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产 | 简介 |
---|---|
房县黑木耳 | 湖北省房县是全国著名的黑木耳生产基地县,是驰名中外的“木耳之乡”。在国际贸易市场上,因其色鲜、肉厚、朵大、质优、营养丰富,赢得“房耳”盛誉。这里的黑木耳“形似燕,状如飞”,又被称为燕耳,有山珍之王的美称。自50年代以来,房县黑木耳在国际市场上一直畅销不衰,远销美国、西欧、日本、新加坡等37个国家和地区,每吨黑木耳换外汇1.8万美元。 房县地处南北交替气候带,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再加上山峦起伏、树林茂密,为黑木耳生产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因而这里生产的黑木耳色泽好,外观美,肉质丰富,质地佳,味道正。早地1965年举行的全国各类黑木耳评比中,房县黑木耳以干耳1市斤泡发26市斤而独占鳌头。1980年在云南召开的全国食用菌工作会议上,房县黑木耳以营养成分高、杂质少、有害元素最低而名列前茅。 房县生产黑木耳历史悠久,在2000年前的《周礼》一书中就有记载。在唐中宗时,房县黑木耳作为钦点进京贡品而誉满京师。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世世代代生产黑木耳,积累了一套非常丰富的经验。改革开放以来,房县制定了“兴山富民”的经济发展战略,大力发展黑木耳基地,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普及与提高,黑木耳的质量也再不断提高,产量也连连上升。目前全县黑木耳耳林基地达到200万亩,黑木耳年产量达60万公斤,最高产量达架平单产10公斤。该县黑木耳产量占湖北省的1/3,占全国的1/8。 如今湖北省房县已成为川,陕,鄂三省重要的黑木耳集散地,有近万名本、外地客商从事这项经营活动。黑木耳是营养丰富的食用菌,誉为“素中之荤”,不仅有很高的食用价值,同时作为中药补品之一,黑木耳味甘甜性平,具有延年益寿,克化绒毛,调节神经,补气血,润肺,止血之功能,对高血压、动肪硬化症有良效,还能防治癌症,提高机体免疫力,具有较高医疗价值。明代医学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它能健身强志,延年寿,治疗痔痢等症。黑木耳的胶质有很大的吸引力,有助于清除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的灰尘、杂质,是矿山、化工、纺织工人不可缺少的保建食品。 地域范围 房县黑木耳产于湖北省房县城关镇、青峰镇、大木镇、门古镇、军店镇、化龙镇、土城镇、红塔乡、榔口乡、沙河乡、万峪河乡、桥上乡、窑淮乡、上龛乡、九道乡、中坝乡、白鹤乡、五台山林业总场、姚坪乡等19个乡镇。房县地处鄂西北,界于大巴山和武当山之间。地理坐标为东经110°02′-111°15′、北纬31°34′-32°31′,海拔180-2485.6米。北与郧县、丹江口市接壤,南邻神农架林区,东界保康、谷城县,西连竹山县。生产面积3.37万公顷,年产量700吨。 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历史因素 (1)土壤地貌情况:房县土壤种类较多,有黄棕壤、山地棕壤、石灰岩土、潮土、紫色土、水稻土等6个土类,15个亚类,44个土属,146个土种,201个变种,总面积6628万亩;全县土壤中性偏碱;普遍缺氮、严重缺磷、大部分缺钾、有机质含量偏低、部分土壤物理性不良;房县地貌由北部、中部、南部三大地势部组成,整个地势是西高东低、南陡北缓、中为河谷平坝。地势南北高,中部低,四周高山环绕,由两侧分向中部倾斜,略成盆地形势。 (2)水文情况:房县地域辽阔,河沟纵横,有堵河(发源于神农架林区阴峪河)、南河(发源于神农架林区的温水河)两大水系。雨量充沛,年均降雨量为914mm,年均经流深465mm,经流总量20.46亿m3,年降雨产水量46.57 亿m3,过境容水量16.37亿m3。房县是南水北调水源区,境内没有大型工厂,无“三废”排放和空气污染,土壤没有重金属污染历史,根据环境监测部门监测,房县境内地表水达到国家《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的Ⅱ类水质标准;水质感观良好,无色、无臭、无味、透明,pH值在5.5-7.5之间,砷≤0.05、镉≤0.005、铅≤0.05等有关指标符合我国和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饮用水质准则。 (3)气候情况:房县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日均温10-15°C,昼夜温差明显;年均空气相对湿度75%;年日照时数1700-2000小时,无霜期223天;本县各地年降水量的差别不大。总的特点是南部地势高的地方降水多;北部地势低的地方降水略少。年均雨量750-1160mm,降水集中在4-10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85%,其季节分布是:3-5月平均为235.9mm占26%;6-8月平均为406.2mm占44%;9-11月平均为226.8mm占25%;12-2月平均为45.1mm占5%;本县雨日在100-140天之间,年平均雨日117天。雨日由北向南逐渐增多。 (4)人文历史情况:从古至今房县人民均有栽培黑木耳的习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唐朝苏恭著《唐本草注》中就提到了房县黑木耳的人工栽培方法:“桑、槐、槠、榆、柳此为五木耳……煮浆粥,安诸木上,以草复之,即生尔”。据史书记载,房县黑木耳在唐中宗李显(庐陵王)流放于房县回京后便作为贡耳,曾一度出现“百姓皆种耳、官商皆收耳”的繁荣景象,到了清代,鄂西北山区已发展成为我国木耳重要产地,山坡上排满了耳杆,房耳占郧耳总产的90%,可见房县黑木耳栽培利用的历史渊源可究。房县县委、政府十分重视黑木耳生产,一直把黑木耳作为房县的主导产业,先后出台了《房县食用菌产业化实施方案》等政策,使黑木耳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栽培模式不断优化,技术水平不断提高,销售渠道不断拓宽,黑木耳生产已成为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山区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房县黑木耳多次荣获国家和省部级奖励,1986年,国家商业部把房县列为全国黑木耳生产重点县,2006年房县黑木耳先后通过国家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房县已发展成为鄂西北最大的黑木耳集散地。 生产技术要求 (1)产地选择与特殊内容规定:房县黑木耳基地位于房县城关镇、青峰镇、大木镇、门古镇、军店镇、化龙镇、土城镇、红塔乡、榔口乡、沙河乡、万峪河乡、桥上乡、窑淮乡、上龛乡、九道乡、中坝乡、白鹤乡、五台山林业总场、姚坪乡等19个乡镇。产地环境质量必须符合《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技术条件》(NT/T391-2000)的要求。 (2)品种选择与特定要求:择栓皮栎、麻栎、青冈栎等壳斗科树种做原木;选择适合本地环境条件的非转基因优良菌种,符合NY5098-2002标准。 (3)生产过程管理:房县黑木耳生产过程必须执行《房县黑木耳生产技术规程》(Q/FXME-002)。为了保证房县黑木耳的品质特色,尤其要注重以下环节:①原木的砍伐。选择树龄在8-15年,直径5-15cm,在休眠期砍伐(农历二九至四九最宜),采用“鸦雀咀”方式,两面砍,留8-10cm的树茬,以利萌芽再生。②消毒。将原木在烈日下爆晒,以紫外线杀死外层的霜霉孢子。③主要病虫害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为原则。采用农业、物理、生物防治方法,可根据害虫的种类,选用无公害食品许可使用的高效低毒无残毒农药,也可用除虫菊、泽漆、青藤根、雷公藤、石蒜等经济有效、无残毒的土农药。农药使用必须符合GB4285-1989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4)产品收获及产后处理的规定:房县黑木耳收获及产后处理必须执行《房县黑木耳加工技术规程》(Q/FXME-003)。①采收。长大成熟的黑木耳要及时采收,做到勤采细采,不使流失,确保高产优质。成熟的黑木耳,耳片舒展变软,边缘内卷,耳根变小,耳柄收缩,耳色较浅或腹面产生孢子粉,要连同耳柄一起采下。春耳、秋耳摘大留小,伏耳要适当提早采收,大小一齐采。采摘盛装工具为竹制篓具。采后耳杆要倒头。采摘后的黑木耳鲜品要及时加工。②采用竹篓、竹筐分级盛装,及时运送到加工车间。及时对原料的等级、色泽、形状、杂质等物理性质进行检查验收。原料验收合格后,用竹席摊晒,待水分散失约2/3后(耳片萎缩,握而不断,略感刺手),进行烘干加工。③筛选。原料进入烘箱前人工拣除其中的杂质,如木屑、虫体等,将原料按照分级标准均匀排放在烤筛上。④烘干。黑木耳烘烤初温为30℃, 每3小时升温5℃,最高烘烤温度为45℃,烘烤过程中不翻动,以防变成“拳 耳”。烘干后的黑木耳含水量<13%。 (5)生产记录要求:房县黑木耳生产的全过程,要建立生产记录档案,必须准确、清晰、工整、完全。全面记载并妥善保存,以备查阅。 产品典型品质特性特征和产品质量安全规定 (1)外在感官特征:房县黑木耳形似飞燕,背面绒毛短而少,暗灰色;耳面黑褐色,平滑有光感;色鲜、肉厚(耳片厚1.7mm左右)、朵大(直径一般为10-12mm)。 (2)内在品质指标:房县黑木耳弹性好、口感润滑,营养丰富,风味独特。100g干品含粗蛋白≥7g、脂肪≥0.4g、总糖(以转化糖计)≥22g、粗纤维3-6g、灰分3-6g。 (3)安全要求:房县黑木耳生产过程执行《无公害食品黑木耳》NY5098-2002标准。 包装标识等相关规定 (1)分级:房县黑木耳按照《房县黑木耳分级标准》分为一级、二级、三级。 (2)包装:包装材料必须符合《农产品包装和标识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包装袋上注明产品批号并加注“房县黑木耳”字样。 (3)标识:销售的房县黑木耳,应当在包装物上标注或者附加标识标明品名、产地、生产者或者销售者名称、生产日期、产品质量等级、保期质。 房县黑木耳标识所用文字应当使用规范的中文(出口另外)。标识标注的内容应当准确、清晰、显著、完整、持久。 (4)贮藏:包装好的产品在专用仓库中贮藏,注意防霉、防虫。 (5)运输:运输时轻装、轻卸,避免日晒、雨淋。运输工具要清洁卫生、无污染物、无杂物,不得与有毒有害物品混装混运。 下一篇:金针菇 |
均州名晒烟 | 均州晒烟是湖北十堰市丹江口的特产。 均州名晒烟属于地方性淡色晒黄烟,采用绳索串晒架晾凋萎变黄、地晒干燥定色、白晒夜堆上汗、室外堆积发酵、分级打捆后二次发酵的传统调制方法。烟叶色泽鲜明纯正,烟味纯和,香气浓郁,油分足,弹性好,燃烧性强,有“吃不过的均州烟”之佳评(丹江口市志第118页)。 均州名晒烟是我国名晒烟的一种,属香料型烟叶,是配制混合型卷烟不可缺少的优质调料,产于丹江口市(古称均州)。据《丹江口市志》记载,明崇祯三年(1630年)前后,从美洲传入并种植成功,有“均州名烟”之称。清代被作为“贡品”敬献皇帝,民国年间,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得银质奖,由此名扬天下,具今有380多年的生产历史。均州名晒烟香型独特,似烤烟,可广泛应用于烤烟型、混合型、雪茄型等各类产品配方中,对于提高烟香丰富性、增加香气浓度和“减害降焦”具有积极的作用。1983年被确定为全国名晒烟生产基地,1984年“均州名晒烟”列入《全国名晾晒烟名录》。其地域保护范围为东经110°08'~111°34'、北纬32°14'~32°58'之间;产区位于湖北省丹江口市所辖的均县镇、习家店镇、蒿坪镇、石鼓镇4个镇,共46个行政村;总种植面积3.5万亩。丹江口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均州晒烟品牌打造工作,成立了品牌创建工作领导小组,以此助推均州名晒烟的健康和持续发展,提升均州名晒烟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丹江口市均州晒烟历史悠久,从1630年(明崇祯3年)前后从美洲传入在古均州开始种植,至今已380多年。均州名晒烟品种主要有“毛把烟”、“露白水”、“葵扇把(又称光把烟)”、“柳叶尖”、“矮脚黄”、“鳖出头”、“金丝靠”、“香楼”、“兰花烟”等。1980年丹江口市被省政府确定为名晒烟生产基地,1983年又被确定为全国名晒烟生产基地,1984年“均州名晒烟”列入《全国名晾晒烟名录》。2013年,全市共种植均州名晒烟6714亩,收购烟叶14898.87担,实现晒烟税收285.32万元。 近年来,丹江口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地方特色农副产品发展壮大,一直致力于武当蜜橘、均州晒烟、丹江口翘嘴鲌等丹江口特色产品品牌打造,成立农产品品牌创建领导小组,通过品牌强市的发展思路,明确特色品牌的发展方向,提高丹江口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相传,在湖北丹江老均州城的土桥旁边有一个叫七里头的地方,这里有一块地名叫八亩地,自明朝崇祯三年以来,这块地每年都要种植均州名晒烟。在这块地的正中每一年能长出特殊的三株烟,这三株烟区别于所有的烟叶,因为当这三株烟在成熟期间的一段时间内,烟叶油润欲滴,随便从烟株上采摘其中任意的一片鲜烟叶卷起来就可能用火点着,抽之香气四溢。而这世上唯一的三株烟便被做为贡品敬献皇上的。这大概就是均州名晒烟的源渊吧。 地域范围 均州名晒烟产地范围为湖北省丹江口市所辖的均县镇、习家店镇、蒿坪镇、石鼓镇等4个镇、计46个行政村。其地理位置位于东经110°08'—111°34'、北纬32°14'—32°58'之间。均州名晒烟种植面积733公顷,年产量1000吨,产值0.18亿元。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外观感官特征:生烟外观:茎叶角度较小,着叶28~34片,叶片较窄而厚,筋脉细,呈阔椭圆形;叶柄生毛,露浸不拖头;易退青变黄,水分含量少;颜色深黄,色度饱满,油分充足,组织细致,厚薄适中,成熟度好,填充力强,弹性好,香味充足。成品烟叶:香气浓郁,手揉叶呈麸片状,燃烧性好,燃烧后灰 呈洁白;吸味饱满,劲头足,刺激性小;含糖量适中,化学成分协调;烟气柔和、细腻,余味舒适纯净,浓劲比协调,配伍性好,工业可用性强。 2、内在品质指标: 烟叶安全性高,无残毒,无农药残留;烟叶中“高糖、适烟碱、富钾、蛋白质”是形成均州名晒烟的重要化学物质基础。蛋白质6%~8%,总糖12%~16%,总氮2.2%~2.8%,烟碱3%~3.8%,钾1.2%~1.7%,氯0.6%~1.2%。 3、安全要求:产地环境要求执行NY/T852烟草产地环境技术条件;农药使用符合《烟草农药使用推荐意见》(中国烟叶公司发布);质量要求按DB42/T225—2002《均县名晒烟》标准执行。下一篇:丹江口鳙鱼 |
竹山肚倍 | 竹山肚倍 竹山县是著名的“中国肚倍之乡”,气候非常适合肚倍树的生长。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该县就致力于做大做强肚倍这一独特的林特资源产业,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快肚倍基地建设,培植和壮大肚倍加工企业,支持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不断得升肚倍产品的产销规模。近几年来,通过人工栽培,全县肚倍面积达到近5万亩。肚倍身价也一涨再涨,1998年收购价为每公斤7.6元,2013年飙升至每公斤20元左右。 肚倍是个宝,以肚倍为原料开发的单宁酸、没食子酸、苯甲酸系列产品,广泛用于医药、化工、电子、食品、印染、生物、航天等领域。为了进一步开发这一优势资源,竹山县林业局与中国林科院、湖北林科研合作,不断进行科技攻关和技术创新,先后完成了“竹山县肚倍资源综合开发与利用”、“没食子酸工业化生产新工艺”等重大研究课题,开发了三甲氧基苯甲酸、药用单宁酸、食用单宁酸等一系列高新技术产品。科研成果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林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全国“七五”星火科技成果博览会金奖、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湖北省星火科技二等奖、十堰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科技奖项。 竹山肚倍产于湖北省竹山县城关镇、潘口乡、溢水镇等十七个乡镇800米以下的广大地区。上世纪50年代,竹山县就被国务院命名为“肚倍之乡”。2014年全县总种植面积20.1万亩,年产量500吨。据《竹山县地方志》记载:“晚清、民国时期,竹山肚倍,是对外贸易的拳头产品,民众的日用百货依此类产品挽回”。经四川食品药品检验所检验测定:竹山肚倍不但个儿大而且单宁含量高(63.6%),高于全国其它肚倍产区,是全国最佳品种之一,是生产单宁酸、没食子酸、倍酸、焦倍酸的主要原料,它不仅是竹山著名的特产和传统的中药材,更是出口贸易的传统林特产品,现已广泛应用于医药、石油、机械、化工、轻工、生物工程、航天工业等领域,产品远销日本、韩国、比利时、德国、法国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 地域范围 竹山肚倍产于湖北省竹山县城关镇、潘口乡、溢水镇、麻家渡镇、宝丰镇、擂鼓镇、秦古镇、竹坪乡、得胜镇、大庙乡、文峰乡、双台乡、楼台乡、深河乡、上庸镇、官渡镇、柳林乡等十七个乡镇800米以下的广大地区。竹山县地处鄂西北秦巴山区武当山南麓,东邻房县,西接竹溪,南靠神农架林区、重庆巫溪,北与陕西白河县接壤。全县海拔最高为2740.2米,最低220米,地理坐标为东经109°33′-110°26′、北纬31°30′-32°37′之间。境内以秦巴、武当山脉为屏障,形成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南北过渡的气候特点;海拔高度落差大,小气候特点明显。植被覆盖良好,森林覆盖率达68.2%。境内东西宽 81.8km,南北长123.5km,土地面积3586平方公里。林业用地423.6万亩,其中竹山肚倍生产面积20.1万亩,年产量500吨。 下一篇:龟鳖奇吃 |
竹山绿松石 | 绿松石工艺名称为“松石”,因其形似松球且色近松绿而得名。其英文名称Turquoise,意为土耳其石。但土耳其并不产绿松石,传说古代波斯产的绿松石是经土耳其运进欧洲而得名。 绿松石是深受古今中外人士喜爱的古老玉石之一,远在新石器时期就为人们所饰用。在河南郑州大河村仰韶文化(距今6500~4000年)遗址出土的文物中,就有两枚绿松石鱼形饰物。中国甘肃永靖大河庄出土有距今3800年前的绿松石20枚。在5000年前埃及皇后(Zer皇后)木乃伊的手臂上,戴有四只绿松石包金手镯。 绿松石制品颜色美丽,深受古今中外人们、特别是穆斯林和美国西部人民所喜爱。目前中国绿松石首饰品和工艺品,畅销世界各国,均采用国内产的原料。 宝石级绿松石是在地质作用过程中形成的、达到玉石级的主要由绿松石矿物组成的致密块状集合体。这个定义强调了它是在地质作用过程中形成的,与人工合成的绿松石和其它玉石不同。 竹山绿松石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为湖北省竹山县城关镇、潘口乡、溢水镇、麻家渡镇、宝丰镇、秦古镇、竹坪乡、得胜镇、大庙乡、双台乡、楼台乡、文峰乡、田家坝镇13个乡镇现辖行政区域。下一篇:五倍子 |
竹溪黄连 | 湖北省竹溪县是最早受到国家表彰的“黄连之乡”。风雨五十年,弹指一挥间,黄连之乡的基地已由建国初期的不足1000亩发展到7000多亩,以黄连为主的小药材己达7万多亩,药农建设药花飘香的生态文明新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正在书写连乡新的辉煌。 竹溪位于大巴山脉东段北坡腹地,与陕西、重庆毗邻,是著名的“秦归川连”主要产地之一。早在1956年,竹溪县委县政府选派黄连种植能手——桃源乡柳树坪村一位四川籍农民当代表,出席全国群英会,1总理亲手将书写有“黄连之乡”4个金光闪闪大字的锦旗授给竹溪代表,半个世纪以来激励连乡人民建设生态家园黄连之乡,积极提供生物制药原料商品,增加收入脱贫致富。 秦巴山区竹溪县, 经植物普查, 境内植物多达2200余种, 其中药用植物1200多种, 故有“竹溪草木半是药”之说。竹溪南部大山区5个乡镇,平均海拔千米以上,不仅盛产上千种药材,草木药材地道,药性也特别好。这里所产的味连、川连、佛手连等黄连,医药界俗称北岸连,外观金黄色,截面菊花形,小檗碱含量高,经药检机构认定,质量居国内8种黄连之首,被医药专家列为正品。早在明清年间,竹溪黄连就出口东南亚,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竹溪黄连作为外贸出口的重要有机农产品,出口日本、东南亚国家和地区。 改革开放的1978年, 竹溪收购黄连34300公斤,出口3万公斤,为历史最高纪录。 为给“黄连之乡”锦旗添光彩,竹溪县委县政府向药农灌输市场经济讲求质量效益,品牌效益和诚信经营的思想理念,引导农民摸索市场规律,对有发展前景的黄连等安全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做到逢俏不撵,逢疲不丢,适度规模生产经营,用调节生长周期和待价而沽的方式,打好市场时间、价格差,掌握少赔多赚主动权。药农在黄连价格低潮谷底期反其道而行之,让进入成熟期的黄连留棚延期起挖,并扩大黄连种子育苗规模,待到黄连市场价格东山再起时,药农及时起挖5至7年足期生长的优质黄连烘炕出售,优质优价,被商家厂家争相购买,“黄连之乡”名优黄连名声雀起。同时,黄连采收迹地更新有了充足大规格的秧苗移栽,还将剩余黄连秧苗批量供应秦巴山区连农,卖上了好价钱。无论市场风云怎样变幻,竹溪的黄连种植面积一直稳定在常年6000亩左右。 竹溪是全国退耕还林试点示范县,在精心实施生态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同时,县药材产业办公室和涉农科技部门、医药企业、药技协会、黄连研究会等机构及民间药协组织,积极探索解决林连矛盾,捕捉黄连市场商机,引导好、维护好、发展好药农利益和生物药材生产积极性。黄连主产地乡镇政府的干部和药农、药商当“市场诸葛”,到禹州、亳州、樟树等大药都药市考察行情,请相关专家教授献计献策当高参,走精品名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药材富民强县之路。 竹溪黄连产地范围为湖北省竹溪县丰溪镇、泉溪镇、天宝乡、桃源乡、向坝乡、杨家扒综合农场、源茂林场共7个乡镇农林场现辖行政区域。 下一篇:竹溪有机绿茶 |
丹江口翘嘴鲌 | 丹江口翘嘴鲌原系长江、汉江土著鱼种,因丹江口大坝修建,在特定环境(水质、温度、酸碱度、光照)中繁衍生存的地域性特色产品,具有嘴上翘、眼下有10-15mm红线,背部肌肉突起,背部青灰色,腹部银白色,侧线鳞79-83片,卵无粘性,性成熟晚(雌3-4龄、雄2.5-3龄)、个体大、肉质鲜(蛋白质含量比太湖鲌鱼高1个百分点、氨基酸高 0.5 个百分点)等特征。 鲌鱼是优质的淡水鱼类,喜生长在大水面、水质洁净、微流水、饵料生物丰富的水体。因品种的不同,鲌鱼个体大小悬殊,最大的翘嘴鲌可长到10多千克,蒙古鲌只有1千克上下。鲌鱼游动迅速,摄食霸道而凶猛,属典型的凶猛肉食性鱼类。丹江口水库鲌类中生长数量、经济效益以翘嘴鲌为最优。 翘嘴鲌,鲤形目鲤科鲌亚科鲌属。俗称:大白鱼、翘嘴巴。该鱼通体白色占70%,体长而侧扁,口上位,个体大,生长快,最大个体达15公斤以上,常见野生个体为1-10公斤,一周年达0.6-1公斤,两周年可达2-3公斤。雌鱼生长明显快于雄鱼。进行的饲喂对比实验表明,丹江口水库水域翘嘴鲌生长速度明显快于长江流域其他地方的同类品种。在生殖特征上,丹江口水库水域翘嘴鲌卵无粘性,库区大水面自然繁殖过程中其卵在水中漂浮孵化。该鱼肉质细腻,肉味鲜美,营养价值极高。检验表明:该鱼蛋白含量极高,并富含人体所需要的多种氨基酸;矿物质及维生素含量丰富,其中含 Ca575 mg/kg, P22.50 mg/kg, Fe5.6 mg/kg,维生素A 0.079mg/kg,维生素C达10.2 mg/kg。 地理标志产品 丹江口市委市政府于2007年申报鲌鱼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2007年8月,经省质检总局初审,推荐给国家质检总局。 2008年8月,国家质检总局组织专家组,听取对丹江口市委市政府做的“丹江口翘嘴鲌”地理标志产品保护陈述报告,认为“丹江口翘嘴鲌”特色明显、品质优良,有较高知名度,倍受国内外客户青睐,价格比同类产品高五成以上,是淡水产品中的珍品,应被列入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目录。 2008年12月,国家质监总局以2008年第132号公告批准丹江口翘嘴鮊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至此,丹江口翘嘴鮊鱼经过一年多的申报、论证和评审,最终被国家质监总局纳入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名录。 丹江口翘嘴鲌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以湖北省丹江口市人民政府《关于界定“丹江口翘嘴鲌”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的函》(丹政函〔2007〕51号)提出的范围为准,为湖北省丹江口市土台乡、均县镇、习家店镇、凉水河镇、六里坪镇、土关垭镇、牛河林业开发管理区、浪河镇、丁家营镇、石鼓镇、官山镇、盐池河镇、均州路办事处、三官殿街道办事处、大坝办事处、丹赵路办事处、武当山街道办事处等17个乡镇街道办事处现辖行政区域。下一篇:丹江口鳡鱼 |
竹溪贡米 | 竹溪贡米,湖北省竹溪县特产,唐代始封“贡米”,米质白如玉,形状似梭,粒大个长,色泽光亮,晶莹饱满,浆汁如乳,香柔可口,富含人体所需钙、铁、锌、硒等微量元素。2008年获得第五届中国武汉农业博览会农产品金奖。 竹溪贡米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为湖北省竹溪县中峰镇、蒋家堰镇、龙坝乡、城关镇、水坪镇、县河镇、新洲乡、兵营乡、汇湾乡等9个乡镇现辖行政区域。 “贡米之乡”——湖北省竹溪县,林茂水清,环境洁净,生态优良,土质肥沃,素有粮仓之称。因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蕴育出“誉盖五谷”的宫廷“贡米”,竹溪贡米主产区位于中峰镇地处鄂西北,产地群山环绕,沟壑幽深,独特的温差和泉水灌溉,使稻谷生长周期长,内含维生素B1、B2、B5,米质香若幽竹,营养丰富,味道可口。贡米种植过程中,不施化肥,不用除草剂,不打农药,不含农药残留,完全使用有机肥和生物措施除虫防病,是天然的绿色食品、有机食品。 除了贡茶、贡木,竹溪县还有一贡就是“贡米”。这其中也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中峰镇彭峪沟西南岸的周家磅,磅上有六十一块“天水田”,加在一起总共有一亩四分,栽种的稻谷格外茂盛,成熟期比一般田里早六至八天,碾出来的米洁白如玉,炊出来的饭香气四溢、美味可口、不粘不糯。 明朝万历年间,王璋任竹溪知县,下属为了巴结他,将此米送进县衙孝敬他,王璋见送的是米并不稀罕,初不以为意。后来厨师用这米做了一餐饭,王璋吃了才知道此米非同寻常,乃米中之珍品,以致一日三餐非此米不食。日久,便传进帝都皇宫,明神宗诏谕知县王璋速送此米到金陵。神宗皇帝吃了此米,喜不自禁,击碗称绝:“人间珍品!人间珍品!”。便下诏定为“贡米”,年年纳贡,岁岁不卯。 从此,当地老百姓年年种植稻谷,自己却不能吃,还得赔上青壮年劳力,千里迢迢挑米上京进贡。途中或遇猛兽,或遭劫匪,还有的累死饿死在路途,百姓苦不堪言。由此又牵连到竹溪一历史名人——徐成楚。徐成楚,竹溪西乡人(现蒋家堰镇烂板沟村),当时任朝廷礼部、兵部给事中等职,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监察六部、进谏奏疏,并参与朝廷的“廷议”,官不大,权力很大。此人为官刚正不阿,1不辟权贵,敢于直谏皇上。徐成楚听说了家乡人的苦难后,就给当时的竹溪知县出主意:让他挑选背上长砣、颈上长包的丑陋之人挑米进京。徐成楚则暗中让同僚好友,奏请皇上召见那些千里迢迢一路辛苦来京敬贡的挑夫,皇上见纳贡的挑夫们个个面黄肌瘦、丑陋异常,就问为什么会这样?挑夫们就按照徐成楚事先嘱咐的答到:“启奏陛下,我们也不知道是什么缘故,自从前年干旱以后,我们吃了地里长出来的粮食,就人人背上长砣、颈上长包,只能躬着身子走路、吊着颈包出气”。从此以后,皇上再也不敢吃他们送来的米了。竹溪彭峪沟的“贡米”,也就这样不了了之。 竹溪贡米质白如玉、形状似梭、粒大个长、色泽光亮、晶莹饱满、浆汁如乳、香柔可口,富含人体所需的钙、铁、锌、硒等微量元素。 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2009年11月23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决定对“竹溪贡米”实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保护范围 竹溪贡米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为湖北省竹溪县中峰镇、蒋家堰镇、龙坝乡、城关镇、水坪镇、县河镇、新洲乡、兵营乡、汇湾乡等9个乡镇所辖行政区域。下一篇:竹溪多色板石 |
房县北柴胡 | 是湖北十堰市房县的特产。 房县北柴胡 湖北省房县现辖行政区域 《房县人民政府关于拟界定“房县北柴胡”“房县白及”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的函》,房政函〔2013〕18号 湖北省地方标准:《房县北柴胡》(草案) 下一篇:房县娃娃鱼 |
丹江口青虾 | 丹江口水库特殊的自然、水域环境和人文因素,赐与丹江口青虾特有的感观和内在品质。今年2月,获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目前,全市12个乡镇办区“丹江口青虾”年总产量2300吨,创收9200万元。 在市场上常见的3种淡水虾中,青虾的营养价值最高,品质也最佳。其肌肉中氨基酸的总量(82.36%)要比克氏原螯虾(70.10%)和罗氏沼虾(56.65%)高12.26%和25.71%,而且影响虾肉鲜味的氨基酸(谷氨酸等)的含量,青虾也明显地高于克氏原螯虾和罗氏沼虾。 而丹江口水库特殊的自然、水域环境和人文因素,更赐与了丹江口青虾特有的感观和内在品质。其营养丰富:含有丰富的镁,对心脏活动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能很好的保护心血管系统,减少血液中胆固醇含量,防止动脉硬化,同时还能扩张冠状动脉,有利于预防高血压及心肌梗死;其通乳作用较强,并且富含磷、钙、对小儿、孕妇尤有补益功效;另据《中药大辞典》记载,其性甘温,入肝肾经,具有补肾壮阳、通乳托毒、养血固精、化瘀解毒、益气滋阳、通络止痛、开胃化痰等功效之功能,主治于肾虚阳痿、生精补髓,遗精早泄、乳汁不通、筋骨疼痛、手足抽搐、全身瘙痒、皮肤溃疡、身体虚弱和神经衰弱等病症。另外,其肉质松软,易消化,对身体虚弱以及病后需要调养的人是极好的食物。 我市作为青虾的重要产地,始终坚持“人放天养”,人工捕捞的传统模式,最大限度的保留了青虾本身的营养价值和品质。截止2013年底,我市丹江口水库已形成2300吨规模和年捕捞25吨产量,其产品也在2014年获国家质检总局地理标志产品认证。近期,我市正在对丹江口库区网箱养殖进行清理取缔,未来,丹江口水库将走上人放天养的生态养殖之路,我市也将大量投放包括青虾在内的多种名特优水产品,在保证品质的前提一下,不断扩大生产规模,使之成为我市水产业的又一张名片。 丹江口青虾 丹江口青虾产地范围为湖北省丹江口市均县镇、六里坪镇、习家店镇、凉水河镇、浪河镇、丁家营镇、土台乡、武当山特区、牛河林业开发管理区、大坝办事处、丹赵路办事处、三宫殿办事处12个乡镇办事处区现辖行政区域。 湖北省地方标准:《丹江口青虾》(草案)下一篇:武当道茶 |
黄龙鳜鱼 | 黄龙鳜鱼是湖北省十堰市张湾区黄龙水库的特产。鳜鱼经过库区特定水域自然生长,形成现今的肉味鲜美、营养丰富的黄龙鳜鱼。黄龙鳜鱼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黄龙鳜鱼生长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腹地的黄龙水库。鱼身呈不规则黑褐斑,底纹金黄色,自吻端至背鳍前下方有一条过眼斜纹;鱼体较高而侧扁,背部隆起,侧线沿背弧向上弯曲,背鳍12条,分两部分彼此连接,前部为硬刺,后部为软鳍条;头部具细小鳞片、呈尖三角形,头长为眼径的5倍以下,眼大偏暗黄;口大唇薄,下颚明显长于上颚;上下颚、梨骨、口盖骨上有大小不等的小齿;鳃耙6枚,前鳃盖骨后缘呈锯齿状、下缘有4个大棘,后鳃盖骨后缘有2个大棘;幽门垂68~95个。二龄个体平均长30~35cm、重500~600g。肉质柔嫩,味鲜美,少腥味,无肌间刺,为名贵鱼类。 1969年黄龙大坝建成以后,堵河鳜鱼经过库区特定水域自然生长,形成现今的肉味鲜美、营养丰富的黄龙鳜鱼。因其南水北调水源地特定的水资源和地域环境,加之厚重的人文底蕴,为其本为名贵的鱼类产品加上了市场发展的皇冠,使得黄龙鳜鱼在市场销售之初就显得光芒四射、供不应求。 近年来,张湾区在“技术单位+专业合作社(公司)+养殖渔户”模式运作下,开展黄龙鳜鱼养殖技术标准的研发与示范工作,坚持“技术支撑+标准带动+政策扶持+环保养殖+打造品牌”的思路,逐步集群养殖手段,保持地方特色,壮大养殖规模,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效益。2011统计调查数据显示,全镇养殖黄龙鳜鱼的协会1个,养殖大户43家156人,技术服务人员达18人,养殖水域面积500公顷,养殖规模85万尾,产量达220吨,实现产值4000万元。多年来,黄龙鳜鱼养殖业的发展走过了集体网箱转包给农户试养→渔户养殖经营→标准化运营模式(技术单位+专业合作社+养殖渔户),已壮大完善走向产业化发展格局。 2013年,张湾区农业技术服务中心申报的“黄龙鳜鱼”通过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审查和组织专家评审,实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鳜鱼是一种美味佳肴。库区野生鳜鱼是一种纯天然的绿色食品,尤其是老人和小孩,是人们餐桌上的佳味美肴,食用珍品,“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唐·张志和《渔歌子》。其味清香扑鼻,鲜脆可口,可谓“席上有鳜鱼,熊掌也可舍”。富含蛋白质、氨基酸、钙、铁等微量元素。可清蒸、红烧、水煮、油炸等,根据个人喜好而食,不管怎样烹饪,都不会改变其美味可口的特性。 同时鳜鱼药用价值极高。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鳜”类[食疗]:“味甘、性平、无毒,归脾、胃经”春夏季捕捞的鳜类,可全鱼入药。鲜用,有补气血、益脾胃的滋补功效。吃鳜鱼有“痨虫”的作用,也就是说有利于肺结核病人的康复;鳜鱼肉的热量不高,而且富含抗氧化成分,对于贪恋美味、想美容又怕肥胖的女士是极佳的选择。 随着丹江口水库的网箱养殖的逐步取缔,我市“黄龙鳜鱼”的主产区汉江-堵河流域将成为我市渔业发展的又一个支点,而“黄龙鳜鱼”将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投入的增加,生产规模的扩大,我市“黄龙鳜鱼”的产量也将跨越式增长,其经济效益潜力无限。 地域范围 黄龙鳜鱼产地范围为湖北省十堰市张湾区所辖的黄龙镇黄龙水库,总水域面积4000公顷。其地理位置位于东经109゜31ˊ至110゜41ˊ,北纬31゜21ˊ至32゜50ˊ之间。养殖水域面积500公顷,养殖规模85万尾,产量220吨,产值0.4亿元。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外在感官特征:鱼体较高而侧扁,背部隆起,鱼身呈不规则黑褐斑,底纹金黄色;口大唇薄,下颚明显长于上颚。上下颚、梨骨、口盖骨上有大小不等的小齿,前鳃盖骨后缘呈锯齿状、下缘有4个大棘;后鳃盖骨后缘有2个大棘。头呈尖三角形,眼大偏暗黄;头部具细小鳞片;侧线沿被弧向上弯曲。背鳍12条,分两部分,彼此连接,前部为硬刺,后部为软鳍条;自吻断穿过眼眶至背鳍前下方有一条斜型褐色条斑;幽门垂68~95。二龄个体平均长30~35cm、重500~600g。雌性个体二冬龄性成熟,雄性一冬龄性成熟,属多次产卵类型;漂泊性卵,比水重,稍具粘性,有油球。肉味鲜美,少细刺,为名贵鱼类。 2、内在品质指标:黄龙鳜鱼品质优,营养价值高。水分≤90(g/100g),蛋白质≥9.0(g/100g);总脂肪≤0.8(g/100g);灰分≤1.0(g/100g);富含多种氨基酸(包括:赖氨酸、色氨酸、苯丙氨酸、蛋氨酸、苏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缬氨酸、组氨酸和精氨酸等),氨基酸总量≥7.0 (g/100g)。 3、安全要求:安全指标执行NY/T842-2004《绿色食品鱼》(活鱼-淡水)标准规定。下一篇:面面儿干饭 |
郧阳红薯粉条 | 郧阳红薯粉条是湖北省十堰市郧县的特产。郧县的梅铺镇,拥有20万亩的红薯基地。目前,郧县拥有大小红薯淀粉加工厂20余家。 郧阳人加工红薯粉条已有数百年历史,只要产红薯的农家,基本都会加工红薯粉条。每年秋季,农家将红薯从地里挖起,用水洗净,粉碎之后过粉,待淀粉中的水分完全脱干后,将淀粉放到席子上晾晒,晒干后用细箩再过一道,这样的粉面又细又白。 入冬以后,三五家相约在一起采用传统的瓢漏式工艺漏粉条,只需要搭建一个简易作坊,砌一个灶,架一口大锅,摆几口大缸,师傅负责打芡、捶粉,其他帮忙的人挑水烧火,将漏出来的粉条用竹竿上架挂起来,经过一夜上凌,第二天太阳出来凌慢慢化开了,粉条才能返酥,晾晒风干后,就可以打捆包装,上市出售。 随着时代的进步,部分村庄的红薯粉条加工已经由机械代替手工,只有部分老年人仍坚持原始手工制作。郧县鄂鲁淀粉制品有限公司(梅铺镇)生产的老郧阳粉丝、红薯淀粉、粉皮是不含任何添加剂的绿色食品。主要畅销日本、新加坡、河南等地。目前老郧阳粉丝市场供不应求。 郧阳红薯粉条产地范围为湖北省郧县梅铺镇、谭山镇、刘洞镇、南化塘镇、白浪镇、白桑关镇、茶店镇共7个乡镇现辖行政区域。 下一篇:砂金 |
郧阳白羽乌鸡 | 白羽乌鸡 |
梅子贡茶 | 梅子贡茶是湖北省十堰市竹溪县的特产。竹溪县素有“长江三峡水,楚地梅子茶”的美誉。近年来,竹溪县茶叶总面积达到13万亩,居全省第二位。 梅子贡茶最早产于梅子娅。春秋末期,梅子垭茶成为朝庭贡品;唐代,梅子垭茶被武则天钦定为御用贡品,“梅子贡”因此得名,竹溪赢得了“贡茶之乡”美誉。 梅子贡茶生态环境优越。2.2万亩茶叶核心基地全部在海拔800米以上的云雾山中。据华中农业大学专家检验,梅子贡茶氨基酸含量高达2.95%,茶多酚含量达到35.94%,超过同类茶的1.4倍。 梅子贡茶业公司依托华农大、中国茶研所等科研院校,走科技兴茶之路,开发出“梅子贡”绿茶、有机乌龙茶两大系列20多种产品,有机乌龙茶被省科技厅认定为省重大科技成果,产品先后荣获中国安全信用品牌、湖北省消费者满意商品,并远销全国20多个省、市和地区。 梅子贡茶产地范围为湖北省竹溪县蒋家堰镇、中峰镇、鄂坪乡、汇湾乡、泉溪镇、梅子垭茶场、杨家扒综合农场、双竹林场共8个乡镇农林特场现辖行政区域。 下一篇:皮蛋剁辣椒蒸土豆 |
郧西马头山羊肉 | 郧西马头山羊肉 郧西境内山峦起伏,溪谷交错,广阔的山林、草坡是马头山羊的天然牧场。郧西人很早以前就有养羊习惯,以马头山羊为主要品种。“山青青,水涟涟,赶着羊儿好赚钱”,郧西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 郧西马头山羊是我国优良地方山羊品种,因其头部无角,形似马头,体格较大,身体结实,四肢匀称,强健有力,外形近似白马驹而得名。《湖北省家畜家禽品种志》有单目记载马头山羊的品种形成、外貌特征和分布情况等,其中郧西是马头山羊的发源地和中心产区。 如今马头山羊已成为郧西农业的一大特色支柱产业,郧西也成为全省山羊养殖大县。郧西已形成生产、加工、销售马头山羊肉的产业链条,有多家企业开发生产“火锅羊肉”、“涮羊肉”、“羊肉串”、“羊珍”、“羊肉馅”和羊肉罐头等产品。目前,郧西马头山羊饲养量达60多万头,年出栏马头山羊25.13万头,马头山羊产业年产值达2.1亿元,养羊户年均增收1万元以上。 郧西马头山羊肉产地范围为湖北省郧西县城关镇、土门镇、香口乡、上津镇、店子镇、关防乡、湖北口回族乡、景阳乡、夹河镇、羊尾镇、涧池乡、观音镇、马安镇、六郎乡、河夹镇、安家乡、三官洞林区、槐树林特场共18个乡镇农场特区现辖行政区域。下一篇:郧西马头山羊 |
竹山郧阳大鸡 | 竹山郧阳大鸡是湖北省十堰市竹山县的特产。郧阳大鸡形成历史悠久,属肉蛋兼用型品种,以竹山县、神农架林区的肉蛋品质最佳,为中心产区。 郧阳大鸡原名竹山大鸡,系我国秦岭以南,巴山地区的优良品种,属蛋肉兼用型。主产竹山县双台、楼台、城关、潘口、溢水、文峰、深河、田家、官渡等九个乡镇。现饲养量达30余万只。另在竹山县宝丰镇建有郧阳大鸡养殖场及规模养殖大户进行推广发展。该品种于1959年在竹山和神龙架林区首先发现,后经《中国禽志》和《湖北农业科学》等编辑组组织专家进行多次调查分析,于1982年5月经全国畜禽品种志专家组再次深入十堰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和调查分析,命名为郧阳大鸡,并于1985年收录入《湖北省家畜家禽品种志》,并于2004年再次录入《湖北省家畜家禽品种志》,是湖北省优良的畜禽地方品种,为保护郧阳大鸡这一优良基因库,竹山县县乡两级政府采取办郧阳大鸡养殖示范场和规模养殖大户的办法对该项品种进行了纯繁扩群发展,其目的是使郧阳大鸡品种资源得到保护、发展和开发利用,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产业。 竹山郧阳大鸡产地范围为湖北省竹山县城关镇、潘口乡、溢水镇、麻家渡镇、宝丰镇、擂鼓镇、秦古镇、竹坪乡、得胜镇、大庙乡、双台乡、楼台乡、文峰乡、深河乡、上庸镇、官渡镇、柳林乡共17个乡镇现辖行政区域。 下一篇:竹山肚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