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产 | 简介 |
---|---|
大藏寺庙 | 大藏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藏寺全名是甘丹大藏恒林,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马尔康县沙尔宗乡。大藏是汉语“功德0”之意。大藏寺是由嘉绒高僧阿旺扎巴大师于公元1414年所建,是他修建的108个寺庙中的最后一个,至今有950多年历史。 大藏寺全名是甘丹大藏恒林,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马尔康县沙尔宗乡。由于其悠久的寺史及规模,大藏寺被尊称为“札仓第二”。大藏寺至今仍保存着乾隆皇帝所赠送象牙印章一枚、乾隆所供织棉布料、玉赐天衣及五佛冠、历代圣旨及诏书,明代大将军所供铜锣一个。这个铜锣是大藏寺宝物,其锣声异常洪亮美妙,远近知名。大藏寺在历史上亦得到当地十八土司的支持及供养,成为川西北一带的佛法权威和中枢。 寺庙四周是一千多米用作转经的走廊。周围是面积开阔的高山草甸,植被丰富。在蓝天的映衬下,与周围的雪山、森林相映生辉。可在草甸上滑草、骑马,倾听寺庙钟声、观雪山日出,是宗教探迷、娱乐探险的好地方。 阿坝州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北部为准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南部山区气候有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南温带和北温带气候之分,具有山区立体气候的特点。年平均气温17.1℃—18.5℃,年平均降雨量748.4—1184.2毫米,日照1200—1400小时,无霜期300—358天。土地肥沃,物产富庶。具有春荣夏艳秋实冬秀的江南特色。 大藏寺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马尔康县沙尔宗乡,经大郎足沟至沙尔宗乡的林场公路54公里处以西一侧。属于大藏乡春口村一居民组,海拔3530米,西南与沙尔宗乡和马尔康镇本真接壤,北界红原县四寨乡。 大藏寺所在地,山形如一头巨象,寺院建在象的颈部。此外,附近山势如同环绕中央,自然形成一座十三尊大威德金刚坛城之排列。在寺院中心可远眺东、南、西、北各有一峰,是坛城的四方护法。 大藏寺历代以来发展至过百间建筑物,如同一座小城。寺僧在寺院全盛时代超过八百人之多,但在文献上一般记载为五百之数,乃取自佛教史上五百罗汉之意。 在五十年代前,大藏寺有弥勒殿三座、宗喀巴大师殿、大雄宝殿及护法殿等六座佛殿,又有祈竹楼及堪康楼各一座作两位法台历代住锡之处。各殿均有圣物及珍贵经书无数,弥勒殿供有几十米高的未来佛圣像。即使是普通的僧舍,每间楼中俱有《大藏经》(在藏传佛教中分为"甘珠尔"及"丹珠尔"两部)整套,每间房的墙壁及天花绘满了壁画,记载佛陀及历代祖师之生平史传。大殿之楼顶为鎏金铜瓦,乃汉地皇帝所赐。寺院后山上有闭关院一座,供寺僧禅修闭关之用。在寺院前方,有一座三十米高的佛塔,内有无数珍贵圣物。 大藏寺乃由嘉绒高僧阿旺札巴(TsakoNgawangDrakpa,即"语名称"之意)大师所建,建成于公元1414年,至今已有近五百九十年历史了。在历史上,大藏寺甚有名气,堪称格律派在川北一带之总寺,于宗喀巴大师诸传记、《安多政教史》及明、清二代史料中常有提及。在拉萨布达拉宫中,有一幅"西藏重要寺院"壁画,其中亦包括这座大寺。 阿旺札巴大师生于十四世纪中叶的嘉绒,幼年本信奉西藏的原始信仰苯教,并因资质聪敏及其才学而在幼年时已相当有名气。大师约於1381年赴西藏中部学法,依止格律派初祖宗喀巴学法及受僧戒,次第学习因明、般若、俱舍、中观及律学等佛法,又受灌修持各部密法,获得显密各种成就,得宗喀巴大师赐号"堪钦(Khenchen)",即"大方丈"之意。在拉萨一寺的某次僧众上殿诵经时,由于迟到而殿门已关上了,阿旺札巴曾示现穿墙入殿之神通。在十五世纪初,阿旺札巴为初成形的格律派教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在宗喀巴大师的其中两大-事业--建立甘丹寺及创办拉萨广愿法会(自1409年始,一年一度举行,集聚数万僧人及十数万居士共同祈愿,场面盛大),阿旺札巴都是主要负责人之一。 在1409年,宗喀巴与阿旺札巴二师徒在拉萨大昭寺著名的观音圣像(称为"天成五尊观音"像)前,修持大悲观音斋戒禁食闭关(Nyung-lay),宗喀巴大师嘱阿旺札巴观察睡梦内容。阿旺札巴在晚上梦到天上降下一双白螺,二螺合而为一后跌入他的怀中,他信手取来向东方一吹,螺声震动整个东方。第二天,阿旺札巴向宗喀巴大师描述梦境,宗喀巴回答说:"这是一个吉祥的梦兆,预言你的-因缘在你的家乡--西藏东部,而且-事业将十分广大,能利益很多当地的众生!梦见吹螺表示你必将-;向东方而吹表义你应在西藏东部-;宏亮的螺声是预言你的-事业将广大而成功。"此时,阿旺札巴之-因缘已成熟了,便告别恩师而回乡。在西藏的口叙史事中,宗喀巴在师徒告别时,把自己的念珠赠予阿旺札巴,阿旺札巴便发下大愿:"这串念珠有多少颗珠子,我便当建立同数目的寺院以报师恩!"这段故事虽未见于正史上,但却流传极广。 在离开宗喀巴大师后,阿旺札巴先去了现今青海塔尔寺地区。此寺乃宗喀巴大师之出生地,但当时塔尔寺并未建立。然后,阿旺札巴便在其家乡一带广弘宗喀巴大师之教法,首先建立了现今称为安斗寺的道场(此寺亦称"亚各寺",即"第一间寺院"之意,其命名据口语相传是因此寺乃阿旺札巴所建立一百零八寺之第一座),再建立了曲尔登甲寺、冬日寺、南木甲寺、罗若寺、毛尔盖寺、桑登寺、弥勒寺、康猫寺、松多寺及茶谷寺等。 在历史上,由于其悠久寺史及其规模,大藏寺被尊称为"札仓第二",地位仅次於格律派祖庭甘丹寺。在明、清两代,寺院倍受历代帝皇及朝廷尊崇,长期得到历代帝皇的供养,其中包括法物、印章、黄金、宝物、布料及僧人日用所需。大藏寺现今仍保存着乾隆皇所赠象牙印章一枚、乾隆所供织锦布料少许、御赐天衣及五佛冠(当年有五十套之多,价值连城)散件、历代圣旨及诏书多函及明代大将军所供铜锣一个。这个铜锣是大藏寺之宝物,其锣声异常宏亮及美妙,远近知名。除来自明、清两代历代帝皇及西藏中部的无数珍贵供品及尊重外,大藏寺在历史上亦得当地十八土司的支持及供养,成为川北一带的佛法权威与中枢。 |
直波碉群 | 直波碉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直波碉群位于松岗乡直波村境内,共2座,依山势南北分布。南碉在村内、北碉在村北山脊上,两碉相距50米。其外型均呈八角形,内呈圆形,整体由下往上渐内收成锥体形。材料由石块和泥砌墙,内用木质楼梯上下,南碉内径8米,外部每角两侧边长2.05米,墙厚0.95米;碉高29米,共7层。第一层底部西墙中部开一门,高1.80米,宽0.90米;第四层东墙中部及第五层南墙上各开一道小门,高1.40米,宽0.80米。东南墙上每层均开有1-2个竖长方形燎望孔。西北墙上每层开一个燎望孔,高0.30米,宽0.10米。其于各层无燎望孔。北碉内部直径8.50米,外部每角两侧边长2.15米,墙厚0.90米,通高24.70米,碉共6层,第2-4层东南西墙上各开一门,大小分别与南碉东墙上的底门,第4层门基本相同。碉的东西南墙上第3-5层各开有1个竖方形瞭望孔,在碉的东北、西北墙的1-2层各开有1个边长0.20米的方形燎望孔,第一层北墙及第三层北墙亦各开有1个方形燎望孔。 该调集嘉绒藏族建筑高超艺术一身,碉群高大雄伟,棱角分明,墙体平整如削,技术精湛,极为牢固,系八角碉中的杰作,在历经数次大地震,仍然巍耸于大地。岁月的侵蚀和风雨的冲刷后古碉变得更加古朴、浑厚。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对古碉实行了严格的保护政策。被确定为县、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公布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远观直波碉如蓄势带飞的箭一般;近看犹如擎天一柱。古时有极高的军事价值,易守难攻。碉楼只有一个出入口,一般离地约在2米5以上,平时有梯上下;战时,人入碉内,梯楼走,整个碉楼就犹如铜墙铁壁一般,真可谓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碉内有木板、树枝搭成的楼层,每层都有箭口,僚望窗口。据传碉底有地下通道,用以容纳老弱病残者;为防敌人久围不攻,碉内藏有大批粮食,并且还有暗沟引水入碉;而年青力壮者则在碉内与外敌作战。 当年乾隆皇帝攻打大小金川时,就因无法攻破这种碉楼而龙颜大怒,后来就征集四土地区的土人到北京专修这种碉楼,以供八旗兵演练攻防,最后在四土土司帮助下,讨平了大小金川之乱。现北京市香山还保留着仿制的碉楼。如今,狼烟散尽,碉楼依旧。数百年后,仍巍然屹立。站在它的脚下能感受到历史的凝重、沙场的血腥,更有那坚而不可摧的神奇。 |
甲扎尔甲山洞窟壁画 | 甲扎尔甲山洞窟壁画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甲扎尔甲山洞窟壁画位于麦若扎拉石窟寺,在马尔康白湾乡甲扎尔甲山南坡山腰,距河床垂直距离高约300米处一天然洞穴内,该石窟相传为唐代藏传佛教“七觉士”之一、藏族著名译师麦若扎拉修行的地方,被当地群众称为“麦若扎拉洞”。石窟寺座北向南,外大内小,深23.59米,高7.88米,最宽处3.29米。洞内人工砌筑石墙将其分隔为前、中、后三室。中及后室在涂抹黄泥的东壁用矿物颜料彩绘大量壁画(中室及后室只有东壁绘画),画面长18.3米,最高处达5米,总面积约70平方米,内容以各式佛像为主。外间泥塑大小佛塔两座,其中大塔高3.2米,长1.85米,宽1.76米,塔座、塔身均彩绘各式菩萨像和护法神。除此外,洞口外的西侧岩石上还绘有若干大小佛像。初步判断壁画为清代早期绘制。 |
哈休遗址 | 哈休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时代:新石器时代 哈休遗址位于四川省阿坝州马尔康县沙尔宗乡,是四川地区发现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遗址地处茶堡河北岸三级阶地之上,东西长约380、南北宽约260米,总面积近10万平方米。遗址的文化堆积可分为秦汉时期遗存和新石器时期遗存,其中秦汉时期遗存主要位于遗址南部台地边缘,破坏程度严重;新石器时期遗存分布面积较广,其中心部分位于遗址西北部台地上,面积近1万平方米,局部因晚期改土受到破坏。 遗址0土了四川地区最早的陶塑人面像、涂朱双孔石钺、穿孔凹背玉刀以及四川最完整的陶小口尖底瓶等各类文物上千件。哈休遗址的试掘工作为探索古蜀文化的源头提供了重要线索。 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梭磨河峡谷 | 美丽修长的梭磨河峡谷,梭磨河峡谷自鹧鸪山脚刷马路口至马尔康县白湾乡热足止,全长91公里,垂直高差890米。梭磨河发育于红原县查真梁子南麓。“梭磨”,藏语含义为“岗哨多”,又有称为“帝王之梳篦”之意。因原峡谷下行36公里有土司官寨,地处嘉绒藏区冲口,故多设关立卡,布岗放哨,民间即称“梭磨”。 两岸石壁峻峭,植被丰茂。河谷景色众多,美不胜收,梭磨河浩浩荡荡,从谷地里奔流而过,犹如鹏鸡山神手中舞动的白练,把众多的美景穿在一起。梭磨峡谷有三景:一是杜鹃如霞,二是秋林如屏,三是悬冰流珠。景观分两段。最美景段为梭磨乡以下20余公里,可见“野花如漆或如朱,蒙笼盖尽半山空”,“鸟道绝寒空”,“下临绝壑水汹汹”。 |
昌列寺 | 昌列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昌列寺位于马尔康镇英波洛村山上,距河谷垂直高度900米,海拔3300米,它初创于十三世纪四十年代,属藏传佛教宁玛派,距近已有700多年历史,是著名宁玛派寺院之一,可惜毁于0,上世纪80年代在老寺庙的基础上进行了重建。 新寺院是由高达六层的寺院主楼、四栋僧侣宿舍楼、寺院宾馆和游人接待室等构成,寺院主楼一楼为大经堂、二楼为讲经堂、三楼为藏经楼、四楼为多媒体电教室、五楼为金佛殿、六楼为陈列馆,楼顶为金顶,寺院地势开阔,环境优美,有雪山、高山草甸、原始森林,有诗曰:“春之圣山杜鹃艳,夏之圣山绿地毯,秋之圣山彩林灿,冬之圣山结佛缘”。 |
卓克基乡西索村 | 卓克基乡西索村位于成都至马尔康及卓克基至小金的公路大道旁,依山傍水,景色秀丽。官寨门向西南,其两侧隔水与卓克基村相望,卓克基土司系清朝乾隆13年第一次“大小金川之役”后授封的,乾隆14年给“长官司”印信,西索长官司为川西著名的嘉绒18土司之一,清末因土司斯比登年参系黄教-,不娶无后,1912年过继卓克基土司的汶川瓦寺宣慰司土司之子索观赢承位,今卓克基官寨即索观赢在位时于1935年至1939年复建。 |
阿坝卓克基土司官寨 | 阿坝卓克基土司官寨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卓克基土司官寨位于317国道旁,距离马尔康市城8公里的卓克基镇,地处梭磨河与西索河交汇处的高地上,也是马尔康至成都、小金两条公路的交叉点,距离成都354公里。土司官寨,亦称土司署或土司官邸,为土司管辖境内的政治中心,是土司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卓克基土司官寨始建于清代,官寨座东北向西南,总建筑面积5400平方米,系典型的嘉绒藏族建筑物,其布局仿汉式四合院结构,北部正屋为假六层,东西厢房为五层,中为天井,共有大小房间63间。1988年,卓克基官寨被国务院列为第三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被列入全国100个红色经典旅游景区之一。 地理位置:卓克基土司官寨位于317国道旁,距离马尔康8公里的卓克基镇,地处梭磨河与西索河交汇处的高地上,也是马尔康至成都、小金两条公路的交叉点,距离成都354公里。 气候特点:高原大陆季风气候,主要气候特征为:干雨季明显,四季不分明,大部分地区无夏,日照充沛,温差较大,干季大风日多。全年平均气温8~9°C,年降雨量753毫米左右,日照达1500小时以上,绝对无霜期120天左右。 桂冠:1988年,卓克基官寨被国务院列为第三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被列入全国100个红色经典旅游景区之一。 联系方式:0837-2631322 官方网站:http://www.maerkang.gov.cn/(马尔康市政务网) 门票信息:卓克基官寨全票60元,优惠票30元。 景点介绍:土司官寨,亦称土司署或土司官邸,为土司管辖境内的政治中心,是土司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卓克基土司官寨始建于清代,官寨座东北向西南,总建筑面积5400平方米,系典型的嘉绒藏族建筑物,其布局仿汉式四合院结构,北部正屋为假六层,东西厢房为五层,中为天井,共有大小房间63间。站在天井的坝子上,仰望每一面楼层,生出一种威严阴森的感觉! |
马尔康红军长征纪念馆 | 马尔康红军长征纪念馆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纪念馆分为六个板块,以大量的史料和独特的视觉,融合现代声、光、电等形式,详细介绍了红军通过阿坝州的整个经历历程。 地址: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马尔康市卓克基镇 类型:纪念馆 电话: 0837-2829316 开放时间: 9:00-18:00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西索民居 | 嘉绒藏族最具典型的村落——西索民居,西索民居独具嘉绒藏族建筑特色,保持了嘉绒先民“垒石为室”的传统建筑风格,寨子鲛次栉比、错落有致、远目望去、犹如一座壁垒森严的古堡。进入寨子铺着青石板的小路把各家各户紧紧连成一片,走在青石板小路上,恐音在高耸的石壁间回响,在细长的小道中延展,给人一种曲径通幽的瑕想。这些线条分明,棱角突出的石头建筑,与周围险峻的山峰,陡峭的崖石形成和谐的整体,鲜艳的图腾,房顶红色的瓦片,飘动的经幡,别具一格的石头建筑,给这里增添了几分神秘。嘉绒石碉建筑,是嘉绒民族意识,信仰,自然条件和历史变迁的集中体现。 地理位置:西索村地处阿坝州马尔康市卓克基镇腹心地,国道317和省道210线交汇处,与镇政府所在地隔河相望,总面积95平方公里,海拔2660米。 气候特点:地区属高原大陆季风气候,主要气候特征为:干雨季明显,四季不分明,大部分地区无夏,日照充沛,温差较大,干季大风日多。全年平均气温8~9°C,年降雨量753毫米左右,日照达1500小时以上,绝对无霜期120天左右。 资源特点:西索民居独具嘉绒藏族特色,保持了嘉绒先民“垒石为室”的传统建筑风格,整个民居从远处鸟瞰,会发现西索藏寨酷似藏族八宝图案中的“花依”图案(状如“中华结”,代表释伽牟尼的心),寨子中直来竖往、弯来拐去的青石板小道,把图案的线条展现的非常清晰。 门票信息:无 联系方式:0837-2631322 官方网站:http://www.maerkang.gov.cn/(马尔康县政务网) 景点介绍:西索藏寨全是三层石楼,底层饲养牲畜,第二层是厨房和住宿,三层是经堂和客房。民居建筑形如碉状,也称碉楼。房屋四周的墙体均用片石砌成,用黄泥粘合。墙体厚达1米,采用内直外收的砌法,工匠们仅凭经验,砌出的石墙如刀切豆腐般整齐,棱角锐利,上窄下宽,整个墙体处于抗压状态,成为建筑的承重主体。这种碉楼不仅冬暖夏凉,而且建筑艺术独特,审美价值高,就像一件件珍贵的艺术品。 |
卓克基自然风景区 | 卓克基,山清水秀,气候宜人,人杰地灵,是嘉绒藏族文化底蕴最为深厚的地方,自然风光秀美,树木葱茂,绿水环抱着青山,蓝天白云,鸟语花香。嘉绒儿女世代繁衍生息在这里,勤劳、善良、智慧的他们创造了人间奇迹和源远流长的神话传说,境内有雪马山、纳足红叶风景令人暇想、留连忘返。 雪马山距马尔康县城 50 余公里,与著名的藏传佛教寺院查各贡巴毗邻。雪马山的胸部以下,披着茫茫的原始森林和宽敞的高山草甸,有一股浓浓的北欧风味。森林和草甸中,分布着十于个清秀端庄的高山湖泊,而胸部以上,则是蓝青色的砾石世界。 就在蓝青色的世界中,出现了神奇的雪马。一匹银白色的巨马,昂首扬尾,侧身贴在大山的胸膛。无论四肢、躯干,还是头尾,线条十分流畅,体态无比丰满。由于其白色与蓝青的底色形成强烈反差,于是,这幅巨作的立体效果和视觉效果都特别棒。这幅“巨画”,是由历年的积雪天然而成,所以叫雪马,此山也因之而得名雪马山。 更为神奇的是每年春节期间,当地老百姓都要专程观察雪马。为什么?因为雪马形体的变化与当年的气候有一种对应的关系。如马肚瘪,雨水少;马肚臌,雨水多;四肢壮实,风调雨顺;四肢干瘦,灾害频繁。据说雪马形体的变化,与人事也有一定的关系。譬如马头硕大并且向上昂首,预示-的人发达;如果马头收缩,萎靡不振,预示-的人情况不妙。如果马尾丰满,说明老百姓的生活幸福安康;如果马尾瘦细,情况恰恰相反。 山下的湖泊,一如孔雀羽毛上的“蓝眼睛”,镶嵌在森林的“裙”边。湖岸,千万块奇形怪状的石头,踩肩踏胸,重重叠叠,扯了好大一个热闹的圈子。这里面,最惹人心动的是石塔。高高矮矮粗粗细细的石塔,遍地都是。有的十余层,有的七八层,还有的仅有两三层。塔的颜色也不尽一致,有的深黄。塔的赭红,有的黛青,还有的深黄。塔的质量也很悬殊,有的巧夺天工,有的掘中见精,有的精中露掘,还有的只是塔的坯子,可谓不合格产品。据传说,这里是仙童们制作神塔的训练的基地,怪不得那些石塔五花八门,就象世俗顽童们玩的泥塑。 雪马山如此神奇,被当地老百姓奉为神山,连年祭祀供奉呵呼着。 纳足彩林,婉蜒于群山之中的纳足河,穿越纳足村落融入梭磨河,沿河两岸是天然森林,一到秋天满山遍野红叶耀眼,冰雪消融,一切显得生机勃勃。夏季,纳足河唱着欢快的歌调奔腾于山林之间,阳光洒在河面上波光粼粼,泛着银光,空旷地草地上几头牛在悠闲地啃着青草,身处此景,你还有何怨呢?享受一下大自然对你的思宠,让心与自然交流,去感受、去聆听…… 。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阿坝蜂蜜 | 阿坝蜂蜜产地范围为四川省马尔康县马尔康镇、梭磨乡、卓克基镇、松岗镇、沙尔宗乡、大藏乡、龙尔甲乡、白湾乡、党坝乡、木尔宗乡、脚木足乡、草登乡、康山乡、日部乡共14个乡镇现辖行政区域《马尔康县人民政府关于“阿坝蜂蜜”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地域范围划定的函》,马尔府函〔2012〕190号四川省(区域性)地方标准:DB513229/T01-2012《阿坝蜂蜜生产技术规程》 阿坝蜂蜜质量技术要求 一、蜂种 阿坝中蜂(Apisceranaabanisis)。 二、蜜源植物 产地范围内的山花及黄连、贝母、秦艽等中药材花。 三、原蜜生产 1.生产时间:3月中旬到9月下旬。 2.生产要求:杂花盛花期时蜜蜂采完花蜜,自然成熟1周内摇出。 3.原蜜要求:色泽呈琥珀色或深琥珀色,半透明,口感绵甜、润不刺喉,回味悠长,有自然的花香味。 四、加工流程。 阿坝蜂蜜加工流程:采收→过滤→灭菌→包装→检验→贮存等工序。 五、质量特色 1.感官特色:色泽呈琥珀色或深琥珀色,半透明,口感绵甜、润不刺喉,回味悠长,有自然的花香味。 2.理化指标: 项目 指标 水分含量≤ 20% 淀粉酶值(1%淀粉溶液)≥ 12ml/g.h 羟甲基1≤ 15mg/kg 3.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产品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必须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
地区 | 特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