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产 | 简介 |
---|---|
奥依塔克风景区 | 奥依塔克风景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文化旅游景点。 奥依塔克风景区位于克州首府阿图什市一百二十七公里、阿克陶县奥依塔克镇西南方向22公里处,海拔2820米,这里奇特的自然景观令人耳目一新,“奥依塔克”柯尔克孜语意为“山涧洼地”,森林的景观与公格尔九别峰相映衬,尤其是每年夏季松涛滚滚,芳草萋萋,山花烂漫,听着山雀、百灵的歌唱,迎着轻轻吹来的凉风好不泌人心脾。 地址:阿克陶县奥依塔克镇奥依塔克村 电话:0908-5726328 |
阿图什天门 | 阿图什天门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阿图什天门位于阿图什市上阿图什乡西天山南脉,AAA级景区,距阿图什市75公里。最近被美国《探险》杂志确定为全球25条最线探险线路之一。据史料记载:1932年美国记者夏合拉格欧在当地维吾尔向导乌斯曼阿洪的陪同下曾到过此地。1947年英国探险家希普顿曾游猎于此。 “天门”呈“∩”字型,宽约100米,高约500余米,鬼斧神工,天造地设,无法丈量的厚度让人惊奇,是游人和探险者梦寐以求的乐园。这里不仅雄奇、险峻,更有它的幽深、宁静和神秘。天门右壁上有石穴,像蜂巢,讲话、敲击石块都有回音。天门石壁表面似一张千奇百怪的壁画,但因距离较高,看不清是人工雕凿还是大自然的杰作,有待探索者进一步考证。 站在石门口抬头而望,碧蓝的天空飘动着朵朵白云,透过白云苍狗、瞬息万变的云雾,人们似乎看到了云雾缥缈之中的天上宫阙。凉风习习,吹动着衣角,闭目暇想,似乎是已经站在云端了,只要一抬脚,一挥袖,便可乘风驾云,飞上天宫。透过门洞,极目远望,眼前群山、一排排、一行行,层峦叠障,似乎都在脚下了,古老的喀什噶尔绿洲,似乎是一片绿色的茫茫海洋。 天门竖立在天山与昆仑山的交界之处,背靠昆仑山,面向天山而开,这就是说,跨过这道天门的门槛,就从天山跨入昆仑山了,也可以说是登上天了,因为昆仑山是最高的离天最近的。想来,远古时期三山五岳之门徒大概就是跨过这座天门,登上昆仑山朝觐上天的使者黄帝,因为黄帝之宫就在昆仑山,登上了昆仑山上,就是登上天了,古来如此,因为天尊的玉虚宫(或称玉虚洞)就在昆仑山上。 |
阿图什市阳光绿洲生态园景区 | 阿图什市阳光绿洲生态园景区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阿图什阳光绿洲生态园位于阿图什市阿扎克乡,距离阿图什市区7公里,AAA级旅游景区,四星级农家乐。 |
怪柳林 | 怪柳林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怪柳林位于阿图什市哈拉峻乡西北方,距阿图什市120公里,是一片近千年的古柳林,已成为远近驰名的旅游胜地,AAA级旅游景区。 |
阿图什大峡谷 | 阿图什大峡谷位于阿图什市吐古买提乡,距阿图什市38公里。阿图什大峡谷原名“加依帕其木”,是维吾尔语,“加依”意为住人的地方,“帕其木”是当年一位很有名望的维吾尔妇女的名字,她是喀拉汗王朝的第三代汗王苏里堂·沙土克的忠实信徒,追随沙土克作战失败后逃难到此处,后来死在加依葬在加依,为了纪念她就用她的名字作了地名。传说阿图什大峡谷是沙土克转败为胜,夺取政权的关键一战。 峡谷内的景物很多都与沙土克的传说有关。美丽神奇的大峡谷长约6公里,谷深2.5公里,宽3—5米不等,系天然形成,呈南北走向。大峡谷依山傍水,有大山的原始纯真,有泉水的清澈如银。这里山深谷幽、怪石突兀、天蓝水碧、泉水清澈、空气清新。涓涓细流,积为一个个水潭,潭中鱼群漫游,潭畔灰鹤翱翔。游人身临其境便会感受到艳阳山间照,清泉石上流,雪鱼浅底游,奇山水中映的奇妙美景。峡谷之中,山涧小溪九弯十八转,矿泉资源极为丰富,含有多种有利于人体健康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是山区牧民良好的饮水资源。景区内还有百余年的大柳树、桑树等,柳树枝杆庞大,上可卧人,还有专门为爱好活水垂钓者提供的休闲场所和避暑、修身养性之地。 进入大峡谷,在西北的一片平坦的土地上,绿荫掩映之中,有两间低矮的小土屋,破旧的土屋究竟作何而用,说法不一,有种种神秘的传说,实难确认。屋前有三棵古老的柳树,盘根错节,互相盘绕着横卧于地,据说此树已有千年之久。树旁有一清泉,细细的清流,淙淙流向远方。泉水之北,有一合抱的参天古桑,桑树下一块椭圆形的石头,似切去一半的西瓜,且平面上略带红色,恰似瓜瓤。这柳、这桑、这石瓜,都有一个个美丽动人的传说。 再沿着小溪逆流向前而行,在西面山坡的背阴处,又有一肯泉水从崖壁流出,泉眼的直径约5—6厘米,清澈的泉水一年四季从不干枯。在这一泉水的对面,有一凹进山崖的水坑,方圆约一米左右,泉水从坑底汩汩溢出,当地人称“库斯勒哈那”,意为沐浴的地方,也有人在这儿脱鞋洗脚,光脚向峡谷深处而行。 再往前行,山谷越来越窄,有些地方仅能一人侧身而过,过了这个谷口,眼前豁然开朗,一块不规则的巨石卧在沟底,细细清流从巨石上流过,将巨石冲刷得明净而光亮。越过大石,稍往前行,抬头仰望,群峰林立,山势陡峭,如斧劈刀削,天空又变成一条细缝,太阳撒下了一丝丝细细的微光。就在地面的乱石堆中,有一巨大的槽形条石,恰似人工凿刻的石槽,旁边立着一块一米多高的石柱,似一个栓马桩。 绕过石槽,匍匐而行,在西边山崖下有一洞穴,方圆3米有余,成半圆形,高约3米。洞顶有三股泉水缓缓滴下,如同三条细细的雨丝,中间略大,两边略小。一人站在洞中,中间的泉水刚好滴在头上,两边泉水正好滴在肩头上,这又是一个天然的沐浴的淋浴地。 爬过几个巨石,地势渐渐升高,两旁是寸草不生的峭立的石壁,山沟变得更加窄小,有些地方是仅容一人爬过去的夹缝,然而钻过孔道,眼前奇迹般地出现了一大片开阔地,且开阔地的乱石之中,点缀着棵棵野山杨树和丛丛绿草,真是山-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里似乎是点阅千军万马的大校场和点将台,似乎又隐藏着一座神秘的宫殿。这个藏龙卧虎的秘境,既有大自然千变万化的奥秘,又有人类历史的动人传奇,等待着人们去解读,去揭秘。阿图什大峡谷 |
博古孜河 | 博古孜河 博古孜河发源于天山南脉海拔4525米的散达勒山南麓。由河源到山口河长102千米,全长流向,穿越阿图什市北部群山,进入吐古买提地,经阿湖宽谷,一支向东南注入托克拉克水库后再从七盘水磨山口泻出,流入博孜塔格山前平原。一支继续南流,出博孜塔格山口,向东南转向进入博孜塔格山前平原,注入托喀依水库。每年平均流量3.23立方米/秒,历年实测最大流量472立方米/秒,最小流量1.00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径流量1.043亿立方米。纵坡18.2‰。主要水源为地下水补给,补给量达50%,流量较稳定。主要灌区为阿湖谷地、博孜塔格山前平原及供应阿图什市城镇用水。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正是博古孜河原头雪山上的不尽活水,孕育了博古孜河两岸的片片草地和绿洲。 博古孜河水流比较平缓,但在狂怒之时也有惊人骇世之举,1944年6月12日夜,河水猛涨,当时的阿图什县城顷刻之间成为一片汪洋,县政府的房屋在洪水中倾倒,就连县府的大印也被洪水冲走。 共和国成立之后,先后在博古孜河上修建了3座中型水库和一条防洪大堤,这几大水利工程不仅是造福阿图什绿洲的生命工程,而且成为阿图什旅游的最佳人工景点,特别是博古孜河防洪大堤,绵延近10公里的钢混结构的河堤和高高垒起的铁丝网堤防,似一条巨龙,甚是壮观。河堤内一片片茂密的柳树林中绿枝婆娑,飘然舞动,林荫郁蔽,流水清清,是消暑度夏的好去处。 |
喀拉铁克山 | 喀拉铁克山 阿图什境内有大小山峰134座,遍布全境,海拔4000米以上的山峰22座。其中最著名的为喀拉铁克山。 喀拉铁克山为南天山一线的分支,呈东北—西南走向,西与迈丹塔格相连,东伸入乌什、柯坪县境内,东北横贯阿图什北部,是与阿合奇交界的界山。 喀拉铁克山是阿图什北部的天然屏障,这道绵延百余公里,结结实实的天然屏障,首先挡住的是来自北方的呼啸寒风,使阿图什免遭冰雪风寒的袭击,得以有风和日丽、四季分明的气候环境,从而能够为享誉天山南北的瓜果之乡,得以有丰饶的五谷、甜蜜的瓜果和迷人的花香。这是喀拉铁克山造福阿图什人的第一功劳,真称得上布泽千秋了。喀拉铁克山横贯东西,抵住了北方刮来的寒风,营造了山南山北独特的气候环境,形成了永远难以改变的生态环境,也形成了草原文化与绿洲文化不同的文化传统,以及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不同的生产生活习惯。 喀拉铁克山不仅是景色壮观的旅游胜地,其山间海贝化石带也具重要的地质考察研究的价值,而埋藏于山中的丰富的矿产资源,更是投资开发者的最佳选择,其铅锌矿、铜矿已开采多年,仍有丰富的储量,天然气也已开采并供应自治州和喀什市场。 喀拉铁克山,群峰林立,怪石满山,是南天山的旅游胜地。需自备车辆,任意驱驶,方可获其大山深处遨游之真切感受。或身背行囊,漫步峡谷,攀山涉水,方可游出乐趣,游出滋味。 |
新疆三仙洞 | 当地人称为脱库孜吾吉拉佛窟。位于阿图什市西20多公里的阿图什乡塔库提村恰克玛克河岸边的悬崖峭壁上,三洞并排,离地面大约有20多米高。每个洞穿高2米多,宽1米多,洞口均呈长方形,宛如门框。洞内均分前、后两室,前室长宽约4米,高约2.5米,后室较小,约为前室的一半。中间洞窟,因清代重修,壁画未能保存下来,仅后室正中尚存一石胎坐佛,惜已残毁;西侧的石窟,石质外露,壁上凿痕纵横,空无一物;唯东侧的石窟保存有珍贵壁画和藻井,沿壁四周画满大小不同的佛像约70多尊,洞窟顶部藻井为一莲花,中间的莲子历历可数,藻井四周各绘有高50厘米的坐佛。内一坐佛,身披方格形图案组成的袈裟,由宝蓝和赭石色相间绘成,背后绘有菩提树叶,这种服饰,仅在壁画中可见。后室绘有一立佛画像,造型十分优美。佛像上身袒露,石手托物置于腰际,左手自然下垂。其服饰与众不同,下半身为绿、蓝、红三色相间的横纹,这在佛教画像中颇为罕见,很有研究价值。据初步考证,此洞窟很可能是自汉代佛教传入我国后,我国最西部保留下来的最早一个个佛教洞窟艺术遗迹,距今至少有1800年左右的历史,这对于研究石窟艺术和我国佛教东传的历史,具有十分重的价值。 |
苏丹.沙图克麻扎 | 新疆克孜勒苏苏丹.沙图克麻扎位于阿图什市西南郊两公里松塔克乡买谢提村,是公元10--13世纪我国西域一个地方政权------“桃花石喀拉汗王朝”的古墓群。墓前的清真寺便是苏丹.沙图克.波格拉汗接受伊斯兰教洗礼的地方,该建筑物早于喀什艾提尕清真寺880多年,也比喀什香妃墓早680多年。苏丹.沙图克麻扎前的清真寺,是奥古尔恰克为纳斯尔王子修建的,也是萨图克皈依伊斯兰教和发动教民向奥古尔恰克王宫进攻的地方,礼拜寺几经倒塌和修葺,仍保留了当年的特色。礼拜寺为一平项式建筑,由一排排整齐的雕花木柱,支撑着白色的密肋木顶棚,虽无漆梁画栋,飞檐交错,迥廊曲径,但那白色的八棱木柱上,精雕细刻的维吾尔民族图案和平屋檐上那米黄色的砖面上镌刻着一排排对称的花纹图案以及雪白的砖墩,却给人以庄严、肃穆、壮丽、朴实的感觉。宽敞的长方形大厅,洁净明亮,光线充足,低矮的砖墩木栏围墙,文静大方,礴墩上的图案清晰、美观、协调,引人人胜。这座新疆最古老的清真寺,千年不衰,每逢伊斯兰宗教节日,前来礼拜的穆斯林络绎不绝。 |
哈拉峻巴格苏盖提古柳林 | 哈拉峻巴格苏盖提古柳林 巴格苏盖提古柳林位于阿图什市哈拉峻乡西北方,距阿图什市130公里,是一片近千年的古柳林,已成为远近驰名的旅游胜地。 巴格苏盖提古柳林占地120亩,柳树形状千奇百怪,有的傲然矗立,像威风凛凛的勇士;有的婀娜多姿,像仙女起舞;有的倒伏于地,像雄狮蓄势待发;有的如蛟龙入海掀波推浪;有的如鳄鱼当道,守护山林;有的如身披铠甲的武士,待命出击。树龄最长的是一棵四人合抱的巨柳,树龄近千年,树身已经干枯,惟树冠依然罩着一头翠绿。经科学测定,这片柳树林距今至少有800年的历史。清澈的泉水从柳树根部溢出,淙淙流向远方,水质甘甜,饮后沁人心脾,令人回味无穷。炎热的夏季这里清爽宜人,是消夏避暑的好地方。 |
哈拉峻怪石林 | 哈拉峻怪石林 |
阿孜汗无花果园 | 阿孜汗无花果园 |
宋喀拉汗王朝王廷遗址 | 宋喀拉汗王朝王廷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宋喀拉汗王朝王廷遗址位于阿图什市阿扎克乡库木沙克村,距市区10公里,是公元2-3世纪我国汉代疏勒国的古遗址和10-13世纪宋代喀拉汗王朝王廷遗址,这里傲然屹立的汉代古塔和烽火台;已经倾圮的宋代喀拉汗王朝王廷的断壁残垣;元代蒙古人的寺庙和佛塔残迹;依稀可辨的清代碉堡和哨所遗址,漫步在这块神秘的土地上,如同走进了我国西间历史博物馆,将为游人留下许多的感慨和遐想 |
销尔库勒 | 销尔库勒 |
苏里唐麻扎 | 苏里唐麻扎 |
阿湖水库 | 阿湖水库 |
阿图什无花果 | 无花果是一种稀有水果,是新疆的名优特产,阿图什的无花果以其优良的品质誉满全疆,有“无花果之乡”的美誉。 其实无花果的花隐于囊状花托内,植物学上把这种花序称为隐头花序。平常人们只见其果,不见其花,就误以为它无花而结果,因而得名。 无花果原产于阿拉伯南部,约在唐代以前就沿“丝绸之路”由伊朗传入新疆,后由新疆传入中原地区。 维吾尔语称无花果为“安吉尔”,是从阿拉伯语“苑提尼”一词演变而来,直译为“不开花可以结果”。 公元860年前后的《西阳杂俎》一书中就有关于无花果的记载,至今已有1000多年。清代乾隆年间的《西域闻见录》,以及清末萧雄的《听园西疆杂述诗》中,都有对阿图什栽培无花果的记载。 据调查发现,阿图什百年以上的无花果树就有700多株,最老的一棵有400多年,如今还枝繁叶茂,果实累累。 |
阿扎克葡萄 | 葡萄是阿扎克乡的特产,是世界最古老的植物之一。由于阿扎克乡日照时间比较长,葡萄又是喜光植物,对光的要求较高,光照时数长短对葡萄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有很大影响。光照不足时,新梢生长细弱,叶片薄,叶色淡,果穗小,落花落果多,产量低,品质差,冬芽分化不良。所以建园时,要求选择光照好的地方,并注意改善架面的风、光条件,同时,正确设计行向、行株距和采用合理的整形修剪技术。 特产成果:阿扎克乡党委、政府全面贯彻落实州市确定的发展大园艺思路,以实现5万亩园艺面积为目标,采取有力措施,惊天动地地宣传鼓动,铺天盖地地干,经过一年的努力工作,目前全乡已发展园艺4.43万亩,挂果面积达2万亩,年产鲜果2.4万吨,全乡葡萄收入2641万元,人均从葡萄产业中收入1284元,已基本实现园艺大乡的目标。 |
地区 | 特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