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产 | 简介 |
---|---|
古交红豆山庄 | 古交红豆山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古交市龙城向新生态恢复示范园(红豆山庄),位于山西省古交市河口镇火山村,成立于2010年7月,是一个由煤炭企业转型到第三产业的新型企业,是集餐饮、娱乐、住宿、商务活动、滑雪、高尔夫培训、观赏、采摘等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大型高端生态恢复示范园。 景区果品采摘区占地约72亩。有28座种植大棚,其中以种植葡萄、无花果、草莓、甜瓜本地适栽品种为主,由南向北依次为山桃、杏树、核桃、枣树、樱桃、梨树,东侧设置300米葡萄长廊,大棚美国原植物红豆杉10万株,游步于果林间,体味田园气息、林中乐趣。山庄拥有11座四合院,每院独立布局,各有特色,每院可容纳8-10人,园内湖水点缀,草林葱绿。四合院内设正房,正房内设两大床房,各带独立卫生间。院内还设有东西厢房,西厢房内设两标间,可供最少4人住宿。东厢房为厨房,其中配备各种烹饪设备,可自己烹调美食。同时山庄客房可同时提供80-100人住宿。古香古色的山庄餐饮让您享受极致的味蕾体验,内蒙古烤全羊,在羊羔烘烤过程中逐步增加了各种配料和调味品,使其形、色、味、鲜集一体,色美、肉香、外焦、内嫩、干酥不腻,被人们赞为“眼未见其物,香味已扑鼻”。同时山庄农家菜绝对让您回味无穷!同时山庄提供餐饮自助餐以及桌餐。山庄拥有大型联动餐厅,可容纳最少200人同时用餐。山庄拥有高端大型会议室,其配备有各种高科技会议设备,如3D环绕立体音响,会议台麦以及大屏幕电脑投影。会议室配备专职服务人员,会议环境安静典雅。 景区地址: 古交市河口镇火山村滨河北路中段 咨询电话:400-163-6663 |
古交千佛寺 | 古交千佛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千佛寺是古交市有名的古刹。它座落于古交市区南端,两川相夹,背山临水,左有钟楼壮其威,右有井泉毓其利,面对寨亭,庙貌庄严古朴,距今约有千年历史。因共有石雕像千余尊,故名千佛寺。 据寺中遗留石雕小佛和历代续修碑记推测该寺创自唐代,中华民国二十一年曾多次增补修缮。当时有大雄宝殿三楹;罗汉殿于左,十五殿于右,天王殿山门于前,各三楹,中设佛事饰以金碧旁修钟鼓二楼及乐台。扩建关帝、伽蓝、龙王、马王殿和禅房院内之讲堂、禅室、斋厅、厨传次第毕具。焚修有所,-有堂,朝钟暮鼓,声应岩谷,岿然一大招提也。 千佛寺除腹地寺院外,据说西靠土山,上有七级浮屠,谷名寺塔梁,东临大川河,面对水泉寨玉皇庙,北有木结构寺楼一座,上有木雕罗汉殿与三官庙,下有五道与灯山,南临石崖,上建山神小庙,庙前崖畔有古柏一株,映入井泉之中,井沿俯视,可鉴须眉,并见树影随波耀彩,引人入胜。 可惜,千佛寺几经兴废,饱经989年风霜,现在,外景俱失,主建寺院亦受严重侵蚀。为保护这一重点文物在一九九一年古交市委、市政府拨款80万元,对其进行了搬迁,搬迁复原后的千佛寺不但保持了以往具有古朴神奇的风采,在建筑手法上恢复了明代风格,摒弃了清代加建的前廊、套房、耳房等不协调的部分。经过再次迁建的千佛寺,巍峨壮丽,座南朝北,后靠杨家坡,前有凤鸣楼文化市场。相呼为应构成古交一处风景点。 复原后的千佛寺寺基有二层平台,第一层平台高2.5米,出一陛19级,第二层高1米,出三陛4级。中有山门三间,旁有四角钻尖顶钟鼓二楼,后部设置汉白玉台阶可判盘旋而上。院内两庑扩大成五间,便于开展文物陈列。大殿五楹,悬山式青灰筒瓦,檐下施五铺作斗拱,六抹格子三大门,涂金绘彩,秀丽壮观,宏恢俊巧。两侧各有三间耳房,与大殿高低参差,前后有序,更突出了大殿的雄伟之势。极赋特色的是在大殿后壁嵌有石雕小佛千余尊,这是本寺文物的精华之所在,也是得名的缘由。它共有79块同一高度的石雕条石用9排长方形排列法拼接成长10.0米,高2.85米的镏金佛像1084尊。每一尊佛像都一式跌坐在高13厘米,宽10厘米的佛龛内,用压地法以突出佛像。佛像高8厘米左右,面目端庄,风度潇洒,衣纹流畅,手印有成道印,说法印,双手合掌,更多的是双手重叠,手心向上,手放在膝上的禅定手印。各有名叫,数之难尽。总之千佛像的雕法技巧不一,以墙面的右上角为佳。佛像形体为束腰、宽肩、圆脸应为隋唐风格。从技法上看。尚有唐以下的五代、宋代等朝遗物,至今仍然放射着不朽的艺术之光。从中不难看出石佛艺术发展的趋势,是研究太原地区佛教艺术的重要历史实物资料。 如今的千佛寺,明丽壮观,耸立在山腰上,红墙青瓦十分醒目,成为古交市的明显标帜,在矿区鳞次栉比的高楼丛中,依然闪烁着古老文化的光彩。1983年,该寺被列为太原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古交市金牛东大街杨家坡 交通:从太原没有正规的班车前往古交,建议乘坐每天下午5:52开往古交的火车,车票8元,车程1个半小时。千佛寺就在市内,很好找。 |
古交遗址 | 古交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交遗址 古交遗址(第二批省保) 时代:旧石器时代 地址:太原市古交市古交镇后梁村 古交遗址分为王家沟和后梁两个遗址点,为汾河流经区域,在其河流堆积的阶地上,目前已发现有旧石器时代早、中、晚三期文化遗存多处。早期遗存2处,是太原地区发现最早的文化遗存。一处在王家沟,1990年3月发现石制品18件,均以角岩砾石作原料,器形甚大,有石核、砍砸器等。石核多数为单台面,砍砸器多由扁平砾石制作,刃缘最长者有80毫米。另一处是后梁,1983年7月发现石制品459件,有石核、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等。其中砍砸器、刮削器最多。砍砸器器型颇具地方特色。 中期遗存2处,一处在古交镇以东的长峪沟,1983年发现石制品8件;一处在古交钢厂附近,1959年12月采集12件石制品,原料均为角页岩。其类型有石核、石片、砍砸器、尖状器。 晚期遗存1处,属于石器制造场性质。分布在东起古交镇、西至屯村、北到西曲、南达李家社的南北长约7公里。东西宽约4公里的范围内。1983年7月采得石制品205件,原料以角页岩为主,类型有石核、石片、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等。器形普遍硕大,打制风格粗犷。其中1件石核长、宽、厚分别为51、45、14厘米,重21500克,是目前山西石核类中最大的1件。古交旧石器遗存,不但地点多,而且内涵丰富,加之从原料到类型乃至形态,都有着较多的一致性,说明它们之间有着一定的传承关系。 |
晋绥八分区旧址 | 晋绥八分区旧址为太原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晋绥八分区旧址位于古交岔口乡关头村西,原为明嘉靖年间村庙,存有正殿、配殿15间,占地600平方米。八分区是晋绥根据地的南大门,是陕甘宁边区通往各抗日根据地的交通要道,战略地位十分重要。1942年11月,罗贵波调任晋绥八分区司令员兼政委、第八地委书记,第八分区地委、专署、分区机关随后移驻关头村。1943年冬和1944年2月,彭德怀、刘伯承、陈毅等路经关头村小住。1944年9月间,盟邦记者团前去参观,在关头逗留数日。同时,黄河日报社、印刷厂、分区电台曾移驻关头村。作为交通要道,八分区在抗日战争时期完成了运送伤员、粮食、弹药、文件等艰巨任务,安全护送了刘少奇、彭德怀、陈毅、刘伯承、邓小平、杨尚昆、陆定一、陈赓、薄一波等中央领导同志和七大代表以及其他干部三千多人,被党中央誉为“钢铁走廊”。1979年,古交市对旧址进行维修。2009年,岔口乡对旧址重新修缮,进一步丰富了陈列展示内容。2000年被太原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为太原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关头村 岔口乡关头村,位于屯兰川上游,距古交市区35公里,距风景秀美的二龙山3公里。全村面积21.4平方公里,下辖6个自然村,463户,1514人,党员51人。耕地面积3200亩,林地面积1700亩。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011元。2006年被评为省级生态文明村。2007年,关头村被列为新农村建设的省级重点推进村。 产业发展思路: 1、在垫地的基础上,建…… 详细++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真能和尚灵塔 | 真能和尚灵塔为文化旅游景点。 真能和尚灵塔,古交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古交市邢家社乡刘庄村东1公里。六角单层幢式石塔,通高3.2米。据塔碣记载,建于明成化十五年(1479年)。塔基平面六边形,为束腰仰覆莲座,高0.6米,径1.2米。塔身单层,六边形,上刻造塔题记。塔檐下设仿木构椽飞、平板枋、额枋,六角攒尖顶,上承三层圆形仰莲塔刹。 |
水泉寨公园 | 水泉寨公园免费开放前的准备工作基本就绪,正式向游人免费开放。 公园方面在前期准备中做了大量工作。其中包括安装路灯26盏,铺设地砖2600平方米,种植绿篱1300株,粉刷墙壁3600平方米,共计投资14万元。另外还安排了专人负责游人安全。 公园开放后,将坚持“经营城市”理念,改革现行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提高管理水平,使其成为古交市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古交市金牛大街52号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吕梁山 | 中国山西省西部山脉。北北东走向,南北延长约400公里。吕梁山中段称关帝山,为一拱形隆起,山体宽大。受放射状水系分割,相对高度超过1,000公尺,主峰海拔2,831公尺(9,288呎)。吕梁山北段分为东西平行的两列,东为云中山,西为芦芽山与管涔山,中夹静乐盆地。不少山峰超过2,700公尺,为桑乾河与汾河水系的分水岭。吕梁山南段降低到1,000—1,500公尺。西南端转为东北东向,称龙门山。黄河切穿龙门山形成峡谷和著名的壶口瀑布。吕梁山为一自然地理分界。吕梁山以西为黄土连续分布的典型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山地以东黄土断续分布。关帝山、芦芽山保存较多森林,海拔1,700—2,500公尺处有华北落叶松、青杄(白杄)。1,700公尺以下有油松、白皮松、栎类等。2,500公尺以上有发育良好的亚高山草原,为重要牧场。吕梁山南段森林多已破坏。关帝山的褐马鸡为特有种,已建立自然保护区。吕梁山两侧蕴藏丰富煤层。太原以西的西山、古交煤矿已大规模开采。 吕梁山是我国黄土高原上的一条重要山脉,它是黄河中游黄河干流与支流汾河的分水岭,位于山西西部,呈东北——西南走向,整个地形成穹隆状,中间一线突起,两侧逐渐降低。这条连绵不断的崇山峻岭,宛如一条脊梁,延绵400多公里,纵贯三晋西部,由北而南包括管涔山、芦芽山、云中山、关帝山、紫荆山、龙门山,其主峰在关帝山。1971年,吕梁山腹地13县建区,因吕梁山贯穿全境200多公里,故名为:吕梁地区,现已成为吕梁市。 吕梁山脉的地质构造为吕梁背斜褶皱断块山地。向北伸为两支,近东北方向为管涔山和芦芽山,其东面为云中山,东至雁门关与五台山相接。中段为关帝山,主峰位于太原西方,海拔2831米,又名南阳山。南段为火焰山、龙门山,端点为黄河东岸的禹门口。吕梁山脉西坡有厚层的黄土堆积,水土流失严重,是黄河中游重点产沙区之一。山脉东翼为断层构造,山势陡峻,俯瞰汾河地堑中的忻州、太原、临汾盆地。山脉中高峰海拔多在2500米以上,对区域气候有明显的作用。 吕梁山东侧的水热条件相对优越,发源有汾河的干流和部分支流,是汾河的主要水源区。历史时期山区森林茂盛,植被类型多样。山脉的地理纬度地带性特征明显,以芦芽山为代表的北段分布有寒温带针叶林,中段关帝山为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南段的五鹿山为暖温带阔叶林。其中芦芽山自然保护区是山西省动植物及生态系统完整的生物生态系统综合保护区,该区于1980年在五寨县境内建立,面积2.15万公顷。保护区内分布有灌丛草原、常绿针叶林、亚高山草甸等多种植被类型。优势树种为华北落叶松和云杉。保护区内还栖息着多种食草、食肉类动物,其中以褐色鸡最为珍贵。芦芽山海拔2739米,地形复杂,沟壑纵横,怪石嶙峋,形似芦芽,故名。它又是山西省的著名风景区。吕梁山南部、位于吉县的黄河壶口瀑布是著名的胜景。 吕梁山东南麓的临汾盆地是中国远古文明发源地之一。以后的人类活动也创造出辉煌的文明。现吕梁山区保存有偏关、宁武关、晋祠、天龙山石窟、玄中寺、则天庙、东岳庙、乡宁千佛洞、山神峪千佛洞、于成龙纪念馆、北武当山、孟门南山寺、蛟龙壁等文物古迹,在汾阳市有汾酒、竹叶青酒等地方名产。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草庄头战斗遗址 | 草庄头战斗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草庄头战斗遗址位于古交市邢家社乡草庄头村西300米的山梁上。抗日战争时期,日寇在此构筑钢筋砖石据点,中有主碉,西有巷道并有住宅十余间,四周有若干小碉堡,面积约三千平方米。曾住日军一个小分队,伪军六十余人。凭借地势险要和筑起的碉堡,日军控制着草庄头一带和玉道川的大片地区,经常四处扫荡,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草庄头一带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与日伪军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决定拔除这个钉子。1943年3月起,清太徐游击四大队和周围民兵围困据点达6个月。9月18日,晋绥八分区副参谋长吕怀忠率领分区6团6连和清太徐游击大队以及周围各村民兵,由山后小路登上山冈,在内线伪军协助下,一枪未发就俘虏了草庄头据点内的全部伪军。接着,顺着地道插入日军主碉大院驻地,把睡梦中的日军重重包围。据点里的23名日军除一名逃跑外,全部被击毙,还缴获迫击炮1门、轻重机枪7挺及其它军用、医药、生活物资若干,彻底摧毁了敌据点。草庄头战斗受到途经八分区到延安的彭德怀副总司令和129师师长刘伯承的表扬,晋绥军区将其作为模范战例通令各部学习。拔除草庄头据点就切断了日伪东社、古交、协和堡等据点的联系,太原县和清源、交城等县的大片地区得以解放,方便了山地与平川的交通,打破了敌人的-。1989年,该处被古交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草庄头村 草庄头村简介 草庄头村位于邢家社乡南部,包括草庄头、仙人坪、闫家峪三个自然村。北靠关头界,南靠宋家庄与交城界,东靠太原林场界界,西靠郎沟界。地处榆古线、杜关线、草原线相交处,交通便利。全村共有人口580人,以种地为生,是全乡的农业大村。 …… 详细++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小娄峰事件遗址 | 小娄峰事件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小娄峰事件遗址位于古交市常安乡小娄峰村。1942年1月1日,中共清太徐、榆太祁县委和县政府、七专署机关及清太徐游击四大队、120师手枪队全体指战员进驻小娄峰村,准备召开七专区党政干部扩大会议,整编部队,总结工作,部署对敌斗争。由于领导轻敌麻痹,3日拂晓,遭到太原、古交日伪军三百余人轻装突袭时,四大队等猝不及防,仓促应战。激战中,张振福等32名干部、战士英勇牺牲,清太徐县委书记肖靖、七专署专员李晓等六十多人负伤,四大队一连连长孙法等30人被俘,清太徐、榆太祁党政干部和部队遭受严重损失。小娄峰村也蒙受较大损失,25头牛、11头驴、骡全部被日军抢走。 小娄峰村 小娄峰村现有农户253户,人口634人,劳动力250人,党员22名(其中60岁以上党员6名,女党员2名)耕地总面积3568亩,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6940元,是古交市2012年确定的新农村建设重点推进村。 …… 详细++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周洪涛牺牲纪念地 | 周洪涛牺牲纪念地位于古交市原相乡上石沙村东北梁上的青松岭。1940年6月8日,太原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周洪涛和董一飞一行6人从平川前往八分区向领导汇报工作。他们抬着一架油印机以及文件、白洋布、毛巾、纸张、铅笔等物品。行至河口时被日伪军盯上,一直尾追。行至上石沙村附近一条沟时,周洪涛和董一飞阻击日伪军,掩护其他同志转移。在与敌人的搏斗中两人壮烈牺牲。时任上白泉行政村村长张万吉等人听到噩耗后,将两位烈士安葬于上石沙村东北梁上之山峁。1987年春,周洪涛的儿女寻访到烈士安葬地后,将烈士的遗骨运回原籍安葬,部分骨灰安放到太原双塔烈士陵园。为了永远铭记烈士英名、缅怀烈士的崇高品德,村民现场共议,把埋葬烈士之山峁定名为青松岭。周洪涛(1911-1940)原名崇义,字洪涛,陕西西安人。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在西安、北京从事地下活动。1938年秋,党组织调周洪涛到山西前线参加抗日,曾任山西抗日决死队第4纵队12分校教官、民运工作团副团长等职。 周洪涛 (1911~1940) 周洪涛,陕西西安人,1911年出生。1930年考入西安中山中学,在西安学生抗日救国总会负责宣传工作。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入中国大学新闻系学习,参加北京地下党的工作。1934年赴上海蒙藏学院学习,任党小组负责人。1936年秋,由上海回西安从事-。 全民族抗战爆发后,周洪涛在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民先总队工作。1938年春,到陕北米脂县民众教育馆负…… 详细++ 上石沙村 上石沙村 该村距乡政府7.5公厘,耕地面积545亩,全村99户264人,参加合作医疗216人,村支委3人,村委2人,全村共有党员12人。 驻村有:学明种植养殖合作社。 2013年村内发展规划为:1、通过招商引资发展本土山泉水加工业;2、探索通过林区套种的方式进行柴胡、黄芪等中草药种植。…… 详细++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梅洞沟烈士陵园 | 梅洞沟烈士陵园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梅洞沟烈士陵园位于古交市邢家社乡新华村梅洞沟自然村北300米处。1948年11月16日,中央军委向太原前线发出“将外围据点再攻占若干,并确实控制机场,即停止攻击,进行政治攻势”的指示,太原战役前委命令晋中军区3个独立旅投入西山作战。在西山作战中,晋中军区部队付出了较大的伤亡代价,独三旅第42团两个主力营伤亡过半,第43团1营伤亡七十余人。1949年1月19日,阎军对晋中部队西山一线阵地进行反扑,守卫位于古交、太原交界处的狼坡山的晋中军区 “秦河部”在兄弟部队的配合下,连续击退阎军的反扑,保障了兵团炮兵阵地的安全。战斗结束后,晋中军区部队将西山作战时牺牲在梅洞沟附近的烈士就近存棺后暂厝于古窑洞内。2007年11月,有关部门在梅洞沟发现暂厝于6眼古窑洞中的六十多个烈士棺木,古交市委、市政府决定暂封墓室,并立碑纪念。梅洞沟烈士陵园目前仍在建设中。 新华村 新华村位于邢家社乡东南部,东依太原万柏林、晋源曲,北靠东曲街道办,由新华、北石沟、梅洞沟三个自然村组成,共有人口203户548人,耕地1079亩,主要农作物有土豆、豆类等。新华村是古交市太原分水岭,属于太原西山天然森林旅游公园范围,2013年,太原市规划梅洞沟经北石沟至石千峰的公路为西山公园旅游公路并规划改造。新华村是太原、古交的护林防火要地,在新华与万柏林…… 详细++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陈毅路居地(兆峰兵站) | 陈毅路居地(兆峰兵站)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陈毅路居地(兆峰兵站)位于古交市原相乡兆峰村。抗日战争时期,晋绥八分区负责保障延安和各根据地之间的交通安全,担当着接送过往干部、文件、物资等任务。这条交通线在八分区境内不仅要经过汾河、同蒲铁路、太汾公路等日军的-线,还要通过近百里行程的平川敌占区。为了完成繁重的护送任务,八分区在兆峰等地设立兵站,由武装部队组成的交通队接待、转送过往干部和物资。1943年11月8日,毛泽东电请新四军代理军长陈毅到延安参加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1944年2月11日,陈毅一行由太行二分区同蒲支队护送过汾河进入晋绥八分区,因气候寒冷,有人冻坏了脚,陈毅一行只得以牛车代步。在八分区交通队的接应下来到古交兆峰兵站。在兵站,陈毅触景生情,怀古喻今,写下《过汾河平原》。 兆峰村 兆峰村 该村距乡政府5公里,区域面积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46亩,全村120户315人,参加合作医疗290人,村支委3人,村委3人,全村共有党员15人。 驻村有:逸香茶叶有限公司。 2013年村内发展规划为:1、重修村内体育广场;2、完成逸香岩茶洁净化生产和岩茶加工工艺的提升和技术改造…… 详细++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红军东征路居地 | 红军东征路居地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红军东征路居地位于古交市岔口乡周山庄村。1936年2月20日至5月5日,长征抵达陕北的红军组成中国人民抗日先锋军抢渡黄河,东征山西。3月下旬,东征红军兵分三路。徐海东、程子华、周士第率领的红15军团为左路军。3月21日,左路红军一路从交城进入古交东塔村,沿原平川的小娄峰、睦联坡、曲坪、常安、辛庄、梁庄进入古交镇。一路由交城进入屯兰川的新房、岔口、麻会、周山庄、康庄、营立等村。还有一路由米峪镇经白条岭山进入屯兰川的阳湾、提子头、神堂坪、关头等村。红15军团进入古交镇后,贴广告、发传单,在区公所院内开大会,宣传共产党的抗日主张,揭露国民党消极抗战、积极剿共的真面目。东塔、常安、武家庄等村的青壮年纷纷要求参军,冯勇、李根会、李秃则、郝海奎、赵三交、赵承奎等成为古交境内第一批参加红军队伍的进步青年。东征红军在古交只停留了短短的几天,却由此播下了古交革命的火种。2006年,在红军东征70周年纪念之际,太原市爱国主义教育领导组、古交市爱国主义教育领导组在周山庄等村修立红军东征路居处纪念石。 周山庄村 周山庄村地处岔口乡东大门,现有农户106户,总人口452人,其中党员12人,劳力115人,耕地面积875亩,人均收入1998元。 周山庄村是2008年确定的新农村建设选塑村,2009年被确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点推进村,2010年被确定为新农村建设重点打造村。周山庄村将围绕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以“三清”(煤堆进院、粪堆出村、垃圾集中清运)、“四化”…… 详细++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彭德怀路居地 | 彭德怀路居地位于古交市岔口乡关头村。1943年9月10日,彭德怀应中央之召从麻田动身赴延安,准备参加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17日,彭德怀在同蒲路东与刘伯承等会合。由太行二分区交通队护送穿越同蒲铁路和太汾公路两道-线。按照交通队的要求,彭德怀、刘伯承一行20人换了装。彭德怀白布包头,身着灰色对襟布褂、青布裤,他的妻子浦安修头裹白毛巾,身穿黑色大襟短衫,一对农民夫妇的模样。刘伯承和他的妻子汪荣华,也是一副农民打扮。19日黎明,彭德怀、刘伯承一行进入清源县,而后由晋绥八分区专员康世恩和地委副书记张永清率一个排负责接应护送。来到晋绥八分区根据地后,康世恩与张永清商量,杀了一口猪,弄了点大米、白面,招待彭德怀一行。谁知彭德怀见了扭头就走,回到自己屋里,从干粮袋里倒出一些炒面,就着白开水吃起来。吃完炒面,彭德怀问:“老百姓都吃上白面、米饭了吗?”康世恩说:“有时连糠都吃不上。”这时彭德怀动情而又严肃地说:“群众生活还很艰苦,我们怎么吃得下这样的饭菜?我看还是不要脱离群众为好!”彭德怀、刘伯承一行到关头村后,住在村西庙上的村公所,详细了解减租减息的情况,并对减租减息作出指示。在关头村停留三天后,彭德怀、刘伯承一行前往兴县,西渡黄河回延安。 关头村 岔口乡关头村,位于屯兰川上游,距古交市区35公里,距风景秀美的二龙山3公里。全村面积21.4平方公里,下辖6个自然村,463户,1514人,党员51人。耕地面积3200亩,林地面积1700亩。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011元。2006年被评为省级生态文明村。2007年,关头村被列为新农村建设的省级重点推进村。 产业发展思路: 1、在垫地的基础上,建…… 详细++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地区 | 特产 |
---|---|
梭峪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