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 | 简介 |
---|---|
咸阳彬县大佛寺 | 咸阳彬县大佛寺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文化旅游景点。 位于咸阳市彬县城西11公里处,从城西,沿着蜿蜒而宽敞的西(安)兰(州)公路约行五六公里,经过“水帘洞”(神话小说《西游记》中孙悟空居住的地方),再西行6公里,遥望公路南侧,有一座巍峨的古典式楼阁,倚山崖而耸立,周围摩崖小洞如蜂窝,崖下树木郁茂,风光绮丽,这就是著名的大佛寺石窟。 大佛寺,原名庆寿寺,其建筑始于唐贞观二年(公元628年),是唐太宗李世民为庆贺其母亲六十大寿,派尉迟敬德监修的,故取名“庆寿寺”。这里的石窟造像除寺楼内的大佛是唐代雕刻外,其他石佛大多数均为北朝时期的作品。 陕西咸阳 |
侍郎湖 | 侍郎湖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高原淡水湖——侍郎湖 |
彬县前秦世祖苻坚陵 | 彬县前秦世祖苻坚陵为文化旅游景点。 彬县前秦世祖苻坚陵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彬县县城西南十公里水口镇九田村。墓冢坐南向北,至今留茔域360平方米,残存封土长24米,宽10米,高2米。墓前有陕西省人民政府1957年立“前秦国王苻坚墓”碑一通。 世祖,名苻坚(公元338—385年),字永固,又名文玉,前秦高祖苻健侄,厉王苻生堂兄弟,他杀苻生后,被拥立为王,在位29年,淝水之战失败后,为姚苌所俘,缢死。在位29年,终年48岁,葬于彬县南塬水口乡九田村。 苻坚,曾-为东海王,他与苻法协力攻杀苻生后,被部下推为国君,取消帝号,称秦天王,改年号为永兴。 苻坚即位后,立志要有所作为,到处搜罗人才,他听说北方有一个很有谋略的贫寒之士叫王猛,尚流落在民间,就派人将他请来,委以重任,一年内连升他五级,在王猛的辅佐下,苻坚打击豪强,强化王权,提倡儒学,整顿军纪,政治,使前秦境内的经济文化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强盛起来,从公元370年开始,前秦先后灭了前燕,前凉,代国,攻占了东晋的粱,益等州,威服了邻近诸夷,又派吕光进兵西域,统一了黄河流域,拥有今的河北,山西,,山东,陕西,甘肃,河南,四川等省和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的全部,以及辽宁,江苏,安徽,湖北等省的一部分,势力所及甚至远达今云南,贵州等省,只有南方还为东晋所有,但也已成为前秦的攻击目标,苻坚十分敬重王猛,将他比做管仲,子产,公元375年王猛病死,苻坚悲痛不止,高声叹息说,老天啊,你为什么这么早就夺走我的王猛。 王猛临死前告诫苻坚说,东晋虽然偏居江南,但它毕竟是正统王朝,民心归向,我死以后,你千万不能急于攻晋,应当先整顿国内,在作计较,但苻坚却一心想控制整个中国,自以为国力雄厚,攻灭东晋是轻而易举的,公元383年8月,他不顾弟弟苻融和部下的反对,自持有97万精兵,分水陆并进,攻打东晋,东晋则在文武全才的宰相谢安的领导下,上下一心,空前团结,誓死抗秦救亡。大战开始,苻融率领25万骑兵为先锋,很快攻占了东晋的军事重镇寿阳,苻坚更加轻敌,不等后续部队赶到,就亲自率领禁卫骑兵8千,从项城赶到寿阳,同时派部下朱序到晋营劝降,朱序原来是东晋将领,四年前在襄阳战役中战败被俘,投降了前秦,他正想立功回晋,所以到了晋营,非但没有劝降,反而向晋将谢石透露了前秦军心离散,战斗力不强情况,建议乘前秦大军没有全部赶到之前发动袭击,打败他的前锋,挫伤前秦军的锐气,并表示愿意做为内应,谢石采纳了他的建议,派出5千精兵兼夜暗渡洛涧,袭击前秦前锋部队,斩杀前秦将领粱成,歼灭前秦军1万5千多人,一直冲到淝水东岸的八公山下,同秦军隔岸相望。 苻坚接报,连忙登上寿阳城头,见对岸晋军阵容整齐,不禁暗暗吃惊,方知自己轻视了晋军,慌恐之中他将八公山上的草木也误以为是晋兵,这就是成语草木皆兵的来历。 几天后,谢石派人给苻坚下战书说,两军隔岸对峙,无法交战,如果你后退几里,腾出一块战场,我军就渡河决战,不知你有没有这个胆量,苻坚看了很高兴,决定退兵五里,乘晋军渡江之际,用骑兵猛压过去,将对方歼灭。 决战那天,苻坚下命令全军后撤五里,前秦军大部分将士都是被强迫来打仗的少数民族,尤以鲜卑族和羌族为多,也有不少汉族,他们都希望前秦战败,好摆脱氐族贵族的统治,一听后撤的命令,顿时象决了堤的洪水,往后就跑,这时8千晋军在谢玄指挥下,冒着严寒抢渡淝水,杀上岸来,朱序乘机在前秦军中大喊,秦军败了,前秦军军心大乱,争相逃命,几十万大军顿时溃不成军,苻融挥剑斩了几个士兵,想借此压住阵脚,但乱兵拥来,将他挤下马来,晋兵赶来一刀将他砍死,苻坚负伤骑马狂逃,一路上把两旁山上的鹤鸣和风声都认为是晋兵的追杀声,这又是成语风声鹤唳的来历,他回到长安,90几万大军只剩下10多万了。 淝水一战,东晋以少胜多击败前秦,保住了半壁江山,前秦经此一战,国内衰落,各少数民族首领纷纷起兵反秦复国,割据一方,北方又陷入长期0混战的局面,东晋乘机北伐,收复了黄河以南的许多失地,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 公元385年,前燕慕容冲带兵围攻长安,苻坚见长安难以拒守,就命苻宏留守,自己率领几百骑逃入马将山,后秦太祖姚苌派骑兵将山围住,将他俘虏,关押于新平的佛寺中。 姚苌先后派人向苻坚索取国玺和要他禅位,都被他拒绝,姚苌命人逼迫苻坚自杀,苻坚对夫人张氏说,不能让羌人玷污我的女儿,说完拔剑将-苻宝锦杀死,然后自缢而死,张夫人也自刎身亡。 苻坚死后,被姚苌谥为壮烈天王,后庶长子苻丕称帝后谥他为宣昭帝,庙号为世祖。 |
金池革命旧址 | 金池革命旧址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彬县金池革命旧址位于龙高镇金池村,是解放前中共彬县委员会、彬县县政府驻地。建国前,这里是中共彬旬工委、赤水县委、关中地委等党组织在彬县活动的中心,也是在这里,刘志丹、谢子长等老一辈革命家领导中国工农红军陕甘宁游击队经常活动,在彬县人民中播下了革命火种;也是在这里,彬县县委、县政府领导全县军民认真开展政治建设、经济建设以及文化、教育等各项活动,巩固、发展、壮大彬县地区党组织,为全面接管彬县奠定了坚实基础。 为了再现当年斗争历史,告慰革命前辈,教育启迪后人,弘扬光荣传统,激发爱国热情,发展红色旅游,服务进位创强,彬县县委、县政府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于2011年9月份正式启动金池革命旧址修复工作,期间共走访历任县级领导11人、各界知情人士350多人,收集各类展品400多件、照片300多幅、文字史料4万多字,制作展板300多块,加固维修窑洞15孔,周围保护范围3000平方米,完成投资400万元。 战争的硝烟远远离去,沧桑巨变,岁月流逝,但历史不会永远沉寂。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古豳大地上,每一寸土地都洒着烈士的鲜血,每一片稍林都浸透了红军、游击队的汗水,每一个沟壑都留下了红色的足迹,每一条河都流淌着壮怀激烈的传说…… |
龟蛇山 | 龟蛇山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 龟蛇山位于龙高镇富仁村泾河岸边,距县城44公里,距龙高镇7公里,东距公刘墓5公里。从泾河北边高原俯瞰,有酷似龟、蛇的两道山梁南北向奔入泾河,民间称为龟蛇二相、龟蛇神山等。相传在公刘死后不久,曾经发生了泾河黑龙移动犟山,企图用洪水冲跨公刘墓的事,幸有伏龙山的顽强抵御,才使公刘墓免受洪水冲击。公刘的发展农业,使人民丰衣足食的事迹感动了上天,为了保护公刘墓,天庭就派龟、蛇、牛头、马面等各路神仙下凡保护长眠于此的公刘,从龟蛇山开始,伏龙山、蝎子掌山、牛头马面山等依次排开,犬牙交错,曲曲折折,消耗能量,使泾水自古到今都无法形成巨大的冲击波危害公刘墓。前面说的这些神灵,都是保护公刘墓的各路门神,而龟蛇山就是沿泾水通过公刘墓的第一道关口。 |
程家川 | 位于香庙镇的程家川,素有“养生绝佳地、风水第一村”之称。这里田园恬静、人杰地灵。最早有程、田、巩三大姓,历史上因程姓来的比较早,所以村名叫程家川。全村有116户,总人口509人。这里地形独特,夏季凉爽,是千古绝唱《诗.豳风.七月》所咏诵的“凌阴”藏冰之处,被誉为古代天然的冷库。 刚进入村口就能看到钟鼓楼,这是古豳州最早的钟鼓楼,因为年久失修,09年县委县政府在原址上重新修建,恢复了“独堆钟鼓”这一古老景致。 古时候讲究晨钟暮鼓,是用来报时,有了现代化工具之后,钟鼓虽然失去了原来的作用,却更有了深层的意义,敲一下,等声韵慢慢落下的时候再敲第二下,余韵就能达到最长,寓意是“好运(韵)长久”。 一敲得平安,二敲得福禄,三敲得功名,四敲得财运,五敲得佳缘,六敲得贵人。敲鼓也是有讲究的,单手为击,双手为擂,击一声可消四季烦恼,擂两下可招八方来财。让钟鼓声声闻于天,就像给上天发个信息,传达您的愿望,只要心诚愿望就会实现。钟鼓楼下绘制有两幅图画,东面是紫气东来,西面是西望瑶池。 鼓楼后面的山被称为龙头山,半山腰向外伸展的松枝是迎客松,也被称为龙须松,因为它像龙头的胡须一样飘舞着。迎客松旁边有一个山洞被称为老君洞,是太上老君在此炼丹藏丹的地方。那飞岩而下的瀑布被称为龙涎瀑布,是老龙想偷吃仙丹流下的口水,十分形象。离龙头山不远处还有一处老君显像石,酷似一个宽额头的老人,据传说是太上老君在此地打坐一晚后便出现了,能看出这石头相貌之人,定会交上好运。 程家川最具韵味的便是古民居,它是迄今彬县保存最完整,建筑规模最宏大,唯一仅存的古民居群,现存民房19院,有正房96间,厢房114间,这些古民居为传统的四合院,呈封闭结构,部分是二进院落、三排房屋。以四合院为单元,院院相连,沿中轴线左右展开,形成了庞大的建筑群。建筑格调清新、布局严谨,疏朗明快,错落有致。大门上安有一道门槛,进入时要一步跨过,寓意今后工作生活中不论遇到什么坎都能一步跨过。民居两边建有厦房,房屋为木框架结构,中间大梁雕刻精美,宅院结构严谨,布局方正,有高大围墙隔离,建筑格局依次为门房、中堂、厢房和上房,中堂是招待贵客的地方,也只有富庶人家才有中堂。穿过中堂来到后院,正面对着的是上房,是一家之主居住的地方,其他家庭成员按照长幼次序分别住在东厢房、西厢房。 古民居梁、枋、升、斗、拱雕刻装饰精美,透射着古豳厚重的人文气韵和庄重华美,独特精湛的建筑艺术风格,令人赞美叫绝,叹为观止。2008年以来,县乡投资140万元,村民自筹62万元,对绝大多数古民居进行了修缮,使它重现古朴神韵。 程家川是有名的长寿村,这里村民平均寿命87岁,历史上最长寿的是113岁。长寿的原因一是优越的地理环境,远离城市,空气清新,安静优雅,村民饮用的是甘甜的矿泉水,食用的是自家生产的粮食和蔬菜,纯天然无污染的绿色食品;二是祥和的生活态度,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夜不闭户,路不拾遗,无忧无虑,与世无争。村里还有两位寿星古槐,它们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了,虽然树干中空,夏天却也枝繁叶茂、郁郁葱葱,体现着旺盛的生命力。 程家川远离城区,环境优雅安静祥和,走出民居,漫步其中,与陶渊明笔下描写的桃花源记中的村落非常相似。我们能看到黄牛、骡子这些家畜,能听到鸡鸣犬吠,村民悠闲自在,一副与世无争太平安乐的景象。春天我们可以在这里赏百花、挖野菜;夏天避暑纳凉,亲手摘西瓜;秋天可以摘苹果、梨、柿子,打红枣核桃;冬天溜冰观雪。深处都市的人们来到这里可以回归自然,尽情地放飞心灵。程家川景区二期规划正在进行,将建成摘星大殿、窑洞农家乐,服务区、购物区农产品特色店等,让游客的吃住行游购娱都得以满足。 |
彬县花果山石窟 | 彬县花果山石窟为文化旅游景点。 花果山石窟俗称灯山位于县城西五公里的水帘村。南北朝时期,佛教沿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在这里留下佛像石窟群,号称“九曲十八洞”。唐玄藏西天取经时曾途经这里,后人依附“西游”故事,称此地为孙悟空故乡。并在此塑西游人物,传西游故事。为庆祝太平,以祈有年,明隆庆元年花果山上又凿就了灯山石窟;每年元霄节,当地群众都要点燃露天石窟的上千盏清油灯,连明三天,以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灯山石窟共有三千余灯头大的石窝,其中可盛清油一碗,夜晚加捻点燃,犹若连珠,形肖飞阁,依次构成寺院、雷峰塔、北斗七星、轿顶、牌楼等图案。 |
彬县大佛寺石窟 | 彬县大佛寺石窟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佛寺石窟位于陕西省彬县城西约10公里的泾河南岸。 大佛寺旧称“庆寿寺”,始建于唐贞观三年(629年)。这一带山川交错,风光绮丽,岩洞深壑,古刹因山就势而建,望之巍然。大佛寺石窟主要由大佛窟、罗汉洞、千佛洞等组成。 大佛窟是全寺的中心,窟内平面呈半圆形,半径约21米,高达30米。正中有三尊石雕佛像,大佛高24米,依岩趺坐,佛肩宽厚,披衣袒胸,腰系佩带,造型自然丰满,面容端庄典雅。头部的周围有19个飞天和7尊坐佛浮雕环绕,背光花纹装饰精美,体现了初唐的艺术风格。四壁遍凿佛龛,雕刻有大小佛像、菩萨像400余尊。窟前有楼三层,可以登临眺望。 罗汉洞在大佛窟的西侧,共有四个石窟,规模较小。第三窟的内壁浮雕有60多幅经变故事,并保存有许多唐宋以来的游人题刻。其余的三窟内都有石佛和菩萨的造像,数量不等,造型与大佛窟十分相似,雕工细致,风格也很相似。 罗汉洞的东侧是千佛洞,由三个石窟组成。外为一明两暗的厅堂,内为石窟。窟内均有佛和菩萨的造像,四周的墙壁上凿刻有300多幅浮雕,刻画人物和经变故事,惟妙惟肖。(国家文物局) |
花果山石堡 | 名不虚传花果山 |
彬县开元寺塔 | 彬县开元寺塔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彬县开元寺塔位于陕西省彬县县城内位于县城西南紫薇山下开元广场内。 该塔创建于北宋皇祐五年(1053年),为八角七层楼阁式砖塔,塔体呈八角形,七层中空,塔高46.94米,塔底宽度14.04米。塔底层辟南北二券门,二层以上每层设四个券门,上下位置逐层相错,每层均作仿木结构三间,每层均叠涩出檐,塔顶为砖砌攒尖顶,上置铁质塔刹。每层有4孔拱状门洞,与长方形假门相间,逐层变换方位,叠涩出檐,腰檐上置平座栏杆,有琥珀枋、斗拱、撑檩和飞檐,也有瓦当、滴水,石作角梁,各悬风玲,外观凝重挺秀。塔内装置了放射性转角阶梯,铺有木板,可盘旋而上登临塔顶。 整个塔体外观挺拔秀丽,显示了我国唐宋时期精湛、高超的建筑艺术。2001年彬县开元寺塔作为北宋时期的古建筑,被国务院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彬县花果山 | 彬县花果山 |
彬县公刘墓 | 彬县公刘墓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彬县公刘墓 公刘墓,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距彬县县城45公里处的龙高镇土陵村,系周族先祖公刘陵墓。墓周四山屏合,群峰揖拱。墓长三里许,北枕山谷,南控泾水,草色浮动,势如伏龙,故名“周墓蟠龙”,为古邠十二景之一。 |
彬州塔 | 彬州塔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雄伟壮丽彬州塔 |
邠州十二景 | 邠州十二景 邠地历史悠久,贤哲辈出;山川灵秀,风光旖旎。古时为周族发祥之地,最早可上溯到仰韶文化中晚期。距今约四千年左右,姜嫄、后稷在此生息,中间经夏末商初公刘居豳,至商朝后期太王古公亶父在此立国。据地方志载,邠地原有八景,首推庙宇道观,其次林木山麓,八景中虽然列有寺庙庵观、山河形胜等风景名胜,但对先哲芳踪略而不记,后世达人君子、明哲之士,认为八景不足为古邠风物、文明之象征。为修饰郡邑,寓佳境于古迹,将“古邠八景”重新修定为“邠州十二景”,誉为“豳之胜概”而载入方志,遂称为一州之伟观流传于今。“邠州十二景”依次为:豳山仪凤、周墓蟠龙、履坪春草、隘巷朝烟、皇涧流云、漆溪映月、薇山武幕、蒲谷书斋、西湖晚照、龙窝灵雨、山泉鸣玉、明岨翬金。 【豳山仪凤】 古“邠州十二景”之一。在今彬县城东南0.5公里处的凤凰山一带。相传为周初凤凰往来栖息之地。《直隶邠州志》载:“在州东南一里,周初栖凤之地。左列寿山,前依涧水,锦谷泉(俗名南庵泉)磬折于下,雉楼掩映,佳瑞如在焉”。古时树木茂盛,翠竹葱郁;清泉荡漾,声似磬鸣,幽谷传声,千回百转,实乃一处宜人佳境。明代知州姚本有《题豳山仪凤》诗一首:“未览岐阳秀,先嘉豳谷幽。冈鸣春日晓,梧宿暮烟稠。五德昭王瑞,九苞树圣休。芳名存胜景,千载仰西周。”明邠州司马张金度诗一首(有序):“凤鸣于岐,人知之;凤鸣于邠,人不尽知之。山有幸不幸与,穷荒之域,轶事多不传。徵公刘太王,人且不知有邠矣。”诗曰:“平生爱白云,高上凤凰山。一鸣去千年,飞鸟日夕还。陟望心愈远,绝顶一以攀。羽仪关人事,无乃太余闲。”清文志鲸《豳山仪凤》诗云:“瑞应文明气与通,九苞飞彩寿山中。先周早有和声至,仁鸟仁人叶古公。” 【周墓蟠龙】 古“邠州十二景”之二。 在今龙高镇土陵村。州志载,此处“四山屏合,群峰揖拱,而墓长三里许,北枕山谷,南控泾水,草色浮动,势类伏龙”,故而得名。明代知州姚本有诗称颂:“一笃开天统,千山构地灵。葱茏环王气,突兀现奇形。云暗龙长伏, 烟深鹤欲瞑。 东风谁作主,陇草自青青。”明知州孙礼《公刘墓》诗云:“野径迂回黍稷香,四山如揖护幽堂。藻萍自永三秦祀,瓜瓞能留万古芳。雨霁荒台秋色澹,水沵清渚帝源长。德星此聚非容易,绿蚁尊中治柘浆。”清文志鲸《周墓蟠龙》诗云:“八百开基万国宗,地形庞厚偃楸松。周家德泽贻谋远,泾水潆洄看伏龙。”【履坪春草】 古“邠州十二景”之三。在县城南、凤凰咀西。相传为姜嫄圣母履巨人迹而孕后稷处。每当春回大地,阳光灿烂,新绿遍野,如锦似缎。踏青于此,可想圣母“出郊祀禖” 时的虔诚肃穆。 明代州司马张金度曾作《游履迹坪》诗云:“圣后郊禖处,山川迥不同。川光凝日气,山势与天通;黍稷怀明德,耕耘仍古风。殷勤拜履迹,世泽在其中。”清文志鲸《履坪春草》诗云:“一上南楼景物奇,平郊远望翠离离。兆生圣祖知何处?春至芊绵满野时。” 【隘巷朝烟】 古“邠州十二景”之四。在今县城东大街隘巷。相传为姜嫄首次丢弃后稷的地方。隘巷民居密集,晨起为炊,烟岚交映,曙光初照,气象万千。姚本有《咏隘巷朝烟》诗云:“尚古生民地,于今比屋天。光凝千嶂紫,翠锁两河鲜;映旭红穿树,笼花碧绕帘。牛羊埋古迹,飞鸟起前川。”清文志鲸《隘巷朝烟》诗云:“东郊旭早漾朝辉,闤闠居民竞启扉。牛齿渐繁殊昔日,如今隘巷睹芳菲。” 【皇涧流云】 古“邠州十二景”之五。皇涧即今南河。《诗·大雅·公刘》中有“夹其皇涧”之句,即此水。南河清洌,绕城而下,其上云霓浮荡,与山色城影同映涧中,别有情趣。姚本有《皇涧流云》云:“涧自公刘古,流泉逐日新。烟沉鸣玉晓,花泛紫薇春;激石奇峰卷,洄波绣幕纫。无心凭流坎,川上叹知津。”清文志鲸《皇涧流云》诗云:“一水东流绕郡城,居人争汲入茗烹。泉甘自觉心神爽,潋滟微波细縠(皱纱一类的丝织品)横。” 【漆溪映月】 古“邠州十二景”之六。漆溪,即今水帘河。秋宵风静,临溪漫游,但见星月倒映,银波动荡,琼瑶碎散,使人神清志爽,玩赏忘倦。明代知州孙礼有《漆溪秋望》诗:“绝壑幽澄一脉元,明晖隐隐寂涓涓。碧涵银汉平分净,光侵冰轮上下圆;兔向药陈空共捣,蟾宫人冷各孤眠 。玉环敲断初弦外,半在清流半在天。”清文志鲸《漆溪映月》诗云:“沮漆溪流出甚微,沿溪烟雾【薇山武幕】 古“邠州十二景”之七。薇山,指城南的紫薇山。昔时,为固城防依山建城,城上筑楼,楼内设厅。平日旌旗猎猎,号角阵阵,军威森森。由城上俯视古城街巷房屋,妙如棋局罗布,若由下仰视, 美如图画。 明代举人阎奉恩作《题薇山武幕》:“依山虎帐俯城闉,要领三边建置新。镛鼓高悬秋阵肃,旌旗平拂晓云屯;烟消青海三千里,草长黄沙四季春。胜地遭逢真有待,长城从此仗仁人。”清文志鲸《薇山武幕》诗云:“阅防亭造自何年?多垒频兴事控弦。但使耕耘常买犊,自然万里绝烽烟。” 【蒲谷书斋】 古“邠州十二景” 之八。 在县城东5公里的炭店乡水北村沟内。宋代诗人潘大临(人称潘邠老)曾隐于此谷中读书。当时谷内生长大片蒲草(芦苇之类),故名蒲谷。潘大临由于诗写得好,深得范仲淹器重。一次,诗友谢无逸向他要新作,他说,因为催租人来,打断了诗兴,所以只记得“满城风雨近重阳”一句。成语“满城风雨”就由此出。明代张金度称赞道:“邠老真宋之诗人也”。后人为了纪念,古称此处为“蒲谷书斋”。元人曾于此修建寺庙一座,今已不存。清代文志鲸作《题蒲谷书斋》诗:“蝌蚪文章字险艰,烟霞物外此中闲。赏心千古成知己,蒲叶翩翩独掩关。” 【西湖晚照】 古“邠州十二景”之九。西湖,原址在今中山街西席家壕。古豳亭与眉寿堂临湖耸立(范仲淹自请回故乡知邠州时,建眉寿堂。“眉寿”取自《诗·豳风》)。放眼湖区,碧波荡漾,荷红柳绿。夕阳晚照,水光凝金。泛舟湖上,鱼肥莲香,醇醇欲醉,陶陶欲歌。据传,范公辞舟归岸,曾于眉寿堂朗声高歌《豳风》,其超然自得,溢于言表。湖水今已干涸。明阎奉恩有诗:“昭代莲花沼,范公眉寿堂。督耕春展绿,讲武昼生凉;映日鸣蝉乱,沉烟归鸟忙。山城红欲敛,湖底见余光。”明张金度《西湖》诗云:“传闻此处有西湖,绿水红蕖逼画图。走傍旧堤经废苑,寻过古树散啼乌。新平楼上边云冷,眉寿堂前陇月孤。往事殷勤询父老,昔年何地最欢娱?”益霏霏。映月水寒光明迥,清沁人心可息机。”【龙窝灵雨】 古“邠州十二景”之十。龙窝即今之石龙窝,在城关镇瑶池头村。沟内山泉滴落,叮咚有声。志称:“瀑布落自岩端,晴雨飞于四壁”。旧时每逢天旱,居民于此祈雨求霖。明代阎奉恩有诗赞曰:“天工神造化,灵异秘空山。岩峻千珠落,潭深百练潺;氤氲藏雨意,闪烁露龙颜。明今中孚起,甘露一叩间。”至冬日冰乳悬崖,晶莹剔透,似银如玉。明户部尚书、咸宁刘玑有《石龙窝水神庙》诗云:“石龙窝傍北山隈,怪石悬崖树倒栽,侑酒伶人休作乐,鼓声警起老龙来!”明张金度诗云:“迢递豳岩泾水滨,峥嵘耸处似龙鳞;云留阴壑蒸成雨,瀑溅幽花意自春;灵异此中如响答,耕耘从古咏生民。我来好把豚蹄祝,旱魃无教西入秦。”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彬县陶谷墓 | 彬县陶谷墓为文化旅游景点。 彬县陶谷墓 陶谷墓位于县城西刘家湾东台地。墓高3米,周长36米。墓前有碑楼,-“宋代文人陶谷墓”。1957年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陶谷(902——970),字秀实,邠州(今彬县)人,北宋时著名的文人。在皇朝频繁交替的五代时代先后担任了后晋、后汉、后周的许多重要官职,位至侍郎。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以禅让形式夺取后周政权,陶谷当场从袖中取出他早已准备好的禅位诏书,使禅位仪式得以顺利进行。由此得到宋太祖的器重。先任礼部尚书,不久又兼任刑部、户部二尚书。陶谷精通法律,执法严明,对-恶徒毫不留情。一次,他在家乡邠州城内巡视,得知一官吏纵子行凶,欺压百姓,便立即查清事实,不但严惩了罪犯,还将其父削职为民。陶谷年少即好学,入仕后留心采录了许多五代时期的新颖语汇,编辑成《清异录》一书。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咸阳乾陵博物馆 | 咸阳乾陵博物馆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乾陵是陕西关中地区唐十八陵之一,位于陕西咸阳市乾县城北6公里的梁山上。梁山是圆锥形石灰岩山体,共有三峰,北峰最高,海拔1047.9米,泔河环其东,漠水绕其西,乾陵玄宫即位于北峰之上。梁南面两峰较低,东西对峙,中间为司马道,故而这两峰取名叫“乳峰”。 历史沿革 唐高宗弘道元年(683年),武则天任命吏部尚书韦待价负责乾陵的工程,次年八月李治下葬,之后乾陵工程继续进行。唐中宗神龙二年(706年)5月,中宗李显下令将武则-入。此前一年,唐中宗还赦免了在武则天统治时期因为政治问题而被破孩致死的皇族,并且将他们重新厚葬,其中包括永泰公主李仙蕙、懿德太子李重润、章怀太子李贤三人。除此之外,神龙二年(706年),还加建了许王李素节、泽王李上金、义阳公主李下玉等陪葬墓。《唐会要》记载,唐德宗贞元十四年(798年),乾陵修葺时曾造屋378间。唐朝末年发生黄巢之乱,黄巢动用40万大军打算盗掘乾陵,但挖出一条40余米深的大沟,也没找到墓道口,只好悻然作罢,至今在梁山主峰西侧仍有一条深沟被称为“黄巢沟”。五代时,后梁崇州节度使温韬组织军队发掘所有唐朝皇陵,“唐诸陵在其境内者,悉发掘之,取之所藏金宝。……惟乾陵风雨不可发。”乾陵因建筑牢固而得以幸免。 民国初年,军阀混战,盗掘古墓成风。国民党将领孙连仲以保护乾陵为幌子,率部下驻扎乾陵,用真枪真炮演习的办法掩护一个师的兵力盗掘乾陵。士兵们用0炸了许多处地方,却没能找到墓道口。 1958年,当地几个农民放炮炸石,无意间炸出墓道口。1960年2月,陕西省成立了“乾陵发掘委员会”,经初步发掘确认被炸处是地宫墓道,并于4月3日开始发掘乾陵地宫墓道。5月12日,墓道砌石全部披露。挖掘情况与《旧唐书·严善思传》“乾陵玄阙,其门以石闭塞,其石缝隙,铸铁以固其中”的记载相同。 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对《乾陵发掘计划》作出“我们不能把好事做完,此事可以留作后人来完成”的批示,之后,国务院又再发通知要求“全国帝王陵墓前先不要挖”,乾陵的发掘就此停止。由于乾陵墓道完整,且尚未发现新的盗洞,许多专家认为乾陵是唐十八陵中惟一未被盗掘的陵墓。 陵墓格局 主陵 乾陵营建时,正值盛唐,国力充盈,陵园规模宏大,建筑雄伟富丽。唐初,太宗李世民开创了“因山为陵”的葬制,陵墓由建筑群与雕刻群相结合,参差布置于有“龙盘凤翥”之势的山峦之上。 乾陵发展、完善了昭陵的形制,陵园仿唐都长安城的格局营建,分为皇城、宫城和外郭城,其南北主轴线长达4.9公里。文献记载,乾陵陵园“周八十里”,原有城垣两重,内城置四门,东曰青龙门,南曰朱雀门,西曰白虎门,北曰玄武门。经考古工作者勘查得知,陵园内城约为正方形,其南北墙各长1450米,东墙长1582米,西墙长1438米,总面积约230万平方米。城内有献殿、偏房、回廊、阙楼、狄仁杰等60朝臣像祠堂、下宫等辉煌建筑群多处。 地宫 根据西安文保中心有关专家对乾陵地宫的探测,结合已发掘的乾陵陪葬墓和有关文献,专家推测乾陵墓室是由墓道、过洞、天井、甬道和前、中、后三个墓室组成,或有耳室。中室置棺床,以放置皇帝的“梓宫”即棺椁,“梓宫”的底部有防潮、防腐材料,以珍宝覆盖,其上加“七星板”,板上置席、褥,旁置衣物及珪、璋、璧、琥、璜等“六玉”。地宫的后室设石床,其上放置衣冠、剑佩、千味食及死者生前的喜好之物。前室设有“宝帐”,帐内设神座,周围放置玉质的“宝绶”、“谥册”和“哀册”。另外在过洞两侧的耳室和甬道石门的前后,放置有大量珍贵的随葬明器。 文物遗存 述圣纪碑 述圣纪碑位于司马道西侧,与无字碑相对,是武则天亲撰、其子唐中宗李显书丹,是为唐高宗-的-德碑,北距西阙8.65米。述圣纪碑记述高宗文治武功,开帝王陵前立功德碑之先例。在乾陵之前,帝王的陵墓不树碑,墓内也不放墓志铭,乾陵突破了这一惯例,因此述圣纪碑具有特殊的历史价值。 述圣纪碑为方形,高7.53米,每边宽1.86米,重约89.6吨。碑顶为庑殿式建筑,檐角刻有4个护法力士。檐雕斗拱中间为五节碑身,由五块完整的青石榫卯相接而成。下为碑座,亦用榫卯相接。碑座刻有獬豸和海石榴纹。全碑由顶、身、座七部分构成,碑首象征太阳,碑座象征月亮,中间五节象征金、木、水、火、土五行。古人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由“日、月、金、木、水、火、土”这七个部分所组成,所以,述圣纪碑又有“七节碑”之称。七节取“七曜”之意,故立七节碑也就是寓意高宗皇帝的文治武功如日、月、星、辰一样普照天下,光照千秋。述圣纪碑全文镌刻在碑的正阳面,碑身五节除第一块和四块无字外,其余三块的正面及东西两侧均刻有字。碑文为骈体,共计46行,5600余字,皆楷书。由于千年风雨侵蚀,加之人为破坏,现仅存文字1600余字。据资料记载碑文刻好后,每个字的凹槽处都填有金屑,远远望去金光闪闪,故又称“金子碑”。初建有碑亭,碑亭建筑基址呈方形,南北18.80米,东西18.85米,现碑亭早已不存。 无字碑 在朱雀门外的司马道东侧,耸立着闻名于世的无字碑,通身取材于一块完整的巨石,高7.53米,宽2.1米,厚1.49米,总重量98.8吨,给人以凝重厚实,浑然一体的美感。碑额未题碑名,碑额阳面正中一条螭龙,左右侧各四条,共有九条螭龙,故亦称“九龙碑”。碑的两侧有升龙图,各有一条线刻而成腾空飞舞的巨龙,栩栩如生。碑座阳面还有线刻的狮马图(或称狮马相斗图),长2.14米,宽0.66米。其马屈蹄俯首,雄狮则昂首怒目。碑上还有许多花草纹饰,线条精细流畅。 无字碑北靠东阙,南依翁仲,西与述圣纪碑相对,巍峨壮观,雕刻精美,为历代群碑之冠。 宋金以后,开始有游人题字于碑,使无字碑成为有字碑。再历元、明、清各代,碑上逐渐镌刻了许多文字,不仅在内容上自然形成了评价武则天的“碑文”,而且在书法上真、草、隶、篆、行五体皆备,或许这正符合了武则天当初立碑的本意。其中1135年《大金皇弟都统经略郎君行记》保存比较完整,以女真文字刻写,旁边有汉字译文。女真文字现已绝迹,因此,碑上的文字成为研究女真文字和中国少数民族历史文化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 陪葬墓 乾陵陪葬墓共计17座。计有太子墓二(章怀太子李贤、懿德太子李重润),王墓三(泽王李上金、许王李素节、彬王李守礼),公主墓四(义阳公主、新都公主、安兴公主、永泰公主),大臣墓(王及善、薛元超、杨再思、刘审礼、豆卢钦望、刘仁轨、李谨行、高侃、苏定方、薛仁贵)。 1960—1971年已先后发掘了永泰公主、章怀太子、懿德太子、中书令薛元超、燕国公李谨行等5座陪葬墓,出土珍贵文物4300多件。其中有100多幅绚烂多彩的墓室壁画,堪称中国古代瑰丽奇绝的艺术画廊,《马球图》、《客使图》、《观鸟捕蝉图》、《出猎图》、《仪仗图》等壁画,不仅对研究唐代绘画,而且对研究唐代建筑、服饰、风俗习惯、体育活动、宫廷生活、外事往来等具有重要价值。 石雕石刻 从梁山南二峰的天然双阙起,往北依次对称排列。端立首位的是1对高达8米有余的八棱柱石华表,这是帝王陵墓的标志,其造型昭示着生命长存的理念和古代先民对人类生殖行为的崇拜。接着是一对昂首挺胸、浑圆壮观的石刻翼马,马身两翼雕以卷云纹,似有腾飞之势。翼马之北是1对优美的高浮雕鸵鸟,是唐王朝同西域人民文化交流与友好往来的象征。紧接鸵鸟的是5对配有驭手的石仗马和10对高4米左右的石翁仲(或称直阁将军)。陵园内城的四门之外,还蹲踞着4对8尊高大雄伟的石狮,以朱雀门外的最为雄伟。这对石狮昂首挺胸,巨头披鬃,瞋目阔口,两足前伸,身躯后蹲,凛然挺拔如泰山。置石狮于陵前,增加了陵园的神圣和威严气势。 乾陵引人注目之处,还有朱雀门外的神道东西两侧,分布着的两组石人群像。石人群像整齐恭敬地排列于陵前,西侧32尊,东侧29尊,共61尊。这些石人是当时唐王朝属下的少数民族官员和邻国王子、使节,唐高宗入葬时前往参加葬礼,武则天为炫扬大唐威势,将他们雕像立于陵前。在石人像的背部刻有国别、官职和姓名,今字迹可辨认者有“木俱罕国王斯陀勒”、“盛于阗王尉迟璥”、“吐火罗王子持羯达犍”、“默啜使移力贪汗达干”、“播仙城主何伏帝延”等七尊。 这些石人残像大小和真人差不多,习惯上把这些石像称之为“蕃像”、“宾王像”,也称“六十一蕃臣像”。这些与真人大小相仿的石人,穿着打扮各不相同,有袍服束腰,也有翻领紫袖。但他们都双双并立,两手前拱,姿态极为谦恭,仿佛在这里列队恭迎皇帝的到来,但这些石像都没有脑袋。 考古学家对此进行了分析,发现可能是自然灾害给这些石像带来了灾难。通过大量资料证明,在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1月23日,陕西华县一带发生了强烈的地震,震级高达8—11级。由于地震发生在子夜,所以致使80多万人死于这场地震中。而乾陵距华县只有100多公里,同样属于震中地带,乾陵也因此遭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据专家们推断,这场地震才是造成这61座石像头部断裂的主要原因之一。这些石像的材质不是很结实,石料中有一些石瑕,所以石像受损的时候,头部是最容易出现问题的。研究人员推断,这61尊石像很有可能是一部分毁于那场大地震中,还有一部分是毁于明末清初的战争中。 门票价格: 旺季:122淡季:82 咨询电话: 029-35510222 邮编: 713300 景区地址: 乾县312国道旁西侧 李治 (628~683) (628~683) 唐朝第三代皇帝。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字为善。贞观五年 (631)封晋王。七年,遥授并州都督。太宗晚年,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间发生了争夺皇位继承权的斗争。十七年,承乾谋杀泰未遂。事发,太宗废太子承乾,黜魏王泰,改立晋王李治为太子。二十三年五月,太宗去世,李治即位,是为唐高宗,时年二十二岁。次年(650) 改元永徽。起初四五年间由顾命大臣长孙…… 详细++ 武则天 (624~705) 武则天(624年-705年)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尊为武周圣神皇帝。本名武媚娘,即位后改名武曌(zhào),取意“日月当空”(有另一种写法,瞾,取其“双目当空”之意)。并州文水人(今山西文水)她的国号为周,不是唐。 武则天,是一个颇具历史魅力的名字,是一个似传奇而非传奇的历史名人。她是唐王朝开国功勋武士镬之次女,千古名帝唐太宗之嫔妾,高宗李治之皇后…… 详细++ 李治 (628~683) (628~683) 唐朝第三代皇帝。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字为善。贞观五年 (631)封晋王。七年,遥授并州都督。太宗晚年,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间发生了争夺皇位继承权的斗争。十七年,承乾谋杀泰未遂。事发,太宗废太子承乾,黜魏王泰,改立晋王李治为太子。二十三年五月,太宗去世,李治即位,是为唐高宗,时年二十二岁。次年(650) 改元永徽。起初四五年间由顾命大臣长孙…… 详细++ 武则天 (624~705) 武则天(624年-705年)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尊为武周圣神皇帝。本名武媚娘,即位后改名武曌(zhào),取意“日月当空”(有另一种写法,瞾,取其“双目当空”之意)。并州文水人(今山西文水)她的国号为周,不是唐。 武则天,是一个颇具历史魅力的名字,是一个似传奇而非传奇的历史名人。她是唐王朝开国功勋武士镬之次女,千古名帝唐太宗之嫔妾,高宗李治之皇后…… 详细++ 武则天 (624~705) 武则天(624年-705年)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尊为武周圣神皇帝。本名武媚娘,即位后改名武曌(zhào),取意“日月当空”(有另一种写法,瞾,取其“双目当空”之意)。并州文水人(今山西文水)她的国号为周,不是唐。 武则天,是一个颇具历史魅力的名字,是一个似传奇而非传奇的历史名人。她是唐王朝开国功勋武士镬之次女,千古名帝唐太宗之嫔妾,高宗李治之皇后…… 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