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产 | 简介 |
---|---|
法泉寺石窟 | 法泉寺石窟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法泉寺石窟 法泉寺座落于县城东十公里处红山岔内,四周红色石质山体裸露,山崖下有泉水涌出,以“法门”“清泉”立说,故名法泉寺,是陇上闻名的佛寺之一。 法泉寺石窟依山开凿,始建于北魏时期,唐宋两代较为鼎盛。现残留36个洞窟,保存有唐代以来雕塑佛像及壁画等珍贵文物,具有重要的艺术欣赏和历史研究价值。唐初大将尉迟敬德曾监督修建法泉寺,宋代崇宁五年(1106年)钦赐法泉寺与西安景云寺为上下两院禅寺,允许会州法泉寺容纳五百僧人修行。明朝正统四年(1439年),靖虏卫指挥房贵与寺院主持桑迦班丹创建大佛殿、天王殿、伽蓝殿、观音堂等。明代兵部尚书彭泽青年时游学至靖远,曾寄身法泉岩洞潜心读书,作有《东山八景》诗及《仙堤赋》等诗文。近代有张大千、于右任、何裕、范振绪、张云锦等文化名人寻访古寺并留下墨宝。张大千曾题联:“岩前柱杖看云起,松下横琴待鹤归”,临洮何裕题有“法能护体,地翠千里;泉可洗心,灵映九州”,均已木刻悬挂寺内洞窟门上。现今珍藏于甘肃省图书馆的文溯阁《四库全书》,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曾一度在法泉寺隋唐石窟内保存。 法泉寺自古山幽林茂,石冽泉清,被佛家视为修行善地,证道胜境,誉称“法泉地灵”,是靖远古八景之一。自一九八八年开始,政府号召,社会捐助,对法泉寺文物古迹重点保护,修复石窟,再建楼阁,恢复旧制,引水上山,植树绿化,使其面貌焕然一新,昔日雄刹,重放光彩。法泉寺以其悠久的创建历史,珍贵的文化遗产,独特的红岩景观,成为陇上黄河风情线一处重要的旅游观光地,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用时参考 1小时 交通 乘大巴车到靖远,然后在靖远车站乘去平川的车,告诉票员到法泉寺提醒 门票 10元 开放时间 8:00—18:00 景点位置 甘肃省白银靖远县东湾镇大坝村红山岔中法泉寺 东湾镇 东湾镇位于靖远县城东北部,东与平川区宝鸡镇、共和镇接壤,南连乌兰镇,西临黄河,与糜滩、三滩隔河相望,北靠平川区陡城镇。因黄河由西而来至此转北流去,呈弯形,又在县城之东而得名--东湾。东湾镇总面积229.3平方公里,折合34.4万亩,有效耕地4.464万亩。 行政区划 现辖三合、大坝、瓜园、杨柳、砂梁、南头、东湾、红柳、滋泥水、冯园10个村,78个村民…… 详细++ |
红军渡河战役纪念馆 | 红军渡河战役纪念馆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红军渡河战役纪念馆位于靖远县鹿鸣园戏台西侧,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其中主展厅500平方米,临时展厅300平方米,馆藏文物360余件。整个展厅通过文字、图片、实物等形式,生动、真实的展示了红军靖远渡河战役和靖远起义等内容。 1936年10月11日,中共中央、中革军委发布《宁夏战役计划》,指示红一、四方面军共同夺取宁夏,完成打通国际通道任务。为此,红四方面军决定第30军为渡黄河先遣军,并负责造船。10月14日,红30军造船部队进入靖远境内,在大芦子一带寻找树木,收集棉花、桐油、铁钉等造船材料。并在这里组织工匠造船,训练强渡战士,侦探渡河地点,造船地点选择在祖厉河畔的张家崖湾,这里便于隐蔽,距离黄河较近,可穿越山沟直达红嘴子、虎豹口等处渡口。造船地点附近是祖厉河,木船造成后即能下水进行试渡演练。 1936年10月23日,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抵达大芦子,向红30军下达渡河命令。当日夜晚,红30军第88师前卫263团在虎豹口下游的红嘴子渡口组织0,因遇浅滩受阻,未能成功。随后,红军战士抬着木船,夜行转移到虎豹口一带的村庄和梨树林里集结待命。24日,政委李先念、军长程世才等化装成当地人,带领第88师团以上干部和263团连排干部,沿黄河岸侦察渡河地点,确定从虎豹口渡河。当晚10时许,红30军将事先准备好的7条大船和15条小船运到渡口。渡河先锋-士于此集结待命。11时,程世才下达渡河命令。经过20多分钟的强渡,船接近对岸时,被敌人发现。为阻止红军渡河,蒋介石急调河西马步青骑5师在靖远境内的黄河北岸设立防线。第1旅马禄部驻守北湾线,旅部设在北湾。第2旅韩起禄部驻防中和堡及三角城,旅部设在三角城。红30军迅速用机枪、迫击炮掩护,渡河先锋连的战士成功登上对岸,摧毁了敌军的4座碉堡,歼敌1个连,缴获了一次可供五六十人摆渡的大木船两只,一排排长李国忠在炸毁敌人碉堡时壮烈牺牲。 25日凌晨,红30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举击溃马步青部韩起禄河防部队,消灭虎豹口渡河守敌韩起禄部一连多敌人。红30军263团渡河成功,控制了渡口,保证了大部队的顺利过河。消息传来,全军振奋。但由于国民党部队关麟征第25师突然开抵靖远,军情出现逆转,负责监视靖远县城国民党驻军并看守渡口的红5军被迫放弃虎豹口渡口,将船只运到下游的三角城渡口,是夜,红30军89师全部渡过黄河。随后,红5军、9军和方面军直属机关也于10月30日前全部渡过黄河。 2011年12月,红军渡河战役纪念馆被省委宣传部命名为甘肃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
大浪天险 | 大浪天险 大浪天险位于靖远县城西南八十里之乌金峡,丹崖石峡,中流黄河,地势天险,惟通舟筏。传说,大禹治水时,开山劈石,引黄入峡,在数十里峡底,尽是先民掏金后留下的一堆堆碴石和自然形成的一道道石阶,凶恶巨大的河水倾泻而下,跨阶奔腾,汹涌澎湃,大浪涛天,吼声如雷,故称“大浪天险”。古人有诗为证: 天然大浪与云齐,扼险崔巍关以西; 万里尘氛清塞外,诗留石壁几人题。 “大浪天险”闻名古今,兰、皋、榆、靖一带传为胜景,自古迄今,河水汹涌湍急,一年四季,大浪之奇始终不消。 |
黑城子古城遗址 | 黑城子古城遗址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黑城子古城遗址位于靖远县大芦镇黑城子村西北1公里。是一处大型土筑军防城堡。城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280米,东西宽172米,面积约4.8万平方米。城墙为夯土版筑,夯层厚约0.14米,墙残高2--4米,基宽9--11.8米,顶宽1--2米。南墙正中偏东开门,门宽5米。门处有瓮城,长27米、宽20米,门宽3米,墙高2--4米,城外有护城河。地表散见大量砖瓦、灰陶片、剔花青釉瓷、细白瓷片。据《甘肃新志》载:此城为新泉城,为唐大足初(706)郭元振置新泉军,初属朔方,天宝中(724—756),属河西节度使,宋为新泉砦,金废。城址保存较好,对研究唐代军事防务和城建史有重要价值。 大芦镇 大芦乡位于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南部,东接高湾乡,西接若笠乡,南于会宁县搭界,北与乌兰镇毗邻,俗称靖远南川。全乡总面积375平方公里,辖9村56社4118户21427人。 大芦乡 明成化年间,人们居住在白茨沟内,沟内长满芦苇,称大芦。大芦乡交通便捷,靖天公路横穿南北,村村通公路,通电视,程控电话、移动、联通网络覆盖全乡。解放前设大芦乡公所,…… 详细++ |
靖远四合院 | 靖远四合院为靖远县文物保护单位。 四合院 |
哈思山 | 哈思山 哈思山位于靖远县东北石门乡黄河东岸,距靖远县城85公里。哈思山时起是伏,塬峁交错,逶迤百里,形成靖远五合、靖安两乡丘陵沟壑山地。地形由南向北倾斜,北部为兴堡子川,与宁夏交界。哈思山主要由泥盆系的陆相紫红色粗碎屑岩和局部夹玄武岩组成。其南侧为一条西北至东南方向的活断层,把它与松山隔开。南坡陡峻,北坡平缓。康熙《靖远卫志》载:“在(县)北百二十里,南接分水岭,峰峦层列,岩壑横峙,松柏丛茂,鸟兽蕃蔗,积雪冬夏不消,遥望晴岚素雾亦一方之名胜地。明嘉靖三十三年、三十五年有侍御宋贤、詹理阅兵题词纪胜。”此为靖远八景之一的“雪岭堆银”,所以哈思山也叫雪山。 哈思山西临黄河石峡,北屏昊天紫漠,东望荒丘阶地,南通金锁雄关。左看深藏而显其秀,右看挺拔而显其雄。夏季山花烂漫而显其媚,冬季披银戴玉而显其洁。 哈思山的主峰叫大峁槐山,海拔3017米。山上有林,灌木林多在铁路沟、高家沟一带;大森林在松山、水磨沟、套子沟一带,多为天然次生林。哈思山山林区主要由哈思山、泰和山、雪山寺三部分组成,森林风光秀丽。海拔2200米以下为灌木丛、草本植物。海拔2200米至2450米为纯油松林,再往上100米处为油松、云杉混交林。最上面是纯云杉林。1959年建哈思山林场,在林业工人的辛勤管理、精心培育下,林地面积不断扩大,现有面积11.9万亩。有天然林2.8万亩,人造林1.7万亩,以油松林、侧柏为主,森林覆盖率达53%。 哈思山云遮雾掩,泉水淙淙,悬崖古木,鹿羊鸟虫,形成了完美的自然组合。夏日绿海碧波,秋季红降千林,冬天雪压青松,春天松柏生机勃勃。如今哈思山人响应中央“再造一个风景秀美的西部地区”的号召,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一山一沟,一湾一梁,连片造林,综合治理。 哈思堡曾是著名的古战场和兵家必争之地。哈思梨作为贡品被千里迢迢送进京城,明都御史张佳巡视哈思堡时曾写诗吟道:“黯淡山城古会州,胡天双目尽高邱;春深柳色凝霜雪,日落鞭声起城楼”。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靖远县博物馆 | 靖远县博物馆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靖远县博物馆是国家三级博物馆,位于靖远县鹿鸣园内西北隅,成立于1978年,隶属于县文化体育和广播影视局。博物馆大楼建于1996年,建筑面积约1200平方米,其中文物展厅552平方米、文物库房36平方米,办公用房138平方米。现有馆藏文物12060件,其中一级文物1件、二级文物12件,三级文物209件,共计珍贵文物222件。馆藏文物中以宗教造像和著名书画家赵孟頫、左宗堂、朱克敏、于右任、范振绪等作品独具特色。有基本陈列一个----《靖远历史文物展》,分陶艺彩韵、瓷玉辉映、佛宝遗珍、翰墨飘香四个部分于2009年10月面向社会免费开放,全年开放300天,2010年举办临时展览《靖远红色革命史图片展》、《靖远钟鼓楼专题图片展》,年免费接待观众136600万人次。 2008年县博物馆被市文化出版局评为“白银市文化出版工作先进集体”;2010年被省文物局评为“甘肃省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集体”。 馆长:张启芮 联系电话:0943-6121786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中国农民第一桥 | 九曲黄河,在即将进入靖远的时候,突然转头,从南向北经乌金峡滚滚而来,出口处一桥飞架东西,这就是被誉为“中国农民第一桥”的平堡黄河吊桥。平堡黄河吊桥位于靖远县平堡乡乌金峡口西端黄河之上,1967年3月始由当地农民自发筹资兴建,依靠国家支持和附近厂矿企业的帮助,于1970年3月21日建成通车,是黄河上游修建的第一座吊桥。 桥身全长192.4米,两端由高15米的索塔拖起粗壮的钢绳形成弧形,主桥为加劲式钢桁架结构,主桥一孔跨度130米,另有引桥3孔,桥面净宽4米,两边是0.8米宽的人行道。平堡吊桥连接黄河两岸,可谓天堑一架变通途,抬眼望去,似长虹卧波,蔚为壮观。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屈吴山朝云寺 | 屈吴山朝云寺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屈吴山朝云寺位于白银市靖远县高湾镇三百户村,始建于明万历十五年(1587),清代多次维修。寺院为佛道合一寺庙,三面环山,依山而建,阶次分布,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寺院现存三官殿、白马殿、大佛殿、八佛殿、三清宫等建筑,建造精良,风格独特,保存较好,对研究当地宗教文化、建筑特征、建筑工艺技术等有重要价值。1988年被靖远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高湾镇 高湾乡位于甘肃省靖远县城东南部,屈吴山脚下,乡政府所在地距县城约50公里。高湾乡辖12个行政村,62个自然社,共有4876户27182人,其中劳动力16257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5‰,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46人。地势南高北低,平均海拔1800米左右,属平原地形。气候干燥,温差大。2004年全高湾乡工农业总产值4653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4023万元,农民…… 详细++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明长城及沿线城障烽燧 | 明长城及沿线城障烽燧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 分布于白银市的靖远、景泰,兰州市的永登、安宁、红古,武威市的天祝、古浪、凉州、民勤,金昌市的永昌,张掖市的山丹、甘州、临泽、高台,酒泉市的肃州、金塔及嘉峪关市。跨越7个市15个县区,全长1200余公里。是防御性军事设施。另外,在甘南和临夏两州境,也有区域性长城,约200公里,不与主长城接,自成体系。亦是地方防御性军事设施。 省境长城之走向,西起嘉峪关,向东经酒泉、金塔,然后东南行经永昌、再折北至民勤,又折南而下经武威、古浪,东向入景泰,过黄河至靖远,沿河南岸东北向,出黑山峡入宁夏。是为主线。另一条复线,自武威凉州区黄羊镇以东的东滩分出,向南穿古浪峡、越乌鞘岭,沿庄浪河,纵贯永登全境,至兰州西固区之河口,沿黄河而下,经安宁入兰州,又东北行,过桑园峡,达靖远,与主线合而入宁夏同心县。其中永昌至民勤段与汉长城合用。 长城由城、关隘、敌台、烟墩、城堡等建筑组成。因地制宜,灵活取用。少数为砖,大都以黄土夯筑。也有利用自然地形,在山脊上垒砌石块为墙或利用险山峻岭,顺势劈凿山体成墙者。还有利用地形挖成的深沟以做边壕。城墙上和城内侧修筑突出墙外的墙台和方锥体烽燧墩。部分重要地段设关口和城堡。黄土筑墙者,夯层厚13—20厘米,间杂木棍、野草等。山丹、永昌、古浪等段保存较好,城墙底宽2—4米,顶宽1—2米,残高8米左右。烽火台位城内侧,与长城相连,呈方锥体,基方6米,残高10米以上。墩距约5公里。连瞩相望,十分壮观。 甘南州,明之洮州,明朝为加强洮、岷、河三州边防,在甘青交界地带亦筑城台、设关立鄣,是为边墙。起基于洮河北岸的卓尼阿子滩乡峪古儿村,向东北伸延,经达加、巴舍、七什、干布塔、官洛、恶藏、土桥等,转向东至临潭八角乡,在八角乡之八角山顶出甘南而入临夏与河州接。全长约140余公里。依山形地势而筑,逢山掘壕,遇谷设关,平地起墙。土筑石砌者有留存。一般高6—8米,厚4—6米,顶部宽3米。 临夏州,明之河州。沿线筑二十四关,有“四关、九峡、十一沟”之说。以险山峻岭设关制塞为重要特征。东南接甘南临潭八角山入州境,越白石、太子二山脉而达积石山县小积石山,西与青海通,全线约200余公里。二十四关分别由山门、石窄和土窄、边墙、城堡组成。形成了一道严密的防线。土门、积石两关是南去甘南,北去青海的重要关口。 甘肃是明朝设置的“九边”之一,也是“九边”中西北“三边”或“四镇”之一。在这个“边”或“镇”内,又有它自己的重点军事区域。崇祯时周一敬所著《甘肃镇考见略》说:“凡边,以卫腹地。甘肃于边为九之一,于三边之镇为四之一。跨河西,凡要地有九:曰甘,曰肃,曰凉,曰庄浪,曰西宁,曰靖虏,兰州与洮、河二州,并饬边备焉。”即在今酒泉、张掖、武威、永登、西宁、靖远、兰州、临夏、临潭等九个地方设置的九个重点军备区。即上述所言长城、城鄣、关隘诸遗址。这些遗址的建筑时间前后不一。据文献记载,嘉峪关及以东修筑于洪武五年(1372年),民勤一带修筑于弘治十四年(1510年),兰州一带为嘉靖时所为,而古浪一带是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筑成。甘南与临夏系洪武三年(1370年)所置。大凡明朝200多年中,差不多一直没有停止过边垣的修建。是为一项长期的军事工程。 遗址保存较好,不仅对研究建筑工程技术史有重要意义,而且对研究明代的政治、经济、军事及西北地区的文化、民族关系、社会发展等问题具有重要价值。也是发展旅游业的重要资源。嘉峪关城楼、悬壁长城和山丹县位奇乡刘富村长城均已开放,供游人参观,并收到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磨子沟三角城遗址 | 磨子沟三角城遗址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磨子沟三角城遗址位于白银市靖远县五合镇尚树埫村南磨子沟,建于宋代,其北、西、南三面为高山,东临沙河,整个遗址平面呈三角形,按古人因河为池,因山为城的特点,依山势黄土夹砂培筑而成,东低西高,北墙直列培筑,东南、西南城墙在正南弧曲连结,周长约1200米,占地面积约3.8万平方米。 |
仁和张氏民居 | 仁和张氏民居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仁和张氏民居位于白银市靖远县双龙镇仁和村,原发裕堡堡内,建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系张雄旧居,曰“积德堂”。为四合院式建筑,坐西向东,均为砖土木硬山顶结构。东西长294.5米,南北宽173.9米,占地面积51330平方米。西主居为两坡水飞檐、深门浅窗三间,面阔8.7米,通进深7.8米,深1.13米;其中有单坡水四明柱飞檐倒座三间;单坡水七明柱单檐南北厢房各六间;门房两间;西南角有木结构卷棚顶两坡水绣楼二层六间;砖雕照壁、砖门楼及仓房等。1988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仁和张氏民居为了解清代民族经济贸易、民居特色和民族风情习俗,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双龙镇 双龙乡位于甘肃省靖远县城西北,距县城120公里,东接兴隆乡,南倚泰和山,有原始森林1866公倾,西邻石门乡,北濒黄河与景泰县五佛乡相望,黄河流经境内22公里。双龙乡总面积182.1平方公里,辖永和、黄坪、城川、双龙、碾沟、义和、仁和、北城8个行政村50个村民小组,2897户15774人,有耕地29351亩,人均1.86亩,其中水地11081亩,旱地18270…… 详细++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潘育龙墓 | 潘育龙墓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潘育龙墓位于靖远县乌兰镇团结村。潘育龙,靖远人,清康熙年间曾任陕西提督,赐镇绥将军。其墓冢以南120米处有一石坊,建于清康熙六十年(1721)。通高6.5米,宽7.55米。三门四柱,明间面阔1.55米。梁坊、立柱及其他构件均为青石条榫接垒砌而成。坊顶正中竖匾篆文阴刻“敕建”,横匾阴刻楷书“赐镇太子少保溢襄勇臣潘育龙石坊”。明间正面横批阴刻楷书“输忠间外”,背面“书锐争先”。次间面阔1.55米,横披左“恩荣”、右“褒封”。明间天额浮雕有二龙戏珠,背有丹凤朝阳。两中柱内侧刻对联一幅“千里川役须在目,一军甘苦务同心”,石鼓上刻花草、凤鸟、鱼、狮、豹、鹿、麒麟等。 乌兰镇 总土地面积327.7平方公里。现辖12个村民委员会,88个村民小组;8个社区居委会,56个社区居委小组,总人口65373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9978人。兰州—长征铁路经过并设站;兰包公路通过境内,交通较方便。乡人民政府驻西关。 建制沿革 乌兰镇因县城南有乌兰山而得名。解放前由城关镇公所管辖,解放后建政为靖远县第七区区公所。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改建为…… 详细++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靖远钟鼓楼 | 靖远钟鼓楼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靖远钟鼓楼位于靖远县城中心。原名谯楼,据《道光·靖远县志》载:“谯楼在城中大街协镇署前,基高三丈五尺方周四十丈,楼三层七楹、高五丈五尺。明正统三年(1438)为指挥房贵建,弘治三年(1490)守备曹雄增修,同治五年(1866)毁于兵乱。民国十四年(1925)在原楼基上重修”。现存建筑为重建后所建。建筑面积约972平方米,坐北面南,砖木结构,建楼修于高7.8米的方形台基上,台下拱门连通南北大街,楼为三层五楹,楼东西面宽5间(20.8米),当心间宽3.2米,楼高17米,通高24.78米,歇山顶,从第一层起,楼内设木梯可上三层。拱门南额阴书篆刻“瑞丰”二字,为张云锦所书,北额题“天枢”,传为知县李志学书,楼上有邑人陈国钧撰书一联“此亦天枢,众星环拱;严然砥柱,万壑朝宗”。1987--1990年多次加固维修。保存情况较好,对研究建筑工程技术史有重要价值。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寺儿湾石窟 | 寺儿湾石窟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寺儿湾石窟位于靖远县北湾镇天字村东北2公里。又名红罗寺,窟凿于红砂岩崖面上。创建于唐,清康熙、嘉庆年间重修,原有6窟,现存1窟,为平顶式,坐东向西,窟内有石雕一佛一菩萨和唐代造像释迦、伽叶、阿难、观音、力士、天王、十八罗汉等泥塑像66尊,高0.03--0.2米。窟门为砖券拱结构,上方有木结构小阁一座,出檐处为斗拱木雕,为清康熙十二(1674)年增建楼基。北崖面上有北魏佛龛一处,距地表高2米,内有浮雕残迹,配殿和山门毁于清同治年间。窟前留有残碑半块,高1.1米、宽0.81米,残存133字,记载石窟建立经过,又有清乾隆二十七(1762)年碑两通,阴刻于南面石窟前半壁红砂崖上。保存较完整,对研究唐代泥塑艺术有重要价值。 天字村 天字村位于靖远县城西部,黄河北岸,距县城20公里,距白银市区40公里,属沿黄灌区,光、热、水、土资源丰富。靖白公路横穿全村,交通便捷,电信、移动、联通网络遍布全村,通讯发达。境内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红罗寺,全村共辖12个村民小组,有农户1480户,总人口6700,其中农业人口6200人,劳动力3400人。共有耕地面积7820亩,农民人均占有耕地1.1亩。201…… 详细++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