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 | 简介 |
---|---|
蒙城博物馆 | 蒙城博物馆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蒙城博物馆位置在城南新区庄子大道以西、陈牛路以东、仁和路以南、永兴路以北的块地,占地面积12000平方米。[1] 蒙城博物馆造型取自青铜礼器方樽和汉阙,建筑面积12000平方,分地下一层,地上四层,建筑高度23.6米。蒙城博物馆建于2012年6月,以知识性、科普性、教育性、休闲娱乐性为一体的展现模式,反映蒙城历史、沿革变迁以及地域文化为主题的历史文化博物馆,蒙城博物馆是为了宣传蒙城县历史文化,丰富蒙城文化生活,丰富了蒙城城市文化功能。 蒙城博物馆造型取自青铜礼器方樽和汉阙,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分地下一层,地上四层,建筑高度23.6米。 蒙城博物馆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分地下一层,地上四层,建筑高度23.6米。 博物馆主要分为《“原始第一村”——尉迟寺遗址》、《古蒙神韵》、《楹联之乡》三大展览版块。 二楼尉迟寺展馆,通过对先民安居、原始聚落、墓葬祭祀和发掘记事四个单元进行大篇幅、多角度全面展示,将考古发掘的一系列成果以陈列的语言进行演绎。 三楼展厅以古蒙溯源、古邑遗珍、历史名胜、名人荟萃、民风民俗、非遗传承六个单元的展示。 蒙城博物馆以知识性、科普性、教育性、休闲娱乐性为一体的展现模式,反映蒙城历史、沿革变迁以及地域文化 |
庄子祠 | 庄子祠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文化旅游景点。 庄子祠坐落在蒙城县涡河北岸漆园镇。庄子(前369--前286)和孟子(前372--前289)是同时期人,比孟子小三岁,名周、字子休。据《史记》记载:"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曾为蒙漆园吏",不久即隐居。庄子一生只做学问不做官,家庭虽贫,但他生活得却非常逍遥:当时楚国、梁国、齐国等都请他出来做官,其中楚国请他做相,他坚辞不就;他爱垂钓,常在其家乡濮水(今芡河)边钓鱼(现蒙城吕望镇芡河边仍有庄子钓鱼台遗址);他老婆死了,他能击盆为歌;一觉醒来,他不知在梦中是他变成了胡蝶,还是蝴蝶变成了他;他可以在意念中扶摇直上九万里,北至北海,南至天际,正像易中天先生所说,庄子的一生活得精彩、充实、潇洒。 庄子祠始建于宋元丰元年(1078),当时蒙城县令、秘书丞王竞,有感于一千多年来,庄子的家乡竟没有给庄子建一个纪念的地方,于是多方筹款,为庄子建祠,并请好友苏轼撰文纪念。苏轼撰写了《庄子祠堂记》,文曰:"庄子蒙人也,尝为蒙漆园吏。没千余岁而蒙未有祠之者,县令、秘书丞竞始作祠,求文以为记……。"此祠堂建于涡河北岸旧县衙东漆园故址中,主要建筑有逍遥堂、梦蝶楼、观鱼台等。每年祭祀,从未间断。《庄子祠堂记》收在《苏东坡全集》中。这里有一个问题,即为什么一千年后庄子故里蒙城才给庄子建祠呢?大家知道,庄子生活在战国末年,死后80年(206)即开始了西汉统治。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虽向道,但求的是黄老养生长寿之术,政治上仍尊儒。东汉末,道教盛行,老子的地位被道教确立,庄子虽然也被道教追封为教主,但地位远不及老子。魏晋时期,庄子以其超俗的人生观、玄妙的宇宙观和虚无的人生观,受到当时玄学的追捧,名声大振,但由于社会的动荡,为名人建祠尚未形成风气,因而也不曾有人建庄子的纪念场所。唐代只祭老子,不祭庄子。宋真宗(998--1022)崇道,全国大兴建道教活动场所之风,宋神宗(1068--1078)元丰八年(1078),神宗过世,神宗的母亲高太后因其孙哲宗年幼,而垂帘听政。高太后是蒙城小涧人,聪明的县令王竟,此时建庄子祠,既是历史发展的需要,也符合当时的社会风尚,更有向高太后表示效忠和庆贺的含义。 明朝天顺(1457--1464)年间,庄子祠被黄水淹没,明万历八年(1580),知县吴一鸾于县城东关重建。重建的庄子祠堂规模宏大,颇为壮观。有逍遥堂、梦蝶楼、卷篷各三间,道舍三间,鱼池桥一座。左为梦蝶楼,右为观鱼台。逍遥堂居中,堂中塑庄周像,每年春秋祭祀。明崇祯五年(1632),知县李时芳重修逍遥堂,增建五笑亭,辟池为庄子濠上观鱼园,并亲撰《新修庄子祠记》,刻碑立于祠内。门前立丈余高的石牌,镌刻"庄周故里"四个大字。 今天,宋、明时期的庄子祠均已不在,仅苏轼的《庄子祠堂记》犹存。 1995年6月28日,蒙城县委、县政府在宋代庄子祠堂旧址第三次重建庄子祠,聘请中国科学院著名古建筑专家张驭寰作总体设计。占地面积52亩,总建筑面积1086平方米,全祠由祠堂建筑群与万树园两部分组成。中轴线贯穿,将主要建筑放在中轴线上,左右对称,前趄后寝,建筑体量是前低后高,主次分明,长幼有序,门制重重。进入大门之后,又出现三门,即古衡门、庄子门、汉阙门,过了这三道门之后,才可看见逍遥堂(大殿)。大殿前有左右配门,东西月门,这一大组门成为进入庄子祠大殿之前的序曲,步步引人入胜。东西万树园,体现自然,有一种自然野趣,此设计规划超出历史上各代建造的庄子祠的规模。 此次重建庄子词,在施工中分为两期建造。第一期的建设项目就有汉围墙、东西万树园围墙、大三门、影壁、山门、逍遥堂,现已基本竣工。二期建设项目有古衡门、濮池、五笑亭、观鱼台、观鱼桥、梦蝶楼、南华经阁、东西碑廊等。 地址:漆园办事处省道203与省道305交汇处 电话:0558-7772355 庄子 (前369~前289) 庄子是我国先秦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战国时期宋国蒙(今安徽蒙城县)人,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代表作为寓言《庄子》,被唐明皇封为《南华经》,他本人也被封为南华真人,并被尊崇者演绎出多种版本,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 …… 详细++ 庄子 (前369~前289) 庄子是我国先秦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战国时期宋国蒙(今安徽蒙城县)人,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代表作为寓言《庄子》,被唐明皇封为《南华经》,他本人也被封为南华真人,并被尊崇者演绎出多种版本,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 …… 详细++ |
板桥集战斗纪念馆·雪枫公园 | 板桥集战斗纪念馆·雪枫公园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雪枫公园以著名抗日将领、新四军四军师长板桥集抗日战斗总指挥彭雪枫将军名字命名。 雪枫公园位于蒙城县东北部,北淝河贯穿其间,面积约60万平方米。S305线从公园门前穿过,距离蒙城15公里,距离宿州40公里。 雪枫公园行政归属于蒙城县板桥集镇人民政府,现由板桥集镇雪枫公园管理办公室进行日常经营管理,公园总投资1817万元,其中新建板桥集战斗纪念碑投资36.6万元,纪念馆投资260万元。 公园自2002年2月开业以来,平时每日接待游客200-300人,节假日每日接待超1000人。 雪枫公园位于板桥集北首淝河南岸,此处原属老河套,后遭轰炸形成九高十八洼,地形复杂,污水、滩涂、杂草,旱天腥臭四溢,水天殃及滩外千亩良田。板桥集镇党委、政府决定垦荒治水综合开发,特邀省规划设计院和县水利局专家前来规划设计,兴建以板桥集抗日战斗纪念为主的雪枫园区。 该园区于1999年冬动工修建,2000年春完成基建工程。历时3个月,动用民工3万人,出土方100多万方。新建雪枫园有枫园、竹园、枇杷园、桂花园、樱花园、桃园、柿园、梨园、枣园、月季园十大园。园区内杨柳青青,碧波荡漾,鱼儿跃、荷花香;百花丛中小鸟依依,月亮船上,情侣双双。园中白玉桥,一桥隔两湖。东湖湖中岛,岛中有山;西湖湖心亭,亭壁雕仙;入亭跨越九曲桥,石桌、石登、石棋盘。园中抗日战斗纪念碑,松柏垂柳伴左右,红枫紫竹依碑前;橡皮大坝瀑布美,游人醉舟眺水帘;绵软草坪,湖边小亭,倦时小憩,流连忘返;是北淝河畔唯一的旅游观光园。 2006年11月17日,板桥集抗日战斗纪念碑在雪枫公园落成。亳州市委书记邵国荷,市人大副主任、市新四军研究会副会长苏迅,蒙城县委书记胡朝荣,县长欧阳永红等参加了揭碑仪式。纪念碑占地81平方米,寓意"八一"建军节;碑座高3.7米,寓意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碑身高11.17米,寓意1940年11月17日板桥集战斗。纪念碑建筑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外表由花岗岩、汉白玉和青石板等材料组成,碑身正面刻"板桥集战斗纪念碑"八个大字,由参与指挥板桥集战斗的新四军四师五旅旅长滕海清题字,碑座前后刻有碑文,两侧有人物浮雕,总造价36.6万元。06年被授予国家AA级旅游景区。 2007年11月10日在雪枫公园纪念碑北侧建设纪念展馆一座,面积900余平方米。展馆内设施齐全,功能齐备。展馆分为前厅区、展区、放映区、服务区、工作区五大区,其中2号展区内陈列着曾经参加过板桥集战斗的百名将军题词,放映区以影视资料的形式生动再现了当年板桥集战斗的激烈场面。 雪枫公园扩建后,功能较为齐全,地理位置优越,自然就占据先机,它位于305省道旁,四通八达,交通便捷,离县城15公里,新建的漆园工业园区、范集工业园区离此10公里。离人员集聚的许疃矿和准备筹建的赵集矿只有8公里,乘车只要10分钟左右,这里自然成了城区和发展区的后花园。 雪枫公园建成投入使用后填补了周边近40公里无游区的空白,真正意义上实现了皖北旅游名景点的连线。 2007年9月6日-9月14日CCTV-1黄金时间播出大型电视连续剧《彭雪枫》,板桥集战斗作为该片主场次推向观众,板桥集名声大振。 多年来,板桥集镇党委、政府一直把雪枫公园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场所,教育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和青少年,永远牢记这段抗战历史,牢记中国共产党团结全国人民走过的八年艰苦抗战历程,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彰显新四军的铁军精神,纪念为国捐躯的革命英烈。 吃、住、游、购、娱于一体,人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风景秀丽,环境优美构成了红色旅游胜地——雪枫公园的特点。 地址:板桥集镇集北首 电话:0558-7622045 彭雪枫 (1907~1944) 彭雪枫 (1907~1944),原名彭修道,乳名兴隆,曾化名望敏、彭雪峰,河南镇平人,中国工农红军和新四军高级指挥员、军事家。 彭雪枫4岁即跟祖父念书习字,稍长,先后在本村私塾和县仓房及察院高等小学就学,1921年小学毕业。他14岁只身投奔在天津教书的伯父,考进天津南开中学。1923年,进入陆军第十六混成旅军官子弟学校就读,追求革命真理,接受马克思主义…… 详细++ 彭雪枫 (1907~1944) 彭雪枫 (1907~1944),原名彭修道,乳名兴隆,曾化名望敏、彭雪峰,河南镇平人,中国工农红军和新四军高级指挥员、军事家。 彭雪枫4岁即跟祖父念书习字,稍长,先后在本村私塾和县仓房及察院高等小学就学,1921年小学毕业。他14岁只身投奔在天津教书的伯父,考进天津南开中学。1923年,进入陆军第十六混成旅军官子弟学校就读,追求革命真理,接受马克思主义…… 详细++ |
慈氏寺 | 慈氏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蒙城县城内有一座古寺,名叫慈氏寺。“慈寺晓钟”为蒙城八景之一。 慈氏寺俗称大寺,位于老城大街南端东侧,万佛塔的西北首。据旧《县志》记载:“慈氏寺在县内东南隅,元至正丙子年(按:应为丙戌年,即公元1346年)建,旧名慈院,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重修,改为慈氏寺,设僧会司于此。”佛教传入我县始于五代,发展于宋,到元明两代最盛行,寺庙的兴建与重修多在这段时期。 慈氏寺占地数亩,是我县最大的寺庙建筑之一。寺内主建筑可分为五殿、四院。五殿:前山门(正门过道)三间,正殿(包括前殿、正殿房)十间,后殿楼房上下六间,后殿东偏殿三间,西偏殿三间。四院:正殿前的方形大院,正殿后和后殿前的后中院,还有后殿左边的东跨院与右边的西跨院。全寺共有山门和跨门通道八个,五殿四院相互通达。最前面靠街的前山门,除中间开一正门外,又在左右各开一门,叫左山门和右山门,前殿和正殿(两殿相靠连成一体)前后各设有寺门,可从正殿前院通往后殿小院,称做正殿通道;正殿的左右侧又各设一门,是通往寺庙后部东偏殿和西偏殿的两个便门;后殿院的东西墙又各开一门,是从后殿通往东西两偏殿的寺门。 前山门殿内,进入正门后的两边,相对各站立一泥塑神像,即是守寺门的“哼哈二将”,一个拿刀,一个持枪;内侧靠左右山墙的神台上,塑有“四大天王”,也称“魔家四将”,即是魔利青、魔利红、魔利海、魔利寿四神,一个手拿宝扇,一个怀抱琵琶,一个手持巨伞,一个手握长蛇。这四神手用之物,象征“风、调、雨、顺”四字,也是吉祥之兆。 寺庙的中央,是前殿和正殿(两殿相接)。前殿好像是正殿的前廊,没有门墙,只有几根高大的明柱代替前墙;东西两侧各悬一个比人体还高的八角大铁钟;后侧紧靠正殿中间,是六扇高大的殿门。正殿又叫大雄宝殿,中央盘坐三尊金色大佛,正中莲花座上是释迦牟尼(即西天如来佛),东边是凖提佛,西边是接引佛。正殿两侧东西相对而坐姿态各异的十八罗汉,佛门又叫“六陈、六欲、六境”。正殿后面的释迦佛祖背后,直对着正殿后门,有倒坐观音神像,其下有“青面吼”,又叫“四不像”;两侧分别站立金童和玉女。正殿后门两边,靠近十八罗汉的后墙前面,又各坐一神一佛,东为大肚弥勒佛,西为刘海神仙 。全殿共有-罗汉二十六尊。三尊大佛和观音台前置有神案,案上放置香炉、蜡台、木鱼、磬具等。前殿中央还放着有烧香用的大铜鼎一个。 出正殿后门,即是后寺院,直通后殿。后殿是上下两层楼房,殿内是木雕观音像。从后寺院向东走过东便门,即可入东跨院到东偏殿,殿内敬奉财神;自后殿院向西过西便门,可入西跨院到西偏殿,殿内供奉鲁班,又称公输子,是我国著名的能工巧匠,是木、泥、石、雕、油、漆、竹、扎八大工匠供奉的师祖。慈氏寺后院和两跨院内还建有和尚宿房数间。出寺院大门向西走到塔前街入大街处,建有大士阁(小过街楼);出大门向东走不远,即可到万佛塔。 每年农历四月八日,是慈氏寺的香火盛会,佛门称做“浴佛节”。每到庙会之前,寺内僧人都要把佛身上灰尘清除干净。这是县城内最热闹的一个香火庙会,会期三天,在前庙院内面对正殿搭台唱戏,成千上万人群出出进进,有烧香的,有还愿的,有拴娃娃的,有竖旗杆的,更多的人是赶会听戏看热闹的。寺庙大门外的塔前街两旁,摆满了各式小摊,有卖香蜡纸炮的,有卖吃喝的,还有说书、玩洋片的,熙熙攘攘,热闹非常。 过去,万佛塔的塔门平时是不开的,每逢大寺庙会才开放三天,供人们登高观赏古城风貌。庙会过后,塔门随又封闭。 相传慈氏寺内的雕塑偶像,系清代全国闻名的雕塑大师何大昌亲手设计制作。殿内所有佛神,立、搏、坐、卧,栩栩如生,姿态各殊;慈、威、丑、俊,容貌各异,巧夺天工。尤其是正殿两侧的十八罗汉,喜、怒、哀、乐,维妙维肖,生动传神,系艺术中之珍品。人们称赞蒙城慈氏寺里的佛神工艺,可与杭州灵隐寺、苏州西园寺中的佛神工艺媲美。 明、清两代,慈氏寺为本县佛教活动的中心,设僧会司于此。从清末起,已逐渐衰退。进入民国后,寺庙已陈旧破漏不堪,有的已经倒塌。僧人的素质也在蜕化,大多数都是“五荤和尚”,不修佛法,有的甚至吃喝嫖赌,吸食鸦片。受过戒的已属凤毛麟角。当地百姓常拿一句土话做比方:“大寺(慈氏寺)和尚——不懂经”。民国以来,拆庙办学,我县半数以上的寺庙都变为塾馆、学堂或学校。民国三十二年,蒙城私立中华职业中学就设在慈氏寺内,解放初期开办师资培训班,1952年改为蒙城初级师范学校,后又改建为城关第三小学校。 |
忠武祠及马公府 | 忠武祠及马公府为文化旅游景点。 蒙城县城西50华里的马集镇,有一片美丽的清代建筑群,这便是马公府。 马公,名玉昆,字景山,蒙城县马集镇人,清末反帝爱国名将。同治年间,他奉命率部出师新疆,抗击沙俄的侵略。他驰骋疆场,转战16载,先后收复天山南北城邑十余座,为保卫祖国领土完整,立下显赫战功。甲午战争爆发,他奉命出师援助朝鲜,守卫平壤南大同江,与数万日军浴血奋战,击退了日军的进攻。他的部队在朝鲜作战期间,军纪严明,鸡犬不惊,秋毫无犯,深受朝鲜人民敬仰。朝鲜人民把马玉昆同唐朝名将薛仁贵、明朝打击倭寇的戚继光,并称为“中国三杰”,还建庙为他们三人塑像纪念。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天津、北京,马玉昆率部抗击,亲持武器赤膊冲锋,歼敌1000余人。因战功先后晋升为总兵、提督、直隶提督,加封太子少保、太子太保。朝廷还拨专款为其在家乡建府建祠。 马公府,包括两部分,即忠武祠与马公府第。 忠武祠,又名马公祠。忠武祠两建两毁,最后建成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当时马玉昆尚在,先是为纪念先祖建的。第二年,即光绪三十四年农历八月十九日,马玉昆“寿终通州防次”。一个星期后,八月二十七日清廷颁布诏谕:“总统武卫左军、直隶提督马玉昆,忠勇性诚,胆略兼备……朝廷倚若长城……兹闻溘逝,轸惜殊深!马玉昆著追赠太子太保,赏加二等轻车都尉世职,照提督例赐恤,加恩予谥。其原籍地方及立功省分建立专祠,生平战功事迹宣付国史馆立传。灵柩回籍时沿途地方官妥为照料……以示笃念荩臣有加无已之至意。钦此。”此后,这座马氏宗祠就成了实际上的“忠武祠”了。 “忠武祠”大门外左右分竖两棵擎天大旗杆,门额高悬“一品当朝”四个大字。祠内有前后两重大殿。前殿(亦称中殿,因面对门廊、位置居中)正中高悬慈禧御笔“绥边锡祜”匾额,左右配置各省总督、提督敬赠的挽词、挽联和各种祭器,有紫铜香炉、景泰兰瓷器等等。后殿(亦称正殿)正中设置供俸马氏三代祖先的神龛,后壁悬挂马忠武肖像和皇上御书的匾额及对联。匾额:“授钺凝厘”;对联朝廷赏赐的物品和祭品,计有御书“龙字、松竹字、福寿字”太平有象春条;御画荷花摺扇、五福松图;御赐无量寿佛嵌玉如意蟒袍、白玉如意双龙磁盘、漆盘、描金瓷瓶、紫铜火炉等等。 马玉昆曾于甲午战争中督师重创日军。数十年后,日本帝国主义分子挟恨前仇,于1940年派一队侵华日军自蚌埠来到马集,纵火焚烧了忠武祠。祠内祭器、供品劫掠一空,殿宇宫阁毁坏殆尽,仅存门廊及前殿、西厢十数间。 马公府,在忠武祠西边数十米,为马玉昆府第。门前左右也竖两根高大旗杆,一对石狮,门额木雕“一品当朝”四个大字,前后两重院落,雕梁画栋,气势宏伟。今尚存门楼、后堂及两厢房屋近40间,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蒙城县革命烈士纪念馆 | 蒙城县革命烈士纪念馆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蒙城县革命烈士纪念馆坐落在古老的万佛塔东侧,三面环水,占地3000多平方米,始建于1966年,重建于2007年,建筑面积440平方米,英明录719人,布展20名烈士事迹,陈烈46件遗物,骨灰存放15名,另外还有周元墓碑一座占地109平方米。馆内有3名管理人员,1名馆长,2名讲解员。 纪念馆展厅内布置古朴庄重。进入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毛泽东题词:“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东墙上方是会师场景,西墙是冲锋陷阵,有毛泽东题词及20位烈士的大幅照片和说明材料。彭雪枫、周元、罗会廉、过家和、宫坚、杨子仪、卢锡璜、尚志中、李季臣、蔡恩铭十位烈士是抗日战争时期的烈士;张全贵、张迪东、无名小英雄是解放战争时期的烈士;孙廷芳、马建军、候立廷、于晓辉、刘卫东、李继东、马连超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烈士。展厅内还布有曹圩战斗示意图和战斗述略、解放战争时期板桥战斗示意图和简介,整个展厅一次能容纳800人次,每年接待瞻仰人数达5万人次。 |
嵇山夜月 | 嵇山,在县城内东北隅,是一座小土山,四面环水。相传,魏晋时“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曾任魏中散大夫,因不满司马昭的专横,愤世嫉俗,又因仰慕庄子,曾隐居于此,以著书立说,灌园打铁度日,后被司马昭所害。山因人而得名,故称嵇山。后人为表达对嵇康的敬慕之情,于清乾隆三十一年(1866年)在嵇山上建一“嵇康亭”。嘉庆年间重修嵇康亭,并较前扩大。后因年久失修,毁于战乱。新中国成立后,1962年,县政府又拨款重建嵇康亭,至今犹存。 昔日的嵇山,四面环水,垂柳杂花相间,鸟鸣鱼跃,景色宜人。特别是夏秋之夜,明月当空,凉风习习,荷花溢香,池水荡漾,树影摇曳,秋虫叽叽,情趣幽然,故称一景。清代汪作霖有《嵇山秋月》诗云: 独上嵇山意邈然,追君绝调只狂颠。 一相思处人俱往,七不堪时人自传。 露下寒蛰依浅水,月明孤鹤唳遥天。 何当复奏广陵散,仿佛松风向耳穿。 |
九顶灵山寺 | 九顶灵山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九顶灵山寺位于蒙城狼山山顶,寺有山门,前殿、中殿、后殿共13间。分两进院落,有院墙围护,总体为砖石结构,是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寺始建于唐贞观年间,原寺院宏大,分上寺和下寺两部分,共有殿宇百余间,距今1300余年。初名“昭明寺”,是取南朝梁武帝萧衍长子萧统之溢号命名的。萧统德才兼备,信奉佛学,天下颂仰,被武帝封为昭明太子,后在“侯景之乱”中丧生,故以其命名,以示纪念。宋朝时更名为“当阳寺”。至元朝时,该寺毁于火灾。明初重修后,主持僧和地方主事者为扩大影响,招揽香客,传说山神灵验,就把寺名改为九顶灵山寺。一千多年来,该寺闻名淮北,周围数百里的善男信女纷纷来此求神问卜。灵山寺的砖雕艺术堪称一绝,不仅逼真传神,而且数量很多,它是灵山寺的瑰宝。 |
双锁山烈士陵园 | 双锁山烈士陵园为文化旅游景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双锁山烈士陵园位于蒙城县双锁山上,1983年有小涧区委、区公所修建,用以纪念当地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牺牲的烈士,蒙城县城西北地区25公里小涧镇东侧双锁山旁依涡河,南北走向,延绵约十华里。北有狼山,南有黄柏山、尖山,可谓群山环抱。五代时当地女英雄刘金定以此山立寨护乡,捻军领袖张乐行曾在此活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均作为防线要地山上山下文物古迹较多,著名景点如刘金定饮马泉、梳妆楼、上马台、凉马棚、宋武烈王高琼墓、红城遗址等。 |
圣井甘泉 | 在县城东门外,有一孔庙,占地八百平方米。建有圣人殿和前殿、后殿及东西廊房数十间。房顶五色琉璃瓦,周围红色砖墙;大门前有座“状元”桥,桥西侧凿一水井,名曰“圣井”。井水甘甜爽口,井上筑一凉亭, 亭立碑镌刻“圣井甘泉”四个大字。四周苍松翠柏,绿树含烟,映托五彩庙宇,幽静肃穆,游人常往。清人余大中诗云: 圣井沉千尺, 涓涓亘古今。 籍人轻汲引, 无复美甘霖。 |
冷涧垂虹 | 蒙城县城东南隅,有条与环城河相通连的南北向水沟,名曰“冷涧”。清澈见底,流水叮咚。若雨过天晴,常有彩虹呈现于冷涧上空。并倒影水中,映托湿润、静洁的大地景物,格外赏心悦目。传说有一童养媳,在冰天雪地里常到冷涧破冰洗衣。手裂滴血,染红流水,化作一道彩虹,童养媳便登上彩虹升天而去。清人田本沛诗云: 长虹百尺影,冷落在寒泉。 本是云天客,池中一偶然。 |
狼峰霁雪 | 狼峰即小涧集以北的狼山,位于县城西;北15公里处。传说很久以前,这里山峦起伏,林木葱郁,杂草丛生,怪石嶙岣,云雾缭绕,为周围九峰之首。因豺狼出没其间,经常酿成祸患,故名为“狼山”。后有一薛姓的白衣青年,精通武艺,非常骁勇,自愿上山扣狼为民除害。他上山后,一连七天七夜,打死恶狼80余只,第8天,剩下的12只恶狼包围了他,他手持木棒,从山腰战至山顶,终于:把恶狼全部消灭。而他身被恶狼咬伤10余处,因流血过多而倒在峰顶一块大青石上。人们为了不忘他的恩德,便把他葬在峰顶,从此“雪(薛)压狼峰”便传为佳话。 唐代,山南麓建一寺庙,先为“昭明寺”,宋改为“当阳寺”。当时憎人及好事者,为招揽香客,扩大影响赚取更多的香火之资,编造出山神显灵,能解人危难,使之逢凶化吉的谎言,致使善男信女,求神问卜者络绎不断。因此又叫“灵山”。后因战乱,寺庙废驰。清初,在峰顶义复修其寺,后改名为“九顶灵山寺”。寺中后有和尚通叫,武艺高强,传说能用手指开山、犁地,行于涡水之上,故而寺庙闻名遐迩。狼山高约90米,面积约一平方公里。因它地处淮北平原,显得峰峦直插云端。每当清晨和傍晚,山腰云雾飞腾,如清纱缠绕山峰,十分壮观。特别是严冬时节,雪后初晴,LLJ峰宛如玉笋耸立,加之雪树银花,古寺素裹,景色更加迷人。因此,吸引不少观赏的游人墨客。 清代蒙城诗人李国章有诗云:西北有狼峰,睛日照枞雪。野老一开门,浩然见鬲洁。王廷珍也有诗云:狼峰霁雪谁比洁?六月寒光冷似铁。奇峰突出玉笋班,古寺造成银宫阙。 |
蒙城尉迟寺新石器时代遗址 | 蒙城尉迟寺新石器时代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涡河流域,人文荟萃,历史悠久,世称道家文化的摇篮。“94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公布,蒙城尉迟寺新石器时代遗址名列第四。 尉迟寺,是蒙城东北22公里许町镇毕集村东的一座古庙,为纪念唐代大将军尉迟敬德而建。庙座落在一个高孤堆上。今庙已无存,仅剩下高出地面3米多的孤堆,人称“尉迟寺孤堆”。八十年代初,蒙城县文物部门调查发现这一孤堆属新石器时代遗址,遂呼其名为“尉迟寺新石器时代遗址”。 经安徽省考古队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反复调查,确定这座遗址为原始社会中晚期遗存,距今4500年至5000年。其中心部位面积约10万平方米,北依宿蒙公路,东临灌溉渠,西、南靠乡间土路,整个遗址保存基本完好。 1989年秋季,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徽工作队开始对该遗址进行了科学考古发掘,直至1995年,经连续7个年头的九次发掘,揭露面积近一万平方米,出土了大量的各类文物,并清理出大汶口文化时期的房基52间,墓葬168座,灰坑149个,还发现一南北跨度为230米,东西跨度为200米、宽20米,深4.5 米的环形大围沟,又发现有平整的活动场地、祭祀坑、兽坑等重要遗迹。 在出土的一万多件文物中,有石器:石斧、石凿、石锛等;有陶器:陶豆、陶祖、陶尊、陶鼎、陶甑和造型优美、奇特形态各异的陶鬹,特别是那小口、长颈、鼓腹、有耳、平底、圈足的背水壶更惹人喜爱,它放在河里能自动睡倒灌水、灌满水后又自动站起来而不下沉,真令人为那古代制作者的高超手艺赞叹不已;还有骨器:骨针、骨 簪和弯弯的骨质鱼钩,那鱼钩很锋利,在尖部还做出了“倒刺”,且有拴钓鱼线的地方,酷似现代鱼钩,令人叹为观止。其它的许多蚌器、玉器等,也都很精美。 相传是纪念唐代大将军尉迟敬德在此屯兵而建,故称“尉迟寺”。 遗址呈四周低中间高的凸形的地貌,遗址中的红烧土排房是我国迄今为止已经发现的最完整、最丰富、规模最大的史前建筑遗存。该遗址是国内目前保存最为完整规模最大的原始社会新石器晚期聚落遗存,东西长约370米,南北宽约250米,总面积约为10万平方米。1989年至199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先后进行了8次大规模的发掘,揭露面积7000多平方米,共清理出红烧土房基10排(组),计41间,墓葬217间,以及灰坑、祭祀坑、兽坑、活动广场等遗址,出土陶、石、骨等文物近万件,被史学界专家称为“可与金矿媲美的资源”。该遗址于2001年7月17日被列为第五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9年至199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先后进行了8次大规模的发掘,揭露面积7000多平方米,共清理出红烧土房基10排(组),计41间,墓葬217间,以及灰坑、祭祀坑、兽坑、活动广场等遗址,出土陶、石、骨等文物近万件,被史学界专家称为“可与金矿媲美的资源”。该遗址于2001年7月17日被列为第五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里成排的大面积的红烧土房屋的发现,使考古界震惊。在这里已经清理出来的52间房屋当中,有的房基还残存高达50至80厘米红烧土的墙,墙中间有一个挨一个的柱洞,洞内尚存木柱痕迹,这就是在当时非常进步的建筑作法“木骨泥墙”。墙的内壁,红烧土的表面,涂有白色的、灰色的或红色的涂料,光滑平整,有的房基内还留有倒塌下来的屋顶,从屋顶的摸泥中发现有水稻和小米。房子一律门朝西南,连间、连排,门下有门槛,屋内有灶台,有陈放的生活用品、器物。另外还发现了活动场所,是像篮球场那样大的一块夯实、平整的场地,上面呈灰红色,现在仍很坚固。 兽坑里的兽骨,经专家鉴定,有鹿、猪、羊,还有家养的黄牛和水牛,证明了在原始社会中、晚期,蒙城的畜牧业就很发达,就有饲养家畜的习惯,从而把蒙城养黄牛的历史上推至4500年以前。蒙城在商代称“冡”,也许有这个原因吧。因为根据字形、字义分析,“冡”即指棚子下面养着牲畜。 这处遗址的发现和发掘,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人民日报》、《中国文物报》、《光明日报》等很多新闻单位都曾作过多次报道,不少专家学者都曾到这里考察、指导。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古建筑专家杨鸿勋教授把该遗址喻为“金矿”。 1994年8月4日,蒙城县委、县政府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北京联合举办了“安徽省蒙城尉迟寺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座谈会”,专家们称该遗址为“中国原始第一村”,并认定这个遗址属于大汶口文化蒙城类型,填补了大汶口文化研究的空白,为了解和研究皖北地区原始社会中晚期状况及与周邻地区史前文化的关系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 截止至1995年的九次发掘可称之为尉迟寺遗址第一阶段的考古发掘。2001年4-10月,开始了第二阶段的发掘。同年,尉迟寺遗址被国务院定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3-5月的第十二次发掘中,出土了一件罕见器物,专家暂时定名为“鸟形神器”。2003年10-12月进行了第十三次发掘,出土了更为罕见的“七足镂空器”。至此尉迟寺遗址第二阶段的考古发掘工作结束。 可以想见,不久的将来,在庄周故里将矗立起一座独具特色的原始聚落遗址博物馆,成为淮北大平原上一颗灿烂的明珠. 尉迟寺村 尉迟寺村位于许疃镇的东南部,是由原毕集村和大赵村合并而成,南靠板桥镇新三关村,北靠老荒村,是中国原始第一村,省道305线穿过此村。现有人口3400人,耕地面积6500亩,辖10个自然庄,18个村民小组,该党总支共设2个党支部,7个党小组,党员总数72人,其中45岁以下党员27人,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党员60人,女党员5人。 王宗元 总支书记 …… 详细++ |
漆园春雨 | 蒙城在周、春秋战国时称“漆园”,唐天宝元年改为“蒙城”。漆园旧址在今城东北涡河北岸二里许的姜楼庄西北和刘寨庄西。这北依梁土山,南临涡河水,有茂林修竹,沃野平川,肥壮牛羊,勤劳农夫。每当春回大地之时,真是花红柳绿,清香阵阵,鸟鸣蝶舞,景色宜人。每当早晨,迷雾茫茫,湿气清新。天旱时,这里的庄稼不旱,青绿一色,非常茂盛。如烟似雾的迷蒙春雨,滋润了千花万草,阳光透过迷雾,照着涡河大地。特别是如烟似雾的迷漾春雨,郊外扶犁耕作的农夫,更为漆园古城增添几分春意。所以,诗人雅士,身临其境,无不交口称赞,清代诗人郑士英有诗云;耕犁初动已春融,溪水含烟细雨漾。最是园林深处好,渐匀新绿野花红。诗人余大中也在诗中作了这样描述:故址传河北,新祠建郭东。雨添新涨绿,花放旧枝红。何名隽有诗云:寂寞荒城涡水隅,千秋灵气霭千芝,氙氲变幺弥今古,霏雨空蒙入昼图,花想春开蝶意早,柳疑烟绽化工无,逍遥到处仙凤在,应逐云深傍野夫。 |
涡水晚渡 | 蒙城紧靠涡河,旧时河上无桥,人们靠渡船往来于涡河之上。每当夕阳西下,晚霞洒向古渡,别有一番景色;岸边丛林上空归鸟盘旋,泊船栉比冒着炊烟,河水粼粼闪着金光,远处归帆点点,渡船往来荡起金波,其景宛若一幅动人的画面。清代蒙城知府田本沛有诗云: 落日挂轻舟,山桑古渡游。 烟波江上客,漂泊何时休。 |
蒙城文庙 | 蒙城文庙为文化旅游景点。 蒙城文庙,亦称黉宫、黉学,始建于元至元二十一年(1284),是祭孔、演礼和办学的地方。文庙自前而后依次为灵星门、泮池、泮桥、大成门和大成殿(孔子被称为"集大成之先师")。灵星门正对着青云街,取其"平步青云"之意。灵星门的西南侧有一井,名圣井。大成门东连名宦祠,西连乡贤祠。大成殿前东西各有配庑,殿东为节孝祠,殿西为忠义祠。东院是文昌阁,西院是明伦堂。 大成殿是文庙的主体建筑,也是淮北地区保存最为完整、规模最宏大的文庙大殿。殿内正中供奉着孔子神龛牌位和塑像,两侧置颜回、曾子、子思、孟子四位的塑像牌位。殿上方悬挂着康熙、乾隆皇帝御书"万世师表"、"生民未有"、"与天地参"三块匾额。殿前阅台高一米余,上有汉白玉栏杆,愈加显得气势恢宏。 孔子 (前551~前479)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昌平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对中国历史文化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在全世界,特别是在东南亚各国也有很大影响,是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孔子的先祖是殷末纣王之庶兄微子启,启奉商祀,封于宋。六世祖孔父嘉,始以孔为姓。五世祖木金父避难奔鲁,后乃定居鲁国陬…… 详细++ 孔子 (前551~前479)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昌平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对中国历史文化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在全世界,特别是在东南亚各国也有很大影响,是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孔子的先祖是殷末纣王之庶兄微子启,启奉商祀,封于宋。六世祖孔父嘉,始以孔为姓。五世祖木金父避难奔鲁,后乃定居鲁国陬…… 详细++ |
地区 | 景点 |
---|---|
王集社区 |
---- |
马圩村 |
---- |
许寨村 |
---- |
杨沟村 |
---- |
秦湖村 |
---- |
界沟村 |
---- |
白果村 |
---- |
代刘村 |
---- |
大韦村 |
---- |
潘王村 |
---- |
邱朱村 |
---- |
全集村 |
---- |
庞沟村 |
---- |
王窑村 |
---- |
石山村 |
---- |
移村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