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产 | 简介 |
---|---|
诺木洪文化遗址 | 诺木洪文化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诺木洪文化遗址位于青海省柴达木盆地南部的诺木洪乡,是我国解放以后新发现的一种古文化遗存,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因首先发现于柴达木盆地都兰县诺木洪,故考古学上称之为“诺木洪文化”。 该文化遗存相当于中原地区青铜器时代晚期文化,是青海高原特殊环境下的土著文化。诺木洪文化主要分布于柴达木盆地东南部的诺木洪、他里他里哈、巴隆他温陶亥、香日德下柴克、上柴克、察汉乌苏夏日哈、可儿沟等20余处。该文化对我国羌族、吐谷浑文化的研究,有着重要价值。他里他里哈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诺木洪文化遗址范围东靠海西哇河,西临搭里他里哈村,面积约5万多平方米。遗址由三个小沙丘组成,呈品字形,三个沙丘之间是一片天然广场。其文化遗存主要是房子、土坯围墙、牲畜圈栏和本棺墓葬及大量出土文物。土坯围墙是以黄土土坯叠砌而成,土坯呈长方形。围墙有两种,一种是平面呈椭圆形或卵圆形,一种是呈长方形或不规则长方形。房子都是方形或圆形的木结构建筑。另外还有一座大型牲畜圈栏,平面呈椭圆形。经发掘的只有他里他里哈(1959年)发掘有房屋11座,土坯坑9个,围栏一座,瓮棺葬墓3座,出土了一批陶器、石器、骨器、铜器等文化遗物,数量近数千件。 诺木洪文化遗址出土文物有各种石、骨制的生产工具,如石刀、骨针等;有陶制的生活用具,如曲腹陶盆、圈足陶碗、深腹陶杯、带耳盆等,陶质为夹砂粗红陶和夹砂灰褐陶;有铜制的斧、刀、镞、钺等形器,以及炼铜的用具残片与铜渣等;还有许多毛织品,原料为绵羊毛。有的还经过染色加工成线;并且织成毛布。出土文物中,还有骨笛、骨哨、陶牦牛等。骨笛和骨哨,是由兽骨加工而成,磨制精细。它说明当时人们在劳动之余还从事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上述文物收藏在青海省博物馆内。 |
塔温搭里哈遗址 | 塔温搭里哈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塔温搭里哈遗址:位于青海省都兰县巴隆乡西南约10公里的塔温搭里哈(蒙语地名,即五个山头的意思),由于该地区降雨量极少甚至多年不遇,遗存保存相当完整,面积约20万平方米。遗址由四个大山包和三个小沙包包围成一圈,中间是一块黄土铺垫的广场,长约250米,宽约150米,广场上没有发现遗址和遗物,这样独特的布局在全国还是首次发现,是宗教活动的主要场所。遗址文化层直接堆积于地面之上,这与其它地区遗址埋藏于地下形成截然的对比,十分独特。遗址丘平面呈不规则形,上有松木木柱,木柱上有榫卯结构的建筑遗存和土坯墙建筑遗存。遗址中发现的房址有平面方形或圆形两种,房址周围有土坯建筑的大型围栏,里面堆积大量羊粪。遗址0土了大量的遗物,有丝毛织品、青铜器等。尤其是出土的绳线上,有的打着死扣结、有的打着活扣结,个别的绳上连续打着几个结,可能是古人结绳记事在历史遗物上的体现。 |
都兰阿拉克湖国家湿地公园 | 都兰阿拉克湖国家湿地公园为国家级湿地公园。 青海都兰阿拉克湖国家湿地公园位于青海省都兰县,总面积16799.21公顷。 阿拉克湖位于都兰县巴隆乡,平均海拔4099米,面积36.1平方公里,湖水储量4.9亿立方米,它是海西州最大的淡水湖,也是柴达木河上游的主要的内陆吞吐湖。阿拉克湖生态系统结构较为完整,分布着青藏高原大多数种类的珍稀物种,是包括黑颈鹤等珍稀候鸟理想的夏季栖息地。有脊椎动物13目37科73属93种,受国家和省级保护的鸟类31种,受国家及省级保护兽类17种。 国家湿地公园的建设,旨在保护阿拉克湖及周边沼泽湿地,为该区域栖息的珍惜野生动植物提供生态安全保障,对保护和维护高原湿地生态功能和景观风貌、抢救性保护和恢复重要湿地、改善民生福祉具有重要意义,也将为都兰生态文明建设和推进生态旅游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
都兰国际狩猎场 | 西南部,分别划地19000公顷和25000公顷。猎场海拔3000——5000米,属昆仑山余脉布尔汗达布山区。猎场区内,山体高峻,表面多为风蚀岩。随山势走向,山坡有急有缓,阳坡陡峭,阴坡平坦;其间沟岔曲折,冈峦无立,晨雾氤氲,溪水潺潺。山柳、茅草丛生,岩羊成群出没,是猎手觅兽狩猎的好场所。 都兰狩猎场内,分布有各种数量众多的动物,主要有名贵的珍稀动物雪豹、盘羊、白唇鹿和藏原羚、岩羊,还有马鹿、麝、狼、赤狐、高原兔和雷鸡、毛腿沙鸡、石鸡、环颈维等。其中,岩羊数量较大,经常有四五百只的群体漫游活动。狩猎场有车有马,有骆驼有牦牛,任由客人选用,还有热情的向导为爱好狩猎的游人带路。 |
热水古墓群 | 热水古墓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热水墓群位于中国西部青海省都兰县热水乡热水沟的西岸,是一处唐代(公元618~907年)的墓葬群遗址。 热水墓群分布在热水、扎玛日、沙尔塘、斜歪四个村境内长约7公里的区域内,包括各类型墓葬165座,其中大部分已被盗掘。1982~1986年,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其进行发掘整理。墓区内的墓葬主要分为梯形和圆形两种。墓冢以夯土筑成或堆满砾石后盖以夯土,夯层间铺有沙柳枝条。夯土下方均筑有平面为等腰梯形的石墙,边缘砌有土坯或泥球,并在其外侧涂以红色石粉。墓室以石块砌筑,由墓道、中室、左右侧室和后室组成。墓葬均有封土堆,封土堆前还有规模巨大的祭祀坑,坑内出土有木车、木牍、丝织品、玻璃器皿、金银器等遗物,部分出土物的形制及图案具有浓郁的中亚艺术风格。 热水墓群的发现,对于研究唐代中国西部地区的墓葬形制以及当地与中亚地区的文化交流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国家文物局) |
柴达木河流域湿地 | 柴达木河流域湿地 |
热水温泉景区 | 热水温泉景区 |
香日德寺 | 香日德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香日德寺 |
考肖图 | 考肖图 |
塔里他里哈遗址 | 塔里他里哈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时代:商至周 塔里他里哈遗址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诺木洪乡诺木洪农场二大队三中队驻地南。遗址面积约250×250米,塔里他里哈蒙古语是火烧过的山或灰山之意,遗址由三个小山包组成。1959年,青海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及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遗址进行了试掘。 出土遗物中,生产工具有铜器、骨器、石器、角器、陶器、木器。铜器有铜斧、铜刀、铜、铜镞;石器有石斧、石镞、石锛、石凿、石刀、石杵、研磨器、石球、石纺轮、砺石;骨器有骨铲、骨凿、骨刀、骨针、骨镞、骨椎、骨纺轮;角器有角铲、枪形器;木器有木纺轮、车毂;陶器有陶纺轮、陶球等。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陶器都是加砂陶,有灰、红两类,以灰陶较多。 遗址中还出有较多的毛布、毛绳、毛带以及石珠、笛形器、骨哨、小陶牦牛等。塔里他里哈遗址是诺木洪文化命名地,也是诺木洪文化最具代表性的遗址。其文化内涵除有自己的独特个性外,诸多因素与卡约文化有关联,如陶器制作方法完全与卡约文化相同,器形有的也与卡约文化相似。 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虾聚峰 | 在都兰县东南二百多公里沟里乡境内幽静的洪门山,平均海拔4400多米,峰腰及顶向阳一面,约70多平方米,皆大虾化石,呈青黑色,阳光下闪闪发亮。这种化石,不是一般巨石切面,仅显出虾的平面形象而已,而是成千上万只大大小小海虾,完整地嵌在石岩之中,远望似造型奇特的浮雕,琳琅满目,恰如群虾闹海,或奋须扬威不可一世,或多足戟指愤怒异常,或卷曲挣扎似曾伤仍拼死相持……英姿飒爽,神态栩栩如生。虾聚峰是留给西部人一笔宝贵的财富,造化使柴达木的古海从地质年轮中消失,却把地球的生命轨迹,鲜明形象地刻在了昆仑。 沟里乡 沟里乡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县府驻地130千米。人口0.1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9%。面积0.3万平方千米。辖热龙、智玉、秀茂3个牧委会。1958年建沟里乡,同年改为沟里公社,1984年改为沟里乡。.…… 详细++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谢哈那当-克措自然风景区 | 位于都兰县府东25公里处,两处大约6平方公里。 其间山势俊秀,满山古柏叠翠,牧草茂密,丛丛麻柳、黄刺以簇簇山花蔓藤铺满林间,翘首仰望,轻云薄烟,缭绕山腰,有时高山隐没于云雾之中,忽明忽暗,登山俯瞰,沟壑深入浅出,山间泉水穿梭于林间,时隐时现,高原景色尽收眼底,使人心旷神怡。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贝壳梁 | 贝壳梁位于青海省都兰县宗加乡柴达木监狱旧址四大队,形成于7000万年前,该梁宽约50米,高约10米,长约5千米,整个梁体均由腌渍土和贝壳组成。 见证了青藏高原沧海桑田的奇妙变化。贝壳山不高,是大漠人诗意的夸张。东西走向,宽约70米,长约2公里左右。大约铜钱,小约拇指,数以亿计的贝壳,同含有盐碱的泥沙凝结在一起,层层叠叠,千姿百态。 这里原本是一片碧水浩淼的古海,尔今,古海退去,陆地隆起。贝壳山是古海的遗踪,也是沧海桑田的最好见证。是研究青藏高原地质演变的有力证据,具有较高的地学旅游价值。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柴达木枸杞 | 青海枸杞又名柴杞,主要出产于柴达木盆地,鲜果玲珑剔透,红艳欲滴,状似红宝石,色红粒大,果实卵圆形,籽少、肉厚,大小均匀,无碎果,无霉变,无杂质,品质优良,这主要得益于青海柴达木盆地独具特色的高原大陆性气候。 宗加镇位于青海柴达木盆地东南,近年来,按照农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确立了以枸杞生产为该镇的主导特色产业。2010年,全镇枸杞种植面积5.98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81.8%;从事枸杞生产经营的农户2540户,占全镇总农户的90%以上;枸杞销售收入3.258亿元,占全镇总产值的72%;人均收入7733.71元,较上年增长20%。 目前,该镇的诺木洪农场已通过省级绿色农产品基地认证,规模达4万亩,占全镇枸杞种植总规模的66.89%;全镇建有枸杞生产合作社7个,注册资金总额720万元,入社农户1280余户,占枸杞从业总农户的52%以上。生产合作社为社员提供枸杞种植、加工、产前产后的技术指导;枸杞种植地块的农资销售;农机服务以及枸杞标准化种植试点等诸多服务。该镇实行统一商标管理,注册的“柴达木枸杞”,以果实大、颗粒饱满、色泽艳丽、无公害等特点,多次荣膺各种奖项。此外,该镇还发展了枸杞种植大户483户、科技示范户26户、枸杞产业经纪人18名。 2010年,通过招商引资入驻的大雪山实业公司、合华农牧业有限公司等一批枸杞种植企业已开始逐步投产。目前,宗加地区枸杞交易市场也正在积极筹建中。 柴达木枸杞产地范围为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柴达木盆地全境)现辖行政区域。 地域范围 柴达木枸杞的地域保护范围为青海省海西州境内。柴达木枸杞的地域保护范围为青海省海西州境内。地理坐标为:地理位置介于东经90°05′—99°45′,北纬35°02′ —39°20′之间,西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若县接壤:北与甘肃省直辖行政单位阿克塞哈萨克自治县、肃北蒙古族自治县、玉门市为邻:东北与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的祁连县相接:东南与本省海南藏族知治州的玛多县相邻,幅员面积286626.16平方公里。主要主产区为海西州都兰县、德令哈市、格尔木市、乌兰县。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外在感官特征:应符合表1(略)的规定;2、内在品质指标:柴达木枸杞富含多种营养物质,维生素C≥1.0mg/100g,总糠≥20%,Ca≥300mg/kg时适合鲜食。3、安全要求:应符合表2(略)的规定。 |
宗加枸杞 | 青海省都兰县宗加镇位于青海柴达木盆地东南,近年来,按照农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确立了以枸杞生产为该镇的主导特色产业。2010年,全镇枸杞种植面积5.98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81.8%;从事枸杞生产经营的农户2540户,占全镇总农户的90 %以上;枸杞销售收入3.258亿元,占全镇总产值的72%;人均收入7733.71元,较上年增长20%。 目前,该镇的诺木洪农场已通过省级绿色农产品基地认证,规模达4万亩,占全镇枸杞种植总规模的66.89%;全镇建有枸杞生产合作社7个,注册资金总额720万元,入社农户1280余户,占枸杞从业总农户的52%以上。生产合作社为社员提供枸杞种植、加工、产前产后的技术指导;枸杞种植地块的农资销售;农机服务以及枸杞标准化种植试点等诸多服务。该镇实行统一商标管理,注册的“柴达木枸杞”,以果实大、颗粒饱满、色泽艳丽、无公害等特点,多次荣膺各种奖项。此外,该镇还发展了枸杞种植大户483户、科技示范户26户、枸杞产业经纪人18名。 2011年,青海省都兰县宗加镇(枸杞)被农业部认定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 |
都兰枸杞 | 都兰枸杞是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的特产。都兰县枸杞具有颗粒大、肉质肥厚饱满,色泽艳丽,大小均匀,无碎果,无霉变,无杂质,味甘甜的特点。 都兰县诺木洪地区光热资源丰富,土壤和灌溉水质富含多种微量元素,种植环境无污染,当地生产的枸杞具有颗粒大、肉质肥厚饱满,色泽艳丽,大小均匀,无碎果,无霉变,无杂质,味甘甜的特点。 目前,都兰县诺木洪地区成为全州集中连片种植规模最大、单产产量最高、产品品质最优的枸杞种植示范基地。截至2010年,全县枸杞种植总面积达12.38万亩。 据中科院高原生物研究所测定,柴达木枸杞的含糖量高达50%以上,比宁夏枸杞高出10个百分点,枸杞黄酮和枸杞多糖含量也在50%以上。目前,柴达木枸杞已进入欧美、日本、韩国等国际市场,构建了比较稳定的销售渠道和网络。 |
柴达木黄牛 | 柴达木黄牛 品种描述 产地与分布:青海省柴达木盆地边缘地区。 外貌特征:体质结实,结构紧凑,呈长方形体态。头短粗,公母均有角,角向外向上再向前弯曲;垂皮薄短,尻短窄而科,腹圆大,四肢偏低,蹄大小中等而坚实。 品种性能:成年公牛体高为115.4厘米,母牛为101.8厘米;公中体重为344.6千克,母牛为232千克。成年阉牛屠宰率为52%,净肉率为40.3%,骨肉比1﹕3.6。初产牛月产奶64千克,经产牛月产奶72.5千克,乳脂率为4.2%。公牛初配年龄2岁,母牛2~3岁,发情周期10~25天,持续期36~48小时。 |
紫达木马 | 【种质资源名称】 紫达木马 【种质外文名】 Chaidamu horse 【科名】 马科(Equidae) 【属名】 马属(Equus) 【主产区与分布】 青海省都兰、格尔木和乌兰的沼泽地带。 【种质来源】 地方 【种质经济类型】 役用型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杂碎 | 杂碎 指将煮熟的牛、羊的头、心、肝、肺、肠、胃、蹄等切片,舀上加了调料的汤汁,即可食用。 杂碎柔、嫩、烂、脆,汤香味浓。是青海相当有名气的小吃。有些外地来青工作的同志,吃惯了杂碎,退休回到老家后对青海最留恋的就是“杂碎”。 不过常言说,“吃了别野儿,野儿了别吃”。杂碎可是用动物的下水做的,有没有洗干净就另当别论了。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地区 | 特产 |
---|---|
上滩东村 |
---- |
下西台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