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产 | 简介 |
---|---|
日伪统治时期辽源煤矿死难矿工文物馆 | 日伪统治时期辽源煤矿死难矿工文物馆为吉林省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日伪统治时期辽源煤矿死难矿工文物馆:又名辽源矿工墓,位于吉林省辽源市市区西北约8公里处。矿工墓是全国仅存几处保存完好的日本侵华罪证之一,也是日伪统治时期西安煤矿东城采炭所方家柜埋葬死难矿工的墓地。它过去被称为“方家坟”、“万人坑”。二战期间日本侵略中国后,将东北地区变成它的战略物质供应点,强行占领西安煤矿,采取“以人换煤”的残酷手段,疯狂地掠夺煤炭资源。据资料记载,1932年到1945年间日本侵略者共掠夺煤炭1581.9万吨,获得近亿元的高额利润。日本侵略者根本不把中国矿工当人看,而是当成“原材料”,和火药、-等一并列在原材料消耗的栏目中,伤亡事故频频发生,留下了六个堆满中国矿工遗骨的“万人坑” 而矿工墓就是其中最为典型和集中的一处。仅1942年9月23日西安煤矿泰信一坑发生瓦斯煤尘0事故,就有617名矿工遇难。 |
福寿宫魁星楼 | 辽源福寿宫始建于光绪23年(1897年),经历代大德高道修缮扩建,至解放前夕,福寿宫形成规模,依山而建具有传统宫殿式建筑风格大殿五层,建有东西配殿、钟鼓楼、讲经堂、宿舍等百余间。并随山就势修三层一百零八级阶梯,贯通各殿,形成整体建筑风格,占地面积达七亩之多。大殿画栋雕梁,飞檐斗拱,漆红门扉,明柱高大,殿脊雕龙,飞檐螭吻,在绿荫掩映间显得肃穆轩昂、清幽壮观,在当时的东北誉名远播,遐迩闻名。不幸,一九四七年六月福寿宫毁于战火,至1991年王全林道长发愿捐款复建。魁星楼坐落于吉林省辽源市龙首山南麓、东辽河畔福寿宫内,始建于清光绪年间,毁于战乱。2002年重建,为塔楼式建筑,其建筑规模居古今塔楼式建筑之首,亚洲之最,堪称玄门第一塔。塔楼共分九层,为天地至阳之数,顺应吉祥数相。塔楼高69米,塔基直径40米,塔身直径24米,整体建筑合道教太极、两仪、三才、四相、五行、六合、七星、八卦、九宫之设计规范,合于天地十方自然之数。塔内供奉太上老君、玉皇、魁星、财神、慈航等道教诸多神像。塔楼为辽代建筑风格,又集清式旋子彩绘和名家绘画为一体,外围汉白玉栏杆,柱色朱红,整体建筑气势宏大、雄伟、壮观。集宗教、文化、艺术、旅游观光为一体。构成了东北一道新的景观,成为了十方信众朝山进香的圣地。 |
辽源市博物馆 | 辽源市博物馆由-原副主席-题写馆名,2006年10月18日,辽源市博物馆开馆剪彩仪式在龙首山上隆重举行。这是弘扬优秀历史文化,构建和谐辽源的重要举措,也是辽源人民文化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博物馆作为保存和发展一个城市文化和历史的重要平台,是城市发展的历史记录和展示,也是城市文化底蕴的积淀和弘扬;既是-城市的窗口,也是对未来追求的象征,更是人们传承历史文明,接受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的有效载体。对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陶冶情操、培养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坚定加快发展的信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
辽源半拉山 | 在吉林省辽源市区的西南有一座半壁山峦,它就是辽源市家喻户晓 的“半拉山”。 |
辽源凤鸣湖国家湿地公园 | 辽源凤鸣湖国家湿地公园为国家级湿地公园。 辽源凤鸣湖国家湿地公园位于辽源市中心城区西北部,毗邻中心城区。地理坐标为东经125°04′—125°08′,北纬45°55′—42°57′。东至原采矿区运煤铁路,南至中心城区一环路,西至东孟村一组,北至新立村一组,湿地公园总面积为862公顷。 2013年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管理的通知》(国办发[2004]50号)、《湿地保护管理规定》和《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办法(试行)》要求,结合湿地公园建设管理以及专家组实地考察评估、集体评审和公示等情况,经国家林业局审议同意全国131处湿地开展国家湿地公园的试点工作,其中包括吉林辽源凤鸣湖国家湿地公园。 辽源国家凤鸣湖湿地公园有大型矿区沉陷水库二座,分别为凤鸣湖、鹿鸣湖,周边集水坑25处。根据国家林业局《全国湿地资源调查与监测技术规程(试行)》(2008年12月)的湿地分类标准,确定吉林辽源矿区湿地公园的湿地为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和人工湿地。湿地面积285公顷,占公园总面积的33.1%。 规划范围内主要林木品种为杨树、柳树、落叶松、刺槐、榆树等,新栽植的林木有五角枫、白桦、梓树、云杉、水曲柳、金叶垂榆、糖槭、王族海棠、无絮垂柳、暴马丁香等,森林覆盖占规划范围的48%。天然芦苇面积为26公顷。园区内动物有啄木鸟、野鸡、野兔、野鸭、鹤、喜鹊等20余种。 公园空间环境由矿业文化中心休闲区、西安矿三区文化休闲区、矿工墓遗址保护区、湿地生态区、芳香养生森林区、农业观光森林休闲区、森林芳香农业综合区、老道山山地森林运动和嬉雪区、小球运动森林休闲区、康乐休闲区、矿山地质博物馆区、公园主入口区组成。空间环境规划集中体现“矿山遗产保护、湿地生态保护、森林生态保护、芳香养生、健身运动、农业观光、文化娱乐、科普教育”的重要功能,突出展示“矿山、湿地、芳香”的鲜明特色。 民族历史的变迁,代表着民族文化的传承,从影响深远的满族文化、吉祥福禄的鹿乡文化,到百年传承的煤炭文化,再到历史悠久的关东文化,我们只是存在于浅薄的认识之中,对于其博大的内涵却缺乏全面的理解和领悟。为把湿地公园建设好,给全市人民提供一个良好的城市花园、一个恒久的记忆平台,让辽源市的经济顺势腾飞。 信息来源:吉林省林业厅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信息来源:吉林省林业厅 |
净安寺 | 净安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净安寺位于辽源市西安区太安街卧虎山上,处于城市中心位置。净安寺(俗称钱和尚庙),原位于辽源市福镇街东部路南。始建于1916年。由钱和尚投资创建,正殿5间,供如来佛像,还有僧房地产11间,常住和尚多达6人。文革期间,停止宗教活动,庙舍改为民宅。1995年6月,从福镇原址移地到卧虎山上。已建有天王殿、大雄宝殿、念佛堂、流通处、东西厢房、斋堂等建筑。地藏殿、观音殿、文殊殿、普贤殿及钟鼓楼等正在筹建当中。现寺庙主持释悲君。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二战盟军高级战俘营 | 1941年12月8日,日军偷袭美军军事重地珍珠港,太平洋战争全面爆发。日军在短短的五个月内,横扫东南亚,俘虏盟军近20万人。面对突然间冒出来的如此多的战俘,日军往往就地取材,例如军营、监狱、学校、厂房等等,全部用来充当关押盟军战俘的营房。日军在其占领下的菲律宾、马来亚、新加坡、缅甸、泰国、威克岛、爪哇、朝鲜和中国的沈阳、上海、潍坊、台湾、香港以及日本本土等12个国家和地区共设立了115处关押盟军及盟国侨民的集中营,其中包括日本称谓的“收容所”、“分所支所”、“派遣所”、“刑务所”、“俘虏所”等。沈阳二战盟军战俘营是其中关押盟军军衔最高,遗址保留最完整的战俘营。 沈阳二战盟军战俘营成立于1942年11月11日,战俘关押在奉天北郊的北大营院内,1943年7月29日转押到新战俘营,即目前现存的沈阳二战盟军战俘营旧址。1944年10月14日,日军又在四平省郑家屯(今吉林省双辽市)设立了奉天俘虏收容所第一分所,用以关押盟军战俘中的将校级军官。1944年12月1日,又将关押在郑家屯的温莱特等高级将领转押到四平省西安县(今吉林省辽源市),设立奉天俘虏收容所第二分所。 负责战俘营看管和守卫的日军来自关东军奉天独立守备步兵第一大队。奉天俘虏收容所所长是松田元治大佐。他是奉天俘虏收容所里的最高长官。初期,奉天俘虏收容所的日军各类专职人员共有61人。随着转押来的盟军战俘数量的不断增加,1945年日军专职人员总数增加到154人,其中的兵科人员包括军官12人,准士官86人,军曹46人,还有卫生、通讯和配属人员等共10人。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肉血肠 | 肉血肠 |
白山木画 | 白山木画又名树皮画,主产于吉林省的长春、吉林两市。 多以桦树皮为主料,芸芝、银芝、紫芒等森林副产品为辅料制成的工艺画。长白山区盛产桦树,其皮的表里色彩丰富,可逐层剥离成片,外层色白微红,里层质地细腻,有乳白、肉粉、淡黄、赭石等色;轻而柔韧,富有弹性,为制做工艺品的理想原料。木画制作分平贴、浮雕两种技法。白山木画题材丰富,感染力强。白山木画创始于五十年代,已成为吉林省主要工艺品之一。 艺术家利用桦树皮的天然色彩和软柔的质感,经过粘贴、雕刻、装饰,达到自然豪放、妙趣横生的艺术效果。尤宜刻画雕梁画栋、苍林猛虎。 |
田鸡 | 吉林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地区 | 特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