毡做到厚度匀称、褶子达到100~120条的要求。经过这样精加工的披毡,可以卷起来直立地上,尺寸适中,舒卷自如。( 昭通) 擀毡---是游牧民族的传统手工技艺。向达《蛮书校注》引宋人周云飞《岭外代答》说:"西南蛮地产绵羊,固宜多毡毳,自蛮王而下至小蛮,无一不披毡者"。徐嘉端在《大理古代文化史稿》中说:"披毡是牧羊人的遗俗"。其实,不仅"西南"也不仅是牧羊人对披毡情有独钟,全国各地各种毡制品不下数百种,兼有衣甲两用的披毡也达十数种。在众多披毡中,巧家细褶子披毡以选料精细、制作考究、造形古朴、结构紧凑而别具一格,历史上特称为"东要披毡"。明代,细稻子披毡是向朝廷贡赋的三项内容之一。 巧家细格子披毡长约2米,宽约1米,纵边的一边串以领绳,收缩领绳可以把披毡聚攒成六七十至一百一二十榴,卷裹成筒,坚挺如柱。披毡可披可盖,挡风御寒,遮阳避雨,四李皆宜。古代充作战士甲育,不碍乘骑,可抵御弓矢。1963年昭通出土的东晋霍彪招魂墓壁画中,墓主霍彪坐像两侧,部曲雁列,有头戴毡帽,身裹披毡,足登毡靴,手持梭标的武士,其着装的毡制品特别是披毡,与巧家细褶子披毡毫无二致。说明最迟不晚于距今1690多年前的东晋时期,这种披毡就已定型。 细褶子披毡产于巧家县属的马树、-铅厂、养麦地、崇溪等地处高寒山区的乡镇。毡工以养麦地、法拉、木瓦、半管等村寨最为有名。毡工既收原料代人加工,也应邀登门擀制,有的也自购羊毛加工成品出售。披毡质量既取决于羊毛质量,也受加工技术影响。羊毛以"六月毛"为最好,毛色光润多脂,擀成的披毡不透雨,可聚攒成100榴以上;其次为"九月毛",最差的是"三月毛"。擀毡全用手工,工序为:选毛分等,将分等后的羊毛洗涤、脱脂,用弦弓弹松;卷帘,即将弹松的羊毛平匀地铺在特制的竹帘上,卷成帘筒;用热水浸发;蹬踩竹帘筒,边蹬边泼水浇淋,去掉羊毛中的杂质,使之粘贴;提褶;嵌线。尤其是在蹬踩、提褶、嵌线几道工序中,毡工必须要有娴熟的技巧,才能使所加工的披毡厚度均匀,结构致密,褶子达到100-120褶的较高要求,尺寸适中,舒卷自如。"筋骨好"、"站得直"、"褶子细"、"收得拢",是细褶子披毡基本的质量要求。 自明洪武十七年(1384)定东川府岁输披毡八百领,历明、清两朝,细褶子披毡贡赋成为定例。在漫长的岁月中,金沙江沿岸地区,可以当衣服、当被盖、当座垫、当睡袋,一物多用、四季皆宜的细褶子披毡,是耕耘放牧者贴身、贴心的心爱之物。到山区农村工作的干部,也以拥有一床细稻子披毡为幸运。近年来,时尚变异,细褶子披毡已不复旧时光景。但只要有牧羊人在,谁敢说"牧羊人的遗俗"不会是永远的存在呢? |
巧家小碗红糖 | 巧家小碗红糖 巧家小碗红糖俗称“碗碗糖”,产于巧家县金沙江沿岸地区,选用当地优质甘蔗、以传统工艺加工制作,自晚清以降,在国内市场久享盛誉,尤为青、藏、川、滇等省藏区彝族同胞钟爱。在建国初的一次全国性会议上,西藏自治区代表曾当面向-总理请求,希望能保证巧家小碗红糖对西藏的供应。40年代国内出版的《中国上特产大全》、《云南特产风味指南》、《云南地方产品》、《昭通地区土特名产志》等书,均专列条目介绍。《中国土特产大全》记:红糖“以巧家小碗红糖和弥勒县竹园红糖质量最佳,色彩鲜,式样好、杂质少,驰名全省,井远销青海、西藏等地区。” 巧家小碗红糖作坊式生产,土法制作,匠人有专业分工,称谓。职司饶有情趣,整个工艺流程宛如一轴绵延久远的民俗风情画卷。 |
巧家虾米烧魔芋 | 巧家虾米烧魔芋是云南省昭通市巧家县的特色美食。巧家虾米烧魔芋味道鲜香,清淡爽口,可当主食来吃。 虾米烧魔芋的所需原料:魔芋约1斤(图上这么多就有一斤咯),切1厘米大小的丁(又软又滑,不太容易切哦,切小一点比较容易入味),先用水(最好用茶水)焯过,去掉那股子石灰水的味道,也增加茶香。捞出来,沥干水分。韭菜(粗壮些的)约15根,洗净后,切1厘米长的小段。姜1-2片,切丝。虾米1汤匙,洗一洗,加水泡透后沥干水份。杞子十颗左右,用水洗干净。 虾米烧魔芋的制作方法:烧锅下油,小火,加姜丝、虾米,爆香出味,转大火,加入可以淹过魔芋的鸡汤(没有就加清水和鸡精),适量的盐(虾米有少许咸味,要酌量,尝一下),倒入焯过水的魔芋,用中火煮开,小火焖约十分钟,等魔芋变浅色时,加入韭菜段,杞子、胡椒粉,韭菜煮熟,淋少许麻油即可。 |
昭通花椒 | 昭通花椒 花椒具有浓郁的麻香味,有“调味品之王”的美誉,其经济用途广泛:可作食品香料和香精原料,并有温中散寒、行气止痛的药用功效。由于昭通特有的士壤和地理气候特征,出产的花椒有品质好、麻味正、回味久等特点。 |
昭通山羊 | 【种质原产地】 云南昭通地区 【主产区与分布】 主要分布于昭通地区的巧家、彝良、鲁甸、大关、昭通、永善、镇雄等县 【形成历史】 丰富的草场资源,形成了这一肉皮兼用羊。 【种质来源】 地方 【种质经济类型】 肉用型、兼用型 【种质资源优缺点】 体型紧凑,体质结实,放牧性好,被毛品质佳。 |
地区 | 特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