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四川省 >>内江 >> 隆昌市 >> 圣灯镇

圣灯镇景点大全


景点 简介
郑昌赉 (1914~1940)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郑昌赉,又名郑致平、郑衡、郑子平、梁兴,1914年生于四川省隆昌县道光坪油房街一个地主家庭。在他懂事时家庭已开始衰败。他自幼酷爱读书,待人热情,举止大方,善于言谈,做什么事也不甘心落后于人。他上中学后,喜欢看政治书籍,从中接受了进步思想,渐渐地对旧社会产生不满。1932年初春,郑昌赉结识了隆昌进步青年钟泰西、黄定馆、蔡言煜等人。他们在一起交流思想,评论黑暗的现实,彼此心心相印,有共同语言。他们在共产党员张荣禄的指导下,成立了隆昌进步青年组织“赤霞社”。在这个组织里,郑昌赉和朋友们一起阅读进步书刊,经常以赛球或茶话的方式聚会,探讨中国的出路。这年秋,郑昌赉加入了中共泸县中心县委领导的外围组织“反帝联盟”,并任小组长。1932年冬。郑昌赉-光斗(中共泸县中心县委组织委员)介绍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并担任共青团隆昌特别支部书记。这时他已从隆昌县中毕业去楼丰一个乡村小学教书。他在中国共产党隆昌县特别支部的领导下,利用工余时间带领团支部其他成员积极工作,在群众中宣传革命思想,激发进步青年团结起来同反动派进行斗争;并和团组织的其他同志一起深入到农村,积极开展宣传和组织工作,在短短的一年时间内,隆昌共青团特支发展了20几名团员,并发展了团的外围组织“苏联之友社”、“互济社”成员近百人。郑昌赉还和团特支组织委员张宗明、宣传委员邓吉人等一起办起了针砭时弊、评击黑暗的《匕首》小刊物,亲自为这个刊物撰写发刊词。他们自制土油印机,秘密刻印材料、散发传单。《匕首》的出现,在隆昌县城引起了强烈反响。1934年初,他和邓吉人等人商议到南京报考军事学校,想学好军事技术更好地从事革命斗争。郑昌赉把自己的想法向中共隆昌特支作了汇报,在征得特支的同意后,郑昌赉便将团的工作交给薛奎俊。  1934年夏,郑昌赉考入了国民党南京中央军事学校。1935年春,中共隆昌地下党组织被叛徒喻文若出卖,使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国民党隆昌县“清共”委员会即将郑昌赉等人情况电告南京警备司令部,郑昌赉和在炮兵学校读书的邓吉人、化学兵学校读书的蔡言煜以及刚从隆昌疏散去南京的张宗明等都先后被逮捕。国民党最高军事法庭以《危害民国紧急治罪法》的有关条例,判处郑昌赉2年徒刑,其余三人分别被判处徒刑八年、六年、判刑后,敌人将他们送去南京东门外的中央军人监狱。郑昌赉被分在监狱办的打米厂做苦工,和他同牢房的陈阜是中共党员,另外还有几个思想进步的大学生。为了取得看书学习的权利,狱中党组织决定组织难友怠工、罢工,迫使监狱当局答应全体政治犯提出的“要求看书权利”的条件。郑昌赉也参加了这一斗争,他们先是磨洋工,将原来一天能干完的活拖到五天也不干完。在斗争中敌人的皮鞭不断往郑昌赉等身上抽打,但他们无所畏惧,后来由怠工发展到罢工、-。这时,敌人被迫答应了狱中“政治犯”提出的“自由看书的要求”。郑昌赉和难友们,白天干完活,回到牢房就认真学习想方设法弄到的理论书籍。他在狱中先后读完了《政治经济学》《新经济学大纲》等理论书籍,还向同牢房的难友学习俄语。特别是陈阜对他的帮助最大,经常给他讲革命道理,分析革命形势,交流学习体会。通过狱中的学习和斗争,逐渐使郑昌赉真正懂得了革命的目的和意义,懂得了一个革命者肩负的历史使命,坚定了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决心。  1936年,中共中央提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促成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推动了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在中国共产党多次提出无条件释放全部政治犯,以及全国人民一致要求共同抗日的压力下,国民党蒋介石被迫同意释放政治犯,郑昌赉等在1937年秋获得释放。他跨出被关押了两年多的监狱大门时,正是“松沪大会战”之际,江南已成为抗日的主要战场之一。所见所闻的是,一群群扶老携幼的难胞们向南京方面逃来,日机经常前来南京轰炸、扫射,瞬时烟火弥漫,血肉横飞,哀号四起……。这一切都激励着郑昌赉必须立即投入抗日救亡第一线。  郑昌赉带着百多名战友,找到了比他们先期出狱的陈阜。陈阜即带他们到浙江南部参加抗日救亡运动。  1937年冬,鄭昌賚隨陳阜到了浙南地區後,改名鄭致平,經中共浙江省委負責人劉英介紹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38年5月,劉英派鄭昌賚去蕭山縣政府自衛大隊任參謀長。這是一支由地方愛國人士組織的抗日隊伍,鄭昌賚去後時刻不忘宣傳共產黨的抗日主張和方針,積極培養愛國有志之士,團結了一批骨干力量。這年10月,具有愛國思想的國民黨左派鄧紐出任浙西安吉縣縣長,奉浙江省政府之命,隨帶蕭山縣政府自衛大隊三個中隊同赴安吉。鄭昌賚根據中共浙江省委指示,也隨自衛大隊一起到了安吉縣,任安吉縣自衛大隊指導員。不久,中共浙西特委指示鄭昌賚組建中共安吉工委,並任命鄭昌賚為工委-。1939年春,中共浙西特委調鄭昌賚到杭(州)、嘉(興)、湖(湖州、現為吳興)一帶工作。這一帶情況很復雜,主要城市由日寇佔領,農村既有國民黨的部隊、中統和各種雜牌部隊,又有汪偽漢奸部隊,也有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地方抗日游擊隊。鄭昌賚到吳興後,改名叫鄭衡,在未希、江鶴松領導的地方抗日武裝部隊擔任政工隊長。鄭昌賚在這支部隊不僅工作認真,待人熱情,而且積極宣傳共產黨的抗日主張,加強政治思想教育,深受官兵敬重。在取得浙西特委負責人朱輝和單潔同意後,在進步青年中個別吸收入黨,還在當地農村組織了“抗日救國會”,發展了數百名“救國會”會員。1939年底,江鶴松接受國民黨蘇南行署收編,將部隊改為江南保安第三團,完全投靠了國民黨。鄭昌賚根據中共浙西特委指示,離開了這支隊伍,去吳興縣雙林鄉找有愛國思想的趙安民部,並動員趙安民拿出一批槍。鄭昌賚正在準備組建一支自己的武裝之時,中共浙西特委通知他去吳興縣塘比區,協助在那里工作的李演一道建立自己的武裝。那時塘比的工作才開展,環境極為艱苦,僅有幾個人,兩支槍。鄭昌賚去後和李演一起,堅決依靠群眾,發動群眾建立武裝的工作進展較快。  1940年春,郑昌赉到塘比地区后不久,得到“抗日救国会”成员的报告,有小股土匪经常在轧村桥一带抢劫,搔扰百姓。一天晚上,郑昌赉把刚组织的队伍集中起来,带到轧村桥作好布置,待机行事。等了不一会,三个土匪果然来了,钻进了郑昌赉事先布置好的“口袋”。郑昌赉出其不意地大喊一声︰“放下武器、缴枪不杀!”当即抓住了这三个土匪,缴获了武器。首战胜利使初建的部队经受了一次锻炼,也鼓舞了士气。  这次行动后不到一个月,郑昌赉又提出偷袭湖州潘公桥伪警察所的计划。他事先两次派侦察员侦察情况,和同志们一起周密地研究了行动方案、进出路线。一天郑昌赉率十几名战士乔装来到潘公桥伪警察所,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袭击成功,缴获了一批0。当湖州县城的敌人发觉时,郑昌赉早已率部离去了。  在斗争中,队伍扩大到20多人,枪也增多了,郑昌赉向中共浙西特委提出成立“抗日反汪同盟军”(简称“抗日反汪军”)的建议。浙西特委批准了他的建议,任命郑昌赉为队长,李演为指导员。这时郑昌赉改名为梁兴。  “抗日反汪同盟军”成立后,部队就集中行动了。集中后遇到的最大困难是队伍的给养问题。由于国民党特务以及汪伪军等的跟踪破坏,“抗日反汪军”经常行-移,生活极端困难。战士们虽然又苦又累,但战斗热情是很高的,特别是郑昌赉那种积极乐观的精神对战士们感染很深。他经常给战士们讲故事、宣传抗日道理,教战士们学军事技术,大家非常喜欢他,尊敬他。1940年初夏,郑昌赉因为没有夏衣还是穿着长袍,他却风趣地对大家说︰“穿长衫子免得太阳晒皮子”。眼看部队的生活困难越来越大,郑昌赉和李演商量,决定到湖州(吴兴)的第六区找区长陈袒望搞点经费。陈袒望虽是国民党委派的,但他尚有抗日爱国的思想。郑昌赉和李演带队到六区找到陈时,他当即表示支持。当队伍在双林(区所在地)宿营时,被国民党特务发现,他们即将“抗日反汪军”到双林的情报密报上司。第二天拂晓前,国民党军队和特务土匪等就将双林镇包围。那个地方三面是河,只有一条通路,敌人早已重兵把守,进行了严密-。郑昌赉等当即决定向北面渡河突围,率领队伍沉着应战,往河边撤退。郑昌赉和李演在队伍最后面,阻击敌人,在这紧急时刻,郑昌赉果断地对李演说︰“你赶快过河带队突围,我留下作掩护!”说完他不容分辩地把战友推下河。这时,国民党军呐喊着向他们冲来,子弹象雨点般落在郑昌赉周围。他举起一号快门手枪向敌人射击,待同志们都过河后,才且战且退。但在过河后上岸时,不幸胸部连中两弹,鲜血如注。他捂住胸高呼︰“我为中华民族牺牲啦!”英雄气壮山河的呼喊声,激励着战友们突出了重围。郑昌赉虽然倒下了,他的革命精神永远活在祖国人民心中。  [以上内容由"楚楚"分享。]

郭士杰 (1906~1930)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郭士杰,又名郭慕韩,1906年出生于四川省隆昌县云顶寨新凉山房一地主家庭。父亲郭成,早年当过小官,后弃官搬家到重庆开酱园铺。母亲生了郭士杰后就去世了,郭士杰随父亲到重庆居住,是继母把他养大。郭士杰从小聪明好学,待人诚恳热情,受到邻里乡亲的称赞和喜爱。他看不惯当时的社会现象,过不惯家里的少爷生活,喜欢同工人们接触。  1924年,郭士杰的堂兄郭坚白在安徽省安庆市对江大渡口省立高中教书,当时郭士杰在重庆读高中,为了摆脱封建家庭的束缚,他同堂兄郭彦跟随郭坚白去该校插班学习。郭坚白曾留法勤工俭学,思想比较进步,对郭士杰的成长有一定影响。在郭坚白的帮助下,郭士杰克服了不懂安徽话的困难,刻苦攻读,认真钻研,不仅很快赶上了学习进度,而且取得了好的成绩。他努力学习的同时,十分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兴衰。面对当时的社会黑暗和腐败,目睹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心情沉重。他秘密地阅读了《共产党宣言》《新社会观》以及《中国青年》《向导》等书刊。通过反复学习和理解,他逐步明白了只有共产党才能拯救中国的道理,从而坚定了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革命信念。  1924年夏,郭士杰由裴文英介绍参加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他工作认真负责,干劲大、能力强,任过安庆团的领导工作。郭士杰喜欢读革命书刊,还经常向同志们介绍文章的内容,谈自己学习的心得体会,启发同志们去学习。他擅长演说,讲起话来口若悬河,常常博得听众的掌声。他在青年尤其是在学生中广交朋友,言传身教,启发教育青年走上革命道路。同年下半年,党中央派柯庆施等同志到安庆筹备建党工作。根据郭士杰的表现,党组织批准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25年,中共安庆地区支部在安庆市第一师范学校建立,直属中央领导,郭士杰任书记。1925年上海五卅惨案发生后,郭士杰与党支部的同志一起,推动安庆各民众团体召开市民大会,声讨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罪行,发起成立五卅惨案安徽后援会,同安庆各团体发动组织安30000多名工人、学生、市民参加--,声援上海学生和群众的反帝斗争。1926年下半年,郭士杰等人一面深入群众,宣传革命真理,组织群众革命;一面积极发展党员。党中央特派员江长恩到安庆,建立了中共安庆地委,由李竹声任地委书记。李调走后,郭士杰接任地委书记。安庆地委先后在安庆一中、一师、法专、高中、建华中学、一女师和店员中建立了七个党支部。郭士杰积极组织安庆地下党的同志深入到郊区农村,发动农民,宣传“打倒土豪劣绅”,“实行耕者有其田”等革命思想,相继在郊区的海口州、大渡口、护城圩等地成立了农民协会,还发动群众开展了反帝、反封建活动,组织“非基督教大联盟”-,并派党员王季禹等十多人到大通、芜湖联系,把-运动从安庆很快发展到安徽全省。党中央从上海派林华来安庆考察党务,传达了党中央关于要做好工运、兵运、青运等工作的指示。安庆党组织随即积极开展的各种活动。在党组织的领导下,成立了共产主义青年团安庆地委。郭士杰不仅经常向团员作政治形势报告,而且还对团的工作进行了具体的指导。安庆第一师范校开展团的工作最活跃,在学生中成立了“曦社”,办了“曦社”墙报,发表一些揭露当时社会黑暗的文章。一师范校的团组织还建立了图书室,向同学们推荐进步报刊和杂志,起到了教育青年的作用。  1926年下半年,正当中共安庆党组织积极发动群众准备迎接国民革命军北伐胜利时。盘踞在安徽的军阀孙传芳的嫡系——安徽军务善后督办陈调元却在安徽全省大肆捕杀共产党员和国民党左派,安徽笼罩在-之中。在险恶的形势面前,郭士杰根据党组织的安排,留在安庆转入地下斗争。他和其他留在安庆的同志一起,首先加强党内的思想教育,向同志们宣传共产党员杨兆成(国民党安庆市第一区党部常委)被军阀陈调元逮捕后受尽拷打,坚贞不屈,直至牺牲都不暴露党的秘密的英勇事迹,号召共产党员学习杨兆成烈士,坚定信念,勇于斗争;同时继续发动群众,迎接北伐军的到来。  1927年3月,北伐军进入安庆时,各届群众热烈欢迎。郭士杰带领同志们在欢迎的队伍中昂首疾呼︰“打倒土豪劣绅”、“打倒-污吏”、“实行耕者有其田”等口号。北伐军进驻安庆后,安庆党组织与北伐军紧密配合,立即筹建工会,先后成立了省、市工会成立后,发动组织了支援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地的群众性--,安庆的工人运动有了很大的发展。在安庆党组织的领导下,妇运、农运、学运活动也蓬勃发展起来。正当安庆出现一片大好的革命形势时,蒋介石授意反动分子杨虎、姚菊五等人率领五六十名暴徒,捣毁了国民党(左派)安徽省党部,随后又不断找借口制造磨擦,使政治形势急转直下。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公开叛变革命,下令捕杀共产党员。担任国民党安庆市党部宣传委员的郭士杰处于异常险恶的境况之中。这时党内少数不坚定的人屈服于反动派的淫威,有的逃跑-,有的背叛革命。面对这一险恶形势,郭士杰与其他同志一道,克服困难,坚持斗争。为了加强对已经恢复和重建的基层组织的思想建设,郭士杰亲自编写《支部生活》小册子,印发给基层组织学习。他还与同志们一起印发不定期的内部刊物,用于教育党员,提高党组织的战斗力。对外,他们经常散发标语传单,揭露蒋介石背叛革命的罪行,鼓舞了革命者和进步群众的斗志,打击了国民党右派的-嚣张气焰。  7月,汪精卫在武汉又发动了七一五-大-,使共产党组织再次遭受破坏。面对这种情况,党中央于同年8月7日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确定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政策,批判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路线,号召党和人民继续进行革命斗争。郭士杰积极贯彻八七会议精神,他用平时省下来的钱秘密地买了一支手枪,20发子弹,交给怀宁中心县委负责人姚佐元,吩咐姚将手枪带回怀宁,准备开展武装斗争。  1927年秋,郭士杰与俞昌准等人,根据党的八七会议精神,到南陵开展农民运动。他们在马家坝建立了南陵农协,发展了新党员20多人,并建立了中共南陵党支部。为了迎接农民运动高潮的到来,郭士杰深入农村发动农民,先后在林家村、西村冯、十八姓、七里圩、金家阁等地成立农协会,积极开展打土豪、分田地、抗租、抗粮斗争,激发了农民的革命热情,农会会员很快发展到10000多人。  1928年春,党中央指定尹宽为中共安徽省临委书记。尹宽到职后,对安徽省党组织所领导的农民运动横加指责。郭士杰为了党的事业不顾个人安危,与尹宽进行坚决斗争,并与其他同志联名写信向党中央汇报,党中央及时撤换了尹宽,保证了党的八七会议精神的贯彻执行。  1928年下半年,郭士杰因身份暴露被捕。在监狱里,郭士杰同敌人进行了坚决的斗争。敌人给他戴上脚镣游街,他大义凛然,坚贞不屈。当他被转至安徽反省院之后,同狱中同志一道,组织狱中斗争。郭士杰与难友聚集在一起谈革命形势和英烈事迹,以此形式对难友进行革命气节教育,使同志们坚定共产主义信仰,不动摇、不堕落。后来党中央派柳毅夫到安庆传达党的六大会议精神,不幸被捕,送至省监狱。柳毅夫在狱中见到郭士杰后,向狱中难友传达了党的六次代表大会决议精神,使同志们受到了极大的鼓舞。随后,建立了狱中党组织——党务委员会。狱中党组织分析有一些同志可能出狱,认为有必要给予短期训练。因此,狱中党务委员会决定成立一个训练班,制定20多个题目,由狱中比较有理论基础和工作经验的同志担任辅导,组织狱中的同志围绕基础理论、工作经验、党员生活等问题进行学习、讨论。狱中党组织尤其注意当时党的政治路线问题的讨论,注意培养同志们的读书能力,提高工作水平,以便出狱后能更好地继续进行党的工作。由于狱中党组织加强了对狱中党员的思想信念教育,此间狱中党员没有发生变节行为。这些同志出狱后大都继续投入革命洪流之中。1929年1月,郭士杰向党中央写了《关于皖省狱中党组织的报告》,详细地把狱中的斗争情况向党中央作了汇报。  1929年下半年,经党组织的多方营救,郭士杰由其堂兄郭坚白保释出狱。出狱后,郭士杰很快与党组织取得了联系。上级党组织考虑郭士杰的身份在安庆已经暴露,不便继续留在安庆工作,决定将他安排到湖北省委工作。是年4月,中共湖北省委召开第四次代表大会,郭士杰被选为省委委员。他以饱满的革命热情投入新的工作。1930年湖北地下党组织领导的武装斗争风起云涌,有力地配合了党在各地所领导的武装斗争。  1930年7月,彭德怀率领红军打下长沙,长江局负责人关向应派鄂东北和鄂东南边区特委书记郭士杰到湖南与湖南省委和彭德怀联系。9月,党中央取消湖北省委,成立武汉市委。由于郭士杰对当时贯彻李立三“左”倾路线有不同意见,被调回武汉任市委常委。10月,郭士杰代理中共武汉市委书记。10月中旬,郭士杰不幸被捕,旋即遇难。  郭士杰烈士一生追求真理,不畏-,为壮丽的共产主义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的斗争业绩永远激励着人们前进。  [以上内容由"hb_hhb"分享。]

郭尚平 中国科学院院士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郭尚平,流体力学家、生物力学家、油田开发专家 1930年3月17日生于四川荣县,籍贯四川隆昌。1951年毕业于重庆大学矿冶系。1957年获苏联莫斯科石油学院副博士学位。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和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研究员,曾任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院长。   首先提出“微观渗流”概念、理论和实验技术,为提高石油采收率提供新的理论基础,使渗流和油藏工程研究深入到多孔介质的孔隙裂隙层次让渗流力学与生命科学交叉渗透,首先提出“生物渗流”思想和理论,获国际同行高度评价。提出压裂采油中的渗流理论及集群(整体)压裂概念和效果(1957)等。我国最早按正规设计开发的大油田—克拉玛依油田的主要设计人之一,石油工业部大庆油田开发工作组渗流研究计算组负责人,为我国油田开发作出重要贡献。   [以上内容由"让你猜猜我是谁"分享。]

柴金良 (1954~1987) 革命烈士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柴金良,1954年6月出生在四川省隆昌县周兴乡四村七组一个农民家庭。1973年初中毕业回家务农,1974年12月应征入伍,1977年8月,柴金良随连队执行国防施工任务。一天,战士李正贵坐在刚挖好的两米多深的0坑底休息。柴金良发现坑沿上土石松动,便毫不迟疑地跳下坑底,一把将李正贵提起并托出坑沿,两人刚上来,坑口就塌陷了,0坑被掩埋了一米多深。李正贵埋怨地说:“你在上面喊我就行了,干什么要跳下去啊!”柴金良憨厚地一笑:“我怕你反应不过来。”  柴金良197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8年8月,他作为军事训练尖子,被选派到吉林省榆树县于家乡组织民兵军事训练。进行手榴弹投掷时,民兵王玉河失手将手榴弹甩在身后三米处,柴金良猛地冲上前去推倒王玉河,并扑在他身上,王玉河安然无恙,柴金良的脚部却被炸伤。1979年提干,历任司务长、副指导员、指导员。期间,柴金良曾三次率队抗洪抢险,一次扑火救灾。每次他都身先士卒,不畏艰险,冲锋在前,退却在后。先后荣立三等功三次、二等功一次,多次被军、师、团评为优秀共产党员、模范党支部书记、基层干部标兵。1983年,他带领的连队荣立集体二等功;1985年,被集团军评为“后勤管理标兵连”;1986年,荣立集体三等功;1987年参加大兴安岭扑火救灾,荣立集体一等功。  柴金良入伍13年,没有和父母在一起过一次春节。结婚七年和妻子在一起的时间加起来不到一年。一次,他去忠县送兵,从忠县返回部队,路过重庆下车时就买了当天回部队的车票,然后急匆匆赶到爱人工作的单位。爱人见到丈夫,又惊又喜。同事们让他们赶快回家团聚。柴金良却说:“别忙了,我已买好当天回部队的车票,一会儿就走。”一听这话,爱人止不住流下了眼泪,说:“你都到家了,还不进门,让我跟同事们咋解释呀?”柴金良安慰了爱人,连儿子都未见面就走了。  1987年8月,新闻界披露成都市一位女中学生溺水,围观者达10多人,见死不救,有人甚至扬言先给钱、后救人的消息,柴金良看了有关报道后,气得满脸通红,大声对战友们说:“做人怎么能让钱蒙了心,我柴金良要是遇上这样的事,搭上命也不当这样的孬种。”时隔一个月,他就用实际行动,实现了自己的诺言。  1987年9月22日晚,柴金良带领连队在大庆石化总厂乙烯二期工程储水处理池工地上夜班。经过一夜的艰苦奋战,次日凌晨5时许,眼看收工的哨子就要吹响了,可是意外的情况发生了。地方一辆装满水泥沙浆的翻斗车意外地滑入了沉淀池上的人工作业台,脚手架“吱吱”作响。而负责现场指挥的地方施工队副队长王相林,这时正在翻斗车前,就在面临着车毁人亡的千钧一发之际,柴金良从六米外的安全区喊一声“危险、快闪开!”随即冲上前去,他挡住了跟他往前跑的新战士周长兴,又一把推开了身处危险的副班长吴同俊,再一把抓住了王相林并推向身后,两人还未来得及散开,随着一声巨响,脚手架断裂,翻斗车下沉,王相林被柴金良压在身下,而翻斗车却砸在柴金良的身上,连人带车陷入四米深的沉淀池底。柴金良骨盆碎裂,双侧股动脉被砸断。王相林得救了,柴金良却因身受重伤,抢救无效,壮烈牺牲。  1987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集团军追认他为革命烈士,追记一等功臣。1988年3月3日,-主席邓小平签署命令:授予柴金良“无私奉献的模范指导员”荣誉称号。  (姜永发)  [以上内容由"平常心"分享。]

马远良 中国工程院院士·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马远良(1938.7.15- )水声工程专家。1938年7月15日出生于四川省隆昌县。曾在原哈军工插班学习,1961年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历任西北工业大学助教、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和航海学院院长。现任校学术委员会主任,兼任中国声学学会副理事长暨水声分会主任。长期从事水声工程科学研究和装备研制,是航空声纳领域的学术带头人。科研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国科学大会奖,部级一、二等奖共10项。获国家发明专利多项。出版专著和统编教材各一部,发表论文200多篇。培养硕士、博士和博士后60多人,为相关领域的科技进步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做出了重大贡献。  200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以上内容由"可口可乐"分享。]

罗平亚 中国工程院院士·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罗平亚(1940.6.3- )油田应用化学工程,石油工程专家。出生原籍四川省隆昌县。1963年毕业于四川石油学院。现任西南石油学院“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他综合应用地质学、岩矿学、化学、石油工程等多学科知识,在机理研究突破的基础上,把作用机理、处理剂设计与研制和相应的石油工程、油田化学工程有机结合,成果创造性强,应用效果显著,其研究内容一直处于本学科前沿:创造完成深井高温水基泥浆系列技术;成为我国深井泥浆主导技术。设计、研制成功两性离子聚合物泥浆技术,成为聚合物泥浆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由油层损害及保护机理创造出“屏蔽式暂堵技术”在我国广泛应用,技术先进,经济效益显著。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以上内容由"江边"分享。]

曾琦 (1892~1951)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曾琦,原名宗,字慕韩,属龙。1892年出生在四川省隆昌县,成都高等学堂分设中学毕业,入法政学堂。辛亥革命后执笔于成都《商会公报》、《四川公报》,并出任重庆《国民新报》主笔。  1913年8月在重庆参与发动讨袁。1916年入日本东京中央大学攻读法律。1918年6月回到北京,与王光祈等人组织楷体少年中国学会”。  1919年8月赴法国留学。1923年12月与李璜等人在巴黎组成中国青年党,选为党务主任,次年任委员长。1924年回国,主要从事青年党的活动,创办《醒狮》周报,任总,竭力宣传国家主义,并在上海兼任大夏、同济、学艺等大学教授。  1926年夏,当选为青年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竭力-。抗日战争时期,呼吁国民党结束“训政”,实施-。1938年后任历届国民参政会参政员。1941年夏移居香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到沦陷区上海、南京、华北等地活动。抗战胜利后返重庆。  1945年12月参加青年党第十次代表大会,当选为主席。次年任国民政府委员,1948年任-资政。1950年游学欧洲,赴法、比、葡等国,力图建立反苏-联合阵线。1951年在美国华盛顿去世。  [以上内容由"huage07787"分享。]

高鲁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高鲁 (1912~)  原名王世学,笔名王循、狂循等。四川隆昌人。中共党员。1933年毕业于成都公学。1936年任《光华日报》主编,加入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重庆分会,1939年在晋东南参加八路军,历任总政治部宣传部干事,太行诗歌社社长,全民通讯社特派记者,部队艺术学校文学教员,延安大学文学班主任,解放军空军政治部文艺科副科长,《空军生活》主编,山西省民间文学研究会筹委会主席,省作协副主席,省文联文艺理论研究室主任,省人民出版社部编委。1930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小说《三河坝》,散文《无定河泛滥着洪涛》、《悼念青年小说家——蒋弼》,报告文学《火烧飞机》,主编《鲁艺校刊》、《太行诗歌》、《鲁艺戏剧》丛书、《山西民间故事选》等。  [以上内容由"魔芋"分享。]

韩宗燕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韩宗燕 (1954~)  笔名筱寒、潇燕。女。四川隆昌人。民革成员。1972年参加工作。在天津合成纤维厂、北京第一弹簧厂工作。1979年至今历任民革中央团结报社、记者、办公室主任、通联部主任、总编室副主任等。2007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报告文学《阅尽人生觉山平——不愿当名人的楼适夷先生》、《世纪舞者戴爱莲》、《张自忠铁血丹心报国情》、《九秩戴爱莲:魅力女人花》、《吴大猷生死大陆梦》、《金融人甘培根》,人物专访《经济学以外的厉以宁》、《晴天霹雳-》、《冯其庸,笔参造化神始足》、《成思危与父亲成舍我半个世纪的离散骨肉情》、《走近于蓝》、《中国第一个女指挥家郑小瑛》,散文《信仰》等。  [以上内容由"♂重音舞炫"分享。]

郑兴万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郑兴万 (1928~)  笔名石泉。四川隆昌人。中共党员。1947年就读于四川大学法律系。1950年参加工作,历任《西康日报》资料组长及农村组、民族组副组长,《文艺报》文学评论组、记者、文学评论二组负责人,《中国摄影》部评论组长,《文艺报》文学评论组副组长,副编审,中国作协创研部副研究员。1956年开始发表作品。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社会主义文学的新血液——评工厂史写作》、《漫淡〈云崖初暖〉》、《选材好、开掘深——简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作家的精神境界和审美趣味》、《更多更好地反映工业战线的斗争生活》、《略谈工业改革题材的小说创作》、《对争鸣的思考——给〈摄影报〉部的一封信》等50余篇。1982年被评为中国作协先进工作者,1985、1994年两次被评为中国作协优秀党员。  [以上内容由"ku126"分享。]

彭文怡 (1932~2003)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彭文怡(1932.8—2003.12)   四川隆昌人。中共党员。1950年考入清华大学电机系。翌年,抗美援朝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1958年,被错误划为右派。1978年12月平反,在上海内燃机研究所高等数学班担任教师。1983年5月任复兴中学副校长,1985~1993年任复兴中学校长,1989年起兼任复兴中学党总支书记。上海市第九届人大代表,上海市普教研究会常任理事。任校长10年中,致力于学校管理和教学改革,先后推出学校管理模式、校长负责制、“一层-式”管理模式、分层分类教学等14项改革,办学质量稳步提高,从1983年起,学校连续9年高考升学率均达96%以上。1987年,彭文怡根据复兴中学所处的四川北路黄金地段优势,“破墙开店”,将收入用以改建学校设施。1991年“破墙开店”作为上海勤工俭学工作的优秀范例,在全国勤工俭学会议上作经验介绍。是年,彭文怡获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和上海市劳动模范称号。1996年退休。  [以上内容由"phm520"分享。]

曾毓秋 (1930~1990)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曾毓秋 (1930~1990)  四川隆昌人。中共党员。1949年在上海参加南下服务团,历任《闽东报》记者、,宁德地区文化局副局长,福建电视台副台长,主任记者。1948年开始发表作品。198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短篇小说集《三月清明》,散文集《海洋·山岳·人》等。小说《被烈火灼伤过的人们》获1981年福建省优秀作品奖。  [以上内容由"小样就说你"分享。]

内江隆昌石牌坊群

内江隆昌石牌坊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隆昌石牌坊位于四川省隆昌县金鹅镇南、北二关,现存清代时期的石刻牌坊群堪称中国石牌坊之冠。  现存石牌坊共17座,石碑4座,其中13座呈念珠状坐北向南一字排列在纵贯县城的巴蜀古驿道南北两端总长600米路段中央。另有4座分别在县境响石、石燕、渔箭三镇。计有德政坊5座、节孝坊4座、功德坊2座,贞节坊、孝子坊、百寿坊、山门坊、镇山坊、嵌瓷玩赏坊各1座。  每座牌坊的正门上面分别刻有不同的碑文。上下、左右两侧也分别刻有善长芳名、立坊年代以及象征“善”“福”“寿”等浮雕。无论是功德牌坊、警示牌坊、节孝牌坊还是百寿牌坊,在修造、雕刻、篆写文笔等方面都极其讲究,因此,石牌坊的“高”、“精”、“理”尽显突出位置。“高”指牌坊要有气势,“精”是雕刻工艺精致、用石独特讲究,“理”则是牌坊上刻写的文字、图案颇具深刻的思想内涵、高深的文化和生活哲理。每座上面都雕刻着栩栩如生的人物、花鸟、动植物等图案,图案造型讲究,雕工精美。  这些牌坊均建造于清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至清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的49年间,历经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个朝代。其建筑格式大多为四柱三门三重檐、五滴水、三开间牌楼式清石仿木结构建筑,总建筑面积560平方米左右。牌坊南北向古驿道延伸尽头为界,东西向以石牌坊两侧向外延伸15米为界。从北到南分别是:郭陈氏节孝牌坊、禹王宫山门牌坊、锄莠安良碑、牛树德政牌坊、孝子总牌坊、刘光第德政牌坊、肃庆德政牌坊、郭玉峦功德牌坊、舒承是百岁牌坊、节孝总牌坊、除暴安良碑、政通人和碑、李吉寿德政牌坊、觉罗国欢德政牌坊、郭王氏功德牌坊等。  目前,在我国其它省份也偶见石牌坊,但唯有隆昌的石牌坊群是呈规模、分类别出现的,且建造工艺精湛、造型端庄、雕刻精细、保存完好、寓意深远,实属全国罕见,具有很高的民俗史料价值和完美的艺术价值。  2001年6月,隆昌石牌坊作为清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1.郭陈氏节孝坊  保护范围:以牌坊基础为界,向东外延9米,向南外延13—20米,含东南面民居,向西外延12.5米,向北外延24米,含西北面民居。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向东外延51米,向南外延52米,向西外延50米,向北外延52米。  2.禹王宫山门坊  保护范围:以牌坊基础为界,向东外延15米,向南外延6米至山门梯步,向西外延12米,向北外延7米至隆昌二中教学楼围墙。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向东外延44.5米,向南外延36-41米,向西外延41米,向北外延6.6米。  3.北关石牌坊群  保护范围:东至以06号石牌坊基础为界,向东外延8米至东入口,南至以古驿道南侧为界,向南外延3.5—10.5米不等至新建栖留所,西至锄莠安良石碑以西约10米至新建牛树梅官邸,北至以古驿道北侧为界,向北外延3.5—10.5米不等至新建商铺。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向东外延38—75米,向南外延115米,向西外延62—75米(含牛树梅官邸),向北外延100米。  4.南关石牌坊群  保护范围:东至以古驿道东侧为界,外延2.5—7.5米至新建商铺,南至以牌坊基础为界,向南外延21.5米,西至以古驿道西侧为界,向外延伸2.5—5米至新建商铺,北至以牌坊基础为界,向北外延7米。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向东外延32—68米(包含新建商铺),向南外延93米(含入口处停车场),向西外延57—70米(包含新建商铺),向北外延90米。  5.郭王氏功德坊  保护范围:以牌坊基础为界,向东外延3米,向南外延7米,向西外延5米,至民居外墙,向北外延4米。  建设控制地带:东至白塔、碑刻、云峰关、13号牌坊东面保护范围外缘向东外延9—39米,南至13号牌坊南面保护范围外缘向南外延28米,西至白塔、碑刻、云峰关、13号牌坊西面保护范围外缘向西外延7—42米,北至白塔北面保护范围外延向北外延29米。  6.响石牌坊群  保护范围:以牌坊基础为界,东、西外延5米,以古驿道南、北侧为界向南、北外延2-5米不等至新建商铺。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向东外延65-75米,向南外延12-17米(含商铺),向西外延伸22-44米,向北外延25米(含商铺)。  7.斗拱式山门坊  保护范围:以牌坊基础为界,向东外延19米,向南外延25米,向西外延32米,向北外延20米。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向东外延78米,向南外延48米,东南面含夯土民居和寺庙,向西外延42米,向北外延35米。  8.嵌瓷观赏坊  保护范围:以牌坊基础为界,向东外延20米,向南外延8米至竹林,向西外延16米,包含彭氏古民居,向北外延7.2米至彭氏古民居围墙。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向东外延45—50米,向南外延35米,向西外延5—10米,西北、东北向外延30—45米。  

内江古宇湖景区

内江古宇湖景区为国家级湿地公园。  内江古宇湖景区位于内江市东隆昌县境内,距县城2公里。风景区包括鹅洞飞瀑、古牌坊群、云峰关、云顶寨、云顶场、圣灯山及古宇湖等。  古宇湖水面5平方公里,储量为5600万立方米,环湖周长32公里。湖面宽阔,水质清亮,湖中有大小岛屿6个。湖周山势陡峭,怪石林立,山上绿树成荫,风景秀丽,金鹅江水东来,在回龙山前一分为二,依山环绕而过,从40米高悬岩绝壁上飞流直下,形成两排宽大的瀑布,洪水季节尤为壮观。县城南北两关的牌坊群,建于清道光年间,大多为四柱三门五层仿木石建筑,通高11米,宽9米左右,主要是功德牌坊和贞节牌坊,现北关存6座,南关7座,具有很高的建筑艺术和石刻艺术价值   四川内江

登峰绿野生态园区

  隆昌登峰绿野生态园区由响石镇人民政府于2002年12月开始规划建设。该园区遵循效益优先、生态优先、科技示范、旅游为媒的发展方向,集种植、养殖和生态保护建设、观光旅游于一体的科技示范农业化园区。  绿野生态园区位于响石镇喜神村、天成村、老林村三村交界处,座落在风景秀丽的圣灯山脉云顶山,它背靠省能风景旅游区古宇湖,东临隆昌县天峰寺旅游景点,可谓册青水秀,风景宜人。  该园区规划面积602.5亩,其中耕地面积252.5亩,非地面积350亩。拟建种植园225亩,其中麻竹园区140亩,优质牧草区15亩,花卉苗区70亩,养殖场区7.5亩,特种水产区20亩,目前已修村级公路3.2公里,水泥路800米,修建休闲亭5座,架设光纤1.2公里,新修办公室160平方米,人畜饮水池、井2个,计划总投资额110.225万元。  园区现已投资20余万元,引种黄桷树1万株,香椿树6000余株,槟榔树500株,小叶榕400株,修建塘坎和办公等基础设施。   

云顶寨

  云顶古寨  始建于明朝洪武四年(公元1368年),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占地245亩,寨墙总长1640米,墙高7.4米,寨墙宽4.5米,有庄院48座(现存13座),是隆昌最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在四川乃至西南都具有唯一性。云顶寨具有独特的家族文化。郭氏家族在云顶寨聚居600多年,生息繁衍,发展成为一个与安徽桐城方家齐名的大家族。600年来形成了郭氏家族独特的族规族距,规章制度;演绎了云顶寨内许多悲欢离合的传奇故事;成就了郭氏家族工农商学兵的杰出人才。云顶寨具有独特的建筑文化。云顶古寨是郭氏家族垒石成墙、筑寨自保的族居地,寨墙规模宏大,高大雄伟,寨楼、炮台、兵棚、马房、仓库、武器库、蓄煤池等一应具备,内容和形式构成上同欧洲的古堡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国内实属罕见。寨内建筑形式多样,有川南民居、客家民居、徽派民居及中西混合式风格,省规划设计院的专家评价说:云顶寨的建筑在建筑学上堪称世界少有,是中国传统与近现代建筑的露天博物馆。云顶寨具有独特的民俗文化。以古寨为依托的云顶场被誉为川南民风民俗的活化石。集市交易形成了独特神秘的“夜半相聚,鸡鸣则散”的半夜市场,俗称“鬼市”,构成一幅川南民风民俗的生动画卷。这一民风民俗在全国是唯一的,吸引各地游客前来探询“鬼市”的神秘。总之,云顶寨以其“万担地主收税院”、40平方公里地主庄园微缩景观、千年民风民俗活化石和独特民俗云顶场“鬼市”而享誉四海。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搜索天下》栏目,先后到云顶寨拍摄了旅游专题片,并在中央台黄金时段播出,提高了云顶寨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云顶寨具有良好的交通区位优势,距离隆昌县城仅19公里,车程仅需20分钟。

古宇庙水库水利风景区

古宇庙水库水利风景区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国家水利风景区。  景区位于“中国石牌坊之乡”隆昌县境内,距县城3公里,依托古宇庙水库而建,属于水库型水利风景区。景区面积26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4.29平方公里。景区水域宽阔,层峦叠翠,以幽、深、秀、奇著称,风景资源分布科学,形成了“以湖为体、以水为魂”的生态格局,成为集生态、观光、休闲、健身、人饮、防洪、灌溉为一体的水库景观带。景区拥有隆昌县古宇湖、古牌坊、古寨堡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生态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气候宜人。景区以保护自然生态完整性为前提,发挥资源优势,积极打造以水为骨架、文化为底蕴、生态为主题、休闲为特色的精品景区。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隆昌圣灯山

  圣灯山  与古宇湖襟连而成的圣灯山,有纪念毛泽东、朱德、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视察“3?27”炭黑车间的纪念馆,是留下毛泽东一生唯一蹲姿视察记录照片的地方。有水气同井的温泉资源,经初步测定,温泉日产量可达800—1000立方米,水温达60—70℃,所含对人体有益的矿产物质含量丰富,具有医药保健价值,开发潜力巨大。独具特色的城市景观,也是一个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隆昌盛产青石,为发挥资源优势,突出城市特色,隆昌正在着力打造西部青石文化城。已由四川美术学院瑞地设计室编制完成了隆昌县“青石文化城”总体城市风貌建设规划。按照“青石文化城”总体城市风貌建设规划,将在城市空间中设置“城市之门、城市文脉、城市客厅、城市通廊、城市绿地、景观环道、城市金街、地标建筑”八大青石形象要素景观,构架“一座牌坊古镇,一座青石文化广场,两条城市文脉,四座城市之门”的青石文化城。西部青石文化城的建设,增添了隆昌旅游的新亮点。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高洞寺

高洞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隆昌县响石镇高洞寺始建于1405年,座落在距响石场镇7.5公里远的高洞村,是响石镇唯一一座经县委、县府、县民宗局批准,合法开放的寺庙。高洞寺依山傍水,寺内古迹甚多,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大佛坎

  大佛坎位于金鹅镇东南15公里的李市镇境内,油房山南侧。东接重庆市荣昌县,西毗本县石燕桥镇,占地面积10平方公里。  大佛坎是隆昌县文物保护单位,文化部文物局已将它列入《中国名胜辞典》。大佛坎位于金鹅镇东南15公里的李市镇境内,油房山南侧。东接重庆市荣昌县,西毗本县石燕桥镇,占地面积10平方公里。大佛坎景区主要景点为:白云寺庙、摩崖石刻及良好的山体植被等。大佛摩崖造像原名白云寺,因有明正德年间雕刻的大佛摩崖造像群,故改名大佛坎。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内江隆昌古湖

  内江隆昌古湖简介 隆昌古湖风景区位于隆昌县西部,它是以古宇庙为主体的风景名胜区,包括湖区、圣灯山、金鹅镇三景区10余个景点,总面积61平方公里。景区有峭壁、怪石、瀑布溶洞、寺庙、牌坊等风景名胜。古湖位于隆昌县城西南2公里,在楼峰山与圣灯山之间,湖面5平方公里,湖心水鸭、翠鸟成群,镶嵌着大小岛屿6个,有龟娃山、马头峰、甘泉洞、三墩石、古代人洞穴等景点,湖区培育着各种树木,更显得山青水秀、鸟语花香,令人神往。圣灯山北临古湖,十里松林复盖山顶,为我国最早发现的天然地矿藏地之一。山麓昂天岩溶洞,长约2公里,洞内石笋、石乳造型奇特、壮观,金鹅镇北关、南关的明清石牌坊群,造型端庄,雕工精细,保存完好,镇南一公里的隆昌河上有高30米的洞坎瀑布,吼声震天,称为“鹅洞飞泉”。    四川内江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圣灯镇下属行政规划区域景点大全


地区 景点

圣灯镇特产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