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 | 简介 |
---|---|
宜宾夕佳山古民居 | 宜宾夕佳山古民居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夕佳山民居位于宜宾江安县夕佳山境内,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明万历40年,清代扩建竣工,建筑面积10056平方米。整个建筑布局严谨,主次分明,开合有序,富丽堂皇。古民居深院高墙,飞檐黛瓦,古木参天,景色秀丽,属保存完整、国内罕见的川南古民居。民居四周分布大量桢楠,并群居着上万只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鹭鸶鸟,形成我国罕见的“天然鹭鸟公园”。199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起免费对外开放。 民居座南向北,平面为组合“四合院”式,中轴线上呈三进四合院。大门、书库、前厅组织成第一四合院,其后前厅、中客厅、下客厅、后厅(家族居室)组合成第二四合院。穿过中客厅往西,是观戏厅(即工字厅)和戏楼,是主人休闲之场所。建筑的布局是间间相连,院院相通。从第一四合院的前厅前廊东绕书库进入佣人、晚辈居住区。有:织布房、粮仓、绣楼、宾客楼、马厩、轿房等;西有:宾客楼、客房、枣园(已毁),从枣园上五级台阶进入私塾学堂;从学堂向南穿过园门,进入西花园(现改为怡园),是主人娱乐之场所,有琴房、书房、上客厅、假山、小桥、佛手池、怡园亭等。怡园占地3亩,以花木庭园见胜,这里有四季长春之树,八节不谢之花,曲廊幽深,小桥流水,松篁藤蔓,幽香怡人。建筑的四周建围墙,四角设碉楼。大门之前建一池塘,占地面积为2.5亩,池周设围栏。整组建筑的外围又设围墙,可见当时的主人防范意识的强烈,不受外来的侵犯。整组建筑布局相当严谨,主次分明,开合有序,功能齐全。它保留了宋明以来的民间建筑风格,打破了完全对称的格局,使之趋于柔和。贯穿民居建筑的中轴线,既是建筑的主轴线,也是建筑格调的差异线,中轴线左侧是主人的生活娱乐区,观戏厅(工字厅)与戏楼紧紧相连,平面呈二级台面,高低错落有致,格调高雅,是民居主人和士绅宾客游乐的地方;右侧建筑格调比左侧低,是佣人和晚辈居住和工作的地方。中轴线两侧的反差是封建等级制度在建筑上的体现。 夕佳山民居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民居建筑群之一,被誉为“中国民间建筑化石”、“神州民间建筑精粹”,对研究中国民间建筑史、民间艺术史。民间风俗史和川南社会史都具有极高的价值。近年来,在夕佳山古民居陆续拍摄了《中国一绝》、《傻儿师长》、《董卓君》、《蝴蝶雪》等一大批影视作品,使其成为炙手可热的电视、电影摄制基地。 保护范围:东至牛屎滩,南至大湾丘江红公路,西至新坟山小路,北至燕山咀。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延200米。 江安镇 江安镇人杰地灵,自古书法家、文学家、史学家、戏剧家等艺术大师、文化才俊辈出。宋代大诗人、大书法家黄庭坚,明朝文学家杨升庵都曾流寓江安镇,在长江之滨吟诗作赋,挥毫题词,偶住亭、题榕阁因此而得名。抗战时期,著名导演谢晋曾就读于江安国立戏剧专科学校,曹禺、洪深、焦菊隐、马彦祥、陈鲤庭等戏剧名家曾在这里任教。 江安镇域经济快速发展,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人民生活水平和…… 详细++ |
夕佳山民俗博物馆 | 夕佳山民俗博物馆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四川省宜宾市江安县夕佳山民俗博物馆已于10月19日建成,向中外游客开放。位于著名的国家风景名胜区“蜀南竹海”边缘,距江安县城20公里。该馆于一九九六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景区。于江安县夕佳山境内。它是迄今为止中国保存最为完古代民居建筑群之一,始建于1612年,被誉为“中国民间建筑活化石”、“传统文化的大宝库”、“天然鹭鸟公园”。 该馆主要展示夕佳山民居的历史沿革、建筑风格。基本陈列为川南民俗陈列展。 主要景点 民居坐南向北,南依安远山脉,北临层层浅丘,有"千人拱手,万山来朝"的气势。占地6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0056平方米。为悬山穿斗式木质结构,房舍123间,深院高墙,飞檐黛瓦,古木参天,掩映于修竹茂林之中,景色秀丽。 古民居平面为组合四合院式,纵深三进,大门、正厅、后厅依次置于一中轴线上,中轴线左、右又各错落有致地置有三进厢房,整个布局形如一展翅欲飞的仙鹤停于一个古瓶上,意为平(瓶)安鹤祥(翔)":庄园东三进厢房,利用房屋建筑与天井的虚实相生,构成"纸、墨、笔、砚"图形,匠心独运。庄园的前后左右各置有池塘、后花园、西花园、东花园。古民居整个建筑布局严谨,主次分明,开合有序,互为呼应。保留了宋、明以来民间建筑风格。华夏民族有“左贵于右”的习尚。民居中轴线左侧,经堂、中客厅、工字厅、戏台、上客厅、书房、琴房、学馆、怡园等建筑和庭院错落有序地分布其间,建筑风格高雅,多以各类精美雕刻和垂花卷草,彩绘飞金作饰。这显然是民居主人和上等人居住和娱乐之所。民居中轴线右侧,下客厅、绣楼、织布房、粮仓、厨房、马房、轿房、土牢、饭堂等建筑分布其间,建筑格调相比左侧而言,要低得多。这是下等人和晚辈居住的地方。中轴线两侧建筑格调的反差,是中国封建等级制度和守法制度留下的痕迹。夕佳山民居建筑群在建筑造型上突出主体,在装饰手法上出现多样化变化趋势。置于中轴线上的前厅(二进)和后厅(三进)是整个民居的主要建筑部分,它在造型和装饰上特别突出。平面的进深和开间格外宽阔,房屋高大,用料粗壮,举折高矗,坡面平直,仰瓦整齐。连檐、飞椽,八檩构架,格外庄严肃穆;柱础、驼峰,多绘有云水莲花等吉祥图案,更显华丽典雅。屋脊的脊头上翘,并辅以瓷片镶嵌花纹图案作饰。屋脊正中灰塑以“山谷题留”、“庭经换鹅”、“黄鹤楼”、“西游记”、“八仙过海”等历史题材和传说故事。构图生动,人物逼真。正厅的前面置有十四关二十八扇木质棱花隔扇门,正中四扇的裙板上镂空有“渔樵耕读”木雕人物图案,捕鱼的渔父、砍柴的樵夫、耕作的农人、攻书的士子,别致,技法新颖,线条粗犷,人物神似,极富生活气息。其它的棱花隔扇门的裙板上多以深、浅相间的浮雕技法,刻有“福禄寿喜”、“福山寿海”、“终身吉祥”、“梅兰菊竹”、“连(莲)生三级(戟)“等吉祥图案作饰。撑拱上使用圆雕和镂空相结合的技艺,雕有夸张变形的蝙蝠、含花奔腾野鹿、展翅欲飞的白鹤、欢若狂的喜狮,暗合“福禄寿喜”。整个造型生动,刀法细致,线条流畅,具有强烈的象征性和寓意性。装饰典雅精美,交辉映衬,为民居平方根建筑的外观造型增添了富丽堂皇的色彩。 民居的后厅也是主要建筑部分之一,其中的正堂屋是祭祀之地。下页三关六扇花格棂窗隔扇门,棂窗以木条制衬“福”、“禄”、“寿”、“喜”、“忠”、“孝”六个篆书大字,每个字均以万字木格纹铺底衬边,并各穿以五个变形蝙蝠,组成“五福临门”图案。隔扇阂的裙板上又浅刻以“寿”、“喜”、“琴”、“棋”、“书”、“画”图案,从肃穆中透出高雅的格调。 老爷房:老爷黄公美的卧室。 民居西侧的第二进厢房是娱乐区。工字厅与戏台紧紧相连,平面布置为二级台面,高低错落有致,装饰分外华丽。撑拱、雀替我以镂空和高浮雕相饰,雕梁画栋,垂穗灯笼,彩绘飞金。戏台的额枋上使用高浮雕手法,饰以大量的戏剧人物故事和花草虫鱼博古图案,风格朴质,立体感强,刀法爽利,实为我国民间木雕艺术之珍品。 夕佳山民居对园林艺术颇为讲究,东花园、后花园、怡园(又叫西花园)、枣园分布于民居的前后左右,其中以怡园称著。怡园,占地3亩,以花木林园见胜。这里有四季长春之树,八节不谢之花。曲廊幽深,小桥流水,春兰秋菊,幽香怡人。大有不出园林而享山林之怡之感。怡园的主要建筑是书房、琴房、上客厅、怡亭、学馆等。建筑尤以玲珑典雅见长,琴房前面,庭前一池,临池垒石,山石嶙峋,上有榕树,古根虬枝,雅朴苍劲,全园之景,尽浓缩于方丈之间。显示了“水汤汤”、“山峨峨”和“树苍苍”浑然成趣的气势。怡园南墙,多种翠竹,园内外树枝彼此交错,白色垣墙掩映于修竹藤蔓之中。时或月影横斜,时或轻敲竹韵,使人意境悠然,加之怡园后门半掩,更使人感到背面还有偌大林园,若干景致,神秘莫测,“别有洞天”的情趣。忽而南墙之下引出一泓流水,则有“从中一股清泉出,不识源头何处来”的诗情画意。 中国园林,小园多孤植,大园多群植。夕佳山民居的怡园兼而有之。园之南以群植,林木森森,苍翠幽静,有大园之气魄;园之北,以孤植,粉墙为“纸”,栽一二花木衬托前后,组成一幅立体小景,有小园之典雅。园之中,有株两百多年的古黄角兰,树干高大,旁斜逸出。每逢夏秋,古兰盛开,使整个夕佳山都沉浸在一片“香海”之中,实有“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之感。更有趣者,在怡园的假山上,有一株参天古榕树和一株三丈有余的古棕树相生相共,头首相交,相抱依依。这是园林创作者的独具匠心,是中国“中(棕)庸(榕)之道”儒家思想的借题发挥,此乃民间极为罕见的融儒家哲理与园林于一体的绝妙佳作。 夕佳山民居四周,有上百亩的桢楠木和杂木林。树木林深,翁郁苍秀,每逢春夏,上万只白鹭云集枝头,远远望去,宛若绿茵上轻飘白絮,又好似簇拥的玉塑冰雕。白鹭在夕佳山繁衍生息已经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了,它们为夕佳山民居平添了无限的生机,夕佳山也因此而获“中国天然鹭鸟公园”的美誉。 夕佳山民居是饱蘸中国农耕文化液汁的民间建筑群,也是民间凝聚耕读文化因子的建筑活化石,是巴蜀神秘农耕文化的孤岛和守望者。于1996年10月21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夕佳山民居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四川省人民政府就行文批准在夕佳山民居建立民俗博物馆。经过江安县人民政府及文化部门的不断努力,现在民俗博物馆开设有内容丰富的“黄氏家族原状陈列”、“川南民俗展览”。目前,夕佳山民居连同它的民俗展览已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学者专家及海内外游人的关注和青睐。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夕佳山民居这颗璀璨的文化明珠将会放出越来越耀眼的光芒。 |
天宝寨 | 天宝寨位于中国四川江安县境内,为蜀南竹海一级景区。相传建于始建于清道光年间,地方官府为防御石达开太平军入川而建。地形险要,易于防守,古寨长1500米,高20米,宽10米左右,洞的顶部均系岩石构成,多为半边洞,依洞而建,曲折奇特,内有独具匠心的13道坚固的石寨门,易守难攻,民国初年匪盗为患,又曾作为防匪要寨。 |
江安吴氏民居 | 江安吴氏民居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吴氏民居,位于江安镇二社区烟巷子 8 号左距西正街80米。该民居建于清代,为吴姓绅人建造,坐东向西,大致呈正方形布局,占地面积1427平方米。民居建有前厅、中厅、后厅、厢房、耳室、花园等,呈6个四合院落组合排列。 吴氏民居是保存完整的城市民居,其布局严谨,屋宇高昂,做工精细,雕饰精美,实用功能齐全,是研究城市民居建筑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是江安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支撑点。2012年,该民居被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
国立剧专校旧址 | 国立剧专校旧址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国立剧专校旧址位于江安县城西街,原为县文庙。1939年至1945年国立戏剧专科学校由南京迁至江安县,以此为校址,办学6年。其间剧专师生创作、排练上演了许多宣传抗日救国的剧目,为我国戏剧界培养了一大批人才,戏剧大师曹禺、谢晋等曾在这里教学。 旧址新中国建立后因修建县招待所,拆除了一部分,现保存了原文庙之中殿、乡贤祠、忠义祠及厢房,占地面积15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700多平方米,皆为原剧专师生教舍。 1985年江安县人民政府将旧址辟为“国立戏剧专科学校江安史料陈列馆”,收集和陈列有关剧专史料5000多件。1991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
仁和响水洞生态旅游区 | 仁和响水洞生态旅游区位于江安县仁和原始竹海,距江安县城30余千米,面积约100平方公里。景区森林覆盖率80%左右,自然生态广袤幽深,植被原始,山峦叠翠,溪瀑纵横,流泉飞瀑,绿草成茵。约十万亩翠竹遍布景区的64座山头,几十种杂竹竞相生长,已知名称的大、小景点50余处,人文景观与自然风貌相映生辉,与蜀南竹海风景名胜区风格各异,素有姊妹景区之称誉,已具申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条件,是宜宾市旅游规划中重点发展的旅游区。 |
油榨坪祠堂 | 油榨坪祠堂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油榨坪祠堂距江安县城东南15公里的留耕镇新场村,是川南封建宗族制和宗族活动的珍贵实物佐证,已被省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该祠堂始建于清康熙15年(公元1667年),重建于道光10年(公元1860年),系留耕镇曾姓宗族祠堂,为曾氏家族从湖北迁入四川后的二世祖所建。祠堂座西北、向东南,占地1446平方米,建筑面积768平方米,进深两进。祠堂前面的戏楼和后边的配房为悬山穿斗式建筑,其余均为歇山穿斗式建筑。屋面为小青瓦,飞檐翘角,颇具气势。整个建筑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装饰较为华丽,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考价值。 油榨坪祠堂已有300多年历史,现存建筑有170多年之久。由于解放后不断变更使用单位,使其建筑没有得到系统地保护。整个祠堂的大木构架还存在,但部分已损坏,局部破坏较严重,特别是戏楼的屋面已改变形状,有的木雕破坏,部分梁柱朽毁,少部分檩、椽朽损。 江安县委、县府及其旅游文化管理部门对油榨坪祠堂已实施抢救保护,专门成立油榨坪祠堂管理所,多方筹集资金,收集有关祠堂的史载资料,依其原貌进行修复。届时,独具川南封建宗族风格的人文景观将呈现在游人的面前。 保护范围:围墙向东外延50米,向西外延20米,向南外延30米,向北外延30米。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延50米。 |
南屏山天然公园 | 南屏山天然公园位于江安县城近郊,是江安县城南一道天然屏障,地处岩区,南高北低,山峦连绵起伏,森林遮天蔽日,翠竹葱茏,林泉淙淙,山花烂漫,百鸟争鸣,风景独特秀丽,气候清爽宜人,古汉安八景之钟峰耸秀、流杯回觞、翠屏壁立、青云架笔错落其间;闻名川南的佛教名胜红佛寺,至今香火鼎盛,朝拜者不绝于道。南屏山自然生态广袤幽深,森林植被茂密原始,其丰富的旅游资源极具开发价值。 |
柏杨塆民居 | 柏杨塆民居为江安县文物保护单位。 柏杨塆民居,又名“白羊塆”民居,位于留耕镇留耕村柏杨塆组。该民居始建于清代,具体年代不详,坐东北向西南。分别建在四层不同台基上,前低后高,为组合四合院式,纵深3进,横向左为一进厢房,右为二进厢房。 相传在很多年前,这里是一个花果满山,树木参天的山塆。人们经常在林中看见有两只白色山羊。一天,来了个追捕金钱豹的老猎人,疲敝不堪地倒在土坎上睡着了。睡梦中,见一白衣少年气喘嘘嘘地急呼求救。老猎人突然惊醒,执叉背弓,见山坡上金钱豹正扑向两只白羊。 老猎人急忙拈弓搭箭,一箭射中了金钱豹,两只白羊获救了。老猎人射死金钱豹后,才如梦初醒地意识到是其中的一只白羊所托之梦。为了感恩,白羊又托梦于老猎人,叫其在这山塆建宅安家居住。 后来,老猎人在这山塆里建造起了房舍,顺风顺水地过上了幸福生活。为了纪念那两只白羊,老猎人将华居起名叫“白羊塆”。但后来不知何时,人们将“白羊塆”改成了音同而字不同的“柏杨塆”。 2010年,江安县人民政府将此民居公布为文物保护点。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鹿鸣王家大院 | 鹿鸣王家大院为江安县文物保护单位。 鹿鸣王家大院,位于仁和乡鹿鸣村鹿鸣组。该大院建于清代。坐西向东,左右带厢房,条石基础,石作素面台基,檐条石刻水纹图案。穿斗式木结构,单檐悬山式小青瓦屋顶。院坝为青石板铺成,院坝前为农田。总占地面积 811平方米。 |
国立剧专史料江安陈列馆 | 国立剧专史料江安陈列馆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为了尊重历史,纪念为中国现代戏剧影视事业发展及江安的社会进步作出了历史性贡献的国立剧专,追怀并增进当年剧专师生与江安父老兄妹结下的深厚情谊。江安县政府于1985年9月将原剧专旧址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9月宜宾市公布为地区级文保单位,1988年10月正式成立《国立剧专史料江安陈列馆》,特聘戏剧大师曹禺为名誉馆长。1991年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保单位,1994年列编3人专职管理该馆并免费对外开放。2010年成为中央戏剧学院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1年四川省委、省府公布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馆藏文物史料:共计约4000件,已陈列展出2000件,分十一间展室陈列,主要展出反映剧专十四年的历史照片、文献等珍贵史料和剧专校友的艺术成果。据馆内资料统计,开馆以来,先后已接待国内外人士10万多人,其间,有近400余名剧专部份师生前后重访江安,中央戏剧学院领导和部分师生先后到江安剧专旧址“朝圣”,部份法国、日本及台湾学者和其他人士先后造访江安剧专旧址。 地址:江安县江安镇剧专大道西段; 建展面积:该馆建筑达面积1500平方米,展厅面积1000平方米; 场馆简介:该馆藏品近5000件,以图片、演出说明书、海报、手稿等文献资料为主,以库存自然状态保存为主,展览分为基本陈列展览和临时性展览或专题性展览; 开放时间:8:30-18:30; 联系电话:0831-2621808; 门票价格:免费; 讲解语种:中文; 乘车路线:成都(重庆)-泸州(宜宾)-江安-夕佳山; 邮政编码:644200。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红佛寺 | 红佛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红佛寺位于江安城南的2.5公里的钟秀峰下,2000年12月批准开放为佛教活动场所。据县志记载,红佛寺始建于南宋,据县志记载,清康熙年间土人垦地得石佛正红供之,故而得名:“红佛寺”。 红佛寺所在罗家岩镜子坎形成的山势被古人喻为:“蝙蝠双翼”又形如一把护手椅。据资料记载,在这一带过去满山苍松翠杉;古柏参天;藤缠蔓绕;郁郁葱葱;簧竹掩影;小径通幽;山上雾霭缭绕;山涧流水潺潺。翻天坎,过平桥,溯明湖和如镜的天堂河而上有“流杯回觞”的妙景。沿小溪傍石阶慢步登高,一路上有眠云石,观音崖等自然景观,到此半山,红佛寺静卧林中,崖壁间,人们常说的“眠龙卧蛟”的大小龙洞流溢出潺潺清凉,仰眺云端,钟秀峰宛如一口大钟耸峙在群峰之中,屹立在钟秀峰的南照塔也隐现在山顶苍翠之中。 这里历来是江安人民游览休息,避暑的好去处。文人名士在这里吟诗作赋,借景抒怀的集结之地,清光绪年间翰林院编修江安人傅增湘游红佛寺作诗曰:“ 万峰岚翠郁寒烟,寺倚危崖径转偏。山势横张如蝙蝠,洞云阴莽有龙眠。手招黄鹤三千里,梦冷金鳌二十年。剩得闲身作归客,钟声铃语暮云边。” 清末江安名人陈天锡作文记述红佛寺的兴衰变迁。龙洞上壁的“古龙洞”三个大字为清乾隆年间生黄美所书。上世纪九十年代江安书画界名人游红佛寺时为寺院书写了寺画对联,其中有罗光元撰联,刘应群书写的“有缘山水幽禅寺,无限风光流江城”;“红佛立危崖历尽沧桑,山山水水收眼底;游人观胜景聘怀古今,风风雨雨注心头”。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青峰寺森林公园 | 青峰寺森林公园为文化旅游景点。 青峰寺森林公园位于江安县境内,距县城13千米。该处地形独特,由人字形的山峰峭壁所组成,面积8平方千米,森林密布,花果飘香,3平方千米的青峰湖湖面如镜。青峰寺森林公园山清水秀,风光宜人,有大小景点50余处,清风日出,苍山云海最令人流连忘返。 |
兴文石海洞乡 | 兴文石海洞乡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地质公园、科普教育基地。 以喀斯特岩溶地貌为主的风景名胜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世界地质公园。位于四川兴文县中城镇南30公里处。因奇石林立、洞壑连襟而得名。 地域规模 总面积126.4平方公里,由天泉洞中心景区、九丝山景区、大坝鲵源景区、周家沟溶洞景区组成。地上、地下均由石灰岩构成,分为石林、石海、溶洞三个部分。石海岩石多呈三角形凸起,石高1米~2米不等。石林怪石嶙峋,有石门、石柱、石笋、石人、石兽。整个景区地表奇峰林立,千姿百态;地下溶洞纵横交错,洞重洞,洞托洞,洞穿洞,大小溶洞相互交错,构成庞大的地下溶洞群。天泉洞景区溶洞和石林结合,14平方公里的石林掩盖着26个洞穴,其中天泉洞、天梁洞、天狮洞均在10万平方米以上,被列入全国十大洞穴系统之列。天泉洞空间高大奇伟,共5层,有12个大厅,体积达270万立方米,居全国各大洞之首。主洞长1300多米,高约50米~100米。洞内地面干燥,空气清新,冬暖夏凉。 游览之处 主洞三、四层 开放游览主洞第三层、第四层,面积8.l万平方米,分为穹庐广厦、长廊石秀、云步通幽等7个大厅。各大厅景观别具一格,钟乳、石花、石纬、石柱等组成琳琅满目、五光十色的景致。主洞内有宽敞的大厅,也有迂回的长廊;有对峙的"高山",也有卧波的"长桥";各种钟乳石岩溶于奇异状,瑰丽万端,宛如一个金碧辉煌的地下宫殿。主洞两旁又有耳洞、吊洞等10余个大溶洞,上下交错,形成洞中有洞、洞下有洞的奇观,并有阴河穿流其间。阴河河水清澈,鱼儿漫游,有发出微微磷光的亮虾;有珍稀的玻璃鱼,形如蝌蚪,小巧玲珑,颜色粉红,全身透明,肝胆可见,听觉灵敏,难得一见。 小岩湾等 位于天泉洞后洞出口处的小岩湾大漏斗、大岩湾大漏斗,为喀斯特溶斗,尤为壮观。其中小岩湾大漏斗直径650米,深208米。绝壁大都呈竖线条,色泽青灰,银光闪烁,宛如飞瀑悬垂。绝壁中段有2000多米自然栈道与天泉洞后洞出口处相连。与之相隔400米的大岩湾漏斗,东西直径700余米,南北直径450米,最深处230米,呈葫芦状,与天梁洞相通。它们都大大超过被称为世界第一的美国阿里西波大漏斗(直径330米,深70米)。 |
李庄古镇 | 李庄古镇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李庄在四川宜宾市浩荡长江的南岸,因镇境有一天然大石柱俗名"李庄"而得名。李庄是一个人口仅有1.2万人的偏僻的小镇,错落有致的木0、青石板铺就的狭窄的小巷、高大的木门槛和沉重的木门、一座座造型精美保存完好的古宅古庙,使它在全国早已声名遐迩,更使其成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所以,在我国又有“东有周庄,西有李庄”之说。 由于它位于长江的起点处,所以有 “万里长江第一镇”之称,而在江边每日有班轮和汽垫船各二班上下;一级水泥公路里程25公里,每日有近百班大、中客车往返,交通十分方便、快捷。 李庄历史悠久,春秋战国时即为古僰人聚居地,属古僰国、僰侯国地。南朝梁武帝太清二年(548年)置南广县,治设今李庄。清咸丰时李庄为南溪县最大的场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李庄为南溪县第三区公所治所,1983年9月,随李庄区划归宜宾市领属。 李庄镇文物古迹众多,人文景观荟萃。原号称有"九宫十八庙"的古建筑群,现较完好地保存的有明代的慧光寺、东岳庙、旋螺殿,清代的禹王宫、文昌宫、南华宫、天上宫、张家祠等10余处。古建筑群规模宏大,布局严谨,比较完整地体现了明、清时期川南庙宇、殿堂建筑的特点。古建筑群中的木雕石刻做工精细,图像生动,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镇内的羊街、席子巷等,风格古朴,反映了明、清时代川南乡镇的民风民俗。 该镇还是抗日战争时期大后方的文化中心之一。1939年,国立同济大学、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中央营造学社、中国大地测量所、金陵大学文科研究所等知名度很高的高等学府、研究机构等陆续从北京、南京、上海等地辗转内迁李庄镇,直到抗战胜利后的1947年才先后迁回原处。这对李庄的社会、经济、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李庄镇从梁代大同六年(公元540年)设六同郡起,至今已有1460的建置史。又于隋、唐、宋代中作过戎州(今宜宾市)州治、南广、南溪县县治共计400多年,1992年四川省政府公布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李庄镇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有由庙宇、宫观、殿堂组成的“九宫十八庙”和省文物保护单位旋螺殿、中国营造学社旧址,有保存完好的古街古巷和众多的古民居四合院等。古建筑专家梁思成将旋螺殿、奎星阁、九龙石碑、百鹤窗誉为李庄“四绝”。 镇内规模较大的清代建筑有: 旋螺殿、禹王宫、东狱庙、南华宫、天上宫、祖师殿、文昌宫、慧光寺、张家祠堂、罗家祠堂、四姓大院民居、肖家院民居等。 旋螺殿:古镇李庄南面2.5公里处,有一硕大石包,形似蜗牛,人称“石牛山”,横亘于三条正冲稻田之间。“石牛”腹下,是一深潭,叫“龙潭”。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八月,在“石牛山”上建造了一座闻名遐迩的宫殿,因供奉的是文昌帝君,称“文昌宫”。主殿为亭阁式的木结构建筑,平面呈八方形,每边宽与进深均为8米,高12.5米。殿内结构精巧,运用力学神妙,八面均用斗拱重叠由右侧转至顶,呈旋螺状,故名“旋螺殿”。此庙虽经400年风雨地震,仍屹立如初。 禹王宫:现名慧光寺,建于清道光11年(1831年),坐南朝北,由一主一次两个四合院构成。主院有山门、戏楼、正殿、后殿、魁星阁及厢房等建筑,其山门、戏楼均为重檐歇山式顶,檐下饰如意斗拱,整个建筑气势恢宏。大山门上面原赞颂大禹治水的匾额和两边的石刻对联,撰、书均出自前清翰林-——李庄人张松睛之手。寺内的戏台,是四川保存最完整的古戏台之一,戏台台基上有单钩栏古代戏剧故事浮雕。1942年5月国立同济大学35周年校庆就在这里召开,同济大学和江安国立剧专在这里联合上演曹禺的名作《雷雨》和《日出》。禹王宫是李庄现存最大的清代建筑,这里的九龙石碑远近闻名。 祖师殿:又名真武宫,清道光十三年(1833)由民间帮会组织天灯会集资兴建,占地4349平米,为前后四合院式建筑,后殿独立于后院中。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因创办南溪县李庄镇中心国民学校而拆去大山门和戏楼,改建成现状。 介绍 李庄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位于宜宾市郊19公里处的长江南岸李庄坝,古为渔村,汉代曾设驿站,由于濒临长江,故为明、清水运商贸之地。 李庄古镇文物古迹众多,人文景观荟萃,古建筑群规模宏大,布局严谨,比较完整地体现了明、清时期川南民居、庙宇、殿堂等建筑的特点。镇上酒肆茶楼,商店林立,繁华热闹。现仍保存明、清古镇的格局和风貌,石板街道,两旁多位清代建筑,风火山墙高耸,雕花门窗,古色古香。院落间有幽深的小巷。临江码头,有石板阶梯层层叠叠而上,通往大街,具有浓厚的川南地方民族特色。古建筑群中的木雕石刻做工精细,栩栩如生,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李庄还是抗日战争时期大后方的文化中心之一。1939年,国立同济大学、金陵大学、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中国营造学社等十多家高等学府和科研院所迁驻李庄,全国知名专家、学者如李济、林徽因、梁思成等云集李庄达六年之久,梁思成在此完成了《中国建筑史》这部扛鼎之作。 交通 宜宾南岸客运站乘坐任何一辆发往李庄的公交车即到。 旋螺殿栗峰山庄李庄祖师殿李庄东岳庙张家祠李庄慧光寺(禹王宫)李庄奎星阁麦天官府李庄王爷庙李庄观音堂李庄桓侯宫李庄南华宫李庄玉佛寺 |
凉水湾景区 | 凉水湾景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凉水湾景区位于兴文县共乐镇毛村,距县城约12公里,宜叙高速久庆出口6公里,是集历史博览、文化体验、旅游休闲于一体的文化精品旅游景区。景区核心区占地面积1平方公里,由家风文化广场、古代家风文苑、近现代家风走廊、当代家风游园、家训文化广场、家德文化广场、家风堂等家风文化精髓景点组成,景区整体呈现为一部立体的家风文化史,是川南最大的家风文化主题旅游景区。 家风堂一层内部分为文化讲堂、家风博览、接待室、十大主题餐厅。“想要教子有方,谨记十则古人家风。”根据十则古人家风,打造十大主题餐厅。开展道德论坛话家风、文化讲堂诵家训、精神红包传家宝、饕餮盛宴品家宴等家风活动。活动将“家”文化与本地孝德文化、耕读文化、廉洁文化相结合,旨在积极推动兴文本土耕读、家规家训文化的传播。 “上善若水”语出《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意思是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有一副常用对联“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耕读传家远,诗书济世长),是着眼于本家族的文化、家风的传承。 临水而建的若水轩利用现有的水榭,开展书画展示、书画比赛、书画教学等活动,邀请书画大师及书画爱好者现场作画等系列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