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甘肃省 >>临夏州 >> 广河县 >> 齐家镇

齐家镇特产大全


特产 简介
齐家坪遗址

齐家坪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齐家坪遗址  齐家民族是一个顶天立地的民族,他曾是中国西部的一个巨人,统领过这块广袤的地域,在期延续1000年左右。后来融入商文化而消亡了,使今天的人们看到其精美绝伦的陶器、玉器、铜器而赞叹不一,着实叫人神思向往这古老的民族,贪恋这块神奇的宝地。  上世纪二十年民族的面纱被人了周口店北京人、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辛店文化等一系列原始文化。这个人就是博士。虽然他在《甘肃考古记》中把齐家文化的年代错排在仰韶文化的前面,引起后来不少纷争,其影响更为广泛深刻。安特生(1874·7·3——1960·10·29)瑞典人,1901年取得地质学专业博士学位。1914年时任瑞典乌普萨、兼瑞典地的安特生被请来华担任农,为北洋政府寻找铁矿和煤矿,但连年军阀混战,使其三年寻矿举步维艰,后受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的考古l]《丝绸rl]的影响,他两眼紧紧盯上了浩如烟海的华夏文化。他要在中国史前考古领域掀起一场革命,改写中国的史前史。1921年,安特生在北京周口店发现了北京人遗址而震撼当时的科学界。又在河南渑池县城北9公里处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他还认为,中国早期文化应在黄河上游。1923年的春天,安特生从兰州出发,一直在陕甘青三省地区进行野外考古。以兰州为中兴,半径400公里的范围内搜寻。一天安特生在兰州的一货摊上见到一件装烟渣的彩陶罐(图一),问及摊主,说是从临洮得来。于是他前往临洮,沿洮河一路南下,在县城10公里的洮河西岸发现了一种新文化,被他命名为马家窑文化。1942年4月23日安特生沿洮河抵达西岸,在广河发现了半山类型文化发现了齐家文化,并以不可辩驳的实物击国无石器时代的理论,开辟了前景。后来他写出了[华远古之文rl《中国史前史研究》《远东地质学与考古学研究》《河南的史前史遗址》等,还写了黄河上游文化的《甘肃考古记》。安特生是较早从事中国新石器时代研究的学者之一。当时由于受到方-和考古资料的局限,曾对中国史前文化的分期问题作过不正确的判断,又曾主张中国文化西来说。后来他对中国文化西来说的观点有所纠正,曾强调中国从仰韶文化经过商代直到今天,在人种和文化上是连续发展的。总之,安特生在中国新石器时-古上是有很大贡献的。在甘肃宁定发现的齐家坪遗址,在中国史前文化中占有重要的一页。  齐家坪遗址位于洮河西岸台地上。2006年11月9日,去采访广河南山学校时,我们绕道三甲集,顺洮河西岸南行西上坡,近排子坪镇政府,问路于一位开铺子的老人,他很热亲的说:“向南,不远就是齐家坪,我给你们带路。”进村,迎面是一块广河县人民政府立的石碑,碑上部写:“全国重点保护单位齐家坪遗址。”下部为遗址简介:“齐家坪遗址在广河县排子坪乡齐家坪村,位于洮河西岸二级台地上。1924年由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首次发现于此而得名,是甘肃省仰韶文化之后的重点发现。主要蕴藏为灰层、居室地、陶器、石器、玉器、骨器等。部分陶器曾加过国内外展览,内涵极为丰富,是新石器晚期的文化遗…”村里来了人,几位群众围了过来,问及遗址地点,言在村东南,于是我们来到村南,群众向下指着,那是一块由西向东、由高向低缓延的台地。遗址“东至台地边缘,西至山岭,南至庙沟,北至二郎庙沟。宽约400米。”当年,安特生发掘地经上世纪平整土地等因,具体地点现难以确定,只是一个大概。我们又往南绕过一条沟坪遗照片而返。由于时间的关系,未来得及搜集口碑资料,留下了一点遗憾,也留下一份牵挂。  翻阅有关资料,1943年中国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先生到过甘肃宁定县作过发掘调查。他说:“我们居然找到了齐家文化期的墓葬。新发现的结果,不仅对于齐家时代的埋葬风俗及人种特征方面,供给新材料;并且意外的又供给地层上的证据,使我们能确定这文化与甘肃仰韶文化二者年代先后的关系”“可以证明甘肃仰韶文化是应该较齐家文化为早。”齐家坪遗址是晚于仰韶文化遗存的另一种不同于仰韶文化系统的文化遗存。并指出:安特生对于中国新石器时代分期问题的基本论点,建筑在“单色陶器”早于“彩色陶器”之上,从我国考古学的新资料中证明这样的理论是错误的。1975年,甘肃文物队对齐家坪遗址又一次进行了大面积考察发掘,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齐家文化的经济生活以原始农业为主,畜牧次之,兼及狩猎,人们已过着比较稳定的生活。主要是种粟,生产工具以石器为主,其次是骨器。齐家文化的畜牧业相当发达。家畜以豕为主,还有羊、狗、牛、马等,六畜基本齐全。从出土的野生动物骨骼可知,鼬、鹿、狍等是当时狩猎的主要对象。制陶业比较发达。陶器多系手制,一般采用泥条盘筑法。陶器多为素陶,胎质精细,器形多样,还发现有陶鼓、陶铃、陶埙等乐器及各种动物雕塑像。在居址与墓葬中,普遍发现有陶、石纺轮与骨针等纺织工具,有器物上有似麻布纹的痕迹。冶铜业的出现是生产上的一项突出成就。青红铜器有刀、锥、凿、泡、铜饰等。齐家坪遗址出土的铜斧,长15厘米,宽3.5厘米。一端有长方形的孔,并附有一对小钮,是齐家文化铜器中最大的一件标本。齐家坪遗址还出土了一面铜镜,直径6.03厘米,厚0.2厘,中央附有一桥状钮,镜面有光泽。齐家玉器,在中国玉器史上占有重要位置。甘肃省博物馆展厅玉器展柜中有齐家坪出土的玉琮,琮致密温润,古朴素雅,入目心悦。齐家人崇尚素洁,以素为美。这如同王羲之的书法,顾恺之的画,陶潜的诗,宋代的白瓷。“错采缕金”是一种美,“初发芙蓉”更是一种美,每一时代都有自己的崇尚之风。安特生对甘肃新石器晚期的玉器很惊奇,他说:“最足引人注意者,莫如仰韶期之墓地中,发见曾琢磨之玉片及玉瑗数件,其形质吾人常认为来自新疆和阗者也。解说者谓甘肃石铜器时代过渡期之民族,与新疆似有贸易上之联络,但就吾人所知,仰韶期之民族,缺乏金属,则彼等竟能作脆薄如瑗、坚靱如玉之器物,宁不足怪也。”还有齐家坪人以白灰用来隔潮,这在建筑史上是一大进步。齐家文化遗址发现的房屋中遗迹中有很多居住面上的白灰面延伸到竖穴上,残高达0.3米--0.4米,居住面长达4到6米,宽达3到5米,半地穴房屋和平地起建的房屋的四壁和居住面,同时用白灰面和草泥土构成。也发现居住面上有两层或多层白灰面的现象,间距一般为5厘左右,下层白灰面较厚,上层较薄。这种现象可能是原有居住面损坏后,在上面又用草泥土填平,再敷一层白灰面的痕迹。“综合上述数种特点。可知过渡期之民族,其生存之道,大都仰给农业。村落遗址之广阔,文化层之深厚,凡此皆示其居住之悠久。设非务农为本,则殊难以自存。且陶器上之绳纹及格纹,则示当日有纺织植物之培养。村落遗址豕骨之多,则示当日蓄豕之繁。此等施设,若非农业之社会,当不克维持者也。”另外,在齐家坪遗址分别发现了8人和13人同坑墓,内仰身者似为墓主;其余人骨架有的有头无身,有的头骨和躯体分别埋葬,也有的三、四个头骨放在一起,对这类现象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是墓主人的殉葬者,一种认为是当时日趋频繁的部落战争的受害者。同时也说明氏族社会正在崩溃,开始向奴隶社会过度。

广河赵家遗址

广河赵家遗址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赵家遗址位于广河县阿力麻土乡辛家村西北1.5公里 。是一处半山类型、齐家文化、寺洼文化共存的遗址。面积约30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3--1米,暴露有墓葬、白灰面居址。采集有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的泥质和夹砂红陶片,器表素面或饰附加堆纹和绳纹,彩陶纹样有网格纹、锯齿纹,可辨器形有壶、罐;齐家文化的夹砂红褐陶片,纹饰有篮纹、交错绳纹,可辨器形有双大耳罐和壶。此外,还采集有寺洼文化的马鞍形口双耳罐残片。遗址保存较好,对研究三种文化的相互关系及文化发展有重要价值。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西坪遗址

西坪遗址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西坪遗址位于广河县城关乡西坪村广通河南岸二级台地上。面积约20万平方米。分布于堡子根、西坪山根、张家坟一带。内涵分属马家窑和齐家两种文化。文化层厚0.5-1米。断崖面暴露有墓葬、灰坑、灰层、窑址、白灰居住面。出土有双大耳罐、折肩侈口罐、盉、单耳罐、垂腹罐和灰陶罐等。墓葬中随葬有陶器、猪骨等。陶器多为泥质红陶和夹砂粗陶,还有部分彩陶片。纹饰有竖篮纹、绳纹、附加堆纹、交错压印刻划纹等。彩陶片还饰有彩黑平行宽带纹和勾叶纹等。该遗址出土的一件骨铲质料精良,被列为一级品。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地巴坪遗址

地巴坪遗址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地巴坪遗址位于临夏回族自治州广河县祁家集镇黄赵家村地巴坪社西50米处的山地上,其分布范围北至地巴坪台地边缘,南靠颠山,西至西沟与陈王家坪隔沟相望,东接东沟与黄家坪相邻,遗址南北约400多米,东西约800多米,总面积为约3万平方米。  1973年时由省博物馆文物工作组对该遗址进行了发掘,共清理墓葬66座,出土器物756件,其中生活用具和生产工具达399件,分别为骨器、骨珠装饰品等,同时出土了大量精美的彩陶器物,有罐、壶、瓮等,施黑红彩,纹饰为圆点纹、弧线纹、旋涡纹、网格纹等,均属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同年该遗址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1987年10月由州文物普查队进行复查时,在遗址地表上发现了少量的彩陶片,均为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此次普查中,在遗址北端距地表大约3米处的断崖上,发现了大面积的白灰层居住面,长约10多米,厚约0.3厘米,从分布的面积和形状分析,该居住面属典型的聚落址,遗址西面的农田中,采集到了大量的彩陶残片和素陶残片,彩陶片为泥质橙红陶,施黑红彩,纹饰为锯齿纹,圆圈纹、折线纹、漩涡纹、网格纹等,陶片外表打磨光滑,从纹饰分析属典型的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素陶残片为泥质橙黄陶,陶质细腻光滑,属齐家文化。根据发掘和前后几次的调查情况分析,该遗址为一处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和齐家文化并存的聚落址。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广河县齐家文化博物馆

广河县齐家文化博物馆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广河县齐家文化博物馆成立于2007年,为科级事业单位,隶属于广河县文化广播影视局。该馆内设办公室、陈列宣教部、考古研究部、保管部和保卫部,现有在职人员17名,其中,专业技术人员6人。现有馆藏文物1400多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5件,二级文物42件,三级文物123件,一般文物1232件。  齐家文化博物馆展厅面积约860平方米,展线长约240米。主要展出包括齐家文化、马家窑文化、辛店文化等不同文化类型的彩陶、石器、玉器。自2010年实行免费开放以来,该馆每年接待观众近5万人次,其中中小学生1.4万人次。  馆长:唐士乾   联系电话: 0930-5621920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齐家文化广场

  齐家文化广场是一个招商引资项目,由广河县陇黔实业有限公司投资开发。该项目总投资4080万元,占地面积18.36亩,总建筑面积28640平方米,包括广场主体工程和商住工程。建成广场1处,占地7000平方米,其中硬化面积2000平方米;7层商住楼3栋,建筑面积21840平方米;12层饭店1座,建筑面积6800平方米;地下停车场1处。是一处集文化、商住、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广场。  齐家文化广场地处县城中心黄金地段,市场潜力巨大,商业前景广阔,对拓展县域经济发展的空间,带动全县商贸流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临夏回族砖雕

  临夏回族砖雕是富有民族特色的民间工艺品,在西北地区颇负盛名。当地的寺院庙观、馆舍建筑及民宅的山墙影壁、大门通道、屋脊栏杆等处,常常可以看到许多精美的砖雕艺术品,令人叹为观止。临夏回族砖雕有着悠久的历史,北宋年间就已产生,到了明代,工艺发展成熟,能工巧匠辈出,作品多姿多彩,雕镂精湛细致,构图严谨典雅,有着极强的想象力和表现力。1980年,在临夏县南龙发掘出一座金代砖墓,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从墓内出土了大量的砖雕作品。其中的《龙腾图》、《仕女图》、《飞天》等,虽然雕刻技术不如现代精细,但所刻的人物、动物、花卉图案等,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临夏砖雕(亦称河州砖雕)是和建筑物紧密结合的一种实用艺术,它源于北宋,成熟于明、清,到近代它又吸收了绘画、木雕的艺术特色,使这一民间艺术形式更加完美。在临夏市的一些建筑物上,丰富多彩的砖雕几乎到处可见了,而红园和坐落在市区八坊东南面的东公馆是临夏砖雕艺术保存最集中的地方,其中有不少是出自名家高手的佳作,显示了临夏砖雕艺术的独特风采和精湛技艺,因此具有很好的收藏价值。   

广河甜醅

  广河甜醅是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广河县的特色小吃。广河甜醅醅甘汁爽、色黄质嫩、清香味美,颇受大众喜爱。   广河特色小吃文明全国,其中有广河锅盔、羊肉、宴席丰盛摆餐、油食,尤其著名的是广河甜醅和酿皮,它们是广河的一道亮丽的风景,每逢斋月,广河甜醅和酿皮供不应求!   在第四届中国·甘肃美食节上,广河县伊鑫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燕麦清真甜醅荣获“甘肃名小吃”荣誉称号。广河县伊鑫食品有限公司和广河县燕麦郎甜醅店还参加了“风味名优小吃展销会”,以其醅甘汁爽、色黄质嫩、清香味美,颇受大众喜爱,销售量和收入均好于当地市场。

羊肉筏子

  制作羊肉筏子是极讲究的。得用新鲜全羊,先取大肠,经过多道手工整治,清洗洁净待用;再将心、肝、腰子及精选肉剁细成肉馅,拌上细切葱白、生姜末、精盐、胡椒粉,调和好,仔细灌人肠内。将蒸熟的肉肠切段,成1寸许,待铁锅油热时,加葱花、鲜姜丝,入锅炒热至微黄,盛碗。浇上蒜泥、辣椒油、老醋,香气浓郁袭人。

广河皮衣

  广河县 城关镇泉力村:所产皮衣出名。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齐家镇下属行政规划区域特产


地区 特产
邓家湾村

----

上马家村

----

新民滩村

----

黄家湾村

----

马家湾村

----

园子坪村

----

排子坪村

----

黄家村

----

周家山村

----

红庄村

----

魏家咀村

----

王家沟村

----

齐家镇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