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 | 简介 |
---|---|
利辛西淝河国家湿地公园 | 利辛西淝河国家湿地公园为国家级湿地公园。 一、基本情况 利辛西淝河国家湿地公园东起吕台大桥,西至蝴蝶泉,南达西淝河与茨淮新河交汇处,北到S305线马店大桥。地理坐标为东经116°08′01″—116°13′48″,北纬33°02′34″—33°06′14″。湿地公园范围包括西淝河中游马店大桥至淝河口段,以及西淝河两侧蝴蝶泉、双沟、黑杨沟等库塘湿地,南北长6.71公里,东西宽9.09公里,面积791.65公顷。 利辛西淝河国家湿地公园内湿地资源丰富。根据《全国湿地资源调查技术规程(试行)》的分类系统,湿地公园内湿地分为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人工湿地4大湿地类和永久性河流、永久性淡水湖、草本沼泽、库塘、稻田5个湿地型。 西淝河湿地公园湿地总面积445.7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6.31%。其中,永久性河流湿地面积为262.07公顷,占湿地面积的58.79%,占湿地公园总面积的33.10%;永久性淡水湖湿地面积为57.42公顷,占湿地面积的12.88%,占湿地公园总面积的7.25%;草本沼泽湿地面积为25.85公顷,占湿地面积的6.10%,占湿地公园总面积的3.27%;库塘湿地面积为96.20公顷,占湿地面积的21.58%,占湿地公园面积的12.15%;稻田湿地面积为4.21公顷,占湿地面积的0.95%,占湿地公园总面积的0.54%。 二、动植物资源 西淝河湿地多样的湿地类型和良好的生境状况,为野生动植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孕育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1、植物资源 通过实地调查、标本采集、鉴定,湿地公园内高等植物共有蕨类植物5科6种,裸子植物4科7种,单子叶植物15科57种,双子叶植物67科212种。其中有睡莲、野大豆等国家Ⅱ级保护野生植物2种。 2、动物资源 湿地公园内有哺乳动物5目5科8种,鸟类15目33科132种,爬行动物3目5科11种,两栖动物1目2科4种,鱼类5目7科16种。其中,国家Ⅱ级保护动物14种:刺猬、白额雁、白尾鹞、鹊鹞、雀鹰、普通鵟、黑鸢、红隼、燕隼、阿穆尔隼、鹰鸮、长耳鸮、短耳鸮,安徽省Ⅱ级保护动物33种,即黄鼬、狗獾、花背蟾蜍、中华大蟾蜍、黑斑蛙、鸿雁、豆雁、灰雁、罗纹鸭、赤膀鸭、绿翅鸭、绿头鸭、斑嘴鸭、白眉鸭、红头潜鸭、青头潜鸭、白眼潜鸭、普通秋沙鸭、鹌鹑、环颈雉、四声杜鹃、大杜鹃、普通夜鹰、星头啄木鸟、大斑啄木鸟、灰头绿啄木鸟、家燕、金腰燕、红尾伯劳、棕背伯劳、黑枕黄鹂、灰喜鹊、暗绿绣眼鸟。 三、水文气候 湿地公园位于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有明显地过渡性特征,主要表现为季风明显,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光照充足,无霜期长,四季分明,春温多变,夏雨集中,秋高气爽,冬长且干。根据近五年气象资料,年均温度15.1℃,极端最高温度37.8℃,极端最低温度-9.5℃;平均降雨量784.4毫米,年降雨日数平均为97.5天,常年雨季为6月下旬至8月中旬;全年平均日照1797.3小时,日照百分率为49.9%;全年平均相对湿度71%,无霜期226天。 |
纪家塔 | 纪家塔为利辛县文物保护单位。 纪家塔 |
亳州伍奢冢遗址 | 亳州伍奢冢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介绍 位于利辛县孙庙乡庙李村东北,为新石器时代至汉代遗址。遗址呈谷堆形,占地30000平方米,因伍奢冢在此而得名。冢上文化堆积层为38米,冢下为18米(河堤剖面),冢南100米处有土城墙遗址,东西长140米,基宽3米,高出地面半米许,城墙北侧发现有古井,锅灶遗迹等。 六十年代,曾发现有石斧、骨针、陶网坠、红烧土等。1980年以来,地面采集大量文物标本,经专家鉴定,为大汶口文化晚期遗物。其上层夹杂着东周至汉代遗物。该处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现为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 |
利辛县烈士陵园 | 利辛县烈士陵园为文化旅游景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利辛县烈士陵园 |
伍奢冢遗址 | 伍奢冢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伍奢冢遗址 |
刘廷墓 | 刘廷墓为文化旅游景点。 刘廷墓 |
白鹭洲国家级水利风景区 | 白鹭洲国家级水利风景区为国家水利风景区。 白鹭洲国家级水利风景区 白鹭洲水利风景区 白鹭洲拦河大坝 位于利辛县阚疃镇境内,距县城20公里,总占地面积1800亩,其中水面600余亩,是一个依托茨淮新河水利工程新建的,集自然生态、休闲度假、水利文化展示和康体运动为一体的综合性景区。自2006年开始建设,目前已经具备对外开放能力。 阚疃镇 阚疃镇为建制镇,在县城东南18公里,居西淝河之阳,茨淮新河南畔,利凤,利颍公路贯穿其中,成为利辛通往淮南,合肥主要通道。茨淮新河中段流经阚疃,建有枢纽工程,闸站结裾联袂,拔地而起,厄塞水陆,控驭旱涝,为阚疃一大壮观。登闸远眺新河,青堤绿水,极目一色,阵阵帆船,涟漪泛波。晚间则星火粼粼,渔火点点,是观光旅游的佳妙之地。阚疃猴戏,遐尔闻名,每年秋末,集周有数百副…… 详细++ |
王人老街 | 皖北名镇王人集,位于利辛县西部。唐朝时开始筑城驻军,称为西城;明朝时称五樟县;清朝时因出了一位百岁的王姓老人而改称王老人集;解放后就渐渐简称为王人集了。古城一直保存到解放初,后来被破坏,现仍留下一条名闻遐迩的古街道。这条街道曾经是由北方通往古颍州的官道,素有“三里长街”之称,现在恐怕得有六华里了。但人们仍习惯称其为老街。由于世事变迁,岁月流逝,老街现已失去昔日的繁华。在一个夏日的午后,冒着点点细雨,我来到了这里,想看看能否寻找到一些古人的踪迹。 信步走上老街,仿佛从繁华的都市跌进了一个清幽寂静的孤岛。但见窄窄的街道弯弯曲曲的,象一位老态龙钟的老人横卧在那里。街道两边是新旧不一、高矮不同的房子,有钱的人家早已翻盖了几层高的楼房,有的干脆搬走了;只有那些穷一点的人家仍然坚守着那早已残破甚至有些倾斜的房屋,坚守着古老西城的风韵。徜徉其间,不时可以发现一些从前的壁画,那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王人“农民诗画”的见证。这些画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王人历史上的辉煌。在王人至今还流传着乾隆皇帝到此微服私访的故事。大凡帝王到过的地方,往往会有一股灵气。曾经,王人农民诗画在鼎盛时期名扬全国,饮誉海外,获得过-总理签发的政务院奖状,引来国内和国际上的友人参观学习,王人产生了一大批绘画高手,象储纯一,作品曾被制成铁画在法国巴黎展出,1994年被《安徽百科全书》收录进“安徽现代人物名录”;储可亭,其作品曾被安徽美术出版社制成年画发行到全国等等。我在一块石碑前站住,这是 1985年利辛县人民政府设立的“阜北县旧址”纪念碑,告诉人们王人曾是一片红色的土地,解放战争时这里曾建立了敌后红色政权。碑后曾有一栋古色古香的高大的建筑物,可惜现在已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一座正在施工的楼房,让我心中遗憾不已。对面有一家商场和酒店不合时宜地坚守者自己的固执。再往前走,扑入眼帘的是一些荒无人住的破败的院落,紧锁的木门掩不住满园的荒草凄凄,间或一只受惊的野猫从眼前一闪而过,躲进那幽深凄凉的院中,反倒把行人吓了一跳。惊叹之余口中不禁冒出一句苏辙的“困卧北窗呼不起,风吹松竹雨凄凄”。街道旁边,间或堆积着成片成片的废砖烂瓦,古色古香的让人目不忍睹。或许欧阳修在任颍州太守时曾来过这里吧!不经意间,身边走过一个买粉子馍的,这是用红芋粉掺上一些杂面,然后在平锅上微煎到八成熟后起锅,再卷些蒜糜、辣椒酱等做成的一种食物。据我所了解,这种面食只有王人集所独有,且只有杨姓一家人经营,现该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即使其他地方有,其味道恐怕也未必地道。农村的孩子最爱吃了,有的随大人走了十几里路来赶集,往往就是为了吃几张粉子馍。在街边的一口古井边,一位老者告诉我,这口井就是王人古西城“四门四井”之一的南井,位置在当时古城的南门外,因出城后向南走的路有点弯,故人们称其为“鹅项泉”。你别小瞧了这个小弯和这口井,据说就是因为它们,才从旁边的小村里,走出了《毛泽东选集》中曾提及到的大军阀邓如琢,走出了曾任中华民国安徽省民政厅长邓赞卿(本地人称他邓老赞),走出了前四川军区司令员刘成山,走出了奥运冠军邓琳琳等等。阡陌小巷、古街幽井,一时间在我的眼前出现了成群结队的百姓担着木桶水罐来打水的情景,他们把深深的井水打浑了、打空了,气得没有打到水的守军连忙提前关上城门。叫骂声、吆喝声、打水声仿佛还萦绕在耳边,令人产生时空的错乱。在南井的旁边,有一条东西走向的小河,是古城的南护城河,现横跨其上有一座小桥,掩映在一片荒草树丛中,显得有几分凄凉、寂寞。折回头西望,一片大大的水滩静静的躺在那儿,几只小鸭子正忙着吃河面的浮萍。这就是西城河。这条河曾经与另外三条河(又叫鸳鸯沟)相连,河水流入集东的伍名沟(因是从伍子胥家旁流过来的,故名),然后一直流入0猪港,通过西淝河流入淮河。街坊说,二三十年前,这条河的水还能流动,河水清澈,人们常常在河边垂钓,可惜的是现在河水腥臭难闻,河道也患了“肠阻塞”,人们纷纷填河建房,造地种菜,把古城的一条天然屏障分解的支离破碎,实在令人唏嘘不已。西城河的对岸,有一大片开阔的高地,倘若用铁锹挖一下,常能刨出一块一块的陶土,人们传说那里是当年李自成的义军所使用的操练场。《利辛县志》记载,明崇祯八年,李自成义军进军凤阳,途中攻克颍州、亳州、蒙城。在王老人集肃清叛将袁时中及其所部。由此看来这个传说是事实。站在老街望过去,看到的是一片郁郁葱葱的绿树下掩映着几个高大的坟冢,脑海中不禁又冒出“铁甲三千动地来,马蹄杂沓入轰雷”的诗句。因为有这个遗迹存在,证明李闯王曾到过此地,这一直是王人集群众引为自豪的。不过世道无常,年日本鬼子火烧王人集,也是从这个操练场踏过,然后打进王人集的。 日月如梭,岁月如歌。在老街旁,我还看了几个孩子正悠闲地荡着秋千;看见从一间小屋里冒出了几缕袅袅炊烟,几个年轻人正为一张打错的麻将争吵着;我还看见了在一颗大树下,有一位老先生戴着眼镜看着一本厚厚的线装书,似乎并没有听到人们的吵闹声。这不禁令我想起齐白石大师故居的一副对联:“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观天外云展云舒”。我一下子又有了时空错乱的感觉,难道他就是的传说中的那位“王老人”吗? 在回家的路上,我路过北城街,这里又是另外一种景象:只见几条宽敞的水泥路已经修好,路边几排排新建的楼房也即将完工,工地上机器轰鸣、人声鼎沸。仰望天空,细雨早已停止,乌云也已经散去,晚霞映满了天。我脑海中不禁冒出一个念头:如果能把王人老街恢复起来,把老街的古风古韵与现代新城的文明和谐地结合在一起,或许会成为皖北旅游的一个景点呢!这不,广告词我都想好了,“新皖北,新旅游,王人老街走一走”,“观天上祥云,游地上王人”。当然了,这只是我的设想而已。不过不管怎样,当工作有压力或者在心情不好的时候,想一想那位“王老人”的悠然恬淡、波澜不惊和从容若定,那不正是我所孜孜以求的梦嘛!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邵庙 | 邵庙为文化旅游景点。 邵庙首先是一座庙,然后才是一个集市。集市坐落在利辛县西部边缘,现属王人镇管辖,距县城40公里,集西、南两面与颍泉区毗陵,京九铁路从集西一穿而过。邵庙就坐落在集的北面。邵庙集集市不大,却因为有了庙而远近闻名。 邵庙系邵氏家庙,过去人们称之为邵八庙。建国初期,这里曾经建过乡,名曰“邵八”。这是怎么回事呢? 据说在古代,邵庙附近有一个村子叫邵大营,村里有一户人家,生了八个儿子,这八个儿子成家立业后,在当地名噪一时。当时,邵庙这个地方,由于地势低洼,每逢下大雨,常常发水,庄稼收成不好。于是,居住在这里的邵氏宗亲,就聚在一起商讨对策,大家决定在当地修建一座八蜡(炸)庙,以祭祀八蜡,从而祈求神灵保佑本地风调雨顺。所谓八蜡,一是“先啬(se)”,神农一类的神;二是“司啬”即后稷(ji),古代以稷为百谷之长;三是“农”,对于种田有功于农的官;四是“邮表啜”,古时劝农官“田畯(jun,古代管农事的官)”用的小亭子;五是“猫虎”,能吃田鼠、野兽,保护农田;六是“坊”,即堤防;七是“水庸”,即沟洫;八是“昆虫”,螟螽(zhong)之类,祝其不害田苗。为了修建庙宇,邵氏兄弟不但四处奔走,还积极捐献财物,甚至将自己家祖传的一块好地也捐了出来修庙。不知是有意还是巧合,这八个兄弟的义举,也为他们自己留小了名声,后来在他们死后,葬在了集南的邵寨,那里在“文革”前还有八座高大的坟冢,后来被破坏。人们为了纪念他们,将庙称为“八子庙”,“邵八庙”。看来,这个名字有了双层含义。慢慢地这里渐渐兴起了庙会。每逢庙会,设坛祭奠农神,祈祷风调雨顺,农业丰收。远近农民纷纷赴会赶祭。就连百里外亳州的人都赶着马车来赶会,大车都能排出集好几里路远。民国年间,由于兵荒马乱,社会动荡,祭农俗渐渐衰竭,庙会亦时断时续。上个世纪80年代,复兴为物质交流大会。后来有一段时间,邵庙被村小学占用,但庙会依旧。1998年修建京九铁路时,本来要经过邵庙,后来,由于集上的人反对将庙搬迁,铁路最终西移500米。 最初的邵庙具体是何年所建现在早已无从考证了,原来的庙不断毁坏又不断重修,现存的庙也是经过从现在庙里存放的几块碑记可知,邵庙在光绪17年,光绪22年,民国5年及公元1994年都经过了重建。现在的邵庙是在邵庙小学搬迁后,在2002年翻盖的,当时邵庙集上的百姓及社会各界人士出资出力,将原来仅存的两间小庙扒掉,在原址重新盖了一座有房屋十四余间的新庙,新庙气势庞大壮观,正中有五间大殿,两边是6间偏殿,并重新塑了“三霄”和“十殿殿阎君”塑像。从此每逢庙会,方圆百里的香客游人,商贾摊贩,车马载道,纷纷沓来,摊棚林立,商业繁茂。成为远近闻名的烧香会和物质交流大会,邵庙附近的人如今也都富甲一方。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亳州利辛县烈士陵园 | 亳州利辛县烈士陵园为文化旅游景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介绍 原名路集烈士纪念碑,位于利辛县路集。这里埋葬着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为国捐躯的祝聚民等七位烈士的遗骨。 1984年县人民政府出资兴建,2003年12月县人民政府出资重修扩建并命名为利辛县烈士陵园。整个陵园长110米,宽90米,纪念碑高10米,气势恢宏,古朴庄重,依“山”傍水,松柏掩翠,满园馨香。既有陵园之凝重肃穆,又有园林之秀丽清新,集瞻仰、游览两种功能于一体。 原安徽省委副书记、省人大主任王光宇为纪念碑题词: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原省人大副主任郑锐为陵园题写了园名。是利辛县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
刘家集烈士陵园 | 刘家集烈士陵园为文化旅游景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刘家集烈士陵园 |
旧城 | 旧城 |
胡桥古桥 | 胡桥古桥 |
节孝坊 | 节孝坊 |
涡阳天静宫 | 涡阳天静宫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涡阳天静宫 涡阳天静宫景区 坐落在涡阳城北的涡北街道郑店村,为国家AAA旅游景区。距县城中心五公里。纪念我国春秋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道家创始人老子(今安徽省涡阳县人)而修建。此宫南临涡河,三面环绕武家河,北枕龙山之峰,可谓抚山枕水之地,钟灵毓秀之乡。天静宫始建于东汉延熹八年(公元165年),始称老子庙。其东有天齐庙、问礼堂,南有流星园、圣母殿、九龙井,西有太霄宫、玉皇殿,北有三清殿等。此外,灵官堂、诵经堂、钟楼、井亭、客房、道士舍、庖、库庾、厩,无不毕具。楹柱有一百多个。占地三千亩,食业数千人。宫中殿阁林立,松柏交翠,庄严肃穆,气势非凡,堪称中华道观之最。现在的天静宫尚存有天静宫、天齐庙、九龙井、老子娘坟等多处于老子有关的建筑和遗迹。天齐庙又称东岳庙、老子“老庙”,是元代天静宫建筑群旧址中保存至今、结构完好的地面建筑。 为了纪念一代哲人老子,弘扬道家文化,抢救和恢复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扩大与世界文化交流,在港、澳、台和海外重德尊道人士的鼎力赞助下着手修复天静宫,于老子则为纪念圣地,于道学则为研究中心,于道教则为一景点。经过数年努力,老君殿、三清殿、灵宫殿、天师殿、重阳殿、财神殿、元辰殿、老祖殿、慈航殿、吕祖殿、东岳庙等十余座殿堂己相继展开和完成,天静宫又复屹于古相大地,重现昔日风采。天静宫建筑群是主体标志性建筑,目前已完成了老君殿、道观中轴线上的灵观殿、三清庙等殿堂的建筑。老君殿是天静宫的主殿,按照到焦祖庭的规模及宋代规制修复,九脊重檐,东西长47米,南北深28米,殿高23.75米,立于2米高的崇台上,堪称道观第一殿。殿内屹立老子、尹喜、东华帝君三尊青铜像,其中老子像高5.5米,重6000千克,目前为国内最大的老子铜像,堪称中华第一。说明涡阳当地在很久以前就开始纪念老子了。气势辉煌,堪称华夏道观之首的天静宫今年拟上马三期工程,三期工程重点建设内容主要是保护九龙井,恢复古流星园,再现古时的情景。目前天静宫按照国家AAA-旅游景区的标准,不久的将来,天静宫将成为亳州市、安徽省乃至全国的著名旅游胜地。2007年首届中国涡阳老子文化节在天静宫景区盛大开幕。2009年涡阳天静宫景区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3-旅游景区。涡阳天静宫 涡阳天静宫 天静宫街道 天静宫街道位于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地处淮北平原,涡河北岸,呈“一”字形,与县城隔河相望,是涡阳县的涡北新区。S202线和徐阜铁路穿境而过。总面积108平方公里,耕地9.98万亩,常住人口近10万人,辖13个社区、9个村委会。 天静宫街道,物产丰富,盛产粮、棉、油、烟,质优量大;涡北街道,地下矿藏资源巨大,境内有涡北煤矿和徐广楼煤矿。 [2] 200…… 详细++ |
亳州花戏楼 | 亳州花戏楼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位于亳州城北关,涡水南岸,原名大关帝庙,又称山陕会馆。据清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重建大关帝庙碑记》称:亳州北关大关帝庙,建于国朝顺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乾隆四十九年《重修大关帝庙碑记载:“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建新大殿,增置座楼,藻采歌台,固已极规模之宏敞,金碧之辉煌矣。”这当是东西座楼建始,戏楼增加藻井彩绘。又乾隆四十一年碑记:“关帝庙特华内极雕缕藻绘之工,游市廛者每瞻不能去。”戏楼木雕及门墙砖雕,据考证最迟不会晚于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现存花戏楼原貌应是这个时期的艺术建筑,可见当时戏剧盛行,舞台与戏院建造都十分讲究。 大关帝庙坐北面南,建筑面积3163.1平方米,院内以大殿为主建筑,戏楼辅衬,坐楼建于两侧,供看戏饮筵用。形成四全院,四围高大,音响不易疏散。大殿两侧各有一深径小院,西为禅堂,东为财神殿戏楼两侧为钟楼、鼓楼,现存钟一,鼓已遗失,钟上铸年号为康熙二年。钟楼外侧各有楼房三间,为山陕商贾所居住,故大关帝庙具有古代娱乐(戏楼)、宗教(帝庙)、商务(会馆)三种性质。大殿分前后殿,前殿券棚是五架结构,雕绘富丽堂皇,是观戏所用;后殿又分前后两部,前部山墙开两便门,西门“便禅门”,“东门”“通神道”。登四步台阶入后殿,殿宇高大宏伟,这是敬关公的所在,正是大关帝庙的主神祭位。 庙门外主有石狮一对,高2.4米;铁旗杆一对,高16米,座上铸铭曰:“皇大清道光元年(1821年)岁次辛已秋吉日铸造旗杆一对,重二万四千斤,陕西从药材邦弟子敬献铁杆一对,永保四方平安吉庆有余。”观之琳琅满目。 大关帝庙山门正面墙壁有三门通道,分别是正门、钟楼和鼓楼。整面墙壁遍布各种浮雕,由水磨砖制成,全部手工雕琢,有两百余年的历史。砖雕刻有人物、山水、车马、城池、亭台楼阁、花鸟鱼虫等各种事物,组成《李娘娘住寒窑》、《三顾茅庐》、《白蛇传》等各幕戏曲故事和民间典故,雕工娴熟,布局整齐,堪称亳州一宝。 花戏楼,本是大帝庙的一座舞台。因其上面雕刻彩绘绚丽夺目而得名。花戏楼的建筑年代:据《创建戏楼题名》记载:戏楼建于康熙十五年,比庙晚建二十年。 戏楼座南面北,舞台前伸,形如“凸”状,四方翼角,加之屋面琉璃铺饰,金碧辉煌。舞台用六根立柱顶立,檐角之下立方柱六根,柱础雕有故事图案。舞台正中屏风透雕二龙戏珠,上悬匾额曰“清歌妙舞”,中间上下场门有二额“想当然”、“莫须有”。台前悬挂木对联曰“一曲阳春唤醒今古梦,两般面貌做尽忠0情”。舞台两旁小台有二侧门,额上题“阳春”、“白雪”。舞台上方悬有藻井四围悬枋和徒垂莲。柱间有大枋,大枋与悬枋之间,悬有棚券,柱头悬狮垂鱼。枋之面外皆镶大木透雕,共有三国戏十八出。第出戏的人物,车马风物景色,雕刻工艺立形完善,给人以真实感,其它还有花卉、奇禽异兽。均雕刻玲珑剔透。其余藻井,梁枋之间布满彩绘,有戏文、人物、花鸟、山水等,还有各种图案。由此可见花戏楼的建筑秀丽玲珑,雕绘精湛,别具一格,为请盛世的代表作,对研究我国戏剧的发展、雕绘艺术的精华都具有很重要的价值。亳州花戏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