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产 | 简介 |
---|---|
长顺杜鹃湖 | 长顺杜鹃湖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国家水利风景区。 杜鹃湖景区集山、水、花、鸟、林、泉、洞、寨于一体,是全国唯一的水上杜鹃花景区。以港汊幽深、明洁如镜的水面和姹紫嫣红的杜鹃花及风格独具的布依族、苗族民居民风为主要特色。 门票:40元 船票:40元 位置:县城西北18公里 电话:0854-6826123 行车路线:从贵阳经贵惠高速、都兴高速至长顺西站下,再经县城、长广大道可达,县内乘坐专线中巴车到达,5元/人 餐饮:推荐野生杜鹃湖鱼宴 最佳游览季节:2月至5月是观杜鹃花最佳时节,漫山红遍,姹紫嫣红;5月至7月,是杨梅收获的时节;7月至9月是避暑、休闲度假、垂钓的最佳时节,满山的野毛栗、各种香菌、众多的候鸟布满湖四周;9月至11月是观赏湖岸红叶的好时节。 |
长顺县潮井湿地公园 | 威远潮井 长顺县境内的泉水,基本上都属于岩溶泉或地下暗河出口,其中最神奇的就属位于威远镇西约2公里处的潮井了,因这里的泉水比较特殊,特殊的原因是它“会涨会缩”,顾名思义叫潮井。它是由岩溶管道,因虹吸作用形成的间歇泉,出露在一座藤木葱茏、四季常绿、山腹中空或洞或隙积水成潭的峰林山麓,潮水时清澈泉水汩汩而涌,持续10-20分钟,最大流量100升/秒以上,退潮后水量仅为1升/秒。潮水间歇随季节而变,1-4小时不等,周而复始,终年不息。据说:游客到这,恰遇潮水,今年就会有“好运”。潮井在古树掩映的小山脚下,井口直径一米见方,井水异常清彻,冬暖夏凉。井的上方石壁上篆“潮井”两大字,井旁顺流地面上刻有“福禄寿禧”字样,如果偶然路过的人,这方井也没什么特别之处。井边立着的碑上面是我国近代著名的书法家舒同的对联“绿树长长长长长长长青,泉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在读的时候要注意压韵。 在潮井千百年的潮涨潮落中,当地留下了一个凄美的传说,传说有一位仙女,羡慕凡间的生活,偷偷下凡,和潮井寨的一位年轻小伙成亲。二人相亲相爱,生育了一儿一女。后来,天庭知道了,派天兵天将将仙女抓回。仙女走后,她的这位凡间丈夫忧郁而死,两个孩子思念父母,日夜啼哭,感动了龙王,龙王决定帮助仙女和这俩孩子。他让仙女从龙宫出发,顺水到潮井看望儿女。为了不被发现,龙王派两条红鲤鱼给仙女探路。孩子俩见红鲤鱼到,就知能见到母亲。但可惜每次见面的时间太短,于是两个孩子背着母亲商议,既然见到红鲤鱼就能见到母亲,如果把红鲤鱼留下,那母亲不是就不走了吗?于是,在一次见到母亲后,他们用石头把红鲤鱼拦住。回天庭的时间到了,仙女匆忙返回,却因红鲤鱼没能返回先行探路,被天兵天将逮个正着。此后,仙女再也没有出来。而那两条红鲤鱼被截在龙宫与潮井的水路上,不时烦躁的翻滚,造成潮井时涨时落,形成了今天的奇观。 |
长顺白云山 | 白云山位于长顺白云山镇,距离县城26余公里,海拔1462米,山颠林木葱郁,常有白云笼罩,故名。为贵州四大佛教名山之一、西南帝王佛教文化圣地、贵州省风景名胜区和贵州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白云山以古寺庙建筑、明朝建文皇帝朱允炆和徐霞客(1587-1641年,明代旅行家、史学家、地理学家)游历之地,及山川地貌、禽兽草木、民俗风情等为主要特色。有云峰留迹、东来西壁、玉屏狭道、对杉宿灵、文星后托、钟鼓韵坪、飞瀑寿雪、遗壑斜晖八大景和三漏窝、石钟鼓、跪泉水、青龙潭四大奇,在清代(1644-1911)就已选作名胜入书。白云山已有600多年的帝王佛教文化历史,历来不仅供奉佛祖和菩萨,并供奉皇帝,与各地寺庙不同。白云山白云寺平日朝拜的游客不断,每年农历二月十九日、六月十九日、九月十九日的佛教祀日、观音庙会和屯堡人祭祖活动,朝拜者络绎不绝、人山人海。2014年,长顺县白云山休闲度假养生区被列入贵州省100个旅游景区建设发展规划。 二、收费标准:免景区门票 三、服务时间:24小时开放 四、地 址:长顺县白云山镇 五、行车线路:从长顺乘发往白云山镇的中巴车终点下车,再转车前往。 |
长顺红军标语纪念馆 | 长顺红军标语纪念馆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1935年4月,中央红军四渡赤水后,佯攻贵阳,红军主力趁国民党滇军东调增援贵阳之机,急转向南,以每天60公里的速度经惠水、长顺、紫云、兴仁等地,向敌人兵力空虚的云南疾进,成功完成“四渡赤水”。进而,调虎离山袭金沙,实现了具有决定意义的战略大转移。红军长征经过长顺,在长顺境内14个乡、112个自然村寨沿途留下了许多珍贵的红军标语和可歌可泣的红色事迹。 当年红军长征过长顺时,目前全县存留为数不多,且字迹清晰可辨,极具典型代表意义的红军标语遗址之一。在我们面前这一座普通民居的墙壁上,能清晰地看到两条红军标语:“拥护苏维埃中央政府对日作战!红机、11”,“打倒不去抗日专来-中国工农红军的国民党!红机、11”。两条标语分别书写在房屋两面墙上,一条标语在岁月变迁、风雨侵蚀下,黑色的隶书字迹已然斑驳,另一条由于长期烟熏,标语中的“拥护苏”三字已模糊,其它字迹依然清晰。 门票:免费 ▲从贵阳乘发往长顺的中巴车在长寨镇下车,行驶11公里到种获可达。 |
威远付家院岩画群 | 威远付家院岩画群 距长顺县城有13公里的付家院,有一处1988年发现的大型岩画群,是继关岭、花江、开阳、六枝、贞丰、丹寨发现的又一处古岩画群。这岩画分成两壁,一壁在叫红洞的岩壁上,另一壁在叫白洞的岩壁上,两处岩壁都在同一座山,两洞相距100米左右。白洞岩壁较为裸露,长期的风雨剥蚀,加之早年农民在此开了一眼窑洞烧制石灰,烟熏和灰尘污染严重,致使白洞的岩画大部分遭到破坏,甚为可惜。 现在剩下一些残图依稀可辩,但若经过专门的技术处理,将尘封的地方清理出来,还是可以恢复的。红岩洞画面长20米,宽约7米,画面处离地面2.3米。呈红褐色,有图案100余个,形象主体主要以人、马、狗、飞禽、太阳以及不被识别的符号等为绘制对象。记载着远古时代人类的一种文化现象。 |
天台银杏王 | 天台银杏王 银杏王位于长顺县广顺镇石板村,这棵千年银杏树,树高近50余米,树杆胸径23米,冠幅荫笼2余亩,12人环抱树腰还需多加一手。此树真可谓根深须广,枝繁叶茂,他的树根宛如游龙,一直游到20余米开外,枝干虬劲有力,树上还居住了不少鸟类。每逢金秋时节,银杏树四周层林尽染,一片红枫,唯千年银杏,满树叶片金黄,鲜艳夺目,极为壮观,似一尊顶天立地的金身大佛,耸立云汉。周围的布依族人民视银杏王为神树,该树目前是全国最大的一株银杏树,约有4—5千年的历史,被誉为中华银杏王。根据县委县政府的安排,目前该景点的规划和设计都在聘请专家进行细致的设计当中。 门票:免费 从长顺乘发往广顺镇的中巴车中途转车或步行4.5公里。 |
格凸河风景区 | 格凸河风景区 格凸河风景区位于长顺县南端,距县城65公里。格凸河在长顺县境内全长25公里,河道迂回曲折,山高峡深,民族风情淳朴,周边山地森林覆盖率达96%,山林和水面交映相辉,青山绿水,生态环境优美,形成了美丽秀气的自然景观。 交通 在安顺汽车南站坐到紫云的班车,18元/人。或者在火车站前面的三叉口坐紫云的的士,25元/人。紫云离安顺76公里,快的话要1个小时40分钟,遇到走走停停的的班车,一般也要2个小时左右。到紫云客车站下车后,在车站门口有去格凸河的面的,紫云县城离格凸河有20来公里,40分钟左右就到了。 门票 40元 景点位置 贵州省安顺市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格凸河景区 |
广顺马鞍山 | 马鞍山 马鞍山海拔1444米,地处东经106°22′30",北纬26°12′50",距县城27公里,马鞍山脚即广顺镇。明代前马鞍山称为马岭,清代改称天马山,书写天马呈图,民国以后统称为马鞍山。 马鞍山可作为广顺历史的见证之一。据《广顺州志》记载: “《一统志,金筑废司》注引、 《黔记》:明洪武四年酋长密定归顺、罢金筑府置金筑长官司于斗笠寨,永乐十一年密定子得珠迁于马岭(即马鞍山)之阳,曰坝寨,即今州治也。”可见马鞍山在当时就很有名气。 山上原建有碑亭,顺北山脊有数百石阶,树木森森,百年茂密。清嘉庆六年二月廿肃武威县19岁进士张澍到广顺任知州,曾登山考察作记,在其所著的《续黔书》卷六中,有一篇《长寿草》提及马鞍山。内容如下: 广顺署后即马鞍山,古树丛林,虬蟠云结,而悬崖峭陂,尤饶奇草。郁郁葱葱,要皆神农磨唇之所未尝,壮武《博物》之所未志也。见有叶舒如梅瓣者,圆茎修枝,枝即抽于叶心,枝各一花,花分五瓣,色深碧,中蕊须猩红,亭亭倩秀,不与群草伍。问之小隶,对曰“长寿草也”,耸然异之。夫员邱有不死之树,食之延寿,郭景纯游仙之所咏也,洛阳光明殿前,有长生树二株,晋华林园植长生树二株,皆树也。惟《周髀算经》言“中衡左右,冬有不死之花。汉武时日支国献活人草三茎,死孝将草覆面即活.”又《河图玉版》云“防风之二臣,以刃自贯其心而死,禹哀之,乃拔共刃,疗以不死之草。是皆奥窟真宅,灵岳名山,乃产此嘉卉,供仙夫之餐。黔蛮乡也,毒雾淫霖,蒸生野莽,蔓延充塞,道弗难行,每思如雉氏法,刈夷蕴崇之矣。无论无朝虹之垂轮,芳苡之戏凤,洞冥之烛夜,望舒之随时,吉云之饲纤离马,地日之招三足乌,即却睡迎凉之叶,护门怀梦之,组轮布帛之英,功德文章之秀:概未之见,顾安得长寿名葩,媲祖州返魂之香,骖琼苑养神之芝哉?或异域音讹称伪,未可知也。然闻今广西柳州,亦有不死之草如茅,食之多寿。此草疑即《山海经》之草云。 张澍所说的长寿草,确是马鞍山生长,当地人称“吊兰花”。1993年据专家考察,认为马鞍山乔灌木的生态隔层,是国际上至今寻找的研究标本。故此,马鞍山作为文物保护有其重要的研究价值。 1984年8月1日长顺县人民政府以长政字(1984)42号文公布其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威远青龙山 | 威远青龙山 青龙山位于威远之东南角,海拨1110米,距县城13公里。其山东西走向,有如巨龙翘首,头角峥嵘,山上古木森森,色泽如黛,故名“青龙”。 山脚,威远河、干河二流汇聚,由西绕南而后向东注入惠水境内。山西南河中有沙洲,清咸丰年间建。文昌阁一。阁分三层,覆以三角形青瓦,阁前架设石桥,中闽有一亭,名“印波亭”,建筑精美,飞檐曲槛,倒映碧水,十分雅趣。 上山有二道,西南小道名小卡,险峻难攀.北面为石阶大道,人称大卡,拾级而上,曲折蜿蜒,竹树相荫,心神怡然,其间。前后还有二对巨石夹道,大可一丈;作迎客状,石上遍及野花怪树,别具风彩。 山上原有一寺庙建筑群,座西北而面东南,占地十余亩,由下而上依次为山门、灵宫殿、关圣殿、大雄宝殿、玉皇阁等,并分别设有客间,供游客休息。大雄宝殿正中三尊佛像高约8米,两厢十八罗汉,均系木雕,工艺精妙,栩栩如生。该庙初建于清代雍正年间,后嘉庆、咸丰、光绪几经修缮补充,变得雄伟庄严。庙内有和尚住持,历二百余年,香火不绝,乃方园百里之佛教胜地。 庙右,山往南延伸,如龙后脑,上多为岩石,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一石壁更是插地怒起,矗立耸崎,直入云霄。石壁上方刻“青龙山”三字,隶书,其大逾斗,1921年长寨县长李静生所书。 庙后左侧,有小道通极顶,行数十步,有“普陀岩”,立观音像、旁有石壁,扣之。托托”声不断,如击木鱼,故称“天然鱼音”.再行十步,为“两夹岩”,状如鱼脊,中殿二尺,仅容一人通过。脊上依势建一砖石牌坊,1938年成,正中央书一大“佛”字,两岸有联云:“可有谪仙来,于其间骚首向天,悔不持惊人句,漫疑山贼至,好客我携朋载酒,相于口竟日游。”横楣是。置身绝顶”。背后有两联;中间一联字迹脱落,已不可辨。旁边一联:“大道本为公,众类优游皆自得,了前无止境,四时流望与人间。”横楣是“黔峰独秀”。当地名士为李次温、何芳辉所书。往左数步有草亭,往右行数十步,一砖塔立于道左,高可盈丈。再前,道分为二,左下至棋台,原具石桌石凳;右上云南瓦亭,又称摘星亭,此为绝顶,亭为砖木结构,六角,均系吊铃,身置亭内俯瞰威远村寨,近水远山街道车辆人流尽收眼底,令人心旷神怡! 每逢春节,四月八、六月六、端阳节等,惠水、长顺两县各族人民邀约前往游览。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中坝烈士墓 | 中坝烈士墓为文化旅游景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中坝烈士墓 中坝烈士墓位于中坝乡政府驻地东南方向0.5公里的后头坡,地处东经106°22′30",北纬25°53′,海拔1110米,距县城30公里,共葬有7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 1950年,贵州匪患猖獗,当时盘踞在长顺县的匪首曹绍华是蒋介石任命的“贵州-自卫救-”司令,这股土匪,四处0淫、掳掠,残害百姓,是贵州最凶恶的一股顽匪。一九五0年十月初一,中国人民解放军一四0团二连一排将被击溃的曹绍华匪部中的一股顽匪追至中坝,在中坝经过3天激战将土匪全歼。战斗中我方牺牲7名战士,他们中年龄最小的只有18岁,只知道其中一名战士姓胡名宝刚,其佘未知。 当地政府和老百姓将这7名烈士留在中坝,载入解放中坝的史册,让后人永远缅怀他们的英雄事迹。 1992年4月29日长顺县人民政府以长政字(1992)12号文将中坝烈士墓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肖国宝烈士陵园 | 肖国宝烈士陵园为文化旅游景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肖国宝烈士陵园 肖国宝烈士陵园位于长顺县城东北,与长顺县民族中学毗邻,地处东经106°26′,北纬26°11′,海拔1140米。陵园占地面积20余亩,左为小山坡,右为蓑衣坡,三座六角红柱小亭遥遥相望。两山之间,翠柏森森,绿草如茵。 一九五0年十一月十三日,解放军一四0团二连一班0员副班长肖国宝随部队到长顺剿匪。匪首曹绍华是当时蒋介石任命的“贵州-自卫救-”司令,他带领一帮土匪,四处0淫、掳掠,涂害生灵,成为贵州最凶恶的一股顽匪。 追剿部队将曹绍华顽匪追至长顺县斗蓬冲。该冲地形险峻,仅有三个垭口与外相通,易守难攻。 曹绍华与四百余名残匪龟缩于斗蓬冲,在三个垭口架设机枪,-山下剿匪部队企图顽抗。十三日下午,肖国宝和七十七名解放军战士围追到斗蓬冲山脚,遭遇曹匪机枪猛烈扫射,追剿受阻。四百多土匪在敌参谋马启中指挥下猛烈反扑,企图突危。在此紧急关头,肖国宝率一班战士直冲敌巢,冲到第二个山头时,肖国宝已两处负伤,他不顾伤痛只身冲入敌阵,夺下马旺手枪,骑在马匪身上,用两手掐死马匪。山洞曹匪机枪在猛射,夺取山洞道路被阻,战士们随枪声倒下。肖国宝咬紧牙关,强忍伤痛,举枪高喊: “冲啊!活捉曹绍华”。他奋不顾身,用身体猛扑机枪口,身中七弹,仍抱住机枪不放!从而扫除了障碍,活捉顽匪头子曹绍华,全歼残匪,肖国宝壮烈牺牲。 一九五O年十一月,贵州省军区呈请西南军区批准,将肖国宝所在连(一四O团二连)命名为"肖国宝英雄连”,授予肖国宝一等功,追认他为中国0“模范0员”。长顺县人民政府为纪念肖国宝英雄业绩,于当年建造肖国宝烈士陵园。 1950年11月15日晨,县长王升三指示, “肖国宝烈士遗体十四日已从中坝抬到长寨,确定由建设科负责在县人民大会堂前建立一座解放长顺烈士纪念碑,建好肖国宝烈士墓。方建设科经过认真研究,拟出了如下方案: “肖国宝烈士墓”为四方料石墓座,圆顶,顶部覆盖红五角星;墓前立双龙戏珠的墓碑——解放长顺烈士纪念碑,为三棱形塔式、四方八柱石栏杆碑座,碑前为三级台阶。这一设计方案经批准后,于1951年1月动工兴建,笫二季度建成。“解放长顺烈士纪念碑”于县人民大会堂前广场按设计完成,并在纪念碑旁立矩形石碑一块,上刻解放长顺牺牲烈士纪念碑文。肖国宝烈士墓原定迁葬于现陵园喷水池外,西向,但由于经费所限,未能达到要求。 1954年,根据上级指示着手规划修建肖国宝烈士陵园。按照墓地情况,把肖国宝墓后移至蓑衣坡、小山之间的深沟夹塘(填高一米),而将原墓地的一片草坪进行园林建设,此项工程于1955年建军节前完成。肖国宝烈士墓为四方圆顶石墓,高1.13米,墓碑上端镶有红色五角星,碑中央雕刻“肖国宝烈士墓”。至此,肖国宝烈士墓进行了三葬二迁,并固定下来!在肖国宝墓后还葬有与之同时牺牲的战友以及为解放长顺而光荣牺牲的林志奇、展成英、王希光、冯育民、阎化启、程九如、刘斌然、高善堂、李富贵、刘如相、孙全礼、平素堂、张兆祥、祝连选、龙镇川、刘相述、姜梅瑞、孙娥娇、麻宝玉、万文庆、潘永、杨敬宣、李适、康成孝、康有、刘西平、熊喜云、张文立、李明义、王志贤、王班长、陈良书、梁文才三十三位烈士(其中梁文才系1952年修公路时牺牲), 皆为石墓石碑。1966年以后,又相继葬入救火牺牲的张昌云、吴明犹、段兴掌三位烈士。 墓地前沿修有拱式石框门,上刻“肖国宝烈士陵园七个大字,两旁石柱上刻: “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和“烈士精神,永垂不朽”对联一幅。沿门柱两侧,还分别修有细料石墙,上有狮子头柱、石板栏杆,颇为威严肃穆,石框门四台阶下方,分别沿山脚修有一长条花台,中间是8米宽的走道穿过大草坪,直抵西面三连拱大门。在走道的中央,建有直径5米的喷水池,池内置钟乳石假山。两山半腰分别修有木柱圆角瓦,红色六角亭一座,与喷水池遥相映衬。山上山下,花团锦簇,蜂飞燕舞,根据地形,沿大门两旁,右抵山脚,左抵地坎转角处修成石座砖花大围墙,并在墙外遍植楸树。 1966年9月,将县人民大会堂前“解放长顺烈士纪念碑”原样迁至陵园喷水池后面。原陵园大门上方“肖国宝烈士陵园”遂改名为“革命烈士陵园”。 为使游园凭吊者入门就对烈士们的功绩有所了解,当年在大门左侧立了一块“肖国宝烈士陵园简介”的碑石。同时,裱新“解放长顺烈士纪念碑文”和“斗蓬冲歼敌纪念碑文”。在此期间,还在小山坡顶新建钢筋水泥六角亭一座,立“浩气长存”匾一块。 每年清明时节,县城机关干部、工厂工人、学校教师、学生、解放军战士等各族群众,都要前来肖国宝烈士陵园,向烈士们敬献花圈、花篮,进行凭吊。它已成为长顺人民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场所。 1981年7月31日长顺县人民政府以长政办(1981)13号文公布其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2年2月23日贵州省人民政府以黔府(1982)30号文公布其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7年4月5日0长顺县委以县发(1997)7号公布其为爱国主义暨国防教育基地。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斗蓬冲战斗遗址 | 斗蓬冲战斗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斗蓬冲战斗遗址 斗蓬冲座落在长顺县睦化乡北境,距县城30多公里,地处东经106°25′15〃,北纬25°51′,海拔1100米。地处鼓扬、睦化两乡交界。置于群峦迭峰之中,山上林木幽深,中间低凹,型始倒置锅底,整个地形为300余米长的山沟,南北环山,东西走向,南面山有一条险峻的山凹口。进出仅有三个山垭口能通行。 1950年10月3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贵州军区下达了合围长(顺)紫(云)惠(水)的剿匪命令,调集中国人民解放军一三八团、一四0团、一五一团、十七军随校、十六军侦察营、贵阳军分区部分部队等三个整团及五个营的兵力,还有2000多农民自卫队员配合。 斗蓬冲战斗却只有78名武工队员,总计歼匪337名(以曹绍华为首),缴获轻重机枪1挺,轻机枪3挺,冲锋枪1支,七九步枪168支,短枪8支,各种子弹9000多发,人民解放军牺牲副班长以下6人,伤班长以下12人,共伤亡18人。肖国宝烈士由于功绩突出,被省军区授予“马特洛索夫”式的战斗英雄光荣称号。斗蓬冲战斗创迨了人民解放军剿匪以来以少胜多的模范战例,是一次干净利落的漂亮仗。 在遗址上,留给我们的是历史的回音和葱葱郁郁的翠竹,依旧诉说着那惊天地、泣鬼神的战事。 1992年4月29日长顺县人民政府以长政办(1992)12号文公布其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翁贵造纸作坊 | 翁贵造纸作坊 走进典型的田园村庄——翁贵村,你不仅能领略到翁贵村的田园美景,而且会被古老的造纸文化所吸引,那纷繁复杂的四步七十二工序手工造纸艺术让你目不瑕接,美不胜收,流连忘返。 翁贵造纸作坊位于长顺县改尧镇翁贵村,历史悠久,是贵州造纸工业的发祥地,被誉为蔡伦造纸的活化石。 翁贵造纸作坊始于清代乾隆年间。由四川引进,当时仅有1户人家从事造纸业,很快发展到300多户、500余人从业、80多架纸槽的规模。年产量达20多万刀,每刀银价三两,总产值六万多两,并以其优良的质量(色泽雪白,细致而绵扎)畅销全国。当时社会广泛流传这样一种说法:“货于他省者唯纸,以其绵结经久,异于南纸,以褚皮为主,出翁贵者上”。翁贵造纸作坊生产的“盖公纸”当时被朝廷专用于科举考试和衙门张榜。传说当时在贵阳,官府下令只准经销翁贵纸,否则商家不但被罚款,还要立悔过碑。 翁贵生产的纸品种较多,除“盖公纸”,还产“竹帘纸”,四种夹纸、黄草纸等,用途极广,可用于包装、书写、死人入殓、上坟挂山、缝制裱糊、剪花作鞋底......。 翁贵纸制造比较复杂,原料主要为树皮、竹子、稻草、麦杆,从浸泡原料到产出成品分四个步骤、七十二道工序,生产过程的配料到产品的包装都十分考究,人们称之为蔡伦造纸工艺的“活化石”。 后来,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作坊主姜满公发明了较先进的技术“抓头钉”后,翁贵纸的生产效益大大提高,质量更为保障,其被誉为“小蔡伦”。光绪二十七年,翁贵人简广与张佑成将造纸技术传到都匀,刘兴田传到惠水断杉和罗甸边阳,周向臣传到三都石桥,吴国良传到增塘城关天兴桥,熊程梁传到安顺地区紫云县板当,使周围数百里范围内的造纸技术得到发展。 现在翁贵的居民每逢农历五月二十七日蔡伦的祭辰,都要举行隆重的仪式来纪念这位造纸业的始祖。 翁贵造纸作坊不仅有极高的文化旅游价值,而且具有造纸工艺的考古价值。可以让你从这古老的纷繁复杂的操作过程去细细品味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蔡伦造纸的精髓。同时,还会深深地感受到造纸技术对社会文明的伟大历史意义。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屯堡风情 | 屯堡风情 在长顺县马路乡、新寨乡等地区,有相当数量的屯堡村落和屯堡人。屯堡人居住的地方,多以屯、堡、旗、场、所、卫、哨、关、卡等命名,颇具军事色彩。他们的建筑、服饰、语言、娱乐、饮食等都十分独特,至今仍保留不少江南明初意韵。屯堡人构成特有的屯堡文化,极具研究价值和观赏价值。 屯堡文化历史悠久 明朝初年,朱元璋为消灭在云南的元朝势力及巩固对贵州的统治,于洪武十四年(1381)、洪武二十一年(1388)两次派遣30万大军“调北征南”,大本营设在今安顺市西秀区旧州一带。后来,又从江南诸省征调大批移民附籍,史称“调北填南”。这些征南将士和填南移民,在明王朝实行军屯、商屯、民屯大规模屯田制后,即在以安顺市西秀区为中心的周边县市长期定居下来。他们的后人称为屯堡人。。根据马路乡马路村燕旗堡陈氏族谱溯源:“一世祖随军南征到此,繁衍后裔,已十八世,六百余载.......”由此可见,长顺境内早在明朝初年就有屯堡人的先辈们前来居住。 屯堡村落匠心独具 屯堡村寨的房屋多为石木结构,沿袭了江南三合院、四合院式样。木、石雕花工艺被广泛运用在房屋的屋基、天井、楼廊、风窗、扇门等的关键部位。图案采用江南常见的人物、动物、花草纹饰,十分精美。门窄窗小,窗似 射孔。朝门则呈外宽内窄的“凹”字型,凹壁上留着枪眼,顶部设“望楼”。整寨用石头围墙圈围,边上设碉堡护卫,是一座封闭性与防御性一体的建筑群体,有极高军事功用。如今,马路乡的青山堡、新寨乡的安乐堡等村寨还可见遗迹。 屯保人服饰自成一家 屯堡人的衣着妆扮主要表现在妇女身上。屯堡妇女一直保留明朝时安徽“凤阳汉装”。婚后妇女头上挽“凤头髻”,套上马尾编织的发网,别上银钗玉簪,缠绕白布包帕(老年妇女包青帕),身穿领、袖、襟均镶花边的宝蓝色大袖长衫,腰系青丝带,脚穿高帮翘尖绣花“凤头布鞋”,还养成绑带裹腿习俗,基本保留江淮古风。屯堡男性服饰以短对襟和长衫大襟为主。 屯堡人的语言始终沿袭江淮母语特征。发音中翘舌音和儿话音很明显,南北方的人也易听懂。日常的口语对话中,大量使用谚语、歇后语,显得生动活泼,幽默有趣。 屯堡地戏赏心悦目 屯堡地戏被称为戏剧活化石,曲目皆为武戏,唱胜不唱败,粗犷豪放,又具有很深的文化内涵。屯堡人称地戏为“跳神”,演唱时,表演者头戴面具插雉尾,身穿长衫,腰围战裙,背插靠旗,面罩青纱,操-盾,边歌边舞。面具雕刻精美,色彩丰富,是很好的民间工艺品。如今,在长顺县马路、新寨两乡共有14 支地戏队,他们一般在农历正月和七月进行演出。遇重要活动,这些地戏班子就组织参加演出。 屯堡人喜欢唱山歌,唱花灯,歌词通俗易懂,曲调优美。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娱乐耕读浮雕 | 娱乐耕读浮雕 “娱乐耕读”浮雕在广顺镇玉带河边,距长顺县城北二十七公里,地处东经106°22′30",北纬26°12′50〃,海拔1280米. “娱乐耕读”浮雕:原为一牌坊浮雕,建于清代道光年间,现大多数浮雕散落于镇井良库和私人住宅之中。 现遗存的一块“娱乐耕读”浮雕,长一百三十厘米,高二十八点五厘米,宽三十厘米,用青料石制成。整个浮雕是以中国传统绘画的构图及-方法雕成。全图将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之不同事件经巧妙穿插,统一于一幅横长的画面之中。 浮雕正中以一座三层塔将面图分为左右相对独立的两大部分,右面为头戴斗笠的农民,右手握犁,驱赶拉犁的耕牛牛腿、犁盘及人足皆没于波浪细线组成的田水中。水田上方有两只羊和盛响午饭的竹篮,表现了当时农业生产的一个场景。 左面上方有隐于云纹中的月亮,并展示了入夜后广顺乡民及但氏家庭的部份活动内容。前部为一小亭,亭前有二名身着宽袍大袖的乡民,正在演唱花灯。前一人左手执折扇拂袖偏头而舞,表演十分认真;后者弹拨月琴为舞者伴奏。亭中一品茶观戏者神态悠然,似为但氏小主人.其后另一屋中,一长鬓孝以手托案颂读诗书,似为但氏主人——编修擢御史但明伦。二屋之间有一仆人正跪侍主人。 “娱乐耕读”浮雕造型简洁,具有较浓的装饰风格,十分成功地表现了一个半世纪以前广顺地区的乡风民俗。特别是花灯的表演,清楚地塑造了当时广顺地区的民间花灯艺术表演的生动形象,记录了一百多年前民间花灯的服饰、伴奏及表演情况,是一块难得的浮雕。 这块“娱乐耕读”浮雕原属但明伦的私家牌坊局部。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广顺古墓群 | 广顺古墓群为文化旅游景点。 广顺古墓群 广顺古墓群地处东经106°22′30",北纬26°12'50",海拔1280米,为两墓群。 ①旧场坡古墓群:距县城28公里,位于广顺镇西旧场坡土山上,1993年和1997年经贵州省考古专家考证,形成时间为宋代末期,多数是明代时期墓葬。墓室结构考究:深埋地下,四壁用青石砌成,顶部用青石拱成,无墓碑;至清代时,间或有入葬,其中一坟碑上刻有“金筑夜郎候四世祖讳镰墓”,保护范围东面至山脚水渠,南面至半山腰菜地坎,西面至山凹菜地处,北面至公路,保护范围地界外延30米为建设控制地带。 ②马王坡古墓群位于广顺镇西2公里处,距县城29公里。1978年经贵州省考古专家考证,确证此墓群为汉墓群,时间上有延续,极具研究价值。整个墓群占地1.5平方公里,地势较为平坦,墓葬封土呈椭圆形或圆形,大多数高1.5米、长2.5米、宽1.5米左右,未发掘墓葬形制,随葬品不明。东面、南面、西面坡脚地坎以内,北面小路以内为保护范围,其外延30米为建设控制地带。 旧场坡古墓群中因葬有明代金筑安抚司金镰故称夜郎候墓而声名远播,引来无数窃贼。1998年9月5座古墓被盗,从被盗现场来看,前墓室高2-3米、宽3米、长近9米,有的是用方石砌成,有的是用方砖砌就,有的是一室棺椁,有的却空无一物,所有被挖开的墓室中的陪葬品都已被洗劫一空,省博物考古专家们认为,有深底大墓葬的可能。1999年元月,在史称“九龟下潭”的第四龟坡上,四座古墓被盗,现场发现,盗贼是从该墓顶挖开宽70厘米、深50厘米的大坑,撬开墓顶石块进去的,不见尸骨,该墓室长4米、宽3米、高3.5米,四壁均为方石砌成,上顶呈圆拱状,在有识热心者唐桂林的协助下,查明闲散人员拾得骑马脚蹬一只(高13厘米,重半斤,已锈坏)、古刀半截(长15厘米)、银头盔一只(高10厘米)、方砖(边长28厘米、厚4厘米,图案略凸,分别在两面的相对位置);另外有无数个小土陶,无纹样图形,墨青色,铜盆一只(已被争抢掰碎),另外还有几枚首饰,估计有相当数量的文物被盗走。2000年再次被盗,经专家鉴定的文物有二级文物3件、三级文物22件、一级文物30件。 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时任所长梁太鹤一行获悉此事后,专程考评被盗文物至少系宋代物品,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1981年7月31日长顺县人民政府以长政字(1981)13号文公布其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长顺绿壳鸡蛋 | 长顺绿壳鸡蛋 长顺绿壳蛋鸡原产于长顺县鼓扬镇,该地偏僻落后,交通闭塞,地势险峻,地理位置复杂,海拔660~l 597.5 m,年最高气温32℃ ,最低一l℃ ,无霜区288 d,日照时数1 202 h,年降雨量1 250~1 400 mm,相对湿度81% 。境内有珠江流域红水河水系鼓扬河,全长12.8 km。 早在20世纪60年代,在鼓扬镇马场村、岩腊村、纪堵村一带,人们就发现有产绿壳蛋鸡的鸡群,世袭流传利用这种鸡蛋能治伤风感冒,因此绿壳蛋鸡倍受保护,长期得以繁衍。按照农村习俗走亲送礼、移民搬迁,绿壳蛋、绿壳蛋鸡也当成礼品随之在异地扎根发展。20世纪80年代,由于瘟疫严重侵袭,农户饲养的鸡几乎灭绝,只有在偏僻闭塞依山而居的村庄饲养的绿壳蛋鸡幸免于难而得以保留。20世纪90年代,绿壳蛋鸡发展虽然缓慢,但在防疫部门的防控和宣传下,人们对瘟病有所认识,饲养量也有所提高。9o年代后期由于畜牧部门高度重视,对绿壳蛋鸡进行了保种选育的申报工作,2000年开始得以实施,总计投入10万余元,采用提纯复壮选育的扩繁方式培育了麻羽、灰羽、黑羽乌骨绿壳蛋鸡2万多只。由于资金有限,该品种未形成规模,但在一定程度上,其质量和数量得到了提高和增加,品系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加强。 地域范围 长顺绿壳鸡地域保护范围为:长寨镇、广顺镇、代化镇、敦操乡、鼓扬镇、中坝乡等17个乡镇。地理坐标为:东经106°11′-106°39′,北纬25°38′-26°18′,总面积1543平方公里。长顺绿壳蛋鸡养殖规模200万羽,绿壳鸡蛋年产量达8000万枚,产值达1.6亿元。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外部感观特征:蛋壳呈青绿色,蛋形呈椭圆形,蛋重47—52克,哈氏单位80-85,蛋白浓厚,蛋黄比率为30-35%、颜色桔黄。 内在品质指标:长顺绿壳鸡蛋蛋味鲜美,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和微量元素。其中蛋白质11-13(g/100g)、谷氨酸1.5-2.0(g/100g)、牛磺酸0.08-0.1(g/100g)、蛋氨酸(g/100g)、丝氨酸0.9-1.1(g/100g)、丙氨酸0.7-0.82(g/100g)、钙620-650(mg/100g)、铁30-35(mg/100g)等。 |
长顺麻山油核桃 | 长顺县坚持把核桃产业发展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壮大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优势产业来抓,通过示范引导、典型带动、科技支撑、利益驱动等方式,全力做大做强核桃产业。目前,全县已发展核桃10.3万亩,231万多株,年产量达到88万公斤,实现产值3520万元,人均增收136.5元。 近年来,长顺县按照产业化发展要求和结合“185”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集约经营,规模推进,围绕“一业为主、多品共融、以短养长、长短互补”的山地立体农业主体思路,做大做强核桃产业,实现了零星种植到大规模连篇种植的转变。一是在公路两侧和25度坡度区域内实施“万亩麻山核桃”种植示范工程。二是将核桃产业开发与科技扶贫、农业综合开发、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生态项目相结合,整合项目资金,加大投入力度,着力培养一批生产水平高、经济效益好、带动辐射作用强的核桃种植专业村、专业户和核桃种植基地,促进产业发展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让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 2011年9月,长顺麻山油核桃在河北省邢台市举行的“首届中国核桃节核桃坚果及其加工产品评选活动中获首届中国核桃节产品评选银奖以来,麻山油核桃一路畅销走俏,价格从每斤15元提高到现在的每斤25—30元,价格增长了进40%。在政府的引导和市场的推动下,全县种植户由2002年的70余户发展到现在的10824户,并组建核桃专业合作社14个,注册品种有小米核桃、麻子油核、串核桃和云新14号、云新16号、云新8034号、云新8064号及香玲核桃。广大农民群众从“要我栽”变成了“我要栽”,实现了从粮农向果农的转变。该县还派驻核桃产业扶贫工作队、成立“组管委”、建立“产业党支部”等方式,形成了以党员为骨干、农户为主体的局面,改变了过去田边地头、旁前屋后零星种植的现象,加快推进了核桃规模化连片种植。 据悉,2012年长顺县新增核桃种植面积6.3万亩,138万株,累计面积达10.3万亩,预计在“十二五”期末,核桃种植发展到20万亩,年均新增5万亩,达产期全县人均可增收1000元以上。 |
黑糯米八宝饭 | 原 料: 黑糯米500克,洗沙200克,果脯50克,核桃仁50克,红枣50克,百合50克,苡仁米50克,莲子50克,芝麻25克,藕粉50克。 调 料: 糖、猪油适量。 制作方法: 蒸。百合、苡仁米,莲子分别用热水浸泡,枣子去核,果脯、核桃仁切成小粒待用。糯米淘洗干净浸泡蒸熟,放入猪油、糖拌匀,再用小碗把洗沙、果脯、核桃仁、百合、苡仁米、莲子摆于碗底舀入糯米饭,再入笼蒸透,锅中放水烧沸,大碗中放藕粉、糖,加少许水稀释,倒入开水冲熟至羹状。将蒸好的糯米八宝饭翻扣入大碗内,撒上炒熟的芝麻即可。也可不用糖水,直接用油煎。 风味特色: 软糯香甜,滋补佳品。 技术要领: 糯米要浸泡“过心”,否则蒸不熟,碗中藕粉要先用冷水调稀。 |
长顺马路豆腐乳 | 贵州省黔南州长顺县马路乡霉豆腐即“屯堡好运来”,系当地屯堡人民利用豆腐发酵、发霉的家常调味食品,历经600余年。产品选用当地小黄豆加工成普通豆腐,配合自酿白酒、花椒、食盐等精制半年以上而成。产品口感细滑棉软、回味悠长,可直接食用,亦可作为烹调、蘸水佐料等而用,是远近闻名的屯堡风味特色食品。 |
长顺紫葡萄 | 长顺县营盘乡、鼓扬镇地处严重缺水的石山区,山多地少,传统种植业长期“靠天吃饭”。当地干部多次外出考察,选中抗旱品种紫王葡萄动员村民种植。去年,以营盘乡为主的长顺紫王葡萄种植已达2.5万亩,产量逾10万斤,今年扩大到3万亩。加上高钙苹果达到5万亩,优质核桃达到16万亩。因干旱“逼”出的转型路,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 |
威远潮井豆腐皮 | 豆腐皮薄如纸张,筋似皮条,价廉物美,极富营养价值。中医认为其性平味甘,儿童食用可促进生长,老年人食用可延年益寿,成年人食用可提高机体免疫力,是一种妇、幼、老、弱皆宜的食用佳品。“威远潮井豆腐皮”,取潮井间歇山泉水和无污染、纯天然大豆,采用农家纯手工工艺制作,口感鲜美,多汁香浓,是你购买的首选。 |
威远生姜 | 威远生姜是贵州省黔南州长顺县威远镇的特产。威远镇是贵州的主要生姜基地,威远生姜因其块大、色黄、皮薄、味鲜辣、肉嫩而享有盛名。远销港、澳、东南亚及欧、美。 威远镇是贵州最大的生姜种植基地,当地几乎家家户户以种姜为职业,目前种植生姜的农户有1700多户,少则一两亩,多则50多亩。 |
盐酸扣肉 | 一般贵州其他地方都是盐菜扣肉,到了都匀,你可以试试用独山盐酸做成的扣肉。但一定得是独山盐酸做底的才正宗。 |
糯米生肉 | 是将新鲜猪肉切成大片放在缸底,上面撒一层糯米、辣椒面和盐巴,接着上面再摞一层猪肉,猪肉上再放一层糯米和调料,这样反复放上十多层,直到缸口用泥巴封住。等到一个月后糯米发酵启封。这道菜绝就绝在要生吃,当地人通常用来就米酒。 |
地区 | 特产 |
---|---|
五星村 |
---- |
摆所村 |
---- |
尅炳村 |
---- |
城伍村 |
---- |
中坝村 |
---- |
格丁村 |
---- |
板丛村 |
---- |
翁拉村 |
---- |
茅山村 |
---- |
营盘村 |
---- |
热水村 |
---- |
松港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