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云南省 >>红河州 >> 绿春县 >> 大黑山镇

大黑山镇特产大全


特产 简介
东仰风情园

东仰风情园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  东仰风情园位于绿春县城东部,风情园由入口区、广场中心区、广场舞台区、餐饮区、祭祀区、购物区、停车区、哈尼族博物馆8个部分组成,其中哈尼族博物馆是东仰风情园的核心部分,博物馆始建于2006年5月,于2008年11月国际哈尼/阿卡学术讨论会期间正式对外开发。2011年1月30日经云南省文物局批复成立绿春县博物馆,并于2月3日进行了正式挂牌,开馆至今共接待国内外游客8万余人。  博物馆共有6500平方米(含馆前风情园广场、绿春六个世居民族的图腾柱),共投入1200余万元,全馆建筑面积达3456平方米,展厅面积有2200平方米。馆内设有总馆、迁徙馆、宗教馆、习俗馆、农耕馆、服饰馆、女神馆、艺术文化馆、图书资料馆、茶文化馆、多媒体馆、艺术作品展览馆等12个展馆。馆内收藏了世界哈尼族的生产、生活、宗教、纺织、服饰等2995件(套)珍贵物质遗产。  博物馆吸收了当代先进理论,采取地域特色与世界哈尼∕阿卡整体文化相结合,原始的传统文化与现代先进手段相结合的方法,站在全世界哈尼文化的整体角度,应用影像、视频以及多媒体等先进手段,并配以各种实物,全方位、多角度收集、保存、展示了世界哈尼族的生产、生活习俗、原始宗教观念。同时采取视频播放、人物表演等活动,发挥其保护传承的功能,从而成为世界上内容最丰富、涵盖面最广泛的抢救和保护、研究和开发哈尼族传统文化的资料库和研究哈尼族文化遗产的中心。  通过多年的免费开放,博物馆结合实际建立了一整套可行的管理制度和应急预案,并结合国内外游客的建议,到哈尼族聚居区不断征集历史悠久的可移动文物,不断充实馆内厅的内容,也正在安博物馆五年发展规划正在筹款建立多媒体厅、音乐舞蹈厅和文物库房及文物维护房,并将在三年内实现“数字博物馆”计划,以此吸引更多的游客走进绿春、走进博物馆、了解古老深厚的哈尼文化。  信息来源:中国红河旅游网  信息来源:中国红河旅游网

黄连山

黄连山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黄连山原始森林景区  黄连山原始森林景区(距县城42公里,三级柏油路正在修建)黄连山,2003年被列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黄连山位于县境内中南部三猛乡境内,距县城42公里,属哀牢山南延支脉。它是中、老、越三国跨国界自然保护区的一部分,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绿色三角”地区。黄连山南部与越南的孟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相连,并通过孟艺自然保护区与老挝丰沙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相邻。黄连山自然保护区总面积65058公顷,主峰海拔达2637米,是世界上独有的与三国自然保护区相连的“绿色三角”,是生物多样性十分明显的地区。  保护区内有种类繁多的珍稀濒危动植物,共有保护植物152种,国家级保护动物就有74种。我国共有22种灵长类动物,黄连山保护区内就分布有8种(蜂猴、倭峰猴、熊猴、短尾猴、灰时猴等),是中国灵长类动物分布各类最多的保护区,更具特色的是,区内两种亲缘关系接近、习性相似而又同区域分布的现象,在中国自然保护区中是独一无二的,它在物种分类和分化研究上有很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地址:绿春县境内中南部三猛乡境内

红河哈尼梯田国家湿地公园

红河哈尼梯田国家湿地公园为国家级湿地公园。  红河哈尼梯田国家湿地公园,位于云南省东南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南岸元阳、红河、绿春、金平四县境内,有1300年以上历史,总面积82万亩,历经上千年的垦殖创造的梯田农业生态奇观。作为千年大地粮仓,哈尼梯田不仅为当地百姓提供了赖以生存的稻米和水产品,在调节气候、保水保土、防止滑坡、维护动植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湿地功能。2007年11月15日,国家林业局批准云南红河哈尼梯田湿地公园为国家湿地公园。这是云南省第一个国家湿地公园。  哈尼梯田保护区内有哈尼、彝、苗、瑶、傣、拉祜、布衣、汉族七个世居民族,哈尼族人口占总人口的一半以上。境内各民族和谐共居,梯田农耕生产生活丰富多彩。哈尼梯田面积广阔,气势磅礴,春耕秋收,景观壮丽,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交相辉映, 被文化人类学家誉为民族文化与自然生态巧妙结合的典范。  景区分布  《云南红河哈尼梯田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共规划了梯田集中分布的红河南岸4个县8个重点景区,总面积为13011.57公顷。分别是:  元阳县:牛角寨景区、面积3554.16公顷;多依树景区、面积 823.93公顷;坝达景区、面积1148.43公顷;老虎嘴景区、面积 987.12公顷;哈播景区、面积2505.68公顷;  红河县:甲寅、宝华景区、面积2132.47公顷;  绿春县:哈德景区、面积971.01公顷;  金平县:金河景区、面积888.77公顷。

绿春县博物馆

  绿春县博物馆亦称为哈尼族博物馆,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哈尼族博物馆,位于绿东新区东仰民族风情园内。博物馆始建于2006年5月,于2008年11月国际哈尼/阿卡学术讨论会期间正式对外开发。2011年1月30日经云南省文物局批复成立绿春县博物馆,并于2月3日正式挂牌,开馆至今共接待国内外游客8万余人(目前,已成为昆明国际旅行社的一个景点)。  博物馆共有6500平方米(含馆前风情园广场、绿春六个世居民族的图腾柱),共投入1200余万元(其中,中央文明办文化项目资金200万,县内自筹1000万),全馆建筑面积达3456平方米,展厅面积有2200平方米。馆内设有总馆、迁徙馆、宗教馆、习俗馆、农耕馆、服饰馆、女神馆、艺术文化馆、图书资料馆、茶文化馆、多媒体馆、艺术作品展览馆等12个展馆。馆内收藏了世界哈尼族的生产、生活、宗教、纺织、服饰、书籍等2995件(套)珍贵物质遗产。  博物馆吸收了当代先进理论,采取地域特色与世界哈尼∕阿卡整体文化相结合,原始的传统文化与现代先进手段相结合的方法,应用多媒体先进手段,并配以各种实物,全方位、多角度收集、保存、展示了世界哈尼族的生产、生活习俗、原始宗教观念。同时采取视频播放、举办展览等活动,发挥其保护传承的功能,从而成为世界上内容最丰富、涵盖面最广泛的抢救和保护、研究和开发哈尼族传统文化的资料库和研究哈尼族文化遗产的中心。  信息来源:中国红河旅游网  信息来源:中国红河旅游网

禹门寺

禹门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禹门寺始建于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重建于清康熙年间。禹门寺全寺占地约1600平方米。寺院建在山麓之, 坐北向南。现存后殿为单檐歇山顶抬梁式木结构建筑。  寺前山麓石级西侧有杨庄介公读书处,深3-4米的小石洞三个,洞前有石栏围护,洞西20米处有杨公祠(已毁)。小石洞下15米处有一个30多平方米的太史读书洞。据传明代杨升庵曾在此研读。山麓东边有一大瀑布,西有一小瀑布。  

腊姑、桐株德玛梯田景区

  腊姑、桐株德玛梯田景区  腊姑、桐株德玛梯田景区(距县城50公里,弹石路面可扎帐篷,生火,露营,)。腊姑德玛梯田位于绿春东南部,总面积5000余亩,是我县面积最大的梯田片区。景区内梯田壮观雄伟,气势磅礴,随着季节的变换而变化的梯田,色彩层出不穷,美不胜收。还可以走进梯田片区的哈尼山寨,感受哈尼支系腊咪、哈欧原始古朴的民风民俗,体验哈尼人的农耕文化。  地址:绿春县东南部

苏铁自然保护区

  主要保护对象是苏铁这一珍稀濒危植物及其生态环境。苏铁是1971年发现的苏铁新种,1981年才正式定名,1984年被列入我国第一批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  苏铁对于研究我国横断山脉植物区系的发生和发展,以及古生物、古生态、古气候、古地质、古地理和种子植物的起源和演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区地处川滇两省交界处,气候属南亚热带气候类型。  

二甫边境美丽云海

  二甫边境美丽云海  二甫地处绿春边境最南部,与越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隔江相望,特殊的地理环境,常有蔚为壮观的云海,时常形成一道从异国他乡“越南”冉冉升起的奇特亮丽的“日出景观”,登高而望,二甫云海,连绵千里,二甫日出,神韵万种。  还可以到拉祜民族村,见证半个世纪实现从原始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跨越的拉祜族人民,体味原始社会的生产、生活遗风。

李仙江

  李仙江  李仙江在绿春境内流程达96公里,顺江而下,江水时而水平如镜,时而水流湍急,两岸山水石林相映生辉,热带雨林尽收眼帘。  随着戈兰滩、土卡河两座中级电站的建成,将形成湖光山色常青、波光涟漪的热带雨林游览库区景致,是欣赏江岸自然风光、江上热情漂流、航游出国之旅和享受异国风情的好地方。  地址:绿春境内流程达96公里处

曹士桂墓

曹士桂墓为文化旅游景点。  青石围砌封土墓,径3米,高1.8米,墓碑高1.38米,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立。曹士桂(1800~1848年),字丹年,号馥堂,清道光二年举人,历任江西广昌等县知县。  道光二十七年出任台湾鹿港,淡水同知,两次深入台湾内山水沙连等地调查,所著《宦海日记》是研究台湾历史地理和风土民情的重要资料。  

阿罗欧滨景区

  阿罗欧滨是哈尼人民向往而神秘的原始宗教文化圣地,是叙事长诗《嘟玛简收》中哈尼仙女《嘟玛简收》成仙升天的地方,也是生长遮天大树和诞生哈尼历法的地方。  每年农历二月,绿春县城附近的哈尼村寨去阿罗欧滨进行盛大的祭祀活动。同时阿罗欧滨也被缅甸、泰国、老挝等东南亚国家的阿卡人奉为圣山。   

哈尼豆豉

  哈尼豆豉是哈尼人家的一种独特豆制食品。豆多呈黑褐色,味美甘甜,很开胃口。其香馨浓且特别, 老远便随风扑鼻而来,使人馋涎欲滴。绿春县的哈尼族老乡制作豆豉的方法因地方不同而异,但三勐、平河一带的腊咪(哈尼支系之一)的传统制法,据说最数正宗。   腊咪妇女们把黄豆在水中浸泡一夜,待胀大变软后舂(或磨)成细渣。取洁净并脱过籽实的荞杆,晒干放在盆里或石板上点火烧成白色的灰末;将百分之五至十左右的荞杆灰拌入豆渣内,放适当的盐,掺少 许温水和匀,然后捏做成小孩拳头般大小的扁圆小团,再摆放到簸箕里,用稻草盖上,搁置在背荫通风处十天左右,让其充分变腐发酵,散溢出阵阵特有的浓香,这就成了。   在制作豆豉时,有的还加点辣子和花椒粉等配料使其增味。一时吃不完的豆豉,蒸熟以后晒干放置在火塘边上,保存两三年也不走味。豆豉常作调味品,亦可单独做菜。象煮青菜或南瓜叶等,如掰一小块豆豉在火炭上烘至焦脆时捏碎撒拌进去,菜和汤都既香又鲜。在锅里放油把豆豉炸透后,铲到碗里再加点汤,配些佐料,就是上好的蘸汁。如果没有别的菜,临时烧一块豆豉也可下饭。哈尼族民间还用豆豉做药,将其烧焦后研入温开水中服下,治疗肠胃疼痛不适、吐泻和隔食腹胀等,效果不错。   

绿春白旺

  绿春白旺是云南省红河州绿春县的特色美食。白旺是哈尼族喜庆宴席上的一道重要的菜,是每个成年男子最喜欢吃的佳肴。一旦佳日节庆酒宴上缺少这道菜,就觉得食兴未尽而感到扫兴。   “白旺”是用动物生鲜血加工的凉拌菜。多限于健壮的猪(病猪、母猪忌用)鲜血。白旺的制作方法是:把炒干了的适量食盐放入一个适中的盆里备用。当锋利的尖刀戳进猪脖颈后刚抽出,用放好盐的盆接住喷溅而出的鲜血、并用一把筷子迅速搅拌,不让其凝固。鲜血快流淌一半后,便把盆移升。因为做白旺的血只能用喷溅而出鲜红的那点,其余的不宜用。再用切细炸香炒脆的猪肝片,炒香的花生米面、姜、蒜和切细的薛莱根适量而均匀地撒入血里,血即凝固,再把一个烧得鲜红的火炭吹去灰尘,放进里面,随着一声“哧”的响声,冒出一道清烟,毒气赶去,白旺即成。端上酒席,其色鲜艳,鲜甜爽口,其味无穷。此菜极讲个“鲜”——血要鲜、隔夜不用,莱要鲜、隔餐不食。   

哈尼族石蹦炖蛋

  石蹦炖蛋,是哈尼族的名菜,鲜美滋嫩可口,营养极好,并且是民间治疗肝炎的良药。   石蹦,又名抱手。属棘蛙群,全国共有7种,云南有5种。产于云南景东县的花棘蛙为特产。雄蛙胸腹有黑色小棘刺,用手指置于胸前,其前肢将手紧抱不放,故名抱手。体肥大,鲜甜,可与仔鸡媲美,有滋补小儿疳瘦及治疗疳结之食效。   原料:   主料:石蹦1000克。   配料:三七20克,鸡蛋2个。   调料:精盐7克,胡椒面2克,姜末3克,熟猪油100克。   制法:   (1)将石蹦剖腹洗净,三七用油炸熟研粉。将蛋液磕入碗搅匀。将石蹦、三七、盐、胡椒面、姜末装入土陶钵,再加入蛋液拌匀。   (2)锅上火,注入水,放上陶钵,盖上锅盖,炖半小时即成。   操作要领:   三七粉苦凉,若不喜欢可以减去三七粉。炖时火不宜太猛。   

哈尼糯米粑粑

  哈尼糯米粑粑既是哈尼人祭神敬祖的神圣贡物,是走亲访友的珍贵礼品,是哈尼人一切大小节日里不能缺少的佳品,是用产于哈尼山乡洁白如雪的优质糯米,用原始的木器或石器加工而成。哈尼糯米粑粑同茶、酒一起,并列为哈尼人祭0或尊崇神灵的三大贡物,是每一个哈尼人一生中随时都不能缺少的。不论男女,刚出生三天,就是用糯米粑粑向逝去的先辈们报知又一个后代已来到这个世界上了,向人们宣布一个新生命的诞生并为之取名。当这个小生命第一次出门过河或随妈妈到舅舅家时,糯米粑粑是绝对不能缺少的,过河要用糯米粑粑祭献河神,祈求此行路途平安,此生健康成长。一旦遇到病疫灾,也少不了要用糯米粑粑驱邪免灾,从结婚的大喜日子到人生百年辞世归天之时都少不了糯米粑粑。   哈尼糯米粑粑,不但是沟通人与神灵的桥梁,而是维系人间情感的纽带,在哈尼人的节日里,不论何方客人,只要到哈尼人家,首先以糯米粑粑款待你,离别时还少不了送几块用清香的芭蕉叶包着的粑粑,出嫁的姑娘回娘家时,双方家里互送糯米粑粑,相互问候。   

弥勒风吹豆豉

  风吹豆豉是云南省弥勒县的传统名食。相传,清朝年间,住在县城的彭正明氏按祖传制作方法,加工风吹豆豉出售,在当地声誉很高。因靠自然发酵风干,故名风吹豆豉。1958年该县酱菜厂,组织大量生产,畅销省内外,深受用户的欢迎。年产量300吨。   风吹豆豉制作方法独特,也得益于弥勒的优越水质和气候条件。制作时间在冬春两季,气候干燥,此时温度、湿度适合微生物生长,自然风力也大,是生产豆豉的最佳季节。它选用优质黄豆为主料,经选洗、浸泡、煮熟后,发酵风干成坯,然后将坯打散,加入糖、盐、八角、辣椒粉等配料,入池腌制,一般两个月后即为成品。   风吹豆豉外观桔红油亮,颗粒分明,香辣回甜。若用油脂炒食,更是味美无穷。( 红河)

肉芽

  哈尼族的“肉芽”,是将肉配好调料后吊起,任肉发臭生蛆,蛆虫便是富含高蛋白营养价值极高的“肉芽”。等蛆长大便会掉落到肉下挂着的兜中,或用棍敲击臭肉,白蛆便纷纷堕落,拾之油炸或炭烧,异香扑鼻,非常可口。

哈尼竹筒鸡

  竹筒鸡,云南哈尼族的传统名吃。利用竹筒烹饪,历史久远。时至当代,云南的各少数民族仍保留竹筒烹饪的传统方法,这与满山的翠竹有关,又与竹筒烹调的食物清香可口有关,哈尼族的竹筒鸡,就是一例。云南哈尼族的竹筒鸡既有鸡肉之鲜甜,又有青竹之清香,滋嫩软糯,制法独特,古老朴实。

哈尼族小布帽

  纺织是哈尼族女子世代传承的技艺,又是衡量她们智慧和理财治家本领、身价的重要尺度。所以,哈尼族妇女为了提高自己在家庭、家族中的地位和社会声望,必须学会纺织的本领。    哈尼族男女均喜欢用自织自染的小土布做衣服,并且普遍崇尚黑色。六七岁以前的婴幼儿的衣服,不分性别,均以青蓝色相间的六片直式土布片缝制而成。小布帽顶上系有猪牙、海贝、虎 (豹)爪、穿山甲鳞壳等物和一枚野生植物果。    男童戴圆帽,穿黑衣,一般不加饰品,女童亦戴圆帽,但多用银泡、彩穗作饰,饰物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多。   

哈尼蒸茶

  哈尼族是参与茶树培育的少数民族之一。在古老的民族迁徙史诗、创始古歌和神话传说里都有有关茶的记载和故事,在今天所有的民俗活动中都要用到茶,“无茶不成俗”,形成了独到的茶文化,蒸茶就是令人称道的一味饮品。   我们饮用的茶一般都是用鲜嫩芽做成的,而哈尼族的蒸茶则不然。哈尼族把新鲜的老茶叶采来,放入甑子里,用温火慢慢蒸熟后,在太阳下晒干,装入土罐或干竹筒里备用。要饮用时,取适量放入杯子里,倒入涨沸的开水,浸泡数分钟,就能喝到地地道道的哈尼蒸茶。这种蒸茶喝完后有一股糯米香味,性温醇,爽口诱人。   哈尼蒸茶,闻之,清香四溢;喝之,润喉沁心。   

哈尼族少女绑腿

  哈尼族是生活在我国滇南红河和澜沧江等地区的少数民族。哈尼族自称“卡多”、“豪尼”等,大多居住在海拔800至2500米的山区,创造了闻名遐迩的高山“梯田文化”。   哈尼族少女绑腿的底色为黑色,手工织成。然后根据个人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绣上多种花样(多为横条),再在合适的位置缝上银泡和小铃铛。穿用时在绑腿上部用一串小珠子系上用来固定住绑腿。哈尼族少女绑腿美观实用,走路时,叮当叮当,充满乐趣,深受少女们的喜爱。

大黑山镇下属行政规划区域特产


地区 特产

大黑山镇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