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湖北省 >>武汉市 >> 江岸区

江岸区特产大全


特产 简介
武汉汉绣

  武汉汉绣是武汉出产的特色绣品,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汉汉绣采用铺、平、织、间、压、缆、掺、盘、套、垫、扣的针法,以“平金夹绣”为主要表现形式,分层破色、层次分明,对比强烈,追求充实丰满、富丽堂皇的热闹气氛。绣品可以枝上生花,花上生叶,叶上还可出枝,充分体现“花无正果,热闹为先”的美学思想,呈现出浑厚、富丽的色彩。武汉汉绣绣品主要有四大类,即民俗产品、舞台文艺用品、宗教文化用品、灯会庙会产品等。武汉汉绣作品曾多次在京展出,还参加过巴黎、华沙等国际展览。1910年和1915年,武汉汉绣制品在南洋赛会和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得金奖。充满地方文化特色的武汉汉绣大型挂壁“三棒鼓舞”、“闹莲湘”等作品被选送北京,悬挂在人民大会堂湖北厅。汉绣大师任本荣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武汉汉绣第四代唯一传人,他成立了武汉汉绣艺术研究院,致力于武汉汉绣资料的抢救和整理工作,已整理出2000余件(种)资料,并用4年时间为香港、澳门回归、“国庆”50周年绣制了3大挂件,现收藏于武汉市博物馆。[   武汉汉绣   武汉汉绣艺术研究院   10260638   绣花饰品等下一篇:豆丝

三鲜豆皮

  三鲜豆皮是武汉人“过早”的另一种主要食品,也是武汉民间的一种传统小吃。以前人们逢年过节时用绿豆、大米混合磨浆摊皮,包上糯米、肉丁,油煎后作为节日佳肴;后来成为寻常早点。牋牋豆皮制作过程中要求“皮薄、浆清、火功正”,这样煎出的豆皮外脆内软、油而不腻。三鲜豆皮是以馅中有鲜肉、鲜蛋、鲜虾而得名。牋牋老通城的三鲜豆皮远近闻名,这里的三鲜豆皮不仅馅中有肉、蛋、虾仁,还有猪心、猪肚、冬菇、玉兰片、叉烧肉等,制馅讲究,煎制精细,煎好后油光闪亮,色黄味香。( 武汉)下一篇:武汉汉绣

碧绿苦瓜

  碧绿苦瓜是高校新选育的苦瓜品种,具有早熟、丰产、抗病、耐涝等特征。商品瓜皮淡绿色,瓜呈长圆棒型,瓜瘤丰满而直,瓜长35-40厘米,粗11厘米左右,单瓜重300-500克。微苦,甘脆,口感优美,耐储运,品质上乘,能适应全国各地种植,部分地区可春秋两季种植,亩产4000千克左右。 苦瓜的营养价值 苦瓜是一种好吃的食品。用苦瓜加粳米、糖,煮成苦瓜粥,有清暑涤热、清心明目的解毒作用,可治热痛烦渴、中暑发热、流感痢疾、目赤疼痛等症;用苦瓜加瘦肉煮成苦瓜汤,有清热解暑、明目去毒的作用,适用于暑热烦渴、痱子过多、眼结膜炎等症;用苦瓜焖鸡翅,加黄酒、姜汁、酱油、糖、盐调味,有清肝明目、补肾润脾、解热除烦等功效。苦瓜还可制成保健饮料。用青苦瓜泡制或煎汤成凉茶,可以清暑怡神,除烦止渴;用青苦瓜制成糖汁,饮后可清热解毒,补肾润脾。 苦瓜的药物成分及价值 苦瓜是一剂良药。苦瓜以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供药用,性寒,味苦,入心、脾、胃经,清暑涤热,明目解毒。据《随息居饮食谱》记载,苦瓜“青则苦寒涤热,明目清心,熟则养血滋肝,润脾补肾”。《生生编》记载,苦瓜能“除邪热,解劳乏,清心明目,益气壮阳”。《本草纲目》记载,苦瓜“清心明目,益气解热”。 苦瓜有降低血糖和防治癌症作用。苦瓜为苦寒之品,含苦瓜甙、苦瓜素等。据近代药理试验,苦瓜有降低血糖的作用,认为这是由于苦瓜中含有一种类似胰岛素物质的缘故,其效果比现用降血糖药“甲磺丁脲”还强,所以苦瓜是糖尿病患者的理想保健食品。苦瓜防治癌症的前景也很广阔。在国外,科学家把苦瓜中的脂蛋白类成分注入患有淋巴癌的老鼠体内,老鼠存活时间延长,这说明苦瓜脂蛋白类成分能提高细胞免疫功能。因此,科学家预言,苦瓜可能成为治疗癌症的新药。 苦瓜的营养丰富,抗坏血酸含量在瓜类中突出,为黄瓜的14倍,冬瓜的5倍,西红柿的7倍。据营养分析资料,每l00克苦瓜可食部分,含水分84克,蛋白质0.9克,脂肪0.2克,碳水化合物3.2克,无机盐0.6克,粗纤维1.1克,热量75.3千焦,维生素A0.08毫克,维生素B10.07毫克,维生素B20.04毫克,钙18毫克,磷29毫克,铁0.6毫克。苦瓜的果实中含有苦瓜甙,还有谷氨酸、丙氨酸、苯丙氨酸、脯氨酸、瓜氨酸、半乳糖醛酸等。苦瓜的种子和叶中含有大量的苦瓜素。 苦瓜因其特殊的苦味而得名。各地有许多不同的名称,如癞瓜、锦(金)荔枝、癞葡萄、癞哈蟆、红姑娘、凉瓜、君子菜等。这些名字中的“癞”大约是指苦瓜表面有许多不规则的瘤状突起,果形多数为纺缍形和长圆锥形或短圆锥形。嫩果为浓绿色或淡绿色。称苦瓜为“红姑娘”可能是指随着生理成熟度增加,表皮转为绿白发亮,逐渐变至黄红色。达到红熟果实,顶部极易开裂,露出血红色的瓜瓤,瓤内包裹着种子,一般每瓜有20-50粒种子。从苦瓜的主要作用在清热解毒这一点,称之为“凉瓜”似较贴切。 下一篇:喜欢坨

四季美小笼汤包

  誉满武汉三镇的四季美汤包馆,座落在汉口中山大道江汉路口。四层楼的店铺,一、二、三楼有三个营业厅,共有三百多个座位,每天顾客满堂、座无虚席。有些慕名而来者,宁愿等一两个小时,也要尝一下四季美汤包的滋味。一九八0年春天,著名京剧演员马连良的儿子,香港雅达旅运有限公司董事马浩中先生吃了汤包后,连声称赞汤包风味不减当年.第二天又引董事长前来品尝.接着在香港影片《三笑》中饰演秋香的陈思思也慕名前来,品尝后赞不绝口。   四季美的汤包为何如此鲜美?这与武汉的历史和风情有关。武汉是我国历史悠久的大商埠、"万舸此中来,连帆过扬州"(李白诗句)商旅云集,也带来各地饮食风味争芳斗艳。汤包原来是江苏一带著名小吃,武汉很早就有下讲馆子经营镇江汤包,而今具有武汉武汉地方特色的四季美汤包,则是四季美的老厨师们在镇江汤包传统做法基础上,按照武汉人口味不断改进逐步形成的。它具有皮薄、汤多、馅嫩、味鲜的特点。老厨师汤包大王钟生楚等人为此付出了辛勤劳动,作出了很多贡献。   四季美汤包馆,开办于民国十一年(1922年)。老板田玉山,汉阳人,原来是个水果摊贩,由于生意清淡,改营熟食。开张时,请了一个南京师傅,做猪油葱饼,后来增加了小笼汤包。当时只有五张半圆桌,是个规模窄小的夫妻店。民国初年在汉口回龙寺和长胜街有两家下江馆子,招牌都叫"四季美",小笼汤包很有名气。田玉山也想借用这个"名牌"招徕生意,但又觉得自己是本地人怕惹麻烦,就起了个"美美园"的招牌。不料他的侄儿田泽春就在"美美园"隔壁打出了"四季美"的招牌做汤包,唱对台戏。这下激怒了田玉山,索性摘下了"美美园"的招牌,换上"老四季美"的招牌,并且在汤包质量上狠下功夫,吸引了很多顾客,田泽春的"四季美"门庭冷落,很快就关了门,这一场叔侄角逐,田玉山是一箭双雕:即挤垮了田泽春,又创了"老四季美"的牌头,赢得了声誉。以后,在民生路、四官殿一带又开了四家"四季美"。另外,还有大红楼、竹帘春等许多酒楼也兼营汤包,但终究没有田玉山的"老四季美"汤包的风味出色。所以在激烈的竞争中闯出了一片天地。   CCOTS旅游小贴士:   电话: 027-82791640,82791930   地址: 江岸区汉口中山大道898号(近江汉路)   下一篇:严氏烧麦

武汉面窝

  武汉人"过早"常用品之一,是一种以米粉为原料,加上葱花的面窝。据说为清光绪年间汉正街烧饼小贩所创制。面窝油炸后两面金黄、外酥内软、窝中脆,深受武汉人喜爱。(武汉)   面窝是武汉的一种名小吃。其实用“面”来修饰“窝”并不贴切,因为它的成分中没有面粉,大部分是粳米磨成的米浆,还要加一定比例的黄豆浆,加葱花、细盐。炸时用的铁勺子,直径约5寸,四周下凹,中央凸起,用另一勺将那种合浆舀入面窝勺,在中间一刮,然后下锅,下凹处因面浆多,所以肥厚,炸成后像个圆圈圈,吃在嘴里,酥、脆、软三种感觉混合。技术好的早点师傅可以将面窝炸成“匡匡”——没有中间的焦脆部分,主要供老人食用;或者将中间焦脆部分炸的比例比较大,供喜欢焦脆的人食用。   面窝的历史和其他武汉过早一样其实不可考。一说为,始于清光绪年间。当时汉口汉正街集家咀附近有个卖烧饼的,名叫昌智仁,看到卖烧饼生意不好,就想办法创制新的早点品种。经过反复琢磨,他请铁匠打制一把窝形中凸的铁勺,内浇用大米、黄豆混合磨成的米浆,撒上黑芝麻,放到油锅里炸,很快就做出一个个边厚中空、色黄脆香的圆形米饼。人们觉得很别致,吃起来厚处松软,薄处酥脆,很有味道,昌智仁称之为面窝。但实际上面窝的由来没有具体文字记载,传言而已。   目前的面窝主要分布于武汉和湖北其它城市大街小巷的摊点,尤为武汉汉口老城区口味地道。目前在武汉三镇都有一些特别的做法使得面窝别有风味。比如在武昌自由路的户部巷,谢荣德炸的面窝,配料讲究,用的是优质大米,掺一定比例的糯米,用香麻油,加葱花、芝麻、姜末作料。他不惜工本,做出的面窝自然与众不同,一投入油锅就香味四溢,吃起来更是焦脆适度、香酥并重,因而被人们誉为谢氏面窝。但这并不是传统的面窝了。面窝除了米面窝外,还有炸豌豆窝、“苕面窝”(红薯窝),中间是没有洞的形状,别有风味。   面窝的食用既可以单独成为早餐主食,也可以成为热干面,清酒/蛋酒,米粉或者其他汤面的搭配食品,后一种吃法更为广泛。   下一篇:武汉铜锣

武汉铜锣

  牋牋武汉铜锣简称“汉锣”,与奉锣、京锣、苏锣并称为中国四大名锣。   武汉铜锣的特色一是音质纯正、发音宏亮、吃槌省力。二是锣的直径大。近几年出口国外的几面大锣,最大的一面直径达一百三十五厘米,是迄今世界上最大的铜锣。当然,武汉铜锣厂也生产各种不同规格、尺寸的铜锣,满足剧团、乐团和各方面的需要。   武汉锣厂生产的锣乐器,所以能名驰中外,就在于他们在继续传统技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精益求精,使锣乐器的生产工艺不断发展。“虎音锣”的诞生和发展,就是一例。这种锣解放前叫“大鼓锣”或“大片锣”,形如秤盘,音哑,没调门,配戏效果不好。一些剧团的乐师和演员希望制锣艺人们能为他们研制出一种发音宏亮,圆韵集中,能长调门的好锣。定音艺工高永运一次见到一面锣镗中心被压平了的锣,敲起来音响效果比没有压平的锣还好,于是他有意用定音锤的侧角,把另一面锣的底部砍出碗口大的一个平圆面,打起来音韵效果比较好。根据这个道理,高永运设计了一种新锣,送到上海几个剧团试打,反映很好。因为这种新锣发音宏亮似“虎哼”,很适合为黑头、花脸配戏,所以起名为“虎音锣”。为了使“虎音锣”更适合各专业剧团的需要,高永运广泛走访剧团,听取乐师们的意见,进一步把虎音锣发展为“高虎音’,“中虎音”、“低虎音”、“小高音虎”和“小低音虎”等几个品种,适应各剧种、流派、角色的需要。   代代相传   武汉铜锣的制锣技艺久盛不衰,代代相传,一代胜似一代,厂里人才济济。这家有近百年历史的老厂,从技艺上讲,有四代人同时在岗位上。现任厂长、闻名定音艺工高永运和“制片大王”周吉安,“套顶能手”高世春等一批技艺熟练的老艺工形成了一个从熔铜、制片到定音完整的技术班子。他们不仅全面地继续了传统技艺,而且各有特技。高永运在制锣时运用惩锤,刹锤,省锤,轻锤虚实结合,轻重适宜的校音技术,使校出的锣具有圆、平、正、上劲的特点,经他定音的锣,发音标准,音质纯正,发出的“拱”音如猛虎长啸,其“水”音似涓涓细流,因此同行称他为“制锣王”。   高永运不仅自己刻苦钻研技艺,虚心好学,不断攀登制锣技艺高峰,而且十分关心青年一代制锣艺人的成长。被人们称为身怀“定音特技”的高永铨,就是解放后在高永运等老师傅的关怀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技术骨干的代表。被人们称为“五虎将”的高子林,高世琼,熊傲成,潘汉生,高世刚,是第三、第四两代人的代表,他们正年富力强,是生产上的生力军。两年来,武汉锣厂还通过办技校,师傅带徒弟等形式,培养了一批新生力量。因此,生产水平逐年提高,花色品种不断增加。现在铜响器行业的锣、钹、钗,铙、钟、铃、饭七大类产品,他们样样都做,一共有六十四个品种,一百三十三个花色规格,是全国同行业生产品最丰富的工厂。   誉满中外   武汉锣厂生产的各种铜响器,畅销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香港的剧团也选购武汉铜锣。从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四个地区的销售情况来看,就有七百一十个剧团用武汉锣,其中直接到工厂买锣的剧团就达三百二十四个。上海铜响器商店和北京新声乐器商店,是全国专营铜响器的商店,他们经销的产品,武汉锣分别占百分之七十和八十五。曾跟周信芳、王少楼、童祥苓、高盛麟打过多年锣的名乐师刘奎元、李敏生、徐水生,也都说武汉锣好使,音响效果好,吃槌省力,能长调门。   在国外,武汉的铜响器行销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澳大利亚和英、法、美、德、意等二十几个国家产品供不应求。   武汉铜锣响天下,武汉锣工为祖国争了光。下一篇:三鲜豆皮

豆丝

  豆丝是以绿豆、大米等为原料,磨碎成浆,在锅里摊成皮,切成丝,武汉人很爱吃,有汤豆丝、干豆丝、炒豆丝等多种吃法。如炒牛肉豆丝,炒时按顾客要求,可以枯炒,也可软炒,味道各有千秋,区别只在火候。主要原料都是黄牛眉子百沟、湿豆丝、水发香菇、玉兰片等,外加调味佐料,用麻油煎炉炒熟。吃起来牛肉酥滑鲜嫩,豆丝绵软滋润,牛肉与豆丝的味道交合在一起,别有风味。下一篇:鲜肉水饺

严氏烧麦

  湖北烧麦的特色是重油,即用大量的猪油拌合糯米及肉末、香菇做烧麦的馅料,因此馅料中各种材料的比例以及烧麦皮的厚度都非常有讲究。武汉街头卖烧麦的小店很多,但好吃的不多,不是糯米太多,就是太油太腻,要不就是皮太厚,吃一口都是面,再咬一口还是面。严氏的烧麦却不是这样,和别家烧麦店都去菜市场买现成的烧麦皮不一样,严氏通常都是自己和面、擀皮,蒸出来的烧麦皮,薄而柔韧,半透明,几乎可以看见里面的馅料。馅料也是自己调配,和别家用机器绞碎的肉末不同,严氏烧麦用的是手切的肉丁、香菇丁,猪油的比例也放得恰倒好处,吃起来糯米润滑,时常还能吃到大个的肉丁和香菇丁,让人很有满足感。 严氏老字号烧麦最早是在汉口双洞门铁路边,记得以前每次经过那里都能看到店门口排了长长的队,即使晚上也不例外,随着严氏名气越来越大,也渐渐开始在汉口老城区的其它地方及汉阳都开了分店,图片里这家严氏老字号烧麦大兴路分店也是现在汉口老城里很有历史的一家老店了,记得我在那一带上班的时候,曾经隔一两天就去吃一次烧麦,但去的话一定要赶早,通常卖到中午11点左右就售完关门了,想吃,只能明天赶早。 严氏老字号烧麦除了卖蒸好的烧麦以外还卖自己店里做的速冻烧麦,都是香菇肉馅的,一样非常好吃。 CCOTS旅游小贴士: 地址:江岸区汉口球场街(近花鸟市场) 交通:电车3路,808路,807路,802路,7路,716路,712路,60路,605路,581路,549路,534路,533路,532路,524路,508路,42路,35路 下一篇:碧绿苦瓜

喜欢坨

  武汉传统小吃“欢喜坨”,现在在三镇不少大中型酒店同样有售,不同的是,它有个更雅的名字“大麻元”。为啥改名?因为两年前,它就是以这个名称入选“中国名点”。 不过,除了饮食圈内人士,两年来,武汉市民并不知道欢喜坨走了“上层路线”。 欢喜坨在武汉已有百余年历史,它是糯米粉滚成圆团,再裹上一层芝麻,炸熟后外脆内软,咬一口,一声脆响后糖汁四溢。 虽然众多老武汉对欢喜坨有着难以割舍的情结。但随着人们饮食口味上对油重、量大食品的冷落,欢喜坨正在退出武汉“主流早点”行列。 改良后的欢喜坨,面粉和芝麻的选料更讲究,“个头”增加了一倍,且由实心变成了空心,看着大气,吃着精致,且酥糯爽口。2004年,武汉明星花园酒店就是以这种“大麻元”申报“中国名点”,获得成功。 如今,大麻元在江城大、中型酒店还很是得宠,其价格由过去早点摊上的每个5角,变成了每份(12个)14元左右。 精于面点制作的武汉商业服务学院“中国烹饪大师”方元法说,欢喜坨“老树发新枝”说明,只要在创新上下功夫,文化积淀深厚的武汉小吃仍有自己的市场空间。比如,近日,在第二届中国餐饮业博览会上,武汉四季美的西红柿汤包、开洋烧麦也被中国饭店协会认定为“中国名点”。它们的经历,与欢喜坨一样。 下一篇:武汉面窝

堤角牛骨头

  堤角牛骨头也是一系列香辣口味牛骨头小吃的总称,分别由不同部位的牛骨头组成,分别有牛骨头,牛弯弯、牛口条、牛心头、牛顺风、牛百叶,牛腱子、牛尾巴、牛筋、牛肚、牛蹄、牛肠等等。我个人吃得最多的是牛骨头和牛弯弯(牛弯弯,指的是牛膝盖部位的那块骨头,因为牛筋较多,吃起来更过瘾)。   牛骨头系列的味道其实还是以香辣为主,略带一点点的麻,比起以香辣出名的精武鸭脖子,牛骨头的辣味可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说是吃牛骨头,其实是啃牛骨头上附着的分量还很不少的牛肉和牛筋,贴着骨头部位的牛肉,肉质紧实,筋膜胶质更加丰富,吃起来那是相当的过瘾,需要放开了一切束缚,带上一次性手套,两手开攻甩开腮帮子啃,这样粗犷而富有市井气息的食物是不大适合初认识的情侣或者商务伙伴们共享的,太有损形象了,倒是和兴趣相投的好友们一起看球喝酒时吃最为合适。   下一篇:四季美小笼汤包

鲜肉水饺

  在一百多年前,从黄陂过来一姓谈的食贩,在汉口改进了馄饨工艺,创制了与众不同,令人耳目一新的水饺,在制作上坚持“八严”。一是选料严;二是制馅严;三是制皮严;四是包制严;五是熬汤严;六是佐料严;七是烫饺严;八是点味严。    成熟方法:煮    特点:皮薄馅大,汤鲜味美,爽心润腹,余香满口    系列:冬菇、三鲜、鸡蓉、虾仁下一篇:花赤豆汤

花赤豆汤

  桂花赤豆汤是武汉地区一种小吃,桂花赤豆汤用桂花、赤豆、糯米、白糖、淀粉等熬制而成,味道甜美不腻。楚宝熟食店位于武汉市汉口中山大道,在六渡桥下首。桂花赤豆场用桂花、赤豆、糯米、白糖、淀粉等熬制而成,味道甜美不腻。

顺香居烧梅

  汉口花楼街、交通路交汇处的“顺香居”是一家有着近五十年历史的老店。该店制作的重油烧梅,油重而不腻人,味道鲜美,而且形如银菊,看一眼就叫人胃口大开。烧梅的制作方法是将肥膘猪肉、馒头、橘饼、花生米、冰糖、葡萄干等切成小丁,略微一炒,再用桂花、红绿丝、白糖调合成馅。面粉加水适量,放少许精盐揉和成面团,擀成一张张荷叶形薄皮,放入馅心,加少许麻油包成。烧梅或炸、或烤、或蒸,皆香甜可口,令人食之不厌。

热干面

  热干面是武汉最著名的食物之一,是武汉人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成为他们心目中在全国的小吃代表中占有一席之地的武汉食物代表。面条纤细根根有筋力,色泽黄而油润,滋味鲜美。拌以香油、麻酱、虾米、五香酱菜等配料,更具特色。    热干面是武汉人过早的首选小吃,所以武汉人对它的感情,我们就不必再费言语。单讲从外地来过武汉的人,他们再次想起武汉,多半是因为想起了武汉的热干面。热干面对武汉人或者在武汉呆过一段时间的朋友来说,它不再仅是一种小吃,而是一种情怀,未食而乡情浓浓,食之则香气喷喷。牋   牋   热干面的来历其实很简单:大概是30年代,一个为卖凉粉和汤面为生的的武汉人怕没卖完的面发馊变质,便把面条煮熟了捞起来摊在案板上,不小心碰到了麻油壶,将麻油洒在其上。第二天,他将这些大致已熟的面条在开水里烫几下,放在碗里,加上葱花等佐料后,结果味道十分鲜美。就这样,他无意中就制作了闻名全国热干面。    吃热干面是有讲究的。首选做武汉热干面的店铺要规范,厨子 要正宗;原料要地道;调料要上等;配菜要天然。此外,还可以根据各人的喜好,喜欢辣的可以加入辣椒红油,另外还有咸菜,萝卜干,酸豆角等供选用,加香菜也可以。在食用之前要乘热把面拌匀,芝麻酱全都糊在面上,似蚂蚁上树。这时再吃,就格外的香气扑鼻,味道好极了。吃热干面时最好是冲一碗蛋酒或者来一袋牛奶或者一杯豆浆,一边吃一边喝。只吃不喝,就觉得嘴巴干干的,也就吃不出热干面的极品味道了下一篇:黄鹤楼传说

武汉鸭脖子

  武汉鸭脖子    鸭脖子,又名酱鸭脖或酱鸭脖子,属于酱汁类食品(主要是酱板鸭,包括酱鸭翅、酱鸭脖、酱鸭拐、酱鸭掌、酱鸭舌、酱牛肉、酱板鱼、酱板干子、酱板藕等),最早起源流传于清朝洞庭湖区的常德,经湖南流传至四川和湖北,近年来风靡全国。酱汁类食品通过多种香料浸泡,然后经过风干、烤制等工序精致而成,成品色泽深红,具有香、辣、甘、麻、咸、 酥、绵等特点,是一道佐酒佳肴。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汤腊九在成都学习卤菜技术和中药材配方,回武汉后,开起了首家鸭脖子专卖店。   下一篇:苕窝窝

黄陂马蹄

  黄陂马蹄是湖北武汉黄陂区的特产。黄陂荸荠,球茎扁圆、脐平,表皮枣红色,肉脆色白、汁多渣少、味甜。“黄陂荸荠”保护区面积达5622公顷,年产16800吨,成为全国荸荠主产区之一.黄陂荸荠,适宜种植区有武汉市黄陂区六指街、前川街、横店街、罗汉街、李集街、蔡榨街、三里桥街等行政区域内水田范围,球茎扁圆、脐平,表皮枣红色,肉脆色白、汁多渣少、味甜。全区“黄陂荸荠”保护区面积达5622公顷,年产16800吨。2016年产值突破3亿元,销售到山东、河南、湖南等地。   黄陂马蹄   武汉市黄陂区土特产协会   13326899   荸荠(新鲜蔬菜)   下一篇:黄陂黄牛

江岸区下属行政规划区域特产


地区 特产
大智街道 武汉科技馆 长江文明馆 二七纪念馆 德国领事馆 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 汉口近代建筑群 中共中央长江局机关暨湖北省委机关旧址 武汉市美术馆 陆军新编第四军司令部旧址 汉口向警予故居 武汉天地 汉口中共中央宣传部旧址暨瞿秋白旧居 汉口新四军军部旧址 詹天佑旧居 中共中央领导人汉口住地旧址 武汉汉绣 三鲜豆皮 四季美小笼汤包 武汉面窝 武汉铜锣 豆丝 喜欢坨 堤角牛骨头 鲜肉水饺 花赤豆汤 顺香居烧梅
一元街道 武汉科技馆 长江文明馆 二七纪念馆 德国领事馆 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 汉口近代建筑群 中共中央长江局机关暨湖北省委机关旧址 武汉市美术馆 陆军新编第四军司令部旧址 汉口向警予故居 武汉天地 汉口中共中央宣传部旧址暨瞿秋白旧居 汉口新四军军部旧址 詹天佑旧居 中共中央领导人汉口住地旧址 武汉汉绣 三鲜豆皮 四季美小笼汤包 武汉面窝 武汉铜锣 豆丝 喜欢坨 堤角牛骨头 鲜肉水饺 花赤豆汤 顺香居烧梅
车站街道 武汉科技馆 长江文明馆 二七纪念馆 德国领事馆 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 汉口近代建筑群 中共中央长江局机关暨湖北省委机关旧址 武汉市美术馆 陆军新编第四军司令部旧址 汉口向警予故居 武汉天地 汉口中共中央宣传部旧址暨瞿秋白旧居 汉口新四军军部旧址 詹天佑旧居 中共中央领导人汉口住地旧址 武汉汉绣 三鲜豆皮 四季美小笼汤包 武汉面窝 武汉铜锣 豆丝 喜欢坨 堤角牛骨头 鲜肉水饺 花赤豆汤 顺香居烧梅
四唯街道 武汉科技馆 长江文明馆 二七纪念馆 德国领事馆 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 汉口近代建筑群 中共中央长江局机关暨湖北省委机关旧址 武汉市美术馆 陆军新编第四军司令部旧址 汉口向警予故居 武汉天地 汉口中共中央宣传部旧址暨瞿秋白旧居 汉口新四军军部旧址 詹天佑旧居 中共中央领导人汉口住地旧址 武汉汉绣 三鲜豆皮 四季美小笼汤包 武汉面窝 武汉铜锣 豆丝 喜欢坨 堤角牛骨头 鲜肉水饺 花赤豆汤 顺香居烧梅
永清街道 武汉科技馆 长江文明馆 二七纪念馆 德国领事馆 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 汉口近代建筑群 中共中央长江局机关暨湖北省委机关旧址 武汉市美术馆 陆军新编第四军司令部旧址 汉口向警予故居 武汉天地 汉口中共中央宣传部旧址暨瞿秋白旧居 汉口新四军军部旧址 詹天佑旧居 中共中央领导人汉口住地旧址 武汉汉绣 三鲜豆皮 四季美小笼汤包 武汉面窝 武汉铜锣 豆丝 喜欢坨 堤角牛骨头 鲜肉水饺 花赤豆汤 顺香居烧梅
西马街道 武汉科技馆 长江文明馆 二七纪念馆 德国领事馆 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 汉口近代建筑群 中共中央长江局机关暨湖北省委机关旧址 武汉市美术馆 陆军新编第四军司令部旧址 汉口向警予故居 武汉天地 汉口中共中央宣传部旧址暨瞿秋白旧居 汉口新四军军部旧址 詹天佑旧居 中共中央领导人汉口住地旧址 武汉汉绣 三鲜豆皮 四季美小笼汤包 武汉面窝 武汉铜锣 豆丝 喜欢坨 堤角牛骨头 鲜肉水饺 花赤豆汤 顺香居烧梅
球场街道 武汉科技馆 长江文明馆 二七纪念馆 德国领事馆 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 汉口近代建筑群 中共中央长江局机关暨湖北省委机关旧址 武汉市美术馆 陆军新编第四军司令部旧址 汉口向警予故居 武汉天地 汉口中共中央宣传部旧址暨瞿秋白旧居 汉口新四军军部旧址 詹天佑旧居 中共中央领导人汉口住地旧址 武汉汉绣 三鲜豆皮 四季美小笼汤包 武汉面窝 武汉铜锣 豆丝 喜欢坨 堤角牛骨头 鲜肉水饺 花赤豆汤 顺香居烧梅
劳动街道 武汉科技馆 长江文明馆 二七纪念馆 德国领事馆 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 汉口近代建筑群 中共中央长江局机关暨湖北省委机关旧址 武汉市美术馆 陆军新编第四军司令部旧址 汉口向警予故居 武汉天地 汉口中共中央宣传部旧址暨瞿秋白旧居 汉口新四军军部旧址 詹天佑旧居 中共中央领导人汉口住地旧址 武汉汉绣 三鲜豆皮 四季美小笼汤包 武汉面窝 武汉铜锣 豆丝 喜欢坨 堤角牛骨头 鲜肉水饺 花赤豆汤 顺香居烧梅
二七街道 武汉科技馆 长江文明馆 二七纪念馆 德国领事馆 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 汉口近代建筑群 中共中央长江局机关暨湖北省委机关旧址 武汉市美术馆 陆军新编第四军司令部旧址 汉口向警予故居 武汉天地 汉口中共中央宣传部旧址暨瞿秋白旧居 汉口新四军军部旧址 詹天佑旧居 中共中央领导人汉口住地旧址 武汉汉绣 三鲜豆皮 四季美小笼汤包 武汉面窝 武汉铜锣 豆丝 喜欢坨 堤角牛骨头 鲜肉水饺 花赤豆汤 顺香居烧梅
新村街道 武汉科技馆 长江文明馆 二七纪念馆 德国领事馆 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 汉口近代建筑群 中共中央长江局机关暨湖北省委机关旧址 武汉市美术馆 陆军新编第四军司令部旧址 汉口向警予故居 武汉天地 汉口中共中央宣传部旧址暨瞿秋白旧居 汉口新四军军部旧址 詹天佑旧居 中共中央领导人汉口住地旧址 武汉汉绣 三鲜豆皮 四季美小笼汤包 武汉面窝 武汉铜锣 豆丝 喜欢坨 堤角牛骨头 鲜肉水饺 花赤豆汤 顺香居烧梅
丹水池街道

----

台北街道 武汉科技馆 长江文明馆 二七纪念馆 德国领事馆 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 汉口近代建筑群 中共中央长江局机关暨湖北省委机关旧址 武汉市美术馆 陆军新编第四军司令部旧址 汉口向警予故居 武汉天地 汉口中共中央宣传部旧址暨瞿秋白旧居 汉口新四军军部旧址 詹天佑旧居 中共中央领导人汉口住地旧址 武汉汉绣 三鲜豆皮 四季美小笼汤包 武汉面窝 武汉铜锣 豆丝 喜欢坨 堤角牛骨头 鲜肉水饺 花赤豆汤 顺香居烧梅
花桥街道 武汉科技馆 长江文明馆 二七纪念馆 德国领事馆 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 汉口近代建筑群 中共中央长江局机关暨湖北省委机关旧址 武汉市美术馆 陆军新编第四军司令部旧址 汉口向警予故居 武汉天地 汉口中共中央宣传部旧址暨瞿秋白旧居 汉口新四军军部旧址 詹天佑旧居 中共中央领导人汉口住地旧址 武汉汉绣 三鲜豆皮 四季美小笼汤包 武汉面窝 武汉铜锣 豆丝 喜欢坨 堤角牛骨头 鲜肉水饺 花赤豆汤 顺香居烧梅
谌家矶街道 武汉科技馆 长江文明馆 二七纪念馆 德国领事馆 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 汉口近代建筑群 中共中央长江局机关暨湖北省委机关旧址 武汉市美术馆 陆军新编第四军司令部旧址 汉口向警予故居 武汉天地 汉口中共中央宣传部旧址暨瞿秋白旧居 汉口新四军军部旧址 詹天佑旧居 中共中央领导人汉口住地旧址 武汉汉绣 三鲜豆皮 四季美小笼汤包 武汉面窝 武汉铜锣 豆丝 喜欢坨 堤角牛骨头 鲜肉水饺 花赤豆汤 顺香居烧梅
后湖街道 武汉汉绣 三鲜豆皮 四季美小笼汤包 武汉面窝 武汉铜锣 豆丝 喜欢坨 堤角牛骨头 鲜肉水饺 花赤豆汤 顺香居烧梅
塔子湖街道 武汉汉绣 三鲜豆皮 四季美小笼汤包 武汉面窝 武汉铜锣 豆丝 喜欢坨 堤角牛骨头 鲜肉水饺 花赤豆汤 顺香居烧梅
百步亭街道 武汉汉绣 三鲜豆皮 四季美小笼汤包 武汉面窝 武汉铜锣 豆丝 喜欢坨 堤角牛骨头 鲜肉水饺 花赤豆汤 顺香居烧梅

江岸区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