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甘肃省 >>定西 >> 陇西县

陇西县特产大全


特产 简介
陇西白条党参

  地域范围    陇西县的首阳镇、福星镇、马河镇、碧岩镇、柯寨乡、德兴乡、双泉乡、文峰镇、巩昌镇、菜子镇、通安驿镇   特定品质     陇西良好的种植条件造就了白条党参的优异品质:其状呈圆柱形,芦下3厘米~5厘米处最粗,长15厘米~45厘米,直径0.4厘米~1.8厘米,具"蛇形根头",根头部有多数疣状突起的茎痕及芽;质较柔软带韧性,皮紧、肉厚、味甘,嚼之无渣,条长直、粗壮,色白质重,品质远好于全国其他产区党参,从而自成一品,国内外用户赞誉不绝。白条党参富含生物碱、挥发油、树脂、粘液质和维生素、蛋白质、淀粉、糖、矿物质等多种有益成分,有养血、健脾、补中、益气、降压、生津、抗癌之功效,常作为人参的代用品,俗称"小人参"。   文化典故     陇西白条党参为菊梗科植物党参的干燥根,因其主产甘肃陇西,色白条直,富含多种药用成分和保健元素,被誉为"陇西白条党参"。   下一篇:陇西钱肉

陇西黄芪

  陇西盛产100多种中药材,素有“千年药乡”之称,所产党参、黄芪、柴胡、板蓝根等药材质优量大,深受国内外客商青睐,享有“西北药都”、“中国黄芪之乡”等盛誉,已成为西北地产中药材生产、销售、种苗繁育和信息服务中心。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先后吸引了三九集团、千金药业、恒利药厂等企业在我县建基地、办企业、搞合作,药乡一派蒸蒸日上的景象。

陇西腊肉

  腊肉其实是腌肉,因为在农历腊月腌制就叫了腊肉。独占陇西小吃鳌头,享誉省城兰州等地。陇西因此而获得 “中国腊肉之乡”美称。   牵了肥猪,白刀进去红刀出来,肥肥的大活猪就成了俎上肉,净了毛垢,去了头及后腿,以背脊为界,劈为两半,在肋骨十三和十四条间开刀,取出胛骨和前蹄骨,砸开脊椎髓道,砍断肋骨中部,肉胚造就。后用盐、花椒、小茴香、姜皮、大香、筚拨、良姜、砂仁、豆蔻混合研成粉末调料,盐占九成,均匀抹于欲腌之肉的周身遍体,然后放入专门的腌肉老池,腌泡四十天左右出池,置阳光下晾晒数日,肉腌成。   陇西腊肉历史悠久,约始于清朝乾隆年间。相传用岷县蕨麻猪,漳县青盐,黄河活水,陇西秘方制作的腊肉最为纯粹正宗。   瘦肉灿艳似红霞,瘦而不柴;肥肉晶莹若玛瑙,肥而不腻,微带透明。热吃,口感最好。吃法很多,最经典的是肉夹馍,其实是馍夹肉,不知怎么偏叫肉夹馍,把陇西的高高馒头,拦腰两刀,将热腾腾的肉片夹进去,吃起来满嘴生津,味道上好,味觉虽咸,但吃后不渴,滑爽不腻。司机远行多有携带,一口气跑上千里,肉夹馍一个,抿茶两口,解渴充饥,消散疲劳。下一篇:陇西黄芪

陇西牡丹

  陇西牡丹   “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刘禹锡)牡丹在唐、宋时期的西安、洛阳和彭城是盛极一时的。后来又有“菏泽牡丹甲海内”之说。这样人们就只知洛阳、菏泽、彭城牡丹之名贵,而不知天高土厚的西北牡丹,更不知陇西地区的优质紫斑牡丹。   陇西牡丹,历史悠久。据清乾隆《陇西志》记载:“牡丹为名胜,品最多”,卷十一、十四页记载《南安辛氏牡丹园》最有名,并赋诗赞誉。相传唐时陇西有“龙宫花园”每年向长安进贡大量优质牡丹。现今老人们还时常提到的清代进士祁荫杰的“祁家花园”、春家巷“王家花园”、新街巷“陈家花园”名气就很大,并流传下了许多歌咏牡丹之丹青词赋,例如《陇西志》记载《咏南安辛氏牡丹园》:爱惜芳园香满枝,天然国色费胭脂。花王富贵名相称,学士风流酒最宜。芸阁双青人共倚,朱栏百宝日初移。归来勒马诗千首,不许青莲笑我迟。   民国年间,丙戌浴佛日,陇西学士马君、祁作霖、王新三、陈海泽等畅游于陈氏牡丹园,赏谈之余,众发感慨,由祁作霖执笔撰写了《丙戌浴佛日游陈氏花园咏牡丹芍药赋》:世之论花者,谓菊有坚节能耐寒,能傲霜,为人所艳称而嘉赏。至于牡丹芍药,人多以为繁花不久而鄙视之。余窃以为菊之有节,固甚佳。而菊之有节傲霜,尤不知牡丹芍药之际遇隆盛焉……此吾所以每睹牡丹芍药而羡慕,对菊花而太息也。   陇西独特的自然环境为牡丹生长提供绝佳条件。陇西牡丹属多年生落叶灌木植物,与中原牡丹和蜀地牡丹不同,其花头大、层瓣多、植株高、根系发达、喜阳、花期长且抗病虫害,寿命长达百年。更为奇特之处是牡丹花在陇西绝大多数为紫斑牡丹,无论何种花色,它的每瓣花片根部都有如同扇状形的墨紫色或深红色斑点,是牡丹王国里的瑰丽奇葩。再者历史底蕴浓厚,陇西自古是郡府所在地,官宦商贾往来频繁,尤其是达官显贵之人对养植牡丹情有独钟。在陇西经商为官都要带上家乡牡丹花种,培植于庭院、官府之中。一曰可美化环境,取富贵长久、春风得意之寓;二取怀念家乡,不忘根本之意。而所植花木就像襁褓中的幼儿在天高土厚的南安福地纳天地之灵气,茁壮成长,出脱得质朴、壮实。   昔日多为贵族雅士们赏玩的紫斑牡丹现已成为寻常百姓的心爱之物。当今的陇西,种植牡丹之风更盛,仁寿山公园、西北铝加工厂花园、昌谷乡、菜子沟、西郊二十铺村、三台乡、北关城壕、董家河滩、王家门、北山陈家庄等都是牡丹种植重点地域。下一篇:荞粉

陇西钱肉

  陇西钱肉:又称金钱肉,蝴蝶肉,系将腌制的驴鞭肉切为薄片,中间各具小孔,其形如古钱,因称。其色美味香,柔韧耐嚼,营养丰富。有壮阳、强精之效,可医肾虚、阳亏诸症,被称为“陇西一绝”。本品于唐代已有名气,常进贡宫廷。下一篇:陇西腊肉

中药材

  陇西有着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党参、当归等十多种药材已有上千年的栽种历史,甘草、柴胡、地骨皮等四十多种野生中药材遍布全县。全县已普查到的中药材品种310种,在全国统一普查的363个主要品种中,陇西有96种,占全国的26.4%;常用的130多个品种中,陇西有93种,占全国的72%。中药材种植面积35万亩,标准化种植面积20万亩,总产量4.21万吨,产值达14.04亿元。

陇西腊羊肉

  腊羊肉,是陇西传统上乘食品之一,成品肉红亮美观,膘白如玉而不腻,肌红如霞而不膻,香醇可口,味美余长,是馈赠佳宾的理想食品。陇西腊羊肉选用西北高原的无公害的健壮羊肉为原料,经科学配方、传统工艺和祖传秘方研制而成。具有高营养低脂肪无污染的特点,因其肉味鲜美而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荞粉

  荞粉   荞粉,色酱红,如老人饱经沧桑的脸。   荞粉用荞麦面为主要原料。先说制粉面,将荞麦用水喷湿,搓破皮,倒入盆内清水中揉搓慢洗,然后用细箩滤去黑色的皮,在盆中沉淀,倒去浮水,晾晒干,粉面制成。   再说撒粉。将粉面溶入适量清水中,做成粉芡。锅内注水适量,烧沸,擀面杖搅动,木勺舀粉芡慢慢溜入锅内旋涡,如此反复,由稀而稠。荞粉质量的高低,关键功夫在烧锅的火候、溜粉芡的速度和搅拌的力度。以柔软、透明、色正为佳品。   将熟好的粉舀在小盆大碗,冷却后反扣过来,叫做粉坨。皮硬瓤嫩,圆润饱满,细腻而富有弹性,有人戏说粉坨如少女美臀,触手即颤,一颤三日。   以前卖荞粉是用一根扁担挑了铜皮包边雕了花纹的小粉箱,拾掇了颇为讲究的铜盆瓷碗走街穿巷地卖,荞---粉---,一声长长的吆喝,馋嘴的媳妇姑娘就会闻声而来。现在被自行车摩托车三轮车代替了挑担,城里边则是固定的摊位。   欲吃者摊前一立,摊主便问:拾一碗?细的还是宽的?早已经噌的一刀在粉坨上削得一块,掌在手心,连连数刀,那一片一片颤抖着的荞粉就从齐齐排着的四根指头上翻滚在小花碗中,接着用杆儿长头儿小的铜勺非常娴熟地挨个儿在一排青花大海碗里铛铛敲击,就调上了大黑酱、蒜泥、油泼辣子和香醋。吃者接了碗,切不能心急,先用筷子三翻两覆,使调料均匀,一片一片地放进嘴里,慢慢品味,酸辣诸味充盈腔齿。   荞粉有呱呱、皮子和粉之区别,老人喜粉,细腻滑爽;媳妇女子爱呱呱,硬朗酸辣过瘾。看吃相也各有不同,有坐了凳子细嚼慢咽的,有蹲着吃的有站着吃的,据说聪明的卖粉人能从这些神态中辨知人的性格和身份。   祖辈卖荞粉的马师傅还编了一则顺口溜,印在塑料袋上,荞粉用塑料袋提走,顺口溜就是不胫而走的广告,愈传愈远。现将其抄录于此:晓林荞粉请君尝,宽肠健胃降血糖;时珍本草里面藏,东西汉代御厨张;沿传演绎陇荞粉,降气醒酒含芦丁;四乡街坊携八方,陇西荞粉渊源扬。下一篇:麻腐角儿

陇西甜醅

  陇西甜醅,也叫醪糟。用莜麦、青稞、小麦不同原料制作,特色各有千秋,依了口味挑选而食。     甜醅经发酵而成。将莜麦,青稞或小麦用清水喷湿,待半个时辰,手摸均匀潮湿,装入编织袋中,揉搓,去其浮皮,入锅煮熟,不可过熟,出锅平铺案头,晾温,拌酒粬,装盆,添少量凉开水,用擀面杖在中间戳一圆洞至盆底,用棉织物覆盖,三到二天,起封,一股酒醇香味扑鼻而来,近视之,则圆洞湿润浸洇,似有水要溢出,用筷子抄少许放在舌上,甘甜沁脾。     当街置一白铁皮覆面的桌子,备二三白色搪瓷大盆,分别盛了莜麦、青稞、小麦甜醅,再设一小搪瓷盆,将小花碗小勺浸泡在凉水里。卖者穿了白色大褂,拿白毛巾不停地檫拭,让人感觉是一个干净清凉的世界。来者要五毛钱的甜醅,主人便腰一猫,大拇指抠了碗边,四指扶碗底,将碗反扣,在大瓷盆里撩得尖尖甜醅上刷刷两下,碗靠盆底倾斜,用筷子一拦,刚好半碗,动作娴熟利索,行云流水,一尘不染,看着都舒服。虽则一碗下肚,但余香缭绕腔齿,总感觉没有过足瘾,那就再提两碗去吧。     十冬腊月,乡下农家有煮了一缸甜醅的,利用隆冬寒气自然微冻,待吃,捣破薄冰,舀得一碗,甘甜不减,清凉有加,别具风味。解酒醉,消油腻。  信息来源:陇西县人民政府下一篇:陇西荞粉  信息来源:陇西县人民政府

陇西蚕豆

  甘肃陇西田丰土特产品有限公司隶属于甘肃陇西,处于交通便利之地.常年经营手捡蚕豆,机选蚕豆,蚕豆瓣等优质蚕豆,加工食品饲养原料都是良好的选择,价格包到站我公司地处蚕豆区,每年可产蚕豆数万吨,质量好,可按客户要求加工各种规格的蚕豆手选出口标准。

陇西烧鸡粉

  陇西曾是历史上郡、州、府治之地,陇右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古丝绸之路必经之道。经济文化的繁荣丰富了陇西饮食文化,逐渐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陇西菜肴,其中烧鸡粉就是极具特色的。在众多的陇西小吃中,此道小吃是为数不多能上宴席的。   陇西烧鸡粉,以鸡肉、鸡蛋、淀粉、菠菜汁及多种调料加工而成,褐汤绿粉、肉蛋兼备,四季皆可食用,酷暑时凉食,清爽可口,消暑解热;严冬时热食,驱寒补身。烧鸡粉颜色翠绿,口感嫩滑,鲜香味厚,佐酒极佳,特别是病愈初起,以烧鸡粉滋补则有速效作用,故而南北皆宜,老幼喜食。陇西烧鸡粉曾被甘肃省商业厅评为名特小吃,并刊登于《中国烹饪》杂志。   关于陇西烧鸡粉的来源,有一个爱情故事相伴。传说在古时候,陇西城里有家员外,该员外喜欢吃菠菜、鸡肉等。该员外生有一女,漂亮温柔,却单单喜欢上了自家的厨师,惹得那员外分外恼火。但自己的女儿在这件事上宁死不让,员外也奈何不得。看着自己的女儿不听自己的劝告,员外很是苦恼。忽一日,员外想出一个主意,遂把厨师和女儿叫来,指这自己的那些珍珠翡翠金银对他们说,你厨师不是很有本事吗,那你只要能把这些东西做成美味,我吃了之后满意,就同意把女儿嫁给你。厨师和女儿听后,很是苦闷。经过一夜苦思,厨师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他找来菠菜洗净,然后搓烂,挤出菠菜汁。再用菠菜汁水和淀粉搅拌,做成了翠绿滑嫩的绿粉。然后煮了鸡蛋,炖了鸡烫。翠绿的菠菜粉犹如翡翠,蛋黄蛋清好比金银,加上醇厚的鸡汤,成了美味。员外吃了之后大喜,于是有情人终成眷属。   美味映对着美好的传说,故事已无可考,但烧鸡粉却流传不息,陪伴着陇西人一直走到了今天。下一篇:陇西白条党参

陇西荞粉

  荞粉,色酱红,如老人饱经沧桑的脸。     荞粉用荞麦面为主要原料。先说制粉面,将荞麦用水喷湿,搓破皮,倒入盆内清水中揉搓慢洗,然后用细箩滤去黑色的皮,在盆中沉淀,倒去浮水,晾晒干,粉面制成。     再说撒粉。将粉面溶入适量清水中,做成粉芡。锅内注水适量,烧沸,擀面杖搅动,木勺舀粉芡慢慢溜入锅内旋涡,如此反复,由稀而稠。荞粉质量的高低,关键功夫在烧锅的火候、溜粉芡的速度和搅拌的力度。以柔软、透明、色正为佳品。     将熟好的粉舀在小盆大碗,冷却后反扣过来,叫做粉坨。皮硬瓤嫩,圆润饱满,细腻而富有弹性,触手即颤。     以前卖荞粉是用一根扁担挑了铜皮包边雕了花纹的小粉箱,拾掇了颇为讲究的铜盆瓷碗走街穿巷地卖,荞---粉---,一声长长的吆喝,馋嘴的媳妇姑娘就会闻声而来。现在被自行车摩托车三轮车代替了挑担,城里边则是固定的摊位。     欲吃者摊前一立,摊主便问:拾一碗?细的还是宽的?早已经噌的一刀在粉坨上削得一块,掌在手心,连连数刀,那一片一片颤抖着的荞粉就从齐齐排着的四根指头上翻滚在小花碗中,接着用杆儿长头儿小的铜勺非常娴熟地挨个儿在一排青花大海碗里铛铛敲击,就调上了大黑酱、蒜泥、油泼辣子和香醋。吃者接了碗,切不能心急,先用筷子三翻两覆,使调料均匀,一片一片地放进嘴里,慢慢品味,酸辣诸味充盈腔齿。     荞粉有呱呱、皮子和粉之区别,老人喜粉,细腻滑爽;媳妇女子爱呱呱,硬朗酸辣过瘾。看吃相也各有不同,有坐了凳子细嚼慢咽的,有蹲着吃的有站着吃的,据说聪明的卖粉人能从这些神态中辨知人的性格和身份。     祖辈卖荞粉的马师傅还编了一则顺口溜,印在塑料袋上,荞粉用塑料袋提走,顺口溜就是不胫而走的广告,愈传愈远。现将其抄录于此:晓林荞粉请君尝,宽肠健胃降血糖;时珍本草里面藏,东西汉代御厨张;沿传演绎陇荞粉,降气醒酒含芦丁;四乡街坊携八方,陇西荞粉渊源扬。(许贵祥)  信息来源:陇西县人民政府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下一篇:陇西腊羊肉  信息来源:陇西县人民政府

陇西宴席

  传统的陇西宴席有水八碗、八碗、全十道、十二体、十四体、十八体、二十四体之分。以西北风味为主,酸、辣突出,甜、咸、麻、鲜各异,具有色香味形俱佳之特点。他有荤有素,荤素搭配;有蒸有炒,蒸炒结合;有热有凉,热凉交错;有浓有淡,浓淡相间。纯朴丰盛,雅俗共赏,四季皆宜。 "陇原三绝系列宴"丰富了宴席菜肴,此宴以"陇西火腿腊肉"、"陇西金钱肉"、"陇西腊羊肉"为主要原料烹饪而成,制作工艺精细、配料考究,构思精巧、形象逼真。如宴席内的"八卦拼盘"、"金钱鱼翘"、"青龙散金钱"、"鲜党鸳鸯乳鸽"等都造型逼真,使人赏心悦目。"羊十道",用一只羊的不同部位肉做一桌宴席,即十道菜、十种花样、十种风味,名曰"羊十道"。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下一篇:陇西牡丹

麻腐角儿

  麻腐角儿   麻腐角儿不常见也不常吃,因为现在农村种麻子的渐少,自然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麻腐角儿从家常小吃摇身变成了稀少贵族。   麻腐角儿的主料自然是麻腐。先说做麻腐,将精选干净的麻籽用水浸润泡涨,用老石磨磨成糊浆,置铁锅中烧热,用双手捏净麻子油,然后将捏过油的麻渣倒入盆中,加适量清水,搅拌均匀,取细箩架在空盆上,慢慢滤之,再将过滤后的浆缓缓倒入煮沸的开水中使其熟化,叫做“点麻腐”。熟化后的麻浆乳便漂浮在开水表面,色白如雪,软似豆腐脑,清香味美。配上葱花、白萝卜或鲜嫩的白菜,加鲜姜、食盐、五香等调料,包麻腐角,食之香而不呛,酥而爽口。   北路的通安驿、马河等乡镇逢集日摆摊叫卖。蜂窝煤炉子上架了蒸笼,现熟现卖。欲吃者坐在小板凳上,笼高人低,抬头张望,好象待脯的鸟儿似的,卖主在冒着热气的蒸笼里取出麻腐角儿,放入瓷碟,浇了翡翠麻油,抹上蒜泥,调油泼辣子,食者接了碟子,用筷子戳破面皮,让麻油和油泼辣子渗将进去,咬得一嘴,满口生津。   有利肠胃、解热毒、滋益精髓、滑肌、滑肠之功效。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下一篇:陇西蚕豆

定西马铃薯

  定西马铃薯    甘肃省的马铃薯产量名列全国,而定西县马铃薯产量又是甘肃省之首,所以,定西市委、县政府把发展甘肃定西县的马铃薯种植及销售产业作为“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来抓,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加工销售不断增值,经济效益日益突出。          甘肃是全国马铃薯主产区之一,定西又是甘肃马铃薯最大主产区。经过多年发展,定西在马铃薯种植基地建设、良种工程、优质新品种应用与试验、仓储体系、合作经济组织、外销加工及市场扶植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鲜薯及薯制品走俏全国20多个省市区,并远销东南亚、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          为进一步宣传定西马铃薯,提高知名度,定西县委、县政府按照“争优创精”的思路,打响“名牌”攻坚战,于今年4月上旬向中国农学会特产经济委员会提出申请,命名该县为“中国马铃薯之乡”。4月6日中国特产之乡推荐暨宣传活动组委会副主任兼中国特产报社社长刘真、中国农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孙翔等一行5人来定西县实地考察论证后,报请中国农学会特产经济专业委员会审定,同意命名定西县为“中国马铃薯之乡”。          甘肃省定西县迅速扩大了马铃薯的种植面积,于1999年全县种植面积48.9万亩,总产50.66万吨,农民人均马铃薯增收340元;2000年种植面积达到53.7万亩,以均增收306元;2001年种植面积达60万亩,预计总产达93万吨,销售突破70万吨,实现产值3.72亿元,销售收入2.亿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0%以上。   地域范围    台子、五峰、威远、西山、蔡家堡、东沟、东和   下一篇:洮河绿石 砚中瑰宝

陇西县下属行政规划区域特产


地区 特产
巩昌镇 普陀寺大殿 头天门牌坊 陇西县博物馆 仁寿山森林公园 李家龙宫 陇西威远楼 中共陇右工委纪念馆 保昌楼 陇西李氏龙宫 陇西西河滩遗址 陇西堂 陇西文峰塔 吕家坪遗址 陇西古莱坞华盛欢乐世界 暖泉山遗址 陇西黄芪 陇西腊肉 陇西牡丹 陇西钱肉 中药材 陇西腊羊肉 荞粉 陇西甜醅 陇西蚕豆 陇西烧鸡粉 陇西荞粉 陇西宴席 麻腐角儿
文峰镇 暖泉山遗址 陇西文峰塔 仁寿山森林公园 李家龙宫 陇西威远楼 中共陇右工委纪念馆 保昌楼 陇西李氏龙宫 陇西西河滩遗址 陇西堂 陇西县博物馆 吕家坪遗址 陇西古莱坞华盛欢乐世界 陇西梁家坪遗址 陇西黄芪 陇西腊肉 陇西牡丹 陇西钱肉 中药材 陇西腊羊肉 荞粉 陇西甜醅 陇西蚕豆 陇西烧鸡粉 陇西荞粉 陇西宴席 麻腐角儿
首阳镇 陇西梁家坪遗址 吕家坪遗址 仁寿山森林公园 李家龙宫 陇西威远楼 中共陇右工委纪念馆 保昌楼 陇西李氏龙宫 陇西西河滩遗址 陇西堂 陇西文峰塔 陇西县博物馆 陇西古莱坞华盛欢乐世界 暖泉山遗址 陇西黄芪 中药材 陇西腊肉 陇西牡丹 陇西钱肉 陇西腊羊肉 荞粉 陇西甜醅 陇西蚕豆 陇西烧鸡粉 陇西荞粉 陇西宴席 麻腐角儿
菜子镇 仁寿山森林公园 李家龙宫 陇西威远楼 中共陇右工委纪念馆 保昌楼 陇西李氏龙宫 陇西西河滩遗址 陇西堂 陇西文峰塔 陇西县博物馆 吕家坪遗址 陇西古莱坞华盛欢乐世界 暖泉山遗址 陇西梁家坪遗址 头天门牌坊 普陀寺大殿 陇西黄芪 陇西腊肉 陇西牡丹 陇西钱肉 中药材 陇西腊羊肉 荞粉 陇西甜醅 陇西蚕豆 陇西烧鸡粉 陇西荞粉 陇西宴席 麻腐角儿
福星镇 仁寿山森林公园 李家龙宫 陇西威远楼 中共陇右工委纪念馆 保昌楼 陇西李氏龙宫 陇西西河滩遗址 陇西堂 陇西文峰塔 陇西县博物馆 吕家坪遗址 陇西古莱坞华盛欢乐世界 暖泉山遗址 陇西梁家坪遗址 头天门牌坊 普陀寺大殿 陇西黄芪 陇西腊肉 陇西牡丹 陇西钱肉 中药材 陇西腊羊肉 荞粉 陇西甜醅 陇西蚕豆 陇西烧鸡粉 陇西荞粉 陇西宴席 麻腐角儿
通安驿镇 仁寿山森林公园 李家龙宫 陇西威远楼 中共陇右工委纪念馆 保昌楼 陇西李氏龙宫 陇西西河滩遗址 陇西堂 陇西文峰塔 陇西县博物馆 吕家坪遗址 陇西古莱坞华盛欢乐世界 暖泉山遗址 陇西梁家坪遗址 头天门牌坊 普陀寺大殿 陇西黄芪 陇西腊肉 陇西牡丹 陇西钱肉 中药材 陇西腊羊肉 荞粉 陇西甜醅 陇西蚕豆 陇西烧鸡粉 陇西荞粉 陇西宴席 麻腐角儿
云田镇 仁寿山森林公园 李家龙宫 陇西威远楼 中共陇右工委纪念馆 保昌楼 陇西李氏龙宫 陇西西河滩遗址 陇西堂 陇西文峰塔 陇西县博物馆 吕家坪遗址 陇西古莱坞华盛欢乐世界 暖泉山遗址 陇西梁家坪遗址 头天门牌坊 普陀寺大殿 陇西黄芪 陇西腊肉 陇西牡丹 陇西钱肉 中药材 陇西腊羊肉 荞粉 陇西甜醅 陇西蚕豆 陇西烧鸡粉 陇西荞粉 陇西宴席 麻腐角儿
碧岩镇 仁寿山森林公园 李家龙宫 陇西威远楼 中共陇右工委纪念馆 保昌楼 陇西李氏龙宫 陇西西河滩遗址 陇西堂 陇西文峰塔 陇西县博物馆 吕家坪遗址 陇西古莱坞华盛欢乐世界 暖泉山遗址 陇西梁家坪遗址 头天门牌坊 普陀寺大殿 陇西黄芪 陇西腊肉 陇西牡丹 陇西钱肉 中药材 陇西腊羊肉 荞粉 陇西甜醅 陇西蚕豆 陇西烧鸡粉 陇西荞粉 陇西宴席 麻腐角儿
马河镇 仁寿山森林公园 李家龙宫 陇西威远楼 中共陇右工委纪念馆 保昌楼 陇西李氏龙宫 陇西西河滩遗址 陇西堂 陇西文峰塔 陇西县博物馆 吕家坪遗址 陇西古莱坞华盛欢乐世界 暖泉山遗址 陇西梁家坪遗址 头天门牌坊 普陀寺大殿 陇西黄芪 陇西腊肉 陇西牡丹 陇西钱肉 中药材 陇西腊羊肉 荞粉 陇西甜醅 陇西蚕豆 陇西烧鸡粉 陇西荞粉 陇西宴席 麻腐角儿
柯寨镇 仁寿山森林公园 李家龙宫 陇西威远楼 中共陇右工委纪念馆 保昌楼 陇西李氏龙宫 陇西西河滩遗址 陇西堂 陇西文峰塔 陇西县博物馆 吕家坪遗址 陇西古莱坞华盛欢乐世界 暖泉山遗址 陇西梁家坪遗址 头天门牌坊 普陀寺大殿 陇西黄芪 陇西腊肉 陇西牡丹 陇西钱肉 中药材 陇西腊羊肉 荞粉 陇西甜醅 陇西蚕豆 陇西烧鸡粉 陇西荞粉 陇西宴席 麻腐角儿
双泉镇 仁寿山森林公园 李家龙宫 陇西威远楼 中共陇右工委纪念馆 保昌楼 陇西李氏龙宫 陇西西河滩遗址 陇西堂 陇西文峰塔 陇西县博物馆 吕家坪遗址 陇西古莱坞华盛欢乐世界 暖泉山遗址 陇西梁家坪遗址 头天门牌坊 普陀寺大殿 陇西黄芪 陇西腊肉 陇西牡丹 陇西钱肉 中药材 陇西腊羊肉 荞粉 陇西甜醅 陇西蚕豆 陇西烧鸡粉 陇西荞粉 陇西宴席 麻腐角儿
权家湾镇 仁寿山森林公园 李家龙宫 陇西威远楼 中共陇右工委纪念馆 保昌楼 陇西李氏龙宫 陇西西河滩遗址 陇西堂 陇西文峰塔 陇西县博物馆 吕家坪遗址 陇西古莱坞华盛欢乐世界 暖泉山遗址 陇西梁家坪遗址 头天门牌坊 普陀寺大殿 陇西黄芪 陇西腊肉 陇西牡丹 陇西钱肉 中药材 陇西腊羊肉 荞粉 陇西甜醅 陇西蚕豆 陇西烧鸡粉 陇西荞粉 陇西宴席 麻腐角儿
渭阳乡 仁寿山森林公园 李家龙宫 陇西威远楼 中共陇右工委纪念馆 保昌楼 陇西李氏龙宫 陇西西河滩遗址 陇西堂 陇西文峰塔 陇西县博物馆 吕家坪遗址 陇西古莱坞华盛欢乐世界 暖泉山遗址 陇西梁家坪遗址 头天门牌坊 普陀寺大殿 陇西黄芪 陇西腊肉 陇西牡丹 陇西钱肉 中药材 陇西腊羊肉 荞粉 陇西甜醅 陇西蚕豆 陇西烧鸡粉 陇西荞粉 陇西宴席 麻腐角儿
宏伟乡 仁寿山森林公园 李家龙宫 陇西威远楼 中共陇右工委纪念馆 保昌楼 陇西李氏龙宫 陇西西河滩遗址 陇西堂 陇西文峰塔 陇西县博物馆 吕家坪遗址 陇西古莱坞华盛欢乐世界 暖泉山遗址 陇西梁家坪遗址 头天门牌坊 普陀寺大殿 陇西黄芪 陇西腊肉 陇西牡丹 陇西钱肉 中药材 陇西腊羊肉 荞粉 陇西甜醅 陇西蚕豆 陇西烧鸡粉 陇西荞粉 陇西宴席 麻腐角儿
和平乡 仁寿山森林公园 李家龙宫 陇西威远楼 中共陇右工委纪念馆 保昌楼 陇西李氏龙宫 陇西西河滩遗址 陇西堂 陇西文峰塔 陇西县博物馆 吕家坪遗址 陇西古莱坞华盛欢乐世界 暖泉山遗址 陇西梁家坪遗址 头天门牌坊 普陀寺大殿 陇西黄芪 陇西腊肉 陇西牡丹 陇西钱肉 中药材 陇西腊羊肉 荞粉 陇西甜醅 陇西蚕豆 陇西烧鸡粉 陇西荞粉 陇西宴席 麻腐角儿
德兴乡 仁寿山森林公园 李家龙宫 陇西威远楼 中共陇右工委纪念馆 保昌楼 陇西李氏龙宫 陇西西河滩遗址 陇西堂 陇西文峰塔 陇西县博物馆 吕家坪遗址 陇西古莱坞华盛欢乐世界 暖泉山遗址 陇西梁家坪遗址 头天门牌坊 普陀寺大殿 陇西黄芪 陇西腊肉 陇西牡丹 陇西钱肉 中药材 陇西腊羊肉 荞粉 陇西甜醅 陇西蚕豆 陇西烧鸡粉 陇西荞粉 陇西宴席 麻腐角儿
永吉乡 仁寿山森林公园 李家龙宫 陇西威远楼 中共陇右工委纪念馆 保昌楼 陇西李氏龙宫 陇西西河滩遗址 陇西堂 陇西文峰塔 陇西县博物馆 吕家坪遗址 陇西古莱坞华盛欢乐世界 暖泉山遗址 陇西梁家坪遗址 头天门牌坊 普陀寺大殿 陇西黄芪 陇西腊肉 陇西牡丹 陇西钱肉 中药材 陇西腊羊肉 荞粉 陇西甜醅 陇西蚕豆 陇西烧鸡粉 陇西荞粉 陇西宴席 麻腐角儿

陇西县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