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陕西省 >>咸阳市 >> 三原县

三原县景点大全


景点 简介
三原县博物馆

三原县博物馆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三原县博物馆,三原城隍庙位于三原县城东渠岸街中部。城惶是古代神话中守护城池的神,后为道教所信奉。自三国起到清末历代建庙祭祀。三原城隍庙建于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是宫廷式建筑,用均衡对称方式把楼、殿、廊、庭、坊、亭等40多个单座建筑按主次布局在纵横轴线上。五个廊院相套向纵深和两侧伸展。中轴线上分布着三道门、四重牌坊、五座重檐殿楼。庙内应门、戏楼、钟鼓楼、献殿、拜殿、陪殿、寝殿等主体建筑各具特色。体现了我国古建筑的特点:平面轮廓正规,整体布局合理,结构严谨,疏密得当,刻镂精致,纹饰典雅。

李靖故居

李靖故居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文化旅游景点。  李靖故居位于陕西省咸阳三原县城北9华里的鲁桥镇东里堡,当地称作“东里花园”,占地面积48亩,最早为唐卫国公李靖修建,是驰名陕西的古典园林。后因杨虎城将军及其母亲在此居住,因此也叫做“杨虎城花园”。园内亭、台、楼、阁建造奇巧,名花异草四时争艳,假山秀石,曲径通幽,更有鱼池、石舫、遂洞"关中八景"缩影建筑等景观,使整个园林步移景异。1918年靖国军司令部曾设于此,1930年始杨虎城将军主持陕政在此居住,周恩来总理等国家领导人也曾亲临此园,使其更具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园内还有烈士墓及纪念碑。  这座具有1300多年历史的花园,当时称李氏园,也称唐园,俗称东里花园。唐代著名诗人张籍游此园后,曾走笔写下《三原李氏园宴集》赞美:“莫春天早孰,邑居苦嚣烦。言从君子乐,乐彼李氏园;……”后因战火,唐园成为一片废墟。  清康熙年间,李靖后人黄州知府李彦瑁出资对此园进行重修。历经沧桑,园归刘氏。清末时又烧毁过半,和尚明经质慧复修。园主人定名“半耕园”,意在敦促子孙修竹务花,“半耕半读”。并由清代著名书法家、陕西督学吴大篆书“半耕园”三字,刻石嵌于园门。由此唐园成为渭北驰名的古园林。唐园面积四十八亩,接近半顷,故又称“半顷园”。园内有读书堂、观稼楼、妙香亭、挂云楼、望月楼,还有假山、鱼池、石舫、关中八景缩影等建筑,仿《红楼梦》大观园之布局,取苏杭园林艺术之奇巧。亭台阁榭,溢光流彩;奇卉异草,四时生香。数百年,挺拔的白杨,婀娜的垂柳,把整个花园点缀的异常秀丽。  1918年,园主人家业衰败,将此园售予靖国*军,此园一度改名为“靖国公园”。  靖国*军总部设在三原县城,但因此园风光迷人,靖国军总司令于右任常来此园运筹帷幄,制定方略。1930年,杨虎城将军主持陕政,为维护此园,曾拨专款修葺,增建前门楼和后西楼。李靖故居的建筑多为宋及明清建筑,后经多次修复。但有一些珍奇树种倒令人大开眼界,如紫藤抱杨、柽柳、红豆杉、线柏等,为这一古老园林增色不少。  李靖 (571~649)  李靖(571—649),字药师,原名药师,汉族,雍州三原(今陕西三原县东北)人。出生于官宦之家,唐初杰出的军事家将领、军事理论家。 李靖出生于官宦之家,隋将韩擒虎的外甥。祖父李崇义曾任殷州刺史,封永康公;父李诠仕隋,官至赵郡太守。李靖长得仪表魁伟,由于受家庭的熏陶,从小就有“文武才略”,又颇有进取之心,曾对父亲说:“大丈夫若遇主逢时,必当立功立事,以取…… 详细++  杨虎城 (1893~1949)  杨虎城(1893年11月26日-1949年9月6日)民国陕军将领。刀客出身。24岁自赋诗:西北山高水又长,男儿岂能老故乡,黄河后浪推前浪,跳上浪头干一场。自护国起义以来,百战不屈,历经二虎守长安,雪夜奇袭唐生智,在潼关截断西北军后路等一系列重大战役,终至17路军总指挥、陆军二级上将,陕西省主席,势力遍布于陕甘两省绝大部分地区。后因与中央的矛盾,暗中联络红军,…… 详细++  鲁桥镇  三原县鲁桥镇位于县城北,与城关镇毗邻。全镇辖29个行政村,91个村民小组。人口25524人,耕地面积30000亩。 鲁桥镇原名“桥头镇”,因鲁班桥而得名,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鲁桥镇始建精于秦汉,形成于魏晋,至明末清初,呈现繁荣,商贸极其活跃,有500多户、2000多人从事商贸,50多个行业各领-,商贸云集,一片繁荣。鲁桥镇历史文物古迹众多,唐太…… 详细++  李靖 (571~649)  李靖(571—649),字药师,原名药师,汉族,雍州三原(今陕西三原县东北)人。出生于官宦之家,唐初杰出的军事家将领、军事理论家。 李靖出生于官宦之家,隋将韩擒虎的外甥。祖父李崇义曾任殷州刺史,封永康公;父李诠仕隋,官至赵郡太守。李靖长得仪表魁伟,由于受家庭的熏陶,从小就有“文武才略”,又颇有进取之心,曾对父亲说:“大丈夫若遇主逢时,必当立功立事,以取…… 详细++  杨虎城 (1893~1949)  杨虎城(1893年11月26日-1949年9月6日)民国陕军将领。刀客出身。24岁自赋诗:西北山高水又长,男儿岂能老故乡,黄河后浪推前浪,跳上浪头干一场。自护国起义以来,百战不屈,历经二虎守长安,雪夜奇袭唐生智,在潼关截断西北军后路等一系列重大战役,终至17路军总指挥、陆军二级上将,陕西省主席,势力遍布于陕甘两省绝大部分地区。后因与中央的矛盾,暗中联络红军,…… 详细++  鲁桥镇  三原县鲁桥镇位于县城北,与城关镇毗邻。全镇辖29个行政村,91个村民小组。人口25524人,耕地面积30000亩。 鲁桥镇原名“桥头镇”,因鲁班桥而得名,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鲁桥镇始建精于秦汉,形成于魏晋,至明末清初,呈现繁荣,商贸极其活跃,有500多户、2000多人从事商贸,50多个行业各领-,商贸云集,一片繁荣。鲁桥镇历史文物古迹众多,唐太…… 详细++  杨虎城 (1893~1949)  杨虎城(1893年11月26日-1949年9月6日)民国陕军将领。刀客出身。24岁自赋诗:西北山高水又长,男儿岂能老故乡,黄河后浪推前浪,跳上浪头干一场。自护国起义以来,百战不屈,历经二虎守长安,雪夜奇袭唐生智,在潼关截断西北军后路等一系列重大战役,终至17路军总指挥、陆军二级上将,陕西省主席,势力遍布于陕甘两省绝大部分地区。后因与中央的矛盾,暗中联络红军,…… 详细++  鲁桥镇  三原县鲁桥镇位于县城北,与城关镇毗邻。全镇辖29个行政村,91个村民小组。人口25524人,耕地面积30000亩。 鲁桥镇原名“桥头镇”,因鲁班桥而得名,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鲁桥镇始建精于秦汉,形成于魏晋,至明末清初,呈现繁荣,商贸极其活跃,有500多户、2000多人从事商贸,50多个行业各领-,商贸云集,一片繁荣。鲁桥镇历史文物古迹众多,唐太…… 详细++

三原博物馆(城隍庙)

三原博物馆(城隍庙)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文化旅游景点。  三原城隍庙位于咸阳三原县城内东渠岸街中部,始建于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距今600多年,是国内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明代整体建筑群之一,现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原城隍庙是宫廷式建筑,整个建筑群由五重院落组成,沿中心左右对称分方式把楼、殿、庑、坊、亭等四十多个单座建筑按主次布局在纵横轴线上。五个廊院相套向纵深和两侧伸展。中轴线上布着三道门、四重牌坊、五座重檐殿楼。应门、戏楼、钟鼓楼、献殿、拜殿、陪殿、寝殿等主体建筑各具特色。坐北朝南的庙门前,高达10米的照壁用水磨砖砌成,正中镶有鲤鱼跳龙门砖浮雕。  三原县博物馆设在城隍庙内,收藏了近三千件珍贵文物和一百多通碑刻,其中岳飞手书的前、后《出师表》石刻和于右任的书法真迹为世所称颂。每年中秋期间(农历八月十一至十五),三原城隍庙会举办庙会活动,期间有唱大戏、社火演出及物资交流等活动。   

金源山庄

金源山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金源山庄坐落于陕西省三原县鲁桥镇东沟坡,坐北朝南,占地面积5868亩,其中核心区2283亩,建筑面积168亩,始建于2011年3月初,山庄本着“老有所聚、友人所欲”的创建宗旨,按照三原塬坡治理开发规划,将山庄建设与水保生态、旅游休闲、产业发展、群众富裕相结合,得到了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及县内外广大知名人士的肯定和支持。  金源山庄分为五个区:即亮点景观区、珍禽异兽养殖区、农业种植区、休闲活动区和生态服务区。  分为两大特色:第一特色为:植被花草栽种、动物飞禽研制等为主,以求形成“五园”,即:公园、花园、动物园、蔬菜园、瓜果园等,构成了整个山庄自然观赏、田园体验、休闲度假的的特风格;  第二特色以独院民房、书画院、茶楼等为主,用于居住、舞墨、娱乐,打造山庄“精神建筑”。目前,已逐渐显现出集绿色生态、旅游观光、度假休闲为一体,充满自然韵味的田园雅地。远望各式建筑高低错落、层次分明,近观路旁林带成行,名贵树木、珍品花草、常绿灌木点缀;引进的牦牛、骆驼、梅花鹿、孔雀、鸳鸯、火鸟等与人和谐相处,共享自然。  金源山庄分:瓜果蔬菜区、鸟语林、鱼池、珍贵花木区等,无论从价值,还是稀有程度上远胜周边,且配套自动喷灌系统,覆盖整个植被种植区;  整个山庄细听松涛阵阵、闻鸟鸣啾啾,呈现出“一庄有四季。四季各特色”的迷人景象。金源山庄满足每一位游客您吃、住、行、游、购、娱的需要。  金源山庄——渭北旱塬上一颗耀眼的明珠。  “苍天赐佑造福于人,大地有灵溶泽万物”。  二0一二年金源山庄被国家农业部和国家旅游局评为现代农业园区、陕西省休闲农业示范点、全国休闲农业旅游示范县和示范点。

于右任纪念馆

于右任纪念馆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  于右任纪念馆位于三原县城内池阳大街东段,在西铜高速公路出口南侧,是联谊海峡两岸、缅怀弘扬先生精神风范和进行文化书法交流的胜地。  于右任纪念馆分为“于右任先生爱国事迹展”、“于右任先生墨品展”、“现代书法作品展”等3个展厅,以丰富详实的照片、手扎、实物资料、书法真迹、书刊报章、名人题词等资料,全方位的展示了于右任先生的生平事迹和艺术作品。  于右任先生晚年思念故乡所作的著名诗篇——《望大陆》:“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之殇。”  背景资料——  于右任先生名伯循、字右任,1879年出生于咸阳三原,他是-元老、民主革命家、著名诗人,同时也是一代书法大师,被誉为“当代草圣”,毛泽东主席也曾经认于右任先生当书法老师。他一生爱祖国、爱人民、爱故乡,兴水利、建农场、办学校,护持民族文化遗产,深受海内外崇仰。建国后他始终未能从台湾回到大陆,逝世后葬于台湾,颇留遗憾。  1992年,三原各界群众、单位、台湾标准草书会、日本高崎书道会等界人士筹措集资兴建“陕西于右任纪念馆”,1997年11月台票0日开馆,馆内树建“陕西于右任纪念馆创修记”碑及六角碑亭,“于右任先生纪念碑”及六角碑亭,并在亭子周围修建于右任书法碑石二十多方。      于右任 (1879~1964)  于右任(1879~1964),汉族,陕西三原人,祖籍泾阳斗口于村,中国近现代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原名伯循,字诱人,尔后以“诱人”谐音“右任”为名;别署“骚心”“髯翁”,晚年自号“太平老人”。于右任早年是同盟会成员,长年在国民政府担任高级官员,同时也是中国近代书法家,是复旦大学、上海大学、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创办人和复旦大学、私立南…… 详细++  于右任 (1879~1964)  于右任(1879~1964),汉族,陕西三原人,祖籍泾阳斗口于村,中国近现代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原名伯循,字诱人,尔后以“诱人”谐音“右任”为名;别署“骚心”“髯翁”,晚年自号“太平老人”。于右任早年是同盟会成员,长年在国民政府担任高级官员,同时也是中国近代书法家,是复旦大学、上海大学、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创办人和复旦大学、私立南…… 详细++

三原周家大院

三原周家大院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  周家大院位于陕西省三原县西北方向5公里处的鲁桥镇孟店村,系周占奎的私宅。周占奎,字梅村。“孟店堡巨富,屡出资纾国难,捐封江西补用”,“诰授奉直大夫晋封朝议大夫刑部河南清吏司员外郎兼贵州奉天司事律例馆协修总办秩审”,“供职刑曹”。周占奎父周志道,清诰封奉政大夫。周梅村自小继承和经营祖先之业,家有丰厚积蓄。清乾嘉年间,江西窑业最盛,周梅村在那里开办窑业,烧制瓷器。周梅村乐善好施,“道见贫困,不求即助”,“输万金造清河石桥”。周梅村因商而富,因富而官。周家鼎盛时期经济实力及在外省的商号无法可考,仅据咸丰七年(1857)分家清单记载,周家在三原、泾阳有当铺、作坊、商号三十多个,有银三十六万两,田地四百八十亩,可见周家家道之殷实。  1992年,孟店周家大院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正以其独特的魅力接待四海宾朋、八方来客。且国内及港台多家影视单位慕名前来此院先后拍摄了《活着》、《血溅津门》、《杀手情》、《彭大将军》、《满江红》等影视剧。文物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为了保护开发清代“周家大院”,省、市、县文物单位共投资30万元实施修缮,去年,完成“二进”、“三进”彩绘工程。修缮后的“周家大院”旧貌换新颜,吸引省内外众多游客前来参观。正逢李文德和王芳闻著的纪实小说《安吴商妇》出版发行,小说讲述慈禧义女、一品夫人安吴寡妇周莹的传奇故事。业内人士预测,正在积极筹备的电视连续剧《安吴商妇》一旦上演,三原的“周家大院”和山西的“乔家大院”一样火暴。  清嘉庆元年(1796),周梅村依靠雄厚经济实力,动工修建豪宅大院。时大兴土木,花费人力物力财力甚巨。所有建筑石料,全部从富平等地运回,同时在孟店村周围开设木工作坊、石雕厂、砖瓦窑等,雇用工匠数百人,日夜不停地进行修建。周梅村作为一家之长,亲自督阵指挥。嘉庆二十五年(1820),历时二十五年,规模宏大的十七院建筑,宣告竣工。为了显示富贵,周家请来戏班,唱戏三日以示庆贺,孟店村热闹非常,如逢盛会。同治十一年(1872)回民起义烧毁十六院,现存仅此一院。该院坐南朝北,东西宽13.8米,进深70米。建筑布局左右对称,由前至后依次分布着楼、廊、厢房、抱亭、大厅等建筑。整座建筑,雄浑庄重,精雕细刻,结构严谨,构筑精美,把南秀北雄的建筑风格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水0融,相得益彰,凝集着浓郁的民族艺术风格。由于主人官商合一的特殊身份和文人气质,并将这种内涵注入了所营造的私宅之中,其琳琅满目的牌匾楹联,丰富多彩的砖、木、石雕,内容丰富,处处流露着浓厚的文化气息。  大院最前端是前楼,为两层式建筑,面阔五间。二层前檐全部施格扇门窗,一层中间为院落大门,一对石狮雄居两侧。进入大门迎面为一大型屏风门,在屏风的正上方悬挂有“克襄内政”的巨幅匾额,此匾为周梅村岳父胡振欧在周立胡氏为正房夫人时所赠。绕屏风门入内,院内东西两侧墙上浮雕满壁,“大禹牧牛”、“唐尧放象”、“单鸽采莲”、“双雀舞菊”等砖刻浮雕造型生动,惟妙惟肖。在东西看墙之间为整座院落的二门,二门采用十柱抱亭的形式建造,分为中门和两侧门。跨进二门,抬头便可看到高悬在抱亭内侧的“秋官第”楷书竖匾,说明房主人的身份为刑部官员。二门的建造颇具匠心,额枋望板上雕刻着“平安富贵”、“连升三级”、“期盼佳音”、“事事如意”等浮雕图案,刻工细腻,寓意吉祥。  二门内东西两侧为厢房,迎面为前厅。厢房采用硬山式单坡屋顶,前檐装修格扇门窗,柱间均施挂落,在格扇门裙板上雕刻着“长安八景”、“八蛮进宝”、“孟浩然踏雪寻梅”等风景典故图案。在厢房的南山墙及厢房与前厅的连墙上,由上至下浮雕密布,“富贵吉祥”、“英雄封侯”、“步步高升”、“喜鹊闹梅”等图案造型生动,美轮美奂。厢房南侧为面阔五间的大厅,前后檐均施格扇门,裙板上雕刻着“郭子仪拜寿”、“岳母刺字”等典故图案。进入前厅,正中的屏风上方悬挂着“共咏蓬莱”巨幅横匾,边框以描金浮雕装饰,华贵异常,此匾是周梅村五十寿庆时,诰授朝仪大夫掌河南道监察御使嵇查吏部詹事府五成步军统领事务前刑部河南司郎中和丰所送。两侧挂有楹联一副:燕翼贻谋堂上箕裘绵福荫;凤毛济美阶前兰桂发奇英。  大厅之后为退厅,高大博敞面阔五楹。前为敞檐,后檐装施格扇门。退厅中央悬挂着“谦受堂”楷书堂匾,其意取自“满招损,谦受益”。这里是房主人日常会见来宾,接待同僚之处。穿过退厅,是整座院落的最后一进,分为东西两厢房和后楼。后楼建造在青石高台之上,位于院落的最后端,也是整座建筑群最高的建筑,面阔五间,上下两层,一层门前为廊,两侧稍间劈为过廊,通至后院,房屋为三间;二层为五间,前后檐均施格扇窗。主人命其厅楼为“怀古月轩”,前檐下挂着房主人周梅村自题的“怀古月轩”横匾,文曰:“轩,何为以怀古月也,考太白把酒问月诗云,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常照金樽里,夫古今共此一月,而月分古今,自太白发之,月似因人为古今者,则余之对今月,不猶是曾照古人之月乎?余之把酒对月,既不及见古人,而对古人所对之月,不依然如见今月所照之古人乎?兹余新构小楼数间,虽非近水楼台,然登临之,既切信其能先得月焉,于是楼迟偃仰,或居牙床,或凭玉栏,喜园月之入牖,赏新月之穿帘,时与子女辈宴宴其中,敲诗检韵,训女课工,冉冉进等,陶工解颐,所序者天伦之乐事,所兴者我躬康强,不使金樽空对月,何古今人之乐不相及也,原缀数语,以名其轩,岩道光十五年,巧月望后三日,梅村主人题。”可见这里是主人居住、家人晏聚、教育子女的地方。  主楼之后是绣楼、书房、后花园,现已不复存在。也就是在这座大院里,由于环境的熏陶,耳濡目染,培养了一个封建社会精明能干的巾帼才女——周梅村的曾孙女,因嫁给了泾阳县安吴村吴家,故称吴周氏。吴周氏生于同治七年(1868),卒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她天资聪敏、性情温和。自幼受慈亲严师教诲,饱读诗书。光绪十年(1884)十七岁时和泾阳县安吴堡盐商吴尉文的独子吴聘结婚。吴聘字介候,十六岁时染疾不愈,结婚时已经奄奄一息。当时民间有个迷信陋俗,以结婚“冲喜”,以此为病人消灾免祸,谁料婚后几天吴聘死去,吴周氏从此独守空房,人们称其“安吴寡妇”。吴聘死后,吴家又无男丁承嗣,吴周氏就成了唯一的继承人,吴周氏即接管家政。吴聘的父亲在吴聘八岁时死去,家道衰落,吴周氏力挽危局。吴家家道兴旺以至极盛真正是在吴周氏掌管家政后。她“知人善任”,驾驭有方,紧紧团结和依靠着几十个谋士、能人,其中尤以扬州总管罗天增和杨茂亭、王子绪、王劭农等人,深得吴周氏信赖,每遇大事,必共谋之。据吴周氏墓志记载:她十八岁即管家政,效法历史上女皇“垂帘听政”,成就事业。年终吴周氏将吴家在外地商号的掌柜召集回来,由总管家代替她设宴款待,以示东家对下属的关怀。然后在大厅室外悬挂一道竹帘,听取各地掌柜汇报,之后分别提出下年度的安排意见。当时参加宴会者姑妄听之,不以为然,认为一个十几岁的寡妇懂得什么?谁知第二年年底,结算之后,凡按吴周氏主意办的商号都赚了钱;相反,没有按吴周氏意见办的,都赔了本。由此,她在众掌柜中树立了绝对威信,大家无不佩服她在经营方面的才智。吴周氏掌管家政后,极尽经营理财之才能,使吴家原有商号个个重新兴旺起来,除继续经营好江苏、江西、安徽等省淮盐外,又先后在湖北、上海、四川、重庆、甘肃及陕西各地设立商号,各大商埠、码头都有吴家的生意,当时民间流传一句话“吴家伙计走州过县,不吃别家的饭,不住别家的店”。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慈禧太后仓皇逃到西安避难,吴周氏“助纾国难”,向慈禧太后贡银十万两,慈禧太后嘉许其举,诰封二品夫人(吴周氏死后被诰赠一品夫人),赐御笔亲书“护国夫人”的金字牌匾,并收为干女。周家大院为出了个“安吴寡妇”而骄傲自豪,“安吴寡妇”也为“娘家”增添了不少光彩。

唐献陵

唐献陵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唐献陵位于陕西省三原县徐木乡永合村西,该陵为唐代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公元566—公元635)的陵寝。唐贞观九年(公元635)五月,李渊卒,十月葬,唐太宗李世民依东汉光武帝原陵之规格修筑献陵。该陵座北朝南,封土为陵,呈复斗形,长宽约100米,高13米,平面呈长方形,陵园为夯筑城恒,四面各壁一门,门外各置石虎一对,前饰有大型华表、石犀,特别是石虎、石犀,体态雄建、沉毅、昂扬,除其中一石犀、石虎已移入陕西省博物馆石刻室外,其它均保留在墓前。  陵墓陪葬区位于陵园东北,现存有封土67座,除襄邑李神符在三原县境内外,其余均在渭南市富平县境内。史载有楚国太妃万氏、馆陶公主、河间王孝恭、襄邑王神符、清河王诞、韩王元嘉、彭王元则、道王元庆、郑王元懿、虢王元风、邦王元亨、徐王元礼、滕王元婴、邓王元裕、鲁王元夔、霍王元轨、江王元密、江王元祥、密王元晓、并州总管张纶、荣国公樊兴、平原郡公张楷、谭国公丘和、巢国公钱九陇、刑部尚书刘德茂,刑部尚书沈叔安。已发掘或有墓碑者,计有李凤、李神通、李孝同、臧怀恪、樊兴等30多座。这些陪葬陵,把献陵衬托得异常壮观。献陵2000年被国家宣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唐朝的四座堆土陵中其他三座都位于晚唐,李渊的陵墓如此建造是因为经济现状不允许大兴土木,献陵的石刻较多的维持了前朝的特点,工艺粗糙简单,面貌凶悍,体积较大,石人刻功虽然比较精密但是艺术价值一般,石兽仿制南北朝的天禄麒麟等,不失威严,但师傅手艺一般,看上去明显的东施效颦,但是献陵的石刻有其新颖的东西,例如鸵鸟的形象,鸵鸟是隋末唐初由大食人从非洲东海岸介绍入我国的,能在不长的时间里吸收这一外来文化体现在艺术中,可见唐初艺术的发展,献陵鸵鸟浮雕现存两座,一尊已经残破不全,另一只羽毛丰满,腿部短小,脖子也不是很粗撞,翅膀比较结实,与现代的鸵鸟不太相同,这是符合遗传学规律和关于鸵鸟起源进化的论断的 献陵现存石碑一座,没有了龟趺,不知未何唐献陵陪葬墓众多,可考的陪葬墓就有40座左右,分布于陵冢的周围 献陵的毁坏较为严重,多数石刻仅存残迹,应此难以想象初始的样子。  李渊 (566~635)  唐高祖李渊(566年-635年6月25日),字叔德,唐朝开国皇帝,出身北周贵族,七岁袭唐国公。义宁二年(618年),李渊即皇帝位于长安,国号唐,建元武德,定都长安,是为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唐军消灭江南辅公祏势力,一统天下。玄武门事变后李渊退位称太上皇,禅位于李世民。贞观九年(635年)农历五月,李渊因病驾崩于垂拱前殿,年七十一岁,庙号高祖,谥号太武…… 详细++  李渊 (566~635)  唐高祖李渊(566年-635年6月25日),字叔德,唐朝开国皇帝,出身北周贵族,七岁袭唐国公。义宁二年(618年),李渊即皇帝位于长安,国号唐,建元武德,定都长安,是为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唐军消灭江南辅公祏势力,一统天下。玄武门事变后李渊退位称太上皇,禅位于李世民。贞观九年(635年)农历五月,李渊因病驾崩于垂拱前殿,年七十一岁,庙号高祖,谥号太武…… 详细++

唐端陵

  唐端陵位于咸阳三原县东北17公里徐木塬桃沟村北,所在地海拔540米,崖下平川高程约400米。献陵在其东4公里,庄陵在其西6公里。唐武宗李炎墓。李炎(814~846)穆宗第五子,母韦皇后。始封颖王,开成五年(840年)正月被宦官拥立为帝,时年27岁,在位7年(公元841-846年),年号会昌。会昌六年(846)崩于大明宫,同年八月葬于端陵。  端陵积土成陵,墓高15米,底部周长360米。端陵积土为冢,呈覆斗型,陵台底东西58、南北60、高15米。陵台位于陵园中央。陵园东西540、南北593米。陵园四个角阙址虽均已平掉,但东南、西南和西北三个角阙址遗迹尚可看出,下宫离陵2公里。现存四门石狮二对,形制同庄陵。石狮在神门外10米。石狮身高170、身宽100厘米。神道石刻现有华表1、翼马和石马各2、石人4,鸵鸟一对(其中1个迁展于陕西省博物馆),东西列间距66米。华表位于乳台阙址北65米。华表高677厘米(石座埋入土中,未计算在内),柱身八个棱面均线刻蔓草花纹,但以南面保存较好。形制同建陵。  翼马位于华表北9.8米,形制同庄陵。翼马身长285、身宽280厘米。鸵鸟位于翼马北约10米。形制同景陵。鸵鸟身高和长均177厘米。鸟首回顾,身躯肥大,尾部退化,腿短如鸭。现迁至陕西省博物馆。在西列翼马附近有石马2,均残。从残存部分看,仗马置鞍鞯、披障泥无马镫、饰鞅,尾下垂。东列现有3个石人、南数第一个在翼马北80米、第二个在第一个北13.15米,第三个在第二个北14米;西列现存1个石人,在翼马北98米。石人身高289厘米。形制同庄陵,唯东列石人的左侧不佩剑,腰带下无前后花结长帛。《新唐书·后妃列传》载:“武宗贤妃王氏,……审帝已崩,即自经幄下,当嫔媛常妒才人专上者,返皆义才人,为之感动,宣帝即位,嘉其节,赠贤妃,葬端陵之柏城。”但目前在端陵附近地面之上尚未发现其陪葬墓。  李炎 (814~846)  唐武宗李炎(公元814年7月1日-公元846年4月22日),原名李瀍,唐朝皇帝,唐穆宗第五子。唐武宗在位期间平定泽潞镇,击败回鹘;对唐朝后期的弊政做了一些改革,进行毁佛行动,巩固了中央集权,唐朝一度出现中兴局面,史称“会昌中兴”。公元846年,唐武宗李炎驾崩,成为唐朝又一位因为服食仙丹妙药而死的皇帝,谥号至道昭肃孝皇帝,庙号武宗,葬于端陵。 人物生平 …… 详细++  李炎 (814~846)  唐武宗李炎(公元814年7月1日-公元846年4月22日),原名李瀍,唐朝皇帝,唐穆宗第五子。唐武宗在位期间平定泽潞镇,击败回鹘;对唐朝后期的弊政做了一些改革,进行毁佛行动,巩固了中央集权,唐朝一度出现中兴局面,史称“会昌中兴”。公元846年,唐武宗李炎驾崩,成为唐朝又一位因为服食仙丹妙药而死的皇帝,谥号至道昭肃孝皇帝,庙号武宗,葬于端陵。 人物生平 …… 详细++

唐庄陵

唐庄陵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唐庄陵位于陕西省三原县东北十五公里陵前镇柴家窑村东250米处,是唐敬宗李湛(809~827年)的陵墓,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李湛,唐穆宗李恒的长子,初封为鄂王,后徒封为景王,于元和四年(809)六月七日出生于东内大明宫之别殿。长庆二年(822)十二月被册立为皇太子的,长庆四年(824)正月,敬宗先因父亲穆宗健康恶化以太子身份监国,穆宗于公元824年正月病死后,他于同月丙子日继位,第二年改年号为“宝历”,在位2年,宝历三年(827年)十二月遇害去世,为宦官谋杀,终年18岁,大和二年(828年)七月入葬。曾用年号:宝历;谥号:睿武愍孝皇帝;庙号:敬宗。  陵园为方形,长490米,宽480米,四面各开一门,门外置一对石狮。南门朱雀门外神道长460米。有华表、翼马、鸵鸟、翁仲等石刻造像,封土前有清代立“唐敬宗庄陵”碑,附近地面海拔515-520米。  李湛 (809~826)  唐敬宗李湛(809年―826年),唐朝皇帝,唐穆宗的长子。公元824,穆宗崩,癸酉,皇太子李湛即位柩前,时年十六。李湛登基后,根本不把国家大政放在心上,他的游乐无度较之其父穆宗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宝历二年(826)十二月初八日辛丑,刘克明与苏佐明等同谋将唐敬宗李湛害死,时年仅18岁,谥号睿武昭愍孝皇帝,庙号敬宗,葬于庄陵。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 详细++  李湛 (809~826)  唐敬宗李湛(809年―826年),唐朝皇帝,唐穆宗的长子。公元824,穆宗崩,癸酉,皇太子李湛即位柩前,时年十六。李湛登基后,根本不把国家大政放在心上,他的游乐无度较之其父穆宗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宝历二年(826)十二月初八日辛丑,刘克明与苏佐明等同谋将唐敬宗李湛害死,时年仅18岁,谥号睿武昭愍孝皇帝,庙号敬宗,葬于庄陵。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 详细++

三原清凉寺

三原清凉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陕西省三原县鲁桥镇峪口山清凉寺建于唐代,峪口村西至今还埋着唐代一座尊胜陀罗尼石幢,系佛家刻写-之物。该石幢立于唐宣宗大中十三年。可以看出此地当年佛教的盛行。原址在今寺院悲靠的塬坡后边约三百米清凉塬最高峰处。寺中僧侣甚众。有方丈,监寺,首坐等。并有武僧护寺,是方圆几十里内有名的寺院。后来因寺内僧人有做恶行为触犯了法律,因而寺院被官府(又有传说为义侠杨香武)火烧夷为平地。直到今天,原址断崖中仍充满瓦砾。此处四周皆为沟壑,荒芜人烟,因而可以推测原系古建无疑。清康熙年间陕西巡抚毕源所著《关中金石记》中曾记有“清凉禅院正书(金)大定四年四月(1164)。”  现在的清凉寺遗址建于明代,原名清凉观。系道家经山后老清凉寺主持同意修筑的道观。后来因该道士经常出外云游,便请后山僧人前来照管。再后来由于后山寺院被焚,一部分僧人便移居于此生活。因该道观人有次出外云游后再未回山,慢慢地天长地久这儿便成了佛家寺院。但直至文革寺院被毁前,寺院仍保持着许多道家供奉的神位。设有华佗殿,吕祖店等。  清凉寺建筑十分宏伟,由峪口山下登千余石台阶,爬高数十丈,途径梨山0楼(楼东有赵寿山捐修的饮水池),石牌楼,凉亭后方可登上山门。此门亦称“一天门”。山殿坐东北面向西南,殿内两侧望着哼哈二将。山门外平台终年阵风徐徐,是暑天乘凉的最佳位置。与一天门大殿紧连的是献殿,里面供奉着关公像。献殿后是念佛堂念佛堂东边是天王殿,殿内供奉着高丈余的四大天王神像,个个威武无比,形态各异。过了天王殿便来到寺内大院。院子十分宽阔,此处古木参天,香火缭绕,钟声时鸣。大院的东北方向为正殿,是一幢靠山而建的三层楼,飞檐翘角,十分宏伟,此即有名的大慈悲阁藏经楼。史载该楼曾于清光绪年间失火无法修复(也有说法系主持僧人为升天而烧楼0),适逢燕京宏纯和尚受派到此任持,他于是设法捐到了巨款重建了此楼。从清基到建成共花费约两千金。后来他又捐到数百金于海上购到经书八千余卷收藏到此楼中。该楼底层后窑洞内供奉着释迦牟尼的贴金像,沿木楼梯上到二层即到藏经处,三层共供奉着一尊造型奇妙的千手千眼菩萨。站在此处向南眺望,“鲁桥屋瓦若鱼鳞”的盛境尽收眼底。  正殿东侧配殿中间供奉着达摩祖师,南边是客堂,里面供奉着弥勒佛,北边是寺院的库房。西侧配殿中间供奉着药王孙思,南面供奉着吕祖,北边供奉着神医华佗的塑像。清朝道光年间,流传的佗古验方搜集整理形成方剂,然后将该方剂刻于木版上由僧人印制成黄表药方,求医着抽签取方。药方前面都有简要的病情病因歌诀,后面即为药方。方剂有附子里中汤,大青龙汤,白虎糖,小柴胡汤,平胃散,清心莲子饮,养元粉等。处方原有九十六签,清末时主持僧人邀请鲁桥镇著名中医李明善等四人上山各献一方,合为百数。由于有一定药效,求医者给华佗像捐献的木匾,玻璃,绸缎,锦衣等不计其数。西配殿南侧是两间玉皇殿,里面供奉着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的塑像。  主庙外东南侧建有宏伟壮观的三建大雄宝殿(该殿一九四六年经著名匠人王工头带人翻修,一九五七年又全部重新油漆,焕然一新。大雄宝殿在庙外也证明系为后建,原寺确为道观),大殿内中央供奉着佛祖如来神像,佛祖后面塑有大阿罗汉的神像,左右两侧塑有十八罗汉像,这些罗汉像形态各不相同,喜怒哀乐表情十分逼真,个个栩栩如生,体现了高超的民间雕塑艺术。  大雄宝殿后面还有许多窑洞,其中有“十王洞”,“百子洞”等,还有一孔窑洞是当年杨虎城母亲上山时乘凉的窑洞。每年农历六月初六是峪口山清凉寺的古刹庙会,庙会由寺中僧人及地方会首承办,逢会时人山人海,香火甚盛,闻名关中。  峪口山上古柏如林,郁郁葱葱,宛如戏中布景。登山远望,北为清峪谷,烟雾缭绕,红叶遍地(柿树),清河象一条彩带从北向南逶迤而来。南为广阔的泾原大地,远远望去,秦岭时隐时现,正如清代诗人李秀描写的:“分明日远长安近,沃野雄关指顾中。”由于风景宜人,自古以来文人香客在寺中提诗留字者甚多。国民党元老于佑仁曾作《失意再游清凉山诗题壁》,抒发了其在革命遭受挫折时:“手无阔斧开西北,足住长途哭古今”的悲愤情怀。  解放后,寺院中的一切仍保留完整,住持和尚十余人自耕自养,(木)化为生。主持僧云锋和尚还被邀请任省佛教协会副主席、县政协委员。一九六一年云锋“圆寂”后,其弟子以柴薪将其火化,筑塔而葬。“文革”期间,造反派以“破四旧”为名,砸毁神像,殿宇也被拆毁,满山的松树被砍伐得一棵不留。寺中僧人被逐流落他乡,偌大一座寺院当然无存。  一九九八年本镇人士张建民先生去凤翔县灵山寺访友,偶遇过去该寺-和尚,当时灵山寺已颇具规模。宏智捎话让在峪口村落户的宏信去灵山寺住了两月,回来时宏智嘱其设法恢复清凉寺并派释果宣等送来一车法器,佛像等。宏信上山时该处是荒山,只有几孔旧窑洞,在当地长者祁茂西,祁如敬等及鲁桥各界人士祁森,赵百让,张新民,韦保民,权世德李敏忠,武立,和泾阳周居士,麦刘李居士,清河居士等的大力支持下,与一九九九年正式开始进行佛事活动。二00一年省佛教协会将此处列为开发地,2004年经民政部门批准正式成为佛教活动场所。近年在县政协,林业局和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峪口山的植树造林绿化工作已取得了较大进展,数千棵松柏已成活并旺盛生长。  交通指南  景区地址: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县鲁桥镇镇北  乘车线路:三原县乘开往鲁桥的中巴达到

清峪河湿地公园

清峪河湿地公园为国家级湿地公园。  三原清峪河国家湿地公园西起三原西郊水库,沿清峪河向东20余公里,湿地保护面积1033公顷。清峪河湿地公园也是是三原县最大的天然兼人工型内陆湿地,距离县城较近,特别方便市民在周末等闲暇之余进行娱乐休闲!

唐永康陵

唐永康陵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永康陵位于咸阳城东北55公里处三原县陵前镇侯家堡。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虎的陵墓。李渊建立唐王朝后,于武德元年(618)追尊李虎为太祖景皇帝,增修陵园,称永康陵。陵墓高7米,底部周长430米。墓南尚存刻字华表、石人、石马等具有初唐风格的石刻。  永康陵前神道的石狮(现存西安碑林博物馆),胸部壮硕,浅刻纹饰,与隋代造型相近。永康陵神道西侧仅存的天鹿,完全不同于东汉南朝的骇人猛兽,而是取近于鹿的蹄类动物形象,性格显得温驯。它们的设置职能是为了驱除邪祟,象征祥瑞。其形象模拟真实的鹿形,多了装饰趣味的翼状线刻。现在永康陵已经荒芜不堪,大部分被农田掩盖了,仅有几件残损的石雕,神道西侧的天鹿是永康陵仅存的一件比较完好的石雕。  李虎 (?~551)  李虎(?—551年),字佐,代北武川(今内蒙古武川县)人,祖籍陇西成纪,西魏八柱国之一,官至太尉。唐朝编纂的史书记载:今之称门阀者,咸推八柱国家,当时荣盛,莫与为比。他年少时风流倜傥,志向远大,喜爱读书却不善于死背章句,更喜欢骑马射箭,广交朋友,由于家境还不错,对于钱财这身外之物看的也很轻,乐善好施,拥有这种品质即是可造之才,后来在同乡兼前辈、大都督贺拔岳手…… 详细++  李虎 (?~551)  李虎(?—551年),字佐,代北武川(今内蒙古武川县)人,祖籍陇西成纪,西魏八柱国之一,官至太尉。唐朝编纂的史书记载:今之称门阀者,咸推八柱国家,当时荣盛,莫与为比。他年少时风流倜傥,志向远大,喜爱读书却不善于死背章句,更喜欢骑马射箭,广交朋友,由于家境还不错,对于钱财这身外之物看的也很轻,乐善好施,拥有这种品质即是可造之才,后来在同乡兼前辈、大都督贺拔岳手…… 详细++

于右任故居

于右任故居为文化旅游景点。  于右任故居是位于三原县城西关斗口巷,三原城隍庙门口沿路向西走1000米即到。  于右任故居我国近代著名爱国诗人、-元老、书法大师于右任先生青少年时期的居所。先生经常在回忆中提及的“三间老屋一株槐”院落及其伯母房太夫人居住过的院落即为此处。故居基本维持原貌,同时展出于右任先生生前用过的器具及一些图文资料等,展示了先生一生发展家乡教育事业、兴修水利、兴办农场等造福家乡的浓浓乡情和“布衣大臣”的高尚情怀。  于右任先生晚年思念故乡所作的著名诗篇——《望大陆》:“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之殇。”   于右任 (1879~1964)  于右任(1879~1964),汉族,陕西三原人,祖籍泾阳斗口于村,中国近现代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原名伯循,字诱人,尔后以“诱人”谐音“右任”为名;别署“骚心”“髯翁”,晚年自号“太平老人”。于右任早年是同盟会成员,长年在国民政府担任高级官员,同时也是中国近代书法家,是复旦大学、上海大学、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创办人和复旦大学、私立南…… 详细++  于右任 (1879~1964)  于右任(1879~1964),汉族,陕西三原人,祖籍泾阳斗口于村,中国近现代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原名伯循,字诱人,尔后以“诱人”谐音“右任”为名;别署“骚心”“髯翁”,晚年自号“太平老人”。于右任早年是同盟会成员,长年在国民政府担任高级官员,同时也是中国近代书法家,是复旦大学、上海大学、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创办人和复旦大学、私立南…… 详细++

孟店民宅

  孟店民宅古建筑群位于咸阳三原县西北的鲁桥镇孟店村,是刑部员外郎、巨商周梅村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建造的府第,为慈禧太后的干女儿——安吴寡妇吴周氏的娘家。孟店民宅原为17院建筑群,后因兵乱烧毁16院,现仅存1院。  孟店民宅建筑古朴典雅,高台石阶,曲屋连属,具有浓郁的南方建筑风格,其间琳琅满目的砖、木、石雕刻,内容丰富多样,工艺精湛,喻意深远。曾有许多影视单位前来孟店民宅选景拍摄,如:1992年,张艺谋、巩俐、葛优等在这里取景拍摄了电影《活着》;陈道明、李琳等在这里和附近的新民村搭景拍摄《桃花满天红》;赵雅芝也曾在这里拍片。      鲁桥镇  三原县鲁桥镇位于县城北,与城关镇毗邻。全镇辖29个行政村,91个村民小组。人口25524人,耕地面积30000亩。 鲁桥镇原名“桥头镇”,因鲁班桥而得名,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鲁桥镇始建精于秦汉,形成于魏晋,至明末清初,呈现繁荣,商贸极其活跃,有500多户、2000多人从事商贸,50多个行业各领-,商贸云集,一片繁荣。鲁桥镇历史文物古迹众多,唐太…… 详细++

文峰木塔

文峰木塔为文化旅游景点。  文峰木塔位于陕西省三原县城东南5公里的安乐乡中王堡东北小学内,建于明万历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是陕西唯一一座木质古塔。文峰木塔下还有一座寺院,当地人都称其为“木塔寺”。

宏道书院

宏道书院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宏道书院位于陕西省三原县城北,是陕西省明、清四大书院之一,由三原人王恕之子王承裕(明嘉靖户部尚书)于弘治七年(公元1494)创办。书院坐北向南,占地面积8亩,院内栽植松柏,花木葱郁,现存日式教学楼一座,房舍建筑坚固,雕刻细腻,气势恢宏。

三原县下属行政规划区域景点大全


地区 景点
城关街道 三原县博物馆 李靖故居 三原博物馆(城隍庙) 金源山庄 于右任纪念馆 三原周家大院 唐献陵 唐端陵 唐庄陵 三原清凉寺 清峪河湿地公园 唐永康陵 于右任故居 孟店民宅 文峰木塔 宏道书院
陂西镇 三原县博物馆 李靖故居 三原博物馆(城隍庙) 金源山庄 于右任纪念馆 三原周家大院 唐献陵 唐端陵 唐庄陵 三原清凉寺 清峪河湿地公园 唐永康陵 于右任故居 孟店民宅 文峰木塔 宏道书院
独李镇 三原县博物馆 李靖故居 三原博物馆(城隍庙) 金源山庄 于右任纪念馆 三原周家大院 唐献陵 唐端陵 唐庄陵 三原清凉寺 清峪河湿地公园 唐永康陵 于右任故居 孟店民宅 文峰木塔 宏道书院
大程镇 三原县博物馆 李靖故居 三原博物馆(城隍庙) 金源山庄 于右任纪念馆 三原周家大院 唐献陵 唐端陵 唐庄陵 三原清凉寺 清峪河湿地公园 唐永康陵 于右任故居 孟店民宅 文峰木塔 宏道书院
西阳镇 三原县博物馆 李靖故居 三原博物馆(城隍庙) 金源山庄 于右任纪念馆 三原周家大院 唐献陵 唐端陵 唐庄陵 三原清凉寺 清峪河湿地公园 唐永康陵 于右任故居 孟店民宅 文峰木塔 宏道书院
鲁桥镇 李靖故居 孟店民宅 三原县博物馆 三原博物馆(城隍庙) 金源山庄 于右任纪念馆 三原周家大院 唐献陵 唐端陵 唐庄陵 三原清凉寺 清峪河湿地公园 唐永康陵 于右任故居
陵前镇 三原县博物馆 李靖故居 三原博物馆(城隍庙) 金源山庄 于右任纪念馆 三原周家大院 唐献陵 唐端陵 唐庄陵 三原清凉寺 清峪河湿地公园 唐永康陵 于右任故居 孟店民宅 文峰木塔 宏道书院
新兴镇 三原县博物馆 李靖故居 三原博物馆(城隍庙) 金源山庄 于右任纪念馆 三原周家大院 唐献陵 唐端陵 唐庄陵 三原清凉寺 清峪河湿地公园 唐永康陵 于右任故居 孟店民宅 文峰木塔 宏道书院
嵯峨镇 三原县博物馆 李靖故居 三原博物馆(城隍庙) 金源山庄 于右任纪念馆 三原周家大院 唐献陵 唐端陵 唐庄陵 三原清凉寺 清峪河湿地公园 唐永康陵 于右任故居 孟店民宅 文峰木塔 宏道书院
渠岸镇 三原县博物馆 李靖故居 三原博物馆(城隍庙) 金源山庄 于右任纪念馆 三原周家大院 唐献陵 唐端陵 唐庄陵 三原清凉寺 清峪河湿地公园 唐永康陵 于右任故居 孟店民宅 文峰木塔 宏道书院

三原县特产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