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四川省 >>德阳 >> 中江县 >> 杰兴镇

杰兴镇景点大全


景点 简介
黄继光 (1931~1952) 舍身堵枪眼的志愿军战士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黄继光,四川省中江县人。1931年出生在一个贫农家里。11岁时,父亲病故,为了养家糊口,不得不到地主家去帮工。白天放牛、割草、担水,夜里还要服侍地主,受尽剥削和压迫,一年累到头,却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贫困生活,因此他对旧社会充满仇恨。中江县解放后,他参加了农协会和民兵,积极为党工作。曾两次识破地主谎报土地和偷改契约的阴谋活动,并捉住一个逃亡大地主,搜出、缴获了伪保长隐藏的两支手枪。土改中,他家也分到了土地和粮食,开始过上好日子。就在这时,美帝国主义在朝鲜发动了侵略战争,把战火烧到我国边境的鸭绿江畔。为了抗美援朝,保家为国,他于1951年3月12日毅然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同年7月1日,他同战友们一起跨过鸭绿江,向战火纷飞的朝鲜前线疾进。经过10多天的长途进军,来到了前线,他被分配在某部六连,担任通讯员。到六连后,经过刻苦训练,他的战斗技术水平得到很大提高。  1952年4月,他和战友们带着火线练兵取得的优异成绩开赴五圣山前沿阵地。根据战斗需要,他跟随副指导员,被分在连后勤。在副指导员的引导和同志们的帮助下,他的思想觉悟得到很大提高,为了保证前沿战斗的需要,他勇挑重担,不分份内份外,拼命地工作。向前沿阵地送木料,别人一天送两趟,他一天要送三趟;机炮连打坑道,他主动前去参加,抡起大锤,一口气就是百十锤。在战评会上,受到全连干部战士的称赞,并荣立三等功。不久,光荣地加入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在著名的上甘岭战役打响的前夕,他被调到营部当通讯员。  1952年10月14日4时30分,美帝国主义在无理宣布停战谈判无限期休会的第七天,就向我上甘岭“597.9”和“537.7”北山发动了疯狂的进攻,妄图夺取五圣山,控制平康平原,扭转整个朝鲜战局。同年10月19日,他所在的营奉命沿上甘岭的西北山,步步进逼“597.9”高地的表面阵地、进攻的顺序是六号、五号、四号和零号阵地。当天下午,他随营-来到六连,研究战斗布署。下午5时30分战斗开始,六号和五号阵地被我军占领后,战斗又在四号阵地激烈进行。他随营-将指挥位置前移到六号阵地后,他又奉命到五号阵地,传达营-的命令。当他来到接近五号阵地的一个塄坎时,发现四号阵地左边一个石壁,敌人的几个暗火力点正向五号阵地喷射,正在这时,忽然发现十几个敌人乘虚向五号阵地扑来,他拔出手雷,向敌人狠狠投去。打退敌人的偷袭后,他迅速来到五号阵地,向连长和指导员传达了营-的命令,并报告了自己在路上观察到的敌情。当他回到六号阵地,刚向营-报告完,就看见四号阵地升起了胜利的信号。战斗迅猛地向零号阵地发展。零号阵地紧挨着和主峰平行的十号阵地,是“597.9”高地的一个制高点,敌人用十多挺机枪拼命地-住通往零号阵地的唯一山梁,妄图负隅顽抗。六-士多次向敌人发起攻击,均未成功。天亮前不拿下零号阵地,将给攻击部队造成很大的伤亡,且会影响整个反击战的胜利。这时,他挺身而出,要求担负爆破任务。他被任命为六连“功臣六班”代理班长,带领战士吴三年、肖登良向敌人阵地猛扑过去。他们利用敌人死尸作掩护很快通过了敌人集中-的山梁,来到一条交通沟里。当他们消灭了敌人三个火力点后,突然有十来个敌人在机枪的掩护下向他们扑来。  战斗中,吴三年壮烈牺牲。当他同肖登良正准备向前攻击时,肖登良也中弹,负了重伤。他强压怒火,翻身冲进密弹交织的火网,向敌人中心火力点照射过来,几条火舌立即交织着向他射来,密集的弹雨使他不能前进,他出其不意,猛然向敌人甩出两枚手榴弹,利用手榴弹0的烟雾作掩护,拖着负了重伤的身体继续前进。在距敌人地堡几米的地方,他拉响了最后一枚手雷,但因敌人这个火力点太大,只被炸塌了半边,敌人剩余的两挺机枪,又从残存的一个射击孔里伸出来,死命地吼叫着。这时,他身上一件武器也没有了,腿也被打断了,身上还负了七处重伤。为了保证在天亮前拿下零号阵地,为了取得整个战斗的胜利,他毅然直扑上去,用胸膛堵住敌人的机枪射孔,我军趁势发起冲锋,一举攻下高地,他以自己的牺牲,保证了部队战斗任务的完成,全歼敌人两个营。他牺牲后,那墩实坚强的身躯仍扑在敌人的射孔上,双手还牢牢地抓着射孔周围的麻袋。身后留下了一条十多米长的血印。根据他生前的申请,1953年3月30日,中国人民志愿军某部党委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1953年6月1日,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给他追记特等功,并授予“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级英雄”光荣称号。同年6月25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授予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同时授予金星奖章和一级国旗勋章。在他的家乡,1985年5月,中江县人民政府专门修建了黄继光纪念馆。   [以上内容由"茶里王"分享。]

苏舜钦 (1008~1048) 北宋词人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苏舜钦(1008—1048),北宋词人,字子美,祖籍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曾祖时迁至开封(今属河南)。曾任县令、大理评事、集贤殿校理,监进奏院等职位。因支持范仲淹的庆历革新,为守旧派所恨,御史中丞王拱辰让其属官劾奏苏舜钦,劾其在进奏院祭神时,用卖废纸之钱宴请宾客。罢职闲居苏州。后来复起为湖州长史,但不久就病故了。与宋诗“开山祖师”梅尧臣合称“苏梅”。有《苏学士文集》诗文集有《苏舜钦集》16卷,《四部丛刊》影清康熙刊本。198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苏舜钦集》。  [以上内容由"55763186"分享。]

吴昌裔 (1183~1240)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吴昌裔   [生卒]1183-1240 [籍贯]潼川中江人   [朝代] 宋朝   [主要著作]<蜀鉴>,<四书讲义>,<乡约口义>,<宏台议礼>,<诸老纪闻>,<苦言>,<格斋文集>   [小传]   吴泳弟。幼孤自立,不肯逐时好。喜获程颐、张载、朱熹之书,辄披览研绎,手不释卷。后闻汉阳守黄□得朱熹之学,遂前往从师。宋宁宗嘉定七年(1214)进士。调阆中尉。岁饥,请发本仓储粮数万石赈灾,民皆感德。再调眉州教授,取诸经亲为眉士讲说,士风大变。历知华阳县,通判眉州。再权汉州,核兵籍,兴社仓,郡政毕举。理宗端平元年(1234),入为军器监簿。改太常少卿。转监察御史。在朝未久,凡上躬缺失、庙堂除授、将帅方命、女宠私谒、旧党之用、边境之祸等等,举世以为大戒而不敢言者,无不尽陈。尝斥朝廷“言论多于施行,浮文妨于实务”,且援靖康的敝,痛哭苦谏。徙太理少卿,旋以权工部侍郎出为四川宣抚司参赞军事,时论以“李刚救太原”比之。后改知婺州,遇旱,免粟八万一千石、钱二十五万缗。未几,以宝章阁待制致仕,卒谥忠肃。平素多习典故,尝辑仁宗至和至高宗绍兴百余年间奏议本末,合为一卷,名曰《储鉴》;又荟萃周、汉至宋代蜀道得失及兴师取财之所,撰成一书,名曰《蜀鉴》。另著《四书讲义》、《乡约口义》、《宏台议礼》、《诸老纪闻》、《苦言》十篇、《格斋文集》四十卷。均佚。《宋诗纪事》、《洞霄诗集》录其诗八首,《宋代蜀文辑存》录其文三十三篇。《宋史》、《南宋书》有传。   [以上内容由"悬崖游子"分享。]

杨子谟 (1153~1226)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杨子谟   [生卒]1153-1226 [籍贯]潼川飞乌(今中江县)人   [朝代] 宋朝   [主要著作]<五要>,<七目>,<浩斋退稿>   [小传]   父知章,自号云山老人。尝游广汉,得张之学,归授子谟。因朝夕探究,逾月不出户。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进士,调绵州教授。除重庆府录事参军,移任成都府教授。未几,召为吏部郎中,擢军器监,迁大理少卿。请外任,除直华文阁,提点成都路刑狱公事兼提举常平等事,复知嘉定府,皆有善政。宁宗嘉定八年(1215),差知隆州,不赴任。家居十年,于县南云山书院授徒讲学,日与诸生敷陈《四书》大义,学者称浩斋先生。理宗宝庆元年(1225),召赴行在,除中大夫、晋秘阁修撰致仕。为人宽和质实,笃学力行。著有《五要》、《七目》、《浩斋退稿》四十卷,均佚。《永乐大典》(辑本)录其诗四首。《宋史翼》有传,魏了翁《鹤山大全集》有《杨公墓志铭》。   [以上内容由"快乐地主"分享。]

谢娜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谢娜  (1981年5月6日-),四川中江人。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电影电视学院表演系。著名女主持人,演员,歌手。以幽默诙谐的搞笑风格而著称,被誉为大陆版周星驰。2011年9月26日谢娜与内地著名流行歌手张杰在云南香格里拉举行了婚礼。   [以上内容由"可爱红"分享。]

陈豹隐 (1886~1960)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陈豹隐  (1886-1960)经济学家。原名启修。中江县人。1918年毕业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回国受聘为北京大学教授。1925年在黄埔军校、广东农-动讲习所任教。大革命失败后-日本,开始马克思主义著作的翻译工作,是我国《资本论》中文本的最早翻译者。1938年到重庆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重庆大学商学院院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四川财经学院教授兼教务长、民革中央常委、全国政协常委、四川省政协常委。  [以上内容由"toyota"分享。]

吴之巽 (1160~1221)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吴之巽   [生卒]1160-1221 [籍贯]潼川中江人   [朝代] 宋   [主要著作]<诸经讲义>,<中庸口义>,<通鉴类>,<国典>   [小传]   自幼习礼,其父授以小戴氏(圣)书。稍长,学业有成,遂教授于广汉王氏书塾,郡守时率诸生造访。宋宁宗开禧三年(1207),吴曦僭蜀,下令聘士。吏诣其门,请赴,乃斥之,且作诗云:“困穷何用怕鬼笑,暴贵不免干天刑。”曦诛,始应聘,才冠多士。后竟赍志以没。平生笃志洁行,事亲以孝,交友以诚。博通经史,为文沉涵,有雅致,时人称之。著有《诸经讲义》五卷、《中庸口义》三卷、《通鉴类》十卷、《国典》二十卷,均佚。《四川通志》有传。魏了翁《鹤山大全集》有《吴之巽墓志铭》。   [以上内容由"whbz8"分享。]

戴资杰 (1911~1934)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戴资杰  男,汉族,四川中江人(1911年-1934年02月12日)  出生在私塾教师家庭。曾就读于泥金小学、中江县高等小学;1926年考入三台潼属联合县立中学。1927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该校进步学生组织“涪波社”的骨干。利用寒、暑假,在家乡传播革命思想。1931年秋,从潼属联中师范毕业,到中江县城关镇模范小学任训育主任。积极在该校的进步知识分子中发展党团员。同年底,在学校里建立中江县的第一个党组织——中共中江县特别支部,任书记。组织领导党团员开展抗日救亡运动,编写抗日墙报,排演救亡戏剧。  1932年秋,“九一八”事变周年纪念日,领导党、团员和“反帝大同盟”会员等200多人上街-,要求抗日救亡。1933年春,奉上级党组织的指示,带领特支成员分别深入到泥金、富兴、会棚等地,开展农-动,发动抗粮、抗租、抗捐斗争。同年9月,中共中江县委成立,历任宣传部长、县委巡视员,兼中共中江县东区区委书记等职。同年11月19日,与钟炳荣、干又素等领导了“文家桥”-。1934年2月,在牛场被捕。先后被关押在中江县警察局和国民党陆军第二十九军第二师师部。经过3天3夜的酷刑拷打,敌人一无所获。同年2月12日,被押赴刑场。他脚带重镣,遍体鳞伤,仍昂首挺胸,沿途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等口号,慷慨就义于中江县城北门外福建馆广场。  [以上内容由"周涛"分享。]

熊梦吉 (1772~1847)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熊梦吉   [生卒]1772-1847 [籍贯]中江县人   [朝代] 清朝   [主要著作]<管见琐言>,<春煦堂诗文稿>,<逸园文集>   [小传]   嘉庆十三年(1808)举人。道光六年(1826)考选二等,授叙州府训导,二十七年(1847)卒于任所,年七十六岁。幼时其父尝语之曰:“人能吃亏,乃是佳兆。若逞机诈,好便宜,非保身治家之善术。”梦吉奉为格言,终身不忘。为人廉洁,任事无私,遇事善裁决。为学重根本,谆谆以教人。著有《管见琐言》、《春煦堂诗文稿》、《逸园文集》行世。《中江县志》有传。  [以上内容由"hurt"分享。]

吴泳 宋朝词人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吴泳,字叔永,潼川人。嘉定元年进士,历官为军器少监,行太府寺丞,行校书郎,升秘书丞兼权司封郎官,兼枢密院编修官,升著作郎,时暂兼权直舍人院。  轮对,言:“愿陛下养心,以清明约己,以恭俭进德,以刚毅发强,毋以旨酒违善言,毋以嬖御嫉壮士,毋以靡曼之色伐天性。杜渐防微,澄源正本,使君身之所自立者先有其地。夫然后移所留之聪明以经世务,移所舍之精神以强国政,移所用之心力以恤罢民,移所当省之浮费以犒边上久戍之士,则不惟可以消弭灾变,攘除奸凶,殄灭寇贼,虽以是建久安长治之策可也。”  他日入对,又言:“诵往哲之遗言,进谋国之上策,实不过曰内修政事而已。然所谓内修者,非但车马器械之谓也。衮职之阙,所当修也;官师之旷,所当修也;出令之所弗清,所当修也;本兵之地弗严,所当修也;直言敢谏之未得其职,所当修也;折冲御侮之弗堪其任,所当修也。陛下退修于其上,百官有司交修于其下,朝廷既正,人心既附,然后申警国人,精讨军实,合内修外攘为一事,神州赤县,皆在吾指顾中矣。”  火灾,应诏上封曰:“京城之灾,京城之所见也。四方有败,陛下亦得而见之乎?夫惨莫惨于兵也,而连年不戢,则甚于火矣。酷莫酷于吏也,而频岁横征,则猛于火矣。闽之民困于盗,浙之民困于水,蜀之民困于兵。横敛之原既不澄于上,包苴之根又不绝于下。譬彼坏木,疾用无枝,而内涸之形见矣。”  迁秘书少监,兼权中书舍人,寻迁起居舍人兼权吏部侍郎,兼直学士院。疏言:“世之识治体而忧时几者,以为天运将变矣,世道将降矣,国论将更矣,正人将引去而旧人将登用矣。执持初意,封植正论,兹非砥柱倾颓之时乎?若使廉通敏慧者专治财赋,淑慎晓畅者专御军旅,明清敬谨者专典刑狱,经术通明使道训典,文雅丽则使作训辞,秉节坚厉使备风宪,奉法循理使居牧守,刚直有守者不听其引去,恬退无竞者不听其里居,功名慷慨者不佚之以祠庭,言论闿爽者不置之于外服,随才器使,各尽其分,则短长小大,安有不适用者哉!”又言谨政体、正道揆、厉臣节、综军务四事。  权刑部尚书兼修玉牒,以宝章阁直学士知宁国府,提举太平兴国宫,进宝章阁学士,差知温州。赴官,道间闻温州饥,至处州,乞蠲租科降,救饿者四万八千有奇,放夏税一十二万有奇,秋苗二万八千有奇,病者复与之药。事闻,赐衣带鞍马。改知泉州,以言罢。  [以上内容由"登徒子"分享。]

刘洙源 (1875~1950)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刘洙源(1875~1950)四川中江县人。名复礼,字洙源,别号离明。前清拔贡,北京经科大学毕业。长于文学,通达三礼,历任四川高级师范、成都大学、四川大学文学教授。早岁精唯识,曾着唯识学纲要数万言。私淑永明延寿,于民国二十一年(1932)著有宗镜录大科判;晚耽禅悦,不喜著作,惟存讲稿数篇为弟子所传钞。三十八年农历三月于德阳孝泉延祚寺剃发,受三坛大戒,法名昌宗。未久,应邀讲楞严经,并传净土观法。后返中江,驻锡白云寺,专研戒律。三十九年示寂,世寿七十六。着作除上记外,另有宗镜录细科判约五卷、宗镜录读法约十余卷。另纂集大智度论之法相而成性宗法藏三册,然未出版。  [以上内容由"好色好吃和尚"分享。]

谭楷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谭楷 (1943~)  原名胡世楷。四川中江人。1963年毕业于解放军雷达专科学校。历任国防科委微电子所研究人员,《科幻世界》、总,编审。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63年开始发表作品。198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报告文学集《孤独的跟踪人》、《小平故乡》、《中江农民工》(合著),诗集《花瓣·露珠》、《飞吧,CHINA》(合著)等。小说《西伯利亚一小站》获第七届台湾《中央日报》文学奖第一名,报告文学《倒爷远征莫斯科》获《人民文学》创刊45周年报告文学奖,《太阳石》获1984年全国煤矿文学奖一等奖,《我是大熊猫》获全国第三届科普作品一等奖,《不准擦粉的女工》获全国18家晚报科普征文一等奖。四川省十佳新闻出版工作者。  [以上内容由"猜不中结局"分享。]

刘世果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刘世果将军  历任西藏军区副司令员,贵州军区副司令员。1945年10月9日生,四川中江县富兴镇刘家沟人,1962年从军,曾任陆军11师31团1营1连新兵班班长、尖子班副班长,1965年任副排长。1966年到军区参谋训练队学习了一年军事技术后任排长,1967年任团作战训练股长,1969年5月调到军区作战部当参谋、副处长、处长,1983年任军区副参谋长(正师级)。1985年到长沙军干部文化学校学习了一年高中课程,1990年又到国防大学培养师级指挥员的基本系学习进修了一年,1991年任为西藏军区参谋长(副军级),1994年任副司令员。1997年2月任贵州省军区副司令员、贵州省九届人大常委。 2003年11月退役。  [以上内容由"老河口人minzhu"分享。]

唐以诺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电视影星唐以诺  1982年生,原名唐波,四川中江人,演员。代表作品有电影《毛泽东和他的卫士》、《姐姐词典》、《青春期》、电视剧《热情燃烧的岁月》、《家在南三条》、《走西口》、《手机》、《双枪李向阳》等影视作品。  [以上内容由"shinjigo"分享。]

王长河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王长河将军   王长河中将,男,1953年生,四川中江人,中共党员。现任武警部队副政委、纪委书记。  曾任武警部队森林指挥部副政委,2006年7月任武警部队森林指挥部政委,2010年12月任现职。  相关信息  2001年7月晋升武警少将警衔,2012年7月晋升武警中将警衔。  中共十八大代表,第十八届中央纪委委员。  [以上内容由"ouyang197"分享。]

正果法师 (1913~1987)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正果法师  正果法师(1913~1987年)四川省自贡市人。俗姓张。十九岁,从中江县寿宁寺广渠和尚剃度。二十一岁,受戒于成都文殊院。先后就学于重庆华岩寺天台教理院和重庆北碚汉藏教理院。在汉藏教理院曾从太虚习佛六年。毕业后,留校任教。1954年,任三时学会研究室主任。又应中国佛学院之聘,主讲佛学。1997年,当正果法师圆寂十周年之际,在中江寿宁寺右侧修建了正果法师纪念堂。纪念堂正中悬挂着正果法师遗像,堂内陈列着正果法师的著作,两旁挂有挽联、悼词和字画,其中赵朴初先生亲笔书写的挽诗,特别引人注目。  [以上内容由"xfzqg"分享。]

中江南塔

中江南塔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中江南塔又名“联云塔”位于中江城南,朝阳南路北侧,坐落在距地表高约30多米(航测海拔442.8米)的铜鱼山顶。山脚北、东北邻东溪河(御马河),西南邻朝阳南路。  中江南塔始建于明神宗万历37年(公元1610年),为邑人明大理寺少卿宋兴祖建,中江南塔坐南向北,平面呈八边形,为八面体形九层楼阁式砖塔,通高30.2米。由于中江南塔历史悠久,秀丽壮观,高矗于东溪之滨,连同周围山色一起自古即为中江八景之一而备受世人赞美,清人楹联“东河水汇西河水,南塔云联北塔云”正是其真实写照,至今未曾修葺,现保存基本完好。  中江南塔为中江古八景之一,连同所处铜鱼山在内,为本邑之胜景,历来为中江著名风水宝地,也是中江古城历史之象征。现已被收录进《中国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名胜古迹词内。  中江县历史悠久,从新石器石代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在北宋时期定名为中江县,至今已有1700余年历史,在此期间,除了英-继光之外,还有祖先们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历史物质文化遗产。大家请看,眼看的就是中江县著名的风水宝塔“南塔”。南塔,建于明万历三十七年,也就是公元1609年,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了,为明朝大理寺卿、邑人宋兴祖修建,大理寺卿是全国三大司法长官之一,正三品,掌握全国刑狱的最高长官,级别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长。  南塔又名联云塔,南塔坐落于铜鱼山上,与玄武山遥遥相望。铜鱼山又名三鱼山,平地突起,山势陡峭,此塔座落山顶,笔直挺拔,如插云霄,所以塔对岸玄武山上有对联写道:“东河水汇西河水,南塔云联北塔云”,亦有“联云塔”之称。在过去铜鱼山与玄武山之间有个缺口,人们为了补风水,弥补地形缺陷而修建南塔,南塔是一座风水塔,人们也用来祈求平安,出人才。  南塔通高30.2米,平面为八角形,九层楼阁式砖塔,之所以叫楼阁式砖塔,它的外观很像亭台楼阁,各层用砖叠涩出塔檐两重,两重塔的下层为腰檐,上为平座,腰檐与平座完全一致,远看很像有两层平座(重檐),这是它的一个特点。正是由于平座及腰檐的挑出,即可起到遮挡风雨的作用,又增添每层塔身的面积空间,同时,也是极富装饰艺术的创举。塔基为石质,须弥座底,这种塔基又名“金刚座”、“须弥坛”,源自印度,系安置佛、菩萨像的台座。须弥即指须弥山,在印度古代传说中,须弥山是世界的中心。另一说指喜马拉雅山(又名大雪山)。用须弥山做底,以显示佛的神圣伟大。我国最早的须弥座见于云冈北魏石窟,是一种上下出涩、中为束腰的形式。意思就是上下宽,中间像系了腰带一样稍细一些。大家平常在寺庙或者影视剧当中看到的观音菩萨和如来佛座的底座,也是以莲花为装饰的一种须弥底座,称为莲花须弥座。但南塔因为年代久远,为了坚实稳固,在我们现在维修的时候塔基做得比较宽,所以束腰不太明显。  这种楼阁式砖塔大多为空心砖塔,南塔也是这一座空心的,可以绕128级阶梯登至顶层,顺时针绕塔内各层心室螺旋登顶。除顶层、底层、塔身外,各层均有一面开券门,7面设窗,各级塔身开门方向交错出现,各不相同,这样的造型是以便登塔人可以观看各个方向不同的风景。塔刹为铁质仰钵与覆钵结合形成攒尖铁质塔顶,这里所说的钵就是形状像盆而较小的一种器具,一般泛指僧人所用的碗,电视剧《新白娘子传奇》中“法海”就是用这种钵来进行化缘的。仰钵是口朝上,覆钵就是把仰钵翻过来底朝上的那种样式。南塔塔身向下而上柔和收刹,顶部圆滑过渡,形成了一种深圆美丽的曲线。

中江寿宁寺

中江寿宁寺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寿宁寺位于四川省中江县城西侧,北靠葱笼陡峭的楼妙山,而监清澈明净的凯江河,与县城南北二塔争辉,同城东魁山相映。寺后楼妙山北有古迹“玉局洞”,寺前有中江八景之一的“楼妙飞韦”,吸引着拜佛参观的群众来此登高眺望。 清代邑训导左凝登楼妙山有诗云:“寻常极目叹崔嵬,此曰登监实异哉。四面群峰呈画谱,一湾流水倒瑶台。燕随春风高低舞,风送松声远近来。看看烟霞从地起,不知身在彩云堆。”寥寥数语,色画出楼妙山秀丽风光。  名字由来  寿宁寺原名“圣寿寺”,建于隋朝皇泰二年(619年)。该寺现所在地原为楼妙山古刹旧址。前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正果法师,青年时期出家于圣寿寺。法师圆寂以前曾说:“四川省中江县寿宁寺是我出家寺庙,希望能回去看一看。”后因事务繁忙,未能如愿,不幸于1987年11月20日在北京广济寺圆寂。同年12月,中国佛教协会致函中江县人民政府,希望能修复并开放正果法师的出家寺庙。但由于年代久远,原圣寿寺殿堂已严重破损。为实现正果法师生前夙愿,缅怀这位爱国爱教的高僧,经中江县人民政府发文批准,决定将圣寿寺迁至县城附近的楼妙山古刹旧址,即该寺今天所在之处,并按正果法师生前所说的“寿宁寺”命名。   修筑过程  寿宁寺历代几度重修。现存的观音殿、大雄宝殿、天王殿均为明清建筑。明崇祯壬申年(1632年)邑人宋兴祖(大理寺正卿)捐资新建观音殿。清乾隆壬申年(1752年)修建大雄宝殿。清道光十年(1830年)修建天王殿。1950年以后,殿堂由衙生部门监时占用,除佛像被毁外,殿堂保存完好。对修复正果法师出家道埸的建议,中江县人民政府非常重视,在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县财政无偿划拔寺院现有殿堂房屋,拔款六万元迁出与寺院无关的单位。寺院维修所需资金主要依靠广大信教群众的捐助和寺院常住僧人及护法居士共同开办的自养事业等多颃来筹集。历时十载,寺庙现存明、清古建筑观音殿、大雄宝殿、天王殿已维修一新,同时修建了正果法师纪念堂。   建筑特点  大雄宝殿经过维修后仍然保持明、清只叠檐式建筑结构。建筑雕刻精细美观,人物、动物形态各异,栩栩如生。殿内正中供有四川省佛教协会转赠的缅甸玉佛一尊,工艺精巧,造型端壮;殿堂正中还安置有寿宁寺自行设计,由本省工匠雕刻的汉白玉释迦牟尼佛像,佛像高三米,线条流畅,形象逼真。左右有阿难、迦页站像。大雄宝殿后塑有阿弥陀佛,左右塑有文殊、普贤像。殿堂两侧壁间塑有姿态各异的十八罗汉,十分引人注目。  观音殿为明代只叠檐式木楼穿斗结构建筑,房檐四角和周围的龙须挑两根一组,弯曲向上,别具一格。从楼上可见二梁上写有“施财新建楼阁,大理寺正狠宋兴祖”等字迹。殿内的西方三对像慈眉善目,法相壮严。  天王殿因年久失修,墙、柱倾斜,已成危房。1992年重修,重修后的天王殿雕梁画栋,雄伟壮观。殿堂正中塑有弥勒佛像,两侧四大天王像,殿堂门前悬挂着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写的“寿宁寺”寺匾。  寿宁寺历代高僧大德辈出。清代名僧心一青年时削发于该寺,长期在此驻锡,他工于画画,精通梵献,有相当造诣,是一位修持虔诚的僧人。其徒广渠法师就是正果法师的披剃师。

黄继光纪念馆

黄继光纪念馆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黄继光纪念馆座落在城东松柏巍巍的魁山脚下,是一座仿古园林建筑。占地1.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建有门厅、中心广场、两个中朝友谊亭、5幅汉白玉浮雕等。为了纪念1952年10月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英勇献身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级英-继光,1962年在县城文庙内建立黄继光纪念馆。1984年5月在城东魁山西麓修建新馆,即现在的黄继光纪念馆。  黄继光纪念馆前临东溪,背靠魁山,依山傍水,风景秀丽。魁山松柏长青,青草萋萋,山顶电视塔高矗入云;东溪河碧水荡漾,两岸是东河公园,鲜花垂柳,游入如织,为县城名胜。纪念馆内陈列有朝鲜人民赠送的礼物,金日成主席的题词,我国领导人题词和对联。  纪念性景区位于全馆中间,主要用于举行纪念活动和手照留影。纪念馆大门为中古牌楼式建筑,上方高悬着国家副主席-同志手书的“黄继光纪念馆”横匾。跨进大门,迎面是拔地而起的高层平台上的黄继光扑向敌人机枪口一刹那间的塑像。塑像被掩映在苍松翠柏之间,它把伟大战士瞬间的英姿化为了永恒的纪念。塑像下的人砌山岩上有-同志题写的“特级英雄-黄继光”七个大字和五幅名为“参军入伍”、“请战上甘岭”、“激战上甘岭”、“欢呼胜利”、“怀念英雄“的汉白玉浮雕。塑像后宽大的照壁上主中朝友好协会会长、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主席郭沫若同志题写的“凯歌百代”四个大字。浮雕的左右两侧是中朝友谊亭,亭内悬持-同志和郭沫若同志慷慨挥洒、风格各异的亲笔对联。  陈列展览区位于景区的右边,由五个依山势递降的陈列室和曲廊、花径组成。陈列展览区的建筑特色为朴素的民居式格调,与四季飘香的中心花园、曲栏、水榭构成一幅肃穆温馨的画面。  通过陈列近500余件实物、图片、组画、模型等,详细介绍了黄继光同志从一个贫苦农民的儿子成长为一名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级英雄的光辉历程。整个菜览突出歌颂了他胸怀全局、奋不顾身、英勇顽强,为了胜利用胸膛堵信敌人机枪口的英雄壮举,同时体现了中国人志愿军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精神。  进入陈列室,将把人们引入一段遥远却让人难忘的历史画卷之中。五个陈列室分11部分内容展出:党和国家领导人、领导机关的题词;英雄的故乡;苦难的童年;翻身得解放;抗美援朝、保家卫国;黄继光参军入伍;英勇献身,为国争光;历史的见证英雄业绩,千秋辉耀;故乡人民怀念英雄;中朝友谊,万古长青。生动翔实的陈列,身临其境的参观,使人们更加了解黄继光烈士献身祖国、献身世界和平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更加了解抗击侵略、保家卫国的重大意义。  纪念馆每天对外开放,每年都要接待朝鲜友人和许多国内的参观群众。黄继光纪念馆先后被德阳市人民政府命名为“青少年教育基地”,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被国家教委等六部门命名为“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中江镇江寺

中江镇江寺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镇江寺又名王爷庙,因塑有镇江王爷薛运龙的神像而得名。它位于中江县城盐市街的凯江边,是中江县保存比较完整的走马转角楼式样的古庙,1985年被中江县人民政府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解放前,因道路交通不便,中江的进出口商品多通过凯江船运,水灾和船翻人亡的事时有发生,老百姓都说是水妖在作怪。民国版《中江县志》载:清道光14年(1834年),由沿河的众商人集资修建了这座镇水妖、避鬼邪的神庙。该庙坐东朝西,由镇妖大殿、走马转角楼、厢房及戏台等建筑组成,石拱形双扇大门上方墙上有“镇江寺”三个金光闪闪的大字,两侧各有“河清”、“海晏”二字,意指江河无波浪,百姓安定,天下太平。跨进大门,抬头就是木制戏楼,左右为走马转角楼,有十几间木结构雅间,为酒楼,是达官显贵饮酒看戏的地方,窗花及楼沿吊板全是精雕细刻,楼下的雅间为茶楼,是富商名人品茶的地方。中间的坝子是民众看戏的地方。  穿过院坝就是镇妖大殿,屋脊上走兽、人物塑像栩栩如生,屋面四角高翘,角上吊有铜制风铃。大殿内四根梁柱笔直,二人合抱可围。大殿正中后排内柱处,有一神台,塑有镇江王爷薛运龙的座像。  镇江寺设计布局对称,科学合理,建筑精美,集宗教、娱乐、商业为一体,是中江人民聪明智慧的结晶。据传说,当年镇江寺竣工后,合川、罗江、射洪、三台等凯江、涪江、长江流域的商品船队过往中江,西河里帆影片片,桨声咿呀,晚上的小南门、小西门热闹非凡,一河的桅影、灯影在忙乱地荡漾,民工们在穿梭地忙着装卸粮食和食盐,吞吐着中江人的富足与安详。沿河小街全是盐仓、盐店、风景如画的盐市街就因那时而得名。  每年的农历六月六是镇江寺最热闹的时候,从六月初一到六月十五,周边各县的船帮、马帮都要到中江安营扎寨,到镇江寺求神拜佛,祈保平安。这期间,庙里要办庙会、唱大戏,消灾弥难的斋饭最为火爆,锅灶几天不会熄火。当年的镇江寺无疑是中江最繁华热闹的地方。  史料中喧闹的码头、街道和寺庙只是一场梦、一场远去的梦。如今的中江,当然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我们应当保留中江文明发展的遗迹,让它守望岁月的长河,而不能让凯城失去记忆,因为失去记忆的城市将失去她的魅力。假如中江县城没有毁掉隋代古刹灵皈寺、没有毁掉明代文昌宫,没有毁掉城隍庙,那该是怎样一番旅游热闹的景象啊!如今,我们只能在波涛和想象中去寻觅古中江的往昔。镇江寺虽然遭受了百年历史风雨的摧残,但整体结构还很完整,还是那么雄伟崇峻,有关部门应根据《文物保护法》加以修复,镇江寺无疑会成为中江县城一处可贵的旅游资源而造福中江人民。

彤华宫

彤华宫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彤華宫即火神庙。关于火神,有几种传说。    一说火神为阏伯。他是夏禹时的一位部落首领,曾经辅佐大禹治水。阏伯担任司徒,主管教化,率众凿山开河,疏水入海,足迹遍及华夏,功勋卓著,为百姓所拥戴。大禹赐阏伯子姓,“封商地,任火正”。阏伯为造福黎民,建造“火台”,让百姓取用,于是人们奉他为“火神”。当时黄淮流域洪水泛滥,殃及大片良田,人们传说是河里蛟怪作祟。为了镇妖邪防水患,百姓便建“阏伯祠”(后称火神庙)于河畔,从此五谷丰登,百姓安居乐业。   一说火神为罗宣。他居住在神话中的火龙岛,后被姜子牙封为火德真君,专门扬善惩恶。传说有一次民间过年开庙会要搭棚,庙里没有苇席,火神真君便派人到一个贩卖苇席的大财主家借苇席。这财主非常吝啬,爱财如命,不肯出借苇席。财主刚把来人撵走,家中便起大火,他这才知道得罪了火神,只得马上将苇席送到火神庙,这才火灭烟消。   旧时火神庙被人们视为避灾求福之处。相传正月初七是火神的诞辰日,每逢这一天,火神庙人山人海,善男信女纷纷前来磕头朝拜、烧香许愿。

中江文庙

中江文庙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文庙,亦称孔庙或圣庙,是供奉古代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的祀殿。中江文庙座落在县城下南街,占地一公顷有余。东西宽50.2米,南:比长212.46米,臼红墙围护。由万仞宫墙,东西石坊,棂星门、天池,泮池,大成殿,崇圣祠,名宦祠,乡贤祠,藏经阁,钟鼓楼等部分构成一个结构完整、宏伟典雅,古4;1、庄严的建筑群。院内遍植柏树,株株高大的古柏挺然屹立,浓荫盖地。  二三十年前,每当夕阳西下,暮霭降临时,庙内常有成百上千只乌鸦、白鹭,在晚霞余晖中鸣噪归巢,为中江县城一大奇观。中江文庙始建于何时现已无史可考。据康熙县志载:古文庙早已荒废,宋嘉定十三年(公元1220)酒正兼中江县令宇文峒主持重修文庙。此后历代多次修茸、扩建,成为蜀中比较完整的文庙之一。  文庙的主体建筑是大成殿,殿分五楹。高8米。殿前有七级台阶,阶沿下有青石护拦。殿内有孔子塑像一座。左右为孔门弟子九贤人牌位。相传塑造孔子圣像的泥土是从孔子故里——山东曲阜运来的。明洪武年间,朝廷诏令全国停止塑孔子像,改木牌神位祀奉,已塑泥像不废,未塑的不得再塑,因此,象中江文庙的泥塑孔子像,据说全国仅有七座,而中江县得其一。塑像造型生动庄严,栩棋如生。解放后文庙被单位占用,棂星门,藏经阁因基建需要已被拆除,其余大部分建筑保存尚较完好,古柏多已枯萎零·落,但文庙仍为中江县名胜之一。   

中江玄武观

中江玄武观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县城东里许东溪河畔,有玄武山,此山有两个峰峦,望似二山,实则一体。左山蜿蜒如蛇,右山形状似龟,故有“玄武”之名,犬牙交错,六曲三起,而又紧相连接,山下东溪萦绕,风景如画。唐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在玄武山建“乾昌寺”,又名“玄武观”。宋治乎二年(公元1065),朝廷诏天下避“玄”“武,J讳,玄武观改名大雄寺。大雄寺曾几度由佛、道两教分别管辖。玄武观殿宇宏丽,林木苍郁。前后两座大殿,加上山门,禅房,厢房和其它神龛,占地约4亩。  历代有高僧或道士住持,香火不绝。山下有圣泉纹石,周围有“万柳逵龙”“三苔续脉”等名胜,四季游人不绝。唐宝应元年(公元762年),著名诗人杜甫游乾昌寺观壁画,写下著名诗篇《题玄武禅师屋壁》玄武观有正殿高12米,宽14米,进深17米,雄伟庄严,幽静肃穆。殿前尚存南宋嘉定年间真武画像碑,画像披发按剑,脚踩龟蛇,神态飘逸,额篆“大雄真武像”五字,下面还有小字20行。雕刻精妙。它与东山寺及寺后的圣泉,组成了一副清净、和谐、淡雅的自然图画。由于环境优美千百年来,曾吸引过无数文人学士,墨客骚人至此观赏游览。如南北朝的大画家顾虎头,唐代的王勃、卢照邻、杜甫、宋代的苏轼,都曾在这里留下作品。   

塔梁子崖墓群

塔梁子崖墓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塔梁子崖墓群,位于中国四川省德阳市中江县民主乡桂花村响滩河北岸“塔梁子”山腰上。2002年9月—11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对塔梁子崖墓群中的9座崖墓进行抢救性发掘。这批崖墓由墓道、墓门、主室、甬道、侧室、棺床、壁龛、灶台等组成,有单室、双室、多室等形制,以多室墓为主。在崖墓中首次发现有壁画和墨书榜题,并发现一批仿木建筑形式的雕刻和珍贵的画像雕刻新题材,大大丰富了崖墓的考古资料。根据这批崖墓的形制、画像题材及出土器物,其时代属东汉中晚期。  在3号墓中首次发现了“墨书榜题”。  塔梁子3号墓则是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目前发现时代最早的壁画墓。  2006年“塔梁子崖墓群”被中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东至大梁子顶点顺山脊经塔梁子顶顺山脊向下延伸至山脚一线(385.00等高线),南至塔梁子山脚一线(385.00等高线),西至老寨子顶点顺山脊向下至山脚一线(385.00等高线),北至老寨子顶和大梁子顶点连线。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东、西、南缘各外延50米,北与保护范围北缘重合。  

中江博物馆

中江博物馆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中江博物馆属灾后重建项目,是中江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民俗博物馆和文化馆培训基地的简称,博物馆2010年开建,2014年9月开始陈列布展,2016年春节期间正式对外免费开放。中江博物馆占地9415平方米,展厅面积5700平方米。博物馆主要展出包括东汉青铜摇钱树在内的200余件珍贵文物,展品类别包括青铜器、瓷器、陶器、书法等,其中也包括极具中江特色的中江花石。博物馆有4个常设展厅,分别是千秋古县、华夏瑰宝、名士风流、城乡规划展览馆,全面介绍了中江悠久的历史文化、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彪炳史册的历史名人和对未来的展望,展现了中江几千年灿烂的历史文化以及文化传承。  服务事项 4个常设展厅:中江历史文化陈列展-千秋古县,中江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展-华夏瑰宝,中江历史文化名人陈列展-名士风流,城乡规划展览馆  地址 中江县二环路西二段  联系电话 0838-32629590838-3262929  服务时间 一、每周一为闭馆日,如闭馆日遇国家法定节假日照常开放。

中江禹王宫帝主庙

中江禹王宫帝主庙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禹王宫-帝主庙位于四川省中江县仓山镇,相邻而建,禹王宫在帝主庙北,总占地2000余平方米,现存古建筑建筑面积600余平方米,其中正殿为明代建筑,建于明万历年间,观音殿及左厢房为清代建筑。  帝主庙建于清雍正年间,现存牌坊式门楼、戏楼、耍楼、正殿及左右回楼,占地面积近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300余平方米。整个建筑群保存完整,规模宏大,并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5.12”地震中,禹王宫-帝主庙遭受重创。震灾致使古建筑屋脊垮塌,屋面塌陷、筒瓦、飞翼破损,屋瓦滑落,勾头滴水局部残损缺失,墙体出现垮塌、裂缝,木构件糟朽开裂、变形严重,抢救工作迫在眉睫。作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禹王宫-帝主庙维修被列入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工程总投资1108万元。通过依法公开招标,由四川园冶古建园林有限设计公司承担勘察设计、云南城成建设监理有限公司承担监理、北京市园林古建工程公司承担施工。工程于2010年9月正式开工,2011年7月顺利完工。

中江北塔

中江北塔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江民间流传着一个优美的故事。传说,宋代有兄妹一人修道得法,神通广大。一日,兄妹云游至中江,正值江河洪水泛滥灾祸连绵。为了拯救百姓,兄妹决定各建塔寺镇水,保一方平安。他们议定:兄建灵皈寺,妹建北山塔,为了不让凡人看见,都在鸡叫前把塔和寺建成。兄妹俩各施法术,连夜动手建造。兄长做事粗心,忙天慌地把寺建好,就到北山去看妹建塔。他见妹正在建成的塔顶上装点奇花异草,知道妹的本领已超过自己,顿起嫉妒之心,便学雄鸡啼鸣。妹听见鸡叫,吓得身子一歪,手中花草抛向凯江,这些花草后来成为中江的特产菊花石,而北塔也随着好的身子长期倾斜。  宋末元初,人们曾在北塔山脚下建寺院,内塑白衣观音像,定名白塔寺。后来寺院毁于战乱。1993年,中江县为落实宗教政策,批准复修白塔寺。仅两年多时间,一座崭新的仿古建筑群拔地而起,其规模之大,速度之快,无不令人交口赞叹。仅三年多时间,一座建有五重殿、三幢生活楼、七个亭阁(包括钟鼓楼),总建筑面积5850平方米,规模宏大的仿古建筑群迅速落成。

德阳继光水库

  德阳继光水库简介 中江县继光水库是人民渠七期工程的一座骨干囤蓄水工程,总库容为8900万立方米,位于继光镇境内,为纪念特级战斗英-继光而得名。 继光水库距中江县城22公里,距德阳64公里,距成都100公里,库尾横跨罗桂公路。库区处于四川盆地腹部丘陵区,属亚热带湿润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为16℃。    四川德阳  继光镇  中江县辖镇。 1951年建石马乡,1952年更名继光乡,1961年改公社,1984年复乡,1996年兴发乡并入建继光镇。位于县境东部,距县城38公里。面积53平方公里,人口2.6万。罗桂公路过境。辖石马、白寨、继光、团碑、高石、铜梁、袁家桥、兴旺、兴发、锦竹、长乐、新堰、金房、应天、新中、长叭沟、芳草、严新、新高19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建材、食品加工等厂。农…… 详细++

回龙吴氏祠堂

回龙吴氏祠堂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回龙吴氏祠堂(中江县)  保护范围:东南至侧院厢房东南缘外延10米,东北至前厅东北缘外延30米,西南至正厅西南缘外延30米,西北至侧院厢房西北缘外延10米。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延30米。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巍螺山

  巍螺山古名歪脑山,海拔666米,位于德阳与中江交界的龙泉山脉中干线上,大部分在中江县会棚乡境内,是森林特色风景区,有古柏数万株。旅游水泥路可直达山门。近年来已逐步开发,恢复了云华祖师殿和将军庙、顶鼓殿;正在修建旅游接待设施。不久将以参天古柏和四季鲜花迎接海内外游客。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阳平关风景区

  阳平关位于中江县城西7公里的凯江河畔,为古时中江的水陆通道。两岸峰岩耸能源工峙,形成小三峡风光;古代帛氏奴,蜀王程道养,清朝的李永和等历代农民起义军都曾把景区内的天台山、鸡冠山等作为屯兵练武,安营扎寨的地方,鸡冠山腰的三清洞,是神奇绝世的喀斯特溶洞,洞长八里,现已开发出1500米,洞内钟乳悬挂,石笋林立,洞口由小河、田野构成的道家太极图案浑然天成。此溶洞融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与悠久的历史文化为一体。  景区内有民族英雄文天祥第七代后裔落户阳平的“正气堂”遗迹;有天台寺铁骨牡丹不下山的美丽传说;有近年发掘出来的古道教中央教区的“阳平都理”之印;有东汗崖墓和白莲教碑;有晚清名士李福源的“容海园”遗址;有五十年代轰动全川的“天龙湖”;跨江高悬的铁索桥,雄镇江边的大佛岩,无一不向游人诉说着阳平关的历史沧桑。载入中国文学史册的古绵州巴歌更把您带入远古的梦境......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铜山风景区

  四川著名古文化风景区。位于中江县广福镇,因地处古铜山县而得名。  铜山风景区系历史古迹唐贞观二十二年在此置铜监署采铜铸钱,故称”铜山”,又称”古铜山”。据说是前汗邓通造钱鼓铸之所,现尚存有古矿洞。古铜山群山环绕,玉江萦绕,风景秀丽,是北宁名臣、文人苏易简、苏舜钦和明朝大学王帷贤的故乡。它位于县城以南约40公里的广福镇。铜山境内有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柑桔梁岩墓群,距今约两千多年;有玉江摩崖石刻群(其中美女晒秋图尤为罕见和珍贵),分别产生于唐、宋、明、清各代。  景内的古药师院,光禄坂、梅坡以及铜山八景吸引各朝文人游览凭吊,留下大量碑碣、诗文、题辞以及石刻石雕。计有司马光书的“风火家人卦”古训;有初唐书法家虞世南书写的“登金门”题辞;有唐代诗圣杜甫途经药师院时写下的名篇《光禄坂行》等。这里既是古代金石遗迹较集中之地,又是人文景观胜地。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杰兴镇下属行政规划区域景点大全


地区 景点

杰兴镇特产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