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产 | 简介 |
---|---|
手把肉 | 手把肉是呼伦贝尔草原蒙古、鄂温克、达斡尔、鄂伦春等游牧、狩猎民族千百年来的传统食 品。即用手把着吃肉之意。羊、牛、马、骆驼等牲畜及野兽的肉均可烹制手把肉,但通 常所讲的手把肉多指手把羊肉而言。 手把肉是草原牧民最常用和最喜欢的餐食,也是他们招待客人必不可少的食品。常年似乎已 形成这样一种概念,即到草原观光旅游不吃一顿手把肉就算没完全领略到草原食俗风味和情 趣 ,虚此一行。牧民不用手把肉招待客人,就不能完全表达自己的心意。因此,用手把羊肉款 待远方客人,在呼伦贝尔地区已成为一种定规。 手把肉的制作和吃法也别具一格。 通常选用膘肥肉嫩的小口羊一只,先拔去胸口近腹部毛,后用刀割开二寸左右的直口,将手 顺口伸入胸腔内,摸着大动脉将其掐断,使羊血都流聚在胸腔和腹腔内,谓之“掏心法”。 这种杀羊法优于“抹脖杀羊法”,即羊血除散在腔内一部分外,还有少部分浸在肉里,使羊 肉呈粉红色,煮出来味道鲜美,易于消化,羊肉干净无损。然后剥去皮,切除头蹄,除净内 脏和腔血,切除腹部软肉。并按羊各关节,将全羊带骨制成数十块,放入不加盐和其他佐料 的白水锅内,用大火烧煮,保持原汁原味,适当控制火候。只要肉已变色,一般用刀割开, 肉里微 有血丝即捞出,装盘上席。大家围坐一起,一手握刀,一手拿肉,用刀割、卡、挖、剔。手 把肉鲜而不膻,肥而不腻。这是牧民的常用食法。如在城市的宾馆餐厅、饭店,还可用芝麻 酱 、香油、韭菜花、辣椒油、腐乳汁、青酱油、味精等调成佐料,装入碗中,采用割肉蘸佐料 食用。这种草原、城市结合起来的手把羊肉的食法也颇具风味。如果你头一次在餐桌上看 到 人们(包括自己)用刀割下自己所看中的羊肉,用手一块块送入口中的时候,除了感到肉的鲜 嫩味美之外,还会感到新奇有趣。 ( 呼伦贝尔盟)下一篇:涮狗肉 |
整羊席 | 整羊席是呼伦贝尔地区款待贵宾和祭奠及盛大节日宣会上的极贵重的名佳菜。色、香、味、形具佳,别有风味,因宴席是用整只羊做成而得名。一般选用二岁左右肥全羯羊。 烹制整羊主要方法是:选羊一只杀死,用水烫去羊毛,掏去内脏后,一是用白开水煮熟蘸上配好的佐料良用,二是将佐料放入羊腹腔内,将整羊放在烤炉内烤熟食用。后者是在过去蒙古族饮食“火烤羊肉”的基础上与“烤鸭”的方法结合而成的。出炉时香味满室,色泽好看,皮酥脆,肉特香。 整羊席吃法是:上席时将整羊平卧于一大木盘中,羊脖上系一红绸带以示隆重。端入餐桌让宾客观看后回厨房改刀,按羊体结构顺序摆好,主人先用刀将羊头皮划成风小块,首先献给席上最尊贵的客人或长者,然后将羊头撤走;再把羊的背脊完整地割下来,在羊背上划一刀,再从两边割下一块一块的肉逐个送给客人。最后请客人用刀随便割着吃。吃时蘸兑好的适口调味汁。整羊席上,还可适量安排凉盘、热菜及饭食。下一篇:呼伦贝尔草原白蘑 |
呼伦贝尔烤全羊 | 蒙古族肉食品之二是烤全羊。这是从元代宫廷燕飨继承下来的一种整羊宴。在清代颇受清廷青睐并称“诈马宴”,常招待蒙古王公。清乾隆帝曾大发诗兴,作诗赞美此宴。“诈马”即蒙古语“珠马”或“招木”的异译,指的是用蒙古族传统的屠宰法杀之后,热水煺毛,去掉内脏,收拾干净的白条绵羊烤制的一道名菜。其色、香、味、形俱佳,是蒙古肉食中最讲究烹调技艺的上乘大菜。 据《元史》记载,十二世纪时蒙古人“掘地为坎以燎肉”。到了元朝时期,蒙古人的肉食方法和饮膳都有了很大改进。《朴通事·柳蒸羊》对烤羊肉作了较详细的介绍:“元代有柳蒸羊,于地作炉三尺,周围以火烧,令全通赤,用铁芭盛羊,上用柳枝盖覆土封,以熟为度。”这说明不但制作复杂讲究,而且用专门的烤炉。在清代各地蒙古王公府第几乎都用烤全羊招待贵宾,是高规格的礼遇。 清代初康乾年间,北京“罗王府”(即阿拉善王府)的烤全羊,名气就很大,其蒙古族厨师嘎如迪名满京城。从清末明初到新中国成立初,各地蒙古王府中虽有烤全羊,唯有阿拉善王府的烤全羊最有名,因为该王府有一批以胡六十三烤全羊师为首的名厨掌炉。新中国成立后,由于人民政府对蒙古族传统名菜的重视,不但恢复了这道名菜,而且有了许多改进。现在我区财经学院已将烤全羊列为蒙餐课烹调技术中的重要一章。 烤全羊的制作法简单说来,即把“珠马”白条绵羊带头蹄用特备的装置吊好,再将各种调味品放入预先切好的切口和腹腔内,然后在表皮上涂一层食用油,再装入特制烤炉中烤制。大约烘烤三个多小时,便是一只外皮酥香,味美肉嫩的烤全羊了。按照一般规矩,宴席上五道菜后,才把烤全羊置于大盘端来,请宾客观赏之后,再把它端回去,按皮和肉分别切成片或块重新上桌供食用。吃时可随意用合叶饼,夹着肉和大葱、甜面酱等佐料吃,却也别有一番风味。 下一篇:呼伦贝尔羊肉 |
水貂 | 水貂 |
呼伦贝尔全鱼宴 | 呼伦湖产的鲤鱼、鲫鱼、白鱼、红尾鱼等,肉质肥美,营养丰富,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无机 盐、碳水化合物、脂肪和各种维生素。用呼伦湖产的鲜鱼和湖虾,可烹制鱼菜120多种,称 为“全鱼宴”。鱼菜不但营养丰富,而且鲜嫩味美,百吃不厌。 全鱼宴有12、14、20、24道菜一桌的,甚至有上百道菜一桌的。主要名贵鱼菜有二龙戏珠、 鲤鱼跳龙门、鲤鱼三献、家常熬鲫鱼、梅花鲤鱼、油浸鲤鱼、鲤鱼甩籽、蝴蝶海参油占鱼、 松鼠鲤鱼、芙蓉荷花鲤鱼、湖水煮鱼、清蒸银边鱼、葡萄鱼、葱花鲤鱼、金狮鲤鱼、普酥鱼 、蕃茄鱼片、鸳鸯鱼卷、荷包鲤鱼、煎焖白鱼、拌生虾、拌生鱼片等。 全鱼宴44道菜一桌的菜谱: 1.冷菜:拌生鱼、五香熏白鱼、炸板鱼、干炸秀丽白虾、酥鲫鱼。 2.溜炒浆煮:珍珠鲤鱼、凤腿鲤鱼、酱汁鱼、滑溜鱼、锅榻 火鲤鱼、松鼠鱼、蛋 白鱼条、二龙戏珠、鲤鱼跳龙门、鲤鱼三献、木须湖米、葱油鱼 、蕃茄鱼片、吉利鱼饼、醋板鱼、油浸鲤鱼、糖醋鱼卷、槽溜鱼片、煎焖大白鱼、梅花鲤鱼 、蛋皮鲤鱼、清蒸鲤鱼、抓鲤鱼、红焖鱼、五柳鱼、红焖鲤鱼、荷包鲫鱼、孔雀开屏、浇汁 鱼、瓦块鱼、芙蓉虾仁、红烧鲫鱼、红炖鲤鱼、糖醋鱼卷、家常熬鲫鱼、鲤鱼甩籽。 3.汤菜:鲫鱼汤、川狗鱼丸子。( 呼伦贝尔盟)下一篇:整羊席 |
涮狗肉 | 呼伦贝尔的涮狗肉可算是一道独具特色的地方风味菜。 涮狗肉用的狗最好是选用吃粮食的,其肉不腥。杀狗方法采用绳子把狗吊起勒死,不用棒打 或其他杀法。狗吊起后在没咽气时挑开四条腿,使狗血从此流出,膛内、肉内不留血。扒皮 后放到清凉水内泡12小时,后放到清水锅里煮一下。锅水滚沸后取出放到凉水盆里洗净去掉 沫子。再放到清水锅里煮,将葱段、姜块、蒜瓣用菜刀拍碎同辣椒末、花椒、大料、桔皮 放 入锅内,锅里放一两黄豆,以解腥。肉煮熟后拿出放凉,撕成丝涮食即可,味道异常清香。 锅底用煮狗肉原汤。用小盘上葱、姜、蒜、辣椒油、香菜、胡椒粉、香油,按口味自调自食 。狗肉含多种矿物质和维生素,一年四季食用皆宜,冬食取暖,夏食消暑,并能舒筋活血,滋 阴壮阳。 ( 呼伦贝尔盟)下一篇:呼伦贝尔全鱼宴 |
呼伦贝尔草原白蘑 | 呼伦贝尔草原白蘑,产于呼伦贝尔大草原,是伞菌中较为珍贵的品种。由于呼伦贝尔大草原夏季气候温凉湿润,光照时间较长,使白蘑有良好的生长环境。白蘑有多种食用方法,可以做馅、溜炒、涮火锅等,也可以凉干长期食用。 每年的8?9月份为最佳采摘时期,由于呼伦贝尔草原没有污染,因此这里盛产的白蘑深受国内外人士的喜爱。 呼伦贝尔草原白蘑植物形态:菌盖5-12厘米,白色,半球形,成熟时平展。柄粗壮,长3.5~6厘米,直径1.5~3.5厘米,白色,中实心,基部稍膨大,菌褶白色,稠密,中部宽,凹生,菌肉肥厚,质地细嫩,具香气,味鲜美。另外,呼伦贝尔草原白蘑生于草原,形成蘑菇圈。 呼伦贝尔草原白蘑成分:白蘑每百克干品含蛋白质55.6克,脂肪1.4克,碳水化合物23.1克,钙100毫克,磷1620毫克,铁32毫克,维生素B1 0.02毫克,维生素B2 2.53毫克。白蘑含有口蘑氨酸、鹅膏氨酸和5`-乌苷酸等。呼伦贝尔草原白蘑汤,清鲜淡雅,菇香扑鼻。 下一篇:呼伦贝尔烤全羊 |
呼伦贝尔蘑菇 | 呼伦贝尔蘑菇是呼伦贝尔特有天然野生植物产品之一,受纬度线、特定位置气候和优良生态环境影响,这里的蘑菇品质纯正、味道香浓、口感滑嫩、营养丰富,含有多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和维生素,是高蛋白、低脂肪的美味佳肴。在呼伦贝尔是受到极高赞誉的自然生态天然珍品,是宾馆餐厅、家庭烹饪和馈赠的最佳礼品之一。 下一篇:蒙古刀具 |
蒙古刀具 | 蒙古刀具主要有蒙古刀和王节腰刀。 蒙古刀刀身一般采用优质钢打制,十几厘米至数十厘米不等。刀柄和刀鞘非常讲究,有钢制、银制、牛角制、骨头制等多种;刀柄和刀鞘的表面有精美的花纹,有的还填烧珐琅,镶嵌宝石。 王爷腰刀采取浑厚的蒙镶手法,配以花丝工艺,腰刀刀柄呈蒙古王爷顶戴挽沿帽形,刀鞘顶端似鹰头,鞘身有八瓣含珠的二朵金花编嵌的图案,一条小龙伏在刀套上的腰挂,使王爷腰刀显得生机勃勃。 下一篇:水貂皮 |
水貂皮 | 水貂在动物分类学上属于哺乳纲、食肉目、鼬科、鼬属的小型珍贵毛皮动物。在野生状态下,有美洲水貂(M.vison)和欧洲水貂(M.lutreola)两种。现在世界各国人工饲养的均为美欧水貂的后代。水貂的主要商品部分是皮。水貂皮、狐狸皮与波斯羔羊皮,为世界裘皮市场的三大支柱商品。目前,水貂皮在国内供不应求,发展前景很好。下一篇:迎宾酒 |
迎宾酒 | 海拉尔迎宾酒兼香型白酒,是酒体兼有浓香型白酒和酱香型白酒。特点是把浓香型白酒泸洲曲酒和酱香型白酒茅台酒,两种白酒的风格合为一种白酒。38度呼伦贝尔迎宾酒的感官特征:无色透明、芳香幽雅、舒适、细腻丰满、浓酱协调、回味爽净、余味悠长,呼伦贝尔迎宾酒是本地区中、高档白酒,属区域性很强的地方品牌,是代表呼伦贝尔以蒙古族为主体和其它民族风格的接待用酒。 下一篇:手把肉 |
呼伦贝尔羊肉 | 呼伦贝尔草原地处亚洲中部的蒙古高原,是世界著名的高原牧场,草原上均为多年生草本优质牧草,无污染,营养丰富,这个草原所产的羊肉无膻味,肉质鲜嫩可口。 目前,呼伦贝尔羊肉远销北京、上海、天津等国内各大城市。下一篇:内蒙古黑木耳 |
内蒙古黑木耳 | 黑木耳主产于呼伦贝尔盟林区和赤峰市等地,黑木耳是低等植物中的一种好气性腐殖真菌,主要生长在腐烂的柞、榆、槐、桦等树上。黑木耳是一种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的食用菌、含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及维生素等多种营养成分,被称之为“素中之荤”,在医学上可用来益气强身、活血、止痛。下一篇:茶饮 |
扎兰屯黑木耳 | 扎兰屯黑木耳生产历史悠久,从康熙28年(1689年)就是当地招待贵宾不可缺少的佳肴,被称为“素中之荤”。扎兰屯黑木耳采用多年生长的柞木段或柞木锯沫,用人工栽培方法进行生产。外在感官特征表现在:黑中透明、型如人耳、耳朵硕大、耳肉肥厚、口感清脆、体态宛如莲花,并含有蛋白质、粗纤维、钙、磷、铁、维生素B1、B2等营养元素。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金发中副主任称赞扎兰屯黑木耳为木耳中极品,具有药用和保健之功效。扎兰屯黑木耳系农业部地理标志保护农产品、绿色食品。 (1)土壤地貌情况:扎兰屯行政区划面积1.69万平方公里,背倚大兴安岭,面眺松嫩平原,地貌大体呈现“七林二草一分田”之格局,森林覆被率达67.78%,是全国东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全市土壤类型为黑土和草甸土,土壤pH值在4.3-7.9之间,有机质含量平均6.11%,属大兴安岭西草原区向岭东松辽平原农业区过渡带,低山、高丘、河谷相间分布,土质肥沃,耕性良好。 (2)水文情况:境内水资源丰富。降水为地表水的主要来源,降水比较充沛集中,年降水量460-580毫米。现有渠首工程12处,较大渠道3处,小型水库2座,塘坝5处,300多座渠系建筑物。河川径流量季节变化很大,过境水的利用量较小,水资源比较丰富,地下水基流量4.43亿立方米,占地下水资源量的23.7%,可开发量1.11亿立方米,占地下水基流量的25%,水质保持良好。 (3)气候情况:扎兰屯属中温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全年日照时数2619小时,≥10℃的有效积温平均达2515℃,年降雨量450-550mm,年无霜期110-130天。对优质黑木耳栽培极为有利。 (4)人文历史情况:1901年中东铁路在扎兰屯地区修筑与通车后,扎兰屯地区人口渐繁,农、工、商各业初露端倪,扎兰屯黑木耳也从此走出山林。扎兰屯市人工培植食用菌首先从黑木耳着手,已有近百年历史。上世纪60-70年代为试验和典型示范阶段,进入80年代,扎兰屯市西南各乡镇普遍开始人工培植黑木耳,1989年是扎兰屯人工培植黑木耳的热潮年,共有黑木耳段约3000万段。扎兰屯黑木耳从1980年开始就是当地主要出口农产品,出口到前苏联等国家。扎兰屯市为大兴安岭地区黑木耳主要产地,每年产量达70万公斤以上,黑木耳培植户达8385户。至2007年,全市黑木耳培植户达15675户,年产量700多吨。2008年5月,扎兰屯市傲林山珍食品有限责任公司100万斤黑木耳种植加工项目在成吉思汗镇开工建设,该项目是扎兰屯市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构建绿色农畜林产品加工体系建设的重要举措,扎兰屯市黑木耳开发前景和获利空间非常可观。 地域范围 扎兰屯黑木耳在内蒙古自治区扎兰屯市境内,位于呼伦贝尔市南端的大兴安岭东麓,东以与阿荣旗相邻,南与黑龙江省甘南、龙江二县及扎赉特旗接壤,西与与兴安盟相连,北与牙克石市作伴,是呼伦贝尔市向东开放的窗口。欧亚大陆桥滨洲铁路贯穿全境,内蒙古阿荣旗—广西北海省际大通道和301、111国道在此交汇。扎兰屯黑木耳农产品地理标志地域保护范围为东经120°06′-122°19′,北纬47°50′-48°02′。包括南木鄂伦春民族乡、哈拉苏办事处、卧牛河镇、萨马街鄂温克民族乡、蘑菇气镇、关门山办事处、色吉拉呼办事处、洼堤镇、浩饶山镇、柴河办事处10个乡、镇(办事处)及所属71个行政村,总生产面积260万公顷,年产量700多吨。 下一篇:扎兰屯鹿茸 |
达斡尔族鲁日格勒舞 | “鲁日格勒”是达斡尔族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舞。它因地而异,有“阿罕伯”、“郎突达贝”、“哈库麦”、“哈根麦勒格”等几种不同称谓。 在内蒙古和黑龙江嫩江流域的达斡尔族聚居区,“鲁日格勒”舞是对其民间舞的统称,多为妇女表演的自娱性舞蹈。据考证,“鲁日格勒”的汉语意思为“燃烧”或“兴旺”,达语“鲁日格勒贝”可以引申为“跳起来吧”。因为表演时边舞边喊“罕伯、罕伯”,所以“鲁日格勒”又有“罕伯舞”之称。 “鲁日格勒”舞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古代达斡尔在春意微透的夜里聚集在村头的草坪上,围绕熊熊燃烧的篝火手舞足蹈,你呼我唤,于劳动之余以舞蹈形式抒发心声,调整精神,消除疲劳。由此可见,“鲁日格勒”与达斡尔族人民的生产、生活、习俗有着密切的关系。 达斡尔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鲁日格勒”以群舞为主,多表现狩猎生活和劳动场面,表演时舞者上身和手臂的动作较为丰富,脚下以侧滑步为基本步伐,舞蹈开始时先唱徐缓轻快的舞歌,舞者随着歌声轻柔地舞动起来,旁观者可任意加入队伍随舞,舞蹈气氛逐渐热烈,节奏加快,舞者不断穿插交换位置,舞蹈达到热潮时,同时齐发出“哲嘿哲”、“德乎达”等简短风趣的呼号,脚上踏出有力的节拍。“鲁日格勒”来源于达斡尔族的劳动生产生活,因此舞蹈中有采集、提水、捕鱼、飞翔、禽类斗闹的内容及舞蹈形象。如今,在鲁日格勒舞的原生地区,这种民间舞蹈备受冷落,面临失传的危机,急需采取保护措施。 达斡尔族是个精于骑射、擅长歌舞的民族。聚居在黑龙江省的达斡尔族的鲁日格勒舞又称“哈库麦勒”。它一方面具有传统狩猎歌舞的特征,如从原始狩猎篝火歌舞中保留下来圆圈队形、模仿走兽吼叫和飞禽鸣叫的呼号等内容,另一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如队形有多种变化,演唱的新曲数量增多,歌舞内容更为广泛,衬词更加丰富和独特等等。更值得一提的是,哈库麦勒歌舞有了比较清晰的“三段式”表演程式,第一段“比歌”以歌为主,以舞为辅;第二段“赛舞”,以舞为主,以歌为辅;第三段“打斗”,以打斗为主,演员随着高声激昂的呼号,振臂挥向对方,彼此盘旋打斗在一起,最后决出胜负来结束歌舞表演。 在研究和探索北方民族原始狩猎歌舞发展和沿革的变化轨迹方面,哈库麦勒歌舞如同一件“活化石”。此外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哈库麦勒歌舞与满族“莽式”宫廷歌舞有很多相似的地方,特别是在哈库麦勒歌舞0现的打斗动作与满族“莽式空齐”的“大率举一袖于额,反一手于背,盘旋作势”是基本一样的,这种相似之处是很值得研究的。 当前,哈库麦勒歌舞也和其他民间艺术一样,处于濒危状态,急需采取必要的措施加以保护。下一篇:莫力达瓦柳蒿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