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产 | 简介 |
---|---|
武汉科技馆 | 武汉科技馆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科普教育基地。 武汉科技馆位于武汉江岸区赵家条,始建于1987年,占地面积38720平方米,是武汉市政府兴办的及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开展学术交流,展示科技成果,培训科技人员等多功能的全市唯一的科技教育活动场所,它不仅为公众提供了学习理解科学技术和参加科学技术活动的良好环境,同时还是武汉市科技、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形象体现,也是现代化文明城市的重要体现,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现为国家4A级景区。 科技馆主要功能有科普展览、科技培训、学术交流、青少年科技实验、4D影院、天象馆等。馆科普活动场所总面积8600㎡,其中: ①科普展览面积6400㎡; ②科技培训540㎡; ③青少年科普制作实验室150㎡;④4D动感科普电影(60座)320㎡; ⑤科普学术报告厅600㎡; ⑥天象馆320㎡; ⑦会议室270㎡。 科普展览设置了儿童乐园、机器人世界、探索与发现、人与健康、力学与机械、科学与生活、地球与宇宙、数理天地、信息技术、声与光、材料与能源、电与磁等展区。科普展品300多件(套),科技知识含量高,互动性强,融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为一体,90%以上展品可有观众动手操作,部分展品属全国一流和首创。 武汉科技馆是武汉市面向公众开展科普活动的重要阵地之一,是市民特别是青少年学习科学知识、提高创新能力的理想场所。自建成投入使用以来,始终以面向武汉,为广大青少年及科技工作者服务为宗旨,以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质为目的,先后举办“武汉首届科技博览会”、“全国第二届计算机展示会 ”、“美哉中华,爱我中华”、“人体科普知识展”、“大型‘活体’恐龙展”、“世界珍奇水生动物科普知识展”、“武汉首届消防知识展”等大型展览达25次,参观人次达130万人次。除举办大型科普展览外,科技馆还设有声、光、电、磁330件展品,供中、小学生常年参观,其中有100件展品是武汉科技馆自己研制,“悬浮的小球”获中国科学发展基金茅以升教育基金奖。 地址:江岸区赵家条104号 电话:027-82281188 82281077 开馆时间:周二-周日(9:00-16:30) 乘车路线:24、30、76、532、545、550、552、559、729、801、808到赵家条站下;208、597路到武汉科技馆站下。 |
长江文明馆 | 长江文明馆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世界第三大河,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资源丰富,风光旖旎。她以其异常丰美的乳汁养育地球上最多的人口,以其无与伦比的能量释放出文明星空未曾消逝的曙光。武汉市人民政府以举办第十届中国(武汉)国际园林博览会为契机,兴建长江文明馆。馆舍面积3.1万平方米,其中展览面积1.28万平方米,2013年11月13日破土动工,2015年9月25日落成开放;填补了我国博物馆行业没有一个集中展示大河流域文明和武汉市没有自然博物馆的空白。 长江文明馆位于园博园的核心位置,是集中收藏、展示、研究长江自然生态和人类文明的公益文化事业机构。展览以讲好长江自然生态的故事和讲好长江历史文明的故事为主线,紧紧围绕生态长江、文化长江、经济长江为展示重点,利用序厅、自然厅、人文厅、体验厅和临展厅五大展出平台,集中展示了反映长江自然生态、人类文明的珍稀动植物标本与珍贵文物1700多件。其中不乏憨态可掬的国宝大熊猫、濒临灭绝的中华鲟、反映巴蜀文化的三星堆戴金面罩青铜人头像和玉壁、玉璋;反映荆楚文化的盘龙城大玉戈和曾国第一剑,华夏第一马;反映吴越文化的河姆渡干栏式建筑与良渚玉琮等标本与文物精品。精美的文物展品、新颖的展陈形式、人性化的服务设施,为激发人们认识长江、热爱长江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 长江文明馆开馆试运行2个多月免费接待观众36万多人次,其中最高一天为2万人次;不仅使人民群众共享了文化成果,而且在馆舍建设、陈列展览和运营机制上还进行了“三大创新”。第一次在一个博物馆内集中展示了长江的前世今生;第一次利用黑暗骑乘打造了一个《梦幻长江》的展览;第一次在国有事业单位博物馆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馆长、总经理负责制。 一、创新馆舍建设模式,变“一家建”为“多家建”。 敢于突破制约创新的一切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是长江文明馆建设的一大特色。体现在馆舍建设上,变“一家建”为“多家建”。长江文明馆是武汉市人民政府联合长江水利委员会、武汉大学共同兴建的集中收藏与展示长江的专题博物馆。她既符合长江经济带建设的国家战略,也契合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要求,是“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武汉人在新常态下馆舍建设的新作为。 二、创新陈列布展理念,变“以物为本”为“以人为本”。 长江文明馆在布展过程中,牢牢把握“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为人民共享”的基本原则,突破了传统博物馆的布展理念,坚持“以物为本”与“以人为本”相结合,传统布展方法与现代多媒体展示相结合,凸显了展览的思想性、科学性、知识性、互动性、趣味性,使展览更加“好看好玩”。览的思想性、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 《走进长江》厅利用8个单元集中展示长江流域的优美自然生态与人文景观,黄金水道与丰富资源,以及200多件珍稀动植物标本,包括野牦牛、藏羚羊、大熊猫、华南虎、中华鲟、白鳍豚、珙桐和红豆杉等。其中800平方米的长江流域大沙盘更是目前我国最大的展览沙盘。 《感知文明》厅以“文明的漩涡”为设计理念,利用八个单元突出展现一群勤勉聪慧的先民,怎样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开创丰厚优雅的人文历史,以及反映藏羌文化、巴蜀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最典型的文物精品200多件。 《梦幻长江》厅首次将黑暗骑乘技术引入展览,开创了博物馆展览的新形式。观众只需坐在轨道车上,用8分钟时间就能感受雪域高原、巴蜀奇观、高峡平湖、赤壁烽火、飞越名楼、江南胜景、神奇的北纬30°等长江流域最优美的自然风光与最经典的人文景观。 临展厅面积1000多平米,首届临展以《穆穆曾侯——全国十大考古发现郭家庙墓地特展》为主题,展出精品文物1000多件。今后,将继续坚持“以人为本”,陆续推出一批文物精品展,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三、创新运营管理机制,变“行政管理”为“理事会”管理。 根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推动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科技馆等组建理事会……”的要求,成立了长江文明馆理事会,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馆长、总经理负责制。馆长全身心地致力于长江文明馆的业务发展,而与之配套的所有经营及行政管理工作则全部由总经理负责,使长江文明馆在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我管理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
二七纪念馆 | 二七纪念馆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一九二三年二月,京汉铁路工人在中国0领导下,为争取成立总工会的自由和工人阶级的政治权利,进行了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二月一日,总工会在郑州召开成立大会时,遭到军阀吴佩孚的干涉和破坏。当晚议决举行全路总同盟大-表示-,提出了“为自由战,为-战”的口号。同时决定总工会迁移汉口江岸办公。二月四日,大-实现,京汉全线工人一致行动,全线所有车辆一律停驶,长达一千二百多公里的京汉铁路顿时瘫痪。二月七日,吴佩孚在帝国主义支持下,在汉口江岸、郑州、长辛店等地对-工人进行了-,铁路工人同敌人展开了英勇搏斗。江岸分工会委员长林祥谦、总工会法律顾问施洋等五十二人,先后惨遭杀害,数百人受伤,造成历史上有名的“二七”惨案。 这次-斗争,得到全国人民和世界无产者的有力声援,大大提高了中国0的政治威望,充分显示了中国工人阶级伟大的团结与战斗力量,在中国工人运动史上谱写了光辉灿烂的一页。二月七日,已成为中国工人阶级英勇斗争的纪念日。 为了纪念“二七”大-这一伟大历史事件,195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湖北省、武汉市人民政府在“二七”烈士英勇斗争的江岸修建了武汉二七纪念馆,并定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58年毛泽东题写“二七烈士纪念碑”。1985年由于展馆窄小,省、市政府和铁道部又投资迁建了新馆。1986年-邦为新迁建的“武汉二七纪念馆”题写馆名。 纪念馆占地面积27500平方米,藏有文物实物89件,国家一级文物3件,二级文物17件,展线1200米。矗立在纪念馆广场中央的二七烈士纪念碑,于1999迁建落成,中央领导-同志亲临纪念馆为纪念碑落成揭幕。 经过多年的不断完善,已经成为全国和世界各国友好人士瞻仰二七革命的重要场所,0中央宣传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地址:解放大道2499号 电话:027-82934390 乘车路线:乘坐3、4、211、212、301、305、508、509、555、577、622、707、717、721、727、809路公交或轻轨一号线至徐州新村站下车步行前往。 门票:免费。 |
德国领事馆 | 德国领事馆:沿江大道130号,1895年以后建成。建筑周边采用两层券廊处理,黄色拉毛外墙,红瓦坡屋面。主入口设在正中,有门斗凸出,正面用条石砌筑台阶,两边做坡道可直接驶进汽车。屋顶设有塔楼,塔楼四侧开半圆形天窗,塔楼顶有德式花饰,具有典型德式建筑风格。 每次开车驶过汉口沿江大道,陈剑霄都有一种心潮澎湃的感觉,一幢幢历史老建筑,风格迥异地排列在路边,对他展示厚重的美感。“我有时到江滩去,都会先伫立在老德国领事馆前,欣赏它所蕴含的文化。”陈剑霄说,这种领悟只有熟知建筑的人才能深有感触,一栋建筑启开的思路,能让他想到很多、很远。 对于德国领事馆,陈剑霄最为欣赏的就是边上的市政府礼堂建筑群,与老德国领事馆遥相呼应,形成风格建筑融合区。“这不仅仅是一种风格的模仿,而是在帮历史建筑‘安家’”。 2000年,作为受到法国国家元首邀请的建筑师赴法国交流,他感触最深的,是欧洲国家对历史建筑的保护方法。他们在老建筑的原有基础上,补旧换新,尽量保持原貌。更绝的是,他们会注重历史建筑与城市的融合。 “我在法国曾经见过一个实例:卢浮宫对面的橘园美术馆扩建时,考虑到老美术馆的建筑风格,除了保留老建筑本身,还把周围的建筑物风格与老建筑统一。施工时为了不破坏老建筑的地基,又保持建筑群的整体性,采用了将原有老建筑完全悬空,重新修建地下设施的方式,施工难度巨大,投资成本增加数倍,完全是为了对历史建筑的保护。”他说,很多国家开始对老建筑的保护有了严格立法,甚至对周边新建筑也有要求。 “在武汉其实也有很多让老建筑与新建筑融合的例子,如长江二桥汉口桥头一个商住楼盘,就是在一些历史老建筑的周边,新建风格相同的新建筑,新老交错,别有风味,其实这并不是开发商图省钱要保留老建筑,相反设计成本和建设成本比推倒重建要高很多。”陈剑霄说,“我想目的都是一个,保护并让老建筑与现代城市融合。” 他最后说:对历史建筑的保护,不能只是修缮和围起来,而应该让它在原来的位置焕发生机,让更多的新建风格建筑为其增添光彩,这样,就相当于给老建筑安了一个“家”。 |
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 | 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国防教育基地。 汉口长春街五十七号(原中街八十九号)是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 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抗日战争爆发。由于中国0的努力和全国人民的强烈要求,蒋介石-抗战,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我北方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即第十八集团军),南方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为了领导和推动伟大的抗日战争,我党在-管辖区建立公开的办事机构----八路军办事处和新四军办事处。 八路军武汉办事处于一九三七年十月经-同志筹备建立。办事处先设在汉口安仁里一号,李涛同志筹备任处长。同年十二月迁至现址,处长为钱之光同志。0中央代表团也在这里办公(对内为0中央长江局)。一九三八年元月下旬,新四军军部迁往南昌后,由八路军武汉办事处代办新四军驻汉办事处的一切工作。 八路军武汉办事处积极为八路军,新四军筹备粮饷和各种军需物资,开展宣传工作,动员人民群众,参加抗日战争,输送大批爱国青年赴延安和往日前线,并热情接待了国内外各界人士,阐明我党抗日主张,广泛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九三七年十二月中旬,当时担任0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副主席的-从延安来到这里,主管军事和-工作,并以0代表的身份从事各项活动。-还在国民政府中任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在这里工作的还有-,秦邦宪(博古),-,李克农,-,罗炳辉等。 一九三八年十月二十五昌,武汉失守,八路军武汉办事处工作人员全部撤离。旧址于一九四四年补美国飞机炸毁。一九七八年根据省,市委的决定,重新修复旧址,建立八路军武汉办事处纪念馆。于一九七九年三月五日正式对外开放。旧址内举办有武汉抗战和大后方孩子剧团陈列。 地址:江岸区长春街57号 电话:027-82735576(纪念馆) 乘车路线:乘坐9普、64、70、207、291、509、519、527、535、550、561、563、592、595、597、807、808到取水楼站步行前往。 |
汉口近代建筑群 | 汉口近代建筑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汉口近代建筑群包括德国领事馆旧址、汇丰银行大楼、横滨正金银行大楼和水塔。 汉口德国领事馆旧址,位于江岸区沿江大道130号(今一元路与沿江大道的转角处),1906年建成,为一幢两层砖木混合结构的“殖民地式”建筑,具有典型德式建筑风格。建筑面积1148平方米。1917年3月14日,中国北京政府宣布与德断交,领事馆关闭,现为武汉市人民政府机关办公楼。 汉口汇丰银行大楼位于江岸区沿江大道143-144号,青岛路2号,建于1913-1920年,为一幢四层钢筋混凝土结构楼房,平面呈平行四方形,具有古希腊建筑风格。占地3591平方米,建筑面积10244平方米。这栋大楼是汉口最典型的西方古典式建筑之一。汉口汇丰银行1868年开业,解放后1955年停业,现为光大银行使用。 汉口横滨正金银行大楼位于江岸区沿江大道129号(南京路2号)、沿江大道与南京路交汇处,现存大楼为1921年重建,为一座西洋式四层楼房。占地1189平方米,建筑面积4756平方米。汉口横滨正金银行1894年开业,1945年抗战胜利被中国政府接收,现为湖北省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使用。 汉口水塔位于江汉区中山大道与前进五路交汇处,1909年建成,主体6层,顶部建有塔楼,总高41.32米。占地350平方米,建筑面积2120平方米。80年代初期,水塔停止供水,现辟为“水塔高场”。该水塔可覆盖全部租界区和老汉口中心区,是武汉市最早的一座高层建筑和标志性建筑。 汉口近代建筑群是西洋式或中西结合形式及各种变异形式的用近代建筑材料建造的新式建筑,有着鲜明的时代特点。 2006年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友谊路 电话:027-62338069 |
中共中央长江局机关暨湖北省委机关旧址 | 中共中央长江局机关暨湖北省委机关旧址为武汉市文物保护单位。 中共中央长江局暨湖北省委机关旧址位于武汉市江岸区珞珈山街(原珞珈碑路)12号。 1927年七一五-政变后,武汉笼罩在一片-之中,中国共产党的各级组织及其革命活动完全转入秘密状态。中共湖北省委秘密转移到珞珈碑路12号,继续坚持革命斗争。1927年9月下旬,中共中央决定将党中央机关迁回上海,同时成立长江局,管辖湖南、湖北、河南、四川、安徽、陕西等省党的工作,罗亦农任书记,陈乔年、任旭、刘昌群为常委。长江局的成员基本上都是湖北省委的负责人,为了工作方便,两个机关就都设在珞珈碑路12号。毛泽东、罗章龙、王一飞、李维汉等人曾在此居住,一些外地来汉的中央委员也曾在这里作短暂停留。罗亦农、陈乔年等人也是从这里出发出席八七会议。会后,湖北省委起草了《湖北秋收暴-动计划》,先后派遣370多名党员干部分赴各地,传达贯彻八七会议精神,发动秋收暴-动。湖北省委还大力整顿和恢复各级党组织,收集脱离党组织,与组织失去联系的党员,组织他们参加罢工斗争,这些措施使武汉地区党的组织得到了发展,坚定了广大党员群众的斗争信念。 中共中央长江局成立后成为湖南、湖北等8省革命斗争的指挥中心。它从这里向所辖各省发出许多重要指示,传达贯彻八七会议精神,指导各地党组织进行整顿、举行秋收暴-动、开展武装斗争、发展土地革命。1927年底,长江局撤销,罗亦农等先后调离湖北 中共中央长江局暨湖北省委机关旧址于1983年4月被武汉市人民政府公市为武汉市文物保护单位。 |
武汉市美术馆 | 武汉美术馆原金城银行旧址是一座4层楼的筋混凝土结构建筑,为中国第一代建筑师庄俊所设计,于1930年动工,1931年落成。在此先后立足的有汉口金城银行、驻汉日军占领军总司令部、武汉图书馆、武汉少年儿童图书馆,现武汉美术馆从老武展搬来此地。2005年武汉市政府投资近2亿元进行改扩建,新馆在保留原有建筑风貌的同时,还根据美术馆的功能和设施的要求,对内部结构进行了科学设计和改造,整体为中庭环廊式格局,是武汉市重要的文化设施之一。 美术馆总建筑面积12139平方米,拥有七个展厅,展厅面积约4230平方米,展线总长度达1000余米,所有展厅均采用滑轨式活动展板和展墙,使得展览陈列、布置更加灵活,视觉上富有变化。展厅内采用先进的专业照明系统,烘托作品并营造出高雅的艺术氛围。同时配备有先进的中央空调、恒温恒湿系统、全天候安保、消防监控系统等自动化管理设施。此外馆内还设有培训教室、修复室、艺术沙龙、画廊等功能区域,具备展览陈列、收藏保护、学术研究、艺术教育、艺术交流和社会服务的功能。 地址:武汉市中山大道保华街2号,中山大道南京路口三角岛。 公交信息:乘坐7、24、38、45、402、520、533、548、559、581、588、598、608、707、711、727、801、电2至南京路站下车即到。 类型:美术馆 游玩时间:建议1-2小时 电话:027-82602713 官方网站:http://www.wuhanam.com/ 开放时间: 周二-周日:9:00-17:00,16:30停止进馆;每周一闭馆,节假日除外。 门票信息: 免费开放。 |
陆军新编第四军司令部旧址 | 陆军新编第四军司令部旧址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陆军新编第四军司令部旧址位于武汉市江岸区胜利街332-352号(时为汉口大和街26号)。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为了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共产党同国民党谈判达成协议,于10月将在江西、福建、广东、湖南、湖北、河南、浙江、安徽等8省坚持游击战争的红军和游击队,集中整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军长叶挺,副军长项英。12月25日,新四军军部在武汉正式组建成立,着力解决新四军各支队集中整编、干部任命、隶属关系和后勤给养问题;确定红军游击队的集中整编办法和作战部署;多方筹集款项、武器、物资、补充新四军给养供应的不足。1938年1月4日,指挥部队迅速开赴敌后,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军部离汉迁往南昌。1月28至29日,《新华日报》头版刊登《陆军新编第四军司令部启示》:“本军奉命即行整编出发,军部当即移驻南昌。前汉口大和街26号军部即行结束。以后驻汉办事处事宜,委托八路军驻汉办事处钱处长代办。” 2006年武汉市人民政府拨专款按原貌修复,辟为纪念馆。馆内复原陈列有叶挺、项英、郭沫若的办公室兼卧室,以及政治部、副官处、参谋处、军需处、军医处,举办有《汉口新四军军部历史陈列》。 陆军新编第四军司令部旧址于2002年11月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2月被武汉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武汉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
汉口向警予故居 | 汉口向警予故居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江岸区三德里27号,省文物保护单位。向警予住过的汉口三德里,于清末建成,沿用欧洲的两层联排式砖木结构,在单元平面划分上借鉴中国传统四合院布局,内向封闭,形成小天井,别具一格。如今仍是居民住宅。如果不是镶嵌在墙上的“武汉市文物保护单位向警予故居”和“向警予故居简介”两块碑记,很难想象,这里就是向警予烈士的故居。 927年4月,向警予来到大革命中心武汉。“七一五”汪精卫公开-,向警予不畏艰险,毅然选择留在武汉,转入地下斗争。向警予不断变换住址,以防不测,半年时间里辗转于汉口的广福巷、贤乐巷、昌年里、河街,最后搬到法租界三德里27号。 当时向警予和湖北省委指派给她的女助手陈桓乔同住于此,对外以姑嫂相称。向警予化名夏易氏,公开身份是失业的小学教员。陈桓乔化名易陈氏,是家庭妇女。她们以找工作为掩护,每天外出活动,这里也成为我党重要秘密联络处。 向警予当时出任中共湖北省委秘密机关报《大江》主笔,负责该报编辑出版工作。据陈桓乔撰文回忆:“我们的住处就是省委宣传部,又是报纸编辑室。大姐(即向警予)多半外出到工厂或其他单位联系工作、开会等……大姐常彻夜不眠,撰写社论文章。”向警予的文章文笔尖锐,一针见血。 由于叛徒出卖,1928年3月20日,向警予在三德里住所被捕。5月1日就义。 向警予 (1895~1928) 向警予 (1895—1928) 中共中央妇女部部长,革命烈士。 湖南省淑浦县人, 原名向俊贤,土家族,1895年9月4日生于淑浦县城一个商人家庭。1916年11月从周南女校毕业后,满怀教育救国的豪情,回到淑浦创办男女兼收的淑浦女校。在办学中努力改革,取消死读四书五经的课程,开设实用的缝纫、家政课;宣传读书救国,破除女子缠足的封建陋习;以“自治心…… 详细++ 向警予 (1895~1928) 向警予 (1895—1928) 中共中央妇女部部长,革命烈士。 湖南省淑浦县人, 原名向俊贤,土家族,1895年9月4日生于淑浦县城一个商人家庭。1916年11月从周南女校毕业后,满怀教育救国的豪情,回到淑浦创办男女兼收的淑浦女校。在办学中努力改革,取消死读四书五经的课程,开设实用的缝纫、家政课;宣传读书救国,破除女子缠足的封建陋习;以“自治心…… 详细++ |
武汉天地 | “武汉天地”位于汉口中心城区永清地块,东临长江,面向风景如画的江滩公园,尽览长江二桥江滩美景。周边连接解放大道、沿江大道、京汉大道、中山大道,轻轨黄浦站咫尺之遥。这里原是一片租界区,有许多装满岁月痕迹的红砖房,古朴典雅,有种回味无穷的历史厚重感。开发商在建设中保留下了许多的老房子,参照包括上海新天地在内的上海卢湾区太平桥地区重建项目的发展模式,注入了诸多的时尚元素,从而将这里变成了一个集餐饮、购物、娱乐等功能于一身的国际化休闲、文化、娱乐中心,成为武汉顶级的聚会场所和小资、潮人们最热衷的时尚休闲去处。 武汉天地里的商业街,吸引了几十家餐饮、酒吧、家居用品、美容院、电影城入驻,每家店都特色鲜明、独一无二。光是时尚餐厅,一圈走下来,法国餐厅、中餐厅、泰国餐厅、日本餐厅、韩国餐厅,连小笼包、米线、海南鸡饭、披萨都有,五光十色,美食不绝。户外凉棚、户外中央空调、户外电视、艺术雕塑…让你悠闲地漫步其间,享受着慵懒、情调的生活,累了,你还可以坐在街边木质长椅上,一边喝着咖啡,一边欣赏着四周的风景。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时分,这里显得更加热闹,许多年轻的时尚达人从武汉三镇纷纷赶来,一家家时尚的餐厅、酒吧、CGV星星国际影城等挤满了一对对的情侣和小资、潮人们,尽情享受着这份美好的时光。 |
汉口中共中央宣传部旧址暨瞿秋白旧居 | 汉口中共中央宣传部旧址暨瞿秋白旧居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中共中央宣传部旧址暨瞿秋白旧居位于武汉市江岸区吉庆街126号。 1926年秋,革命势力迅速由中国南部扩展到中部。武汉成为大革命的中心。 1927年初,与共产党合作的国民党中央和国民政府由广州迁都武汉。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中共中央机关也加紧由上海迁往武汉的准备。3月中旬,担任中共中央第四届执行委员、宣传部委员的瞿秋白,奉命先期到达武汉。4月上旬,蔡和森、谭平山、彭述之等大部分中央委员及中央候补委员均已云集武汉,并在武汉与共产国际代表及湖北区委成员一起召开联席会议,行使党的最高职权。4月中旬,中共中央总书记陈独秀,中共中央秘书处主任王若飞分别来到武汉,中共中央办公处随即设立。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央妇女部、中央宣传部、中央农委、中央工委及中央军委等部门也相继迁至武汉。由此,中国共产党与武汉这座英雄的城市共同承担起历史赋予的重任。此间,面对中国革命严峻复杂的形势,中共中央宣传部与党的其他核心机关一起,在江城形成了中共政党的心脏,为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唤醒广大工农群众投入反帝反封建斗争,鼓舞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扩大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影响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时,中共中央宣传部设在汉口辅义里27号(今吉庆街126号)。瞿秋白居住于宣传部机关楼上。在复杂多变的革命形势之下,第三次来汉的瞿秋白,为了革命事业整日忙碌操劳。白天,他奔波于武汉三镇,深入到广大工农群众中开展鼓动宣传工作,穿梭于中共中央各机关,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夜晚,他跻身在小楼里伏案写作。为配合当时的革命形势,他在此指示《汉口民国日报》等革命报刊,掀起支持工农运动的舆论声势。在读到毛泽东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后,他亲自为这篇报告撰写预言,并特意将这篇报告转交给中国共产党主办的长江书店,指示尽快出版发行,使这部指导农民运动的著作广为流传,其中“由农村包围城市”的理论与主张,对中国革命产生了重要的指引作用。 1927年党的“五大”会议后,蔡和森担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瞿秋白任党报委员会书记,分管党报、党刊的出版工作。中共中央宣传部设有宣传科、鼓动科、出版科、图书馆、长江书店、长江印刷所等机构,另外还专门设立了中央出版局。这一时期,中共中央宣传部形成了建党以来最强的宣传工作阵容,领导《向导》《汉口民国日报》等报刊,积极宣传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主张,中央出版局出版发行了大量革命书籍,为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运动营造革命声势。 汪精卫公开背叛革命后,残酷镇压工农运动。在革命失败的危机关头,李维汉、瞿秋白、张太雷、邓中夏、任弼时、苏兆征、蔡和森等在汉的中央委员、候补委员,中央机关及邻近省份的负责同志,在汉口召开了在党的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八七会议。这次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对挽救大革命失败所造成的危局起到力挽狂澜的重要作用。在中共中央迁回上海前期,面对错综复杂的严酷现实,瞿秋白以无所畏惧的革命勇气,全面主持党中央工作,分管农委和宣传部领导工作。在党的工作中,瞿秋白敢于担当,作风民主,在党内具有崇高的威信。在探寻中国革命前进的道路中,他为党的理论建设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国共产党早期不可多得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由于革命形势发生逆转,中共中央决定中央机关迁回上海,中共中央宣传部随之离开辅义里随中央机关一起离汉。 中共中央宣传部旧址暨瞿秋白旧居原建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房屋主体为砖木结构,具有石库门住宅建筑风格。 在武汉市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按照“修旧如旧,还原历史”的原则,旧址得到有效保护和开发利用。2015年由武汉市相关部门共同完成了旧居整修保护及陈列布展工作,并正式对外开放。新开放的旧址总建筑面积约940余平方米,其中陈列馆占地面积约400余平方米。馆内展示有大量文献资料、历史图片及瞿秋白手稿等革命文物,比较全面地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时期和土地革命战争初期的斗争历史,详尽介绍了这一时期中共中央宣传部以及瞿秋白同志在武汉开展的革命活动。 中共中央宣传部旧址于2013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汉口新四军军部旧址 | 汉口新四军军部旧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汉口新四军军部旧址位于武汉市江岸区胜利街332~352号(原汉口大和街)。 1937年11月12日,经0中央同意,叶挺开始在武汉正式组建新四军军部。1937年12月25日,叶挺、项英召开领导干部会议,新四军军部在汉口正式成立。为迅速完成新四军组建工作,军部同-当局谈判,解决了新四军各支队集中整编、干部任命、隶属关系问题,确定了红军游击队的集中整编办法、新四军的作战部署,并多方筹集款项、武器、物资。当年在这里工作和居住的新四军将领有叶挺、项英、张云逸、周子昆、曾山等。1938年1月下旬,新四军军部迁南昌,汉口军部改为新四军驻汉办事处。 旧址原为日本侨民住宅,为毗邻的两栋二层住宅式砖木结构楼房,建筑面积1029平方米。建筑以砖墙承重,一、二楼均装原木楼楞,上装杉木地板。屋顶为三角形木屋架,坡屋面,上覆红瓦。外墙为混合砂浆粉刷,正面中部饰有简单的西式雕花。一、二楼均设有阳台,阳台上部为可开式玻璃窗,下部为木质活动挡板。 汉口新四军军部旧址具有日本住宅式建筑特征,见证了新四军军部在武汉诞生的历史,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 |
詹天佑旧居 | 詹天佑旧居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12年。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洞庭街51号。占地面积约300平方米。是詹天佑任汉粤川铁路会办兼总工程师期间的居所。 詹天佑(1861~1919)安徽婺源(今属江西)人,中国著名铁路工程专家,曾主持修建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1912年至1919年,詹天佑携全家在此居住。旧居坐西朝东,平面呈正方形,为一栋砖木结构西式二层楼房,红瓦四面坡屋顶,其东、南、西三面环以回廊,东立面回廊采用券柱式,南、西二立面则为廊庑。主入口为八字形石台阶,大门、走廊均居于正中,呈内走廊布局。上下走廊的两侧各有三间大小不等的房间,室内装有壁炉。设有0和老虎窗。在券心石、屋檐等部位作细部雕饰。詹天佑逝世后其家人变卖。1949年后,作为湖北省五金矿产进出口公司办公用房,后改为职工宿舍。1991年国家文物局和武汉市人民政府拨款购回产权。1992年,武汉市文物管理办公室对故居进行全面维修。1993年4月26日詹天佑旧居陈列馆正式对外开放。 2001年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詹天佑 (1861~1919) 詹天佑(1861~1919),字眷诚。广东南海县人。伟大的爱国工程专家。1872年7月8日,年仅12岁的詹天佑作为中国第一批官办留美学生留学美国。1881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耶鲁大学,获学士学位。回国后参加了马尾海战。战后被调入黄埔水师学堂任教习。后主持修建了包括京张铁路在内的多条铁路。因积劳成疾,于1919年4月24日下午3时30分在汉口逝世,享年5…… 详细++ 詹天佑 (1861~1919) 詹天佑(1861~1919),字眷诚。广东南海县人。伟大的爱国工程专家。1872年7月8日,年仅12岁的詹天佑作为中国第一批官办留美学生留学美国。1881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耶鲁大学,获学士学位。回国后参加了马尾海战。战后被调入黄埔水师学堂任教习。后主持修建了包括京张铁路在内的多条铁路。因积劳成疾,于1919年4月24日下午3时30分在汉口逝世,享年5…… 详细++ |
中共中央领导人汉口住地旧址 | 中共中央领导人汉口住地旧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0中央领导人汉口住地旧址位于武汉市江岸区天津路12号,是一栋三层的单元连体建筑。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0组织的活动-转入地下,0中央领导人-、瞿秋白、李维汉和中央秘书-等人避居于此。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以及八七会议的各项筹备工作都在这里秘密进行。瞿秋白在这里秘密翻译了共产国际代表罗明纳兹起草的《告全党党员书》。同年9月下旬,党中央机关陆续秘密迁往上海,瞿秋白等人先后由此分赴各地,继续从事革命工作。 旧址1925年由华侨王光投资兴建,景明洋行设计,汉协盛营造厂承建。长75米,宽25米,楼顶另加一层气屋,共有5个单元。建筑底层设计为商业用房,上层为住宅用房。每套房屋均设计有卧室、起居室、卫生间、厨房及佣人用房。为充分利用面积,套房之间采用了梭门。楼梯、檐口等建筑细部制作精美。 0中央领导人汉口住地旧址作为中国重大革命历史事件的见证地,具有较高研究价值。同时其建筑风格独特,也具有一定的建筑艺术价值。 |
武汉汉绣 | 武汉汉绣是武汉出产的特色绣品,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汉汉绣采用铺、平、织、间、压、缆、掺、盘、套、垫、扣的针法,以“平金夹绣”为主要表现形式,分层破色、层次分明,对比强烈,追求充实丰满、富丽堂皇的热闹气氛。绣品可以枝上生花,花上生叶,叶上还可出枝,充分体现“花无正果,热闹为先”的美学思想,呈现出浑厚、富丽的色彩。武汉汉绣绣品主要有四大类,即民俗产品、舞台文艺用品、宗教文化用品、灯会庙会产品等。武汉汉绣作品曾多次在京展出,还参加过巴黎、华沙等国际展览。1910年和1915年,武汉汉绣制品在南洋赛会和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得金奖。充满地方文化特色的武汉汉绣大型挂壁“三棒鼓舞”、“闹莲湘”等作品被选送北京,悬挂在人民大会堂湖北厅。汉绣大师任本荣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武汉汉绣第四代唯一传人,他成立了武汉汉绣艺术研究院,致力于武汉汉绣资料的抢救和整理工作,已整理出2000余件(种)资料,并用4年时间为香港、澳门回归、“国庆”50周年绣制了3大挂件,现收藏于武汉市博物馆。[ 武汉汉绣 武汉汉绣艺术研究院 10260638 绣花饰品等 |
三鲜豆皮 | 三鲜豆皮是武汉人“过早”的另一种主要食品,也是武汉民间的一种传统小吃。以前人们逢年过节时用绿豆、大米混合磨浆摊皮,包上糯米、肉丁,油煎后作为节日佳肴;后来成为寻常早点。牋牋豆皮制作过程中要求“皮薄、浆清、火功正”,这样煎出的豆皮外脆内软、油而不腻。三鲜豆皮是以馅中有鲜肉、鲜蛋、鲜虾而得名。牋牋老通城的三鲜豆皮远近闻名,这里的三鲜豆皮不仅馅中有肉、蛋、虾仁,还有猪心、猪肚、冬菇、玉兰片、叉烧肉等,制馅讲究,煎制精细,煎好后油光闪亮,色黄味香。( 武汉) |
四季美小笼汤包 | 誉满武汉三镇的四季美汤包馆,座落在汉口中山大道江汉路口。四层楼的店铺,一、二、三楼有三个营业厅,共有三百多个座位,每天顾客满堂、座无虚席。有些慕名而来者,宁愿等一两个小时,也要尝一下四季美汤包的滋味。一九八0年春天,著名京剧演员马连良的儿子,香港雅达旅运有限公司董事马浩中先生吃了汤包后,连声称赞汤包风味不减当年.第二天又引董事长前来品尝.接着在香港影片《三笑》中饰演秋香的陈思思也慕名前来,品尝后赞不绝口。 四季美的汤包为何如此鲜美?这与武汉的历史和风情有关。武汉是我国历史悠久的大商埠、"万舸此中来,连帆过扬州"(李白诗句)商旅云集,也带来各地饮食风味争芳斗艳。汤包原来是江苏一带著名小吃,武汉很早就有下讲馆子经营镇江汤包,而今具有武汉武汉地方特色的四季美汤包,则是四季美的老厨师们在镇江汤包传统做法基础上,按照武汉人口味不断改进逐步形成的。它具有皮薄、汤多、馅嫩、味鲜的特点。老厨师汤包大王钟生楚等人为此付出了辛勤劳动,作出了很多贡献。 四季美汤包馆,开办于民国十一年(1922年)。老板田玉山,汉阳人,原来是个水果摊贩,由于生意清淡,改营熟食。开张时,请了一个南京师傅,做猪油葱饼,后来增加了小笼汤包。当时只有五张半圆桌,是个规模窄小的夫妻店。民国初年在汉口回龙寺和长胜街有两家下江馆子,招牌都叫"四季美",小笼汤包很有名气。田玉山也想借用这个"名牌"招徕生意,但又觉得自己是本地人怕惹麻烦,就起了个"美美园"的招牌。不料他的侄儿田泽春就在"美美园"隔壁打出了"四季美"的招牌做汤包,唱对台戏。这下激怒了田玉山,索性摘下了"美美园"的招牌,换上"老四季美"的招牌,并且在汤包质量上狠下功夫,吸引了很多顾客,田泽春的"四季美"门庭冷落,很快就关了门,这一场叔侄角逐,田玉山是一箭双雕:即挤垮了田泽春,又创了"老四季美"的牌头,赢得了声誉。以后,在民生路、四官殿一带又开了四家"四季美"。另外,还有大红楼、竹帘春等许多酒楼也兼营汤包,但终究没有田玉山的"老四季美"汤包的风味出色。所以在激烈的竞争中闯出了一片天地。 CCOTS旅游小贴士: 电话: 027-82791640,82791930 地址: 江岸区汉口中山大道898号(近江汉路) |
武汉面窝 | 武汉人"过早"常用品之一,是一种以米粉为原料,加上葱花的面窝。据说为清光绪年间汉正街烧饼小贩所创制。面窝油炸后两面金黄、外酥内软、窝中脆,深受武汉人喜爱。(武汉) 面窝是武汉的一种名小吃。其实用“面”来修饰“窝”并不贴切,因为它的成分中没有面粉,大部分是粳米磨成的米浆,还要加一定比例的黄豆浆,加葱花、细盐。炸时用的铁勺子,直径约5寸,四周下凹,中央凸起,用另一勺将那种合浆舀入面窝勺,在中间一刮,然后下锅,下凹处因面浆多,所以肥厚,炸成后像个圆圈圈,吃在嘴里,酥、脆、软三种感觉混合。技术好的早点师傅可以将面窝炸成“匡匡”——没有中间的焦脆部分,主要供老人食用;或者将中间焦脆部分炸的比例比较大,供喜欢焦脆的人食用。 面窝的历史和其他武汉过早一样其实不可考。一说为,始于清光绪年间。当时汉口汉正街集家咀附近有个卖烧饼的,名叫昌智仁,看到卖烧饼生意不好,就想办法创制新的早点品种。经过反复琢磨,他请铁匠打制一把窝形中凸的铁勺,内浇用大米、黄豆混合磨成的米浆,撒上黑芝麻,放到油锅里炸,很快就做出一个个边厚中空、色黄脆香的圆形米饼。人们觉得很别致,吃起来厚处松软,薄处酥脆,很有味道,昌智仁称之为面窝。但实际上面窝的由来没有具体文字记载,传言而已。 目前的面窝主要分布于武汉和湖北其它城市大街小巷的摊点,尤为武汉汉口老城区口味地道。目前在武汉三镇都有一些特别的做法使得面窝别有风味。比如在武昌自由路的户部巷,谢荣德炸的面窝,配料讲究,用的是优质大米,掺一定比例的糯米,用香麻油,加葱花、芝麻、姜末作料。他不惜工本,做出的面窝自然与众不同,一投入油锅就香味四溢,吃起来更是焦脆适度、香酥并重,因而被人们誉为谢氏面窝。但这并不是传统的面窝了。面窝除了米面窝外,还有炸豌豆窝、“苕面窝”(红薯窝),中间是没有洞的形状,别有风味。 面窝的食用既可以单独成为早餐主食,也可以成为热干面,清酒/蛋酒,米粉或者其他汤面的搭配食品,后一种吃法更为广泛。 |
武汉铜锣 | 牋牋武汉铜锣简称“汉锣”,与奉锣、京锣、苏锣并称为中国四大名锣。 武汉铜锣的特色一是音质纯正、发音宏亮、吃槌省力。二是锣的直径大。近几年出口国外的几面大锣,最大的一面直径达一百三十五厘米,是迄今世界上最大的铜锣。当然,武汉铜锣厂也生产各种不同规格、尺寸的铜锣,满足剧团、乐团和各方面的需要。 武汉锣厂生产的锣乐器,所以能名驰中外,就在于他们在继续传统技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精益求精,使锣乐器的生产工艺不断发展。“虎音锣”的诞生和发展,就是一例。这种锣解放前叫“大鼓锣”或“大片锣”,形如秤盘,音哑,没调门,配戏效果不好。一些剧团的乐师和演员希望制锣艺人们能为他们研制出一种发音宏亮,圆韵集中,能长调门的好锣。定音艺工高永运一次见到一面锣镗中心被压平了的锣,敲起来音响效果比没有压平的锣还好,于是他有意用定音锤的侧角,把另一面锣的底部砍出碗口大的一个平圆面,打起来音韵效果比较好。根据这个道理,高永运设计了一种新锣,送到上海几个剧团试打,反映很好。因为这种新锣发音宏亮似“虎哼”,很适合为黑头、花脸配戏,所以起名为“虎音锣”。为了使“虎音锣”更适合各专业剧团的需要,高永运广泛走访剧团,听取乐师们的意见,进一步把虎音锣发展为“高虎音’,“中虎音”、“低虎音”、“小高音虎”和“小低音虎”等几个品种,适应各剧种、流派、角色的需要。 代代相传 武汉铜锣的制锣技艺久盛不衰,代代相传,一代胜似一代,厂里人才济济。这家有近百年历史的老厂,从技艺上讲,有四代人同时在岗位上。现任厂长、闻名定音艺工高永运和“制片大王”周吉安,“套顶能手”高世春等一批技艺熟练的老艺工形成了一个从熔铜、制片到定音完整的技术班子。他们不仅全面地继续了传统技艺,而且各有特技。高永运在制锣时运用惩锤,刹锤,省锤,轻锤虚实结合,轻重适宜的校音技术,使校出的锣具有圆、平、正、上劲的特点,经他定音的锣,发音标准,音质纯正,发出的“拱”音如猛虎长啸,其“水”音似涓涓细流,因此同行称他为“制锣王”。 高永运不仅自己刻苦钻研技艺,虚心好学,不断攀登制锣技艺高峰,而且十分关心青年一代制锣艺人的成长。被人们称为身怀“定音特技”的高永铨,就是解放后在高永运等老师傅的关怀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技术骨干的代表。被人们称为“五虎将”的高子林,高世琼,熊傲成,潘汉生,高世刚,是第三、第四两代人的代表,他们正年富力强,是生产上的生力军。两年来,武汉锣厂还通过办技校,师傅带徒弟等形式,培养了一批新生力量。因此,生产水平逐年提高,花色品种不断增加。现在铜响器行业的锣、钹、钗,铙、钟、铃、饭七大类产品,他们样样都做,一共有六十四个品种,一百三十三个花色规格,是全国同行业生产品最丰富的工厂。 誉满中外 武汉锣厂生产的各种铜响器,畅销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香港的剧团也选购武汉铜锣。从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四个地区的销售情况来看,就有七百一十个剧团用武汉锣,其中直接到工厂买锣的剧团就达三百二十四个。上海铜响器商店和北京新声乐器商店,是全国专营铜响器的商店,他们经销的产品,武汉锣分别占百分之七十和八十五。曾跟周信芳、王少楼、童祥苓、高盛麟打过多年锣的名乐师刘奎元、李敏生、徐水生,也都说武汉锣好使,音响效果好,吃槌省力,能长调门。 在国外,武汉的铜响器行销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澳大利亚和英、法、美、德、意等二十几个国家产品供不应求。 武汉铜锣响天下,武汉锣工为祖国争了光。 |
豆丝 | 豆丝是以绿豆、大米等为原料,磨碎成浆,在锅里摊成皮,切成丝,武汉人很爱吃,有汤豆丝、干豆丝、炒豆丝等多种吃法。如炒牛肉豆丝,炒时按顾客要求,可以枯炒,也可软炒,味道各有千秋,区别只在火候。主要原料都是黄牛眉子百沟、湿豆丝、水发香菇、玉兰片等,外加调味佐料,用麻油煎炉炒熟。吃起来牛肉酥滑鲜嫩,豆丝绵软滋润,牛肉与豆丝的味道交合在一起,别有风味。 |
喜欢坨 | 武汉传统小吃“欢喜坨”,现在在三镇不少大中型酒店同样有售,不同的是,它有个更雅的名字“大麻元”。为啥改名?因为两年前,它就是以这个名称入选“中国名点”。 不过,除了饮食圈内人士,两年来,武汉市民并不知道欢喜坨走了“上层路线”。 欢喜坨在武汉已有百余年历史,它是糯米粉滚成圆团,再裹上一层芝麻,炸熟后外脆内软,咬一口,一声脆响后糖汁四溢。 虽然众多老武汉对欢喜坨有着难以割舍的情结。但随着人们饮食口味上对油重、量大食品的冷落,欢喜坨正在退出武汉“主流早点”行列。 改良后的欢喜坨,面粉和芝麻的选料更讲究,“个头”增加了一倍,且由实心变成了空心,看着大气,吃着精致,且酥糯爽口。2004年,武汉明星花园酒店就是以这种“大麻元”申报“中国名点”,获得成功。 如今,大麻元在江城大、中型酒店还很是得宠,其价格由过去早点摊上的每个5角,变成了每份(12个)14元左右。 精于面点制作的武汉商业服务学院“中国烹饪大师”方元法说,欢喜坨“老树发新枝”说明,只要在创新上下功夫,文化积淀深厚的武汉小吃仍有自己的市场空间。比如,近日,在第二届中国餐饮业博览会上,武汉四季美的西红柿汤包、开洋烧麦也被中国饭店协会认定为“中国名点”。它们的经历,与欢喜坨一样。 |
堤角牛骨头 | 堤角牛骨头也是一系列香辣口味牛骨头小吃的总称,分别由不同部位的牛骨头组成,分别有牛骨头,牛弯弯、牛口条、牛心头、牛顺风、牛百叶,牛腱子、牛尾巴、牛筋、牛肚、牛蹄、牛肠等等。我个人吃得最多的是牛骨头和牛弯弯(牛弯弯,指的是牛膝盖部位的那块骨头,因为牛筋较多,吃起来更过瘾)。 牛骨头系列的味道其实还是以香辣为主,略带一点点的麻,比起以香辣出名的精武鸭脖子,牛骨头的辣味可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说是吃牛骨头,其实是啃牛骨头上附着的分量还很不少的牛肉和牛筋,贴着骨头部位的牛肉,肉质紧实,筋膜胶质更加丰富,吃起来那是相当的过瘾,需要放开了一切束缚,带上一次性手套,两手开攻甩开腮帮子啃,这样粗犷而富有市井气息的食物是不大适合初认识的情侣或者商务伙伴们共享的,太有损形象了,倒是和兴趣相投的好友们一起看球喝酒时吃最为合适。 |
鲜肉水饺 | 在一百多年前,从黄陂过来一姓谈的食贩,在汉口改进了馄饨工艺,创制了与众不同,令人耳目一新的水饺,在制作上坚持“八严”。一是选料严;二是制馅严;三是制皮严;四是包制严;五是熬汤严;六是佐料严;七是烫饺严;八是点味严。 成熟方法:煮 特点:皮薄馅大,汤鲜味美,爽心润腹,余香满口 系列:冬菇、三鲜、鸡蓉、虾仁 |
花赤豆汤 | 桂花赤豆汤是武汉地区一种小吃,桂花赤豆汤用桂花、赤豆、糯米、白糖、淀粉等熬制而成,味道甜美不腻。楚宝熟食店位于武汉市汉口中山大道,在六渡桥下首。桂花赤豆场用桂花、赤豆、糯米、白糖、淀粉等熬制而成,味道甜美不腻。 |
顺香居烧梅 | 汉口花楼街、交通路交汇处的“顺香居”是一家有着近五十年历史的老店。该店制作的重油烧梅,油重而不腻人,味道鲜美,而且形如银菊,看一眼就叫人胃口大开。烧梅的制作方法是将肥膘猪肉、馒头、橘饼、花生米、冰糖、葡萄干等切成小丁,略微一炒,再用桂花、红绿丝、白糖调合成馅。面粉加水适量,放少许精盐揉和成面团,擀成一张张荷叶形薄皮,放入馅心,加少许麻油包成。烧梅或炸、或烤、或蒸,皆香甜可口,令人食之不厌。 |
地区 | 特产 |
---|---|
花桥社区 |
---- |
蔡家田社区 |
---- |
望才里社区 |
---- |
科苑社区 |
---- |
黄浦社区 |
---- |
育才社区 |
---- |
聚才社区 |
---- |
四村社区 |
---- |
三村社区 |
---- |
长惠社区 |
---- |
大江园社区 |
---- |
田园社区 |
---- |
九万方社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