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贵州省 >>黔东南州 >> 施秉县

施秉县特产大全


特产 简介
施秉头花蓼

  多年生匍匐草本。茎丛生,基部木质化,节部生根,节间比叶片短,多分枝,疏生腺毛或近无毛,一年生枝近直立,具纵棱,疏生腺毛,叶片卵形或椭圆形,先端尖,基部楔形,长1.5—3厘米,宽1—2.5厘米,全缘,边缘具腺毛,两面疏生腺毛,上面有时具黑褐色新月形斑点。   苗药头花蓼GAP规范化种植与试验示范基地,于2001年在贵州省施秉县牛大场镇开始建设。其位于清水江水系潕阳河中游北岸,海拔980m,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阳光充足,年降水量1000~1200毫米,年均温14.6℃,7月平均气温24.2℃,1月平均气温3.9℃;年平均日照1200~1500小时,年平均年总积温高于3000℃,无霜期在270天以上;土壤类型为黄壤,微酸性,土层深厚,肥沃疏松。基地远离居民点和交通要道,周围无污染源,空气清新,环境幽美。   经检(监)测,施秉头花蓼基地空气、土壤、灌溉水等环境质量均符合国家中药材GAP要求。作为头花蓼产业链的“第一车间”,在各级地方政府的支持下,由贵州威门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与省内外科研院所合作,公司从1998年开始对头花蓼进行了野生资源调查、生物学特性、野生变家种与规范化种植研究和头花蓼药材GAP基地建设。在此基础上研究总结出头花蓼的规范化栽培技术(SOP),并取得了《一种种植头花蓼的方法》、《头花蓼提取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头花蓼提取物及其组合物制剂》3个国家专利。为了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满足原料药材的需求量,开始头花蓼的产业化种植。按国家中药材GAP要求,进行了基地选择、土地规划,土壤和灌溉水等环境检测等工作,并配备了专业技术管理人员,制订了各种管理规章制度及种植操作规程,建立了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现施秉头花蓼GAP试验示范基地拥有温控育苗大棚、提灌站、蓄水塔、自动喷灌系统、气象监测站、虫害防治设施、基地管理用房、头花蓼药材初加工厂房及库房和质量检测室等基础设施。   下一篇:施秉太子参

施秉太子参

  太子参,又名孩儿参、童参。贵州、福建、安徽为全国三大主产区。     1993年,牛大场镇从外地引进太子参种苗供当地农户试种,面积几十亩。通过20年持续发展,种植面积稳定在3万亩左右。     施秉太子参以色泽好、药效佳、个体饱满等优良品质,受到各地药商青睐,每公斤单价高出全国其它产品10元左右,产量产值已占全国三分之一强。2004年,施秉太子参通过国家GAP认证。    20多年来,该县把太子参这个“舶来品”种出了公认优于原产地的品质,从试种几十亩发展到现在常年稳定在3万亩以上,从而找到了适合自身发展的特色产业。仅2012年,太子参种植达5.8万亩,成为全国三大主产区之一,产量占全国一半。     由于施秉太子参每公斤单价高出全国其它产品10元左右,产量产值已占全国三分之一强,具有色泽好、药效佳、个体饱满等优良品质,受到全国各地药商青睐。2004年,施秉太子参获得国家GAP认证和贵州省“十·一五”农业科技十大成就奖。   下一篇:施秉狗肉汤锅

施秉何首乌

  何首乌,为蓼科多年生缠绕藤本植物。根细长,末端成肥大的块根,外表红褐色至暗褐色。《本草图经》:“何首乌,今在处有之。以西洛嵩山及南京柘城县者为胜。春生苗叶,叶相对如山芋而不光泽。其茎蔓延竹木墙壁间。结子有棱似荞麦而细小,才如粟大。秋冬取根,大者如拳,各有五棱瓣,似小甜瓜。”植物的块根、藤茎及叶均可供药用,中药名分别为:何首乌、夜交藤、何首乌叶。中药何首乌有生首乌与制首乌之分:生首乌功能解毒(截疟)、润肠通便、消痈;制首乌功能补益精血、乌须发、强筋骨、补肝肾。   中药功效   解毒,消痈,润肠通便。用于瘰疠疮痈,风疹瘙痒,肠燥便秘;高血脂。   1.骨软风疾(腰膝疼痛, 遍身瘙痒,行步困难)。用何首乌(以有花纹者为最好)、牛膝各500克,同在好酒中泡七夜,取出晒干,捣烂,加枣肉和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至五十丸。空心服,酒送下。   2.皮里作痛(不知痛在何处)。用何首乌末,姜汁调成膏涂搽,搽后用布包住,以火烘鞋底熨按。   3.自汗不止。用何首乌末,调唾液,封脐上。   4.肠风下血。用何首乌100克,研为末。每服10克,饭前服,米汤送下。   5.破伤血出。用何首乌末敷上即止。有特效。   6.瘰疬结核(或破或不破,下至胸前者皆可治),用何首乌根洗净,每日生嚼,并取叶捣烂涂患处。   7.痈疽毒疮。用何首乌不限量,在文武火上熬煎,加酒等量,再煎开几次后,存酒,随时饮用;取药渣焙干,研为末,以酒煮面调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服,温酒送下。病愈后,药可常服。   8.大风疠疾。用何首乌(以大而有花纹者为好)500克,泡淘米水中七天,反复蒸、晒数次,加胡麻200克,再蒸再晒,研为末,每服10克,酒送下,一天服二次。   9.疥癣。用何首乌、区叶等分,水煎浓汤洗 浴,可以解痛、生肌肉。用何首乌茎、叶煎汤洗浴,也有效。下一篇:施秉头花蓼

贵州民族织锦

    贵州民族织锦,当地群众叫做“织花”。她是祖国兄弟民族民间染织工艺百花园中一朵瑰丽的山花,播馥传俏于贵州高原清水江两岸;在苗族、侗族和布依族人民中世代相传,是贵州各族妇女朝暮接触的有着浓郁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民族民间手工艺品。   贵州民族织锦的织造,是用土机进行手工数纱挑织,即挑经织纬和纬线起花。它分素锦和彩锦两大类。素锦多以黑白为基调,属通经通纬织造,如黔东南从江一带的侗锦和丹寨的苗锦。彩锦则多以通经断纬或通纬断纬相结合,其织造工艺较素锦要复杂得多,如黔西南的兴义市依锦和黔东南台江一带的苗锦。贵州民族织锦多属几何图案,其取材主要来源于各族人民劳动生活中所熟悉的自然界的飞禽走兽和花鸟虫鱼之类。在织锦图案的造型上,少数民族妇女在挑、编、织、绣方面,一个个无不都是巧夺天工的能手,在图案造型上独具匠心。根据织物经纬结构的规律和本民族的审美习惯,她们凭借自己对于自然物象的直观感受和丰富的想象力,对所需饰物进行了高度的提炼概括、变形夸张,从而产生了自己独特的古朴优美的民族纹样。其用色多以暖调而不受自然色的制约。着重强调对比、鲜艳和明快,以达到五彩绚烂、艳而不俗的效果。   苗锦中的彩锦,流行于清水江一带,其代表作莫过于苗家妇女着盛装时围在百褶裙前面的“红围腰”了。它是古老苗锦中的明珠,可谓“彩锦之王”。苗家姑娘七、八岁就学织花,到十二三岁始学挑织,待十五六岁才基本学会红围腰的织造。它是聪慧的苗家姑娘心血的结晶,是她们借以显示手艺、寻偶择配、寄托终身和憧憬未来的珍贵织物。苗族妇女的盛装,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全身的银饰,这是珍贵富有的表示;再就是交织着姑娘们挑、编、织、绣才华的锦装而服。这主要是上装的衣袖花和下装的围腰花。围腰花,远看色彩斑斓醒目,近看龙盘鸟舞,花团锦簇。其比起衣袖花来,分外耀人眼目。所以,它是姑娘们“游方”、“踩鼓”和“吃姊妹饭”对比巧斗艳的奇珍佳品。 下一篇:刻道

牛大场太子参

  牛大场村位于贵州省施秉县西北部的牛大场镇,当地土壤呈弱碱性,有丰富的腐殖质,适合药材等大多数植物生长,目前太子参是牛大场村的主打产业,其产品饱满度高、色泽鲜黄、品质好,深受药界朋友喜爱。   2011年牛大场镇太子参种植面积3万亩,年产量3500吨,产值1亿左右。产量全国第一,该镇通过种植中药材现拥有资产100万元以上的有8户,50-99万元的有36户,10-49万元的有219户,太子参种植户有50%的人家收入超过10万元以上。   牛大场镇太子参于2004年通过国家GAP认证,现年种植面积稳定在2.5万亩以上 ,成为全国太子参规范化种植基地。该镇太子参年商品交易量达1500余吨,占全国太子参总产量的1/3强,有“西南药城”的美誉。   下一篇:云台山苦丁茶

云台山苦丁茶

  云台山苦丁茶是贵州省黔东南州施秉县的特产。施秉县云台山苦丁茶其茶叶淡绿鲜亮,入口滋润,微觉苦涩,回味却甘甜芬芳,绵缠悠长,顿生清凉爽适之感。   云台山苦丁茶,主要产自施秉县境内云台山周围数百平方公里的山坡上。苦丁茶的水浸出物在58%以上,富含人体所需的多种微量元素,其茶叶淡绿鲜亮,入口滋润,微觉苦涩,回味却甘甜芬芳,绵缠悠长,顿生清凉爽适之感。   施秉苦丁茶处于自生自灭的野生状态。茶树虽常被砍伐,但其萌发力强,仍有取之不尽之势。据粗略统计,苦丁茶社会年产量可达50吨左右。云台山一带所产的苦丁茶,民间多边梗带叶地烘焙而成。苦丁茶具有稳定血压、祛风清热、生津止渴、消烦解暑、益脾健胃、增进食欲的独特功能,尤宜高血压患者饮用。下一篇:施秉何首乌

施秉狗肉汤锅

  狗肉汤锅,因历史上逢场天场上以三块石头支锅,卖碗碗狗肉而得名。实为清炖狗肉。其泡制方法是将狗敲死(用棍猛击狗头)再放血,然后用稻草将其包裹,点燃褪毛,待狗皮被烤得黄央央并略开小裂时,再开膛破肚,洗净剁成小块。清炖时,将狗肉与生水同时放入锅中,等水将开未开时,舀出一盒作“原汤”,然后添水并将川芎、八角、山萘、桂皮等香料放入,之后,每添一次生水,需掺一瓢原汤,籍以保持原味。到时候蘸以辣椒、盐荽、食盐(不用酱油)、酸醋等伴和蘸水而食。其汤清香扑鼻,肉爽口不腻。当地有“吃了狗肝,不要被单;吃了狗肺,不要棉絮”得谚语,盖狗肉有驱风祛湿,滋阴补肾之功能。另有名吃“黄瓜脆”者,即狗肉熟而不粑,入口嚼之尚嚓嚓有声,如嚼黄瓜。但此种吃法,以年轻或齿健者为宜。 下一篇:施秉绿豆粉

施秉绿豆粉

  绿豆粉,亦叫米粉。因其制作方法不同,又分为盘子粉和锅粑粉。盘子粉是把磨好的米浆,舀入白铁皮制长方盘内蒸熟;锅粑粉是把米浆舀入铁锅中烙熟,两面均成锅粑状粉成型后均成带状收藏。吃时,把粉放入沸水中烫热,舀入碗中,拌以哨子(辣鸡、肉末、脆哨)等佐料即可。吃锅粑粉时,尤以切碎的酸菜做哨子,更有味道。粉,是当地群众逢年过节必不可少的食品,也是现今早点之一。   施秉盘子粉是把磨好的米浆,舀入白铁皮制长方盘内蒸熟;锅粑粉是把米浆舀入铁锅中烙熟,两面均成锅粑状粉成型后均成带状收藏。   吃时,把粉放入沸水中烫热,舀入碗中,拌以哨子(辣鸡、肉末、脆哨)等佐料即可。吃锅粑粉时,尤以切碎的酸菜做哨子,更有味道。粉,是当地群众逢年过节必不可少的食品,也是现今早点之一。   下一篇:盐酸菜烧鱼

盐酸菜烧鱼

  产地:中国贵州。   历史:独山盐酸菜,是用青菜加大蒜、辣椒、糯米甜酒、细盐和冰糖腌制而成的,质地脆嫩,味道清香,酸、甜、辣、咸适口。它既可直接食用,亦可用于烧菜、煮汤等。明代徐霞客游经贵州时,曾品尝过盐酸菜,清代时又成为贡品。十几年前曾被评为贵阳市的优质名肴。   特点:用独山盐酸菜和鲜鱼烧制而成。成菜盐酸香味浓郁,味道鲜美。   工艺:将鲜鱼治净。在鱼身上剞花刀纹,用酱油、花椒、精盐腌入味。炒锅烧热,下油,烧至七成热,放鱼炸,至呈金黄色时取出。锅内留余油,下盐酸菜煸炒二三分钟,下姜、葱、蒜片、味精、高汤,将鱼放入,用大火烧沸,较小火烤至卤汁收紧,将鱼捞出装盘。锅内留卤汁,下湿淀粉勾芡,浇在鱼上即成。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下一篇:贵州民族织锦

从江椪柑

  椪柑被誉为“远东柑桔之王”。其味酸甜适中,食后味浓甜,花渣爽口,糖酸比值高达15-24:1,含维生素和胡萝卜素等多种营养成分,可食率高,一般单果重120-140G,果蒂具放射沟,果形高桩或扁圆,以高桩形为佳,其果形指数为0.8-1,皮橙红或橙黄色,果皮蜡质层厚,光泽明亮,皮松易剥,椪柑树形高大、紧凑,主枝直立,枝条削尖度小。    从江椪柑先后荣获农业部“部优”产品及“93曼谷中国优质农产品博览会”金奖。现已建成高标准果园4.865万亩,年产量2.1万吨。     据《黎平府志》记载:“柑桔黎郡(黎平、榕江、从江)皆有产,古州者佳”。府志诗云:“秋过橙树饱经霜,苍翠丛中点缀黄。向晓桔来舟满载,香风晴日渡满江。”     从江椪柑主要以1984年从湖南湘西等地引进的良种为主要品种,该品种以枳为砧,早结、丰产、稳产、耐旱、耐高温,抗病虫。平均单果重135.9克,果实纵经约5.9厘米,横经约7.1厘米;蒂周常有6—10个瘤状凸起;可食率63.9%,果汁率49.5%,每100毫升果汁含糖12.26克,酸0.73克,酸甜适度,鲜食可清心、提神,常食用不上火,对人体有益。     从江椪柑3年生果园亩产1065公斤,4年生树平均株产13.5公斤,亩产1707公斤,五年生树亩产2541公斤,8年生树平均株产65公斤,最高株产125公斤。果实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成熟。果实常温下可贮存4个月不变质。     从江椪柑对环境条件要求严格,最适宜温度在24—28度之间,最低温度不低于-5度,最高温度不超过45度,年日照时数1200—1800小时,年降雨量在1000毫米以上,无霜期300天以上。从江县境内海拔600M以下,坡度小于25度的宜果面积达26.8万亩,供开发前景可观。     从江县大规模椪柑商品基地建设正式开始于1986年,从江县委、县政府提出了“长抓林,中抓果,近抓温饱”的经济发展战略,把椪柑等系列果品生产当作带领农民致富的路子,坚定不移地纳入全县经济发展规模计划中,经过多年不懈努力,从江被列为贵州省椪柑生产基地县,从江椪柑商品基地建设项目先后获贵州省星火科技二等奖和全国星火四等奖。作为南方水果中的佼佼者,从江椪柑获得了一系列的殊荣:     1989年在江西省南昌召开的全国优质水果鉴定评比会上,被评为农业部部优水果产品;     1990年在浙江召开的名优柑桔会议上,从江椪柑入选(中国名特优桔子及栽培)一书。     1991年从江县椪柑商品基地建设项目获贵州省星火科技二等奖;     1992年,从江椪柑商品基地建设项目获国家星火科技四等奖;     1993年,“从江椪柑”被贵州省选送参加在泰国曼谷举办的“93中国优质农产品及科技成果展览会”,获金奖;     1999年,从江县被国家林业部评为“中国名特经济果林(椪柑)之乡” 。     2004年从江县被农业部认定为“农业部南亚热带作物(椪柑)名优基地” 。     2004年,“都柳江”牌从江椪柑通过国家质检总局“原产标记注册”认证;     2004年从江贯洞镇、下江镇、雍里乡的21个村15000亩椪柑基地通过贵州省农业厅无公害产地认证;     2006年,从江椪柑通过“绿色食品”认证。(梁全康)   下一篇:香猪全家福

黎平香禾糯

  黎平香禾糯主要产于贵州黔东南州,尤以黎平县为主。“黎平香禾糯”是一种宝贵而独特的中国本土农作物品种遗传资源,保护范围为黎平县岩洞、双江、地坪等18个乡镇现辖行政区域。    经国家质检总局组织审查合格并公告批准,从2009年12月28日起,“黎平香禾糯”获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黎平香禾糯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为贵州省黎平县岩洞镇、双江乡、口江乡、水口镇、雷洞乡、龙额乡、地坪乡、肇兴乡、永从乡、九潮镇、茅贡乡、坝寨乡、尚重镇、大稼乡、德化乡、平寨乡、罗里乡、孟彦镇等18个乡镇现辖行政区域。下一篇:月也

从江香猪

  从江香猪是我国珍贵的微型地方猪种,具有体型矮小、肉质细嫩、基因纯合、纯净无污染等特点,被为国家二级珍稀保护畜种。1995年在北京首届“百家中国特产之乡”命名暨宣传活动会上,我县所在的黔东南自治州被命名为“中国香猪之乡”。1999年获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特、优产品称号。从江香猪营养丰富,胆固醇含量低,是制作高档肉食品的优质原料。为了开发这一宝贵的生物资源,0从江县委、县人民政府,提出了“西部香猪,东部椪柑”的发展战略,大力发展特色产业。   从江香猪产业化开发以从江县香猪开发公司为龙头,采取以“公司+农户”,“公司+基地”的模式,以贵州大学为技术依托,聘请广东中轻工程设计院、轻工业部广州轻工机械设计研究所为香猪系列产品生产加工设备进行设计。为加快香猪产业化进程,加大了香猪养殖基地的投入。现香猪养殖基地建设覆盖从江县西部8个乡镇,118个行政村,288个自然寨。发展香猪饲养农户13000户,截止1999年底,全县香猪存栏数已达5万余头,其中基础香猪3万头,能繁殖的母猪23000头,年产猪仔30万头,育肥猪12000头。7000多户香猪饲养户已从香猪养殖中受益。   从江香猪,是我国珍贵的微型地方猪种,仅产于从江县月亮山区。具有体型矮小,肉质细嫩,基因纯合,纯净无污染等特点,被国家列为二级珍稀保护畜种。1995年在北京首届“百家中国特产之乡”命名会上,被命名为“中国香猪之乡”。1999年荣获“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特优产品称号“从江香猪”。营养丰富,胆固醇含量低,是制作高档肉食品的优质原料。从江香猪开发公司研制开发的“月亮山”牌香猪肉制品深受消费者的欢迎。已在广州、深圳、海南、贵阳等地设有销售点,并与拥有全球销售网的美国ABA集团深圳艾比实业公司签订了供货合同。香猪产品目前供不应求,市场前景十分看好。   从江香猪是在贵州省从江县特定生态环境条件下经过数百年的自然选择及人工选择而形成的特小型猪种,以其"体型矮小、肉质香嫩、基因纯合、纯净无污染"等四大特点而著称。2006年农业部将其列入《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品种》。   从江香猪体躯短圆,背毛黑色、稀疏有光泽,额部皱纹浅而少,皮毛呈“川”字型纵行分布,耳较小而薄,略向两则平伸或稍下垂,背腰宽而微凹,腹大丰圆触地,四肢短细,后肢较丰满。眼睛周围有明显的无毛区,如戴眼镜形状。成年公猪体重23-25公斤,成年母猪体重30-40公斤,香猪是肉脂兼用型猪,早熟易肥,适宜早期屠宰。   从江香猪粗蛋白质含量为87.41%,含18种氨基酸,总量为73%,其中有助于脑神经健康的谷氨酸占17.l6%,粗脂肪含量为2.92%。低胆固醇,高谷氨酸。   据贵州大学香猪研究所分析,从江香猪和环江香猪、剑白香猪、久仰香猪相比,从江香猪肌肉嫩度最高;从江香猪肌内脂肪含量最高;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最高;从江香猪肌纤维直径最细;营养价值最好,是老幼皆宜的优质蛋白来源。是制作高档食品的优质原料。   从江香猪以放牧为主,不喂任何配合、混合饲料,及任何添加剂等,为绝对纯净无污染的绿色食品。产区无任何工业污染,是人们追求的纯天然无公害绿色食品。   从江香猪   地域范围   从江香猪农产品地理标志地域保护范围是贵州省从江县全境的21个乡镇,包括从江县的宰便、加鸠、加勉、光辉、加榜、刚边、秀塘、东朗等主产区域8个乡镇,以及从江县的下江、停洞、丙妹、翠里、斗里、西山、雍里、高增、谷坪、往洞、贯洞、洛香、庆云等分布区域13个乡镇。地理坐标位于东经108°05′—109°12′,北纬25°16′—26°05′。北与贵州省榕江县为邻,西与贵州省荔波县、广西壮族自治区环江县相连,南抵广西壮族自治区融水县界,东与贵州省黎平县、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县相接。县境内东西长94公里,南北宽77.5公里,保护总面积为3244平方公里。年饲养量50万头,年产量1600吨。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外在感官特征: 从江香猪有"体型矮小、肉质香嫩、基因纯合、纯净无污染"等特点。显著特点是不同的生长时期都可以宰杀食用,哺乳仔猪及断奶仔猪食用均无奶腥味或其它异味,煮沸后肉汤无浑浊,透明清澄,清甜,皮薄肉嫩,肉香鲜美,口感惬意性好,多汁有糯性,味醇香,无渣质 感,肉味香浓,回味深长,食而不腻,素有“一家煮肉四邻香”,“颊齿余香三日长”之美称,这是从江香猪食用和其它猪种相比最显著的特征。 2、内在品质指标:17种氨基酸总量(鲜品)15.05%,其中谷氨酸3.35%,天冬氨酸1.72%,亮氨酸1.50%,赖氨酸1.03%。 3、符合《NY/T843-2004绿色食品 肉及肉制品》标准的质量安全要求。下一篇:庆云茶油

丹寨蜡染

  丹寨蜡染   丹寨蜡染被称为“东方第一染”。   丹寨排调山沟沟蜡染艺术家王阿勇曾两次到美国,进入白宫等地表演,受到极高赞誉,其多幅蜡染作品被美国白宫收藏。她还应邀赴过美国总统里根的家宴。如今的王阿勇,已在县城建房,经营着“东方第一染”专卖蜡染小天地。   在她的专卖店里,我们看到她和美国总统里根合影的放大照片,另一面墙壁上,王阿勇的蜡染制品古色古香,有极浓的乡土味。难怪在美国表演时,她做的一幅蝴蝶妈妈怎么样生12个蛋,12个蛋又怎么样变成12个人,然后才有苗家的民间传说绘成蜡染画。当两只花蝴蝶翩翩起舞,在布面上清晰出现时,老外们掀起了阵阵欢呼。   传说,在很古的时候,一位苗族姑娘在漂染土白布的时候,不小心把一罐蜂蜡打泼在白布上,白布漂染洗净后,出现了白色龟裂的美丽的花纹。聪明的姑娘领悟到蜂蜡能防染,于是她用蜂蜡将花卉、虫鸟点绘在白布上,浸染成花布做成衣裳。她身穿这套衣服在芦笙场上亮相,轰动整个芦笙场。各寨的姑娘都来向她讨教,随着该艺术的广泛传播,逐渐形成了蜡染艺术。   可追溯到远古的丹寨县苗族、水族妇女制作的蜡染制品,大多取材于大自然的花卉、虫鸟、鱼虾和民族的图腾龙、凤等,造型夸张,极富想象力,广泛用于壁挂、窗帘、桌布、背包、服饰等,既有很高的艺术性,又有很好的实用性,是收藏和馈赠亲友的好礼品。   王阿勇和杨芳都是排莫苗寨走出的蜡染奇人,扬武乡排倒、排莫和排调镇远景蜡染,是丹寨县蜡染艺术的杰出代表。排莫村苗族,是至今保存完整的鸟图腾部落,依然保持着制作蜡染工艺的传统习俗,在他们的蜡染作品中,溶入了苗族人民对自然、对动物和人本身的感悟,鸟图腾以种种不同的图案隐射出来,焕发出夺目的光彩。中央电视台近期到排莫拍摄了《最后的鸟图腾部落》专题片。排莫等地的“白领苗族”,擅长于蜡染工艺,并将古朴的工艺与现代手法相结合,作品具有很浓厚的现代气息。排莫艺人杨芳,曾到香港等地表演,作品被抢售一空,备受欢迎。杨芳如今已迁居到乡政府所在地朱砂村,开了一家蜡染工艺厂,意欲把苗家的蜡染艺术发扬光大。下一篇:丹寨硒锌米

锡利贡米

  榕江锡利贡米来源于榕江县传统优质常规稻“锡利油粘”。由于清香可口,品质极佳,稻株(苗)、稻穗、米饭均弥漫香气,当地俗称“香稻”、“香米”,有“一家煮饭十家香,一寨煮饭香十里”之美誉。当地百姓多用于产妇、婴幼儿和老弱病人滋补膳食。 锡利贡米品质优良。获得了“ 2001 年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称号 , 2003 年贵州省农业厅授予“贵州省优质农产品”称号 ; “ 2005 年第四届中国农业博览会优质农产品”称号 , “ 2005 年黔东南州第一届农产品金奖”称号 , “ 2006 年第五届中国农业博览会优质农产品”称号 ,2007 年 贵州省农业厅授予“贵州省名牌农产品”称号。     锡利贡米,是榕江忠诚镇锡利的一个本地油粘稻,早在明清时期,因米饭香、油质高、味美而作为贡米向朝庭敬贡。锡利贡米富含人体必需的多种微量元素,属富硒、锌产品,为食用者所喜爱。“锡利贡米”米质优良,据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1999年7月测试:”“蛋白质含量9.0%,垩白粒率8.0%,粒长均匀,粒均长7.2mm,长宽比3.64:1,半透明,有光泽,无残留,符合国家粮食卫生GB2715—85标准,总体评价为特等米”。在上世纪90年代,榕江扩大种植,并进行三级选优提纯复壮繁育,产量和品质得到提高。2001年已开发建设1万亩锡利贡米商品生产基地,现在通过“公司+协会+基地”的模式扩大种植基地,同时合同保价收购农民生产的“锡利贡米”稻谷,集中加工、销售,实现农产品特色化、产业化。现全县生产面积近两万亩,计划发展到5万亩。年产量将达17500吨。现榕江锡利贡米的生产经营企业盛泰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和各乡镇村组建了锡利贡米生产经营协会,建立了精米生产线,产品已形成规模,打入省内外市场。2001年6月,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评价“锡利牌锡利贡米品质与金象牌顶上泰国香米相当”。在2001年的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上,锡利贡米被评为名牌产品称号。   锡利贡米   贵州省榕江县古州镇、忠诚镇、寨嵩镇、平永镇、乐里镇、朗洞镇、载麻乡、崇义乡、平江乡、三江水族乡、仁里水族乡、塔石瑶族水族乡、八开乡、定威水族乡、兴华水族乡、计划乡、水尾水族乡、平阳乡、两汪乡19个乡镇现辖行政区域.    贵州省榕江县人民政府《关于界定“锡利贡米”产品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的函》,榕府函〔2012〕5号 贵州省榕江县地方标准:DB522632/T01-2005《无公害锡利贡米 综合标准体系》下一篇:榕江冰糖橙

锦屏腌鱼

  锦屏腌鱼   锦屏腌鱼是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形成的将食物以腌制成酸辣味长期贮存食用的独特传统加工技术,是锦屏当地苗族侗族饮食文化传承的具体体现。锦屏腌鱼制作工艺已经成为黔东南州和锦屏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保护。锦屏腌鱼是当地民众逢年过节、婚丧嫁娶时餐桌上必备佳肴及馈赠亲友之礼品。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锦屏县三江镇、茅坪镇、大同乡、铜鼓镇、敦寨镇、新化乡、隆里乡、钟灵乡、偶里乡、平略镇、启蒙镇、河口乡、固本乡、平秋镇、彦洞乡现辖行政区域   锦屏县人民政府关于划定锦屏腌鱼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的函》(锦府函〔2016〕32号)   贵州省地方标准:   《地理标志产品 锦屏腌鱼(草案)》下一篇:裕和腌鱼

从江香禾糯

  从江香禾糯是贵州省黔东南州从江县的特产。从江香禾糯是从江农民经长期选育而成的地方特有稻种,米质上等,味香,有较高的营养价值,是很好的保健、滋补食品。   “一亩稻花十里香,一家蒸饭十家香。”香禾糯是侗族农民千百年来利用当地特殊水土资源和气候环境栽培选育,并传承至今的一种特色水稻品系,完全采用稻鸭鱼共生模式等自然农法和天然有机农业耕作方式栽培,被称为“糯中之王”。贵州省从江县历来以“香禾糯之乡”著称,从江香禾糯已入选贵州省名特优粮食作物品种。   香禾糯是从江县特有的地方品种,具有米质优良、营养丰富、可食性强、口感香柔、食而不腻等特点,是难得的美味食品,深受从江人民的喜爱。   近年来,香禾糯的重要生态农业价值和严重濒危的状态引起了有关农业科技界的高度重视,从江县也采取措施,开始积极保护开发这一宝贵的农业文化遗产。从江县委县政府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把香禾糯作为该县特色农业的一项精品产业来抓。随着过境的厦蓉高速公路和贵广快速铁路的建设,从江县瞄准珠三角高端市场,提出了建设5万亩香禾糯的目标,至2015年,预计全县年总产香禾糯1万吨,平均亩产250公斤,总产值5000万元。   依托贵州大学、贵州农业科学院,从江县采取“基地+集散地+市场”、“基地+合作社(协会)+市场”、“基地+大户(经纪人、科技人员)+市场”等模式,引导高增、建华、占里和龙江等村成立了“侗族香禾糯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的成立使农民由单个经营向合作规模经营发展,提高了香禾糯的生产规模和产品质量,推动了侗族香禾糯产业化经营。在合作社的带动下,到2012年,该县香禾糯种植面积3万亩,分布于高增、洛香、下江、翠里等17个乡镇。   地域范围   从江香禾糯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是贵州省从江县现辖行政区内的丙妹镇、高增乡、雍里乡、谷坪乡、贯洞镇、洛香镇、庆云乡、西山镇、翠里乡、斗里乡、下江镇、停洞镇、往洞镇、东朗乡、刚边乡、秀塘乡、宰便镇、加榜乡、加勉乡、加鸠乡和光辉乡等21个乡镇。从江县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东南部,地理坐标介于北纬25°16′-26°05′和东经108°05′-109°12′,北与本省榕江县为邻,西与黔南州荔波县、广西环江县相连,南抵广西融水县界,东与本州黎平县、广西三江县相接。素有“黔南门户、桂北要津”之称。县城驻地丙妹镇,位于都柳江畔,距省会贵阳450公里,州府凯里252公里,距广西柳州市280公里,桂林市275公里。县境内东西长94公里,南北宽77.5公里,总面积为3244平方公里。2015年全县总人口35.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0.70万人,占总人口94.4%;苗、侗、壮、瑶、水等少数民族占全县总人口的94.09%;耕地面积20.84万亩,稻田面积17.84万亩,其中香禾糯面积3万亩,产量7800吨。下一篇:从江香糯

施秉县下属行政规划区域特产


地区 特产
城关镇 施秉头花蓼 施秉太子参 施秉何首乌 牛大场太子参 云台山苦丁茶 施秉狗肉汤锅 施秉绿豆粉 盐酸菜烧鱼
杨柳塘镇 施秉头花蓼 施秉太子参 施秉何首乌 牛大场太子参 云台山苦丁茶 施秉狗肉汤锅 施秉绿豆粉 盐酸菜烧鱼
双井镇 施秉头花蓼 施秉太子参 施秉何首乌 牛大场太子参 云台山苦丁茶 施秉狗肉汤锅 施秉绿豆粉 盐酸菜烧鱼
牛大场镇 牛大场太子参 施秉头花蓼 施秉太子参 施秉何首乌 云台山苦丁茶 施秉狗肉汤锅 施秉绿豆粉 盐酸菜烧鱼
马号镇 施秉头花蓼 施秉太子参 施秉何首乌 牛大场太子参 云台山苦丁茶 施秉狗肉汤锅 施秉绿豆粉 盐酸菜烧鱼
白垛乡 施秉头花蓼 施秉太子参 施秉何首乌 牛大场太子参 云台山苦丁茶 施秉狗肉汤锅 施秉绿豆粉 盐酸菜烧鱼
甘溪乡 施秉头花蓼 施秉太子参 施秉何首乌 牛大场太子参 云台山苦丁茶 施秉狗肉汤锅 施秉绿豆粉 盐酸菜烧鱼
马溪乡 施秉头花蓼 施秉太子参 施秉何首乌 牛大场太子参 云台山苦丁茶 施秉狗肉汤锅 施秉绿豆粉 盐酸菜烧鱼

施秉县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