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陕西省 >>咸阳市 >> 长武县 >> 巨家镇

巨家镇景点大全


景点 简介
昭仁寺

昭仁寺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文化旅游景点。  昭仁寺位于咸阳长武县城东街路北,系唐贞观年间(公元627-649年)唐太宗李世民为纪念与军阀薛举、薛仁杲作战阵亡的将士而建立的寺院。昭仁寺大殿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昭仁寺坐北向南,由相连的小型四合院建造而成,现有山门、碑亭、大殿、东西配庑各3间。寺中门额题有“昭仁寺”三字。寺内现存主要建筑物是一座九梁十八担的三间挑角大雄宝殿,内部不见立柱,全由四周大梁架叠而起,即俗传八卦悬顶方式。结构颇为特殊,为我国古建筑中所罕见。寺内现有唐碑一通“幽州昭仁寺碑”,朱子奢撰文,传为虞世南手笔,书法秀丽而刚劲,整碑三千余字,基本完好。  现在昭仁寺内建有长武县博物馆,作为地方性历史陈列。馆内有3个陈列室,藏有文物2600余件,分历史陈列、石刻艺术、建筑艺术三部分。   

长武县博物馆

  长武县博物馆位于县城东街昭仁寺内,是在1981年成立的原长武县文物管理所的基础上建立的,1984年正式建成对外开放,隶属长武县文体旅游局。  馆址所在地昭仁寺,始建于公元629年,为唐代皇家寺院。曾举办隆重的佛事活动,以纪念浅水塬大战阵亡的将士。以后历代均有修葺,院内主体建筑群为木质建筑,院落宽阔,布局合理。南北中轴线上主建筑有山门、碑亭、大殿、厢房、宗教佛殿、观音殿、千佛殿、天齐殿等。西边是明代县城土城墙和西碑廊,东边是东碑廊、办公楼和文物库房。博物馆山门对面是东岳庙,内有天齐殿,以南北中轴线为主进行扩建。博物馆建筑面积。7000多平方米,占地面积1.8万余平方米,绿化面积7000多平方米。1981年1月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10月1日被公布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4年起,陕西省文物局、咸阳市文物局和县文体旅游局对博物馆古建筑群实施全面维修工程。1995年搬迁了山门;1997年对东、西厢房进行整体维修,砌筑石栏杆;1998年维修了后殿、千佛殿、观音殿;2001年对昭仁寺大殿进行了不落架维修,并对寺院道路、院落用方砖铺设,绿化草坪;2002年修建了文物藏品库房;2003年装修了东西厢房、大殿展室、更新了展览内容;2003~F重新对外开放。  博物馆收藏文物3000多件,其中500多件为珍贵文物。藏品门类较多,涵盖纸、铁、贝、玉、石、陶和铅等类别。以唐代文物数量最多,尤以“唐碑”最为有名。“唐碑”是唐代著名书法家虞世南为纪念唐代浅水塬大战而书丹的碑文,体现了虞书笔力端庄沉雄、凝练审慎、外柔内刚、结构严谨、流利通畅的名家风范,堪称初唐书法妙品,被文化部公布为“书法艺术名牌”。  目前,主要陈列有:“唐代出土文物展”设于东西厢房内,主要通过图片、文字和出土文物展示了唐文化的历史内涵。“佛教艺术展”设在大殿和后殿内,通过北魏佛教石刻的造型、神态和服饰等,展示了佛教文化的底蕴和佛教建筑的艺术风格。  “碑廊”主要以出土的石刻墓志,清代名人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何绍基、当代草圣于右任书法作品及当地名人的书法作品镌刻立石,组成东西碑廊,展示了不同历史时期书法名家墨迹在长武的留存情况,展品共84件。  博物馆建馆以来,在搞好基本陈列的同时,也举办了大量临时性展览和各类培训、教育活动。在配合青少年的社会教育活动中发挥着积极作用。被陕西省教育厅、省关工委、共青团省委、咸阳市教委、长武县关工委后命名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黑河大桥

  黑河大桥     长武有桥,始于唐代。长武的亭口古镇地处泾/黑二河交汇之处。古为丝绸之路的通道,现为312国道的要冲,黑水则为必经之道。在当年的“黑水渡”以西百米的河床上,现存两座废桥和两座现代化大桥,以1999年建成的黑河大桥为最。大桥由跨沟桥引桥及黑河大桥构成,桥面长900米,宽12米,仅设7个桥墩,桥墩最高70余米,是国内目前弯度最大的公路大桥。新大桥直接从亭北的老城半山腰凌空而起,飞越宽阔的黑河川道,穿过斩断山,跨过田家沟,绕过亭南的凤凰岭,下到泾河川,气势宏伟,遂成游人观赏黄土高原山川风光及泾/黑二水两岸景色的佳境。  在大桥下游依次排列有三座大桥遗址,即:唐初秦王李世民率军大战浅水塬为征战需要,由泾川行军总管尉迟敬德监造的老桥遗址;1936年美国专家设计修建水泥石砌浸水桥遗址以及1953年苏联专家勘查设计修建的新桥。因此,这是我国公路桥梁的一个缩影和活的展览馆,也是长武的一条亮丽的风景线。

昭仁寺大殿

昭仁寺大殿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昭仁寺位于陕西省长武县东街。  昭仁寺始建于唐贞观年间(627~649年),是玄宗李世民称帝后,为纪念在高墌(今长武县)与薛仁杲作战阵亡的将士而建立的寺院。寺院内现存的大雄宝殿,面阔三间,内无柱,为四根角梁挑起的梁架叠栱结构,是中国古代木构建筑中仅见的一例。山门、碑亭、东西厢房均是后来所建。寺内尚存唐碑一通,名“豳州昭仁寺碑”,由朱子奢撰文,传为虞世南书丹,笔力刚劲,流畅有力。全碑共有3000余字,保存基本完好。(国家文物局)  

碾子坡遗址

碾子坡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碾子坡遗址  碾子坡遗址,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咸阳城西148公里处长武县冉店乡碾子坡村,南距黑河约300米。先周文化遗址。1959年发现,遗址面积约16万平方米。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曾在此地的8个不同地点进行了长达10年的考古发掘工作,共揭露居址面积500多平方米,清理古墓葬300余座,其中先周古墓达200多座,出土文物数千件,有鬲、豆、罐、盂和瓮等。  碾子坡遗址,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咸阳城西148公里处长武县冉店乡碾子坡村,南距黑河约300米。先周文化遗址。1959年发现,遗址面积约16万平方米。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曾在此地的8个不同地点进行了长达10年的考古发掘工作,共揭露居址面积500多平方米,清理古墓葬300余座,其中先周古墓达200多座,出土文物数千件,有鬲、豆、罐、盂和瓮等。

董家坪遗址

董家坪遗址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董家坪遗址  董家坪遗址,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咸阳城西北150公里处长武县洪家乡公主村。龙山文化聚落遗址。1958年发现,遗址地势西高东低,为缓坡台阶地,东西横距100米,南北纵距150米,面积1.5万平方米。遗址中心区发现3处大型袋状灰坑,长约2~5米,深约2米。另外在该遗址区北部断崖上亦发现条状文化层。出土器物有泥质红、灰陶罐,夹砂红陶盆和灰陶罐以及带流刻槽碗等。  董家坪遗址,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咸阳城西北150公里处长武县洪家乡公主村。龙山文化聚落遗址。1958年发现,遗址地势西高东低,为缓坡台阶地,东西横距100米,南北纵距150米,面积1.5万平方米。遗址中心区发现3处大型袋状灰坑,长约2~5米,深约2米。另外在该遗址区北部断崖上亦发现条状文化层。出土器物有泥质红、灰陶罐,夹砂红陶盆和灰陶罐以及带流刻槽碗等。

卧龙山公刘庙

卧龙山公刘庙为文化旅游景点。  卧龙山公刘庙  卧龙山位于县城北鸭儿沟上游、马坊村西的沟壑之中。其山峁梁头突出延伸到马坊水库之中,三面环水,一面连接沟坡坪台。其形状似一条卧龙低头嬉水。若站在鸦儿沟对面的马仔坪眺望,形象极为逼真。自古以来,人们就将其山雅称为卧龙山。  卧龙山因建有歧伯周先祖公刘至圣行宫庙宇而闻名。卧龙山下,昔有溪水缠绕,今有马坊水库碧波涟漪。站在山上,清风拂面,爽洒惬意。四面环视:湖区风光,坎面长堤,深沟曲岸。峭壁悬崖,碧树绿茵,飞鸟翔鱼,尽收眼底,可谓一处绝妙的观赏景点。  公刘庙原建在山头梁峁之上,当地人称其为庙嘴,也就是现在伸入水库的山梁上。公刘庙相传为唐时初建,后来各朝代均进行过修葺或重建。原址上保留有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重修公刘至圣行宫并僧房募缘碑》和咸丰元年(1851年)《重修卧龙山乐楼山门碑记》两通,比较祥细地记叙了重修过程及募捐人姓名,原公刘行宫依其山形地势,修建有寝宫、献殿、乐楼、钟鼓楼、僧房、山门及一些附属建筑,格调古朴,雕刻绘画精细,气势恢宏,加之地处沟壑之中,谷深崖峭,苍松翠柏笼罩,四时景明,香客游人不绝。1950年,借破除迷信,将期整体拆毁。1993年,当地乡民不忘歧伯周先祖农师教稼之根本,募集资金,在卧龙山上重修一座公刘纪念堂,迁离了原址,坐北面南。3间仿古式大殿,雕梁画栋,装修典雅,门屏、窗棂、龛阁、廊壁均彩绘公刘迹功德,观者无不肃然起敬。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巨家镇下属行政规划区域景点大全


地区 景点
新家坡村

----

强村

----

马成寺村

----

赤峪村

----

荣兴村

----

常家村

----

车圈村

----

西王村

----

韩党村

----

马家村

----

四合村

----

三尧村

----

六股路村

----

巨家村

----

巨家镇特产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