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产 | 简介 |
---|---|
伏龙山七叶一枝花 | 七叶一枝花又叫重楼,多年生草本植物,高50—100厘米,多生长在海拔800—1300米的林中阴温处,分布于十堰市的房县、竹山、竹溪、武当山、伏龙山(赛武当)。根茎药用,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镇静止痛的功效。 伏龙山七叶一枝花主要产地在南水北调核心区湖北十堰茅箭区。其地理位置位于东径110°10′~110°30′,北纬32°20′~32°40′,生长在海拔600至1700米的大山中,总种植面积270公顷,年均总产202.5吨,年均产值16200万元。种植区域主要分布在茅箭区的4个乡镇7个行政村。 湖北 十堰市茅箭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十堰市茅箭区赛武当管理局、武当路街办、茅塔乡、大川镇共4个乡镇(局、街办)7个村。地理坐标为东经110°10′~110°30′,北纬32°20′~32°40′ |
绞股蓝茶叶 | 绞股蓝又称五叶参、七叶胆,味苦性寒,为多年生蔓生草本,系葫芦科绞股蓝属植物。广泛分布于我国秦岭及长江以南广大地区。同属植物有十一种四变种。印度、日本等国也有分布。早在明朝《救荒本草》中就记载绞股蓝为荒年充饥的野生植物,我国民间用绞股蓝为消炎解毒、止咳祛痰药,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及传染病。绞股蓝内含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皂、维生素和氨基酸。已分离出的皂有80多种,其中有多种皂与人参皂的结构相同,故有“南方人参”之称。绞股蓝具有抗衰老、抗肿瘤、抗疲劳和降血脂作用,还能镇静、催眠和镇痛,是一种很有前途的临床用药,也是现代家庭必备的医疗保健品。日本在多种食品中添加了绞股蓝皂,用该皂制成的米醋有降血压、降胆固醇及轻泻用。绞股蓝皂也可与乙醇、维生素E和维生素A混合制成像茶一样的饮料。日本还以绞股蓝为主要原料制成“长命酒”。我国有些省市也研制出绞股蓝系列产品,如绞股蓝茶、古兰可乐、绞股蓝蜂王浆、绞股蓝露、绞股蓝冲剂等,上述产品已在全国广泛使用,故此绞股蓝又被誉为“抗癌新秀”、“健美女神”。桥上绞股蓝系列茶,产于湖北省神农架北麓海拔1700米的桥上境内,属纯天然野生。其茶饮品形若龙须,汤色清绿,味道纯正、甘甜、口感润滑,余味无穷,极具保健价值,深受欢迎。 |
郧阳杜仲 | 杜仲是著名中药材,药用部位是树皮。此药材在市场上缺少,导至自然资源大量破坏,而杜仲又是我国特有单属科、单种属植物,在植物分类系统学的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已被定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 本树为落叶乔木,株高达20米,胸径达50厘米。树皮灰色,皮中含硬橡胶,折断时可见能拉长的胶丝。叶互生,椭圆形,长6-15厘米,宽4-7厘米,叶缘具细锯齿。花单性,雌雄异株。雄花簇生,无花被片;雌花单生,花梗长8毫米,苞片倒卵状匙形,无花被片,心皮2枚上位子房一室。翅果长椭圆形,长3-4厘米,宽6-12毫米,具种子1个。种子扁平,线形,长1.5厘米,宽3毫米。 杜仲分布于河南西部、陕西南部、甘肃东部,四川、贵州、湖北、湖南亦都有零星分布。为了满足药用需要应大力发展造林,并杜绝乱砍滥伐。被环剥树皮的树必死无疑,因此剥采树皮时避免环剥。 |
十堰懒豆腐 | 懒豆腐,要说懒,“懒豆渣”则是名副其实,只需要浸泡黄豆,上磨子研磨,不挤压,不过滤,进锅就与大米、白菜一起参合着煮。或还加进包谷参胶合,称之为“和渣饭”,佐餐的主菜也是辣椒芫荽汤儿,或者酸辣子切末为汤淋浇饭上。两样“懒饭”都做出了主人待客的殷勤,让客人消受一份格外的营养! |
浆耙儿馍 | 浆耙儿馍,包谷还是“青壳子”的时节,将籽粒抹下来。这时的籽粒嫩嫩的有饱满的浆汁。将籽勺喂进石磨里磨,浆汁从磨缝汩汩淌出,白白净净散发出甜丝丝的气息。磨毕,把包谷浆置入盆中发酵。于是去摘来阔硕的油桐树叶,取一张,卷为盒状,舀一勺包谷浆进去,将叶折转封住,便是一个三角形的浆粑馍了。 |
十堰绿茶 | 十堰市名特产品。十堰市独特的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特别适合茶叶生长,所产绿茶为高香型绿茶,品质优良,在国家、省产品博览会上多次获得金奖。竹溪县被省农业厅列为有机茶示范基地。龙王垭茶场的龙峰牌茶叶、圣水茶场的圣水绿茶、白马山茶场的白马山绿茶、五龙山果茶场的赛武当绿茶和八仙观茶场的武当箭茶获得国家有机食品品牌认证;另有5只茶样获得国家绿色食品品牌认证。 |
葛花 | 葛花:立秋后当花未开放时采收,去掉梗叶, 晒干,常饮葛花茶可治伤酒发热烦渴,不思饮食,呕逆吐酸、吐血,肠风下血等。用其烹制菜肴不但味道鲜美,且适用于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病症。 |
万寿藤拐杖 | 万寿藤产于与武当山金顶相对的赛武当,特点是:木质好、韧性强、粗细适度,根茎形状千姿百态,是制作拐杖的天然材料。武当山工艺厂运用烤、雕、漆等工艺,加工成形了金顶、寿星、龙头、猴头、凤头、鸟身等20多个品种的拐杖。 |
武当山珍-白花蒿子 | 白花蒿子,又名一年蓬、千层塔,为菊科一年或二年生草本植物。十堰山区普遍分布,常见于林缘、林下、田边 白花蒿子的嫩苗可食,清香味美,营养丰富,含有蛋白质、脂肪及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常食能促进消化,增强肠胃功能。其性味苦凉,具清热解毒、健脾之功效。对消化不良、肠炎腹泻、症疾、血尿有疗效 食用方法:嫩苗开水焯后,换清水浸泡1夜,供蘸酱、凉拌或炒食 菜肴举例:凉拌白花蒿子 素炒白花蒿子 肉酱拌白花蒿( 十堰)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房县黑木耳 | 湖北省房县是全国著名的黑木耳生产基地县,是驰名中外的“木耳之乡”。在国际贸易市场上,因其色鲜、肉厚、朵大、质优、营养丰富,赢得“房耳”盛誉。这里的黑木耳“形似燕,状如飞”,又被称为燕耳,有山珍之王的美称。自50年代以来,房县黑木耳在国际市场上一直畅销不衰,远销美国、西欧、日本、新加坡等37个国家和地区,每吨黑木耳换外汇1.8万美元。 房县地处南北交替气候带,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再加上山峦起伏、树林茂密,为黑木耳生产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因而这里生产的黑木耳色泽好,外观美,肉质丰富,质地佳,味道正。早地1965年举行的全国各类黑木耳评比中,房县黑木耳以干耳1市斤泡发26市斤而独占鳌头。1980年在云南召开的全国食用菌工作会议上,房县黑木耳以营养成分高、杂质少、有害元素最低而名列前茅。 房县生产黑木耳历史悠久,在2000年前的《周礼》一书中就有记载。在唐中宗时,房县黑木耳作为钦点进京贡品而誉满京师。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世世代代生产黑木耳,积累了一套非常丰富的经验。改革开放以来,房县制定了“兴山富民”的经济发展战略,大力发展黑木耳基地,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普及与提高,黑木耳的质量也再不断提高,产量也连连上升。目前全县黑木耳耳林基地达到200万亩,黑木耳年产量达60万公斤,最高产量达架平单产10公斤。该县黑木耳产量占湖北省的1/3,占全国的1/8。 如今湖北省房县已成为川,陕,鄂三省重要的黑木耳集散地,有近万名本、外地客商从事这项经营活动。黑木耳是营养丰富的食用菌,誉为“素中之荤”,不仅有很高的食用价值,同时作为中药补品之一,黑木耳味甘甜性平,具有延年益寿,克化绒毛,调节神经,补气血,润肺,止血之功能,对高血压、动肪硬化症有良效,还能防治癌症,提高机体免疫力,具有较高医疗价值。明代医学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它能健身强志,延年寿,治疗痔痢等症。黑木耳的胶质有很大的吸引力,有助于清除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的灰尘、杂质,是矿山、化工、纺织工人不可缺少的保建食品。 地域范围 房县黑木耳产于湖北省房县城关镇、青峰镇、大木镇、门古镇、军店镇、化龙镇、土城镇、红塔乡、榔口乡、沙河乡、万峪河乡、桥上乡、窑淮乡、上龛乡、九道乡、中坝乡、白鹤乡、五台山林业总场、姚坪乡等19个乡镇。房县地处鄂西北,界于大巴山和武当山之间。地理坐标为东经110°02′-111°15′、北纬31°34′-32°31′,海拔180-2485.6米。北与郧县、丹江口市接壤,南邻神农架林区,东界保康、谷城县,西连竹山县。生产面积3.37万公顷,年产量700吨。 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历史因素 (1)土壤地貌情况:房县土壤种类较多,有黄棕壤、山地棕壤、石灰岩土、潮土、紫色土、水稻土等6个土类,15个亚类,44个土属,146个土种,201个变种,总面积6628万亩;全县土壤中性偏碱;普遍缺氮、严重缺磷、大部分缺钾、有机质含量偏低、部分土壤物理性不良;房县地貌由北部、中部、南部三大地势部组成,整个地势是西高东低、南陡北缓、中为河谷平坝。地势南北高,中部低,四周高山环绕,由两侧分向中部倾斜,略成盆地形势。 (2)水文情况:房县地域辽阔,河沟纵横,有堵河(发源于神农架林区阴峪河)、南河(发源于神农架林区的温水河)两大水系。雨量充沛,年均降雨量为914mm,年均经流深465mm,经流总量20.46亿m3,年降雨产水量46.57 亿m3,过境容水量16.37亿m3。房县是南水北调水源区,境内没有大型工厂,无“三废”排放和空气污染,土壤没有重金属污染历史,根据环境监测部门监测,房县境内地表水达到国家《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的Ⅱ类水质标准;水质感观良好,无色、无臭、无味、透明,pH值在5.5-7.5之间,砷≤0.05、镉≤0.005、铅≤0.05等有关指标符合我国和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饮用水质准则。 (3)气候情况:房县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日均温10-15°C,昼夜温差明显;年均空气相对湿度75%;年日照时数1700-2000小时,无霜期223天;本县各地年降水量的差别不大。总的特点是南部地势高的地方降水多;北部地势低的地方降水略少。年均雨量750-1160mm,降水集中在4-10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85%,其季节分布是:3-5月平均为235.9mm占26%;6-8月平均为406.2mm占44%;9-11月平均为226.8mm占25%;12-2月平均为45.1mm占5%;本县雨日在100-140天之间,年平均雨日117天。雨日由北向南逐渐增多。 (4)人文历史情况:从古至今房县人民均有栽培黑木耳的习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唐朝苏恭著《唐本草注》中就提到了房县黑木耳的人工栽培方法:“桑、槐、槠、榆、柳此为五木耳……煮浆粥,安诸木上,以草复之,即生尔”。据史书记载,房县黑木耳在唐中宗李显(庐陵王)流放于房县回京后便作为贡耳,曾一度出现“百姓皆种耳、官商皆收耳”的繁荣景象,到了清代,鄂西北山区已发展成为我国木耳重要产地,山坡上排满了耳杆,房耳占郧耳总产的90%,可见房县黑木耳栽培利用的历史渊源可究。房县县委、政府十分重视黑木耳生产,一直把黑木耳作为房县的主导产业,先后出台了《房县食用菌产业化实施方案》等政策,使黑木耳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栽培模式不断优化,技术水平不断提高,销售渠道不断拓宽,黑木耳生产已成为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山区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房县黑木耳多次荣获国家和省部级奖励,1986年,国家商业部把房县列为全国黑木耳生产重点县,2006年房县黑木耳先后通过国家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房县已发展成为鄂西北最大的黑木耳集散地。 生产技术要求 (1)产地选择与特殊内容规定:房县黑木耳基地位于房县城关镇、青峰镇、大木镇、门古镇、军店镇、化龙镇、土城镇、红塔乡、榔口乡、沙河乡、万峪河乡、桥上乡、窑淮乡、上龛乡、九道乡、中坝乡、白鹤乡、五台山林业总场、姚坪乡等19个乡镇。产地环境质量必须符合《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技术条件》(NT/T391-2000)的要求。 (2)品种选择与特定要求:择栓皮栎、麻栎、青冈栎等壳斗科树种做原木;选择适合本地环境条件的非转基因优良菌种,符合NY5098-2002标准。 (3)生产过程管理:房县黑木耳生产过程必须执行《房县黑木耳生产技术规程》(Q/FXME-002)。为了保证房县黑木耳的品质特色,尤其要注重以下环节:①原木的砍伐。选择树龄在8-15年,直径5-15cm,在休眠期砍伐(农历二九至四九最宜),采用“鸦雀咀”方式,两面砍,留8-10cm的树茬,以利萌芽再生。②消毒。将原木在烈日下爆晒,以紫外线杀死外层的霜霉孢子。③主要病虫害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为原则。采用农业、物理、生物防治方法,可根据害虫的种类,选用无公害食品许可使用的高效低毒无残毒农药,也可用除虫菊、泽漆、青藤根、雷公藤、石蒜等经济有效、无残毒的土农药。农药使用必须符合GB4285-1989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4)产品收获及产后处理的规定:房县黑木耳收获及产后处理必须执行《房县黑木耳加工技术规程》(Q/FXME-003)。①采收。长大成熟的黑木耳要及时采收,做到勤采细采,不使流失,确保高产优质。成熟的黑木耳,耳片舒展变软,边缘内卷,耳根变小,耳柄收缩,耳色较浅或腹面产生孢子粉,要连同耳柄一起采下。春耳、秋耳摘大留小,伏耳要适当提早采收,大小一齐采。采摘盛装工具为竹制篓具。采后耳杆要倒头。采摘后的黑木耳鲜品要及时加工。②采用竹篓、竹筐分级盛装,及时运送到加工车间。及时对原料的等级、色泽、形状、杂质等物理性质进行检查验收。原料验收合格后,用竹席摊晒,待水分散失约2/3后(耳片萎缩,握而不断,略感刺手),进行烘干加工。③筛选。原料进入烘箱前人工拣除其中的杂质,如木屑、虫体等,将原料按照分级标准均匀排放在烤筛上。④烘干。黑木耳烘烤初温为30℃, 每3小时升温5℃,最高烘烤温度为45℃,烘烤过程中不翻动,以防变成“拳 耳”。烘干后的黑木耳含水量<13%。 (5)生产记录要求:房县黑木耳生产的全过程,要建立生产记录档案,必须准确、清晰、工整、完全。全面记载并妥善保存,以备查阅。 产品典型品质特性特征和产品质量安全规定 (1)外在感官特征:房县黑木耳形似飞燕,背面绒毛短而少,暗灰色;耳面黑褐色,平滑有光感;色鲜、肉厚(耳片厚1.7mm左右)、朵大(直径一般为10-12mm)。 (2)内在品质指标:房县黑木耳弹性好、口感润滑,营养丰富,风味独特。100g干品含粗蛋白≥7g、脂肪≥0.4g、总糖(以转化糖计)≥22g、粗纤维3-6g、灰分3-6g。 (3)安全要求:房县黑木耳生产过程执行《无公害食品黑木耳》NY5098-2002标准。 包装标识等相关规定 (1)分级:房县黑木耳按照《房县黑木耳分级标准》分为一级、二级、三级。 (2)包装:包装材料必须符合《农产品包装和标识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包装袋上注明产品批号并加注“房县黑木耳”字样。 (3)标识:销售的房县黑木耳,应当在包装物上标注或者附加标识标明品名、产地、生产者或者销售者名称、生产日期、产品质量等级、保期质。 房县黑木耳标识所用文字应当使用规范的中文(出口另外)。标识标注的内容应当准确、清晰、显著、完整、持久。 (4)贮藏:包装好的产品在专用仓库中贮藏,注意防霉、防虫。 (5)运输:运输时轻装、轻卸,避免日晒、雨淋。运输工具要清洁卫生、无污染物、无杂物,不得与有毒有害物品混装混运。 |
竹溪黄连 | 湖北省竹溪县是最早受到国家表彰的“黄连之乡”。风雨五十年,弹指一挥间,黄连之乡的基地已由建国初期的不足1000亩发展到7000多亩,以黄连为主的小药材己达7万多亩,药农建设药花飘香的生态文明新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正在书写连乡新的辉煌。 竹溪位于大巴山脉东段北坡腹地,与陕西、重庆毗邻,是著名的“秦归川连”主要产地之一。早在1956年,竹溪县委县政府选派黄连种植能手——桃源乡柳树坪村一位四川籍农民当代表,出席全国群英会,1总理亲手将书写有“黄连之乡”4个金光闪闪大字的锦旗授给竹溪代表,半个世纪以来激励连乡人民建设生态家园黄连之乡,积极提供生物制药原料商品,增加收入脱贫致富。 秦巴山区竹溪县, 经植物普查, 境内植物多达2200余种, 其中药用植物1200多种, 故有“竹溪草木半是药”之说。竹溪南部大山区5个乡镇,平均海拔千米以上,不仅盛产上千种药材,草木药材地道,药性也特别好。这里所产的味连、川连、佛手连等黄连,医药界俗称北岸连,外观金黄色,截面菊花形,小檗碱含量高,经药检机构认定,质量居国内8种黄连之首,被医药专家列为正品。早在明清年间,竹溪黄连就出口东南亚,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竹溪黄连作为外贸出口的重要有机农产品,出口日本、东南亚国家和地区。 改革开放的1978年, 竹溪收购黄连34300公斤,出口3万公斤,为历史最高纪录。 为给“黄连之乡”锦旗添光彩,竹溪县委县政府向药农灌输市场经济讲求质量效益,品牌效益和诚信经营的思想理念,引导农民摸索市场规律,对有发展前景的黄连等安全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做到逢俏不撵,逢疲不丢,适度规模生产经营,用调节生长周期和待价而沽的方式,打好市场时间、价格差,掌握少赔多赚主动权。药农在黄连价格低潮谷底期反其道而行之,让进入成熟期的黄连留棚延期起挖,并扩大黄连种子育苗规模,待到黄连市场价格东山再起时,药农及时起挖5至7年足期生长的优质黄连烘炕出售,优质优价,被商家厂家争相购买,“黄连之乡”名优黄连名声雀起。同时,黄连采收迹地更新有了充足大规格的秧苗移栽,还将剩余黄连秧苗批量供应秦巴山区连农,卖上了好价钱。无论市场风云怎样变幻,竹溪的黄连种植面积一直稳定在常年6000亩左右。 竹溪是全国退耕还林试点示范县,在精心实施生态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同时,县药材产业办公室和涉农科技部门、医药企业、药技协会、黄连研究会等机构及民间药协组织,积极探索解决林连矛盾,捕捉黄连市场商机,引导好、维护好、发展好药农利益和生物药材生产积极性。黄连主产地乡镇政府的干部和药农、药商当“市场诸葛”,到禹州、亳州、樟树等大药都药市考察行情,请相关专家教授献计献策当高参,走精品名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药材富民强县之路。 竹溪黄连产地范围为湖北省竹溪县丰溪镇、泉溪镇、天宝乡、桃源乡、向坝乡、杨家扒综合农场、源茂林场共7个乡镇农林场现辖行政区域。 |
均州名晒烟 | 均州晒烟是湖北十堰市丹江口的特产。 均州名晒烟属于地方性淡色晒黄烟,采用绳索串晒架晾凋萎变黄、地晒干燥定色、白晒夜堆上汗、室外堆积发酵、分级打捆后二次发酵的传统调制方法。烟叶色泽鲜明纯正,烟味纯和,香气浓郁,油分足,弹性好,燃烧性强,有“吃不过的均州烟”之佳评(丹江口市志第118页)。 均州名晒烟是我国名晒烟的一种,属香料型烟叶,是配制混合型卷烟不可缺少的优质调料,产于丹江口市(古称均州)。据《丹江口市志》记载,明崇祯三年(1630年)前后,从美洲传入并种植成功,有“均州名烟”之称。清代被作为“贡品”敬献皇帝,民国年间,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得银质奖,由此名扬天下,具今有380多年的生产历史。均州名晒烟香型独特,似烤烟,可广泛应用于烤烟型、混合型、雪茄型等各类产品配方中,对于提高烟香丰富性、增加香气浓度和“减害降焦”具有积极的作用。1983年被确定为全国名晒烟生产基地,1984年“均州名晒烟”列入《全国名晾晒烟名录》。其地域保护范围为东经110°08'~111°34'、北纬32°14'~32°58'之间;产区位于湖北省丹江口市所辖的均县镇、习家店镇、蒿坪镇、石鼓镇4个镇,共46个行政村;总种植面积3.5万亩。丹江口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均州晒烟品牌打造工作,成立了品牌创建工作领导小组,以此助推均州名晒烟的健康和持续发展,提升均州名晒烟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丹江口市均州晒烟历史悠久,从1630年(明崇祯3年)前后从美洲传入在古均州开始种植,至今已380多年。均州名晒烟品种主要有“毛把烟”、“露白水”、“葵扇把(又称光把烟)”、“柳叶尖”、“矮脚黄”、“鳖出头”、“金丝靠”、“香楼”、“兰花烟”等。1980年丹江口市被省政府确定为名晒烟生产基地,1983年又被确定为全国名晒烟生产基地,1984年“均州名晒烟”列入《全国名晾晒烟名录》。2013年,全市共种植均州名晒烟6714亩,收购烟叶14898.87担,实现晒烟税收285.32万元。 近年来,丹江口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地方特色农副产品发展壮大,一直致力于武当蜜橘、均州晒烟、丹江口翘嘴鲌等丹江口特色产品品牌打造,成立农产品品牌创建领导小组,通过品牌强市的发展思路,明确特色品牌的发展方向,提高丹江口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相传,在湖北丹江老均州城的土桥旁边有一个叫七里头的地方,这里有一块地名叫八亩地,自明朝崇祯三年以来,这块地每年都要种植均州名晒烟。在这块地的正中每一年能长出特殊的三株烟,这三株烟区别于所有的烟叶,因为当这三株烟在成熟期间的一段时间内,烟叶油润欲滴,随便从烟株上采摘其中任意的一片鲜烟叶卷起来就可能用火点着,抽之香气四溢。而这世上唯一的三株烟便被做为贡品敬献皇上的。这大概就是均州名晒烟的源渊吧。 地域范围 均州名晒烟产地范围为湖北省丹江口市所辖的均县镇、习家店镇、蒿坪镇、石鼓镇等4个镇、计46个行政村。其地理位置位于东经110°08'—111°34'、北纬32°14'—32°58'之间。均州名晒烟种植面积733公顷,年产量1000吨,产值0.18亿元。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外观感官特征:生烟外观:茎叶角度较小,着叶28~34片,叶片较窄而厚,筋脉细,呈阔椭圆形;叶柄生毛,露浸不拖头;易退青变黄,水分含量少;颜色深黄,色度饱满,油分充足,组织细致,厚薄适中,成熟度好,填充力强,弹性好,香味充足。成品烟叶:香气浓郁,手揉叶呈麸片状,燃烧性好,燃烧后灰 呈洁白;吸味饱满,劲头足,刺激性小;含糖量适中,化学成分协调;烟气柔和、细腻,余味舒适纯净,浓劲比协调,配伍性好,工业可用性强。 2、内在品质指标: 烟叶安全性高,无残毒,无农药残留;烟叶中“高糖、适烟碱、富钾、蛋白质”是形成均州名晒烟的重要化学物质基础。蛋白质6%~8%,总糖12%~16%,总氮2.2%~2.8%,烟碱3%~3.8%,钾1.2%~1.7%,氯0.6%~1.2%。 3、安全要求:产地环境要求执行NY/T852烟草产地环境技术条件;农药使用符合《烟草农药使用推荐意见》(中国烟叶公司发布);质量要求按DB42/T225—2002《均县名晒烟》标准执行。 |
房县北柴胡 | 是湖北十堰市房县的特产。 房县北柴胡 湖北省房县现辖行政区域 《房县人民政府关于拟界定“房县北柴胡”“房县白及”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的函》,房政函〔2013〕18号 湖北省地方标准:《房县北柴胡》(草案) |
竹山绿松石 | 绿松石工艺名称为“松石”,因其形似松球且色近松绿而得名。其英文名称Turquoise,意为土耳其石。但土耳其并不产绿松石,传说古代波斯产的绿松石是经土耳其运进欧洲而得名。 绿松石是深受古今中外人士喜爱的古老玉石之一,远在新石器时期就为人们所饰用。在河南郑州大河村仰韶文化(距今6500~4000年)遗址出土的文物中,就有两枚绿松石鱼形饰物。中国甘肃永靖大河庄出土有距今3800年前的绿松石20枚。在5000年前埃及皇后(Zer皇后)木乃伊的手臂上,戴有四只绿松石包金手镯。 绿松石制品颜色美丽,深受古今中外人们、特别是穆斯林和美国西部人民所喜爱。目前中国绿松石首饰品和工艺品,畅销世界各国,均采用国内产的原料。 宝石级绿松石是在地质作用过程中形成的、达到玉石级的主要由绿松石矿物组成的致密块状集合体。这个定义强调了它是在地质作用过程中形成的,与人工合成的绿松石和其它玉石不同。 竹山绿松石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为湖北省竹山县城关镇、潘口乡、溢水镇、麻家渡镇、宝丰镇、秦古镇、竹坪乡、得胜镇、大庙乡、双台乡、楼台乡、文峰乡、田家坝镇13个乡镇现辖行政区域。 |
竹山肚倍 | 竹山肚倍 竹山县是著名的“中国肚倍之乡”,气候非常适合肚倍树的生长。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该县就致力于做大做强肚倍这一独特的林特资源产业,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快肚倍基地建设,培植和壮大肚倍加工企业,支持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不断得升肚倍产品的产销规模。近几年来,通过人工栽培,全县肚倍面积达到近5万亩。肚倍身价也一涨再涨,1998年收购价为每公斤7.6元,2013年飙升至每公斤20元左右。 肚倍是个宝,以肚倍为原料开发的单宁酸、没食子酸、苯甲酸系列产品,广泛用于医药、化工、电子、食品、印染、生物、航天等领域。为了进一步开发这一优势资源,竹山县林业局与中国林科院、湖北林科研合作,不断进行科技攻关和技术创新,先后完成了“竹山县肚倍资源综合开发与利用”、“没食子酸工业化生产新工艺”等重大研究课题,开发了三甲氧基苯甲酸、药用单宁酸、食用单宁酸等一系列高新技术产品。科研成果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林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全国“七五”星火科技成果博览会金奖、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湖北省星火科技二等奖、十堰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科技奖项。 竹山肚倍产于湖北省竹山县城关镇、潘口乡、溢水镇等十七个乡镇800米以下的广大地区。上世纪50年代,竹山县就被国务院命名为“肚倍之乡”。2014年全县总种植面积20.1万亩,年产量500吨。据《竹山县地方志》记载:“晚清、民国时期,竹山肚倍,是对外贸易的拳头产品,民众的日用百货依此类产品挽回”。经四川食品药品检验所检验测定:竹山肚倍不但个儿大而且单宁含量高(63.6%),高于全国其它肚倍产区,是全国最佳品种之一,是生产单宁酸、没食子酸、倍酸、焦倍酸的主要原料,它不仅是竹山著名的特产和传统的中药材,更是出口贸易的传统林特产品,现已广泛应用于医药、石油、机械、化工、轻工、生物工程、航天工业等领域,产品远销日本、韩国、比利时、德国、法国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 地域范围 竹山肚倍产于湖北省竹山县城关镇、潘口乡、溢水镇、麻家渡镇、宝丰镇、擂鼓镇、秦古镇、竹坪乡、得胜镇、大庙乡、文峰乡、双台乡、楼台乡、深河乡、上庸镇、官渡镇、柳林乡等十七个乡镇800米以下的广大地区。竹山县地处鄂西北秦巴山区武当山南麓,东邻房县,西接竹溪,南靠神农架林区、重庆巫溪,北与陕西白河县接壤。全县海拔最高为2740.2米,最低220米,地理坐标为东经109°33′-110°26′、北纬31°30′-32°37′之间。境内以秦巴、武当山脉为屏障,形成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南北过渡的气候特点;海拔高度落差大,小气候特点明显。植被覆盖良好,森林覆盖率达68.2%。境内东西宽 81.8km,南北长123.5km,土地面积3586平方公里。林业用地423.6万亩,其中竹山肚倍生产面积20.1万亩,年产量500吨。 |
竹溪贡米 | 竹溪贡米,湖北省竹溪县特产,唐代始封“贡米”,米质白如玉,形状似梭,粒大个长,色泽光亮,晶莹饱满,浆汁如乳,香柔可口,富含人体所需钙、铁、锌、硒等微量元素。2008年获得第五届中国武汉农业博览会农产品金奖。 竹溪贡米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为湖北省竹溪县中峰镇、蒋家堰镇、龙坝乡、城关镇、水坪镇、县河镇、新洲乡、兵营乡、汇湾乡等9个乡镇现辖行政区域。 “贡米之乡”——湖北省竹溪县,林茂水清,环境洁净,生态优良,土质肥沃,素有粮仓之称。因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蕴育出“誉盖五谷”的宫廷“贡米”,竹溪贡米主产区位于中峰镇地处鄂西北,产地群山环绕,沟壑幽深,独特的温差和泉水灌溉,使稻谷生长周期长,内含维生素B1、B2、B5,米质香若幽竹,营养丰富,味道可口。贡米种植过程中,不施化肥,不用除草剂,不打农药,不含农药残留,完全使用有机肥和生物措施除虫防病,是天然的绿色食品、有机食品。 除了贡茶、贡木,竹溪县还有一贡就是“贡米”。这其中也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中峰镇彭峪沟西南岸的周家磅,磅上有六十一块“天水田”,加在一起总共有一亩四分,栽种的稻谷格外茂盛,成熟期比一般田里早六至八天,碾出来的米洁白如玉,炊出来的饭香气四溢、美味可口、不粘不糯。 明朝万历年间,王璋任竹溪知县,下属为了巴结他,将此米送进县衙孝敬他,王璋见送的是米并不稀罕,初不以为意。后来厨师用这米做了一餐饭,王璋吃了才知道此米非同寻常,乃米中之珍品,以致一日三餐非此米不食。日久,便传进帝都皇宫,明神宗诏谕知县王璋速送此米到金陵。神宗皇帝吃了此米,喜不自禁,击碗称绝:“人间珍品!人间珍品!”。便下诏定为“贡米”,年年纳贡,岁岁不卯。 从此,当地老百姓年年种植稻谷,自己却不能吃,还得赔上青壮年劳力,千里迢迢挑米上京进贡。途中或遇猛兽,或遭劫匪,还有的累死饿死在路途,百姓苦不堪言。由此又牵连到竹溪一历史名人——徐成楚。徐成楚,竹溪西乡人(现蒋家堰镇烂板沟村),当时任朝廷礼部、兵部给事中等职,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监察六部、进谏奏疏,并参与朝廷的“廷议”,官不大,权力很大。此人为官刚正不阿,1不辟权贵,敢于直谏皇上。徐成楚听说了家乡人的苦难后,就给当时的竹溪知县出主意:让他挑选背上长砣、颈上长包的丑陋之人挑米进京。徐成楚则暗中让同僚好友,奏请皇上召见那些千里迢迢一路辛苦来京敬贡的挑夫,皇上见纳贡的挑夫们个个面黄肌瘦、丑陋异常,就问为什么会这样?挑夫们就按照徐成楚事先嘱咐的答到:“启奏陛下,我们也不知道是什么缘故,自从前年干旱以后,我们吃了地里长出来的粮食,就人人背上长砣、颈上长包,只能躬着身子走路、吊着颈包出气”。从此以后,皇上再也不敢吃他们送来的米了。竹溪彭峪沟的“贡米”,也就这样不了了之。 竹溪贡米质白如玉、形状似梭、粒大个长、色泽光亮、晶莹饱满、浆汁如乳、香柔可口,富含人体所需的钙、铁、锌、硒等微量元素。 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2009年11月23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决定对“竹溪贡米”实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保护范围 竹溪贡米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为湖北省竹溪县中峰镇、蒋家堰镇、龙坝乡、城关镇、水坪镇、县河镇、新洲乡、兵营乡、汇湾乡等9个乡镇所辖行政区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