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产 | 简介 |
---|---|
可鲁克湖-托素湖湿地自然保护区 | 可鲁克湖-托素湖湿地自然保护区为省级自然保护区。 可鲁克湖-托素湖湿地自然保护区位于青海省海西州德令哈市,柴达木盆地东北部,海西州德令哈市境内,地理坐标为地理坐标为北纬37°1′~37°21′,东经96°44′~97°25′,东距德令哈市42km。托素湖湖水面积16748公顷,是德令哈盆地最低点;可鲁克湖湖水面积5860公顷,是德令哈盆地面积最大的淡水湖,四周有多条山谷洪积扇向心于此。保护区总面积115000公顷,其中湿地面积39848公顷,占保护区总面积34.65%。保护区地处青海省西部,青藏高原中部,柴达木盆地东部的荒漠、半荒漠地带,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山地、高原、盆地等生境地带为珍稀动物和众多的野生动物的生存与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据综合科学考察,保护区共有藻类、蕨类和种子植物32科、88属、159种和7亚种(变种),除藻类和蕨类2科、2属、2种外,种子植物共计30科、86属、157种和7亚种(变种),分别占青海种子植物100科、613属,2380种的30%、14.0%、6.6%;站柴达木盆地(广义)种子植物53科、196属、418种的56.6%、43.9%、37.6%。 保护区及其周围共有兽类30种,录属于13科26属。在这些兽类中古北界种类占绝大多数,而东洋界种类只有豺1种。在30种兽类中有11种为中亚型,占36.67%,如:沙狐、荒漠猫、兔狲、藏野驴、鹅喉羚、长尾仓鼠、等。兽类资源中,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藏野驴和白唇鹿等2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豺、棕熊、石貂、荒漠猫、兔狲、猞猁、马鹿、鹅喉羚、盘羊、岩羊等10种;保护区现有鱼类17种,4科16属,原生鱼仅有6种,它们是由单一的中亚山区鱼类复合体构成,即鲤科裂腹鱼亚科的裸裂尻鱼属、裸鲤属和条鳅亚科的高原鳅属鱼类组成;两栖类隶属1科1 属1种,即只有花背蟾蜍1种;保护区内有爬行类2科2 属2种,即只有中亚型的密点麻蜥和中介蝮2种;鸟类资源是保护区内陆生脊椎动物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调查,鸟类有136种,隶属于15目39科87属, 占全国鸟类的81.62%。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有玉带海鵰、白尾海鵰、金鵰、白肩鵰、黑颈鹤等5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动物有大天鹅、疣鼻天鹅、鹗、黑鸢、秃鹫、大鵟、红隼、燕隼、猎隼、游隼、蓑羽鹤、灰鹤等12种。 可鲁克湖-托素湖保护区在柯鲁柯镇和怀头他拉镇交接处,涉及柯鲁柯镇的陶生村和可鲁克湖村,怀头他拉镇的八里沟村和卡格图等4个行政村;保护区内没有常住人口,保护区周边有1971人,保护区周边人口密度4.79人/公顷。民族有内蒙古、藏族、回族、土家族和汉族;以蒙古族人口为主,约1012人,藏族人口约634人,回族人口约245人,土家族人口约57人,汉族人口约23人,分别占保护区周边人口的51.34%,32.17%,12.43%,2.89%和1.17%。 |
柴达木梭梭林自然保护区 | 柴达木梭梭林自然保护区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青海柴达木梭梭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德令哈市西南部,西至大柴旦全集河,北与青藏铁路相连,南与东西走向的额木尼克山为界。地理位置为北纬36°00′~37°24′,东经95°58~′97°52′。保护区东西长114公里,南北宽54公里,保护区面积3105平方公里。2000年5月始建为省级自然保护区,2013年7月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内主要保护对象为梭梭林。 地形地貌 青海柴达木梭梭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地貌类型多样,有流水地貌,干燥剥蚀山地貌,湖积地貌,风成地貌等。风成地貌主要分为风蚀和风积地貌,在保护区西南靠近阿木尼克山一带有垄岗状,鼻状、覆舟状、泉状和锥状等类型的残丘,形成千姿百态,甚为状观的风蚀“雅丹地貌”,另外,保护区内还广泛分布有白刺和柽柳沙包及新月型沙丘,格状沙丘和流动沙丘等。 气候 保护区内气候极度干旱,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大。年平均气温3.4℃,年平均降水量为80.4—180.2毫米,年平均蒸发量为2500毫米左右,全年日照时数为3352.5小时。[1-3] 土壤 保护区的土壤因受局部地形、地貌、气候和植被的影响,多形成灰棕模土、风沙土、沼泽土和盐土。其中以灰棕漠土为主,占保护区土壤面积的90%以上,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低,缺氮少磷,钾富足。保护区的土壤中普遍含盐,且偏碱性。 区域范围 保护区位于德令哈市西南部,地理位置为北纬36°00′~37°24′,东经95°58~′97°52′之间,位于柴达木盆地中部,东西长200公里,南北宽150公里,范围涉及德令哈市、乌兰县和都兰县。总面积373391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130289公顷,占保护区总面积的34.9%;缓冲区面积104737公顷,占总面积28.0%;实验区面积138365公顷,占总面积的37.1%。 |
克鲁克湖 | 介 绍 “克鲁克”是蒙古语,意思是“多草的芨芨滩、水草茂美的地方”。她位于柴达木盆地的东部,属于微咸性淡水湖,水色清澈、湖面平静,景色绮丽旖旎。每年初春,克鲁克湖的冰开始融化时,成群的黑颈鹤、斑头雁、鱼鸥、野鸭等珍禽,从遥远的东南亚诸岛飞到这里筑窝垒巢、生儿育女。黑颈鹤喜欢在克鲁克湖边沼泽地和芦苇丛中筑巢栖息,斑头雁、灰雁则在沙丘上垒窝居住。这里是鸟的天堂,鱼的故乡,咕咕嘎嘎的鸟鸣回荡在芦苇丛中,有着数不尽的快乐。克鲁克湖与托素湖统称为塔琏湖,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克鲁克湖建0头、游艇、摩托艇、帐房餐厅等接待设施。网鱼区可以看到养殖场的渔工们捕鱼。湖中捕捞上的柴达木鲤鱼,最大的有十多公斤,肉嫩味鲜。湖中还盛产中华绒螯蟹。 青海德令哈 |
外星人遗址 | 外星人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介 绍 外星人遗址在距德令哈西南边100公里处,在当地非常有名。遗址位于托素湖东边的白公山上,一个岩洞的周围。岩洞外散落着一些铁管、铁片似的东西,岩洞里有直径大小不一的铁管穿入山体,与岩石紧密吻合,就像将管子直接插入岩石一样,管子呈铁锈的褐红色。在岩洞外还有各种奇形怪状的石头,石头都站立着,有些甚至立在旁边的湖中。 当地有关机构把一些管片送到有色金属集团做测试,化验结果显示氧化铁的成份占30%以上,而且二氧化硅和氧化钙的含量都比较大,说明管片年代久远,最奇的是其中有些元素根本没有化验出成份,这更增加了外星人遗址的神秘性。 青海德令哈外星人遗址 |
诺木洪遗址 | 诺木洪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介 绍 诺木洪是新发现的一种古文化遗存,也是青海考古最西边的一个发掘地点,它的文化内涵有其独自的特征,因此,它的发现,在考古学上占有一定的地位。诺木洪遗址位于青海柴达木盆地的南部,遗址范围约五万多平方米。 这个遗址是由三个小沙丘组成的,呈品字形排列。并在三个沙丘之间形成了一个天然的广场。遗址除发现建筑遗存外,还出土各种石、骨制的生产工具与陶制的生活用具等。还发现有毛织品,各种陶制的器皿。在出土物还有骨笛、骨哨与陶牦牛等。这个遗址的年代,据碳素测定距今二千九百年左右,相当于西周时代。 青海德令哈 |
托素湖 | 介 绍 托素是蒙古语,即“酥油湖”的意思。托素湖是典型的内陆咸水湖,湖的周围全是茫茫的戈壁滩,气温较高,湖水的蒸发量很大,水中的含盐量增高,水生动植物和浮游动植物也很少。托素湖湖面辽阔、湖岸开阔,无遮无拦。风平浪静时,湖面烟波浩森,水天一色,蔚为壮观;天气变幻时,湖水浪涛汹涌,浪花飞溅,拍岸有声,动人心魄。 每年初春,鱼鸥、棕头鸥、野鸭等大都来到托素湖中的鸟岛上群聚。托素湖鸟岛面积约有一平方公里,岛上的鸟儿成千上万,整个岛屿窝巢遍地、鸟蛋累累,简直是“鸟的乐园”、“蛋的世界”。托素湖与克鲁克湖统称为塔琏湖,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青海德令哈 |
阿力腾德令哈寺 | 阿力腾德令哈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阿力腾寺院始建于清宣统二年(1910年),由塔尔寺赛多-创建,法名“丹巴培吉林”,意为“佛法兴旺洲”。寺院总占地面积2383.2平方米,经堂一座(165平方米),寺内藏有珍贵的文物、琳琅的法器、千姿百态的佛像和浩瀚的文献藏书,是一座佛教艺术的宝库。经历了重重劫难后,现迁于德令哈市河东幸福路北侧,座向朝东,依山傍水,风景优美,地处幽静,是德令哈市的人文景观之一,也是各族信教群众拜佛烧香进行各项宗教活动的圣地。 |
尕海湖 | 尕海湖为国家级湿地公园。 德令哈尕海国家湿地公园 尕海是距德令哈市30公里左右的一处咸水湖,是柴达木盆地的重要湿地。一种看似不起眼的小虫子——卤虫(又称丰年虫),让尕海湖不时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卤虫卵是水产养殖业中一种重要的饵料,价格一度飞涨至每吨70万元,被人们称为“软黄金”。 青海德令哈尕海国家湿地公园位于青海省德令哈市,总面积11229.4公顷。 |
紫金山天文台 | 紫金山天文台青海站始建于20世纪80年代初,位于德令哈的白公山旁,海拔3200米,也被称为德令哈天文观测基地。青海站在此设有13.7米直径的天文望远镜,是国内唯一一个毫米波观测站。德令哈地势高,空气透明度好,是亚洲最理想的天文观测点之一。 |
黑石山水库 | 介 绍 巴音河中段流经德令哈市,该段上游现已建有黑石山水库,是一座以灌溉防洪为主,兼有发电、旅游、水产养殖等综合效益的中型水利枢纽工程。 |
柏树山 | 导 游 驻足德令哈市街头,向北眺望,群山起伏,层峦叠嶂,像一弯新月,环抱着这座瀚海新城。山势嶙峋,危崖林立,满山遍野的古柏蓊翳,把袒胸露腹的高原山脊丘壑装饰得岗翠峰黛,如青龙横卧,展示出一种博大粗犷、气势磅礴的绿。这豪迈而深沉的苍峦翠嶂,就是德令哈胜景之一的柏树山。 介 绍 柏树山西靠巴音河,东临国道315线,是德令哈市的天然屏障,它像一位悍魁伟的壮士,守护着身旁这颗高原明珠。柏树山环境优雅,景色迷人,是一处旅游佳境。遥看柏树山,满山遍野的柏树傲然而立,山上“草色近看遥却无”。上得山来,峰峦沟壑,碧草如茵,山峁丘陵处处都是优良的天然牧场,一派“春来草色一万里”的壮丽景色。 “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唐杜甫《古柏行》)。大秀直、巨伞如盖的柏树是柏树山的绝景。柏树又称青海岩柏,其性格顽强,抗寒耐旱,不论砾石堆中,还是峭壁岩层都能茁壮成长。所以,在柴达木干旱的山峦丘壑,它始终蓊郁苍翠,葱茏欲滴。柏树林间草地,红柳丛丛,山花簇簇,蝶峰追戏,上下翻飞,是德令哈人的一块福地。 柏树山瀑布更是风致绝妙,闻名遐迩。如刀削般的断崖峭壁,清澈的泉水从高处流下,形成一汪碧波粼粼的大水池,碧水回旋,水波荡漾,天光山色与绿水相映成趣。瀑布后面是一个巨大的凹洞,人坐入其中,看瀑布银帘般垂下,活脱脱一个“水帘洞”。 密密麻麻的柏林中,还有被称为“国宝”的青海云杉,这种白垩纪代的古老物种,高大苍郁,年龄长达四五百年,它和水杉、银杏一样是一种珍贵的“活化石”植物。柏树山最高峰海拔4000多米,山势峻峭伟岸,有志者登上顶峰,鸟瞰山下,德令哈市容历历在目,万般风光尽收眼底。 青海德令哈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红军沟 | 红军沟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介 绍 在马可河下游有一条沟叫“红军沟”。进沟不远便看见前面的山脚下兀立着一块高约五六米的长方形青色巨石,巨石正面光洁平整,上面写有“北上响应全国抗日反蒋斗争!安庆宣”十五个黑色大字,字体说不上优美流利,但刚劲有力,赫然醒目,是红军当年留下的遗迹。 |
白公山 | 介 绍 白公山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首府德令哈市西南40多公里处的怀头他拉乡,是托素湖东北地带最显著的山峰,它标志明显,远看像金字塔,有神秘感,侧看,如大猩猩坐望碧湖,正面看,是单面山状,峭壁迎湖屹立,高约200余米。它四面被荒漠和沼泽包围,沙梁与戈壁随处可见。 在白公山的西南有两座高原湖泊如璀璨的明珠镶嵌其上,一座叫托素湖,一座叫克鲁克湖,湖水被巴音河的水流相连,但水质泾渭分明。外星人遗址和众说纷纭的神秘的铁质管状物就坐落在白公山下的岩洞里。白公山旁边是我国著名的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 青海德令哈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海西州巴音河水利风景区 | 海西州巴音河水利风景区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国家水利风景区。 海西州巴音河水利风景区景区位于德令哈市境内,依托巴音河而建,属于自然河湖型水利风景区。景区面积397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240平方公里。海西州德令哈市位于柴达木盆地,是一座熠熠生辉的戈壁明珠,巴音河是其母亲河,流经德令哈市区的城区河段,是市民们休闲游憩的绝佳场所,著名诗人海子的纪念碑和纪念馆就坐落在河畔。巴音河经托素湖最终流入可鲁克湖,两湖是著名的“褡裢湖”,一小一大、一淡一咸,被称为“情人湖”。区内有泉水梁古生物遗迹、河滩湖滨湿地、万亩枸杞林、紫金山天文台青海观测站、雅丹地貌、沙漠戈壁等景点。景区具有浓郁的蒙古族风情,每年定期举办那达慕大会、祭敖包等传统民族活动,是体验民族风情的理想之地。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吐蕃墓葬群 | 吐蕃墓葬群为文化旅游景点。 介 绍 位于都兰县热水乡热水沟西岸,距都兰县城约10多公里。属唐代早期大型吐蕃墓葬群,也是我国首次发现的吐蕃墓葬。分布在长约7千米的热水、扎玛日、沙尔塘、斜歪4个自然村。1982—1986年,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此进行发掘与清理,大部分已被盗掘,1986年公布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墓葬均有封堆,分梯形和圆形两种;以夯土或堆以砾石后再复盖夯土,夯层间铺有沙柳枝条,夯土下方均筑平面为等腰梯形的石墙,边缘砌有土坯或泥球,并在其外侧涂以红色石粉;墓室为砌石,由墓道、中室、左右侧室和后室组成;封土堆前有规模巨大的祭祀坑、木车、木牍、玻璃器皿和金银器具。丝织品上有佛像、飞马及各种不重复图案130余种;部分文物及图案具有较浓郁的中亚风格特点。 大小墓葬共计200余座,其中一座,座落在一座自然山丘之上。墓冢背靠热水大山,面临察汗乌苏何,高出地面约30多米,远望犹如城阙一般雄伟壮观。墓葬墓高11米,东西长55米,南北宽37米,墓堆下还有3层用泥石混合夯成的石砌围墙,高1米、宽3米。墓冢从上而下,每隔1米左右,便有一层排列整齐横穿冢丘的穿木,计有9层之多,一律为粗细一般的柏木。这种封土堆构筑形式和风格,为我国以往考古发掘中所仅见。墓南有陪葬坑和陪葬遗迹。 经考古发掘,出土文物有皮靴,金饰品、木碗、木碟、木鸟兽、陶罐、古藏文木牍、彩桧木片等。尤其出土了一批绚丽多彩的丝绸织品,其丝绸质料良好,图案清晰,色彩鲜明,是不可多得的稀世珍品。丝绸品种有绵、绫、绢、刺绣等。图案中有珍禽异兽、花草树木、车马人物狩猎、西域人图像、织绵袜等为我国首次发现。 青海德令哈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贝壳山 | 介 绍 位于都兰县诺木洪乡东南方向的一片荒漠地带。贝壳山不高,说它是座山,是大漠人诗意的夸张。东西走向,宽约六七十米,长约二公里左右。大约铜钱小约拇指数以亿计的贝壳,同含有盐碱的泥沙凝结在一起,层层叠叠,堆积在一起,千姿百态。这里原本是一片碧水浩森的古海,尔今,古海退去,陆地隆起。贝壳山是古海的遗踪,也是古海的见证,它凝着地球运动一页巨变的历史。 |
可鲁克湖中华绒螯蟹 | 在距德令哈市42公里处的可鲁克湖,看见养蟹的湖南人白尊富忙着给螃蟹经销商们发货。他喜滋滋地说:“我养的中华绒螯蟹,今年已销售了50多吨,销售收入200多万元,远销上海、北京、广州等大城市,收入比去年多了一倍多。” 地处柴达木盆地东北部的可鲁克湖,海拔2816米,面积57平方公里,平均水深5米多,是我省有名的高原淡水湖。30年前,柴达木人就在这里开始放养鲤、鲫、鲢、鳙、青、鲳等池沼公鱼。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可鲁克湖每年都可捕捞出100吨左右的鲜活且无任何污染的水产品。但是一直没有形成规模养殖,可鲁克湖的水产养殖优势也未能充分发挥。为此,海西州委、州政府为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加大水产养殖力度,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去年5月,从事多年水产养殖的白尊富抓住商机,与可鲁克湖养殖场达成了租湖协议,投资120多万元,第一次在高原湖泊投放了600万只“中华绒螯蟹”蟹苗。当年8月,20吨中华绒螯蟹不但供应国内市场,还远销韩国等国外水产市场。来自江苏的游客王启东惊讶地说,没想到在青海高原还能产出螃蟹,并且这里的螃蟹个体大、肉质肥嫩、味道鲜美,又是在自然环境下长大的绿色食品,吃得开心,也很放心。 第一批出自可鲁克湖的中华绒螯蟹出售后,白尊富不但收回了全部投资,还赢利10余万元。今年2月至7月,正当内地市场已无螃蟹时,白尊富又把捕捞的20多吨中华绒螯蟹反季节卖到了内地市场,他赚了比平时多三倍的钱。现在他又储存了8吨的螃蟹,准备在明年春节前后销售,估计到时最少有100多万元的收入。当问及明年的打算时,白尊富说,准备在可鲁克湖试养龙虾、螺丝、河蚌及一些新品种的淡水鱼。 |
德令哈糌粑 | 德令哈特产之糌粑:糌粑是青海省海西藏族自治县的特产。实际上糌粑是藏族人一日三餐的主食。糌粑是用青稞制成的炒面,制作方法是将青稞麦炒熟、磨细、不经过筛滤去皮儿成的炒面,类似于我国北方的炒面。藏族吃糌粑,通常是先把少量的酥油茶倒进碗里。加点糌粑面,用和搜不断搅捏,直到成团后送嘴而食。 |
德令哈酸奶 | 是乳汗发酵酿制成的半凝固体食品,有“达雪”(用提取酥油后的酪浆制成)和“俄雪”(用没提过酥油的奶做成)两种。由于酸奶是牛奶经过发酵作用的食品,所以营养更为丰富,也较易消化。 |
德令哈手抓羊肉 | 手抓羊肉是青海高原牧民对羊肉的一种独特吃法。因吃时一手持刀切割,一手抓肉入口而得名。烹调方法十分简单,先以新鲜羊肉用水煮熟,再加盐或蘸盐即可食用。经过烹制的羊肉熟而不烂,肉味鲜美。原为牧民在游牧过程中的一种简便进餐方法,现已成为富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风味食品之一。 |
地区 | 特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