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云南省 >>丽江 >> 华坪县 >> 新庄乡

新庄乡特产大全


特产 简介
务坪水库

  务坪水库位于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县城西北50公里的雅砻江支流乌木河上游帕帕河源头,是一个集农业、工业和城镇生活供水及旅游观光功能为一体的中型水库。水库坝高52米,库容4935万立方米,灌溉面积77440亩。务坪水库是国内外罕见的难点工程,其艰巨性在于面积为15123平方米,平均深度达12.4米的坝底湖积层软土地基的加固处理和防渗处理工程。目前,务坪水库大坝是世界软基第一高坝。  被誉为华坪“红旗渠”的务坪水库始建于1958年8月,到1990年因国家建设政策调整多、工程地质复杂等原因,务坪水库一直处于兴建与停建之中,1991年初务坪水库复工续建。2002年,务坪水库工程建设先后完成了大坝附属设施,水文观测设备的安装调试。紧接着水库的建设,华坪县又投入了水库主干渠二期工程建设,建设者们克服了工程建设战线长、任务重、资金紧张、地质条件复杂等困难,于2003年4月15日完成了主干渠二期工程建设。整个干渠工程共完成土石方开挖58.9万立方米,浆砌石方17000立方米,砼浇筑20000立方米。  华坪各族人民齐心协力,经过43个春秋的艰苦奋斗,用心血和汗水创造出了高峡出平湖,惠泽千万家的务坪水库这个工程奇迹,并铸就了“艰苦奋斗、百折不挠、团结务实、无私奉献、尊重科学”的务坪精神。建设期间70多位同志伤残,40多位同志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整个务坪水库的建设史是一部浓缩的华坪人民团结协作、艰苦创业的奋斗史。水库的建成,将给华坪乃至丽江市带来显著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并给华坪经济插上腾飞的翅膀,激励朴实勤劳,开拓进取的15万华坪儿女在建设新华坪的征途上走得更快,做得更好。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葫芦坪溶洞

  葫芦坪溶洞位于华坪县新庄乡,距华坪县城27公里、新庄乡政府5公里,在丽江和宁蒗泸沽湖景区与攀西地区相连的旅游线上,距计划新建的S308省道——丽攀公路仅百米之遥,具有较好的交通优势。该洞所处地为山地亚热带气候,年平均气温16.3~14.4℃,洞穴发育地段海拔超过1400米,降水量和温度相对偏高,有利于休闲、度假等项目的开发。  葫芦坪溶洞与其它地区的洞穴相比,具有其独特性。该洞入口狭窄,仅容一人潜水进入,洞内豁然开朗,有一大厅,长150米,宽50米,总面积7500平方米,大厅高达9米,有地下河相连。洞内雪白的次生化学物极为丰富,钟乳石星罗棋布,姿态万千,其形态以低矮的石笋、钟乳石及石柱为主,有酷似观音送子、仙女下凡、二龙戏珠、擎天十八柱、猿人把门、弥勒佛像等,变化多姿,令人遐思神往,纯属大自然鬼斧神工之作。经省内外专家考察鉴定,该洞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和科研价值,实属国内外罕见的自然景观。该洞于2002年6月被云南省列为重点开发旅游项目。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华坪滴水岩瀑布

  滴水岩瀑布位于文乐傈僳族乡青龙村,直距华坪县城11公里。山岩呈扇状横夹,河水从百米高处倾泻而下,可谓“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特别是雨水季节,气势磅薄,水流飞溅,水汽朦胧,瀑声震耳。如遇阳光还有彩虹映照,倍加瑰丽。岩底有一溶洞,左右相通里面空间约有五百平方米,形成宽敞的厅堂。厅底石柱林立,千姿百态;厅顶乳石倒挂,星罗棋布,水珠滴落,悦耳动听。  瀑布之水流洞20米左右进入一个大水塘,当地人称“洗眼泉”。傈僳、苗族人民将此泉视为圣水,每年都来用水洗眼,据说可以治疗眼疾。关于此俗,还有传说:天神尔萨开天劈地以后,接着每天造就七对人。当时有一个叫昌王的恶魔,专门吃人的眼睛,尔萨造出的人都被昌王吃掉眼睛成了瞎子,尔萨就从天河中引了一股仙水,人们用这仙水洗了脸,就又长出眼睛,重见光明,而这仙水就是至今流淌的青龙瀑布水。  滴水岩瀑布四周风景优美,在其西南面的密林深处,就是傈僳族唐贵等人起义的指挥中心公山寨(地王坪)。清道光元年(1821年)正月,傈僳族人民在些揭竿起义,公推唐贵为“地王”,反对封建领主典卖傈僳所耕领地,众达万余,攻下永北、大姚等地。清廷派云贵总督庆保率云、贵、川兵力三万余人镇压。当年9月,起义失败,唐贵牺牲。近年曾在此收集到铁矛等义军遗物。地王坪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华坪仙人洞

  仙人洞位于华坪县城西南2公里处,系悬崖上的天生石洞,传说有神仙居此而得名。洞前古树葱笼,攀枝花灿烂,涧底一泓流水,门前一带长廊,环境秀丽幽静。原有过厅,门上悬挂两副长联,其一为民国六年华坪县知事王履和所撰:  偶来远壁尘嚣,问洞邃山深,疑有当年隐士;久坐莫嫌荒僻,待酒酣茶罢,暂作半日神仙。  另一联是民国八年华坪知事周传德(湖南省丰县人)所撰:  洞果有仙人,问汉武秦皇至今安在?时刚逢炎夏,携只鸡斗酒不厌重来。  过厅左壁石刻周传德撰书的五言律诗二首,反映了当时仙人洞景物和华坪一些社会情况。  洞内有水,清风习习,凉爽宜人,各种溶岩似笋似花,千姿百态,洁白如玉。入洞20米,地势突然开阔,这里辟有舞池,七色彩灯闪耀,宛若仙苑琼宫,令人往返留连。      该洞依山傍水,辅有楼台亭廓,水池喷泉,石桌石椅,离县城不远,实为人们感受自然、休闲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华坪芒果

  华坪芒果具有色泽鲜艳、风味浓郁、营养含量高、极晚熟的优良品质。华坪生产的芒果除销往成都、重庆、北京、上海、沈阳等北方大中城市外,还可返销广东、海南等芒果产区。   华坪县地处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区,光照充足,热量丰富,昼夜温差大,非常适合芒果生长。   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华坪生产的芒果具有鲜明的特色。一是成熟晚:同一品种比海南三亚晚熟4-5个月,比广东湛江晚熟2个月,比广西白色晚熟1个半月,比云南元江、永德晚熟2个月,比四川攀枝花市晚熟20天左右,是我国纬度最北端的芒果产区。二是风味浓郁、营养含量高:芒果积累的营养成分多,风味浓郁,同一品种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比国内其它产区芒果高出1.2%-2.5%。三是色泽鲜艳:我县芒果生长季节光照充足,果实着色较好,不同品种呈现紫、红、橙、黄等不同颜色,十分美观。   华坪芒果主推品种特点:   红象牙:大果型红色品种,平均单果重650克,果皮光滑,成熟后底色黄色,盖色红黄色,果肉黄色,组织细密,纤维少,质地腻滑,肉滑汁多味甜,可食率高,可溶性固形物13%,品质良好。该品种抗逆性及耐寒能力较强,座果率高,丰产、稳产性能好,一般在八月中下旬开始成熟。   圣心:中小果型红色品种,平均单果重300克,果皮光滑,初期呈紫色,成熟后转黄红色,果实短卵形, 9月上、中旬成熟。果肉黄色,组织细密,纤维少,口感细滑,可溶性固形物16%,品质中上,有淡松香味。该品种抗逆性较强,丰产、稳产,耐贮运。   凯特:大果型红色品种,平均单果重800克,大果可达2千克。果皮光滑,底色黄色,盖粉红色,有淡紫色的果粉,皮孔多而小。果肉多汁,无纤维,风味浓郁且香甜,可溶性固形物占17%,品质较优。该品种丰产性较好,以高产、优质、晚熟著称,较耐贮运。一般9月下旬至10月初成熟,最晚可挂果到次年2月份。   到2011年,华坪县共种植芒果15.76万亩,其中挂果面积7.63万亩,年产量达3.8万多吨,实现产值2.34亿元,是云南省最大的芒果生产县。   华坪芒果的产地范围为云南省华坪县中心镇、荣将镇、兴泉镇、石龙坝镇、新庄傈僳族乡,船房傈僳族傣族乡、永兴傈僳族乡共7个乡镇现辖行政区域。   华坪芒果质量技术要求   一、品种   凯特、 圣心、红象牙、热农一号等。   二、立地条件   产地范围内海拔1000m至1600m,土壤类型为红壤、砂质土、紫色土,土壤pH值5.5至7.0,土壤有机质含量≥1.0%。土层厚度≥50cm。   三、栽培管理   1. 苗木培育:采用本地三年芒或扁桃芒实生苗为砧木的嫁接苗。   2. 定植:6月上旬到7下旬。成龄园每667㎡(亩)栽植55株至60株。   3. 疏果:谢花后20天至30天进行,一穗果保留2至4个。   4. 套袋:在第二次生理落果结束后进行。   5. 施肥:每年每667㎡(亩)施腐熟有机肥≥2000kg。   6.环境、安全要求:农药、化肥等的使用必须符合国家相关规定,不得污染环境。   四、采收   1.采收时间:凯特采收时间为9月中旬至下旬;圣心采收时间为8月下旬至9月上旬;红象牙采收时间为8月中旬至下旬;热农一号采收时间为8月上旬至中旬。   2.采收标准:果实停止增大,饱满充实,果肩浑圆;果皮颜色转暗,果肉由乳白色转为淡黄色,近核处现黄色;采下果实置于水中下沉或半下沉。   五、质量特色   1.感官特色:皮色新鲜,着色良好有光泽,外观亮丽,果粉较厚。肉色橙黄嫩滑,核小肉厚,纤维少。香味浓郁,风味独特,口感清甜爽口。   华坪芒果    云南省华坪县中心镇、荣将镇、兴泉镇、石龙坝镇、新庄傈僳族乡,船房傈僳族傣族乡、永兴傈僳族乡共7个乡镇现辖行政区域    《华坪县人民政府关于划定华坪芒果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的函》,华政函〔2013〕12号    丽江市地方标准:《华坪芒果》(草案)

纳西族的七星披肩

  近代以来,丽江纳西族男子服饰与邻近汉族的基本相同。一般说来,农村青壮年男子下地劳动多穿一排布扣的对襟衣,外罩羊皮坎肩,下着长裤,穿本地布鞋,免冠或打头帕(俗称“搭头”),腰束带子;平日或赶街时多穿汉式长布衫,戴毡帽。妇女服饰,则明显保留本民族特点。她们内穿汗衫,中穿右衽宽腰大袖的大褂,前幅及膝、后幅及胫,外加毛质或布质的坎肩,下穿长裤(下脚不缝边),打脚带,脚穿挑绣图案的布绒面、皮底船形绣花鞋,逢年过节才穿袜子或裹上脚布。衣服多为蓝、白、青三色,在领、袖、襟等处绣有花边。腰束百褶围腰。妇女下地劳动或外出走亲访友时,再披上羊皮披肩。披肩的制作颇为精巧,背面上端衬着黑平绒或黑色毛幅巾,其下用七对皮条穗订有并排的七个绣花小圆布圈(早先妇女披肩肩部还有两个较大的绣花圆布圈以代表日月),这种“披星戴月”的披肩,象征着纳西族妇女的勤劳。已婚妇女在头顶梳发打髻,戴圆形的纱帕(“古井”);姑娘们则将发辫盘在脑后,戴布头巾或黑绒小帽。少数山区妇女,多着麻布衣裙。   泸沽湖云南一侧纳西族的服饰,与丽江纳西族有明显的差别。男女儿童13岁前均穿长衫,13岁行过成年礼(即女子穿裙子、男子穿裤子)后,他们才换上成人服装。成年妇女喜穿红、蓝、紫色的上衣,用彩色布条镶边,钉双排纽扣,穿浅蓝和白色衬里的双百褶裙,裙长及足背。她们还喜束红、黄色腰带,穿青布绣花鞋。青年男子头梳小辫,或盘在头顶或垂于脑后,壮年则戴自制青布小帽或皮帽。他们喜欢藏族服饰,如戴藏式呢帽,穿藏靴,佩铜、银质的大耳环,显得英姿骁勇。   新中国成立后,丽江纳西族的服饰有了较大变化,其趋势是向节省布料、便于劳动和工作的方向发展,且与汉族基本相同,只是姑娘们一般都还有一套民族服装。泸沽湖畔纳西族的服饰则变化不大。   

丽江豆焖饭

  豆焖饭的做法历史悠久,在制作过程中您也能感受到这些特色美食的魅力。豆焖饭是很有特色的云南特色小吃,豆焖饭以蚕豆 为主要材料,烹饪的做法闷菜为主   云南省四季如春,常年时鲜蔬菜不断。隆冬季节青蚕豆、青豌豆等蔬菜上市,所谓青蚕豆米即尚未完全成熟处于生长期的绿色蚕豆,剥去两层外壳,留下的肉仁,自然翠绿鲜嫩回甜。每年春节期间青蚕豆或青豌豆上市,民间都做豆焖饭尝新的习俗。   做法:   原料:粳米、糯米、火腿、新鲜嫩蚕豆   具体做法:1、先把糯米浸泡一小时,待用。   2、把火腿切成丁,下锅炒出香味。最好多炒一下,让肥的部分油能够多出来一点。铲起来备用。   3、锅里留少许火腿余油,下入嫩蚕豆翻,加少许盐,炒到半生不熟。   4、豆不用起锅,把浸泡过的糯米下到豆上,加上刚漫过米的水,盖上锅盖焖。   5、待锅里的水收干后加入早已煮好的米饭,撒上少许盐,再倒入炒熟的火腿,翻炒至均匀即可。几点说明:1、火腿一定要多带点肥的,好出油,因为火腿油比较香。   2、用自己腌制的腌肉也一样的效果,同样香喷喷,我妈妈就是每年都腌肉用来做豆焖饭的。   3、蚕豆的内壳不必剥掉,吃起来口感会比较润。   4、没有蚕豆也可以用豌豆粒代替,其实我觉得豌豆焖饭更好吃呢。   5、加糯米也是为了润,只用米饭吃起来口感不如加了糯米的。   6、加入糯米和水盖上锅盖焖时,一定要注意听水收干没有,还要频繁转动锅的四周,不要让火苗只烧在锅的底部,那样底部容易糊(因为糯米有粘性)。   

纳西火锅

  纳西火锅是云南丽江的一代特色菜。它是指用火锅煮食品而言。铜制火锅,工艺精美,是纳西族人家喜爱的器皿。纳西火锅是在寒冷季节纳西人待客和春游野餐的佳肴。火锅原料主要有猪排骨、瘦肉、酥肉、马铃薯、黄豆芽、茨菇、红萝卜、芋头、大韭菜根、白菜帮、青菜帮、粉丝、粉皮、豆腐等十多种,还有生姜、草果等佐料。制作方法是先将马铃薯、芋头、胡萝卜、茨菇、大韭菜根分层放入火锅,最后放入排骨和排骨汤,燃起火锅煮至菜肴稍熟,再加浸泡过的粉丝、粉皮、青菜、豆腐、瘦肉片、酥肉等,煮十五分钟即可上桌。   纳西族先民爱饮酒,在云南滇西北有“丽江的粑粑鹤庆的酒”的说法。在丽江,围着火锅喝着酒,聊聊天再唱唱歌是本地居民生活的写照。在以前,纳西人家一般都有个火塘,忙完一天的活后,亲朋好友都喜欢聚在一起,吃火锅拉家常,久而久之就成就这道特色的纳西火锅。   

乌木春绿茶

  乌木春绿茶,是华坪县永兴傈僳族乡茶厂生产的各茶。它采用植于高山云雾中的乌木河畔的大叶种茶精制面成。经云南省茶叶研究部门抽样鉴定,其各种成份含量为:水份5.87%,水浸出物44.42%, 儿茶素133.21mg%,茶金酚32.01%,氨基酸3052.96mg%,加啡碱4.01%,所含氨酚量比同类产品高。华平乌木河畔地势较高,气候温暖湿润,“晴时早晚遍地雾,阴雨成天满山云”加上又有富含有机质的肥沃土壤,特别适于茶树生长,并且能提高茶叶中的各种有效成分的含量,因而其品质臻于上乘。“乌木春”茶具有色泽绿润、条索肥实、回味甘甜、饮后回味悠长的特点,曾获省级银缨奖 v( 丽江)

芒香源芒果

  芒香源芒果出产于华坪县中南部的荣将镇龙村,为亚热带金沙江河谷燥热气候,日照时间充足,光热条件好,海拔1200~1350m,多年平均气温19.8℃,年品均降雨量1013.37mm,非常适合芒果树的生长。

华坪核桃

  华坪核桃是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县的特产。华坪县在中低海拔地区大量发展芒果产业的同时,因地制宜,在高海拔冷凉地区大力发展核桃产业。   近年来,华坪县核桃产业获得了又好又快发展,成为继芒果产业之后的第二大绿色产业。截至目前,全县核桃种植面积已达32万亩,农民人均种植核桃面积达2亩多,实现产值3000多万元。   

米灌肠

  米灌肠是丽江特有的一种风味食品。它是由猪血、米饭及各种香料,按照一定的配比拌在一块儿,然后灌入加工过的猪肠子而制成的米饭肠。加工制作米灌肠是纳西族的传统习惯。第到杀年猪时,几乎每户纳西人家都要做一些米灌肠。如果家人在外学习或工作,还要想方设法请人到家制的米灌肠捎去。   米灌肠在食用时需切成圆片,或用热油煎炸,或用蒸锅蒸热。米灌肠色泽古朴油亮,香味浓郁,营养价值高,是补血,补气之佳品。   丽江小吃米灌肠是纳西族的传统食品。米灌肠分为黑米灌肠和白米灌肠两种。黑米灌肠是将蒸到九成熟的糯米,加上猪血浆、盐巴、茴香籽和花椒等几种佐料搅拌均匀后,灌到猪肠子里,用蒸锅蒸熟;而白米灌肠则是将猪血浆换成鸡蛋清,蒸熟后就是白米灌肠了。米灌肠蒸熟后,可以切成片就热吃,也可以放凉后用油煎着吃。不论怎么吃,都很爽口,是纳西族请客时必不可少的食品。据说有一次纳西族人招待一位外地来的客人,就用米灌肠作为主食。这位客人吃到嘴里觉得味道非常美,就询问这种米灌肠是怎么做的?纳西主人是个诙谐好打趣的人,就说:“用糯米喂猪,等猪长大了杀猪取猪肠子,再蒸熟就可以了。说得大家笑得肚子痛,不过谁也不会相信这是真的。只不过是开个玩笑而已。   纳西族人在过年宰猪时,家家户户都做米灌肠。他们将做好的米灌肠一串串挂在菜架上,看来油光肥大、黑糊糊的,一点也不能引起食欲。可是一旦吃到嘴里可就顾不得黑米灌肠的外观了。纳西人经常食用这种米灌肠,不单是因为它好吃,还因为它是一种能够补血、补气的营养食品。   

香橼

  香橼是丽江纳西人家喜种的果树。它属芸香科学绿灌木或小乔木,其枝干间有刺,叶大形似桔叶,春季开花,呈白色,果实为椭圆形,大的一个有两公斤左右。成熟果实可以经霜不落,在树上数年之久,每年秋冬季节果实渐渐变黄,开春时又开始回青,在树上生长时间越间越长,其皮肉就更加细嫩香甜   香橼既可观赏,果实皮肉又可入药,具有理气化痰、止痛消炎的功能。纳西人家常将其加工为蜜饯,用以待客( 丽江)

新庄乡下属行政规划区域特产


地区 特产

新庄乡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