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云南省 >>普洱 >> 景谷县 >> 永平镇

永平镇特产大全


特产 简介
佛迹仙踪芒玉峡谷旅游区

佛迹仙踪芒玉峡谷旅游区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  这里两边的森林中分布着各种花草植物,以及犹如龟背壳的巨大石头,而河床上遍布无数“石缸”及大小不等的瀑布、平台……  藏于-云雾中  芒玉峡谷属于无量山山系,为典型丹霞地貌,与喜马拉雅断裂带属于同种地质结构系。其位于景谷县城北18公里的钟山乡联合村,驱车约行30多分钟。那一带曾是茶马古道马帮必经之处,芒玉峡谷上方还留有一段清末时期的茶马古道旧石桥——芒玉茶马古桥,而周围还有不少古茶树。  冬天的芒玉峡谷周围,依旧一片苍翠,中午站在峡谷东侧海拔1492米高的主峰芒玉大尖山,白云在脚下流动,水声从云下传来,而峡谷被浓雾紧紧拥在怀里。峡谷主河流为景谷河,支流海子河注入谷中,全长7公里。由于地下水十分丰富,喷漏出地表,形成地面径流,四季不竭。谷中有十余处高低不一的瀑布,谷西岸有两条巨瀑奔腾直泻,高约百米。  一山分四季  下山的小路约1米宽,铺上了石头,险峻的地方还设有护栏。在海拔约1200米左右的地带,最多的树木就是思茅松。随着海拔不断下降,取而代之的是细叶榕、黄梨树以及众多灌木、茶花、杜鹃、兰花……  一路基本都在下坡,植被在不断变化着,给人“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感觉。许多奇形怪状的石头引起我们的注意,有的石头表面犹如乌龟壳;有的石头好似从中裂开,而人正好可从中通过;还有的石头野藤缠绕,树包石、石包树随处可见。  行至半山腰,许多橄榄树出现在视野,成串的橄榄挂在枝头,摘下咬一口,感觉精神恢复了不少。据了解,从峰顶至谷底有野葡萄、橄榄、刺包果、黄苞果等野生水果。另外还有岩羊、麂子、蛇、野鸡、太阳鸟、画眉等动物。  佛迹仙踪  新闻媒体在对景谷的“巴达”进行了报道时,称“巴达”为“仙迹”。但经对“巴达”的实地考察和对有关传说的考证,准确地说,傣语“巴达”,应翻译为“佛迹”,而不应翻译为“仙迹”。“仙”即仙人,在人为宗教范围里,专指古代道家和方士所幻想的一种超出人世、长生不老的人。由于景谷有15万多汉族居住,他们对道教的信仰难免对周围傣族产生影响。但傣语“巴达”的全面含义是傣族佛教信徒(傣族全民信仰南传佛教)心目中释迦牟尼在传教或游历过的地方留下的踪迹或叫印迹。傣族崇拜这些印迹,是对佛陀的崇拜,与道教崇拜偶像无关,与其他神仙也无关。  景谷一个县有26处“佛迹”,全国罕见。《景谷县志》说,在景谷县境内的坝子周围,山谷中的一些溶洞或者山上的一些大石头上,有手足印迹。这些印迹,被傣族先民认为是佛祖巡游各地时住过的山洞或留下的遗迹。这些印迹分布于钟山乡吊脚坡、芒洪、芒旭、铜厂、训岗、香盐,威远镇大寨,永平镇大仙人脚、小仙人脚、迁岗、迁糯,勐班乡的白塔、富勐、勐良、永海、芒乃、,半坡乡的芒洛仙人洞,正兴乡的勐乃仙人洞等处。  

帕庄河自然保护区

  帕庄河自然保护区  帕庄河自然保护区位于正兴镇帕庄河带,距县城60余公里,离普洱约50公里的地方,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傣族小乘佛教朝仙圣地,也是一个风景优美的岩溶地貌风景区。景区紧邻弥宁公路,交通方便,河水自东向西流入小黑江。帕庄河水常年清澈见底,碧水湾环,两岸群山合抱,石灰岩裸露活岩壁陡峭浩然如厅,气势非凡,或钟乳石倒悬玲珑剔透,如塑如雕,或似皇宫玉苑画栏,幽深静雅,或如彩绸锦缎,轻盈飘逸......山上青树翠蔓,蒙络摇坠。何种鱼虾遨游,滩边七彩卵石斑斓可爱,令人爱不释手。  风景区现探明共有30余个洞穴,分布在方圆约24平方公里内,行程了一个风景独特的天然溶洞群。其中似椿树洞、天仙洞、良心洞、花仙洞和大仙洞等最为著名。这些溶洞里的钟乳石造型奇妙,千姿百态,有的如层层梯田,有的像少女酣睡,有的似莲花朵朵,有的如母子相依......。那摆设有方,疏密有致的石桌、石凳、石烛台更是巧夺天工,仿佛是仙人们有意摆放下的一般。  花仙洞距河边只有二十来公尺。洞口右边河滩上有一温泉,泉水温热,游人至此,掬一捧温泉,洗一把脸,一天的劳累被洗得干干净净。走进洞口,展现在眼前的便是钟乳石行程的石柱、石笋、石花......多姿多彩,琳琅满目。顺着弯弯曲曲的洞径时而步入宽敞的大厅,时而又误进峥嵘逼人的险境。再行一里深,洞底出现了积水,高低不平,一条条高约一二十厘米的石龙横卧竖摆,形成纵横的沟渠和一层层山乡梯田。真是“洞中田园”啊。  仙人洞位于海拔1800多米的大山上。仙人洞洞口开阔,顺石阶下去十来公尺,就进入了高约三丈,宽四五丈的大殿。据佛经《丢混》记载,此洞是佛祖释迦牟尼云游时路过这一带居住过的地方。在这里,佛祖降服了妖魔“饿罗莩”后,时值关门节期间,僧侣不宜出行,佛祖就于洞中闭藏读经90天,因故,人们便把这称为“仙人洞”,至此,每年都有大批的国内外信徒前来朝仙祈拜。  仙人洞上下左右还散步着大大小小的十余个洞,天仙洞位于仙人洞的左下方十余公尺处,地势十分险峻,洞内迭岩起伏,幽深奇幻,瑰丽多姿。洞内有的地方电筒照不见顶点,射不到洞底,这个洞十分漂亮,那石灰岩凝聚成的水浸石,千姿百态,似菩萨、似龙虎、似螺蛳、似竹笋、似葡萄、似帷幔......使人心醉如蜜,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  整个河谷中,到处是景,景随步移,雄、秀、幽、奇,令人叹为观止,流连忘返。“江山如缘,花柳无私”,多情的正兴勐乃帕庄河将她那旖旎的丰姿,无遗地展现在了人们眼前。

威远江自然保护区

  威远江自然保护区  威远江自然保护区保护区位于云南省南部景谷县西南部,地处澜沧江支流威远江下游。  从钟碧路乘车41公里,穿过富饶的钟山坝就踏进了长达40公里的绿色峡谷——威远自然段保护区。保护区内有威远江穿过,江两岸是绿色的森林,靠江边的是莽莽苍苍的热带雨林,中间地带是杂木阔叶林,靠山头的是普洱针叶林。保护区内几十米高的大树成林地覆盖着每一座大山。大江两岸宽不过几百米,站在两岸可以对话,只要有一方呼喊,即使没人对答,大山也有回音。  威远江流过无量山支系的崇山峻岭之中,由于青山绿水互相陪衬,显得山水交融,相得益彰;有时流速平缓,像是不敢打扰山林的寂静,有时流速加快,像是陪着松涛高歌一曲,给人一种山之美,水之秀的韵律。  1996年投资38万元修建的景区管理所就座落在青山碧水之间,游人可以在此小憩后再向保护区腹地老虎山瞭望台前进。登上这个建造在海拔1340米高,很像古时用来观察敌情的烽火塔的瞭望台,举目远眺,顿时感到心旷神怡,眼界大开。东面和南面群峰连绵,威远江象银带般系绕在群山之间,只有看到那翻腾着浪花的水面,你才能感受到是一条流向远方的江河。远看山岚朦朦胧胧,山与天浑然一体。一缕缕白云从山腰飘过,就像是一位温柔的仙女腾云驾雾姗姗而来,有时也像微风吹拂着一位慈祥的护山老人的银须。  树丛中,布满了蜘蛛的“八卦阵”;草坪上,像一架小直升飞机的蜻蜓,能悬在空中不动;蝴蝶扑扇着翅膀,忽上忽下;千万只蜜蜂嘤嘤嗡嗡,好似许多小小的发动机在轰鸣;树上的知了嘶嘶地惊叫,地上的黑蚂蚁排成了长龙……如果你能在这山里住上一小段时间,你就能看到爬树的猴,土洞里的穿山甲,树上的小松鼠,美丽的花孔雀,还有那过路的大象,奔驰的野猪,能听到豹哼鹿鸣,狼嗥猿啼等珍禽异兽的吼声。  在威远江自然保护区内,你还可以领略到全世界面积最大、保护最完整的龙血树野生群落的风姿。据专家鉴定,该区的龙血树为柬埔寨剑叶龙血树,是活血、化瘀、止血、补血的昂贵药材。  这里有山,四季长春,绿荫如盖,生命不止;这里有水,水清见底,永不停息;这里有百虫蠕动鱼跃鸟飞,这里有珍禽异兽,追逐嬉戏。  风景这边独好,当你置身于这优美的生态环境中时,就会有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因为鸟儿会为你歌唱,花儿会为你吐露芬芳,参天古树会带你直上云端,让你驾白云游览在威远江上,美景会尽收眼底。

景谷河水库

  景谷河水库  水,流过历史,穿越了时光的沉淀,流淌出它的变迁与更迭。它以一种流动形态存在,是物种起源的摇篮,却又是如此简单。是的,它很简单,再普通不过的微观粒子,无处不在,轻盈透明,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水的流淌,关系到整个民族的命脉与历史,黄河两岸,尼罗河边,印度河畔,都各自哺育了一个古老而富有生命力的民族。对于景谷县来说,水是那里的优势资源之一,无论奔涌的江河、飞流直下的瀑布还是潺潺的溪涧,都润泽着丰富的生物资源、哺育着这里的各族儿女。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口”,从景谷县穿城而过的威远江似一条长龙蜿蜒曲折,随着历史流淌的脉搏滋养着这片土地。长堤、绿柳、如画的风景,历来是人们对于江河最美的想象,殊不知在美丽风景的背后却暗藏危机。  景谷县水能资源丰富,境内共有大小河流94条,水资源总量67.2亿立方米,人均占有2.35万立方米,水能蕴藏量达76万千瓦。这么丰富的水资源,在历史上却没有得到更好的开发和利用,相反,一度成为令人头疼和绝望的根源:景谷县山高水低,是“三年两头旱,中间洪灾不间断”,洪涝灾害年年有的地方。历代官府、土司不注-利建设,人们只依靠开沟引小河、山箐水自流灌溉,防洪抗旱能力差,粮食单产低而不稳,人民生活困难。由于景谷地形复杂、河道弯曲、流水湍急、雨水多集中在七八两月,一遇暴雨,沿河两岸极易形成洪涝灾害。民国时期,景谷毁林开荒比较突出,且年年放火烧山,森林植被遭到严重破坏,造成山区水土流失严重,据统计,全县水土流失面积达140.23千公顷。  “一碗水端不平”,虽然景谷的水资源十分丰富,但不可避免地还是有一部分村寨水位低或水源不足,人畜饮水比较困难。有的村寨吃水要到二、三里外的山箐挑水,有的村寨井水出流少,群众要昼夜排队守井取水,旱季饮水更加缺乏,水贵如油。1950年后,人口逐年剧增,加上一度出现毁林开荒、乱砍滥伐森林,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使部分山泉断流,人畜饮水更为困难。据1983年的调查,全县人畜饮水特别困难的有137个自然村、4232户、2.77万人、1.14万头大牲畜......通过这一组组的数字,一幅幅画面我们可以想象当初那个威远江横穿而过风景秀丽的景谷,曾有着怎样一段辛酸历史。

大仙人脚佛寺

大仙人脚佛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大仙人脚佛寺  景谷的仙迹之多,是祖国名山大川中无以论比的,就云南所走过的8个地州60多个县市中,多数是人文景观,而景谷的自然景观中,随便屈指一数便可列举十多处。而且,永平大仙人脚仙迹不但很有名气,这里的故事不是口头传说,确是佛经经书实录记载的。  景谷大仙人脚佛寺汉文傣文碑-云南普洱,云南普洱景谷县是一个汉文化与傣文化相互交流、相互融合的地方,不少文物古迹反映出了这一点。  在景谷县永平镇昔峨村大仙人脚佛寺内,就有一块汉文傣文碑。大仙人脚佛寺建于清乾隆五十年(妒85),傣语称“坝0贯”,属南传上座部佛教,此碑是大仙人脚傣族佛寺的建寺碑,石碑高3米,宽1.5米.石碑正面有阳刻高1.5米,宽1米的大“佛”字。石碑背面。刻有用傣文横书阴刻的碑文,记述傣历1136年(1774)属蛇年的七月二十六日属蛇日中午时,和尚素烈胜弟从畹町来到该处开发大仙人脚,召-土司官罕找、罕过兄弟两人领导永平等,12个地方男女老少建筑大仙人脚大殿,用了11年时间建成。乾隆五十年(傣历1147年)七月二十六日为大仙人脚立碑,有勐戛、勐卧、勐班、勐安、勐光、勐乐、勐连、勐引、母勐、耿马、勐栋、勐定、磨茂、崴里、半坡等地的傣族群众都来赕,参加立碑仪式。除傣文碑文外,还刻有汉文题联和汉字落款。  碑两边的汉文题联如下:不是一凡苦行未知何处觅仙境。若非百计踌躇哪得斯地有名山。  碑正中落款汉文是“乾隆五十年丙午住持护朝鞯鼎孟秋月谷旦立”。傣文汉文在清乾隆年间就刻写在一块碑上,而傣文还用了傣泐文(西双版纳傣文)和傣那文(德宏傣文)书写,实属罕见。1988年11月,云南普洱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地址:云南普洱市景谷县永平镇昔峨村

芒玉峡谷

  芒玉峡谷  芒玉峡谷位于景谷县城西北方向的钟山乡联合村境内,距县城18公里,从县城乘车30分钟左右就可到达,是人们观光旅游,拍摄影视作品和风光的好去处。  以谷深林幽,山势峻峭,景点密布,四季变幻为主要特点。芒玉峡谷属无量山系,其范围有1225公顷,峡谷谷长6公里,白马山主峰芒玉大尖山位于峡谷东侧,海拔1492米,峡谷两岸群山含翠,悬崖陡壁上长满了栎木、青松、杂树生花,猿啼鸟鸣,悬泉飞瀑长流不息。谷底奔涌着万年涧水,进入夏季,滔滔滚滚,势不可挡,冲激出千尺大浪,满谷轰响。秋末冬至,大水渐收,漫湾碧水,静影沉壁,两岸风光,尽映其中,水中的游鱼、卵石清晰可见,五彩焕然,游人还可见到河岸两侧及河中石头上无数个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石窝石坑,有的状若奔马,有的形似镜台,当然更多的酷似女人的玉门,玉门内蓄着一池春水,将溢未溢,含情脉脉,春波荡漾。芒玉峡谷也因此得名。芒玉者,傣语,女人的生殖器也。  依山而建的栈道,一路观赏,景随步移,人高谷低,远山更远,近山愈近,青松伸臂,竹木为杖,流一点小汗,看无边风景。半山腰上,有一红砂石的平台,站在此处,看峡谷对面的山壁,可见到有墨绿色的栎木在苍翠的青松间,写成了一个百余米长的  “人”字,此景取名为“此处看人”,游客到这里驻足观看,顿然觉悟,为人须大,大胸怀,大志向,方能不畏艰险,立足于天地之间,成就一番大事业。看了人字,再往前走200米左右,站在这个山垭口遥看峡谷前言的山洼,突然涌出一匹银泉,状若女性器官,只要心正,想到女人生了男人、女人、官人、百姓,实在伟大,此景取名,“正眼观玉”。  后又往上走,再看远处瀑布又有了变化,好像神女浣纱后,把它晾挂在山壁上,此景取名为“神女晾纱”。

景谷大石寺

景谷大石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景谷大石寺  在气势磅礴的云岭无量山余脉南端,有一座山峦叠翠,异峰突起的山峰,像一把锋利的宝剑直刺云天,峰顶悬岩巨石之上耸立着一座惊心动魄,凌云星辰的道教寺观,这就是数百年来远近闻名而风光奇丽的景谷大石寺。  大石寺在景谷县景谷乡文山海孜文笔山顶悬岩之上,海拔2200米,岩高坡陡,有陕西华山之险,厦门鼓浪屿日光岩之奇,历代骚人韵士登临观赏,刻石题词,赞叹这不可多得的天工奇作。  大石寺从景谷驱车,可直登大石寺绝顶。就在螺蛳形盘旋的海孜文笔山顶上,那300多万年前由砾石沉积而成的两个圆周宽约100余米的巨大砾石在地壳无能无能运动时期,从海底被抬升高过了峰顶。这两个大砾石好像两座紫铜色的险关古堡,一前一后,不偏不依,若接若离,耸立在顶峰中央。大石寺的奇特建筑就建在这两个大砾石上,工程之艰巨、惊险,令人难以想象。大石寺包括“三皇宫”、“天生寺”、“祖孙殿”、“杨四将军庙”、“玉皇阁”五个宫庙殿阁。此外还有“积米洞”、“摸子洞”、“一洞天”、“鹊桥石”等奇景。在这里,极目远眺,黎明时霞光万丈,可最先观赏到东方日出;在夜间,星云相映,能观赏到明月奇光;千山万岭,郁郁葱葱,蜿蜒起伏,朝贺仙宫。石寺周围有青松翠竹,梅树灌木,把大石寺点缀得分外峻峭秀美。在此登高放眼,群山低矮,蓝天接顶,飞云下界,松涛有色,景色迷人让人陶醉不已。

爱情树

  爱情树  过了“普洱”就到了“景谷”,爱情树就生长在景谷城外的山坡上。爱情树其实就是两棵长在了一起的树。  传说是这样的:有一对年轻的恋人,在与为害乡里的“黑龙”搏斗时,双双遇难,后来“白象”来了,制服了“黑龙”,为了庆祝“白象”的胜利并使“黑龙”永远不得翻身。于是乡亲们塑了一个“黑龙”被“白象”踩在蹄子底下的雕像并为其盖了一座庙。之后不久在那对年轻恋人遇难的地方就长出了两棵相依相拥缠绵在一起的树。这就是爱情树的由来。  那对年轻恋人;生在一起,奋斗在一起,死后变成树依然在一起的忠贞爱情深深的感动了乡亲们,受到了人们的敬仰。所以人们经常去祭拜“爱情树”,也有人在“爱情树”下许愿没有不应的。

景谷营盘文笔塔

景谷营盘文笔塔为文化旅游景点。  景谷营盘文笔塔  在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水平镇营盘村景(谷)临(沧)公路54公里路旁,有一座密格式梯形砖石风水塔,这就是景谷营盘的文笔塔,在绿树松林环绕的丘陵之中,塔尖似玉笋刺入云空,塔有六方共八层,塔基质料为红砂石,塔身为青砖,塔高15.7米.塔基一层,塔身七层,塔顶呈一锥形,塔基每边宽3.2米,高1.68米,塔身每层商1.93米,塔基座中部六边均有石雕图案,内容有动物花卉人物,塔身第六层各方均有高1.2米,宽0.85米的塔门孔,塔旁立有石碑,记述其建塔经过。1988年11月,景谷县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地址:云南省景谷县水平镇营盘村

迁糯佛寺

迁糯佛寺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迁糯佛寺位于景谷县迁糯村,系清代古建筑,建于1778年。  整座佛寺由山门、大殿、布书亭、僧舍、拜佛者宿舍等几部分组成。  山门全仿内地汉传佛教的形式,高十八米,宽七米。正面设三道门,中为大门,两边各一侧门。整体为牌楼结构,上段为木质,下段为石质基础,底部为须弥座支撑着牌楼。  顶部为三重檐,覆盖青灰瓦,檐角上翘。牌楼天中用汉文书写「清佛寺」三个大字,字体工整严谨,落款「乾隆戊戌季春谷旦」。重檐下有龙、云纹等浮雕。过去有山门外曾有照壁和一对石狮,「文革」期间毁坏无存。不远处尚存一株高约三十多米,粗达数围的菩提树,青翠欲滴。山门内面的牌楼上也用汉文书写「福贵门」三字。从山门的结构、浮雕、文字等方面可以看出受了汉族文化很大的影响。  大殿高二十五米左右,长二十二.五米,面宽五间,进深五间,三重檐围栏式建筑,整座厅堂主要靠几对平行大柱作支撑,顶盖青灰瓦,羽角上翘,檐下有斗拱,内栏阁窗高一米,椽子较短,屋檐坡面平缓,约呈三十度,与西双版纳一带的寺檐坡度迥然不同,而与滇西保山、永平、下关等地的重檐式民间楼房很相似。大殿四壁下为石础,上刻各种动植物的图像,如猎人驱犬出猎图、张弓射鸟图、喂兔吃菜图等。  大殿西端供释迦牟尼塑像,两旁为两位弟子像,帕召沙瓦戛在右,麻阿五八果在左(据说是水中的佛)。另在释迦佛的右后方还有一尊弥勒佛像,这些都是西双版纳、德宏、孟连等地所没有的。殿壁上绘若干金粉图案,厅堂左右两侧悬挂许多画幡,幡上绘各种故事,有《召树屯》、《翁帕罕》、《藏三亚》、《千瓣莲花》等内容,这些则是西双版纳、德宏等地佛殿陈设共同具有的特点。  尤其有特色的是,在大殿正门外竖立的两棵对称雕龙檐柱,两条巨龙穿过柱心,头部从柱顶伸出,相向凝视,前爪各握一枚雕刻得十分精致的圆形彩球。  殿前右侧建有戒堂,旁边有专供人寺纳佛的老人住宿的宿舍。后侧为僧舍和厨房。  

昔木水库水利风景区

昔木水库水利风景区为国家水利风景区。  云南省景谷县永平镇的永平坝子是一个狭长的山中冲积平原,面积153.3平方公里,是景谷县最大的坝子,也是景谷县商品粮生产基地,又是盛产蔗糖、烤烟的主要地区。春天,坝子内一片翠绿,生机盎然;秋天,稻谷金黄,甘蔗青翠,一派丰收的景象。而这一富美丽富饶的田园景象,得益于一座叫昔木的水库。在解放前没一件水利设施的时候,这里纵有坝子,也只是“等雨栽秧,靠天吃饭”。

树包塔塔包树

树包塔塔包树为文化旅游景点。  位于景谷县城大寨官缅寺内。树包塔在寺东侧,这是一座下方上圆的葫芦形砂石浮雕塔。塔座方长4米余,塔高10余米,1株两围多粗的大榕树,生长在塔顶中央,树冠散开,偈一把擎天巨伞插在塔中,塔外又有无数粗装的树根把石塔紧紧楼在怀中。树塔如融一体、美妙和谐。  塔包树在寺西侧,也是下方上圆的葫芦形砂石浮雕塔。1株一围多粗的榕树从塔中心长出来。由于树龄不大,树阴遮盖仅方圆10多米。雄伟壮实的白塔从四方把大榕树紧紧地包裹在中心。塔边清泉淙淙,伴以和尚朗朗诵经声,给人一种悠远旷世的感觉。  两座佛塔均建于1644年。由于景谷气候湿润,鸟雀把大榕树种子带落进佛塔的砖缝中,天长日久,生根发芽破土而出,交错缠绕石塔而生,数百年后便长成了今天的奇观。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公榔村芒朵社

  公榔村芒朵社   离景谷县城威远镇十多分钟路程,一个凤尾竹掩映下的傣族村寨。村小学前两棵800年的大榕树如华盖般擎天挺立,数十孩童嬉戏其下,初冬无风,尚闻蝉鸣,艳阳高照,树影迷离。   沿小路而下,沿途古树参天,菩提和芒果树下有当地居民祭祀树神、祈福禳灾留下的仪式痕迹。若干树枝环树排列,并用白色丝线绕束于榕树上。在傣族信奉佛教前,自然崇拜是其主要的原始宗教形式。他们后来虽已信奉佛教,但至今有原始宗教遗存。傣族祭祀屋神,祭祀寨神。“披勐”是最大的地方神,是全勐共奉的寨神。最大的祭祀是祭树神,每个村寨附近都有一片古树林,并以其中最大的一株为树神,每年农历二月或五月,各寨按规定时间举行祭祀。这也是为何傣族村寨边常有大榕树、菩提树、芒果树或其他古树连片成荫了。   芒朵佛迹位于一小河环绕的坡地上,分别为足印一、手印二。两个手掌印中的一个长0.65米,宽0.53米,另一个长0.84米,宽0.41米,深陷于巨石中,似佛陀持无畏印。两米外的另一块巨石上则有一个长1.52米、宽0.75米的脚印。现在为保护佛迹,正在其上面建盖缅寺。据当地传说,此地原称勐卧坝,乃产盐之地,十分富庶,但河中有恶龙作孽,危害人间。佛祖见此,留下手印、脚印镇住恶龙,把坝子和富饶物产还与斯民。同时,在佛迹出土时其旁还有一以古傣文铭刻的石碑,存放于芒朵缅寺。石碑石质为红砂石。由于年代久远,碑面已现斑驳,出土后为辨认字迹,碑文被以墨水重新描出。    威远镇  "概况 威远镇地处县城,是景谷县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属坝区,总面积42平方公里,辖白龙、威远、乡3个社区居民委会和芒冒、威远街2个村民委员会,20个村民小组。2003年末,全镇有11149户,总人口25114人,其中农业人口4732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597人。有傣、彝、拉祜、回等少数民放人口11537人,占总人口的46%。其中,傣族66…… 详细++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碧安大山茶

  碧安大山茶是云南省普洱市景谷县碧安乡的特产。   碧安乡距景谷县129公里,是距县城最远的乡。境内自然资源丰富,土地肥沃,群山起伏,箐深林密。   与原始森林伴生的碧安大山茶,茶树为纯天然生长,所制成的茶汤色黏稠油润,滋味阳和,苦、涩、甜、回甘变化丰富,韵味无穷,越喝越甘甜,曾被众多做茶研究的老茶人称为云南最甘甜的茶。   

景谷牛撒撇

  在景谷县傣族地区,有一道傣家人用来宴请宾客的世传名菜,称之为"牛撒撇"。它的烹制方法比较特别,逢年过节或办喜事时,要杀牛,把黄牛宰杀后,取出牛的脊肉用火把它烤黄,再切成细肉丝,拌以煮熟后的牛肚杂,放上姜、蒜、辣子、花生香碎面等香料和佐料,再用煮沸后经过过滤的牛粉肠水或胆汁拌匀,即可食用。"牛撒撇"最关键的配料就是那牛粉肠水。城里人想吃"牛撒撇"没有牛粉肠水,就用五加叶来替代搅拌,味道口感相似。"牛撒撇"的特点是细腻可口,香味淳正,色泽诱人,具有健胃、清燥热、增食欲的功能,受人喜爱。(思茅)

景谷大香糯

  景谷大香糯是云南省普洱市景谷县的特产。大香糯是驰名中外的优良稻种,大粒型糯稻,加工后米质洁白,颗粒园大光泽,以色、香、味著称,尤以香取胜。煮熟的香糯饭雪白如玉,油光铮亮,质地柔软,食之有入口备甜、落口缠绵、下肚柔软之感。   在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有一种“一家蒸饭十家香”的景谷大香糯。这种大香糯,属粳糯型,国内香米良种之一。具有浓郁的香味,它不仅米香、饭香,而且在苗期也能散发出一股清香味,特别是抽穗扬花期更甚。大香糯米粒滚圆雪白,人们常用来做粑粑、甜米酒、米花糖等.深受人们喜爱。   

秧塔大白茶

  秧塔大白茶是云南省普洱市景谷县民乐乡秧塔村的特产。秧塔白茶具有140多年历史。因其外形美观,白毫显露,清香回味,汤色纯正而闻名。由于历史上种植甚少,产量不多,尤为珍贵,是云南八大名茶之一。清朝时被列为朝廷贵品,称为"白龙须贡茶",极受朝中君臣欢迎。   秧塔大白茶产于中国云南省景谷县民乐乡大村秧塔,其特点是茶树品种优良,芽叶满披茸毛,成茶肥硕重实。白毫显露,条索银白,气味清香,茶汤清亮,滋味醇和回甜,耐泡饮,以产地特色命名。秧塔地处高山密林的云雾山中,气候温凉,种植历史已有160多年,清道光20年(1840),今老种树尚在。白茶与其他茶不同,外形特白,卖样好,于是当地土官责令精心采制成“白龙须贡茶”,向朝廷纳贡,成为稀有珍品。大白茶适制多种茶类,制作传统晒青茶,以春茶为佳,谷花茶次之,尤以清明前最好,称明前春尖,制成炒青,烘青茶类,香气更好,毫色银灰,汤青绿。制成红茶:金毫显露,条索肥硕、口感甚佳。1981年,大白茶被评为云南八大名茶之一,被列为地方名茶良种,载入1989年出版的《中国农业百科全书:茶叶卷》。秧塔村现在行政上属景谷民乐乡,地域上距离景谷乡更近,故景谷乡人制茶的方法一直与大白茶的制作方法一至,并把茶叶拉成直条称为“把把茶”。

永平镇下属行政规划区域特产


地区 特产

永平镇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