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 | 简介 |
---|---|
张皓 (50~132)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张皓(一作浩 )(50年-132年),字叔明。犍为郡武阳县(今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县)人。 东汉时期大臣,西汉留侯张良的六世孙。历任郡吏、大将军掾、尚书仆射、彭城国相等职,在廷尉任上,留心断狱。延光三年(124年),安帝听信谗言,将要废时为太子的汉顺帝刘保,张皓与太仆来历力争未果。 永建元年(126年),刘保即位后,为感谢张皓,任命他为司空,三年后因灾异被罢免。阳嘉元年(132年),张皓再次担任廷尉,同年逝世,享年八十三岁。其玄孙张翼在蜀汉官至左车骑将军 。 留心断狱 张皓少年时研习《律》、《春秋》,游学京师雒阳,与广汉人镡粲、汉中任李郃、蜀郡人张霸共结为友善 。永元(89年—105年)年间回乡在州郡任职,后被征辟至大将军邓骘的府中为官,经五次升迁后任尚书仆射,任职八年后出任彭城王刘恭的国相, 在任内推荐隐士闾丘邈等人 。 公元120年(永宁元年),张皓被任命为廷尉,张皓尽管不是世代法家,但留心刑罚断狱,常与尚书辩论疑难案件,他的意见大多因理由充分被采纳。 谏废太子 公元124年(延光三年),汉安帝刘祜的乳母王圣、大长秋江京以及中常侍樊丰等人诋毁太子刘保的奶娘王男和厨监邴吉等人,王男等被杀,家属被流放到比景。太子思念王男和邴吉,屡屡为此叹息。江京、樊丰怕有后患,便与阎皇后凭空妄造证据,罗织罪名诬陷太子和东宫-。安帝发怒,召集三公九卿及以下的群臣,讨论要废黜太子。耿宝等秉承旨意,一致认为应当废黜。张皓与太仆来历、太常桓焉提出异议说:“根据经典说,年龄不到十五岁的人,过失与罪恶不由自身负责。况且王男、邴吉的奸谋,太子或许并不知晓,应当为他挑选忠良之臣做保傅,用礼义进行辅佐。废黜太子之事重大,这实在是圣恩所应留驻之处!”安帝不听。退朝后,张皓又-说:“从前奸臣江充捏造证据,进行诬陷,使戾太子遇祸,武帝很久以后才觉悟过来,尽管追补从前的过失,但后悔又怎么来得及!如今皇太子年方十岁,没有受过保傅的教育,能够骤然责备他吗?”奏书呈上,安帝置之不理。 进贤好士 公元126年(永建元年),汉顺帝刘保即位后,擢升张皓为司空。张皓在职时向朝廷推荐许多贤才,天下称赞他推荐贤。后来,清河人赵腾-言灾异变化,讥讽朝政,被拘捕治罪,牵连到八十多人,都因诽谤朝廷,应当被处以重法。张晧上疏劝谏说:“臣听说尧舜设立敢谏鼓,三王立诽谤木,《春秋》采好事,写恶事,贤明的天子,不加罪于草野的小民。赵腾等虽然抵触朝廷犯法,但他说话是想尽忠正谏。如果应当诛杀,天下人的嘴巴将堵着,谏争的源流就塞住了,这不是宏扬道德以作后人表率的方法。”顺帝省悟,减赵腾死罪一等,其余免职或罚往边地。 公元129年(永建四年)八月丁巳日,张皓因阴阳不和被免官。[12-13] 去世 公元132年(阳嘉元年),张皓再次担任迁尉。同年,张皓去世,享年八十三岁。朝廷派使者吊祭,赐葬地于河南地界。 历史评价 常璩:“张公执宪,克智克聪。极位青紫,实作司空。” 范晔《后汉书》:“①张晧、王龚,称为推士,若其好通汲善,明发升荐,仁人之情也。夫士进则世收其器,贤用即人献其能。能献既已厚其功,器收亦理兼天下。其利甚博,而人莫之先,岂同折枝于长者,以不为为难乎?昔柳下惠见抑于臧文,淳于长受称于方进。然则立德者以幽陋好遗,显登者以贵涂易引。故晨门有抱关之夫,柱下无朱文之轸也。” “②安储遭谮,张卿有请,龚纠便佞,以直为眚。” “③若李固、周举之渊谟弘深,左雄、黄琼之政事贞固,桓焉、杨厚以儒学进,崔瑗、马融以文章显,吴祐、苏章、种暠、栾巴牧民之良干,庞参、虞诩将帅之宏规,王龚、张皓虚心以推士,张纲、杜乔直道以纠违,郎顗阴阳详密,张衡机术特妙,东京之士,于兹盛焉。” [以上内容由"走钢索的人"分享。] |
张纲 (108~143) 东汉八俊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张纲,字文纪(108—143年),东汉犍为郡武阳(今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县)人。 张纲是汉留侯张良的后代(七世孙),父亲叫张皓,爷爷叫张胤。他还是蜀汉将军张翼的曾祖父。 张纲少时勤奋好学,对经学有一定研究。他虽出身官宦家庭,但少纨绔习气,很注意气节方面的修养。主管教化的司徒知道张纲品学兼优,是个人才,便征召他但任朝廷御史。 东汉顺帝刘保,是由宦官司扶持当上皇帝的,因此,外戚与宦官权势很大,互相勾接,专横跋扈,陷害忠良,危邦乱国。目睹此情,张纲深以为忧,毅然向顺帝-,陈述对国事的见解和主张,希望皇上“割损左右”以顺天下人心。奏章呈上去,竟被搁置。 顺帝永建、阳嘉年间,朝政更加混乱,民不聊生。顺帝一面向上天祈求保佑,改永和六年为汉安元年;一面派遣八名专使巡行各州郡,宣讲圣上的威德,推荐人才,-奸佞。八名专使大多是年老博学名士,都有显要的职位,只有张纲年纪最轻,官次最低。张纲离京出巡到近郊洛阳都亭,将车轮卸掉埋在地下,愤然宣称:“豺狼当道,安问狐狸!”随即草拟奏章,先-太尉桓焉、司徒刘寿“尸位素餐,不堪其职”。又揭露司隶校尉赵峻、河南尹梁不疑、汝南太守梁乾等贪赃枉法、违法乱纪,并用槛车将他们送交廷尉治罪。还指控鲁相寇仪有犯罪行为,寇仪畏罪自杀。 后张纲又不顾个人安危,-历数当朝国舅、大将军梁冀等十五条罪状,京城为之震动。顺帝知道张纲仗义执言,既不采纳,也不降罪。受到冲击的梁冀等十分怀恨,伺机报复张纲。 当时,广陵郡有个叫张婴的人,聚集数万人在扬州和徐州之间抗击官府,杀刺史,前后达十余年,朝廷深感棘手。梁冀意欲借刀杀人,乘机指使尚书推荐张纲出任广陵太守。 张纲赴广陵,率领郡吏十余人来到张婴营垒。张婴不解来意,闭垒严防。张纲派人将手书传喻张婴,说明自已是奉诏宣慰,并非开战讨伐。张婴见纲来意诚恳,出垒相迎。张纲以利害祸福晓喻张婴,张婴很受感动,含泪说:“我因蒙冤受屈才聚众-,苟且偷生,并没有多考虑后果。经过你开导,我明白了事理,唯一担心的是我做了对抗朝廷的事,即便投诚了,也不免问罪。”后经张纲解释,张婴打消了顾虑,决定投诚。次日,张婴率领部众万余人,与妻子一道归降。张纲设宴庆贺,将其部属遣散,劝他们回家种田,又给张婴选择住处,划给田产。 张婴一事平息后,朝廷将-行赏,但梁翼从中阻梗,遂罢。朝廷器重张纲,要召他入朝任职,被张婴等知道,-挽留,得到顺帝准许。 张纲在广陵一年,病殁于任上,当时仅四十六岁。百姓前去哀悼的不计其数。自张纲染疾,当地-、父老百姓为他祷告求福。人们说:“千年万载,何时才能再遇此君?”他死后,张婴等五百余人披麻戴孝,负灵扶柩至武阳,直到安葬完毕才挥泪而去。 [以上内容由"滨江王子"分享。] |
李密 (224~287)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李密(224年—287年),字令伯,一名虔,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人。幼年丧父,母何氏改嫁,由祖母抚养成人。后李密以对祖母孝敬甚笃而名扬于乡里。师事当时著名学者谯周,博览五经,尤精《春秋左传》。初仕蜀汉为尚书郎。蜀汉亡,晋武帝召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无人供养而力辞。祖母去世后,方出任太子洗马,迁汉中太守。后免官,卒于家中。著有《述理论》十篇,不传世。《华阳国志》、《晋书》均有李密传。 李密的祖父李光,曾任朱提太守。李密从小境遇不佳,出生六个月就死了父亲,四岁时舅父又强迫母亲何氏改嫁。他是在祖母刘氏的抚养下长大成人的。李密以孝敬祖母而闻名。据《晋书—李密传》说:祖母有疾,他痛哭流涕,夜不解衣,侍其左右。膳食、汤药、必亲自口尝然后进献。 李密幼时体弱多病,甚好学,师事谯周,博览五经,尤精《春秋左氏传》,以文学见长。 早年曾任蜀尚书郎、大将军主簿等职。曾多次奉命出使吴国,颇有辩才。蜀汉灭亡后,征西将军邓艾闻其名,请他担任主簿。李密以奉养年迈祖母为由,谢绝了邓艾的聘请。泰始三年(267年)晋武帝立太子,慕李密之名,下诏征密为太子洗马(官名,是辅政太子,教太子政事、文理,也掌图籍的3品官。“洗”音同“先”)。诏书累下,郡县不断催促,这时,李密的祖母已九十六岁,年老多病。于是他向晋武帝上表,陈述家里情况,说明自己无法应诏的原因。这就是著名的《陈情事表》,或称《陈情表》。 [以上内容由"雪千寻"分享。] |
孙知微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孙知微,字太古,生卒年月不详。五代后蜀及宋太宗、真宗(976至1022年)时眉州彭山(今四川眉山市彭山县)人。一作眉阳人,寓居青城白侯坝之赵村。北宋著名画家。 孙知微世本田家,形貌山野,赋性介洁,隐於画,师沙门令宗(僧令宗)。善道释,凡写圣像必先斋戒疏瀹(shū yuè:洗涤,沐浴),精心率意,虚神静思,方始援毫,故用笔放逸,不蹈袭前人笔墨畦畛(qí zhěn:田间的界道;格式,常规)。 个人事迹 虽以画得名,然耻为人呼画师。有位者或求之,即-托疾而遁。张乖崖(张咏,946—1015,是宋初一位有较大影响的大臣,尤以治蜀著称。北宋仁宗时期,有人甚至将他与赵普、寇准并列)镇蜀,雅闻其名,欲一见之,终不可致。闻在寿宁阁上画壁(孙知微尝于成都寿宁院画《九曜图》,笔墨神妙超然),亟损车骑却呜驺(zōu:古代养马的人或贵族的骑马的侍从)往诣之。知微即投笔遁去。及乖崖还朝(任满还朝),道出剑阁,逢一村童,负一箧,迎道左,持知微书曰:“公所喜者画也。今以二图为献。”问知微所在?则曰:“适一山人以书授我,信去已远矣。”张公益叹其高。盖即知微所作《蜀江出山图》也。 真宗咸平(998—1003年)时,眉州知州冯知节派人召孙知微作画,黄廷炬弹琴,他二人都去寺庙游玩,拒绝州官之召。当时有位叫张及的进士,很佩服他们的气节,赠诗一首,以赞其行:“二公高节厌喧卑,同寄箫宫共展眉。玉树冰壶齐品格,野云皋鹤本追随。泉流指下何人赏,岳峭毫端只自知。绻恋贤侯美风教,故山归去尚迟迟。” 蜀人虽重其画笔,惟苏轼以为工匠手。李焉云:“马知节(955-1019,北宋开封人,后知梓州,镇压李顺、王小波起义。后知枢密院事,因病请罢,未几卒)守成都,同知微同居府中,相从甚善,得画最多。” 据说,南宋淳熙四年(1177)范成大过青城山,历睹《李氏父子像》、《黄帝以下三十二仙真》及《龙虎图》,皆知微手笔,气势挥扫,云烟飞动。画迹尚有《湖滩水石图》、《焦夫子图》、《十一曜图》等,著录于《画继》,皆誉为“铭心绝品”;《宣和画谱》则著录其作品三十七件。米芾评其画云:“平淡而生动,虽清拔,笔皆不圜,学者莫及。” [以上内容由"havana777"分享。] |
宋德之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宋德之(?—?),字正仲,南宋眉州彭山县(今眉山市彭山县)人。祖先京兆(今西安市)人,任过隋朝谏议大夫,后来贬谪到彭山,子孙散居蜀中。庆元二年(1196年),宋德之应举,考中外省第一名,先后任山南道掌书记、国子正、武学博士、枢密院编修官、太常丞、阆州知州、潼川路转运判官、湖南路提刑、兵部郎官等。在朝廷正准备任用他为眉州知州时,不幸因病去世。在《宋史》、全祖望《二江诸儒学案表》中均有传。《二江诸儒学案表》载,宋德之“学于南轩(南宋著名理学家、湖湘学派代表、著名学者张栻,号南轩,四川绵竹人)之门,少与范文叔(范仲黼,字文叔)辈讲道,故其风节凛然,而所养极粹,惜乎未竟其用云。” [以上内容由"杠杆"分享。] |
杨文仲 (1225~1279)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生卒]1225-1279 [籍贯]眉州彭山人 [朝代] 宋朝 [主要著作]<见山文集> [小传] 杨栋从子。七岁归里,其母教以成立。宋理宗淳七年(1247),以胄试第一入太学。九年(1249),以公试第一升内舍。遇季冬雷震,首帅同舍诸生叩阍极言时事,有云:“天本不怒,人激之使怒;人本无言,雷激之使言。”一时争相传诵。宝元年(1253)进士。随从父栋守婺州。后罢归,寓居余杭(今属浙江),潜心研讨二程(颢、颐)理学,造诣日臻精纯。久之,调复州教授。旋召为户部架阁。除太学正,迁国子博士。历台州、扬州通判,政不扰民。再召为宗学博士,除崇政殿说书。每在讲筵,必以积诚感动君王。迁将作监,时朝廷为黄帝、老子建造宗阳宫,拆迁房宅,民多破产,京畿骚然。乃极力进谏,因忤权相贾似道,出知衡州。未几,复召为秘书少监,兼国史院编修、实录院检讨,迁起居舍人。度宗咸淳十年(1274),授权工部侍郎,寻兼给事中。恭宗德元年(1275),元兵渡江,朝臣多逃亡,侍从班惟文仲一人。后以集英殿修撰知泉州,遂携家岭南待次,疾甚而卒。著有《见山文集》,今佚。《宋代蜀文辑存》录其文二篇。《宋史》、《南宋书》有传。 [以上内容由"3516482521"分享。] |
杨洪 (?~228) 成都武侯祠文臣廊14文臣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杨洪(?―228年),字季休,犍为武阳(治今四川彭山县东)人 ,三国时期蜀汉官员。刘璋时历任诸郡吏。刘备定蜀,任为功曹。诸葛亮向他征询意见,他认为汉中为益州咽喉,无汉中则无蜀,甚合亮意,擢为蜀郡太守,又转益州治中从事。刘备征吴失利,汉嘉太守黄元举兵反,迫成都。时诸葛亮赴白帝城探望刘备,杨洪即启太子,遣其亲兵讨元,生俘元。建兴元年(223年),赐爵关内侯,复为蜀郡太守、忠节将军,后为越骑校尉。平生忠清款亮,忧公如家,建兴六年(228年)卒于任上。 人物生平 兼任太守 刘璋担任益州牧时,杨洪曾在益州多个郡中任职,刘备夺取益州以后,犍为太守李严任命杨洪为功曹。后来因李严意欲搬迁犍为郡的治所,杨洪极力劝谏未被采纳,于是辞去功曹职务,请求退居。李严打算推荐杨洪到州府,任蜀部从事。刘备前往征夺汉中时,急信要求朝中发兵援救,军师将军诸葛亮以此事询问杨洪,杨洪说:“汉中之地为益州咽喉,我国存亡的要害之机枢,如果没有汉中则没有蜀国,这是家门口的祸患;如今形势,男人应当参战,女子应参加运输,发兵往救还有什么疑虑的!”当时蜀郡太守法正随刘备北往,诸葛亮于是上表奏任杨洪兼任蜀郡太守,各项事情都办得很有条理,于是让他正式任职。不久,转任为益州治中从事。 生擒黄元 刘备称帝后,便出兵征讨东吴,发动夷陵之战,但最终被击败,退到永安。汉嘉太守黄元听闻刘备患病,而自己向来和诸葛亮不和,害怕一旦刘备逝世,诸葛亮当权后会遭到报复,于是举兵据郡反叛,焚烧临邛城。当时诸葛亮东往探望刘备病情,成都防守单薄空虚,所以黄元更加无所忌惮。杨洪当即启奏太子刘禅,派遣他的亲兵,将军陈曶、郑绰讨伐黄元。大家议论认为黄元如果不能围攻成都,就会由越巂而占据南中。杨洪说:“黄元一向性情凶暴,不讲恩信,怎么会做到这一步呢?他不过想沿江东下,希望主上平安,将他捉拿处死;如果主公有什么不幸,他只会投奔东吴求其活命罢了。命令陈曶、郑绰只在南安峡口堵截便可抓获他。”陈曶、郑绰按照杨洪所言去作,果然生擒黄元。建兴元年(223年),赐爵关内侯,再次被任命为蜀郡太守、忠节将军,后来担任越骑校尉,继续治理蜀郡。 卒于任上 建兴五年(227年),丞相诸葛亮北上驻守汉中,打算任命张裔为留府长史,询问杨洪的意见,杨洪说:“张裔天资聪明敏锐,善于治理繁杂事务,以他的才干确实能够胜任,但他的性情不太公平待人,恐怕不能让他单独任职,不如留下向朗。向朗性格中伪饰的成份少,张裔跟随您,尽量发挥他的才干,这样就两全其美了。” 起初,张裔与杨洪年少时十分友好,张裔在东吴流放,杨洪前往张裔家属所在的郡视察,张裔的儿子张郁在郡中当吏员,因小有过失受到惩罚,丝毫也不给予原谅包庇。张裔从东吴回蜀后听说这件事,深为忿恨,与杨洪的友情有所冷淡。待杨洪见诸葛亮出兵后,亲自到张裔那里,把自己与诸葛亮的话原原本本地告诉了张裔。张裔回答杨洪说:“你留下我的话,丞相是不会阻止的。”当时有人怀疑杨洪想自己作长史,也有人怀疑杨洪知道张裔对自己不满,不愿让张裔身处要职,管理后方事务。后来张裔与司盐校尉岑述关系不和,以致于互相仇恨。诸葛亮给张裔的信说:“你过去在陌下的时候,所守军营受到敌人攻破,我心里为你担忧,以至食不知味;后来你被流放南海,我心里为你悲叹,以至睡不安宁;到你从东吴回归后,委大任于你,共同为王室尽力,我自认为与你可说是古代的‘石交’(硕交、石友)。作为交谊坚固的朋友,相互之间就应帮助对方除掉仇敌,割下自己骨肉来表明自己的诚心,即使这样也无相谢的必要。况且我只是有意委托岑述,而你就不能忍受了吗?”议论者从诸葛亮的批评中知道杨洪并没有私心。建兴六年(228年),杨洪在任上去世。 [以上内容由"伟仔"分享。] |
张翼 (?~264) 三国时期蜀汉将领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张翼(?-公元264年),字伯恭,益州犍为郡武阳县人。三国时期蜀汉将领。历任梓潼、广汉、蜀郡三郡太守,出任庲降都督,后随诸葛亮和姜维北伐,官至左车骑将军,领冀州刺史。初封关内侯,进爵都亭侯。蜀汉灭亡后,魏将钟会密谋造反,成都大乱,张翼亦为乱兵所杀。张翼是蜀汉第三任庲降都督,由于执法严厉,不得南夷欢心。在北伐上,张翼认为国小民疲,不应滥用武力,是蜀汉朝廷当时极少敢当朝和姜维争辩北伐问题的大臣。 《三国志·张翼传》译文 张翼,字伯恭,是犍为武阳人。他的高祖父司空张浩,曾祖父广陵太守张纲,都有声望政绩。 先主刘备平定益州,兼任州牧,张翼任书佐。建安末年,被举荐为孝廉,任江阳长,转任涪陵令,升任梓潼太守。逐渐升任广汉、蜀郡太守。建兴九年,任庲降都督、绥南中郎将。张翼生性执法严厉,得不到偏远地区民众的喜爱拥戴。地方上的老帅刘胄背叛作乱,张翼率兵征讨刘胄。刘胄尚未打败,恰逢张翼受到朝廷征召要返回,众部下都认为应该急速骑马奔去请罪,张翼说:“不能这样,我是因为蛮夷部族-,不称职而回朝的,但是接替的人还没有到,我正身临战场,应该组织运送屯积粮草,作为消灭叛贼的物资,怎么能因为免除官职的缘故而荒废国家的政事呢?”于是统领事务毫不懈怠,接替的人来到后他才出发。马忠依靠他打下的基础而打败消灭了刘胄,丞相诸葛亮得知后很赞许他。诸葛亮出兵武功,任命张翼为前军都督,兼扶风太守。诸葛亮死,张翼拜授为前领军,追论他征讨刘胄的功劳,赐爵位为关内侯。 延熙元年,入朝任尚书,逐渐升任建威督,授予符节,进封为都亭侯,征西大将军。 延熙十八年,和卫将军姜维一同回到成都,姜维提议再次出兵,只有张翼当朝争辩,认为国家弱小民众疲劳,不应滥用武力征伐。姜维不听,带着张翼等人出发,晋升张翼任镇南大将军。姜维到狄道,大败魏雍州刺史王经,王经的部众死在洮水的有上万人。张翼说:“可以停止了,不应再进军,进军可能会毁掉这个大功。”姜维大怒,说:“替蛇画足。”姜维终于在狄道包围王经,但狄道城没有能攻克。自从张翼提出不同意见,姜维内心就同张翼不和睦,但常常要带着他一同出征,张翼也不得已而前往。 景耀二年,升任左车骑将军,兼任冀州刺史。景耀六年,和姜维都在剑阁,一同去到涪县投降了钟会。第二年正月,跟随钟会到成都,被乱兵杀死。 [以上内容由"慧眼"分享。] |
释道会 (580~649)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释道会,唐僧,约580—649年,事见《续高僧传》卷第二十五——唐眉州圣种寺释道会传。下面是彭山人卢道钢翻译的释道会传。 道会和尚俗家姓史,唐朝初年眉州隆山(今彭山)人。初出家时住西川严远寺。他气度高洁,言行超群,四方出家和在家群众,早晚来拜见的很多。为了增进见闻,他曾到京城长安去参访高僧大德十多年,对佛经论著、文学史学等知识渊博,甚得要领。他在京师时,还曾与法琳-《辨正论》。后来回到四川,想大宏佛法,教导后进,只是当时西川社会尚未安定,未如心愿。当时朝廷为了安抚西川,特派大员詹俊等入蜀。道会遂上疏表示,自己出身世家,愿为国家效力,带领徒弟到各地宣扬朝庭威德,书文招降,使归顾朝庭,和平安定生活。深得当局器重,被留下没有成行。 当时佛道两教多有争执,有位道士朱冀于隆山县(彭山县)建立道观,道会和尚经请示上级,改道观为佛寺,道士多有不服,道会又请示上级说明理由,坚持改寺,终于成功。他对宏扬佛法,颇有贡献。 当时有嵩师在西川讲佛法,被人诬陷致罪,道会和尚因窥看等候消息也被牵连入狱。他在狱中谈笑自如,常为狱中僧俗讲经说法,四季不倦。冬来,天气严寒,昼夜霜露侵袭,大家都穿着单衣烂衣,没有鞋袜。生活虽苦,仍坚定如常。时长安京城有“无尽藏”组织,道会写信给他们说明这里有来位精勤清净的“五众名僧四禅教首”正遭受着无辜的牢狱折磨,这是佛教正法东传五百多年后不应该有的事情。请求本佛教大慈大悲泽被众生的无量心怀,给予救助。后来果然得到些衣物,最后道会被释出狱。临出狱时,他安详地和道友及狱友告别,并勉励他们不要悲伤过度,以免斫丧自己心灵;又说人生本来匆匆,不过是世间的过间,此次分别,后会无期,希望互相时时能通问生死消息,大家感动得流下眼泪。 当时西川司法大员裴希仁持地域门户之见,以为自己学有专长,瞧不起西川人,道会和尚拜见他时,毫无惧色,侃侃而谈。他说西川虽小,但贤才和有道德的人确是很多的。在汉朝就有许多俊杰人物,如奏诛大权奸梁冀的张纲,以哲学经学著称的杨雄,以不向皇帝称臣、不和大官作友的李帅堪高士等等都是西蜀人。他劝裴希仁应虚心对待贤才,不可局限于一方一人。说完即出门走了,裴希仁感到又惭愧,又感谢。事后对人说,江山多俊秀,道会就是一代表。 道会大师享年七十岁,在唐太宗末年逝世。他有一首诗《别三辅诸僧》还收入《全唐诗》:去住俱为客,分悲损性情。共作无期别,谁能访死生? [以上内容由"ybw5297"分享。] |
程承辩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程承辩,五代眉州(今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县)人,画家,生卒年不详。宋·黄休复撰《益州名画录》有程承辩小传 程承辩者,眉州彭山人也。工画人物鬼神。 当孟氏(孟昶)广政(938—965年)中,与蒲师训、蒲延昌、赵才,递相较敌其艺,皆推妙手。兼善雕刻机巧,刻绘人物鬼神、怪异禽兽之类,奇绝当时。 今彭山县洞明观之天蓬黑刹玄武火铃一堂、山王堂游变神鬼一堵,皆其所以作,至宋犹存。 [以上内容由"AMOON"分享。] |
张胤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字少华,留侯(张良)的后代,他父亲是张氏八世张壮,字少雄,官尚方署令迁大司寇。有史料说:时王莾篡汉,中原大乱,留侯(张良)子孙由北向南大迁徙,南下秦岭,越过巴山,移居犍为武阳(四川眉山市彭山)。 张壮之子张胤,仍居彭山。赠大司空,妻王氏。张胤之子张皓,曾任东汉司空,谥鄂国公。 [以上内容由"loveyue"分享。] |
杨戏 (?~261) 三国时期蜀汉官员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杨戏(?-261年),字文然,犍为郡武阳县(今四川彭山)人,三国时期蜀汉官员,早期担任督军从事、丞相府主簿。杨戏后来受到蒋琬的器重,并在蜀汉后期官至护军、监军、建宁太守、梓潼太守、射声校尉。杨戏为人疏阔简略,忠诚宽厚,后来因酒后对姜维有傲弄之言而被罢免。著有《季汉辅臣赞》。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杨戏,字文然,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人。 杨戏年少时与巴西人程祁、巴郡人杨汰、蜀郡人张表一同知名于世。杨戏常常举荐程祁,并称程祁的才能为众人第一 ,因此杨戏得到了丞相诸葛亮赏识。 建兴初年,杨戏二十多岁,从州书佐升任为督军从事,负责管理刑罚,执法办案解决疑难,人称处办公平恰当。后来辅汉将军张裔向诸葛亮推荐杨戏,杨戏被征召为丞相府主簿。[3-4] 小与巴西程祁公弘、巴郡杨汰季儒、蜀郡张表伯达并知名。戏每推祁以为冠首,丞相亮深识之。戏年二十余,从州书佐为督军从事,职典刑狱,论法决疑,号为平当,府辟为属主簿。亮卒,为尚书右选部郎,刺史蒋琬请为治中从事史。琬以大将军开府,又辟为东曹掾,迁南中郎参军,副贰庲降都督,领建宁太守。以疾征还成都,拜护军、监军,出领梓潼太守,入为射声校尉,所在清约不烦。延熙二十年,随大将军姜维出军至芒水。戏素心不服维,酒后言笑,每有傲弄之辞。维外宽内忌,意不能堪,军还,有司承旨奏戏,免为庶人。后景耀四年卒。戏性虽简隋省略,未常以甘言加入、过情接物,书符指事,杀有盈纸;然笃于旧故,居诚存厚。与巴西韩俨、黎韬童幼相亲厚,后俨痼疾废顿,韬无行见捐。戏经纪振恤,恩好如初。又时人谓谯周无当世才,少归敬者,唯戏重之,常称曰:"吾等后世,终自不如此长儿也。"有识以此贵戏。 戏以延熙四的著《季汉辅臣赞》。其所颂述,今多载于《蜀书》,是以记之于左。自此之后卒者,则不追谥,故或有应见称纪而不在乎篇者也。其戏之所赞而今不作传者,余皆注疏本末于其辞下,可以觕知其仿佛云尔。 素性简略 公元234年(建兴十二年),丞相诸葛亮去世,杨戏担任尚书右选部郎。同年,益州刺史蒋琬请他担任治中从事史。 公元238年(延熙元年),蒋琬以大将军之职开府治事,征召杨戏担任大将军东曹掾。 杨戏一直以来性格疏阔简略,从不无故赞美别人,对他人很少有名不副实的的赞美,也很少与人交往。他的书信、指令,很少有写满一张纸的时候。 蒋琬和杨戏交谈时,杨戏时常静默不答。有人想挑拨杨戏与蒋琬的关系,对蒋琬说:“您向杨戏问话,杨戏却默不作答。杨戏对您如此傲慢,这不是太过分了吗?”蒋琬却回答道:“人的思想各不相同,就好像人们的面孔不同一样。不要当面顺从,背后又说否定他人的话语,这是古人所提出的告诫。杨戏本想要赞誉我,但这并非他本意,他的本意是要反对我所说的话,但又考虑到不应揭露我的不足之处,因此沉默不语,这是杨戏为人坦诚的表现。” 虽然杨戏性情简略,但他对待故友十分忠实、诚恳、宽厚。 他与巴西人韩俨、黎韬自幼关系就十分友善,后来韩俨因疾病不被任用,黎韬因品行不端而被免职,杨戏便经常照顾、救济体恤韩俨和黎韬,和他们的友情就像当初一样。当时人们认为谯周没有才华,所以很少有人敬重他,只有杨戏对谯周十分重视,曾经赞赏谯周说:“我们这些年纪小的,终不如这位年长的人。”因此有见识的人都因为这件事而尊重杨戏。 历职内外 公元241年(延熙四年),杨戏作《季汉辅臣赞》。 延熙年间,杨戏由大将军东曹掾被提拔为南中郎参军。不久后担任副贰庲降都督,兼任建宁太守。后来因病被召回成都,被任命为护军、监军。 此后杨戏先以监军兼任梓潼太守,后来又被调回成都担任射声校尉。杨戏先后所在的职位,都能做到政事清明约简而不烦苛。 傲慢被免 公元257年(延熙二十年),杨戏跟随大将军姜维行军到芒水。杨戏心里一直不服姜维,并在酒后谈笑时常对姜维有傲慢嘲弄的言语。姜维外表上看似宽宏,内心却多忌恨,又难以忍受杨戏的所做所为。军队返回后,有关官员得到姜维的命令,向朝廷奏报杨戏的事,于是杨戏被罢免官职,成为庶人。 公元261年(景耀四年),杨戏去世。 [以上内容由"小小草"分享。] |
李从周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李从周,中国人名,著名的有宋代的李从周,字肩吾(书史会要作李肩吾,字子我,号滨州),彭山(今四川彭山)人。博见疆志书名之学世亦鲜及之。为魏文靖公门人。能书,取隶楷之合于六书者,作字通行于世。《书史会要》、《鹤山集》。 [以上内容由"相信自己099"分享。] |
张微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张微(华阳国志作张徵),字建兴。蜀汉名将张翼之子,益州犍为武阳(今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县),笃志好学,仕晋官至广汉太守。 [以上内容由"猪头娃娃"分享。] |
眉山农业嘉年华 | 眉山农业嘉年华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眉山农业嘉年华是四川首个以农业为主题的嘉年华项目,是集科技·农业·文化·旅游为一体的体验中心。位于四川眉山“岷江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核心区域,占地450亩,由中国农业大学富通公司规划建设。园区依托周边便捷的交通环境(距离成都45公里,成绵乐城际高铁·成乐高速·省道103线贯穿彭山全境)使之成为成都·乐山·峨眉黄金旅游线上的又一璀璨明珠。园区以景观广场为依托,选定蔬菜·农耕·花卉·调料设计主题展馆和一个生态餐厅,依次贯穿养身·养气·养颜·养神·养性的养生主题。 |
彭祖仙山景区 | 彭祖仙山景区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 彭祖山又称彭蒙山、彭王山。从远处眺望,一线山脉从谷底微微隆起,渐隆、渐高、渐大,蜿蜒直上,最后隆成一座高大的山峦便嘎然而止。在高高的山峦之下,又有一线小一些的山脉微微隆起,也是渐隆、渐高、渐大,它和上面的山脉互为环抱,蜿蜒而下,最后隆成一座硕大的山丘便又嘎然而止了,刚好和上面的山脉微微隆起的尾部连接,山与山就构成了一个天然的、立体的“太极”图。这种地貌是绝无仅有的。 彭祖山风景区:国家AA级风景名胜区,中华养生文化发祥地。北距成都45公里,南距眉山25公里,位于彭山县江口镇,彭祖山景区内有彭祖祠、彭祖墓、彭祖炼丹洞、玉女洞、拜谒石等历史遗迹;有展示彭祖长寿三大秘诀(导引术、膳食术、房中术)和中国古代性文化的养身苑、深受中外气功爱好者喜爱的采气场、世界第最大的齐山双佛、险峻奇特的“天下第一洞”玉女洞、九天揽胜最具刺激的探险通道、专门展示彭祖膳食养生术的养膳斋、香火旺盛的慧光寺、璧山寺等20余处景点。(联系电话:0833-37680196) 彭祖仙山景区 彭祖仙山景区 |
江口崖墓 | 江口崖墓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江口崖墓位于四川省眉山地区彭山县江口镇岷江东岸上。该墓的时代上限为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晚期,下限不晚于三国(公元220年-公元280),以东汉(公元25年-220年)时期崖墓为大宗。 崖墓以江口镇梅花村为中心,在塞子山、高家沟、盐井沟、打鱼沟、油房沟等地点都有分布,面积30.4平方公里,现存崖墓4580座。江口崖墓的墓葬形制有6种类型,包括船形室墓、竖井横室墓、岩室与砖室结合墓、天井墓和异型墓。墓葬的雕刻画像和出土文物为研究当时的道教和佛教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江口崖墓以其数量多、保存好、时代明确,成为研究汉代社会生活、宗教信仰、建筑艺术的不可或缺的重要依据。(国家文物局) 江口崖墓以江口镇梅花村为中心,在塞子山、长山埂、高家沟、盐井沟、豆芽房沟、打鱼沟、油房沟等地点都有分布,面积30.4平方公里,现存崖墓4580座。江口崖墓的时代上限为西汉晚期,下限不晚到三国,以东汉时期崖墓为大宗。2001年被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江口崖墓地处彭山县东北5公里的江口镇岷江东岸。 出彭山,过岷江大桥往彭祖山方向走不多远,就可到达江口镇。顺江口五里长街而下,至府河、南河两江汇合处,5株挺拔的银杏出门迎宾,这里,就是著名的江口崖墓博物馆,也叫彭山县汉崖墓博物馆。这座依托彭山5000多座汉代崖墓而兴建的崖墓博物馆,占地3100多平方米,分为三个展区:一是以崖墓为主的遗址展示区,二是以明代古建筑梓潼宫为陈列室的历代文物展示区,三是以稀世少有的汉代画像砖、画像石为内容的雕塑厅展示区。 1941年5月初,由中研院史语所、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中国营造学社(梁思成当时是该社法式组主任)三家机构联合组成的川康古迹考察团,自四川宜宾李庄乘船溯江而上,沿岷江到达彭山。6月14日,考察团开始对江口崖墓进行发掘,全部工作在1942年12月9日结束。共清理崖墓76座、砖墓2座、土坑墓7座,出土陶俑等数百件。后来,南京博物院整理、出版了《四川彭山汉代崖墓》一书,在中外考古界引起了很大的震动。 江口崖墓0土的珍贵文物,珍藏于北京、南京、成都等大型博物馆中,南京博物馆出版的《中国文物珍奇》150件中,彭山江口出土的文物就有6件!崖墓博物馆内,以西王母画像砖、被称为“天下第一吻”的秘戏图画像砖拓片、画像石、铜质摇钱树、石棺、木馆及汉代的各式陶器为主要内容,许多是珍贵文物。像陶座铜质摇钱树,1972年出土,高达1.44米,是我国汉崖墓出土的一造型最大、铸工最精、图饰最丰富的摇钱树,被定为国家特级文物。这件国宝1986年赴日本展出时观者如潮,无不惊叹中国古代精湛的铸造艺术。这些文物古朴凝重,形式多样,充分展现出了汉代文物的奇丽色彩。 崖墓,是汉代流行的一种仿生人住宅、凿山为室的墓葬形式。《后汉书·冯衍传》载:“凿崖石以室兮,托高阳以养仙。”这是崖墓最早见于文献的记载。到唐宋时期,因其年代久远,时人不识,崖墓又被附会成了修仙炼丹的“神仙洞府”。南宋大诗人陆游指崖墓为“古得道之人藏丹之所”,因此,崖墓又被蒙上了幽秘神奇的色彩。 江口崖墓依山凿穴,分布密集,形式多样,石刻精湛,而且出土文物丰富、品位高,内涵深远。 江口崖墓的墓葬形制有6种类型,包括船形室墓、竖井横室墓、岩室与砖室结合墓、天井墓和异形墓,又分单室、双室、三室等多种类型。从构造上来说,这些崖墓都由墓道、墓门、墓室组成。 墓道大约20米,道旁铺有承插式排水管。墓门都是仿第宅大门,有四层门楣,雕饰华丽,丰富多彩。不仅每层门楣上的雕饰形态各异,而且三座墓门上的雕饰也各不相同。有的装饰玉檐斗拱,有的雕塑佳禾瑞草,有的雕饰吉祥动物,有的则刻饰歌舞乐伎。墓室,都比较明朗宽大,只是有些阴凉潮湿。据说,汉代人讲究养生和送死,他们相信通过墓葬,灵魂会获得再生,从而入神入仙,进入未来的理想世界。 1.江口崖墓 保护范围: 油房沟:东至梁店山顶,西至彭双公路,南、北至两山脊分水岭。 打鱼沟:东至石龙村机耕道,西至鸡市桥头,南至下凉亭子遗址,北至陈家沟。 豆芽房沟:东至桐子山脊,西至江口镇街道,南至彭家桥,北至粮站车道口。 盐井沟:东至十板桥头,西至桥楼子石桥头,南至将台山顶,北至龙头山脊。 高家沟:东至九龙山脊,西至卷洞桥,南至提灌站山,北至高家沟底岩。 长山埂:东至李家沟,西至彭回公路,南至卷洞桥,北至王家沱石桥。 寨子山:东至山脊分水岭,西至彭回公路,南至刁家湾口石桥,北至梅花村小学校门口。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延50米。 2.江渎崖墓(原顺河崖墓) 保护范围:东至龙岗子龙岩,西至甑子浩沟,南至顺镇桥,北至燕儿沟底龙岩。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延50米。 江口镇 彭山县辖镇。1951年建双江乡,1958年改公社,1983年改江口乡,1984年建镇。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县城4公里。面积40.2平方公里,人口2.1万。公路经岷江大桥通往县城。辖远景、万胜、双江、石龙、寿泉、凯旋、白蜡、群利、友谊、茶场、梅花、泉源、顺江、姜坝、两河、五一、广积、平茯18个村委会和上街、下街2居委会。农业主产水稻、玉米、小麦,经济作物有油菜、…… 详细++ |
将军湖 | 将军湖,在彭山县城去江口镇公路中点处。据传湖畔为明末农民起义军张献忠部库藏之所,战斗中,守库将军战死,当地群众曾立庙祀之,故名。湖小而澄澈,四周林木葱笼,幽深寂静,湖畔石牛沟,一壁如屏,高约10米,长100米,实为吟咏题留佳处。沟深林密,怪石嶙峋,多成走兽状,颇有观赏价值。 |
江口、顺河汉崖墓 | 江口、顺河汉崖墓为文化旅游景点。 江口、顺河汉崖墓。江口镇位于县城东北4公里,全境为红砂岩质浅丘,境内有崖墓4107座。顺河乡(今江渎乡,俗名半边街)在江口镇北5公里,境内有崖墓218座。两处崖墓发现有纪年记载的有永平十三年(70年)一座,建初二年(77年)一座,建[初三年两座,永元十四年(102年)一座,属东汉早期墓葬。1956年、1980年,四川省人民政府两度公布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崖墓依山凿穴,由墓道貌岸然、墓门、墓室组成,规模大小随墓主之政治地位和经济实力而异。墓道即墓门外明槽,长度不一,有长达20米以上,道旁铺设陶制承插式排水管道,保存完好,有小巷深院之势。墓门与今农村民房“龙门子”相似,也有饰飞檐、斗拱、双阙、花卉,俨若官府大门。墓室一般设主室和侧室,按前堂后寝、左右厢房布局,也有设厅、堂、内室外、套间、辅以柱、窗、厨房、灶台、壁橱等。还有形制特殊,在墓室中凿造天井,类似今之四合院,或墓室似船形、似竖穴土洞,还有把砖室与岩室合成一体。 崖墓雕刻,取材多样,内容丰富,繁简相间,技法齐备,造形古朴生动。属于神话宗教类,雕刻西王母玉胜、仙人六博、仙人跨鹿、仙人乘龙、老子像、佛像等;属于祥瑞类,雕刻“神福”“寿”文字和龙虎戏壁、跪羊、游鱼、蹲熊、天鹿、朱雀、莲花、仙草、柿蒂等图像;属生活类,雕刻崖墓开发较早,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后,英国陶然氏、法国色伽兰、美国葛维汉及中国学者梁思成、刘敦祯、杨枝高、商承祚、刘铭恕等,曾先后到江口地区作崖墓发掘与孝杳。民国30年(1941年)—31年间,川康古迹考察团在吴金鼎、曾昭、夏鼐等学者的主持下,发掘76座。有著述发表于《亚洲文会会志》、《中国西部孝古记》、《华西边疆研究会会志》、《华文月刊》、《中国文化研究会汇刊》、《金陵学报》等书刊上。出土文物,由陶然氏带回美国,色伽兰带回法国,葛维汉带与华西大学博物馆。川康古迹考察团带走22吨文物,今大部存放南京博物院。解放后出土的文物,除馆藏外,一部分上调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和四川省博物馆。存省博物馆的东汉铜摇钱树,1985年赴日本广岛展出,轰动日本。 江口、顺河汉崖墓 |
彭祖祠 | 彭祖祠为文化旅游景点。 彭祖祠位于江口镇仙女山麓,《华阳国志·蜀志》载:“武阳县郡治有王乔、彭祖词”。今祠在彭祖坟右侧,为清咸丰六年(1856年)重修。现存殿宇两重,座向西北,总建筑面积为712平方米。大殿为单檐歇山式顶,覆以小青瓦,脊饰已毁,左面歇山垮塌。抬梁式八架椽屋,面阔进深3间,均为14.4米,檐柱用石柱。前殿为砖木结构,单檐硬山式顶。面阔5间(18米),进深1间(11.4米)。 |
彭山汉崖墓博物馆 | 彭山汉崖墓博物馆位于江口镇。彭山汉崖墓博物馆1989年建立,已由最初的3000余平方米扩展至6000余平方米。1999年被公布为眉山市第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3年被公布为四川省第三批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馆内共分三个展区:一是以崖墓为主的遗址展示区;二是明代古建筑梓潼宫为陈列室的历代文物展区;三是以稀世少有的汉代画像砖、画像石为内容的雕塑厅展示区。为使博物馆展览内容丰富多样,先后进行了“汉代文物展”、“春节文物精品展”、“彭山县首届馆藏文物精品展”“宋代瓷器展”、“出土宋代钱币展”“国庆文物展”、“雕刻艺术展”、“历代文物精品展”、等。充分发挥了博物馆的对外宣传教育功能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职能作用,使群众的文物意识得到了提高。 服务事项 崖墓现场、文物陈列厅、雕塑厅等。 地址 眉山市彭山区江口镇双江村1号 联系电话 028-37624181 服务时间 暂作为江口沉银工作站,未开放。 交通线路 可坐彭山到江口公交车、可驱车前往。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李密故里 | 李密故里为文化旅游景点。 李密故里地处彭山县城西北的保胜乡龙安村,距县城25公里,与本县岐山乡、邓庙乡、眉山县郑军乡、成都市邛崃回龙镇、蒲江县五星镇等四县五乡镇毗邻。李密故里四面环山,是晋朝汉中太守李密故居,有龙洞奇观、唐代摩岸造像、龙门寺庙、龙谭春雨等风景秀丽的人文自然景观,素有“风水宝地”之称。 李密故里兴建于唐朝贞观年间,明朝成化二年(1866年)重建龙门寺摩岸造像共10龛,其中第二龛被选入《中国石窟艺术》(海外版)、《中国美术全集》。最大的弥勒座像,通高5.85米。1984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在“大佛”左侧,有一石洞,洞口只有30公分大,但其洞幽深,自难以观测,洞内四壁呈鳞甲状,十分奇特。龙安场有桢楠树三株,黄桷树两株,皆为“百年参天大树”,其形成的生态景观美丽动人,秀丽多姿。典型的明代华拱、斗拱建筑风格,使李密故里山门别具特色。1988年6月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当你站在龙门寺后龙眼睛山上,便有九座山峰映入你的眼帘。 李密故里这个“风水宝地”的构成是邛崃的长丘山脉,经蒲江县,洪雅县的总山和眉山兴冠山的落脚点,左青神山,右白虎山,后龙眼睛山,前面吴宝山。是孔明三擒孟合,三国征西将军邓艾蹲兵之地,有九子十进士传说,有六龙送老的典型,有神医何大夫…… 西晋文学家李密(公元224-287年)字令伯,犍为(郡)武阳(县)九峰龙门人。祖父李光,曾任东汉朱提太守。李密出生仅六个月即丧父,四岁母亲被逼改嫁,经祖母刘氏抚养。李密幼年体弱多病,但甚好学,博览五经,尤精《春秋左氏传》,以文学见长,能言善辩。年轻时,任蜀汉尚书郎、大将军主簿、太子洗马(皇太子老师)。曾多次出使东吴,魏灭蜀,征西将军邓艾聘密为主薄、辞不受。晋泰始三年(267),晋武帝诏征密为太子洗马,诏书连下,郡县不继催促。时密祖母已九十六岁,年老多病。于是上表述自己无法应命的原因。这就是著名的《陈情表》,被后人誉为“千古散文绝唱”。 李密故里交通便利,5公里水泥路连通保胜乡政府住地;7公里经邛崃回龙镇连通成雅高速公路;与本县邓庙乡、岐山乡、眉山市郑军乡的断头路已经打通。 1988年2月住寺大师能崇来到龙门寺后,先后维修了摩岸造像,龙门寺正殿、山门等,新建了龙门寺大殿。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彭山仙女山 | 彭祖山旧称仙女山,海拔610米,位于“长寿之乡”彭山县东北部,是中国传说中八百岁寿星彭祖及其女儿修身之地,也是世界长寿文化和茶叶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仙女山上有中国气功鼻祖、寿星彭祖的墓冢,以及彭祖祠、彭祖炼丹洞等历史遗迹;展示彭祖长寿三大秘诀的养生殿、采气场、雉羹馆;造型巧妙的彭山双佛,一坐一立,立佛释迦牟尼高28米,坐佛多宝如来佛高24米;香火旺盛的宗教文化地慧光寺,险峻奇特的九天揽胜等20余处景点。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仙女山风景区不仅有富的长寿养生文化,还有众多的历史古迹、秀美的山水。这里地势奇绝,布局神秘:周围群山环抱,中心孤峰兀起,山脉与穴地走向头尾交接,绵廷起伏,恰似相拥而抱的阴阳二鱼。阳鱼之山由低向高,阴鱼之山由高向低,暗合阳气向上,阴气下沉的太极原理,构成一幅天然太极立体图。彭祖墓恰处阳鱼鱼眼,气感强烈,这也是中国气功开山鼻祖彭祖的慧眼独识之妙。 仙女山景区内还有最早的“武阳茶肆”江口古镇,“铁杆磨成针”故事出处地李白读书台,汇萃彭山5003座东汉崖墓出土文物精品、具有较高研究价值的汉崖墓博物馆以及湖光山色的将军湖、仙女湖等名胜古迹。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地区 | 景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