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 | 简介 |
---|---|
马栏七孔桥 | 马栏七孔桥,位于马栏镇马栏村。1942年以后,关中分区相继建成了被服厂、修械厂、造酒厂和医院,为了解决交通困难,方便设备和物资运输,1942年—1944年,关中分区组织马栏军民采取人拉、肩扛等方式采集石料,在马栏河上建起了一座长48米、宽5米、高7米的七孔石桥。 马栏镇 马栏镇位于旬邑县东北部,地处关中北界,陕北南界,属渭北旱塬沟壑区,东界黄陵、铜川,北接甘肃正宁。总面积792平方公里,属山区半山区地势,平均海拔1480-1750米,无霜期160天,年均气温7℃,年降水量700毫米,日照时数2390小时。我镇由过去的马栏乡、后掌乡合并而成,现辖13个行政村,55个自然村,72个村民小组,3405户、12955口人,耕地…… 详细++ |
石门山森林公园 | 石门山森林公园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石门山森林公园的林木种类繁多,有典型的天然次生林和林相整齐的人工林。奇花异草,观赏植物资源丰富,堪称黄土高原上的“植物王国’’。其分布错落有致,交相辉映。 森林中满目清翠,郁郁葱葱。高大的乔木摩云翳日,低矮的花草争妍斗奇。树木枝叶繁茂,鲜花艳丽夺目。这里既有原始的自然风貌,又显示出人工花园的神韵。春天,万木争荣,嫩枝点翠。榆叶梅、连翘花红黄相映;山桃、杏花风姿绰约,“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 丁香、蔷薇姹紫嫣红,一派欣欣向荣的生机。盛夏芳草萋萋,绿菌铺地;头顶浓荫蔽日,脚踩青苔腐枝,抬头不见太阳,回首不见来人“叶叶青青欲滴,枝枝楚楚生凉"。“日中不用摇纨扇,伏里可曾试葛衣’’?到了众山绘秋容的时候,森林中满山遍野如火如荼, 松柏苍绿浓重,野菊争奇斗艳,野果挂满枝头。林下各种灌木一片片,一丛丛,都悄然换上新装,当落日余晖洒向大地时,整个山岭红橙黄绿,色彩斑斓,宛如一幅绝妙的山水画卷。冬天,北国冰封,雪花飞扬,满目皆白,凝在岩石、树枝、枯草上的积雪犹如梨花满枝,玉树琼花,石雕蜡塑一般,使得莽莽丛林银装素裹,好一派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 茂密的森林,良好的生态环境,使得这里不但植物品种繁多,而且吸引了大量的野生动物在此繁衍生息。大型哺乳动物’有豹、野猪、獾、黄羊、狐狸、狍、林麝等,小型动物有野兔、野猫、松鼠,另外还有鹰、灰鹤、锦鸡、斑鸠、鸳鸯等,种类繁多,数量较大。其中豹、灰鹤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林麝、锦鸡、鸳鸯、水獭等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门票价格 旺季:30淡季:0 交通 自驾:顺着104国道一直往北走,快到泰安交界处时,有一个大牌子上面写着石门山森林公园由此向东,然后就向东直行即到 村 开放时间 8:00-19:00 景点位置 山东省曲阜市石门山镇 |
马栏革命旧址 | 马栏革命旧址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马栏革命旧址属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马栏是陕甘边革0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1932年12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在马栏成立并举行了授旗仪式;1937年4月,0关中特委和关中特区苏维埃政府机关迁驻马家堡村,-任特委书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马栏是陕甘宁边区的南大门,关中分区机关所在地,是关中地区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教育中心。1941年底至1949年4月,0陕西省委迁驻马栏,-、汪锋、张仲良、赵佰平、高锦纯、文年生、王世泰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长期工作和战斗过。 红色马栏——革命圣地延安和陕甘宁边区南大门,是-同志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创造性实践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重要成果,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全国硕果仅存的红色根据之一,经历了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血与火的洗礼,同陕甘、陕北革0据地一道成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和抗日战争的出发点,为中华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新中国成立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0为争夺和旬邑这块土地,曾发生过大小战斗170余次。重要的战斗有:谢子长收复职田镇、刘志丹夜袭马栏镇、陕甘游击队奔袭旬邑城、陈国栋以计取张洪、张占英巧取赵家洞、王振西吕家歼灭战、罗春生夜袭东牛坡、三五八旅出击西府首战解放旬邑城、七七一团攻克职田太峪镇等。 旬邑地区,作为陕甘宁边区的前沿阵地,曾谱写了我党、我军革命史上辉煌的一页,其可歌可泣的光辉业绩将永载史册。 马栏作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生活和战斗过的地方,现存有-、汪锋、赵伯平等革命领导人的旧居及党政军机关办公居住过的103孔窑洞,有当年修建的七孔石桥和工字房等,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 门票价格: 旺季:0淡季:0 咨询电话: 029-34422537 邮编: 711300 景区地址: 旬邑县马栏镇马栏革命旧址 |
马家堡关中特区旧址 | 马家堡关中特区旧址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文化旅游景点。 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前期,马家堡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关中特区陕甘宁边区关中分区革命斗争的指挥中心。1936年底至1939年底,关中特区党政军机关,包括关中特委(特委书记-)、特区苏维埃政府(主席霍维德)、特区司令部(司令员张仲良、政委-)驻马家堡村,1937年9月,关中特区改称陕甘宁边区关中分区。1936年1月,受0中央委派,-同志赴关中守卫陕甘宁边区南大门,其中在马家堡工作战斗将近三年时间(1937年3月—1939年底)。 为了抢救保护革命遗存,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发展红色旅游,县委县政府决定建设关中特区马家堡红色旅游景区。于2010年5月份开工,按照“修旧如旧,不改变原貌”的原则,对旧房屋全部落架维修。共维修了9院112间,2200平方米。建成了游客服务中心,革命先辈蜡像馆、关中特区纪念馆以及停车场、广场、人像步道、景区绿化,两院地坑窑,总面积12000平方米。完成了陈列布展,已于2011年7月份对外开放。 景区地址: 旬邑县职田镇马家堡村 信息来源:旬邑县文物旅游局马家堡关中特区旧址 信息来源:旬邑县文物旅游局 |
古豳文化博览园 | 古豳文化博览园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古豳文化博览园位于旬邑县城中心东大街以北县城中心,占地6公顷。整个园区分为三大功能区。文化旅游区由陈列着具有世界之最的古象和犀牛化石等珍贵文物的古象犀牛化石展厅和始建于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旬邑现存的唯一一座供奉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文庙;还有建于北宋嘉佑四年(1059年)的泰塔,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内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称号的库淑兰剪纸纪念馆和展示旬邑精品剪纸、刺绣、布衣、工艺挂件、石雕等作品的民间手工艺品展览以及定期为游客举行旬邑唢呐等民俗风情演义及民间艺术展演的宣传文化中心组成。休闲娱乐区由彩色音乐喷泉、世界级民间艺术大师库淑兰的作品雕塑、景灯、石柱、休闲座椅、健身娱乐器材及绿化景观组成。体育运动区由400米标准跑道、足球场、羽毛球场、4个篮球场组成。可为周边3所学校提供教学场地,同时可承办大型运动会。 古豳文化博览园已成为一个展示旬邑历史、民俗文化、体现城市生活的新型城市空间,形成集文化、旅游、体育、休闲于一体的城市会客厅。服务设施健全,能最大程度的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乐、”的需求。 2011年3月古豳文化博览园被命名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古豳文化博览园 |
唐家大院 | 唐家大院位于旬邑县(旧称三水)城东北7公里处的唐家村。在当地,每一位村民都能给你讲述一段唐家的奇闻逸事。 “唐家有个九弯弯,一脚踢了十三万”、“五五郎,十五娘,孙子替爷拜花堂”…… 这些民间流传下来的顺口溜,说的就是在清代一个极尽奢华的家族———“三水唐家”。如果在人们印象中的陕西旬邑是一个“穷”地方,那么看看唐家大院,从那细致雕琢出的深深庭院,便足可窥见在这里曾经有过的精致生活。 据《唐氏世系谱》记载,“三水唐家”的0是唐应弼。至于唐家什么时候迁到这里,现已无从考证,但其家族在清初便很有声望,是远近闻名的大地主。他们财大势大,名扬西陲,商号曾遍及陕西、甘肃、四川、安徽、江苏、福建等13省50多个县,人称“汇兑中国13省、包捐知府道台衔;马走外省不吃人家草,人行四川不歇人家店”。在清嘉庆年间,唐家不过60口人,就有仆人丫环165人,还备有鹦歌轿(相当于现在的红旗轿车)66辆,“出门不离车马轿,全堂执事开道锣”,好不威风! 现在的唐家大院仅有两进三院,而在唐家鼎盛时期,这里共有院落87个,约2700多间。唐家从道光五年(1825年)开始修建这座唐家大院,每天光做工的铁匠、木匠、画匠、普工就有340多名;到咸丰元年(1851年),工程又分为11处,各种工人增至3200多名。直到同治七年(1868年),其间历时43年,才基本告一个段落。院内建有戏楼、假山、花亭、鱼池等,所有门窗都刻有各种图案,神龛、板隔墙上有“八仙图”、“二十四孝”,角柱、墙壁上雕有周穆王的“八骏马”、姜子牙的“钓鱼图”,还有“牡丹、梅竹、菊花、旱莲花”等等,这些雕刻,造型逼真,情态各异,给人以舒适清雅之感。 唐家的建筑全部是木、石、砖结构。木料多从几十里外的万寿沟采伐,据传万寿沟的一座石山被采完。工匠们请的都是省内外高手。每座房子都是用磨光的砖和精雕细刻、描龙画凤的石头砌成,砖缝全用石灰、糯米汁浇注。建筑体现了北方四合院和苏杭园林艺术相结合的独特风格。砖全部水磨,一人一天只能磨出两块砖,若磨不平则必须另磨。一砖一石一木尽显尊贵及奢华。而当大院落成后,唐家又专门盖了一座大型戏楼,唱戏祝贺,一唱就是三个多月。 唐家所享用的一切都是不惜花费巨资,千方百计购买或掠夺而来的。家中各种各样的摆设家什,多用楠木和退光漆制作而成,经过100多年仍熠熠生辉。 这个曾拥有万贯家财的大地主家族,从清末到民国,在极度挥霍中,逐步破落下去。唐家大院现已辟为民俗博物馆,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我省少有的保留较为完整的古代民居。唐家的后裔则大多居住在唐家村里,辛勤地劳作着。 百余年的沧桑过后,唐家大院的旧日风华尚存,只是,八十七院仅剩下了几间……孤单单地在阳光下,拖着寂寥的长影,伴着青苔,往更远的时空张望…… |
旬邑唐家民俗博物馆 | 旬邑唐家民俗博物馆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旬邑县唐家民俗博物馆位于咸阳旬邑县城东北七公里处的唐家村,距211国道2公里,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旬邑唐家民俗博物馆的前身是唐家地主庄园,原为私人宅院,修建于明末清初,现存有两进三院和其它两院房子,一百五十余间,园内还有三品盐运使唐廷铨的陵墓和石牌坊,其建筑融北方四合院和苏杭园林艺术相结合,砖雕、木雕、石雕众多,图案精美、细腻。整个庭院屋顶脊卧兽飞,檐牙鸟啄,墙壁为水磨石砖,造型优美,门栏窗棱更是玲珑剔透。唐家轶闻—— 唐家地主是清朝中晚期驰名朝野的“三水唐家(旬邑旧称三水)”,至-唐景忠时正值清乾隆盛世,唐家亦在此时达到了兴旺发达时期。其以农为本,以商兴家,商号遍及国内十三省,自称“汇兑中国十三省,包捐知府道台衔;马走外省不吃人家草,人行四川不歇人家店”。其规模之大由此可见一斑。唐景忠于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还亲赴北京参加了乾隆皇帝举行的“千叟宴”,恩赠七品官服、银牌、手杖、及御制七言律等。 唐家自此有了官衔,就上通帝王,下结官吏,商利盘剥,加之经营有方,因此生意兴隆,财源旺盛。唐家当时在旬邑、彬县、淳化、耀县拥有大片土地和众多的佃农及牲畜,每年收取巨额地租。当时其不仅在陕西财大气粗,拥有的财富在全国也能排上号。在清嘉庆年间,唐家全家不过60口人,就雇有仆人丫环165人,还备有鹦歌轿(相当于现在高级轿车)66辆,真是“出门不离车马轿,全堂执事开道锣”。 由于唐家有钱有势,故而其所建宅院均极其考究,作工十分精细。建宅工匠最多时一天达三各二百余人,其间历时四十三年,共建宫殿式庭院八十七院,约二各七百余间。所有建筑均为木、石及砖结构,不但基础牢固、坚实,而且每座房子均用磨光的砖和精雕细刻、描龙画凤的石头砌成,砖缝亦用石灰,糯米汁浇灌。院内板隔墙上刻有“八仙图”、“二十四孝图”等各种图案,院内角柱,墙壁上则雕有“八骏马”、“华山对弈”等。还有牡丹、梅竹、旱莲花等浮雕作品。当大院建成后,唐家又专门盖了一座大型戏楼唱戏庆祝,一气唱了三个多月。 这个拥有万贯家财的大地主家族,从清末开始,在极度挥霍中逐步破落。家中重金购置的各种家什物件和宝贝几经沧桑,也已几乎散失殆尽。现在的唐家大院已辟为民俗博物馆,而唐家后裔则大多居住在唐家村里,靠勤劳耕作来生活。 |
十里桃花川 | 十里桃花川位于姜嫄河川道,长达十公里。每逢清明前后,这里满山盛开的山桃花,如片片绯红的云霞,把群山装扮的分外绚丽妖娆。游人沿川而行,嬉戏其间,如同进入了花的迷宫。此时,在姜嫄湖上,波光粼粼,白鹭齐飞,鹤舞蹁跹,更是令人心旷神怡,如痴如醉。 桃花川属于春天。 当阳光掬走石门山上的最后一抹残雪,南风送来第一缕潮湿的泥土气息时,密密的树枝便激动地颤抖着修长而秀丽的手臂迎接春天的到来。柳枝冒山青涩的芽儿,杨树的枝头也绽出浅褐-的嫩苞,而桃树则处女般泛起一层淡淡的红晕。一夜之间,满树的桃花噙着晶莹剔透的晨露,在阳光下闪闪烁烁,显得精神而又妩媚、清丽而义多情,那一串串含苞待放的花蕾和晨曦相拥在‘起,把大自然映得片透明。那一根根鹅黄的花柄好像从树枝上冒出的 喷泉,粉红的花朵便是喷泉激起的浪花。似乎 在不经意间,桃花竟悄然开放了,一朵朵开得 那样热烈、那样奔放、那样洒脱。极H远眺, 整个桃花川风姿绰约,妩媚娇艳,简日让入乐 而忘返了。 一朵桃花一缕温馨, —寸嫩绿 片柔情。 石门山的春天从桃花川开始,蔓延至层层叠叠 的山林。漫山遍野,绿浪翻涌,片片桃花,随 风起舞,使孑/门山到处弥漫着’股恬淡甜润的 馨香。来自湖南、四川等地的养蜂人在桃花川 周围“安营扎寨”,蜂儿们忙忙碌碌地采花、 酿蜜。 猛然醒悟陶渊明何以痴迷桃花,除了乐于田园风光和自由生活,营造一个世外桃园,恐怕还右一种追求个性解放的心迹在内吧。桃花足最普通的,但也是最有个性的。妩媚、秀丽、多情是她的特质,孕育果实才是她的初衷。大胆热烈地丌放,自然从容地凋谢,没有悲哀,没有求索,不为迷人,不为取宠。它经过风雨,有过辉煌,孕育着甜美与醇香,所以她很磊落。 春天,你若登临石门山,可别忘了桃花川。 信息来源:旬邑县文物旅游局 信息来源:旬邑县文物旅游局 |
旬邑革命暴-动纪念馆 | 旬邑革命暴动纪念馆为旬邑县文物保护单位。 旬邑革命暴-动纪念馆位于陕西省旬邑县翠屏南山。旬邑革命暴-动是一九二八年渭华暴-动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陕西地区有重大影响的一次农民武装暴-动。许才升等七位起义领导人在起义中壮烈牺牲。 为了纪念在暴-动中壮烈牺牲的七位烈士及农民暴-动事件,经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于1984年10月18日开始修建旬邑革命暴-动纪念馆,1987年5月竣工。纪念馆位于县城南端翠屏山麓,占地面积5295平方米,建筑面积453平方米,依山临水,坐南面北,青山绿水、景色幽雅。该馆由纪念碑、展览室组成。馆内建筑以仿古建筑式样,院内东西两侧为革命烈士事迹展览室,展有暴-动及烈士图片、事迹简介,部分暴-动武器实物、烈士遗物等。馆内中央矗立旬邑暴-动烈士纪念碑,石头精砌,镶汉白玉,高11米,宽5米,正面镌刻书法家舒同题写“旬邑革命暴-动纪念碑”字样,背面为碑文,两侧分别为-、汪锋、白纪年等人题字。顶端为许才升等七烈士塑像,形态各异,栩栩如生。 旬邑革命暴-动纪念馆肩负着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重任,为展现旬邑革命历史,教育广大人民和青少年做出重要贡献。1988年10月1日,该馆被旬邑县人民政府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被咸阳市委、市政府公布为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
旬邑石窟遗址 | 旬邑石窟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陕西旬邑为古豳之所在地,周人曾在此开疆立国,今人考证《诗经》所载之水名地名至今犹存,而秦汉这儿又封邑置县。在陕西省旬邑县北部约十余公里的城关镇地域,沿三水河岸的悬崖峭壁上凿有不少做工精细的洞窟。其不但数量繁多,且排列规整,层次分明,远远望去,恰似镶嵌在绝壁上的一座座楼房。古人为避祸乱,常躲于此,遂相继穿凿,先小后大,先下后上。洞窟多达300余孔,历经千年,丰彩依旧。赵家洞就是其中典型代表。 在陕西省旬邑县北部约十余公里的城关镇地域,沿三水河岸的悬崖峭壁上凿有不少做工精细的洞窟。其不但数量繁多,且排列规整,层次分明,远远望去,恰似镶嵌在绝壁上的一座座楼房。古人为避祸乱,常躲于此,遂相继穿凿,先小后大,先下后上。洞窟多达300余孔,历经千年,丰彩依旧。 据《三水县志》载:“绵亘数里,栈道连云,石梯落霞,网户万启”。清人周崇雅曾游此地吟诗《洞千正阁》,诗云“岭楼依壁下无地,云阁飞空上有天”,极赞其宏伟奇特。民国初年,清末翰林萧莜梅返乡曾隐居此地。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为马家河石窟、赵家洞和官家洞石窟群。马家河石窟寺赵家洞石窟 |
秦直道遗址(旬邑段) | 秦直道遗址(旬邑段)为文化旅游景点。 秦直道循子午岭主脉北行,南起淳化县北梁武帝村,自七里川入石门关,经庙沟、碾子院、前陡坡、卧牛石、老爷岭,过马栏河,卜杨家胡同,再经刘家店、黑麻湾出雕灵关,纵贯陕甘两省子午岭,直抵内蒙包头,到达鄂尔多斯草原。在旬邑境内长达80多公里。缘梁修筑的直道取近避远,就易舍险,即便今日,全线也是遗迹清晰可辨,不少地段路基完好,依然可行。直道两旁残留的古碑刻、古墓葬、古建筑、栈桥遗迹比比皆是,马蹄驼印,至今仍历在目。 清代刘倬有《子午岭》一诗赞日:南北互长岭,纵横列万山。桥陵今古在,驰道有无间。地折庄延回,源分漆沮潺。秦皇开凿后,路上几人还。 历代百姓也曾沿着直道躲灾避难。每遇战乱、饥荒或避仇躲债,便沿直道迁徙,专寻山谷间地势略坦,土地町耕处,倚崖搭庵且住,或凿石窟穴居。灾荒过后,有返家园名,也有乐此不归者。 这条历史悠久的古道,这条领世界行军之先的古道,也曾引起历代镇守使吏、来往文人墨客、地力官员的踏访与追思,唐代的李白、郑谷,明代的刘翀、秦渠都曾为之留下了千古咏叹。 |
旬邑文庙 | 旬邑文庙为文化旅游景点。 旬邑文庙 旬邑文庙始建于明万历十一年(1583),是旬邑县现存的唯一的一座供奉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庙宇,承载着厚重的历史、科学、艺术和文化内涵。1982年,文庙被旬邑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旬邑文庙始建于明万历十一年(1583),是旬邑县现存的唯一的一座供奉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庙宇,承载着厚重的历史、科学、艺术和文化内涵。1982年,文庙被旬邑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存大殿一座,座北面南,面阔五间,长16米,进深三间宽11.5米,为歇山頂,是典型的七檩六椽式建筑,屋面中心施绿色琉璃瓦,四檐施斗栱,五彩重昂,各角柱均施转角斗栱,檐部施勾头滴水,四个翼角角梁顶头施彩色琉璃套兽,整个建筑布局合理,结构严谨,肃穆壮观。 2006年县委县政府投资40万元对文庙进行了抢救维修,2007年投资39万元在文庙内塑造了孔子及贤士的塑像,对外开放。 孔子 (前551~前479)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昌平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对中国历史文化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在全世界,特别是在东南亚各国也有很大影响,是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孔子的先祖是殷末纣王之庶兄微子启,启奉商祀,封于宋。六世祖孔父嘉,始以孔为姓。五世祖木金父避难奔鲁,后乃定居鲁国陬…… 详细++ 孔子 (前551~前479)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昌平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对中国历史文化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在全世界,特别是在东南亚各国也有很大影响,是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孔子的先祖是殷末纣王之庶兄微子启,启奉商祀,封于宋。六世祖孔父嘉,始以孔为姓。五世祖木金父避难奔鲁,后乃定居鲁国陬…… 详细++ |
库淑兰纪念馆 | 库淑兰纪念馆位于旬邑县文化宣传中心二层,管内收藏库淑兰艺术生平图片64张、剪纸作品88幅。 库淑兰(1920-2005)是我县赤道乡富村人,她的剪纸艺术蜚声国内外,被称为中国当今的“毕加索”。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她为“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其作品构图质朴自然,意趣深邃憨厚,色彩斑斓炫目,手法大起大落,被国内外美术界定为“彩色剪贴画”,是至今国内外独一无二的艺术创作。1992年,获中国民族文化博览会民间艺术大展金奖;1994年,获文化部颁发的中国民间美术一绝金牌;作品曾在西安美术家画廊、中国美术展览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以及港台等地展出,先后被陕西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上海电影制片厂以及日本电视制作中心录制播映。1997年,台湾为其出版了大型专集《剪花娘子库淑兰》一书。目前,我县以库淑兰为代表的彩贴剪纸已被列入省级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
北宋泰塔 | 北宋泰塔为文化旅游景点。 泰塔又称旬邑塔,在旬邑县城内。 泰塔是楼阁式砖塔,八角七层,高五十三米。在第一层北面正中辟有半圆形券门,通过门里的甬道,进至塔心小室后,有木梯可盘登远眺。从第二层起,每层都有拱形的门洞与长方形的假门相间,并逐层依次变换其方位。 各层塔檐于转角部位的中线上,用青石制成角石一根。它的外端均特意被加工雕凿成螭首,自翼角伸出。螭首的颈部各有铁铸环套,用以系铃。每当清风徐来,铁马叮铛,抑扬顿挫,如听神曲,使人心旷神怡。 相传此塔建于唐代,但据塔身第六层北面东侧槛窗上的一块砖刻题记,起塔的时间为嘉佑四年正月中,即公元1059年。由此证明,此塔已有九百多年的历史了。泰塔外观秀丽,装饰典雅。昔人周崇雅有《宝塔凌空》诗题记:“玲珑金刹跨豳阳,七级芙蓉舍利藏。风雨翠屏形突兀,云霞白色镜苍茫。”北宋泰塔 |
崔景岳烈士故居 | 崔景岳烈士故居为文化旅游景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崔景岳,旬邑县城关镇东关村人,又名崔廷儒,1927年加入中国0,1928年5月参加旬邑农民起义。曾先后担任0东涧村党支部书记,旬邑县特支组织委员,陕西省临时省委秘书长,西北军工作委员会军委书记,陕西省委委员兼秘书长,西南特委书记、地委书记,宁夏省工委书记。1941年4月,在银川市英勇就义,时年30岁。 崔景岳烈士故居位于县城东涧村东,面积约2.5亩,两院土木结构建筑。第一院面积约1.05亩,有门房3间、厦房12间;第二院面积1.5亩,有土窑3孔。南起第一孔窑洞当时为中药店,以此为掩护,向党组织传递情报,并为游击队秘密提供药品、0、弹药;第二孔当时为县委机关驻地;第三孔为崔景岳的居室。 崔景岳 (1911~1941) 崔景岳(1911~1941),原名廷儒,乳名运乾,化名崔皓、剑仁、卓文等。陕西三水(今旬邑)人。 14岁考入县城宝塔高等小学,受老师、共产党员许才升的熏陶,接受革命思想,参加革命活动。 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参加了向国民党旬邑县政府-的--等活动。当年暑假,又参加了由许才升举办的以讲授英语为名的讲习会,学习了《资本论入门》、《唯物史观》等著作…… 详细++ 信息来源:旬邑县文物旅游局 崔景岳 (1911~1941) 崔景岳(1911~1941),原名廷儒,乳名运乾,化名崔皓、剑仁、卓文等。陕西三水(今旬邑)人。 14岁考入县城宝塔高等小学,受老师、共产党员许才升的熏陶,接受革命思想,参加革命活动。 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参加了向国民党旬邑县政府-的--等活动。当年暑假,又参加了由许才升举办的以讲授英语为名的讲习会,学习了《资本论入门》、《唯物史观》等著作…… 详细++ 信息来源:旬邑县文物旅游局 信息来源:旬邑县文物旅游局 |
旬邑卧龙潭 | 清朝咸丰十年,沟底显现一神潭,周围百里以外的人都前来神潭祭奠,求潭保佑,乞福保安,求医救人。在此期间,传说潭中有一巨龙,夜出昼伏,保佑地方百姓。朝中一位中堂大人,听闻此言,于是驾临神潭,乞求神龙为其家人医病。中堂来此,神龙显现,回家以后,久病家人病症痊愈,此事传入皇上之耳,皇上封此潭为卧龙潭。从此,远近闻名,在此乞福者甚众。胡家村也因此闻名于世。 民国十八年间,一军队途经胡家,在经过胡家沟南畔时,战马停而不前,嘶鸣起跃,吼声震天,将士不知所措,突然前面闪现一断沟,挡住了前进路线,于是将军命令在此扎营,动员全村百姓及官兵修筑石桥,利于通行,因与卧龙潭相望,故起名为卧龙桥。于是卧龙潭进一步闻名。 |
地区 | 景点 |
---|---|
坪里村 |
---- |
转角村 |
---- |
后义阳村 |
---- |
神崖沟村 |
---- |
长舌头村 |
---- |
西塬村 |
---- |
阳坡头村 |
---- |
马栏村 |
---- |
前掌村 |
---- |