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产 | 简介 |
---|---|
沙坡头 | 沙坡头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水利风景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古老的黄河野马般地奔腾着穿山越谷,经黑山峡一个急转弯流入宁夏的中卫境内。这一个急转弯,使黄河一改往日的汹涌成为文静秀美的少女,平静缓流,滋润两岸沃土;这一个急转弯,造就了一个神奇的自然景观———沙坡头。 沙坡头,位于中卫县城西20公里处的腾格里沙漠南缘,黄河北岸,乾隆年间,因在河岸边形成一个宽2000米、高约100米的大沙堤而得名沙陀头,讹音沙坡头。百米沙坡,倾斜60度,天气晴朗,气温升高,人从沙坡向下滑时,沙坡内便发出一种“嗡———嗡———”的轰鸣声,犹如金钟长鸣,悠扬宏亮,故得“沙坡鸣钟”之誉,是中国四大响沙之一。站在沙坡下抬头仰望,但见沙山悬若飞瀑,人乘沙流,如从天降,无染尘之忧,有钟鸣之乐,所谓“百米沙坡削如立,碛下鸣钟世传奇,游人俯滑相嬉戏,婆娑舞姿弄清漪。”正是这一景观的写照。 黄河、大漠、沙山,胜景如画,加之40多年来,治沙专家和人民群众为使铁路安全畅通,锁沙龙,开绿洲,创造的治沙奇迹,造福了中卫人民,更使沙坡头驰名中外。 悠悠岁月,由古而今。天赐奇景与人们的不懈创造,使如今的沙坡头已不是古时的沙陀头,它融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治沙成果于一体,被世人称之为“世界沙都”、“世界垄断性旅游资源”。在这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古诗意境得到最完美的体现;滑沙听钟,坡底戏泉,物我两忘,其乐无穷;黄河弄筏,追波逐浪,惊险刺激;骑驼踏沙,体验沙海轻舟之浩渺,观大漠日落日出之壮美;观星赏月,听沙漠夜声之神秘;围篝火,饮酒吃肉,狂歌劲舞,大漠探险神秘引人;古老的河湾水车,轮转水泻,浇田灌园,别有情趣;沙下果园,叠翠流红,鸟语花香,瓜甜果艳,令人流连忘返;“一线牵南北”的双架索道,可实现凌空跨河比翼双飞的梦想;古老的黄河木帆船、赤背的纤夫,将“妹妹你坐船头,哥哥我岸上走”的歌曲变为现实美的享受;空中飞行、高空跳伞走出影视蒙太奇,飘落沙山;沙雕、沙疗、沙浴和沙漠球类、沙漠田径等形式多样的“沙”字号体育健身竞技项目,融智慧、趣味、知识、健身为一体;民族风情演出、黄河梨花节、大漠黄河国际旅游节,形式新颖,内容独特。将在5月4日举行的大漠舞龙大赛,百余条巨龙在浩瀚的腾格里大漠腾滚翻飞,场面恢宏,气势雄伟,锣鼓震天,令人心动……这,就是今日之全新的沙坡头旅游区,2000年被国家评定为AAAA级旅游区,它是宁夏人之骄傲,是驰名中外的旅游胜地。 |
腾格里湿地水利风景区 | 腾格里湿地水利风景区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国家水利风景区。 中卫市腾格里湿地水利风景区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境内,依托中卫市腾格里湖而建,属于湿地型水利风景区,规划面积22平方公里。 |
中卫高庙 | 中卫高庙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卫高庙位于中卫县城北.建在接连城墙的高台上(包括高台下的保安寺)。据传,始建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经历代增建重修,至清代已成为一处规模较大的古建筑群,表现出宁夏古建筑的风貌。它与“大漠奇观”齐名,是中卫两大景观之一。 高庙是一座三教合一的寺庙,很奇特。庙的砖雕牌坊上有一副对联:“儒释道之度我度他皆从这里”;“天地人之自造自化尽在中国奇特女子风情录直通财富,一键直达旅途权益,携手关注旅途安全应急小手册此间”。横批是:“无上法桥”。庙里供奉不仅有佛、菩萨,还有玉皇、圣母、文昌、关公。佛、道、儒三教的偶像,济济一堂。 高庙前有保安寺,山门朝南,两侧建有厢房,正面为单檐歇山顶的大雄宝殿。殿后为高庙,有24级台阶,拾级而上,经牌坊、南天门、中楼,最后是高达三层的五岳、玉皇、圣母殿。这些主要建筑,都在一条中轴线上,它们层层相因,逐步增高,气势雄伟。在高庙主体建筑的两侧,还有钟楼、鼓楼、文楼、武楼、灵官殿,地藏殿等配殿。 在仅2000余平方米的高台上,建造了近百间九脊歇山、四角攒尖、十字歇山、将军盔顶等各种类型的殿宇。整个建筑群重楼叠阁,亭廊相连,翼角高翘,构成了迂回曲折的内外空间,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宁夏古建筑的精湛的艺术风貌,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登上高庙的最高层,又是一番景象。古人咏颂此景:“芦花飞雪涨晴漪,烟雨冥檬望益奇。点点白鸥深处浴,扁舟遥动五湖思。”那简直是一幅壮丽而又清淡的巨幅国画。极目云天,泼黛浮蓝;大漠绿洲、黄河、长城尽收眼底。近处,云蒸霞蔚,似乎赤城霞、峨媚雪、巫山云、潇湘雨、钱塘潮。庐山瀑布均生于此,催人遐思,感慨万千。这时,从远处飘来的瀚海驼铃又那么深沉悦耳,游人犹如沉浸在诗中画内。 |
寺口子 | 寺口子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寺口子位于中卫宣和镇南20公里处,面积10平方公里。寺口子古称北海。南依香山重嶂叠黛,山道奇险,古时为锁扼固原、平凉、西安等地的咽喉要道;北临卫宁平原,大河中流,平畴万亩,塞上江南风光无限;东望西夏古都银川市;西接旅游胜地沙坡头。历史上,寺口子因其所处银南之门户、卫宁之屏障的地理位置,成为兵家必争之地;现如今,得天独厚的地理地形和悠久的典故传说又使寺口子成为旅游胜地。险、幽、奇、绝的自然风光使寺口子得以独秀天下。要说险,过了黄龙桥的人自会体验到什么叫险的滋味。下面是几十米的山沟,而悬桥宽仅一米多,长有30米,用木板铺就,两头坡陡势危,由天梯铁栏通接。走在悬空桥上铁索晃晃悠悠,使人步履蹒跚的那种感觉,那叫险! 要说幽,过了悬桥,翻过山头,古交通要塞寺口子沟里去漫步,沟壑间驻足,古刹名庵之上凭栏,一种远离都市、走入历史,融入自然的回归感使人生发许多感慨。还有涛涛-,潺潺泉水…… 寺口子有奇险雄美的“寺口大峡谷”、“灵仙谷”,怪石嶙峋的“石匣子”。“石匣子”奇观虽规模不如云南的石林,但怪石连绵起伏,有的突兀耸立,有的光滑如镜,神态各异,天成妙趣。出“石匣子”,迎面山峦像是一代伟人毛泽东静躺在天地间,不由得令人称奇。“伟人山”东行约一公里,但见峰高千韧、百孔千疮、巍然屹立、笔陡如削的丹霞绝壁,“点睛之笔”的奇绝之景又呈现在眼前。 寺子口西线景区的丹霞绝壁有着大气磅礴、非凡的气势。轻轻拍一下掌,便会传来如雷的回声,若是纵声高吼,则回音如雷霆万鈞。这里是天然的攀岩场,是勇敢者绝好的竞技场。走出西线景区,妙趣天成的“神仙右脚印”便在东线景区的入口处迎候。 寺口子有着悠久辉煌的文化沉淀:西汉名臣苏武持节牧羊十九载,其事迹感人肺腑,催人泪下,“苏武断桥”、“苏武栖身石窟”等遗迹在这里不胜枚举;宋代杨家将的故事在这里妇孺皆知。有些鲜载史册的历史传说、典故在寺口子千古流传——杨彦景大战西夏、兵困柳州,“米钵生金”使三军解厄…… 宁夏中卫寺口子 宣和镇 宣和镇 辖19个村委会:福堂村、福兴村、羚羊村、东月村、宣和村、何营村、旧营村、赵滩村、三营村、张洪村、宏爱村、马滩村、汪园村、永和村、曹山村、敬农村、喜沟村、丹阳村、草台村。…… 详细++ |
中卫老君台 | 老君台位于中卫常乐镇境内的兴隆山上,三面环山,一-立,峦旷台幽,是朔方最大的道教胜地。老君台古称“兴隆山老君台全真观”,20世纪90年代初恢复重建时,因将临近的“太清山宏佛寺”一并纳入老君台寺庙范围内,按原址原貌重修,故将老君台、宏佛寺合名为“太清山老君台全真观”。 老君台自创建以来,屡遭兵焚火焚地震风侵之灾,殿宇毁坏,文物损失。“文革”期间,庙宇建筑连同观外古塔更是毁于一旦,尽成荒墟。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经县宗教部门批准,当地群众自发募资捐物,修补台址,复建观院,至90年代初,主体建筑拔起于山巅平台,再现道观昔日之辉煌。 老君台主体建筑以南天门、太白殿、中楼、三清殿(正殿)为中轴线,两相对称,左右逢源,气势雄伟,浑然一体。于1991年被批准为道教活动场所,现已成为中卫“寺庙文化旅游线”的重要景点,年接待游客5万多人次。登台四顾,东有丹霞似火,紫气朝来;西顾铁龙越沙,白马拄缰;南见峰峦起伏,沟壑如削;北有炭山夜照,阡陌如织。后人有诗赞曰: 中卫名胜太清山,奇峰如屏秀可举。 青焰缭绕炭山洞,紫气飘指老君台。 遥望沙坡飞龙速,俯瞰黄河艇筏繁。 最喜牧群漫山出,更有耕机动地来。 宁夏中卫 常乐镇 常乐镇 镇0驻。面积918平方千米,人口2.1万。邮编:。辖1个居委会、15个村委会:常乐镇;倪滩村、马路滩村、枣林村、大路街村、刘营村、高滩村、李营村、水车村、上游村、黄套村、常乐村、河沿村、上石棚村、熊家水村、罗泉村。…… 详细++ |
黄河水车 | 导 游 黄河水车位于黄河河湾,距沙坡头7公里。这里耸立着6架木制巨型水车,经河水冲击,日夜缓缓旋转,并发出哗哗的巨大声音。 介 绍 水车是黄河沿岸一种古老的提水灌溉工具。而今多被淘汰,现有的6个巨型水车是专供游人欣赏娱乐之用。 水车也叫天车,车高10米多,由一根长5米,口径0.5米的车轴支撑着24根木辐条,呈放射状向四周展开。每根辐条的顶端都带着一个刮板和水斗。刮板刮水,水斗装水。河水冲来,借着水势缓缓转动着十多吨重的水车,一个个水斗装满了河水被逐级提升上去。临顶,水斗又自然倾斜,将水注入渡槽,流到灌溉的农田里。黄河岸边的水车昼夜转动着,为黄河游增添了无限的风光。 交 通 从沙坡头汽车站乘坐往黄河水车方向的班车。 宁夏中卫 |
照壁山铜矿遗址 | 照壁山铜矿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照壁山铜矿遗址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镇罗镇以北照壁山的峰峦之中。据考证,该遗址是我国西北最古老的铜矿遗址。 照壁山的古铜矿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可能就已开采,西汉时期就已形成了较大规模的开采和冶炼,在西夏、元代亦持续开采冶炼,在我国西北地区极为少见,为进一步研究西北地区“青铜文明”的产生、发展,提供了珍贵的实物依据。 该遗址由古矿洞、居住遗址和冶炼遗址三部分组成。在方圆约1公里的范围内有古铜矿27座,部分矿洞已受到后期人工开采的破坏,大部分洞口已被山洪堆积物封闭,洞口附近都留有大量的铜矿渣堆积。经初步调查,矿洞入口有竖井式、斜坡式、平行坑道式三种。在遗址表面,除发现汉代陶器残片及宋元瓷器残片外,还曾在矿洞内出土过白釉斜壁碗、瓷灯、汉代博山陶炉、钱币及其他陶器。这处于1987年发现的古铜矿遗址,在我国古铜矿的研究方面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2006年5月,照壁山铜矿遗址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责任编辑:小白) |
腾格里沙漠 | 中国第4大沙漠。位于阿拉善地区东南部,介于北纬37°30′至40°,东经102°20′至106°。面积约4.27万平方公里。行政区划主要属阿拉善左旗,西部和东南边缘分别属于甘肃民勤、武威和宁夏的中卫市。沙漠包括北部的南吉岭和南部的腾格里两部分,习惯统称腾格里沙漠。 沙漠内部沙丘、湖盆、山地、平地交错分布。其中沙丘占71%,湖盆占7%,山地残丘及平地占22%。在沙丘中,流动沙丘占93%,余为固定、半固定沙丘。高度一般为10至20米,主要为格状沙丘及格状沙丘链,新月形沙丘分布在边缘地区。高大复合型沙丘链则见于沙漠东北部,高度约50至100米。固定、半固定沙丘主要分布在沙漠的外围与湖盆的边缘,其上植物多为沙蒿和白刺。在流动沙丘上有沙蒿、沙竹、芦苇、沙拐枣、花棒、柽柳、霸王等,生长较巴丹吉林沙漠为好。在沙漠西北和西南的麻岗地区还有大片麻黄,在梧桐树湖一带沙丘间有天然胡杨次生林,头道湖、通湖等地,有1949年后营造的人工林。 包头至兰州铁路有31公里(19哩)经过腾格里沙漠的东南边缘。铁路沿线200~300公尺(656~984呎)的范围内经过治理,原来的流动沙丘已固定,保障了铁路运输安全。 腾格里蒙古语为天,意为茫茫流沙如渺无边际的天空,故名。沙漠内部,沙丘、湖盆、盐沼、草滩、山地及平原交错分布。其中沙丘占71%,其中7%属于固定、半固定沙丘。沙漠西南部大部有植被覆盖,主要为麻黄和油蒿;沙漠中部、南部和北部洼地里,植物生长较好,主要为蒿属。流动沙丘以格状沙丘和格状沙丘链为主,一般高10~20米,也有复合型沙丘链高10~100米,常向东南移动。沙漠中有大小湖盆422个,其中有251个积水,主要为泉水补给和临时集水,大部分为第三纪残留湖,是居民的主要集居地。1958年开始进行治沙工作,营造防护林带成百条,封沙育草,从而使通过沙漠的包兰铁路通行无阻,这是中国治沙科学上的一项巨大成就。 腾格里沙漠中还分布着数百个存留数千万年的原生态湖泊。湛蓝天空下,大漠浩瀚、苍凉、雄浑,千里起伏连绵的沙丘如同凝固的波浪一样高低错落,柔美的线条显现出它的非凡韵致。站在腾格里达来高处沙丘,你会惊奇地发现一个奇异的原生态湖泊,它酷似中国地图,芦苇的分布则将全国各省区一一标明--这就是腾格里达来?月亮湖。据检测,月亮湖一半是淡水湖,一半是咸水湖,湖水含硒、氧化铁等10余种矿物质微量元素,且极具净化能力,湖水存留千百万年却毫不混浊,虽然年降水量仅有220毫米,但湖水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有所增加。月亮湖是腾格里沙漠诸多湖泊中惟一有海岸线的原生态湖泊,在它3公里长,2公里宽的海岸线上,挖开薄薄的表层,便可露出千万年的黑沙泥。经过检测,月亮湖独有的黑沙泥富含十几种微量元素,与国际保健机构推荐的药浴配方极其相似,品质优于"死海"中的黑泥,可谓是腾格里达来独一无二的纯生态资源。 旅游部门为游客安排了许多特殊的活动,像沙漠野餐、沙漠露营、观星赏月、沙漠找水,探访沙漠游牧民族,游览沙漠“鸟湖”、“鱼湖”以及观赏古代岩画等,这些都是漫游腾格里沙漠的“特色菜”。此外,旅游部门还为客人提供车辆、食品、驼工、导游以及野营设备,当然,最主要的是骆驼。旅游用的骆驼, 除了考究的鞍鞯脚蹬外,还备有盛水果和食品的驮袋,客人们的照相机、望远镜等则可放在横搭在驼背上的土制褡裢里。驼队里除了游客们的坐驼外,还有开路的导驼、导游的陪驼和压尾的后勤驼。驼队配置的叮咚作响的驼铃,夜间能响出十里以外,给人以安全、稳健的感觉,同时它还起到规范骆驼步伐的作用。天鹅湖:腾格里沙漠天鹅湖,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巴彦浩特镇)境内,地处腾格里沙漠东部边缘,南北长约1500米,东西宽约500米,面积约3.2平方公里。天鹅湖与月亮湖南北相距35公里左右,与旗政府所在地巴彦浩特镇东西同样相距35公里左右,三者形成一个钝角等腰三角形。天鹅湖四周是浩瀚的沙漠,沙丘起伏,沙涛滚滚,景象奇伟壮观,令人心旷神怡。天鹅湖和月亮湖一大一小,是腾格里190多个湖泊中一对出众的姐妹花,她们相互衬托,各具魅力,吸引了大批游客。 |
菜园遗址 | 菜园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菜园遗址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是新石器时期最为典型的遗址,1987年大规模发掘全面展开,历时4年。 遗址群包括马缨子梁、石沟、林子梁3处遗址,切刀把、寨子梁、二领子湾、瓦罐嘴和林子梁西坡5处墓群,距今约4500年,属新石器晚期文化遗存。发现了上百座墓葬、十几座房址和几十个灰坑窖穴,同时出土的还有大量陶器、石器、骨器和漆器等。 考古界一致认为,菜园遗址的发掘,对研究西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具有极为重要的参考价值,特别是对居址、葬俗、灯具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同时,林子梁遗址窑洞式房屋类型之多,保存之好,为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罕见,堪称古建筑史的一次重大发现。 2006年5月,菜园遗址作为新石器时期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大河之舞主题文化公园 | 中卫作为黄河上第一个自流灌溉市,其独特的地理区位应承载并演绎大河文明的脉络。本次规划借用“大河之舞”彰显世界文明发源地之一的黄河文明的独特内涵,将黄河的景观功能和城市功能与人类亲水的天性相结合,通过融合、吸纳、沉淀河流及城市文明成果,形成中卫市“沙漠之魅、大河之舞、丝路之魂、党项之根、生态之秀、城市之美”的独特集群景观。 “大河之舞”主题文化公园位于中卫市城市新区南部,规划范围北承滨河大道,南临黄河北岸,东至沙坡头区柔远镇莫楼路,西接沙坡头水利枢纽大坝,沿黄河北岸总长22.5公里,总规划面积约6平方公里。 |
黄河宫湿地公园 | 黄河宫位于宁夏西部城市中卫市黄河北岸。抬头远望,九曲滔滔黄河水,似一条金色的彩带,舞动着,自西向东从公园南部缓缓流过。中卫地区自古就有“天下黄河富宁夏,首富中卫”之说,也是宁夏“黄河金岸”城市经济带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黄河宫主体建筑高36.9米,创意采用唐朝诗人李白“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诗词寓意,将黄河之水凝练成水滴建筑形态。建筑里沿内壁有人行观景坡道,中间设电梯和80多平方米的观景台。水滴主体建筑下就是黄河博物馆。 景区地址:中卫市沙坡头区黄河北岸 |
沙坡鸣钟 |
|
中卫香山湖国家湿地公园 | 中卫香山湖国家湿地公园为国家级湿地公园。 宁夏中卫香山湖国家湿地公园(试点)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总面积564公顷。 |
白马拉缰 | 中卫市城区有一条最古老的引水渠叫“美利渠”,它的引水原理是在河心筑堤引水,因此被称为宁夏的“都江堰”。河水撞击在10里引水长堤上,但见浪花飞溅,恰似白云翻飞,远远望去,宛如一匹白马拖着长长的缰绳驰骋在黄河之中,这便是中卫古八景之一的“白马拉缰”。 相传,很古以前,黄河北岸是一片平展展的冲积平原,但这块美丽的平原因黄河水的涨落时而受水旱灾的成胁。为了旱涝保收,人们计划着要开一条引水渠。在沙坡头下住着一位手艺高超的石匠,人称石匠大伯。他了解到人们开渠引水的心愿后,便背上工具,领着独生儿子上到沙坡头,带领百姓先后选了几个渠口,开了一务能灌10万亩土地的引水渠,但因河水起落,流进渠里的水位老是不稳,水大时冲了渠堤,水小时又因水量不足造成旱灾,被人们称为“干”渠。 为了找到理想的引水渠口,石匠大伯又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不停奔波着。就这样,折腾了9年又9个月,石匠大伯终因积劳成疾,带着深深的遗憾离开了人世。小石匠继承父亲的遗愿,决心要在黄河北岸找出一条理想的渠口来。 有一天,火盆似的骄阳烤得大地发烫,小石匠为选渠口已经走了3天3夜,他实在累极了,便一头扎在河滩上睡着了。熟睡中,他梦见一位美丽的仙女从沙坡头大槐树下的黄河浪涛里走了出来,挽着高高的发髻,身着锦衣,骑着一匹高头白马来到他的面前,说:“年轻人啊,你为了造福人们,勇于牺牲自己,令人可敬,请跟我来吧。”说罢,扬鞭策马,拖着长长的一条锦带,顺着黄河北岸飞奔而过,顿时,锦带拖过的地方留下一道长长的白印。 小石匠醒来,仙女不见了,白印留在河滩上,崖上出现了几个大字:“渠口从印而过,河水长流不断。”于是,他带着乡亲们顺着白印筑堤开渠。克服了种种困难,整整365天,一条10里长的石堤终于筑成,从此不论黄河水涨水落,渠里的水总是源远流长。后来人们为了纪念那位年轻的石匠,把这条10里长堤叫“为农堤”,也叫“白马拉缰”。 |
中卫鼓楼 | 鼓楼位居中卫市区正中,清初名曰文昌阁,始建于明崇祯四年(1631)。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七月十四日庙会时不慎失火焚毁,仅存基址。道光十一年(1831),知县艾椿年率典史沈垣与当地士绅一道捐资重建,翌年建成。 解放后,鼓楼受到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1955年,拨专款对鼓楼包砖修整;1984年被列为原中卫县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1992年、1997年原中卫县人民政府又先后3次拨专款粉饰彩绘,使鼓楼以崭新的面貌屹立于市区中心。 鼓楼底基呈长方形,南北长为224米,东西宽为1665米。基座正中为“十”字形门洞,分别通四面街道。门洞高3.75米,中心为穹窿顶,正中有八卦藻井,八卦图周围悬木雕八仙像,4个角嵌有石雕龙首,昂然相对。基座四面门楼上有匾额,是按方位反映中卫地理形胜的。其东曰“锁扼青铜”,南曰“对峙香岩”,西曰“爽挹沙山”,北匾原为“控制边夷”。1984年维修时,按照党的民族政策,遵循文物维修原则,改为“控制边陲”。 鼓楼楼高23米,通高30米,重楼3层,是一座四方台基拱洞型的楼阁建筑,楼型为四面八方一体式,楼之西南角有一小门可通达楼基上部。基座之上正中为三重檐十字型歇山顶的主楼,每面3开间,3层3檐,每层有12翘角,最上层四面有观景回廊。楼基四面建有小型陪楼4座,其内壁分别刻记鼓楼始建、重建的背景、时间、经过及有关事项等。楼顶正中竖垒黑色陶球6颗,四周置蟠龙,组成群龙戏珠画面,但从不同角度看,均为二龙戏珠。 各层之上原有塑像,1951年被拆毁。1992年10月,原中卫县文物管理所本着恢复文物原貌的精神,在征得有关部门同意后,自筹资金着手复原。上层塑魁星,中层塑文昌,下层四面塑雷祖、财神、火帝真君和观世音菩萨。登楼远眺,但见烟波浩渺,风光旖旎,山川风物尽收眼底。游子至此,莫不驻足仰酋,叹为壮观。 |
龙宫生态旅游区 | 介 绍 龙宫生态旅游区位于中卫市北部腾格里沙漠边缘,距离中卫市区10公里,景区面积25000亩。旅游区内有宁夏最大的道教寺庙-龙宫庙。在龙宫庙的北侧,古长城蜿蜒经过,历经千年,遗迹犹存。宁夏古长城上最大的烽火台-四方墩雄据于此。在四方墩南北两侧各有一处保存完整的古城域。在距离长城北面不远处是一个面积约十几公顷,由地泉水形成的天然淡水湖-晓湖。 湖水清澈见底,碧波荡漾,象一块碧玉镶嵌在茫茫沙海之中。湖中几十种水禽侯鸟自由栖息。湖的西、北两面环绕着金色的沙山,形成真正的沙漠湖泊。 晓湖北岸是中卫市面积最大的人工林,50年以来经过几代人的建设,已经成为面积15000亩的生态林,进入林中,微风阵阵凉爽宜人,野花怪木奇景万千,是沙漠中不可多得的一方绿洲。林地北面便是一望无垠的腾格里沙漠。可晨观沙海日出,暮赏大漠孤烟。 宁夏中卫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地区 | 特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