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 | 简介 |
---|---|
涡阳天静宫 | 涡阳天静宫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涡阳天静宫 涡阳天静宫景区 坐落在涡阳城北的涡北街道郑店村,为国家AAA旅游景区。距县城中心五公里。纪念我国春秋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道家创始人老子(今安徽省涡阳县人)而修建。此宫南临涡河,三面环绕武家河,北枕龙山之峰,可谓抚山枕水之地,钟灵毓秀之乡。天静宫始建于东汉延熹八年(公元165年),始称老子庙。其东有天齐庙、问礼堂,南有流星园、圣母殿、九龙井,西有太霄宫、玉皇殿,北有三清殿等。此外,灵官堂、诵经堂、钟楼、井亭、客房、道士舍、庖、库庾、厩,无不毕具。楹柱有一百多个。占地三千亩,食业数千人。宫中殿阁林立,松柏交翠,庄严肃穆,气势非凡,堪称中华道观之最。现在的天静宫尚存有天静宫、天齐庙、九龙井、老子娘坟等多处于老子有关的建筑和遗迹。天齐庙又称东岳庙、老子“老庙”,是元代天静宫建筑群旧址中保存至今、结构完好的地面建筑。 为了纪念一代哲人老子,弘扬道家文化,抢救和恢复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扩大与世界文化交流,在港、澳、台和海外重德尊道人士的鼎力赞助下着手修复天静宫,于老子则为纪念圣地,于道学则为研究中心,于道教则为一景点。经过数年努力,老君殿、三清殿、灵宫殿、天师殿、重阳殿、财神殿、元辰殿、老祖殿、慈航殿、吕祖殿、东岳庙等十余座殿堂己相继展开和完成,天静宫又复屹于古相大地,重现昔日风采。天静宫建筑群是主体标志性建筑,目前已完成了老君殿、道观中轴线上的灵观殿、三清庙等殿堂的建筑。老君殿是天静宫的主殿,按照到焦祖庭的规模及宋代规制修复,九脊重檐,东西长47米,南北深28米,殿高23.75米,立于2米高的崇台上,堪称道观第一殿。殿内屹立老子、尹喜、东华帝君三尊青铜像,其中老子像高5.5米,重6000千克,目前为国内最大的老子铜像,堪称中华第一。说明涡阳当地在很久以前就开始纪念老子了。气势辉煌,堪称华夏道观之首的天静宫今年拟上马三期工程,三期工程重点建设内容主要是保护九龙井,恢复古流星园,再现古时的情景。目前天静宫按照国家AAA-旅游景区的标准,不久的将来,天静宫将成为亳州市、安徽省乃至全国的著名旅游胜地。2007年首届中国涡阳老子文化节在天静宫景区盛大开幕。2009年涡阳天静宫景区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3-旅游景区。涡阳天静宫 涡阳天静宫 天静宫街道 天静宫街道位于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地处淮北平原,涡河北岸,呈“一”字形,与县城隔河相望,是涡阳县的涡北新区。S202线和徐阜铁路穿境而过。总面积108平方公里,耕地9.98万亩,常住人口近10万人,辖13个社区、9个村委会。 天静宫街道,物产丰富,盛产粮、棉、油、烟,质优量大;涡北街道,地下矿藏资源巨大,境内有涡北煤矿和徐广楼煤矿。 [2] 200…… 详细++ |
涡阳县新四军第四师纪念馆 | 涡阳县新四军第四师纪念馆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位于涡阳县新兴镇,占地3000平方米,是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2A级旅游景区。 1939年9月初,彭雪枫带领新四军游击支队来到新兴集,开创了以新兴集为中心的豫晚苏边抗日根据地。1940年2月,游击支队改番号为新四军六支队;6月又与黄克诚领导的八路军二纵队合编为八路军第四纵队;1941年新四军组建后改番号为新四军第四师,同年彭雪枫率新四军四师转移到津浦路东。四师在新兴集期间,司令部直属机关有政治部、锄奸部、民运部、参谋部、军法处、副官处、供给处、拂晓剧团、拂晓报社等十多个部门。四师司令部旧址为砖木结构的四合院,分东西俩个院子,有房34间,现已辟为新四军第四师纪念馆,原军委副主席张震为纪念馆题写馆名。纪念馆内有刘少奇、彭雪枫旧居,彭雪枫德政碑,还陈列有各种图片和革命文物等。1981年被省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新四军第四师纪念馆 |
西淝河 | 西淝河介于颍、涡及芡、泥黑河流域之间。发源于河南太康县马厂集,流经安徽亳县、太和、利辛、涡阳、颍上、凤台六县,至凤台峡山口入淮,全长250公里,流域面积4750平方公里,属平原区。1951年截源工程,将王河口堵塞,使上游(清水河)来水分别经油河、氵名河向东引入涡河,流域面积减至3550平方公里;乌江及三岔沟之水,因乌江涵、长林涵建成,将通济河的沟口堵闭,再减少西淝河流域面积350平方公里,经此截引后,西淝河的实际流域面积减为3200平方公里;1958年开挖苏沟、济河,将原属颍河流域颍左部分的654平方公里来水,改向西淝河排泄,至此,西淝河的流域面积为3854平方公里。 现西淝河源自淝河集,东南流,沿太和县与亳县边界经龙德西、杨店西,至高公庙后,沿太和县与涡阳县边界,至苗集北进入利辛县境,续东南流,经四庙、朱集、王市集,于集东穿过濉阜铁路桥,然后经双沟、阚疃、展沟,沿颍上县与凤台县边界,至米窑附近进入凤台县境内,于金卢集以下扩为姬沟湖,至毛家集北,又称毛家湖,到蒋咀子北,折北流,于峡山口下游汇入淮河。 1971年开挖茨淮新河,1976年将西淝河在阚疃集截断,阚疃集以上称西淝河上段,直接向茨淮新河排水,改属茨淮新河水系。河道自淝河集至阚疃长99公里,流域面积2244平方公里,其中刘郢子以上本干来水面积1871平方公里,港河、白羊沟等来水面积373平方公里;在朱集建有朱集拦河节制闸,闸下至刘郢子(入茨淮新河口)河底宽61~115米,河底高程21.70~18.98米,排涝流量409~603立方米每秒、水深6.0~7.0米、排涝比降1/23000,洪水比降1/26500、水深8.0~8.5米;闸上至罗集河底宽56~16米,河底高程22.35~30.10米,排涝流量369~26立方米每秒、水深5.5~3.5米、排涝比降1/13000,洪水比降1/10000、水深7.0~6.0米。王市集已发生的最大流量为454立方米每秒(1963年6月9日),最枯流量达到河道断流(1956年、1958~1961年、1966~1970年出现过);最高水位为28.28米(1954年7月21日),最低则为断流,河道见底。 阚疃集以下称西淝河下段,从阚疃至河口长64公里,流域面积1609平方公里,河道弯曲,地形低洼。老河槽被黄泛淤塞后,1951年曾进行疏浚,新河槽沿右岸开挖,大水时新河、老河、洼地连成一片,水面宽3~4公里,1965年以来两岸洼地已圈圩43处,保护面积约20万亩。现有排涝能力达675~950立方米每秒,合10年一遇标准,河底高程17.4~14.0米,河底宽50~42米,水深6.9~9.0米,比降1/31000。汛期淮河水位高,建于西淝河河口的西淝河闸关闭,以防倒灌。若同时内水也大,则大部分圩堤仍需破圩滞蓄内水。主要支流右岸有济河,集水面积726平方公里;苏沟,集水面积269平方公里;左岸有港河,集水面积208平方公里。西淝河闸闸上已出现的水位,以1954年的24.82米(7月29日)最高,1953年的14.22米(6月21日)最低;闸下水位以1954年的25.38米(7月27日)最高、1958年的13.96米(7月3日)最低。 |
袁大化故居 | 袁大化故居为涡阳县文物保护单位。 袁大化故居,位于安徽省涡阳县青町镇。占地4000平方米,存有房屋40余间。现为涡阳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淮北平原一个普通的小村庄里,静静伫立着一座颓败的故居,祠堂旁边松林响起的阵阵松涛声,向路过的人讲述着它的百年沧桑,讲述着从这里走出的一段传奇:在这个叫大袁庄的地方,曾经出来一位叫袁大化的清廷要员,做了很多要事、好事,也有受人诟病的瑕疵。 袁大化故居在涡阳县青疃镇大袁庄,日前,记者来到这里看到大门是新修的,开门进去,一种古朴和衰败之感扑面而来。院内晒着一些农作物,原西花园里种点蔬菜,杂草丛生,一些房间看上去已成危房。这三进三出的大院,已看不出原貌,屋内也没任何旧时摆设。涡阳县文物管理所副所长刘书平说,袁大化故居曾被严重毁坏,尤其文革时,房屋、什物、石雕、大门、院墙等大多被毁,也作过粮站、小学和村务室,现在仅剩这些残宅。 据1983年《青疃区志》记载,袁氏旧宅“计正堂九驾五间,东西厢房各三间,东偏为厨室,二门过道一间,周以内垣,二门外东西房各三间,大门三间,左右为门房,东西侧门二间,堂后仓房十一间,东西房各三间,周以外垣,西侧门外,开井泉一眼”。另据其它文字资料说,大院不但有宏大的门楼照壁,还有飞檐斗角。一条穿过村中的小河,把几处宅院,连成一个整体。兴盛时,有花有草,有亭有榭,繁简相间,错落有致,“把江南水乡的建筑格局,活生生地搬到了皖北平原”。 现在,人们看到祠堂仅存的22间主体建筑,仍然高大威风,只是屋内荡然无一物,门前的石阶断裂。刘书平说,它是涡阳县仅存的比较完整的祠堂。 袁大化 (1851~1935) 袁大化(1851~1935),字行南,涡阳县青疃区大袁庄人。进学入廪后不甘寂寞,于光绪十七年(1891 年)往关东投效。当时负责外事的吴某,曾派袁大化往伯力、海参崴、双城子等地侦察俄军情况。后到额木尔河沿岸勘察漠河金矿,提出采金方法,受李鸿章赏识,委以重任,并为袁大化特捐“同知”衔,派充漠河总办。经营8 年,每年盈余万计,被晋升为二品衔道员,戴花翎。因户部尚…… 详细++ 大袁村 大袁村是典型的农业村,以种植、养殖为主,外出务工人员较为多,为家乡带来资金与技术。该村共有人口3427人,土地6985亩,村民组17个。村两委坚持科学发展观,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在农村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以经济发展为中心,推动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发展。…… 详细++ 袁大化 (1851~1935) 袁大化(1851~1935),字行南,涡阳县青疃区大袁庄人。进学入廪后不甘寂寞,于光绪十七年(1891 年)往关东投效。当时负责外事的吴某,曾派袁大化往伯力、海参崴、双城子等地侦察俄军情况。后到额木尔河沿岸勘察漠河金矿,提出采金方法,受李鸿章赏识,委以重任,并为袁大化特捐“同知”衔,派充漠河总办。经营8 年,每年盈余万计,被晋升为二品衔道员,戴花翎。因户部尚…… 详细++ 大袁村 大袁村是典型的农业村,以种植、养殖为主,外出务工人员较为多,为家乡带来资金与技术。该村共有人口3427人,土地6985亩,村民组17个。村两委坚持科学发展观,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在农村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以经济发展为中心,推动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发展。…… 详细++ |
涡阳县天静宫遗址 | 涡阳县天静宫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涡阳天静宫,也称太清宫、道德东宫、老子庙,位于涡阳县城西涡河之北郑店(正殿)子村,是国家3A级旅游景区。 太清宫始建于东汉延熹八年(165),初称老子庙。因汉桓帝梦老子降于殿廷,乃颁旨在老子故里,建庙祭祀,命陈国丞相边韶撰《老子铭》碑文。 涡阳天静宫,元代以前也称太清宫,元代定名为天静宫,但有时仍叫太清宫,现在法定名称“天静宫”。该宫自汉以后,历代帝王均颁旨修葺,规模渐大。唐、宋时,殿宇林立,金碧辉煌,不逊于帝王之都。元代视道教为不安定之源,为巩固其统治,对道教采用怀柔政策,将供奉老子的太清宫改名为天静宫,寓天下安静太平之意,涡阳天静宫也由此得名,并于至顺三年(1334)再次对天静宫进行大规模续建。到明清时代,天静宫仍占地3000亩,食业数千人,实为华夏第一道观。 现在的天静宫是由海外的道教信徒捐资,在原址上兴建的。主殿老君殿,按宋代规制修复,九重檐,东西长47米,南北深28米,殿高23.75米,崇台高2米,堪称全国道观第一殿。殿内这三尊巨型青铜塑像,中间的是老子,两侧为尹喜和东华帝君,老子像高5.5米,重6吨,为国内最大的老子铜像。以老君殿为中心,整个建筑分中、东、西三路。中路建筑有山门、会仙桥、灵官殿、老君殿、三清殿等,总长615米;东路为慈航殿、吕祖殿、天师殿、客堂、老子纪念馆--道之源陈列室及乾道舍;西路为财神殿、元辰殿、老祖殿、重阳殿、施恩堂、老子纪念馆--德之初陈列室和坤道舍,灵官殿前左右分建钟楼鼓楼,东西总宽90米。建筑采用唐宋风格,部分采用元明式样。整个建筑显得大气、庄重、宁静、清雅。 |
亳州辉山烈士陵园 | 亳州辉山烈士陵园为文化旅游景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介绍 又称辉山烈士公墓,位于涡阳县曹市镇辉山之巅。为悼念新四军第四师第十一旅涡北抗日殉国的300余名烈士而建。该陵园于1945年建。正面是牌坊式大门。上有毛泽东题词“死难烈士万岁”,两侧有-和涡阳县的题匾。陵园中央,矗立着一座15米高的纪念塔. 上刻:“新四军第四师第十一旅涡北抗战殉国烈士纪念塔”21个大字。塔座为五星形公墓。墓前石碑刻310名烈又称辉山烈士公墓,位于涡阳县曹市镇辉山之巅。为悼念新四军第四师第十一旅涡北抗日殉国的300余名烈士而建。该陵园于1945年建。正面是牌坊式大门。上有毛泽东题词“死难烈士万岁”,两侧有-和涡阳县的题匾。陵园中央,矗立着一座15米高的纪念塔,上刻:“新四军第四师第十一旅涡北抗战殉国烈士纪念塔”21个大字。塔座为五星形公墓。墓前石碑刻310名烈士名录。陵园内有彭雪枫传略和碑文、挽联多幅。园内植松柏、梧桐多棵。现已成为一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士名录。陵园内有彭雪枫传略和碑文、挽联多幅。园内植松柏、梧桐多棵。现已成为一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安徽池州市 辉山村 辉山行政村总人口3983人,耕地面积7878亩,有8个自然村,共有党员105人。辉山曾是革命地,为了纪念烈士们,那时的百姓就建造了烈士陵园和纪念堂。每年清明节乡镇各单位及学校都会来扫墓,纪念我们的革命战士,县老干部每年都会组织前来悼念。…… 详细++ |
亳州义门清真寺 | 亳州义门清真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介绍 位于涡阳县义门镇,大门朝东,是阿訇为回民讲经和主持教义的场所。占地3600平方米,创建于元朝初年,曾一度毁于战火,后又重修。现存礼拜大殿5间(正殿),重梁起架,明柱走廊,花格门窗,立于80公分高的崇台上,房屋高大宽敞明亮。南北讲堂各5间,北讲堂东端前有古皂夹树一株,树下有无字石碑一块,碑长2.5米,宽90厘米。前有大门两重,前大门两间,清代建筑,砖瓦结构,上覆灰色小瓦,龙纹脊饰。二道大门为新建,楼房式2间2层。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红城子遗址 | 红城子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红城子遗址 |
亳州义门古镇 | 介绍 位于涡阳县城西22.5公里处的涡河北岸。据《颍州志》载:“义门唐时为真源县”,唐天宝10年(751),安禄山血洗真源县,县衙仅剩一仪门,因此改真源为“仪门”,涡阳建县时,将“仪”改为“义”。古时,镇上庙宇林立(大小庙宇72座),名胜众多,故称“庙集”。至今尚有千佛阁、玄帝庙、清真寺等十余座。镇西一里许的南窑村为西汉孝子韩伯俞故里,村后建有“泣杖祠”。由于义门广种苔干,被国家命名为“中国苔干之乡”。 该镇是回民聚居区。 |
高炉镇 | 在涡阳县城东12公里处的涡河北岸。涡河高炉大桥贯通南北,向南3公里与S307省道相接,水陆交通便捷,是亳州市文明古镇之一。据《涡阳县志》载,东汉末期,曹操在此沿涡一带屯兵数十万,并建高炉,打造兵器,准备攻打吴国,扫平中原。高炉镇因而得名。曹操为犒劳三军,又将各地酒师召来,利用本地的甘泉酿造美酒。于是,高炉的酒业也因此发达起来。在当时就有“汉三杰闻香下马,高炉酒十里飘香”的美誉。过去,高炉有数十家酿酒的糟坊(作坊),较有名的有汇海、广和、涌泉公等。其产品销往京沪和东北等地。著名的安徽双轮集团——高炉酒厂就座落在高炉镇。 |
嵇康墓 | 嵇康墓为文化旅游景点。 嵇康墓 《中国名胜词典》载:嵇康墓在安徽省涡阳县城东北30公里的嵇山南麓。嵇康(774--763),字叔夜,三国曹魏时人。著名的文学家、音乐家,官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其与当世名士阮咸、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为友,常驻聚会于竹林之下,时称“竹林七贤”。因政治上拥护曹魏,反对司马氏集团篡权,为司马昭所杀。临刑前,他拒绝了二千太学生的营救,索赔琴弹了一曲已成绝响的《广陵散》。后葬于此。嵇康墓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嵇康 (223~263) (223~263)三国时曹魏文学家。竹林七贤之一。字叔夜。谯国□县(今安徽宿县)人。 嵇康,字叔夜,谯郡銍县(今安徽宿县)人。“竹林七贤”的领袖人物。三国时魏末著名的思想家,诗人与音乐家,是当时玄学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为人耿直,他幼年丧父,励志勤学。后娶曹操曾孙女(曹林之女)为妻,在曹氏当权的时候,做过中散大夫的官职。 嵇康是中国古代少有的美男作家…… 详细++ 嵇康 (223~263) (223~263)三国时曹魏文学家。竹林七贤之一。字叔夜。谯国□县(今安徽宿县)人。 嵇康,字叔夜,谯郡銍县(今安徽宿县)人。“竹林七贤”的领袖人物。三国时魏末著名的思想家,诗人与音乐家,是当时玄学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为人耿直,他幼年丧父,励志勤学。后娶曹操曾孙女(曹林之女)为妻,在曹氏当权的时候,做过中散大夫的官职。 嵇康是中国古代少有的美男作家…… 详细++ |
亳州涡阳老子文化广场 | 介绍 座落在涡阳县城中心,占地22000平方米,由原体育场改建而成。该广场是新世纪城市建设标志性的经典之作。它集大型雕塑、音乐喷泉、绿地草坪为一体,突出道家文化特色。在下沉式广场中心园地坪铺有太极图图案,在其南端安装九根龙型图腾柱。 老子文化广场是市民休闲健身的好去处。 安徽池州市 老子 (前571~前471) 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聃是谥号,春秋时楚国苦县(今河南省鹿邑县东)人,生卒年不详。他曾担任周朝的守藏室之史,后又为柱下史,通晓上下古今之变,晚年隐居于沛,躬耕授徒,讲德论道,后西入关中,客死于秦。 入战国后,他的语录流传浙广,经环渊最后整理,成《道德经》上、下篇,即今本《老子》。在《老子》书中,把宇宙万物的本看作"道"或"朴",有时称"无"。道是…… 详细++ 老子 (前571~前471) 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聃是谥号,春秋时楚国苦县(今河南省鹿邑县东)人,生卒年不详。他曾担任周朝的守藏室之史,后又为柱下史,通晓上下古今之变,晚年隐居于沛,躬耕授徒,讲德论道,后西入关中,客死于秦。 入战国后,他的语录流传浙广,经环渊最后整理,成《道德经》上、下篇,即今本《老子》。在《老子》书中,把宇宙万物的本看作"道"或"朴",有时称"无"。道是…… 详细++ |
道生园 | 道生园座落在涡阳县交通局院内,占地2000平方米。该局是为纪念老子而建的一座园林。该园有亭、廊、堂、榭、山、水、桥、架八景。步入得一堂,堂顶为九龙迎圣,紫气缭绕,万鹤翔集,九龙喷水,为老子沐浴。左右为长廊,两侧绘有老子、庄子的历史故事。园内有聚仙榭、修亭、千石山、飞瀑、鉴海、缘桥、秦径、观复亭等。登上观复亭,满园风光尽收眼底,粉墙黄瓦,曲廊分院,绿树垂荫,竹影花香,犹如人间仙境,使人留连忘返。 |
张乐行故居 | 张乐行故居为文化旅游景点。 张乐行故居 位于涡阳县城西北张老家村,张乐行1810年诞生于此;在早期结捻活动中,张乐行常与龚德树、苏天福等人在家中聚会议事,计划如何起义抗清。张乐行故居属清式四合院,松柏掩映,有合瓦瓦房16间,其中前排堂层5间,后客厅5间,东西厢房各3间。客厅重梁起架,雕梁画栋,明柱走廊,花格门窗,建筑雄伟。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张乐行 (1811~1863) 张乐行(1811~1863),乳名香儿,别名老乐。清嘉庆十六年(1811)生。安徽涡阳县(立县前属今亳州市)西北张老家村人,豪绅地主家庭出身,至张乐行辈,尚有土地500 余亩,兄弟分家后,张乐行得70 余亩。少时曾略读诗书,后在家务农,兼与他人合开作坊,经营杂货。张乐行为人宽厚,仗义疏财,爱管不平,视恶如仇,深受贫苦百姓尊敬。 道光年间,雉河集位于亳…… 详细++ 张乐行 (1811~1863) 张乐行(1811~1863),乳名香儿,别名老乐。清嘉庆十六年(1811)生。安徽涡阳县(立县前属今亳州市)西北张老家村人,豪绅地主家庭出身,至张乐行辈,尚有土地500 余亩,兄弟分家后,张乐行得70 余亩。少时曾略读诗书,后在家务农,兼与他人合开作坊,经营杂货。张乐行为人宽厚,仗义疏财,爱管不平,视恶如仇,深受贫苦百姓尊敬。 道光年间,雉河集位于亳…… 详细++ |
亳州丹城古城 | 亳州丹城古城为文化旅游景点。 介绍 位于涡阳县丹城镇。丹城于南北朝时始建县。《魏书?地理志》载:“临涣郡有丹城县”。《隋书》载:“开皇元年(581),省丹城入临涣。” 《清统志》载:“丹城集在宿州西南仁义乡,即故丹城县也。”《宿州志》载:“周朝太子王子晋炼丹于此,故名丹城”。 |
东太清宫 | 东太清宫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东太清宫位于县城东17.5公里,宫前有明熹宗天启2年碑,未说是创建还是重建,清宣统元年(1909年)涡阳县人袁大化重修,并树碑记事,从碑文中得知原宫有正殿3间,供老子骑牛像;正殿西有三宫殿,前为祖师殿,东有流星园,西北建圣母庵。现存前后大殿各3间,为太清小学使用。现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